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角度度量说课稿(优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7:42:39 页码:14
最新角度度量说课稿(优质19篇)
2023-11-20 17:42:39    小编:ZTFB

总结是我们不断向前迈进的动力,激励着我们追求更好的自己。总结可以从过去的成就、经验和教训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观点。在情感表达中,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情感管理的方法,以更好地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感。

角度度量说课稿篇一

我说的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中的《角的度量》一课,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线段、直线与射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后面学习画角、角的分类的基础。教材注重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量角的必要性,认识量角的工具量角器的特征,在自主探索中体会、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学生对于角的有关知识已有了初步的体验,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开的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对量角器有初步了解,但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体验,小小的量角器虽然被拿在学生的手中,但学生对它的认识是陌生的,一条条放射状的线,不同的刻度,会使学生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至于怎样用它测量角的大小,就更显得无从下手了。而且,在实际中,学生似乎没有度量角的`需要,他们所掌握的完全是抽象的数学知识,很少能应用到生活中。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本节课的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会用量角器量角。

能力目标:在测量角大小的活动中,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情感目标:

1、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大胆尝试,积极表达,使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2、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培养。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在自主探索中逐步体会、总结量角的方法。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量角,是一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去的教学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操作,然后进行大量的练习加以巩固这项技能。无疑,这种方式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低效的。新课程标准倡导: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因此,本节课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会量角的意义和量角的方法,形成度量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一个放风筝比赛,怎样判断谁的风筝放的高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展开新知的学习,然后设计几个适合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即找角和量角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量角的意义,探索、总结量角的方法,逐渐掌握量角的技能。最后,在研究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中,来体会角的大小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下面我分别说一说。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与学生谈话,你喜欢风筝吗?放过吗?参加过比赛吗?

这样,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确,要知道谁的风筝放得高,只要知道绳子与地面所形成的角的大小就可以了,所成的角越大,风筝放得越高。在这里运用多媒体课件,抽象出绳子与地面所成的角,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形成抽象思维的能力。

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思维,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本节课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量角的方法。

1、体会用量角器的必要性。

这一句追问,进一步激活思维,学生会积极参与讨论,知道角大小的方法,从而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在交流中,学生会有不同的知道角大小的方法,如,用小一点的角进行测量;用直尺测量;把两个角重合比较大小;用量角器测量等方法。

在这里,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使用自己的方法,在使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在这种情况下用把两个角重合的方法不适用,用小一点的角测量虽然可以知道角的大小,但是不能较精确的知道一个角比另一个角大多少,这几个方法在使用时都有局限性,只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才是最简单、最有效的,使学生产生学习用量角器量角的愿望,为学习量角奠定情感的基础。当学生有了学习的需要时,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参与学习活动。

2、认识量角器。

请拿出准备的量角器,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汇报。

认识量角器上的中心点、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18个大格,180个小格、1°的角。知道度是量角时用的单位。

学生拿到量角器后看到的就是这些,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量角器,同时可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里,我先引导学生自由汇报,然后运用多媒体演示量角器量角的原理及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形成较完整的认识。

3、在量角器上找角。

你们的眼睛真亮,找到了量角器这么多的秘密,其实量角器上还藏着很多角呢,你能试着找一找吗?请你在练习纸上画出你找到的角。

学生尝试在纸上的量角器上画角。

你找到了哪个角?你知道它是多大的角吗?

请学生到前面展示自己画的角,并试着说出这个角有多大。

这个活动实际上就是体验量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量角器的中心点,就是所有角的顶点,从这一顶点引出的任意两条射线都可以形成角,而且每个角都可以知道度数,为后面量角做好铺垫。

4、尝试量角。

你在量角器上已经找到这么多的角了,能尝试着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大小吗?

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应该是学生早就想知道了,在学生认识了量角器后引导学生尝试测量角的大小,要学习的内容就呼之欲出了。

学生尝试测量练习纸上的几个角。给出的几个角的开口有的向左,有的向右,有的向下。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逐渐掌握量角的方法,研究解决量角时出现的问题,如读内圈刻度还是读外圈刻度;把角的一边对准“0”度刻度线比较简便等。

这样教学就是前面提到的“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师要熟悉学生学习的思维,顺应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站在更高的角度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

5、总结量角的方法。

刚才在展示量角方法的时候,同学们有几个共同的地方,你发现了吗?

引导学生交流总结量角的方法,即:量角器的中心点要和角的顶点重合,角的一边和量角器的“0”度刻度线重合,看另一边的刻度。因为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深有体会,怎样量角学生在实践中一点一点的体会,一点一点摸索,所以量角时的注意事项完全可以总结,并且能深刻理解量角的本质,逐渐形成量角的技能。从而使本节课主要内容的学习达到了水道渠成的效果。

6、解决问题。

同学们已经会用量角器量角了,我们就可以帮助小猴子裁判,判断谁放的风筝高了。

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小猴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前面创设的情境更完整,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更主要的是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功乐趣,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三、联系生活体会量角的用处。

出示生活中量角的例子:滑梯的角度;椅子靠背的倾斜角度;踢足球时选择射门的位置;这里充分运用多媒体演示生活中抽象的角,让学生感知测量角的大小的作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大小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的意识和习惯,体会数学的价值。

在学生总结量角方法的时候,根据学生的交流,相应地板书,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重点、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角的顶点——中心。

角的一边——0刻度线。

角度度量说课稿篇二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六单元“角的度量”,它是本册教学几何初步知识的第二节课。教学几何初步知识,不单纯是使学生获得有关图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前几册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时,已经注意通过一些操作和作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但是限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操作和作图都比较简单,在本册适当提高一些要求,通过教学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等知识,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以及操作和作图的技能。在备课时,我曾经想过把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的知识安排在一个课时内完成,但发现课堂容量非常大,学生学得不扎实。在本次教学中,我把教学内容适当进行了调整,在一节课内集中教学角的度量,使学生在牢固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后再教学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操作探索中认识量角器和角的计量单位,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懂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无关,而与角的两条边x开的大小有关。

2、能力目标:进行观察对比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认真细致有序操作的良好习惯。

3、情感目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要达到目标,形成能力,就必须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力量,教师要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法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

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订为“激趣导入——自主探究——巩固内化——拓展延伸”,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节课的知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直线,线段和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最基本概念有比较清楚的认识。本节课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直观演示,旧知过度,设疑引入,感受新知。教学角的概念。通过师生的操作,利用动态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引出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通过直接的比较,学生初步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x开的程度有关,为引入角的度量进行间接比较角的大小作了铺垫。

第二部分,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观察,初步认识量角器上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建立角的计量单位度和符号“xx”。

第三部分,教学角的度量。在学生认识度量工具——量角器,及其单位、符号的基础上,再介绍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最后通过实际测量说明:角的大小要看两边x开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本节课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如口答,判断选择,实际操作等),围绕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重点,达到巩固和运用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角度度量说课稿篇三

(一)说课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18—19页)。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度量》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时,教材的主要内容是怎样学好角的度量,从学生在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想好的这部分知识,让学生从各种学习方向进行,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帮助他们学习空间的观念。这样可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周围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角的度量打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定以下三点:

1、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探索,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初学用量角器量角。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元的需要,认识角的计量单元,建立1度角的表象,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观念,能联系操作结果,发现三角尺的三个内容角和特点,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关系。

3、要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究量角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实践中产生发现数学规律的兴趣。

(四)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精彩的内容编排和本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运用量角器量角。教学难点是:在应用量角器进行度量角的大小情况下,怎样确定量角器对准角的顶点,边上是怎样放置的。

根据学生已经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探究过角的认识,通过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创新能力。

根据本课时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任,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我教学角的度量这课内容是:一是教学目标要明确,二是突出重点,三是突破难点,我放手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进一步分析,比一比,量一量,所以,学生在学习角的度量的同时完成。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节课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清净,导入新课。

让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图形有角?向大家说说?这样可以让同学对生活周围的数学距离,学生为了弄清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哪些角的大小关系,有什么不同,引出深思,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再结合课文的主题图,形象直观的把教学内容呈现出来,有了学习的兴趣活动,学生就能很快的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为学习新课的内容作好铺垫,很自然地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二)师生共同合作,探究新知。

首先出示活动角,感受角形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通过观察这个活动角,动手把这个角度大一些,也可以怎样做?变小呢?这样学生就能认识到角是有大有小的,把角的两条边又开一些,把两条边收拢一些,角就小一些。这样把学习的动权让给了学生使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等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

其次,出示量角器,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的结构和计量单元是什么?并观察1度角的大小,接着让学生动手把量角器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在量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到量角时要分几步进行,并说出量出各个角的度数,以小组里交流所量的结果,从而让学生认识到量角的过程。

(三)实际运用,巩固新知。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以下结构。

1、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第二题,动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面各个角的度数,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3、小组活动,动手,动脑,制作各种各样的角来进行巩固好本节课的内容,还可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今天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的小结后,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角度度量说课稿篇四

这是第二次听x老师的课。内容是《角的度量》第2课时。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但是还不够熟练,会经常读错刻度数。因此安排这节练习课,就是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这节课x老师一开始出示一个角让学生测量,复习“两对齐,一看”测量的方法;接着通过一组练习题(读刻度、量角、判断、测量生活中的角度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已有的方法。最后再出示一组容易混淆的角,让学生测量,一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整节课。

教学。

过程比较流畅,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活跃,各环节的`处理比较到位,教学效果良好。

不足之处:

1、在量角器上读角时(55°),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找一找有么有学生误读65°的现象。从而指导学生怎样正确度刻度。

2、练习时应让学生用更充分的时间指一指,说一说,这样在后面学生说自己量角的方法时语言表达可能会更准确。

角度度量说课稿篇五

角的度量这节课数学概念比较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的东西)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因为量角的过程是那么的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度量不同方位角时更是如此)。即使量的方法是正确的,内外刻度又会不知所措。

要找到解决难点的策略,必须分析造成难点的原因。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分不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原因是学生以为像以前量线段的方法一样,只要把一边对准0度,另一条指着几就读几。而忽略了角是从0度开始向哪边慢慢打开的过程。具体实施如下:

一是课题的引入。这里我让学生自己画喜欢的角,然后同位之间进行比较大小,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组。一种是直接用眼睛就能看出来的,另外的是仅靠眼睛是看不出来的,尤其是两个角比较接近的时候,究竟是一样大还是不一样大。有的学生说用直角三角板去量一量,但通过操作也很难下结论。还有的说把他们剪下来比一比就好了,这是一种方法,但不能知道究竟是大了多少或是小了多少。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二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在教学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看看你在它脸上有什么发现?”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发言是那么的踊跃。说明学生是具备自主探索能力的。在教学认识1°角时,我先让学生猜一猜,你认为1°的角有多大(用手势表示);再阅读书本看看1°的角到底有多大;最后在量角器上找1°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深化理解1°角。在教学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时,首先在量角器上读出一个角的度数,并说出为什么?其次在量角器上读出同一线两个角的度数。因为读角时学生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让学生明白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最后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它的两条边。

三是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课堂上学生不仅会量,而且讲量的方法时也讲得很好。大部分学生都能说这个角是从0度开始向哪边展开的,这就分清了究竟看的是哪个刻度上的数。在组织学生量角练习时,让学生量刚才自己的角,激发学生量角的热情,增添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是探究角的大小与两边长短的关系以及与角的两边张开程度的关系。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观察、去操作,从而得出结论。

但也存在以下不足:

1.在教学过程中,唯恐学生不明白有些内容讲重复的太多,导致下面练习的时间不够。

2.当一个学生第一次尝试量角量错后,却忽略了他的再次量角。

3.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

4.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间的评价。

5.各个教学环节联系不紧凑,过度的地方处理的不够理想。

角度度量说课稿篇六

(一)说课内容:(四年级上册第18—19页)。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角的度量》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时,教材的主要内容是怎样学好角的度量,从学生在认识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想好的这部分知识,让学生从各种学习方向进行,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帮助他们学习空间的观念。这样可以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周围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角的度量打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定以下三点:

1、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通过探索,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初学用量角器量角。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统一角的计量单位的需要,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度角的表象,建立角的大小的量化观念,能联系操作结果,发现三角尺的三个内角和特点,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系。

3、要积极参与量角的学习活动,在探究量角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实践中产生发现数学规律的兴趣。

(四)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精彩的内容编排和本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制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运用量角器量角。教学难点是:在应用量角器进行度量角的大小情况下,怎样确定量角器对准角的顶点,边上是怎样放置的。

根据学生已经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探究过角的认识,通过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激发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创新能力。

根据本课时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我教学角的度量这课内容是:一是教学目标要明确,二是突出重点,三是突破难点,我放手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进一步分析,比一比,量一量,所以,学生在学习角的度量的同时完成。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节课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同学们,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图形有角?让大家说说?这样可以让同学对生活中的数学感兴趣,学生为了弄清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哪些角的大小关系,有什么不同,引出深思,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再结合例题中的主题图,形象直观的把教学内容呈现出来,有了学习的兴趣活动,学生就能很快的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为学习新课的内容作好铺垫,很自然地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二)师生共同合作,探究新知。

首先出示活动角,感受角的形状,我先让学生认真观察,通过观察这个活动角,动手把这个角度大一些,可以怎样做?变小呢?这样学生就能认识到角是有大有小的,把角的两条边叉开一些,角就大一些;把两条边收拢一些,角就小一些。这样把学习的动权真正地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等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

其次,出示量角器,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的结构和计量单位是什么?并观察1度角的大小,接着让学生动手用量角器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在量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到量角时要分几步进行,并说出量出各个角的度数,以小组里交流所量的结果,从而让学生认识到量角的过程。

(三)实际运用,巩固新知。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以下结构。

1、完成“做一做”第一题,第二题,动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面各个角的度数,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3、小组活动,动手,动脑,制作各种各样的角,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所学的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今天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的小结后,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角度度量说课稿篇七

我说的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中的《角的度量》一课,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线段、直线与射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后面学习画角、角的分类的基础。教材注重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量角的必要性,认识量角的工具量角器的特征,在自主探索中体会、总结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说学生】。

学生对于角的有关知识已有了初步的体验,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开的大小有关。一部分学生对量角器有初步了解,但多数学生几乎没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体验,小小的量角器虽然被拿在学生的手中,但学生对它的认识是陌生的,一条条放射状的线,不同的刻度,会使学生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至于怎样用它测量角的大小,就更显得无从下手了。而且,在实际中,学生似乎没有度量角的需要,他们所掌握的完全是抽象的数学知识,很少能应用到生活中。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本节课的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会用量角器量角;。

能力目标:在测量角大小的活动中,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情感目标:1、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大胆尝试,积极表达,使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2、应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学生的应用意识得到培养。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在自主探索中逐步体会、总结量角的方法。

【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量角,是一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去的教学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操作,然后进行大量的练习加以巩固这项技能。无疑,这种方式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低效的。新课程标准倡导: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且,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因此,本节课我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体会量角的意义和量角的方法,形成度量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说教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一个放风筝比赛,怎样判断谁的风筝放的高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展开新知的学习,然后设计几个适合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即找角和量角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量角的意义,探索、总结量角的方法,逐渐掌握量角的技能。最后,在研究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中,来体会角的大小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下面我分别说一说。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与学生谈话,你喜欢风筝吗?放过吗?参加过比赛吗?

这样,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确,要知道谁的风筝放得高,只要知道绳子与地面所形成的角的大小就可以了,所成的角越大,风筝放得越高。在这里运用多媒体课件,抽象出绳子与地面所成的角,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形成抽象思维的能力。

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思维,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本节课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量角的方法。

1、体会用量角器的必要性。

这一句追问,进一步激活思维,学生会积极参与讨论,知道角大小的方法,从而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在交流中,学生会有不同的知道角大小的方法,如,用小一点的角进行测量;用直尺测量;把两个角重合比较大小;用量角器测量等方法。

在这里,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使用自己的方法,在使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在这种情况下用把两个角重合的方法不适用,用小一点的角测量虽然可以知道角的大小,但是不能较精确的知道一个角比另一个角大多少,这几个方法在使用时都有局限性,只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才是最简单、最有效的,使学生产生学习用量角器量角的愿望,为学习量角奠定情感的基础。当学生有了学习的需要时,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参与学习活动。

2、认识量角器。

请拿出准备的量角器,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汇报。

认识量角器上的中心点、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18个大格,180个小格、1°的角。知道度是量角时用的单位。

学生拿到量角器后看到的就是这些,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量角器,同时可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里,我先引导学生自由汇报,然后运用多媒体演示量角器量角的原理及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形成较完整的认识。

3、在量角器上找角。

你们的眼睛真亮,找到了量角器这么多的秘密,其实量角器上还藏着很多角呢,你能试着找一找吗?请你在练习纸上画出你找到的角。

学生尝试在纸上的量角器上画角。

你找到了哪个角?你知道它是多大的角吗?

请学生到前面展示自己画的角,并试着说出这个角有多大。

这个活动实际上就是体验量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量角器的中心点,就是所有角的顶点,从这一顶点引出的任意两条射线都可以形成角,而且每个角都可以知道度数,为后面量角做好铺垫。

4、尝试量角。

你在量角器上已经找到这么多的角了,能尝试着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大小吗?

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应该是学生早就想知道了,在学生认识了量角器后引导学生尝试测量角的大小,要学习的内容就呼之欲出了。

学生尝试测量练习纸上的几个角。给出的几个角的开口有的向左,有的向右,有的向下。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逐渐掌握量角的方法,研究解决量角时出现的问题,如读内圈刻度还是读外圈刻度;把角的一边对准“0”度刻度线比较简便等。

这样教学就是前面提到的“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师要熟悉学生学习的思维,顺应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站在更高的角度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

5、总结量角的方法。

刚才在展示量角方法的时候,同学们有几个共同的地方,你发现了吗?

引导学生交流总结量角的方法,即:量角器的中心点要和角的顶点重合,角的一边和量角器的“0”度刻度线重合,看另一边的刻度。因为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深有体会,怎样量角学生在实践中一点一点的体会,一点一点摸索,所以量角时的注意事项完全可以总结,并且能深刻理解量角的本质,逐渐形成量角的技能。从而使本节课主要内容的学习达到了水道渠成的效果。

6、解决问题。

同学们已经会用量角器量角了,我们就可以帮助小猴子裁判,判断谁放的风筝高了。

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小猴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前面创设的情境更完整,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更主要的是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功乐趣,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三、联系生活体会量角的用处。

出示生活中量角的例子:滑梯的角度;椅子靠背的倾斜角度;踢足球时选择射门的位置;这里充分运用多媒体演示生活中抽象的角,让学生感知测量角的大小的作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大小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的意识和习惯,体会数学的价值。

【说板书】。

在学生总结量角方法的时候,根据学生的交流,相应地板书,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重点、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角的顶点——中心。

角度度量说课稿篇八

明确小说写作的技巧,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为更好地阅读小说打下基础。

1、要求掌握小说技巧:叙述角度(叙述人称)。

2、《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话题内容是叙述,小说叙述角度是叙述技巧中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本课时为《话题叙述》第一课时,另以叙述腔调为中心一课时。

3、以往教学中,此类问题有所接触,但并未形成理论上知识,也未进行专题式的讲述,故有必要进行专节学习。

1、在学习了课文《桥边的老人》以及完成了“改写人称”的练习后,学生对叙述人称已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人称和叙述角度的关系,对叙述角度的概念也未形成,故练习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3、先对小说叙述角度的技巧有个全面的了解,再通过练习加强理解并巩固。

1、了解小说的一般性知识,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2、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

3、考察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题旨呈现的关系。

1、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常用人称。

2、学会选择若干角度鉴赏小说的叙述艺术。

难点:

1、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在小说中的交替出现。

1、学生学习准备。学生完成了《桥边的老人》的“人称改写”练习,并已预习《话题叙述》的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学生作业“人称改写”练习已批改,并已总结问题所在。精心查找阅读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并有相当详细的备课资料,以及可实际操作的多媒体课件。

3、教学用具的准备。操作性强的教学多媒体ppt课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析《桥边的老人》的课后练习,引出叙述角度的话题。

1、“思考与实践”题一:《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的照看的小动物,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2、学生练习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少学生简单地把老人改成了第一人称“我”,把原来的.“我(士兵)”改成第三人称士兵,然后在原文相应的人物名称处全部替换,其余内容基本没动,就算完成了文章修改。人称是改变了,但叙述角度却没有跟着相应的改变。以老人为第一人称叙述,却没有以老人的口吻来讲述这件事。

以第三人称为角度修改的文章,也没有把老人作为叙述的中心,没有展开人物的心理描写,没有对老人的心理进行直接的描述,没有全知角度应该有的“全知”。

为了更容易理解小说叙述角度的问题,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练习。

二、以不同叙述角度表述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整体认知叙述角度。

大家也许还记得寓言《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故事内容大体是这样的:

一天,一只乌鸦偷来一块肉,它停在树上,正要饱餐一顿,这时,树下走来一只狐狸。这只狐狸也正好肚子里饿得难受。当它看见树上乌鸦嘴上的那块肉时,已经垂涎三尺了。它想,怎样才能将肉骗过来呢?它想了想,灵机一动,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乌鸦一听,知道狐狸在打自己的主意,便闭口不理。狐狸看见此计不成,拔脚就走,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乌鸦一听急了,赶紧张开嘴唱歌,这样一来,肉就掉下去了。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

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改编成另外两种版本。

学生练习后,出示示例。版本一《我受骗了》:

一天,我偷来一块肉,停在一棵树上正要美餐一顿,这时,树下走过来一只狐狸。我马上警惕起来。因为我知道狐狸向来很狡猾,他老是骗人。看样子他今天又没安好心。我不理他,开始吃肉了。狐狸看见我在吃肉,馋得直流口水,急得在树底下直打转。看我把你馋死!我故意把吃肉的声音弄得很响。忽然,狐狸在树下说话了:“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我一听就知道狐狸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是要引诱我张嘴,骗走我嘴边的肉。于是我沉默不语,仍然吃得津津有味。过了一会儿,狐狸看见我没理他,拔腿就走,边走边叹气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不会唱歌。”我一听这话急了,我想,我平生最怕的就是被人看扁,我今天可不能让一只狐狸给小看了。于是,我不顾一切地张开嘴巴,这样一来,肉掉下去了。狐狸叼起肉,一溜烟跑了。我气得哇哇大叫,真后悔自己太爱慕虚荣,一顿到嘴的美味就这样没了。

版本二《今天的运气真不错》:

我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一顿饱饭了,这年头,弄点吃的可真不容易。我饥肠辘辘地在一棵树下走来走去,饿得头发晕。这时,我听到头顶上有响声,我抬头一看,原来飞来了一只乌鸦,嘴里还衔着一大块肉呢!她停在树上。一大块肉,足足有三两重。好,美味来了!我心里一喜。可是我心里又一急,怎么样才能把肉从树上骗下来呢?我脑子飞快地转动,好,想起来了,不是听说乌鸦爱慕虚荣吗?我就从这里下手。我清了清嗓子,抬头对乌鸦说:“尊敬的乌鸦小姐,你今天可真漂亮,不过据说你的歌声更美,不知是不是这样?”说完这话,半天没有听到树上的回答,我想,这只乌鸦,可能识破了我的计谋。听得树上吃肉的声音,我心急如火,心想还不快想办法,肉就被她吃光了。我又生一计,假装要走的样子,边走边说:“没想到我今天碰到一个哑巴,原来你根本就不会唱歌。”我偷眼瞧瞧乌鸦,看见她终于急了,只听“哇”的一声,那块肉掉了下来。我赶紧跑过去,叼起肉一溜烟跑掉了。

同样的一个故事,用了三种讲法。这三种讲法有什么不同呢?三个故事用了三种人称进行叙述,第一个故事都是第三人称,第二个故事乌鸦变成了“我”,以乌鸦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第三个故事中狐狸变成了“我”,以狐狸的口吻来讲这个故事。内容一样,角度不同,效果也不同。

这涉及小说叙述视角问题。

小说,主要是叙述,讲故事,既然要讲,就有一个选择和确定讲述角度问题。所以,所谓叙述角度,就是故事是由谁讲的,故事里发生的事是谁亲眼看到的,或者是谁想的。

三、引例详解叙述角度。

1、第一人称叙述角度。

这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我”出发,一以贯之。凡是“我”没有出场的地方,“我”没有看到的东西,都无法写。即使“我”在场,除“我”之外的人物内心活动,也不能直接写,只能通过人物的行动、言语、表情等间接表现。“我”的内心世界,则可能充分展现,如“乌鸦”“狐狸”变“我”之后,就可能直接描写内心世界活动,展现所思所想。这就更具有真实感。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举例。英国作家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就是用的第一人称叙述,通篇都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而读者有时简直觉得变成了鲁滨孙本人,在荒岛上生活;或者似乎是鲁滨孙在荒岛上孤身生活的惟一目击者。尤其是鲁滨孙作为第一人称叙述,可以十分详细地描写他的心理活动。这就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不过,第一人称叙述有它的不可克服的缺点,即主观渲泄的过分和客观视域的局限。主观渲泄的过分是指可能流于脱离小说情节的议论、抒情,客观视域的局限是不能涉及除“我”之外的所见所闻,这就限制了小说这种文体表现生活的自由度。

欣赏第一人称时要注意,第一人称叙述中,“我”不是作者,而有人一看到“我”,就以为是作者本人,这是错误的,“我”与小说中人其他任何一个角色一样,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角色,没有特殊性,“我”可以是主角,也可以是配角。“我”作为小说次要角色的例子如鲁迅的《孔乙己》,“我”是一个小学徒,在小说中只是非常次要的角色,而主角则是孔乙己。小说通过小学徒“我”的眼光看孔乙己和其他人物的表演,从而展现世态的炎凉,孔乙己命运的可悲。安排一个“我”做目击者,这就比用第三人称更为真实地揭示人物性格遭际命运。

请同学们例举用第一人称叙述的文章。

2、第三人称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小说的叙述者不但了解小说里全部细节的发展,而且了解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心理动态,就连两个人之间的悄悄话,叙述者也知道;连第二个人都无法知道的人物内心最隐秘的想法,叙述者也了如指掌。这是一种全知视角。它的最大优点是比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在叙事方面都更方便,无所不知,全知全能;不足之处,是导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隔,作者总把读者排斥在外。不像第一、二人称那样,好像作者在与读者交谈似的。

举例。《红楼梦》的叙述者是石头,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作者选择全知的叙事视角是与它所叙述的对象相适应的。《红楼梦》描写的是一个封建家族的兴衰的历史,这个家族的内外有非常复杂的社会联系,从皇公贵族到男仆丫环,上下不下数百人,可以说是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就它反映生活的广度和时间的夸度来说,都不可能是现实中某一个实在的人所能感知了解和经历的。因此,就全书来说,难以采用限知视角。描写大场面,描写众多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运用全知视角常常能显得得心应手,艺术上有许多方便之处。全知的视角运用,不仅可以充分地描述人物的外在活动,而且由于叙述人能自由地出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内心最隐蔽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都能被揭示出来。《红楼梦》贾宝玉和林黛玉相互猜疑,相互试探的篇幅比较多,但它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真实的想法。如果彼此都知道对方真实的想法,也就没有了真真假假琐琐碎碎的赌气和口角了。既然林黛玉和贾宝玉彼此都不知道,叙述者何以知之,作者就必须设定虚拟叙述者石头是一个全知的叙述人,也就是说只有运用全知的视角,才能深入到人物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心理,从叙述艺术的角度看,作者对人物的无知和叙述人的全知之间的巧妙处理,常常是《红楼梦》心理描写的魅力所在。

另外大量中国古典小说,尤其如宋元时的话本小说,由说书人讲述故事,这个说书人就是一个全知者。

学生举例。

3、第二人称叙述视角。

运用第二人称写作,一般不能称为真正的第二人称小说。严格地说来,第二人称叙述,算不上一种叙述角度。它不是讲述者,而是被讲述者,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它和第三人称的情况差不多,叙述者也在局外,但与第三人称略有不同:

它与人物有着密切对话的关系。

4、引申阐释叙述角度的实际运用及其意义。

用第三人称叙述的小说,聪明的小说家并不全采用全知视角,而是在全知视角中插入小说中某一人物的有限视角,就是小说中从某一人物角度看人看事。这样,我们看到,小说的叙述视角,并不等同于人称,有时,人称不变,但人物视角却变化了。

例如,《水浒传》第8回末尾第9回开“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有一段描写:

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的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起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跨一口戒刀,提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

这段描写中,作者的叙述视角并没有改变,还是第三人称,但小说中的人物叙述视角却发生变化,鲁志深大闹野猪林,完全是两个公人眼中看出:先写自己水火棍被物隔去,再写一条禅杖飞到。再写出现个胖大和尚,最后写公人眼中胖和尚的装束,这样写法,避免了小说写作上的单一呆板,人物感受也更为真切。小说中人物叙述视角的变化,往往被忽视,故要稍加留心,细细品味。学生例举此类事例。

四、作业。

试分析《林黛玉进贾府》的叙事角度。

第一人称叙述(有限视角)《孔乙己》中的我《桥边的老人》。

第三人称叙述(全知视角、全知视角中的有限视角)《红楼梦》《水浒传》。

第二人称叙述(同第三人称叙述,而非真正的叙述视角)。

角度度量说课稿篇九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明确,要知道谁的风筝放得高,只要知道绳子与地面所形成的角的大小就可以了,所成的角越大,风筝放得越高。在这里运用多媒体课件,抽象出绳子与地面所成的角,帮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形成抽象思维的能力。

这样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思维,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本节课的知识。

1、体会用量角器的必要性。

这一句追问,进一步激活思维,学生会积极参与讨论,知道角大小的方法,从而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角的度量”。在交流中,学生会有不同的知道角大小的方法,如,用小一点的角进行测量;用直尺测量;把两个角重合比较大小;用量角器测量等方法。

在这里,教师顺应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使用自己的方法,在使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在这种情况下用把两个角重合的方法不适用,用小一点的角测量虽然可以知道角的大小,但是不能较精确的知道一个角比另一个角大多少,这几个方法在使用时都有局限性,只有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才是最简单、最有效的,使学生产生学习用量角器量角的愿望,为学习量角奠定情感的基础。当学生有了学习的需要时,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参与学习活动。

2、认识量角器。

请拿出准备的量角器,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汇报。

认识量角器上的中心点、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18个大格,180个小格、1°的角。知道度是量角时用的单位。

学生拿到量角器后看到的就是这些,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量角器,同时可以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里,我先引导学生自由汇报,然后运用多媒体演示量角器量角的原理及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形成较完整的认识。

3、在量角器上找角。

你们的眼睛真亮,找到了量角器这么多的秘密,其实量角器上还藏着很多角呢,你能试着找一找吗?请你在练习纸上画出你找到的角。

学生尝试在纸上的量角器上画角。

你找到了哪个角?你知道它是多大的角吗?

请学生到前面展示自己画的角,并试着说出这个角有多大。

这个活动实际上就是体验量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量角器的中心点,就是所有角的顶点,从这一顶点引出的任意两条射线都可以形成角,而且每个角都可以知道度数,为后面量角做好铺垫。

4、尝试量角。

你在量角器上已经找到这么多的角了,能尝试着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大小吗?

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应该是学生早就想知道了,在学生认识了量角器后引导学生尝试测量角的大小,要学习的内容就呼之欲出了。

学生尝试测量练习纸上的几个角。给出的几个角的开口有的向左,有的向右,有的向下。目的是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逐渐掌握量角的方法,研究解决量角时出现的问题,如读内圈刻度还是读外圈刻度;把角的一边对准“0”度刻度线比较简便等。

这样教学就是前面提到的“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师要熟悉学生学习的思维,顺应学生的思维加以引导,站在更高的角度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

角度度量说课稿篇十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一课时。教材的主要内容学习角的度量方法,能正确度量角的大小。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学生已学习过角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以学生的好奇心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质疑、解疑过程,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角的度量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提出: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贯彻启发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角色。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认识量角器,知道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学会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并读出度数。

3、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操作活动,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主动参与学习、勇于探究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量角器,并正确使用量角器。

教学难点是: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以及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将设计五个环节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2、合作交流,观察研究;

3、尝试量角,探求方法;

4、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5、归纳小结,升华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简笔画并提问:大家从这两幅简笔画中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图形是由线段、圆、角组成的,从而教师提出问题:你了解哪些关于角的知识?简单的问题,促使学生动脑回忆所学过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总结,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也为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了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在此环节根据小学生喜欢简笔画的特点,通过简洁生动的简笔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顺利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合作交流,观察研究。

首先出示量角器,让学生观察量角器的组成,师问,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小组合作,比一比谁找得多?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并亲自将自己的发现通过小组的形式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并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认知和情感得到同步发展。学生认识了量角器的结构和计量单位,并观察1度角的大小,观察量角器的刻度,重点认识内圈和外圈。通直观演示,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1°角的表象,这样也符合学生认识规律;接着让学生动手在量角器上找找几个比较特殊的角,在此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量角器上有两个刻度30°、150°你认为应该读哪个才正确,为什么?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锐角小于90°,钝角大于90°,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使这几个特殊的角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表象;再通过学生找一找刻度线,读一读大小不同的角的度数,来突破内外圈刻度容易读错的难点,为后一环节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尝试量角,探求方法。

这一环节一开始,教师提出:试着量一量,边量边想,你们是怎样量的?有什么好办法?学生带着问题,亲自动手量角,并与同学讨论如何量这个角的度数;在学生开始介绍时,引导学生严格运用数学语言,并及时纠正,针对难点,设计两个问题:1。量角器的边和角的一边对齐,正确吗?应该怎么办?2。看度数时,有两个数,应该怎么看?什么时候看内圈,什么时候看外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深化,是发展学生记忆力、思维力的重要手段。最后,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方法,并电脑课件重现量角的过程,既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又能对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释疑。

整个环节,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掌握量角的方法,并充分利用。

(四)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本节课的练习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

(1)量一量,排排队。

动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面各个角的度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这些角排排队,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量一量,摆摆图。

量出一幅三角板每个角的度数,并摆出75120135180。

(3)剪一剪,量一量。

动手剪个五角星,小组合作,量出五角星每个角的度数。

整个练习环节,让学生通过比角、拼角、找角、量角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创设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五)归纳小结,升华认识。

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小结,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及时给予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信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角度度量说课稿篇十一

复习和本节课相关的知识,如角的大小和哪些因素又关,,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等有哪些特征等,不仅为新知识打下铺垫而且也为估侧角奠定基础。

可以制成课件,在度量角时小明是这样操作的你们发现他哪出错?

(1)角的顶点和中心点没有重合;

(2)角的一条边没有和0度刻线没有重合;

(3)内外刻度读错了;以上这几种错误的方法是学生在操作中容易出现的地方,这样不仅提醒学生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同时也能进一步牢固地掌握角的度量的方法也为下节课学习角的画法奠定扎实的基础。

因为学生在认识1度角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几度,几十度和几百度所以让学生任意地去说角,指角,拨角,量角和画角,不要限制在整十度和整百度等。如43度,98度。106度等等这样才能充分地体现了知识的活学学活用。

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驿站,更是生命的殿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智慧的启迪者,更是灵魂的.塑造者,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与鼓舞和唤醒。没有最好只求更好,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让我们在预设中体会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点燃师生互动的火花吧,只要每位教师能够刻苦的砖研,我相信在你们辛勤浇灌下的花朵必将争齐斗艳。

角度度量说课稿篇十二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一课时。教材的主要内容学习角的度量方法,能正确度量角的大小。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新课标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以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为目标,以学生的好奇心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质疑、解疑过程,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另外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练习,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性、趣味性,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认识量角器,知道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学会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并读出度数。

3、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操作活动,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主动参与学习、勇于探究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量角器,并正确使用量角器。

教学难点是: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以及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学生已探究过角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以学生的好奇心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质疑、解疑过程,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角的度量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新课标提出: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能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激发创新意识。力争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将设计四个环节突破教学目标:

1、出示简笔画、激趣引入;

2、合作交流,观察研究;

3、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

4、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5、小结语。

(一)出示简笔画、激趣引入。

出示简笔画并提问:大家从这两幅简笔画中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图形是由线段、圆、角组成的,从而教师提出问题:你了解哪些关于角的知识?简单的问题,促使学生动脑回忆所学过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总结,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也为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了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在此环节根据小学生喜欢简笔画的特点,通过简洁生动的简笔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顺利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合作交流,观察研究(观察间)。

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使这几个特殊的角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表象;再通过学生找一找刻度线,读一读大小不同的角的度数,来突破内外圈刻度容易读错的难点,为后一环节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操作间)。

1、量角器的边和角的一边对齐,正确吗?应该怎么办?

2、看度数时,有两个数,应该怎么看?什么时候看内圈,什么时候看外圈?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深化,是发展学生记忆力、思维力的重要手段。最后,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研究方法”,并重现量角的过程,既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又能对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释疑。

整个环节,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从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体现人人参与,人人是学习的小主人,再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趣味练习,拓展延伸——研究成果汇报。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本节课的练习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

(1)量一量,排排队。

动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面各个角的度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这些角排排队,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量一量,摆摆图。

量出一幅三角板每个角的度数,并摆出75120135180。

(3)剪一剪,量一量。

动手剪个五角星,小组合作,量出五角星每个角的度数。

整个练习环节,让学生通过比角、拼角、找角、量角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创设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生动有趣的游戏,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四)小结语。

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小结,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及时给予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信心。布置开放性的课后作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角度度量说课稿篇十三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角的度量》,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地位。

《角的度量》是西师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属于空间与图形测量中的一部分,而角的度量又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教材把这部分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学好这节课不仅能为他们后续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

综合考虑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照“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制立如下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对1度角的认识以及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与操作充满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

教学重、难点确认为:精确度量角的度数。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现代教学论主张,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从而我采取了“以情动人、以境吸人、合作探究、自主创新”为主的教学模式,主线为:找角------画角------量角------用角。让学生在愉悦与轻松的学习过程中更深层地领略角的度量方法。

在新授前通过创设情境的趣味性,让学生既感到好奇,又倍感亲切。在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时,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同桌合作,集体合作的方式。在探究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时,通过小组同学之间的动手、动脑、动口,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操作的技能和创新意识。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三个滑梯:。

让学生感受:第一个:不好玩,第二个:很好玩,第三个;不敢玩。

并着重让孩子比较这3个滑梯不同之处?孩子的回答也许千奇百怪,但最主要的是让他们用数学的眼睛发现:角度不同。那么滑梯的角多大才算合适呢?这就需要量角的大小。从而引出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另类学习。

1、仔仔细细去找角。

首先我会让孩子擦亮自己的慧眼,搜索身边的角。并思考那种物体上角最多,有多少?

当找到第一个身边的角时:强调角的静态定义: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并介绍角的另一动态定义:角也可以看做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所组成的图形。有始边和终边。我们再来看看身边的角。

【此定义为后面学习0刻度线是表示起点的。埋下了伏笔】。

接下来引导孩子去发现量角器上有没有角,角在哪儿?聪明的孩子很快会发现量角器的角。而且最先发现的一定是90度的角。

2、认认真真去画角。

既然量角器上有角,我会让孩子在纸量角器上把他画出来:

任务1:画90度的角。解决并强化:角的顶点在量角器的中心点,一条边是0度刻度线,另一条是90度刻度线。

任务2:画60度的角(尽可能和别人画的不一样)。

(量角器上有两个60度,究竟看哪一圈?我们要想一想是从哪边开始的。)。

教师解决并强调:0度刻度线是表示起点的,就是从这边开始数的意思。始边对着那边的0就看就从那边开始看,并思索角的变化过程。

(课件演示分别从左右两条0度刻度线开始旋转而成内外圈刻度的角。)。

任务3:画1度的角。

强调:全世界都这样规定:把一个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应的角就是1度的角。

3、专专心心去量角。

数学的眼睛,让我们在量角器上看到了若干个大小不同的角。那怎么用量角器来量角呢?

这时大胆放手让孩子自主合作探究:并思索:放量角器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孩子们会发现:

角和量角器上的角重合了。

角的顶点和量角器的中心点重合。

0度刻度线和一条边重合。

还有一条边和量角器上的边重合。

教师提纲挈领归纳总结一句:量角其实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和要量的角重合。

(要量得准,就要重合准。怎样才叫重合得准呢----二合一看)。

4、实实在在去用角。

【拓展延伸】风筝比赛是用同样长的线比谁的风筝放得高。怎样才能量出风筝的高度呢?能不能用梯了爬上去量,那是个笑话。那怎么比呢?是把风筝线放到地上,(出示两个角度)然后量一量谁的风筝线与地面的夹角大,夹角大的风筝飞得就高。

(出示课前的滑椅)滑梯的角度多大才合适呢?我请教了3位工程师,他们告诉我:滑梯的角度应该是——(板书40°~50°)。

量角器中心点0度刻度线?度刻度线。

角顶点一条边另一条边。

通过上面的板书,把有关角的知识和度量角的技能逐一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角的认识和角的度量,反映整堂数学课的精华,让学生从板书中,掌握知识的纲要,受到美的熏陶。

角度度量说课稿篇十四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第一课时。教材的主要内容学习角的度量方法,能正确度量角的大小。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学生已学习过角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基础,本节课以学生的好奇心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质疑、解疑过程,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角的度量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新课标提出: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注意贯彻启发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角色。依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

1、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认识量角器,知道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

2、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学会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并读出度数。

3、通过一系列的观察、操作活动,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主动参与学习、勇于探究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量角器,并正确使用量角器。

教学难点是: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以及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将设计五个环节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

1、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2、合作交流,观察研究;

3、尝试量角,探求方法;

4、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5、归纳小结,升华认识。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简笔画并提问:大家从这两幅简笔画中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图形是由线段、圆、角组成的,从而教师提出问题:你了解哪些角的知识?简单的问题,促使学生动脑回忆所学过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总结,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也为能力较弱的学生提供了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在此环节根据小学生喜欢简笔画的特点,通过简洁生动的简笔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顺利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合作交流,观察研究。

首先出示量角器,让学生观察量角器的组成,师问,仔细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小组合作,比一比谁找得多?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并亲自将自己的发现通过小组的形式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并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认知和情感得到同步发展。学生认识了量角器的结构和计量单位,并观察1度角的大小,观察量角器的刻度,重点认识内圈和外圈。通直观演示,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1°角的表象,这样也符合学生认识规律;接着让学生动手在量角器上找找几个比较特殊的角,在此教师提出探究性问题:量角器上有两个刻度30°、150°你认为应该读哪个才正确,为什么?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锐角小于90°,钝角大于90°,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同时使这几个特殊的角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表象;再通过学生找一找刻度线,读一读大小不同的角的度数,来突破内外圈刻度容易读错的难点,为后一环节做了充分的准备。

(三)尝试量角,探求方法。

这一环节一开始,教师提出:试着量一量,边量边想,你们是怎样量的?有什么好办法?学生带着问题,亲自动手量角,并与同学讨论如何量这个角的度数;在学生开始介绍时,引导学生严格运用数学语言,并及时纠正,针对难点,设计两个问题:1。量角器的边和角的一边对齐,正确吗?应该怎么办?2。看度数时,有两个数,应该怎么看?什么时候看内圈,什么时候看外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深化,是发展学生记忆力、思维力的重要手段。最后,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方法,并电脑课件重现量角的过程,既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又能对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释疑。

整个环节,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问题,掌握量角的方法,并充分利用。

(四)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必要手段。本节课的练习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

(1)量一量,排排队。

动手用量角器量一量下面各个角的度数,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这些角排排队,不仅能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又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

(2)量一量,摆摆图。

量出一幅三角板每个角的度数,并摆出75120135180。

(3)剪一剪,量一量。

动手剪个五角星,小组合作,量出五角星每个角的度数。

整个练习环节,让学生通过比角、拼角、找角、量角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给学生创设一个运用新知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五)归纳小结,升华认识。

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小结,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既能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及时给予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的信心。

(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

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供大家......

角度度量说课稿篇十五

听了《角的度量》这节课后,我觉得授课老师对新课程理念体会得较深刻,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面:

开题以故事情节引入创设了一个问题的情境,根据儿童年龄和心理特征,学生有极强的好奇心,所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意识,加强了学生对角大小的初步认识和理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体现了数学教学的开放性。

老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尊重教材且不拘泥教材。这节课安排的程序是先出示两角,再让学生说说哪个角大,怎样知道哪个角大哪个角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接着通过用10度的角去度量得知角的大小。然后再学习量角器的各部分名称和度量角的方法。

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探索时间和空间,如:教师出示了两个大小类似的角a和角b时,教师让他们才猜猜哪个角大?这时学生出现了认识的冲突这时有的学生说角a大:;有的同学说角b大,教师再次追问到底哪个角大呢?你们能想出验证的好办法吗?这时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地投入到探究的活动中来,发挥他们丰富的现象力,开动起智慧的小脑筋,同学们想出了多种验证的方法。有的学生说我是用三角板中的一个直角分别和这两个角进行对比移动三角板的位置而得到的;有的同学回答我是用通过角a是三角形的三倍多点,而角b是比它的三倍多的稍多些,有的说我是用直尺测量出的,让他们在尝试中发现、操作中明理、在合作中成功、在质疑中发展、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教师又创设情境让学生找出身边的角并度量出各角的度数,如:红领巾、桌子角、书角等,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数学来源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培养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个体发展,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个学生,让学生在一个多向、开放、合作交流中学习新知,让学生在观察、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组织引导,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画一画、说一说、指一指、量一量,并让学生上台展示,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进而使每个学生的思维及情感都得到了发展。本节课教师创设一系列的丰富的实践活动,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充分体现了教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一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

总之:本节课教师精心的设计巧妙的安排,教学脉落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真可谓是处处有学生的实践活动,处处有学生的动脑与思考,处处有学生们的合作与交流,课堂上有师生互动的火花,课堂上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和情趣,然而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尽管张老师本节课中有许多闪光点但也几点探究的地方。

文档为doc格式。

角度度量说课稿篇十六

《角的度量》是西师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节课是属于空间与图形测量中的一部分,而角的度量又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教材把这部分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学好这节课不仅能为他们后续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

综合考虑教材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照“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制立如下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及合作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对1度角的认识以及比较角大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与操作充满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

教学重、难点确认为:精确度量角的度数。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现代教学论主张,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从而我采取了“以情动人、以境吸人、合作探究、自主创新”为主的教学模式,主线为:找角------画角------量角------用角。让学生在愉悦与轻松的学习过程中更深层地领略角的度量方法。

在新授前通过创设情境的趣味性,让学生既感到好奇,又倍感亲切。在认识量角器和角的度量单位时,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同桌合作,集体合作的方式。在探究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时,通过小组同学之间的动手、动脑、动口,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操作的技能和创新意识。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三个滑梯:。

让学生感受:第一个:不好玩,第二个:很好玩,第三个;不敢玩。

并着重让孩子比较这3个滑梯不同之处?孩子的回答也许千奇百怪,但最主要的是让他们用数学的眼睛发现:角度不同。那么滑梯的角多大才算合适呢?这就需要量角的大小。从而引出课题:角的度量。

(二)、自主探究另类学习。

1、仔仔细细去找角。

首先我会让孩子擦亮自己的慧眼,搜索身边的角。并思考那种物体上角最多,有多少?

当找到第一个身边的角时:强调角的静态定义: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并介绍角的另一动态定义:角也可以看做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所组成的图形。有始边和终边。我们再来看看身边的角。

【此定义为后面学习0刻度线是表示起点的。埋下了伏笔】。

接下来引导孩子去发现量角器上有没有角,角在哪儿?聪明的孩子很快会发现量角器的角。而且最先发现的一定是90度的角。

2、认认真真去画角。

既然量角器上有角,我会让孩子在纸量角器上把他画出来:

任务1:画90度的角。解决并强化:角的顶点在量角器的中心点,一条边是0度刻度线,另一条是90度刻度线。

任务2:画60度的角(尽可能和别人画的不一样)。

(量角器上有两个60度,究竟看哪一圈?我们要想一想是从哪边开始的。)。

教师解决并强调:0度刻度线是表示起点的,就是从这边开始数的意思。始边对着那边的0就看就从那边开始看,并思索角的变化过程。

(课件演示分别从左右两条0度刻度线开始旋转而成内外圈刻度的角。)。

任务3:画1度的角。

强调:全世界都这样规定:把一个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应的角就是1度的角。

3、专专心心去量角。

数学的眼睛,让我们在量角器上看到了若干个大小不同的角。那怎么用量角器来量角呢?

这时大胆放手让孩子自主合作探究:并思索:放量角器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孩子们会发现:

角和量角器上的角重合了。

角的顶点和量角器的中心点重合。

0度刻度线和一条边重合。

还有一条边和量角器上的边重合。

教师提纲挈领归纳总结一句:量角其实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和要量的角重合。

(要量得准,就要重合准。怎样才叫重合得准呢----二合一看)。

4、实实在在去用角。

【拓展延伸】风筝比赛是用同样长的线比谁的风筝放得高。怎样才能量出风筝的高度呢?能不能用梯了爬上去量,那是个笑话。那怎么比呢?是把风筝线放到地上,(出示两个角度)然后量一量谁的风筝线与地面的夹角大,夹角大的风筝飞得就高。

(出示课前的滑椅)滑梯的角度多大才合适呢?我请教了3位工程师,他们告诉我:滑梯的角度应该是——(板书40°~50°)。

量角器中心点0度刻度线?度刻度线。

角顶点一条边另一条边。

通过上面的板书,把有关角的知识和度量角的技能逐一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看了一目了然。角的认识和角的度量,反映整堂数学课的精华,让学生从板书中,掌握知识的纲要,受到美的熏陶。

角度度量说课稿篇十七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有效降低难点。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用自主探索,同伴交流等方式来掌握测量角的技能。2。用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容易达到在学生头脑建立各种角的表象。从而加快学生对度量角的操作技能的形成目标。3,用先估后量的方式。防范学生读数错误,达到来化解教学难点。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把学生发展放在首位,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如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归纳,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下面我把这节课的设计教学流程做如下说明。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出示图直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2。用活动角比较角1与角2的大小,并说一说方法。导入课题:板书:角的度量。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认识量角器2,引导观察3。组织交流,汇报评价。4,介绍角的计量单位:度并认识1度角,建立1度角的概念。5认识几度角,初步建立角的大小表象如:用活动角指出10度20度90度120度的角,组织学生在自己量角器上找出相对应的角45度60度90度180度并进行赏试量角,6用合作交流组织评价方式归纳出量角方法: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度数。7指导练习量角。量一量,猜一猜。比一比从中发现规律。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1量出角2,判一判。四全课总结1,这节学些什么,还想知什么。布置作业。

为较好的完成本节教学任务,必须认真作好课前准备工作,要求学生带好学具.量角器.三角板,以及特殊的角的图形等.

三说为什么这样教。

本节课这种设计在于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同伴合作的方式来掌握测量角的技能,程序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指导时重在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方面培养,把量角与在学生头脑建立角的表象结合起来,起了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同时达到学习的目标。教学设计体现教学基本原则,符合新课改的精神,故我认为是可行的合理。下面把我在新课部分的片段说一说。略。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量角器)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2)学生合作研究量角器。(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学生看书后再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指出1°角的顶点及两条边,加深学生对1°角的认识。3、认识几度角。(1)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让学生读出角的度数(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2)在量角器上出示26°角(同上),让学生读出角的度数,并问学生:这里刻度上没有标数,你怎么知道它是26°的?(组织学生交流,突出读角的度数时要认真看这个角包含多少个刻度)。(3)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合作完成,完成后让学生在媒体上反馈)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1、出示下列角,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然后让学生尝试测量,测量后由学生做示范(边量边说明是怎样量的)。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学生量后让其谈体会,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五、课后反思:

对教材的认识:以前教这个内容时,重点放在量角的方法上,教师指导学生怎样对点、对边、看刻度,甚至让学生把量角的方法背熟了,结果学生还是不会量角。

反思其教学行为,我认为量角的方法是成年人的认识,这样的认识学生不容易理解其真真道理。对小学生来讲量角方法的真真道理其实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数的角与要量的这个角重合,读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数就是要量的这个角的度数了。而怎样进行重合学生是容易理解的,所以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上。依据以上的认识,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上面三个层次来进行。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选择三种椅子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在实际生产中确实会碰到这种需要量角的事,从而产生学习需求。这个情境中把宇航员登月时坐的椅子放在里面,学生会感到新奇,同时这里也渗透了科学的知识,扩大信息的价值和知识的背景。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这里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课堂中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面这个刻度交*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我发现下面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啊!

角度度量说课稿篇十八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人教版义务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部分的第一节课的内容这节课是属于空间与图形测量中的一部分,而角的度量又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教材把这部分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学好这节课不仅能为他们后续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创造条件。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课标与教材的要求,我在这节课中定如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直观认识量角器,掌握角的度量方法,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2。通过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3。让学生在主动学习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分享学习成功的乐趣。以上三点教学目标的确定较好体现新课标的对知识与技能,学习方法与过程,情感与态度的三者有机结合的具体全面要求,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正确度量角的技能。难点是怎样读量角器内。外圈的度数。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有效降低难点。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1,用自主探索,同伴交流等方式来掌握测量角的技能。2。用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容易达到在学生头脑建立各种角的表象。从而加快学生对度量角的操作技能的形成目标。3,用先估后量的方式。防范学生读数错误,达到来化解教学难点。为了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把学生发展放在首位,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如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归纳,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下面我把这节课的设计教学流程做如下说明。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出示图直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2。用活动角比较角1与角2的大小,并说一说方法。导入课题:板书:角的度量。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认识量角器2,引导观察3。组织交流,汇报评价。4,介绍角的计量单位:度并认识1度角,建立1度角的概念。5认识几度角,初步建立角的大小表象如:用活动角指出10度20度90度120度的角,组织学生在自己量角器上找出相对应的角45度60度90度180度并进行赏试量角,6用合作交流组织评价方式归纳出量角方法: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度数。7指导练习量角。量一量,猜一猜。比一比从中发现规律。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1量出角2,判一判。四全课总结1,这节学些什么,还想知什么。布置作业。

为较好的完成本节教学任务,必须认真作好课前准备工作,要求学生带好学具.量角器.三角板,以及特殊的角的图形等.

本节课这种设计在于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同伴合作的方式来掌握测量角的技能,程序设计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指导时重在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方面培养,把量角与在学生头脑建立角的表象结合起来,起了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同时达到学习的目标。教学设计体现教学基本原则,符合新课改的精神,故我认为是可行的合理。下面把我在新课部分的片段说一说。略。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量角器)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2)学生合作研究量角器。(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内刻度和外刻度。(如果学生答不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教师可提下列问题启发:根据量角器上的刻度和数,你想一想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多少份的?)。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学生看书后再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指出1°角的顶点及两条边,加深学生对1°角的认识。3、认识几度角。(1)在量角器上出示下列角,问学生这是多少度的角,为什么?(在量角器上画出20°的角,其中每一个刻度都用虚线标出,便于学生讲出为什么20°的道理,图略)(2)在量角器上出示60°、120°角让学生读出角的度数(把角画在印在纸上的量角器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同一个刻度,一个表示60°,另一个却表示120°?从而让学生谈谈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突破读内外圈刻度易错这一难点。(2)在量角器上出示26°角(同上),让学生读出角的度数,并问学生:这里刻度上没有标数,你怎么知道它是26°的?(组织学生交流,突出读角的度数时要认真看这个角包含多少个刻度)。(3)量角器上找出30°、100°、135°的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学生合作完成,完成后让学生在媒体上反馈)三、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1、出示下列角,问:这个角你能读出它的度数吗?(因为没有标角的度数,所以学生读不出)。接着问:要读出这个角的度数该怎么办?然后让学生尝试测量,测量后由学生做示范(边量边说明是怎样量的)。2、量出下列角的度数。(学生量后让其谈体会,突出第二个角的边不够长可以延长边来量,要问学生为什么可以延长边来量的道理)。

对教材的认识:以前教这个内容时,重点放在量角的方法上,教师指导学生怎样对点、对边、看刻度,甚至让学生把量角的方法背熟了,结果学生还是不会量角。

反思其教学行为,我认为量角的方法是成年人的认识,这样的认识学生不容易理解其真真道理。对小学生来讲量角方法的真真道理其实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数的角与要量的这个角重合,读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数就是要量的这个角的度数了。而怎样进行重合学生是容易理解的,所以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上。依据以上的认识,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上面三个层次来进行。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这里我创设了让学生选择三种椅子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在实际生产中确实会碰到这种需要量角的事,从而产生学习需求。这个情境中把宇航员登月时坐的椅子放在里面,学生会感到新奇,同时这里也渗透了科学的知识,扩大信息的价值和知识的背景。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重点放在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上。这里又分认识量角器、认识1°角和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3个层次进行教学。认识量角器时,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课堂中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面这个刻度交*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我发现下面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啊!

角度度量说课稿篇十九

一、教师在整体把握知识结构的同时应纵向考虑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即知识的整合性。

复习和本节课相关的知识,如角的大小和哪些因素又关,,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等有哪些特征等,不仅为新知识打下铺垫而且也为估侧角奠定基础。

二、设计一道学生容易犯而又意识不到错误方法的练习题。

可以制成课件,在度量角时小明是这样操作的你们发现他哪出错?

(1)角的顶点和中心点没有重合;

(2)角的一条边没有和0度刻线没有重合;

(3)内外刻度读错了;以上这几种错误的方法是学生在操作中容易出现的地方,这样不仅提醒学生避免类似错误的发生,同时也能进一步牢固地掌握角的度量的方法也为下节课学习角的画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

让学生大胆的尝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因为学生在认识1度角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几度,几十度和几百度所以让学生任意地去说角,指角,拨角,量角和画角,不要限制在整十度和整百度等。如43度,98度。106度等等这样才能充分地体现了知识的活学学活用。

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驿站,更是生命的殿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智慧的启迪者,更是灵魂的.塑造者,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与鼓舞和唤醒。没有最好只求更好,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让我们在预设中体会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点燃师生互动的火花吧,只要每位教师能够刻苦的砖研,我相信在你们辛勤浇灌下的花朵必将争齐斗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