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大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9:52:53 页码:8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大全12篇)
2023-11-12 09:52:53    小编:zdfb

教案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的耐心、细心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编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要教授的知识点、能力和情感态度目标。其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需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设计有趣、生动的教学活动。编写教案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结构合理,操作性强。希望通过这些努力,我们能够编写出一份完美的教案。以下是一些教育专家分享的教案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路。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测量长度要用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初步学会用尺子量比较短的物体(限整厘米长)的长度。

2、在实际的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重难点:

1、认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厘米的字母表示法。

2、学会用尺子量比较短的物体(限整厘米长)的长度。

3、加强学生观察和操作等活动。

教学准备:学生用尺、米尺、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师:(教师出示两支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问:这两支铅笔哪支长些?哪支短些?

生:作答。教师引导发现:物体有长有短。

生:好。(动手量。)。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量的?

生:我用数学书量的,课桌比三本数学书的长度短一点。

生:课桌有四支铅笔长。

生:桌子有两个文具盒那么长。

生:我用尺子量的,有53厘米。

生:我用作业本量的,有两个作业本那么长。

生:因为我们量的工具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了。

生:作答。

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发现新知:

(一)认识直尺。

师:出示直尺,问:这是什么?

生:尺子。

师:对,这是直尺,是测量长度的工具。拿出你们手中的直尺,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四人小组合作讨论。

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多媒体课件出示直尺。

生:尺子上有一些长线和短线,还有数字和cm。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谁知道这些长长短短的线叫什么吗?

生:叫刻度线。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问过姐姐的。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对,这些线叫刻度线。找一找,这些刻度线和数字是怎样排列的。

生:0和第一根线是对着的。

生:1刻度线。

师:真棒,数字5对的长刻度线就叫什么?7呢?

生:5刻度线。7刻度线。

师:相邻的长刻度线之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1大格。,比较一下每一大格的长度怎样?

生:每一个大格的长度相等。

师:数一数,你的尺子上有几个大格?

生:有10个大格。

(二)认识1厘米。

生:不知道。

生:1厘米。

生:从5到6是1厘米。

生:从1到2是1厘米。

师:看着自己的尺子说一说:从几刻度线到几刻度线的长度是1厘米。从“0刻度线到“4”刻度线有几大格,是几厘米?这样的长度还可以是从几刻度线到几刻度线。同桌互相说说。

(三)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生:我的手指宽度大约是1厘米。

师:(多媒体课件显示)。呵呵,这个重大发现有价值吗?

生:有,我能看它记住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真会动脑子。1厘米有这么长(手势比划)那2厘米呢?4厘米呢?(验证一下)。

(四)量长度。

生:小棒大约有4厘米。

生:小棒大约有6厘米。

生:小棒大约有5厘米。

师:你能量出它的长度来验证吗?试试看。把你量的方法说给同桌听听。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量好的?

生:(到前面边说边演示)我是这样量的,尺子和小棒的左边对整齐,小棒的右边对着尺子的4和5之间,小棒长大约4厘米。

生:我把小棒的一端对着0,另一端对着5,小棒长是5厘米。

生:我把小棒的一端对着2,另一端对着7,7减2是5,小棒长5厘米。

师:为了便于比较,老师把小朋友量的方法用多媒体课件显示出来。你同意哪种方法?为什么?(多媒体课件显示三种量小棒的方法)。

生:我同意第二种。因为从0到5才是5厘米。第一种0前面没有刻度,不能量出那一部分的长度。

生:第二种也可以,但容易读错。

师:说得好,刚才都是那些孩子猜对了?

师:谁能说说怎样用直尺量物体的长度?

生:用0刻度线对着物体的一端,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三、应用提高。

(一)自主探究。

1、量铅笔。

师:小朋友会量物体的长度了,想不想知道你的铅笔的长度?

生:想。

师:选出你手中最长的一枝铅笔,先估计一下它的长度,再量出它的长度告诉同桌,并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师:刚才你们量的时候遇到困难了吗?

生:我的尺子没有那么长。

生:一次量不完,要量两次。

师:你能说说你是怎样量的吗?

生:我是这样量的。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0刻度线,量到直尺的右端10厘米处时,我在铅笔上作上记号,把记号对着0刻度线再量。把两次的长度相加就是铅笔的长度。我的铅笔长12厘米。

2、量数学书的长度。

师:还想量吗?

生:想。

师:这一次量数学书,先猜一猜,数学书大约有多长?再量一量。

师:谁量出来了?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生:我先量了一次,看看剩下的与第一次量的差不多,我就知道大约是20厘米。

生:数学书长21厘米。我是这样量的,先把数学书的一端对着0刻度线,在直尺的右端10厘米处作上记号,把记号对着0刻度线再量。再作上记号,再量。把三次的长度相加就是数学书的长度。

师:真能干。

师小结:当尺子不够长时,量一次后,在直尺的右端作上记号,顺便写上量的数字,再量。把几次量的长度相加就是数学书的长度。

(二)小组合作。

师:每人选一种你喜欢的物体,量给小组的伙伴看一看,并说出量出的长度。有时间的孩子可以自由选择物体量。

师:想一想,刚才我们量的这些物体你认为是长还是短?

生:短。

师:那你有什么发现?

生:用直尺可以量较短的物体。

生:用厘米作单位可以量较短的物体。

师:说得好,量较短的物体我们用厘米作单位。

四、交流评价。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各小组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感想,你的表现如何,并且把你的收获和感想告诉大家。

生:我知道1厘米有一个手指的宽度。

生:我知道量物体的长度要用直尺。

生:我知道量物体要把它的一端对准0刻度线。

生:我知道用厘米作单位可以量较短的物体。

生:…………。

师:测量物体的长度是生活、生产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只要我们善于动手,多观察,多思考,测量长度的问题就难不到我们。

文档为doc格式。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篇二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周老师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但费时较多,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只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把教学的重点放到后面厘米的教学上。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长度单位的'名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每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估一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建立起以厘米的长度观念。

3、注重对学生估测意识的培养。

教师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实际测量经验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培养了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存在的问题:

这节课一开始认识1厘米的时候,老师介绍0→1是1厘米,这里学生的学习很顺利,进而转入1→2是几厘米的学习,老师让学生找找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找到1-2厘米,3-4厘米都是1厘米。我觉得老师可以问一下:这里的起点还是0刻度线吗?这样一问学生会引起注意,这样对下面的判断很有帮助。因为练习题有一道题目不是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让学生判断这个测量方法对不对?学生的印象就是从0刻度线开始量,所以我觉得上面问一下很有帮助。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篇三

年级:一年级。

设计者:陈健丽。

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数学教案-认识厘米。

发展性目标:通过实践活动,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产生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的需要,并把“厘米”带入生活中。重难点分析1)测量工具的产生需要;2)“1厘米”长度观念的建立。

教学准备1)学带:直尺绳子文具用品2)师备:图片橡皮擦积木火柴盒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认识厘米》。

2)引入没量原来床的长度,所以买不成。(板书:量长度)。

二实践活动,统一测量工具。

1)学生活动:想办法,量一量课桌面有多长?(4人小组活动)。

2)小组汇报用什么方法量,量的结果怎样。

3)引导思考: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一样?

4)就地概括:如果用同样的工具来量,结果才会一样。

三观察活动,认识测量工具--直尺。

1)引导观察:观察你手中的尺子,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并汇报观察结果。

四认识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师指出从0到1这一段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

2)找一找:你还能从尺中找出1厘米的长度吗?

3)找一找比一比,什么东西的长度是1厘米?

4)量一量:你的文具用品的长度。

五新知巩固练习。

1)看图说物品的长度(出示铅笔曲别针钉子图)。

2)先估计以下物品的'长度,再量一量。(出示橡皮擦积木火柴盒)。

3)剪绳子活动(1)剪出1厘米长的绳子;

(2)剪出4厘米长的绳子;

(3)剪出10厘米长的绳子。

六发散练习。

七课外活动找一找长度为10厘米以内的物品,并比一比它们谁的长度长。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知道1米=100厘米。

2、通过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生1:1米=1oo厘米吗?

生2:尺子没变,为什么师傅和徒弟说的不一样呢?

师:是啊,怎么说的不一样呢?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米的认识。(板书课题: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索,

(一)认识1米的长度。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那一厘米有多长?在你的印象中1米有多长?比划一下。

生:想。

师:想一想,用米尺来量1米的长度时,为了保证精确,应该注意什么?

生:要把米尺拉直,手要握住住两端,不能握住太多。

那我们一起来试试:

(1)每个小朋友手中有一个米尺,请你轻轻的拉齐米尺的两端,(示范)这时你两臂之间的距离是多少?手臂不要动,手指轻轻一松,放掉米尺,看一看,你两臂伸开的距离就是米。再试一试,同桌合作,一个比量,一个用尺子量。

(2)测量几步为1米。

(3)谁来告诉老师,1米有多长?

生:手臂,3步的长了来表示。

(二)感知一米的高度。

师:看,象这样把米尺竖着放,从地面到墙上的哪个位置的高度是1米?

请大家估计一下,从老师脚底到哪个位置的高度是1米?1米正好到老师的腰部(师站在米尺前量)。你觉得1米能到你身体的哪个地方呢?同桌两人合作,用米尺量一量。

生:一米的高度是相同的。

(三)联系生活。

师:我们认清了1米,你能找到教室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高度大约是1米吗?

(屏幕的宽,黑板的宽,门的宽,桌子的宽,课桌的宽等)。

师:我们量一量自己估计得准不准。(请两名代表分别量一量)。

(四)联系估测。

生:手臂伸开的长度差不多是1米,量一量就能估计出来了,我们刚才步测3歩大约1米,我们可以走一走,看大约有几个3步,就有多少米。

师:小朋友们刚才说的都非常好,这样看来,我们身上又多了好几把尺子呢。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些尺子来帮忙测量一下吧!可以怎样测量,请在空格内打对号。

师:通过联系,你发现了什么?

生:估计较短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手测量,估计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步测更合适。

(五)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同学们刚才在用软尺的时候,有没有新的发现?

师:仔细观察软尺,上面都有什么?

生:有数字0-100,有刻度。

师:确实是这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的发现。

出示课件。

(1)领生观察,课件出示刻度:0、10、20……100cm。

100cm(1米)。

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在1米的下面写着100厘米。所以我认为1米就等于100厘米,100厘米就等于1米。

师:我们在生活中如果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会有很多的发现。板书:1米=100厘米。

师: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这个式子还可以怎样写?

1m=100cm。

师:阿福的这件长袍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现在能解决了吗?

生:1米和100厘米相等的,一样长。

(2)认读刻度。

我们通过观察软尺知道了米和厘米的关系,那么软尺上的刻度会读吗?

课件出示:0—30cm。

0—42cm。

20—40cm。

三。自主应用。

师:刻度读熟了,我们也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1。现在看看谁的反应快。我说长度,你打手势。

2。穿越隧道。

迷惑隧道。连一连。

课桌的长比1米少得多。

铅笔的长比1米多得多。

教室的长比1米多一些。

信心隧道。连一连。

课桌的长28米。

铅笔的长10厘米。

教室的长1米30厘米。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篇五

教学内容:

第66页的全我3,完成第66页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七的第4―8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步掌握“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名板演。

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

二、新授。

例3。

量一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图见书本)。

本题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基础了进行教学的。

要让学生量出纸条的长度,在量之前,师要向学生说明量的主法。量时要把纸条左边的端点对准尺上标有“0”刻度线,然后再看纸条另一个端眯所对着的尺上的刻度是几厘米。提误码“这纸条是几厘米?指名学生回答。

根据师的示范,再让学生操作一遍。

师注意学生在量的过程中的.步骤和重点处。

三、巩固练习。

第66页“做一做“、第1题的看一看这支铅笔长厘米。

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看铅笔的左端对着尺子的什么地方?右端对着哪里?铅笔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先让学生按照步骤量出长度。并指名学生板演过程。

让每个学生都实际操作一遍,师要注意学生量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三、作业。

1、课堂作业:第5、7、8题。

2、课外作业:5―8题。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篇六

这个星期教学了《厘米和米的认识》,主要是用尺子量课本、铅笔盒、可桌的长度等,这是孩子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很多孩子都觉得数学很有趣、很好玩……。可是在作业中,常会碰到这样让人哭笑不得的作业:“一棵大树高5厘米”、“小红的身高130米”、“床长2厘米”……这样的错误。学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长度单位这个概念,二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对于什么东西是厘米、米呢,学习之前可能听说过,可究竟一厘米有多长,一米有多长,学生并不十分清楚。所以,在教学时应当重视计量单位观念的形成,并将这方面的要求落到实处。

《厘米和米》这部分教学内容的难点是建立1厘米、1米的表象。根据我的观察,很多孩子之所以在这部分有欠缺,主要就是开始接触长度概念时,没建立好直观印象,而要让孩子建立好这种表象,操作是最好的办法。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所以,在教学中我让他们先用眼睛观察1厘米,再闭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最后睁开眼睛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长度。根据对1厘米的印象估计自己的手指、手掌、文具盒、橡皮、练习本等的长度是几厘米。在建立1米的表象时,主要是利用张开双臂比划1米的长度,除此之外,我还用米尺测测1米到学生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到脖子的、有到胸的、有到嘴巴的等。于是学生们也知道了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一些,也是100多厘米。最终联系大人的身高,让学生明白了大人的身高一般都是2米不到、1米多,那么门必须比人高,床必须比人的身高还要长,这样的门大家都能进出、这样的床大家都能睡。经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用身高作为参照物,不太可能再出现:床长2厘米的的错误,当我出示“大树高4厘米”的纠错题时,学生们早已笑的前仰后合,用手指比划着4厘米长,说:“大树才这么高,还没一张叶子长呢。”看来学生对于1厘米和1米的表象建立已经很清晰了。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了正确的选择和使用,正确率将会大大提高。

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将身边的事物与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去实践、去体会、去感悟、去思考的平台,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习知识。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篇七

教案点评:

导入时先让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随后通过一个“为什么结果都不一样”的提问很自然地引出测量单位和测量方法。

教学认识厘米时,先让学生发挥想象,随后通过实物来感受1厘米的长度,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量小棒长度时,老师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探索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然后教师以规范的动作,标准的测量方法量给学生看,让学生与自己的操作产生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产生顿悟,从而掌握量的要领;最后再亲自实践,使知识技能的掌握经历了由浅到深,由表及里这样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篇八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页,练习一。

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一厘米的理念,知道1厘米的长度单位。教学准备: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老师:过了一个假期,在教家里做了哪些有益的活动,如果你们在家里有些物体是有长短的要知道有多长该怎么办(教师做示范)记录下来。

让学生自由发言,可能学生会提出不同的想法,老师不作评价。老师:要想准确的答案该怎么办。

二、出示直尺。

师: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经常用直尺来量。

1、首先老师说明尺上“0”是表示起点,就象我们在赛跑时,从起点开始尺子上有竖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问:一厘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上用手指一指,指名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一画1厘米有多长。

问:如果你能用手指比画出1厘米有多宽。问:在寻找1百米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3、用手比画。

用手指在尺上量一量感知1厘米有多长,在用学生在桌上或纸上画出1厘米长度。

5、用厘米量。

同学们都懂了1厘米有多,3厘米有多长,如果老师指数量你们能用尺量出它们有多长。

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在黑板上订正。

三、练习。

练习一。

第1—3题。

1、填一填,第一题。

2、量纸条,拿一张纸条,先估计3厘米大约多长,再用尺量出它的准确数。

3、量实物。

如课本、练习本等。

四、布置作业: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做了大胆处理,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思想”。

首先,采用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从学生的实践活动入手,认识厘米到建立几厘米就几大格的抽象概念,通过指、认、量、说、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经历了认识厘米,建立长度单位的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的过渡,充分享受到学习数学乐趣。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篇九

我授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六单元中的《认识厘米》。“认识厘米”是“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中的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依据是课标对低段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板块的具体目标以及本课在长度单位教学中的地位。)(体现在:认识1厘米和量手掌与数学课本的宽度、一柞的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依据是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体现在:找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为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2、动手操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七、八岁的儿童好奇,好动,有较强的求知欲,但注意力不能持久。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恰当设置操作的过程,加大操作的力度,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人翁的位置。

四、说教具学具。

根据学生认识特点,本节课采用实物学具米尺、20厘米长的直尺、图钉、小正方体等,引导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让学生运用观察、操作、讨论等多种方法学习新知,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一、创设情景,诱发兴趣。(用时3分钟)。

首先电脑显示。教师激趣:“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伙伴,它也非常爱学习,有一天,它就沿着我们的一条课桌边爬了一次。”课件出示小蚂蚁在课桌上爬行,并替小蚂蚁提问:“小蚂蚁给同学们留下两个问题:它爬的是哪条课桌边?它爬的这条课桌边实际有多长?你有没有办法给它量一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量,但答案不一。学生感到疑惑之时,引出“课题:认识厘米”。

二、自主参与,探索新知。(用时16分钟)。

新课教学,我分两大块进行。

第一块:感知1厘米。分4部教学。

(1)认识尺子。

多媒体显示一把放大的直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尺子的共同点,认识长短不同的竖线--刻度线,以及不同的数,厘米(cm),使学生对尺的认识更深刻。

(2)认识1厘米。

让学生了解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观察自己尺上的1厘米长度。然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尺子上从哪里到哪里也是1厘米?学生回答时电脑显示这些线段。

(3)建立1厘米的表象。

先让学生用手比画1厘米,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1厘米长的物体。在我出示几样1厘米的物体给学生看的基础上,学生列举。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1厘米的实际长度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4)认识几厘米。

让学生知道2厘米、4厘米有多长呢?学生拿尺介绍两者的长度,同时介绍认的方法。渗透量长度的方法。

第二块:学习测量方法。分3部教学。

(1)量小棒长度,掌握测量方法。

我让学生独立测量,再全班讨论,互相启发,尝试得出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然后用多媒体验证量的过程。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在让学生当小评委: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2)矫正测量方法。

 在初步测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当小评委:

师:小蚂蚁看到同学们用尺子准确地量出了小棒长度,深深感到尺子的作用,于是,他组织几只小蚂蚁开展了测量活动,请小朋友们当评委。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篇十

第一节是黄山实验小学的张**老师执教。张老师导入得十分自然,从猜谜语入手,然后导入故事。整节课前半部分十分流畅,各个环节衔接得也很好。教师教态自然,亲切,能很好地调动整个课堂气氛。从认识几厘米开始,课堂秩序稍微有点混乱,在认识几厘米时,可以用课件展示一下尺子,让学生在上面找出不同的几厘米。在自主练习环节,测量练习本的长和宽时,师应稍微点一下课本的长和宽,这样孩子们就不容易混淆了。一堂课总结完后,时间已到,然后再出示拓展练习,有点画蛇添足的感觉。

第二节是明集小学的左**老师执教。左老师的导入别出心裁,直接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度量工具量一量课桌的桌面有多长。(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可能有的用尺量,有的用“拃“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铅笔量,还有的用文具盒)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导入新课。中间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带着尺子在讲台上展示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这个地方次序有点混乱。最后展示各种各样的尺子,可把此环节放到认识尺子这个地方。一堂课下来,几乎没看见教室的笑脸。我觉得,亲切自然的教态对孩子们的互动也起着很好的作用。

第三节课是开发区三小的刘**老师执教。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是个难点,厘米是个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还未成熟,抽象思维还未形成,来看看刘老师是怎么做到让学生认识1厘米的。在学生认识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认识1厘米时,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老师再讲解0到1是1厘米,1到2也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厘米的?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有说2-3、4-5、6-7等等,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紧接着,刘老师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告诉学生,这个小棒的长度是1厘米,再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掐”小棒,让学生说一说,两指间的距离是多长。接着刘老师让学生轻轻地抽出小棒,再让学生观察两指间的距离,并相互说一说这是长1厘米。这个充满创意的设计让厘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先是很形象地让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有多长,抽出小棒后,学生对1厘米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厘米这一表象在学生脑海中有了深深的烙印。刘老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让学生动手,再找一找生活中长1厘米的物体,通过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不再停留在1厘米上,而是更加丰富了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尤为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学生所有对厘米的认识都是在学生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到的。这样习得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忘记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积极投入学习。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篇十一

《认识厘米》这节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积极调动学生参与,使学生各种感官全方位参与本节课活动,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下面我先谈一下对这节课的一点想法。

首先,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在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教师注重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从“一小段童话故事”开始,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扶手”长度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测量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接着,老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进而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几乎每天都用的尺子,从尺子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再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

在学生认识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认识1厘米的时候,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再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想一想哪些物体长1厘米。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尝试测量蓝纸条的`长度,并通过交流掌握测量较短物品长度的方法。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其次,这节课教师一直围绕童话故事展开教学,整个数学过程,特别是用厘米量这一环节不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示范,而更多的是由学生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渗透了实践出真知的思想和培养了实践能力。在教学完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过程中,教师通过和学生讨论,解决了尺子量物体的过程中可能出项的诸多问题。

从这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

最后,从这节课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设计了的教学内容,着力于培养认识厘米,会用尺子测量物体。在处理教材时,既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课堂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这节课也有值得商讨的地方。这节课教师只是单纯的在完成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能很好的体现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最后可设计一个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启发说:这张桌子的长度是多少呢?你能想办法量一量吗?这样的一个导入就是一个开放式的设计,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答案不唯一,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认识1厘米时,老师先讲解0到1是1厘米,1到2也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厘米的?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有说2-3、4-5、6-7等等,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案设计篇十二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亲自观察及测量,使学生掌握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掌握他们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建立起1米、1分米、1厘米这些长度单位的观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知道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建立起1米、1厘米这些长度单位的观念。

教学媒体:尺子、课件。

教学意图:

1、激发学生的兴趣,感悟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标准要一致。

2、让学生体验到要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3、借助课件认识尺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

(一)量一量。

1、请同学们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可以选择铅笔、数学书、橡皮等不同的工具来测量。

2、汇报测量结果。

提问:量同一条边,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

(二)认识尺子。

1、讲: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常常要以厘米作单位。

2、观察你的尺子,说说尺子上有哪些数?

3、比一比,每相邻的两个数中间都一样长吗?

4、在你的尺子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

5、课件出示一幅尺子,来进行学习。

(1)从尺子“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2)让学生从尺子上找到0和1刻度,用两个手指捏住看看1厘米有多长?观察一下,手上的什么部分大约是1厘米。

(3)“cm”是厘米的符号。1cm就是1厘米。

在你的尺子上指出2cm、5cm、10cm的长度。

(4)做练习。

手掌宽()厘米。

一乍长()厘米。

臂长()厘米。

(5)说说还有那些物体长1厘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