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龙门石窟导游词讲解(大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0 03:59:15 页码:12
2023年龙门石窟导游词讲解(大全10篇)
2023-11-20 03:59:15    小编:zdfb

总结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角度。在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范围。阅读总结范文可以拓宽我们的思路和触发新的灵感。

龙门石窟导游词讲解篇一

潜溪寺:好,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龙门西山第一个皇室经营的洞窟潜溪寺,它开凿于唐高宗初年(650-655年)因在开凿此石窟时发现地面之下有暗流涌出,所以称潜溪寺。传说唐代有个叫李藩的宰相曾经在此建过别墅,清代又有人在这修建了木构窟檐等建筑物。那我们可以看一下主室窟平面呈马蹄形平面,穹窿顶,继承了北朝的一些特点。洞内的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七尊式。正壁主尊佛为唐代流行的阿弥陀佛,像高7.38米,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袒胸,结跏趺坐于方形须弥座上,面容饱满,嘴唇丰厚,颈部有三道深深的蚕节纹(肉痕纹,这一点胖人都有,体现了唐代造像的一大特点,以胖为美),姿态娴静。左手置左膝上;右手上举,施说法印,说明阿弥陀佛正在讲经说法。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佛经上说凡愿往极乐世界之人,只要专念他的名字,死时他便会来接引前往极乐净土,这就是僧众口中常念“阿弥陀佛”的由来。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立于左右两侧仰复莲束腰座上的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那种造型的敦厚,比例的舒适,线条的流畅,仪态的文静,是难得的艺术形象。龙门唐代窟龛的大型菩萨造像,以这两尊最为优美。万以南壁右胁侍大势至菩萨更为传神。

陈抟碑:我们在这可以看到一块碑,这块碑上写有非常醒目的十个大字: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这在书法上称之为十字卷。作者是陈抟,陈抟是个非常具有传奇性的人物,并且与咱们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和华山有很深的渊源。赵匡胤祖籍河北,后在父辈时搬迁到洛阳的夹马营(现在洛阳老城还保留着这样一个地名)。陈抟在龙门曾经夜观天象,作出了一个惊人的预言“夹马营中紫气高,属猪人已著黄袍”,果然不久之后赵匡胤,属猪的,在陈桥驿发动了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大宋王朝。之后还在华山东峰与陈抟下棋,将华山输给了陈抟,华山也成为了陈抟的道场,陈抟被后人称为“华山老祖”。他的书法形式奇逸怪僻,豪华雄浑,在书坛上别具一格,现存的这块十字卷是他自命不凡的写照,他把自己比喻成天马、神马,人中龙呢在这有一个典故,孔子从鲁国来到洛阳向老子请教周礼时尊称老子为“人中龙”。康有为书法作品的精髓也是来自于陈抟。

宾阳三洞:我们现在正身处一座幽静的院落当中,面前由南向北一字排开三座洞窟,人称宾阳三洞。据《魏书释老志》记载,三窟是宣武帝(也就是孝文帝的儿子)为其父母孝文帝、文昭皇太后做功德而营造的皇家工程。其中北魏皇室仅开凿宾阳中洞就历时长达二十四年。开凿三窟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未完工之前用工已达八十万两千三百六十六个,由此可见工程之浩大。但是由于当时发生的宫廷政变,主持人主腾病故和胡太后把持朝政及战乱等原因,北魏随即分裂,仅宾阳中洞基本完工,而北洞和南洞只凿出窟形及一些胚胎。所以南北二洞是在北魏废弃的基础上由唐代雕凿完工。

龙门石窟导游词讲解篇二

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这美丽的古都—洛阳观光旅游。我叫李伟齐,你们可以叫我李导。这次呢,就由我带领大家来游览世界遗产—龙门石窟。

大家看,这就是龙门石窟了!我们的石窟分布于两山之崖上。东边呢,是香山,唐代著明大诗人白居易就葬于此。右边呢,则是龙门山,而中间的这条河,就是伊河了!正是由于这样两山相对,望之若阙的地理位置,所以龙门石窟又被称为“伊阙”。

龙门石窟始建于498年,也就是北魏时期,虽然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经过后人的修整,至今仍保存得很完整,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龙门石窟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

现在,我们已来到西山石窟脚下。前方的洞穴叫万佛洞,两旁洞壁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无数个小佛,说它是万佛洞,可真是名副其实。这些小佛大的有三四厘米高,小的却只有两厘米高,别看它们个头小,却都雕刻精细,排列整齐,虽然数目很多,但却排列得井然有序。这些精美的艺术品,都是古代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大家一定要慢慢地欣赏,细细地品味。

接下来,我们就到了龙门石窟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奉先寺,这里有九尊佛像,中间一尊最大的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他的雕工极为精湛,大佛坐姿端正,面容慈祥,双耳垂肩,就连衣服的褶皱,皮肤的纹理都雕刻得清晰可见。其他八尊佛像也都身材高大,形态各异。总体看来,奉先寺洞穴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再加上周围淡淡的薄雾,更是显得神秘莫测,真不愧是神来之笔呀!

现在,我带你们去今天参观的最后一站—宾阳洞。这个窟前后用了20xx年才完成。洞内有11尊大佛像,请大家细细欣赏。

好了,龙门石窟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下面的时间,大家可以自由活动、拍照留念,留下美好的瞬间!

龙门石窟导游词讲解篇三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神奇的龙门石窟。我叫何懿,我会陪伴大家一起游览龙门石窟,一起体验游览的乐趣。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12.5公里处。那里青山耸翠,东西对峙,伊水汪洋,造像密布在伊水两岸、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就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龙门石窟,始创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4年)年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诸朝500余年大规模营造。使大大小小的窟龛像蜂窝一样,密布在伊水两岸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余。据1962年龙门石窟文物保管所统计:两山现存窟龛21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最大的造像高达17米多,最小的仅2厘米;造像题记和碑碣2600块左右,佛塔40余座。真是让人大吃一惊!

龙门石窟在雕刻艺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巨大的造像是东方雕塑的典型。特别是石窟中的飞天,或在流云中自由翱翔,或手捧圣果凌空飞舞,或奏乐高歌,或布撒花雨,姿态轻盈,神情优雅,令人叹为观止。

龙门石窟山青水秀,自古就是人们游览的胜地。历代文人学士关于描写龙门石窟风光的诗词有千百篇,李白、白居易、欧阳修等许多著名诗人都有题咏。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阳四塞山水之胜,龙门石窟首焉。”所以龙门石窟每年都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游览。他们都流连忘返,如痴如醉。

大家到了龙门石窟以后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请游客们不要乱丢垃圾、随地吐痰。

2、不能到危险的地方去玩。

3、为了保护文化遗产,请大家不要在墙上乱画乱涂。

龙门石窟导游词讲解篇四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欢迎各位来河南观光游览!我叫。是河南旅游集团的一名导游员,大家叫我小伟或者小耿就好,我代表我们河南旅游集团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在我身旁的是我们此次旅程的安全大使安师傅,安师傅具有多年的驾驶经验和娴熟的驾驶技能,我们的安全问题大家可以放心,在车上大家可以尽情欣赏沿途的风景,我们俩个都很荣幸也很乐意的为大家服务,在旅程之中,如果大家有什么意见或者是什么建议都可以给我们提出来,我们都会虚心的接受,尽心尽力给大家提供最好的服务,预祝各位河南旅游愉快,万事如意!

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让南湾风景区给你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百年修得同船渡”我们业可以是说是百年修得同车行吧!相聚就是一种缘分,我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这份情谊,在相聚的时间里,相互关心,相互爱护,为这段旅程留下一段美好而难忘的回忆!

首先,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河南的概况,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流域的中原腹地,简称“豫”,素有“中原”。“中州”之称,在16.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9800万的中原儿女,厚实的文化底蕴,神奇的古老土地,特殊的民族情结,优美的自然山水,使这里成为凝聚华夏文明的地方。古时,河南处于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长达3000余年,先是: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和商都郑州。今日的河南改革步伐加快,以其特殊的战略地位,丰富的资源,四通八达的交通,灿烂的文化,快速发展的经济成为中国重要的省份之一,gdp连续多年保持全国第5名,中部首位,是我国第一大人口大省,第一农业大省,第一农产品转化大省,第一劳动力输出大省,俩句话:不到河南就不知道河南的过去,不到河南就不知道河南的现在!

中华之源,锦绣河南热切地欢迎你们的到来!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洛阳龙门石窟风景区,洛阳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名城,也是中国著名的九大古都之一,它像是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闪烁在世界的东方,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洛阳则是这个摇篮的中心,从商周到隋唐时期,洛阳曾是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与欧洲、北非和西亚各国有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广泛交流。中国的传统文化儒、道、佛的产生和发展与洛阳密切相关,中国四大发明与洛阳息息相连,周易八卦在此发祥,老子在此著(道德经),孔子问礼至此,有左思的(三都赋)曾使洛阳纸贵,班超出使西域,班固修改(汉书)。许慎作(说文解字),蔡伦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北魏的孝文帝汉化改革,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司马光修改资治通鉴等等。洛阳因它居天下之中,易守难攻。所以,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众多的王朝先后在此建都,洛阳素以“九朝古都”闻名中外,所谓的九朝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众多的王朝,这一种说法不确切,在中国古代,讲究阴阳之说,单数为阳,九为至尊,它使虚数,泛指最大、最多的意思。二是指九个王朝,这种说法又不符合历史事实,究竟又多少个王朝建都洛阳呢?依据史实和专家考古的发现,认为有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但是又依据史料之记载,其实还有两个王朝在洛阳建都,一个是两汉,公元前220xx年2月初三,刘邦在定陶称帝,史称两汉或者是前汉,刘邦称帝的当月,从定陶来到洛阳,在(资治通鉴)上有记载:“帝置酒洛阳南宫,评功论赏,文臣武将,皆大欢喜。”遂定都洛阳,五月间,齐人娄敬,路过洛阳,劝说刘邦迁都长安,另一个就是武国,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14岁入宫,立为才人,唐高宗李治即位后封为皇后,李治患高血压病后武后参政决事,群臣并称帝后为二圣,公元690年9月9日,武则天自立为帝,尊号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将东都改为神都,武则天执政50年,居皇帝位20xx年,以洛阳为都城,洛阳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算起,历时一千五百六十多年,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时间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

龙门石窟导游词讲解篇五

各位朋友,现在大家左手边的就是潜溪寺,它是我们进入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石窟。潜溪寺洞高、宽9米多,进深近7米,建于唐代初期,距今约1300多年的历史,因在凿洞时地下有源源不断流出的溪流而得名。窟内洞顶雕刻了一朵大莲花,洞内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额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与主佛造像为龙门石窟唐代石雕中最优美的两尊。洞内前侧两壁各雕一护法天王,高颧大目、体魄雄壮、孔武有力、身披销甲,是唐代高级武将的形象。踩在脚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动传神。

请大家跟我向前走,路旁右侧并排坐西向东的这三座石窟,即宾阳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称)。以中洞为代表,中洞在北魏时称灵岩寺,明清以后才改称宾阳洞,传说是根据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之字(洞宾)和号(纯阳)的末两字相加而命名的。此洞从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__年开始雕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3年6月完工,历时达24年之久。宾阳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北魏由于受“法华经”影响较大,除了信仰释迦、多宝外,还信仰的对象便是三世佛了。在龙门石窟仅此一例。正面是以释迦牟尼佛像为主的五尊雕像。释迦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通高8.4米,面部清秀、神情饱满、高鼻大目、微露笑意。释迦左右侍立着二弟子、二菩萨(左文殊、右普贤)。二菩萨含睬若笑、温雅敦厚,给人以亲切感。窟顶做琼隆形,中央雕刻着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

龙门石窟导游词讲解篇六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洞窟就是古阳洞,它是利用天然溶洞扩凿而成的。正壁主佛为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面相长圆,较为瘦削。头顶还塑了一个发冠,发冠本身是道的产物,这是在清朝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慈禧太后逃亡西安回北京途中路过龙门留下的,所以当地也有人称古阳洞为老君洞。

主佛两侧的菩萨上身微微后倾,头戴宝冠,面容清秀,上身袒露,身着长裙,造型厚重,比例匀称,表情庄重文静,姿态优美,是北魏石刻艺术的代表作。

北侧墙壁上排列了三层大型佛龛,最上面一排的造像与云冈石窟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佛像都是结跏趺坐,形体较显浑厚。如果说它还保持着云冈石窟的特色的话,那么第二层交脚弥勒的造像,则体现了北魏时期龙门石窟造像秀骨清姿的艺术格调。人物瘦小,细腰,双腿交叉坐于台座上。北壁最上部的佛龛雕凿于北魏景明三年,我们现在只能看到佛龛残损的身躯,佛头高32厘米,被人盗走后,现在为私人收藏。最下部的一排佛龛,造像风格表现出雍容大度的特点,可能是唐早期的作品。不同时期的造像集中在同一洞窟里,说明了古阳洞雕凿时间之长,绵延朝代之久。

龙门石窟中有许多碑刻题记,经过历朝的推崇,到清代中期,人们从这2800多块题记中,精选出了二十块有代表性的作品,称为“龙门二十品”,古阳洞就占十九品。“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的杰出代表,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魄力雄强,气象浑穆,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在我国的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国宝。

北魏造像峻拔瘦硬的风格与魏碑斩刻奇肆的风格艺术内涵相通。历史上书法家发现了碑刻题记的价值,却又把雕像视为工匠的艺术。相反,西方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专家对北魏石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魏的雕刻代表了人类宗教艺术的一个高峰”。

龙门石窟导游词讲解篇七

各位朋友,现在大家左手边的就是潜溪寺,它是我们进入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石窟。潜溪寺洞高、宽9米多,进深近7米,建于唐代初期,距今约1300多年的历史,因在凿洞时地下有源源不断流出的溪流而得名。窟内洞顶雕刻了一朵大莲花,洞内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额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与主佛造像为龙门石窟唐代石雕中最优美的两尊。洞内前侧两壁各雕一护法天王,高颧大目、体魄雄壮、孔武有力、身披销甲,是唐代高级武将的形象。踩在脚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动传神。

请大家跟我向前走,路旁右侧并排坐西向东的这三座石窟,即宾阳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称)。以中洞为代表,中洞在北魏时称灵岩寺,明清以后才改称宾阳洞,传说是根据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之字(洞宾)和号(纯阳)的末两字相加而命名的。此洞从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__年开始雕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3年6月完工,历时达24年之久。宾阳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北魏由于受“法华经”影响较大,除了信仰释迦、多宝外,还信仰的对象便是三世佛了。在龙门石窟仅此一例。正面是以释迦牟尼佛像为主的五尊雕像。释迦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通高8.4米,面部清秀、神情饱满、高鼻大目、微露笑意。释迦左右侍立着二弟子、二菩萨(左文殊、右普贤)。二菩萨含睬若笑、温雅敦厚,给人以亲切感。窟顶做琼隆形,中央雕刻着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龙门石窟导游词讲解篇八

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旅程,我们由郑州出发,走连霍高速,直达洛阳,之后前往距洛阳市13公里外的龙门石窟参观。

我们车头所指的方向就是洛阳龙门石窟。此刻围绕在我们周围的是郑州市市区,大家请看街道两旁绿树成荫。因良好的绿化,素有“绿城”之称。郑州有深远的历史文化,它古属豫州。公元1027年,周武王灭殷后封此地为管国,东汉时此地成为管城,现在还有管城区的称号,直到隋文帝天_三年,才有郑州的称号,并沿用至今。1923年京汉铁路大罢工后,郑州成为“二七名城”,我们马上要经过的绿色双塔就是郑州的标志性建筑“二七纪念塔”。1954年,河南省的省会由开封迁往郑州,郑州没有使人们失望(发达的经济引领着河南甚至整个中原地区)。现在是河南省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活力最强的城市,甚至是中原崛起的领头军。郑州商贸发达,商战连连,也有“商城”之称。

此时此刻我们正行驶在连霍高速上,这是一条平安和希望的坦途,它横贯中国大陆连接连云港和新疆霍尔木兹,全长4395千米,途径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新疆6省,在河南共计611千米,目前有41%的部分为高速公路,其他为一级公路,连霍高速将成为中国高速公路的横向骨干。

朋友们,我们今天顺利的旅程正是得益于脚下这条黑色的巨龙,速度可真快,现在我们渐渐驶入洛阳,来洛阳就要对洛阳有所了解,接下来,我把洛阳介绍给大家:洛阳位于河南省中部,黄河南岸,伊洛盆地北缘,因其古城区在洛水之南而得名,洛阳历史悠久,先后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时间长达1500年,由于洛阳长期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所以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历史人物活动在这里,因此历史学家司马光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就是说洛阳是中国历史的缩影,如果你想了解5000年的中国,那你必须来看看洛阳。

最能代表洛阳的就是洛阳四宝了,“洛阳牡丹甲天下”,这第一宝就是洛阳牡丹,牡丹由于其花色花型雍容华贵,世称“花中之王”,是我们的`国花。象征吉祥富贵,每年4月15-25日举行牡丹花会,吸引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赏花,可谓“花如海,人如潮,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第二宝是当年贵为国礼的唐三彩,其中黑色的将军马还被英伦友人称为“伦敦黑”、“黑宝石”。可称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这第三宝呢,是洛阳水席,共24道菜,采用行云流水的上菜方式,近年来增加了许多新口味,不仅丰富洛阳人的饮食口味,而且是外来宾客的首选,那么第四宝呢就是咱们马上要参观的龙门石窟了,至于它为什么叫第四宝,我们来亲自揭开谜团。

好了,各位朋友,洛阳龙门石窟到了,请大家关好窗户,带好贵重物品,随我下车参观龙门石窟!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要参观的是洛阳龙门石窟,你知道它为什么叫“龙门”吗?这要从地形说起,这里的地形为三山夹一水,远远望去,犹如一道天然的门阙,所以古称“伊阙”。隋炀帝建都洛阳后,因为宫城门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都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隋炀帝时改称“龙门”。

龙门石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大约493年),经历了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和北宋等朝代,断续雕刻达400余件,现有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块,佛塔80座,造像10万尊,内容除佛像外,涉及建筑、服饰、音乐、书法等,如同包罗万象的艺术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景区,20__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唐代开凿的奉先寺了。那么现在,我带领大家前往奉先寺参观。

大家抬头请看,几个台阶之上的正是著名的奉先寺,它是唐高宗所建,为政治需要,武则天曾捐2万贯脂粉钱。历时三年零九个月于675年竣工。寺内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及二供养人等一铺十一尊大像。造像布局匀称,俨然一个佛国朝廷,大家请看,这就是主佛“卢舍那”,它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面相丰满圆润,方额广颐,美若弯月,双目俯视,炯炯有神,您看它略带微笑,仿佛给人已深深的同情和殷殷的关切。整尊造像,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应是理想化的圣贤形象,我们来仔细端祥它,你有没有发现无论你站在他面前的那个位置,他都在注视着你呢?石刻的眼睛为什么这么传神?对了,这正是雕像的画龙点眼之处,卢舍那的双目,采用阴刻方法,把眼球雕洞浅凹进去,又保持瞳孔的突出,利用光线反差也就造就出了大佛睿智深邃的目光,配以少垂的佛首,使朝拜者的目光与大佛目光交汇时,畏而不惧,可亲可敬。

在卢舍那佛的左侧是弟子迦叶,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僧形象;右侧阿难,他年轻睿智,整个一帅小伙子,旁边衣着华丽端庄矜持,二天王严肃威武硕壮有力,力士们坚毅勇猛,性格暴躁,以及那无所畏惧倾力承托的地鬼。无不形神兼备,惟妙惟俏,整个布局反映了唐代高超技艺,折射出当时佛教的繁荣和唐朝国力的强大。

出了奉先寺,我们再来参观北魏的代表作——莲花洞。因洞顶雕有一大浮雕莲花而得名。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装饰,但像莲花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美的高浮雕可并不多见,洞内正壁为尊式造像。主佛释迦牟尼身穿袈裟,衣襟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就是这种形象。两侧弟子是浅浮雕,左侧迦叶深目高鼻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形象,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象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如此生动细致雕于莲花洞坚硬的石壁,实为龙门一绝!洞口北壁崖壁有“伊阙”二字,这是明代河南巡抚赵岩所题词,证明了“龙门”的原称。

好了,各位游客,由于时间关系,先讲到这里,请大家自由参观,谢谢!

龙门石窟导游词讲解篇九

伊阙佛龛之碑:李泰把宾阳三洞修葺一新之后,便特意请中书舍人岑文本撰文,由当代著名的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镌刻了洋洋洒洒1800多字的造像题记,树立在宾阳中洞与宾阳南洞之间一块最显眼的石壁上,也称褚遂良碑。本来这块碑,原为北魏王室营建宾阳洞的造像题记,它所记录的内容,应该是宾阳中洞的雕造年代,造像内容以及工程进展情况。然而,魏碑原文却给这贪天之功,欺世盗名的政客李泰磨平后,又重新刻上了现在这篇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的溢美之辞。这块碑的价值有两个方面,一是历史价值,它为宾阳洞的修造及演变,为唐王朝宫廷内的权力之争等,提供了不少情况。二是文学艺术价值。因为在长达1800多字的铭文中,不仅造句工整,辞风华丽,而且把中国书法中所说的点横竖折钩挑撇捺等几乎都包括了,真可堪称是文辞家和书法家的“天合之作”。

(从现在可以说我们来看龙门四最)。

摩崖三佛龛:我们看到这组群雕叫摩崖三佛龛,我们刚才看到的窟和龛有什么区别呢?窟是在天然或人工开凿的洞窟内开窟造像,那么龛是在崖壁上面直接雕凿,上面有小小的石质屋檐。这组造像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站佛,这种组合在我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此龛造像是一组未完成工程,群像均仅雕出轮廓。中间主佛为弥勒佛,坐于方台座上。据佛经记载弥勒佛是未来佛,是作为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接班而出现的。他现在还在兜率天内院修行,预计将于二十八亿七千万年之后来统管这个现实世界,那么为何把这个未来佛放在主尊佛的位置上呢。那么我们就要来观注这组群雕开凿的历史背景了。此龛开凿于武周时期,也就是武则天当皇帝时期。咱们都知道女人当皇帝是难上加难,受到了重重的阻力,但是武则天却不是一个一般的女人,她当时利用老百姓的弥勒信仰为自己的登基制造舆论,登基后又自称慈氏,推动了弥勒信仰的风行。在佛教中,弥勒佛被视作改天换地之佛。因此武则天登基当皇帝之前,授意她的面首(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她的男宠,情人)白马寺主持薛怀义制造舆论,将四卷《大云经》附以新的解释,谬称武则天是弥勒佛下凡:“武太后乃弥勒佛降生,当代唐为人世之主”。将《大云经》颁行天下。摩崖三佛龛的开舆论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随着武周政权的垮台,摩崖三佛龛也因此而停工。虽然这组造像是未完工雕像,但却为我们了解石窟造像的开凿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实物资料。

龙门石窟导游词讲解篇十

请大家跟我一起离开宾阳三洞拾级而上,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万佛洞。万佛洞的形状是方形平顶,顶上雕一莲花藻井,因洞内刻有15000尊佛像,又叫“万佛洞”。该洞主尊名阿弥陀佛,有圆光和身光,结跏跌坐在印覆莲束腰须弥座上,一手贴身斜举胸前,一手抚膝。原洞外除浮雕的二力士之外,还有两尊石狮,即龙门唐代浮雕的精品,在30年代被盗。现存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和堪萨斯城纳威尔逊艺术博物馆内。

请大家跟我继续前行,现在我们来到了莲花洞。这里为什么叫“莲花洞”呢?这是因为洞顶雕有大型飞天环绕的大莲花藻井图案而得名。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顶藻井多以莲花为饰,但像这样大型的莲花,雕刻的如此精美,在龙门石窟中这不多见。此洞开凿于北魏孝昌年间即公元526—528年前后,属于北魏后期作品。此洞高6.10米,深6.15米,主尊释迦高6米(为立佛)。两侧为胁侍菩萨,佛与菩萨之间,为侍立的伽叶、阿难二弟子。

朋友们,再登几十步台阶就到奉先寺了,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这个寺内,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

奉先寺东西深约40米,南北宽约36米,其建造时间,据有关资料和专家推测,约始建于武则天被立为皇后的永微六年,就是公元655年之后。完工于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费时约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