手机阅读

最新江南朗诵稿原文(模板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23:11:14 页码:12
最新江南朗诵稿原文(模板10篇)
2023-11-19 23:11:14    小编:ZTFB

总结是学习的目标,通过总结可以检验和巩固我们的学习成果。如何写一篇思想深刻、逻辑清晰的议论文,需要严密的思维和充分的论证。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写作提供参考。

江南朗诵稿原文篇一

作者:王琪

江南月,清夜满西楼。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圆缺几时休。

星汉迥,风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天上共悠悠。

王琪的这首咏月词,借景抒怀,托物言情:夜月的圆缺不休,象征人事的聚散无常;嫦娥的形象寄寓深沉而痛切的离愁,写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全词写景生动,体物精微,意境悠远,含蓄蕴藉。

起句“江南月,清夜满西楼”,写一个天朗气清的秋夜,明亮的月光洒满了西楼。“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月升月落,月圆月缺,不知重复了多少次。上句写天上月,云堆散开之时,圆月如冰鉴(镜)高悬天宇;下句写江中月,浪花绽放深处,缺月似玉钩沉落江心。前句“鉴”写月圆,后句“钩”写月缺:“冰吐鉴”、“玉沉钩”,句式新颖别致。本应是“冰鉴”、“玉钩”为词,作者以动词“吐”、“沉”隔开名词词组“冰鉴”、“玉钩”,这样冰、玉状月色的皎洁;鉴、钩描明月的形态,不仅句式有顿挫峭拨之妙,而且词意上也颇具匠心。上片结句“圆缺几时休”,既承接收拢了前两句,又以月圆月缺何时了的感慨,十分自然地开启了下片。

下片首句“星汉迥,风露入新秋”,写斗转星移,银河迢迢,不觉又是金风玉露的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月中丹桂四时不谢,虽然它不会因秋而凋零;但月中嫦娥离群索居,无休止的孤寂的生活中,肯定体验到了离别的痛苦。素娥,嫦娥之别称。丹桂,神话传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斫之,树创随合(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结句“天上共悠悠”,道出了人间离人和天上嫦娥,都为月缺人分离、月圆人未圆而黯然神伤。悠悠,忧思绵远的样子。一个“共”字,收到了“一石击双鸟”的艺术效果。

这首咏月词,留给读者的回味是深长悠远的。那清丽潇洒、简约含蓄的风致,确乎是人们难以忘怀的。

江南朗诵稿原文篇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这三首《忆江南》词,为我们展示出美丽的水乡江南胜境,成为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作。但是,如果仅仅只是读到作者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秀丽风光,是对江南的美好回忆,唤起人们对祖国河山和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这是不到位的,我们不仅要看到这是写景的佳作,更应该看到这三首《忆江南》中深一层的内涵。

想一想他到底在忆什么。

白居易于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至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为杭州刺史,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为苏州刺史,但只几个月就因眼疾回到洛阳。也就是说白居易在江南待的时间最长的就是杭州。这三首词是白居易67岁时的回忆之作。白居易的杭州为官,最为自豪的是他的政绩,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治水。一个当上了官的读书人,能够将自己的所学造福于民,这是白居易人生的最好的落实,回忆这些,是作者最大的慰藉。三首《忆江南》中,字面虽然写的是景,但是处处隐约透出作者对为政江南,特别是在杭州时的得意与自豪。

正如词中所说的,三首《忆江南》是有“最忆”与“其次”的,是有顺序的。

第一首:“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排在“最忆是杭州”之前,虽不说是“最忆”,但是位置已经是列在最先了。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这是说自己时时惦记着江南。这里的“江花”之“江”,我们不应该老实地理解为河流或是长江、钱塘江。红胜火的花应该是荷花,流动的江水中是无花的;绿如蓝的水,不应该是流动的江水,而应该是湖水。这首词写的其实是西湖。

将西湖之忆放在最先,时时挂念,除了西湖之美,主要原因应该是,回首当年带着杭州人民对西湖的治理。白居易对西湖的感情,在他的诗中经常有所流露。在杭州时,他曾带领百姓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水井,以利饮用。至今西湖还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关于他的传说。如果仅留恋的是红胜火的花、绿如蓝的水,那样就成了闲梦的江南,那就是游客的江南了。白居易的江南,留有他的播种,留有他的心血,这样的'江南之忆,实是收获果实一样的品味。

第二首说的是“最忆是杭州”,却放到了第二位,排在了西湖之后。“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其实这算不上写景,实际是写人,是写自己,是写自己工作后的业余生活。公务之余行走于山寺路上,毫无负担地赏月;案牍之暇屈肱侧卧,心境平和地看潮,这是身体的休息,更是心理的放松。这种紧张之后的解放,闲极无聊的散人是不可享受到的;这种工作之余的坦然,是刮地三尺的贪官绝不会有的。这些追忆中,流露着安宁、闲适与坦然。这实在是对杭州之任的自我欣赏。

第一首写的是江南人司空见惯的荷花、绿水,第二首写的是公余的惬意,只有第三首“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写的是苏州,写了酒,写了歌舞,写到了真的文人骚客的江南。但是,三首之中,也就这首最是“其次”,最少有人称道。究其原因,就是只有娱乐,少了前面两首的那种真情。白居易任职苏州,只有几个月,就因眼疾而离开,他想在苏州继续杭州事业的想法没能实现。他离苏州时,郡中士民涕泣相送,这是对他杭州政绩与人品的褒扬,同时也为他不能为苏州百姓做主痛心。

白乐天二十多岁就中了进士,从此游泳宦海,几上几下,几经波折。唯杭州之任最少羁绊,最有作为。一心治国平天下的他,能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回忆起来,收获的自然是甜甜的慰藉与温馨。而当官不为民做主的贪官、昏官,即使心如铁石,也难免有负罪的恐惧,他们是不会有这样的平和而美丽的回忆的,写写山水花月已经不错了,断不可能写出白居易一样的江南深情。

江南朗诵稿原文篇三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可:在这里有“适宜” 、“正好”的意思。

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还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这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在汉乐府民歌中具有独特的风味。

读完此诗,仿佛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扑来,想着就令人觉得清爽。还不止于此,我们感受着诗人那种安宁恬静的情怀的同时,自己的心情也随着变得轻松起来。

诗中没有一字是写人的,但是我们又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机的青春与活力,领略到了采莲人内心的欢乐和青年男女之间的欢愉和甜蜜。这就是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

江南朗诵稿原文篇四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迟来的晨曦漫过碧蓝的海面,终于映出了坐在窗边女子憔悴的身形。倩女独自坐在梳妆台的铜镜前,桌上的铜镜映出了倩女之u面,髻鬟之始掠,奈何再美的容颜也遮不住她面庞那抹不去的苦.倩女一抹朱红,二上胭脂,以遮住憔悴的面容,她想要以最美的姿态出现在等待许久的人面前,是的,她在等待,她是一个思妇,但却没有古典思妇&ldqu炉薰阖不用,镜匣上尘生。绮罗失常色,金翠暗无精&rdqu孤寂痛苦的生活和心情。她坚信,她美好的日子即将到来。

倩女梳妆完毕,独自登上能望见载着她思念的人的船的楼上。从窗子向外望去,只看见浩荡无边的江面和苍白无力的天空。每一艘船的出现都足以让她欣喜万分,足以牵扯出她跳动的心脏。但随之而来的是更深的失望。那些船儿里找不到她日牵梦萦的人啊!

船尽江空,人何以堪!希望落空,幻想破灭。夕阳的余晖照耀在浩荡的江面上,一切显得那么柔情。斜阳欲落未落,对失望女子含情脉脉,不忍离去,悄悄收着余晖;不尽江水似乎也懂得她的心情,悠悠无语流去。

变得惨白无力。

千帆过尽,斜晖脉脉,江洲依旧,不见所思,能不肠断!

江南朗诵稿原文篇五

1:江南弄:《乐府解题》云:"江南行,江南曲,江南弄,一也。"古辞云:"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江中緑雾起凉波,天上迭巘红嵯峨:迭巘,见前注。

3: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緑:鲈鱼,用张翰因秋风起思呉中事。酒中,酒半。

4:呉歈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帖寒玉:呉歈,吴歌。《呉都赋》云:"荆艶楚舞,呉歈越吟。"寒玉,月也。

黎简评曰:极雕而佳。状月是昌谷独造。

吴汝纶评曰:此〈尾二句〉袭"吴歌楚舞欢未必"。

江南朗诵稿原文篇六

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扁舟岸侧,枫叶荻花秋索索。细想前欢,须著人间比梦间。

翻译。

离人的怀抱甚是伤心,老天倘若有感情,也会因离别而衰老;它有时如轻丝般纤细却缠绵悠远,有时又如波涛般一浪高过一浪地涌上心头。

湖边一叶扁舟停靠在岸边,枫叶、芦花在秋风里瑟瑟发抖,将前欢与现实形成对照,相聚时的欢乐是一去不复返了,除非相逢于梦中。

注释。

伤怀:伤心。

渺:茫茫然,看不清楚。

扁舟:小船。

枫叶:枫树叶。亦泛指秋令变红的其他植物的叶子。诗文中常用以形容秋色。

荻花:多年生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地下茎蔓延,叶子长形,紫色花穗,生长在水边。茎可以编席箔。

须著人问比梦间:全句是说过去的事纵然真实,由于时过境迁。也形同梦寐,须用梦间的事来比况过去人间发生的事。

赏析。

是词写离愁。前阕议论抒情。首句“伤怀离抱”,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伤感是离别的情绪。诗人李贺曾吟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悲凉痛苦情感,两者比对。这种离愁“细似轻丝渺似波”,细软得像轻丝那样缠绕不清,缥渺得像微波那样延续不断。后阕回忆离别。一叶轻舟靠在岸边,红色的枫叶白色的芦花,金风萧萧,行人告别远去。“细想前欢”,慢慢地回忆起以前相聚的欢乐,却不能失而复得。“须著人间比梦间”,必须要让人世间改变成梦间。

全词缠绵悱恻,婉转细腻且真情灼然,可以想见,作者与文中女子的感情一定非同一般。上阕用了李贺诗的名句,表达出内心无限的深情,又以设问的形式问道:你能知道这番深意是怎样的吗?告诉你,就如同细丝一般扯也扯不断,像水波一样前波刚去后波又来,永远不可能断绝。下阕写到具体的场景,把人送走后,作者还独自站立在岸边,目送着白帆远去后,才发现这里剩下的,只有白居易诗中“枫叶荻花秋瑟瑟”的萧疏。此景最能令人想起“前欢”,那是多么令人魂飞魄散的极致享受,与眼前的孤独索寞形成的对比,就如同冰冷的人间和美梦中的情景一样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强烈的对比,更加大了作者心理上的落差,正是这种落差,令人感到了他的情意是何等真挚。

创作背景。

词作编年未详,当是天圣末少年时期所作。这首词可能是作者青年时期的作品,写的是与女子别离的凄切之情。这位女子究竟是什么样的身份,与作者究竟是什么关系,现已很难厘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江南朗诵稿原文篇七

诗词。

沉浸于其中。下面本站小编整理了江南烟雨的。

散文。

朗诵,供你阅读参考。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从古至今,又有多少才子佳人迷恋在这烟雨蒙蒙的江南里,又有多少文人墨客寄情于这场春梦。为她写诗,为她抒情。

我爱江南,更爱那个烟雨蒙蒙的季节。拿一卷诗书,游荡在江南的烟雨中;大声朗诵前人的诗词,沉浸于其中。我醉了,我真的醉了。我似乎穿越到了那个年代,沉睡了上千年。在那个烟雨蒙蒙的春天,撑着一把油纸伞,牵着一位女子的手,双双漫步在西湖的柳堤上。抚摸着她的秀发,在夕阳的照射下,散发着古典的芸香,这种江南女子的柔情久久使人难于忘怀。沉醉在江南春天的乡梦里,“一蓑烟雨任平生”看六朝古都,揽诗词歌赋,品西湖龙井,眷恋在江南。看着西子湖畔的人来人往,听着那绵绵的二胡曲,我久久不愿醒来。

那场烟雨,那场春梦,她究竟陶醉了多少人!又有多少人为她落泪。这雪一般的柔情,能有多少人不为她痴迷呢?读杜游的诗词,品柳永的诗歌,是多么的善感,是多么的忧愁。这时我们彼此相拥着走进了这场春梦,在这个富有几千年古色古香的古城里,有的只是柔情,有的只是痴恋。看街道两旁那一排排青瓦覆盖的房屋,是那么的美,她就像一位刚出浴的美人;那种飘尘的美,是那么的引人。我怎么能不为她动情,能不沉醉吗?听,那优雅的琴音,久久在我耳旁唱响,如诗如画:“秦淮河头,凭栏杆,八艳绝色艺飞扬。香君弹凑词一曲,尤似八天玄女弄跫音。合唱曲,缕缕琴音绕耳梁,三千子弟涕声息......忧怨世间曲,谁不忆江南?”

作者:徐东风。

--。

一幅水墨江南,入我梦里边。

小桥流水映楼台,竹影摇曳春风里。

江南依然,恰似你往日的颜。

羞了烟雨江南,烟雨风波里。

我们插肩,你美丽的转身。

记在我心间,你手持花折扇。

轻盈在烟雨里,你嫣然的一媚。

醉了你我的江南,留下了浓浓的恋。

--。

剪出你含情默默的颜。

你倩影如烙,镌刻我心间。

想当初我们如絮的誓言。

散在江南岸,哪里寻找温柔的恋。

那如花的约定已成空,吹散我的念。

--。

梦里的江南呀,常使我无眠。

竹笛琴瑟江南曲,笙歌伴思念。

曲中人已去,余韵醉烟雨。

口含杏花香,泛舟荷花间。

寻找当初的你,是否在采莲。

江南风情一如前,你聘婷水云间。

情切意绵醉在烟雨江南。

流莺俏飞扰眼帘,醉了烟花和白帆。

你眉间的那一吻,春风拂过。

依然很灿烂。

--。

一段浓浓的情,散在烟雨间。

在水墨里提笔,落款在爱的流年。

思念走笔端,缠绵醉容颜。

徜徉风月里,寻找思念的残。

梦醒来,心思依然甜,只留下。

经年的憾,让思念悠远、缠绵。

不知多少次走过江南,写过江南,也不知多少次聆听江南,又吟唱江南。无论是江南的山,江南的水,江南的风月,江南的垂柳,江南的烟雨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江南的青石小巷子,江南的黄藤美酒及飘在江南上空的昆曲吴语,还是江南历史的风韵,江南的风花雪月,才子佳人,在心中缕缕印记的,是对江南一种纯性的情愫,让人在岁月里忘不了诗画里的江南。

那些的江南,在字、词、书、画或是笔墨丹青里,给我一种书古酒香之气。晨曦透过米色的窗帘,清醇芳香的风从窗棂吹进心间,一弯水月伴着清新之气和花语扑面而来,在心间犹如一曲。

宋词。

一壶老酒一杯明月。水车的咿咿呀呀声在时光的婉转里轻曳着往事一笛悠悠的清音在宁静的幽谷里飘荡迷了花径深了庭院醉了花梦。即使是在江南烟雨里徒步行走也不失古典的韵味。

是流动的水,给了江南的温婉,还是清秀的山给了江南的缠绵?江南在一字轻简里,轻舒着柔媚,清丽着眷恋。一抹淡雅,无须多墨,在纸上伸展,飞云过尽,仿佛往事的过际,让人恍如隔世,轮回千年,犹记剑声龙吟,犹记红尘梦里人。

无论,是琴曲、歌赋、词条、细雨、花朵、水乡、黄藤酒、梅干菜还是竹林、青山、烟柳……只要是与江南有关的词,我的心呵,就感到柔柔软软的。那些在江南盛开的莲、荷在守前世的约定吧。我聆听,感悟到自然与生命最美的梵音。

如果可以,给我一把天梯,在我单薄的文字里,涂上一层素描的色彩。用心作笔,以爱为墨,江南在心灵的深处,勾勒着粗细浅淡的线条,藏着情韵与幽香。中原的壮丽与厚重,浸染其中。

我喜欢在江南的绿柳花红下听风,在江南的桥头赏月,在故道亭台饮酒,在竹园小径品茶。也喜欢,在中原的麦田地里听风,看一茬一茬的庄稼生长、开花、结果、归仓。喜欢在春天的油菜花地里素描着村庄,喜欢少年时在河岸的大坝子上赶着羊群,喝着心中纯美的歌谣。喜欢在村前的老槐树下听老人们讲古代英雄人物的故事,这种感觉,浓郁得如饮了江南的米酒般。柔腻腻的,也让人醉晕晕的。

江南朗诵稿原文篇八

在东方有横撇竖捺的方块字。

在东方大写的方块字里。

让我们和世界一起读中国。

用祖先钻木的火种。

照亮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长河。

沿着甲骨文沧桑的纹理。

驾驭历史的长车纵横阡陌。

在人之初性本善的《三字经》里。

学会做人的道理。

在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的《百家姓》中。

懂得共生共存的融合。

聆听悠长的青铜编钟。

与孔子、孟子种几棵青柳促膝长谈。

纵观岁月的风起云涌。

与李白、杜甫隔几株老梅论潮涨潮落。

用四大发明的奇迹。

唤醒胸口沉睡的雄狮。

铺一条锦绣的丝绸之路通向世界。

让世界走进一带一路开放的中国。

我们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唐诗里。

我们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宋词里。

我们在炮火连天的硝烟里。

读怆然悲壮的中国。

我们在红旗漫卷的西风里。

读繁荣昌盛的中国。

我们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

我们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誓言中。

我们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

我们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诚中。

我们和长辈读门前的老树。

读江上的渔火。

读老娘的白发。

读让我们泪流满面的温暖的中国。

我们和晚辈读中华的崛起。

读复兴的希望。

读团结的力量。

读让我们众志成城的辉煌的中国。

你会越来越爱这片神奇的土地。

读中国。

你会越来越亲这里的每一寸山河。

读中国。

你会想起乳名一样的父老乡亲。

读中国。

你会发自肺腑地向着东方喊。

我爱你,中国!

江南朗诵稿原文篇九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淼茫 同:渺)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诗题一作“送杜晃进士之东吴”。唐时所谓“进士”,实后世所谓举子(举进士)。得第者则称“前进士”。看来,杜晃此去江南,是落魄的。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荆”指荆襄一带,“吴“指东吴),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荆吴相接”,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说两地,实际已暗关送别之事。但先作宽慰,超乎送别诗常法,却别具生活情味:落魄远游的人是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的。这里就有劝杜晃放开眼量的意思。长江中下游地区,素称水乡。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隽永: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飘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这样说来虽含“扁舟暂来去”意,却又不著一字,造语洗炼、含蓄。此句初读似信口而出的常语,细咀其味无穷。若作“荆吴相接为水乡”,则诗味顿时“死于句下”。

“君去春江正渺茫”。此承“水为乡”说到正题上来,话仍平淡。“君去”是眼前事,“春江正渺茫”是眼前景,写来几乎不用费心思。但这寻常之事与寻常之景联系在一起,又产生一种味外之味。春江渺茫,正好行船。这是喜“君去”得航行之便呢,是恨“君去”太疾呢,景中有情在,让读者自去体味。这就是“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司空图《诗品·冲淡》)了。

到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才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联系上句,这一问来得十分自然。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阔大者愈见阔大,渺小者愈见渺小。“念去去千里烟波”,真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句中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可见送者的心追逐友人东去,又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这一问实在是情至之文。

前三句饱含感情,但又无迹可寻,直是含蓄。末句则卒章显意:朋友别了,“孤帆远影碧空尽”,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第四句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所谓“不胜歧路之泣”(蒋仲舒评)。“断人肠”点明别情,却并不伤于尽露。原因在于前三句已将此情孕育充分,结句点破,恰如水库开闸,感情的洪流一涌而出,源源不断。若无前三句的蓄势,就达不到这样持久动人的效果。

此诗前三句全出以送者口吻,“其淡如水,其味弥长”,已经具有诗人风神散朗的.自我形象。而末句“天涯一望”四字,更勾画出“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王维《齐州送祖三诗》)的送者情态,十分生动。读者在这里看到的,与其“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闻一多《唐诗杂论》)。全篇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歌行体,写得颇富神韵,不独在谋篇造语上出格而已。(周啸天)

此诗表达了诗人的离别之痛以及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耐人寻味。

江南朗诵稿原文篇十

江南月,清夜满西楼。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圆缺几时休。

星汉迥,风露入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天上共悠悠。

王琪的这首咏月词,借景抒怀,托物言情:夜月的圆缺不休,象征人事的聚散无常;嫦娥的`形象寄寓深沉而痛切的离愁,写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全词写景生动,体物精微,意境悠远,含蓄蕴藉。

起句“江南月,清夜满西楼”,写一个天朗气清的秋夜,明亮的月光洒满了西楼。“云落开时冰吐鉴,浪花深处玉沉钩。”月升月落,月圆月缺,不知重复了多少次。上句写天上月,云堆散开之时,圆月如冰鉴(镜)高悬天宇;下句写江中月,浪花绽放深处,缺月似玉钩沉落江心。前句“鉴”写月圆,后句“钩”写月缺:“冰吐鉴”、“玉沉钩”,句式新颖别致。本应是“冰鉴”、“玉钩”为词,作者以动词“吐”、“沉”隔开名词词组“冰鉴”、“玉钩”,这样冰、玉状月色的皎洁;鉴、钩描明月的形态,不仅句式有顿挫峭拨之妙,而且词意上也颇具匠心。上片结句“圆缺几时休”,既承接收拢了前两句,又以月圆月缺何时了的感慨,十分自然地开启了下片。

下片首句“星汉迥,风露入新秋”,写斗转星移,银河迢迢,不觉又是金风玉露的新秋。“丹桂不知摇落恨,素娥应信别离愁。”月中丹桂四时不谢,虽然它不会因秋而凋零;但月中嫦娥离群索居,无休止的孤寂的生活中,肯定体验到了离别的痛苦。素娥,嫦娥之别称。丹桂,神话传说月中有桂树,高五百丈,斫之,树创随合(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结句“天上共悠悠”,道出了人间离人和天上嫦娥,都为月缺人分离、月圆人未圆而黯然神伤。悠悠,忧思绵远的样子。一个“共”字,收到了“一石击双鸟”的艺术效果。

这首咏月词,留给读者的回味是深长悠远的。那清丽潇洒、简约含蓄的风致,确乎是人们难以忘怀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