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古人计数教学反思(模板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3:34:58 页码:11
古人计数教学反思(模板10篇)
2023-11-13 03:34:58    小编:ZTFB

成功的背后,是不懈的努力与坚持;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首先要梳理好思路和逻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人计数教学反思篇一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之“古人计数”。

教学片段:

师:谁会从11数到20?

生:11、12、13……20。

师:看来你们都会数了,想不想知道关于这些数的一些知识呢?

生:想。

师:你们看,我手里有多少小棒?数一数。

生:9根。

师:这9个一根一根的小棒,我们又叫它“9个一。”会在计数器上拨出“9个一”吗?

(说说计数器的个位和十位)。

生上台演示。

师:老师再添一根,就是“几个一”?

生:“10个一”。

师:现在来变一变,看老师把它们捆成一捆,它们又有了个新的名称呢?你们知道吗?

生:不知道。

师:这一捆里有十根,所以又叫“1个十”。

师:谁能说清楚这“1个十”是怎么来的?

生:是把十根小棒捆起来得来的。

师:请你们观察一下,“1个十和10个一”一样多吗?(一样多)那一个十里面有几个一?10个1在一起又组成了几个十?”

(生动手操作,捆小棒)。

(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要求拿出1个十或10个一。同桌相互说一说1个十里面有几个一;10个一组成几个十?)。

师:刚才我们计数器上拨了9个一?要表示10个一,怎么办?

生:再拨下一个珠子。

师:你们看,现在个位上10个一了,个位满了10个一,就像你们玩游戏一样,达到一定分数后,就可以晋级。它们也要晋级了,怎么才能顺利晋级呢?也就是说要用十位上珠子来表示了?这10个一在十位上要多少珠子来表示呢?你们说说看!

(学生意见有些不一)。

师:十位上一个珠子表示1个十,那么它究竟要几个珠子才能表示这10个一呢?

生:一个珠子。因为一个十就是10个一。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课件显示:个位上10个珠子消失,十位上出现1个珠子)。

(师板书10的写法)。

师:你们能不能用小棒迅速拿出“11”?

(指名上台展示。并把两种不同拿法进行对比,体现先拿一捆,再拿一根的优越性。)。

生在计数器上拨出“11”。

(借助课件再次动态演示,一边演示一边引导学生说一说)。

师:十位上拨下一个珠子,表示什么意思?个位上拨下一个珠子又表示什么意思?

师:谁来说说“11”是怎么组成的?

……。

教学本节课的内容,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出发点,把握教学的重点,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就一年级学生的现状和发展水平说,对于“11――20”的数,不仅会认,而且能按顺序地读出来。但是对于数的组成和位值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语言表达,来突破教学的难点。这节课,要始终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使学生在愉悦中主动探索,在过程中发展思维,在交流中获取知识,进而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古人计数教学反思篇二

1.在具体的数数活动中,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能认、读、写20以内的数。

2.会用小棒和计数器表示20直观表示11~20的数,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感受“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十进制计数法)。

3.在动手操作数学模型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丰富学生的数学感知。初步了解古人发明十进位值制计数法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

难点:为什么用“十”计数及对“数位”的理解。

【教学具准备】。

课件、20根小棒、橡皮筋、计数器。

【教学课时】1。

【教学策略】创设情境与组织操作探究相结合,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古人计数(十进制计数法的铺垫)。

师: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数宝宝还没有发明出来,古人还不会用数宝宝表示羊的只数,也不知道每天放了多少羊,但这并不影响他管理羊群。

师:瞧!(课件)这就是牧羊人在清点自己的羊,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样计数的?

小结:用一块大石头表示10,再加上一块小石头,合起来就是羊的只数。

过渡:古人真聪明,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学聪明的牧羊人,利用手中的小棒来代替小羊,摆一摆,数一数。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1~20各数的组成,十进制计数法的开始)。

1.摆小棒,初步认识“11”

(1)引导学生用小棒一一对应地记录羊的只数。

(2)牧羊人一共放了几只羊?可以数数的知识数出小棒的根数,也就是羊的只数。

(3)10后面的数是几?比10多1的是?多2呢?多3呢?

(4)全班一起1个一1个一地数,数到10个一,将10个一捆成一捆,就是1个十。

2.捆小棒,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

(1)学生动手操作,将10根小棒捆成一捆。知道10个一就是1个十。

(2)认识11是由1个十,1个一组成的。结合小棒,说说12、15表示的意思。

(3)小结: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就是十几。

3.拨计数器,理解“数位”的意义。

(1)介绍计数器,认识数位(个位、十位),同桌之间说说计数器上有什么。

(2)动手拨一拨,感受将10个一转化成1个十。

(3)结合拨数,知道数的组成,体会20以内数的意义。

a.在计数器上拨11,知道1个十,1个一是11,会用算式10+1=11表示。并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不同。

b.同桌合作拨一拨19,并说说是怎么拨的?

c.重点指导19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让学生说一说“20这个数你是怎么拨的?为什么个位上要写0?”。帮助学生理解2个十就是20。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第一关:看图写数。书本75页练一练的第一题。

第二关:猜猜我是谁?

a.我是由1个十,4个一组成的,猜猜我是。

b.在计数器上,我的个位有2个珠子,十位有1个珠子,猜猜我是()。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20以内的数,能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

希望同学们回家以后能把今天所学到的知识与你的家长分享。

五、板书设计。

10个一就是1个十1个十,1个一合起来是11。

10+1=11。

古人计数教学反思篇三

《古人计数》是新世纪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认识11~20的各数,这是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起始课。从本课时起,学生对数的认识不仅仅是单独的按物点数,而是以十个为一群进行按群计数,这是建立十进制数位概念的重要阶段。教材中所呈现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摆一摆,数一数。以“古人计数”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体会“实物图片―小棒模型―用数字计数”的抽象过程。二是捆一捆,认一认。运用学生原有的经验,直观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引导学生初步体会数位的概念。三是做一做,说一说。通过摆小棒、拨计数器等数数活动,帮助学生经历由数小棒到捆小棒再到拨计数器,逐步抽象出数的过程。这节课教学目标有3个:1、结合数小棒、拨计数器等活动,会认、读、写11――20各数。2、初步认识个位和十位,感受以“十”为单位的计数方法。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3、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教学重点是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会认、读、写11――20各数。教学难点是知道两位数各数位上数字所表示的意义。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向自己提出了一下几个问题:

1、“十进制”概念的建立:怎样让学生理解数位并把它类化为自己的知识?

3、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如何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做到自然而不做作?

针对这些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1、“十进制”概念的建立。

认识11~20各数,是学生数的认识的一次飞跃,让学生建立十进制的概念,理解计数单位“十”是培养数感的基础。围绕“怎样摆放让别人很快地数出是11根”这个问题,学生自主地动手操作摆小棒,汇报交流,呈现出多种摆的方法,通过比较让学生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把10根扎成一捆是最容易看出是多少根,10根扎成一捆这种方法的优越性。再让学生经历一捆小棒在计数器上如何表示的过程,让学生体会从具体形象的实物中抽象出数字符号,把小棒,计数器和数字符号很好的对应起来。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学设计,突破了10个一就是1个十的难点,理解了数的意义,建立正确的数位概念,为培养数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关注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严格遵循知识形成发展的逻辑体系展开教学,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只是来自于教材的编排体系认为应该具有的基础上,忽视了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实际上,由于社会发展的日渐信息化和学习化,学生的学习资源正变得日益多样,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经过调查我发现:现在的孩子大都会数、会写11――20各数,也了解这些数的有关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我先引导学生用小棒摆出11、用计数器拨出11、写出11以及感受不同数位上数的意义,然后通过12这个数巩固刚才的过程。而对于13――18则让学生自己选自己喜欢的一个数摆一摆、拨一拨、和同桌说一说数的组成。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领悟知识。

3、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非常注重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本课教学中,从“数铅笔”引出数,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自发地数数,在学生理解了以“十”作为计数单位的好处后,我马上向学生展示生活中也经常把“10枝铅笔放在一起”、“10卷纸放在一起”、“10个鸡蛋放在一起”。让学生们充分的感受到,“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的好处,以此突破难点,并让学生自然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没有刻意而为之的违和感。

4、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

数学课堂是教学双边活动的舞台,不能仅仅是教师的`“教”,更多的应该是学生的“学”,我们要多创造让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要多给学生留下自主探索的空间。如:教学“11”的写法后可以给学生留一点时间观察老师黑板上的板书:然后问:“你能发现什么?”相信有孩子能说出:1捆小棒就相当于计数器上十位上的1颗珠子,也相当于“11”这个数十位上的“1”,它表示1个“十”。1根小棒就相当于计数器上个位上的1颗珠子,也相当于“11”这个数个位上的“1”,它表示1个“一”。

课堂上要关注全体学生。如在教学“13――18”这一环节中,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让学生自主摆小棒、拨计数器、说数的组成。操作活动结束,在两个学生展示汇报后,还可以再追问其他的同学:“你摆的数是几?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或者你拨的数是几?这个数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等等。让全体同学参与进来,汇报自己的操作活动成果,进一步巩固数的组成。还比如在教学“20”的过程中,我请学生上台展示,学生的参与面不大,而且浪费时间,效果并不是很好。实际上这个时候,学生对用小棒摆出1个数、在计数器上拨出1个数等操作都比较熟练了,他们需要的是老师引导他们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过程,学生没必要上台展示,让他们在座位上说出自己的摆法和拨法更能锻炼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让其他的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感,这样他们会积极判断别人的方法对不对,好不好,好在哪里,等等,从而培养学生会倾听的习惯与会判断的能力。

古人计数教学反思篇四

本节课,我借助“小小商店”这一学生熟悉的背景,运用“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这一节课一开始,我就以逛商场为题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自己布置三个柜台,价格有整元,整角的,也有几元几角的,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人民币的认识。通过三个柜台经理的竞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大家产生及浓厚的'购买欲望,然后,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回收站的作用,帮助小朋友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思想和意识。

选定完小经理和收银员后,开始组织全体学生活动。在老师巡视中,发现问题,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进行人民币的计算时有没有发生错误,碰到了些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的等等,体现开放性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个体的特点,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此活动的实践性、开放性、现实性都非常强,教师主要做好引导的工作,增强学生的数学交流,使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古人计数教学反思篇五

本节课主要讲解《计数的基本原理》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把握两计数原理的概念和推广,会用两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该课的重点部分在于理解两原理的区别与联系。难点在于根据不同的实际问题要选择不同的原理来操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也是这样安排的`。授课过程中结合高二学生准备就业的`特点,采用了一个面试的故事贯穿始终。分别从选拔学生去面试的方法、面试时的注意事项、面试成功后的欢送等方面分别引入及应用了分类计数原理及分步计数原理。然后通过两组练习,强化两个计数原理,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认识基础上,通过对基础的把握,和自身思维的发挥,让学生发现问题,推广结论,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题,老师只是作为引入的桥梁。

为了降低难点,解决重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增加了一些活动讨论的设置,让学生自己动手,小组合作去发现规律、总结规律,最后得出结论。本着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再合作的思想,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知识,通过讨论升华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我也感觉到本节课的设计有不妥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问题的分析过多,虽说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问题,但是这样也就减少了学生的思维过程的时间,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完全放手,让学生自我学习。

2、要深入挖掘题目的价值。前面几个引例数据较简单,学生反应很快,没有来的及进一步挖掘题目中隐含的知识,以致于学生学生被动的接受,对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可以改为让学生下定义,师生共同讨论的形式给学生以思维想象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实现自主探究。

总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施展自己的才华,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个性品质。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探究的环境,营造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效果。

古人计数教学反思篇六

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充分利用“买衣服”这一情景图,学生发现买这些衣服如果用小面额的人民币付钱太麻烦,从而有学习认识大面值人民币的必要。再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小精灵的介绍认识这些大面额的.人民币,学生们兴趣高涨,说出了不同面值人民币的主要特征。大面额人民币的互换仍然本课教学的难点,我采用“创设情景法”,让学生在模拟购物活动,利用自己准备的人民币学具来摆一摆,同桌两人一人当售货员,一人当顾客,说清楚自己要买的东西以及付钱方式,并让两组代表上台展示。学生兴趣浓厚。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智慧在手指间。”动手操作这一环节让孩子们进一步体会正确应用人民币。

在处理思考题:“有一些10元、20元、50元的人民币,正好拿出100元钱,可以怎么拿?采用四人一小组让学生并把自己的方法与同伴说一说。教室里马上热闹起来,学生很有兴趣的一边摆一边交流着:、我拿两张50元;、我先拿1张50元,再拿2张20元和1张10元;、我拿5张20元;、我拿10张10元;、我拿1张50元,1张20元,3张10元......很快地摆出了10种不同的拿法。这么多种不同的拿法不是在老师的说教中获得,也不是在观察模仿老师的演示中得到的,而是在孩子们亲自操作实践中产生的。老师及时引导这么多办法我们整理的时候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才会不重复不遗漏,以后孩子们在思考问题时要学会有序思考。学生在购物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大面额人民币,掌握了大面额人民币之间的换算,体会购物有不同的付款方式,体会大面额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古人计数教学反思篇七

1、本节课一开始通过的意义和规律的复习,使学生明白一些大于10的数也可以这样表示,但究竟该怎么表示,有什么规律?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一难点,也使学生明白一点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

2、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讨论,师生间的合作与交流,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让每个学生能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同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和归纳能力。

3、书的例题只有一题,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至于已经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它的原数是什么这种例题,书上并没有出现,为此教学时增加补充例题,更进一步地让学理解指数n与整数位的关系:n=整数位-1。

4、数感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出学生能力的生成点,数感的养成也是一样,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演练进一步体会数感。

古人计数教学反思篇八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是排列组合问题的最基本的原理,是推导排列数、组合数公式的理论依据,也是求解排列、组合问题的基本思想。分类加法计数原理针对的是“分类”问题,其中各种方法相对独立,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完成这件事;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针对的是“分步”问题,各个步骤中的方法相互依存,只有各个步骤都完成后才算做完这件事。

运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的注意点: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首先确定分类标准,其次满足:完成这件事的任何一种方法必属于某一类,并且分别属于不同的两类的方法都是不同的方法,即“不重不漏”。

分步乘法计数原理:首先确定分步标准,其次满足:必须并且只需连续完成这n个步骤,这件事才算完成。

但是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往往不知是使用哪个原理,他们会尝试着先用分类加法计数原理(或分步乘法计数原理),然后看教师的反应(反馈),有时教师一个皱眉,就会让学生意识到在原理的选用上产生了谬误,从而改用另一个(原理);而教师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也常常会“断喝”——“想一想,到底是‘分类’,还是‘分步’?这会给学生一个强烈的暗示:“我的方法选择错了”,因此教师不应在学生面对问题时问“到底是‘分类’、还是‘分步’?”,而应当引导学生构建方法,根据方法的特征来选择所适用的原理。

古人计数教学反思篇九

在执教《认识钟表》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情况下学习新知识。又能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能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选择教法,创设教学情境,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持久,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根据这些特点,我在一开始就引入了喜羊羊,它给小朋友们出了许多难题,一环扣着一环,创设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情境。然后用谜语引出钟表,又欣赏到各式各样的钟表,这些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新知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这种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下面的学习活动中。

二、注重学生倾听,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如认识钟面时,先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然后指名回答。如若不完整,学生进行补充,从而提高倾听的参与度,逐步养成倾听的习惯,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三、注重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我在教学本课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找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此对数学产生兴趣和亲切感。如出示小朋友上午10时在上课,晚上10时在睡觉,同一个时刻却在做不同的`事情,感受一天中有两个10时。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1.课堂上,虽然我已经有意识地想让学生多说,自己总结出规律,但是由于学生的表现没有我预想的好,我一急,代替了他们的地位。2.重难点不突出,特别是认识大约几时,没有讲清讲透。这节课的知识点其实是比较多的,由于我自己的心态,担心课来不及,所以后半部分看上去比较赶,学生的说大多变成了我自己的“转场”,部分学生还是未掌握知识点。3.练习时,对于学生的指导不够。如在画分针、时针的时候,是要用直尺的,一开始画之前忘记提醒了。自己对于教材的把握还是不够,没有考虑全面,讲解也需更全面。

古人计数教学反思篇十

《认识上下》这一知识点孩子们并不陌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节课的重点是会用“上下”完整地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体会上下的相对性。难点是摆在中间的物体,如何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即某某在谁的上面,又在谁的下面。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所以在开始就利用多媒体出示书中例题,让学生先叙述小鸟和小兔子的位置,当学生说出:“小白兔在下面,小鸟在上面时”时,我提出“你能说小鸟和小兔它们谁在谁的上面吗?”为的是让学生说出本课的重点。但是很多学生说的是小兔在下面,小鸟在上面。我用学生喜欢的大树爷爷说的话给予纠正:在表达位置与顺序时,要注意不能单纯地说谁在上,谁在下,应该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这时学生说的就是“小兔在树叶的下面,小鸟在树叶的上面”,我一再强调是不要说树叶,就说小鸟和小兔,所以开始学生自己说“谁在谁的上面或下面”这一难点时学生有相当的困难。后来我引导学生和我一起说“小鸟在小兔的上面”后,大多学生就能较好的说出“小兔在小鸟的下面”。这一难点开始有了突破。接着我出示了小松鼠,在小鸟和小兔的中间,让学生说出小松鼠的位置。当学生说出:小松鼠在小兔的上面,小松鼠在小鸟的下面时,我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会说小松鼠在上面,一会说小松鼠在下面呢?经由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物体的相对性,和小松鼠比较的动物不一样,也就是参照物不一样,那么小松鼠的位置也就不一样了。在这里我用了学生的语言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解答,所以学生对于这难点都掌握的比较好。这样,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学生自己发现,老师的引导中得到了较好的突破。学生叙述的较流利、较准确后我出示了书本58页的填空题和59页的分房子题,进一步巩固知识。由于孩子的年龄小,有意注意的时间短,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我说你摆”这一游戏环节,师生互相配合,我说位置,学生摆,摆完后看看自己摆的,同学摆的,和老师摆的一不一样。学生的积极性较高,这一环节是气氛最活跃的环节,学生在玩中体会上、下的位置顺序。本节课我注重了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同桌互相观察同桌的身体,结合身体上的`东西说说它们之间的上下位置关系。学生找的很准确,有的是我也没想到的,可见学生的观察能力较强。我觉得这节课学生的状态比较好。

本节课我还注重了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教室中找一找上、下,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强,说得非常好。我又利用身边的素材,让孩子用文具盒、橡皮、铅笔和数学书进行物体的位置关系的交流,并组织我说你做的游戏加深理解,效果也不错。

这节课不足的地方: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师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课堂中显得散,有学生没有集中注意力听讲,需要教师不停地组织教学,效果不够好。

我想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原有的经验不多,差别有些大,少数学生在活动中没有自己的主见,需要老师的时刻提醒,帮助。在课堂上毕竟时间和精力有限,难免有时会注意不到,因此在课后还要多花时间在“学困生”身上。这节课上完这后,我也在反思这节课,在反思的过程当中,我也找到了自己的不足。课前如果能准备得更充分一些效果会更好,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改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