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自考名词解释著作权(大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3:17:19 页码:13
自考名词解释著作权(大全12篇)
2023-11-19 03:17:19    小编:ZTFB

时间可以证明一切,也可以改变一切。总结自己的管理经验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团队和资源,提升领导力。通过情感表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并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自考名词解释著作权篇一

1、工业产权:是指工业、商业、农业、和其它产业中具有实用经济意义的一种无形财产权,确切的说,工业产权应称为“产业产权”。工业产权可分为创造性成果权和识别性标记权。

2、知识产权: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经验、知识而依法享有的权利。

3、知识产权法:是调整因创造、使用智力成果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它是国际上通行的确认、保护和利用著作权、工业产权以及其他智力成果专有权利的一种法律制度。

4、文学产权:是关于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创作者和传播者所享有的权利,它将具有原创性的作品及传播这种作品的媒介纳入其保护范围,从而在创造者“思想表达形式”的领域内构造了知识产权保护的独特领域。

5、著作权:是指作者对其作品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或者说,是作者及其他著作权人对文学、艺术、科学作品所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利的总称。

6、影视作品:是指摄制在一定物体上,由一系列伴音或无伴音的画面组成,并且借助适当装置放映、播放的作品,包括电影、电视和录像作品等,亦称视听作品。

7、著作权主体:或称著作权人,是指依法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著作权的人。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著作权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单位,在一定条件下,国家也可能成为著作权主体。

8、其他著作权人:是指除作者之外,其他依法享有著作权的公民、法人、非法人单位或国家。

9、职务作品:指公民为完成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职务作品与公民所担任的职务紧紧的连在一起,它是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安排其雇员或工作人员履行职责和任务而创造的成果。职务作品即非公民个人的作品,也非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委托的作品。

10、原始主体:是指在作品创作完成后,直接根据法律的规定或合同的约定,在不存在其他基础性权利的前提下对作品享有著作权的人。一般情况下,著作权的原始主体为作者。但在特殊情况下,作者以外的自然人或组织也可能成为著作权的原始主体,如职务作品、委托作品中的雇主、出资人等。

11、继受主体:是指通过受让、继承、受赠或法律规定的其他方式取得全部或一部分著作权的人。

12、摄影作品:是指借助器械,在感光材料上记录客观物体形象的艺术作品。

13、电影作品:是指为了便于放映而连续摄制在感光胶片上,或配有声音的连续图片影像作品。

14、地图:是指运用制图原理来表示地面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图形,如地理图、地形图、政区图等。

15、线路图:是指运用线条来反映一定自然与社会现象的图形,如电路图、航线图、铁路图等。

16、解剖图:指全面或局部反映人和各种动物身体内部结构的图形。

17、音乐作品:是指以乐谱形式或未以乐谱形式表现的能够演唱或演奏的带词的或不带词的作品。

18、戏剧作品:是将人的连续动作同人的说唱表白有机地编排在一起,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并通过表演来反映某一事物变化过程的作品。

19、曲艺作品:是指以相声、快书、大鼓、评书、弹词、评话等的说唱为主要形式表演的作品。

20、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指为施工和生产绘制的图样及其文字说明。

21、工程设计图纸作品:是指利用各种线条绘制的,用以说明将要制作的工程实物的基本结构和造型的平面图案。

22、电视作品:是指利用无线传送和接收装置的图像和音响的组合制品。

23、录像作品:是指利用电子摄像技术记录各种社会活动,或对戏剧、曲艺、舞蹈、电影和电视等表演艺术作品进行复制,并通过电视播放装置使之真实再现的图像表现形式。

24、舞蹈作品:是指通过人体连续的动作,姿势、表情表现的作品。舞蹈作品的创作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还可以是其他形式固定下来的。

1

《知识产权法》——名词解释

25、美术作品:是指绘画、书法、雕刻、建筑等以线条、色彩或其他方式构成的有审美意义的书面或者立体的造型艺术作品。

26、民间文学艺术作品:是指由某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创作出来并世代相传、集体使用的歌谣、音乐、戏剧、故事、舞蹈、建筑、主体艺术、装饰艺术等作品、素材或风格。

27、保护保护作品完整权:是保护作品不被歪曲、篡改的权利。作者有权保护其作品的完整性,有权保护其作品不被他人丑化;未经作者许可,他人不得擅自删除、变更作品的内容,或者对作品进行破坏其内容、表现形式和艺术效果的变动,以保护作者的名誉声望,维护作品的纯洁情性。

28、发行权:是向公众提供作品或其复制品的权利。一般认为,作品复制后如果不向社会发行,就限制了向社会传播作品,不能很好地满足公众的合理需求,也无法实现复制作品所追求的经济利益。因此,发行权是一项重要的财产权利。

《自考知识产权法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自考名词解释著作权篇二

1、管理对象:管理的主体——管理者执行管理职能、实现管理目标总是要作用一定的人或事物,这些受作用的人或事物是管理的客体,即管理对象。

3、管理的概念:

是让其他人同自己一起,并通过其他人去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2、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3、管理是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的过程,来协调所有的人力和资源,以实现既定的目标。)

4、组织效力:是指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能力或程度。

5、组织效率:指组织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满足其成员个人目标的能力和程度。

6、法约尔“天桥”即允许同级间的人员取得直接联系,然后将所采取的行动报告给各自上级。

7、管理科学理论:是以科学管理为基础的系统的观点、经济效果评价的标准、数学的方法、电子计算机的技术服务于决策的目的的。

8、规划论:是用以研究如何统筹安排,合理调度人员、社别、物资、资金、时间,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规划论是统筹学中发展最成熟的理论,包括闲心规划论和非线性规划论和动态规划论。

9、排队论:有称随机服务系统理论或等待线理论,是研究要求获得某种服务的对象所产生的随机性聚散现象的理论。

10、网络分析技术:是关键路线法、计划评审技术和统筹法的总称。是一种用网络图来解决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中的计划和控制问题的管理技术。

11、系统工程:主要以人工系统为研究对象,把它看作是一种具有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进行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模拟,以便最有效的实现预定目标。

12、创造顾客:能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从潜在状态变成现实状态时,潜在的购买这种产品的效用的顾客也从潜在的状态变成现实状态。

1

13、价值原则:就是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提高社会经济效益这个中心,科学、有效、节省地使用自己的财力、物力、人力、智力及时间资源,以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4、决策:是针对明确的目标,经过调查研究,制定多个可行方案,然后运用统一的标准选择合理的方案的过程。

15、决策树:将决策过程各个阶段之间的逻辑结构回程一张树形图,称之决策树。

16、预测:企业预测是指对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外部环境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变换状况做出判断和描述。预测是计划工作最重要的基本假设和前提。

17、德尔非法:该方法一般采用函询的方式,首先寄发调查表,以无记名方式分别征求每位专家的意见。然后将其归纳、整理而形成新的表格在反馈给每位专家。经过几轮的征询与反馈,使各种意见逐步趋向一致,从而得出一个比较统一的测验结果。

18、滚动计划法:是一种定期修订计划的方法。遵循的原则是近细远粗,使组织的中、短期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一种动态编制计划的方法。

19、计划的概念:随着管理的发展,人们把计划工作做了狭义和广义的区分。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计划的制定、执行及检查执行情况三个紧密衔接的工作过程,即根据实际情况,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充分的调查研究,对组织未来的目标及实际目标的途径做出全面决策的一系列的活动。

20、风险型决策:也称“统计型”决策或“随机型”决策。特点1、有一明确的决策目标2、存在两个以上可行方案,且每个方案的收益值可以定量的计算出来3、存在着多个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自然状态,且每个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可根据历史资料计算出来4、决策标准是期望值标准,即最大期望收益或最小期望损益值。

21、头脑风暴法:召集富有积极性、独创性的有关人员进行集体讨论,大胆设想、各抒己见。

22、组织结构:是指一个组织内反映组织目标特征,表明平行和垂直的各构成部分或各个部分之间所确立的正式权责关系的网络形式,是一个组织的总体格局。

23、管理幅度:是指一个管理者直接领导的下级人数,即一个管理部门所控制的规模。

24、绩效考评:是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在适当的时间,对企业人员,主要是主管人员的工作绩效进行考察评估。

2

25、刺激:这种状态对人的行为能起到激发、推进和加强的作用,因此称之为激励。所以激励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要促使被管理对象产生某种有利有组织目标实现的特定动机并按照组织所需要的方式行为,以使组织最快、最好的实现目标。

《自考名词解释现代管理学》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自考名词解释著作权篇三

1.行政:在行政法上的意义,通常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国家法律、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的活动。

2.行政处理权:是指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对涉及特定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等事项作出处理的权力。

3.羁束行政行为:是指法律规范对其范围、条件、标准、行使、程序等作了较详细、具体、明确规定的行政行为。

4.行政征调:亦称公用征调,是指行政主体等为了公共利益,在国家处于紧急状态或者紧急需要的情况下,依照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征用和调集个人和组织的财务或劳务,并给予相应补偿的行政行为。

5.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有公共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依行政诉讼程序对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判;解决行政争议的活动。

6.行政法:是指调整行政关系,规范和控制行政权的法律规范系统。

7.行政处罚权:是指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行政相对人依法给予制裁权力。

8.自由裁量行政行为:是指法律规范仅对行为目的、行为范围等作一原则性规定,而将行为的具体条件、标准、幅度、方式等留给行政机关自行选择、决定的行政行为。

9.狭义的行政征收:是指行政主体凭借国家行政权,根据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向个人和组织强制地、无偿地征集一定数额金钱或实物的行政行为。

10.行政赔偿:是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国家负责向受害人赔偿的制度。

11.行政主体:是指能以自己名义行使国家行政职权,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并能由其本身对外承担行政法律责任,在行政诉讼中通常是能作为被告应诉的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行政相对人,是指行政主体行政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即其权利、义务受到行政主体行政行为影响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12.行政强制权:是指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对不依法履行行政义务的行政相对人通过采取人身的或财产的强制措施,迫使其履行相应义务的权力。

13.行政行为的效力:是指行政行为成立后对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本身以及对所有其他组织、个人所具有的法律上的效力。

14.行政处罚:是指行政主体未达到对违法者予以惩戒,促使其以后不再犯,以有效实施行政管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目的,依法对行政相对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给予法律制裁的行政行为。

15.行政复议: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拘役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请求上一级行政机关或法定复议机关依照行政复议程序重新审查原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适当,并作出复议决定的活动。

16.行政拘留,又称治安拘留:是公安机关依法对违法行政法律规范(特别是治安管理法律)的人,在短期内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处罚。

17.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是指依法具体法律、法规授权而行使特定行政职能的非国家机关组织。

18.行政法学:是以行政法现象为对象的法律分支学科。

19.行政行为的执行力:指行政行为生效后,行政相对人必须自己履行相应行为为之定的义务,如其拒绝履行或拖延履行,相应行政主体可以依法采取强制措施,强制相对人履行,如相应行政主体不具有采取某种强制措施的法定权力,该行政主体可以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质证,然后根据经双方质证、核实的材料作出行政决定的一种程序制度。

21.所谓“行政权”:是指宪法和行政组织法授予行政主体执行国家法律、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事务的国家权力。

22.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是指受行政机关委托行使一定行政职能的非国家机关的组织。

23.行政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制定行政法规、规章的活动。

《自考行政法学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自考名词解释著作权篇四

1.包装设计:是商业艺术设计,它以市场营销为目的,综合社会、经济、艺术、技术、心理诸要素,最终的设计应能达到商品信息传达与视觉审美传达之间的完美融合。(包括容器造型设计包装结构设计包装装潢设计)。

2.概念设计:指基于对现有观念的否定与批判,体现对未来的预想和愿望,是一种开。

发性的创造性设计。

3设计:设计既是一个名词又是一个动词,作为动词,设计有立意、策划、构思等含义。表。

达为一系列思维或形式图式的创造活动。作为名词,设计有风格图案心中的计划或设想等含义是人类创造的结果以及状态的表述。

成超文本页面,然后将这些页面以一定的链接方式放置在互联网上,以供人们远。

程访问并获取信息。

5工业设计:是工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技术和艺术手段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它凭及美。

术、人体工程学、心理学、生态学、材料学、数学、力学、市场学等广泛的科学。

领域。

6服装设计:指对服装产品的设想和计划。

7.园林景观设计:指在一定的地域类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场地等构成要素,依据人的行。

为审美意识等而创造特定的环境,既人工室外环境设计。

视觉传达,还增加了时间的维度,既视频的表现,音频也是一个重要德尔表现。

元素,还有另一个独特的表现元素就是其交互性。

10.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装饰纹样的红褐色或棕色的陶器。

11展示设计:是为了实现某种功能目的,而进行展示空间环境道具照明,特定展品,展品.

陈列方式及各种休息媒体等综合设计,以便创造出一个与观众沟通的活动场所。

和空间。

12文献学: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13哥特式风格建筑:由石头的骨架缓头煞霰谧槌傻姆唤峁埂f浯怪毕蛏系脑硕特点,

线条轻快的尖形拱门,造型尖拔得小尖塔,内部宏大的空间通过构筑窄。

而高的侧廊,强化了升腾的感觉。

14彼得・贝伦斯:是德国产业同盟最为著名的设计师,被誉为第一位现代设计师。将工业。

化看作是时代精神与民众精神的复合主题。

15设计风格:指存在于某个或某一批设计作品之中的设计师的创作个性,这些个性将透过。

设计的外在形式揭示出民族的阶级的时代的社会的共同特性。

17.设计效果图:是新产品设计的视觉传达形式。

式制和投产的依据,具有精确性,通用性和复制性等特点,按照国家标准来。

绘制。

19.触觉肌理:是人用手触摸可以感受的道德肌理。触感是指触摸物体表面所产生的感觉。

20.三维形态设计:包括产品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设计,是运用物质材料创造现实。

的可观可触摸的具有长度宽度和厚度的实体。

21.不对称平:衡指在不对称的条件下,通过调节视觉元素的大小,位置色彩明度形状。

等、因素,使各种元素在构图中左右部分的心理总量达到近似,从而达到。

视觉心理上的平衡。

22.现实形态:指在我们的经验体系中可以被直接感知到得形态,包括自然形态和认为形态。23概念形态:指感官不能直接感觉到的,依存在于人的观念和想象而存在的形态。24形态:是针对视觉形象的一个概念,一般指形状和姿态。

26城市规划: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所制订的城市建设综合性计划。27肌理:形态表面诉诸视觉或触觉的组织结构,包括材质纹理等内容,是物质的表面形式。28设计美学:研究设计行为中审美活动的科学,其主要内容涉及设计科学中所有环节及内容。29生活消费:指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耗的各种物质材料和精神产品。

30附加值:经济学中一概念,指那些中肯、被消耗者欣赏的东西和产品基本功能之外的。

使用性质,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艺术处理手段,创造出功能合理美观舒。

适符合使用者生理和心理要求的室内空间环境。

32视觉传达设计:是指以通过视觉来传达各种信息为目的的设计(具有不同意义的符号组。

成的传达内容,一形形色色的载体而承担的传达媒体,特定的传达受众。):

译为“包豪斯”,指新的设计体系,是20世纪初在德国创办的建筑和产品设。

计的学校。

1手工艺术设计有那些风格。

答:自然主义风格,浪漫主义风格,东方艺术风格。设计师必须掌握设计形态创造中和人类的视觉心理直接相关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的内容,这些规律性内容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往往可以互为解释。

2.工业革命后产生的现代设计的特点。

答:1早期功能主义与德国产业同盟2包豪斯现代主义设计。

3战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国际风格4后现在设计。

3约翰・拉斯金的设计思想时间提出了新的见解。

答:1强调艺术和设计的相关性。2强调设计的社会功能。

3主张以自然形式代替当时的复古主义装饰样式。

4强调艺术和工业的结合,认为工业化也批量化生产是人类发展的不然。

4威廉・莫里斯继承了拉斯金的设计思想并结合的自身价值提出新的见解。

3产品装饰上,反对矫揉造作的维多利亚风格和古典主义风格,推崇自然主义和东方主义。4主张艺术家和技术家团结合作,设计是艺术家和技术加团结协作的创造活动。

5新艺术运动与手工美术运动的不同之处。

答:1在具体说的设计中,特别是在最求自然美的形式上,新艺术运动不像手工艺运动那样从哥特式风格寻找灵感,而完全摆脱了任何的历史样式,走向纯粹的自然主义装饰之路,强调自然中不存在直线和平面,形式上突出表现曲线和有机造型。

答:1它们多是对娇饰的维多利亚风格及其他过分装饰风格的反对。

2它们都是对当时的工业化风格的强烈反应,旨在重新掀起度传统手工艺的重视。

3都希望在技术和艺术之间建立一种有机平衡。

4都受到形象派艺术和东方艺术影响,特别是日本江户时期装饰风格及浮饰绘的影响。

36.从文艺复兴到18世纪末设计艺术的发展经历。

答:分三阶段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设计表现出强烈庄严,含蓄,均衡的古典主义倾向。2)17世纪是巴洛克时代,设计风格更多是追求标新立异,活泼浪漫。

318世纪是洛可可风格大行其事,柔美造型与华丽装饰成为这一时期艺术设计的主要特征。

37.现代设计的发展进程。

答在荷兰风格派、俄国构成主义、德国包豪斯等的发展完善下,形成了影响20世纪持续时间最长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1早期功能主义与德国产业同盟2包豪斯现代主义设计发展3战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国际风格。

38.国际主义风格。

答;战后在包豪斯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风格(t特别自爱美国),被称为国际主义风格。核心是功能主义,强调实用物品的美因该由其使用性和对于材料、结构的真实体现来确定,具有形式简单、反对装饰、强调功能。高度理性化、系统化的特点。

39.现代设计方法的递进层次。

40.设计风格应满足那些层面的需求。

答:1某一种设计风格的再现必须满足设计受用者的功能需要。

2设计风格其内在本质到外在形式的合理性,都必须符合社会、民族、历史环境的人文特征。

41.二维设计形态的特点。

在平面中,按照不同目的,根据平面形态的构图规律,将各种需要的平面视觉元素进行构成。

42.手工艺时间的特点及影响。

手工艺是19世纪下半期的一场设计运动,是在机械化大生产过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艺术设计中存在的技术与艺术之间的矛盾后新起的。工艺美术运动作为现代设计艺术观念的先导。

43.设计实现从满足市场到导引市场倒在改造市场。

答:设计不再是一种商品化的设计,而因该是人们生活方式的设计,既形式设计。设计在关注人们生活形式色合计外,还应该考虑有条件的概念设计。

44.波普艺术。

对流行时尚的追求,它深刻的反应了20世纪中叶人们对机器工业和社会民主的情感,随着战后国际主义蔓延,现代设计主义精神压抑着人们对装饰的情怀,那些清一色的几何形态,无机的冷冷漠和功能至上的论调,以及机械模式的滥用,使得人们内心的逆反心理迅速迸发。

46.装饰在设计中的作用。

答:装饰就是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测双重需求的作用。装饰形式语言反应着设计主体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历史民族观念。装饰时沟通作品与用户之间的纽带,它传达着设计师的意图和构思,是三者之间审美交流的平台。装饰就是阅读涉及历史的文化指南。

48.产品的附加值。

49.市场调查。

答就是有系统的搜集、记录、分析有关产品及服务的营销资料,从而确立消费者的需求,以利于开发新的产品和制定最佳的传播策略,并能增加营销计划及促销活动效率。

50.设计对市场的引导与创造。

合市场的新的需求调整设计,以合理的设计来引导和创造市场。20世界30-50年代西方社会物质生产相对过剩,铲平不再被消费者主动卖出,而是被推销出去,产品必须经由广告促销的刺激才能成商品,引导成为促销的一个重要环节,设计实现从满足市场到引导市场再到创造市场,设计不再是一种商品化的设计,而因该是人们生活方式的设计,既形式设计。设计在关注人们生活形式色合计外,还应该考虑有条件的概念设计。

51.设计的审核过程。

以完成的设计构思在实现其物存在的实体过程中,也是在执行过程中,设计师必参与的内容。

52.材质是一切人类造物的基础材质对形态的影响。

答:1设计师一种利用知识、智慧密集型的创造性活动,含有许多不可比的心理价值。

判断,不能以数量来测定。

2设计能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设计出了能创造良好的商品物质外,还可以在次基础上融入心理价值,实际价。

值,信息价值,使其非物质价值含量高,使人得到多方面得精神上的满足。

4设计能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人的生活品质,使人们的生活健。

康舒适,充满乐趣,享受人生的欢愉。

55.设计与技术的关系。

答:1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了技术美显现的特征。许多传统手工艺德设计作品中都存在着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环境属性特征,技术没的显现也正是有这些条件所决定的。2技术的实践过程揭示了技术美特征。在设计实践环节中,结构问题、尺度问题、造型问题、功能问题等都要依靠技术来解决,甚至设计成品在进入使用阶段也会有技术内容。技术过程中的审美体验也是技术美德一个重要方面。技术的运用时设计活动中实践和生活的真正美德体验,灵活地运用技巧,改变材质和高望重属性,以及创造出别具匠心的构思,这些内容都为人类带来审美愉悦因素。

3技术是实现功能与形式的前提条件,技术美与功能美、形式美德关系式必然的统一。技术美德产生式基于设计主体窄审美知觉上的体验,并取决主体对客体以及生产力的制约。

56.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重大意义。

答:英国工艺美术运动使工艺美术运动达到了高潮,工艺美术运动作为现代设计艺术的先导。

57.工业革命初期的设计的发展状况。

答:1机器工业的产品生产方式,必然使得设计师与制作活动相脱离。

2封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消亡,市场经济的迅速成长,激烈的自由竞争使。

得城市工商业的出现了畸形的发展和繁荣。

58.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美术属于单纯艺术后动,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东西,是艺术家给人的表现,真正纯艺术作品不是为市场创作,从不考虑客户需求,艺术家完全沉浸在自我空间中进行创作。设计目的是为他人,为社会和市场,虽然设计中也有创作成分,也有设计师个人表达,但如何取得受众理解和欢迎是设计永远不可能摆脱的一个命题,这也正是设计和美术之间最本质的区别。

59.消费是对设计的消费。

答: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消费者在消费产品的过程中,同样也是消费设计师的过程,而且是某一群体设计人员的劳动成果,消费者在消费商品过程中不但消费了设计师的厂品设计,同时也消费了设计师的包装设计,广告设计和展示设计。可以说消费者在消费某一产品时,实际上在同时消费着这一产品的多种设计。

60.新艺术运动的重要意义。

答:对机械的肯定,及设计原则的理论与设计实践奠定了基础,新艺术是一场运动,而不是一场风格。

61.设计风格的在现原则是形式的抽象与历史的统一。

答1某一种设计风格的再现必须满足设计受用者的功能需求,并体现出浓郁的生活美特征。2设计风格从内在本质到外在形式的合理性,都要符合社会、民族、历史、环境的人文特征。

62.生活方式与设计形态之间的关系。

答:设计形态和认定饿生活方式之间存在转折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地理因素,生产方式,文化心理,沉淀等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原因,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受教育程度的人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方式,正是这些多元化得生活方式造就乐丰富的设计形态。特定群体或个人的生活方式既其个性,又有历史的或社会的限定的共性,而设计的形态就在这种共性的平衡中不断发展变化。

63.包豪斯现代的重要意义与影响。

它的出现对现代设计主义理论,设计教育和实践代表着现代设计主流趋势。包豪斯把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理论实践推向了巅峰。包豪斯的设计作品,确立了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和产品设计的基本面貌,包豪斯在平面设计上的功能化探索及设计风格上的实验,也依然成为现代平面设计的一个主要源头。包豪斯的许多设计体系,对以后设计教育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64.功能美是设计内容及其影响。

答:设计本质是满足功能的需要,美感的产生来自于享受功能满足的愉悦性。功能美的显现在于满足使用者的目的性原则。功能美的显现设计作品为物质载体,传达着主体见之于客体的审美感兴。功能美显现在于这记者将意图巧妙的安排在作品中,引导用户进行审美体验。

65.后现代设计的内容及其影响。

答:强调功能的现代化主义色合计的一些弊端也必然显现出来,并最终导致了一个多元化设计是到的到来,主要包括了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新现代主义等重要设计风格。后现代主义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建筑方面,后现代主义建筑否定现代主义建筑立在理性、功能、结构基础上的美学思想,力图通过沟通传统与现代的联系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在家具和产品造型等设计方面较大的影响了工业设计的风格流派,包括高技术风格,超越高技术风格,极少主义风格,建筑风格,微建筑风格,微电子风格。

66.生产过程中的试产。

答;将设计方案交移给生产部门进行个别生产,在这个过程中对试制的产品原型给与相应的审核、评价和修正,使其更加符合并达到原有的方案效果。

67.功能美的显现在于设计者将意图功妙的安排在作品中引导用户进行审美体验。

答;功能美德显现需要设计师通过设计作品的意匠活动传达给使用者,而使用者需求必须在设计作品的使用过程中得以显现。功能美是一只种实践性、生活性相结合的审美活动,,它借由产品的物质属性来实现交流审美体验,并将设计者、产品和用户紧密的联系起来。

68.功能美的显现在于使用者的目的性原则。

来实现实用价值,并使观者获得了美的愉悦。

2功能美德显现在目的性、规律性原则上实现了美德升华,并将美的体验超越了时空的界限。

69.形态设计的对比平衡的造型规律。

答:在设计形态中,平衡主要考分配视觉要素的视觉比重,蛀牙包括对称平衡和不对称平衡。对称平衡,在中轴两侧重复同样的元素,在中轴两侧形成镜像关系。不对称平衡,在不对称条件下,通过调节视觉元素的大小,位置、色彩和形状因素,使各个元素在构图中的左右部分的心理总量达到近似。从而达到视觉上的平衡。

70.作品中的材质,色彩肌理,结构等因素在形态中所起的作用。

答:材质对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视觉要素、触觉要素、及材质形态中所体现的张力等审美属性。材质的组织特性、力学特性以及加工特性对设计的形态都有不同的限制。色彩给人强烈的第一感,在设计活动中,了解色彩的感情意义和象征意义,了解使用色彩的规律,并使其与设计目的相吻合才能创造出号的设计形态。色彩的局限性通过改变艺术家画布的色调影响着艺术的形态。结构和形态的`关系非常密切。自然中一切三维形态的构筑与一定的结构方式相关,并在形态上反映其结构关系。在设计形态中,,结构又是会为满足需要而破坏形态的完整性,因此,在形态结构中设计师常常通过各种方式来掩饰结构,不露痕迹地使形态浑然一体或者强化结构的装饰性。

态,所有的生物都无法离开这个环境。

73.为什么说展示设计品是一种重要的活动?

答:通过展示设计品使某些物或事件,在具体生动的展示中,传递出有意的信息,启迪人们的思想,促进社会的交流。

74.装饰的作用是什么?装饰具有哪些特点?

答:装饰具有满足人们生理和心心理的双重功能需求的作用,而且装饰的形式语言反应着设计主题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历史名族观。

功能美形式美技术美。

1.河北满城汉墓出土了一件(d)的灯具作品,其设计思想超越时空,即使以今天的设计观点看,亦是超凡脱俗的佳作。

a.朱雀灯b.树形灯c.银错铜牛灯d.长信宫灯。

2.巴黎圣母院是中世纪(a)式的建筑代表。

a.哥特b.罗马c.拜占庭d.多立克。

3.为1851年世界博览会的举办而建造的著名展厅是(d)。

a.巴塞罗纳博览馆b.英国水晶宫c.法国艾菲尔铁塔d.法国巴黎机械馆。

4.19,詹天佑成功地设计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a)铁路。

a.京张b.京津c.京沪d.京哈。

5.著名的美国建筑设计家莱特,于1937年为商业资本家考夫曼设计的住宅“流水别墅”,充分体现了他的(d)的设计思想。

a.建筑是凝固的音乐b.住房是居住的机器c.亲切与典雅d.有机建筑。

1.以下建筑中,不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杰作的是(d)。

a.佛罗伦萨主教堂b.卢浮宫c.凡尔赛宫。

d.科隆教堂e.圣彼得大教堂。

8.被誉为20世纪四位杰出的建筑设计大师之一,提倡“少则多”设计思想的大师是(a)。

a.米斯b.门德尔松c.乌特松d.勒?柯布西耶。

1.先秦最重要的设计著作是(c)。

a.《管子》b.《孟子》c.《考工记》d.《墨经》。

2.《园治》是著名园林设计家(a)的作品,它是明清园林建筑理论的重要成果。

a.计成b.宋应星c.李渔d.周甲胄。

3.由著名设计家勒?柯布西耶营造的(a)教堂,成为现代教堂建筑的著名实例。

a.圣保罗b.佛罗伦萨c.圣彼德d.朗香。

4.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中世纪(b)式建筑艺术的代表。

a.罗马b.拜占庭c.哥特d.多立克。

5.青铜是铜和(c)的合金。

a.钴b.铝c.锡d.铁。

6.现代设计文化对设计的物化分类是:视觉传达的平面设计、建筑设计的公共艺术、(b)。

a.服饰产品设计b.工业产品设计c.手工业产品设计d.生活商品设计。

8.设计过程的以下四个步骤中,主要核心是(c)。

a.市场调研b.技术规划c.构思方案d.讨论修正。

1.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倡导者是(c)。

a.米莱斯b.享特c.约翰?罗斯金d.罗塞蒂e.威廉?莫里斯。

10.以下选项不属于工业产品设计的特征的是(b)。

a.适用b.精巧c.古拙d.触感。

1.秦汉之间,民间流传着一种简便的书写方式-隶书,这种文字样式的设计者是(a)。

a.程邈b.李斯c.秦始皇d.许慎。

2.现存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商标产生于(c)。

a.秦代b.唐代c.宋代d.元代。

4.英国手工艺运动的倡导者是(b)和威廉。莫里斯。

a.乌特松b.约翰。罗斯金c.米莱斯d.罗赛蒂。

8.杰出的设计大师米斯,用现代材料设计了1929年的巴塞罗纳博览会德国馆,全面体现了他的“(a)”的设计思想。

a.少则多b.住房是居住的机器c.亲切与典雅d.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2.下面选项与著名设计家莱特有关的是(bd)。

a.悉尼哥剧院b.有机建筑c.形式服从功能d.流水别墅e.国际风格3.设计文化中的材料大约可分为(abde)。

a.原生材料b.有机材料c.无机材料d.复合材料e.声光材料。

3.作为希腊雅典卫城主题的(d)神庙,内容和形式取得高度统一,是世界艺术史上最完美的建筑典范之一。

a.尼开b.山门c.伊克瑞翁d.帕台农。

5.巴黎蓬皮杜艺术和文化中心的外形是纵横交错的裸露的钢铁管道,像一个炼油厂。设计家如此设计是遵循了美感特征中的美的(d)。

a.距离感b.模糊感c.审视感d.材料质感。

6.20世纪杰出的建筑大师米斯,用现代材料设计了1929年巴塞罗纳博览会德国馆,全面体现了他所提倡的(c)的设计思想。

a.形式服从功能b.有机建筑c.少则多d.住房是居住的机器。

设计,即企业形象设计,包括理念创意、标志创意、(b)创意。

a.管理b.活动c.产品d.公关。

10.设计家进入市场的第一步是进行(d)。

a.调研和定位b.构思和策划c.策划和定位d.调研和构思。

1.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倡导者是(d)。

a.米莱斯b.威廉?莫里斯c.罗塞蒂d.约翰?罗斯金e.享特。

1.唐代长安城是在________修建的隋大兴城的基础上,加以扩展营造的。(c)。

a.顾恺之b.鲁班c.宇文恺d.计成。

2.唐代已经出现雕版印刷术,今存咸通九年的__扉页,证验中国印刷技术的最早成就。(d)。

a.楞严经b.华严经c.法华经d.金刚经。

3.美国著名现代建筑家________设计了“流水别墅”。(a)。

a.莱特b.王尔德c.贝聿铭d.拉斐尔。

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的《兰亭集序》是出于________手笔。(d)。

a.颜真卿b.李邕c.欧阳通d.王羲之。

第二部分。

1.先秦最重要的设计著作是_考工记_______。

现存我国最早的双曲石拱桥是隋代李春设计的_赵州桥____。

3.我国明代__宋应星______编著了世界上第一部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全书《天工开物》。

5.英国手工艺运动的倡导者是约翰?罗斯金和_威廉。莫里斯_______。

12.平面设计由__平面______构成、__立体______构成、色彩构成组成。

7.设计的本质特征主要有___功能性_____、精神性、象征性。

1.河北满城汉墓出土了一件叫_长信宫灯_______的灯具作品,利用了虹吸的原理,即使以今天的设计观点看,亦是超凡脱俗的佳作。

2.现存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商标出现于_宋_______代。

3.1909年,___詹天佑_____成功地设计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4.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沙利文,提出_刑事追求功能_______的口号,他设计的网格状的“芝加哥窗”,为后来的国际主义建筑样式奠定了基础。

5.“有机建筑”的提倡者是莱特____,他于1937年设计的“流水别墅”,成为20世纪设计史上的一个典范。

6.设计的本质特征主要有_适用_______性、目的________性、精神性、创造性。

设计,即企业形象设计,包括有_理念_______创意、活动创意、标志创意等含义。

1.隋代工匠李春设计修建的_赵州桥____________,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双曲石拱桥。

2.明代宋应星编者了世界上第一部农业和手工业技术全书《__天工开物___________》。

3.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__长信宫灯灯具作品,利用了虹吸的原理,是汉代灯具设计的杰作。

6.设计文化中的技术,从古至今,大约可分手工艺、__大工业___、_现代设计__三大类。

1.彩陶文化中最具有设计思想的是____尖底瓶_________的造型,它利用了水葫芦的原理。

8.宋代毕n设计的活字印刷术,是设计文化继承方式中的___原生__________性设计。.彩陶文化中最具有设计思想的是____尖底瓶_________的造型,它利用了水葫芦的原理。

7.设计文化中的材料大约可分为__有机___________材料、复合材料、声光材料三类。

自考名词解释著作权篇五

公司设立:是指为使公司成立、取得公司法人资格而依据法定程序进行的一系列法律行为的总称。

发起设立:也称单纯设立,是指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的全部资本而设立公司的方式。

发起人:是指向公司出资或认购公司股份,并策划、承担公司筹办事务的公司创始人。

公司资本:是注册资本的简称,又称股本,是指由公司章程确定的全体股东认缴或实缴的出资总额。

公司净资产:是指公司资产减去公司负债总额后的余额。

发行资本:是指公司依法律或公司章程的规定,在注册资本额度内已经发行的、由股东认购的资本总额。

股东:是指通过公司出资或其他合法途径获得公司股权,并对公司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是公司设立、存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要素。

善意取得:是指股份的受让人,依据公司法所规定的转让方法,善意地从无权利人处取得股票,从而获得股东资格。

异议股份回购请求权:是指当股东(大)会作出对股东利害关系产生实质影响的决定时,对该决定持有异议的股东有权要求公司以公平的价格回购他们手中的股份,从而退出公司。

直接诉讼:是指股东单纯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基于股份持有人的身份而向侵权人提起的诉讼。

派生诉讼:又称代表诉讼、间接诉讼,是指当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乃至第三人等主体侵害了公司权益,而公司怠于追究其法律责任时,符合法定条件的股东以自己的名义代表公司提起诉讼。 注意义务:又称善管义务、勤勉义务,是指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诚信地履行对公司的职责,在管理公司事务时,应当以一个理性的谨慎的人在相似情形下所应表现的勤勉和技能来履行其职责,以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

忠实义务:又称为诚信义务,是指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在进行经营管理和监督时,应以公司利益为己任,为公司最大利益履行职责;当自身利益与公司利益发生冲突时,应以公司利益为重。

自我交易:是指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为自己或他人利益与其所任职公司进行的交易。

公司债:是公司护照法定的条件及程序,并通过发行有价证券的形式,以债务人身份与不特定的社会公众之间所形成的一种金钱债务。 担保公司债:是指公司在发行债券时以特定财产或第三人对该债券的还本付息作出担保的公司债券。

无担保公司债:是指即没有提供任何特定财产作抵押,也没有有第三人作保证,仅以公司的信用为基础所发行的公司债券。

可转换公司债:是指公司债债权人在一定条件下可将其持有的公司债券转换为发行公司股票的公司债。

公司财务制度:是指关于公司资金管理、成本费用的计算、营业收入的分配、货币的管理、公司的财务报告、公司纳税等方面的规程。 盈余公积金:是指公司从其税后的营业利润中提取的公积金。

资本公积金:是指从公司非营业活动所产生的收益中提取的公积金。 任意公积金:是指公司根据公司章程或股东大会决议而于法定公积金外自由设置或提取的公积金。

公司合并: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依法达成合意归并为一个公司的法律行为。

吸收合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合并时,其中一个公司吸纳其他公司继续存在,其他公司随之消灭。

新设合并:是指在公司合并时,原先公司时归于消灭,共同联合创立一个新公司。

公司分立:是指被分立公司依法将部分或全部营业分离转让给两个或两个以上现在或新设的公司的行为。

公司清算:是指公司解散后,清结公司债权债务,分配公司剩余财产,最终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登记,使公司法人资格归于消灭的法律行为。

破产清算:是指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被依法宣告破产时适用的清算程序。

任意清算:也称自由清算,即指公司按照股东的意志或公司章程的规定进行的清算。

法定清算:是指公司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的清算。

特别清算:一般是指由法院指定人员组成清算组织,在法院严格监督下,依照法律规定的特定程序进行的清算。

公司破产:是指公司作为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其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为保护多数债权人的利益,使之能得到公司受偿而设置的一种程序。

撤销权:又称为否认权,是指破产财产的管理人对于破产人在破产案

件受理前的法定期间内,与他人进行的欺诈行为或对全体债权人公平清偿有损害的行为,有否认其效力,并申请法院撤销的权利。

《自考公司法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自考名词解释著作权篇六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观察法: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客观表现,从而对他进行了解。应用这种方法,研究者并不根据研究的目的去控制或者改变教育过程中的有关条件,因此也 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简介了解被试者心理活动。

教育经验总结法:有目的的整理现存的经验总结材料,从中提炼出包含的心理学规律。 自然实验法:在学校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内进行的。

临床个案法:对学与教的个案做详尽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法。

教育:教育指有系统地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现象。 学校教育::特指在课堂情境中主要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个体社会化: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过程。

教学:企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

正式学生群体: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如班级、学生会,学习小组、寝室等。

费正式学生群体: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

角色:是社会生活中所经常进行的那些典型的行为的概况。

“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进步。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教学过程:通过师生相互作用,使学习者的行为朝着教学目标规定的方向产生持久变化的过程。

教师的人性化方向:立足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育人”需要,提倡教师应当从新一代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出发,以一种特殊的教育者的立场,从一种特殊的对新一代人和未成年者的爱护和同情,形成一种相对于其他专业人员来说更具有人情味的新人道主义态度。 学习目标:也称行为目标,是对学习中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 发展:是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这是一种更高级的适应发展的不可逆的过程。

成熟:由于遗传制约的强烈的内部过程的变化而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

头——尾梯度:身体运动的发展方向,具有同神经成熟的方向一致的梯度。从控制靠近头部的运动向着控制更远的脚步。

同化:儿童使新的感知事物或刺激事件与现有的行为模式,即皮亚杰所谓的图式一体化的过程。即把新事物嵌入旧的即原来的图示的认知过程中。

顺化:儿童改造原来某种图示,使新遇见的事物或事件得以在某种方式上适合于这个图式。或者他创造或选取某种新的图式,使新事物或事件能够嵌入其间。

学习:广义的学习包括人和动物的学习,它是动物和人类生活的普遍现象。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由重复经验而引起的对于那个情境的行为的变化,而这种行为的变化是不能根据先天的反应倾向、成熟或学习者的暂时状态(如疲劳、药物反应等)来解释的。狭义的学习特指人类的学习。

强化: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

代表性学习: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主要内容是词汇

的学习即学习单词代表什么。

概念学习:既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同时也意味着能区分概念的有关特征和无关特征,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

次级强化:在原级强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利用继起强化物或次级强化物进行的。继起强化物指一个原来中定的,可能并无强化作用的刺激通过与一个原级强化物的反复结合而变成的有价值的刺激。典型例子是语言。

心向:指积极主动的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下位学习:即类属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下位关系时,新旧知识的同化作用就表现为新知识被吸收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充实了原有的认知结构,新知识本身也获得了再吸收新材料的力量。

上位学习:即总括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的认知结构为上位时,新知识就要由原有认知结构组织起来,原有认知结构就成为进行归纳推理的一整套观念。

并列结合学习:当新知识相对于原有知识结构既不存在上位关系,也不存在下位关系,只是和认知结构中某些观念具有一般吻合性时,新知识则可用原有知识进行类化成外推获得,并与原有认知结构产生一种并列的组合,可能产生联合意义。

《自考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自考名词解释著作权篇七

1.民事诉讼: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所进行的诉讼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关系的总和。

2.我国的民事诉讼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把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的意志集中起来上升为国家意志,规定诉讼主体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是人民法院实施审判行为,办理民事案件的准则,是规范一切诉讼参与人的诉讼行为的法律。

3.民事诉讼法学:是研究民事诉讼制度的诉讼法律规范和民事诉讼运行规律的科学。

4.民事诉讼法的效力:是指民事诉讼法发生作用的范围,即对什么人、什么事、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发生作用。

5.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中的一种,它是由民事诉讼法律调整所形成的人民法院和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在诉讼中发生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的关系。

6.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依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参加诉讼,并享有诉讼权利和承担诉讼义务的组织、公民和法人或其他非法人团体。依此概念,人民法院、当事人以及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等参与人都是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

7.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主体之间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因主体而异,主体不同,享有的诉讼权利和所承担的诉讼义务也不一致。

8.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即诉讼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人民法院与各诉讼参与人之间权利、义务不同,客体也各自相异。

9.法律事实:是指为法律所规定能够发生一定法律后果的客观事实。引起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法律事实包括法律行为和事件两类。前者是指主体有意识的活动;后者是指不以主体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

10.诉讼行为:是诉讼法律关系的主体在特定诉讼中所实施的能够发生诉讼效果的行为。诉讼参与人一方的诉讼行为往往需要与人民法院的诉讼行为相结合,才能引起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

11.诉:从微观来看,是当事人的一种请求,但从宏观来看,是法律规定保护当事人正当权利和合法利益的一种制度,所谓法律规定,一是指实体法的有关规定,一是指程序法的有关规定。

12.确认之诉:是指当事人要求人民法院确认某种法律关系存在或者不存在的诉讼。法律关系存在,双方当事人就有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关系不存在,当事人就不承担法律上的义务,对方当事人就无权向其主张权利。前者称为积极的确认之诉,后者称为消极的确认之诉。

13.给付之诉:是指一方当事人要求另一方当事人履行一定民事实体义务的诉讼。这种诉讼在民事实践中是经常发生、大量存在的,民事诉讼法律机制的建立也大多以此为基点。

14.变更之诉:是指当事人要求改变或者消灭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的诉讼。双方当事人之间现存的某种法律关系,比如共有关系、婚姻关系等,可以基于一定的事实和行为而变更或者消灭,如果双方当事人对某种法律关系是否保持存续发生争议,诉诸法院,要求予以变更,就是变更之诉。

15.诉讼标的:是诉构成的要素之一,是指当事人之间因发生争议,而要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判的法律关系。每一个诉讼案件至少有一个诉讼标的,但有的案件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诉讼标的。

16.诉讼理由:是诉构成的要素之一,是指提起诉讼和进行诉讼的理由。客观存在而又可以证明的事实,才能成为诉讼的理由。

17.诉权:是由诉的法律制度所确定的,赋予当事人进行诉讼的基本权利。即赋予民事法律关系主体在其权利受到侵犯,或者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执时,具有进行诉讼的权能。

18.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是制定和实施民事诉讼程序制度的基本指导原则。是贯穿于整个民事诉讼程序制度的基本原则,是指导着整个民事诉讼机制客观运行的基本准则。

19.诉讼中的调解:又称法院调解,是指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问题,本着相互谅解的精神进行协商,或者通过协商对权利义务问题达成一定协议的诉讼行为。

20.辩论原则:是指双方当事人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有权就案件的事实和争议的问题,各自陈述自己的主张和根据,互相进行辩驳和论证。

21.民事诉讼的检察监督:是指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既包括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又包括对当事人的诉讼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但按照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只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

22.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是指在民事诉讼法律机制的重要环节和重要问题上起基干作用的制度。比如合议制度、回避制度、公开审判制度等。

《自考民事诉讼法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自考名词解释著作权篇八

8.实地研究:又称田野研究,它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

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

12. 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13. 社会: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15.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6.社会结构:一般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17.人口资源:指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

19.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求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

20.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文化甚至是专指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

24.习俗:指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

28. 文化交流: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29. 文化传播: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

31. 文化冲突: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相互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33. 继续社会化: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

36. 社会互动: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

《自考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自考名词解释著作权篇九

中国人民银行:它是我国的中央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主管金融事业的行政机关,是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同时也是金融市场的监管者。

存款准备金制度:指商业银行按照中央银行规定的比例,将其吸收的存款总额的一定比例款额,缴存中央银行指定账户的制度。

基准利率:指中央银行贷款给商业银行的利率。

再贴现:指当商业银行持有的票据在到期前,需要资金周转时,可以向中央银行申请贴现,取得贷款,这种贴现就叫再贴现。

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在金融市场上从事买卖业务,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或汇率等指标,这种业务称为公开市场业务。

商业银行:是指依照《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

简述申请设立商业银行的条件。

(1)有符合《商业银行法》和《公司法》规定的章程;

(2)符合《商业银行法》规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

(3)有具备任职专业知识和业务工作经验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

(4)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资本充足率:是指银行资本与经过风险加权后的银行资产之比。

外资银行:是指在我国境内设立的、由外国银行单独出资或者与其他外国金融机构或中国境内机构合资经营的银行类机构。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的,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信托: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目的,把自己的财产或资金委托给他人代为管理或经营的一种法律行为。

金融租赁: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租赁物和供货人的选择或认可,将其从供货人处购得的租赁物按合同约定出租给承租人占有、使用,向承租人收取租金的交易活动。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指经国务院决定设立的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和处置因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国有独资非银行金融机构。

账户实名制:是指客户应当以自己的真实姓名开户,不得使用假名、化名、笔名。按照我国现行账户实名制的要求,个人账户名称必须与个人身份证上的姓名一致,企业的账户名称则须与营业执照上的名称一致。

专用存款账户:指存款人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对其特定用途资金进行专项管理和使用而开立的银行结算账户。

银行的抵销权:抵销权在我国银行业务中一般称为“扣款还贷”,即当客户欠银行的款到期时,如果客户拒不还款,银行可以扣收客户在银行活期存款账户中的款项归还贷款。 定活两便存款:指存款时不确定存期,一次存入本金随时可以支取的存款,其利率最高不超过整存整取1年期存款利率的6折的存款制度。

通知存款:是指存款人在存入款项时不约定存期,支取时需提前通知金融机构,约定支取存款日期和金额方能支取的存款。

单位存款:指企业、事业单位、机关、部队和社会团体等单位在金融机构办理的人民币存款。 存单:是银行对存款人出具的证明其在该银行的存款金额的书面凭证。

信用贷款: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基于借款人的信誉而发放的贷款。

票据贴现:是指贷款人购买未到期商业汇票,向贴现客户贷出资金的一种特殊贷款形式。 自营贷款:是指贷款人以合法方式筹集的资金自主发放的贷款,其风险由贷款人承担,并由贷款人收取本金和利息。

委托贷款:是指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贷款人(即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理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

单一银行贷款:指一家银行对一个借款人发放的贷款。

借款人:是经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的企事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或具有我国国籍的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自然人。

贷款人:在我国必须是经过银监会批准,持有银监会颁发的相关许可证,并经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的金融机构。

物的担保:是指以特定财产作为保障债权的手段,当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时,债权人有权就担保财产优先受偿。抵押、质押、留置等都属于物的担保。

人的担保:是以保证人的信用来担保债的履行。保证这种担保形式属于人的担保。 单一担保:是指对单个主合同项下的某一特定金额的债权提供的担保。

最高额担保:是指对一定期限内连续发生的多个债权,在预先确定的最高限额内提供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该动产折价或以拍卖、变卖该动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反担保:是指债务人对为自己债权人提供担保的第三人提供的担保,又称为“担保的担保”,其功能是保障第三人将来承担担保责任后,能够顺利实现对债务人的追偿权。

《自考金融法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自考名词解释著作权篇十

管理——是在一定环境中,由组织中的管理者运用计划、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采取一定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手段,调动组织内的各种资源来有效地达成组织目标的实践活动。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管理学已构建起以管理的性质、职能、方法等为基本框架的理论体系,它不仅是一门具有规范意义的理论科学,而且还是一门对管理实践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科学。

管理者——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在管理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管理者是拥有组织的制度权力,并以这些权力为基础指挥他人活动的人。

技术技能——指的是管理者使用某一种与专业领域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知识和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

人际技能——指的是管理者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能够以群体成员的身份有效地工作的行政能力。

概念技能——也称为思维技能,指的是管理者综观全局,对影响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决策、引导组织发展方向的能力。

物力资源——指组织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包括对设备、材料、能源、技术等物质的`管理。

信息资源——包括管理活动中的各种报表、数据、资料、图纸、指令、情报等。

教育方法——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从德、智、体诸方面施加影响,从而使受教育者改变行为成为一种有计划的活动。

数量分析方法——指建立在现代的系统论、信息伦、控制论等科学基础上的一系列数量分析、决策方法。

管理的自然属性——就是管理与生产力及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指管理所具有的监督劳动、维护生产关系的特征。

自考名词解释著作权篇十一

1.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5、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错过了关键期,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甚至永远无法补偿。

6、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7、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即已由儿童成长发育为成人。其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8、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

9、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10、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特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11、潜能:是人区别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

12、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13、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14、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15、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16、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17、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18、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19、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

20、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

21、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22、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

23、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拓展型课程常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24、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25、学校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26、课程目标: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27、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28、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29、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30、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31、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做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32、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33、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34、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35、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36、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37、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话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38、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39、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40、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41、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42、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43、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44、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45、学校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46、德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46、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47、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和主体。

设计,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

48、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49、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50、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51、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52、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53、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54、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55、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56、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57、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58、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59、班风:是一个班集体舆论持久作用而形成的风气,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精神状态的共同倾向与表现。

自考名词解释著作权篇十二

1、社会心理现象:当然也是心理现象,但有别于一般的心理现象,指在周围社会情境下,在他人或人群影响下,你的心理上的主观感觉与变化。

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3、变量:指一个具有不同数值的量,其量的大小可以观察和测量。变量通常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研究者选用或操纵的变量,以确定其对心理或行为的影响。因变量是被试者在实验室中的行为反应。

4、信度:指测量本身的一贯性,如果测得的分数是可重复的、一贯的,则测得的分数就是可信的。一项研究结果经过重复后得到类似的结果,就意味着这项研究是有信度的。

5、效度:指当研究者所测量的正是他要测量的东西,发现的正是他要发现的东西时,研究就有了效度。

6、调查法:又称询问法,在社会心理学中,常用的调查法有访谈法和问卷法。

7、档案研究法:是指对现存的档案材料的内容进行调查分析,档案材料包括报纸的报道、政策或团体的记录、书籍、杂志、个人新建、讲演稿等。

8、物理痕迹研究法:是利用残留在物体上的印记来研究有关的社会心理现象的方法。

9、个体社会化: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一句话,通过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个体实现社会化是个特别长的过程。

10、再社会化问题:个体社会化还存在改造和重建的问题。个体从一种思想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或工作方式向另一种方式迅速转变与适应的过程,称为再社会化问题。

11、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处的地位、身份,而根据这种社会地位、身分,规定了这个个体应该具有的心理和行为。

12、角色期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相应的文化规定的,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他抱一定的期望,称之为角色期望。

13、角色冲突: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处在角色网络包围之中,不容易满足各方对自己的角色期望,往往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这种由角色引起的冲突叫角色冲突。

14、角色网络:个体所担任的多种多样的丛杂的社会角色构成网络,被称为角色网络或角色丛。

15、皮克马利翁效应: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研究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的成绩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效应称为皮克马阿利翁效应。

16、性别角色:社会认为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一套行为、兴趣和思想方式。

17、自我:在心理学中就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觉察是一种心理经验,是一种主观意识,故心理学中讲自我就是讲自我意识,两者是同义语。在我们的经验中,觉察到自己的一切而区别于周围其他的物与其他的人,这就是自我,就是自我意识。

18、自我评价:指个体对它自己的判断,是一个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的自我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

19、社会动机:是指这些动机都具有社会的意义和性质,它们是推动个体具有某种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原因和力量。

20、需要和需求:是个体在生活中缺乏某种东西在人脑中的反映。这缺乏些什么叫需求,它既包括生理的方面,也包括社会的方面。需求是客观的,需要则是主观的,是对客观需求的一种主观映象,一种主观意识。

21、内部动机:指人们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由于活动能使人们获得满足,活动本身就是人们自己的奖赏与报酬,无需外加的奖赏。

22、外部动机:指那种不是由活动本身引起而是由与活动没有内在联系的外部刺激或原因诱发出来的动机。

23、挫折:是一种主观感觉,它是在个体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在个体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障碍而感到灰心丧气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24、侵犯:是个体的行为,也称侵犯行为,这种行为涉及个体对他人的伤害和危害。凡是侵犯行为都指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侵犯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是有明确动机所驱使的。表现在行为、语言上。

25、利他:恰好与侵犯相反,是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与利益,而不图报的助人为乐的行为,出于自觉自愿的一种利他精神的有益于社会的行为。

26、感觉和知觉:感觉专指人对外物现象个别属性的认识,知觉是指人对外物现象的整体的认识;知觉的整体性和理解性是知觉的两大重要特征。

27、社会知觉:心理学术语,指具有社会意义的那种知觉,而社会意义是离不开人的,所以社会知觉也称人知觉、对人知觉、人际知觉,包括个体自我的知觉,对群体成员和群体本身的知觉。

28、社会认知:主要是指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关系的认知,对人的行为原因的认知。

29、首因效应:在人们交往中这种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人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因。

30、近因效应:在与他人接触中,对初交者形成印象,所依据的材料往往在时间上有一定间隔,因而材料出现的次序对于印象形成作用不大相同。人都根据间隔段后面的材料形成印象,这种现象称为近因效应。

31、第一印象: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但却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过程。

32、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指对他人知觉的一种偏差倾向。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些主要品质有个良好印象之后,就会认为这个人的一切都好,这个人就被一种积极的光环所笼罩;反之也一样,如果一个人被认为是坏的,那么他就被消极的光环所笼罩,从而也就被赋予其他不好的品质。

33、定势:是指以前的心理活动会对以后的心理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或心理倾向,从而影响了以后心理活动的进行。

34、社会刻板印象:对各类人持有的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此作为判断评价其人格的依据,称为社会刻板印象。

35、归因:就是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其内部的心理状态或行为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推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