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孔子和孟子的名言(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23:29:45 页码:10
最新孔子和孟子的名言(汇总8篇)
2023-11-10 23:29:45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思维的整理和梳理,可以提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总结要精炼凝练,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核心思想。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的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启发和思路。

孔子和孟子的名言篇一

1.志,气之帅也。

2.养心莫善于寡欲。

3.仁人无敌于天下。

4.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

5.国人皆曰可杀。——《孟子·粱惠王下》。

6.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粱惠王下》。

7.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梁惠王上》。

8.居移气,养移体。——《孟子·尽心上》。

9.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10.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

孔子和孟子的名言篇二

1、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3、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6、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7、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8、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9、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2、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1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4、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15、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16、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17、尽信书,不如无书。

18、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19、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20、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2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2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24、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5、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26、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27、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8、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9、人皆可以为尧舜。

30、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31、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孔子和孟子的名言篇三

1、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3、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4、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5、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6、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7、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9、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10、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2、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3、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14、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5、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16、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19、听其言而观其行。

20、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1、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22、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23、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24、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25、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6、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7、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28、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29、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3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2、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33、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3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5、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36、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37、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38、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3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4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3、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44、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4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46、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47、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48、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和孟子的名言篇四

1.仰不愧于天,俯不怍(惭愧)于地。

2.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为政。

3.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孟子·离娄上》。

4.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孟子·离娄下》。

5.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6.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孟子·公孙丑上》。

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8.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孟子·离娄上》。

9.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

10.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孔子和孟子的名言篇五

1、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2、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4、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5、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6、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7、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8、江海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

9、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1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1、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12、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13、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14、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5、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6、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1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18、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0、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2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22、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23、大道自然,何须强自静。行无求而自松,饮无奢而自清,卧无欲而自宁。

24、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5、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6、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27、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28、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2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30、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31、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32、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3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3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5、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36、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37、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3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39、动为静之基;清为浊之源!

40、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41、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4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43、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4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45、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46、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47、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48、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49、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50、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为道。

51、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孔子和孟子的名言篇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五十步笑百步。

老而无妻日鳏,老而无夫日寡,老而无子日独,幼而无父日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文章来源:

个人本站内容,请务必保留上面文章来源信息!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任意转载!

孔子和孟子的名言篇七

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有风人之托物,二雅之正言,可谓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

3、”斯言殆欲使後人深求其意以解其文,不但施於说《诗》也。今诸解者往往摭取而说之,其说又多乖异不同。

4、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5、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6、惠王今问我曰何以利益我国,则为王之大夫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家,为大夫既欲利益其家,则为王之士庶人亦必问我曰何以利益我身。

7、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8、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9、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10、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1、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12、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1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

14、养心莫善于寡欲。

1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6、其进锐者,其退速。

17、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

18、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19、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0、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1、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22、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23、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24、惟有贤者然後乃得乐此耳。谓修尧舜之道,国家安宁,故得有此以为乐也。不贤之人,亡国破家,虽有此,亦为人所夺,故不得以为乐也。

25、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6、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27、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28、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免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29、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3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33、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34、民事不可缓也。

35、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弃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36、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37、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38、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39、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0、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孔子和孟子的名言篇八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2.哲学思想。

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在《孟子》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孟子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作为比喻:宁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公孙丑》)上)。

认识论。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教育方法中的“因材施教”。肯定在进行教育时,必须采取因人而异的多种方法。而且,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发展。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孟子所倡导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是中国古代教育学的结晶,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教育仍然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此外,孟子还非常重视修养。在心性修养方面,孟子从“性善论”这一根本思想出发,认为实行“仁政”的最重要的动力,完全仰仗于君子大发“仁心”。这种“良知”、“良能”,“操之所存,舍之所亡”,贵在一个“养”字。孟子以子思的“思诚之道”为依据,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等观点,从而形成了一套含有主观唯心主义成分的思想体系。

性善论。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性善论”是一套唯心主义的说法,不过,孟子以“性善论”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

饮食见解。

孟子在饮食上提出了较多的见解,多被后人视为经典。他从仁爱的角度出发,说道:“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后人将“君子远庖厨”解为不近厨房,并作为孟子贱视烹饪的理论依据,这是不可取的。

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孟子》记载,诊断饮食是人生最基本、最重要的事情。这与儒家自孔子开始对饮食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