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腊八节手抄报(模板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1:45:44 页码:12
腊八节手抄报(模板12篇)
2023-11-12 21:45:44    小编:zdfb

记录是记录重要事项、规划未来的重要手段。制定清晰的总结目标是写好总结的关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腊八节手抄报篇一

1、先用上等小黄豆做成豆腐,并切成圆形或方形的块状。

2、然后抹上盐水,在上部中间挖一小洞,放入适量食盐,置冬日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使盐分逐渐吸入,水分也渐晒干,即成腊八豆腐。

3、成品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味咸带甜,又香又鲜。如在晒制时加入虾米等配料,味则更好。

如今为了一年四季都吃上腊八豆腐,腊八豆腐店改用柴火烘干。白天做好的豆腐,晚上拿来烘。外面烧柴,鼓吹的热风在一层层的腊八豆腐间循环。每天烘三四个小时,5天才能将豆腐烘得嚼劲十足,一个重约半斤左右(七八两豆子做成)。

腊八豆腐平时用草绳悬挂在通风处晾着,吃时摘取,一般可晾放三个月不变质、变味。它既可以单独吃,也可与肉类同炒、同炖。招待贵宾时,黟县人还将其雕刻成动物、花卉,浇上麻油,拌上葱姜蒜等佐料,配成冷盘,成为酒宴佳肴。

腊八豆腐是贵池区的特色小吃,每年腊八节,家家户户差不多都要晒制腊八豆腐来庆祝节日。腊八豆腐,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咸中带甜,又香又鲜。豆腐配海鲜味道更鲜美,假如在晒制时加入虾米等配料,味道鲜美无比。黟县人平时习惯将腊八豆腐用草绳挂在通风处,吃时摘取。有些人还爱把腊八豆腐雕刻成动物、花卉,浇上麻油,成为极品的下酒小菜。

腊八豆腐跟腊八节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这道美味的诞生是源于一个巧合。据说古时一对夫妇过着恩爱的生活,男的出外经商,女的在家做女红。一天刚买了豆腐准备回家做饭的老婆接到远方亲人的邀请,去帮人做嫁衣。临行前勿勿将豆腐放在门前的石磨上,结果此去隔了二三个月才回家。

进门发现石磨上的`豆腐变得金黄坚硬,还能闻到香气,就切下品尝,发现味道很好,并用同样的方法,加上盐带给出门经商的丈夫用于长途跋涉的食品。同行的朋友吃了豆腐都觉得味美且干燥容易携带,连连称好,丈夫则欢喜得称之为"老婆豆腐",黟县的"老婆"字音发声很象"腊八",久而久之这豆腐也被众人称作腊八豆腐。

腊八节手抄报篇二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要接触手抄报吧,每一份手抄报的后面都包含着编者的辛勤劳动和聪颖的智慧。究竟什么样的手抄报才是好的手抄报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腊八节手抄报资料,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今天是腊八节。当然,我们最期待吃腊八粥了。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只有一千多年的文字记载。最晚始于宋代。腊八节,朝廷,官府,寺院,利民百姓之家,都做腊八粥。直到今天,喝腊八粥的习俗一直流传下来。

我放学回家,准备吃腊八粥。我跑到厨房问妈妈腊八粥好了没有。结果我妈说准备做。我想我急着想吃它,但它还没有准备好。不过,没关系。以前每次都是吃着煮着吃,没见过怎么煮。这次可以亲眼看到妈妈做腊八粥,还不错。

我看到我妈准备了一些食材,包括米饭、黄米、糯米、高粱米、红豆、莲子、桂圆、花生、红枣、糖等等。这些材料我看不懂。难怪他们这么好吃,这么有钱!妈妈把莲子放在碗里,用水浸泡,然后放在蒸笼里,蒸熟,放出去储存。然后我妈把桂圆的皮和核去掉了,只剩下肉。最后,在锅里放入适量的水,然后把红豆和花生倒入锅里一起煮。10多分钟后,将大米、黄米、糯米倒入锅中一起煮。将粥煮至七八成熟,将蒸好的莲子倒入粥中,搅拌均匀,煮一会儿,放入碗中,撒上一些白糖。这个好吃的腊八粥出来了,我一连吃了三碗,真的很爽。

今天是腊月初八——腊八节。腊八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称“法宝节”、“佛成道节”。提到腊八节,腊八蒜和腊八粥一定是少不了的。我们家每年冬天都会腌制一罐腊八蒜,今年也不例外。

腊八蒜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只需把蒜皮剥去,浸入醋中,装载无油无水的'容器中密封就可以了。有时腌得多了,能吃一年呢!但是要注意,腌制腊八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选择什么醋。陈醋是不行的,要选用米醋腌出来的味道才正宗。

光有腊八蒜也不够,下午四点多,妈妈就开始准备熬腊八粥。先要把所有的材料如:糯米、绿豆、红豆、桂圆等等用水泡软,洗净才能下锅开始煮。乘着熬粥的时间,妈妈又炒了几个小菜。待一切都做好了,就一样样的端上桌。一碗腊八粥,一碟腊八蒜(还是去年腌制的),一碟腌萝卜,还有一个炒菜,简直太棒了,节日的氛围感瞬间就有了。

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都喜欢过“洋节”,但也不能忘记我们的传统,要时不时的慢下来感受感受中华传统美食的滋味。

妈妈经常说我是属猫的,小馋猫的“猫”。只要是和吃有关的节日,我总会记得很牢。比如很多小朋友不太熟悉的腊八节,我就记得很清,因为我特别喜欢那香香甜甜的八宝粥。

我印象深刻的一次吃腊八粥,是在一年级。腊月初七晚上,妈妈带我去乡下奶奶家。到家时,奶奶正准备熬粥。她把糯米、绿豆、红豆、花生、莲子、大枣和核桃仁一一摆出来。我跟在后面数,数了几遍,只有七样。有了,我的书包里还有放学时买的炒板栗,正好剥几颗板栗仁放进去,凑成八样。

开始熬粥了。奶奶把所有食材清洗干净以后,放到锅里,然后往土灶里添加木柴。我着急地问,什么时候才能吃?奶奶笑眯眯地对我说:“莫急,这腊八粥要慢慢熬才好吃,等腊八早上起来就能吃了。”

腊月初八的早上,我是被一阵扑鼻的香味熏醒的。怎么形容哪种香呢?它不像普通的白米粥,只有米香。它的香味是一种混合的香味,糯米的香,花生的香,大枣的香,各种香味缠绕在一起,霸道地往我鼻子里钻。那香味,馋得我口水直流。我开始狼吞虎咽,一口气吃了两大碗。

今年腊八节又快来临,到时,我还要缠着妈妈带我去奶奶家。奶奶家的土灶,能熬出最好吃的腊八粥。

1、喝一碗腊八粥,营养又健康;温一壶糯米酒,提神寒气走;饮一杯无忧水,烦恼随流水;品一杯蜜桃汁,生活乐无忧。预祝腊八节快乐幸福!

2、熬一碗“吉祥如意”的腊八粥,喝了它烦恼全都跑光光;泡一瓶“有滋有味”的腊八蒜,吃了它脸上总是笑呵呵;写一条“衷心祝福”的腊八信,读了它心里忽然亮堂堂!腊八快乐幸福!

3、先秦时节腊八日,祈求丰收和吉祥。如今时节腊八粥,养生习俗传四方。红枣养颜又补血,米儿补气又生津。多喝一碗腊八粥,保你健康又红润。腊八吉祥!

4、快乐幸福的大米,幸福的花生,健康的青菜,单纯的豆腐,谦虚的胡萝卜,圆满的桂圆,吉祥的红枣,温暖的枸杞,为你熬制包含我满满祝福的腊八粥,愿你腊八节快乐幸福!

5、熬一锅浓浓的腊八粥,放进甜甜蜜蜜、和和气气、快快乐幸福乐、美美满满、幸幸福福,将各种美味浓缩成一碗精华,带给你如意满怀。祝腊八节快乐幸福!

6、腊八节到了,喝一碗八宝腊八粥。愿你来年发发发。意气风发,精神焕发,事业发展,从此发迹。生意发财,大发利市,发扬光大,致富发家。

7、腊七腊八冻死叫花,吃了腊八粥。生活多彩美如画。吃了腊八粥,朋友情谊永不变。吃了腊八粥,快乐幸福过好年。祝大家腊八快乐幸福。

8、腊八腊八,祝福你大发,大财小财,都能拿下;腊八腊八,运气极佳,好运连连,喜事不差;腊八腊八,短信来发,乐乐哈哈,欢喜到家:祝福你腊八开心!

9、传说腊八粥可以御寒治病避邪扶正。科学验证腊八粥强身健体,暖胃驱寒扶正舒气,身体健康了也就没了疾病。腊八节到了,愿朋友吃一顿腊八粥,平安吉祥!

10、腊八节送腊八粥,饮一口,暖心头,快乐幸福永无忧,好运陪你走,成功握在手,健康不用愁。愿你喝下这碗吉祥如意粥,与幸福长相守,将财气全拥有。

1、腊八节到暖融融,亲朋相聚情谊浓。深情厚谊融粥中,味道鲜美祝福从。愿你身体如牛壮,无病无灾也无痛。愿你生活多美妙,笑声阵阵福运鸿。祝腊八节快乐!

2、腊八节到,送你八件宝,一曰忍,平安符;二曰让,舒心丸;三曰勤,摇钱树;四曰俭,聚宝盆;五曰慈,爱心果;六曰悲,甘露水;七曰诚,金刚钻;八曰孝,通天桥。八件宝,请收好,快乐幸福里面找。

3、腊八要喝腊八粥,喝出开心永不愁,喝出快乐永无忧,喝出美满心连心,喝出幸福手牵手,喝出事业步步高,喝出财源滚滚到,喝出身体健健康康,喝出家人团团圆圆。祝你腊八节快乐。

4、送你一碗腊八快乐粥,主原料幸福日子米,吉祥安康枣,好运连连豆,美好心情糖,如意燕麦片,平安小麦仁,健康薏米粒,欢乐葡萄干,配送方式短信,运输方式祝福,腊八节愿你快乐!

5、农历腊月初八,是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腊八节!用幸运米,开心果,美丽豆,发财枣,美满仁,如意蜜,健康糖和无忧水做一碗腊八粥送给您,祝腊八节快乐!

6、腊八到,门神灶神财神,佑你一年四季五谷丰登;风神雨神土地神,保你一生一世风调雨顺;福神乐神健神,祝你腊八节里事事皆顺!

7、添入快乐的莲子,投入幸福的红枣,放入健康的大麦,撒入平安的花生,用我的牵挂为水,用我的问候为火,熬碗浓浓的腊八粥,在这寒冷的日子里,给你深深的温暖,最真挚的关爱。

8、腊八节到真情浓,一碗八宝送手中。滋阴补阳样样有,保你健康情谊重。吉祥祝福同时送,快乐幸福永无终。祝腊八节快乐!

9、闻一闻腊八粥,快乐在空气中弥漫,尝一口腊八粥,幸福在舌尖上舞蹈,喝一碗腊八粥,如意在心田里翻腾,腊八节,愿你开心相伴,幸福无限!

10、腊八节了,愿你的爱情像腊八粥一样粘稠;生活像腊八粥一样丰富多彩;日子像腊八粥一样甜甜蜜蜜;幸福像腊八粥一样热到心坎。祝你腊八节快乐!

11、腊八节日寄深情,亲朋好友齐莅临。一起动手煮辣粥,味美香辣浓浓情。举杯互敬美酒饮,难忘腊节温暖情。幸福生活深情汇,世间真爱最温馨。惟愿朋友身体康,数九寒天雄才展!

12、腊八节,我用幸运米开心果美丽豆发财枣美满仁如意蜜健康糖和无忧水做一碗腊八粥送给你,愿你每天都快乐!

13、腊八节,在我的“粥”密安排下,快乐任你“粥”转,好运绕你“粥”围,健康不费“粥”折,平安陪你“粥”旋,成功对你“粥”到,幸福保你“粥”全!

14、腊八节到了,送你一碗腊八粥,沸腾的幸福洋溢的快乐翠绿的健康温馨的平安圆圆的吉祥缤纷的如意红红的好运纯净的甜蜜,祝你八喜登门八面威风八面玲珑八方发财。

15、一个腊八节,酝酿种种好心情;一碗腊八粥,传递几分温暖意;一家可爱人,彼此珍惜好窝心;一份新祈愿,带来来年好光景。腊八节快乐!

16、友谊无须猜谜语,想着就行。金钱无须取不尽,够用就行。生命无须过百岁,健康就行。朋友无须有多少,有你就行。好朋友祝你腊八节快乐!

17、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腊八节到了,春节还会远吗?烦恼走了,快乐还会少吗?祝福来了,兑现还会远吗?腊八节提前慰问,来年鸿运当头要有心理准备哦。

18、过节了,过节了!你看我们吃的大米大枣红豆绿豆小豆大大小小各具特色;红的绿的黄的白的各种各样,让你吃的舒舒服服,腊八节快乐!

19、腊八送“粥”福一粥平安照,二粥体安康,三粥快乐多,四粥家满财,五粥好运来,六粥前程美,七粥尽如意,八粥多吉祥。腊八快乐!

20、腊八节到了,喝一碗八宝腊八粥。愿你来年发发发。意气风发,精神焕发,事业发展,从此发迹。生意发财,大发利市,发扬光大,致富发家。

腊八节手抄报篇三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也叫做七宝五味粥。腊八粥来自印度天竺,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陀成道纪念日,俗称"腊八节",在佛教称"法宝节"。腊八粥的习俗,已非佛门所特有,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农历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来煮。

腊八粥怎么做好吃。

原料:

1、把薏仁、玉米碴、红小豆、绿豆、红芸豆、莲子、花生和红枣提前用清水浸泡;。

2、大米、小米和泰国糯米清洗干净;。

3、和1中浸泡充分的各种原料混合;。

4、添加桂圆肉和适量清水,入高压锅;。

5、大火煮至上汽,转小火慢压20分钟,关火自然排气。

温馨提示:

1、腊八粥所用食材没有定规,可以根据各地的习惯、各人的爱好和条件而定;。

2、难煮的豆类和果仁需要提前用清水浸泡半天;。

3、百合、枸杞这种不耐煮的食材起锅前20分钟放;。

原料:

黄豆、红豆、花豇豆、黑豆、豌豆、高粱米、麦仁、粟米、玉米碎、燕麦、薏米、芡实、红枣和糯米火龙果、苹果(可任意添加喜欢的.水果)。

1、各种食材混合,洗净。

2、洗好的食材倒入高压锅,加入适量冷水。

3、加盖,保压35分钟(除了黄豆以外的食材均没有浸泡过)。

4、熬好的腊八粥,各种豆子均已熟烂。

5、准备好火龙果、苹果,洗净、去皮切小丁备用。

原料:

豇豆、花豆、糯米、南瓜、花生、大米、薏米、燕麦、荞麦、杏仁、枸杞、阿胶枣。

1、红豇豆、花豆、糯米浸泡8小时。

2、南瓜去皮切片备用。

腊八粥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

腊八节手抄报篇四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不同地区腊八粥的用料虽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类,黄豆、红豆、绿豆、芸豆、豇豆等豆类,红枣、花生、莲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圆、葡萄干、白果等干果。腊八粥不仅是时令美食,更是养生佳品,尤其适合在寒冷的天气里保养脾胃。

2、祭祀。

腊八本来就是祭祀的日子,一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祭祀的对象包括:先啬神神农、司啬神后稷、农神田官之神、邮表畦神、开路、划疆界之人、猫虎神、坊神、水庸神、昆虫神等。唐宋后来又融入了拜祭佛祖的成分,佛教习惯在这天祭佛。部分地区很隆重。

从先秦开始,腊八节就有祭祀祖先、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的习俗。而且,腊八节还是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是佛教徒的节日。所以,在腊八节这天祭神、敬佛、祭祀祖先,有祈求神灵、佛祖、先人庇佑的好兆头。

3、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4、泡制腊八蒜。

北京、华北大部分地区还有在这天泡制腊八蒜的习俗,腊八蒜即是用醋泡的蒜,用紫皮蒜和米醋,把蒜瓣的老皮去掉,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直到蒜变成绿色。

旧时商号在腊八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账目盘点出来,算清楚这一年的收支盈亏。债主还会在腊八这天提醒欠钱人家准备还钱。腊月里人们讲究忌讳,所以就用与“算”字同音的“蒜”,来代替算账的“算”。也因此,腊八蒜虽然好吃,市面上却没有卖的。都是家家户户自己动手泡腊八蒜,并且也给自家算算账,看看这一年的开支,有多少积余,盘算该花多少钱置办年货等。

安徽黔县民间习俗,是当地的风味特产,将自制豆腐晒干可留日后吃。具体制作过程如下:用上等小黄豆做成豆腐,把豆腐抹以盐水,在温和的太阳下慢慢烤晒而成。“腊八豆腐”平时用草绳悬挂在通风处晾着,吃时摘取,一般可晾放三个月不变质、变味。

成品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咸中透甜,又香又鲜。如在晒制时加入虾米等辅料,则更加美味。它既可以单独成菜,也可与肉类搭配,或炒或炖,都是美味。招待贵宾时,黟县人还将其雕刻成动物、花卉的模样,淋上麻油,拌上葱姜蒜等佐料,配成冷盘,成为酒宴佳肴。

6、吃腊八面。

除了甜口或咸口的腊八粥,以及腊八蒜、腊八豆腐之外,当然也少不了陕西的腊八面。在每年农历腊月初八早上太阳出来之前,陕西人家家户户都要吃碗热气腾腾、四溢飘香的腊八面。

腊八面是在腊八粥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过去在陕西大荔和临潼、凤翔一带腊八节这日人们煮面敬神,因之叫“腊八面”。起初关中农村的腊八面是用小米、黄豆煮粥下面条,而后用八种蔬菜和肉爁成臊子下面条,如今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将豆类与菜系相结合,用核桃仁、芝麻、花生米、莲子、青菜、菠菜、黄花、木耳等同面条同煮,调成汤面,营养丰富,十分好吃。走进腊月,乡下就有了年的味儿。这味儿是从喷香的“腊八菜”、“腊八面”里溢出来,飘出来的。

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所以在腊八这天,家家户户喝腊八粥,为的就是以防下巴被冻掉。关于腊八粥的起源,一般认为源自佛教,所以腊八粥也叫“佛粥”,民间也有把腊八粥叫做“防风洲”,据说喝了这粥,可以御寒。

其实腊八粥跟释迦牟尼有关,据说释迦牟尼成道前苦修六年,略无所获,一天在河中沐浴时,吃了牧女苏耶妲送的乳糜,恢复了精力,在毕钵罗树下悟了道。乳糜即乳粥,后来释迦牟尼的弟子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也为了感谢牧女,于是僧人们在腊八这天手捧钵盂,到街上化缘,将化来的米、枣等煮成粥,发给挨饿的人们。从此每年的腊八喝腊八粥。

喝腊八粥还有一个来历,就是源自腊八赤豆打鬼,据说腊八这天,鬼怪出来作祟,只要用红豆击打他们,他们就不敢靠前。后来赤豆打鬼演化成了赤豆熬粥,祛病镇邪的说法。

古印度。

相传,在古印度北部,即尼泊尔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答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觉社会生活徒劳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合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学练瑜珈,苦行6年,大约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佛教。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也即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

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献一种“乳糜”之物的传说程式,煮粥敬佛。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宋朝。

宋朝吴自牧撰《梦梁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此时,腊八煮粥已成民间食俗,不过,当时帝王还以此来笼络众臣。

元代。

元人孙国敕作《燕都游览志》云:“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

明代。

《永乐大典》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

清代。

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日,在宫内万福阁等处,用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将粥分给各王宫大臣,品尝食用以度节日。《光绪顺天府志》又云:“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

腊八节手抄报篇五

据《云笈七笺》记载,正月初一(春节)是天腊,五帝会于东方九炁青天;五月初五(端午节)名地腊,五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七月初七(乞巧节)是道德腊,五帝会于西方七炁素天;十月初一(寒衣节)是民岁腊,五帝会于北方五炁黑天;腊月初八(腊八节)是王侯腊,五帝会于上方玄都玉京。

据《赤松子章历》记载:

正月初一天腊,五帝校定生人神气,时限长短,益添年命。求祷子孕,祭祀先亡,升达玄祖。其日不可壅滞沟涧,用力色`欲。可吟咏歌赞,导引神气。

五月初二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衰盛,外滋万类,内延年寿,记录长生名字。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玄祖。其日不可伐损树木、血食,可服气,消息四大。

七月初二道德腊,五帝校定生人骨体枯盛,学业文籍,名官降益。其日可谢罪、请福、服气、沐浴、祭祀先亡。其日不可伐树碎石,食啖酸咸,乘骑临险。可导引摄理,展舒筋骨。

十月初一民岁腊,五帝校定生人禄料、官爵、算尽、疾病轻重。其日可谢罪、请添算寿、祭祀先亡、沐浴玄祖。慎勿多食、侄昏醉睡。可行道礼拜、旋逵庭坛。

腊月初八王侯腊。五帝校定生人处所、受禄分野、降注三万六千神气。其日可谢罪、求延年益寿、安定百神、移易名位、回改贫乏、沐浴、祭祀先亡、大醮天官,令人所求从愿,求道必获。此日不得聚会饮乐。可清净经行山林有坛庭之处,行道有念,三魂七魄,不得经营俗事,逢腊日即是。

据以上,正月初一天腊,五帝校定生人神气时限长短;五月初五地腊,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衰盛;七月初七道德腊,五帝校定生人骨体枯盛;十月初一民岁腊,五帝校定生人禄科官爵;十二初八王侯腊,五帝校定生人处所,受禄分野。五腊日,斋戒沐浴,朝真行道,自然获福无量。

三元节三官大帝赐福赦罪解厄,五腊日便是五帝校定生人延益的良日。《赤松子章历·卷二》有:

王长谓赵升真人曰:子知五腊日乎?

赵升真人曰:吾于鹤呜洞侍右,闻先师与郁华真人论之,五腊日者,五行旬尽,新旧交接,恩赦求真,降注生气,添神请算之良日也。此日五帝朝会玄都,统御人间地府、五岳四渎、三万六千阴阳,校定生人,延益之良日也。学道修真求生之士,此日可斋戒沐浴,朝真行道。今故明传妙旨,可宜勤行之。”

五腊日,五帝朝会玄都,统御人间地府、五岳四渎、三万六千阴阳,校定生人,延益之良日,是学道修真求生之士,斋戒沐浴,朝真行道的日子。

据今二千五百多年以前,释迦牟尼在成佛以前,弃位出家,经过了六年的苦修苦行,乃至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身体变得极度瘦弱。终于觉悟到:世间的人们追逐物欲,忱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过份享乐,固然无法达到解脱;而一味的执着于苦行,只是使肉体上受苦,也是徒增对于身的执著,也是没有办法证悟的;只有舍弃苦乐二边,才能进趋大彻大悟的菩提大道。于是,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从苦行的座位上站起,走下尼连禅河,让长年清净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秽。

尼连河边有两名牧牛女子,一名难陀,一名波罗,素日里看见释迦牟尼如此虔诚苦修,心中甚是感动敬佩。这时见释迦牟尼已愿受愿,忙选择肥壮的母牛,入河洗浴干净,挤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满碗,捧到他面前,礼拜奉献。

释迦牟尼接受了供养,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遂即服食。自此,释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献乳糜。一月之后,体力强健,已回复了昔日的壮实,他又去尼连河中沐浴洗衣,更觉得遍体清凉,光彩焕发。之后,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郁的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金刚座上,端坐思惟,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如此,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时至腊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释迦牟尼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世、未来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腊月初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从此,腊月初八,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成道之日,便成为佛教的一个盛大、隆重的纪念日,腊八节既由此而来。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休息,天鼓齐鸣,发出妙响,天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

腊八节手抄报篇六

偶然想起来今天已经是腊月,快过年了。过年是中国人传统的节日,每到这时候,好像天地气息到处都不一样了似的,连人也似乎换了个新的。而这过年的年味儿则是一系列的小节日给慢慢烘出来的。这第一个节日就是。腊八古称“腊日”。从先秦时起腊日已被当作一个节日来过了,但当时腊日不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直到南北朝时,腊日才固定在十二月初八,从此人们在这一天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并祈求丰收。

在历史上,每年的腊日天子们都要向天祈福,并且大宰牲口,举办“腊”这种祭典,以求神灵、祖先保佑,取得来年丰收。“腊鼓鸣,春草生”是汉代流传的民谚,它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在腊日敲鼓驱疫,迎接新春的仪式和情景。而到了现在,过腊八马上让人想起来的一件事可能就是喝腊八粥了。腊八粥顾名思义,是要凑够八样的,红枣、花生、核桃仁等等不一而足,随心所欲。有些像平常喝的八宝粥。到了腊八前一天,家家的主妇就开始准备了,在街头巷尾碰巧见了,不妨站一会儿交流一下你是哪八样,我是哪八样。总有人忽然的惊叫一声:哦,我忘了!然后匆匆的忙活去了,其他人便站在当地大声笑起来。腊八这天早上,家家户户飘着浓浓的粥香,喝完了粥的生一直讨论到上课仍争执不休到底谁家的粥更好喝。

关于喝腊八粥的由来,有很多种传说,其中以来源于佛教的说法较多,一说传为佛教徒仿牧女供养世尊乳糜之典故,而于腊月初八日用米及果物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一说农历十二月初八为佛诞日,诸大寺作法佛会,煮果品、五谷等物为粥,寺院以此粥供佛后多馈赠信徒,以邀佛佑。其后,此风气渐传至民间,成为我国民间风俗之一。不过,我老家却有一个和这毫不相干的传说,倒也有趣。讲的是很久以前,一个非常不仔细(方言:其意为很奢侈)的富人整天花天酒地,一年一年的,花钱就象流水。这一年到了快过年的时候了,我想就是腊月初八日吧,才忽然所有的家产都已经花完了,甚至连吃的也没有了,饥饿之下只好把家里所有的装粮食的缸底儿给清了清,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刚好凑了八样,就熬了一锅粥,这锅粥真是酸甜苦辣,一言难尽……最终这个人还是饥饿而死。为警示后人,所以家家到了这一天都要熬腊八粥吃,以示粮食和财富之意,也有过日子要思量,别钻过头不顾屁股之意。

小时候每年喝腊八粥都会讲这个故事,然后说:“其实也就是快过年了,让人家儿都把缸底儿的剩粮食清清,打扫干净,利利索索的过个年。”母亲对什么事的分析总是一针见血的,我想也许真的是这个意思吧。那就让我们别忘了清清的粮食缸,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过个年吧。

腊八节手抄报篇七

痛苦远离你,开心跟着你,万事顺着你!

愿布达拉宫的神灵祝你心想事成!愿珠穆朗玛的灵气祝你学习进步!愿青藏高原的。

圣水祝你万事如意!愿贡嗄(ga)雪山仙景的。

灵光祝你吉祥安康!

月光很美,比不上朋友的安慰;星星很美,比不上朋友的点缀;夜空很美,比不上友情的珍贵。愿你天天有快乐相伴,夜夜有好梦相随…,期末将近,愿你成绩优异;学习虽忙,愿心情飞扬!

月亮是诗,星空是画,愿所有的幸福伴随你;问候是春,关心是夏,愿所有的朋友真心待你;温柔是秋,浪漫是冬,愿所有的快乐跟随你。

腊八时节,装满一车幸福让平安开道,抛弃一切烦恼让快乐与你拥抱,存储所有温暖将寒冷赶跑,释放一生真情让幸福永远对你微笑!

送你一件外套,前面是平安,后面是幸福,吉祥是领子,如意是袖子,快乐是扣子,口袋里满是温暖,穿上吧,让它相伴你的每一天!腊八节快乐!

一朵云给飘多久;一阵雨能下多久;一束花能开多久;。

一脸笑能挂多久?如果问我祝福你多久,我说:心跳多久,祝福多久!腊八节快乐!

腊八节祝愿你的生活:百事可乐,万事七喜,心情雪碧,学习红牛,友情鲜橙多,天天娃哈哈,日日喜之郎,月月乐百事,年年高乐高,永远都醒目,岁岁美年达!

腊八节手抄报篇八

腊祭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冬日祭祀。中国的腊八节、祭灶节皆由古代的腊祭而来。下面是本站小编带来的腊八节。

手抄报。

内容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腊八粥。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不同地区腊八粥的用料虽有不同,但基本上都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谷类,黄豆、红豆、绿豆、芸豆、豇豆等豆类,红枣、花生、莲子、枸杞子、栗子、核桃仁、杏仁、桂圆、葡萄干、白果等干果。腊八粥不仅是时令美食,更是养生佳品,尤其适合在寒冷的天气里保养脾胃。煮“五豆”

腊八蒜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其材料就是醋和大蒜瓣儿。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腊八节手抄报篇九

腌制腊八蒜在华北地区是一个很重要的风俗,而且腊八蒜用料简单,做法容易,所以深得百姓喜爱。腊八之前,人们先买几斤上等好醋,再挑选出二三十头当年紫皮、瓣大而且没有生芽的大蒜,在腊月初七晚上把蒜去皮用清水洗净,放在盘中晾干待用。腊八清早,即可把晾过的蒜瓣放到盛有好醋的干净的容器中密封。一般一斤醋放二三两蒜,也可视各人的口味而定,喜欢吃辣的可以多放一些蒜,喜欢吃酸的可以多放一些醋,同时还可以加入少量红糖。然后放到一个温度较低但不结冰的地方。十天左右,瓶中之蒜已换了新颜———一身碧绿翡翠衣已然穿在身上,先前愣头愣脑的大蒜此时俨然变成了一位舞娘,在醋中尽情舒展着自己优美的舞姿。当除夕来临,一盘盘热乎乎的饺子端上饭桌,此时把腌制好的.腊八蒜打开来,只见瓶中一片新绿,蒜味与醋味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香味沁人心脾,和着那浓浓的年味,和着那香香的水饺,香中带酸,酸中微辣,辣中透甜,此时的你会感觉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过年期间,民间一般较重视肉类食品的食用,加之冬季本来蔬菜就少,适当地吃一点蒜,对于血液循环、改善胃肠道的吸收、消除身体疲劳、增强体质、预防大肠癌等都有明显的效果。白蒜比较辣,平时人们一般不会直接食用,而经过腌制的腊八蒜不是那么辣,加之有醋的香味,人们就会喜欢吃。

“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到了年关,商家开始算大账,各家各户也开始算自己家的小账,还欠别人多少钱,别人还欠自己多少钱都有数。但人们碍于情面多不好意思直接跟人要债,这时拿着事先腌制好的腊八蒜送给对方,什么话也不用说,就都明白是什么意思了。腊八蒜这时又成了“腊八算”,多么聪明的老百姓!

腌白菜。

是盐腌的白菜,十月盐菜到十二月便可拿出食用。腊八这一天,煮好腊八粥,除全家人食用之外,邻里间必要互相赠送,凡送粥之家,一定要以腌白菜为菜,一同送之。腌白菜是北方的,南方则送雪里燕,腌大菜等。民间还非常重视腌菜的质量,因为人们认为菜腌之美与否,可卜其家境之盛衰。

腊八糕。

吃腊八粥的同时,还食糕。因为粥容易消化,不熬饱,与糕同食不仅熬饱,还增加趣味。

腊八糕一般为家庭自制的糖糕,讲究一点的人家,是到糕讲店选买各种甜咸小糕点。这些小糕点制作非常精细,包装也极精关,还有吉祥之意,如:如意糕、玉带酥、盘香饼等。

吃腊八菜。

人们在腊八除了做腊八蒜外,还要做腊八菜。将大白菜取其里帮和菜心,去掉菜头,切成一寸半的菜段,用清水洗净,淋干。取一洗干净的小缸,将淋好的白菜码在缸里,上面摆上生蒜,再撤上一些白糖,码一层再如法码第二层,直到码到缸口,然后倒人食醋,与菜持平。将缸口密封,中途不要打开。在常温下保持到大年三十。所做腊八菜白中透绿,清脆爽口,酸中含甜又微辣。

吃腊八面。

陕西关中地区有在腊八节吃腊八面的习俗。腊八面的做法是用八种蔬菜做成臊子,外加辣椒油浇在面上,一来是取“辣”与“腊”同音,二是为驱走寒气。

腊八节手抄报篇十

“佳佳!吃早饭喽!”昨日早晨,妈妈叫我吃饭。我跑到餐桌前,看看早饭,很好奇,便问妈妈:“妈,今天的早饭叫‘神马’名儿?怎么有那么多的东西?”“哼,不知道吧。”妈妈说完,我摇摇头。“这是,腊--八--粥!里面有小米、红豆、红枣、桂圆、莲子、花生、核桃仁、薏米仁。”“那为什么今天要吃腊八粥呢?”我一边坐下来吃一边问,连看都不看他一眼(其实我早就坐下来吃了,因为它太香了)。“因为今天是腊--八--节!”“oh,isee。”

吃完饭,我飞快的跑向书房,查腊八节的习俗。原来,腊八是指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的第八天,十二月初八(腊月初八)即是腊八节;腊八节在中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真想快一点过年呀!

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十二月初八(腊月初八)即是腊八节,习惯上称作腊八;腊八节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加之近期全国各地天气普遍十分寒冷,南方冻雨,北方冷空气,在这种情况下,喝粥暖胃正是借节气养生的好时机。

民间有“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足见人们对于寒冷腊八时节的'感受。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是冬季的主气,易伤人体阳气,这一阶段养生的关键是“养肾防寒”。中医学还认为,早餐口味不开,而进清淡软柔之汤粥,可滋润胃气,生津滑喉,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这个时节最宜滋补,这就是俗话说的“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而喝粥更能促进营养吸收,达到养胃养生的目的。

关于腊八的由来,赵书先生多年研究发现,我国的腊八节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腊祭,古人举办这种仪式,为的是祭祀八位神仙,包括河流、湖泊、森林、树木等。不同时期,所祭祀的内容也不完全一样。虽然这种祭祀仪式早就没有了,但是到现在,很多老北京过腊八的习俗,还都能看到其中的影子。

赵老举例说,比如咱们熟知的腊八粥,民谣也有“送信的腊八粥”之说。每年从腊八到正月十六,称为年禧。老百姓自己要熬腊八粥,各大寺庙也有舍粥的习俗。说到“腊祭的影子”,也和腊八粥有关系,一些讲究的人家,腊八粥也不光是用来喝的,也有把腊八粥洒在庭院的树坑里,或抹在树皮上,谓之敬树。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赵老也提到了这句顺口溜。说过去满族过腊八还有这么一种习俗,跟乌鸦、喜鹊都有关系。腊八时,要将一根“索伦杆子”立在院内东北角,上挂锡斗,内装碎米等供奉之物,供鸦鹊享用。“此为敬天,也能看到腊祭的影子。”

腊八粥、腊八蒜、腊八酒,都是腊八的专用吃食。赵书先生还提到,除了吃,腊八还有更多的门道。旧时人家,从腊八到春节,也有一个敬老的体现。在这段时间里,一家子人围在老人身边,“汇报”这一年的事。这一年里,发生的婚丧嫁娶、儿女添丁,在这个时候,要修订家谱。

这两天气温骤降,雪落京城。赵老说,过去从腊八开始,也是北京冰雪活动的高潮期。孩子们打雪仗、堆雪人、滑冰车,不亦乐乎,算作传统也好,现在看做时尚也罢,这个现象现在还是有的。“虽然很多旧习俗我们不再沿袭,但是这里面的含义还是应该有所了解。拿腊八来说,除了知道是一个热闹年的开始,同样也得明白,除了盼年,这里面还有尊老爱幼的意味。”

以腊八粥为代表,腊八的很多吃食代表着祥瑞,可过去唯独腊八蒜不能随便送。“老年间腊八蒜,根本没地方买。”赵老说,过去腊八蒜的“蒜”,说白了是算账的“算”。到腊八这天,也是各商号年底拢账的时候,债主子要账,借送这一坛腊八蒜提个醒,腊八算账。有这么个忌讳,商贩都不卖腊八蒜了。“小车往胡同里一推,喊一句腊八‘算’来了,谁受得了。”

当然,腊八蒜、腊八醋仍是百姓除夕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调味品。时逢腊八,泡上一坛腊八醋,年味儿从这开始了。除夕吃饺子,醋坛子盖一掀开,原本搁进去的蒜瓣儿由白变翠,如一块块美玉。酸溜溜、甜丝丝的腊八醋刺破了满嘴的油腻,极为开胃。

车有荣是北京六必居食品有限公司的总工程师,对腊八醋很有研究。车有荣说,做腊八醋,必须是米醋。米醋的一大特点,是不改变食材的本色,从专业上讲,蒜泡在醋里,食醋中的有机酸增加了大蒜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了蒜酶的作用,促进绿变,如果换了陈醋,泡出来的蒜肯定出不来翠绿的效果。“家里泡腊八蒜,不需要太多讲究,现在也有往醋里加白糖的,加蜂蜜的,根据个人喜好都可以。”

提到蒜,车有荣就给了一个标准,蒜得完整。车有荣说,剥蒜的时候留意点,别把蒜的表面抠破了,有毛病的蒜不能要。“有的人看蒜上有点小毛病,切一半来用,这也不行。”把蒜剥出来,洗干净以后沥干,别图省事儿拿东西擦,得避免细菌污染。连蒜带醋装进一个密闭的容器,配比大约一公斤蒜500毫升醋即可,放在低温处泡上些时日,除夕拿出来正好。

腊八节手抄报篇十一

这天的炊烟是年底盛事开始的标志,袅袅地蜿蜒在房顶上的天空里,延续着几千年的乡俗,在醇香的气息里,游子想起了母亲的呼唤,想起了老屋的温暖,泛起了归家的情思。

铁锅下火苗跳跃,像一群好动的精灵拉扯着柴草,红色的锦绸消解了乡亲们四季辛劳的酸痛。化作母亲们脸上止不住的笑意。水花沸腾中,清香飘逸。阳光的味道被各样杂粮吸收,又在氤氲的水汽中化作一缕清香,散发出来。

这清香带给我们腊月里第一丝清清淡淡的幸福。锅边那口盛满清清山泉水的石瓮还笨重地立着吗?大黑还在翘着尾巴绕着石瓮打转吗?瓮里那把厚厚实实的水瓢还悠闲地漂着吗?那只陈旧的木盆还在工作吗?木盆里还有五彩的粮食吗?金黄的小米,鲜红的大枣,白的莲子,各色各样的豆子,核桃仁,花生米……那么多的色彩,那么浓的甜香,吸引着孩子们热切的目光,传达着乡亲们对土地的感激。

原来,“腊八”起源于“措八”,这是古代的措祭。措祭,在夏代称为“清祀”,殷商曰“嘉平”,周代称“措”,秦代改称“腊”。古时候,每年农事完毕,人们就举行措祭,所祭祀的对象是:农神、百谷种子、田间道路与草棚、猫、虎、堤坝、水沟、昆虫。因为它们一年中对农事耕耘尽了力,如猫、虎吃了田鼠,保护了庄稼;堤坝、水沟保住田地不渍水;等等。祭祀时,女巫化装成猫、虎、虫、农神等,居于主位享受祭祀。因为措祭共祭八位神祗,故名“措八”。到了秦代改“措”为“腊”,“措八”就成为“腊八”。又因为秦代当时以十二月为“腊月”,于是确定“腊八节”为十二月初八。腊八节的正式固定?则是在南北朝。

我国民间过腊八节,差不多都是将古睹日和佛祖成道日融合在一起。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一顿香甜可口的“腊八粥”,含有喜庆丰收和预祝来年五谷丰登之意。

腊八起源的第二种观点,称“本土说”,认为是由腊祭而来,先民们腊月岁末用猎获的禽兽祭祀众神和祖先,祈求新的一年避灾迎祥,到南北朝时,将这一日定为十二月八日。

腊八节的形成,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古代的“腊祭”,一是佛教文化的影响。这一节日可谓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外来的佛教文化交相融合的产物。

按古书记载,“腊”,古时也称“蜡”。腊(蜡)是古代岁终的一种祭礼。《风俗通》上说:“腊者,猎也。因猎取禽兽祭先祖也。”《玉烛宝典》上也说:“腊者祭先祖,蜡者报百神,同日异祭也。”《风俗通·祀典》又说:“《礼传》日:‘夏日嘉平,殷日清祀,周日大蜡,汉改日腊’。”“腊”、“蜡”、“猎”三字,指古代人们去野外猎取禽兽,用于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的仪式,以求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吉祥,谓之“腊祭”。因为这种祭礼是在岁终之月举行,人们就把十二月称为腊月。腊月之义,含义有三:一日“腊者, 接也”,寓有新旧交替之意(《隋书·礼仪志》):二日“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以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日“猎者,逐疫迎春”(《荆楚岁时记》)。这种“腊祭”据说在神农时代就开始了,夏、商、周时代的帝王都很重视这一祭祀,届时都要杀鸡宰羊以祭百神和祖先,希望天地祖宗保佑来年丰收。但是,“腊祭”之日并不固定,有时在十二月初,有时在十二月底。到了汉武帝统一行夏历以后,才把“腊祭”固定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戊日,正好第一年的第三个戊日是腊月初八,人们便把这一天订为“腊祭”之日,称为“腊八节”。

但在民间并未普遍推行“腊八”祭祀,直到南北朝时,才真正固定在腊月初八进行“腊祭”。另一种说法是,“腊祭”的神有八位,即先啬神(神农氏),因其教民务农和发明医药;司啬神(后稷),因其教民种植各种粮食作物;农神(古代田官),因其管理田土;邮表畦神,因其始创田间庐舍、开道路、划疆界;猫虎神,因其吃野鼠、野兽,保护了禾苗;坊神(堤防神),因其防止了江河洪水泛滥;水庸神(水沟神),因其灌溉了农田,获得了丰收;昆虫神,因其免除了农田的虫害。从所祭“八神”中,可以看出先民们对保护农业丰收、人畜康健的美好愿望。

“腊祭”除了祭祀先祖、神灵和庆丰收之外,还有驱除疫鬼和初迎新春之意。汉时规定腊it以猪羊祀社稷、逐疫鬼,吏民宴饮,迎接将到之新春。晋时腊日饮祭后,老人儿童常做藏钩(拔河)之游戏,以示欢乐。六朝时,村民们要在腊日击鼓、戴假面、扮傩,以逐疫。如南朝(梁)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谚言‘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击细腰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沐浴,转除罪障。”即村民要在这一天,击鼓扮傩,载歌载舞,以金刚力士之威势来驱逐邪神,迎接新春,祈望来年五谷丰登和吉祥平安。应该说在残冬之际,新春将临,人们击鼓以逐春天易发之疫病,也是合符科学道理,并带有预防性质的。到了唐代,帝王要在腊日这天召集群臣,赐食口脂、腊脂、面药(涂在口唇和皮肤上的御寒防冻的护肤之药),谓之“赐腊”。宋神宗熙宁(1068)以后,沿袭了唐王朝“赐腊”的旧例,皇帝也在“腊日”给群臣赐腊脂、面药等防冻护肤之药,以保身体安康。历代沿袭,无论宫廷、寺院、民间都要在“腊日”进行祭祀活动。

1、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的一年里都不会肚子疼。

2、腊八粥

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3、腊八蒜

老北京人家,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赛过一天,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

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这是各家商号要在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腊八这天要债的债主子,要到欠他钱的人家送信儿,该准备还钱。北京城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后来有欠人家钱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讳,回避这个算账的“算”字,其实欠人家的,终究是要还的。老北京临年关,街巷胡同有卖辣菜的,可没有卖腊八蒜的。这是为什么呢?您想啊,卖腊八蒜得吆喝吧,怎么吆喝?直接喊“腊八蒜来!”欠债的人听见吆喝心里咯噔一下,怎么街上还有喊着催债呀!再说了,你一个做小买卖的跟谁算哪!人家不跟你算就不错了,所以腊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家一户自己动手泡腊八蒜,自己先给自己算算,今年这个年怎么过。

泡腊八蒜得用紫皮蒜和米醋,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那蒜瓣湛青翠绿,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以用,味道独特。

4、腊八豆

腊八豆是我国湖南省传统食品之一,已有数百年历史,民间多在每年立冬后开始腌制,至腊月八日后食用,故称之为“腊八豆”。其成品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且异常鲜美,因而很受人们的喜爱。但自古至今一直是家庭或小作坊式的制作,并受到季节制约,一直无法成为消费者四季皆能享用的食品。

原料:黄豆、盐、花椒、生姜。

做法:

(1)将黄豆洗净,并撇除空皮残粒,用凉水泡胀,捞出,加水下锅(煮水要盖过黄豆一寸),先用大火煮熟后,再用小火煮烂。

(2)把豆从水中捞出(煮豆水中放点盐,保存备用),摊凉放在布袋内,

(4)然后把豆子装在钵子(陶盆)里,加入原来的煮豆水;再加适量配料,按每斤黄豆加食盐50克,花椒2钱,适量加入鲜生姜碎,爱食辣者加辣椒粉5钱一起拌匀;拌时如咸味不够,可以添加些食盐,最后加点白酒,拌匀。

(5)拿一个坛子,用白酒将坛内擦一下,把拌匀的豆料装入坛内,封严坛口,10天后即可取食。腊八豆可配做多种菜肴,蒸、煮、炒炸均可;荤素食法都是佐餐美味。

5、腊八饭

原料:粳米500克,糯米50克,腊肉250克,花生米50克,豆腐干40克,水发海带20克,白萝卜80克,白菜梗50克,胡椒粉3克,姜片10克,精盐10克。

制法:

1、将腊肉洗净,切成小块。白萝卜、水发海带、豆腐干、白菜梗梗洗净,切成小块。粳米、糯米、花生米分别淘洗干净。

2、铁锅上旺火,加水、腊肉、姜片,烧沸后除去浮沫,下入海带、花生米,用手勺推动,煮约5分钟后下粳米、糯米搅匀,再下入豆腐干、白萝卜、白菜梗,搅匀,煮至各种原料变软,撒入胡椒粉、精盐调匀,改用小火煮至汤干米熟透即成。

提示:煮饭时,先煮腊肉,再放入海带、花生米,略煮后再放入米、豆腐干、白萝卜、白菜梗及调料,使其成熟一致。

特点:此饭配料丰富,味道鲜香,富有营养。

6、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7、腊八面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腊八节是农历十二月初八

腊八节是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腊八节,俗称“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腊八节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历史上曾涌现出一大批专为“腊八节”而创作的诗词作品。

1、北京腊八节的习俗

北京的腊八粥可以说是最为讲究的。掺在白米中的东西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葡萄、白果、青丝、玫瑰、红豆、花生……不下20种。人们在腊月初七晚上就开始洗米、泡果、拨皮、去核,半夜时分开始用微火炖,直到第二天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2、江浙腊八节的习俗

江苏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腊八粥里要加入茨菰、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如果煮的是咸粥的话,在里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浙江人煮腊八粥则一般用胡桃仁、松子仁、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据说,这种煮粥方法还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

3、陕西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有些不产或者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用各种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4、甘肃腊八节的习俗

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5、西宁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麦仁饭异香扑鼻,十分可口。

6、西北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在陕北高原,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而且,腊八这天忌吃菜。如果这天吃菜的话,庄稼地里就会杂草多。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7、宁夏腊八节的习俗

做腊八饭一般用各种豆类加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和陕北一样,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称为“腊八”节,古时叫“腊日”,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传统节日。从广义上来讲,夏历十二月初八之腊八,和十二月二十四的祭灶,加上正月十五的元宵,都是传统春节的组成部分,而腊八则标志着整个辞旧迎新活动的开始。

“腊八”节的形成,是两个方面结合的产物:一是古代的“腊祭”;二是佛教文化的影响。这一节日可谓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交相融合的产物。

腊八节起源:民间传统、宗教祭祀

自上古时代起,有在腊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习俗,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汉应劭《风俗通义》:“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还有一种说法,即“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腊”与“猎”通假,“猎祭”亦为“腊祭”。腊祭的对象,则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

五位家神指的是“门、户、天窗、灶、行(门内土地)”。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汉代前,腊祭的具体日期并不固定。到了汉代,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不过在这一天并不喝腊八粥,而只是作为祭奉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

民俗专家介绍,“腊八”一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称为“腊日”,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腊八节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汉族

腊八是指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的第八天,十二月初八(腊月初八)即是腊八节;腊八节在中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中国农历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农历十二月称腊月,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何故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自先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祀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逐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腊八粥

“腊八”这一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在中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仍保留此习俗,中国南方地区已偏少,台湾等地则几乎没有。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

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中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腊八蒜

非常好看,而醋也具有了蒜的辣味。大年三十,春节前后,就着腊八蒜和醋吃饺子、拌凉菜,味道很好。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腊八面

中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从腊月开始,人们就开始忙碌着喜迎新年的事了。其实,年的起点与终点在民间有不同的习惯算法,但一般是从农历十二月初八,也就是腊八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

因此,这个传统节日的到来向腊月盼年的人们传递着进入年关的信号。过了腊八,春节的序幕就拉开了,人们也开始“忙大年”了。姑民谣曰:“腊八、腊八,小孩要炮,姑娘要花。”

腊八节手抄报篇十二

自先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遂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戌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腊八传说”——朱元璋版。

腊八朱元璋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未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其名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腊八传说”——赤豆打鬼版。

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腊八传说”——秦始皇版。

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宁夏:腊八饭。

西宁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麦仁饭异香扑鼻,十分可口。

安徽: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腊八豆腐色泽黄润如玉,入口松软,咸中带甜,又香又鲜。黟县人平时习惯将腊八豆腐用草绳挂在通风处,吃时摘取。

陕西:腊八面。

过去在陕西大荔和临潼、凤翔一带腊八节这天人们煮面敬神,因之叫“腊八面”。起初关中农村的腊八面是用小米、黄豆煮粥下面条,而后用八种蔬菜和肉爁成臊子下面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将豆类与菜系相结合,用核桃仁、芝麻、花生米、莲子、青菜、菠菜、黄花、木耳等同面条同煮,调成汤面,营养丰富,十分好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