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中国民间谚语故事(实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8:02:15 页码:8
最新中国民间谚语故事(实用12篇)
2023-11-12 18:02:15    小编:zdfb

经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在总结中,可以引用相关数据和事实,增强论述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以下是一些优秀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中国民间谚语故事篇一

很久以前,有兄弟二人,老大叫青山,老二叫红山,祖祖辈辈在山中烧炭为生。他们的父亲临终前把世代相传的那座山林分给了兄弟二人。

弟弟红山年轻,父亲就分给他树木茂密的`西岗,那里的木头能烧出上等的木炭,而分给哥哥青山的东岗却树小林稀。

红山非常勤劳,夜以继日地苦干,过了几年就挣下了一笔家业,生活幸福美满。但幸福中的不幸是,西岗的树木被红山砍得精光。

青山分到东岗后,并不怪父亲偏心。他仔细研究了东岗的树木状况,制定了周详的计划:先砍伐不成材的树木,然后栽新苗补足,岗下种田,草坡养羊。虽然收入少,日子清贫,但由于他有长远的眼光,所以几年后,树苗成材,庄稼成片,牛羊成群。不管夏天洪水多大,因为山上有密密的树木阻挡,农田安然无恙。

而红山呢,由于山上的树木被伐光了,一有洪水,泥沙俱下,甚至发生泥石流,把后来刚栽的树苗、庄稼也冲毁了。红山没有办法,只好向哥哥青山求助。

青山拍拍红山的肩膀,意味深长地说道:“吃山靠养山,不广种怎能丰收呢?”

中国民间谚语故事篇二

潮汕人比喻某些人做错了事之后决心改正,痛改前非或指某个人下定了决心,总是用“斫断头指头”这个俗语。

唐朝玄宗年间,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当时的名将张巡守睢阳城,浴血奋战。但寡不敌众,只好派手下大将南霁云向其它城守将讨救兵。南霁云带了三十名骑兵,奉命突围到附近的临淮关搬救兵。敌军数万人发现南霁云等的踪迹,就四面拦截,不放他过去。南霁云左右驰射,人马所到之处,好象闪电一样,倏尔明灭,使得敌军神摇目眩,不知所措。南霁云突围成功,到达淮阳时只损失两名部下,唐朝的将军们都妒忌张巡的威名,坐视其败,不愿伸出援手。临淮的守将贺兰进明,尤其如此。南霁云苦口请兵,贺兰进明只是不答应。南霁云悲愤之至,在宴会中拨出佩剑,砍断一只手指,鲜血淋漓地斥责贺兰进明自私,座中人不禁为之泪下。

睢阳城破,张巡、南霁云等被俘不屈,以身殉国。

潮阳及澄海都建有双忠公祠,以纪念张巡和许远。而南霁云“斫断手指头”的这个典故,也随之流传。但其语义已有所演变。

中国民间谚语故事篇三

好汉不吃眼前亏。

好汉不夸当年勇。

海底捞月枉费心。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好歌不唱忘调多,好地不锄成草窝。

好狗不咬鸡,好汉不打妻。

好汉流血不流泪.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水不可斗量。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好话三冬暖,恶语断人情。

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冷。

好汉做事好汉当。

寒门出才子,高山出俊鸟。

好话一句三春暖,话不投机六月寒含多嚼不碎。

旱天未到先修塘,疾病未来先预防。

好花要有绿叶扶,好汉要有众人帮。

文档为doc格式。

中国民间谚语故事篇四

毋以己长而形人之短,毋因己拙而忌人之能。

勿持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福而恣杀牲畜。

倚势凌人,势败人凌我,穷巷追狗,巷穷而狗咬人。

先到为君,后到为臣。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灭却心头火,剔起佛前灯。

平日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

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

众星朗朗,不如孤月独明.

照塔层层,不如暗处一灯。

鼓打千槌,不如雷轰一声.

良田百亩,不如一技随身。

富厚福泽,不过厚吾之生.

贫贱忧戚,乃是玉汝于成。

命薄福浅,树大根深。

非上上智,无了了心。

护疾忌医,掩耳盗铃。

烈士让千乘,贪夫争一文。

气是无名火,忍是敌灾星。

但存方寸地,留于子孙耕。

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

为恶畏人知,恶中犹有善路.

为善急人知,善处即是恶。

贫贱骄人,虽涉虚矫,还有几分侠气.

奸雄欺世,纵似挥霍,全无半点真心。

扫地红尘飞,才著工夫便起障.

开窗日月进,能通灵窍自生明。

发念处即遏三大欲,到头时方全一点真。

守分安命,趋吉避凶。

识真方知假,无奸不显忠。

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

虎生尤可近,人毒不堪亲。

本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世路由它险,人心由我平。

猩猩常不足,糊涂做公卿。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

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中国民间谚语故事篇五

孟子三岁丧父,由其母亲抚养成人。小时候住山东邹县城北二十五里的马鞍山下,村名叫范村,村不远有一片墓地,出殡的`人群常从孟子家门口经过,於是孟子就模仿送殡的人,孟母看见了,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把家搬到城国北部的庙户营。可是这裏街上相当繁华,东部住一个杀猪屠户,孟子就学屠户的样子,整天嬉戏。孟母感到这裏也不宜培养孩子,便又移居於「学宫之院」,即县城南门外子思书院旁。从此,孟子被琅琅的读书声所吸引,孟母甚喜,就把孟子送进了这所学宫读书,他勤奋读书,终成大儒。

中国民间谚语故事篇六

一手难遮两耳风,一脚难登两船。

一手捉不住两条鱼,一眼看不清两行书。

一人传虚,百人传实。

一样事,百样做。

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跨不到天边。

一羽示风向,一草示水流。

一笔画不成龙,一锹挖不出井。

一分价钱一分货,十分价钱买不错。

十个钱要花,一个钱要省。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人看从小,马看踢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龙无云不行,鱼无水不生。

龙眼识珠,凤眼识宝,牛眼识草。

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出门看天色,炒菜看火色。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瓜无滚圆,人无十全。

宁失一事,不失一时。

对强盗只能用刀子,对恶狗只能用棍子。

有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

有一兴必有一败,有一利必有一弊。

有话说在明处,有药敷在痛处。

有果必有因,有利必有害。

有上坡必有下坡,有进路必有出路。

吃饭先尝一尝,做事先想一想。

吃菜吃心,听话听音。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刚则易折,柔则常存。

会说的惹人笑,不会说的惹人跳。

会怪怪自己,不会怪怪别人。

会跳的先缩脚,会撞的先缩脖。

全是生姜不辣,全是花椒不麻。

一个不敌两人计,三人合唱二台戏。

一人一双手,做事没帮手,十人十双手,拖着泰山走。

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人难唱独板腔。

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彼此有商量;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先钉桩子后系驴,先撒窝子后钓鱼。

多下及时雨,少放马后炮。

多深的根基,筑多高的墙。

行船趁顺风,打铁趁火红。

人无笑脸休开店,会打圆场自落台。

人美不在貌,美在心意好。

人讲礼义为先,树讲花果为原。

大欺小,不公道;大帮小,呱呱叫。

小心不怕多,有礼不在迟。

小的不哄,老的不欺。

不怕衣服有补钉,只怕心灵有污点。

见人不施礼,枉跑四十里;见人施一礼,少走十里地。

打怕的人是假的,敬怕的人是真的。

打人不打脸,吃饭不夺碗。

叫人不蚀本,舌头打个滚。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让路不是痴汉,躲路不是呆人。

当着矮人,别说矮话。

争着不够吃,让着吃不了。

行路能开口,天下随便走。

好饭不怕晚,好话不嫌慢。

买卖不成仁义在。

你敬人一尺,人敬您一丈。

你对人无情,人对你薄意。

冷天莫遮火,热天莫遮风。

君子动口,小人动手。

君子争礼,小人争嘴。

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赢一步。

若要好,大让小。

事怕合计,人怕客气。

和人路路通,惹人头碰痛。

美言美语受人敬,恶言恶语伤人心。

说归说,笑归笑,动手动脚没家教。

逢着瞎子不谈光,逢着癞子不谈疮。

病好不谢医,下次无人医。

爱徒如爱子,尊师如尊父。

敬老得老,敬禾得宝。

中国民间谚语故事篇七

2、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3、不分青红皂白。

4、不见真佛不烧香。

5、吃了豹子胆。

6、船家的孩子会浮水。

7、不知哪块云彩下雨。

8、不可同日而语。

9、拔根汗毛比腰粗。

10、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11、不进山门不受戒。

12、丑话说在前头。

13、操心不见老。

14、吃着碗里的,望着锅里的。

15、矮子面前不说短话。

16、吃饱了撑的。

17、出水才见两腿泥。

18、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19、苍蝇不叮没缝的蛋。

20、八字没一撇。

21、不养儿不知父母恩。

22、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软。

23、不求同日生,只愿同日死。

24、拆东墙,补西墙。

25、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

26、不吃黄连,不知啥叫苦。

27、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

28、不管三七二十一。

29、秤杆离不开秤铊。

30、不知道哪头炕热。

31、吃错了耗子药。

32、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33、不知天高地厚。

3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5、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36、吃人家饭,受人家管。

37、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

38、穿新鞋走老路。

39、不打无准备之仗。

40、半斤对八两。

41、吃了迷混药()。

42、不怕慢,就怕站。

43、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

44、不打无把握之仗。

45、别人牵驴你拔橛子。

46、吃哑巴亏。

47、不食人间烟火。

48、比死人多口气。

49、不在话下。

50、不够塞牙缝的。

51、不是省油的灯。

52、成者王侯败者贼。

53、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54、按下葫芦起来瓢。

55、不见兔子不撒鹰。

56、“小二”管“大王”

57、不到黄河心不死。

58、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9、秤有头高头低。

60、不吃羊肉惹身臊。

61、不死也扒成皮。

62、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63、船到桥头自然直。

64、比登天还难。

65、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66、笨鸟儿先飞。

67、出头的橼子先烂。

68、不怕贼偷,就怕贼惦心。

69、不看僧面看佛面。

70、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71、吹胡子瞪眼。

72、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73、不打不相识。

74、吃软不吃硬。

75、挨着勤的'没懒的。

76、吃人不吐骨头。

77、出多少汗,吃多少饭。

78、不拉屎占茅坑。

79、白披一张人皮。

80、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81、穿一条裤子。

82、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83、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

84、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85、长叹不如慢磨。

86、吃了枪药了。

87、秤铊虽小压千斤。

88、吃不了兜着走。

89、兵败如山倒。

90、不吃馒头争(蒸)口汽。

91、病急乱投医。

92、吃人饭,拉狗屎。

93、长添灯草满添油。

94、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95、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96、不是冤家不聚头。

97、丑媳妇早晚也得见公婆。

98、不撞南墙不回头。

99、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100、不见棺材不落泪。

101、窗户纸一点就破。

102、吃力不讨好。

103、半路上出家。

104、背着抱着一般沉。

105、八抬大轿请不去。

106、常骂不惊,常打不怕。

107、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108、不费吹灰之力。

109、饱汉不知饿汉饥。

110、鼻子气歪了。

111、出家人不说在家话。

中国民间谚语故事篇八

宋朝的时候,有个叫陈州的地方,这里连着三年都没有下过雨了,地里的庄稼都枯死了,老百姓没有粮食吃,到处流浪乞讨.朝廷知道后,便派刘衙内的儿子刘得中和女婿杨金吾到陈州发放粮食,救济灾民.临走时.刘衙内悄悄地对他们俩个说:“你们两个去陈州发放粮食救灾,这可是个发财的好机会呀!你们到那里这后,就把米价抬高,由五两一石改成十两一石,然后再往米里面和一些泥土和糠秕,这样我们就可以借这个机会大赚一笔啦!”两人听了,会意地点点头,然后便离去了.到了陈州后,刘得中和杨金吾两人便按父亲说的那样,把米价改成了十两一石,往米里面掺了很多土和糠秕,还在称上面做了手脚,短斤少两.老百姓看到买来的米不仅价格高不够斤数,而且里面还有很多泥土和糠秕,心里非常气愤,于是便联合起来,到官府那里告状,谁知这件事情传到了包拯的耳朵里,包拯是当时有名的铁面无私,公正执法的官员,他知道后,亲自到陈州了解情况,调查清楚之后,便马上把刘得中、杨金吾抓了起来,按照法律判处了死刑.

中国民间谚语故事篇九

汉朝末年的时候,一个大官叫杨彪,他有个非常聪明的儿子名叫杨修,在宰相曹操手下做官。

有一天,曹操的新花园修好了,曹操看后,什么也没说,只在门上写个“活”字就走了。大家都不懂他的意思,杨修却笑着说:

“丞相是嫌门太阔了!”原来“门”中加个“活”字是“阔”。于是人们便将门改小了些,曹操看后很高兴。

又有一次,西凉有人送了一盒酥糖来,曹操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大家又不懂是什么意思,杨修笑道:“如果把合字拆开来读,就是‘一人一口酥’,我们大家分了吧于是一人一口吃了。曹操知道后,口头虽夸他聪明,心里却很忌惮他。

曹操是个心胸狭窄的人,常常怕人暗害他,就对人说:“我梦里喜欢杀人,因此我睡着了,你们不要靠过来呀。”一天午睡时,他的被子落在地上,侍从慌忙取起给他盖上,结果曹操一剑把他杀了。又睡了过去,半天后起来,假装问:“是谁杀了他?”大家说:“是您在梦中杀的。”曹操假装伤心痛苦,命令手下好好抚恤他的家人。杨修叹气道:“丞相并没有在梦中,你真是死得糊里糊涂啊!”曹操听说后更加厌恶杨修。

杨修和曹操的小儿子曹植非常要好,他预先给曹植写了有关军国大事的答案十条。曹操每次试问,曹植都对答如流,令曹操很喜欢。后来曹操听说是杨修教的,便存了杀他之心。

这年,曹操带大军来进攻汉中,被诸葛亮连败了几次,心中很苦恼。正好有人来请示今夜的口令,曹操正在吃鸡,随口就说:“鸡肋。”杨修一听就命令左右收拾行装准备回去。左右问他原因。杨修说道:“鸡肋上没有多少肉,吃起来无味,丢掉了还可惜,所以我猜丞相是要退兵了。”曹操又一次被杨修猜中了心事,更加怒火中烧,说杨修造谣生事,扰乱军心,把他杀了。

杨修死了,他的父亲非常难过。一天碰见曹操,曹操说:“啊呀!你怎么瘦成这样了?”杨彪叹气回答道:“我还怀着老牛舐犊之爱呀!

中国民间谚语故事篇十

俗语:“凡事学大丈”意指做事心中无数,盲目跟从。“大丈”本指大姨父,潮汕习俗大人跟小孩称呼对方以示尊敬,所以襟弟称襟兄也称“大丈”。“凡事学大丈”这个俗语,源出民间流传的一则“傻女婿故事”。传说以前有一位傻女婿要到岳母家祝寿,妻子怕他出洋相,便告诉他:“大姐夫是个知书识理的人,到了我妈家,你就跟他学着做就行了。”翌日,到了丈母娘(岳母)家,傻女婿便细心注意大女婿的一举一动,认真模仿。在筵席上,大女婿举杯向丈母娘祝寿,他也举杯祝寿;大女婿为丈母娘夹菜,他也夹菜;规规矩矩,很有风度。丈母娘心想小女婿虽没读书,也甚懂理,心里很高兴。席间大女婿掰分一粒蚶吃,并用手帕将蚶壳包下,然后又吃豆粉汤。小女婿一不留心没看清楚,以为大丈吃蚶是连壳吞下,心想这可能是礼貌吃法。于是,也拿了一粒蚶放进嘴里,拼命往喉咙里咽。这谈何容易,他被哽得好苦。大女婿见襟弟这般傻相,忍不住大笑一声,谁料刚吞下的豆粉丝从鼻孔中喷了出来。傻女婿见状,惊惧万分,忙把蚶壳吐出,连连说:“大丈啊大丈,你那‘蛤蟆吞涎’已经把我哽得半死。这一着‘牛囝穿鼻’我确实学不来!”弄得大丈哭笑不得,众人却被逗得哈哈大笑起来。

中国民间谚语故事篇十一

清朝光绪年间,湘南耒阳县有户顾姓人家,世代经营布匹生意,家境殷实。这户人家有一个儿子,名叫顾弃疾,人称顾郎。顾郎性格豪爽,喜好交友,其中有两个玩得最好的朋友叫欧阳麒、步青云。三人经常在一起喝酒逗乐。

21岁那年,顾郎要结婚了,新娘是四十里外关家村的关腊梅。欧阳麒和步青云相约当晚去闹洞房。这天晚上,来顾家闹洞房的客人很多,欧阳麒和步青云偷偷地躲藏在新房上面的阁楼里,准备听房。夜深了,闹洞房的人相继离去。最后房里只剩下了一对新人。然而新郎顾弃疾和新娘关腊梅并没有马上上床休息,而是坐在桌旁喝茶聊天。直到过了三更,阁楼上的欧阳麒和步青云再也等不下去了。步青云对欧阳麒说:“算了,回去吧!今晚也听不到啥了。”

欧阳麒想了想,说:“好吧!不过不能便宜了这小子。”说着,从衣袋里掏出一把短刀,从楼板缝中扔了下去,说:“他俩看到这把刀,不知会吓成什么样。”最后,俩人窃笑着从阁楼上下来,回家去了。

第二天上午,两人再次相约来到顾家,只见新娘关腊梅正端坐在新房里,却不见新郎顾弃疾。步青云随口问:“新郎官呢?”关腊梅说:“他出门买东西去了,一会儿就回来。”

欧阳麒就在房里四处寻找昨晚自己丢下的那把短刀,步青云挤眉弄眼地问关腊梅道:“昨晚可好?没见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

关腊梅迟疑了一下,从衣袖里拿出一把短刀,说:“昨晚也不知是谁,居然把这把小刀从阁楼上丢了下来,想吓死我们呀!这是谁的刀呀?”

欧阳麒接过刀,说:“是我的,是我昨晚从阁楼上丢下来的。”关腊梅又把刀拿过去,问:“果真是你的?”步青云在旁边说:“当然是他的。昨晚我们俩人藏在阁楼上想听房,哪想你俩左也不睡,右也不睡,欧阳麒只好从上面丢下这把刀,吓吓你俩……”

这时,关腊梅猛地变了脸色,站起身,一把抓住欧阳麒,嚎啕大哭道:“杀死我的新郎官的就是你了——”

欧阳麒和步青云不由目瞪口呆,不知她在说什么。顾家人听到哭声赶紧走了进来。关腊梅向众人哭诉道:“昨天晚上,我和新郎正在桌旁喝茶,忽然有人从上面扔下这把短刀,不偏不倚正好扎在他的右太阳穴上,当时便倒在地上,人事不省。我吓坏了,抱起新郎一看,已经死了。我一时慌了神,有心大哭一场,忽然想到如果哭声传出去,家人必然闻声赶来,家人一来,这事就会泄露。闹洞房的人那么多,谁是凶手?所以我就把新郎官的尸体藏在床底下,擦净了地上的血迹。今天早晨谎称新郎官出门,看看到底谁来要刀……”

说着,关腊梅从床底下拖出新郎官的尸体来,果然人已死去多时。

欧阳麒和步青云万万没想到昨晚闹洞房会闹出人命来,登时呆傻了。顾家父母一见儿子惨死,痛不欲生,捆了欧阳麒和步青云就送到了县衙。

耒阳县令见此事证据确凿,又有欧阳麒和步青云的供词,未再深究。人虽是误杀,还是把欧阳麒判刑入狱,步青云则杖打20棍放了。欧阳麒家人虽觉此事蹊跷,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有心为儿子申冤又不知从何做起,只好眼巴巴地看着欧阳麒被收了监。

再说顾家,万万没想到儿子大婚之日即是死亡之日,因此更加伤心欲绝。

三个月后,忽然有个仆人带着一个二十来岁的男子来到顾家,声称这个男子是顾家的儿子顾弃疾。顾家人大吃一惊,顾父说:“我儿子已经死了,怎么可能还活着?”那男子一见顾父,当即跪到跟前恸哭道:“爹,我真的是你的儿子顾郎呀!我活了,我借尸还魂了。”

顾家人更加惊诧,因为从长相上看,那男子根本就不是顾弃疾。这时与男子同来的仆人说:“他是我家公子,前些日子患急症去世了,谁知下葬那天忽然苏醒了。家里人看他醒来,都很高兴,但他看了看四处却说这不是他的家。家人以为他在说胡话。结果他说他是耒阳顾家的儿子,叫顾弃疾,刚结婚就死了。家人怀疑他是再生人,所以要我带来验证一下。”

顾父半信半疑,问他几件自己家里的事,男子回答得清清楚楚,又叫过顾家人,让他一一辨认,居然丝毫不差。

顾母一见儿子借尸还魂了,上前抱着儿子就大哭起来。

那男子哭了一会儿问:“我新婚妻子呢?”顾母说:“在家中。”说着,引着男子去见关腊梅。一见关腊梅,顾母就指着那男子说:“这是我儿子,你丈夫顾郎呀!”

关腊梅大吃一惊,顾母就把事情经过叙述了一遍。关腊梅听后断然说:“这不行,我丈夫早就死了,怎么能把不认识的男人认作我丈夫呢?”

顾母爱子心切,强迫关腊梅把这个男子认作自己的丈夫。

“如果非要让我相认,就让他说出结婚那天晚上我和丈夫说过的悄悄话,也好做一个证明。”

男子不待顾母发问,就主动一五一十把结婚那晚两人说过的话讲了一遍。关腊梅听完,立刻大哭道:“你真是顾郎呀!”

说者,两人抱头痛哭。

至此这个男子就成了顾家儿子顾郎。这件事在湘南一带传为奇谈。

正巧,当时的侍郎彭雪琴巡视两湖两广来到耒阳,听到了这件奇闻,不由哈哈大笑。他是个非常理智的人,不信迷信,认为借尸还魂根本就是骗局。他调来“欧阳麒误杀顾弃疾”一案的案卷,细细研读了一个通宵,认为此案破绽百出,大有可疑。第二天,他悄悄派人访查了这个男子的旧家。不过两天就查明,此男子家居在四十里外的关家村,名叫关锋。

彭雪琴心中有了数,便派人把该男子请到府衙,设宴款待。席间,彭雪琴对那男子说:“你是再生人,是湘南的祥瑞,今天特意宴请你。我一定向皇上报举你出外做官。”

那男子听了受宠若惊,连连干杯,不觉喝得酩酊大醉。彭雪琴在他醉眼蒙眬之时,突然问道:“关锋,你家在何方,父亲叫什么?”

男子含糊不清地答道:“我家在关、关家村,老父叫关富贵……”彭雪琴一拍桌子,几个捕役立刻把男子捆了起来,投进了大狱。

当天夜里,彭雪琴又派人抓来了关腊梅。彭雪琴问:“关腊梅,你和关锋到底是什么关系?

关腊梅一听“关锋”二字,知道事情已经败露,无奈地招供道:“小女子和关锋是青梅竹马的恋人,只因家贫才嫁给了顾弃疾。结婚当日,顾弃疾不幸死亡,小女子就和关锋设下了这个借尸还魂之计,二人从此可以做长久夫妻,万万没想到被大人一眼看穿,求大人恕罪。”

彭雪琴沉吟道:“如此说来,顾弃疾应该是被你害死的,快快讲出真相吧!”

关腊梅一听大惊,趴在地上连连磕头,抽泣道:“小女子虽然品行不端,但也绝不敢做害人性命之事。那晚小女子和顾郎在房里喝茶聊天,突听到外面有响动。顾郎开门出去,就听他说:“咦,怎么是你,在干什么?”小女子以为他看到了熟人。霎时,便听到他闷哼一声倒地的声音。小女子赶紧出门一看,发现一个人用刀刺倒了顾郎,跑了。小女子吓得不轻,依稀认出那人是关锋,以为是关锋怀恨顾郎夺了他的心上人,故来报复,因此不敢声张。回到房里正六神无主时,猛看到地上有一把小刀,知道是闹洞房的人故意留下的,心里便有了主意。

彭雪琴细细体味了一番,问道:“你既说那晚错把杀人者当作了关锋,那人肯定有与关锋相似之处。到底是何处相似?”关腊梅思考着说:“个头和背影。小女子一看那逃奔的背影就错以为是关锋了。”

第二天上午,彭雪琴又提审关锋,关锋所招和关腊梅大致一样,没什么差别,彭雪琴心里有数了。押下关锋后,他唤过两个精干的捕役,让他们立马查清顾弃疾结婚那日都是些什么人在闹洞房,其中特别注意和关锋身材相似之人。这件事并不难查,两人到顾家一问就清楚了。因关锋人年青长得精瘦,在那晚闹洞房的人里只有三人相符。

当这三人带到彭雪琴面前时,彭雪琴盯着三人看了良久,只看得三人脊背发凉。最后,彭雪琴拿出一支毛笔,让三人轮流在纸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三人写完后,彭雪琴指着其中一人厉声说:“步青云,真正杀死顾弃疾的是你——”

步青云一听,脸霎时白了,跪下连连磕头说:“大人冤枉呀!小人和顾弃疾是最好的朋友,平日无怨无仇,怎么会杀死他呢?”

彭雪琴说:“很简单,正因为是朋友,所以顾弃疾那晚见到你就问了句——咦,怎么是你,你在干什么?”紧接着你就趁顾弃疾完全没有防备,一刀刺中了他的右太阳穴。”

步青云大声辩解道:“大人,你这是毫无根据的推论呀!”

彭雪琴冷笑数声,说:“你们写字的时候,我已经看清了,你是个左撇子。右手拿刀行刺的人只能刺中对面人的左太阳穴,只有左手才能刺中对面人的右太阳穴。而顾弃疾是右太阳穴受刺,他们两人都是用右手,你说不是你会是谁?再不招,大刑侍候——”

步青云“扑通”一声,晕死过去。

后经审讯,杀死顾弃疾的果真就是步青云。原来那天晚上他和欧阳麒从阁楼上下来之后,发现顾家丫环巧儿居住的偏房的门没有关上,平时早就对巧儿美色垂涎已久的步青云就起了歹心。与欧阳麒分手后他又悄悄返回顾家,正准备摸到偏房时,不小心踢翻了一个放在窗下的钵盂,发出的响声使还没有睡觉的顾弃疾出来查看。他一眼就看到了鬼鬼祟祟的步青云,顺口问道:“咦,怎么是你,在干什么?”步青云以为顾弃疾发现了自己的企图一时慌了神,疾步向前掏出防身用的短刀,一刀刺进了他的右太阳穴。顾弃疾闷哼一声,当即倒地身亡。步青云正要弯腰察看,没想到新娘关腊梅又走出门来,吓得他赶紧一溜烟跑了,关腊梅只看到了一个背影。第二天,他约上欧阳麒来到顾家打探消息,没想到欧阳麒会被新娘当做了替死鬼。他悄悄松了口气,本以为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万没想到会被来此地巡查的侍郎彭雪琴慧眼查明。

此案审结后,耒阳县令被革职查办;欧阳麒被释放回家;步青云被判“斩立决”;关腊梅在狱中自缢而死,不再追究责任;关锋图谋他人产业,因是关腊梅唆使,从轻判处三年监禁。至此,这件轰动湘南的奇案终于真相大白。

中国民间谚语故事篇十二

谚语。

故事,欢迎大家查看。

汉献帝在李催与郭汜火拼时曾一度脱离险境,然而李郭二人合兵后继续追拿汉献帝,有人献计推荐曹操,说他平剿青州黄巾军有功、可以救驾,然而信使未出时联军以杀到,眼看走投无路之际夏侯敦奉曹操之命率军“保驾”成功,后将李郭联军击溃,曹操被加封官爵。故有“说曹操,曹操到”之说。

宁波谚语。喻卖力干活,但得不到赞赏。宁波的男子名字中多“旺”,凡名字中有“旺”者,小名就被叫作“阿旺”。传统的宁波习俗中,保持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习惯,即男子不做家务。炒年糕须用慢火,心急而又不善于家务的男子不懂炒年糕的窍门,会以旺火炒年糕,年糕肯定会炒焦。他出了力气不但得不到表扬,还会遭到妻子的臭骂。由于“火旺”和“阿旺”谐音,于是原“火旺炒年糕”就讲作“阿旺炒年糕”。

孟子三岁丧父,由其母亲抚养成人。小时候住山东邹县城北二十五里的马鞍山下,村名叫范村,村不远有一片墓地,出殡的人群常从孟子家门口经过,於是孟子就模仿送殡的人,孟母看见了,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把家搬到城国北部的庙户营。可是这裏街上相当繁华,东部住一个杀猪屠户,孟子就学屠户的样子,整天嬉戏。孟母感到这裏也不宜培养孩子,便又移居於「学宫之院」,即县城南门外子思书院旁。从此,孟子被琅琅的读书声所吸引,孟母甚喜,就把孟子送进了这所学宫读书,他勤奋读书,终成大儒。

一个盲人到亲戚家做客,天黑后,他的亲戚好心为他点了个灯笼,说:“天晚了,路黑,你打个灯笼回家吧!”盲人火冒三丈地说:“你明明知道我是瞎子,还给我打个灯笼照路,不是嘲笑我吗?”他的亲戚说:“你犯了局限思考的错误了。你在路上走,许多人也在路上走,你打着灯笼,别人可以看到你,就不会把你撞到了。”盲人一想,对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