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廷.巴特尔先进事迹(优秀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4:15:20 页码:11
廷.巴特尔先进事迹(优秀10篇)
2023-11-11 14:15:20    小编:ZTFB

在尝试与失败中,我们能够找到成功的道路。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找到正确的方向。总结时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使文章更生动有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廷.巴特尔先进事迹篇一

廷·巴特尔,男,蒙古族,1955年6月出生,1974年9月参加工作,197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原党支部书记,历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从“将军之子”到“草原之子”他扎根牧区40载,是带领牧民脱贫致富的“最美奋斗者”

廷·巴特尔同志是开国少将廷懋之子。1974年,年仅19岁的廷·巴特尔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毅然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机会,来到偏远闭塞、生活艰苦的萨如拉图雅嘎查下乡插队,一干就是47年。他靠着不服输、不认输的韧劲和扎根草原、建设边疆的志向,凭着“心里装着百姓,让牧民过上好日子”信念,扎根牧区,艰苦奋斗,谱写了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壮美诗篇。

廷·巴特尔刚插队到嘎查时,嘎查牧民生活困难,牧民人均收入不足40元,当时牧民没有砖瓦房,土房也很少见,牧民住在蒙古包里,睡觉就盖一件皮袄,看到这些,廷·巴特尔心里不是滋味。1993年廷·巴特尔担任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后,心里就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改变这个状况。他挨家挨户募捐基础母羊,筹集数百只母畜建起集体“流动扶贫羊群”,每100只羊为一个“流动扶贫羊群”,承包给贫困户饲养,每年羊毛收入和80%的成活羊羔归贫困户所有,20%的成活羊羔归嘎查集体,这项措施产生了明显的扶贫成效,获得了锡林郭勒盟“科技发明奖”。为了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廷·巴特尔让牧民给贫困户打分,对好吃懒做、劳动表现不好、家庭不和睦、不爱护草场、不参加义务劳动的扣分,对积极主动、吃苦耐劳的加分,按得分高低排序决定先帮扶谁后帮扶谁,通过奖勤罚懒的办法,先后有24户贫困户实现由输血式脱贫转变为造血式脱贫。

1997年,草场承包到户,作为嘎查党支部书记的廷·巴特尔,把最好的草场留给了牧民,把全嘎查退化最严重的、谁也不想要的草场留给了自己,总计5926亩的草场大部分被白沙地覆盖,牧草稀疏,大风一起,白沙泛滥。为了提高牲畜生产效益,同时防止自家草场进一步恶化,他率先在自家牧场推行“围栏轮牧”,在当年生态最差的草场上养出了最肥壮的牲畜,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还明显改善了草原生态。在他的引导下,围栏轮牧、科学放牧、持续发展成为嘎查牧民的共识,得到普遍推广。

为了实现稳定脱贫,他积极开拓集约化产业发展路径,组织嘎查“两委”、牧民成立嘎查股份制公司,发展奶制品、风干肉加工、生态鱼塘等特色产业和“牧民之家”旅游产业,嘎查牧民人均收入由当初的40元达到2018年的1.88万元,翻了几百倍,牧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廷.巴特尔先进事迹篇二

廷·巴特尔,男,蒙古族,1955年6月出生,1974年9月参加工作,197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原党支部书记,历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从“将军之子”到“草原之子”他扎根牧区40载,是带领牧民脱贫致富的“最美奋斗者”

廷·巴特尔同志是开国少将廷懋之子。1974年,年仅19岁的廷·巴特尔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毅然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机会,来到偏远闭塞、生活艰苦的萨如拉图雅嘎查下乡插队,一干就是47年。他靠着不服输、不认输的韧劲和扎根草原、建设边疆的志向,凭着“心里装着百姓,让牧民过上好日子”信念,扎根牧区,艰苦奋斗,谱写了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壮美诗篇。

廷·巴特尔刚插队到嘎查时,嘎查牧民生活困难,牧民人均收入不足40元,当时牧民没有砖瓦房,土房也很少见,牧民住在蒙古包里,睡觉就盖一件皮袄,看到这些,廷·巴特尔心里不是滋味。1993年廷·巴特尔担任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后,心里就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改变这个状况。他挨家挨户募捐基础母羊,筹集数百只母畜建起集体“流动扶贫羊群”,每100只羊为一个“流动扶贫羊群”,承包给贫困户饲养,每年羊毛收入和80%的成活羊羔归贫困户所有,20%的成活羊羔归嘎查集体,这项措施产生了明显的扶贫成效,获得了锡林郭勒盟“科技发明奖”。为了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廷·巴特尔让牧民给贫困户打分,对好吃懒做、劳动表现不好、家庭不和睦、不爱护草场、不参加义务劳动的扣分,对积极主动、吃苦耐劳的加分,按得分高低排序决定先帮扶谁后帮扶谁,通过奖勤罚懒的办法,先后有24户贫困户实现由输血式脱贫转变为造血式脱贫。

廷.巴特尔先进事迹篇三

1997年,草场承包到户,作为嘎查党支部书记的廷·巴特尔,把最好的草场留给了牧民,把全嘎查退化最严重的、谁也不想要的草场留给了自己,总计5926亩的草场大部分被白沙地覆盖,牧草稀疏,大风一起,白沙泛滥。为了提高牲畜生产效益,同时防止自家草场进一步恶化,他率先在自家牧场推行“围栏轮牧”,在当年生态最差的草场上养出了最肥壮的牲畜,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还明显改善了草原生态。在他的引导下,围栏轮牧、科学放牧、持续发展成为嘎查牧民的共识,得到普遍推广。

为了实现稳定脱贫,他积极开拓集约化产业发展路径,组织嘎查“两委”、牧民成立嘎查股份制公司,发展奶制品、风干肉加工、生态鱼塘等特色产业和“牧民之家”旅游产业,嘎查牧民人均收入由当初的40元达到2018年的1.88万元,翻了几百倍,牧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蹄腿理论”到“青山绿水”他秉持生态优先理念,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改革先锋”

萨如拉图雅嘎查地处中国十大沙漠沙地之一的浑善达克沙地北缘,气候恶劣、草场退化严重,是距北京最近的风沙源。

上世纪80年代,内蒙古牧区开始推行“草畜双承包制”,牧民不注重科学养殖,盲目追求多养多放,草场沙化严重。

廷·巴特尔深知草场就是牧民的命根,要想让牧民过上好日子,一定要改变牧区的生态环境。为了找到治沙办法,他走遍方圆百里的沙窝子,组织牧民在严重退化的沙地,因地制宜种植黄柳、沙棘等耐旱作物,并积极争取上级生态建设项目,建成1处沙地柏保护区和2处3000亩黄柳基地,有效遏制草场退化。

他积极探索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路径,带头作“牛”的文章,提出了著名的“蹄腿理论”,即养5只羊的效益与养1头牛相当,养1头牛,只有4个蹄子践踏草原;养5只羊,却有20个蹄子践踏草原。通过引进西门塔尔优质肉乳兼用牛和本地牛杂交,选育培育高产优质母牛,在实施“少养精养”策略下,实现了恢复生态、增加收入的双赢目标,走出了一条“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牧区经济、促进牧民增收”的新路子。廷·巴特尔的做法,产生了“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很快在阿巴嘎旗和锡林郭勒盟草原得到广泛推广。在他的引领下,阿巴嘎旗坚持发展畜牧业和草原生态保护并举,引导牧民“减羊增牛”,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牧民收入。如今,萨如拉图雅嘎查作为浑善达克沙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坚持草畜平衡、绿色发展,实现了天蓝水绿、草长莺飞,重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貌。

廷.巴特尔先进事迹篇四

2月1日下午1点46分,__交通运输分局高铁西站运政中队及__交管站站长__同志,因长期坚守疫情防控工作一线,过度劳累,引发心脏不适,被送往市人民医院接受检查治疗。

自接到上级单位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的通知以来,高铁运政中队及__交管站全体职工认真履职尽责,全方位开展工作。__作为高铁运政中队工作的负责人及__交管站站长,从投入疫情防控工作之日起,未曾休息过一天。他根据__交通分局和高铁西站综合管理事务中心的统一安排,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工作,每天到岗安排各项工作任务,并到各岗位检查人员在岗及工作开展情况。

防控疫情工作期间,__始终坚守在疫情防控的一线,发挥着本单位“强心剂”和“定心丸”的作用。他随时关注着上级单位的相关指示以及一线职工的工作状态,工作期间不忘关怀基层职工带好口罩、做好防护,与此同时,__同志还积极联络高铁西站防疫防控小组的各方单位,保证工作进度协调统一。由于高铁西站基础设施还不完善,职工宿舍的床位不能满足全部在岗职工午休,他一直将床位让给其他人员休息,自己仅靠在办公椅上作短暂休息,由于长期过度疲劳,进而引发了心脏不适被送往医院。

__同志的这种以身作则、恪尽职守、不畏辛劳的精神激励着高铁西站运政中队及__交管站的每一位职工,在他的带领下,该单位职工上下一心、坚守岗位,并将继续以积极的工作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奉献的工作精神坚决打赢这场防疫防控的保卫战!

廷.巴特尔先进事迹篇五

廷·巴特尔,男,蒙古族,1955年6月出生,1974年9月参加工作,197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原党支部书记,历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从“将军之子”到“草原之子”他扎根牧区40载,是带领牧民脱贫致富的“最美奋斗者”

廷·巴特尔同志是开国少将廷懋之子。1974年,年仅19岁的廷·巴特尔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毅然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机会,来到偏远闭塞、生活艰苦的萨如拉图雅嘎查下乡插队,一干就是47年。他靠着不服输、不认输的韧劲和扎根草原、建设边疆的志向,凭着“心里装着百姓,让牧民过上好日子”信念,扎根牧区,艰苦奋斗,谱写了共产党员一心为民的壮美诗篇。

廷·巴特尔刚插队到嘎查时,嘎查牧民生活困难,牧民人均收入不足40元,当时牧民没有砖瓦房,土房也很少见,牧民住在蒙古包里,睡觉就盖一件皮袄,看到这些,廷·巴特尔心里不是滋味。1993年廷·巴特尔担任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后,心里就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改变这个状况。他挨家挨户募捐基础母羊,筹集数百只母畜建起集体“流动扶贫羊群”,每100只羊为一个“流动扶贫羊群”,承包给贫困户饲养,每年羊毛收入和80%的成活羊羔归贫困户所有,20%的成活羊羔归嘎查集体,这项措施产生了明显的扶贫成效,获得了锡林郭勒盟“科技发明奖”。为了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廷·巴特尔让牧民给贫困户打分,对好吃懒做、劳动表现不好、家庭不和睦、不爱护草场、不参加义务劳动的扣分,对积极主动、吃苦耐劳的加分,按得分高低排序决定先帮扶谁后帮扶谁,通过奖勤罚懒的办法,先后有24户贫困户实现由输血式脱贫转变为造血式脱贫。

草场承包到户作为嘎查党支部书记的廷·巴特尔把最好的草场留给了牧民把全嘎查退化最严重的、谁也不想要的草场留给了自己总计5926亩的草场大部分被白沙地覆盖牧草稀疏大风一起白沙泛滥。为了提高牲畜生产效益同时防止自家草场进一步恶化他率先在自家牧场推行“围栏轮牧”在当年生态最差的草场上养出了最肥壮的牲畜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还明显改善了草原生态。在他的引导下围栏轮牧、科学放牧、持续发展成为嘎查牧民的共识得到普遍推广。

为了实现稳定脱贫,他积极开拓集约化产业发展路径,组织嘎查“两委”、牧民成立嘎查股份制公司,发展奶制品、风干肉加工、生态鱼塘等特色产业和“牧民之家”旅游产业,嘎查牧民人均收入由当初的40元达到的1.88万元,翻了几百倍,牧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廷.巴特尔先进事迹篇六

1986年,廷·巴特尔在萨如拉图亚草原上做出惊人之举,把他和妻子辛辛苦苦发展起来的60多只羊全部卖掉,用卖羊钱买回网护栏,圈起300多亩草场,一年后的实际效果更是让牧民感到震惊。廷·巴特尔围封的300亩草场打下9马车草,相当于其他牧民1000亩草场的打草量。廷·巴特尔家出栏一头牛收入1200元,别人家两头牛才卖1000元,这鲜明的对比使牧民们悟出一个道理:跟着廷·巴特尔干,没错。

在廷·巴特尔的悉心指导下,牧民们实实在在地落实着保护和建设草原,出现了轮牧区、休牧区。廷·巴特尔把自己的草场细化为8个区,两个禁牧区,一个种植青贮区,一个种树种草区,另外4个是春、夏、秋、冬轮牧区。

2001年7月,锡盟盟委、行署在全盟范围内提出“围封禁牧、收缩转移、集约经营”的围封转移战略时,萨如拉图亚嘎查100%的草场都进行了封育和划区轮牧,牧民建网围栏的面积达30万亩,建畜圈4820平方米,打井49眼,在建设养畜中,牧民人均收入由过去的500元飚升到现在的3600元。“围封轮牧”对恢复草原植被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草畜不平衡的问题。

廷·巴特尔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时刻装在心里,是一名共产党员不容推卸的历史责任。”2001年锡林郭勒草原历史上遭受了一场罕见的雪灾。身为萨如拉图亚嘎查党支部书记的廷·巴特尔牵挂着雪灾中的每一家牧民,他用铁锹和双手开出一条通往牧民家的“雪路”。走访每一个需要帮助的牧民。萨如拉图亚嘎查有83户牧民如星星般散落在草原的各个角落,从一家到另一家,最远距离达80多公里。廷·巴特尔每年不止一次挨家挨户地问寒问暖,把党的关怀送到每一户牧民家里,送到每一个牧民心中。

廷·巴特尔给嘎查的干部立下几条牢不可破的规矩:不能以任何理由公款吃喝、请客送礼;不能动用集体畜群;不出钱为干部购买交通工具;不支付油费。

2001年,阿巴嘎旗经营管理站对嘎查账目进行清查核资时发现,2000年萨如拉图亚嘎查没有一笔招待费,也没有一笔汽油条子下账,怀着好奇心一年一年地往前查,8年的账目没查出一笔招待费。事实告诉我们,廷·巴特尔是一个廉洁的党支部书记,身体立行、严以律已,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和表率作用,带出一支廉洁奉公的干部队伍。

萨如拉图亚译成汉语是月光,廷·巴特尔带领83户牧民通过28年的努力和奋斗,使萨如拉图亚嘎查的天蓝了,水更清了,草更绿了;使生活在这“月光”里的人们富裕了,文明了。

廷.巴特尔先进事迹篇七

20世纪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场席卷全国的声势浩大的运动。廷·巴特尔参加了这场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他走出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走进了苍凉、偏远、闭塞的萨茹拉图亚草原,时为1974年。面对陌生的环境,一切都必须从头学起,首先是蒙语,不会蒙语,就没法儿和牧民进行交流与沟通;然后是在草原生存的基本技巧:骑马、放牧、打草....廷·巴特尔用心去贴近草原,用心去贴近牧民,草原和牧民给他以丰厚的回报,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凡是牧区生产、生活中所需得知识和技能,廷·巴特尔基本掌握了。

1976年,复出后的廷懋将军出任内蒙古军区政委、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与此同时,知青可以返城的政策也出台了。在萨茹拉图亚知青点,人们普遍认为,第一个返城的知青肯定是廷·巴特尔,一个简单的理由就是他的父亲是自治区的高层领导,而是事实却让大家看到的是相反的结论。廷·巴特尔不仅不是第一个返城的知青,而是40名知青中唯一扎根在萨茹拉图亚草原的知青。

草原和草原人民给予廷·巴特尔以极大信任,让他去经营和管理乳品厂,一年干下来,廷·巴特尔楞是让这个濒临倒闭的乳品厂盈利5万元。廷·巴特尔在熟悉草原的过程中找到了有所作为和实现人生价值的支点。他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入党志愿书上郑重地写下“廷·巴特尔”4个字。老将军廷懋给儿子的礼物是一本《党章》,并语重心长地叮嘱:“好好学,千万不能辜负党组织的期望。”

1981年秋,廷·巴特尔在美丽的高格斯台河畔与美丽的蒙族姑娘额尔登其其格组建起幸福的家庭。

1993年,已经出任萨如拉图亚嘎查党支部书记的廷·巴特尔又面临一次考验。北京军区按政策规定要在北京为廷懋将军修建一座小楼,并安排一名子女随同进京。对巴·特尔来说,这是一次绝好的机会,但他已经把生命融进萨如拉图亚的廷·巴特尔,舍不得已经围封的草原,舍不得他亲手绘制的草原建设蓝图。他对父母说:“我的事业在萨如拉图亚,我深情地热爱着这片草原!”萨如拉图亚位于浑善克沙地西北边缘,面积437.5平方公里。这里曾是一望无际的草原,108眼泉水汇聚而成的高格斯如河在这里流过。

20世纪80年代,牧区开始推行草原畜牧双承包制。这一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牧民的养畜积极性,但却缺少对牧民的科学引导,导致牧民在追求养畜头数时无视对草原的破坏,使草原变成黄沙漫漫的沙地,廷·巴特尔大声疾呼:不能这样下去了,否则,就连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也将不复存在!廷·巴特尔从这户牧民家里出来,又进那户牧民家里,苦口婆心和每一个牧民商量、探讨围封退化草原、禁牧沙化草原的事情,然而,牧民们还是不接受他的观点和理论。

廷·巴特尔想,共产党员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率先垂范,牧民之所以不接受他的观点和理论,是因为这种观点和理论还没有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

廷.巴特尔先进事迹篇八

从“嘎查书记”到“廷·巴特尔大讲堂”他无私奉献,是践行初心使命的时代楷模。

2010年,为了让自己的好经验更多地惠及牧民群众,廷·巴特尔提议并在锡林郭勒盟委、行署支持下,在嘎查建立起专门的农牧民培训基地,以现身说法的方式,传授几十年中钻研摸索出来的生态建设和牧民增收经验,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廷·巴特尔大讲堂”。

2018年,他从嘎查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光荣卸任。他离岗不退色,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廷·巴特尔大讲堂”。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望相助”的嘱托,用自己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十九大精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无偿传授生态保护、科学养畜、算账理财等经验,现场观摩廷·巴特尔家及周边牧民几十年来在保护生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建设成果,慕名来学习的有区内外的,还有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外的学习参观团。2020年在推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期间,他认真贯彻国家民族政策,入户走访牧民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如今,“廷·巴特尔大讲堂”年培训人数达到2万多人次,不仅造福了一方牧民,也成为了全国各地学习牧区现代化建设典范。

他扎根牧区47载,带领牧民脱贫致富、建设草原,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牧民增收双赢,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信任和支持,先后被授予“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称号。如今,萨如拉图雅嘎查草美了、树高了,廷·巴特尔的传奇故事还在千里草原续写!

廷.巴特尔先进事迹篇九

草场承包到户作为嘎查党支部书记的廷·巴特尔把最好的草场留给了牧民把全嘎查退化最严重的、谁也不想要的草场留给了自己总计5926亩的草场大部分被白沙地覆盖牧草稀疏大风一起白沙泛滥。为了提高牲畜生产效益同时防止自家草场进一步恶化他率先在自家牧场推行“围栏轮牧”在当年生态最差的草场上养出了最肥壮的牲畜不仅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还明显改善了草原生态。在他的引导下围栏轮牧、科学放牧、持续发展成为嘎查牧民的共识得到普遍推广。

为了实现稳定脱贫,他积极开拓集约化产业发展路径,组织嘎查“两委”、牧民成立嘎查股份制公司,发展奶制品、风干肉加工、生态鱼塘等特色产业和“牧民之家”旅游产业,嘎查牧民人均收入由当初的40元达到的1.88万元,翻了几百倍,牧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蹄腿理论”到“青山绿水”他秉持生态优先理念,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改革先锋”

萨如拉图雅嘎查地处中国十大沙漠沙地之一的浑善达克沙地北缘,气候恶劣、草场退化严重,是距北京最近的风沙源。

上世纪80年代,内蒙古牧区开始推行“草畜双承包制”,牧民不注重科学养殖,盲目追求多养多放,草场沙化严重。

廷·巴特尔深知草场就是牧民的命根,要想让牧民过上好日子,一定要改变牧区的生态环境。为了找到治沙办法,他走遍方圆百里的沙窝子,组织牧民在严重退化的沙地,因地制宜种植黄柳、沙棘等耐旱作物,并积极争取上级生态建设项目,建成1处沙地柏保护区和2处3000亩黄柳基地,有效遏制草场退化。

他积极探索草原生态保护与畜牧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路径,带头作“牛”的文章,提出了著名的“蹄腿理论”,即养5只羊的效益与养1头牛相当,养1头牛,只有4个蹄子践踏草原;养5只羊,却有20个蹄子践踏草原。通过引进西门塔尔优质肉乳兼用牛和本地牛杂交,选育培育高产优质母牛,在实施“少养精养”策略下,实现了恢复生态、增加收入的双赢目标,走出了一条“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牧区经济、促进牧民增收”的新路子。廷·巴特尔的做法,产生了“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很快在阿巴嘎旗和锡林郭勒盟草原得到广泛推广。在他的引领下,阿巴嘎旗坚持发展畜牧业和草原生态保护并举,引导牧民“减羊增牛”,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牧民收入。如今,萨如拉图雅嘎查作为浑善达克沙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坚持草畜平衡、绿色发展,实现了天蓝水绿、草长莺飞,重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貌。

廷.巴特尔先进事迹篇十

2010年,为了让自己的好经验更多地惠及牧民群众,廷·巴特尔提议并在锡林郭勒盟委、行署支持下,在嘎查建立起专门的农牧民培训基地,以现身说法的方式,传授几十年中钻研摸索出来的生态建设和牧民增收经验,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廷·巴特尔大讲堂”。

2018年,他从嘎查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光荣卸任。他离岗不退色,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廷·巴特尔大讲堂”。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望相助”的嘱托,用自己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十九大精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无偿传授生态保护、科学养畜、算账理财等经验,现场观摩廷·巴特尔家及周边牧民几十年来在保护生态、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建设成果,慕名来学习的有区内外的,还有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外的学习参观团。2020年在推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期间,他认真贯彻国家民族政策,入户走访牧民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如今,“廷·巴特尔大讲堂”年培训人数达到2万多人次,不仅造福了一方牧民,也成为了全国各地学习牧区现代化建设典范。

他扎根牧区47载,带领牧民脱贫致富、建设草原,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牧民增收双赢,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信任和支持,先后被授予“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称号。如今,萨如拉图雅嘎查草美了、树高了,廷·巴特尔的传奇故事还在千里草原续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