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随笔(汇总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11:47:28 页码:8
最新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随笔(汇总12篇)
2023-11-22 11:47:28    小编:zdfb

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本大计,离开了发展,一切都将无从谈起。一个好的总结应该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内容准确。阅读他人总结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提升空间。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随笔篇一

今天推荐的是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是一本融合了心理学和职业规划为一体的书,这本书又像是《谁动了我的奶酪》的加长版,涉及了心理学、职业规划、人生哲理、哲学等内容,结合真实的生活案例,介绍了人的思维模式要经常随事物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换个角度去思考。

很喜欢里面的一个故事,有一位禅师很喜欢养兰花。在一次外出云游的时候,就把这盆兰花交给徒弟照料。徒弟知道这盆兰花是师傅的心爱之物。于是每天小心照顾,兰花也一直生长得很好。可是,就在禅师回来的前一天,徒弟不小心把兰花摔到地上,花儿摔坏了。徒弟非常担心,一是担心师傅会惩罚自己,二是担心师傅生气伤心。然而,当禅师回来后知道这件事时,不仅没有生气,也没有惩罚徒弟。徒弟问他为什么?他告诉徒弟说:“我当初种这盆花,只是因为喜爱,并不是为了今天生气而种我们要适应变化。变化是不可避免的,遇到变化我们应该沉着应对。

换个方式去行动。

如果你是金子,你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到让自己发光的方法。这已经不是一个三顾茅庐的年代,今天的诸葛亮需要博客、微博和影响力,如果是金子,你要提高你的含金量,只要达到一定的含金量,才会成为发光的镜子,当你被挖掘出来,你要经过很痛苦的粘膜。翀翀算浸泡,只要你身上的杂质不好的习惯,屋顶被融掉,然后还要成型,打磨,抛光,然后才成为很有价值的发光的景色。

换个心情去感悟。

生活好比镜子,你对它笑,它对你笑。什么是快乐呢?就是做事情既快又乐,乐趣来源于全情投入,而不是投入后的.结果。正是因为这样,乐趣可以是无条件的,成功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追求优秀的过程。成功在每时每刻,而不是在一瞬间。全身心的投入到当下当地的每一件事情中,不要追悔昨天,也不要忧虑明天。

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也许成功就是这么简单。当你投入身心的去工作的时候,你会感觉到这份工作的意义与乐趣。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随笔篇二

逆向思维不是让你有叛逆心理,更不是让你与别人格格不入。

逆向思维是正常思维方式。只不过现在大多数人更喜欢正向思维,从而忽略了逆向思维。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对于感动中国人物王茂华、谭良才事迹很熟悉吧。二人不顾个人安危舍身救出五名孩子后,王茂华不幸牺牲了。”我们看到这个事之后,多数人的反应是很痛惜,也很感动。这时候我们不妨用逆向思维重新看看这件事。第一:在火情初期,六名孩子如果选择往外跑而不是蹲在某个角落了哭的话,我想或许不会有如此惨痛的结果》在这方面也反映出了我们家庭教育是存在缺陷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我们父母更应该首先教会孩子如何自救,如何正确处理突发事件;第二:在谭良才和王茂华救人过程中,其他人在干什么?我看过视频,看到有很多人在现场“看”着火救人。在这方面也放映出了大多数人存在的自保心理,能少管就少管,能不管就不管的自私心理。

何为逆向思维?上编剧的这一例子就是逆向思维。居安思危是对逆向思维的最好总结。故人已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那么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是不是也该居安思危了呢?居安思危不是让你胡编乱造,也不是让你造谣生事,制造恐慌,而是学会从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

今天,我来到少年宫补习作文,一进门,就听胡老师说:“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一听这句话,我们心里可乐坏了!

终于到了上课,胡老师说:“今天玩逆向思维。”我一听心想:什么是逆向思维呢?胡老师就像知道我的`心思一样问我们:“你们知道什么是“‘逆向思维’吗?”“就是我说左,你就右。”有一个同学回答。

第一个游戏是左手和右手的游戏。我心想:只要用心就一定能挺到最后,第一回合,胡老师说:“左。”我举起了右手,淘汰了两个同学。我又想:哈,这不太简单了吗?第二回合开始了,胡老师说:“右。”大家都举起了左手。胡老师又说:“左。”有两个同学因为先举了左手又举了右手而被淘汰,逗得我们哈哈大笑。紧接着第三回合开始了,我和几个同学被淘汰了。有的同学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有的同学面无表情,似乎在思考什么?最后只有一个同学留了下来。胡老师让我们送给他掌声,掌声经久不息,许多同学都打心底里敬佩他,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正向思维不容忽视,逆向思维也不能忽略。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随笔篇三

很以前就听过这么一句话: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时常在想为什么过去这么久了,我依然没有一个像样的舞台呢?直到看了古典老师的这本书时,我才忽然明白我是被自己砌在墙里了,而且好像已经失去了破墙而出的能力!

我是一个做机械设计的,这么多年下来已经有些许的厌倦,在加上行业的不景气,渐渐的对这个行业兴趣!原本以为可以有一帆作为,以现在的情况看来,只有另谋他路了!

其实我对商业一直都充满了兴趣,只不过一直都不敢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害怕自己的步子迈的太大而扯到蛋!现在倒好硬逼着我去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看来是天意啊!要说完全陌生倒也谈不上,我平时都在利用业余的时间学习一切关于商业的知识,大家不是都在说业余的四个小时是决定人生高度的关键时刻嘛!我始终相信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我大声的对全世界说:我时刻准备着!!!

其实我对商业感兴趣不是完全为了钱,主要是想锻炼一下自己,我觉得自己有好多的地方有待提高,而商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是锻炼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最有效的方式!但我始终坚信:合法的赚钱是这个世界上最有尊严的事!

创业即修行,期望属于自己的商业天地能够早一点到来!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随笔篇四

一个网友推荐我一本书《拆掉思维里的墙》,说是很不错的读物。由于家里事多,耽搁下来,前段时间才看,这一看,真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拆掉思维里的墙》强调了人的思维模式不要固定不变,要经常随事物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要变换角度,不然就会思维定式,给我们认识事物和人造成一定的阻碍。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客观事物的存在并不因为我们而改变,只是因为人的心智模式不一样,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当别人做不到什么的时候,他们就想要告诉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些什么,就得去努力争取。”这是《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感动了很多人,也很好的理解了成功这个词。坚守你的梦想,只要你一直在人生之路上前行,你就是成功的。因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当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试着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也许成功就是这样简单。

读完这本书,我越来越认识到,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学会突破现实生活的禁锢,着眼于长远与未来;突破心智模式障碍,找到全新的思考方式,作为教师,我深知在我的思维中还有许多顽固的思维之墙,我所要做的是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拆掉思维旧墙。

文档为doc格式。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随笔篇五

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是一本让我觉得很贴切实际的书,为我们混沌的生活敲响了警钟。

主要介绍了一下理论:

君子爱财,”花”之有道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不要做安全感的奴隶,包括工作,爱情。总可以通过自力更生使自己过得很好。

面对恐惧,触底反弹

成功不能模仿和复制、成功学案例不能全信

经典摘抄:

如果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二分之一,那么坏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三分之一,而完美的开始则什么都不是,因为完美的开始是永远不会开始的。

如果你在一两个行业做过十年,那你是精英;如果你在三四个行业做过十年,你是精华;如果你在不同的五六个行业做过十年,那你是精神病--企业讨厌不断开始的人,滚石不生苔,转行不聚财。

“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当别人做不到什么的时候,他们就想要告诉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些什么,就得去努力争取。就这样。”这是《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感动了很多人。也很好的理解了成功这个词。坚守你的梦想,只要你一直在人生之路上前行,你就是成功的。因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当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试着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也许成功就是这样简单。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随笔篇六

看完《拆掉思维里的墙》,我很受感触。我认为作者正是这个时代中为数不多的独立思考者。任何困于现状无法突破或者试图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它将有助你改变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推倒束缚自我的思维之墙,就会发现改变命运的钥匙。

也许以前是父母在引导我前行,所以我的思维处于被动状态。但现在,作为成年人,我必须要锻炼自己,让自己拆掉思维里的墙,从而不断超越自己!

作者在这本书里谈到很多方面的问题。譬如:买房、爱情、工作、如何提升安全感以及如何才能成功等等。通过阅读,我产生好多对自身现状及未来的思考。或许会有一些担忧——对未来的担忧,但我也会克服它们,自信、快乐地生活下去。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随笔篇七

《拆掉思维里的墙》书中包含了心理学、职业规划及人生哲学。你知道拆掉思维的墙。

读后感。

是什么吗?接下来就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供大家阅读!

看完古典老师的作品——《拆掉思维里的墙》,我很受感触。我认为古典老师正是这个时代中为数不多的独立思考者。任何困于现状无法突破或者试图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它将有助你改变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推倒束缚自我的思维之墙,就会发现改变命运的钥匙。

也许以前是父母在引导我前行,所以我的思维处于被动状态。但现在,作为成年人,我必须要锻炼自己,让自己拆掉思维里的墙,从而不断超越自己!

古典老师在这本书里谈到很多方面的问题。譬如:买房、爱情、工作、如何提升安全感以及如何才能成功等等。通过阅读,我产生好多对自身现状及未来的思考。或许会有一些担忧——对未来的担忧,但我也会克服它们,自信、快乐地生活下去。

看完古典老师的作品——《拆掉思维里的墙》,我很受感触。我认为古典老师正是这个时代中为数不多的独立思考者。任何困于现状无法突破或者试图追求更大成功的人,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它将有助你改变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推倒束缚自我的思维之墙,就会发现改变命运的钥匙。

也许以前是父母在引导我前行,所以我的思维处于被动状态。但现在,作为成年人,我必须要锻炼自己,让自己拆掉思维里的墙,从而不断超越自己!

古典老师在这本书里谈到很多方面的问题。譬如:买房、爱情、工作、如何提升安全感以及如何才能成功等等。通过阅读,我产生好多对自身现状及未来的思考。或许会有一些担忧——对未来的担忧,但我也会克服它们,自信、快乐地生活下去。

最近在开始看一本书,书名是《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个只有几面之缘的朋友推荐的。目前我刚好看完整个书籍的第一章:你是不是安全感的奴隶,就忍不住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想。

一个安定的居所,一个温馨的家。但是有没有想过就是这样一个安定的居所,把我们局限在了这个狭小的地方,失去了与整个世界的亲密;就是这样一个家,没有亲密爱人,关心你的家人能温馨嘛?我们什么也没有得到,只是在寻求一个依靠,得到我们想要的安全感。特别是很多女性朋友,也有类似的行为举止值得我们深思。诸如里以第一次加强恋爱的安全感、结婚来获取男人的安全感,以生孩子来巩固家庭的安全感......,最终的结果是怎样呢,大家可想而知。女人更不自信更依赖男人,而男人就像手中紧握的沙子......。

所以从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安全感不是别人能给与的,而是自己给与自己的。不要被面纱蒙住了我们的眼睛,任何事物多角度全析。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随笔篇八

“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一本书,引领一个人,一层层打开禁锢思维的墙,让我们真实面对是什么在掌控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可以带领我们找到出路。

拆掉思维里的墙,强调了人的思维模式不要固定不变,要经常随事物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要变换角度,不然就会思维定式,给我们认识事物和人造成一定的阻碍。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客观事物的存在并不因为我们而改变,只是因为人的心智模式不一样,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

文中讲的很多话都很独特,也很现实,让我深受启发。比如,他说,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世界上没有绝对公平的地方,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正视。对于安全感,他说,是要靠给予别人而做到的,而不是靠别人的给予。还有时下流行的星座性格,他所说的绝对让你大吃一惊,原来我们认同什么性格,我们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这是本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的书,也是告诉你现实原本的摸样的书。我看了很久,突然明白,原来这本书表现的,就是邓爷爷所说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文中讲到这样一个故事,故事中的女生去年考研失败后遇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可是工作后的她还是很想读自己喜欢专业的研究生。那么今年考还是不考?不考吧,心里不甘心,考吧,万一考不上,又浪费很多时间。于是她就在这样的纠结中过了半年。如果她用纠结的时间来考研,几乎两个研究生都考上了!她的这种模式我们称为“等死模式”:当一个人等待与拖延的成本,远远高于他真正开始行动所需要的成本,他就会慢慢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动的怪圈。看完这个故事后,我立刻去做了几件我一直拖延的事情,当我完成后内心里特别的轻松,早知道这么容易,我还担心些什么呢。我思维的这堵墙已经很厚了,我要完全的拆掉它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可是只要我意识到并去行动,一次拆掉一块砖头,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把它完全的推倒!有一些被我拖拉的事情,现在再去做可能已经不是一个好的开始了,可是如果我希望等到有完美的时候才开始,那么我想我不可能再开始了。所以我告诉我自己如果我没有一个好的开始,那么我不妨试试看一个坏的.开始,因为一个坏的开始,总比没有开始强,而完美的开始,则永远都不会到来。如果说一个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坏的开始至少等于成功的三分之一。

还有点印象深刻的是,举例中的兴趣一族和没兴趣一族的对比,很多时候我们对这个事情不敢兴趣,是因为我们觉得他没有价值,所以我们不愿意投入。我们整日觉得生活空虚而彷徨,觉得日子无趣而牢骚不断,抱怨生活没有乐趣。但是乐趣来源于全情投入,而不是投入后的结果,正是因为这样,乐趣可以是无条件的。尝试是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败的。成功的尝试能收获到成果。不成功的尝试能收获到智慧。不管成不成功,投入能带来快乐。正是因为对事情好奇,投入,生活才丰富多彩,日子才充实美好!

还有对于成功的理解。因为从小受到的教育,社会价值观所定义的成功已经深入大部分人的内心。可是学过正态分布的人都明白,成功是个小概率事情,混的太惨也是,大部分人,还是过着不太成功也不太失败的生活。如果我们仅仅用社会主流价值观定义成功,把成功的定义放在外界,我们就会把自己陷入一种不可控的焦虑,一种得到前的恐惧,得到后空虚的生活当中。只有我们把成功的定义放在内心,我们才能够真正获得可以掌控的幸福。回顾我生命中那些让我幸福快乐的时刻,都是来自于生命的最深处,这些时候并不是我最辉煌的时刻,而是我为了我的目标默默坚持的时刻。

“如果你有梦想的话,就要去捍卫它。当别人做不到什么的时候,他们就想要告诉你,你也不能。如果你想要些什么,就得去努力争取。就这样。”这是《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感动了很多人。也很好的理解了成功这个词。坚守你的梦想,只要你一直在人生之路上前行,你就是成功的。因为成功不在前方,成功就在当下,成功就是越走越近。试着换个角度去思考、换个方式去行动、换个心情去感悟,“拆掉思维里的墙”,你就会发现“墙”外的世界更华丽,也许成功就是这样简单。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随笔篇九

就好像在小时候,总是有人问你:你的梦想是什么?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职业规划问题。

在小的时候,我们总会说那些看起来很伟大的职业,比如说解放军,比如说科学家。想必这些答案也都会带着某个年代的色彩。

也有人说,规划是什么?我不要规划。工作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让自己开心。我选择工作。而不是工作选择了我。

古典老师的《拆掉思维里的墙》第五章——如何找到热衷一生的事业作者观点:警惕职业的艺术照。著名的四大会计事务所你一定听说过,普通大学生进入,一个月的薪水是4000到5000,加班还能加出3000来(好几年前的数据)。但是请注意,他们的新人每周平均工作时间经常是60—90小时,平均出差时间是全年170天。如此算下来,他们的时薪甚至比一般的外企还要低。更重要的是,由于不停地工作,你几乎丧失了参加外部学习,了解和进入其他行业的机会。

我的感悟:在这个例子中,我看到了3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在招聘的`时候,我听到很多候选人说,希望选择大公司,因为大公司有大平台。这话一点儿没错。如果,候选人能够再多追问几个问题,那ta在做决定的时候就能够更加的理智。发展好的公司,并不是平白无故发展好的。也许会有很多加班,也许公司的规定会有很多,也许有很多挑战性的任务。有的人会说,公司的广告做了美颜,有虚假成分。我不是很赞同。适当的美颜,就和人出门需要把自己收拾整齐一样。这是对彼此起码的尊重。我想也没有那个候选人会不洗脸不梳头就来面试的吧。不同的人,抗压性也不一样。所以,了解自己,了解公司美颜滤镜背后的样子,慎重选择,而非只听名气,这才是对自己,也是对公司的起码尊重。

在国外学习的时候,打工都是看时薪的。回国找工作的时候,更多的是看重月薪。想的长远一些,会计算年薪,看一看奖金福利的发放规则。时间长了,似乎就把时薪这件事情给忘了。经常听别人用羡慕的口气说,谁谁现在工资多少万,谁谁一年收入百万。其实还是那句话,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还是要多想想背后的问题。比如说,加班时间是多少?税前税后,五险一金有没有涵盖?如果只是单纯的比较数字,那真是拿一只苹果和一只橘子在比,到底哪个更有营养。

大部分高薪的工作都是高强度的。不是体力的高强度,而是脑力和精力投入的高强度。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工作上投入多了,在生活和家庭上投入就肯定会少。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高度发达的城市里,结婚的年龄越来越大。好还是不好?回答是:不一定。人生也就几十年,真正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或者投入家庭的时间也就没几年,具体哪里才是你的平衡点,就要看你所追求的是什么了。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随笔篇十

这是我目前为止,为数不多看第二遍、第三遍的书,很多男性朋友找我推荐书,第一反应会极力推荐这本书。从大学时的第一次阅读到如今,我仍就不知道古典是不是位很牛的人,做了些什么了不起的事儿,但并不妨碍我的阅读。它给我提供了一个方向,在我还不知道何去何从的时候;它强化了我内心的坚定,在我开始动摇要不要坚持下去的时候;它让我相信,不断拆掉思维里的墙后,你想要的生活,就会真正的到来。

在第一章开篇文章里,古典提出了“买房,卖梦想的房奴”、“一套房子,消灭一个梦想”,实例加数据证明,无可辩驳的感觉。那时一无所有的我,深信不疑,酷酷的对所有人都说,以后挣到钱了,不会买房子,不会因为一套房子,葬送了自己的梦想,也不会因为有没有房子,去选择一个男人。毕业后,我做得最大的一次决定,便是存钱在去年按揭买了房子,它并没有葬送了我的梦想,相反,让我更加从容的一步一步向着梦想迈进了。原来,买房和毁掉梦想,并没有绝对的决定关系。

不得不承认,我仍是个俗气的女人,摆脱不了房子带来的安全感,我能积极做的,便是通过努力给自己安全感。每个月的房贷并不轻松,但也没让自己活得很狼狈,依旧不断地给生活注入各种滋味。因面对供贷十年的事实,我便更加清醒的鞭策自己,必须要学习,持续地学习,让自己的价值不断提升,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第一章里,让我学会了如何面对处理“房奴”、职业安全感的.奴隶、“爱奴”,明白并深刻的实践,“如果你真的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你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在自己最恐惧的地方,无条件的去支持一个人,一些人,一群人。支持别人是这个世界上最安全的事情,它永远不会失败”。2014年,支持了二十几个众筹小项目,希望尽绵薄之力,让那些追梦的人,在路上感到些许的温暖,不特别孤独,更加勇敢,更加坚定。这么多年,我一直努力的在做,内心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多的失去不会让我恐慌了,越来越多的得到不会让我觉得不配了。

第一次觉察到“心智模式”的重要,是在这本书的第三章里,古典认为,心智模式决定我们的命运,我们看到的是自己想要看到的世界。一切真实的事物都是心智模型,而一切的心智模型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实在的世界。那之后,我陆续开始学习心理学的知识,参与身心灵的成长,扩展生命的宽度,观照自己的内心。素黑在《一个人不要怕》里说,“我们应该多反问自己,才可以看到自己的心胸,看看自己的心可以承载多少担子,能包容多少爱恨。”“得不到爱可先将自己的爱付出与众人分享,回头看自己原来执着于什么,看到自己的盲点”。我们诸多的执迷不悟,是太多的不甘,太多的抱怨,想通了,世界也就越来越开阔了。当然,每一个心智模式都有自己的局限,心智模式无所谓对错,只有是否有效之分。

这些年成功学大行其道,蛊惑了多少少年,怀揣着一夜暴富的梦,义无反顾的冲着跑着精力无限。我傻傻对他们说,成功学不能学,他们说我神经病,盲信书。是的,古典在第四章里写成功学不能学,而我相信,不是因为是他说的,而是我开始有了判断力。多傻,一直坚持做一件事就会成功吗?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怎么破。

技术性最强的,我认为是第五章,通过第五章的学习,让我能够迅速进入很多角色。章节里有一篇讲“不递简历也能入职的八种求职法”含:职业访谈;给名人写信;混论坛;参加培训与学习;加入俱乐部;义务工作进入;成为客户;成为一个自由职业者。不得不说,很管用,我用了其中几种方法,上班三年多,还没有实际面试经验。很多朋友会说运气好,遇贵人,但我想说,你看不到的背后,是各种用心,各种努力。

大学有两年,我几乎每天给我尊重的某位前辈写邮件,谈自己的生活,后来前辈回复邮件,告诉我,“任何时代成功的道理都一样,也都很简单.但实践都不一样,都很难!万变不离其宗不过是勤奋和专注,坚持一个适合并喜欢的方向走下去,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功到自然成。你们这一代大学生需要更多的沉下气来多做实事,少做梦,多想付出少想回报,自然机缘多多。”我相信他,我一直这么做,他说得很对,当我付出的越来越多,不再一心求回报的时候,机缘真的越来越多,而我不会觉得这是理所应当,心始终怀着感恩。

还好,四年读一本书,走了很长的一段路,没有不快乐,没有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谢谢《拆掉思维里的墙》,谢谢古典。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随笔篇十一

刚读完《拆掉思维的墙》,字里行间的幽默,透着一种属于古典的,成长着的生命元气。我们有太多直线型的思维,成为一堵高大的柏林墙,阻碍着我们与世界进行元气互换。我们时而豁达,时而木讷,其实是那堵不透风的墙在作怪,它想限制你的思维,让你永远也看不到墙外的世界,只能看到墙里的自己。而你习惯墙里的生活,潜意识告诉自己,墙里的生活亦是潇洒,自顾豁达。

我们还有太多的人把安全感寄托在别人身上,小时候寄托是父母,成年后寄托是男朋友(女朋友),这一帮人都是安全感的奴隶,从外界找到的安全感,源于其内心的不自信。我们在试错的同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总在别处寻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一味地索取,却忘了一切都来源于给予。

用原话来拆掉"安全感"这堵墙:

安全感不是拿回来的,是给出来的;如果你受了伤,你要帮助他人减轻伤痛;如果你感到痛苦,你要帮助他人减轻痛苦;如果你生活一团糟,你要帮助他人摆脱困境。

做成功日志,(小狗钱钱里面有详述)问自己的两个触底反弹问题。

镜像自我,我提到过多次。我们眼中看到的万千事物,皆来源于内心的折射。我们只愿意看见我们愿意看见的事物,而忽略原本的实物。就像美国电影《灵异第六感》那个孩子说的那样,“我能看见鬼,但他们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他们和正常人一样,四处行走”。

生命就好像镜子一样,你对着他笑,他也会对你笑,你拥抱他,他也会竭尽全力的拥抱你,活着就应该把人间当天堂。每当有人问我从哪里来的时候,我就会风趣的回答他,我从地狱来,要往天堂去,正路过人间。阳春白雪,不过是烟花三月。而无趣之人,看什么,做什么都是无趣之事,因为他始终相信兴趣是培养出来的。真正的有趣便是全身心的投入生活,关心与热爱,一样都不可活或缺。

如何拆掉这堵墙呢,这本书给了你答案:让自己完全身在其中,完全投入到当下事物中,专注。

之前文章提到过自证预言,这便是心智模式开启的状态。我们往往会活成嘴里常说的那个样子。如果想要看到墙外的世界,那一定要四处走走,或者多读书,否则就难以理解万千文字组成的诗词曲赋。

这本书,给我太多触发,道不尽的言感且先收藏,七年,待续。

拆掉思维里的墙读书随笔篇十二

在重新看了《拆掉思维里的墙》后,我发觉之前看到的东西都非常表面,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我写的是第二章“让有趣的生命扑面而来”,因为这章让我在心中有一种相似的感觉。以下是我的读书报告。

看了一遍至之前那篇读书后,我发现我写的要么是书中的内容,要么是很简单的分析,没有深入的思考。应该是因为看的时候我只关注了有没有兴趣,而本章中其他的要点都没有思考到,这也算是我思维上的一堵墙,原本表现出的重点在哪我的重点就在哪,思维有局限性。

书中提出人分两种,无趣之人和有趣之人。无趣之人对事毫无热情,得过且过,不愿冒险;有趣之人对每件事情都充满激情,投入地去做。所以这两种人做事得到的结果也不相同,无趣之人做的事都一般,能过得去但不算好;而有趣之人虽然可能多次失败,但是他们能学到很多,令人羡慕。

我觉得,有趣之人之所以有趣,是因为他们能够将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情都看做是对自己的帮助,尽心尽力地去做,把它们都转换成乐趣。而无趣之人无趣,是因为他们不愿投自己于事件中,不认为这是与自己直接相关的,这样,即使是有趣的事情都会被他们变成无趣的。

我想我是一个“无趣之人”,虽然我会去尝试,不喜欢的事情也会去做,而且自认为还比较认真的做了,但是我内心其实并不是很想做。无论我做什么事,爸爸妈妈都会告诉我,只要努力就可以了,因此,只要我说自己努力了就不用承担自己的.后果,过程也变得不重要了。自己做好做不好,爸爸妈妈都会接受我,所以我就开始不投入,也慢慢变得无趣了。但是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都不做的时候我会感到很不舒服,对自己很不自信,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改进方案:首先我要改掉和父母的交往方式,告诉父母不要在对自己说“只要努力就好之类的话”,同时自己也不能这样暗示自己。我要努力保持愉悦的心情和兴趣,将自己变为一个“有趣之人”。

兴趣就是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在当下的事情之中。书中有一则关于禅的小故事,讲的是如何用功。大珠慧海说,用功就是“饥来吃饭困来眠”,该做什么做什么,活在当下,体会自己心中的乐趣。

我只有在做自己非常喜欢的事情(比如手工等)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他的事情可能只是应付而已,没有那么认真,即使有时会有乐趣,但也不会收获很多。很多情况下,我会在做事的时候想一些其他无关的事情,还自以为自己有多么认真刻苦,其实不过就是事情做不好的自我安慰罢了,但是我却给自己围了一堵墙,不让自己知道自己的愚痴。

所以,我比较缺乏将自己投入事中、感受事物带来乐趣的能力,因为我会担心自己做事时是否会失败。如果是只是自己的事,那我会稍好些,如果这件事情关系到其他人,我就会很害怕失败,想要逃避。

为什么我明明并不那么在乎结果还会害怕失败呢?我想是因为我在做事之前会想自己的失败,然后用自己没有投入来安慰自己;没有投入,当然做不好事情,会失败;接着在做下一件事时,我又将这个结果(也就是我会失败、我做不好事这个想法)带入到事情中,导致了我越发害怕失败,同时也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改进方案:在以后做任何事的时候,只要发现自己不够认真、总是分心或是做得时候很痛苦,就是自己没有投入其中。此时我要告诉自己:我现在正在(干什么),我是为了自己的(成长、身体等)才这样做的,所以,为了有更好的效果,我须要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做到自己的极致。

有趣之人投入后,能够收获到快乐和智慧,所以就固化了这样一个心智模式:冒险——投入。遇到冒险,就进行尝试,既然我不是为了结果才冒的险,那我只要投入就好,不必担心成不成功。无趣之人在一番考虑后,终是去做了,但在看到结果后,成功者会害怕下一次尝试的失败,而失败者则会更恐惧尝试。

我总是缺乏尝试的勇气,不敢开始,但是没有开始,后面的一切都没有了。每次我都会自欺欺人地在潜意识中告诉自己,等别人先上,等他上了之后我看看结果在决定要不要去尝试。正是因为我这种过度重视结果的心智模式,导致了我们整个班没有凝聚力,大家都想等待别人的结果,没有人勇于尝试。

并不是看到了结果后就有尝试的勇气,而是我有没有尝试的勇气决定了我结果的好坏。我没有去尝试的勇气,也没有因想要突破自己而去尝试,这又是我一个“卑屈而不知羞耻”的表现。我不知是否是因为这一点,所以我不是真正愿意做事,但是总之我要尽快打破我这一“思维中的墙”,让自己多去尝试。

兴趣和其他事物都是一样的,也会随着时间而消退,那么如何保持自己的兴趣呢?答案是寻找一个不能被满足,也就是自己永远不会觉得已经做到极限的兴趣。如果自己的兴趣是可以达到的,那么一旦自己做的事情可以比自己的兴趣更好,就会使乐趣渐渐消退,自己也会觉得很没有追求,没有乐趣后,就会掉入不愿尝试的怪圈。

我需要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才能让我一直感受到乐趣,不进入“无趣之人”的行列。我的内动力不足,要靠外界的压力,所以才更需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兴趣。我考虑的结果是快乐,而这不能帮助我控制自己的内心更好的成长,我要换一个兴趣。我想要宁静成为我的兴趣,因为我内心比较浮躁,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但是我要如何的使它成为我的兴趣呢?从今天起,在睡前和早上醒来时,我要在心中默诵:“我渴望内心的宁静,它是我追求的终极兴趣。我虽看重快乐,但是我的理想是《橘颂》中的橘,‘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我若要自我关照,就必须保持内心的宁静,否则就会陷入‘我执’,而永远得不到心灵的宁静。”这样我才能成为一个有兴趣的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