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内部控制岗位职责(模板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4:27:42 页码:11
最新内部控制岗位职责(模板15篇)
2023-11-10 04:27:42    小编:ZTFB

阅读理解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它可以让人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的内涵和信息。详细记录下每个环节的经验和感悟。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内部控制岗位职责篇一

全面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对一定期间业务活动、财务活动等做出的预算安排。全面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中比较广泛的控制措施。

全面预算作为一种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编制与实施的预算管理模式,通过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流与实物流、信息流相整合,优化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源配置,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然而,行政事业单位要想使全面预算管理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要特别关注和防范预算管理中的风险,主要包括:不编制预算或预算不健全,可能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业务缺乏约束或盲目发展;预算目标不合理、编制不科学,可能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资源浪费或发展目标难以实现;预算缺乏刚性、执行不力、考核不严,可能导致预算管理流于形式。为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在加强全面预算工作的组织领导,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各预算执行部门的职责权限、授权批准程序和工作协调机制的基础上,规范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考核和评价程序。

一、全面预算的概念与业务流程。

(一)全面预算的概念。

预算是指行政事业单位结合业务目标及资源调配能力,经过综合计算和全面平衡,财各项活动做出的一系列量化的计划安排。它是计划年度内各项事业发展计划和工作任务在财务收支上的具体反映,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行政事业单位战略目标、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与效益的重要措施。

全面预算管理(控制)是指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对财政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监督、控制、评估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单位预算控制分为广义的预算控制和狭义的预算控制。

广义的预算控制是指通过对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分析、考核等环节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控制;狭义的预算控制是指利用预算对经济活动过程进行的控制,也可以称为事中控制。这里所称的预算控制指的是广义的概念,也就是要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控制的内容涵盖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一般包括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收入预算包。

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拨人专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缴款、其他收入等;支出预算包括:拨出经费、拨出专款、专款支出、事业支出、经营支出、成本费用、销售税金、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结转自筹基建等。

(二)全面预算的业务流程。

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的袒序涵盖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分析、考核等全过程。行政事业单位的一切收入和支出都必须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使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控制主要包括预算编制控制、预算审批控制、预算执行控制、预算调整控制、预算分析控制和预算考核控制。在每一个控制环节中,都要建立健全预算控制制度,落实控制和监督责任利。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组织机构设置、预算编制和预算考评和监督等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一)没有一套完整、有效的组织体系支持全面预算的实施。

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是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目标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全面预算管理得以实施的载体,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起到支撑的作用。而目前预算组织机构设置简单,人员配备不足是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制约着单位预算工作质量的提高。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领导对于预算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单位的预算机构形同虚设,只是空有其表,单位在实际进行日常收支活动时,根本不按照编制的预算执行。传统的预算通常采用基数加因素调整的方法,部门经费完全由基期的相关数据决定,而不是根据部门项目情况和人员配备情况来进行合理的安排,这样做不能适应部门的发展需要,使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大打折扣。

(二)预算编制存在多方面缺陷,使得全面预算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方面存在的缺陷主要有:

1.预算编制的过程简单。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应该是一个严谨、认真的过程。单住应该设置充足的时间来编制预算。现在,多数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设置完善的预算编制程序,导致预算编制人员的主观理解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也就难以保证预算编制的统一性标准。另一方面,预算编制应该是单位各项事业运行的起点,在整个单位的预算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单位应该留给预算编制人员充足的时间;便于他们核查各项支出的可行性和可能性,但是日前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编制预算的时间都在一个月左右,这就使得预算项目指标不能得到充分的认证,缺乏预算编制的可信程度,使预算编制在初期就不能保证质量,也就更不必说预算的实施和监督工作了。

2.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

虽然财政部门要求部门预算编制采用零基预算法,但在实际操。

作过程中,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仍实行“基数法”,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从现行行政事业经费的分配方式看,虽然几经改革,但始终未能跳出“基数法”的框架,使行政事业经费未能发挥最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行行政事业经费分配办法的缺陷日趋明显,已难以适应财政改革和事业发展的需要。

3.预算编制内容不全面。

第一,部门预算编制在项目支出的细化程度、基本支出定额制定的科学性等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为一些单位挪用资金、铺张浪费留下了隐患。部门预算编制不够细致严谨,在安排项目支出预算时人为因素较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不应安排资金的项目人为安排资金,致使应该安排资金的项目预算不能打足,影响了预算编报的准确性,导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追加预算比较普遍,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也给项目的绩效考核带来一定的难度。

第二,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项目预算时,有业务项目名称,但无相应的预算经济指标列支内容。致使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监控依据,一些项目经费成了预算单位调控预算经费的蓄水池,普遍存在挤占项目预算补充经费预算的情况;同时预算编制的筒单粗糙和不确定性,给预算的审核和批准、预算的执行、预算的监督、预算业绩考核等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第三,预算外资金与预算内资金相脱节,预算编制不全面。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传统的预算体系是预算资金内外分离的预算体制,使单位在编制预算时,不能充分考虑预算外资金的收支情况,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大部分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已经不是单纯的依靠国家预算内资金的拨付,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经营收入来弥补资金的不足。这也使得单独考虑预算内资金编制的财务预算逐渐失去了其经济意义,不能真实的反映单位的收支状况和运营效率。

(三)在预算执行方面,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和严肃性。

在预算执行方面存在的缺陷主要有:

现象严重,超标购买小汽车、公款旅游、公款吃喝、公款进行高档消费,致使单位的会议费、招待费、车辆燃修费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公众形象。

2.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项目支出资金管理使用中,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不清,用项目支出来弥补基本支出经费的不足,用于维持日常公用支出,没有做到专款专用。

3.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没有树立讲求经济效益的理财理念,重拨款而轻管理,重预算审核而轻实际效果,对项目资金实际使用绩效缺乏有效地监督和考核。

(四)只注重预算的编制,不注重预算的控制、考核与评价。

在执行中,我们发现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还是比较全面的,但执行结果却与预算相差较远,除去预算与实际客观差距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监督不利,同时也是没有很好的去执行预算的考核与评价。准确、合理的预算本身并不能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认真严格执行预算,使每一项业务的发生都与相应的预算项目联系起来,才能真正达到全面预算管理控制的目的。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不能成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硬约束”,主要是由于预箅的执行没有实行全面控制。只有有了全程的控制,才有以预算作为基础的业绩考核和奖励制度,行政事业单位的最终目标才能实现。

(五)预算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

对事业单位经费支出管理与效益考核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从目前事业单位整体上来看,支出预算分配模式及管理体制仍停留在粗放型水平上,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由此在支出管理上与监督考核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控制与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时经费使用的社会效益,也缺乏系统考核机制,从而增加了经费使用的随意性。

三、

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面临的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全面预算管理,至少应当关注下列风险:

1.不编制预算或预算体系不健全,岗位职责分工不合理,可能导致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缺乏约束或盲目进行。

2.预算管理未经适当审批或超越授权审批,可能因重大差错、舞弊、欺诈而导致损失。

3.预算目标不合理、编制不科学,可能导致行政事业单位资源浪费或发展目标难以实现。

4.预算缺乏刚性、执行不力、分析不正确、监控和考核不严,可能导致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明确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分析、考核等各部门、各环节的职责任务、工作程序和具体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建立与实施预算内部控制过程中,至少应当强化对下列关键方面或者关键环节的控制:

1.职责分工、权限范围和审批程序应当明确规范,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当科学合理。

2.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分析、考核的控制流程应当清晰严密,对预算编制方法、审批程序、预算执行情况检查、预算调整、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考核等应当有明确的规定。

五、岗位分工与授权批准的控制。

岗位分工与授权批准的原则性要求是“权责分配和职责分工应当明确,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当科学合理”。

(一)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预箅工作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预算工作中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预算业务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点如下:

1.预算编制(含预算调整)与预算审批职务相分离。

编制预算的人员职务与审批人员职务是不相容的。预算编制组负责预算的汇总编制。不具备设立专门机构条件的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指定财会部f—事负责预算管理工作。在单位内部要由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审批行政事业单位年度预算方案,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报送财政部(门)。财政部(门)依法将审核汇总后的单位预算上报国务院或人民政府审定。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在规定时间内向有关单位批复。

2.预算审批与预算执行职务相分离。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业务部门在单位预算管理部门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部门、本机构经营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分析等工作,并配合预算管理部门做好行政事业单位总预算的综合、平衡、控制、分析、考核等工作,并对本部门预算执行结果承担相关责任。

3.预算执行与预算考核职务相分离。

预算执行人员与对预算进行考核的人员不能由一个人同时担任。考核评价组负责按预算指标考核各部门,负责贯彻奖惩制度,配套的奖惩措施和相应的激励机制是预算得以实现的保证。

(二)权责分配和职责分工。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全面预算工作的组织领导与运行体制,明确行政事业单位最高权力机构、决策机构、预算管理部门以及各预算执行单位的职责权限、授权批准程序和工作协调机制。具体内容如下:

1.预算管理组织设置的控制。

(1)预算决策机构。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从预算政策的制定。

开始,经过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分析与考评等环节,使预算方案实施完成.再到第二年度预算的编制,构成一个完整的预算周期。预算管理组织机构是预算控制的基础和保证。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具体情况,成立相应的预算管理决策机构(预算委员会或预算领导小组),由单位的负责人担任领导,主管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建立集体决策制度。为了确保预算控制工作落到实处,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预算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预算决策机构主要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年度预算方案的制订。单位最高权力机构负责预算方案的审批。

(2)预算管理部门。在理事会下,行政事业单位可以设立一个预算管理职能部门,即预算委员会、预算领导小组等作为专门办事机构,由其具体负责本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处理行政事业单位日常预算管理工作及与预算相关的日常事务。而且在预算委员会下设预算编制组、内部仲裁组、内部审计组和考核评价组,从而形成一个结构多元化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不具备设立专门机构条件的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指定财会部门等负责预算管理工作。

总会计师或分管会计工作的负责人应当协助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和所属分支机构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部门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部门、本机构业务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分析等工作,并配合预算管理部门做好行政事业单位总预算的综合平衡、控制、分析、考核等工作。所属基层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预算的执行结果负责。

3.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制定预算工作流程,明确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分析与考核等各环节的控制要求,并设置相应的记录和凭证,如实记载各环节工作的开展情况,确保预算工作全过程得到有效控制。

(三)授权批准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授权批准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要分别明确单位负责人、主管领导、部门负责人及其经办人员的审枇权限,规定经办人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确保预算控制各环节规范有序地进行。行政事业单位的职工代表大会是单位实行民主管理和职工行使民主权利的机构。职工代表大会应在每年年初讨论并审议财务部门关于上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审议通过本单位本年度事业发展规划预算方案,并监督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

制工作制度,明确编制依据、编制程序、编制方法等内容,确保预算编制依据合理、程序适当、方法科学,避免预算指标过高或过低。行政事业单位编制预算应按照各预算执行部门所承担经济业务的类型及其责任权限,编制不同形式的预算。应在预算年度开始前完成全面预算草案的编制工作,经行政事业单位最高权力机构批准后,以书面文件形式下达执行。

一、预算编制的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原则是指进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是多年来预算编制经验的高度概括,它反映预算编制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制度,必须依据一定的原则来建立和调整。为科学、合理地编制好单位预算,工作中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所有预算编制的环节都必须依法行事。预算的编制要符合《预算法》和国家其他法律、法规,充分体现国家右关方针、政策,并在法律赋予部门的职能范围内编制。具体来讲:一是收入要合法合规。组织基金收入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事业性收费要按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和价格管理部门核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测算等。二是各项支出要符合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要遵守现行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支出预算要结合本部门的事业发展计划、职责和任务进行测算;对预算年度收支增减因素的预测要充分体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一致性,要与经济增长速度相匹配;项目和投资支出方向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支出的安排要体现厉行节约,的影响情况等。在收集以上资料的基础上,召集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论证,细致测算,制定出一个符合本单位发展前景,切实可行的收支预算。

(四)正确掌握预算编制的要求。

为了保证预算编制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在编制预算前必须认真学习编制预算的有关规定,准确掌握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收支预算的编制要求,熟悉预算科目及表格的相互关系及填报方法,以便高质量地完成单位预算的编制任务。

四、预算编制的方法。

(一)预算编制的方法。

通常有以下几种预算编制的方法:

1.固定预算,又称静态预算,是以预算期内正常的、可能实现的某一业务量(如生产量、销售量)水平为固定基础,不考虑可能发生的变动因素而编制预算的方法。它是最传统的,也是最基本的预算编制方法。固定预算法是按照预算期内可能实现的经营活动水平确定相应的固定预算数来编制预算的方法。固定预算方法简单、编制轻松,但是不适用市场变化较大或较快的情况,一般来说,固定预算适用于业务量水平比较稳定的行政事业单位编制预算。

2.弹性预算,是指以预算期间可能发圭的多种业务量水平为基础,分别确定与之相应的费用数额而编制的、能适应多种业务量水平的费用预算,以便分别反映在各业务量的情况下所对应开支(或取得)的费用(或利润)水平。正是由于这种预算可以随着业务量的变化而反映该业务量水平下的支出控制数,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因而称为“弹性预算”。弹性预算能适应市场变化,是对固定预算编制方法的有效弥补。但是,弹性预算编制方法比较复杂,工作量较大。

3.增量预算法,是行政事业单位编制预算最普遍的方法,是以当年预算的具体数字为基础,根据实际执行情况和计划期各项业务的可能增减变动情况来确定下一年度预算比上年预算的增减变动额。因为这种预算方法是以现行预算为基础并预测变动量来编制的,所以称为“增量预算”或“减量预算”。

4.零基预算法,与传统的增量预算法截然不同,零基预算对于任何一个预算期,任何一种费用项目的开支数,不是从现有的基础出发,也不考虑目前的费用开支水平,而是一切从零出发,以零为起点,即以无费用、无服务、无成本、无收益作为预算的起点,从根本上考虑各费用项目的必要性与规模。

5.滚动预算,滚动预算法是指按照“近细远粗”的原则,根据上一期的预算完成情况,调整和具体编制下一期预算,并将编制预算的时期逐期连续滚动向前推移。使预算总是保持一定的时间跨度。简单地说,就是根据上一期的预算指标完成情况,调整和具体编制下一期预算,并将预算期连续滚动向前推移的一种预算编制方法。在编制预算时,可先按年度分季,并将其中第一季度按月划分,编制各月的详细预算。其他三个季度的预算可以粗一些,只列各季总数,到第一季度结束前,再将第二季度的预算按月细分,第三、四季度及下年度第一季度只列各季总数,依此类推,使预算不断地滚动下去。滚动预算及时性强,连续性和稳走性突出,但是编制的工作量也较大。

(二)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一般采取增量预算的编制方法。现行单位的财务管理预算,是在参考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的基础上,根据预算年度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与财力,以及年度收支增减因素进行编制的,它往往掩盖了单位此前存在的各种不合理的收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趋于多样化、复杂化,这种单一的预算编制方法已明显不能满足单位加强预算管理的需要。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遵循经济活动规律,确定符合自身业务特点和管理需要的预算编制方法。

预算项目不同,预算管理采用的编制方法也不同。预算编制应该采用定期预算与滚动预算相结合、固定预算与弹性预算相结合、增量预算与零基预算相结合的编制方法,这样做既考虑了定期预算、固定预算、增量预算本身所具有的缺陷,又遵循了成本效益原则。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情况,根据不同的预算项目,合理选择上述预算编制方法,并对这些预算方法进行综合运用,以达到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控制的目的。

一般来讲,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实行“零基预算”、“综合预算”的编制方法,将过去“基数加增长”的做法,改变为统筹部门预算内、外财力,根据部门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编制年度收支预算。以“零基预算法”为基础,采用综合的方法编制年度预算,既要考虑到上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又要科学地测算计划年度内各项工作对本单位的影响程度、确定每项工作可能提供的收入或需要安排的支出数量统筹安排预算,而不是简单地审核修改上年度预算或审定新增部分。具体做法如下:

1.收入预算的编制,要符合国家政策。根据财政、物价、税务等有关部门规定,属于有明确收费标准的项目,结合业务量编制。没有明确收费标准的项目,则要根据以前年度收入水平,结合本年的相关影响因素编制。

2.支出预算的编制,要量人为出,不得编制赤字预算。对支出预算的编制,应本着既要保证业务正常运行,又要体现合理节约的精神。

有支出定额的,应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单位事业发展计划、工作任务,人员编制,有关开支范围相开支定额(或标准),物资供应及价格变化等因素编制;没有支出定额的,要根据实际情况测算编制。

五、预算编制的程序。

程序是按照既定方式为有效地完成任务而必须实施的工作步骤。程序控制是对重要业务必须按照规定的标准化程序来执行的保障措施,其目的是实现预算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规范预算编制程序可以保证预算编制中的权力制衡和信息交流,可防止滥用职权和弄虚作假。因此,为了规范预算编制,应对预算编制的程序进行控制。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一般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进行,采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编制程序。

具体编制程序如下:

(一)下达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策部门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发展战略和预算期经济形势的初步预测,在决策的基础上,一般于每年9月底以前提出下一年度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目标,并确定财务预算编制的政策,由预算编制部门(财务预算委员会)下达各预算执行部门。在确定预算目标的过程中应该采取“分权”和“集权”相结合的策略,既要发挥下属部门的积极性,又要树立预算管理委员会的权威性。

(二)编制上报。

(三)审查平衡。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对各预算执行部门上报的财务预算方案进行审查、汇总,提出综合平衡的建议。在审查、平衡过程中,预算编制部门应当进行充分协调,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初步调整的意见,并反馈给有关预算执行部门予以修正。

(四)审议批准。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在有关预算执行部门修正、调整的基础上,编制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预算方案,报财务预算委员会讨论。对于不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发展战略或者财务预算目标的事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部门应当责成有关预算执行部门进一步修订、调整。在讨论、调整的基础上,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正式编制行政事业单位年度财务预算草案,提交理事会或经理办公会审议批准。

(五)下达执行。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一旦经过本单位预算管理决策机构集体决策审查、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上级预算管理部门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由预算编制部门以书面文件形式下达各内部预算执行部门严格执行。

第三节。

预算执行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一经批准下达,各预算执行部门必须认真组织实施,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从横向和纵向落实到内部各部门、各环节和各岗位,形成全方位的财务预算执行责任体系。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以年度预算作为组织、协调各项业务活动的基本依据,将年度预算细分为季度、月度预算,通过实施分期预算控制,实现年度预算目标。

(一)预算指标的分解。

各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核定的预算,紧紧围绕事业计划和行政任务,及时将收支指标分解到单位内部各有关部门,同时要提出管理的目标、要求和责任。使组织的全体成员认识到这一年应该花哪些钱,花多少钱,按照什么原则去花,怎样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通过对年度预算的合理分解,能够调动单位内部各部门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共同献计献策,这是保证完成单位预算的重要条件之一。同时,单位财务部门要加强对单位内部各部门的指导工作,合理控制用款进度,保证预算期间各阶段的资金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可用预算指标进行归口分级管理和预算指标的时段分解。

1.预算指标的归口分级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可用预算指标进行归口分级管理,合理安排行政事北单位内部各部门预算控制的权责关系。以行政事业单位总部为中心,将各级管理部门组织起来,以预算管理部门为主管部门,把各职能部门的管理结合起来。

2.预算指标的时段分解。

月份的平衡和实施,把预算的年度制定与季度月份实施结合起来,通过分期预算控制确保年度财务预算目标的实现。

(二)预算执行责任制。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一经批复下达,各预算执行部门就将预算指标层层分解,从横向和纵向落实到内部各部门、各环节和各岗位,形成全方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预算执行责任制度,对照已确定的责任指标,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相关部门及人员责任指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实施考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强化现金流量的预算管理,按时组织预算资金的收入,严格控制预算资金的支付,调节资金收付平衡,控制支付风险。对于预算内的资金拨付,按照授权审批程序执行。对于预算外的项目支出,应当遵照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规范支付程序。对于无合同、无凭证、无手续的项目支出,不予支付。在日常控制中,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健全凭证记录,完善各硬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月度计划和支出的定额、定率标准,加强适时的监控。对预算执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行政事业单位有关部门应及时查明原因,提出解决办法。

二、各项活动的预算执行。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全而预算管理要求,组织各项业务活动和财务活动,严格预算执行和控制。单位应当加强资金收付业务的预算控制,及时组织资金收入,严格控制资金支付,调节资金收付平衡,防范支付风险。对于超预算或预算外的资金支付,应当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办理采购与付款、收入、支出、结余资金、资产购置与维护、工程项目、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等业务和事项,均应符合预算要求。涉及支出的,还应执行相关计划、定额、定率标准。对于重大预算项目,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密切跟踪其实施进度和完成情况,实行严格监控。具体控制如下:

第一,依法组织收入,保证收入任务的完成。单位预算中由单位自身组织的那部分收入是尚未实现的收入,各单位要根据核定的收入预算,按照国家政策规定,依法组织收入,把应该收的各项收入,及时足额地收上来。同时,各单位要加强收入管理。行政事业单位依法取得的各项收入要及时人账,不得坐支。按规定应当上缴财政预算的收入要及时足额上缴;应当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也要及时足额地缴入财政专户。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单位应缴未缴财政预算和财政专户的资金要督促催缴。

第二,加强支出管理,严格控制开支。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认真遵循年度支出预算,不得突破。单位应当根据批准的预算,按照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统筹安排各项支出,预算不能保证需要时,应及时调整工作计划。各项支出要严格执行国家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根据年度支出预算和季度用款计划,及时、合理地使用资金,不得擅自扩大开支范围和提高开支标准,也不得随意改变资金用途和支出规模。财政预算拨款和预算外资金收入有指定用途的,应当按照指定用途使用。为了控制支出,行政事业单位对处、科室可以实行经费包干的办法,凡是能够包给处、科室的,一律包给处、科室,实行超支不补、结余留用,并适当给予精神或物质的奖励。不便对处、科室进行包干的,由单位集中掌握。这样就需要事前对各项预算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哪些经费可以实衍包干,哪些经费需要单位集中掌握使用。如办公费、邮电费、差旅费、会议费和部分科室人员的工资可以实行科室经费包干。其他部分经费由单位集中掌握使用。

第三,建立各项经费管理制度,实行经费开支的审核。长期以来,各级财政部门和机关团体对行政单位经费的管理,已形成一套比较可行的制度。这些制度主要包括工资管理制度,各项公用经费的开支标准和制度等。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这些制度,坚持按制度办事。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经费开支进行审核计算,是一项经常性的、大量的、重要的工作任务。其审核的内容主要有: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如是否真实,有无伪造、涂改);原始凭证的名称与发生的经济事项内容是否一致,原始凭证上记载的日期是否与发生的经济事项日期相吻合;原始凭证上记载的品名或事项的数量、单价、金额是否符合等。

第四,对重大预算项目的特别关注。行政事业单位对重大预算项目和内容,应当密切跟踪其实施进度和完成情况,实行严格监控。

三、预算执行的监控与反馈。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机构应当加强与各预算执行单位的沟通,运用财务信息和其他相关资料监控预算执行情况,采用恰当的方式及时向决策机构和各预算执行单位报告、反馈预算执行进度、执行差异及其对预算目标的影响,.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目标的实现。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机构和各预算执行单位应当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制度,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通报预算执行情况,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内部报告制度,要求各预算执行部门定期报告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及时掌握预算执行动态及结果。对于预算执行中发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出现偏差较大的重大项目,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以及预算委员会(或相类似部门)应当责成有关预算执行部门查找原因,提出改进经营管理的措施和建议。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部门应运用财务报告和其他有关资料监控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向行政事业单位浃策机构和各预算执行部门报告或反馈预算执行进度、执行差异及其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目标的影响,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完成预算目标。

第二,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预算执行情况预警机制。通过科学选择预警指标,合理确定预警范围,及时发出预警信号,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预警指标的选择及预警范围的确定应当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与业务特点、规模大小而定,可以设计或选择反映偿债能力状况、资产营运状况的指标作为预警指标,并根据本行政事业单位历史经验、同行业水平或国际惯例,确定相应的预警范围。有条件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逐步推进预算管理的信息化,通过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手段监控预算执行,提高预警与应对水平。

第三,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预算执行结果质询制度,要求预算执行部门对预算指标与实际结果之间的重大差异做出解释。

第四,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预算执行分析制度。预算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召开预算执行分析会议,通报并全面掌握预算执行情况,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纠正预算的执行偏差。为开展财务预算执行分析,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部门和各预算执行部门应当充分收集有关财务、业务、市场、技术、政策、法律等方面的信息资料,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比率分析、比较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从定量与定性两个层面充分反映预算执行部门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存在的潜力。对于预算执行差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部门及各预算执行部门应当充分客观地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措施或建议,提交行政事业单位决策机构研究决定。

第五,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内部审计制度。预算委员会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预算审计,实施审计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维护预算管理的严肃性。财务预算审计可以全面审计,或者抽样审计。在特殊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也可组织不定期的专项审计。审计工作结束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形成审计报告,直接提交顸算委员会以及董事会,作为预算调整的一项重要参考。

四、预算调整控制。

预算调整,是指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当行政事业单位的内外环境发生变化,预算出现较大偏差,原有预算不再适宜时,通过改变收支任务或改变资金用途等形式,重新组织预算平衡的重要方法。预算调整的主要事项有单位预算的追加或追减、预算科目的流用和单位预算的划转。行政事业单位批准下达的预算应当保持稳定,不得随意调整。由于市场环境、国家政策和不可抗力等客观因素,导致预算执行发生重大差异确需调整预算的,应当履行严格的审批程序。对预算调整的原则性要求是:“控制预算调整的控制流程应当清晰,对预算调整环节控制等应当有明确的规定。”

(一)预算调整的条件。

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市场环境、经营条件、国家法规政策等发生重大变化,或出现不可抗力的重大自然灾害、公共紧急事件等致使预算的编制基础不成立,或者将导致预算执行结果产生重大差异,可以调整预算。需要调整预算的,应当报经原预算审批机构批准。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对预算调整环节的控制,保证预算调整依据充分、程序合规、方案可行。行政事业单位正式下达执行的预算,不得随意调整。

(二)弹性预算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内部昀弹性预算机制,对于不影响财务预算目标的业务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之间的调整,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按照内部授权批准制度执行,鼓励预算执行部门及时采取有效的经营管理对策,保证财务预算目标的实现。

(三)预算调整的过程。

行政事业单位调整预算,应当由预算执行部门逐级向行政事业单位原预算审批机构,即预算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阐述预算执行的具体情况、客观因素变化情况及其对财务预算执行造成的影响程度,提出财务预算指标的调整幅度。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部门应当对预算执行部门的预算调整报告进行审核分析,集中编制单位年度预算调整方案,提交预算委员会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理事会或领导办公会审议批准,然后下达执行。

(四)预算调整方案审批决策。

对于预算执行部门提出的预算调整事项,做出预算调整方案,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审批决策时,一般应当从以下方面考虑:

第一,预算调整事项是否符合行政事业单位发展战略和年度财务预算目标。

第二,预算调整重点是否放在财务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重要的、非正常的、不符合常规的关键性差异方面。

第三,预算调整方案是否在经济上能够实现最优化。

在预算管理循环中,预算考核是个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通过预算考核信息的反馈以及相应的调控,可随时发现和纠正实际业绩与预算的偏差,实现过程控制;另一方面,预算编制、执行、考核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相互作用,周而复始地循环,实现对整个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最终控制。因此,要较好地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就必须坚持实施控制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如果没有预算考核,预算就会流于形式,失去控制力。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严格的预算执行考核制度,对各预算执行单位和个人进行考核,切实做到有奖有惩、奖惩分明。其内容如下:

一、考核机构。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部门应当定期组织预算执行情况考核。有条件的行政事业单位,也可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考核工作。

二、考核依据。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考核,以行政事业单位正式下达的预算方案为标准,以预算执行报告作为考核的基本依据。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考核也可以有关部门审定的预算执行报告为依据。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按调整后的预算执行,预算完成情况以行政事业单位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为准。

三、考核程序。

顶算年度终了,预算委员会应当向理事会报告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并依据财务预算完成情况和财务预算审计情况对预算执行部门进行考核。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考核,依照预算执行部门上报预算执行报告、预算管理部门审查核实、行政事业单位决策机构批准的程序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预算执行部门上报的预算执行报告,应经本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签章确认。

四、考核原则。

制,通过建立预算执行考核与奖惩制度等,确保预算分析科学、及时,预算考核严格、有据。

五、预算执行考核方式。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委员会应当定期组织预算执行情况考核,将各预算执行单位负责人签字上报的预算执行报告和已掌握的动态监控信息进行核对,确认各执行单位预算完成情况。

必要时,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内部审计制度。预算委员会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预算审计,实施审计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维护预算管理的严肃性。财务预算审计可以全面审计,或者抽样审计。在特殊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也可组织不定期的专项审计。审计工作结束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形成审计报告,直接提交预算委员会以及董事会,作为预算调整的一项重要参考。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奖惩制度。行政事业单位预箅执行考核是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预算执行情况奖惩制度,并结合年度内部经济责任制考核进行,且与预算执行部门负责人的奖惩挂钩,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参考,明确奖惩办法,落实奖惩措施。

第五节全面预算控制案例分析。

一、全面预算控制案例分析——学校预算编制。

【案例资料】。

某学校年初学生人数为2500人,年度计划秋季毕业500人,招生800人,按规定教职员工与学生的比例为1:3.6。该校教职员工工资的预算定额确定为平均每人每月120元,根据历年开支规律,补助工资占工资总额的比例15%,按照国家规定的福利费标准和历年开支规律,职工福利费约为工资总额的5%;离休人员费用平均定额为2600元,退休人员费用年平均定额为2000元,离休人员20人,退休人员为25人;该校学生享受助学金的比例为80%,每月标准为19.50元。公务费年人均定额为120元,业务费年人均定额为150元,设备购置费每个新生每年开支定额为600元,修缮费全年每个学生开支定额为160元,全年安排的其他费用为200000元。

【案例分析】。

该学校预算的编制步骤如下:

1.确定基本数字。

学校的学生人数是确定教职员工人员编制,以及决定助学金和学校其他经费数额的基础,学校人数变动大,因此,需要求出计划年度平均在校学生人数。

年度平均在校学生人数=2600人。

确定教职员工编制人数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按教职员工与学生的比例;另一种是教职员工与班数的比例。根据第一种方法:

计划年度教职工人数=2600/3.6=722(人)。

2.测算人员经费。

(1)工资。根据教职员工平均人数和每人每月平均工资定额求出工资额。平均工资定额根据历年执行情况,考虑计划年度工资调整和增减人员影响工资水平的因素,加以调整确定。

全年工资总额=月平均工资定额×教职员工人数×12。

=120×722x12。

=1039680(元)。

(2)补助工资。一般在全年工资总额的基础上,根据补助工资占工资总额的比例测算。

全年补助工资=全年工资总额×补助工资占工资总额的比例。

=1039680x15%。

=155952(元)。

(3)职工福利费。

全年职工福利费=全年工资总额×计提比例。

=1039680×5%。

=51984(元)。

(4)离休退休人员费。按离退休人数和全年费用定额计算。

计划全年离退休入员费用=离退休人数×全年费用定额。

=2600×20+2000×25。

=102000(元)。

(5)助学金。按照学生人数和国家规定的享受比例、助学金标准及享受的时间进行计算。

每月助学金×计划年度平均×助学金×全年享受。

全年助学金=标准在校学生人数享受比例月数。

=19.50×2600×80%×12。

=486720(元)。

=1836336(元)。

3.公用经费的计算。

公务费和业务费一般是根据计划年度平均学生人数和开支定额进行测算的;购置费和修缮费一般是根据实际需要和财力可能进行测算的。实行经费包干后,这部分费用则根据需要,并参考历年开支规律,从而确定开支额度;然后,设备购置费按新增学生人数、修缮费按原有学生人数计算经费数额。

(1)公务费。该费用是根据计划年度平均在校学生人数和开支定额进行计算的。公式为:

全年公务费=计划年度平均在校学生人数×全年平均开支定额。

=2600x120。

=312000(元)。

(2)业务费。高等学校的业务费是指为完成专业所需的消耗性费用开支。业务费的计算一般也是按照计划年度平均在校学生人数和平均开支定额计算的。

全年业务费=150×2600=390000(元)。

(3)设备购置费。该项费用的计算是按全年平均开支定额和计划年度新增加人数,即招生人数与毕业人数的差额计算的。公武为:

计划年度设备购置费=开支定额×(招生人数一毕业人数)。

一、行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的特点。

人力资源(humanresource,简称hr)是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单位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人力资源一般是指有能力并愿意为社会工作的经济活动人口。人力资源是指储存在人体内的,能按一定要求完成工作的体能和智能资源。这些体能和智能由人的感知、气质、性格、兴趣、动机、态度、能力等个人素质和知识、技能而综合构成,它们通过先天遗传和环境教育遗程而形成,也包括由人构成团体乃至整个组织时所产生的整体特性和效力,它们构成完成特定工作或活动所需要的基础,决定了完成工作或活动的质量和速度。具体来说,人力资源主要包括如下几个要素:

1.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人所具有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可以统称为劳动能力。

2.这一能力要能够对财富的创造起贡献作用,成为社会财富的源泉。

3.这一能力.还要能够被组织所利用,这里的“组织”可以大到一个国家或地区,也可以小到一个企业或作坊。从更广义的角度上说,只要有工作能力或将会有工作能力的人都可以被视为人力资源。因此,可以说人力资源具有潜在的效应和可开发性。

人力资源是“活”的资源,主要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时效性和连续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均受时间限制,因而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由于人力资源使用后还能继续开发,因而又具有连续性。

2.能动性和智力性。人力资源不仅是被开发和被利用的对象,同时也具有自我开发的能力,因而具有能动性;人力资源的智力具有继承性,能得到积累、延续和增强,因而具有智力性。

3.再生性和时代性。人力资源是基于人口的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过程,因而具有再生性;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力资源的质量也会不同,因而又具有时代性。

4.社会性和两重性。人力资源的文化特征是通过人这个载体表现出来的社会性,而人具有社会性,因而人力资源具有社会性i,力资源本身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因而具有两重性。

人力资源不同于人口资源和人才资源。人口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人口的总量,它是一个最基本的底数,一切入力资源、人才资源皆产生于这个最基本的资源中,它主要表现为人口的数量。人才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具有较多科学知识、较强劳动技能,在价值创造过程中起关键或重要作用的那部分人。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即优质的人力资源。应当说这三个概念的本质是有所不同的,人口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本质是人,而人力资源的本质则是脑力和体力,从本质上来讲,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可比性。就人口资源和人才资源来说,它们关注的重点不同,人口资源更多是一种数量概念,而人才资源更多是一种质量概念。但是这三者在数量上却存在一种包含关系。在数量上,人口资源是晟多的,它是人力资源形成的数量基础,人口资源中具备一定脑力和体力的那部分才是人力资源;而人才资源又是人力资源的一部分,是人力资源中质量较高的那部分也是数量最少的。在比例上,人才资源是最小的,它是从人力资源中产生的,而人力资源又是从人口资源中产生的。

人力资源不同于人力资本。虽然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都是以人为基础而产生的概念,研究的对象都是人所具有的脑力和体力,从这一点看两者是一致的。而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大多都是以人力资本理论为根据的;人力资本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重点内容和基础部分;人力资源经济活动及其收益的核算是基于人力资本理论进行的;两者都是在研究人力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时产生的。但两者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在与社会财富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上,两者是不同的;人力资本是由投资而形成的,强调以某种代价获得的能力或技能的价值,投资的代价可在提高生产力过程中以更大的收益收回。因此劳动者将自己拥有的脑力和体力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参与价值创造,就要据此来获取相应的劳动报酬和经济利益,它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应当说是一种由因索果的关系。而人力资源则不同,作为一种资源,劳动者拥有的脑力和体力对价值的创造起了重要贡献作用,人力资源强调人力作为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创造钝力,它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创造产品、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发展。它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应当说是一种由果溯因的。其次,两者研究问题的角度和关注的重点也不同;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的存在于人体中的资本形式,是形成人的脑力和体力的物质资本在人身上的价值凝结,是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研究人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它强调投资付出的代价及其收回,考虑投资成本带来多少价值,研究的是价值增值的速度和幅度,关注的重点是收益问题,既投资能否带来收益以及带来多少收益的问题。人力资源则不同,它将人作为财富的来源来看待,是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研究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关注的重点是产出问题,即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多大,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有多强。最后,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计量形式不同。众所周知,资源是存量的概念,而资本则兼有存量和流量的概念,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也同样如此。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能够被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而人力资本,如果从生产活动的角度看,往往是与流量核算相联系的,表现为经验的不断积累、技能的不断增进、产出量的不断变化和体能的不断损耗;如果从投资活动的角度看没有与存量核算相联系,表现为投入到教育培训、迁移和健康等方面的资本在人身上的凝结。

通常来说,人力资源的数量为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量,其质量指经济活动人口具有的体质、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水平。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是社会生产的必要的先决条件。一般说来,充足的人力资源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但其数量要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相适应,若超过物质资料的生产,不仅消耗了大量新增的产品,且多余的人力也无法就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反而产生不利影响。在现代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情况下,经济发展主要靠经济活动人口素质的提高,随着生产中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的质量在经济发展中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人力资源面临的风险。

1.人力资源缺乏或过剩、结构不合理、开发机制不健全,可能导致单位发展战略难以实现。

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单位战略属于第一层次的战略,人力资源战略属于职能战略,单位战略对人力资源战略具有统驭作用,人力资源战略对单位战略具有反作月,能够影响到单位战略的实现程度。

可能导致单位发展战略难以实现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有:

(1)人力资源缺乏。财务管理等职能部门的岗位在需要人力资源时没有人选,或者有人选但没有具备要求的技能,致使实现不了要求的效果和效率,导致单位发展战略难以实现。

(2)人力资源过剩。人力资源过剩不仅使人力成本增加,同时人浮于事也会影响效率,导致单位发展战略难以实现。

(3)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是人力资源有效管理的前提,不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不仅会引起资源的浪费,甚至可能使整个单位陷入无序和混乱中。

(4)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健全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将为人力资源管理开放一道合理高效的窗口,为单位源源不断地挖掘合适的人才。

2.人力资源激励约束制度不合理、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不完善,可能导致人才流失、工作效率低下或关键技术、商业秘密和国家机密被泄露。

首先,人力资源激励约束制度不合理。不合理的激励制度可能引起单位员工对单位或管理人员的不满,甚至消极工作,这是导致单位人才流失、工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关键岗位人员管理不完善。关键岗位人员的不完善管理包括关键技术过分依赖于个人、关键岗位的职能制度设置不完善等,这些都可能引起关键技术、商业秘密甚至国家机密的泄露。

3.人力资源退出机制不当,可能导致法律诉讼或单位声誉受损。

这一风险侧重于单位辞退员工、解除员工劳动合同等而引发的劳动纠纷。人力资源退出机制是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够完善和不够合理的退出机制可能会引起一些人事上的纠纷,严重的甚至导致法律诉讼,使单位声誉受到损害。为了避免或减少此类风险,单位应根据发展战略,在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良好的人力资源退幽机制,采取渐进措施执行退出计划。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人性化和柔性化。

三、人力资源控制的目标。

局,明确人力资源的引进、开发、使用、培养、考核、激励、退出等管理要求,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单位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1.人力资源要符合单位发展战略的需要。单位在制定人力资源需求计划时,要根据单位对人力资源的实际需求,尽可能做到“人尽其才”。

2.要通过严格的程序选拔人才。单位应当根据人力资源能力框架要求,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权限、任职条件和工作要求,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选聘优秀人才,防止“人情招聘”、“暗箱操作”。已选聘人员要进行试用和岗前培训,试用期满考核合格后,方可正式上岗。

3.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考评机制。单位应当建立和完善人力资源的激励约束机制,设置科学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对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进行严格考核与评价,并制定与业绩考核挂钩的薪酬制度。

4.要建立健全员工退出(辞职、解除劳动合同、退休等)机制。单位明确退出的条件和程序,确保员工退出机制得到有效实施。只有退出机制健全,退出条件和程序清楚,才能够防范和化解当前单位人力资源退出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四、人力资源揎制的关键点。

1.要加强人力资源控制,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

内部控制岗位职责篇二

试卷预览(下载)。

一、单项选择题。

a.财务负责人。

b.全体员工。

c.企业法人。

d.单位负责人。

正确答案:[“d”]。

2.下列理论不属于舞弊行为的成因的是()。

a.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b.零和博弈理论。

理论。

d.舞弊三角论。

正确答案:[“b”]。

3.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这体现的是内部控制原则中的()。

a.计划性原则。

b.制衡性原则。

c.全面性原则。

d.重要性原则。

正确答案:[“b”]。

4.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归属于事业单位的()。

a.事业部。

b.财务部。

c.人力资源部。

d.最高管理层。

正确答案:[“d”]。

5.在现状调研过程中,业务流程方面关注的是()。

a.经济业务。

b.销售业务。

c.采购业务。

d.法律业务。

正确答案:[“a”]。

6.单位进行业务层面的内控评价时,应重点关注的内容不包括()。

a.内控的组织工作。

b.预算管理情况。

c.收支管理情况。

d.资产管理情况。

正确答案:[“a”]。

7.执行控制的人不具备必要的权威或者专业胜任能力,可能导致()。

a.运行缺陷。

b.一般缺陷。

c.重大缺陷。

d.设计缺陷正确答案:[“a”]。

二、判断题。

1.通过内部调研需要找出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2.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由财务部门牵头,专门的建设部门参与实施。()。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4.穿行测试是指在内部控制流程中任选一笔具体事项,追踪该业务事项从最初起源至最终在报告中反应的过程。()。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5.机会要素是企业舞弊者的行为动机。()。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6.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以资金管控为核心,通过建章立制可以帮助单位规范经费管理,在体制机制上落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相关要求。()。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7.单位负责人应当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专人负责对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自我评价报告。()。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内部控制岗位职责篇三

1、下列情形中,不违背货币资金“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控制原则的是(由出纳人员兼任固定资产明细账的登记工作)。

2、下列理论不属于舞弊行为的成因的是(零和博弈理论)。

3、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这体现的是内部控制原则中的(制衡性原则)。

4、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内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非经济活动的风险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范围)。

5、内部控制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并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经济活动的调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这体现的是内部控制原则中的(适应性原则)。

6、下列不属于舞弊三角论要素的是(公平)。

7、在六位一体的方法论中,内部控制设计的对象是(流程)。

8、在现状调研过程中,业务流程方面关注的是(经济业务)。

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风险评估工作内容的是(风险管控)。

10、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负责监督制度执行落实的部门是(内部审计部门)。

11、在“三位一体”的内部控制体系中,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质量记录相当于内部控制的(控制文档)。

12、内部控制的第一责任人是(单位领导)。

13、内部控制设计的方法流程是(现状调研-确定范围-风险评估-绘制流程-编写手册-修订制度)。

15、事业单位评价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的方法,不包括(重新计算)。

16、内部控制评价的最终任务是(消除不利影响)。

17、保证资产的安全,应加强以(预算)为中心的资产管理。

18、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归属于事业单位的(最高管理层)。

19、根据调研情况,梳理业务范围时采用的方式是(研讨会)。20、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该(至少每年评价一次)。

21、单位进行业务层面的内控评价时,应重点关注的内容不包括(内控的组织工作)。

22、执行控制的人不具备必要的权威或者专业胜任能力,可能导致(运行缺陷)。

23、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内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非经济活动的风险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范围)。

24、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正确)。

2、机会要素是企业舞弊者的行为动机。(错误)。

4、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评价等预算内部管理制度。(正确)。

5、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以资金管控为核心,通过建章立制可以帮助单位规范经费管理,在体制机制上落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相关要求。(正确)。

6、在内部控制设计中,需要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内部控制业务范围。(错误)。

7、为保证内部控制的效果,对每一项风险都必须有多项控制措施来应对。(错误)。

8、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由财务部门牵头,专门的建设部门参与实施。(错误)。

9、为保证内部控制的效果,对每一项风险都必须有多项控制措施来应对。(错误)。

10、通过内部调研需要找出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正确)。

11、内部控制规范对现行内外部管理制度推倒重来,从源头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变事后控制为事前和事中全过程控制。(错误)。

12、重要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可能导致严重偏离控制目标。(错误)。

1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评价主体是内部审计机构等专门的评价机构,这些机构必须完全独立于企业。(错误)。

14、穿行测试是指在内部控制流程中任选一笔具体事项,追踪该业务事项从最初起源至最终在报告中反应的过程。(正确)。

15、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内部控制评价报告。(错误)。

16、事业单位应当着重在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评价内控设计的有效性。(错误)。

17、对于分析结果为中等的风险需要特别关注并加以控制为低风险。(正确)。

18、单位负责人应当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专人负责对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自我评价报告。(正确)。

19、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正确)20、事业单位的财务负责人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负责。(错误)。

21、评价机构在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时必须具备独立性,专业的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并且能够获得单位人员的支持。(正确)。

22、每一项业务都要画流程图,每一个流程图都有业务环节。(正确)。

23、

内部控制岗位职责篇四

按照国家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文件精神,现结合我校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主要包括: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经济活动的关键岗位。具体包括:

1、财务管理:会计、出纳、审计等岗位。2、政府采购管理:采购岗位。

3、资产管理:实物管理、账务管理等岗位。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一)财务管理会计岗位职责:

1.遵守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和内部管理制度,熟练掌握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业务;2.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确保会计核算的真实、合法和完整;3.组织单位编制部门预算和部门决算;4.做好机关日常会计核算工作;5.负责编报财务、税务等报表;负责汇总编报事业单位各种财务报表;6.负责保管财务专用章、并按规定使用;7.负责会计档案管理,做好会计凭证、账册的整理、装订、保管和移交工作。出纳岗位职责:

1.热爱本职工作,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根据工作性质、岗位特点和工作需要,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实。

行轮岗交流制度。在同一岗位工作满3年不足5年的,一般应进行轮岗交流,轮岗交流在各处室、事业单位内部之间进行。本制度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内部控制岗位职责篇五

试卷预览(下载)。

一、单项选择题。

1.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方案应该由()决定是否通过审批。

a.财务负责人。

b.全体员工。

c.企业法人。

d.单位负责人。

正确答案:["d"]。

2.下列理论不属于舞弊行为的成因的是()。

a.舞弊风险因子理论。

b.零和博弈理论。

理论。

d.舞弊三角论。

正确答案:["b"]。

3.内部控制应当在单位内部的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这体现的是内部控制原则中的()。

a.计划性原则。

b.制衡性原则。

c.全面性原则。

d.重要性原则。

正确答案:["b"]。

4.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归属于事业单位的()。

a.事业部。

b.财务部。

c.人力资源部。

d.最高管理层。

正确答案:["d"]。

5.在现状调研过程中,业务流程方面关注的是()。

a.经济业务。

b.销售业务。

c.采购业务。

d.法律业务。

正确答案:["a"]。

6.单位进行业务层面的内控评价时,应重点关注的内容不包括()。

a.内控的组织工作。

b.预算管理情况。

c.收支管理情况。

d.资产管理情况。

正确答案:["a"]。

7.执行控制的人不具备必要的权威或者专业胜任能力,可能导致()。

a.运行缺陷。

b.一般缺陷。

c.重大缺陷。

d.设计缺陷正确答案:["a"]。

二、判断题。

1.通过内部调研需要找出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2.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由财务部门牵头,专门的建设部门参与实施。()。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4.穿行测试是指在内部控制流程中任选一笔具体事项,追踪该业务事项从最初起源至最终在报告中反应的过程。()。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5.机会要素是企业舞弊者的行为动机。()。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a"]。

6.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以资金管控为核心,通过建章立制可以帮助单位规范经费管理,在体制机制上落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的相关要求。()。

a.错误。

b.正确。

正确答案:["b"]。

7.单位负责人应当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专人负责对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自我评价报告。()。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内部控制岗位职责篇六

协助经理负责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会计制度和相关的财务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并监督执行情况。

根据上年度公司发展,配合经理指定财务计划,为企业高层领导提供经济预测和经营决策的依据。

现金及银行收付处理,制作记账凭证,银行对账,单据审核,开具与保管发票。

负责编制及组织实施财务预算报告,月、季、年度财务报表。

负责公司全面的资金调配,成本核算、会计核算和分析工作。

负责公司纳税申报等工作。

公司领导交办的其他日常事务性工作。

内部控制岗位职责篇七

3.负责根据所有相关票据制作记账凭证,并登记入账;。

4.负责应收款催缴、应收款账龄分析和客户对账工作;。

5.负责应付款往来核对,根据应付款账龄及时审核和处理到期应付款;。

6.负责根据预算定期汇总费用实施情况,出具费用预算对比表;。

7.参与业务部门其他相关评审工作;。

8.配合领导做好财务报表、年度审计、预算等其他相关事宜。

内部控制岗位职责篇八

3.根据ap付款申请每周定期安排网银支付和系统录入;。

4.根据公司财务制度和有关管理办法规定,进行各项费用的报销审核;。

5.负责编制现金凭证、银行凭证,及其他文档的装订;。

6.上级安排的其他临时任务。

内部控制岗位职责篇九

hr部门员工在进行岗位调查时,现场利用观察或其他工具,对岗位上已有员工的实际工作动作和方式,以文字、图表或者图像进行记录,从而搜集岗位信息。

观察法主要适用于体力劳动、事务性劳动,例如搬运员、操作员、驾驶员、打字员等职位。其中又能够分为直接观察、阶段观察、工作表演法三种。

1、直接观察。

对于一些工作周期较长,或者突发性工作事件较多,例如保安等岗位,除了进行日常工作外,还需要处理突发事件。因此,岗位分析人员可以通过让员工对工作过程细节进行表演,完成对这项工作的观察。

不论使用上述何种观察法,岗位分析人员都应该事先将观察表格准备好,并随时进行记录。如果条件允许,还能够使用摄像机等设备,将岗位工作内容进行记录,从而进行分析。另外,对于某些比较特殊的工作岗位,更应该在不引起被观察者的注意下进行考察。

第二、面谈法。

面谈法又称为采访法,通过岗位分析人员和员工进行面对面谈话,搜集岗位信息资料。在访谈开始前,岗位分析人员有必要准备好面谈的问题提纲,并在面谈时搜集相关岗位信息。

在面谈过程中,岗位分析人员需要适度控制谈话的节奏,既要防止谈话内容跑题,又要懂得突出主题,岗位分析人员应该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并及时做好谈话记录。

面谈法适合对智力工作岗位进行,例如开发设计人员、高层管理人员等等。

第三、调查问卷方法。

为了进行科学全面的岗位分析,分析人员可以拟订内容丰富、切实可行的问卷,并交给岗位员工进行填写,从而获得岗位工作信息。这种方法适用于智力工作者、管理工作者或者工作内容不确定因素很大的岗位。

通常,问卷内容需要关系到工作岗位上需要的行为素质、心理素质,被调查者要根据这些素质的重要性,按照给定方法做出回答。一般来说,问卷所准备的答案应该具备三方面层次:首先是必要性,即特殊素质是否必须具备,包括需要和不需要两种;其次是特殊素质的应用频率,包括经常用到、有时用到和从未用到;最后是这些特殊素质通过训练后的成效,分别是可大有进步、稍有进步或未必进步。

第四、参与性方法。

在参与法中,岗位调查分析人员会直接进入到员工工作过程中去,他们将扮演员工的工作角色,发现工作过程中的信息。这种调查方法适用于那些专业性并不强的岗位,但能够互动额更加准确的信息。

在参与性方法中,岗位调研人员应该真正理解和进入工作状态,去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而不仅仅是从表面上模仿他们的工作行为。

参与性方法适用于那些工作在短期能够学会的岗位,调查人员可以通过实践,直接掌握关于岗位工作的第一手资料,并补充那些表面上无法观察到的内容。当然,参与性方法的缺点也很明显,尤其是对于现代企业中许多高度分工的专业化工作,这种方法并不适用。

第五、关键事件法。

总结。

出岗位职责的关键特征与行为要求。这样的方法既能够帮助岗位分析人员获得静态信息,也能够了解岗位具有怎样的动态特点。

通过对关键事件进行了解,编制成为岗位说明书,能够帮助企业进行培训、开发和绩效考核方面等作用。由于这种方法能够直接对工作中的具体活动进行描述,因此适合员工比较多、或者工作内容比较复杂的岗位。

需要注意的是,关键事件法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首先,用此方法调研岗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对关键事件进行搜集,然后进行开阔和分析;其次,关键事件虽然涵盖了对工作绩效有效或者无效的工作事件,但却忽视了相同岗位上不同员工的平均绩效水平,对于岗位职责描述来说,平均职务绩效是不可或缺的。正因为存在这样的问题,关键事件方法就不适用于普通绩效员工,因此,单纯使用这种方法,无法进行全面岗位分析。

第六、资料分析法。

如果想要适当降低岗位分析成本,节约分析调研所使用的时间,那么hr就应当尽量利用现有资料,从而对不同工作的责任、任务、权利、工作负荷与任职资格,产生大致而系统的了解,并能够进一步对调查提供基础。尤其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如果有了大量岗位分析历史资料,更适合采取这样的办法。

能够提供给岗位分析作为重要基础资料的包括:现有岗位规范、责任制文书、员工对工作关键事件的记录、工作日记等等。

岗位职责说明书的构成掌握了基础资料的搜集方法,在岗位职责说明书编制之前,hr应该明确下面几方面构成内容,包括:岗位信息、工作职责和任职要求。

第一、岗位信息。

岗位信息内容,包括岗位的名称、编号,所属的部门、直接上级和下级、定员人数与岗位分析日期等。

1、岗位名称,主要用于界定岗位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和职能,包括通用岗位使用的规范性名称、特殊岗位则应该比照其他企业进行命名。

2、岗位编号,根据企业编号规则,进行统一填写,从而便于管理。岗位编号的规则应该明确、有效,通过编号,能够直观地了解岗位所在部门的信息。

3、所属部门,主要是指岗位隶属的部门名称。

4、直接上级,是指岗位上的员工所直接汇报的岗位名称,通常,一个岗位只应该有一个直接上级。

5、直接下级,是指岗位上的员工所能够直接领导的岗位名称,一个岗位可以有多个下级。

岗位职责一般由两方面的内容构成,首先是工作概要,其次是具体职责。

工作概要,主要说明岗位工作的整体内容,包括指导思想、执行依据和活动内容权限。因此,工作概要一般按照下面的格式叙述:依据(根据、按照)……执行(操作)……等行动,达成(获得)……结果。

具体职责,包括岗位责任和工作权限。

其中,岗位责任所需要参考的因素主要是工作权重。所谓工作权重,是指本项工作的工作量,占据本岗位工作总量的比例,一般情况下,工作权重可以用时间比例来进行代替,每个岗位上所有工作的权重综合为100%。

工作权限则是指一定的工作岗位,所需要承担的一定责任,对权限加以吸粉,则包括对应的人财物上的支配权限,如岗位上员工的决策权、管理人员对人事的安排权限、对下属的监督权、对工作财力、物料上的审批权等等。

第三、任职的要求。

任职要求,是指员工从事某项岗位工作时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资格条件,其中包括学历资格、知识要求、资质证书、专业技能、工作年龄、相关经验、个性特点、健康要求等等。

1、学历要求,指专任于某岗位所具有的最低学历要求,分别包括学历和学力两方面的类型。前者指一个人的学习经历,如专业的毕业证书、相应的学位,后者是指学习经历虽有不同,但知识能力和学习能力达到了某种程度的人员。

2、知识要求,是指任职于某岗位所应该具备的知识要求,包括专业知识类型和特殊知识类型两部分。例如,hr岗位上,员工首先要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同时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3、资质证书,这是指专任于本岗位所具有的专业职业资格证书,例如英语水平等级证书、会计证、计算机等级证书等各种专业领域资质证书。

4、专业技能,指任职于不同岗位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其中的技能,是指驾驶、口语、外语、计算机、法律或者财务等方面的技能;能力则包括工作中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应变能力、协调能力、控制能力等等。

5、工作年龄,指能够担任本岗位工作的年龄要求、年限要求,一般有一定的区间范围,主要是针对中高层管理人员或者特殊岗位提出。

6、相关经验,是指员工任职于本岗位时,应该具备的最低工作经验要求,其中由两部分因素构成,包括经验类型、经历时间。其中经验类型主要是指与岗位有关的知识经验背景,而经历时间则包括企业内外工作的经历要求。

通过准确的调研分析和合理的内容安排,会拿出一份能够让新员工在短期内就能融入企业的岗位职责说明书。

内部控制岗位职责篇十

为规范xxxx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股份公司”)的管理,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满足国内外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要求,股份公司特制订《内部控制手册》,作为建立、执行、评价及验证内部控制的依据。

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约束、规范企业管理行为的准则,是减少风险的重大措施。实施内部控制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弊及不法行为,有利于保证资产安全、完整,保证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真实、可靠。其必要性表现为:

一是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经营业绩,改善企业财务状况。

二是贯彻我国有关法律法规,遵循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国内资本市场监管需求,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是积极参与竞争、努力降低风险。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股份公司所面临的风险也逐渐加大。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风险、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的重要措施。

一是合规性原则。合规性是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必须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符合股份公司上市地证券监管机构有关上市公司的法律、法规和要求。

二是全面性和系统性原则。《内部控制手册》涉及股份公司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其内部监督和控制贯穿于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并涉及全体员工。股份公司的每一个员工既是内部控制的主体,又是内部控制的客体;既要对其负责的作业实施控制,又要受其他人员或制度的监督和制约。《内部控制手册》使股份公司内部各部门、各岗位形成较为系统的既互相制约又具有纵横交错关系的统一整体,确保各部门和各岗位均能按特定的目标相互协调的发挥作用,最终实现股份公司内部控制的总体目标。

三是内部牵制及不相容原则。内部牵制是指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员工以及各岗位之间所建立的互相验证、互相制约的关系,属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征是将有关责任进行分配,使单独的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对任何一项或多项经济业务活动没有完全的处理权,必须经过不相容的其他部门或人员的验证、核对和制约。

四是权责明确、奖惩结合原则。根据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能与性质,明确各部门及人员应承担的责任并赋予相应的权限,根据操作规则和处理程序,确定追究、查处责任的措施与奖惩办法等,使权有所属,利有所享,避免发生越权或互相推诿的现象。

五是成本效益原则。在内部控制活动中贯穿成本效益原则,就是要力争以最少的控制或最低管理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要实行有选择的控制:要努力降低控制成本,尽量精简机构和人员,改进控制方法和手段,提高效率。

六是可操作性原则。《内部控制手册》必须符合股份公司实际,无论在业务流程控制点的设置,还是授权项目权限的确定,都要考虑实际管理工作中是否可行,保证其可操作性。

七是包容性原则。《内部控制手册》是依据股份公司现行各项管理制度,为控制风险而编制的一系列流程控制体系,内容涵盖投资、生产、经营、财务、监督检查等方方面面。《内部控制手册》力求避免与其他制度相矛盾,尽可能包容现有的各项制度,对确实有冲突的其他各项管理制度,应及时修改、完善,并以《内部控制手册》规定为准。

内部控制是为了适应国内证券机构监管要求,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经营管理要求,由股份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及其全体员工实施的,为经营活动的效率与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内部控制主要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及监督检查等五个要素构成:

内部环境是影响、制约内部控制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和权职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内部审计机制、反舞弊机制等。

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评估影响股份公司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制定应对策略的过程。风险评估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应对和风险报告。控制活动是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采用恰当的控制措施以确保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政策和程序,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控制措施的选择应当结合企业具体业务和事项的特点与要求,主要包括权责分离控制、授权与审批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分析与报告控制、绩效考核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

信息沟通是指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股份公司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信息与沟通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机制以及内部与外部有关方面的沟通机制等。监督检查是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形成书面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要求,为确保公司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公司内部各项内控制度得到贯彻执行,以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经营宗旨,促进公司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公司成立了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以及内部控制规范评价组,组织公司对内控机制建设的工作部署,落实公司制定的内控机制基本制度和工作标准,按内控要求对公司内控体系的布局进行整体规划,监督内控机制工作的整体进程,确保内控机制健康运行。

内控领导小组由公司董事长担任负责人,工作组职责:组织公司对内控机制建设的工作部署,落实公司制定的内控机制的基本制度和工作标准,按内控要求对公司内控体系的布局进行整体规划,监督内控机制工作的整体进程,确保内控机制有效运行等。

内控建设工作组由股份公司总经理牵头,小组职责:落实公司内控领导小组要求,按职责分工开展相关工作,落实公司制定的各项内控制度,负责日常工作的风险防控等。协调召开内控建设工作会议,负责协调督办各子公司及各部门开展内控工作等。

内控评价工作组由股份公司监事及审计部门组成,小组职责:落实公司内控工作领导小组要求,按职责分工开展内控评价相关工作,督促落实公司制定的各项内控制度,负责日常工作的风险防控检查等。

内部控制工作各组按照公司内部控制工作要求,按职责分工开展相关工作,落实公司制定的各项内控制度,负责日常工作的风险防控等。内控部及审计部作为内控规范的牵头部门,联合公司各职能部门、各子公司协同开展组织内控建设和自我评价。内控部作为股份公司内部控制工作日常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手册》更新及培训等工作。

6、《内部控制手册》使用指南。

本《手册》包括五部分,即《xxxx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手册编制使用说明》、《内部控制体系手册》、《授权指引》、《不相容职务分离》、《风险评估》。

《手册》建立了一套科学、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方法和标准,是公司建设并实施内部控制体系的纲领性文件。为保证内部控制体系“设计有效、执行有力”,各部门、各公司要认真组织实施,严格遵照执行。要充分认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把建立和有效运行内部控制体系作为重要工作,建立长效机制,指定管理部门或管理岗位,履行内部控制职能,切实做到实施有力。

为推动《手册》的贯彻执行,提高《手册》的使用效果,股份公司及各子公司每年至少举办一次《手册》使用培训,要有计划地做好培训,将内控工作要求传达到每个员工、每个岗位,确保执行到位。

各公司要按照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及《股份公司内部控制手册》编制规范的要求,修订、完善和细化本公司的手册。

各公司内控负责人要对本公司内部控制体系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内控部将定期组织考核并进行通报。

《手册》须按发放范围统一发放。发放范围由内控部提出,经管理层批准执行。一般包括公司高管、股份公司相关职能部门等。

《手册》的维护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重要工作,需要各部门及公司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大力配合。各公司应指定内控管理人负责本单位《手册》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对《手册》日常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应认真记录并及时反馈给内控部。内控部应及时掌握《手册》的执行情况,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手册》的修订由内控部负责。每年内控部将根据国内和上市地新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内外部审计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评价、公司内控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以及反馈的意见及建议等,对《手册》进行修订,更新后的《内部控制手册》经董事长审批后正式生效,并由内控部下发到各部门和各公司,更新后的电子版本将存档于股份公司网络中心,并按照资料异地备份要求,存档于七都网络部。

内部控制岗位职责篇十一

一、依法按章工作。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财经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遵守《会计法》的规定,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和有关财务会计工作的各项制度。

二、会计核算工作。按规定设置总帐、明细账及辅助账,做好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等业务的会计凭证填制、会计帐簿登记工作,做到判断准确,科目使用无误;每月按时结帐,定期与出纳核对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及时清理往来帐目;及时、完整编制财务报告,做到数字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说明清楚。

三、会计监督工作。定期进行财产清查,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表相符;定期检查财会制度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向领导报告、提出建议;对单位制定的预算、财务计划、业务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积极宣传、维护国家财经制度和纪律,预防违法违纪行为发生。

四、资金管理工作。严格按规定会同出纳到开户银行营业柜台办理大额存款和购买国债等业务,妥善保管银行存款预留印鉴卡片、定期存款凭据和有价证券,确保资金安全;定期核对银行帐户及存款余额,及时、准确地做好结息工作。

五、票据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发票(收据)管理使用规定,做好发票(收据)登记、领购、填制、保管、回收、缴销工作。

六、档案管理工作。严格执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妥善保管会计凭证、帐簿和财务报告等会计档案资料,并在工作调动、岗位调整时按规定办理交接手续。

一、依法按章办公。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财经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遵守《会计法》的规定,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和有关财务会计工作的各项制度。

二、现金管理工作。按规定设置现金日记帐,收付现金须及时逐笔登记,做到账款相符;现金开支需符合规定范围,不属于现金开支范围的业务应通过银行办理转帐结算;严格执行库存现金限额管理规定,超过库存限额的现金应及时存入银行。

三、存款管理工作。按规定设置银行存款日记账,做好银行存款、取款和结算工作,并及时逐笔登记;熟悉银行各种付款方式和凭证填制,严格按照银行存款管理规定办理银行结算业务;按月核对银行帐户及存款余额,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使银行存款帐面余额与银行对帐单调节相符。

四、票据管理工作。按规定做好银行结算票据的登记、领购、填制、保管、回收、缴销工作;借用转帐票据要在借款单上注明票据编号,每月终了前,认真清理催办借出银行结算票据,防止丢失或长期不办理报账手续。

五、印章管理工作。严格按规定管理财务印章,妥善保管本基金会财务专用章和现金收讫、现金付讫、转帐收讫、转帐付讫等相关印章。

六、资金管理工作。严格按规定会同会计到开户银行营业柜台办理大额存款和购买国债等业务,确保资金安全;严禁挪用公款和白条抵库。

七、帐簿保管工作。严格执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妥善保管银行存款日记帐簿、现金日记帐簿等会计档案资料,并在工作调动、岗位调整时按规定办理交接手续。

八、会计监督工作。积极宣传、维护国家财经制度和纪律,预防违法违纪行为发生,拒绝办理违反财务规定的各种结算、报销业务。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本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加强内部会计监督,保证企业资金财产的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和《企业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规范所称货币资金是指本企业所拥有的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第三条本企业负责人对本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以及资金财产的安全完整负责。

第二章岗位分工及授权批准。

第四条。

建立货币资金业务岗位责任制。设会计岗位和出纳岗位,明确岗位的职责权限,做到会计、出纳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

第五条。

会计、出纳岗位,应当配备合格人员,并根据单位具体情况进行岗位轮换。

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忠于职守,廉洁奉公,遵纪守法,客观公正,不断提高会计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第六条会计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职责权限是:

(一)遵守《会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执行会计制度和内控制度。

(二)做好会计核算和复核、稽核工作。

(三)负责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帐目的登记。

(四)负责发票(收据)的登记、领购、填制、保管、回收、缴销。

(五)负责保管银行存款预留印鉴卡片,定期存款凭据及会计档案资料。

(六)加强会计监督,防止违法违纪行为发生。第七条出纳办理货币资金的职责权限是:

(一)遵守《会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执行出纳制度和内控制度。

(二)做好现金库存管理、银行帐户核对和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工作。

(三)负责办理银行存款、取款、结算和财务报销,按规定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帐。

(四)负责银行结算票据的登记、领购、填制、保管、回收、缴销。

(五)负责保管本会财务专用章。

(六)拒绝办理违反财务规定的各种结算、报销。

第八条。

建立严格的货币资金授权批准制度。审批人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审批权限。

第九条货币资金使用按以下权限审批:3000元内(含3000元)由本企业副经理审批;3000元以上由企业总经理审批。

第十条。

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等重大业务活动计划,由办公室考察提出意见,秘书长拟定,理事会决议通过方为有效。

第十一条。

会计和出纳为货币资金业务经办人。经办人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审批意见办理货币资金业务。对于审批人超越授权范围审批的货币资金业务,经办人员有权拒绝办理,并及时向审批人的上级报告。

第十二条。

办理货币资金支付业务的一般程序为:

(一)支付申请。本会有关部门或个人办理用款时,应提前向审批人提交货币资金支付申请,注明款项的用途、金额、预算、支付方式等内容,有相关合同、协议、文件或证明材料的要一并附上。

(二)审批人根据其职责、权限和相应程序对支付申请进行审批。对不符合规定的货币资金支付申请,审批人应当拒绝批准。

(三)会计负责对批准后的货币资金支付申请进行复核,复核货币资金支付申请的批准范围、权限、程序是否正确,手续及相关单证是否齐备,金额计算是否准确,支付方式、支付单位是否妥当等。复核无误后,交由出纳人员办理支付手续。

(四)办理支付。出纳人员应当根据复核无误的支付申请,按规定办理货币资金支付手续,及时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第十三条。

严禁未经授权的机构或人员办理货币资金业务或直接接触货币资金。对于贪污、侵占、挪用货币资金等行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第三章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

第十四条。

严格执行现金库存限额管理制度,超过库存限额的现金应及时存入银行。

第十五条本会现金的开支范围是:

(一)开展公益活动必须的现金支出,包括支付给个人的各种奖金、资助金、慰问金等。

(二)出差人员必须随身携带的差旅费和参加会议、培训等按规定应交纳的费用。

(三)个人劳动报酬,包括聘用人员劳动报酬及其他专门工作报酬。

(四)向个人购买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支付的价款。

(五)结算起点以下的零星支出。

现金收入应当及时存入银行,不得用于直接支付本会自身的支出。

借出款项必须执行严格的授权批准程序,严禁擅自挪用、借出货币资金。

第十七条。

本会取得的货币资金收入必须及时入账,不得私设“小金库”,不得账外设账,严禁收款不入账。

第十八条。

货币资金在开户银行办理定期储存,购买国债,须由会计人员和出纳人员同时到银行营业柜台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九条。

严格按照规定开立账户,办理存款、取款和结算。

定期检查、清理银行账户的开立及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加强对银行结算凭证的填制、传递及保管等环节的管理与控制。

第二十条严格遵守银行结算纪律,不准签发没有资金保证的票据或远期支票,套取银行信用;不准签发、取得和转让没有真实交易和债权债务的票据,套取银行和他人资金;不准无理拒绝付款,任意占用他人资金;不准违反规定开立和使用银行账户。

第二十一条出纳应定期核对银行账户,每月至少核对一次,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使银行存款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调节相符。如调节不符,应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第二十二条出纳应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现金盘点,确保现金账面余额与实际库存相符。发现不符,及时查明原因,报领导处理。办公室应定期向秘书长报告存款的情况。

第四章票据及有关印章的管理。

第二十三条切实加强与货币资金相关的票据的管理:

(一)银行结算票据由出纳负责,按相关规定登记、领购、填制、保管、回收、缴销。

(二)专设银行结算票据登记簿,由出纳做好登记记录,严防空白票据遗失和被盗用。

(三)支票领用须经办公室主任批准后办理。

(四)对填写错误的银行结算票据,必须加盖“作废”戳记与存根一并保存并按银行有关规定缴销。

(五)发票(收据)由会计负责,按相关规定登记、领购、填制、保管、回收、缴销。

(六)专设发票(收据)登记簿,由会计做好登记记录,严防空白发票(收据)遗失和被盗用。

(七)发票(收据)填写错误,应将发票(收据)一式几联同时作废保存,已被审查。

第二十四条加强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财务专用章应由出纳保管,个人名章必须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

按规定需要有关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的经济业务,必须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二十五条建立对货币资金业务的监督检查制度,由监事、理事会、理事长、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根据职责权限,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检查。

第二十六条货币资金监督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货币资金业务相关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存在货币资金业务不相容职务混岗的现象。

(二)货币资金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货币资金支出的授权批准手续是否健全,是否存在越权审批行为。

(三)支付款项印章的保管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存在办理付款业务所需的全部印章交由一人保管的现象。

(四)票据的保管情况。重点检查票据的购买、领用、保管手续是否健全,票据保管是否存在漏洞。

第二十七条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和完善。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本制度由本会理事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本制度自本会理事会批准之日起施行。

xx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本会固定资产的管理,确保本会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和合理使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我会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固定资产是指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使用期限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第三条基金会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实行责任到人、物尽其用的原则。对基金会固定资产实行合理配备、有效使用,做好固定资产的购置、验收、保管、领用、检查、维护等日常管理工作,并落实到相关责任人。

第四条设置固定资产明细帐,登记固定资产品牌、型号、数量、购买日期等,并按规定进行明细核算。固定资产按获得时的实际成本入账。

第五条固定资产按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本会固定资产暂不提取减值准备。

第六条。

年终由办公室主任会同财务人员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查清固定资产实有数量和账面数量是否相符,发现损坏要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并根据情况责成相关人予以部分或全部赔偿损失,对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应查明原因,报告领导处理。

第七条。

本会固定资产购买、受赠、交易换入、融资租入和转让、报废、毁损等业务,须由办公室2名以上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办理,固定资产的领用、借出等须经办公室主任批准,并办理相关登记手续。

第八条本办法由本会理事会负责解释。

第九条。

本办法自本会理事会批准之日起施行。

内部控制岗位职责篇十二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组织为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财务信息真实准确,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企业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应以经济效益为前提,而应以服务公共为目标来设计和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第二,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部门设置、职能权限等会受到外来制度和规定的约束,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空间相对企业来说要小;第三,事业单位在资金来源、资本结构、会计处理等方面与企业有着很大的区别,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内容相对简单。因此,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确保事业单位各项资金的安全运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保障单位管理的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有助于避免或降低各种风险,提高服务和管理效率,保障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就是要求要重点控制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单位在构建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密切关注实施单位使命、具体目标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有针对性地设计内部控制措施,使风险降低到单位可以忍受的合理水平。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应重点控制预算资金的安全完整、固定资产和工程项目等。

2.制衡性原则。

内部牵制是指在部门与部门、员工与员工及各岗位间所建立的互相验证、互相制约的关系。其主要特征是将有关责任进行分配,使单独的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对任何一项或多项经济业务活动无完全的处理权,必须经过其他部门或人员的查证核对。从纵向来说,至少要经过上下两级,使下级受上级的监督,上级受下级的牵制,各有顾忌,不敢随意妄为;从横向来说,至少要经过两个互不相隶属的部门或岗位,使一个部门的工作或记录受另一部门工作或记录的牵制,借以相互制约。

3.成本效益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以合理的控制成本达到最佳的控制效果。这是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所必须考虑的。对于行政事业单位,需要让有限的资金产生最大的效率。成本效益原则是单位从事任何活动所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体现在能够有效地防范错弊,产生效率和效益。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其环节、措施等越复杂、严密,其控制的效果也可能越好。一般而言,各种控制程序和方法的成本不应超过错误或潜在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和浪费。一些理想的内部会计控制,往往因成本太高而不为单位负责人采用。因此,单位在建立、运行内部控制制度时必须要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原则。

4.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与单位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从系统论角度看,内部控制是一个系统,系统及其环境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系统适应环境是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关注单位内外环境非常重要。单位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对涉及的环境因素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了解,只有控制过程、机制及氛围与所处环境相适应,才能实现较为理想的控制效果。因此,进行内部控制设计时应根据不同的控制类型灵活采用不同的策略。

借鉴coso框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内容归纳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5大方面,称为内部控制五要素。

(一)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文化理念等,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1.单位的治理结构,比如管理层、核心部门的分工制衡及其在内部控制中的职责权限等。

2.单位的内部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尽管没有统一模式,但所采用的组织结构应当有利于提升管理效能,并保证信息通畅流动。

3.内部审计机制,包括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开展及其独立性的保证等。4.单位的人力资源政策,包括人员的聘用、考核、奖惩制度,关键岗位员工的强制休假制度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对掌握国家秘密和其他重要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的规定等。

5.文化理念,包括单位整体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理念,管理层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单位全体员工的法制观念等。一般而言,单位负责人在塑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二)风险评估。

风险是指一个潜在事项的发生对目标实现产生的影响。风险评估是指单位及时识别、科学分析管理服务活动中与实现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风险通常表现为各种潜在事项和因素,包括经济因素、自然环境因素、法律因素、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因素等外部因素以及人力资源、内部管理、自主创新、财务状况、安全环保等内部因素。在充分识别各种潜在风险因素后,要对固有风险(即不采取任何防范措施)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进行评估。单位管理层在评估了相关风险的可能性和后果以及成本效益之后要选择一系列策略使剩余风险处于期望的风险容限以内。

(三)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指单位管理层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的政策和程序。风险控制措施可概括为7个方面,即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同时规定单位应当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风险预警标准,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突发事件,制订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员、规范处置程序,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四)信息与沟通。

信息与沟通是指单位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单位内部、单位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信息与沟通的主要环节有:确认、计量、记录有效的管理服务业务;在财务报告中恰当揭示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保证管理层与单位内部、外部的顺畅沟通。信息与沟通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但无论哪种方式,都应当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和有用性。

(五)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即单位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于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时加以改进。内部监督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包括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监督情况应当形成书面报告,在报告中应揭示内部控制的重要缺陷。内部监督形成的报告应当有畅通的报告渠道,确保发现的重要问题能送达管理层。同时,应当建立内部控制缺陷纠正、改进机制,充分发挥内部监督效力。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控制措施通常有以下七种:预算控制、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内部授权审批控制、业务流程控制、资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信息技术控制。

(一)预算控制。

要求单位加强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调整、决算编报、绩效评价等环节的管理,强化对经济活动的预算约束,实现对经济活动风险控制。

1.预算编制、执行、决算控制。

(1)单位的预算编制应当做到程序恰当、方法科学、编制及时、数据准确。

(2)单位应当严格根据批复的预算安排各项收支,确保预算严格有效执行;单位应当建立预算执行的适时分析机制。

(3)单位应当根据行业和单位特点,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资金保障机制,明确资金报批和使用程序。因突发事件等不可预见因素确需调整预算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应急预案办理。

(4)单位应当加强决算管理,确保决算真实、完整、准确,建立健全单位预算与决算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机制。

(5)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机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本单位具体情况建立绩效评价指标,明确评价项目和评价方法,加强业务或项目成本核算;通过开展支出绩效评价考核,控制成本费用支出,降低单位运行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内部控制岗位职责篇十三

内部控制第四节(1)。

第四节资产控制及实务案例。

一、货币资产管理。

货币资金是指资金循环周转中停留在货币形态的资金,按货币资金的用途和存放地点的不同,分为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由于货币资金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和控制风险,大多数贪污、诈骗、挪用公款等违法乱纪的行为都与货币资金有关。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加强对货币资金的管理和控制,结合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这对保护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以及业务的正常运转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货币资金的特点。

1.货币资金业务的工作量较大。

2.货币资金具有较大的被盗和挪用的风险性。

3.货币资金业务本身一般无合理性的评价问题。

1.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

2.会计制度法规完善程度不强。

有的单位受人的因素制约致使内部控制制度过于简单,甚至根本没有建立,或建立了也形同虚设没有执行,其结果是内部约束无力,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不究。

具体表现在:

一是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务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不够明确,未能相互分离、相互制约;有的单位全部由一人经办,根本不符合会计基本原则。

二是对外的资产处理、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不明确。三是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不够明确。

四是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检查办法和程序不够明确等,一些不真实、不合法、不合规的经济业务难以及时揭露和制止。

4.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5.会计监督制裁不力。

同时,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检查走过场,执法力度不强。

1.不相容职务混岗。

2.授权批准制度不严密。

3.缺乏相应的支付复核制度。

4.银行账户管理制度松驰。

5.忽视银行定期进行对账。

6.印鉴管理制度不规范。7.控制环境存在明显缺陷。

课堂练习[多选]。

a.印鉴管理制定不规范。

b.不相容职务混岗。

c.授权批准制度不严密。

d.忽视银行定期进行对帐。

显示本题答案。

答案:abcd。

【答案】abcd。

1.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组织结构,明确高层管理人员职责权限,建立相应的权力制衡机制,努力改善内部控制环境。

2.对货币资金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

3.建立岗位责任制,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4.加强银行存款控制。

5.加强资金预算控制。一是编制资金预算控制,旨在对单位一定时期货币资金的流入和流出进行统筹安排。二是货币资金预算的编制应与处理、记录相分离。

6.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监督检查,建立相应内部审计工作制度。

7.建立与银行、财政等部门快捷、通畅的联系机制和信息沟通渠道,通过调动单位各层级人员的积极性,及时掌握单位在货币资金管理中的重大信息和异常情况。

(3)收付;(4)复核;(5)记帐;(6)核对;(7)清点;(8)清查。

【案例】小小出纳员也能贪污两百万。

【案例启示】本案例是典型的不相容职务不分离导致犯罪分子有机可乘的案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支票管理、记录和支票印鉴管理的职务分离制度。

其次,职务分离制度还要求银行对账单的保管人和负责现金支出的职员两者分离。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就是,出纳和会计对账的时候,……。

二、货币资金控制风险与关键环节。

(一)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目标。

内部控制目标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根本出发点。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目标有:

1.货币资金的安全性。

2.货币资金的完整性。

3.货币资金的合法性。

4.货币资金的效益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管理过程中,至少要关注以下风险:

1.资金管理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可能遭受外部处罚,导致经济损失和信誉损失;

2.资金管理未经适当审批或者超越权限审批,可能因重大差错、舞弊、欺诈而导致损失;

4.资金记录不准确、不完整,可能造成账实不符或导致财务报表信息失真;

5.有关票据遗失、变造、伪造、被盗用以及非法使用印章,可能导致资产损失、法律诉讼或信用损失。

(三)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管理的关键控制环节。

行政事业单位在建立和实施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中,至少应当强化对以下关键方面或者关键环节的风险控制,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1.职责分工、权限范围和审批程序应当明确,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应当科学合理;

3.与货币资金有关的票据的购买、保管、使用、销毁等应当有完整的记录,银行预留印鉴和有关印章的管理应当严格有效。

三、货币资金控制的职责分工与授权批准。

(一)货币资金管理岗位设置。

货币资金管理的基本要求为账款分离,实行资金内部控制,应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在资金管理上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形成制约和监督机制。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不同单位由于工作性质、职责的不同,组织结构设计也各异,所以各个部门和岗位的数量、名称并不会完全与此表相同。

但在单位采购与付款业务中,不相容岗位至少应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货币资金支付的审批与执行;

(2)货币资金的保管与盘点清查;

(3)货币资金的会计记录与审计监督。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二)货币资金控制的授权审批制度。

为了规范资金支付审批程序,明确审批权限,有效控制单位成本费用及资金风险,保障各项运营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必须对货币资金实行授权审批控制,要求所有的支出依照已批准的预算及审批程序核准后支付。

1.货币资金管理的原则与依据。

为加强单位对货币资金的管理,一般要实行资金预算制度,资金预算的编制和审批严格遵循资金预算流程的规定。

(1)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年度资金预算,对单位的资金管理工作起指导性作用。

(2)根据年度资金预算和月度工作计划,编制月度资金预算,作为单位月度资金管理的指令性标准。

2.资金支付的程序。

单位各职能部门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货币资金支付业务,这一程序如下:

(1)支付申请。

(2)支付审批。

(3)支付复核。

(4)办理支付。

出纳人员应当根据复核无误的支付申请,按规定办理货币资金支付手续,及时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册。

3.资金审批权限。

单位对资金的支付实行分级授权批准制度,具体来说就是不同性质和不同金额的支付需要不同岗位的负责人来审批。各职能部门资金支出申请按规定经领导审批后须由财务部门核准。

内部控制岗位职责篇十四

(一)根据《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二)其他部门和人员应当积极配合财务部门、会计人员开展工作。在财务会计活动中做到:

1、严格遵守国家及上级的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2、按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并及时送交财会部门。

3、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

4、严格执行财务计划或预算。

5、确保本部门所经管的财产物资安全、完整。

6、接受财务部门在财会工作上的指导和监督。

(三)财会部门内部应当建立牵制、互控制度。会计事项的处理不能由一人办理全过程,必须由二人及以上人员处理。具体内容包括:

1、出纳工作由出纳人员负责,其他会计不得兼任出纳。出纳员以外的人员代收现金时,必须由财务主管人员指定。

2、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的保管和收入、费用、债权、债务、有价证券帐目的登记,不得编制记帐凭证、不得兼管总帐、电算系统维护员、管理员、不得从事除银行存款日记帐、现金日记帐以外的明细帐登记和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工作。

3、出纳人员、制证人员、稽核人员、审批人员、记帐人员不能由一人兼任。

4、会计人员不得兼任财产物资的采购、保管等工作。

(四)财会部门内部应当建立稽核、互控制度、设置稽核岗位,配备专职或兼职的稽核人员。稽核人员应对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会计资料进行审核。审核的主要内容包括:l、审核经济业务事项和财务收支是否符合国家及上级有关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财务收支是否在财务计划或预算之内。

2、审核会计凭证、帐簿、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会计资料的内容是否真实、完整、计算是否正确、手续是否完备。

3、审核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是否与财务会计帐簿记录相符。

4、稽核人员应由财会主管人员提名,报单位负责人批准,并在财会岗位责任制中予以明确。

(五)财会主管人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坚持原则、廉洁奉公、具有较高的政策、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

2、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掌握本单位业务管理的有关知识。

3、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三年以上经历。

4、熟悉会计工作各个岗位的技术操作规程和核算方法。

5、身体状况能适应本职工作的要求。财务主管人员的任免,必须报经上级人事、财会部门批准。

(六)会计人员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1、具备中专以上财会学历和必要的专业知识,具备会计从业资格且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2、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3、已聘任(用)技术职务的会计人员掌握计算机能力应达到铁路初级标准。

4、坚持原则、廉洁奉公、遵守职业道德。

5、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七)任(聘)用会计人员应当实行回避制度。领导班子成员的直系亲属不得担任财会主管人员。财会主管人员的直系亲属不得在财会部门中任职。有直系亲属关系的人员不得在同一财会部门中任职。

(八)财会主管人员、会计人员因工作调动或离职,必须将本人所经管的会计工作,在办理调转手续之前,全部移交接替人员。没有办清交接手续。不得调动或离职。移交人员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不能亲自办理移交的,可由移交人员委托代办移交。

二、会计处理程序。

(一)采用记帐凭证核算形式,并按以下流程进行会计处理:经办人员在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后,应当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及时送交财会部门----会计人员审核原始凭证,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编制收款、付款、转帐凭证----稽核人员审核----财务主管审核----出纳人员根据收款、付款凭证办理收付业务,登记库存现金日记帐----帐务人员根据记帐凭证登记明细分类帐、总帐,期末,将总帐与库存现金日记帐和银行日记帐和各明细分类帐的余额核对相符----根据帐簿记录及其他有关资料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二)业务经办人员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国家统—会计制度和《铁路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

1、内容是否填写齐全并符合规定,与经济业务内容是否相符。

2、接收单位是否为正确。

3、收据、发票种类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在有效期内,大小写金额是否。

相符。

4、裁剪发票的裁剪金额是否与小写金额相符。限额发票的填写余额是否超过最高限额。

5、发票是否有税务局统一监制章、行政事业性收费收据是否有行政事业收费专用章;从外单位取得收据、发票是否加盖单位财务专用章或发票专用章。

6、收据、发票金额有否涂改、是否与发生的经济业务金额相符。

7、购买图书、药品及其他实物时,发票中无明细项目的,是否附有与发票总金额相符且加盖了对方公章或财务专用章的明细表。

经办人应及时将手续完备的原始凭证送交会计机构。

(三)制证人员应根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铁路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以及财务收支计划或预算、合同等,对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进行审核。

制证(报销)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接受,并向财会主管人员报告;财会主管人员应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对重大的不真实、不合法的经济业务事项,财会主管人员还应当向上级财会主管部门报告。

制证(报销)人员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应予以退回,并要求经办人员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更正、补充。

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原始凭证记载的各项内容均不得涂改;原始凭证有错误的,应当由出具单位重开,不得在原始凭证上更正。

三、货币资金的管理。

(一)货币资金必须集中由财会部门统—管理,所有货。

币资金收文都必须纳入财会部门统—核算。其他任何部门未经财会部门授权或委托,不得擅自办理收付业务和开具各种收款凭据和发票,不得设立“小金库”。

(二)银行帐户的开立,必须符合中国人民银行《银行帐户管理办法》以及上级财会主管部门关于银行帐户管理的规定。未经上级财会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开设银行帐户,不得公款私存,不得出租借银行帐户。

(三)会计人员必须严格按《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支付结算办法》、《票据法》等有关规定进行货币收付业务的管理和核算。

(四)从银行提取现金。必须如实写明用途、不得超限额提取备用金。财务部门必须配备带有报警装置的防抢劫安全箱(包)、取送现金时必须使用。到银行存取款时,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派员护送或专车接送规定。即:一万元及以下的现金取送必须两人同行,一万元及以上的现金取送必须派专车接送,十万元及以上的现金取送必须专车接送并派保卫人员护送。

(五)交款人向财务交纳现金,必须填制现金缴款单,注明缴款事由。会计人员必须根据现金缴款单开具收款收据。出纳人员根据收款收据清点现金入库;收妥现金入库后,应在收款收据及所附的原始凭证的空白处加盖“收讫”戳记。

财会主管人员根据出纳入员签章并加盖“收讫”戳记的收款收据,在收款收据上加盖财务专用章、并签章。

制证人员必须根据审核无误的收款收据的记帐联和现金缴款单及其他有关资料及时编制现金收款凭证并签章。

(六)工资、奖金应委托金融机构代发、必须由金融机构出具加盖银行结算章的代发清单,作为支付工资奖金的付款凭证的附件。

(七)各部门应将领取的工资奖金及时发放到个人,于次月底前将签收单上交到财会部门,到时不交或迟交的要对经办人进行考核,上交财会部门的签收单不得使用复印件或复写件。

(八)银行对帐单必须由开户银行提供并加盖开户银行结算章,不得以复印件代替。银行存款帐户余额必须与银行对帐单核对相符。如不一致、应查明原因:属于记帐错误的,应及时调整;属于未达帐项造成的、应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调节相符。

(九)财会主管人员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日记帐和银行对帐单进行抽查,每月不得少于二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将抽查结果记入《库存现金抽查簿》、《银行存款抽查簿》。

四、存货管理。

(一)本制度所称存货.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耗用或销售而储存的各种有形资产,包括各种原材料、燃料、包装物、生产工具、低值耗品、委托加工物资、在产品、产成品和商品等。

(二)物资采购业务一律由部门归口办理。生产材料、工具由材料室采购、收发、登记,办公用品、除生产工具以外的生产、生活低值易耗品由总务采购、收发、登记。并实行分级、分权管理。材料物资的采购、验收、保管、核算、批准人员必须相互分开.不得由一人兼任。材料物资采购必须贯彻“谁采购,谁负责”的原则,采购人员对采购材料物资的价格、质量、数量、交货期及使用安全全过程负责。

材料物资采购过程中所产生的回扣必须及时上交单位财部门入帐。

(三)物资采购业务按以下流程办理:

编制采购计划——主任审核批准——签订采购合同或协议---供货---物资验收---货款结算。

(四)物资储备实行定量、定额管理,根据情况适时调整库存结构,及时修改储备定量、定额、达到合理储备,有效利用资金。

(五)按计划采购:各部门应根据生产计划和消耗定额确定物资需用量,编制计划上报,采购计划经财会、技术等有关部门审核后报主主任批准。

(六)选定供应商。应建立选定供应商的集体决策机制或招标制度,坚持比质比价采购原则。对属于路局规定的招标采购范围和达到批量标准的物资,必须实行招标采购。对不具备招标采购条件的物资采购,应组成有关生产、技术、物资、财会等部门人员参与的决策集体,对供应商的选择进行决策。对专用物资,必须到铁道部规定的定点生产厂家采购,不得采购、使用非定点厂产品。

(七)签订采购合同或协议应由主任、财会及其他部门会同签订。会签部门应检查合同是否严格按照《合同法》和路局有关合同管理的规定,明确双方的权力和义务;是否有授权批准人签字所购物资品种、数量、规格、金额是否与订购单相符;是否符合路局规定的采购权限;供货单位资质是否符合规定。

(八)供货:物资采购人员应督促供应商按照合同或协议要求及时供货。

(九)验收:采购物资到达后,采购部门应及时通知验收员或有关人员对所购物资进行验收。一切物资未经验收合格不得入库,不得进帐,不得使用。验收人员应严格按照规定标准和程序对物资的数量和质量进行验收和检测,并对检验结果承担责任。验收完毕,验收入员应根据检验结果出具验收记录,验收人员、交料人在验收记录上签章。管库员接收材料物资,应根据验收记录和实际收到数量填写收料单,收料人、交料人。

(十)货款结算。购货发票或帐单到达后,采购部门应审核签字。并交财会部门办理付款。会计人员办理付款前、必须审核以下内容:

1、审核物资采购是否按照经批准的物资采购计划,合同或协议进行。

2、审核购物发票是否真实、合法、完整。

3、审核入库物资收料凭证,检查是否有采购员、交料人、验收人、收料人的签章,内容填制是否完整,并与采购计划、合同或协议及原始凭证相核对。

会计人员对不符合规定的物资采购业务、不得办理采购结算,并报告财会主管。财会主管对严重违反规定采购物资的,应及时报告单位负责人。

(十一)库存物资管理:

1、一切材料物资的收、发、保管和实物核算,必须由管库员及时统一办理。管库人员应对材料的质量的数量的完整性负责。

2、管库员应经常检查和循环盘点库存材料,每月不得少于物资管理办法规定的自点率(不得低于15%)。但对贵重物品和生活资料,应每月清点一次,以保证帐、物相符。管库人员应保持相对稳定性。如遇工作变动。必须对其保管的材料物资进行清点、不得离职。

3、库管员、财务部门应每季不少于一次联合对库存物资进行抽查核对,并做好抽查记录。

4、仓库管理除按一般物资核算,还要针对各使用部门或人员人登记工具领用本或低值易耗品领用本。

第13条低值易耗品的管理应做到:

在用低值易耗品必须建立台帐,制定目录、进行实物管理,其领用、退回、调拨、修理与报废等动态严格办理手续,按规定程序进行登记。纳入管理的低值易耗品上应统一编号,一物一号,以便确认。

1、在用低值易耗品应责成专人负责管理。班组和个人使用的物品,应指定专人或使用人负保管责任。未经同意,他人不得动用;其他部门或个人要借用时,应办理借用手续。

2、物品交接、必须由双方在交接凭证上签章。

3、物品保管人离职时、必须将所保管的物品进行清点,帐、卡、物核对相符,办理交接手续,否则,不得离职。

第14条低值易耗品的报废注销时应做到:

1、对在用低值易耗品的报废,应组成鉴定小组进行鉴定并编制物品注销记录,经领导批准后方可注销,注销补充要重新办理备品用料手续,登记管理手册。

2、对于丢失、损坏和其他原因短少的物品,应分析原因和责任,按列销批准权限规定办理。属于个人责任的,由过失人赔偿,赔偿金额按使用年限折算。

3、报废的物品应有标记。及时处理,防止重复注销。

4、报废物品必须记入总务帐目及领用部门的。

第15条存货清查:由主任组织清查小组,每年对各种物资至少进行一次清查盘点。清查方法:应先清点实物,同时填列物资盘点清单,并与帐面数核对,发现浮多、短少的应填制物资清点记录;自然减量的应填制自然减量计算表;毁损报废的应进行技术鉴定,填制材质鉴定书。

物资清查应根据实物的性质认真进行计数、检斤过称或丈量,逐项在规定表格上加以记录,不允许以借条报数。在进行帐物核对时,首先应将尚未登帐的收、发凭证在明细帐上登记齐全,并结算出正确的库存量。使实物存量和帐记存量处于同—时日。

五、固定资产管理。

(一)固定资产新建、扩建、改建、购置:

1、加强固定资产购建的计划管理,凡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不论何种资金来源,都应纳入计划管理,没有路局或授权单位计划,不得进行购建。对部、局下达的投资计划,应严格按指定的建设规模和批准的概算等内容组织实施;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在项目间调整投资,不得冒名顶替、变更计划内容、严禁将投资挪作他用。

2、购建程序:

(1)建设项目的程序是:项目申请----可行性研究----审核批准立项---下达计划---设计并编制概预算---审批概预算---组织实施---验工计价---竣工决算---转产进固。

(2)购置项目的程序是:上报建议计划----审核批准下达计划----编制预算---审批预算----组织实施----验工计价----竣工决算----转产进固。

(3)每年根据生产、生活需要,编制固定资产购、建计划,报路局计划部门审批。

(4)根据上级批准下达的计划,编制预算,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5)预算经批准后,与供货单位或施工单位签订合同)国家和上级部门规定购建的固定资产应实行招投标方式的,必须按规定进行招投标,与中标单位签订合同;国家和上级部门规定购建固定资产可以不实行招投标方式的,各单位应当召开领导会议决定供货单位或施工单位、并与供货单位或施工单位签订合同。

(6)对固定资产的建造项目、根据工程进度组织验收,编制验工计价表,财会部门根据验工计价表支付工程进度款。预付工程和备料款应控制在合同价(或工程造价)的25%以内,工程开工后,工程进度预付款最多不能超过工程造价的95%,注意扣取质保金,除质保金,其余款项待工程竣工交付使用时全部一次结清。

(7)固定资产购置或工程完工,应按合同、预算进行验收,验收合格。验收小组编制决算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8)固定资产购建完毕后,应在一个月内办理组固手续。单位自行发包或自行施工、自行购建的项目,完工后,由业务部门填写组固单,交财务室建卡;局施工企业所承建的工程,建设、施工单位双方签认后,由财务处向建设单位下转投资。尚未正式办理移交但已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应暂估入帐,并计提折旧,正式移交后,调整原暂估价值和已提折旧。

(9)财会部门根据计划、合同、发票、决算等凭据办理结算。

(二)固定资产的动态管理:

1、指定专人保管固定资产,对造成非正常损失的,要按规定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挪用、外借、赠送、削价、报废固定资产。

2、固定资产的增减和使用等审批权限必须按《南昌铁路局。

3、固定资产的增减动态和使用状态的变更,必须由各单位的技术、设备等管理部门根据有关动态变更文件或命令填制动态凭证,调整技术履历簿和档案,并及时通知财会部门按规定进行帐务处理,确保固定资产帐、卡、物相符。

4、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清查、要结合业务部门的设备检查和秋季鉴定,对固定资产现状进行清点、核实,如有出入,应认真修改和调整固定资产卡片、设备技术档案(台帐、履历薄、图纸)。

5、年度终了前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的盘点。单位长应组织财会部门、归口管理部门和保管使用部门组成清查小组,按以下程序进行清查:

(1)清查小组清查盘点单位所有的固定资产,并登记造册。

(2)财会部门核对固定资产帐册和卡片,做到报表与总帐分类帐—致,总分类帐余额与明细分类帐余额之和一致、明细分类帐余额与固定资产卡片金额之和一致。

(3)财会部门、归口管理部门、保管部门、使用部门核对固定资产台帐(履历簿)和卡片、保证相互一致。

(4)财会部门、归口管理部门、保管部门、使用部门将各自的帐、卡与固定资产盘点湾单进行核对,核对后编制清查报告。

(5)清查盘点中发现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应填制“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报告表”(财固—9)单项原值在5万元以下(不含机械动力设备)的资产,由单位自行办理列帐手续;单项原值在5万元及以上的资产,由产权督理单位提出申请,经路局业务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路局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审批。

(6)每根据设备实际使用状况,上报设备大修、中修计划。

(三)固定资产报废:

1、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清查、要结合业务部门的设备检查和秋季鉴定,对固定资产现状进行清点、核实。

2、清查盘点中发现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应填制“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报告表”(财固—9),固定资产发生盘盈、盘亏,应查明原因,分清任责任。在未经批准列入“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待查清原因、分清责任后,编制“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毁损)理由书”(财固—10),待批准后列帐。

3、固资损失审批权限:单位成立资产损失核销审批领导小组,对固定资产进行鉴定,经单位长审查,“编制固定资产拆除、报废申请单”(财固—8),报路局财务处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交按照以下管理权限办理审批手续:主业原值在5万元以下的固定资产(不含机械动力设备,下同)毁损、盘亏、报废,2万元以下的机械动力设备,由单位资产损失核销审批领导小组审核,单位长审批,损失自行列销,报国资办备案。主业原值在5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不含机械动力设备,下同)毁损、盘亏报废,及时万元以上的机械动力设备,报业务主管部门、国资办审批。

5、清理结束后,应认真修改和调整固定资产卡片、设备技术档案(台帐、履历薄、图纸)。

六、债权债务管理。

(一)为了确保债权的及时收回和债务的按时偿还,避免坏帐损失的发生。维护资金的正常运转,必须加强对债权债务的管理、核算及清理。建立债权债务清理责任制度,实行债权债务追究制度。

(二)明确责任:财务室是债权债务的核算部门,债权债务清理的责任部门为主办该项经济往来事项的部门,主要是指直接与对方联系、洽谈、签约等、并向财会部门办理收、付款业务的部门。责任部门的直接经办人为主要责任人,是清理债权债务的直接责任人员。

第3条相互配合:在债权债务的清理中,各相关部要相互配合,对债权债务管理进行职责分工,财会部门、物资采购部门、有关业务部门、合同督理部门应各司其责、相互协调。

1、财会部门的职责:必须专负责债权债务审核、核算、清理、签认,财会主管人员负责控制、审查债权债务发生的合理性,监督债权债务的清理情况。

2、物资采购部门职责:根据生产计划编制物资采购计划,采购物资必须签订购货合同,并将购销合同送达财会部门,对采购物资约价格、质量、交货期、相关服务全过程负责、严禁盲目采购。加强对物资采购环节的管理与监督。

3、有关业务部门职责:对本部门涉及的相关工程、劳务项目要确保技术.质量符合要求,又要确保工程项目按期完成。在业务发生前必须签订相应的合同并抄财会部门。

4、合同管理部门职责:对每个所签合同文本进行严格审核,确保购销合同的合法性、合理性,避免引起经济纠纷。

(四)在签订合同同时必须向财会、计划、内部审计、法律等有关部门咨询,对所签订合同的各项条款要认真审查,尤其在确定付款方式、付款期限及违约条约时,应当考虑缩短债权期限、促进债权快速收回。

(五)任何部门和人员不能以单位名义对外提供担保。

(六)任何部门或人员不能将本单位资金拆借给其他单位或个人。

(七)个人借款只限于因公事项、其他事项不得借款。财会部门应坚持前帐不清、后帐不借的原则,严禁公款私存、公款公用。坚持单位长一支笔审批制度。对个人借支、预支等款项,经办人在借支、预支项目完成后,必须及时办理报销,同时将余款全额缴清。经办人在借支、预支项目完成后三个月内仍未办理相关报销手续的,财会部门必须将其名单书面报告单位长,并从工资或资金中扣还。

(八)对跨年度的债权、财会部门在每年年底前开具对帐单或签认单,与欠债人员或单位对帐。

七、运输成本、外委成本管理。

第1条。

(一)实行科目负责制:

1、运输成本含维修成本(含中修)、大修成本。

2、外委工作指以本单位名义承揽完成的外单位委托的工作,外委工作可按劳资处审批的工费比例计提工资,必须承担外委工资的工资附加费、除内部供应外,外委工作必须按外委收入交纳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必须承担路局规定的招待费、间管费,并完成外季利润。

3、财会部门负责成本费用的全面管理和控制.合理编制维修成本费用计划(不含大修、外委),并将成本费用计划分解、落实到科目负责人。大修项目谁施工谁负责,外委工程谁承揽谁负责。

5、科目负责人对所分管的成本费用的真实性、合理性、有效性负责。

(二)明确费用审批权限。

费用的发生必须经有权批准人批准。属于科目负责人费用计划及费用项目之内的费用,由科目负责人批准。属于超出科目负责人审批权限的费用,费用发生之前,必须报经单位主任审批,并让科目负责人知情。

(三)建立成本分析制度:财务室要每季度完成决算后,牵头召开成本分析会,各科目负责人书面分析工作完成进度、费用支出情况、成本费用计划的执行情况,及节超原因。降低成本费用的途径和措施,分析中应提出进一步改善经营、加强管理的对策和措施、并落实到有关部门或人员。财务室分析运输成本总体支出情况、投资项目总体支出情况、外委总体支出情况,同主任对全单位费用进行余缺平衡,有效完成全单位年度经济指标。

八、票据管理。

(一)有关部门领用收据、发票,必须经部门负责人批准,并指定专人管理。票据专管人员填写票证内部领取单、向票证保管人员票证。票证保管人员应建立票证领用登记簿.详细记录票证的领用人、时间、种类、领用数量、起止号码、收回时间。领用票证应在票证登记簿上签字或盖章。

(二)票证领用人应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内容开具票据时,应按照票证内容逐次、逐拦、全部联次一次填写,必须填写齐全,字迹必须清晰,不得涂改。对金额填写有差错的,应当重开,开出的票证应加盖财务专用章或发票专用章。

(三)票据领用人员必须做到:

1、不得转借、转让和代其他单位或个人开具收据、发票。

2、不得涂改收据、发票。

3、不得单联填开或开具上下(正副)联金额、内容不一致的收据、发票。

4、不得扩大专用收据、发票的开具范围。

5、不得未经批准拆本使用收据、发票。

6、不得虚构经营业务活动、虚开收据、发票。

内部控制岗位职责篇十五

4、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和风险结果是风险的基本构成要素;风险因素是风险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风险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正确)。

6、内部授权审批控制主要包括(ab)a、日常授权b、特别授权。

8、良好的内部控制信息与沟通的特征包括(abcdef)a、信息系统能。

9、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将下列哪些情形作为反舞弊工作的重点(abcd)。

11、内部控制缺陷包括(ac)a、设计缺陷c、运行缺陷。

13、单位应当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轮岗制度,明确轮岗周期。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单位应当采取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正确)。

16、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方法: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以“零基预算法”为基础,采用综合方法编制年度预算。(正确)。

19、行政事业单位的收入包括哪些(abc)a、财政拨款(补助)收入。

b、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收入c、其他各项收入。

31、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严格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验收制度,确保固定资产数量、质量等符合使用要求。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的验收工作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及相关部门共同实施。对验收合格的固定资产应及时办理入库、编号、建卡、调配等手续。(正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