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林徽因传记读后感(汇总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2:11:39 页码:8
林徽因传记读后感(汇总18篇)
2023-11-23 12:11:39    小编:ZTFB

读后感是对作者思想和创作手法的思考和评析,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领会作者的用意和表达方式。写读后感时要注重整体篇章的美感和逻辑性,使读者有良好的阅读体验。在这些读后感中,有些观点或许会引起我们的共鸣,有些会让我们对作品产生新的思考。

林徽因传记读后感篇一

中国有句俗话“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而梁思成却这样说“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从中我们不难窥见林徽因的人格魅力。

一代才女林徽因留下的传奇我归为三点,第一点是荡气回肠的三段爱情故事。有人评论说,她与徐志摩合作的是一部青春感伤片,浪漫又悲伤;她和梁思成导演的是一部婚恋正剧,甘醇而绵长;她和金岳霖出演的是一部地道的悲情小说,无奈又悲怆。哪一个故事拿出来都是一部巨著、大片。第二点是林徽因对建筑学的热情和坚持,从1930年到1945年,她和梁思成共同走过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获得了许多惊人的发现,并参与设计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对新中国的文化传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三点是她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不管是诗歌、小说、戏剧、翻译甚至是哲学,她作为一个业余人士都能达到不俗的水平,也是缘于她丰富的学识和敏锐的思维,每周六下午都会在她家举行“太太的沙龙”,让当时的文人灵魂得以洗礼和交流。

纵观林徽因的一生,她的成功有很多原因,我觉得我们可以学习的有两点。首先是行走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无法否认林徽因对徐志摩和金岳霖都是有感情的,一个是豆蔻年华的初恋,一个是默默守护的知己,但是林的理性让她拒绝了徐的疯狂求爱,并与金始终维持纯洁的'友谊,虽然令人唏嘘,但正是理性的思维让林赢得了尊重。同时林又是感性的,她在《你是人间四月天》中写道:“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无疑是种感性的表达,而且她能把枯燥的学术论文写成活灵活现的美文,赋予那些木石结构以灵性,我们才得以读到这么多的精品。

其次就是吃别人吃不了的苦,林这一生虽然得到了万千爱戴,但也吃了不少苦。她的童年因为生母不受宠,所以成了母亲的发泄品。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她仍坚持建筑史的调查与研究,经常在工作的时候能听到远处的枪炮声。她还拒绝了美国的聘请,甘愿拖着病体和全家人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其实凭借林的优越条件,她完全不必吃苦,但她成全了自己,塑造了一个伟大的灵魂,站在了一个令我们仰望的高度。

我们可能做不了林徽因那样的人,但总是要朝着她的方向不断发展。学习她对理性和感性的拿捏,对事业和家庭的平衡;学习她热情率真、外柔内刚的性格;学习她热爱祖国、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的态度,做个“经得起繁华,归得起平淡”的人。

林徽因传记读后感篇二

貌若天仙的才女林徽因与诗人徐志摩,哲学家金岳霖,建筑学家梁思成三人之间的情感故事,早已传为千古佳话。但当我读了作家林杉先生写的《林徽因传》后,上述的那些印记都已显得微不足道,即而代之的林徽因则是一位气质超俗,风姿迷人,思维敏捷,洞察锐利,治学严谨,艰苦探索,傲骨博学的大家的鲜活风范。

作家林杉先生以清丽如诗的文字,运用巧妙的散文手法,详细的记录诗人,建筑学家,一代才女林徽因浪漫而坎坷心灵历程。开篇从风姿绰约的少女——林徽因与风流倜傥的诗人——徐志摩相识康桥写起,止于著名哲学家金岳霖和另一个哲人联手共同为其题写的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间。”同时,也从侧面勾勒出一幅巨大的近代史上、享负盛名的文化、艺术界的精英们一路艰辛、治学的坎坷动人的画面。

首先是从林徽因的情感世界谈起吧:我认为理智与明智的林徽因与充满幻想、浪漫的徐志摩,注定是挚友、诗友的关系;而她与梁思成则必是志同道合的一对。从书中的记述,我非常的欣赏梁思成的幽默。比如,林徽因与梁思成在图书馆内约会读书,徐志摩有时会凑趣过来聊天,而梁思成便在门上贴张纸条,大书lovers、want、to、be、left、alone。(情人不愿干扰)又比如,梁思成在学生时代,做个仿制古董铜镜,让研究东方美术史的老师鉴定,最后被骗的外国籍老师不得笑说:“hey!mischievousimp!”(淘气包)而金岳霖对待林徽因的情感更接近柏拉图的那句名言:“理性是灵魂的最高贵的因素。”

然后,在谈谈林徽因的才学。林徽因是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而她还是挽救频临灭绝景泰蓝的第一人;她是诗人,她的诗就像徐志摩评价的:“徽因的诗,佳句天成,妙手得之,是自然与心灵的契合,又能让人读出人生的况味。”她的小说,比如《窘》、《九十九度》等以辛辣的手法尖锐的揭露、抨击黑暗的旧社会;她写的话剧《梅真同她们》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年轻人由于所处的地位、追求的思想迥异而导致的悲剧。读了她的这些文学作品,会令人无限回味深省的。此外,她还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美学专业的中国人。

其次,就是她那严谨、执着的治学态度。林徽因患有肺结核病,可她却以顽强的意志,坚强的毅力,带病治学、考察、调研。由其是在艰苦的抗战八年间,虽然深受疾病的缠绕,但仍能与梁思成(疾病缠身)共同的栖息在恶劣的环境里,记录、编写一部部建筑专业的论著。当他们的美国好友,邀请他们离开这苦难的环境时,他们却婉言拒绝,仍留守国土继续治学的精神,真是令当今知识分子借鉴与学习的榜样!

最后,再谈谈林徽因在建筑方面成就给我留下的深刻回味。从他们夫妇早年游历欧洲,再到回国后考察大半个中国古建筑止,那种锲而不舍、竭尽余力保护古物的精神,实在令后人敬佩感动!同时,我也能全方位、透彻的了解到建筑对东西方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绘画、雕刻等带来的深远意义。从而也感知了异域的文化及乡土风情,给东西方建筑代来深刻影响。就像书中介绍的英国的圣保罗大家教堂,海德公园的水晶宫,爱因斯坦天文台,到法国的卢浮宫,枫丹白露,古罗马角斗场等等欧洲典型的建筑,你会不自主的陶醉于建筑艺术的魅力中!你又能从侧面了解道,人物与建筑相互之间的历史关系,从而懂得建筑是艺术的灵魂,是人类心灵的契约。同时又通过建筑知道了如:拿破仑,拉斐尔,门德尔松,大卫、米开朗琪罗、达。芬奇等世界名人轶事,简直又像阅读世界人物史。

《林徽因传》这部传记小说是集欣赏价值、珍藏价值、参考价值为一体的书籍;当你掀开它品读时,你会如痴如醉随着文字海洋,遨游在世界的文化艺术殿堂里;同时也能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古今中外,东西方学者那艰辛、严谨、执著、探索的治学态度与崇高精神,是多么令后人钦佩与学习的!

林徽因传记读后感篇三

初见这本书,便被书皮上“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几个字吸引了。风轻云淡的八个字,却道出了多少痴男怨女的情长啊。再看作者的名字:白落梅,心想这肯定是本辞藻优美,文字清新的书了,想想好久没有看这么矫情的书了,这个假期就小清新一下吧。

对于林徽因,我了解的不多,只依稀记得那个有名的情圣大诗人徐志摩好像钟情于她,那篇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也是为她而做。

所以在翻看这本书之前,先查了一下林徽因的资料:

林徽因:福建闽候人,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出身于官宦世家。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与夫梁思成(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清华教授)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从三十年代初至中日战争爆发,几年间他们走遍了全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20xx馀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他们的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写下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序跋等二十几篇,另有部分篇什为其与梁思成等合著的建筑论文。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此外,1949年以後,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只可惜她壮志未酬,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後,与世长辞,年仅51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林徽因的英语,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台词全用英语。她流利的英语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艺界留下深刻印象。

于是,仔细翻阅了白落梅的这本《林徽因传》。确如我之前所料,这本传记有种江南水乡般的清新秀丽,文字优美,似梦似幻,仿佛把我带回了林徽因出生的那个年代,如作者前言所写:时光微凉,那一场远去的往事被春水浸泡,秋风吹拂,早已洗去铅华,清绝明净。

这本书用浓重的笔墨描写了林徽因与徐志摩的一场康桥之恋。16岁的少女在异国他乡邂逅了风流倜傥、满腹才华的才子,于是,一场爱恋悄然萌芽,愈演愈烈,然而,蝴蝶终究飞不过沧海,林徽因悄然抽身而走,留给了徐志摩无尽的怅然。对她而言,徐志摩似一个梦,似一首诗,浓郁而热烈,却不是她所想要的清冷平淡。我佩服她在那个年纪就有如此自持的能力,或许这样戛然而止的爱情,更让人怀念,让我扼腕痛惜的同时更让人痴迷,这也是人们常说的遗憾之美吧。

如白莲一般,本可轰轰烈烈的情感,他却选择了和梁思成共度平淡如水的度日。在二人婚前,梁思成也曾问她:“为什么是我?”林徽因说要用以后的日子慢慢告诉他。梁思成宠了她一生,这样的日子她没有选择错。

而在事业上,他与梁思成相辅相成,她思维活跃,构思奇特,而梁思成能精准地画出这些图画,二人共同投身于他们热爱的事业的当中。那个动荡的年代,这个看似柔弱的女子却爆发出比寻常男子还要强的毅力。对于她的事业,这本书并没有做太多的描述,一本看似风花雪月的书。却将一个似一株白莲般孑然傲立于世的女子的情感世界描写的淋漓尽致。

林徽因传记读后感篇四

“一起流动成了一种莫可名状的情绪,久久弥漫在她的心中。多年以后徽因才明白,这莫可名状的情绪就是诗意。这诗意的阳光伴随着她,映照了她的一生”。

——题记。

林徽因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引领中国女性人格魅力的女性之一。她的光彩不仅仅在于伴随徐志摩的光晕流彩于世,闻名于大家,更在于她卓越的诗情,本真的生命原色和优秀的建筑才华。她是旷世才女,是美的化身,是“五四”激情诗意的表现。她的出生是那个时代的幸运,而那个时代因为孕育了她得以更完美的演绎。

令人可叹的是,在传统中国意识形态下女性总是作为男人的附庸而被世人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就连林徽音这样的大家也不例外!她被世人的了解更多淹没在徐志摩的桃色里,因而多了分暧昧,多了份神秘。但林徽因是超俗的,她用诗情和才华证明了一个大写的女人。她用沉默和行动使流言蜚语在那个时代和后来的时代不攻自破。

林徽因因了独特的求学背景,中西合璧的知识素养以及优越而开明的家庭环境促成了她不走寻常路的外部条件,但是这些也只是那个时代一少部分女人的共同背景。其决定作用的当然与林本身的聪慧、勤奋是分不开的。

一帆风顺的事业和美满幸福的婚姻,优越舒适的生活,广博的见闻以及首屈一指的社会地位,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足以让我羡慕,让我佩服并感动的在于她独立的思想意识。正是基于这种不受传统观念束缚的意识形态,才有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林徽因。她敢于在旧家庭里汲取新科技、新思想,她勇于在洋文里发掘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独处的空间,她擅于在爱情中保留自主独立,她擅于在家庭琐事中培养诗意的留白。她不光仰视圣人的睿智儒雅也俯拾平民的艰辛并酿成一坛醇香的《窗》,她用毕生将爱、美、艺术融化于冷暖适宜、芳香四溢的《人间四月天》,从而留下了“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美谈。

本书具有可观的文学性,是一篇文艺性、文学性的传记著作。

林徽因传记读后感篇五

喜欢在晚上净身洁面后沏一杯菊花茶,坐在床上看一阵书,在白落梅行云流水的描述中,是林徽因如诗如歌的一生.初知林徽因是因为一同事偶然说起一代才女和三位杰出男人之间的故事,后逐渐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著名诗人徐志摩,学术泰斗金岳霖等人联系起来,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于是产生了解林徽因全部生活的冲动。

我想林徽因一定是一位完美主义者,徐志摩是她的初恋,在异国他乡极尽浪漫,徐志摩当时已经结婚,林徽因这样传统的女子怎么能够接受这样的爱情,将自己陷入不仁不义之地呢?虽然当时她并不知道徐已经结婚,可这样的经历使她始终对徐的前妻抱有愧疚之心。在临终之前都没有忘记向徐志摩的前妻表示歉意。林徽因出自现实的考虑,选择志同道合的梁思成为终身伴侣,夫妻相扶相携成就事业的巅峰。可以看出不论在何时林徽因始终是清醒的,她永远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始终不愿在世间有愧于任何人。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预料自己的生命以何种方式结束,徐志摩为赶赴林徽因的一场讲座飞机失事丧生,梁思成在林徽因去世后另娶其学生林洙,而金岳霖为了心中的挚爱终生不娶。这样的结局真是让人深思,我想林徽因那样聪慧的女人或许早已预料到了这一切,她知道徐志摩是她灵魂中的爱人,而她自己是金岳霖灵魂中的爱人,她知道不论她是否还在世这两人永远对她不离不弃。

林徽因就是一位女神,得到的人觉得她和凡人无异,没得到的人始终会以向上的态度去膜拜她。真正的爱情双方无论付出多少都是无怨无悔的,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他们都是幸运的,能遇到并结识这样的女子,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再读《再别康桥》更加深刻的体会徐林那份真挚的情感,林徽因在徐志摩心头激起的千层柔波如同西湖之水。我不禁得为世间情投意合的恋人而感动。

都说女人多思多智必体弱,可惜林徽因早早就病魔缠身,年仅51岁就离开了人世,或许连上天都嫉妒她的才情。在那个时代那些个平凡的过着颠沛流离生活的人,从来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为国为民为世间贡献自己的力量。林徽因为国家做出的成就真是令我们现代人佩服。

我喜欢散文,而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是散文,有人一生飘散浑浑噩噩不知所以,有人理性的解决生命中的每一件事,《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便是这样的散文,给人无尽的遐想,如轻缓的音乐潺潺流出。细雨般描述出林徽因的一生。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送给所有的有情人。

“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涛声依旧,只要我们消除执念,便可寂静安然。愿每个人在纷呈时相中不会迷失荒径,可以端坐磐石上,醉倒落花前。”

林徽因传记读后感篇六

信仰在我们中间多少时侯了,你我可曾觉察到?信仰所给予我们的力量不也正是那坚任韧性的倔强?信仰在我们中间多少时侯了?那理智热情都不能代替的信心!

林徽因,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她的美丽和坚毅,给我的思想带来冲击,给我的生活也带来了热情和思考。

生长在书香门第之下,林徽因并不是那些传统深闺并受尽宠爱小姐,相反,作为家里的长女,她的母亲却受到父亲的冷落,徽因和母亲只住在阴暗潮湿的后面小院。然而,,徽因从小就聪敏伶俐,父亲林长民对她寄予了厚望,利用一切机会去培养她。因此,幸运的徽因得以在年少的时候跟随父亲外出考察和游览地胜,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也为她日后的建筑事业种下了种子。这是我十分羡慕的地方。

从小,我就很喜欢外出旅游,很喜欢各地的风景,很喜欢各地的建筑,那些美妙的巨大物体,给我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所以一放假,我总是嚷着爸爸带我去玩,可是,爸爸又是一个不爱旅游的人,常常都是落空而终。也许建筑有种特别的吸引力,我每到一个地方,视觉的焦点都会集中在建筑物身上。曾经,我梦想成为一名建筑设计师,想贝律铭、安藤忠雄那样为建筑奋斗终身。然而,身在应试的教育体制下,我的时间都限制在“正常”的“学习”中,连平日画画的爱好竟然也不知不觉被冷淡了;当年为了高考,很久都没逛街了,高三那年连姑姑带我去海南岛旅行的机会都放弃了。一切,也许是自己的决心不够坚定,也许对建筑还不够爱得深沉,在高考不利无法报取华工建筑院时,父母朋友的几句话:“女孩子读建筑是很辛苦的,你也很难和男生相比的,你要考虑日后的生活。”最后,我连广大的建筑也没有填报志愿,多年来的梦想一下子成为了美丽的泡沫飘向了法国的罗浮宫,成为了里面永远的藏品。今天读起林徽因,读到她与她的建筑,读到她一生为热爱的事业奋斗,我猛然记起了我自己昔日何尝不是对建筑也是充满着感情!而现在的我在干什么呢?每天忙忙碌碌,但是这其中真正的价值有多少呢?不管别人怎么看,我就觉得我的时间很多都在浪费着,但是我又无能把他利用好,只能看着它一直快速的流逝。连自己梦想不能勇敢地追求的人,还能够做些什么呢?连自己时间都不能利用的人,还能够有什么成就呢?昔日大学前的豪情壮志何在?建筑学,在“离开”你的这段时间,我突然觉得,爱的还是你!

林徽因,除了唤醒我对建筑热情,还给了我面对困难和抉择的理智。在林徽因的中年时期,正是国家遭受日本侵略的时期,这时的徽因和思成,过着穷困艰苦的生活。徽因很很早就患有肺病,她除了要照顾孩子和丈夫,还要做家务,做兼职,和丈夫到外地考察古建筑,过度的劳累使她的肺病复发。一个女人,怎受得了?但是,徽因一直从没表现过抱怨和消极的态度,在艰难的日子中,她仍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中国人民一定能打倒日本侵略者。说起林徽因,朋友的形容是:“依然是那么迷人、活泼、表情生动和光彩照人,只是在国家这样的状况下,没什么可讲和可笑的。”

而林徽因的爱情,相信也是很多人关注的。记得大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说过,要看一个人的性格,可以从他对爱情的看法中得知。对于一位风华绝代的才子——徐志摩的倾心,徽因理性地认识到多情之人不适合作为伴侣;在和梁思成的相处中,得知思成的稳重、博学和孝顺,在思成遭受车祸导致生理创伤时,徽因已决心和思成走完以后的人生。真实是患难见真情啊!徽因的人格在此刻散发出最耀眼的光芒!从思成后面对徽因的体贴和支持可以看到,徽因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后面共同事业追求中,两人对建筑共同的热爱和献身,让我体会到志同道合的豪迈;在后面艰苦贫困的生活中,两人相互鼓励和支持,让我感受到两颗紧密相连的心。

此刻的我,什么时候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呢?每天看着日子的过去,而自己却没有学问上的进展,却会因繁多的工作而烦心忧愁,这又是我应该的大学生活吗?终于有空停下来自我反省!从这里开始,没有疲惫的借口,理智安排作息,才能保证学习生活的井然!不能再犹豫了,勇敢地追逐你的所爱吧!

林徽因传记读后感篇七

一、在任何时候都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小桥流水的江南孕育了她的温婉灵气,欧洲之行又培育了她先进开放的思想,集合中方古典雅致之美和西方自由热血之美于一身,就凝成了我们眼中的林徽因。无论是桃李年华去往外乡求学,还是嫁为人妇生为人母后操持繁重家务,她都以敏感之心沉稳虔诚地生活,以一双慧眼追寻隐秘的美。

二、她举世的才华,以及那份对于建筑的热爱。多数旧社会的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压迫,终日以家为业,勤勤碌碌,无法发展自己的特长。而林徽因幸生于林家,不仅没有被束缚在家庭中,还被送往外国读书,追寻自己的建筑梦想,甚至不满足于安逸的教学环境,在怀孕期间跟随丈夫外出勘查。她出众的文采博得所有听众的盛赞,而人以群分,徐志摩、沈从文、朱自清等诗人都是她的良师益友。

三、她虽身体孱弱,却以家国为己任。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生活在内忧外患朝不保夕的恐惧之中。而那些忧国忧民的志士们,一边在本位,尽本分,另一边鼓舞国民,拒绝卖国求荣。林徽因孱弱却不懦弱,在得知自己的亲人意外逝世时会悲恸昏倒,而在日本请求其书写文章时断然拒绝。她以自己的方式与单调的生活、残酷的国运抗争着。

正是这个如白莲花般纯净的女子,享有世间令人羡慕的美好的亲情爱情友情,却在病痛中香消玉殒,令人嗟叹。

林徽因传记读后感篇八

一本书可以改变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这话一点不假。“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这八个字也是随处可见,不管懂不懂的,真不真心的,都会来上这么一句。个人一直觉得很矫情,所以看到朋友们的qq,人人里有这么一句话,总会恶作剧的在后边加上霹雳两个字。可是当我看完这本书,我沉默了。以后不管真假,无论何人,我再不会做这样的恶作剧。

万丈红尘,必然迷离纷扰。那么多的春,那么多的秋,多少人拿来感伤悲戚,却有那么一个四月天,千古不变——是爱,是暖,是希望,是梦期待中的白莲。这是世间最美的花!您是行走在人间的白莲,清净淡雅,仿佛不食人家烟火,却未曾清高遗世,渴望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所以她得了最简单朴质的幸福,没有在云端忍受清寒。

伴着清风明月,怀着康桥柔波,无论是在异国庄园还是香山别墅,焚香煮茗,谈诗作文,四目相对,脉脉含情,才子佳人,天造地设,莫过如此。但天总不会遂人愿,总会把最美的打碎,最合适的分开,留待后人唏嘘。不能否认徐志摩是爱她的,而他更是多情而浪漫的,没有感情他无法生活,即使在心中还藏着她,却又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恋。天道又是公平的,给了你卓越的才华,就不会给你圆满的情感。你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自己的浪漫情怀,一己之私。还记得那身怀六甲却被你无情丢弃在异国他乡的张幼仪么?所以无论你有多少的理由,多高的才情,你还能让人敬佩么?至少我总觉得不耻。所以你才会在以后的情路中,想着一个仙子,却娶了一个你得劳心劳力供养的妻子,最后在天空化作漫天云烟壮丽的逝去。你终究是幸运的,至少让她铭记了一生,愧疚了一生!

漫步红尘,多想超然物外,可是总有那么一个人,她的风姿和你心中诗情画意勾勒的轮廓和气质分毫不差,让你狠狠的陷入其中。但是我们的生活不同,爱的选择不同,左右爱一个人的环境不同,正是在这些各种不同中我们渐行渐远,最后只有在风起的日子里孤单的想起你!多想陪你到世界的尽头,多想那个陪你东奔西走的人是我,多想和你一起披着满身的诗意永远在康桥的柔波里悠然呢喃。但是,亲爱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这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没能和你在一起。知道你是坚强,理性的丫头,定会一样的淡然高雅,不要为我哭泣,你孱弱的身躯经不起悲伤。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你是我前世种下的因,须得偿还,所以爱得无怨无悔,坦坦荡荡。亦或是今生的一切是来世的果,不必愧疚,在天的那一头我等你,许你那时还我,做我美丽的新娘。

她是聪慧的女子,真的很佩服她,可以毅然决然的放弃灵魂伴侣,去追寻尘世欢喜,烟火的幸福。她是那么优雅平淡地做着对她来说最正确的选择,就算徐志摩已经为了她而背上骂名,清除了阻挡他们在一起的最大障碍,她还是选择了真实的幸福,那个也许稍显木讷,却能让她如沐春风的儒雅才俊。

梁思成是宽容的,也是珍惜当下的。和她结婚三十年,他深深地知道,自己不是她心中的最爱,就算徐志摩已然故去,自己也不是她现存的唯一,但他选择了包容,选择了给她绝对的自由,只是坚持平淡地爱她,他知道这个冰雪聪明的女子,什么都看在眼里,她不会辜负人间最质朴,简单的爱。

“为什么是我?”他对这白莲仙子属于自己在结婚的前夕还是懵然。“我得用一生去回答……”她如是答道。从此夫唱妇随,相伴天涯。这就是婚姻,你不是我的最爱,却也可以相守一生。相爱的人未必能在一起,不相爱的人在一起未必不会幸福。人生在世都是一个缘字,他来时好好珍惜,他去时,互道珍重。怀着对你的爱,和当初编织的梦,去善待下一个值得我停留的人,也许那无关爱情,这也是幸福。我们都知道,这世上最绝情,伤害最深的往往是曾经相互爱着的人,莫名的转身,突然的离别,自此天涯陌路,连一句简单的道别都没来得及说。这是为了什么?有几人能答出来?大多是连鸡毛蒜皮都谈不上的小事,不过就是个年少无知,轻狂傲慢,不懂珍惜。那是不成熟的爱。这世上真正的爱一个人,“是成全她的一切,包容她的一切,下雨的时候给她撑起一把油纸伞,寒冷的时候给她一个温暖的臂弯,天黑了永远有一盏灯为她点亮,晨起时给她一缕温暖的阳光”这便是世间每一个女子都向往的烟火幸福,一份安稳的爱。激情总是经不起流年的冲刷,唯有平淡才经得起岁月的蹉跎。

林徽因是幸福的,梁思成宠爱了她一生,给了他无限的包容和一份安稳的爱。她也是幸运的,老天对她是如此的眷顾,三大才子为她一见倾心,终生不渝。除了才华横溢,浪漫多情的徐志摩;儒雅稳重,经久弥香的梁思成;还有那个一提起就让人不胜悲嘘,为她痴守一生,终身未娶的金岳霖。其实我觉得,之所以林徽因的美丽优雅在我们的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金岳霖的付出,居功至伟。因为我们看徐志摩和林徽因,也就觉得她是个才女;看梁思成和林徽因,就是个卓有成就的建筑大师;而看金岳霖和林徽因,你看不见描述,但是知道那一定是个风华绝代,游走人间的女神,要不然不会这么让一个优秀的男人宁愿孤独终老,除了她容不得丝毫别人。

还记得许多年前看金大侠的《倚天屠龙记》开篇第一章,有这么一句话“天涯思君不可忘”那小小的郭襄,为了那个大哥哥,一见误终身,上终南,临武当,走大漠,游东海,追寻着神雕大侠的踪迹,和那些有他传言的地方,必定少不了这个瘦小的身影,最终敌不过韶华,白了青丝,绝了恋想,青灯古佛,孤老峨眉。杨过是狠心的,也是理智的,终身未再见她一面。因为他那为国为民的大胸怀单单只能容下他那个白璧无瑕的姑姑。这道理我明白也没多久,本以为这只是小说的杜撰,如此纯洁的爱恋,痴心不悔的守候只能存在于笔端之下,直到最近看到金岳霖!请恕我苦涩的笔墨写不出他的优秀,也写不出他的痴傻,更写不出我的感动,至少当我看到“今天是徽因生日”这一句的时候,心里堵堵的,眼眶润润的。那是一个怎么样女人?才能让一个男人如此这般的爱恋着。我想倘若伊人泉下有知,一定会泪流满面,相逢恨晚。对于女人来说,这一世不就是难得有情郎么?现实很残酷的是,林徽因只是梁思成的生活伴侣,如若不然他不会再续他弦,当然这也不能说是背叛,毕竟活着的人还有自己的生活。但林徽因却是金岳霖的全部,命运真的是天才的玩笑大师!金岳霖始终都在离她最近的地方,做了一辈子的邻居。无论是动荡的北平,还是飘摇的长沙,无论是日机轰炸下的昆明,还是乱中取静的川南小镇,在那个战火纷飞,朝不保夕的年代,他默默地爱着,默默地跟着,也默默地护着,用世上最理智的关怀诠释着爱情的崇高与伟大。他用行动告诉她“我,一直都在!”

是啊!我,一直都在!简简单单的五个字却用了一生去实践着。人生说短也不短,真正懂得爱,又知道爱,可以不顾一切的为爱痴狂的时间,我想不会超过十个春秋。而他却用了一生。因为他遇到了值得这样坚守的理由,因为这世上只有一个金岳霖。其实我们遇到的人中,值得爱的人真的不少,人总是有自己的优点。但是真正的刻骨铭心是何人?我确信金岳霖有世人皆知的三个字想当面对林徽因说,但是理智促使他没能开口,这该死的理智。现在的人呢?想想自己对多少人说过那顺口而出的“我爱你”,后来呢?你爱的那些人在天地的哪个角落?近况怎样?幸福与否?同样,回想一下,有多少人在你耳边说过“我爱你”,那些爱你的人呢?今夕何在?你的艰难困苦他可曾帮你渡过?我爱你,就是——“有千万个理由让我离开,而就是这一个理由让我留下!”爱情不是试探,也不需要尊严。

如金岳霖一般,真心的爱一个人会害怕你不在,害怕她被人欺负,你不在;害怕她受到委屈,你不在;害怕她挨饿受冻,你不在;害怕她心情不好,你不在;害怕她卧病在床,你不在……凡此种种生活琐小,你都神经质一般的担心,或许没有你人家也会过得幸福自在。却还是痴痴傻傻地表示“我,一直都在!”只想告诉她“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1955年4月1日北京同仁医院,这是他挚爱的人间四月第一天,她驾着四月早天里的云烟去寻康桥的恋人,享尽了梁思成给予的凡尘烟火幸福,得到了金岳霖这样上天的厚重恩赐。我想他们都在她身边,这样一个绝代容颜,旷世才情,高雅清淡的女子在人们的不舍中闭上了双眼。这一天,四月的第一天。也让我更加的相信因果之说。

这朵世间的白莲消逝了,岁月不会因为她的离去而停留半分,红尘滚滚向前,多少痴男怨女在历史的长河中来去匆匆,演绎着世间的悲欢离合。爱情是一个亘古的主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白莲”,他不是仙,向往着凡间的烟火幸福,渴望一份平凡安稳的爱。如果可以,愿化作一段青青的莲茎,在红尘浊浪里将他托举在和风丽日中,摇曳在最美的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传记读后感篇九

《林徽因传》这本书生动的描述了林徽因传奇的一生,从她的出生,到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男子的邂逅及去世,让我们自由地穿梭在历史之间,与那些历史人物倾心交流,互诉心声。而作者优美的文字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综观林徽因的一生,虽然传奇,却也平淡,这个风华绝代的女子并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掀起太大的风浪,她始终是大海中的一朵美丽的浪花,无需雄伟的气势,也无需宽广的胸怀,只愿做那一朵小小的浪花,只要能够禁得起风浪,安详的飘荡在大海中,便足矣。我有时会想:如果林徽因并没有随父离开那个江南小镇,也许她的人生将会从此改写,没有徐志摩,没有梁思成,亦没有金岳霖,也许她会生活在一栋古宅里,守着一树一树的花开,与凡夫一齐平淡的日子,也许他并不是她的最爱,但他会在她冷时给她一个温暖的怀抱,会在她悲哀时给她一个坚实的肩膀,她会与他一齐在夏日的树荫下乘凉,在夜空下数着满天的繁星,而他的目光则一向追随着她,不离不弃。但是上天注定不会给林徽因一个单调的人生,不会让她绝美的容颜淹没在尘埃里,所以林徽因注定不会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她必定会有一个波折的人生,她必将在历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笔。

林徽因一生中爱了三个男子,爱得深沉,也爱得平静。徐志摩为了她多次在康桥上徘徊,只为能见她一面;梁思成与她携手走过风雨人生;金岳霖为了她终生不娶。这足已说明林徽因的魅力之大。其实当时在许多人看来,徐志摩与林徽因才是最配的一对,印度大文学家泰戈尔当年到访中国最欣赏的就是徐志摩与林徽因,他曾多次想为徐志摩与林徽因牵线,但都被林徽因婉拒,其实林徽因又何尝不明白自己最爱的是徐志摩,可徐志摩却给不起她想要的生活。选取徐志摩,意味着过诗情画意的日子;选取梁思成,意味着过细水流长的日子。林徽因要的终是安稳的日子,所以她注定与徐志摩擦肩。琴棋书画诗酒花再完美,也比不上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安稳,林徽因是个现实的女子,所以她明白梁思成虽然不是她最爱的,却是最适合她的。对于徐志摩,她只能默默的祝福他能找到更适合他的女子。林徽因没有错,她并没有义务,也没有职责对徐志摩负责,她只是想让自己过得美满,幸福,这并没有错。

有人说,她是个理智的女子,不管面临怎样的诱惑,最后都能够全身而退;也有人说,她是个冰洁的女子,所以无论人世如何变迁,她都有着美丽的容颜。

几场梅雨,几阵荷风,江南又在烟雨中变得迷离。撑一把油纸伞,穿一袭白衣,行走在青石小巷,江南还是当年的江南,可当年那个白莲一般的女子却不知去向。她去了哪儿呢?我也不明白,但我明白: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文档为doc格式。

林徽因传记读后感篇十

温柔浪漫。读了几首有点淡淡的哀愁,一朵桃花,一朵莲花,一叶舟,作者用的都是“一”这个单数词,而我说的浪漫,正是这“一”的巧妙之处。由一朵落下来的花像一叶轻舸,驶出江河婉转它随命运的波涌,等候那阵阵风向远处推送……这飘忽的途程是个美丽的梦。充满了意境美呀!可是从这里也能看出一点女人的小心思,一朵花期正旺盛时被落下的花,被撇至任着河流、风的鼓动驶向不知何方的远方……想一下普通的花,从幼苗到茁壮再到凋亡,而这朵在最美丽的时候却在漂流被摧残,看似丰富的途程,回想它在原先的根上被替代,它的痕迹也会被消除。多少有些哀怨。

正如生命里一切相同我们爱得太深,匆匆好像只是昨天,你还在我窗前!笑脸向着晴空你的林叶,笑声里染红你,把黄光当金子般散开稚气,豪奢,你没有悲哀你的红叶是亲切的牵绊,那凌乱每早必来缠住我的晨光……可是,我爱的多么疯狂,竟未察觉凄厉的夜晚,已在背后尾随——等候着把你残忍的摧毁……这篇是作者心碎的阐述。对爱人的描写加入了与景物的融合,染红了枫叶,那么,一定是美丽得让人着迷的,光线都如黄金般耀眼。那天的你离开的背影,我朝着玻璃轻吻一下,是温的没有丝毫冰冷。谁能想到即使爱的再疯狂,也没能把你留住,一夜之间发生的变故,足以让我悔恨一生,你离开了,那最后朝我的一笑,竟是我此生最甜的记忆。

林徽因传记读后感篇十一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这个清淡如莲的女子,是那个时代的女神。众所周知,这位传奇女子的一生,有着过人的才情和傲人的家世,而最为耀眼的,是那三个与他痴缠的男子。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这是徐志摩为林徽因写下的情诗。他们相遇于年少,爱的火热痴狂,那些字里行间的诗情爱意,是他们之间最深的牵绊。

而与徐志摩的痴醉不同,这个如莲的女子还留着一丝理智,于是她逃了,逃离了那片不属于她的清池。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百转柔肠冷如霜。爱有很多种方式和理由,这里无意责怪谁。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金岳霖为林徽因终身未娶,长期比邻而居,而他去世后,也和林徽因葬在同一处公墓,像生前一样做近邻。

他从来没对她说过要爱她一辈子,也没说过要等她。他只是沉默地,无言地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着这一切。爱她却不舍得让她痛苦选择,因此只得这样沉默。因为,能够说出来,大约都不是真的。

“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那些邀约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会在某个渡口离散。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山和水可以两两相忘,日与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候,只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林徽因这样写道。

许多年后,她终于明白,世间有这样一种情感,叫做至死不渝。

‘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了,为什么是我?’梁思成曾这么问林徽因。

‘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你准备好听我了么?’林徽因清清淡淡的笑了起来,如是答道。

世间风景万千,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分辨谁是你要的那杯茶,谁是你沧海桑田的家。

一代才女,携君之手,投身建筑学。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们颠沛流离,经历了为五斗米折腰的酸辛生活,经历了病痛翻来覆去的折磨,经历了五四运动将文人送到台上的最艰难的时期,但是他们始终面带着微笑,从容淡静,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忱,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事业的执着。

一生走过许多地方,一辈子只陪在一个人身边。你在的时候,你是一切。你不在的时候,一切是你。终究一别千年。我努力地去想,想你的模样。一直到许多许多年后的今天,许多许多年后的我,才明白许多许多年前的你,为什么有那么许多许多的沉默。我想,这就是梁思成一生的宠爱。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原谅匆匆的时光。

林徽因传记读后感篇十二

林徽因,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真正的女人,她像花一样美好,在任何年代打开,都像是打开一束花,被胡适誉为“第一代才女”。也许是爱屋及乌,我带着对林徽因的仰慕,走进了她的文章——《一片阳光》。题目很平常,并不吸引人,读完后才发现,原来林徽因的文章也如她的人一样空灵婉约、纯净自然、带有诗的色彩。

散文《一片阳光》通过回忆小时候的一些生活场景:一片橙黄的`阳光,一张孤独的桌,一角寂寞的厅堂,一只灵巧的镜箱,或窗外断续的鸟语,和水珠——那小孩美丽的病名,延伸到她对艺术的思考和人性的评论上,因此,阳光便成了林徽因走向艺术道路的一个向导。我惊讶,只是一片阳光的不经意照射,她竟可以写出那样一篇清秀干净,犹如水晶般晶莹光泽的散文。“那种静,在静里似可听到那一处淙淙的泉流,和着仿佛是断续的琴声,低俗着一个幽者自娱的音调。……那种动,柔谐婉转,有如无声音乐,令人悠然轻快,不自觉的脱落伤愁。”“至多,在舒扬理智的可管理使我偶一回头,看看过去幼年记忆步履所留下的残迹,有点惋惜时间;微微怪时间不能保存情绪,保存那一切情绪所曾留恋的境界。”读着读着,就心生激动,暗暗佩服,相同的感受却可以被她写得如此传神。作者不是怪时间流逝得太快,而是遗憾一切美好的情绪都消逝得太快,来不及多享受,只在一瞬间,这种感觉就过去了,只能长久的留在记忆深处,想要去回味,却似乎永远也找不到当时的感觉。正如林徽因所说:“宇宙万物客观的本无可珍惜,反映在人性上的山川草木禽兽才开始有了秀丽,有了气质,有了灵犀。”

合书而坐,思绪万千,我竟渴望自己也能做一个像她一样的女子,才华横溢,清新脱俗,内心却透着一股坚强的力量。我几乎可以看到林徽因那一抹轻巧的身影。我轻轻转过身,看着窗外这一片橙黄流动的光,我突然有些发怔:阳光恬静的,是充满生命力的,任何平常的事物,只要一片阳光悠闲又洒脱地落在上面,一切都会带上另一种动人的气息。

林徽因传记读后感篇十三

今天读了一天《林徽因》,虽然对她有了更新更准确地认识,但我认为今天收获最大的还是加深了对徐志摩的了解!

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是一个对世事功利看得很轻的人,除了对最纯真的追求他在无杂心。无论是他的诗文还是他的处世态度,虽然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但却真诚地让我感动!

他与林徽因的故事是美丽的,又是酸涩的,他让林徽因感受到了初恋,并付出了最真的心!虽然林徽因选择了梁思成,但对于一切,他还是全不在乎的,竟然可以继续着维持与梁家的友谊!一如既往的表达着对林徽因的爱意!他,梁思成,这群中国现代最具智慧的人向我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男人!虽然不知道和陆小漫结婚后王庚对他的态度,但这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我相信这群在国学熏陶成长起来后又接受西方最先进思想的男人们不会永远的嫉恨,至少不会向凌叔华那样一生的嫉恨,只为了自己的私心,让原本可以让后人了解更多他与林徽因在剑桥交往时的心生永远消逝,成为一个永远的谜!

让他被更多的后人误会着!或许这对于他来说不算什么,因为他在生前都不曾在意别人的批判与讥讽,更何况是他死后呢?唯一的遗憾与悲伤只能让现在喜欢徐志摩的后人承担了!

不想做太多的评论了,因为气愤地已经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词汇来表述了!

满脑的胀痛,满心的凄凉!

他从不算计别人的心让他把宝贵的“康桥日记”交给了一个它明知是小心眼的人,于是一本可以记述他一段最美好回忆的文字彻底消逝了!

他和林徽因在英国的日子一定是很美好的吧!而当林徽因随父亲回国后他的心也一定是伤痛到几点了吧!否则不会再面对已经和梁思成交往的林徽因时有一次出动心弦,在即将的分别中泪流满面!

他爱的执著,爱的疯狂,爱得让人感动!

这就是为什么它可以写下那么多美丽诗篇的原因吧!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他可以不顾世人甚至是家人和恩师的反对离婚娶了有夫之妇的陆小漫,可以拚命赚钱养着老婆而不舍得买件外衣!这是他对爱最真挚的表达,这是他对纯真最完美的追求!要知道,在上海的陆小漫过的是一种多么奢侈的追求,而他却拼命的节衣缩食,或者说没有陆小漫,34绝对不会使她人生的终点!

突然发现自己的性格和她有几分相似,如果没有她,我绝对不可能读起诗来,就象没有林徽因、没有陆小漫他也不可能写下那么多真挚的直达心灵的诗篇!因为真正的爱过,所以字字真心!因为真正的爱,所以不求一丝的回报,毅然的付出,义无反顾的付出!

虽然我不曾真正付出过爱,但也可以理解他的所为!毕竟我也曾经爱过一个女孩,理解那种为了她可以付出一切的感受!

又想到了那本书,那本讲述林徽因的书,那本我读了一天的书,只因为徐志摩的退场而让我兴趣全无。或许对林徽因的兴趣不是缘于他和丈夫取得的成就,而只是好奇他和徐志摩的那份美丽而短暂的爱!

当看到寂寞的林徽因同徐志摩初识时便来了兴致,而当看到林徽因的家人全力反对时心中有几分揪心,或许林徽因真的爱国徐志摩,只是受家教的约束而不敢面对,而当他回国后又遇到了梁思成时或许已经对那份爱有些淡忘了,更何况那只是16岁的萌动,又怎能当真呢!

当徐志摩回来后,已经有了心上人的林徽因当然无法背叛从幼时便接受的家教,与世俗作斗争,他没有这种勇气,或许是因为她爱得并不深吧!因为很难相信十六岁的女孩会理解爱!于是徐志摩在摆脱了相思的痛苦之后又面对一个更让人绝望的事实,他已有了未婚夫,但即使这样,他还是毫不吝惜着自己的爱,依旧真心地对他,在分别的那一刻,在相信是永别的那一刻,他哭了,哭得让我心痛,哭得让我心碎!因为他知道他曾经的挚爱彻底的和别人走了!

尽管还可以书信联系,尽管她归来后经常在一起聚会,但那份爱注定在这次分别之后被判为死刑!尽管她还在执著着,追求着!但他不傻,他知道结果是什么!

飞蛾扑火般不顾一切,只为了那一丝光明与希望!就象林徽因在悼念徐志摩的文章中写得那样,他傻得可爱!如果不是这样,他也不会走进果林徽因的心中!

或许这就是命吧,为了让徐志摩创作更多的诗,为了让梁思成创造更多伟大的建筑,上天让林徽因担起了这个重任,,因为她有更重大的使命,让梁思成走入建筑这一神圣殿堂,让他们夫妻携手创造中国建筑新神话!

如果没有林徽因,就不会有雄伟的任命英雄纪念碑的浮雕,更不会有新中国那伟大的国徽了!

她改变了女人只能成为贤内助的传统,成为了一位建筑巨匠的引路人!

她是伟大的,是中国现当代最伟大的女性,她启迪了无数人,成就了无数人!

林徽因传记读后感篇十四

听朋友之间的谈论林徽因,便好奇这位女子,集美丽、才华、骄傲、事业于一身。林徽因,这位出身名门,在中国文学史和建筑史的才女,是一个站在塔尖的才女,是一个用一生追逐自由、双脚一直在行走的女人。她的生命是短暂的,只活了五十一岁。然而她的生命是灿烂的夺目的。她不仅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散文和小说,作为建筑学家,对保护中国的古建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的美丽和才华有目共睹,众人称羡。

起初不知道林徽因,看到这样的介绍后非常好奇究竟是怎样的女子的到样高的评价,这么多杰出的才子仰慕,林徽因的诗词异常优美,喜欢她的“你安好便是晴天,”她的感情经历让人印象深刻,她的诚恳,真实,直率,让这位内女子变得那么刚烈有温情。

婚后的.林徽因是我敬佩的,二十四岁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温哥华姐姐家结婚。婚前,梁思成问过林徽因:“我只问一次,以后都不会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准备好听我了吗?”这是一个多么有韵味又特别的女人。

一直以为事业是女人自信最大的来源,不管这份事业是放逐在工作,还是家庭,抑或是某种追求,只要全神贯注的投入,总是能给人一种优雅的张弛感,那种认真忙碌的姿态给旁人一种紧迫感与佩服之情,品尝果实的自在却流露出为谁辛苦为谁甜的满足。几分认真加上几分执着,是爱自己,爱生活,更是对身边人的一种尊重。

当然优秀的人总有一些负面的评论,有些人会觉得林徽因就是玩弄别人感情的女人,生活不检点,起初我在网上看到这些也会觉得林徽因一生被三个男人所宠爱确确实实的有些不想去看她的事迹了,有些人嫉妒她深受众多异性朋友的围绕而产生很多非议,但却不得不承认林徽因的才气、灵气、美貌以及独特的个性无法让男人不欣赏她,在那样的时代里林徽因的确是个女性的传奇。

林徽因是美丽的,是智慧的,纵然是病魔缠身,仍然写了很多诗不填词并为中国的建筑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还参与了国徽的设计,了解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总会让我们感慨万千,深思千不填万。她的生命只有51年,对于现在人来说,这个时间并不长,但是对林徽因来讲,51年刚刚好,不长不短,她在有限的51年里做了自己该做的,奉献了自己该奉献的,没有大起大落,亦没有大喜大悲,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留下了温暖……在如今的这个时代里似乎找不到像林徽因这样及于美貌与才气一身的女子。

林徽因传记读后感篇十五

她是中国的建筑学家和作家,她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的参与者,也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她,就是林徽因。

有人说,想起林徽因,总是在人间四月,春水煮茗,桃柳抽芽,有一种鲜妍的美。也有人说林徽因被季节尘封在四月天,窗外的柳絮做了萍客,梁间的燕子做了邻伴,梦中的白莲做了知己。

杭州,这座被世人赞誉为天堂的千年古城,是许多人魂梦所系之地。这里有闻名天下的西湖,有恍如梦境的烟雨小巷,有月上柳梢的深深庭院,更有难以言说的梦里情怀。林徽因有幸地,在一百多年前,在那个莲开的季节,降生生于杭州。

一九二零年,十六岁的林徽因跟随其父去伦敦读书。在康桥,徐志摩认识了林徽因。多年后,徐志摩写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一九五五年四月一日,五十一岁过的林徽病逝。她死在了挚爱了一生的人间四月天,就在某个春风沉醉的夜晚,静静地停止了呼吸。林徽因的一生可以说是“生如夏花一样绚烂,死若秋叶一样静美”。

林徽因是温和的。她没有张爱玲的凌厉,也没有陆小曼的决绝,亦没有三毛的放逐。金岳霖为林徽因送去了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贴切的挽联表达了林徽因诗意美丽的一生。

林徽因传记读后感篇十六

阅读这唯美的辞藻,就如微风轻抚我们的脸颊般舒适。

“喜欢你是寂静的”初读《林徽因传》只为这名便一见倾心。于是带着些浪漫情怀走进她的世界,却走不进她那寂静的心——或许只是因为一句“世间女子,纷丽多姿,独独有她,哀艳如诗”。

我知她是才女,是美人,是民国时期一位惊才艳艳的奇女子;更知她不仅生得漂亮,更活得漂亮。所以连描写她的一生的词句都充满她独特的诗意般的气息,如是这样,作者便以诗为她的一生开头“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当她站在去法国的邮轮上,远眺大洋彼端时,她便不会庸碌一生。从遇见徐志摩的青春懵懂,到与梁思成爱得彻底,再到与金岳霖互相欣赏,喜欢她在感情上光明磊落,敢爱敢恨;她欢喜时“笑点亮了四面风,”她忧郁时“忧郁自然不是你的朋友”……喜欢她在事业上鞠躬尽瘁,一身才气;喜欢她知进知退的大度;喜欢她在太太客厅里高谈阔论的意气风发;喜欢她对朋友的互助互谅;喜欢她病危时说“死只一回,它是安慰。”……她这一生过的便是如此哀艳,丰富,铿锵而热烈,但她走时便是走得如此寂静,如此安谧。作者又以诗为她的.一生结尾,便又让他诗意般的离去“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她是梦,是那人间的四月天。

她的诗如她的人,如她的心,教我不懂,却是让我在只言片语中感受到她的情。这诗,很美;这人,很纯粹。

读完这本书,我被林徽因的才气,美好所折服,她是如此一位脱俗的女子,让人不得不羡慕她;品完这本书,我为林徽因的精神、品质所感叹,这世间也就独这一位脱俗的女子,让人不得不敬佩她。我做不到她那样才华横溢,独立于世间,但我想如她那样,用爱浇灌梦想,用一生追求梦想,至死不悔。如是,我将站在梦想之路上,洒着汗水,向前奔跑。

她,活在寂静里,活在诗意中,也终活在我心中。

林徽因传记读后感篇十七

第一次听说林徽因是在学习《金岳霖先生》时,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这个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的女子,虽然只是简单一述,但我也从老师的字里行间听出了这个女子的睿智与才情。

某天无意间在同学那里看到一本《林徽因传》,只是随手翻了几页,却被那恬静优美的文字吸引了。从那时起,林徽因便成了我心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让我疯狂地用无数优美的词句来诠释这个神一样的“中国第一才女”。

她是那般纯净。

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纯洁”的含义。林徽因就是这样的女子,她美的令人难以靠近,只能远远地、静静地去走进她的心灵。品味他的思想,她用他的理智维系着爱情,她太冷静、太清醒,即使她深爱着徐志摩,即使他们两情相悦,她也能决绝地转身,因为徐志摩有默默为他付出的妻子。林徽因不会沉迷于情爱中,是的',她就是这样的女子,掠尽了人间所有的美,令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却还是一如既往地、如莲花般的纯洁。

她是那般优雅。

一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展示了她独一无二的才情。他的文字永远是清新美好的,与她本人一样,令春风失色,令百花换颜。她的柔美、优雅、淡薄平和倾倒了无数座城,天堂杭州为她倾倒,皇城上海为她倾倒,雾都伦敦为她倾倒……她是一个柔美并孤傲的人,她没有陆小曼的执着疯狂,也不会像张爱玲那样为爱默默耕耘,她要的是安稳,是一生的清白。

她是那般淡然。

她说,那个手捧诗书静弹箜篌的女子才是真正的自己。世间又有几人能像他一样抛开一切喧嚣、放弃所有的荣华?她不需要富贵荣华,只要一本书、一支笔、一杯茶、一盏灯足矣。她要平淡的幸福,要安稳的生活。所以,她离开了浪漫多情的徐志摩,与梁思成相守一生。殊不知,她选择托付一生的男子在她死后会另娶他人。而金岳霖——这个从未拥有过她的人,却守护了她一生。林徽因太过清醒,清醒到几乎可以看淡一切,但,这才是她,如一首平仄而唯美的诗,永远没有疼痛,永远是那样的平和静美。

读完这本书,我不由地对它的作者“白落梅”心生敬仰,她用简单清新的文字描述了一个传奇才女的一生,把这个世间最美的女子,用文字展现在世人眼前,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静守己心,看淡浮华,宁静致远。”

林徽因传记读后感篇十八

说道林徽因,我相信每一个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个摸样来,我们对于她还是有一些了解的。我们对于她的了解更多来自她的文章,来自她的爱情故事,以及她和她丈夫对于建筑方面的贡献。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林徽因传读后感1000字书评。

对于林徽因的形象我们看到的似乎总是温柔的,古典的,优雅的样子,总是中式的打扮,即使在国外留学期间,她也都是穿中式的服装。

林徽因的才华不止是她的文章,她的魅力也不仅是她的容貌,她的光环更不止来自于她的“绯闻”。更多精彩之处是她与丈夫梁思成在建筑方面的贡献,她写的关于建筑方面的论文总是跳脱出建筑的坚硬和冰冷,她的论文自她的笔下的润色,落于纸上有温度,有柔情,专业中揉入了生命。

那些建筑物在林徽因的笔下是“凝固的音乐”、“石头的史诗”;“这些美的所在,在建筑审美者的眼里,都能引起特异的感觉,在“诗意”和“画意”之外,还使他感到一种“建筑意”的愉快。”

“太太的客厅”里,是一群文人墨客的欢宴,充满着艺术,文学,浪漫,优雅,时尚;诗情画意,咖啡美食,情怀无限,美好无数……令多少人羡慕又嫉妒着,如今的我们只能靠着所能看到的文字,图片以及贫乏的想象力去脑补那些画面了。

“在林徽因生活最优裕的那些年里,她和丈夫长年奔走在穷乡僻壤,一点一点地梳理着中国建筑发展的脉络,为每一次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发现了古建筑遗存而如获至宝、欣喜若狂。

她踩烂泥,坐驴车,住肮脏的小店,床铺上爬满跳蚤,被咬得浑身是包;山野的风和无遮无拦的烈日使她的皮肤变得粗糙,粗劣的.食物和艰辛的路程损害了她的健康;”

这是林徽因的另一面相,这一面相就显得不那么优雅和浪漫了。那个年代的交通并不方便,而且他们要探索的古建筑都在深山里,或者在偏僻的乡村中,因为只有在那样“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古老的建筑才能被很好的保留着;并且这个期间正是日本人侵华的战乱年代。

林徽因在这探索的路途上所遭受的困难,辛苦,疲乏,是文字表达不出来的。人往往是经历过了困难,困难就都变得轻描淡写了,而经历的那个时刻,却是一秒一秒的煎熬过来的。而且经常是煎熬过后所看到的古迹已经被破坏或者已经不存在,那种痛苦和失望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这些辛苦往往被他们寻到古迹时的快乐和收获而冲淡了。很多时候工作中的他们是完全忘我的,当工作结束后才感觉到累,感觉到险。这是对建筑,对国家真正的热爱和执着。

这般的辛苦在林徽因的文字中都是看不到苦的,那些苦竟都透着美好,灵动,建筑和风景在她的笔下都变得鲜活起来了。

这是林徽因写于探寻古建筑期间的诗。内心中要有多少的美好和馥郁,才能在那般艰苦中表达出这般的宁静,纯然。灵魂中要有着怎样的芬芳,才能抛却掉那许多的愁苦,写尽自然的绝美魅力。

一个人不把苦当做苦,不把恼着于恼,需要的是对生命具有极深的热爱和尊重,这亦是对自己的热爱和尊重。不曾辜负属于自己的那段生命。

一面是“太太的客厅”的华丽,一面是对中国古建筑的成就,一面是诗人的浪漫,多情……林徽因有着太多的面相,那是我还不能表述清楚和感受得到的。

我所能看到的,所能写到的,都是我在我的窗子里看到的“窗子以外”。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