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多元智力理论教案(精选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04:33:47 页码:14
多元智力理论教案(精选16篇)
2023-11-20 04:33:47    小编:ZTFB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编写的一种教学计划。在编写教案之前,应该对教材进行充分的阅读和理解。教案的实施过程需要教师的耐心和细心,同时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

多元智力理论教案篇一

其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而现代社会是需要各种人才的时代,这就要求教育必须促进每个人各种智力的全面发展,让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完善。

语言智力。

音乐智力。

逻辑数学智力。

逻辑数学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intelligence)。是指运算和推理的能力,表现为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它是一种对于理性逻辑思维较显著的智力体现。对数字,物理,几何,化学,乃至各种理科高级知识有超常人的表现。是理性的思考习惯者;一些数学家,物理科学家往往这个方面的智力点数都不低!在侦探、律师、工程师、科学家和数学家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例如相对论的提出者爱因斯坦。

空间智力。

空间智力(spatialintelligence)。是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同时对宇宙、时空、维度空间、及方向等领域的掌握理解,是更高一层智力的体现,是有相当的理性思维基础习惯为依托的前提的。这种智力在画家、雕刻家、建筑师、航海家、博物学家和军事战略家的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例如画家达芬奇。

身体运动智力。

内省智力。

人际关系智力。

人际关系智力(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是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也是情商的最好展现。因为人和人的交流就是靠语言或眼神以及文字书写方式来传递。往往这些人具有相当的蛊惑力或者煽动性!是组织的焦点,明星或者政客等。这种智力在教师、律师、推销员、公关人员、谈话节目主持人、管理者和政治家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例如美国黑人领袖、社会活动家马丁·路德·金。

自然智力。

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八种基本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1]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在加德纳教授看来是以能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的产品的能力为核心的,也是以此作为衡量智力高低的标准的。因此,智力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出或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有效的产品的能力。

多元智力理论教案篇二

传统智力理论认为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力是以这两者整合方式而存在的一种能力。针对这种仅徘徊在操作层面,而未揭示智力全貌和本质的传统的有关智力的狭隘定义,研究者们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从心理学的不同领域对智力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的检验,其中最有影响的当属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robertstenberg)所提出的三元智力理论(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

而20世纪80年代哈佛大学认知心理学家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定义智能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他提出了“智能本位评价”的理念,扩展了学生学习评估的基础;他主张“情景化”评估,改正了以前教育评估的功能和方法。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对传统的“一元智能”观的强有力挑战,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尤其是当前在新课程改革中,大部分教师对学生评价颇感困惑之时,他的理论无疑会给我们诸多启示。

多元智力理论教案篇三

教育学一直是高等师范院校内师范生的必修课,是师范教育的标志性学科,在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然而很多高师生不喜欢这门课,觉得在这门课没有学到想学的东西。高师教育学课程改革刻不容缓。如何改革?可以用多元智力理论指导高师教育学课程的改革。多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一种新的智力理论,它在世界各国引起了极大关注,指导着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目前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成为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本文试图从多元智力理论的视角阐述高师教育学课程改革,以提高高师教育学课程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师范生的专业成长。

(一)智力的结构是多元的。

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以言语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而加德纳认为智力是由八种不同的成分组成的,这八种智力分别是:言语智力――指口语及书写文字的运用能力;逻辑数学智力――指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空间智力――指对视觉性或空间性的信息的知觉能力,以及把所知觉到的加以表现出来的能力;音乐智力――指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身体动觉智力――指运用身体来表达想法与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人际交往智力――指辨识与了解他人的感觉、信念与意向并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内省智力――是指人们构建准确的自我感知以及应用这种知识规划和指导自己的生活的能力;自然观察智力――指让人们通过识别、分类和运用自然事物的特点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八种智力是独立而平等的。

(二)智力的发展是有差异的。

加德纳认为,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八种智力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八种智力的发展不具有同步性,优势智力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对不同的生命个体也会有不平衡的发展,呈现出独特的个人风采,使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性是由于环境和教育所造成的,个体所处的不同的环境和所拥有的教育条件不同,会导致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水平出现明显的差异性。多元智力理论强调在尊重学生智力发展的差异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优势智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将优势智力发展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上,促进弱势智力进一步的发展,以获得智力的全面发展。

(三)智力具有社会性。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的能力”。此概念强调了智力具有社会性,一方面是指智力的形成和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受个体所处的环境的制约,智力实质上是在一定文化背景的学习中和生理特征相互作用的产物;另一方面是指智力是个体在某种社会情境下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其独立于实际生活情境。抽象地、孤立地谈智力是毫无意义的。

(四)智力和创造力相联系。

从加德纳对智力的定义我们还可以看出智力和创造力密切联系。不管是“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还是“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都离不开创造力的作用。创造有效产品的能力毋庸质疑是一种创造能力,而解决难题的能力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创造能力,因为在解决遇到的难题时,难题对个体来说是新的,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照搬,需要个体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采用新颖的策略,设计出合理的方案,有效地解决难题,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五)智力是发展的。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也就是说智力是可塑的、发展的,在合适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个体的智能都有可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人的多元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开发,学校教育就是要帮助每个人彻底地开发他的潜在能力,使个体智力得到高度而全面的发展。

二、当前高师教育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角色定位不当。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角色是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角色,社会赋予教师相应的身份和职责,规定了教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理论指导下,教师角色是不一样的。在传统的高师教育学课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单一的,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在知识、技能和道德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性;教师处于教育的中心地位,教学中过多关注教师教什么而不是学生学什么;教师作为传授者,忽视学生的个性,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的智能特征和不同的知识结构进行有差别的教育,只是按照自己的知识结构单向地给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智力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这样的教师角色定位不符合多元智力理论的理念,跟不上新课改的步伐,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资源贫乏。

课程资源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既包括师生交流信息的对话文本材料、观察讨论的影视资料等素材性因素,也包括会对学生产生潜在影响的教师精神状态和教学方式等潜在性因素,还包括实现课程目标的时空资源等条件性因素。课程资源是保证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目标的达成,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开发和运用水平。长期以来,高师教育学教师由于缺乏课程资源意识,没有意识到教材仅是一种文本性的课程资源,往往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把教材内的知识视为普遍的绝对真理,教材所提供的材料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内容,使得课程资源的结构单一,教师的教学行为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讲授教科书规定的内容,高师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理解并记住教科书的各种概念和原理以应付期末的书面考试。贫乏的课程资源不能充分地开发学生多元而有差异的智力,满足不了未来教师职业对他们的要求。

(三)教学形式传统、单一。

由于受传统的智力理论的影响,高师教育学一直侧重学生掌握系统的教学理论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进行教学。传统的讲授法不利于学生多元智力的开发,例如,学生没有独立发言的机会,言语智力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向的知识输入过程,不利于师生间的交流,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人际交往智力的发展;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创造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四)对学生的评价片面。

传统智力观把个体的智力等同于他的认知能力,认为测量智力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和甄别人才,其测量的方式是采用经典的量化手段,如用纸笔问答的形式测出个体的智力量化分值(如智商的测定),并将这个分值作为主要依据来得出个体智力高低、素质优劣的结论。传统智力观以及其测量的方法严重影响着高师教育学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目前高师教育学对学生的评价基本上就是通过考试的分数这一量化的认知指标作为主要标准。学生评价的目的就在于根据这些指标来确定哪些学生是智力优秀者,哪些学生是智力较低者,考试分数高的学生就被认为是智商高、认知能力强和素质高。这种评价方式是非常片面的,学生其他方面的智力没有得到评价。

多元智力理论呼唤新的教师角色。首先,教育学教师要放下权威的身份,做学生的学友和合作者,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智力有优势智力和弱势智力之分,教育学教师不一定在智力的`各个方面都获得很高的发展,不一定是个全才,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懂,在所有方面都是权威。所以,教育学教师应该放下权威的架子,把“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改为“以学生为中心”,和学生一起讨论、探索、发现,做学生的学友和合作者,在帮助学生进步的同时,使自己也不断进步,做到教学相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甚至有时教师还要向学生学习,学习学生身上的特长。其次,教师要从传授者转变为学生智能特征的发现者、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从学习的依赖者变成学习的主动者。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的结构是多元的、发展是存在差异的,所以教师要了解各种智能的表现特征,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把他们的智能特征表现出来,发现学生的智能特征,在此基础上心甘情愿地作为学生的支架,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认知特点,设计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生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时,教育学教师还应主动积极和学生交流,给予学生指导,以此促进学生的优势智力发展,并带动弱势智力的发展,以达到全面的发展。

(二)开发高师教育学的课程资源,促进多元智力发展。

要改变高师教育学课程资源贫乏的现状,必须有效开发高师教育学的课程资源。首先,教师要意识到丰富的教育学课程资源的重要性。采用多元智力理论进行教学的核心是多元化的教学资源的提供。只有根据学生多元智力发展的需要来提供合适的课程资源,学生的多元智力才能得到合理发展。例如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的课程资源,才能培养其言语智力;为学生提供有关数字、类比、逻辑、因果等方面的课程资源才有利于其逻辑数学智力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有关色彩、线条、形状等课程资源有利于学生空间智力的发展。其次,教师要认识到高等教育学的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开放的。教育学课程可利用的资源包括校内资源(包括本校教师、学生、学校图书馆、教科书、参考书以及其他各类教学设施等)、校外资源(包括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家长、校外学科专家、各中小学、工厂、农村、商场、社区组织、电视、报纸杂志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网络化资源(包括多媒体化、网络化、交互化的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开发的校内外资源)以及大量的依附于校内外有关的人、事、物上的隐性课程资源等。再次,要基于高师学生的现状来开发课程资源。基于高师学生不同的智能发展状况、生活背景、兴趣爱好开发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适合他们,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充分开发他们的智能。最后,要从教师的职业需要出发开发课程资源。高师生是未来的教师,高师教育学课程资源开发就要根据教师的职业需要进行,例如,教师职业需要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严密的思维能力、善于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能力、正确认识自己以及进行教学反思的内省智力等,在开发课程资源时侧重这些方面,以帮助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化更好地发展。

(三)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促进多元智力的发展。

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在教学中除了采用讲授法,我们要采用多种方法促进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首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多元智力理论提出每一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采用分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弥补弱势智力,发扬优势智力,达到全面发展。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在学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知识基础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和进行教学,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达到全面发展的教学。分层教学包括分层目标、分层提问、分层作业以及分层辅导等环节。例如,教师可以分层布置作业,也就是说教师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发展状况布置不同的作业,为言语智力弱势的学生布置写论文的作业;为人际交往智力弱势的学生布置对某些教育问题找人访谈的作业,促进他和他人的交流等。通过这样的分层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相应的智力得到发展。其次,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方略。小组合作学习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任务式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例如,每个小组成员在讨论和交流中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发展他们的言语智力;小组成员之间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通过沟通、协调来共同完成任务,可以发展他们的过程中,可以发展他们的内省智能。

(四)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

仅仅通过考试来评价高师学生教育学的学习情况是片面的,我们要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提供的新视角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以了解其各方面的发展状况,促进其全面发展。首先,多元化的评价体现在评价的内容多元化。根据多元智力理论结构的多元化,对高师学生的评价内容除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外,还应该包括学生自然观察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内省智力、心理素质、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审美能力、团队精神等的评价。其次,多元化的评价体现为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高师生的主体除了教育学教师,还可以是学生自己,以及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同伴,或者是在教育实习中的指导老师等等。把不同的主体不同的侧面的评价综合起来的评价是全面的评价。最后,多元化的评价体现在评价的方法多元化。对高师学生评价的方法,可以采用问答、社会调查、论文、设计报告、主持或参与群体活动、实习及综合毕业实践报告等的考核代替传统的考场考试,用学生有创意的作品和成果代替传统的试卷试题,以达到客观公正地评价高师学生。

[参考文献]。

[1]文萍,覃壮才,心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霍力岩,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其主要依据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3)。

[3]高丽静,桑华月,论社会角色变迁对新时期高校师生关系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0,(8)。

[4]张成武,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资源的现状与开发[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3)。

[5]吴福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探索[j],宁夏教育科研,,(3)。

多元智力理论教案篇四

创建和谐社会需要多元人才观,多元智能理论倡导学生的和谐发展,作为教育要尽可能创设适应学生优势智能结构发展的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无论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赞科夫的一般发展理论,还是时下我国的教育方针,其中所指的“全面发展”是指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即良好的基本素质(生理、心理素质)加专业素质,而不是指所有学科都精通的万事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学校在校生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要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职校落实科学发展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力口德纳在《心智的结构一-一书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针对传统智能一元化理论提出的,他认为智力并非像我们以往认为的那样是以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智力,而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力.该理论经不断充实完善,按加德纳的说法,每个人的智力=智能都是由10种互相联系却又各自独立的多种能力组合而成.包含如下10种:(1)数学智力(2)空间智力(3)语言智力(4)自然智力(5)音乐智力(6)身体运动智力(7)存在智力(8)人际交流智力(9)个人内在智力(10)情感智力.根据该理论,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具有优势的智力领域和智力类型,而传统理论则是仅以语言文字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来评价学生的优与差,因此学校里不存在所谓的“差生”,只是由于单一评价标准才出现了这一错误的名词.该理论就是倡导学生的和谐发展,充分展现学生发展的潜能.

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要是多样化的,智商低的人不一定笨,每个人在不同的智力范畴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只有准确了解自己天赋的人才有可能正确选择对其有利的,接受挑战并感到幸福.如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没考上大学,却在与世界三大男高音的合作中一举成名.因此,多元智能理论提醒我们:不能单以考试成绩论优差,而应从各方面发展人才,培养人才.

2对教师教学工作的启示。

著名漫画家丰子恺曾经画过一幅画,讽刺教育工作者总是用单一标准要求学生,就像园丁拿着剪刀剪切冬青一样,老师常常就是这样把学生剪切得整齐划一.我们应意识到,每个人具有不同的智能和智能结构,也就是他的特殊禀赋或者天性,应该注重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教师既要懂教学理论,又要懂教学方法.

(1)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每个学生.

人才是智能之士.每个人都有成才的潜力,教师的任务是挖掘学生的这种潜力.只要教育与学习得法,每一个人都能成为某方面的人才.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在学习上最笨、生活中最调皮的学生,他或许在这学习方面不入门,但是在其他方面可能不差,我们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教育学生,使他的特长发挥出来.在评价学生时,我们要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考试,使学生其他方面的智能也得到应有的体现.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客观全面,要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应力求多元,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争取给学生一个令他自己满意的评价.(2)教学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多方面智能.

学生的智能发展是有差异的,教师的教学应该改变原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并积极探索新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多方面智能的发展.在教学的形式方面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在教学的延伸过程中,应举办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不断的进步.

在注重全面发展学生的智能结构各种功能的基础上,应更-力口注重不同个性的发展,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有机地统合起来.我们应该充分尊重任意一种智能,尽量按照每个学生所具有的不同智能结构提供发展、成长的条件和机会.教学就是要尽可能创设适应学生优势智能结构发展的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3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启示。

(1)建立“复合型”师资队伍是关键.必须率先不断优化教师自己的智能结构,使之成为学生优化智能结构的楷模.教育的师资队伍既要重视个体智能结构的优化,又要加强师资队伍整体结构的优化,使具有各种智能强项的教师组成一个最佳的团队,如建立理论型、技能型、双师型团队,能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发挥最大的教育效果.

(2)结合行业特点开展教学工作.

(3)要重新安排教学内容,使教材难易适中.

近年来学校学生生源的差异,要求在教材的选用上不能偏难.各个学校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既体现本校的特点,又体现学校所在行业的特点;同时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与具体性,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在教学计划允许的范围中,理论教学对教材中偏难和脱离学生现实的内容应适当删减,做到依据大纲,面向全体,突出中间,照顾后进;对实习实训教学,可采用模块式教学,分为基础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使基础差的学生掌握必须学好的模块,而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增学与所学专业相联系的其他模块,拓宽专业范围.这既保证了本专业的学习,又为一专多能的学习创造了条件.

社会的和谐关键是人的合作,各有所长的人形成互补,这样才有合作的愿望和可能;创建和谐社会需要多元人才观.通过不断探索,我们的教育一定能对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多元智力理论教案篇五

多元智力理论的意义,并不只在于它提出了一种对于智力的新解释,更在于它给传统教育观念带来的巨大冲击。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个人发展的新模式,使我们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学生的发展,审视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从而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

学生观。

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学生观是一种积极的学生观。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具有8种智力,只是其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全体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可塑性人才。

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将使每一个儿童的智能发挥到更高水平。因此,教育应该在全面开发每个人的各种智能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展现各种智能的情景,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每个人的个性。

无论何时,我们应该树立这样一种信念: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就是为具有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不同类型的人才。

教学观。

由于学生智力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的复杂性,因而无论什么时候,不论多么优秀的教师,都不可能找到一种适合于所有学生的教学方法。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只能适用于一部分学生,而对另一些学生则完全无效。这样的教学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其他方面的智力因不能得到适当的培养而僵滞、萎缩,这对个人和社会都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如果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不断地变换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就有机会利用适合他的智力倾向的方法来学习。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观要求我们的教师根据教育内容以及学生智能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选择和创设多种多样适宜的、能够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课程观。

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挑战传统的课程设计思路并形成新的、有时代特点的课程设计思路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在传统的课程设计中,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为一两种核心智力而教,是通过整齐划一的直接讲授来教。这种学校课程使得我们的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多是片面发展的学生,而且多是循规蹈矩的没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根据多元智力理论的理念和实践,有时代特点的课程设计思路可以概括为两点:。

其一是“为多元智力而教”,

其二是“通过多元智力来教”。

前者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被看做是我们对教育目的的新思考,后者则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被看做是我们在教育方法上的新追求。

“为多元智力而教”要求我们在进行学校教育课程设计的时候,摒弃原来只围绕语文和数理化设计课程的惯有思路,而对学生的多种智力一视同仁。在观念上把多种智力领域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在实践中把多种智力领域和不同的学科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并发展自己的每一种智力。同时,“为多元智力来教”要求我们在进行学校教育课程设计的时候,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强调使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强项出发,促进学生其他各种智力领域特别是智力弱项的发展。

“通过多元智力来教”要求我们在进行学校课程设计的时候,在使不同智力领域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通过多元智力来教”可以直接地为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提供积极的借鉴,帮助教师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譬如,教师可以根据言语语言智力的特点,在任何一种课堂教学中,注意增加师生之间的对话,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语言,并据此做出反应,另外,这样的师生互动也能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提升。

评价观。

受传统的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智力观念的影响,传统教育把学科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错误地估计了学生的学习潜力,更多地倾向于训练和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却忽视了学生其他多方面的能力训练和培养。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应该摒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考核为重大的评价观,树立多维的评价观。

多元智力理论所主张的教育评价是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学习情景下进行的、确实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能力评价。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观察、评价和分析学生的优点和弱势,并把这种由此得来的资料作为服务于学生的出发点,以此为依据,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评价确实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智力充分发展的有效手段。

多元智力理论的实质并不在于将智力划分为7种、8种或更多种,而在于通过对智力的发现来扩大学习的内容领域和知识的表征形式,进而促进以往被忽略的智力开发,充分地发掘出个体身上的巨大潜力,从整体上提高人的智力素质。多元智力理论放大了对人类自身认识的视野,指出了传统智力测试、智力开发及智力评价的严重缺陷,动摇了当今社会奉行的智力观、教育观、考试观及人才选拔标准的合法性基础。

如果建立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的新学生观、智力观、评价观及人才选拔的标准,那么,那些被我们的社会和学校“判了死刑”的“笨蛋”或“差生”就将获得解放,一大批被筛选淘汰出局的青少年就将重新获得学习的机会,享受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寻求或选择符合自己的“智力结构”与智力潜能的发展机会。多元智力理论启示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不在于个体智能是高还是低,而在于每个人的智能组合不同。因此,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要采用相同的方法学习,社会和学校应承认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

多元智力的核心教育思想是,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教育的起点不在于儿童原先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教师怎样使儿童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聪明。多元智力理论从根本上影响与改变了当下人们的教育观念。

多元智力理论教案篇六

多元智力理论自产生到现在已有的时间。随着这一理论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广泛重视。我国目前在多元智力理论的研究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但对于如何在实践中真正开展和落实这样一种蕴涵重要价值的理论,还略嫌“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总结国内外将多元智力理论运用于课程改革实践中的最新探索,将会为我们深入理解多元智力理论并在实践中发挥多元智力理论的潜在价值,实现实践教育和创造教育、差异教育和个性教育,促进所有儿童全面、主动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者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他1983年出版的著作《智力的结构》一书中认为,就智力的本质来说,智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正难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所需的有效产品的能力”;就智力的结构来说,智力不是某一种能力或围绕某一种能力的几种能力的整合,而是相对独立、相互平等的7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1995年又将自然观察智力增加为第八种智力)。加德纳教授关于智力本质和智力结构的新理论对传统的智力理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突破:第一,智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逻辑--数理智力或以逻辑--数理智力为核心的智力,而是我们今天的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第二,智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可以跨时空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的某种特质,而是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为特定文化所珍视的能力;第三,智力不是一种能力或以某一种能力为中心的能力,而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多种智力。加德纳教授关于智力问题的上述三个突破为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多方面的有益启示:第一,把智力定位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为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支点--我们的课程改革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放在首要位置。我们的学校再也不能仅凭某种标准测试的分数或几门书面考试的成绩衡量学生,而是应该重点培养并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初步创造的能力;第二,把智力置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为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依据--我们的智力观和智力培养观或课程观应该是与时俱进和因地制宜的。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一定要改革,不改革就只能落在时代的后面,被时代所抛弃。同时,我们的教育改革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做到既与时俱进又因地制宜;第三,把智力结构看作是多维的和开放的,为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视角--我们的课程改革应该保证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我们不能只围绕着某几种智力设置课程,不能把多种“非学术”智力领域当作可有可无的“副科”,而是应该使我们的课程保证学生的多元智力都得到有效发展,使我们对教育方针的追求变为实实在在的课程;第四,把每一个体的智力结构看作是差异性的和个体化的,为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我们的教育应该在保证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关注并培养学生的优势智力领域--智力强项或特长,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发现差异、因材施教、培养特长、树立自信的教育。

十几年的研究之后,加德纳教授在他的另一著作《智力的重构:21世纪的智力》一书中对智力进行了更为精确的定义。他说,智力是“在一种文化环境中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被文化环境激活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上述加德纳关于智力定义的变化并不仅仅是词语方面的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至少可以从加德纳关于智力的新定义中体会到原来的智力定义不曾涉及的两个方面内涵:第一,智力并不是可以用肉眼看到或可以用某种特定标准计量的东西,而是潜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潜在发展能力;第二,智力这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潜能可能会被激活,也可能不会被激活--而这种潜能能否被激活有赖于特定文化下的环境和教育。特定文化下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激活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某种潜在能力,这为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参考。对于智力的发展会因社会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差异而有所差异现象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尽管各种社会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下的人们身上都存在着多种智力潜能,但不同社会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人们智力发展的方向有着鲜明的区别,也就是说智力的发展方向受到了环境和教育的极大影响--由环境和教育激活并由环境和教育培养:以航海为生的文化重视的是视觉--空间智力,生活在这种文化环境下的人们以空间认知和辨认方向能力的相对发达为智力发展的共同特征--航海文化激活了该种文化下人们的视觉--空间智力并极大地促进了视觉--空间智力的发展;以机械化和大规模复制产品为主要特征的工业社会重视的是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生活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的人以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运算能力的相对发达为智力发展的共同特征--工业文化激活了该种文化下人们的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并极大地促进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的发展;今天,我们生活在以信息化和产品不断更新为主要特征的信息社会,这种社会环境要求我们以人的多种智力的充分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展示为智力发展的共同特征--由此,我们的教育特别是我们的课程就应该担负起激活、培养人的多种智力并发展每一个人的个性的任务。可以这样认为,我们整个国家、整个社会中年轻一代智力发展的方向有赖于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特别是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有责任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学校教育对我们这个国家和我们这个社会所珍视的儿童的智力潜能起到激活和促进有效发展的作用。

总而言之,多元智力理论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把这种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置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之中看待,把智力的结构看作是多维的和开放的,把智力看作是有待于环境和教育激活及培养的潜能,为我们今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层面上的新支点、新依据、新视角和新参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倡导学生在课程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要求新的课程应“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上述要求都可以得到多元智力理论的支持。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追求的以实践能力和初步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要素的素质教育,并不是基于一种成熟的教育理论基础之上的教育实践追求,而更多是来自基层各种教育改革实践特别是课程改革实践的推动。换句话说,我们正在大力推进的素质教育得到了实践层面的支持,而与此同时,它还需要得到理论层面的支持--需要得到一种较为成熟的心理学或教育学理论的支持。从某种意义上说,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正是一种可以支持我们素质教育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这一理论强调智力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即智力应该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能力,一方面的能力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的能力是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根据加德纳的分析,传统的智力理论产生于重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学智力的现代工业社会,智力被解释为一种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受相应智力理论的影响,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内容的重点被定位为学生的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学智力的培养,而其它的多种智力--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密切相关的智力如音乐--节奏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则被严重忽视了,考试、升学与学生的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学智力密切相关,而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有效产品的能力则几乎没有相关。加德纳指出,传统的智力测验也许对学生的在校学习成绩能够进行较好的评估和预测,但对评估和预测学生学校以外的表现和发展其作用则微乎其微。不少在校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社会后一无所成,而不少在校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甚至是调皮捣蛋的“差生”却能于离校后在某一领域或行业创出佳绩就是很好的证明。以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为代表的现代智力理论产生于重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造有效产品能力并倡导全面发展和个性展示的当今信息社会。加德纳在斯坦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和塞西的“智力领域独特性理论”等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智力就是7种与“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密切相关的能力的观点,他认为,智力不是上天赐予少数幸运者的一种特殊脑内物质,而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拥有的“一系列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特别是难题的能力”和“发现新知识或创造出有效产品的的能力”(gardner,1983/1993)。这样一来,不仅人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需要的除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学智力之外的其它多种智力被“名正言顺”地摆进了智力的神圣殿堂,而且作为人类进步最重要推动力量的创造能力也被提到了一个应有的重要高度。希望我们的素质教育以及以素质教育为追求的课程改革能够从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汲取更多有益的营养成分。

“当承认智力的多样性时,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允许、支持、鼓励多样化的存在。当我们用更科学、更宽泛的态度来理解人的智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时,我们就能更充分地肯定学生之间智力和学习能力的独特性,为教学的平等性提供理解。”新课程改革强调一种“开放”的课程文化--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儿童之间存在差异,只有多方面的合作以促进儿童的发展。其实,这种对“开放”课程的呼唤也正是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基于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我们的教师应该树立积极乐观的儿童观:每个学生都是多种相对独立智力错综复杂的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如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因此,我们的课堂里再也不应该有“笨学生”的存在,只有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学生的聚集。我们看待学生时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以后在我们的学生教育中再也不存在一个学生有多聪明的问题,而只存在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我们的教师应该树立“对症下药”的教育观:“对症下药”的教育观不仅要求针对不同智力特点的“对症下药”--不同的智力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并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这就要求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而有所不同,如语言教育活动的组织和美术教育活动的组织其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有所不同,数学的启蒙和社会性的培养其方法和手段也应该有所不同;而且要求针对不同学生“对症下药”--每个学生都是各有智力特点和发展方向的可造就之才,这就要求学生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而有所不同。即使是同样的教育内容,由于学生的智力特点不同,我们的教育也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和发展方向“对症下药”地进行。我们的教师应该树立灵活多样的评价观:评价的导向作用或者说“指挥棒”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智力测验分数或书面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发展的主要指标,而智力测验或书面考试过分强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不仅难以反映学生的多方面智力,而且难以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做出客观评价,难以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和创造出各种初步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能力。既然我们有建立在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基础上的积极乐观的儿童观和“对症下药”的教育观,我们的教师就应该摒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书面考试为主要评价途径的评价观,树立灵活多样的评价观:我们的学生发展评价应该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情景下进行,确实考查学生多方面解决初步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能力。我们的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观察、评价和分析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并把这种通过从多方面观察、评价和分析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得来的资料作为服务于学生的出发点,以此为依据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评价确实成为为促进学生发展服务为促进课程发展服务的有效手段。

总之,多元智力理论所倡导的尊重个体差异、尊重每一个体发展的思想,与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为我们挑战传统、形成新的有时代特色的课程设计思路提供了有意义的借鉴,它启发我们的教师“为多元智力而教”、“通过多元智力来教”。前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看作是我们对教育目的的新思考,后者则可看作是我们在教育方法上的新追求。“为多元智力而教”要求我们在进行学校课程设计时,摈弃原来只围绕语文和数理化而设计的惯有思路,而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智力特点,对学生的多种智力一视同仁,强调使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强项出发,促进学生其他各种智力的发展。“通过多元智力而教”要求我们的课程在努力使不同智力都得到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理解多元智力理论,理解这一理论指导下形成的“学生观”和“教育观”和“评价观”,将有助于教师理解并积极地实践新课程。

我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关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到现在已经有几个年头了。在几年的研究积累以后,我开始关注多元智力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并在3年前开始在北京、深圳等地尝试将多元智力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还承担了教育部“十五”课题“多元智力理论与幼儿教育改革”,《实践中的多元智力理论》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便是这几年研究的成果之一。丛书突出的是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强调应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目前本套丛书已经出版了3本,分别是《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智慧的课程--利用多元智力发掘学生的全部潜力》和《自然智力--校园中的科学》,另外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孟庆茂教授基于多年实践写成的《多元智力的教与学》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曾晓洁老师的《多元智力理论与学校教育改革》等也将在近期出版。希望本套丛书的出版能够为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

《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智力课程研究》一书是此套丛书中的第一本,对了解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在国外和境外的教育实践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该书共分四章:第一章是多元智力理论研究,分析了多元智力理论产生的时代和理论背景、基本内容、主要涵义以及对我国教育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的积极意义。第二章是多元智力课程研究,在以光谱方案、新汇流课程、艺术推进课程等为典型课程模式考察西方的多元智力课程后,还广泛地涉猎了如奇异学校、新城市学校及欧汉森学校等课程个案。第三章是在比较中认识多元智力理论与课程,在把多元智力理论与当代有关的智力概念和理论如情绪智力、非智力因素、三重智力理论以及学习风格等进行了比较研究,对多元智力课程与其他课程如高展课程和瑞吉欧课程进行了比较研究。本书最后一章是多元智力理论与课程引发的思考,分别探讨了多元智力理论与教育特征的变化、多元智力理论与教师角色的转变、多元智力理论与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智力理论与人的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智慧的课程--利用多元智力发掘学生的全部潜力》是一本译作,原作者是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如何将多元智力理论落实到课程实践中的美国教育家大卫拉泽尔()。在这本书中,拉泽尔首先分析了多元智力中每一种智力的核心能力,然后讨论了在现有课程基础上整合多元智力的4种课程模式,最后结合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的12个个案对这4种课程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反思。应该说,这本书有助于教师在操作层面上理解多元智力理论和多元智力课程特别是多元智力课程,有助于教师利用现有课程资源为学生创造发展多元智力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多种智力潜能的充分发展。

《自然智力--校园中的科学》所关注的自然智力是加德纳教授于1995年提出的,目前国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对此涉及较少。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应该说,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中的难点和弱点,希望《自然智力--校园中的科学》一书能为我们提供借鉴。本书作者首先指出通过自然智力学习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又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然后为教师帮助学生通过自然智力学习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从对美国国家科学标准的应用到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从围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技能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到为教师提供的相关参考资料,都体现出了较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书中所提供的教学设计充分考虑了教师的实际需要,不仅列举了应用性较强的科学课程标准和科学活动材料,而且还同时提供了课程拓展活动以及用来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的活动材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来自西方的多元智力理论和多元智力课程能够为我们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观念提供有益的借鉴,希望我们的学校和教师能够为学生们提供适宜的课程。

《中国教育报》。

多元智力理论教案篇七

优越性:从主体、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三方面来讨论智力理论,充分考虑情境和经验水平对智力的影响;涉及的经验水平认为智力的多少影响智力的测量;为编制较为理想的智力测验提供了一个较为适当的理论框架,并在一定程度上在真实性、功能性这两个传统测验中的缺陷得到弥补。

缺陷:缺乏对情境亚理论和经验亚理论的深入描述和探索。

多元智力理论教案篇八

传统智力理论存在两大派别。一是心理计量学派,他们认为,通过因素分析找出个体在智力活动中表现的差异决定因素:二是信息加工学派,他们用信息加工构成成分或单元来了解和刻画个体的智力。这两派虽然对智力研究的角度不同,但他们均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一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测验出来的。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gardner)反驳了传统智力理论的观念,他认为,智力测验的频繁使用,使得它把人进行了分类并帖上了标签,用来判断人的弱项和短处而非长处。智力并不是一个容易“被测量”的东西,目前所能够测量的东西仅仅是语言和数理逻辑,如果一定要去测量智力,那么应当侧重于该智力所要解决的问题或在运用该智力时表现出来的创造性的能力。智力总是以组合的方式来进行的,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而不是只拥有单一的、用纸笔测验可以测出的解答问题能力的个体。由此加德纳提出了智力多元论的观点。在1983年的《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一书中,加德纳把智力定义为“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他认为,一方面,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另一方面,智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在此基础上,他阐述了他的关于智力的种类及其基本性质的多元智能理论。

此一新兴的智力理论,在立论取向上,既不采取因素分析法以决定智力的构成因素,也不采用智力测验来鉴别智力的高低。加德纳认为,现行智力测验的内容,因偏重对知识的测量,结果是窄化了人类的智力,甚至曲解了人类的智力。按加德纳的解释,智力是在某种文人环境的价值标准之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与生产创造所需的能力。至于智力内涵中所包括的多元,加德纳认为,构成智力者乃是以下七种能力:

语言能力:包括说话、阅读、书写的能力;。

数理能力:包括数字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

空间能力: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

音乐能力:包括对声音之辨识与韵律表达的能力;。

运动能力:包括支配肢体以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

社交能力:包括与人交往且和睦相处的能力;。

自知能力: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显然,加德纳的智力多元论,对传统的智力观念提出了新的诠释。按其所列七种能力,如以传统的智力理论观点看,只有前面所列的三种能力,才算智力。后面的四种能力,一向并非智力测验所要测验的项目,加德纳将这些能力综合为智力,这一点,显示出近年来智力理论走向上的新改变。接下所要讨论的另一种新兴理论,在走向上也具有同样特征。

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框架中,人的智力结构至少由九种智力要素组成:

言语—语言智力指的是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逻辑—数理智力指的是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推理、思维表达的能力;。

视觉—空间智力指的是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的能力;。

音乐—节奏智力指的是个人感受、辩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

个人反省智力指的是个体认识、洞察和内省自身的能力;。

自然观察者智力指的是人们辩别生物以及对自然世界的其他特征敏感的能力;。

存在智力指的是陈述、思考有关生与死、身体与心理世界的最终命运等的倾向性。

关于智力的性质,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用相对独立的九种智力,而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这就是智力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由于环境和教育所造成的,尽管在各种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个体身上都存在着这九种智力,但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就智力的发展方向而言,以航海为生的文化重视“视觉—空间智力”,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以空间认知和辩认方向能力的相对发达为智力发展的共同特征;而以机械化和大规模复制产品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工业文化环境重视的是“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以书面语言能力和逻辑运算能力的相对发达为智力发展的共同特征。就智力发展程度而言,智力发展的水平完全受教育和环境影响甚至制约。加德纳认为,在正常条件下,只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本身的努力,每个个体都能发展和加强自己的任何一种智力。

加德纳还认为,因为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种智力都有多种表现方式,所以,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和成功与否。

多元智力理论教案篇九

刘遵义:中国改革没有失败者中国现已成为过去25年中本地区增长最快的国家,自1979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从1983年开始,中国的gdp持续增长,目前已达到了1.2万亿元,成为世界上第六大gdp,人均gdp也已达到近千美元.当然这与美国的人均gdp相比仍非常低,但中国的整体表现还是非常不错.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也较顺利地从中央集权计划经济转变成了市场经济国家,现在私人经济已占整个gdp的'三分之二,而且在私人经济中的从业人员已占到了2003年就业人数的大部分.

作者:王泠一何卓旎作者单位:刊名:社会观察英文刊名:shehuiguancha年,卷(期):2004“”(11)分类号:关键词:

多元智力理论教案篇十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偏重对语言形式的讲授。学生只通过抽象的符号大多以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建构书本知识和现实的联系,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抽象枯燥的。这尤其表现在,过分强调讲授语法规则和对课文的逐字逐句的分析,在考试时则大量考察对语法规则和特殊字词及其用法的记忆,忽略了对语言思想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忽略了对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多元智能教学强调教学中应充分注意学生的个体智力倾向差异和学习方式差异,积极利用多元智力的八种渠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选择的学习机会。把多元智力理论应用于英语教学中,就会坚信所有的学生都会在教师的帮助下成为成功的语言学习者,我们就会放弃那种错误的认为有些学生不具备学习语言的能力的观念。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语言所应具有的正确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来发展智力。

(一)多元智力理论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的教育观和教学理念在某种程度上要比教授知识更能影响教学效果。教师怎样理解学习、怎样理解学生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他们的教学效果。首先,多元智力理论直接影响教师重新构建“智力观”。如果教师用传统的智力观来指导教学,他们就会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检测学习效果,在教学中往往就会偏重书本的讲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智力开发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外语教师应认识到学习语言并不只是学习不同的语言符号、语法规则和等语言知识,这一过程也是学习另一种思维方式并发展人的智力的过程。教师应运用多元智力理论的智力观指导教学,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创能力,注意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开发学生的多种智力。

其次,教师们应当认识到,要真正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实施多元智能教学,首先必须提高他们的自身水平,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学教研能力。再则,教师们应当加强团队合作,在教学中各展所长,优势互补,从别的教师处吸取优点,或者组成一个团队,教师轮流以自身的最优势智能去教课,让学生们感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学生作为二语习得者,听说读写译及文化知识都需要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也需要全面挖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向学生展示多方面的智力领域,善于鉴别和发展学生的优势智力,培养学生的多元智力,以帮助更多的学生获得成功,体现出多元智力教学实施的最佳效果。(二)多元智力教学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和“因材施教”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倡“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强调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上述各不相同的8种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了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所以每个受教育者都是独特的。教育应是个体化的教育,教师们必须承认并尊重学生们的这种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以配合其智力组合的特点,才能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促进其优势才能的`发展,实现个人价值。多元智力理论不仅提出每位学生都同时拥有智力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而且提出在每位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优势领域的同时,教师应引导他们将其优势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领域中去,从而促使其弱势领域得到尽可能的发展。在针对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时,教师们应注意处理好如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应当了解某一时期每个学生的优势智力和弱势智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发挥各自的特长。其次,对相同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拥有的不同智力专长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如对词汇的教学可以让逻辑推理智力好的学生通过归纳来记忆,让音乐智力好的学生利用语音来记忆,也可以让动觉智力好的学生通过动作、表演来记忆等。第三,教师不仅应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学习成绩来组织教学,而且要考虑成绩差异的各种原因,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资源,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的认知方式,挖掘和发挥学生的潜能,并能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从事优势智力领域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智力特点和意志品质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促进学生非优势智力的发展,使学生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学习评价一般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方式不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性评价是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参与活动程度和他们的语言发展状态作出的判断和肯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元智能理论提出了发展形成性评价体系,对传统的单因素说提出了最彻底的挑战,它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上述八种智能,不仅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其非优势智能也可以通过后天教育获得发展和提高,并且可以通过后天教育把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智能的弱势领域。这一理论启示我们建立新的学习评价观就要把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作为评价的目的,把教学的过程作为评价学生的过程。以往评价的唯一手段是考试,评价的唯一标准是分数,评价的主要目的是筛选、选拔。因此成绩好的学生受到重视,作为重点培养对象,成绩差的学生被受到冷落。这种终结性的评价标准是不科学的,片面地过早给学生定性,容易扼杀人的潜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英语教学应通过不同方式的评价活动发现学生的优势智力并预见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促使其智能的全面发展而不应该过早地给学生定性,将其本应该发展为优势的智力无情地扼杀了。总之,教学评价的目的应由鉴别选拔向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的评价标准转变。

英语教学过程就是评价学生的过程。多元智力理论认为评价本来就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评价应成为自然学习情景中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可以通过语言和逻辑智力的测试来评价而且还可以通过空间、音乐、体态、交往等其它智力活动来评价。总之,只有将评价渗透于真实自然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促进其多重智能的发展。如何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立全面的、多样化的英语教学测试与评估体系,加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语言应用能力发展情况的检测,实现对教学全过程的整体监控和评估,是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多元智力理论对我们的教育改革及学科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将这一理论付诸英语教学中已成为目前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一理论启示我们,在新世纪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转变教育观念,构建新的多元智力观,在课堂教学中要向学生展示多方面的智力领域,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多元智力和个体差异,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学策略,善于鉴别和发展学生的优势智力,挖掘其潜在的智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得纳。智能的结构[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2]从多元智能到因材施教中国教育报12月18日。

[3]黄黎明,胡中锋。多元智力论与课程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3,(5)。

[4][美]戴・拉齐尔著,缪胤译。智慧的课程―利用多元智力发掘学生的全部潜力[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3。

[5][美]琳达・坎贝尔布鲁斯・坎贝尔迪金森著,霍力岩沙莉等译。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6]thomasr。hoerr。成为多元智能学校[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7。

多元智力理论教案篇十一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个体,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但每个人身上的八种相对独立的智能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绝对孤立、毫不相干的,而是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正是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

2.个体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在多元智能理论看来,个体智能的发展受到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教育条件的极大影响与制约,其发展方向和程度因环境和教育条件不同而表现出差异。尽管各种环境和教育条件下的人们身上都存在着八种智能,但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人们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区别。

3.智能强调的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看来,智能应该强调两个方面的能力,一个方面的能力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个方面的能力是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根据加德纳的分析,传统的智能理论产生于重视言语—语言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的现代工业社会,智能被解释为一种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

4.多元智能理论重视的是多维地看待智能问题的视角。

在加德纳看来,承认智能是由同样重要的多种能力而不是由一两种核心能力构成,承认各种智能是多维度地、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表现出来,应该是多元智能理论的本质之所在。

多元智力理论教案篇十二

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是一元的、个体的智能是单一的、可量化的,而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和内省智力,后来,加德纳又添加了自然智力。这一理论被称为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intelligences)。这种理论认为,不存在单纯的某种智力和达到目标的唯一方法,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发觉各自的大脑资源,这种为达到目的所发挥的各种个人才智才是真正的智力,造就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

多元智力理论教案篇十三

在人才观上,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几乎每个人都是聪明的,但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呈现出差异。“天生我才必有用”。学生的差异性不应该成为教育上的负担,相反,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学生观,用赏识和发现的目光去看待学生,改变以往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标准,要重新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是一个天才,只要我们正确的引导和挖掘他们,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2.重新定位教学观。

在教学方法上,多元智能理论强调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和智能弱势选择最适合学生个体的方法。按照孔子的观点就是要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孔子创立并在个别教学环境下成功的实施了,我们要继承这一珍贵的教育遗产,在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的前提下,更好地实施。我们要关注学生差异,善待学生的差异,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最终促进每个学生都成为自己的优秀。

3.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目标。

在教育目标上,多元智能并不主张将所有人都培养成全才,而是认为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每个学生最适合的发展道路。通俗来讲,多元智能理论不是让学生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不是简单的要求给学生多架几座桥,而是主张给每条学生都铺一座桥,让“各得其所”成为现实。这也就是我校所提倡的“让每个学生都来有所学,学有所得,得有所长”。人是手段,更是目的。教育的价值除了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更在于发展和解放人本身。

4.观念的变化带来教学行为的变化。

我们教师备课、上课不能再像以往那样仅仅为了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而是更多地从关注学生,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去考虑问题。我们要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呈现用“多元智能”来教学的策略,实现为“多元智能而教”的目的,改进教学的形式和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在教学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以利于人际智能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上重视最后的反思环节,培养学生的内省智能。力争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课堂互动形式多样,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明显。

多元智力理论教案篇十四

过去的多元智能发展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因为教育专家认为,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应该由小做起,并慢慢推广至其它层面。然而,广义来说,多元智能理论的框架不单能在小学及幼儿园的层面推广,在中学、大学、甚至研究院或在职培训也是合适。近年不少国际mba的课程都加入了创意思维的课程,以加强学生在新时代的适应力和创意方面的开发,这正正就是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的其中一个范畴。

而对于中、小学生来讲,由于多元智能理论有助老师从学生的智能分布去更了解学生,我们可以将理论用于两方面:

1.可以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来发掘资优学生,并进而为他们提供合适。

的发展机会,使他们茁壮成长;。

2.可以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扶助有问题的学生,并采取对他们更合适的方法去学习。香港现时有几家中学,容许部份语文能力较低的学生利用录像来交功课。

多元智力理论教案篇十五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以多维度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加德纳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随着智能课程的实施,教师们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所以教师应注意尊重学生的学习风格,认识学生的长处,发挥学生的智能所长。在具体的评价操作方法上,加德纳推荐了“学习档案”的评价方法。

多元智力理论教案篇十六

真正有效的教育必须认识到智力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并使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我国传统的教学基本上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辅之以枯燥乏味的“题海战术”,而忽视了不同学科或能力之间在认知活动和方式上的差异。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因此,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

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和学生成绩考查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传统的智力测验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只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知识,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考核。因此,是片面的、有局限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有多种能力构成,因此,学校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也应多元化,并使学校教育从纸笔测试中解放出来,注重对不同人的不同智能的培养。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治理结构和学习方法,所以,对每个学生都采取同样的教材和教法不合理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即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教师应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并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

按照加德纳的观点,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应该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发现自己至少有一个方面的长处,学生就会热切地追求自身内在的兴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