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七星景区导游词(大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9:14:17 页码:7
七星景区导游词(大全11篇)
2023-11-19 19:14:17    小编:zdfb

总结是在不同领域的学习和工作中都必不可少的一环,有助于检验和评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总结中可以突出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亮点和突出表现。接下来是一些总结样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写出一篇完美的总结。

七星景区导游词篇一

七星岩位于肇庆城北约3公里处,是个历史悠久的风景区,游人到此游览的历史可上溯到一千多年前。1982年,取七星岩的“星”和鼎湖山的“湖”,合称为“星湖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1999年、xx年星湖风景名胜区先后被评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十大文明风景区示范点”、“国家4a级景区”。

我们面前的这个湖,是狭义的“星湖”。是当地俗概念的“星湖”。古时候它叫沥湖,原来是西江古河道的余沥,后来经过文人墨客的渲染,成了“天上银河的余沥”美誉为“星湖”。“星湖”一名最见诸文字是在是在明代崇祯年间,距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星湖由中心湖、波海湖、青莲湖、东湖(仙女湖)和里湖五个湖组成。总面积约为6.49万平方米。

清代陈恭尹写了一首《七星岩提名歌》:“娲皇未补星辰漏,神人驱石如云走。赭鞭鞭断云不前,天风吹落西江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也说:七星岩“盖帝车之精所成”。这就是七星岩得名之由来。七星岩共七岩,呈两列长条状,南列自西至东为阆风、玉屏、石室、天柱、蟾蜍、仙掌及北边的阿坡这七座岩。

【天柱岩】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七星岩景区了。整个景区的面积共8.227平方公里,我们今天只能游览其中的几个景点。面前这座山就是天柱岩,高约114米。峰顶上的摘星亭,是七星岩最高的建筑物。

天柱岩有如擎天柱,半山上的天柱阁,曾住过陈毅和罗瑞卿等党和领导人,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也曾在此就餐。当年郭沫若十分欣赏此阁,曾作诗留记:“七星落地上,天柱立中流。山多红豆树,窗对白凫洲。月下开菱镜,云间结彩楼。勾留过一宿,灯火是端州。”我们在附近找找,看谁能见到散落在地上的红豆----相思豆。

【千年诗廊】1962年2月,外交部长陈毅元帅来游七星岩,曾写下一首古体长诗,其中对石室岩的摩崖石刻有这样的赞美:“壁上题词句,千年成诗廊”。

什么叫“摩崖石刻”?中国人自古习惯把可有图文的方形石板叫做“碑”,圆形的则称为“碣”;对于镌刻在天然岩石上的图文,则称为“摩崖石刻”,也简称为“摩崖”或者“石刻。“摩崖石刻”原来是为了铭功和记事的,发展至后来,也加入了选刻诗文、佛经佛像等内容。

七星岩的摩崖石刻主要集中在石室岩的龙岩洞内外及莲花洞。自唐宋以来,历代诗人墨客在此赋诗题字者,络绎不绝,现存有摩崖石刻410余件。这些石刻,有古今体诗、长短句、四言韵语、四六骈文、歌行、散文、游记,还有对联、题名、题榜以及经文。论字体,篆、隶、真、行、草,样样俱全。使人恍如置身于碑刻书法艺术的宫殿,浏览于诗文荟萃的长廊。

在这些石刻中,最有艺术价值的,就是我们眼前的这幅李邕的《端州石室记》。像初唐其他散文一样,这篇文章仍沿袭汉魏六朝赋体骈文的句式,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可惜由于年代久远,有些字已残缺难辨了。宋朝时,这里又多了个马蹄形的损痕,所以后人称它为“马蹄碑”。这篇《端州石室记》的价值,在于它是七星岩现存摩崖石刻中年代最早的一篇,刻于唐代开元十五年(727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它的作者文名满天下!连李白和杜甫都崇拜和颂扬他。他书法艺术精湛,开一代书风,印证了初唐疏朗痩劲书风向盛唐时期的丰厚磅礴书法风格的转变。

唐代在这里题刻的名人还有稍后的李绅。李绅,他是中唐时期有名的诗人。对于他,大家可能不大熟悉,但他有两句古风,倒是家喻户晓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此后,宋代的名臣清官包包拯、《爱莲说》的作者哲学家周敦颐哲学家祖无择、诗人郭祥正、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永历三忠”之一的陈子壮等,都在此留下了摩崖石刻作品,至于清代的石刻就更不胜枚举了。所以,xx年“千年诗廊”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月宫】大家都看到了山门檐下的“水月宫”三个字吧,宫名为“水月”一说岩下本有座观音堂,供奉着水月观音;一说取“水月双清”之义。水月宫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万历三年重修扩建,后废,崇祯九年又重建,并铸造铜像。1985年春由国家拨款重建。

水月宫占地6000平方米,红墙黄瓦,采用了中国传统沿中轴线布局的院落式格局。大殿里特设供奉“摩利支天”。所谓“天”,实际上是神的异名,佛教说共有20天,他们本是印度神话中惩恶护善的20位天神,佛教沿用其说,把他们作为护持佛法的神。我国许多寺庙的大殿内两侧都有二十诸天神像,但不专祀,这里作为主神而专祀,在国内是罕见的。

摩利支是梵文的音译,意译为“阳焰”、“威光”。据《摩利支天经》说,她常常行走在日神之前,但有隐形法,使日神看不见她。所以在古代,摩利支天是武士崇信的偶像。明朝两广总督熊文灿设殿专门祭祀她。据说就因为他派遣两广总兵郑芝龙(郑成功之父)在征剿刘香的海战中,得到摩利支天现形助战而大获全胜之故。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摩利支天铜像,是1986年重铸的,高5米,重6吨。他旁边两位是仙女。是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摩利支天支菩萨得以重铸金身。

【阆风岩、玉屏岩】我们面前的石山东西相连,气势雄浑,并列如屏,古时合称为“屏风岩”。明朝开辟这岩时,人们将东、西峰分开,东峰称“阆风岩”,古书云:“高门为阆,阆风乃昆仑山极顶之门户”;西峰称“玉屏岩”。陈毅元帅形容“玉屏如铁墙”。早在明万历年间这里就修了蹬道,清乾隆年间又再次重修,所以沿途可见明、清的摩崖石刻。好了,都上来了吧,这座亭名为“十友亭”,从这里俯瞰平湖幽堤、村落城郭,一览无遗。请过来看看这幅石刻,它叫“状元碑”。诗是清代诗人、书法家黄培芳作的,字是清代广东三大状元之一的林召棠写的。待会我们还可以看到清初诗坛着名的“岭南三大家”-----顺德陈恭尹、南海梁佩兰、番禺屈大均的题名石刻。各位游客,参观了三仙观,过了扶啸台、环翠台,我们终于来到玉皇殿了。它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598年),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重修。建筑物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檐下的斗拱铺作繁多而且精细。瞧,这就是“莲花托”,这就是“燕尾昂”。支撑殿顶的四根金色木柱,前两根褛刻云龙,鳞甲毕具,形若飞动。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往西走,经过玉屏峰的小石林、叮咚井、一线天、双珠径,到马鞍亭下山。

【阿坡岩】我们现在抬头看见的这座石山,就是阿婆岩,阿坡是“阿婆”、“禾婆”的转音。相传古时有一仙女,在这里教打渔为生的乡民种植水涨禾高的大禾,使四乡获得鱼稻双丰收。她老了,乡民便称她为“禾后”、“禾婆”。至今在岩山东北麓还有明代刻的“禾后岩”三个大字。阿婆岩下周围的石壁上,遍布当代名人的摩崖石刻,很有书法价值。岩下这个水洞,全长300多米,是七星岩“八洞”中最长的一个水洞。这里属于冷洞型的脚洞,夏天进去,凉风习习,令人暑气全消,如果乘船进洞探胜,里面的钟乳石千姿百态,为七星诸洞之冠。

【湿地公园】各位游客,我们眼前这片湖面是东湖的一部分,因禾花仙女的传说而称仙女湖。它是星湖湿地公园的核心,面积约2平方公里,水深平均达2米,是最能体现湿地环境的游览区。现在请各位上船游浏览。湿地公园你们听说过吗?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或为淡水、咸水、咸淡水的水体,还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湿地被誉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它是鸟类、爬行类、哺乳类动物的乐园,是物种的基因库,它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这个概念早在1956年由美国政府提出,1971年由美国等36国在伊朗小镇拉姆萨尔共签订了《湿地公约》。1994年我国开始全面履行《湿地公约》。xx年12月12日,我国首家湿地公园----肇庆星湖湿地公园正式被确认。

大家请往两旁看,招鸟岛、月亮岛等20多个小岛浮现湖面之上,前方的岛上就是南中国第一大的丹顶鹤园了。目前全世界大约有只丹顶鹤,中国约有1000多只,这个园内有50只,这在中国排第四位。丹顶鹤被誉为“湿地之神”,成语“童颜鹤发”“松鹤延年”的“鹤”都意味着长寿。园中还有火烈鸟、白鹳、蓑羽鹤、白枕鹤和冠鹤等共几百只珍稀禽鸟,这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充满欢乐和诗意的天地。

各位游客,1961年叶剑英元帅曾以诗句对七星岩景色作了最精确的概括:“借得西湖水一环,更移阳朔七堆山。堤边天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今天我们游览的地方也算多了,但这只是七星岩景区的一部分。其实,七星岩景区包括“五湖六岗七岩八洞”、“二十景”,还有些景点我们还未涉足呢!

今天的行程到此结束了,这里还有许多景点等待大家再次光临!

七星景区导游词篇二

桂林七星(岩)景区位于桂林漓江东岸,距市中心1.5公里,占地面积约137.4公顷,绿化覆盖率达84%,是桂林市历史至悠久、景致集中、适合家庭畅快游玩的世界旅游组织推荐的国家首批aaaa级景区。七星景区集山水观光、运动休闲、文化体验为一体,是桂林山水与文化、运动与休闲的聚集地。

七星岩隋唐称栖霞洞,宋代称仙李岩、碧虚岩。位于桂林七星公园内普陀山腹,东西贯通,入口在天玑峰的西南半山腰,出口在东麓。它原是距今100万年的一段古老地下河道,全洞构成一条珠串状的地下长廊。

七星岩(喀斯特地貌)因七星山而得名,原是一段古地下河道,后来地壳变动,陆地抬升,将其悬挂至半空,成为人间奇迹,至今已有一百万年以上的历史。洞内雄奇深邃,钟乳石千姿百态,五彩绚丽,被视为栖息于烟霞之中的`神仙洞府,早在五、六世纪就有了七星岩的文字记载,古时候也叫栖霞洞、仙李岩、碧虚岩。岩洞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是顶穹残存的洞迹,下层是脚下仍在发育的地下河,供游客游览的是中层。游程814米,最高处27米,最宽处49米,洞内温度常年保持在20摄氏度左右。

七星景区导游词篇三

女士们先生们:

欢迎你们来到瑞安,参观仙岩奇景。我叫金开诚,你们就叫我“金导”好了!在游览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环境。

我们先来到了公园里,公园里绿草茵茵,还有一些娱乐项目,而且能骑上马驰骋,请游客们自由参观,二十分钟后集合。

在真正的绚丽风景来临之前,我送给大家一句话:仙岩池水三个潭,个个潭水不简单

我们先来到了梅雨潭——第一潭,也是三个潭中最美的。我们走在踞在突出的一角岩石上的梅雨亭,不必仰头即可看见梅雨潭的全貌。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似乎已经被扯成几绺;不再是一幅平整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便如飞花碎石般飞溅。那溅起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下,这便是“梅雨潭”名字的由来。梅雨潭的绿让人着迷,大家是否有同感?朱自清认为梅雨潭汪汪一碧,难道梅雨潭只有这点魅力?不,这就需要游客们自己去游赏了!

这里是雷响潭——第二潭。传说,只要有一块石头掉进潭内,就会有隆隆的响声,好似闷雷滚动。大家不妨试一试?呵呵!潭水清澈见底,它是在一片布满各异的石头的河床上一阶一阶的往下流,真是行云流水!

接下来会有一段山路。在鲜花满径,芬芳馥郁的山路里,敬请大家呼吸一下这里宁静而清新的空气,观赏一下这里品种繁多而茂盛的树木,感受一下这里自然美景给我们带来的惬意,愉悦。

现在我们来到最后一个景点——龙须潭——第三潭。它横卧在半山腰之上。因为,远眺而去,它就像几绺龙须,因而叫龙须潭。它从山上流向深谷,可水流不尽,流不完。潭水汩汩,伊水碧波荡漾,旁边则是旖旎葱茏,繁花似锦。不禁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景点我们已经观赏完了,不过在下山的路上一定要留意周围的奇花异草。

今天的仙岩一日游结束了。记得下次来瑞安,还来仙岩玩,还找我这个小“金导”!

七星景区导游词篇四

位于贵州兴义市的万峰林景区,曾被明代著名旅游家徐霞客赞誉为“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并做诗称赞曰:“天下名山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

万峰林景区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兴义市之间的距离只有几公里,在它的东南方还有一个如影随形的景区——万峰湖。应该说,这两个景区一个展现了山峰与田野的亲密,一个述说了群山与秀水的关联,两个景区遥相呼应,相得益彰。从兴义出发,一路上的景色就渐渐地美妙起来,路边的山峦叠叠嶂嶂,形态各异地耸立在广袤的田野里。

景区门口的空地有一定的海拔,站在空地边缘向下看,脚下就是一个小小的布依族村落。正是清晨太阳初升时,村子里的瓦屋上飘荡着缕缕炊烟,袅袅地向天空逶迤着。进入景区,乘电瓶车沿着修建于半山腰的山路缓缓地向前,左侧是山壁,右侧是悬崖,而悬崖的下面就是平展展的农田、蜿蜒的小河、鳞次栉比的村寨和远处万峰林的山峦。粉色、红色、白色的三角梅鲜艳地盛开着,给翠绿的山、金黄的田增添了绚烂的色彩。

万峰林景区的主要特点集中在三个方面——姿态迥异的峰、布局奇特的田、民族特色的村。这里山峰层峦叠嶂,嵯峨秀美,既独立,又连绵。它们有的成柱状,如从田中破土而出的石笋;有的成馍状,就像是刚出锅的北方大馒头;有的成剑状,刀劈斧削般地直指蓝天;有的成各种动物、人物状,栩栩如生,活泼灵动。草木星缀在嶙峋的岩溶石,给山峰披上了一件件葱郁的外衣。这些峰的山势都不高,却峰笋林立,蔚为壮观。因为山峰奇多,数不胜数,当地人就将其粗略地量化为“万峰”,既然是“万峰”,自然就“成林”了。

万峰林景区的田更是独具特色,令人惊叹。据说:春季2、3月份观田,是最佳时刻。那个时候,绿油油的禾苗和黄灿灿的油菜花交织成一幅彩色的自然画卷。以山多而著称的贵州省大多是梯田,很少能见到这样平展宽阔的农田。这里的田块形态万千,平而不整,田边界线更是风格奇特——有直线、斜线、弧线、曲线、圆线等等。在几何学上能看到的图案,几乎都可以在眼前数以千计的田块上找到,但却没有一块田地的形状是相同的。特别是那些自然天成的“八卦田”、“月亮环绕太阳田”,更是奇特。还有一处处大大小小的螺旋状的地“漏斗”,叫人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的奇妙。而且,这里的田是田,山是山,各自绝对独立,决不相互交融。

山脚下布依族的村寨,更是具有当地少数民族的特点。村寨中最大的亮点,是宽敞的铜锣广场。铜锣广场是布依族人举行节日庆典的地方,在每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里,村人们都回到这里来,点起熊熊篝火,敲起民族器乐,唱起清脆的歌谣,跳起欢快的舞蹈。

七星景区导游词篇五

老龙洞位于渠城东二十六公里处,那里以“奇山,秀水,幽洞,飞瀑,怪石,茂林”而著称。是川东地区旅游的好去处。

要入洞,必须乘船而入。大家请穿好救生衣,旅程就要开始了。我们所在的湖叫“七彩湖”。湖水很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水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太阳当头照,湖水波光粼粼,五光十色。这就是“七彩湖”名字的由来。

湖两岸的山石形成一个天然的裂隙式窑洞,只容得下一只船进出,我们马上就要入洞了。这就是神奇的老龙洞。洞长五百米,、里面冷气袭人,就算是炎热的夏季,也会让你倍感哆嗦。

洞壁坚硬的岩石经过水的侵蚀,冲刷,磨砺,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石花,石柱,石钟乳等洞天奇观,它们图案优美,线条流畅,表面光洁。有的像奔腾的骏马,有的像巨大的花生,还有的像一只螃蟹。仿佛一件艺术珍品。这里被人们誉为“水上画廊”。

这次旅行就到这里,以后有时间还可以到“云云旅行社”找我哦。thanks!

七星景区导游词篇六

丰都位于忠县和涪陵之间的长江北岸边,是一座以神奇传说而著称的古城,是《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等古典名著中所说的“阴曹地府”、“鬼国幽都”。

丰都城的旅游景区主要是两座山,一是名山,二是双桂山。

名山原名“平都山”,海拔287.3米,面积0.45平方公里。相传汉代有阴长生、王方平两人曾先后在平都山修道成仙,白日飞升。道家就把这里列为道都的“洞天福地”之一。

至唐代,有人误将“阴”、“王”两姓联缀为“阴王”,于是名山就逐步被传说附会为“阴王”(阴间之王)所居之地,即演变成“阴曹地府”的鬼都了。并随之陆续建起了许多与“阴曹地府”相关的寺庙殿宇。有哼哈祠、报恩殿、奈河桥、玉皇殿、百子殿、无常殿、大雄宝殿、鬼门关、黄泉路、望乡台、天子殿、二仙楼、城隍殿、九蟒殿等30多座。

参观完名山的阴世鬼都之后,人们踏过跨在两山之间的壮观的仿古建筑铁索吊桥——“阴阳桥”,就到了“阳间”双桂山。

双桂山高401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它风景优美,绿树茂密,流水潺潺,曲径通幽,建有孔庙、鹿鸣寺、苏公祠、玉鸣泉等楼阁泉池。还建有纪念周恩来的“恩来亭”,纪念刘伯承早年在丰都讨袁护国的“护国亭”,纪念贺龙的“贺龙亭”等。

七星景区导游词篇七

桂林七星岩它位于桂林七星公园内,为大漓江风景区:三山(象鼻山,叠彩山,伏波山)两洞(七星岩,芦笛岩)一条江(漓江)中两洞中的一洞。洞内景色奇特,令人应接不暇,是各位朋友到桂林旅游的必游之地。

七星岩,原名栖霞洞。“栖霞真境”为桂林古八景之一。岩洞分上中下三层,原为地下河道,上层已毁,下层仍有地下河水流淌,中层可供人游览,距今约100万年前形成。七星岩游览路线总长约800米,最高27米,最宽50米,最窄仅容一人侧身通过,共分6个洞天,30个景点,是由10多个洞厅连接起来的`珠串式溶洞。洞内石灰岩发育完好,石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等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加上七彩灯光营造气氛,形成了一幅幅绚丽的图景,主要有:古榕迎宾、边塞风光、九龙戏水、银河鹊桥、石林幽境、蟠桃送客等等。

七星景区导游词篇八

我们面前的石山东西相连,气势雄浑,并列如屏,古时合称为“屏风岩”。明朝开辟这岩时,人们将东、西峰分开,东峰称“阆风岩”,古书云:“高门为阆、阆风乃昆仑山极顶之门户”;西峰称“玉屏岩”,陈毅元帅形容“玉屏如铁墙”。

早在明万历年间这里就修了蹬道,清乾隆年间又再次重修,所以沿途可见明、清的摩崖石刻。

清初诗坛著名的“岭南三大家”——顺德陈恭尹、南海梁佩兰、番禺屈大均的题名石刻。

各位游客,参观了三仙观,过了扶啸台、环翠台,我们终于来到玉皇殿了。它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598年),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重修。建筑物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檐下的斗拱铺作繁多而且精细。瞧,这就是“莲花托”,这就是“燕尾昂”。支撑殿顶的四根金色木柱,前两根镂刻云龙,鳞甲毕具,形若飞动。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往西走,经过玉屏峰的小石林、叮咚井、一线天、双珠径、到马鞍亭下山。

七星景区导游词篇九

七星岩以雄伟、宽广、曲折、深邃著称,是石灰岩发育较完全,景物较丰富,保护较完好的地下宫殿。洞内石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变幻莫测,玄妙无穷,组成一幅幅绚丽的图景。著名的景点有:古榕迎宾、边寨风光、群英聚会、银河鹊桥、石林幽境、孔雀开屏、蟠桃送客等40多处。这些形象、逼真、传神的景物,令人如痴如醉,遐想联翩,由此生发无数神话,广为传流。如广寒官中的嫦娥,在桂花树下舒袖起舞;牛郎织女隔江相望;女蜗氏炼石补青天;鲤跃龙门,等。从隋唐起,七星岩已成为旅游胜地,留下不少石刻。如隋开皇十年(590年)昙迁题的“栖霞洞”榜书,唐显庆四年(659年)佚名“玄玄栖霞之洞”的题字,宋范成大的《碧虚铭》、柯梦得的《迎送神曲》,明张文熙的"第一洞天",都很珍贵。七星岩以雄伟、宽广、曲折、深邃著称,是石灰岩发育较完全,景物较丰富,保护较完好的地下宫殿。

洞内石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变幻莫测,玄妙无穷,组成一幅幅绚丽的图景。著名的景点有:古榕迎宾、边寨风光、群英聚会、银河鹊桥、石林幽境、孔雀开屏、蟠桃送客等40多处。这些形象、逼真、传神的'景物,令人如痴如醉,遐想联翩,由此生发无数神话,广为传流。如广寒官中的嫦娥,在桂花树下舒袖起舞;牛郎织女隔江相望;女蜗氏炼石补青天;鲤跃龙门,等。从隋唐起,七星岩已成为旅游胜地,留下不少石刻。如隋开皇十年(590年)昙迁题的“栖霞洞”榜书,唐显庆四年(659年)佚名“玄玄栖霞之洞”的题字,宋范成大的《碧虚铭》、柯梦得的《迎送神曲》,明张文熙的“第一洞天”,都很珍贵。

七星景区导游词篇十

桂林七星岩位于桂林七星公园内。七星岩古时称栖霞洞,在桂林七星公园内普陀山腹,原来是一段地下河,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由地下河形成的岩洞一般有两种地形:一是“岩洞的侵蚀地形”,如洞内的“银河鹊桥”景点,就是一个巨大的穹形厅堂,宛如天空;二是“岩洞的堆积地形”,由石钟乳、石笋、石柱等次生沉积物组成,具有各种形态,千奇百怪。今依民间习惯称呼,又据岩内明代桂林画家张文熙所题“第一洞天”之义,定名为“七星洞天”。

桂林七星岩它位于桂林七星公园内,为大漓江风景区:三山(象鼻山,叠彩山,伏波山)两洞(七星岩,芦笛岩)一条江(漓江)中两洞中的一洞。洞内景色奇特,令人应接不暇,是各位朋友到桂林旅游的必游之地。

七星岩,原名栖霞洞。“栖霞真境”为桂林古八景之一。岩洞分上中下三层,原为地下河道,上层已毁,下层仍有地下河水流淌,中层可供人游览,距今约100万年前形成。七星岩游览路线总长约800米,最高27米,最宽50米,最窄仅容一人侧身通过,共分6个洞天,30个景点,是由10多个洞厅连接起来的珠串式溶洞。洞内石灰岩发育完好,石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等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加上七彩灯光营造气氛,形成了一幅幅绚丽的图景,主要有:古榕迎宾、边塞风光、九龙戏水、银河鹊桥、石林幽境、蟠桃送客等等。

七星景区导游词篇十一

九鼎山自然保护区的地形地貌是由龙门山脉绵亘而成,地质构造属龙门山褶皱地带,走向北东——南西,呈迭瓦状构造。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奇异的地史奇观融炼一体,加之在青龙坪上一片开阔草坪上,海拔2800米左右,有两棵纠缠在一起的树被称为“夫妻树”,这片草坪很平坦,有成群牛马自由放牧,悠闲其间,是途中不错歇息路餐的地方。

古老的茂县羌族一直流传着夫妻树的传说:从前天上有位仙女为了拾取掉落凡尘的玉簪,下凡来到九鼎山,被这里秀丽风光所吸引,流连忘返。一位羌族阿哥恰巧在九鼎山中打猎,两人在上天的安排下不期而遇,一见倾心,很快坠入爱河,不久结为夫妻。仙女为了守护与阿哥之间的爱情,破坏了仙界的规矩,因此也失去了法力。

村中的恶霸垂涎仙女的美貌,欲图强占。阿哥夫妻只好躲进九鼎山,搭茅屋居住,以打猎为生。一天深夜,恶霸带着打手,找到阿哥的住处来抢仙女,阿哥奋起抵抗,却最终被打手们团团围住,眼看是在劫难逃。仙女看着四周一棵棵孤零零的树,竟没有一株能成双成对,想到自己以后也要像这些树一样孤单,她抱着阿哥泪如雨下。就在打手们要强行将仙女跟阿哥分开的一瞬间,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仙女跟阿哥的身体仿佛跟大地连在了一起,他们的手脚长出了枝桠,头发变成了绿叶,他们竟然变成了两棵抱在一起的“夫妻树”。突然,天空中一个霹雳划过,白龙池水汹涌翻腾,一条全身闪着银光的白龙吞云吐雾,破浪而出,将恶霸和打手全部吃掉。原来这白龙池就是仙女落下的玉簪变幻而成,白龙感应到主人的心声,施法让她与阿哥化作夫妻树,永生永世不再分离。

在海拔3800m的山凹处,水面40余亩,水清又略呈黑色,所以叫做黑龙池。池水常常浓雾紧锁,晴天则波光莹莹,池边为草甸和杜鹃林,当地人对其很神秘,有“欺山不欺水”之说,冬天能结尺余厚的冰,牦牛能在上面行走。《国家地理》曾誉之为川西高原明珠,圣洁的湖水倒影着蔚蓝天空。

太子城又叫太子坟,九鼎山主峰狮子王海拔4984米,它与火把粱子、神仙岩等组成九鼎山风景区内连绵的多座山峰,其中太子城是驴友登山爱好者喜欢攀登的山峰之一。景区内群山环列,峰丛连绵,雄伟俊俏,又有陡峭幽深的高山峡谷、蔚为壮观的高山杜鹃、娇柔妩媚的高山海子、广袤宽阔的高山草甸等。

每年六月下旬,是看花的最好季节,但对于高山杜鹃,却过了花期,只有3800米以上可看到残留的杜鹃花。黑龙池杜鹃花是六月底的,所以,去九鼎山看花,一次是不够的。六月底的九鼎山黑龙池,大片的高原报春花盛开,让人心旷神怡。

九鼎山高山杜鹃,为杜鹃花科高山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植物,自然生长状态下树高约3米,生长在海拔2500至4000米山地阴坡的冷杉林中或林缘草坡上。叶簇生枝顶,叶面无毛,叶背被赤黄色密绵毛。花顶生,总状伞形花序,花冠钟状,有白、粉、红等色,一个花苞中有十几朵小花,呈球形开放,色泽鲜艳。植株丰满,叶大,花美观独特。

我想大家都已经跃跃欲试想去体验滑雪了,那我就不啰嗦了,针对景区的相关信息我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大家现在自由滑雪吧。不过一定要注意安全哈,滑雪虽然好玩,但是自身安全才是最重要的,有任何事情都可以打我电话。

位于平定县城东北45公里处,是古代的一处关隘,原名苇译关,世传为万里长城第九关。这一关隘处于山西、河北两省交界处,山西人把娘子关内外作为省内外的代称。

娘子关的城堡,背依高接云天的嵯峨绵山,面临涧壁如削的万丈深峪,山腰的垣堞,随山势蜿蜒,桃河环绕其西北,曲折奔流,真是“襟山带水,金城汤池”,整个关城两翼是依山势蜿蜒起伏的长城,这里的长城,历史上成为山西、河北两省间的天然屏障,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十分险要。

娘子关历史悠久,隋代开皇年间曾在此设苇泽县,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妹平阳公主,曾率领娘子军据守此关,所以后人皆称之为娘子关。关城,现存关城,是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所筑,有南、东两座关门和长达650米的城墙,中间为居民区。城南门下为砖券、上为门楼,城门上方书额“京畿藩屏”四个大,门洞前是近百米的石铺古车马道。城门楼建于门洞之上。关城内还有关帝庙、真武阁等古建筑。城内民宅、街道仍保持原貌,当地居民多为明、清两代“车户”后裔。东门为砖券门洞,上为平台。洞门上镌刻有“直隶娘子关”五个大宇。绵山上的避暑楼,相传为唐代平阳公主所建。关外是曲折绵延的燕赵古道。娘子关东门里有处砖砌的高台,相传为平阳公主的点将台。

娘子关还以山明水秀的宜人景色闻名遐迩,位于娘子关城堡东门附近约300米的妒女祠下的“娘子关瀑布”悬流百尺,顺悬崖峭壁而下,形成了一幅绚丽的“水帘瀑布。瀑布旁又有水帘洞、趵突泉等景点,景色极为优美。这里家家流水,处处涌泉,组成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天然画卷。

登上宿将楼台,凭栏眺望,或仰看苍山巍巍,或俯视大河滔滔。山光水色,与古老的娘子关城堡相映成趣,宛如进入一幅水粉描绘的山水风景画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