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大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14:14:15 页码:13
最新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大全14篇)
2023-11-20 14:14:15    小编:ZTFB

总结是对过去的经历进行一个回顾和概括,是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总结中应该包含对自己的评价和对未来发展的规划。以下是一些经典总结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影响篇一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进入到转型期的阶段,社会压力逐步增大,社会结构大幅调整,这些都使当前的大学生们在毕业之后,感到各种压力交织增大。致使有许多大学生会感到社会现实与学校学习生活反差太大,有了无所适从、茫然若失和倍感迷茫的心理反映。对于适应环境、管理成才、人际关系、交友恋爱和求职择业等现实问题没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心理困惑和矛盾会日益突出和递增。所以,这些社会现实与学校的巨大反差,都在进一步的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由于我国的大学生群体基数较大,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关系到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以重视。在大学开设心理教育课也是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素质健康的时代发展需求,更是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性要求和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可以说,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康有很大程度是要依赖于大学心理健康课程的质量,心理健康课程更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和根本措施之一。同时,开设心理教育课也是高校保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和必要的途径之一。在心理教育方面,许多高校都对心理教育课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摸索出来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和经验,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果。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清醒的认识到,心理教育也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其内容、形式、教学方法和目标都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状态,并且在其中有许多的问题出现,使得心理教育的教育程度和目标都很难以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当前大学开设心理教育课主要存在的几点问题。

1.1心理教育课体系建设上存在的差距对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影响。

大学的心理教育课属于是大学德育教育的概念范畴,也是大学德育教育中的关键环节,这些也都被人们所共知和共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各高校开展这项工作时,由于所处的起点的不同,又因为没有统一的教学应用大纲,对心理教育课程的计划、实施、总结等的不统一,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并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规范,也使得这门课程只能由每个高校自行解决和安排,没有一个完整的教学目标和体系,因而在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实施、教学内容方法、教学评估机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这门课程缺少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教学体系。

1.2心理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对学生学习心理教育课的影响。

心理学教育其实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才刚刚起步,各方面还不是很成熟。尤其在高校的师资力量等方面,专业课程教师的缺乏也严重影响心理学教育课程的成熟发展。现在在高校心理学教育的课堂上,任课的教师大多没有进行过心理学的正规培训,很多都是“自学成才”,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兼职任教教师。有许多的教师在心理学课堂上表现出了一种自我认识能力不强的素质,有些教师则是一直都处于讲心理学教育课不专业的状态,这样的心理学教育课程是没有什么质量可言的。同时,在教师的心理学授课能力评估上,也没有一个健全的制度,许多相应政策没有制定或是不落实的现象还很严重。所以,师资力量的薄弱,使得大学的心理教育课质量难以保证,导致学生学习心理学方面提高缓慢。

每一个人都有成长的过程和潜力,而在心理学中,从事心理学的教育者必须得有一个成熟而又积极的心态和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只有这样心理学的教育者才有信心在心理教育中去指导学生,并能使他们有信心和决心去解决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心理困扰。所以,心理学的最高宗旨和体现也可以说是助人者必自助。在心理学的课堂上,教师也应该树立一种以学生心理剖析为主的教学理念,只有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现实心理表现,才能更好的解决学生在实际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矛盾,才能引导学生克服心理瓶颈,积极提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所以,教师要尽量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在积极的心理教育课中,潜移默化的被引导和激励。教师还要在关键的环节,对学生的心理学研究进行指点,促进学生从问题和讨论中领悟心理学的道理,从而形成成熟心理反映能力和效果。

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代感和特征比任何一门大学的学科课程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时代的色彩,而在心理学的教材更新上却远远跟不上学生心理变化的节拍。因此,现代心理学教育应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知识范畴,与时俱进的开展好心理学教育课程,使心理健康课程达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希永,田万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北京,,32(3):130.

[2]王春娜,金鹏.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体系探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5.

[3]王玲,郑雪.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

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影响篇二

国务院近期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针对目前高校学生体制健康下降的原因,我们进行了分析。

一、主观环境因素。

1.体育兴趣不浓、不知如何锻炼。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运动的心理倾向。一个人如果对体育运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力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它影响着人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具体活动方向和强度。有些高校有很多学生是从农村中学来的学生,这些来自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以前学校设施条件差,领导、教师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课教学很不正规,并且绝大多数学校高三都不开设体育课,加之高考的压力,学生把所有精力都用在文化课的学习上,从不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由此导致学生身体素质普遍较差,对体育活动兴趣不高,欲望不强。这些学生由于缺乏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上体育课时,常常要老师赶着,逼着去练,由于学生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心理状态,练习时情绪低落,锻炼效果自然不佳。

2.惰性大,参加体育锻炼缺乏持之以恒。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成为个体内在需要的自我行为方式。体育习惯是体育活动特定的情景刺激(场地、时间、器械、指导者等)和个体体育活动参与者之间经练习和重复而形成的稳固联系。

大学生的体育习惯来源于他们自身的社会文化需要,运动的需要产生运动的.动机和愿望。通过利克特(likert)法,获得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的原始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表明大学生从事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有助于培养他们稳定的体育兴趣,进而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经调查,对于不感兴趣的体育教学内容,只有少部分(24.1%)的学生能够调整情绪,积极投入练习,而大部分学生会产生抵触心理,思想不集中、动作懒散和情绪低沉。

4.在运动中受过伤,产生怕运动的思想。一些学校体育积极分子参加体育活动受伤后,在伤愈后往往都选择离开运动场,一部分原因就是在运动中受过伤,产生了后怕思想:另一部分原因是受伤后给学习生活带来很多不便。

5.家长对子女体育运动的态度。一些研究表明有89.0%的家长支持或不反对子女进行体育运动,38.2%的学生与家庭成员有一起运动的经历。但就爱好体育运动的原因,受家庭影响(15.7%)却排在个人爱好(62.5%)、同学影响(32.1%)、教师影响(19.9%)之后,显示家庭影响力的不足以及现代学生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可见家长对子女参与体育运动表面抱支持态度,因为与家庭投入相比,这种支持却显得苍白无力,也就是只停留在主观愿望上,而不是落实在客观行动上。

二、客观环境因素。

1.没有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能促使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高校体育锻炼氛围包括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情况、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等。校领导是学校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学校体育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相当一部分高校领导对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不够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很少参加学生的体育活动,没能起到带动作用,致使学生没有正规的指导,营造不出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来。

2.学校体育设施不够。国家对于高校所必需具备的场地器材条件向来都有明确的规定,但由于近年来体育器材价格的大幅上涨,许多学校的体育经费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仅有的场地器材只能维持正常的体育教学,难以满足学生课外活动的需要。

3.学校体育器材太少,不能满足锻炼的需要。据有关报道:截至12月底,广西高等院校的体育场地面积为1,111,345平方米,体育场地总数为690个,平均每校有场地数为16.83个,每千名学生拥有场地数为2.39个。这个数字仍然无法满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

目前高校室外场地免费开放,室内场地基本上采取收费形式,而且部分室内场地在周末、节假日不开放,场馆的利用率不高。而室外场地的数量根本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而且场地种类不丰富,主要是篮球场、排球场,一些新兴项目的场地,如高尔夫、保龄球、攀岩场地等基本没有,不能满足广大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

4.营养条件不足。饮食营养是人维持生命的要素,是运动健身的基础,运动和营养是达到健康的两个重要方面。目前,全国几乎所有高校的食堂都是承包制度,由于承包费用过高,加之近几年的物价上涨速度之快,承包商为了最求利益的最大化,只有在饭菜的质量和分量上下工夫,在学校食堂就餐的学生也就只能照吃不误,贫血和营养不良症状的同学也越来越多,以至学生减少原有的体育锻炼来保证正常的新陈代谢。

5.宣传组织不力。我们了解到少数学生把课余时间用在家教或找工作上,还有少数学生为了考研究生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这都与学校对高年级学生课外活动缺乏有效组织管理有直接关系。

6.虚拟网络对学生体质的影响。网络的兴起使有许多闲暇时间的大学生将电脑作为交流、娱乐和消遣的对象,而网络又将室外的体育运动转入室内坐位不动。由于对着电脑荧光屏的时间延长和肢体对腕关节的压迫,不仅导致学生视力下降,还促使“鼠标手”的出现。调查显示,上网在大学生业余生活排列第二位,因而不可避免地损害了学生体质。

参考文献:

[1]丁桑兰.环境评价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熊茂湘.体育环境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7]孙辉.论体育环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3,(5).。

[9]赵鸿斌.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因素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02).。

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影响篇三

在当今人们生活水平如此之高的社会形势下,人们对养生问题越来越重视,职业学校也应该对体育教育重视起来。体育教育活动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锻炼身体,拥有强壮的体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职业学校中的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群体受体育教育工作的影响,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操,从而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未来的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职业学校的体育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是职业学校学生休闲娱乐的主要形式,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学生可以培养自身的合作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体育教学的实践活动可以促进职业学校的独生子女提高运动能力、陶冶情操以及提高毅力,对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作用,可以很好地完善他们的人格。职业学校的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发展,才能在步入社会之后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职业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应该不断加大,教育理念应该围绕培养人们健全的人格展开。深入调查我国职业学校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从他们心理存在的问题展开,这是我国社会重视的一项课题,各职业学校都应该以身作则。总体说来,职业学校应该充分宣传体育教育理念,创新体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这对独生子女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4]周双荣.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结合职业需求的体育教学内容改革实验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

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影响篇四

论文摘要:本文就学生情感心理方面的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论文关键词:学生因素教学效果影响。

教学质量受很多因素影响,如保证教学的基本设施和设备的投入、教学环境、教师与学生的因素(即人的因素)等。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是由教师与学生所决定的,师资的质量高,学生的素质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师资的质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不论教师教学水平多高,若他对教学工作不负责,教学就决不会有好的效果;二是教师的业务水平,包括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学生因素也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学习态度,二是知识基础和学习的能力。笔者在级任课班级学生中针对学生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实验调查研究,研究表明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和改善教学效果,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而且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别是情感心理因素,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学科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笔者现将研究结果中有关学生情感心理方面的因素总结如下。

1.学生的心理。

1.1成就心理。

成就动机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乐意去做,并力求达到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这种成就心理使学生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学生的成就心理是学习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前提。

1.2期待心理。

期待指自己对未来结果的预先性认知。学生对未来的期待心理,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很有影响,在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积极的效果,成为学生学习动机的来源。学生的期待心理在课堂教学中有积极的作用:对教师来讲,学生的这种期待心理实际上是基于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而形成的,因此,学生的期待心理会使教师感到一种信任,可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动力。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心理,优秀教师都很注重学生对教学心理的反应。教师的职业动机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本动力,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学生,对教育学生产生极大的热情,对学生产生强烈的义务感,才能发挥自身的巨大潜力。奥苏伯尔曾说过,影响教师教学有效性的一个最重要的个性特征,乃是他们对学生智慧发展个人承担的义务达到何种程度。大家是否一致同意,这是教师专业动机的一个核心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教师是否施展了必要的努力,使学生的智慧得以发展。

2.学生的情感与教学过程。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心理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使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学生的情感必然成为课堂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2.1学生对教师的热爱和期待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前提。

情感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学生情感的最大特点是对老师的接受和喜爱,这种接受和喜爱具体表现在对他们所喜爱的老师课堂教学的期待和课堂教学过程的和谐统一、良好师生互动。学生的这种良好的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凡是得到学生认可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心理上同教师必然有了亲近感和理解感,能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如果教师不受学生欢迎、对学生漠不关心,甚至经常训斥、惩罚学生,就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和不满情绪,对学习抱应付甚至放弃的态度。因此,教师要使教学获得成功,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热爱学生的心,这样就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2.2学生的情感决定着课堂的心理气氛。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课堂的心理情境。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具有综合作用。在其它情况相同的条件下,课堂教学效果直接受课堂气氛的影响。在愉快的情境中,人容易产生快乐的情感,反之,则感到压抑、痛苦。对课堂气氛起重要作用的是学生的情感。有的学生无视自己的`情感对课堂气氛的影响,课堂上漫不经心地听课,有时甚至无视课堂纪律,课堂上随便讲话,做与上课无关的事情,这种死气沉沉、令人窒息的甚至混乱的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必差。有的教师过分强调“严师出高徒”,势必出现对学生采取简单粗暴的做法,造成课堂气氛紧张,学生感到压抑,教学效果必然不佳。所以,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充满爱,以赢得学生对教师加倍的爱,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这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促使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3学生的情感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学生的智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的,学生只有愉快地、积极地并能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时,才有利于智力的发展。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情感的影响,教师的教学必须热情饱满,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智力得到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必然是教师本人的信念和情感的真实流露,教师只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用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意去感动和教育学生,以情动情,以心感心,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每次讲课,夸大而言就是一次“表演”,那么“演员”的精神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上,教师要把饱满的斗志表现出来,营造鲜活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有意思,而不是乏味。这种饱满的状态并不是激昂的演说,而是一种情绪、一种亲和力。如果教师带着平淡的表情、平淡的语气给学生上课,会导致一部分学生丧失听课的兴趣,长期以往就会导致一些学生不愿意听课,最后干脆放弃这门课程的学习。2.4学生的情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动力。

学生对教师的接受和热爱,是教师工作的巨大动力。这样教师会如饥似渴地丰富自己的知识,认真地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在工作中即使有千难万难,也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因此,学生的情感影响着教师的情感,学生和教师的情感对教学的成败有重大的影响。

3.学生的意志品质与教学效果。

研究表明,在达到一定的智力和知识水平后,影响教学效果的往往是学生的个性品质,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个性品质既影响他们的个性发展,又影响学习效果;学生的个性品质既影响他们智力的发展,又影响学习的成绩。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有利于创设友好、和谐的课堂气氛,这种愉快的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发挥学习的潜能。自我意识是个性的自我调节系统,学生认识到自己将来的职业岗位的价值,意识到将来工作岗位的重要性,就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就会克服困难,勤奋学习。

4.学生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其是否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关系密切。养成一个好的习惯,与改掉一个坏毛病一样,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教师要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实现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只有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更好地发挥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5.师生关系与教学效果。

师生关系既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又是一种特定的“心理交流”关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的基础和重要条件。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其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准确性,而且取决于学生是否确信并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教学水平基本相当的教师,可以因为师生关系的不同而教学效果迥异。如果师生关系紧张、恶化,教师就无法顺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良好的、民主的师生关系,其显著的特点是师生相互了解,情感融洽,彼此信赖,教师具有较高的威信。因此,教师不仅要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主导地位,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对学生既要充满爱,又要严格要求。

总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通过交往形成的师生关系,尽管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主要还是由教师决定的。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受尊敬的教师,学生总是把他看成自己效仿的榜样,产生向教师学习的心理倾向,因而对教师的要求和指导乐于接受,并容易转化为内心的需要和愿望。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易使学生更好地发展智力,而且易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学生的进步和对教师日益增长的要求,又成为鼓舞和推动教师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巨大动力。这使教师不仅得到安慰,感到生活充实,而且认识到自己生存的价值,更加热爱学生。如此良性循环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

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影响篇五

论文摘要:通过研究东北农业大学03级、04级、os级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各项的及格率,证实学生步入大学后,学校采用一系列的配套的管理方法和有力措施,短期内能使学生素质明显提高。但随着学生步入高年级而身体素质则呈下降趋势,特别是从高中升入大学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又是逐年下降的,本文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后给出了大学生体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早在前就有人提出,用牺牲学生的健康去换取文化知识是错误做法,既不符合教育规律,又违反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是不可取的。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的国民体质监测表明: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呈下降趋势,速度素质、耐力素质、力量素质、柔韧素质均下降。

一、大学生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

选取东北农业大学03级、04级、05级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本校03级、04级、05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检测项目;身高、体重、肺活量、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女)、握力(男)、台阶实验。

从表1可以看出,03级学生1一3年级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各项的及格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总的及格率为一年级是71。7%,二年级是74。6%,三年级是73。1%。这说明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现一个倒v字型的发展态势,即一、二年级是良性发展过程,三年级开始逐渐下降。这是由于大学生步人大学后,学校采用一系列的配套的管理方法和有力措施,短期内能使学生身体素质提高,随着学生步人高年级,对其身体锻炼约束减弱,因此高年级呈现身体素质下降的趋势。

从表二可以看出,03,04,05级学生大学一年级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及格率分别为71。7%,70。9%,69。8%。这说明从高中升人大学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是逐年下降的。

(一)初高中体育教育的失误。

从高中升人大学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逐年下降,这说明学生在初高中阶段体育锻炼缺乏,是初高中体育教育的失误,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的活动为基本形式、以身体的完善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教育过程,身体的活动是采用某一形式、遵循某一运动规律来完成的',是需要一定技术技能支撑的。简单的游戏只适应于某一年龄段,是不能相伴一生的。中学体育教学应是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兴趣提高身体素质,增进身心健康。现在的初中、高中,学校只注重升学率,体育课教学名存实亡。据调查,83%的大学生在中学没能掌握应有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也没有经常锻炼的项目。由于家长和教师及周围环境都关心学生的中、高考成绩,学生学习压力大,忽视课余体育锻炼,造成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下降。

(二)健康意识淡漠。

青少年时期是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持续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体质状况从个体而言是人生中体格最强壮的时期,身体的各系统发育和机能能力都达到一生的最佳状态。不坚持体育锻炼,短期内机体并无明显反映,但随着健康意识的逐渐淡漠,人们便失去了自觉坚持体育锻炼的原动力,只是根据自己的一时喜好偶尔运动一次,这势必造成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在体内积累,最终产生质的变化,使体质健康状况下降。

(三)体育教育的脱节。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现一个倒v字形的发展态势,一、二年级是良性发展过程,这说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三年级开始逐渐开始下降,则说明大学体育教育还存在着不足。有些专家认为很多大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是因为体育教学太格式化,太僵化了。我认为这只是学生不喜欢体育课诸多因素之一,目前高校体育教育突出健康和素质教育,努力使学生身心愉快地接受锻炼,促进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但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喜欢体育课了呢?体育教育是借助某一运动项目来实现其培养目标的,它需要一定的运动技能来支撑,因此大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主要原因是大学体育与中学体育的脱节,中学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没有完成,而大学的培养目标又是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而无法衔接。面对运动技能偏低、培养目标较高的形式我们的教师也很茫然,无论是俱乐部教学模式,还是三自教学模式,都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多层次需要,更无法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顾此失彼势必造成大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甚至不喜欢运动,造成了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倒v字形的发展态势。

高等学校最根本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大学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学龄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大学阶段能否养成终身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观念和习惯,以及掌握终身体育的理论与方法将对其今后终身从事体育锻炼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中心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提高健康意识。

大学生健康意识淡漠,势必造成坚持体育锻炼的动力不足,要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首先要提高其健康意识,但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单靠讲几次理论课是不够的,应该营造一个具有浓重健康氛围的环境,利用校内广播、宣传栏等大力宣传体育与健康的相关知识,并把健康教育贯穿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进行健康教育,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高健康意识,并积极付诸于行动,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

(二)大学体育教学应力求务实。

1。为中学体育教育补课。从事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要有基本活动能力和基本技能做支撑,任何一堂体育课都是以某一项目为主线而展开教学活动的,如果没有基本技能做支撑,要实现高一层次的培养目标(提高参与意识、养成锻炼习惯、增进身心健康)那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大学体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为中学体育补课,先完成中学体育培养目标(掌握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兴趣),再去实现大学体育培养目标,这样才符合锻炼习惯形成的规律,由兴趣开始发展至爱好最终形成习惯。

2。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完成《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的五项培养目标,结合学生体育素养的具体情况,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就不可能是单一的,必定是多样的、复合的。根据学生对体育的认知程度、技能水平、健康状况、体育素质等情况,设定每个学段的培养目标,如第一学年注重第一学年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使学生都能参与到课余锻炼中来,为其提高运动兴趣、养成锻炼习惯奠定基础。第二学年注重体育道德、团队精神和形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的培养,使之成为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并根据学生体质状况、运动技能水平分层次按不同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如在传统项目教学选项分班时可同时开二至三个班,在第一次课上按学生的运动技能分成高、中、初三级授课,避免“吃不了”和“吃不饱”的现象出现。只有采用复合式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实现《纲要》提出的培养目标。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程教学,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并从中获得快乐,陶冶情操,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欣赏能力。使学生在意志品质、身心健康、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三)完善体质健康监管机制。

为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落到实处,使体质健康检测不再是各项指标简单的测试和数据的统计,而是让学生切实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并依据所学健身知识、运用多种与健康相关联的运动手段,为自己制定运动处方和健身计划并自觉实施,真正实现对自身健康的维护,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建立监督辅导机制,对学生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制定的运动处方和健身计划的可行性给予指导,定期对学生制定的健身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结合每年一次的体质健康标准检测结果加以评价和调整,使学生具备在人生不同时期都能保持、调节健康状态的能力,维护自身健康,真正拥有健康。

(四)克服惰性养成锻炼习惯。

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存有惰性,当你具有自我锻炼的愿望,并具备自我锻炼能力的时候,能否长期坚持自我锻炼并行成习惯,主要看你是否能够克服自身的惰性。据调查有74。8%的大学生平均每天锻炼不足30分钟。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惰性,养成锻炼习惯,有必要加强对课外体育锻炼的监管力度,做到体育部与学工处、教务处、各院系协调配合,把课外体育锻炼的出勤率与体育课成绩、体质健康标准加分、综合评定,甚至与学分挂钩,使学生重视课外体育锻炼,强制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克服惰性最终形成习惯。为使课外体育锻炼更具实效性,安排教师现场辅导,随时对学生在锻炼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帮助和指导,辅助各院、系、班组织小型多样的娱乐性、协作性强的群体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体育锻炼的效果在体内形成良性积累,最终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

四、结论。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必须遵循身体机能发展规律和体育意识、运动技能和习惯的形成规律。只有遵循自然规律,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避免好大喜功、追求形式,抓好高校体育教育的各个环节,使每一环节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能,才能完成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项系统工程,最终实现大学生体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影响篇六

0前言。

“阳光体育”这个名词的提出,主要针对中学生参加体育热情不高,体育锻炼的习惯没有养成,体质健康水平下降、心理素质不够全面的状况,旨在鼓励中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向“阳光”进行锻炼。这里的阳光不知是指处于阳光下,同时也是指中学生群体运动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的阳光。

阳光体育运动通过充分发挥和利用校内、课内的体育课,以及鼓励中学生课外参与社区、家庭等小团体式体育运动,创建体育运动无处不在的社会环境,以实现以下作用效果:

一、阳光体育运动通过“每天一小时锻炼”,给予中学生正在持续发育的体内各器官、系统一种良性刺激,促进身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一系列适应性反应和变化,从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过程。

如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体质虚弱、肥胖症、心肺功能不强、用眼过度等身体问题,均可利用阳光体育运动得到良好的控制,以保证身体各项机能正常。

二、合适的阳光体育运动可以在保持体质良好的状态下,提高学习效率,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如进行有计划阳光体育运动,可以改善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使之思维敏捷,调控身体运动准确协调,提高生活质量;通过阳光体育运动使得血液循环加快,在单位时间内流经脑细胞的血液增多,以获得更多的氧气,加快新陈代谢,有效消除脑细胞的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体育锻炼不仅对中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积极作用,而且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良好作用。我们应当鼓励中学生通过广泛、定期、适度的校内外、课内外阳光体育运动,来促进心理健康。作用如下:

一、有利于智力的发展与提高。正常的智力是正确认识世界的前提,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是心理健康的第一项标准。阳光体育运动对智力的发展和提高具有促进的作用。一方面,定期阳光体育运动,可以促进中学生大脑的开发,增强神经系统功能,提高人的记忆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另一方面,阳光体育运动可以促进锻炼者的注意力、反应力、判断力等进一步提高,在刺激多变的环境中开发自己的智力等。

二、有利于情感和情绪的调节和改善。阳光体育运动不但可以转移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解脱出来,而且不良情绪可以得到及时的宣泄,如在学校,由于中学生学习任务偏重,加上相互之间的竞争和比较,会让他们产生不良的精神状态,如果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就可以转移大脑皮层对这一不良情绪的反应点,变成积极愉悦的精神状态。

三、有助于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和形成。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能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品质。在阳光体育运动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动作难度或外部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懦弱畏惧的心理、疲劳,对某事某物的沉迷与过度进行等),在战胜自我的前提下,越是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为此,我们应当鼓励中学生培养这样的坚强意志品质。

本文通过对阳光体育运动进行解释分析,并从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身体和心理两个角度,阐述合理、适度、定期、广泛的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诸多良好作用,可见,我们应当提倡多开展这样的阳光体育运动,努力从校内课内,校外课外、社团家庭等环境中,构造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时间条件、运动内容与形式、群体合作运动意识、空间条件等运动环境,对今后中学生身心发展从体育运动角度进行提倡,具有一定的进一步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影响篇七

引言:

作为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校园体育文化深受大学生群体的热爱。校园体育文化不仅提高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其从繁忙的学业中解放出来,还锻炼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其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校要将体育文化融进校园文化中,以培养学生素质为根本目标,将锻炼需求和增强体质相结合,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根据调查显示,从1987年到,我国大学生群体的身体素质呈现下滑趋势,尤其在的全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检测中,一半以上学生的身体爆发力、耐力等指标下滑幅度非常大。身体素质是大学生日常学习和未来工作的保障,也关乎到我国未来人口的身体素质。因此,高校需要提高大学生群体的身体素质。高校可以开展健美操课程,来提升学生机体的柔韧度;开展篮球比赛,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举行长跑比赛,锻炼学生的耐力等,来形成高校特有的体育文化氛围,能使不同身体素质、不同锻炼需求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进而在体育锻炼中,提升自己的身体机能。为打造新时期的校园文化,云南农业大学举办了首届“体育文化节”,由体育教师带领学生们开展体育运动。此次体育文化节共涉及了12项体育运动项目,在校学生可以选择包括篮球、足球、排球、长跑在内多个体育项目,进行体育锻炼。通过此次体育文化活动,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在体育竞争中,只有通过吃苦耐劳、掌握体育技巧、艰苦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大学生通过体育竞技活动,能够感受到体育带来的魅力,同时激发竞争意识,取得比赛胜利。因此,高校通过开展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能够使体育文化在高校学生文化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为此,高校要定期开展体育比赛活动,包括校园篮球赛、校园轮滑比赛、校园舞蹈大赛等,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功的热情。同时,高校还要在体育活动中树立公平竞争意识,做到公平裁判,来宣扬体育文化的公平公正原则,进而在提升大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确保竞公平性。以嘉兴学院为例,近日,嘉兴学院举行了排球垫球比赛。开赛前,各支队伍积极备战,队员间互相交流比赛技巧和方法,期待比赛获得好成绩。经过近两小时的比赛,在各支队伍的努力奋战下,最终,职教学院在气排球垫球比赛中以三分钟垫球284个夺得冠军,园林、园艺学院并列亚军,动科院夺得季军。在此次比赛中,职教学院队的队员相互打气,鼓励队友,来凝聚团队力量,最后赢得胜利[1]。

与他人交往能力是现代人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而体育文化作为沟通的载体,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是因为人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血液的流动速度快,人体的内分泌就会增加,会产生快乐、激情等状态,使得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降低,消除陌生感,来建立初步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大环境相比,校园的人际交往关系并不复杂,高校想要提高大学生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需要构建以体育文化为载体的交际平台。由于体育比赛过程艰难、结果不确定,需经过竞争或配合才能够取得胜利,这有利于学生调整自己的心态,应对各种比赛突发事件,也能在足球、篮球等团队竞赛中,学会团队合作,建立彼此信任度,进而取得最后胜利,提升人际交往的质量,实现了以体育文化结交朋友的目的。

作为一种文化理念,体育文化的主题是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新的体育项目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大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非常强,每年都有报道大学生徒步或骑自行车从外地回家。这体现出了当代大学生敢于挑战自我的特性,因此,高校要抓住这一特点,在校园中、体育俱乐部中,向大学生介绍新兴体育,来开展体育文化活动。高校可以开展体育文化节、趣味体育节、团体操比赛、cuba篮球比赛等活动,来打破传统的体育文化观念,让学生感受到技能提高带来的喜悦及战胜困难的满足感,进而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造力[2]。结论:综上所述,校园体育文化能够对大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在此基础上,高校通过开展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能够使体育文化在高校学生文化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高校要定期开展校园篮球赛、校园轮滑比赛等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因此,高校通过构建校园体育文化,能培养出符合新时期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作者:樊戍华单位:西京学院。

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影响篇八

前言:

在这人才紧缺的21世纪,大学生的心里健康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浅析篮球运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会有什么影响.篮球运动,作为奥运会的一项比赛项目,它所考验的不只是人的体能和踢球的技巧,更多考验的是一个人的内心以及团队精神.俗话说人多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没有篮球比赛是可以靠一个人打赢的,这有团队间相互配合加上个人精湛的球技才能打造出冠军团队.这充分的证明,在当代,除了注重个人的能力外,更注重的还有团队能力.只有内心足够强大、懂得团队协作精神的人才打好一场球.人生就好比一场篮球比赛,个人的努力加上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合作才能演绎出更精彩的人生.这也侧面显示了篮球运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

1篮球运动。

篮球运动起源于1891年,由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训练学校体育教帅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篮球运动也逐渐完善.如今,篮球运动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而言,篮球运动是他们的主要运动项目.大部分高校每年都会举行篮球运动比赛,通过比赛选拔出最优秀的团队.看似简单的篮球运动却有很多讲究,它考验的是一个人的韧性、团结能力和良好的心态,胜不骄、败不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家人、老师、同学和社会的压力下,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非常的大,有的甚至很极端.

2.1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里。

2.1.1自卑心理生活所带来的压力是不容小觑的,很多大学生都来自农村,带着家庭背景的自卑,他们来到了大学,过上了一直向往的大学生活.可是与此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高额的学费已经成了家里的负担,为了更好地生活很多大学生选择了半工半读的形式继续学业.这使一些大学生在无形中形成了自卑的心里.这种心理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是不利的,并且也会影响学业和参加学校活动的积极性.

2.1.2攀比心理一些大学生在与同学和室友接触的过程中形成了攀比心理,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里,大学生攀比心理的形成的主要因素来源于社会、家庭、个人多方面的影响.大学生攀比现象随处可见,甚至愈加强烈,攀比之风在校园内盛行开来,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百害而无一利.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明白攀比不同于竞争,攀比与嫉妒有着密切关系,是一种不健康的心里.

2.1.3跟风盲从心理跟风盲从就是没有主见的现象,它是一个人从意识和判断力上都跟从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很多大学生的通病,也是比较堪忧的现象之一.很多大学生都会认为多数人的想法就是正确的,所以有的人看别人不学习他也不学,别人逃课他也逃课,甚至歌厅和酒吧竟然成了风靡一时的娱乐场所.这种现象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摧毁一个人.一个多数人都很认学的班级可以带来好的学习风气,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很可能成就一个以前从不学习的人.然而一个充满娱乐、逃课的班级也很容易带坏一个人,所以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我们应该学会判断是非,应该有自己的主见,无论在生活或是学习中,都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敏锐的判断能力,在是与非面前做出正确的判断.只有这样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才有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

2.2父母、亲友所带来的压力。

不是所有的父母的支持都会起鼓励效果的,很多大学生的压力是来源于父母的.在我们小的时候父母就告诉我们,我们要好好学习,等长大了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于此同时,很多人的梦想也因此扼杀在摇篮中,他们被父母的期望所禁锢,而埋没了自身的天赋.有些父母会在无形中给孩子施加压力,比如:大多数的父母会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作比较,在比较中,压力也随之而来.还有一些家里的亲朋好友比较喜欢讨论谁家的孩子好,谁家的孩子不懂事,很多当代大学生都已经成为家中长辈用来比较的对象.这对孩子的心里势必会带来压力.虽说有压力才有动力,但是过度的压力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的影响.

2.3同学关系。

有些人认为同学关系不重要,在我看来,它是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个只会学习的人,是成就不了大事业的,交朋友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而有的人却不会交朋友.他们把自己禁锢在自己的圈子里,却失去了朋友的关心和快乐.这种心理是不健全的,正常的交友是正常生活的关键,我们应该懂得如何沟通,建立正确的交友方式,否则同学间的不愉快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关键问题.现今社会常出现交友不愉快而引起的犯罪现象,如果我们都懂得正常的沟通和化解问题,没有极端的心理现象,就不会发生大学生打架以及自杀的现象.

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影响篇九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关系是指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中发生的联系,是校园体育文化传播的前提。就算有了共享文化如果没有这种传播关系,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不会发生传播,而且这种传播关系不可能发生在单个人身上。在高校校园存在体育课、体育比赛、体育社团等,形成一个个关系网交织在一起,许许多多教师和学生发生联系,组成各种关联的传播关系,才能发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在高校校园这种传播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界与高校校园间的体育文化关系,方向是双向的,可以是外界信息传向高校校园,也可以是高校校园向外界传递信息;另一个是校园内部自身的传播关系,是信息在校园内部的自我传递过程。

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影响篇十

校园体育文化在强健学生体质、提升综合素质和磨练意志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现阶段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不是很理想。目前,青少年耐力素质的下降和竞技体育在奥运会上屡创佳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多年来对大量学校学生的身体体质的调查可知,学生的身体体质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而缺少锻炼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校园体育文化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之一,学校领导均认为其在强健体质、促进个性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他们一致主张应大力倡导和发展校园体育文化,而实际的落实效果不是很好,这主要是因为部分家长和教育主管部门将升学率作为评判学校实力的主要标准,导致学校不得不偏重智育,学校中普遍存在体育教学投入不足,体育课程被占用,体育活动无法正常开展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对体育活动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是,由于国家调拨的教育经费短缺和沉重的课业负担,仍然制约着体育活动的开展。

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影响篇十一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滑,表明学校体育在很多地方和学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育部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一小时的意见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还没有很好的落到实处,学校体育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还仅仅流于形式,原本能带给孩子愉悦和快乐的体育,乏味无力。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社会的,有家庭的,也有学生本身的,但学校体育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1.调研点校及对象。

原国家教委等五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结果和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意见》精神,要求每5年对中国青少年学生进行一次体质健康监测工作。2010年固原市对学生体质健康抽样调研监测工作,分别在固原回中、固原二中、三营一中、三营一小等十所中、小学7-18周岁的在校学生中进行,分回汉、男女、城乡在校学生共4800人的检测量。

固原市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工作按照《20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手册》的要求,从抽样学生的身体形态、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三个方面的`身高体重、内科、视力、50米、立定跳远等26个单项逐一检测。

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结果再次显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下滑趋势,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力量、耐力、柔韧素质及肺活量等指标仍然持续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仍在增加,尤其是学生视力不良检测率居高不下,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为28.2%,初中学生视力不良率为53.18%,高中学生视力不良率为83.79%,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女生视力不良率高于男生,城市学生视力不良率高于农村。

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青少年学生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变化,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完成作业、玩电子游戏、浏览互联网、看电视等活动,而运动时间明显减少。学生升学压力加大、精神紧张、睡眠不足、营养过剩、体育锻炼不够,被认为是造成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主要原因,但学校、家庭重智轻体的观念是导致学生体育锻炼不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之一。

一是部分学校和领导“健康第一”的思想淡薄,只重视与升学考试相关知识学科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全面的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时间被挤占和挪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得不到保证。一些学校和领导认为学生体育锻炼是一项软任务。学生少参加一些体育锻炼不会对学生身体健康产生太大影响,升学率才是学校的生命线;一些学校和体育教师因担心学生安全问题而不敢开展有效的体育活动。二是些家长对学生的健康重视不够,宁愿不惜血本开发孩子的智力,但对增强孩子的体质上舍不得花钱花时,认为学生上一所好学校是最重要的。

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遏制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是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针对当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方面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学校体育教学要围绕一个理念、确立二大机制、搭建三个平台、抓好四个结合。

围绕一个理念。就是要牢牢树立“健康第一”这一基本理念,把学生的健康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

确立二大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强制健身机制,促使学生参加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而不是学生愿意参加就参加不愿参加就不参加;二是指导学生制定健身计划,参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定期测评制度。制度在完善中规范,在继承中创新。

搭建三个平台。一是搭建教师培训平台。体育教师是学生科学、合理的参与体育活动的指导者、领路人,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主动性;二是搭建环境平台。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器材健身的多功能和体育墙画、标语、黑板报的激励作用,营造良好的健身环境;三是搭建传统优势平台。选择学校便于开展、学生乐于接受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组建班级、学校运动队长期开展活动,培养体育骨干,带动全体学生参与体育活动。

抓好四个结合。一是把《体健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与“二期课堂教学质量工程”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求实。既要反对过分追求运动技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严格按竞技化的模式,成人化的招法进行学于练。又要防止技能教学过分随意化,一味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验和感受,缺乏有效地引导;二是把大课间活动与“2+1”工程结合起来,为学生掌握两项运动技能留有选择的余地和学练的时空;三是把班级俱乐部活动与学校运动会结合起来,定期开展年级、学校体育运动竞赛活动,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四是把确保学生每天体育活动一小时与学校考核评估结合起来。制度化、经常化,常抓不懈,扭转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趋势,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影响篇十二

青春期女性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为了研究体育锻炼对青春期女性心肺功能的影响,选取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女性进行为期5个月的体育锻炼,并在锻炼前后分别测定其心率、动脉血压、呼吸频率、肺活量等心肺功能指标,将测定结果进行比较,旨在探讨体育锻炼对青春期女性心肺功能的影响。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体育锻炼对青春期女性心肺功能的影响。选取中专护理专业新生处于青春期的女性400名,身体健康,心肺功能正常且近2年内无病史、无专业运动训练史。对受试者的心率、动脉血压、呼吸频率和肺活量等心肺功能指标进行测量并做好记录,根据测定的结果,将400名学生以蛇形排列分成2组,随机确定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

1.2锻炼方法及数据处理。

实验组安排一些轻松活泼、生动有趣、运动强度和运动量中等的运动项目,锻炼者心率保持在110~130次/min。实验组早晨跑步、跳绳、游戏30min,下午30min健美操、篮球,每星期锻炼6天。对照组按常规除每周2节体育课外,不安排其他的体育锻炼活动。锻炼时限为2月8日~7月10日,为期5个月。所测数据均在fx-180计算器上进行处理,统计方法为常规统计,并进行配对t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心率和心动周期比较。

锻炼前,实验组心率和心动周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t=1.02,1.13;p0.05)。锻炼后,实验组心率平均值为71.34次/min,对照组为75.88次/min,实验组心率变化率为-6.35%,对照组心率变化率为-0.38%,实验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心动周期平均值为0.84s,对照组为0.79s,实验组心动周期变化率为6.33%s,对照组心动周期变化率接近于0,实验组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t=3.10,3.44;p0.01)。(表1)。

2.2动脉血压比较。

锻炼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压和平均动脉压均无显著性差异(t=1.21,0.87;p0.05)。锻炼后,实验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略有变化,脉搏压有显著变化。实验组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压和平均动脉压的变化率分别为1.95%、-2.74%、11.50%、0.73%,对照组的变化率分别为0.13%、0.22%、0.05%、0.19%。这说明实验组锻炼前后收缩压略有升高,舒张压略有降低,脉搏压明显升高,平均动脉压略有升高;对照组锻炼前后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压和平均动脉压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有显著性(t=3.60,3.133;p0.01)。(表2)。

2.3呼吸频率比较。

2.4肺活量比较。

实验组锻炼前的肺活量平均值为2483.55ml,锻炼后肺活量为2768.26ml,肺活量明显增加,变化率为11.46%,对照组锻炼前和锻炼后相比无明显变化,说明锻炼以后实验组的`肺活量明显增大,差异有显著性(t=3.00,2189;p0.01)。(表3)3讨论体育锻炼对青春期女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经过6个月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实验组200名女生心率明显降低、心动周期明显增大;动脉血压发生了变化,其中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变化不明显,脉搏压变化明显;实验组呼吸频率明显降低,肺活量明显增大。前述变化说明了体育锻炼对青春期女性的心肺功能产生了显著影响。对照组除了正常的体育课外未安排其他的体育锻炼活动,锻炼前和锻炼后心肺功能也有一定的变化,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运动时,骨骼肌的血管舒张,大量血液流向骨骼肌,骨骼肌血管对外周阻力的影响远远大于内脏等不活动器官血管收缩的代偿作用,造成外周阻力下降,舒张压下降。同时,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引起心脏血液输出量明显增加,因此,收缩压水平提高。本研究结果表明,锻炼组脉搏压升高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说明锻炼组女性的心脏功能较好,心肌收缩力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确实能改善心血管的功能。

体育锻炼可以增加青春期女性身体不同部位的正常发育,改善青春期女性的身体形态。其原因是青春期女性经常从事体育锻炼活动,改善了血液循环状况,增加了机体细胞营养物质的供应,提高了心脏的泵血功能,增加了肺的呼吸运动能力。提示体育锻炼对于青春期女性心肺功能有显著影响,因此加强青春期女性的体育锻炼活动非常重要,青春期女性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

作者:赵红恩王伟浩赵俊霞单位:洛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洋.冬泳对老年人体质状况影响的研究[d].温州:温州大学,.

[3]邓士琳.延缓绝经后骨量丢失运动干预方案的综合评价[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4).

[4]潘施伊.有氧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性别差异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8).

[5]杨灼芳.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6).

[6]胡泯,陈善平,张中江,等.不同锻炼行为阶段锻炼效果认知的比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

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影响篇十三

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趋于成熟,但还未达到完全成熟的水平,不论在情感和意志上都存在未成熟的一面。大学生病态的表现在于:(1)学习缺乏动力与竞争压力感;(2)人际关系不良;(3)专业兴趣低与考试应急;(4)恋爱受挫,单相思与孤独、空虚和压抑感等。产生这些弊病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中关系比较密切的有早期教育与家庭教育问题、学习及环境的压力、专业及职业的选择矛盾、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恋爱中的矛盾、心理冲突与不良性格等。这些因素直接导致大学生失去自我;信心丧失,意志减弱,孤独,消沉,难以面对和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严重者可导致自杀和犯罪。

大学生心理健康已是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曾有文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评述,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表示担忧。加强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当前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高度重视。2004年教育部做出决定,我国高校新生入学时要进行心理测试,并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这样做是为了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成才。

其实,体育锻炼不仅对大学生的生理上产生积极影响,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积极大于消极。

心理健康是躯体健康的基础。目前学术界对心理健康的定义说法不一,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等人提出了十条心理健康标准:。

(1)有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当的估计;(3)生活目标、理想的确定切合实际;(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5)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6)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7)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8)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展个性;(9)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大量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发泄内心的冲动、烦闷和单调,提高人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满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有益的需要,磨炼人的性格和意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显著地放松人们紧张的精神状态,改善人的自我感觉,消除沮丧和失望情绪。这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重要方法。体育锻炼是一种低消费支出、低风险和低副作用的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的手段。体育锻炼对人们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下方面:。

1、改善情绪状态。

不良情绪是导致生理和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体育锻炼能直接给人们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控制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表明,一次30分钟的跑步可以显著地改善张、困惑、焦虑、愤怒和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长期有规律的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情绪的改善和心理承受能力增强。

2、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竞争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必备素质之一。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强烈的情绪体验的活动,是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坚强意志、获得奋发进取精神的有效手段。通过体育竞赛使学生增强自信,自我激励,争取不断地超越他人,超越自我,获得奋进向上的积极情绪体验,体育竞赛永远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它可以增强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克服困难的能力以及培养不屈不挠的良好意志品质。体育竞赛有着严格的纪律与规则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规则进行比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自制力,帮助学生妥善控制自己的情绪。室外环境下进行体育锻炼,风吹日晒,尤其在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参与者必须具备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还必须具有适应各种恶劣环境的健康体格,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最为可贵的品质,它能使人们在挫折中崛起。纵观古今中外,在事业上有成就者,大多是非常自信的。自信心是超越自我的内在动因,是人们走向成功的基石。体育竞赛不仅是对手之间的体能、技能和智慧的较量,也是对每一个学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的考验。在取得体育比赛胜利之后,每一个人都会有一种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正是这种体验,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即使比赛失败,在经过找差距、找方法、勤学苦练之后取得成功,获得的自信心还会更加坚定。

4、提高智能。

长时间地进行脑力劳动后,进行体育锻炼有益于呼吸、血液循环和神经细胞兴奋与抑制的交替,更有助于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分析能力等心智能力的健康发展,并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5、正确对待挫折。

体育锻炼中的挫折随处可见,只要比赛就会有输赢,有胜利就会有失败。挫折、失败并不都是坏事,它给人以打击,给人带来损失和痛苦,但也能促进思考和奋起,变得更坚强,它能打破主观唯心的认识和人们盲目追求完美的幻想,运动竞赛的失利、体育运动的失误往往给学生心理留下印记,产生情绪反应。然而挫折即已发生,应该勇敢面对它,适应它.摆脱挫折阴影的纠缠,在反复经历了体育锻炼中各种挫折的磨练后,心理承受力才会不断提高。只有正视现实,激发迎接挑战、战胜挫折的内在动力,才会摆脱危机,继续前进。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希望,是现代化建设的未来主力军,而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及成材的重要保证。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改善心理环境、增强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是任何其它方式无法代替的。作为跨世纪的一代大学生,应自觉加强自身修养,充分发挥体育锻炼对自己身心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影响篇十四

文化传播是由文化和传播两词组成。其中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不同领域不同的学者对文化赋予不同的定义,本文是从广义上对文化的理解为: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3]。传播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4]中解释为:广泛散布。英国人泰勒最早用传播一词研究文化解释为:文化迁徙、采借、暗示以及分布等[5]。文化就在我们身边,是我们每天都接触到,而传播是文化的内在属性和基本特征,文化是在传播过程中得以生成和发展。文化传播是指人们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产生于社区、群体及所有人与人之间的共存关系之内的一种文化互动现象,实现传播主要是由文化的共享性、传播关系、传播媒介、传播方式四方面因素组成[6]。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传播是文化学与传播学的交叉学科,既是文化学的分支,也是传播学的分支,在文化学及传播学的相互渗透过程中,它形成了固有的传播特征、传播途径及传播对象,同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并不等同于一种运动形式的简单输出,而是在高校校园内的师生互动,是一项庞大的文化系统工程,其积极有效的传播必将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进度,反之则会给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带来消极的影响[7]。

人类文化发展历史,是文化创造的历史,同时也是不同社群、民族、国家文化共享的历史,文化共享的历史与人类发展的历史共短长,共享性是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因素,文化共享的目的和宗旨正是为了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8]。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共享性是高校学生、教师对体育文化的认同和理解,这是文化传播的基础,只有在文化的共享性的前提下高校校园文化才能传播,这种共享文化存在的形式各种各样,可以是文字、语言、颜色、动作等,只有成为人们共享文化时才能进行传播。如:红色对中国人来说是表示喜庆,白色表示丧葬,而美国则不一样,红色表示恐怖,白色表示洁净。在高校校园团体赛项目比赛前运动员们总会围在一起手掌向下叠加在一起,表示团结加油,比赛时运动员会不断用手掌拳头在胸前表示自我加油,当运动员向上伸出食指和中指形成“v”时表示胜利;在运动场周围看到像红旗形的“ln”字母的图案是李宁公司的标志,大钩是耐克公司的标志等等,如果不了解这些共享文化,就不会明白,交流和传播就非常困难。同时高校学生都是年轻人,文化层次较高,向往新事物,且对文化的共享性能更好理解和接受,因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共享性是高校校园文化传播的基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