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四川武侯祠导游词(大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2:46:15 页码:9
四川武侯祠导游词(大全12篇)
2023-11-12 02:46:15    小编:zdfb

经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写好总结还要注意语法和拼写的正确性。这些总结范文旨在提供给大家一个思路和参考,仅供学习交流之用。

四川武侯祠导游词篇一

看来直到现在,顾嘉衡这副对联还在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另外,武候祠还有很多名联,其内容大都是歌颂诸葛亮的才华与德政,若把这些对联拼凑起来,加以纵横分析,可以说是一部三国史诗。如这一副:定三分,烧博望,出祁山,大名不朽;气周瑜,屏司马,擒孟获,古今流传。还有一副妙联:收两川,摆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设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恩三顾;取西蜀,征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木土爻之封,水面偏能用火攻。上联巧用了一、两、三、四、五、六、七、八、九、十lo个数字,下联灵活运用了东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10个字,全联共54个字,简练地阐述了诸葛亮出茅庐后辅佐刘备父子戎马倥偬的战斗一生,真可以说是字字珠玑,笔笔传神。

请大家随我到这边来,参观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这一共由2l块石碑组成,刻工精良,十分壮观,不可不看。《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建兴五年(227年)给后主刘禅上的奏章,畅述了自已为复兴汉室要”鞠躬尽瘁”的忠贞思想,成为”字字中间有涕零”的千古名篇,感染力极强。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抗金途中路过南阳,”遇雨,随宿于词内”,观看了《出师表》之后,被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感动得热泪盈眶,夜不成眠,坐以待旦,感慨万千,后经道人请求,挥涕走笔,把1300余字的前后《出师表》一气呵成,背诵写出,以抒胸臆。其字铁画银勾,龙飞凤舞,潇洒飘逸,奔放淋漓,表现了高超的书法艺术。我们今天游武侯祠,观《出师表》,远相撰词,名将手书,既能见孔明之胸怀志略,又可赏岳飞之翰墨神工,实为今生一大幸事。

现在我们绕过大殿拾阶而上,进入了一处静谧秀丽的院落,院内古木交错,花卉盈庭,翠柏丛中簇拥着这座八角攒尖式建筑,就是闻名于世的诸葛草庐。草庐为砖木结构,茅草盖顶,回廊相通,古朴简陋。庐内竖立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石碑一通,正面刻有”汉诸葛孔明旧庐”七个大字,庐内及门额上悬挂着郭沫若先生及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所书的匾额。草庐八角挑起,悬挂八只风铃,以八封阵势别具风格。每当清风轻吹,风铃叮当作响,好像在娓娓叙说着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我们坐庐中小憩,可近观四周景致,古人曾有”身居一庐八面景”之说,卧龙岗十景中的八景在这里都可以看到:古柏亭、野云底、半月台、躬耕亭、小虹桥、抱膝石、老龙洞等绕庐而建,成众邪月之势。这些景点虽同置一院,但毫无拥塞局促之感,碑廊相连,错落相间,互为对景,形成绩丽恬静的园林风光,步移则景导,表现出古人高超的造园艺术。

这是半月台,立于茅庐右后侧,为台式建筑砖石结构,平面为正方形,高约数丈,沿梯道可盘旋而上,上有砖墙花样平台,凭栏可望远观天。半月台上诸葛亮在此隐居时夜观星象的地方,诸葛亮知天文,晓地理,善于利用风、雨、雾等自然现象为战争服务,草船借箭、祭东风等民间故事,妇孺皆知,脍炙人口。清人有诗赞之:”汉月镂空昭碧天,凭高一望尽寒烟,1u围水匝林梢见,待酌流霞候月圆。”台正面为半圆形砖券门,上嵌顾嘉衡所书”半月台”三字,旁饰半月图案,两侧刻有联”自来宇宙垂名布衣有几,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盖由唐刘禹锡《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和”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中演化而来。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宁远楼,又名清风楼。它坐在中轴线的末端,为整个祠庙的最高建筑,传为诸葛亮隐居南阳时书斋旧址,楼名由”宁静致远”而来。”万古云霄”匾额,源自杜甫《咏怀古迹》诗:”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高,三分割据纤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门柱上悬挂清四川盐茶使赵藩在成都武侯祠书写的一副名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从来治蜀要深思。”

这里的”攻心‘‘指的是诸葛亮在南征时,马设曾建议”用兵之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采纳了这一建议,七擒七放孟获,以攻心收到了安抚的效果。宽严,是诸葛亮《答法正书》论述的中心。诸葛亮帮助刘备在蜀建立政权后,根据”刘璋暗弱,威刑不肃”,”致使蜀土人士-,专权自态”的局面,实行了严峻的法治,进行了种.种改革。时的四川太守法正认为诸葛亮”刑法峻急”,并以刘邦进川时的宽刑,来建议诸葛亮”缓刑弛禁”。诸葛亮剖析历史,针形势,写出了《答法正书》,指出根据实际情况,不能照搬邦人川时的宽刑,主张针对当时益州的状况,厉行法治。联文在高度评价诸葛亮的同时,又强调了审时度势的重要性。高度概括了诸葛亮治国安邦的经验,极富哲理性和生命力,这副炙人口、言简意赅的楹联耐人寻味,充溢着深刻而生动的正与反、宽与严、和与战、文治与武功等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因而,毛泽东极力推崇这副对联,誉为发人深思的”施政篇”和”治安策”。

现在,让我们到三顾祠看一看。三顾祠门柱悬挂”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的对联,祠院内翠柏挺立,绿草如菌,庭院宏敞幽深,四周围墙嵌满碑刻,有”碑墙”之称。祠内有关张殿,殿内立关羽、张飞贴金塑像。关羽赤面凤眼,美髯垂胸,神安气闲,雄姿威风,张飞面色漆黑,豹头环眼,燕颌虎须,急不可耐。要说起这个张飞啊,他就不是搞政治的,没象刘备这样有政治家的远见,看不到诸葛亮这个人才的价值。一顾茅庐时没有见到孔明,他说”既不见,自归去便了。”也没有发什么牢骚,表现还算一般,说得过去。到刘备准备二顾时,张飞说:”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遭到刘备的呵斥,差点不让他去。没想到第二次哥仁又吃了闭门羹,到第三次刘备还要去时,他再也忍不住了,说”今番不需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要是依他的主意,用麻绳把诸葛亮绑来见刘备,那会是什么结果!

”三顾堂”.位于关张殿后,相传达里就是刘备三次求访孔明的地方。殿内有刘备、诸葛亮对话的塑像,二人分宾主而坐,书童侍立侧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再现了备亮当时纵论天下时的情景。你看那神机妙算的谙葛亮,面目清秀,衣着古雅,含而不露的面孔上略带有几分笑意,给人一种温文尔雅,谋略在胸,稳操胜券的感觉,他正意气风发,侃侃而谈;再看刘备,正在毕恭毕敬地洗耳恭听呢。我们一眼就能看出他那如饥似渴,谦逊恭敬的内心世界。

当时的刘备,以自己是汉室后裔,打着正统的旗号,请求国家统一,他四海飘零,奔走了二十多年,先后投曹操,奔袁绍,附刘表,终因势单力薄,一事无成,败居新野,难筹大志,但仍雄心勃勃,四处访贤。后来,经徐庶举荐,得知诸葛亮的大名之后,就冒着严寒,词谦礼恭,亲自由新野到南阳支产三次恭请,大有商汤请伊尹、文王栽太公的诚心与胸怀,迫切而又热情地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诸葛亮见他求贤若渴,志向远大,就答应了他的要求。正如唐代李白诗中写的那样:”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眠蜀,壮志吞咸京。”明陈正伦《卧龙岗》诗云:”君臣一晤交投厚,宇宙三分割据雄”。三顾晤对真可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刘备能够建立西蜀霸业,关键是得到了诸葛亮这个智囊人物。大家看三顾堂里的这组雕塑,不正是”智能之土,思得名君”,”名君圣主,求贤用能”的赞歌吗?我们今天参观的诸葛草庐,不仅是诸葛亮隐居躬耕的地方,也是诸葛亮政治、军事思想形成的地方,是”三分天下”的策源之地,是刘备、诸葛亮三顾而合,如鱼得水的场所,因此历朝历代,这里也就成了人们纪念诸葛亮的重要场所。武侯祠里的人物塑像,个个性格鲜明,惟妙惟肖,内心世界,各具其妙。

当然,最吸引人的还有廊壁间镶嵌的300余通碑刻和殿堂上数不清的匾额楹联,这些碑刻刀法细腻,很多匠额楹联在书法上也有相当深的造诣。像岳少保书写的《出师表》、”还我河山”,郑板桥的”难得糊涂”等,笔体苍劲,洒脱俊逸,历来受到国内外书法爱好者的称赞和推祟。楹联中还有不少佳作耐人寻味。所有这些,使南阳武侯祠成为全国现存祠庙中规模较大,文物价值较高、文化极为丰富的一处人文景观,处处都闪耀着中国古老文化的灿烂光辉。龙岗之游,若仅流连于松柏奇花之间,陶醉于亭台楼阁之中,而忘了欣赏武侯祠中的碑、联、匠,那就像入宝山空手而归,真是一大憾事。风和日丽,漫步武侯词中,”从容细看平沙处,可有先生旧马蹄”,你有什么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五千年构成了漫长的历史长河。在这长河中出现了数不尽的风流人物。然而,大浪淘沙,淹没在历史河床中的,也同样数不清,道不尽,而极少有像诸葛亮这样不仅能沿着历史的长河从中古走到现代,而且还能走向千家万户,走进千千万万人的心里。

各位团友,诸葛亮淡泊明志,正直廉洁的美德千古传诵;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诚感天动地,化作了历史的永恒。他是中国人乃至东方人心目中智慧、忠诚、仁勇的化身,史学家称他为政治、军事、经济的三绝,在中华文明史上独领风骚,被后世誉作”千古第一完人”。

让人仰慕不已的诸葛亮,叫人说不完道不尽的武侯传奇……其人虽已殁,千载有余情!

四川武侯祠导游词篇二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成都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是中国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庙,占地56亩,是成都市内主要的旅游参观点。始建于公元220xx年修建刘备陵寝,千多年来几经毁损,屡有变迁,今天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在旧址上重建的。

从大门左侧简介和平面示意图上看到,武侯祠掩映在森森翠柏中,殿宇坐北向南,布列在一条中轴线上,有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西侧为刘备陵园。今天要介绍的就是刘备殿。

二门之后是刘备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殿的正中,供奉着刘备的贴金泥塑坐像,高3米,头戴天平冕冠,身着黄袍,手捧朝天圭玉,宽面大耳,神态静穆。左右侍者,一捧玉玺,一捧宝剑。刘备(161—223),字玄德,河北琢州人。24岁时,他召集关羽、张飞等人参加镇压黄巾农民起义,后来在军阀混战中逐渐壮大了势力。由于缺乏谋臣,他在军阀混战中屡遭挫败,流离失所,先后依附于吕布、曹操、袁绍、刘表。他三顾茅庐,拜诸葛亮为军师,赤壁大战后,势力才得到发展。刘备胸怀大志,注重信义,待人宽厚。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征战,最后占据益州,于公元220xx年在成都称帝。不久,为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他兴师伐吴。结果,刘备被吴国陆逊火烧连营,遭到惨败,羞愤病死于白帝城(奉节)。临终前,他把幼子刘禅(小名阿斗)和国事托付给诸葛亮,史称“白帝城托孤”。

在刘备像东侧,是刘备之孙刘谌的塑像。刘谌是刘禅的第五子,封北地王。在魏国邓艾军队进逼成都时,他苦谏父亲,同来敌决一死战,与国家共存亡。但刘禅不听。他悲愤已极,去祖庙哭诉后,先杀妻子,而后自杀。他的以死殉国的精神受到后人颂扬。刘备像西侧原有刘禅的像,由于他不能保住父业,投降了魏国,当上安乐公后“乐不思蜀”,不知亡国之耻,在宋代,他的像就被毁掉,自此没有再塑。正殿的两壁,悬挂着木刻的《先主传》、《后主传》,传文录自陈寿史书《三国志》。蜀国的兴亡,可从刘备、刘禅传中了解始末。

东偏殿内是关羽及其子关平、关兴,部将周仓、赵累的塑像。关羽像高2米多,头戴冕旒,红脸,丹凤眼,卧蚕眉,两眼半眯半闭,美髯垂胸,身着金袍,手执象简,一付帝王打扮神灵面孔。关羽(?一219),字云长。他与张飞是最早追随刘备南征北战的猛将,号称“熊虎之将”。他俩与刘备恩若兄弟,情同手足,因此衍生了“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关羽曾被曹操俘获,在曹操封官加爵的拉拢下,仍然效忠刘备。刘备得荆州后委任关羽镇守。在荆州,他曾发动攻势,水淹襄樊,活捉曹军大将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最后,因骄傲轻敌,被东吴将领吕蒙偷袭,与关平、赵累等人同时遇害,丢失了荆州。陈寿《三国志》评论他“傲大夫而亲士卒”,傲慢轻敌是导致他失败和被杀的重要原因。历代统治者对关羽十分推崇,使他成了“忠义”的化身。在宋代,他被迫封为王,到了明清时代,加封为关圣大帝,诏令全国各地修庙祭祀。因此,这里的关羽像也成了帝王打扮。

西偏殿是张飞祖孙三代的塑像。张飞面色漆黑,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像貌威猛而有生气。张飞(?一221),字益德。《三国演义》称“翼德”。他早年追随刘备打天下,勇猛善战,是三国时代的一员虎将。刘备在当阳长阪坡被曹操打败,张飞领20多人在后面阻击。曹兵来时,他立马横枪站在桥头,大吼一声。说:“我是张益德,谁敢来决一死战!”曹军居然不敢过桥。民间传说他的吼声吓退了曹操的百万大军,桥下河水也为之倒流。张飞常常无故鞭打部下,因此被部将张达、范强暗害。陈寿《三国志》评论他“尊君子而不恤小人”。他不关心群众,不尊重下级,也遭到失败。

东廊是武将廊,廊内有蜀汉著名将领14位。他们或因战功卓著,或因战死沙场,被立像表彰。赵云居于武将之首,他是一员智勇双全的将领。在当阳长阪坡,他只身在曹军重围中冲杀,保护了幼主刘禅。在汉中争夺战中,他凭胆识,杀退曹军,刘备称他“一身都是胆”。其他著名将领还有马超、姜维、黄忠等。马超武艺高强,当他还是一支独立势力时,曾在潼关大败曹操,弄得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曹操曾说:“马儿不死,吾无葬身之地!”后来他战败失势,归降刘备,被封为五虎上将。姜维本是魏国一名小将,诸葛亮首次出祁山攻打曹魏时将他收降。因忠于蜀汉,文武双全,受到器重。诸葛亮死后,他担负起蜀国的军事重任。曾九伐中原,力图完成诸葛亮“兴复汉室”的遗志。黄忠,也是蜀国的五虎上将,他老当益壮,征战中总是身先士卒,勇冠三军。

西廊是文臣廊,廊内也有塑像14尊。这14位蜀国官吏有才有识、为官清正。董允直言敢谏,后主刘禅也畏惧他三分。邓芝不仅在“东联孙吴北巨曹魏”战略上立下功劳,而且终身不置私产,临死的家无余财,可算是清正廉洁。蒋琬、费韦,是诸葛亮临终时向刘禅推荐的两位丞相继位人。二人才干虽不及诸葛亮,但能忠实执行诸葛亮的政策,在执政期间,均能保住蜀国的安定和繁荣。居于文臣之首的是庞统。庞统才思敏捷,博学多智,年轻时得“凤雏”的称号,与诸葛亮齐名。开始并不为刘备所赏识,经过鲁肃和诸葛亮的竭力推荐,又亲自与他交谈时政后,方受到重用。不幸在入蜀攻打雒城(现广汉市)的战役中被乱箭射死,年仅36岁。

四川武侯祠导游词篇三

各位游客:

你们好!

中国文明史有五千多年,而三国时代是其中很短却又很精彩的一段。历史学家认为,三国时代仅45年,是从曹魏取代汉朝到司马氏取代魏建立晋朝,即公元220—265年。一般人则认为应从汉末黄巾农民起义至三家归晋(公元184—280年),前后近百年。

三国时代的得名,是因当时神州大地上并存着三个地方政权。这三个政权是:曹操和他的儿子曹丕建立的魏国,占据黄河流域大片土地,建都洛阳;孙权建立的吴国,占据长江中下游等地,建都南京;刘备建立的蜀国,占据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建都成都。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蜀国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溢号忠武侯,后人便尊称他为武侯。

武侯祠始建于何时,已经没有资料可考了。但从杜甫《蜀相》诗的描写“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来推断,早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建有武侯祠了。在唐、宋时代,这里分别有武侯祠和刘备庙;明代初年,祠庙合并为一;明末,祠庙毁于战乱。今天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在旧址上重建的。

大门悬挂着“汉昭烈庙”的横匾。

汉,是刘备政权的称号,史称“蜀汉”。昭烈,是刘备死后的溢号。匾额说明,这里是祭祀蜀国皇帝刘备的庙宇。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又称之为武侯祠呢?民国年间的邹鲁写的一首诗,道出了其中的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说,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超过了刘备,人们就不顾君尊臣卑的.礼仪和这座祠庙本来的名称了。

从大门左侧简介和平面示意图上看到,武侯祠掩映在森森翠柏中,殿宇坐北向南,布列在一条中轴线上,有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西侧为刘备陵园。祠内有蜀汉历史人物泥塑像47尊,碑碣50多块,匾联60多幅,鼎、炉、钟、鼓10余件。

谢谢大家!

四川武侯祠导游词篇四

刚才我们游览了中的刘备殿以及文臣武将廊,现在我们来到了诸葛亮殿,这里才是真正纪念诸葛亮丞相的。

请大家注意,现在我们要下一级台阶。为什么要下这级台阶呢?原来这是古代君尊臣卑观念的体现。是君臣合庙,刘备庙在前,诸葛亮在后,于礼制不合,所以人们在建造时,就有意将诸葛亮殿建低一个台阶,以突出刘备作为一国之君的崇高地位。

现在我们将穿过过厅。请注意过厅两侧悬挂的匾额、对联和绘画,它们大多出自董必武、郭沫若、徐悲鸿、沙孟海、张爱萍等名人名家之手。

请看这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就是闻名全国的攻心对,也是对联中的精品。我们知道,自古以来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如何才能治理好四川呢?攻心和审势就是最好的答案。

对联的作者是清末云南剑川县人赵藩。上联是说诸葛亮出兵平定南中叛乱时,采用马谡建议,实行攻心战术,对夷帅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从此不再反叛。称赞诸葛亮是真正懂得用兵打仗的人,而不是好战的军事家。下联称赞诸葛亮能审时度势,制定出宽严得宜的法度,收到良好的效果,提醒后人从中吸取教益。这副对联对诸葛亮用兵和施政作出了客观的评价,提出了攻心和审势两个很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古代治国方略的精髓所在。

现在请大家随我进入诸葛亮殿。请看,坐在龛台正中的塑像就是被誉为智慧化身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他头戴纶(guan)巾,身披金袍(古称鹤氅),手执羽扇,凝目沉思,一副忧国忧民、深谋远虑的神采,显示出一代儒相的风仪。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家和军事家。诸葛亮年轻时隐居于荆州襄阳(今襄樊)隆中,因胸怀大志,刻苦好学,才智出众,得到卧龙的美称。

公元207年刘备在荆州访贤,刘备三顾茅庐,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为刘备天下形势,制定了一条占有荆(今湖北)、益(今四川)二州,东联孙权,北抗曹魏的国策,史称隆中对。三顾茅庐后,诸葛亮被刘备拜为军师,从此跟随刘备,取得了赤壁之战、夺取益州等战役的`胜利。蜀国创建后,被任命为丞相。刘备死后,在奉节白帝城受托孤重任,辅助后主刘禅,执掌了蜀汉朝政。

诸葛亮治蜀达20多年,主要政绩有:以法治蜀;南征南中;北伐曹魏。公元234年,诸葛亮由于长期劳累,不幸早逝于北伐前线的武功五丈原,死的时候才54岁,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一生做了大量有益于社会进步和勤政爱民的好事。他死后,人们十分怀念他,尤其敬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把他作为忠臣贤相的典范和智慧的化身加以崇拜,修了一座又一座来纪念他。

请看诸葛亮两边的塑像,左边的是诸葛亮儿子诸葛瞻,右边是孙子诸葛尚。他们在公元263年曹魏灭蜀时,率部与魏军奋战,终因寡不敌众,在绵竹阵亡。诸葛亮子孙三代,人称三世忠贞。

请大家看殿内陈列的这面铜鼓。相传诸葛亮南征时曾使用过这种铜鼓,所以它又被称为诸葛鼓。

各位游客,诸葛亮殿两侧厢房内,是诸葛亮事迹陈列室,有大量反映诸葛亮事迹的图片资料,请大家随意参观。十分钟后我再带大家一起去看看先主刘备的陵墓惠陵。

四川武侯祠导游词篇五

各位游客:

你们好!

我是你们的导游佳佳,欢迎大家到武侯祠观光游览!

武侯祠位于南阳市西郊卧龙岗,南阳武侯祠,有名诸葛草庐,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时留下的故址,当年刘皇叔三顾之处,也是历代人们瞻仰和祭拜诸葛亮的地方。

好了,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武侯祠的入口,大家看这座千古人龙石坊,高9米,面阔13.5米,三门四柱,遍体布满雕饰,千古人龙的`意思是指诸葛亮是人中之龙,隐喻卧龙岗是藏龙卧虎之地。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大拜殿,它是武侯祠的主体建筑。殿内塑的是孔明端坐正面像,它纶巾羽扇,风度庄严。左边是他的长子诸葛瞻,右边是它的长孙诸葛尚。殿堂的檐下、柱上挂满了历代名人骚客的对联和碑额,这些碑额无不充满世人对诸葛亮的敬重仰慕之情。

好了,下面是游客们自由参观时间,请大家注意,不要乱刻乱画,乱扔垃圾,妥善保管好自己携带的物品,集合的时间是十一时,集合的地点是武侯祠门前。

谢谢大家!

四川武侯祠导游词篇六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成都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是中国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庙,占地56亩,是成都市内主要的旅游参观点。始建于公元220xx年修建刘备陵寝,千多年来几经毁损,屡有变迁,今天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在旧址上重建的。

从大门左侧简介和平面示意图上看到,武侯祠掩映在森森翠柏中,殿宇坐北向南,布列在一条中轴线上,有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西侧为刘备陵园。今天要介绍的就是刘备殿。

二门之后是刘备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殿的正中,供奉着刘备的贴金泥塑坐像,高3米,头戴天平冕冠,身着黄袍,手捧朝天圭玉,宽面大耳,神态静穆。左右侍者,一捧玉玺,一捧宝剑。刘备(161—223),字玄德,河北琢州人。24岁时,他召集关羽、张飞等人参加镇压黄巾农民起义,后来在军阀混战中逐渐壮大了势力。由于缺乏谋臣,他在军阀混战中屡遭挫败,流离失所,先后依附于吕布、曹操、袁绍、刘表。他三顾茅庐,拜诸葛亮为军师,赤壁大战后,势力才得到发展。刘备胸怀大志,注重信义,待人宽厚。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征战,最后占据益州,于公元220xx年在成都称帝。不久,为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他兴师伐吴。结果,刘备被吴国陆逊火烧连营,遭到惨败,羞愤病死于白帝城(奉节)。临终前,他把幼子刘禅(小名阿斗)和国事托付给诸葛亮,史称“白帝城托孤”。

在刘备像东侧,是刘备之孙刘谌的塑像。刘谌是刘禅的第五子,封北地王。在魏国邓艾军队进逼成都时,他苦谏父亲,同来敌决一死战,与国家共存亡。但刘禅不听。他悲愤已极,去祖庙哭诉后,先杀妻子,而后自杀。他的以死殉国的精神受到后人颂扬。刘备像西侧原有刘禅的像,由于他不能保住父业,投降了魏国,当上安乐公后“乐不思蜀”,不知亡国之耻,在宋代,他的像就被毁掉,自此没有再塑。正殿的两壁,悬挂着木刻的《先主传》、《后主传》,传文录自陈寿史书《三国志》。蜀国的兴亡,可从刘备、刘禅传中了解始末。

东偏殿内是关羽及其子关平、关兴,部将周仓、赵累的塑像。关羽像高2米多,头戴冕旒,红脸,丹凤眼,卧蚕眉,两眼半眯半闭,美髯垂胸,身着金袍,手执象简,一付帝王打扮神灵面孔。关羽(?一219),字云长。他与张飞是最早追随刘备南征北战的猛将,号称“熊虎之将”。他俩与刘备恩若兄弟,情同手足,因此衍生了“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关羽曾被曹操俘获,在曹操封官加爵的拉拢下,仍然效忠刘备。刘备得荆州后委任关羽镇守。在荆州,他曾发动攻势,水淹襄樊,活捉曹军大将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最后,因骄傲轻敌,被东吴将领吕蒙偷袭,与关平、赵累等人同时遇害,丢失了荆州。陈寿《三国志》评论他“傲大夫而亲士卒”,傲慢轻敌是导致他失败和被杀的重要原因。历代统治者对关羽十分推崇,使他成了“忠义”的化身。在宋代,他被迫封为王,到了明清时代,加封为关圣大帝,诏令全国各地修庙祭祀。因此,这里的关羽像也成了帝王打扮。

西偏殿是张飞祖孙三代的塑像。张飞面色漆黑,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像貌威猛而有生气。张飞(?一221),字益德。《三国演义》称“翼德”。他早年追随刘备打天下,勇猛善战,是三国时代的一员虎将。刘备在当阳长阪坡被曹操打败,张飞领20多人在后面阻击。曹兵来时,他立马横枪站在桥头,大吼一声。说:“我是张益德,谁敢来决一死战!”曹军居然不敢过桥。民间传说他的吼声吓退了曹操的百万大军,桥下河水也为之倒流。张飞常常无故鞭打部下,因此被部将张达、范强暗害。陈寿《三国志》评论他“尊君子而不恤小人”。他不关心群众,不尊重下级,也遭到失败。

东廊是武将廊,廊内有蜀汉著名将领14位。他们或因战功卓著,或因战死沙场,被立像表彰。赵云居于武将之首,他是一员智勇双全的将领。在当阳长阪坡,他只身在曹军重围中冲杀,保护了幼主刘禅。在汉中争夺战中,他凭胆识,杀退曹军,刘备称他“一身都是胆”。其他著名将领还有马超、姜维、黄忠等。马超武艺高强,当他还是一支独立势力时,曾在潼关大败曹操,弄得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曹操曾说:“马儿不死,吾无葬身之地!”后来他战败失势,归降刘备,被封为五虎上将。姜维本是魏国一名小将,诸葛亮首次出祁山攻打曹魏时将他收降。因忠于蜀汉,文武双全,受到器重。诸葛亮死后,他担负起蜀国的军事重任。曾九伐中原,力图完成诸葛亮“兴复汉室”的遗志。黄忠,也是蜀国的五虎上将,他老当益壮,征战中总是身先士卒,勇冠三军。

西廊是文臣廊,廊内也有塑像14尊。这14位蜀国官吏有才有识、为官清正。董允直言敢谏,后主刘禅也畏惧他三分。邓芝不仅在“东联孙吴北巨曹魏”战略上立下功劳,而且终身不置私产,临死的家无余财,可算是清正廉洁。蒋琬、费韦,是诸葛亮临终时向刘禅推荐的两位丞相继位人。二人才干虽不及诸葛亮,但能忠实执行诸葛亮的政策,在执政期间,均能保住蜀国的安定和繁荣。居于文臣之首的是庞统。庞统才思敏捷,博学多智,年轻时得“凤雏”的称号,与诸葛亮齐名。开始并不为刘备所赏识,经过鲁肃和诸葛亮的竭力推荐,又亲自与他交谈时政后,方受到重用。不幸在入蜀攻打雒城(现广汉市)的战役中被乱箭射死,年仅36岁。

2

页,当前第。

2

1

2

四川武侯祠导游词篇七

成都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是中国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武侯祠、汉昭烈庙及惠陵组成,人们习惯将三者统称为武侯祠。下面是本站带来的成都武侯祠景点。

导游词。

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三国时代是其中很短暂但却很精彩的一段,从东汉黄巾农民起义算至三家归晋(公元184年—280年),前后将近一百年时间。

三国时代的得名,是因当时神州大地上并存着三个地方政权,这三个政权分别是曹操和他的儿子曹怌建立的魏国,占据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建都洛阳,孙权建立的吴国,占据长江中下游等地,建都南京,刘备建立的蜀国,占据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建都成都。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古代历史中曾经出现过多次的大分裂,大动荡,最后又重归统一的局面,三国时期,只不过也是一次而已。

在三国鼎立、群雄割据的年代,四川曾经是蜀汉政权的割据地。虽然四川地处西南,而且势单力薄,但是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大批忠良之士,为了汉室一统天下,他们争东吴、扶南夷、出师北伐、英勇奋战,从而演绎出了一幕幕悲壮的历史,留下来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让我们后人千古传颂。于是,人们就修开始修庙建祠,或者是保留古战场。从而构成了众多的三国历史名胜古迹。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武侯祠,便是众多的三国古迹中久负盛名的一处古迹。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被封为忠武侯,后人便尊称他为武侯。

武侯祠坐落在成都南郊的武侯祠大街,庙宇坐北朝南。武侯祠始建于何时,已经没有资料可考了,但从杜甫的诗《蜀相》中的描写“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来推断的话,早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建有武侯祠了。在唐,宋时期这里分别有武侯祠和刘备庙,明代初年,祠庙合并为一,明代末年,祠庙毁于战乱。今天看到的武侯祠是在清代康熙十一年的时候,在旧址上修建起来的。占地面积达到了3.7万平方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成都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是中国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武侯祠、汉昭烈庙及惠陵组成,人们习惯将三者统称为武侯祠。成都武侯祠始建于公元220xx年修建惠陵(刘备的陵寝)之时,其中,武侯祠(诸葛亮的专祠)建于唐以前,初与祭祀刘备(汉昭烈帝)的汉昭烈庙相邻,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并入,形成了君臣合祀,祠堂与陵园合一的格局。除惠陵以外现存祠庙主体建筑为1672年清康熙年间复建。1961年成都武侯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成立博物馆,20xx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现分为三国历史遗迹区(文物区)、西区(三国文化体验区)、锦里民俗区(锦里)三大板块,面积15万平方米。20xx年武侯祠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

2

页,当前第。

1

1

2

四川武侯祠导游词篇八

大门到二门道路的两侧,立有六通高大的石碑。

其中四通为清代刻建,一通为明代刻建,一通为唐代刻建。

清碑记载了祠庙重建和维修的情况;明碑着重介绍了祠庙的历史沿革。

这通唐碑最负盛名,被称为“三绝碑”,高3.67米,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27人,来武侯祠祭拜诸葛亮后刻建的。由裴度撰文,文中极力称颂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对他鞠躬尽瘁、力图统一的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他比作前代名臣管仲、曼婴、萧何、张良。裴度有文才,曾任三朝宰相。柳公绰书法漂亮,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之兄。名工匠鲁建镌刻。因此,自明代中叶,此碑就因其文章、书法精湛和诸葛亮的盖世功德而被誉为“三绝碑”。

四川武侯祠导游词篇九

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肇始于公元220xx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评选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川武侯祠。

导游词。

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各位游客们那里是诸葛亮殿。殿的门楣楹柱上挂满了前人留下的匾联。其中最有名的是悬挂在诸葛亮殿正中的一联,即“能功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之后治蜀要深思”。联文是清末云南剑川人赵藩撰书。

上联说,诸葛亮在打仗中能用“攻心”战术,如南征时对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以此称赞诸葛亮是真正懂得用兵打仗,而不是好战的军事家。

下联称颂诸葛亮能审时度势,制定出宽严得宜的法度,收到良好效果,提醒之后治理四川的人从中汲取教益。这幅。

对联。

对诸葛亮的用兵和施政作出了客观的评价,提出“攻心”和“审势”两个很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武侯祠匾联中的上品,也是我国名联之一。

诸葛亮殿内,供奉着诸葛亮和他的儿子、孙子的贴金泥塑像。诸葛亮像在正中的龛台上,他羽扇纶巾,身披金袍,凝目沉思,其忧国忧民,深谋远虑的神采,显示出一代儒相的风仪。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山东沂南人,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隐居于襄樊隆中,因才智超群,刻苦好学,胸怀大志,得“卧龙”的美称。经刘备三顾之请,出山铺佐刘备,建立蜀汉;刘备死后,受托孤之重任,辅佐其子刘禅,执掌朝政,治蜀达20多年;他施行教化,严明赏罚,选贤任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南征南中,北伐祁山,以忠贞、勤勉、廉洁和才智,换来了蜀地的安定和繁荣。史学家陈寿评论说,当时的蜀国,政治清明,民风淳正,田野开辟,仓廪充实,到处是升平景象。由于过度辛劳,他54岁时,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丈原军中,埋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坟墓至今尚存。

诸葛亮一生做了不少勤政爱民和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好事,他死后,人们十分怀念他,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是十分敬重。于是,人们便修起了一座又一座武侯祠来纪念他,还把他作为忠臣贤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而加以崇拜。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在蜀汉面临存亡之时,率部与魏军在绵竹决战,终因寡不敌众,为国捐躯。

诸葛亮殿内陈列有一面铜鼓,是公元五、六世纪时的文物。铜鼓,原是西南少数民族古代的炊具,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之后铜鼓逐渐演变成一种乐器、礼器,在集会、庆典时使用,也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相传诸葛亮南征时,曾使用过这种铜鼓,白天用来煮饭,晚上当鼓,用来报警,一物多用。因此,又称为诸葛鼓。

在殿外的两侧厢房内,陈列着木刻诗文。西厢有毛泽东、董必武、张爱萍、方毅、周谷成、楚图南、梁漱溟等人的墨宝共12幅,东厢为木刻的《隆中对》和《出师表》。

三义庙:

出诸葛亮殿往后,就是三义庙。三义庙因祭祀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而得名。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原有四进五殿,规模宏大。现仅存拜殿、正殿,成四合院布局。三义庙本在市区中心的提督街,因城市建设的需要,1997年迁建于此。迁建工程严格按照国家文物法规,将原建筑构件编号拆下,运至新址按编号搭建,恢复原貌。

恢复重建的三义庙巍峨耸立,其建筑形制与刘备殿一致。屋顶为单檐硬山式,青色简瓦覆盖其上,结构为木石结构,抬梁式木构架,立柱及柱础均为石质。有40根整石雕成的圆形立柱,柱径0。5米。有24根石柱上刻对联12副,联文描金。正殿恢复了刘、关、张的泥塑坐像,廊房两壁新增加十幅三国故事线描石刻画。画稿取自明代《三国演义》版本。这些画的资料是: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张飞鞭打督邮、刘备招亲、关公刮骨疗毒等。

刘备墓:

出三义庙西行,过小桥,经桂荷楼、琴亭,进入翠竹簇拥的红墙夹道。夹道尽处,是刘备墓。刘备墓土冢高12米,墓上绿荫覆盖。有一道180米长的砖墙环护着陵墓,墓前有碑和寝殿。

刘备伐吴失败后,退驻白帝城,于公元220xx年四月病逝。五月,诸葛亮扶灵枢回成都,八月下葬,墓称“惠陵”。惠陵是一座夫妻合葬墓。同时下葬的还有后主刘禅的母亲甘夫人。20xx年后,刘备的另一位夫人吴夫人穆皇后去世,也葬于此。此墓距今1700多年,没有发现被盗,墓中状况不详。

在唐代段成式所作的《酉阳杂俎》中曾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一伙盗墓贼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打洞进入刘备惠陵,当他们进入墓室后,看见里面灯火辉煌,刘备正与一人下棋,十名武士侍立一侧。贼人吓得魂不附体,纷纷下跪求饶,刘备挥手示意卫士赐予玉带和琼浆。他们喝了琼浆,系上玉带,惊慌爬出洞来,回头一看,洞口自然封好,玉带变成了大蛇,缠住了腰,琼浆变成胶粘住了嘴巴。据说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动刘备墓了。

出刘备墓照壁,就来到新建的“三国文化陈列”展区。该展区由展厅和外环境两部分组成。外环境神兽天禄、辟邪、汉宫残柱、兵争社稷、残壁石刻明杨慎《临江仙》、石刻序言等组成。展厅内分五个展区,分别是战争风云、农桑一瞥、民俗采风、艺林撷英、流风遗韵等。共展出文物、资料、图片数百件。资料丰富多彩,艺术手法形象直观,集知识性、观赏性为一体,很值得细观。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大家好。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侯,后人便尊称他为武侯。

成都武侯祠是全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的庙宇,始建于公元220xx年刘备入葬于惠陵。依据汉制,陵旁必有庙,所以在刘备下葬于惠陵后,当时的蜀汉就在陵旁修建了祭祀刘备的原庙。(原庙是帝王陵旁祭祀此帝王的庙宇,唐宋时期,人们一般称刘备的原庙为先主庙。)(因为现成都武侯祠共有三大主体建筑,刘备死后就已出现其中两组,故以刘备下葬惠陵作为成都武侯祠之始。)到南北朝时,在惠陵和先主庙不远的地方人们又修建了武侯祠,唐宋时期,武侯祠就已成为著名的古迹和旅游胜地,杜甫当时就留下了“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描写。明代时,蜀献王朱椿认为“君臣宜一体”,就把武侯祠与先主庙合并为一,通称“汉昭烈庙”,明末清初,祠庙毁于战乱。今天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在旧址上重建的。

尽管官方一直把这里叫作“汉昭烈庙”,大门也悬挂着“汉昭烈庙”的横匾。但人们仍习惯的称这里为武侯祠。为什么呢?民国年间的邹鲁写的一首诗,道出了其中的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说,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超过了刘备,人们就顾不了君尊臣卑的礼仪了。

从大门左侧简介和平面示意图上看到,武侯祠掩映在森森翠柏中,殿宇坐北向南,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有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西侧为刘备陵园——惠陵。祠内有清代蜀汉历史人物泥塑像47尊,碑碣50多块,匾联60多幅,鼎、炉、钟、鼓10余件。因此,确切地讲,武侯祠应该称作蜀汉君臣纪念堂,它是研究蜀汉历史的一座博物馆。

三绝碑:

大门到二门道路的两侧,立有六通高大的石碑。其中四通为清代刻建,一通为明代刻建,一通为唐代刻建。清碑记载了祠庙重建和维修的情况;明碑着重介绍了祠庙的历史沿革。

唐碑最负盛名,被称为“三绝碑”,高3.67米,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20xx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27人,来武侯祠祭拜诸葛亮后刻建的。由裴度撰文,文中极力称颂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对他鞠躬尽瘁、力图统一的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他比作前代名臣管仲、曼婴、萧何、张良,认为他是历史上唯一兼有开国之才、治人之术、事君之节和立身之道的历史人物。裴度有文才,曾任三朝宰相。柳公绰书法漂亮,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之兄。名匠鲁建镌刻。因此,自明代中叶,此碑就因其文章、书法精湛和诸葛亮的盖世功德而被誉为“三绝碑”。

刘备殿:

二门内是蜀汉皇帝刘备殿。殿的正中,供奉着刘备的贴金泥塑坐像,两侧偏殿,分别供奉着关羽、张飞等人,与殿相接的东西两廊,是蜀国的28位文臣武将的彩绘泥塑像。刘备像高3米,头戴冕冠,身着黄袍,手捧玉圭,宽面大耳,神态静穆。左右侍者,一捧玉玺,一捧宝剑。

刘备(161—223),字玄德,河北涿州人。24岁时,他召集关羽、张飞等人参加镇压黄巾农民起义,后来在军阀混战中逐渐壮大了势力。由于缺乏谋臣,他在军阀混战中屡遭挫败,流离失所,先后依附于吕布、曹操、袁绍、刘表。他三顾茅庐,拜诸葛亮为军师,赤壁大战后,势力才得到发展。刘备胸怀大志,注重信义,待人宽厚。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征战,最后占据益州,于公元220xx年在成都称帝。不久,为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他兴师伐吴。结果,被吴国陆逊火烧连营,遭到惨败,病死于白帝城(奉节)。临终前,他把幼子刘禅(小名阿斗)和国事托付给诸葛亮,史称“白帝城托孤”。

在刘备像东侧,是刘备之孙刘谌的塑像。刘谌是刘禅的第五子,封北地王。在魏国邓艾军队进逼成都时,他苦谏父亲,同来敌决一死战,与国家共存亡。但刘禅不听。他悲愤已极,去祖庙哭诉后,先杀妻子,而后自杀。他以死殉国的精神受到后人颂扬。刘备像西侧原有刘禅的像,由于他不能保住父业,投降魏国,当上安乐公后“乐不思蜀”,不知亡国之耻,在宋代,他的像就被毁掉,自此没有再塑。正殿的两壁,悬挂着木刻的《先主传》、《后主传》,传文录自陈寿史书《三国志》。蜀汉的兴亡,可从刘备、刘禅传中了解始末。东偏殿内是关羽及其子关平、关兴、部将周仓、赵累的塑像。关羽像高2米多,头戴冕旒,白面,丹凤眼,卧蚕眉,两眼半眯半闭,美髯垂胸,身着金袍,手执玉笏,一付帝王打扮。

关羽(?—219),字云长。他与张飞是最早追随刘备南征北战的猛将,号称“熊虎之将”。他俩与刘备恩若兄弟,情同手足,因此衍生了“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关羽曾被曹操俘获,在曹操封官加爵的拉拢下,仍然效忠刘备。刘备得荆州后委任关羽镇守。在荆州,他曾发动攻势,水淹襄阳,活捉曹军大将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最后,因骄傲轻敌,被东吴将领吕蒙偷袭,与关平、赵累等人同时遇害,丢失了荆州。陈寿《三国志》评论他“傲大夫而亲士卒”,傲慢轻敌是导致他失败和被杀的重要原因。历代统治者对关羽十分推崇,使他成了“忠义”的化身。在宋代,他被迫封为王,到了明清时代,加封为关圣大帝,诏令全国各地修庙祭祀。因此,这里的关羽像也成了帝王打扮。

西偏殿是张飞祖孙三代的塑像。张飞面色漆黑,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像貌威猛而有生气。张飞(?—221),字益德。《三国演义》称“翼德”。他早年追随刘备打天下,勇猛善战,是三国时代的一员虎将。刘备在当阳长阪坡被曹操打败,张飞领20多人在后面阻击。曹兵来时,他立马横枪站在桥头,大吼一声。说:“我是张益德,谁敢来决一死战!”曹军居然不敢过桥。民间传说他的吼声吓退了曹操的百万大军,桥下河水也为之倒流。张飞常常无故鞭打部下,因此被部将张达、范强暗害。陈寿《三国志》评论他“尊君子而不恤小人”。他不关心群众,不尊重下级,也遭到失败。

武将廊内有蜀汉著名将领14位。他们或因战功卓著,或因战死沙场,被立像表彰。赵云居于武将之首,他是一员智勇双全的将领。在当阳长阪坡,他只身在曹军重围中冲杀,保护了幼主刘禅。在汉中争夺战中,他凭胆识,杀退曹军,刘备称他“一身都是胆”。其他著名将领还有马超、姜维、黄忠等。马超武艺高强,当他还是一支独立势力时,曾在潼关大败曹操,弄得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曹操曾说:“马儿不死,吾无葬身之地!”后来他战败失势,归降刘备。姜维本是魏国一名小将,诸葛亮首次出祁山攻打曹魏时将他收降。因忠于蜀汉,文武双全,受到器重。诸葛亮死后,他担负起蜀汉的军事重任。曾九伐中原,力图完成诸葛亮“兴复汉室”的遗志。黄忠,也是蜀汉名将,他老当益壮,征战中总是身先士卒,勇冠三军。

文臣廊内也有塑像14尊。这14位蜀国官吏有才有识、为官清正。董允直言敢谏,后主刘禅也畏惧他三分。邓芝不仅在“东联孙吴北巨曹魏”战略上立下功劳,而且终身不置私产,临死的家无余财,可算是清正廉洁。蒋琬、费祎,是诸葛亮临终时向刘禅推荐的两位丞相继位人。二人才干虽不及诸葛亮,但能忠实执行诸葛亮的政策,在执政期间,均能保住蜀国的安定和繁荣。居于文臣之首的是庞统。庞统才思敏捷,博学多智,年轻时得“凤雏”的称号,与诸葛亮齐名。开始并不为刘备所赏识,经过鲁肃和诸葛亮的竭力推荐,又亲自与他交谈时政后,方受到重用。不幸在入蜀攻打雒城(现广汉市)的战役中被乱箭射死,年仅36岁。

出刘备殿,低一个台阶,就是过厅。为什么要低一个台阶呢?这是当时封建社会君尊臣卑等级观念的体现。

过厅悬挂着董必武、郭沫若、冯玉祥、徐悲鸿、舒同等人撰书的几十副匾额对联。

诸葛亮殿:

出过厅,就是诸葛亮殿。殿的门楣楹柱上挂满了前人留下的匾联。其中最有名的是悬挂在诸葛亮殿正中的一联,即“能功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联文是清末云南剑川人赵藩撰书。

上联说,诸葛亮在打仗中能用“攻心”战术,如南征时对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以此称赞诸葛亮是真正懂得用兵打仗,而不是好战的军事家。

下联称颂诸葛亮能审时度势,制定出宽严得宜的法度,收到良好效果,提醒后来治理四川的人从中汲取教益。这幅对联对诸葛亮的用兵和施政作出了客观的评价,提出“攻心”和“审势”两个很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武侯祠匾联中的上品,也是我国名联之一。

诸葛亮殿内,供奉着诸葛亮和他的儿子、孙子的贴金泥塑像。诸葛亮像在正中的龛台上,他羽扇纶巾,身披金袍,凝目沉思,其忧国忧民,深谋远虑的神采,显示出一代儒相的风仪。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山东沂南人,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隐居于襄樊隆中,因才智超群,刻苦好学,胸怀大志,得“卧龙”的美称。经刘备三顾之请,出山铺佐刘备,创建蜀汉;刘备死后,受托孤之重任,辅佐其子刘禅,执掌朝政,治蜀达20多年;他施行教化,严明赏罚,选贤任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南征南中,北伐祁山,以忠贞、勤勉、廉洁和才智,换来了蜀地的安定和繁荣。史学家陈寿评论说,当时的蜀国,政治清明,民风淳正,田野开辟,仓廪充实,到处是升平景象。由于过度辛劳,他54岁时,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丈原军中,埋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坟墓至今尚存。

诸葛亮一生做了不少勤政爱民和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好事,他死后,人们十分怀念他,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是非常敬重。于是,人们便修起了一座又一座武侯祠来纪念他,还把他作为忠臣贤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而加以崇拜。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在蜀汉面临存亡之时,率部与魏军在绵竹决战,终因寡不敌众,为国捐躯。

诸葛亮殿内陈列有一面铜鼓,是公元五、六世纪时的文物。铜鼓,原是西南少数民族古代的炊具,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后来铜鼓逐渐演变成一种乐器、礼器,在集会、庆典时使用,也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相传诸葛亮南征时,曾使用过这种铜鼓,白天用来煮饭,晚上当鼓,用来报警,一物多用。所以,又称为诸葛鼓。

在殿外的两侧厢房内,陈列着木刻诗文。西厢有毛泽东、董必武、张爱萍、方毅、周谷成、楚图南、梁漱溟等人的墨宝共12幅,东厢为木刻的《隆中对》和《出师表》。

三义庙:

出诸葛亮殿往后,就是三义庙。三义庙因祭祀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而得名。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原有四进五殿,规模宏大。现仅存拜殿、正殿,成四合院布局。三义庙本在市区中心的提督街,因城市建设的需要,1997年迁建于此。迁建工程严格按照国家文物法规,将原建筑构件编号拆下,运至新址按编号搭建,恢复原貌。

恢复重建的三义庙巍峨耸立,其建筑形制与刘备殿一致。屋顶为单檐硬山式,青色简瓦覆盖其上,结构为木石结构,抬梁式木构架,立柱及柱础均为石质。有40根整石雕成的圆形立柱,柱径0.5米。有24根石柱上刻对联12副,联文描金。正殿恢复了刘、关、张的泥塑坐像,廊房两壁新增加十幅三国故事线描石刻画。画稿取自明代《三国演义》版本。这些画的内容是: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张飞鞭打督邮、刘备招亲、关公刮骨疗毒等。

刘备墓:

出三义庙西行,过小桥,经桂荷楼、琴亭,进入翠竹簇拥的红墙夹道。夹道尽处,是刘备墓。刘备墓土冢高12米,墓上绿荫覆盖。有一道180米长的砖墙环护着陵墓,墓前有碑和寝殿。

刘备伐吴失败后,退驻白帝城,于公元220xx年四月病逝。五月,诸葛亮扶灵枢回成都,八月下葬,墓称“惠陵”。惠陵是一座夫妻合葬墓。同时下葬的还有后主刘禅的母亲甘夫人。20xx年后,刘备的另一位夫人吴夫人穆皇后去世,也葬于此。此墓距今1700多年,没有发现被盗,墓中情况不详。

在唐代段成式所作的《酉阳杂俎》中曾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一伙盗墓贼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打洞进入刘备惠陵,当他们进入墓室后,看见里面灯火辉煌,刘备正与一人下棋,十名武士侍立一侧。贼人吓得魂不附体,纷纷下跪求饶,刘备挥手示意卫士赐予玉带和琼浆。他们喝了琼浆,系上玉带,惊慌爬出洞来,回头一看,洞口自然封好,玉带变成了大蛇,缠住了腰,琼浆变成胶粘住了嘴巴。据说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动刘备墓了。

出刘备墓照壁,就来到新建的“三国文化陈列”展区。该展区由展厅和外环境两部分组成。外环境神兽天禄、辟邪、汉宫残柱、兵争社稷、残壁石刻明杨慎《临江仙》、石刻序言等组成。展厅内分五个展区,分别是战争风云、农桑一瞥、民俗采风、艺林撷英、流风遗韵等。共展出文物、资料、图片数百件。内容丰富多彩,艺术手法形象直观,集知识性、观赏性为一体,很值得细观。

看完陈列,顺道还可去“听鹂馆”参观。那是一座小小的四合院,里面的盆景值得观赏,临时举办的各种展出也很有文化品味。

各位游客:

大家好,相信大家对于三国著名人物诸葛亮都不会陌生吧,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其中一个纪念他的祠堂——成都武侯祠。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蜀国的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为武乡侯,死后谥号武侯,所以后人便称他为武侯。可能会有人问,武侯祠建于何时?恩,已经没有资料可考了,但从杜甫《蜀相》中描写的“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来判断早在唐代以前就建有武侯祠了。而在唐宋时代,这里分别有武侯祠和刘备庙。明代初年,祠庙合并为一体。明末,祠庙毁于战乱,现在大家要是去成都的话,看到的是清代在旧址上重建的。

大门上悬挂着“汉昭烈庙”的横匾。“汉”,是刘备政权的称号,史称“蜀汉”。“昭烈”是刘备死后的谥号。匾额说明,这里是祭祀蜀国皇帝刘备的庙宇,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又叫它为武侯祠呢?民国年间的邹鲁写过这样一首“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蜀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说,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百姓中的威望超过了刘备,人们就不顾君臣尊卑的礼仪和这座庙本来的名称了。

好了,我们就一起进去领会诸葛亮的魅力吧。

四川武侯祠导游词篇十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大家好。

武侯祠是纪念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侯,后人便尊称他为武侯。

成都武侯祠是全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的庙宇,始建于公元220xx年刘备入葬于惠陵。依据汉制,陵旁必有庙,所以在刘备下葬于惠陵后,当时的蜀汉就在陵旁修建了祭祀刘备的原庙。(原庙是帝王陵旁祭祀此帝王的庙宇,唐宋时期,人们一般称刘备的原庙为先主庙。)(因为现成都武侯祠共有三大主体建筑,刘备死后就已出现其中两组,故以刘备下葬惠陵作为成都武侯祠之始。)到南北朝时,在惠陵和先主庙不远的地方人们又修建了武侯祠,唐宋时期,武侯祠就已成为著名的古迹和旅游胜地,杜甫当时就留下了“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描写。明代时,蜀献王朱椿认为“君臣宜一体”,就把武侯祠与先主庙合并为一,通称“汉昭烈庙”,明末清初,祠庙毁于战乱。今天看到的武侯祠,是清代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在旧址上重建的。

尽管官方一直把这里叫作“汉昭烈庙”,大门也悬挂着“汉昭烈庙”的横匾。但人们仍习惯的称这里为武侯祠。为什么呢?民国年间的邹鲁写的一首诗,道出了其中的缘由:“门额大书昭烈庙,世人都道武侯祠。由来名位输勋业,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说,因为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超过了刘备,人们就顾不了君尊臣卑的礼仪了。

从大门左侧简介和平面示意图上看到,武侯祠掩映在森森翠柏中,殿宇坐北向南,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有大门、二门、刘备殿、过厅、诸葛亮殿五重,西侧为刘备陵园——惠陵。祠内有清代蜀汉历史人物泥塑像47尊,碑碣50多块,匾联60多幅,鼎、炉、钟、鼓10余件。因此,确切地讲,武侯祠应该称作蜀汉君臣纪念堂,它是研究蜀汉历史的一座博物馆。

三绝碑:

大门到二门道路的两侧,立有六通高大的石碑。其中四通为清代刻建,一通为明代刻建,一通为唐代刻建。清碑记载了祠庙重建和维修的情况;明碑着重介绍了祠庙的历史沿革。

唐碑最负盛名,被称为“三绝碑”,高3.67米,是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20xx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27人,来武侯祠祭拜诸葛亮后刻建的。由裴度撰文,文中极力称颂诸葛亮治蜀的文治武功,对他鞠躬尽瘁、力图统一的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把他比作前代名臣管仲、曼婴、萧何、张良,认为他是历史上唯一兼有开国之才、治人之术、事君之节和立身之道的历史人物。裴度有文才,曾任三朝宰相。柳公绰书法漂亮,是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之兄。名匠鲁建镌刻。因此,自明代中叶,此碑就因其文章、书法精湛和诸葛亮的盖世功德而被誉为“三绝碑”。

刘备殿:

二门内是蜀汉皇帝刘备殿。殿的正中,供奉着刘备的贴金泥塑坐像,两侧偏殿,分别供奉着关羽、张飞等人,与殿相接的东西两廊,是蜀国的28位文臣武将的彩绘泥塑像。刘备像高3米,头戴冕冠,身着黄袍,手捧玉圭,宽面大耳,神态静穆。左右侍者,一捧玉玺,一捧宝剑。

刘备(161—223),字玄德,河北涿州人。24岁时,他召集关羽、张飞等人参加镇压黄巾农民起义,后来在军阀混战中逐渐壮大了势力。由于缺乏谋臣,他在军阀混战中屡遭挫败,流离失所,先后依附于吕布、曹操、袁绍、刘表。他三顾茅庐,拜诸葛亮为军师,赤壁大战后,势力才得到发展。刘备胸怀大志,注重信义,待人宽厚。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征战,最后占据益州,于公元220xx年在成都称帝。不久,为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他兴师伐吴。结果,被吴国陆逊火烧连营,遭到惨败,病死于白帝城(奉节)。临终前,他把幼子刘禅(小名阿斗)和国事托付给诸葛亮,史称“白帝城托孤”。

在刘备像东侧,是刘备之孙刘谌的塑像。刘谌是刘禅的第五子,封北地王。在魏国邓艾军队进逼成都时,他苦谏父亲,同来敌决一死战,与国家共存亡。但刘禅不听。他悲愤已极,去祖庙哭诉后,先杀妻子,而后自杀。他以死殉国的精神受到后人颂扬。刘备像西侧原有刘禅的像,由于他不能保住父业,投降魏国,当上安乐公后“乐不思蜀”,不知亡国之耻,在宋代,他的像就被毁掉,自此没有再塑。正殿的两壁,悬挂着木刻的《先主传》、《后主传》,传文录自陈寿史书《三国志》。蜀汉的兴亡,可从刘备、刘禅传中了解始末。东偏殿内是关羽及其子关平、关兴、部将周仓、赵累的塑像。关羽像高2米多,头戴冕旒,白面,丹凤眼,卧蚕眉,两眼半眯半闭,美髯垂胸,身着金袍,手执玉笏,一付帝王打扮。

关羽(?—219),字云长。他与张飞是最早追随刘备南征北战的猛将,号称“熊虎之将”。他俩与刘备恩若兄弟,情同手足,因此衍生了“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关羽曾被曹操俘获,在曹操封官加爵的拉拢下,仍然效忠刘备。刘备得荆州后委任关羽镇守。在荆州,他曾发动攻势,水淹襄阳,活捉曹军大将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最后,因骄傲轻敌,被东吴将领吕蒙偷袭,与关平、赵累等人同时遇害,丢失了荆州。陈寿《三国志》评论他“傲大夫而亲士卒”,傲慢轻敌是导致他失败和被杀的重要原因。历代统治者对关羽十分推崇,使他成了“忠义”的化身。在宋代,他被迫封为王,到了明清时代,加封为关圣大帝,诏令全国各地修庙祭祀。因此,这里的关羽像也成了帝王打扮。

西偏殿是张飞祖孙三代的塑像。张飞面色漆黑,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像貌威猛而有生气。张飞(?—221),字益德。《三国演义》称“翼德”。他早年追随刘备打天下,勇猛善战,是三国时代的一员虎将。刘备在当阳长阪坡被曹操打败,张飞领20多人在后面阻击。曹兵来时,他立马横枪站在桥头,大吼一声。说:“我是张益德,谁敢来决一死战!”曹军居然不敢过桥。民间传说他的吼声吓退了曹操的百万大军,桥下河水也为之倒流。张飞常常无故鞭打部下,因此被部将张达、范强暗害。陈寿《三国志》评论他“尊君子而不恤小人”。他不关心群众,不尊重下级,也遭到失败。

武将廊内有蜀汉著名将领14位。他们或因战功卓著,或因战死沙场,被立像表彰。赵云居于武将之首,他是一员智勇双全的将领。在当阳长阪坡,他只身在曹军重围中冲杀,保护了幼主刘禅。在汉中争夺战中,他凭胆识,杀退曹军,刘备称他“一身都是胆”。其他著名将领还有马超、姜维、黄忠等。马超武艺高强,当他还是一支独立势力时,曾在潼关大败曹操,弄得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曹操曾说:“马儿不死,吾无葬身之地!”后来他战败失势,归降刘备。姜维本是魏国一名小将,诸葛亮首次出祁山攻打曹魏时将他收降。因忠于蜀汉,文武双全,受到器重。诸葛亮死后,他担负起蜀汉的军事重任。曾九伐中原,力图完成诸葛亮“兴复汉室”的遗志。黄忠,也是蜀汉名将,他老当益壮,征战中总是身先士卒,勇冠三军。

文臣廊内也有塑像14尊。这14位蜀国官吏有才有识、为官清正。董允直言敢谏,后主刘禅也畏惧他三分。邓芝不仅在“东联孙吴北巨曹魏”战略上立下功劳,而且终身不置私产,临死的家无余财,可算是清正廉洁。蒋琬、费祎,是诸葛亮临终时向刘禅推荐的两位丞相继位人。二人才干虽不及诸葛亮,但能忠实执行诸葛亮的政策,在执政期间,均能保住蜀国的安定和繁荣。居于文臣之首的是庞统。庞统才思敏捷,博学多智,年轻时得“凤雏”的称号,与诸葛亮齐名。开始并不为刘备所赏识,经过鲁肃和诸葛亮的竭力推荐,又亲自与他交谈时政后,方受到重用。不幸在入蜀攻打雒城(现广汉市)的战役中被乱箭射死,年仅36岁。

出刘备殿,低一个台阶,就是过厅。为什么要低一个台阶呢?这是当时封建社会君尊臣卑等级观念的体现。

过厅悬挂着董必武、郭沫若、冯玉祥、徐悲鸿、舒同等人撰书的几十副匾额对联。

诸葛亮殿:

出过厅,就是诸葛亮殿。殿的门楣楹柱上挂满了前人留下的匾联。其中最有名的是悬挂在诸葛亮殿正中的一联,即“能功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联文是清末云南剑川人赵藩撰书。

上联说,诸葛亮在打仗中能用“攻心”战术,如南征时对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以此称赞诸葛亮是真正懂得用兵打仗,而不是好战的军事家。

下联称颂诸葛亮能审时度势,制定出宽严得宜的法度,收到良好效果,提醒后来治理四川的人从中汲取教益。这幅对联对诸葛亮的用兵和施政作出了客观的评价,提出“攻心”和“审势”两个很有启发性的问题,是武侯祠匾联中的上品,也是我国名联之一。

诸葛亮殿内,供奉着诸葛亮和他的儿子、孙子的贴金泥塑像。诸葛亮像在正中的龛台上,他羽扇纶巾,身披金袍,凝目沉思,其忧国忧民,深谋远虑的神采,显示出一代儒相的风仪。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山东沂南人,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隐居于襄樊隆中,因才智超群,刻苦好学,胸怀大志,得“卧龙”的美称。经刘备三顾之请,出山铺佐刘备,创建蜀汉;刘备死后,受托孤之重任,辅佐其子刘禅,执掌朝政,治蜀达20多年;他施行教化,严明赏罚,选贤任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南征南中,北伐祁山,以忠贞、勤勉、廉洁和才智,换来了蜀地的安定和繁荣。史学家陈寿评论说,当时的蜀国,政治清明,民风淳正,田野开辟,仓廪充实,到处是升平景象。由于过度辛劳,他54岁时,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丈原军中,埋葬在陕西勉县定军山下,坟墓至今尚存。

诸葛亮一生做了不少勤政爱民和有益于社会进步的好事,他死后,人们十分怀念他,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更是非常敬重。于是,人们便修起了一座又一座武侯祠来纪念他,还把他作为忠臣贤相的典范,智慧的化身而加以崇拜。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在蜀汉面临存亡之时,率部与魏军在绵竹决战,终因寡不敌众,为国捐躯。

诸葛亮殿内陈列有一面铜鼓,是公元五、六世纪时的文物。铜鼓,原是西南少数民族古代的炊具,从考古发现来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后来铜鼓逐渐演变成一种乐器、礼器,在集会、庆典时使用,也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相传诸葛亮南征时,曾使用过这种铜鼓,白天用来煮饭,晚上当鼓,用来报警,一物多用。所以,又称为诸葛鼓。

在殿外的两侧厢房内,陈列着木刻诗文。西厢有毛泽东、董必武、张爱萍、方毅、周谷成、楚图南、梁漱溟等人的墨宝共12幅,东厢为木刻的《隆中对》和《出师表》。

三义庙:

出诸葛亮殿往后,就是三义庙。三义庙因祭祀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而得名。庙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原有四进五殿,规模宏大。现仅存拜殿、正殿,成四合院布局。三义庙本在市区中心的提督街,因城市建设的需要,1997年迁建于此。迁建工程严格按照国家文物法规,将原建筑构件编号拆下,运至新址按编号搭建,恢复原貌。

恢复重建的三义庙巍峨耸立,其建筑形制与刘备殿一致。屋顶为单檐硬山式,青色简瓦覆盖其上,结构为木石结构,抬梁式木构架,立柱及柱础均为石质。有40根整石雕成的圆形立柱,柱径0.5米。有24根石柱上刻对联12副,联文描金。正殿恢复了刘、关、张的泥塑坐像,廊房两壁新增加十幅三国故事线描石刻画。画稿取自明代《三国演义》版本。这些画的内容是: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张飞鞭打督邮、刘备招亲、关公刮骨疗毒等。

刘备墓:

出三义庙西行,过小桥,经桂荷楼、琴亭,进入翠竹簇拥的红墙夹道。夹道尽处,是刘备墓。刘备墓土冢高12米,墓上绿荫覆盖。有一道180米长的砖墙环护着陵墓,墓前有碑和寝殿。

刘备伐吴失败后,退驻白帝城,于公元220xx年四月病逝。五月,诸葛亮扶灵枢回成都,八月下葬,墓称“惠陵”。惠陵是一座夫妻合葬墓。同时下葬的还有后主刘禅的母亲甘夫人。20xx年后,刘备的另一位夫人吴夫人穆皇后去世,也葬于此。此墓距今1700多年,没有发现被盗,墓中情况不详。

在唐代段成式所作的《酉阳杂俎》中曾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一伙盗墓贼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打洞进入刘备惠陵,当他们进入墓室后,看见里面灯火辉煌,刘备正与一人下棋,十名武士侍立一侧。贼人吓得魂不附体,纷纷下跪求饶,刘备挥手示意卫士赐予玉带和琼浆。他们喝了琼浆,系上玉带,惊慌爬出洞来,回头一看,洞口自然封好,玉带变成了大蛇,缠住了腰,琼浆变成胶粘住了嘴巴。据说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动刘备墓了。

出刘备墓照壁,就来到新建的“三国文化陈列”展区。该展区由展厅和外环境两部分组成。外环境神兽天禄、辟邪、汉宫残柱、兵争社稷、残壁石刻明杨慎《临江仙》、石刻序言等组成。展厅内分五个展区,分别是战争风云、农桑一瞥、民俗采风、艺林撷英、流风遗韵等。共展出文物、资料、图片数百件。内容丰富多彩,艺术手法形象直观,集知识性、观赏性为一体,很值得细观。

看完陈列,顺道还可去“听鹂馆”参观。那是一座小小的四合院,里面的盆景值得观赏,临时举办的各种展出也很有文化品味。

四川武侯祠导游词篇十一

二门内是蜀汉皇帝刘备殿。殿的正中,供奉着刘备的贴金泥塑坐像,两侧偏殿,分别供奉着关羽、张飞等人,与殿相接的东西两廊,是蜀国的28位文臣武将的彩绘泥塑像。刘备像高3米,头戴天平冕冠,身着黄袍,手捧朝天圭玉,宽面大耳,神态静穆。左右侍者,一捧玉玺,一捧宝剑。

刘备(161―223),字玄德,河北琢州人。24岁时,他召集关羽、张飞等人参加镇压黄巾农民起义,后来在军阀混战中逐渐壮大了势力。由于缺乏谋臣,他在军阀混战中屡遭挫败,流离失所,先后依附于吕布、曹操、袁绍、刘表。他三顾茅庐,拜诸葛亮为军师,赤壁大战后,势力才得到发展。刘备胸怀大志,注重信义,待人宽厚。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征战,最后占据益州,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不久,为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他兴师伐吴。结果,刘备被吴国陆逊火烧连营,遭到惨败,羞愤病死于白帝城(奉节)。临终前,他把幼子刘禅(小名阿斗)和国事托付给诸葛亮,史称“白帝城托孤”。

在刘备像东侧,是刘备之孙刘谌的塑像。刘谌是刘禅的第五子,封北地王。在魏国邓艾军队进逼成都时,他苦谏父亲,同来敌决一死战,与国家共存亡。但刘禅不听。他悲愤已极,去祖庙哭诉后,先杀妻子,而后自杀。他的以死殉国的精神受到后人颂扬。刘备像西侧原有刘禅的像,由于他不能保住父业,投降了魏国,当上安乐公后“乐不思蜀”,不知亡国之耻,在宋代,他的像就被毁掉,自此没有再塑。正殿的两壁,悬挂着木刻的《先主传》、《后主传》,传文录自陈寿史书《三国志》。蜀国的兴亡,可从刘备、刘禅传中了解始末。东偏殿内是关羽及其子关平、关兴、部将周仓、赵累的塑像。关羽像高2米多,头戴冕旒,红脸,丹凤眼,卧蚕眉,两眼半眯半闭,美髯垂胸,身着金袍,手执象简,一付帝王打扮神灵面孔。

关羽(?一219),字云长。他与张飞是最早追随刘备南征北战的猛将,号称“熊虎之将”。他俩与刘备恩若兄弟,情同手足,因此衍生了“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关羽曾被曹操俘获,在曹操封官加爵的拉拢下,仍然效忠刘备。刘备得荆州后委任关羽镇守。在荆州,他曾发动攻势,水淹襄樊,活捉曹军大将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最后,因骄傲轻敌,被东吴将领吕蒙偷袭,与关平、赵累等人同时遇害,丢失了荆州。陈寿《三国志》评论他“傲大夫而亲士卒”,傲慢轻敌是导致他失败和被杀的重要原因。历代统治者对关羽十分推崇,使他成了“忠义”的化身。在宋代,他被迫封为王,到了明清时代,加封为关圣大帝,诏令全国各地修庙祭祀。因此,这里的关羽像也成了帝王打扮。

四川武侯祠导游词篇十二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成都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是中国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庙,由武侯祠、汉昭烈庙及惠陵组成,人们习惯将三者统称为武侯祠。成都武侯祠始建于公元223年修建惠陵(刘备的陵寝)之时,其中,武侯祠(诸葛亮的专祠)建于唐以前,初与祭祀刘备(汉昭烈帝)的汉昭烈庙相邻,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并入,形成了君臣合祀,祠堂与陵园合一的格局。除惠陵以外现存祠庙主体建筑为1672年清康熙年间复建。1961年成都武侯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成立博物馆,200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享有“三国圣地”之美誉。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现分为三国历史遗迹区(文物区)、西区(三国文化体验区)、锦里民俗区(锦里)三大板块,面积15万平方米。2006年武侯祠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

惠陵、汉昭烈庙始建于蜀汉章武三年(223年),武侯祠由成汉李雄(303—334年在位)所建,最初位于成都少城。南北朝时武侯祠迁入。明初时惠陵、汉昭烈庙、武侯祠合并,并将刘备、诸葛亮合祀一殿,蜀人习惯将三者统称为武侯祠。武侯祠现存的建筑是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所建。

武侯祠分为前后两殿,形成昭烈庙(昭烈殿、刘备殿)在前,武侯祠(忠武殿、诸葛亮殿)在后,前高后低的格局。东西偏殿中有关羽、张飞雕像。东西两廊分别为文武廊房,塑有文武官雕像28座,殿内外还有许多匾联,其中以清赵藩的攻心联最为著名:“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武侯祠大门后柏丛中有6块石碑,由唐宰相裴度撰文、柳公绰书写、石匠鲁建刻字,为后世称为“三绝碑”。武侯祠内柏树众多,气氛庄严、肃穆。

从山门跨进武侯祠,丛竹簇簇,松柏森森,翠柳青青,潭水粼粼,景色优美宜人,眼前的香炉里烟雾缭绕,仿佛能带人一览三国鼎立的场面绕过香炉拾级而上,进入了一处静谧的院落院子内古木交错,花卉满庭一棵棵百年大树就像忠心耿耿的士卒守卫着庭院,将庭院的气氛装饰得更加神秘大拜殿是人们祭祀孔明先生的地方,殿内塑着孔明端坐的正面像,他羽扇纶巾,风度庄严地上的蒲团上跪着祈福的人们,虔诚地祈求孔明的庇护殿堂的柱子上挂满了历代名人撰写的对联这些对联无不包含着人们对孔明先生的敬重和仰慕之情,我闭上眼睛,好像看到了孔明先生手摇羽扇,为刘备出谋划策的情景。

领略过武侯祠的庄严和神韵,我更加确信,南阳儿女今天创造的辉煌,在若干年后,也定会成为巍峨的丰碑!

武侯祠坐落于南阳市西南方向的卧龙岗上,坐西向东偏南,现存殿堂房舍267间,主要建筑由东而西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分前后两重,建筑布局严谨,疏密相宜,殿堂雄严,亭台壮观。祠前是宏伟雅致的“千古人龙”石牌坊,高9米,面阔13.5米,三门四柱楼式,通体布满雕饰,对称的锦纹、图案,错落有致,疏朗多姿。高耸门外,望柱冲天,在苍松翠柏映衬下,使武侯祠显得更加巍峨壮观。从山门至大拜殿,左右两廊为前部,是人们祭祀诸葛亮的场所。后面的茅庐、古柏亭、野云庵、躬耕亭、伴月台、小虹桥、梁父岩、抱膝石、老龙洞、躬耕田,是根据诸葛亮“躬耕”时的生活起居而兴建的纪念性建筑(即卧龙十景)。最后是宁远楼,亦名清风楼。山门之外有“诸葛井”和“澹宁读书台”。祠左侧院有关张殿、三顾堂、谢圃亭;右侧院为道房院,原是道人居住的地方。台下有诸葛书院。祠西南隅有龙角塔。大拜殿是武侯祠前部的主体建筑,殿宇高大宏伟,为歇山式建筑,殿前悬挂匾联十余幅,两壁嵌有石刻,中塑武侯诸葛亮坐像,两侧为其子诸葛瞻、其孙诸葛尚立像,形象逼真。

宁远楼是武侯祠后部的主体建筑,也是祠内最高建筑物,为重檐庑殿式建筑,流角飞檐,气势轩昂;楼正中塑有武侯诸葛亮抱膝长吟像;登楼远眺,宛城美景尽收眼底,历历在目。

武侯祠占地12万平方米,丛竹飒飒,松柏森森,潭水清碧,花草相映,景色宜人。总体格局婉转盘桓,结构幽雅精致,氛围古色古香,意境如诗如画,既不失名士祠的.严谨肃穆气氛,也保留了故居园林的活泼清新景象。优美的自然风光与诱人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令人流连忘返。融合了园林建筑、祠庙建筑和当地民居的风格,展现了高水平的建筑艺术,其平面形成丰富,空间组合多变,群体布局和谐。祠内碑石林立,蔚然成景,也是一大特色。南阳武侯祠保存着汉以来历代碑刻近三百余通,在全国诸多武侯祠中当居首位,被誉为“卧龙碑林”。其内容纷繁丰富,记人记事歌咏题记,其书法真草隶篆无所不具。其中汉《张景造土牛碑》、汉《李孟初碑》、汉《赵到碑》为世所罕见的珍品,在书法艺术和雕刻技巧上都有较高水平。“大文出师表,胜地卧龙岗”(武侯祠大门于右任题联)。武侯祠的“出师表”草书碑刻,笔法龙飞蛇腾,苍劲峭拔,堪称龙岗一景。据碑跋称,宋绍兴八年(1138年),岳飞遇雨夜宿武侯祠,感慨万千,挥泪手书“出师表”,以抒胸臆。其字铁划银勾,体势潇洒。丞相撰词,名将手书。游人驻足观摩,既能见武侯之胸怀志略,又可赏岳飞之翰墨神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