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决定了土地市场 简述土地市场的功能(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2-01 04:54:11 页码:8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决定了土地市场 简述土地市场的功能(五篇)
2023-02-01 04:54:11    小编:ZT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决定了土地市场 简述土地市场的功能篇一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外国资本主义打开了侵入中国的大门,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关税、司法等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干涉和控制,清王朝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渐沦入半殖民地。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转变为半封建的社会。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战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战后,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另一个主要矛盾。求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落在中国人民肩上的双重历史任务。因此,中国革命进人了一个新的时期,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么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两大主要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当列强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时,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其他矛盾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而当列强改变侵华手段与方式,使用经济、政治等非军事的手段和以间接的“以华治华”而非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方式时,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最突出。当国内的革命战争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存在形成根本威胁时,则两个主要矛盾重合为一,帝国主义与封建阶级为一方,人民大众为一方,双方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这两对主要矛盾互相交织和交替作用的结果。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大国,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逐渐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使本来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中国,沦为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半封建是指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原有的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起了很大的解体作用,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初步的发展,但同时封建地租剥削与买办资本、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相结合,仍然在社会经济中占据显著的优势。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成有了一定程度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的主要特征是:第一,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 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后来,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 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 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 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其中第一条、第二条指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统治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并把其作为自己的统治基础,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政治特征;第三条、第四条指。明封建经济已经解体但仍占统治地位、民族资本主义已经形成但发展缓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第五条、第六条说明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广大人民极端贫困和毫无政治权力,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特征。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近代中国的时代特点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 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在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这个历史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要改变民族压迫和人民受剥削的状况,必须首先进行民族和民主革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决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问题,才能为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前提与基础,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可能。

历史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 目的与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 任务。两大任务是统一的,统一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

第一章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它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设立完全由外国直接控制和统治的租界;19世纪末,还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侵略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他们还取得了在中国的驻军权和派驻军舰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国防主权,包括领海主权。

列强通过公债驻就直接向中国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它们还扶植和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和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反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牌被宰割的地位;通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例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列强侵略是造成控中国社会经济长期不能在效发展的根源。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年头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帝国主义侵略有理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近代中国落后、贫穷的根本原因。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机器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地压制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都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具有什么意义? 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与中国人民反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史。第一,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学生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华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屐分力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量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婪目的和更多的利益 要求。但每一次侵略者都有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用权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斗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学生打击和深刻教训,使用权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却始终不渝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用权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瓜分中国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激励中国人民奋起直追,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裣的。列强屐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真直追。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痛定思痛,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于是有师夷之长技以制珍思想的提出。19世纪70年代以后,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还提出要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强烈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能早日独立富强。

甲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机的刺激,全民族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救亡图存的思想日益高涨。梁启超指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争败割台湾二百以后始也。”严复在其《救亡论》中喊出了“救亡”口号,在其《天演论》中和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指出,中国如果不自强有可能亡国灭种、、失去民族生存权利。这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一副药力猛烈的清醒剂,也是下个振聋发聩的警世钟。正是变种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增强了中华民族整体民族利益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成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并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上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中国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失败的原因,虽然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因素,但主要原因应当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毛泽东同志把鸦片战争及其一百年间中国对外战争的失败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第一: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和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1840年以后 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伯力量。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它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它是还可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八国联军之战后短短10年,清王朝走完了它最后的路程,这是历史的必然。

第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落后,国家综合实力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的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有效地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观点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才是不可避免的。

教训:第一:在中国近人苛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必须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帝国主义侵略是造成中国人民巨大灾难的根源,与此同时,腐败的清政府也已失去了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胜利的能力和资格。而清政府之所以丧失了这种能力,从根本上上说,是封建专制制度造成的。因此,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同时又要推翻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是历史赋予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二:落后就要挨打,要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需要在科学技术方面奋起直追,需要进行现代化建设。但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是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秒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就没有进行现代化的前提和条件,难以使国家真正强大起来。

第二章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意义:(1)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的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2)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侵略者应有的教训;(3)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历史特点; 4))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5)在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失败原因:从主观方面看,一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纳和社会改革方案,未能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未能长期优质领导集团的团结,从而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二是战略上的失误。太平军偏师北伐,孤军深入,分散了兵力。三是在太来天国后期,拜上帝教职工思想理论给太平天国起义带来了危害。从客观方面扑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教训: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性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和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衽的一场自救运动,既有其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失败原因:(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它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却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却仍是封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教训:洋务运动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在不触动封建专制统治、没有摆脱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控制的前提下,谋略通过局部的枝节改革发展本国资本主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是还不能的。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意义:(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妄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希望的关键时刻,高举民族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侃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面目实践和思想理论,不公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鼓吹民权,主张衽君主立宪制,并在政治面目、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 虽然未能生效,但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3)戊戌维新运动也是 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通过组织学、创办报刊、翻译西书、开办学堂,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货观念,批封建群权和封建纲常伦理,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在维新派的推动下,文化界还形成了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而且维新派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

失败原因:(1)客观上,维新派的势力非常弱小,将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 实权的皇帝身上,而以慈禧太后亩产的反对变法的守旧势力却相当强大,新旧势力对比的差距预示着这场运动如履薄冰,难以取胜。(2)主观 上,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性也是这场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 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第考,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虽然在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却是处处碰壁。第三,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了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教训: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但暴露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早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就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而“戊戌六君子”的鲜血也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战争的道路。

中编综述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这对中国革命事业带来哪些影响?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包括:(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2>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欧洲大国走向衰落,美国和日本崛起;(3)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爆发社会主义革命,给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一条新道路;(4)在苏俄领导下,共产国际成立,积极开展世界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5)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在帝国主义压迫下和共产国际帮助下日益觉醒。这些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对中国革命的影响:(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中国所受到的压迫和剥削比之过去更为严重,被瓜分的危险日益加深;(2)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和日本崛起,美国和日本,尤其是日本侵略势力日益成为中华民族利益的最大威胁;(3)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后,为中国指明了新的革命道路;(4)共产国际成立后,立即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并与中国原有革命力量合作,发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5)中国人民与其他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一样日益觉醒,反抗帝国主义的决心日益坚决、斗争日益频繁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则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爆发和胜利后的形势密切相关:(1)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全面性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的各种矛盾,激化了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激化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结果导致了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率先发动野蛮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首先投入到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中去,并与反法西斯的苏联以及包括英美在内的西方民主国家联合奋斗,终于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在反对侵略的战争中,大批被压迫民族得到解放,中国人民与世界被压迫地区的人民一样进一步觉醒,越来越成为帝国主义难以左右的一支强大的革命力量。(2)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矛盾尖锐化,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发动镇压人民革命的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决打败了以美国为靠山的国民党政权,取得除台湾以外的全国革命胜利。

2.为什么说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作为对象?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长期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这在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不仅没有改变,而且进一步加深,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它们为对象。(1)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反对帝国主义,打破外国垄断资本的控制为首要任务。因为帝国主义势力一直以各种形式维护和强化其在中国的特权,破坏中国的主权,损害中国人民的尊严;帝国主义通过在中国寻找代理人,使中国长期陷于军阀混战、社会秩序严重混乱的状态;帝国主义利用各种不平等条约和公然的掠夺,垄断中国的经济命脉,扼杀中华民族经济;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甚至野蛮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掠抢无恶不作,中国人民遭到空前蹂躏,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又妄图取代日本的地位继续控制中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反对封建主义,进行土地制度的根本改革。因为中国要实现民族和人民的解放,必须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解救出来,而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土地。在战国时代以来的整个中国历史中,土地问题始终是中国治乱兴衰的关键因素,也是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地主占有大量土地,把土地出租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借以剥削农民的封建制度,是两千多年来主导性的经济制度,也是农民生活始终贫困的根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这种封建经济,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3)新民主主义革命还必须反对官僚资本主义。1927年国民党建立全国政权后,与国家政权结合并依附于外国垄断资本的官僚买办资本急剧膨胀起来,成为这个政权的经济基础。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本不同,中国的官僚资本主义不是建立在一般民族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的,而是作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姻的怪胎出现的,它不仅残酷掠夺工农劳动群众,也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成长。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在外国资本的压迫、官僚资本的排挤、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和军阀官僚政府的压榨下,始终十分弱小,无法成为建立民族国家的基础。

所以,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必须坚决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1)近代中国逐步形成官僚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三种政治力量,它们分别提出三种建国方案:代表地主阶级、买办性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军事独裁统治的法西斯主义建国方案;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代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人民共和国方案。在长时间里,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力量。他们同广大人民处于尖锐对立的地位,因而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在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始终没有占据统治地位。他们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的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动力和主要依靠。它们的政治代表——中国共产党主张中国人民应当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瓤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由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软弱,以及其代言人的脱离群众,自由主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虽然是进步的,却不具有现实性,中国人民现实的选择只能是另外两个,其前途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3)法西斯主义的建国方案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中国人民的唾弃,人民用行动否定了主张这种国家前途的国民党政权;而中国共产党所主张的新民主主义路线却逐步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治代表的拥护,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选择。

第四章

1、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走上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是他们经过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之后的必然结果。

第一、新文化运动正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制度 的内在矛盾已经比较充分地暴露出来,先进分子中的一些人在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就已经开始对它有所怀疑和保留。第二、先进分子在民主科学思想传播中经常遇挫折,联想到过去中国人学习西广播各种努力屡失败的事实,他们对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的可行性遂产生极大的疑问。

第三、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伎俩 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世界性的历史事件,改变 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使用权先进分子从中扑克到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自己走向解放之路;苏俄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嬴得了先进分子的好感,有力地推动 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嬴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先进分子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无能为力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

第四、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比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更加强大的力量,使用权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前景产生了极大的希望。这样,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就分成了两股潮流,一部分人沿着资产阶级的道路继续走下去,一部分人则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对新文化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精神加以改造。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他在五四运动前就已经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五四运动后,陈独秀、毛泽东、董必武等更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加入到马克思主义的队伍中。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它的成立 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用权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使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用权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纳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警告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走资本主义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了哪些新面貌?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即投身于中国革命的洪流中,使中国革命呈现出新的面貌:

(1)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2)放手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农民运动蓬勃发展。

(3)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五章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军取得北伐节节胜利后,国民党占统治地位的右派势力开始“分共”,并通过继续北伐建立起对僵的统治。国民党所实行的是代表地主阶级、买办阶级利益的***和军事独裁体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依然。在严酷镇压共产党人的白色恐怖形势下,中国革命转入低潮。

但是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屈服,1927年8月7日召开的紧急会议,决定以武装革命反抗武装的反革命。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相继发动。在城市起义相继失败、农村起义却逐渐迈向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情况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渐探索出以农村工作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的路线,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新道路。

毛泽东不仅在秋收起义的实践中首先把革命战争戟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联系实际上阐明 了武装斗争 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支部的工作中心的思想。早在1928年10月11日,毛泽东就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同时,他还科学地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北朝鲜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工农武装割剧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1930年1月,毛泽东进一步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与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坚决的斗争,科学地概括了大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系统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红军的力量 在壮大,根据地 遍及大江南北。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形式。农村革命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其中,毛泽东和朱德领导者的红军第一方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起了最重要的作用于。2、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前中期,中国共产党内为什么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这一时期,党内连续出现 “左”倾的错误,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决不是偶然的,有着深刻的政治根源和社会历史根源。

(1)社会原因。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共产党是在小资产阶级包围之中,并且,在党内,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也占着很大的比重。小资产阶级表现为观察问题是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党内出现只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际的教条主义,只重感性知识而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因此,这些思想比较容易反映到党内来,影响党的思想和路线、政策。

(2)主观原因。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准备不足,理论素养不高,实践经验也很缺乏,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不了解,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一句话,不善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

(3)共产国际的错误影响和瞎指挥。“左:倾教条主义披着马列主义的外衣,挂着“国际路线”的招牌,并且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4)八七会议以后,党内一直存在着的浓厚的“左”倾情绪始终没有得到认真的清理

3、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总结历史经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

土地革命时期,党内连续发生“左”的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及其严重的危害。这些错误的发生,主要是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统一的理解而产生的。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强调,为了纠正错误,必须端正思想路线,实行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总结经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理论建设,早在1929年12月召开的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长,他就把思想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不久,他又提出反对本本主义。长征胜利结束后,毛泽东、中共中央勇大量的精力总结历史经营,加强共产党自身的思想理论建设。

1935年12月,毛泽东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判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1936年12月,他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争论,系统地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1937年夏,他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第六章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正是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抗日战争使中国人民空前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焕发出巨大的凝聚力和旺盛的生命力。第四,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人民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2)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制定、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中国共产党通过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灭了大量日军有生力量,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也为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备了条件。

(4)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1)国民党政府执行面抗战的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在战略战术上,国民党军事当局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这是由国民党政府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利益所决定的,不仅使国民党正面战场接接失利,而且危害群众利益,不得人心,使国民党政府孤立于人民群众之外。

(2)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抗日战争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3)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在抗战各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抗日战争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对抗战的坚持起了重大作用。但由于其实行片面抗战路线,也遭受了巨大损失,特别是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一面消极抗战,一面制造反共摩擦事件,其在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下降。在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虽然坚持抗战,但重点在准备抢夺抗战胜利果实,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4、为什么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1)从实力对比看,抗日战争是弱国对强国的战争。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都很落后,是弱国。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强国,军事、经济实力和政治组织力量都很强大。

(2)从战略对比来看,抗日战争是大国对小国的战争。中国虽弱,但很大,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兵源和物资供给充足,能坚持长期抗战。日本虽强,但很小,且是深入中国的广阔领土,使得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战争。

(3)从战争性质看,抗日战争是中国抵御日本侵略的正义战争。中国是正义的,进步的,得道多助,会得到广泛的国际援助。而日本是非正义的,野蛮的,失道寡助。

(4)从战争的结果看,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中国经过14年抗战,以3500万人上午伤亡和5000多亿美元的损失,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复兴。

基本经验: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的思想保证。

(3)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

(4)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决不惧怕战争。

(5)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第七章

1、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陷人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1)国民党政府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官员们贪污腐败、大发国难财,在抗战后期就失去了人心。抗战胜利之际,国民党政府派出的官员把沦陷区的接收 变成“劫收”,大发胜利财,使人心进一步丧失

(2)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胜利后,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为了筹措内战经费,国民党政府除了对人民征收各重的捐税以外,更无限制地发行纸币,恶性通货膨胀引起物价飞涨,工农业生产严重萎缩,把全国人民置于了饥饿和死亡的界线上。

(3)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胜利后,拒绝全国人民要和平、要民主、要自由的愿望,仍然继续并加强独裁统治。

因此,国民党政府把自己置于了人民的对立面,丧失了人心,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从而陷入全民的包围中,并迅速走向崩溃。

2、如何认识民主党派的历史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历史作用:中国各民主党派的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抗战中,对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特别是文化侵略,对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都起了积极作用。抗战胜利后,民主党派作为“第三方面”,主要与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奔走呼号,虽然有些党派后来跟着国民党走,但民盟等大多数民主党派人士是反对国民党一党独裁的,并与共产党一起为和平、民主、自由而斗争。还积极参加和支持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有力地支援了第二条战线的斗争。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同意接受共产党领导,参加人民政协,为新中国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各民主党派成立时,大多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地发展了这种关系。无论是在举行国共谈判、召开政协会议期间,还是在解放战争的进行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都及时向各民主党派通报情况,认真听取它们的意见,并就一些重大问题同它们进行协商,以便采取一致行动。中共一贯鼓励和支持各民主党派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同时,又十分注意尊重和维护其应有的政治地位和合理的利益。对于它们的某些不妥当的意见,则善意地提出批评,诚恳地帮助其进步。这使得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更加融洽,合作方式不断发展、完善。

(3)国民党政府坚持一党独裁,迫害民主党派进步人士,使得民主党派逐步转移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特别是1948年1月民盟公开表示国共产党携手合作”。1949年1月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表示愿意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4)中国共产党也邀请各民主党派“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积极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标志着各民主党派正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共和国,确认了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各民主党派也由在野党变成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参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格局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在此基础上也基本形成。

3、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1)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

(2)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它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因此,中国共产党能够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

(3)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28年的革命斗争岁月,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有无数共产党人壮烈牺牲,有许多共产党的卓越领导者和杰出将领献出了生命。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和生命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又最能体察民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

(4)“没有共产党,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基于自己的切身体验确认的客观真理,是被中国近代历史所证明了的。

基本经验:(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2)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3)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4)必须与国际革命和进步力量团结一致;(5)所有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下编综述

1.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第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到来了。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2.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历史性成就?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 新中国成立5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主要体现在:第一,在经济建设方面。把一个一穷二白的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第二,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建立了适合国情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不断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形成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框架。第三,在文化建设方面,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纲领,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第四,在对外开放方面,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了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关系,实现了全方位的开放格局,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国际大背景下,为本国的发展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举世公认的重要贡献。第五,在国防建设方面,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小米加步枪”到逐步实现国防现代化,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防和一支“打得赢、不变质”的人民军队,不断推进了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这些巨大的成就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科学结论。在新的世纪,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华民族才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九章

1、中国共产党人在1956年至1957年的早期探索中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理论建树?(1)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原则。

(2)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口号,制定了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开始乐向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进军。

(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这是主要的)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4)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共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往探索中又提出一些重要的新思想,如”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

(5)《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6)进行整风和提出建设”六又"政治局面等思想是中共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



2、怎样认识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

 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是了不起的巨大成就,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奋斗的伟大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它为我们继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开拓了可以依靠的阵地,为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

 随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形成,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门益明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业部门不仅为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日用消费品,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大批燃料、动力、原材料和技术装备,而且还为出口提供了相当数量的产品,它使中国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

 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在当时物质缺乏、经济基础薄弱的条件下,起到了积极作用。它有利于把有限的资金、物力和技术力量集中起来,保证重点建设项目的完成,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



3、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怎样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

(1)关于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a、基本国情:中国是个大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生产力不发达,也很不平衡,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b、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还需一个完善和巩固的过程,并且认为这个过程的时间很长,任务也很艰巨。(2)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的探索。毛泽东提出,要把“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作为努力的目标;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坚持人民民主,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让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社会主义法制要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社会生产力。

(3)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的探索。毛泽东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实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要实行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又红又专的方针;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要向科学进军,不能走世界各国发展科学技术的老路,而应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4)关于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方面的探索。毛泽东最早觉察到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危险,号召共产党人提高警惕,同这种危险作斗争。同时,他又十分警惕党在执政以后可能产生的种种消极现象。为此,他提出: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地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服务,依靠人民群众行使这个权力,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必须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平等待人;必须防止在共产党内、在干部队伍中形成特权阶层、贵族阶层,坚决地反对党内和干部队伍中的腐败现象;必须切实解决“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的问题。

(5)关于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方面的探索。毛泽东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军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还提出国防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方针,并为巩固国防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积累了军事斗争同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相结合的独创性经验。

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阐明的这些重要思想,为党继续进行探索并系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所以,薄一波同志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于毛,成于邓”。胡绳同志也曾经指出: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他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抗拒来自国外的强大影响和强大压力,从而发动并且坚持进行这种探索。所以毛泽东作为这种探索的开创者的历史功绩应当用最浓的笔墨记载在史册上。”

 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 a、毛泽东的一生来看,他不愧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b、他为我们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作出了重大的贡献。c、他的后半生,领导党和人民抵御来自国外的威胁和压力,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探索。这些重要的历史功绩和探索的首创精神,是应该充分肯定的。d、他在探索过程中发生的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使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走了大的弯路,这是应该引为沉痛教训的。e、全面评价毛泽东的一生,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是不可磨灭的。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由于党中央对形势的错误估计,过分强调了阶级斗争,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我国经济面临严重危机,工商业停滞,学生罢课。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长期以来在党中央存在的个人崇拜主义,明确了我国的国情,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我党现在的首要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大力发展经济,解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确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党工作中的指导思想,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在我党建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再次挽救了党,是我们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第一,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第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做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富有远见地提出了对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改革的任务。第三,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同志所作的错误结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会议,它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它在拨乱反正,提出改革任务,推动农村改革方面起了伟大的历史作用。

2、试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1978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我们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决定了土地市场 简述土地市场的功能篇二

一、简述城市土地管理的目的、原则和内容。

答:城市土地市场管理的原则:

1、整合性利益原则即国家利益和土地市场交易各各方利益辩证统一的原则。在城市土地管理过程中,必须以经济利益为目标,以整合性利益原则为指南。具体来说应该处理好以下关系:首先,采取特殊措施,重点保护国家利益。其次,要切实保护土地市场交易各方利益。

2、平等对待原则市场关系的平等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平等对待原则是土地市场管理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参加土地市场活动的市场主体在土地市场的身份是平等的;二是市场交易行为是平等的,土地市场交易者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公平交易。

3、控制与弹性管理原则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政府在土地市场交易规则、土地市场体系建设、土地价格政策等方面要制定出标准与目标,对土地市场实行控制管理;另一方面,对土地市场交易者的具体市场行为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给与充分自由,并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及时调整管理措施,以维持良好的市场秩序。

4、依法管理的原则任何市场经济活动都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越是放开搞活市场,越要求高度法制化的市场规则。

城市土地市场管理的内容:

城市土地市场宏观管理的内容包括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

城市土地市场宏观管理,是指国家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和长远目标出发,通过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对城市土地经济市场进行干预,以达到抑制土地投机、维护土地市场稳定、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合理分配土地收益的目的。城市土地宏观管理又包括两个方面:城市土地供需管理和城市土地市场价格管理。

城市土地市场微观管理,是指国家通过法律手段和宏观手段,对城市土地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和市场交易程序进行管理,保证土地市场公平交易和平等竞争,以发挥土地市场机制的正常调节功能。

二、何谓城市土地市场供需平衡?

答:城市土地供需不是一个单纯的概念,而是由几个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所组成的范畴体系。完整的城市土地供需范畴体系包括以下几组概念:

1、城市土地供需总量与供需结构。城市土地供需总量的变动会引起供需结构的改变,供需结构的改变又会引起供需总量的变动。因此,必须从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两方面来解决城市土地供需问题。

2、城市土地存量供需与增量供需。在某一时点上,以城市建成区为对象而形成的供需就是城市土地存量供需,以城市规划区为对象而形成的供需就是城市土地增量供需。

3、城市土地资源性供需与资产性供需。城市土地既是一种资源,又是一种资产,所以城市土地供需又可分为资源性供需和资产性供需。一般先有城市土地资源性供需,后有城市土地资产性供需。

4、城市土地所有权供需、经营权供需与使用权供需。城市土地市场实质上是城市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包括城市土地所有权买卖市场。经营权和使用权转让市场。因此,从产权角度来看,城市土地供需又可分为所有权供需、经营权供需和使用权供需。

5、城市土地一级市场供需与二级市场供需。从市场层次来讲,城市土地市

场一般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那么城市土地供需有课分为一级市场供需和二级市场供需。

三、如何调控城市土地市场供需平衡?

答:城市土地供需调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使尚未失衡的城市土地市场避免失衡;二是已失衡的城市土地市场趋向平衡。

1)对于一级市场土地供过于求的调控:首先应控制城市土地供给量,具体来讲可采取一下措施:①加强城市规划管理;②提高农地特别是耕地的价格;③建立耕地用途管制制度。其次,应刺激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闲置的城市土地,具体措施:①对土地价格实行“最高现价”管制,降低开发公司的土地成本;对房地产开发给予适当优惠,降低有关税费征收标准;②开征城市土地闲置税并逐步提高其征收标准,以此提高空地的持有成本,避免空地投机活动,从而达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的目的。

2)对于一级市场土地供不应求的调控:一级市场土地供不应求会带来两方面的危害:一方面造成环境效益低下,城市公共用地短缺;另一方面会导致生产、生活用地短缺。具体措施:①建立城市规划的反馈机制,及时修编城市规划,适度扩大规划限额;②在新编规划的范围内,适时、适度降低农地价格。

3)对二级市场土地供过于求的调控:①控制一级市场土地增量供给;②适度降低商品房价格;③在我国,还应加快住房福利化向住房商品化转变的改革进程,扩大二级市场的有效需求;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扭转目前企业效益普遍低下的情况。

4)对二级市场土地供不应求的调控:二级市场土地供不应求存在一下几种情况:①因为一级土地市场供不应求而导致二级土地供不应求;②由于房价偏低,开发贷款利率较高而购房贷款利率较低,导致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具体的措施:政府放松对房地产价格管制,使房价随行就市;适度降低房地产开发贷款利率,提高购房贷款利率。

四、简述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在土地市场管理中的作用与效果。

答: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作用:

1、有利于充分发挥政府对土地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手中没有存量土地就没法管理土地市场或者说管理效率较低。土地储备制度机制建立以后,政府就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将分散到用地者手中的存量土地纳入到“城市土地储备库”之中,使过去的“多头供地”变为政府“独家工地”,从而垄断城市土地一级市场的土地供应,提高政府控制土地市场的能力。

2、有利于盘活城市存量土地资产,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建立之后,政府可以将闲置的、低效利用的存量土地纳入到“城市土地储备库”之中,对其进行整理后,以市场为向导,重新配置土地资源。达到土地集约利用的目的,还可以运用储备土地的出让收益妥善安置困难或破产企业的职工,维护社会稳定。

3、有利于土地利用总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实施。“多头供地”无法保证规划的实施。在土地收购储备过程中,由于实行规划优先的政策,加上集中统一的前期开发和整理,城市规划的有关要求和政策可以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真正实现“统一规划、统一配套、统一开发、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从而提高城市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

4、有利于推行土地招标拍卖制度,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土地市场。实践证明,只有当政府储备了足够数量的存量土地,才能推行土地招标拍卖制度;政府只有一律采取招标、拍卖、挂牌等竞争性的供地方式,才能建立起“公开、公正、公平”的土地市场。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土地市场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五、如何对城市土地市场价格进行有效管理。

答:

1、土地使用权协议出让实行最低限价制度其具体作用是:①可以防止地方政府为了短期利益而压低地价,造成国家土地收益流失,避免地价不合理下跌;②可以提高土地协议出让工作的透明度,既有利于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进行监督,又保证了投资者公平竞争。

具体来说,实行这一措施,要求在土地使用权出让之前,首先对协议出让的地块进行评估,一般应根据当地基准地价确定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低价。在此基础上,出让方与受让方达成协议出让的交易地价。

2、土地价格定期公布制度其意义在于:①帮助投资者了解地价行情,选择投资方向和地点,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②有利于土地使用者根据地价变化。根据国家地价管理和土地利用的政策规定,取得或处置土地使用权,促进土地合理利用;③公布地价可以增强土地交易的透明度,为一般土地交易者提供可供信赖的地价标准,促进地价合理化,对于培育和完善我国土地市场有着重要意义。

这一政策实施包括三个步骤:①各级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会同地价评估机构完成对城市基准地价的评估,并在基准地价的基础上,评估出有代表性的宗地标定地价;②将评估出的基准地价、标定地价上报上级人民政府审批,审批合格方可对外公布;③由市、县人民政府将基准地价、标定地价成果正式对外公布。

3、提前收回土地使用权的补偿制度:意义在于:如果在土地交易后申报地价,交易者为逃避税费有意压低地价,那么在土地登记中得到国家承认的土地财产价值将低于实际价值。这样,一旦发生提前收回土地使用权情况,由于在计算补偿金额时只能以申报登记的地价为计算标准,土地交易受让人将承受交易价格申报不实带来的损失,从而迫使交易者如实申报低价,防止隐报、瞒报地价。

收回土地使用权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步骤:①通知土地使用权人;②下达收回决定;③发布公告;④协商补偿;⑤注销土地登记,收回土地使用权,终止土地使用权人的使用权。

4、土地价格申报制度

5、政府对土地使用权转移有优先购买权

6、政府对地价上涨可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干预:政府在地价不合理上涨时,可选择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干预:

(1)实行地价冻结,规定地价的最高限额;

(2)实行土地交易许可证制度,限制交易数量;

(3)适当增加土地供给量,通过调整供求关系平抑地价;

(4)增强土地市场透明度,为土地交易双方提供正确的地价信息;

(5)严格控制囤积土地的行为,防止因土地囤积和垄断而造成的地价不合理上涨,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制定其它紧急措施,以保持地价的合理、稳定。

7、征收土地增值税

8、规范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管理

9、土地价格评估制度:该制度要求:①对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中涉及的土地价格进行评估;②对清产核资、企业改制中土地资产的地价进行评估,以避免国有资产流失;③对土地税征收中涉及的土地价格进行评估。

10、土地估价人员资格认证及土地评估机构资格评级制度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决定了土地市场 简述土地市场的功能篇三

1、分析评价《改革政府》中政府是掌舵而不是划桨与《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中的有关观点,结合我国实际,如何对政府职能进行定位?

1、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2、论述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的意义与产生缘由;并说明20世纪40年代以后,这一理论在理论研究与行政实务上的发展情形

参考要点:

(1)提出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的社会背景和主要代表人物;

(2)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对建立独立的行政学学科的意义;

(3)政治与行政二分理论的历史局限性;

(4)20世纪40年代以后西方行政学对该理论的批评和否定;

(5)新公共管理理论关于决策与执行分离的理论主张;

(6)在行政实务上,当代西方国家政府改革实行了决策与执行分离,包括英国、澳大利亚、北欧等;

(7)我国实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意义,对“行政三分”的说法加以评论;

3、在公共行政的研究中,历来存在两种不同的取向:一种是宪政主义的取向,它秉承政治学和法学的传统,关注民主、社会公平等价值,强调公共权力的制约和限制;另一种是管理主义取向,它秉承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传统,关注效率问题,强调公共行政的工具理性。

问题:试论述两种研究取向的主要特征及其代表人物,并提出你个人的看法。

下面就以“市场化取向下的政府外包及其管治 ”为内容来具体说明经济环境对行政的影响作用。

第一、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含义

市场化取向是当代各个国家行政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政府从社会中部分退出和政府职能转变所采取的一项根本性措施,是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其内容实质就是将市场机制引入到政府公共管理之中。具体包括:

(1)推行政府公共服务输出市场化,在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部门中引入竞争与市场机制;

(2)减少政府职能,将政府职能向社会转移实现政府从社会的部分撤退,更多地发挥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3)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放松政府对社会、市场的管制,简化政府管理的行政流程;

(4)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放松规制,裁减机构与人员,削减财政开支,实行小政府模式和提高政府管理的有效性;

(5)将政府的决策与执行功能分离,加强对政府的绩效评估与绩效管理,树立服务意识。

市场化的具体表现内容

1、政府行政机关内部管理的市场化

在政府行政机关内部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划分责任中心,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自治性单位,实现项目管理制。这样,放松了传统的规制管理,下级政府和工作人员的自由裁量权增加了,政府行政机关的内部管理从过程导向的管理转向了结果导向的管理。其特点是:(1)责任明确;(2)结果导向;(3)合同约束;(4)用户至上。

2、政府行政机关内部人事制度市场化

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建立灵活、高效、富有竞争力的用人机制。具体包括:

(1)实行合同雇佣制。有助于政府对不确定的环境作出灵活、快捷的反映,摆脱传统的公务员终身制的束缚,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增加或减少人员;

(2)淡化职位分类。实行自由流动,达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造就通才;

(3)简化管理规则,将公务员的录用、晋升等方面的管理权限逐渐转移到各级业务部门手中;

(4)改革工资制度,推行绩效工资制。

3、政府行政机关自我服务的市场化

在政府行政机关内部的自我服务活动中引入市场机制,将政府与社会力量联结起来,通过多元竞争提高政府自我服务的能力,减少服务费用和成本。在内部的自我服务功能上,政府不一定都要自己直接经营,而是可以设立特殊的市场,花钱为自己购买服务,采用竞争性的、公开的市场招标形式,并进行宏观管理。

第二、实现市场化的具体途径

1、市场化不等于民营化(私有化)

2、具体途径:

(1)租赁

(2)承包

(3)合同

(4)招标

第三、市场化取向下的政府管治

1、处理政府与企业、市场的关系

2、处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3、处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

4、纠正两种偏向:

(1)将管理与服务对立

(2)将划浆与掌舵对立

我们翻阅了一下副市长办公桌上的台历,那密密麻麻的字里行间,记载着他来去匆匆奔波操劳的足迹。以1998年5月4日为例,早上6时,去火车站欢迎从北京载誉归来的“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午8时,参加地方工业品展销大厦落成开业剪彩仪式;上午9时,到工人文化宫向“十位优秀青年企业家”颁发奖状;上午10时,在市委听取全市上月工业生产情况的汇报;中午12时,赶到某宾馆与某省工业厅的领导同志共进午餐;下午2时,参加市长办公会议;下午6时,应邀参加一个兄弟城市市长来本市参观结束后的答谢宴会;晚上7点30分,出席市青少年宫举办的青年职工文艺汇演,向优胜单位和个人颁发奖杯和奖品;晚10时,前往火车站为兄弟市的市长送行;晚11时,回家阅批文件到深夜12点半。据悉,这一天,该市长还有两起重要的会谈,因实在挤不出时间而推迟了。至于登门拜访或请示汇报工作的人可能也不少,然而都扑了空。难怪有人感慨地说:“市长们真忙,也真难找啊!”

请你运用行政领导的有关理论分析这位副市长一天的工作?作为行政首长的市长怎样才能摆脱繁杂的日常事务,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行政首长的主要职责是出主意、用干部。所谓出主意,主要是切合当地实际,作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种决策。这就要求行政首长深入实际进行大量调查研究。所谓用人,主要是如何选用优秀人才,以及如何发挥下属的积极性。作为一名市长,应该

集中精力进行宏观调控,而不应该忙于琐碎事务。市长应该管大事,出好主意,用好干部。

作为行政首长的市长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必须注意下述几点:⑴明确市长的职责,抓好大事。⑵善于授权,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⑶减少“文山会海”,克服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

张明是一位建国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原在b市公安局政治部工作,1992年调到a市公安局交通处任处长。张处长上任后,针对各队普遍存在顶撞交通处领导、处领导没有威信、软弱无力等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⑴请环保局有关部门到各主要马路测量空气污染程度,要求上级给交通处每人每月10元钱的空气污染补贴费;⑵为每个交通岗亭安装电风扇和扩音器,为每个交通队配备小汽车、事故勘察车和携带式通话机;⑶派人到各省市和出国去学习先进的交通管理经验,制定岗位责任制;⑷对少数违法乱纪的干警进行必要的惩处;同时派工作组进驻一些不听指挥的交通队,对领导班子进行调整。张处长采取这4条措施后,威信倍增。各科队和几位副处长大事小事都要请示张处长,似乎没有他的点头许多事情就很难办。按照张处长本人的说法,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就是要利用手中的权力来树立一定的威信,这样才有号召力。但自1996年张处长离休后,他的威信也随之消失了。

1、为什么张处长离休后威信也随之消失了?

2、行政领导者怎样才能建立持久有效的威信?

威信,是指一个人在人群中的声望和信誉。行政领导干部的威信,实质上就是行政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影响力大,威信就高;反之,影响力越低小,威信就越低。那么行政领导应该怎样提高自己的威信呢?行政管理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行政领导者的影响力不外乎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权力性因素,即依靠法律赋予的职权所产生的影响力,其特点是以外部推力来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强制性,且难以持久;另一方面来自非权力性因素,即依靠领导者的学识、才能、品行、人际关系等所产生的影响力,其特点是它使部属自觉追随,表现为一种内趋力,不具有强制性,是在部属心理认同的基础上产生的,它能稳定地、长久地、深入地影响部属的心理和行为,可以发挥出权力性因素所无法发挥的影响。案例中,张处长的领导基础观是片面的,没有理解领导的真正含义;他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去推行工作,而忽视了自身道德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忽视了依靠发扬民主、做群众思想动员工作来调动干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张处长的领导风格 也有问题,采取的是集权型的领导方式,也违反了职权责一致原则,没有发挥一个领导者应有的职能,仅仅起一个管理者的作用。

第一,张处长对威信的理解存在偏差;采取了集权式的领导方式。

第二,领导者要建立持久有效的威信,必须注意下述几点:⑴提高自身素质。⑵实行既集中又民主的领导方式。⑶注重规章制度的建设。

中国石油能源战略管理案例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003年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年消费原油2.52亿吨,同比增长12%;进口占36.1%,同比增长31.29%。未来20年中国仍是石油需求增长较快时期,预计到2020年,进口量将可能达到4.5亿吨;天然气在能源消费比例也将从目前的2.7%增长到10%以上。目前,能源已成为限制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目前没有一个单独隶属于中央的能源部,对能源和石油进行统一管理与协调。对能源的管理职责被分散在几个机构中,无法集中力量对能源及石油事务进行有效协调和管理。长期以来,我国也没有一部专门的石油法令对石油活动进行规范。因此,在经济快速发展和对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形势下,制订有效能源战略,应对能源危机,解决能源引起的相关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问题:面对我国的石油能源问题,应当采取什么战略管理措施?

1、完善我国石油管理体系。

2、建立和完善法规体系,出台一部石油法令,同时建立和完善相关具体管理规章制度。这样一是对石油活动进行规范;二也是确保石油管理部门有效发挥管理作用。

3、应根据新情况考虑建立一个相对独立运作的能源(石油)综合管理部门,承担目前仍由各石油公司行使的监管职能,并逐步将分散在国家各有关部委的能源(石油)管理职能统一起来,对石油利用进行有效发展规划,对石油活动进行有力管理和监督,合理制定和实施石油政策。

4、根据我国国情引进和建立有效、科学和严谨的微观管理模式,如许可证制度、环境评估制度等,以使石油活动规范有序进行,从而获得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1、如何认识和明确市场化管理条件下政府的地位与作用?

2、在从“重管理型”的政府管理模式走向“服务型”的政府管理模式过程中,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是什么?

关于公共部门的研究,欧文·休斯(owen.e.hughes)在《公共管理导论》中认为,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都用来描述公共部门的研究,是三种不同的范式或途径。他认为公共行政的学派正逐渐转变为公共事务、公共政策或公共管理的学派,公共部门所从事的实际工作更常被称之为管理。他把从传统公共行政模型转换而来的新范式称为“新公共管理范式”或“管理主义”。(《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页)。

请分析评价欧文·休斯的观点,并论述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公共管理之间的关系。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决定了土地市场 简述土地市场的功能篇四

食品安全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如何理解食品安全的概念?

1、食品安全完整的概念和范围应包括两个方面:⒈食品的充足供应,即解决人类的贫穷,饥饿,保证人人有饭吃。⒉食品的安全与营养,即人类摄入的食品不含有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污染物、无毒、无害,并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基本营养元素。

2、食品安全指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或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

3、食品安全可具体理解为: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活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有毒有害物质以导致消费者病亡或者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的隐患。

4、食品安全具有相对性,绝对安全性或零风险是很难达到的。

二、为什么说食品安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作为一“种”概念,食品安全包括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和食品(食物)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

作为“属”概念的食品卫生、食品质量、食品营养等(通常被理解为部门概念或者行业概念)均无法涵盖上述全部内容和全部环节。

三、安全食品包括哪些层次?

我国目前生产的安全食品包括以下层次:常规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四、食物链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食品不安全因素。

(1993)对当代发达和较发达社会或国家提出的一张饮食风险清单: ① 微生物、寄生虫等生物污染。② 环境污染。③ 农用、兽用化学物质的残留。如化肥、农药、兽药等。④ 自然界存在的天然毒素。⑤ 营养素不平衡。⑥ 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产生的毒素。⑦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⑧ 食品掺伪。⑨ 新开发的食品资源及新工艺产品。⑩ 包装材料。⑾ 过量饮酒。⑿ 其他。

五、简述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一)食品标准化工作正在不断完善

食品标准化体系的构成: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

(二)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逐步健全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网络,其中包括国家级食品检验中心,省、地市及县级食品检验机构,加上有关行业部门设置的食品检验机构

(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技术、工艺设备以及质量管理水平取得较大提高 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微生物污染是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2)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源头污染越来越严重(3)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4)食品加工过程是造成食品污染,引起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环节(5)新技术、新产品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潜在威胁(6)动物防疫检疫体系不健全使得动物性食品的安全难以得到保证(7)食品安全监控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解决我国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素质

一是对全民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利用一切媒体宣传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科学种植养殖知识等;

二是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强化人们的环保意识,使国民珍爱我们的环境,使每一个人在办每一件事时,都要从保护我们的环境出发。

三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诚信、公德的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建设,形成诚实、诚信的社会氛围,只有全民素质提高了,食品安全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二)完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

研究并提出既符合wto有关原则,又适应于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标准,制订配套性、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均较强的质量标准和相关技术标准,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全面提升国家的食品安全的标准化水平。还要不断提高国家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国家食品安全控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加大监督力度,坚决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

加强食品市场的监管力度,从源头、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控制食品的污染,加大对涉及食品安全事件责任企业和责任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健全市场管理和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安全食品的强制返回制度,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各级质量监督管理部门,要经常对农产品和食品实行监督抽查,增加抽查的次数和覆盖面。对制假、售假不法行为,从严、从重予以打击,造成一种高压态势,使不法分子不敢铤而走险。

(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建立食品行业协会,对从业者进行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推进诚信建设,培养自律精神。协会要定期组织会员学习,组织会员互相检查、参观、评议,相互监督。行业协会还应通过各种途径(国外使馆、贸易机构、媒体等)广泛收集国外,尤其是贸易对象国和地区的行业标准、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检疫标准、环保要求,及时提供给相关企业和政府,研究对策,帮助企业解决因“绿色壁垒”引起的贸易纠纷,维护企业正当的权益。

(五)提高检测技术和能力,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无论是源头管理、市场准入、产品抽检或是进出口把关等都要有相应的检测手段。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对质检机构的检测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挑战,对质检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检测工作,质检机构一方面要加强硬件建设,不断充实新的仪器设备,配备先进的测试手段。要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检测人员,不但精于检测工作,了解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具有较高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而且还要了解当前食品的制假动态,善于从产品的外观捕捉到产品的违禁添加物,为产品质量监督和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寻找到直接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六)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积极采用国际标准

我国已加入wto,为排除技术壁垒对我国食品出口的阻碍,保障食品的出口安全和人们的身体健康,食品的安全管理与国际接轨势在必行,必须按照国际先进标准组织生产。要系统研究和全面了解国际标准,找出我国现行标准与国际标准间的差异,为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供依据。要注重引进与创新并举,结合我国的国情,借鉴aoac、cac、fao、iso、who等先进标准,开展标准技术创新研究,为保证食品安全和为政府部门制定符合我国利益的进出口监督检验策略和措施提供技术支撑。要培养一批懂专业、外语好、能在标准化领域进行国际交流的高级人才,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的活动,为建立能与国际水平接轨的质量标准体系打下基础。

(七)建立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加强对食品安全的有效控制

建立和完善食品与营养监测系统,坚持重点监控与系统监控结合,监测不同地区、不同品种食品生产、消费、贸易状况。加强食品信息建设,建立我国食品安全预警系统,保障全民食品消费安全。利用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食品生产、食品供给、食品分配和食品贸易等环节安全动态。密切关注和研究市场变化、重大自然灾害对食品供给带来的影响,提前作好各种应对准备,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我国食品安全。第二章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一、环境污染如何影响食品安全的?

环境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性问题,主要针对原料动植物的生产过程。在这些动物、植物的生长过程中,由于呼吸、吸收(或摄食)、饮水而使环境污染物质进入或积累在动、植物中,从而影响食品的安全性。

二、原生环境中的食品安全吗?为什么?

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未受人为活动影响或影响较小的环境。

原生环境中的食品并不都是安全的。由于地球结构上的原因,造成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一地区的水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成为生物地球化学疾病,这类疾病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故又称地方病。

三、按环境要素分,环境污染的类型及主要污染物?

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

大气污染物:氟化物、煤烟粉尘和金属飘尘、沥青烟雾、酸雨

水体污染物:酚类污染物、氰化物、石油、苯及其同系物、污灌中的重金属、病源体微生物

土壤污染物:土壤中酚、氰残留;土壤中重金属;化肥;农药;污泥;垃圾 第三章含天然有毒物质的食物

一、天然有毒物质的中毒条件是什么?

遗传原因、过敏反应、食用量过大、食物成份不正常

二、举出常见动物性食品中存在哪些天然毒素。

动物肝脏中的毒素;河豚毒素;贝类毒素;组胺;动物腺体(甲状腺,肾上腺,病变淋巴腺);胆囊毒素;海参毒素;蟾蜍

三、简述动物肝脏的危害来源以及防止肝脏中毒的措施。

危害来源:

1、肝脏是动物的最大解毒器官,动物体内的各种毒素,大多要经过肝脏来处理、转化、结合和排泄

2、进入动物体内的细菌、寄生虫往往在肝脏生长、繁殖,如肝吸虫、包虫等;

3、动物本身可能患肝炎、肝癌、肝硬化等病。防止中毒措施:

1、选择食用健康肝脏,禁食肝淤血、肿大、表面有白色硬结的病理肝脏

2、肝脏食用前要彻底清除肝内毒物,可反复用清水洗涤,烹饪时加热要充分

3、不可一次过量食用或少量连续食用,防止因摄入过量va而产生中毒

四、简述组胺的来源、毒性和危害。

来源:

组胺中毒大多是由于食用不新鲜或腐败变质的鱼类而引起的。

鱼体中的游离组氨酸,在组氨酸脱羧酶催化下,发生脱羧反应而形成的一种胺类。鱼类在存放过程中,产生自溶作用,先由组织蛋白酶将组胺酸释放出来,然后由微生物产生的组胺酸脱羧酶将组胺酸脱去羧基,形成组胺。

毒性与危害:

人类组胺中毒与鱼肉中组胺含量、鱼肉的食用量及个体对组胺的敏感程度有关。

组胺中毒特点是发病快、症状轻、恢复快。潜伏期仅数分钟至数小时。

主要症状:面部、胸部及全身皮肤潮红。眼结膜充血,并伴有头疼、头晕、脉快、胸闷、心跳呼吸加快、血压下降,有时出现荨麻疹,咽部烧灼感,个别患者出现哮喘。

五、常见的植物性食品中存在哪些天然毒素,指出对应的植物和毒素。

常见的植物性食品中存在的天然毒素:毒蛋白(凝集素、蛋白酶抑制剂);苷(甙)类(皂苷、氰苷、芥子苷);生物碱(龙葵碱、秋水仙碱、吡咯烷生物碱、咖啡碱);酶;过敏原;蘑菇毒素;草酸及草酸盐;酚类及其衍生物。

菜豆中毒原因:皂素对消化道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其凝血素有凝血作用;它的亚硝酸盐和胰蛋白酶抑制物均能产生一系列肠胃刺激症状。

生豆浆中毒原因:含皂甙、胰蛋白酶抑制剂、红血球凝集素

木薯中毒原因:亚麻仁苦甙经共存于木薯中的亚麻仁苦甙酶或胃酸水解,产生游离的氢氰酸。对中枢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

发芽马铃薯中毒原因:致毒成分为茄碱(龙葵甙)。对人体的毒性是刺激粘膜、麻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溶解红细胞等。

荞麦花中毒原因:荞麦花中含有两种多酚的致光敏有毒色素,即荞麦素和原荞麦素。鲜黄花菜中毒原因:含有一种叫秋水仙碱的物质,本身无毒,当它进入人体被氧化后,会迅速生成二秋水仙碱,这是一种剧毒物质,对人体胃肠道、泌尿系统具有毒性并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

某些水果的果仁中毒原因:种子或其他部位含有氰甙,苦杏仁甙是最常见的一种氰甙,苦杏仁甙在口腔、食道及胃中遇水,经核仁本身所含苦杏仁酶的作用,水解产生氢氰酸。氢氰酸被吸收后,使人体呼吸不能正常进行,陷于窒息状态。

白果中毒原因:含白果二酚、白果酚、白果酸等。尤以白果二酚的毒性较大。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及胃肠道。

柿子胃柿石形成原因:柿胶酚遇到胃内的酸液后,产生凝固而沉淀;红鞣质与胃酸结合凝成小块,并逐渐凝聚成大块;柿中含有14%的胶质和7%的果胶,在胃酸的作用下也可发生凝固,最终形成胃柿石。

第四章化学物质应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一、对农药按用途分为哪几类?按化学成分分为哪几类?如何看待农药使用带来的利与弊? 农药按用途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杀螨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昆虫不育剂和杀鼠药等; 农药按化学成分可分为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有机氯类、拟除虫菊酯类、苯氧乙酸类、有机锡类等;

农药的毒性作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有效控制或消灭农业、林业的病、虫及杂草的危害,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使用农药也带来环境污染,危害有益昆虫和鸟类,导致生态平衡失调。同时也造成了食品农药残留,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因此,应该正确看待农药使用带来的利与弊,更好地了解农药残留的发生规律及其对人体的危害,控制农药对食品及环境的污染,对保护人类健康十分重要。

二、农药污染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直接污染;间接污染;食物链和生物富集作用造成污染;意外事故造成的食品污染。

三、什么叫休药期?什么是兽药残留? 休药期:畜禽停止给药到允许屠宰或动物性产品(肉、蛋、奶、水产品等)允许上市的间隔时间。

兽药残留:指动物产品的任何可食部分所含兽药的母体化合物及(或)其代谢物,以及与兽药有关的杂质残留。

四、指出造成兽药残留的主要原因。兽药残留对人体危害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兽药残留的主要原因:

(1)不严格执行休药期的有关规定(2)兽药滥用

(3)动物饲料在加工和运输过程中被兽药污染(4)使用劣质兽药(5)突击使用兽药

(6)使用药物生产发酵的废渣、废水饲养畜禽和鱼类 兽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1)毒性损害

(2)引起过敏反应

(3)导致病原菌产生耐药性(4)菌群失调

(5)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6)激素的副作用

五、食品添加剂按照安全性评价是如何分类的?a1类是指什么? 按安全性评价来划分,食品添加剂和污染物法典委员会(ccfac)曾在fao/wh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讨论的基础上将食品添加剂分为a、b、c 3类,每类再细分为2类。即a(a1,a2);b(b1,b2);c(c1,c2)。

a1类:经jecfa评价,认为毒理学资料清楚,已制定出adi值,或者认为毒性有限,不需规定adi值者。

六、食品添加剂造成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使用未经国家批准使用或禁用的添加剂品种(2)添加剂使用超出规定用量

(3)添加剂的使用超过规定范围

(4)使用工业级添加剂代替食品级添加剂

七、举出防腐剂、甜味剂、发色剂、着色剂、漂白剂、抗氧化剂各两例。说明发色剂的发色机理。

防腐剂:①苯甲酸(钠)②山梨酸(钾)③对羟基苯甲酸酯类。

甜味剂:①糖精和糖精钠②环己基氨基磺酸钠(或甜蜜素)③乙酰磺胺酸钾(或安赛蜜、ak糖)

发色剂:①nano2②nano3。

着色剂:苋菜红、胭脂红、赤藓红、新红、诱惑红、玫瑰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靛蓝、牢固绿等。

漂白剂:①硫磺;②其他亚硫酸盐(亚硫酸钠、低亚硫酸钠、次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焦亚硫酸钾)。

抗氧化剂:二丁基羟基甲苯(bht),丁基羟基茴香醚(bha),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没食子酸丙酯(pg)等。

发色剂的发色机理:亚硝酸盐在肌肉中的乳酸作用下生成亚硝酸,亚硝酸很不稳定,可分解产生一氧化氮,并与肉类中的肌红蛋白或血红蛋白结合生成亚硝基肌红蛋白和亚硝基血红蛋白,从而使肉制品具有稳定的鲜艳红色,并使肉品具有独特风味。

八、指出重金属污染食品的途径。

(一)高本底的自然环境

(二)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

1、工业生产中三废的不合理排放(主要渠道)

2、农业上施用含重金属的农药和化肥等

3、原料、添加剂、加工机械、容器、包装、贮存和运输等环节可能对食品造成的污染(食品生产环节)

九、最引人关注的污染食品的重金属是哪些?砷和汞的存在形式分别有哪几种?其毒性大小的规律如何?

最引人关注的污染食品的重金属有铅、镉、汞、砷等元素。

元素砷和砷的硫化物几乎无毒;砷的氢化物(ash3)毒性很大,但在自然界极少见;通3+5+5+常as的毒性强,砒霜(as2o3)是无机砷化物中毒性最强的;as及有机砷的毒性弱,as的毒性仅为as3+的1/5。as3+毒性较as5+强的原因,其一是认为as3+与-sh基有很强的亲和性,可阻

5+3+5+断大多数的含-sh基酶,而as只有在体内还原成as后才起阻断作用。二是as更易从体内排泄。不同形态砷化合物的毒性大小规律为:ash3>as3+>as5+>r-as-x。

汞化合物又分为无机汞和有机汞。汞与烷基化合物及卤素可以形成挥发性的有机汞化合物,如甲基汞、乙基汞、丙基汞、氯化乙基汞、醋酸苯汞等,有机汞的毒性比无机汞大。

十、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主要来源及控制措施。

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来源:

(1)用作食品添加剂: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是允许用于肉及肉制品生产加工中的发色剂和防腐剂。

(2)环境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及在植物体中的富集:硝酸盐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水、土壤和植物)中。由于矿物燃料和化肥等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因素造成的大气污染,使得大气中富含氮氧化物nox。微生物的根瘤菌及植物的固氮作用,构成了植物体硝酸盐的重要来源。(3)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体内转化与合成:研究表明,植物体中的硝酸盐和摄入人体的硝酸盐都可以在各自体内硝酸盐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还可以由机体内源性形成。

食品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控制措施:(1)控制土壤污染

(2)制定严格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残留标准(3)合理的食品储藏、加工方式(4)其他控制方法(合理饮食)第五章生物性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一、生物性污染包括哪几个方面?

生物污染:指有害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及寄生虫、昆虫等生物对食品造成的污染,是加工过程中最主要的安全性威胁。

二、食中常见的霉菌毒素有哪些?霉变甘蔗、腐烂水果及制品中分别存在哪种?

食中常见的霉菌毒素: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展青霉素、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玉米赤霉烯酮、串珠镰刀菌素、伏马菌素、3-硝基丙酸、杂色曲霉素等。

腐烂水果中含展青霉素,霉变甘蔗中含3-硝基丙酸。

三、黄曲霉毒素的污染食品有哪些?简述毒性、危害及预防措施。

主要污染的品种:粮油及其制品,如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及棉籽;胡桃和杏仁等干果;动物性食品(奶及奶制品、干咸鱼等)及家庭自制发酵食品。

毒性与危害(肝脏毒):黄曲霉毒素有较多的种类,主要有b1、b2、g1、g2、m1和m2。它们的结构式不同,其毒性及危害也有很大差异。黄曲霉毒素的衍生物中以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及致癌性最强,在食品中的污染最广泛,对食品的安全性影响最大

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极强,急性中毒时动物主要病变在肝脏,表现为肝细胞变性、坏死、出血、胆小管增生等。人也能引起急性中毒。

防止黄曲霉毒素中毒的措施:

①防止发霉变质。谷物收获后,尽快脱水干燥,并放置在通风、阴凉、干燥处。

②拣除霉变颗粒。除去发霉、变质的花生、玉米粒,是防止黄曲霉毒素中毒、保证食品安全性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③反复搓洗、水冲。对污染的谷物、豆类等粮食,用清水反复搓洗4~6次,随水倾去悬浮物,可去除50%~88%的毒素。

④加碱、高压去毒。碱性条件下,黄曲霉毒素被破坏后可溶于水中。反复水洗或加高压,去除85.7%的毒素。

四、食品中常见的污染细菌有哪些? 简述细菌的来源和途径。

食品中常见的污染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杆菌、致病性链球菌、肉毒梭菌、蜡样芽孢杆菌、副溶血性弧菌、产气荚膜梭菌、志贺菌、空肠弯曲菌等。

食品中细菌污染的来源与途径:

(1)食品原料污染 食品原料在采集、加工前已被细菌污染。

(2)生产、贮存、运输、销售过程中的污染 这是细菌污染概率最高的一些环节,不卫生的操作和管理可使食品被环境、设备、器具中的细菌污染。

(3)食品从业人员的污染 不认真执行卫生操作规程或本身带菌的食品从业人员,可通过手、上呼吸道等途径造成食品污染。(4)烹调加工过程的污染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未能彻底将食品烧熟煮透,生熟不分等不良操作,能使食品中已经存在或污染的细菌大量繁殖生长,从而降低食品安全性。

五、食品中常见的污染病毒有哪些? 列举出常见的人畜共患病。

食品中常见的污染病毒:肝炎病毒、norwalk病毒、猪水疱病病毒、口蹄疫病毒、禽流感病毒、轮状病毒、疯牛病病原等。

常见的人畜共患病:疯牛病、禽流感、口蹄疫、狂犬病、炭疽病、结核病、吸血虫病、乙型脑炎

六、简述寄生虫对机体损害的机理。食品中常见的寄生虫有哪些?

寄生虫对机体损害的机理是:在寄主或宿主体内生存,通过争夺营养、机械损伤、栓塞脉管及分泌毒素给寄主造成危害。

食品中常见的寄生虫:猪囊尾蚴(畜肉);旋毛虫(畜肉);肝片吸虫(畜肉、鱼贝类);弓形体(畜肉);华枝睾吸虫(鱼贝类);姜片吸虫(茭白、荸荠);肺吸虫(畜肉);蛔虫(蔬菜、瓜果)

第六章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一、常用的食品包装材料有哪些种类?其主要污染物分别是什么?

(一)包装材料包括塑料、橡胶、纸、金属、搪瓷、陶瓷、木质容器、麻袋、布袋、草、竹等材料。

(二)各种包装材料的主要污染物:

1、塑料包装材料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1)塑料包装表面污染物:由于塑料易于带电,造成包装表面微尘杂质污染食品

(2)塑料包装材料本身的有毒残留物迁移:包括:有毒单体残留,有毒添加剂残留(增塑剂、稳定剂、其它如抗氧化剂、抗静电剂、润滑剂、着色剂等),聚合物中的低聚物残留,老化产生的有毒物

(3)包装材料回收或处理不当:包装材料由于回收和处理不当,带入污染物,不符合卫生要求,再利用时引起食品的污染。

2、天然橡胶因不受消化酶分解而不被人体吸收,一般认为无毒;但加工工艺的需要加入的各种助剂可能带入毒性物质。合成橡胶主要因单体和添加剂(硫化促进剂;抗氧化剂;增塑剂等)残留影响食品的安全性。

3、纸制食品包装主要存在的安全卫生问题:(1)使用荧光增白剂;(2)废品纸的化学污染和微生物污染;(3)浸蜡包装纸中多环芳烃;(4)彩色或印刷图案油墨的污染;(5)挥发性物质、农药及重金属等化学残留物的污染。

4、金属:马口铁罐头罐身为镀锡的薄钢板,锡会溶出而污染罐内食品;在马口铁罐头内壁上涂上涂料,有助于减少锡铅等溶入罐中内,但由于表面涂料而使罐中的迁移物质变得更为复杂。铝制品主要的食品安全性问题在于铸铝中和回收铝中的杂质。

5、玻璃主要二氧化硅(sio2),以及玻璃着色剂金属离子的迁移。

6、陶瓷和搪瓷卫生问题主要由釉彩而引起,釉料中含有铅(pb)、锌(zn)、镉(cd)、锑(sb)、钡(ba)、钛(ti)等多种金属氧化物硅酸盐和金属盐类,它们多为有害物质。

第七章食品安全性的评价

一、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内容? 食品安全性评价内容主要是:阐明某种食品是否可以安全食用,食品中有关危害成分或物质的毒性及其风险大小,利用足够的毒理学资料确认物质的安全剂量,通过风险评估进行风险控制。

二、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试验的四个阶段内容。

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第二阶段:亚急性毒性试验和致突变试验;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和代谢试验;第四阶段: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第八章食品生产中的安全性与质量控制

一、简述haccp、gmp、ssop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三个概念:)ssop是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anitation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的简称。ssop指企业为了达到gmp所规定的要求,保证所加工的食品符合卫生要求而制定的,指导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如何实施清洗、消毒和卫生保持的作业指导文件。

gmp是良好操作规范(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的简称。gmp是政府强制性的有关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贮存、运输和销售的规范性的要求。gmp所规定的内容,是食品加工企业应该达到的最基本条件。

haccp是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的简称。haccp是对可能发生在食品加工环节中的危害进行评估,进而采取控制的一种预防性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有别于传统的质量控制方法; haccp是对原料、各生产工序中影响产品安全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加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建立并完善监控程序和监控标准,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将危害预防、消除或降低到消费者可接受水平,以确保食品加工者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的食品。

三者关系:

ssop和gmp的关系:

食品gmp一般是指规范食品加工企业硬件设施、加工工艺和卫生质量管理等的法规性文件;ssop没有gmp的强制性,是企业内部的管理性文件。

gmp的规定是原则性的,是相关食品加工企业必须达到的基本条件。ssop的规定是具体的,主要是指导卫生操作和卫生管理的具体实施。

制定ssop计划的依据是gmp,gmp中最关键最基本的内容是ssop,gmp和ssop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

haccp与gmp、ssop的关系:

gmp、ssop控制的是一般的食品卫生方面的危害,haccp重点控制食品安全方面的显著性的危害。

仅仅满足gmp和ssop的要求,企业就要靠事后检验来减少食品安全方面的危害;而企业在满足gmp和ssop的基础上实施haccp计划,则可以将显著的食品安全危害控制或消灭在加工之前或加工过程中(即事先预防)。

gmp和ssop是制定和实施haccp计划的基础和前提条件(gmp和ssop是执行haccp所必须具备程序)。如果企业没有有效实施gmp和ssop,那么实施haccp计划就是一句空话。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决定了土地市场 简述土地市场的功能篇五

军事理论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 中国国防

1、什么是国防?包括那些要素?

2、我国国防历史给我们那些启示?

3、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是由哪些军种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有哪些兵种?

4、中国的国防政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我国国防建设的目标是什么?

5、我国最高军事领导机关是?中央军委下设的总部机关是哪些?我国法定的全民国防教育日是哪一天?

我军的宗旨和任务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哪年入朝参战?由谁统帅?

6、公民的国防权利和义务义务各有哪些?

7、什么是国防动员?国防动员的内容有哪些?现代国防动员的要求是什么?

第二章 军事思想

1、什么是军事思想?

2、《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体系是什么?

3、约米尼、克劳塞维茨、马汉、亨廷顿等的基本观点。

4、毛泽东军事思想主要内容;

5、邓小平新时期国防与军队建设思想的内容有哪些?怎么理解邓小平关于战争与和平理论的?

6、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内容有哪些?胡锦涛在军队建设和国防建设上的重要论述的内容是什么?

7、你是如何理解军队建设跨越式发展的?

第三章 国际战略环境

1、什么是战略环境、战略格局?

2、当前国际战略格局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3、当前美国、俄罗斯、日本和欧盟基本的安全战略;

4、熟悉我国地缘环境并了解我国周边安全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5、我国国家安全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第四章 军事高技术

1、什么是军事高技术?

2、什么是导弹?由几部分组成?常用的制导技术有哪些?精确制导武器的作战特点是什么?

3、什么是侦察监视技术?现代侦察技术的分类及内容?军用卫星按用途分哪些?高技术侦察的特点是什么?

4、什么是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

5、什么是电子对抗技术?电子对抗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是什么?雷达干扰有哪些干扰样式?

6、各新概念武器的概念?

7、从大的方面讲,如何应对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

8、新军事变革的内涵和主要特征是哪些?

第五章 信息化战争

1、信息化战争有哪些基本特点?

2、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3、信息化战争对国防建设提出哪些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