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介绍皇城相府的作文(精选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21:28:10 页码:12
介绍皇城相府的作文(精选10篇)
2023-11-21 21:28:10    小编:zdfb

艺术是审美和创造的产物,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在总结中可以提出问题和建议,以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关注。这些美丽的图片展示了大自然的魅力和人类的创造力。

介绍皇城相府的作文篇一

女士们、先生们: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城东15公里的北留镇皇城村,是一座建于明清两代的古城堡建筑群,总面积36580平方米,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裁官、康熙皇帝35年讲经老师陈廷敬的故居。皇城相府是国家4a级旅游区,也是电视剧《康熙王朝》外景拍摄地。

陈廷敬,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20岁中进士,一生28次升迁,直至成为一代名相,被当代史学界誉为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皇城陈氏家族人才辈出,科甲鼎盛,明清两代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为清代中国北方文化大家族。

[御书楼]。

这座古老雄伟的建筑叫御书楼,因藏有康熙御笔而得名,建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康熙四十九年(1710),72岁高龄的陈廷敬曾多次请求告老还乡,均被康熙帝婉言谢绝。当年十一月,他再次因耳疾力请辞官,终于获得恩准。但康熙帝命他原官解任,但仍留京用事,总裁《康熙字典》的编修,并说:“卿是耆旧,可称完人。”陈廷敬辞官后,康熙帝对他更加关怀有加,经常到他寓所探望。次年二月康熙帝再次到他书房巡视,看到陈廷敬不顾体弱多病,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地审编字典时,备受感动,当即御笔亲书“午亭山村”和“春归乔木深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这幅匾联赐予陈廷敬,对他的一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并动情地说:“朕特书此匾联赐卿,自此不与人写字矣。”“午亭”为陈廷敬的晚号。陈廷敬去世后,他的三儿子陈壮履将御书恭摹勒石,建楼珍藏,以示纪念。

[中道庄城门]。

皇城相府的外城叫中道庄,是陈廷敬拜相入阁,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之后于康熙三十八年(16)修建的。按照内城风格,条石筑基,青砖砌墙,城楼、堞楼、望河亭前后呼应,左右相倚,与内城相接。既可登高远眺,赏心悦目,观览风景,又可居高临下,拱卫拒敌,外城门上镶嵌有两块匾额,上为“天恩世德”,下为“中道庄”。中道庄含意:一是自古以来,在樊水河畔,上有梅庄,下有三槐庄,皇城处于中间地段,故名中道庄;二是说皇城的主人身居官场,恪守的是孔孟之道,故曰“中道庄”。上匾“天恩世德”四字,以示皇天在上,天赐恩德,世代不绝。

介绍皇城相府的作文篇二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晋城市北留镇境内,是清康熙年间的名相陈廷敬的故居,由内城、外城两部分组成。

内城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于明崇祯六年所建,名为斗筑可居。外城为清康熙四十二年陈廷敬所建,名为中道庄。内外城总长为678米,全城总面积3.6万平方米,为城堡式建筑。

御书楼位于中道庄城门前,俗称皇阁楼。整个建筑雕梁画栋、斗拱飞檐,金壁辉煌,是皇城旧八景之一。楼分上下两层,下层为砖砌拱券门洞,上层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金黄色琉璃瓦覆盖厅面。楼始建于康熙五十年,上存康熙帝亲赐御书午亭山村匾额及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楹联。

来旅游的人还是很多的,爸爸把车停好,就去售票口买票,很顺利地买到了票,我们就坐在大门口广场的椅子上等九点半的开门仪式。突然,音乐想起,卫士排着整齐的.步子出来了,在电视上看到古代迎接皇上的镜头今天终于能亲眼目睹了!我兴奋地只有鼓掌了。场面很恢宏,太监,宫女,都和古代一模一样。皇上驾到!大学士文渊阁迎驾!激动人心的一幕来到,大学士文渊阁毕恭毕敬地出来迎接皇上,皇上和蔼可亲地和文渊阁交流着,把一块写着午亭山村的招牌送给老师,大学士把康熙字典也送给了皇上。在皇上一声皇城相府邀请全国各地的游客进相府而结束......

介绍皇城相府的作文篇三

其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官宅民居,鳞次栉比,是一组别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官宅建筑群“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皇城相府不仅是一幅古代“自然山水画”、更是一座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东方古城堡央视大型历史连续剧《康熙王朝》、《契丹英后》重要外景地。

距阳城县东北约20公里处,有一处北枕樊山,西临樊溪,依山而筑的城堡式村落,这就是享誉三晋大地的历史文化名村-皇城。皇城毗邻亚洲第一大坑口火力发电厂阳城电厂,是清康熙朝经筵讲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的故里,为国家aaaa级景区。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巍然城堡,雉堞林立;旧院古宅,错落典雅。绮丽的自然风光同返朴的人文景致交相辉映,构成了皇城独具魅力的风采。

陈廷敬“(1638-17)。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中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日进起居注官、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直至康熙四十二年(17),拜文渊阁大学士。为《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的总阅官。康熙皇帝对他极为器重,曾多次赐诗、赐联、题字。致仕时,康熙帝在花甲之年,为他御书”午亭山村“匾额和”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的匾联,以示为其功德的褒奖。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四月,陈廷敬病逝,享年74岁,康熙特命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率满汉文武大臣前往祭奠,为御赐挽诗,其中有”世传诗赋重,国典玉衡平“之句。以示辞别。然后遣官护丧归葬故里。

文化巨族:陈氏家族在明清两代,科甲鼎盛,人才辈出。从明孝宗到清乾隆(1501-1760年)间的.260年中,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享有”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之美誉。在此期间,38人走上仕途,奔赴大半个中国为官,并且多人政绩显赫,百姓称颂,致仕去官时民为立祠。在康熙年间,居官者多达16人,出现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盛况,堪称为北方的文化巨族。

内城”斗筑居“:内城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在明崇祯六年(1633年),为避战乱而建,依山就势,东高西低,巍峨壮观。东西相距71.5米,南北相距161.75米,设五门,墙头遍设垛口,重要部位筑堡楼,并在东北、东南角到高点建春秋阁和文昌阁,维神是借。

城墙内四周设藏兵洞,计五层125间,为战时家丁、垛夫藏身小憩之用。内城北部建一高堡楼,名曰河山楼,长三丈四尺,宽二丈四尺,高有十丈。楼分七层,层间有墙内梯道或木梯相通,底层深入地下,备有水井、石磨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并有暗道通往城外,是战乱时族人避敌藏身之处。

内城建筑分祠庙、民在和官宦邸三类,风格迥异。祠庙建筑有陈氏宗祠,民居有世德居、树德居和麒麟院,官宦私邸有容山公府和御史府等。

外城”中道庄“: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紧依内城西墙而筑,基本呈正方形,比西城略短,东城内主要建筑为陈廷敬府第-冢宰第、大学士第,配套建筑有书房、花园、小姐院及管家院。相府大门外有一大一小两面三刀座功德牌楼,城墙以南有南书院、花园、状元桥、飞鱼阁、八卦亭、祖师庙等。止园书堂,为三进院落,占地11000平方米,为旧时陈氏家族子弟读书的地方。

这种建筑形制极其独特,与云南”四合五天井“式民居有某些类似之处。院内地面以素砖枵条石铺筑,主院西北天井辟门与偏院相通,门不设影壁。偏院布局同主院基本相同。

世德院:该院为陈廷敬出生地。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11月27日。陈廷敬出生于该院西房。院落大体形制均与树德院类同。统观其整个明代建筑,简洁、古朴、典雅。除祠堂外一概不用斗棋,柱间枋木组合主要为:平板枋、大额枋和雀替,柱础、门枕石、影壁均为素面,门窗一般为拱形或方形,窗以直棂窗和支摘窗为主,木栏板,梁架结构极少装饰,室内次间多设落地罩,纹饰一般为几何图形。

河山楼:位于内城北部。河山楼,名取”河山为囿“之意,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当时正值明末战乱风起云涌之时。楼平面呈长方形,长15米,宽10米,高23米,共七层(含地下一层)。楼外墙整齐划一内部则逐层递减。整个河山楼只在南向辟一拱门,门设两道,为防火计,外门为石门,门后施以杠栓。楼层间构筑棚板屯贮人员物质。暗层内有井、有碾、有磨。楼顶设垛口和堞楼便于了望敌情,抛掷矢口。

作为一个防御性的堡垒,河山楼之设计是非常科学又考虑周全的,而它所实际产生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据《河山楼记》载:”……崇祯五年……七月……贼近……备矢石、粮米、煤炭少许……于是晚闭门以守。楼中所辟大小男妇,约有八百余人?quot;“十月内贼连犯四次……数次所全活者啻万计。”河山楼虽因辟战乱而兴建,但其在和平时期,却仍可作观赏揽胜之用,帮而又名“风月楼”。登楼四望,远近风情尽收眼底。

冢宰第:建于康熙三十九年(17),大门开于正南,入大门迎影壁东折为一狭儿庭院,东侧建如意门通东书院,南面为一倒座,北为二门,门两面三刀侧施八字影壁,明间内柱间设木质屏风,此为主人及贵或有重大事件里的通道,平时封闭。入二门为一宽敞的方形庭院,正北厅堂悬有康熙御笔牌匾“点翰堂”。正厅往北本为内宅,入大门西折往北沿狭长通道可通花园、假山、鱼池等地。花园往北就是专为家族中成年少女居住而建的小姐院,小姐院前后均辟门以通花园,并有踏道通城上之望河楼。

石牌楼:建于康熙四十三年(17)的牌楼四柱三楼式。楼柱两侧置夹杆石,下枋上雕二龙戏珠,其上花坊、中枋直至定坊均饰吉祥图案,高浮雕。各枋间施牌匾和字牌。正楼主牌“冢宰总宪”,边楼分刻“一门衍泽”、“五世承恩”。安牌上刻陈氏一门的官职及功名。定枋上施仿木构斗棋屋檐,正脊两端设吻兽,脊刹饰麒麟。整座牌楼雄伟庄重,制作精美。建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的两柱一楼式小牌楼,规模和装饰虽较逊色,但在大牌楼建成之前,仍不失为陈氏家族敬宗耀族、传世显荣的一个主要标志。

御书楼:“中道庄”西门外有御书楼一座,是陈廷敬三子陈壮履为炫耀其陈家皇恩浩荡而特建。据新编《晋城金石志》载,该楼建成时,上有康熙帝御笔亲书赐陈廷敬及陈壮履诗近二十首、楹联四副和其它题记等,潇洒飞逸蔚为壮观。现楼内仅存康熙御匾“午亭山村”及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匾、联均为原来之实物。

龟城:纵观皇城相府(午亭山村),总面积36580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9座,房屋880余间,设9道城门,四通八达,有关卡可守,形成了外城抱内城,内外连环套,稳固保安全的坚固堡垒,城墙总长1700余米,平均高度12米,宽2.5-3米不等,城楼、堞楼、角楼相互关照,垛口星罗棋布,组成了一道坚固的防御线。

紫云阡:陈廷敬墓地名曰“紫云阡”,占地16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石牌坊、御书挽诗碑亭、十通高大的甬道碑等。后山静坪红叶如画,是旧时皇城八景之一环境幽雅,肃穆壮观。

介绍皇城相府的作文篇四

亲爱的游客没朋友们:

大家好!

欢迎你们来到皇城相府参观旅游!我是你们的讲解员张思,很高兴能为大家做讲解服务!希望通过我的讲解大家能够更加了解相府,喜欢相府!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城东15公里的北留镇皇城村,是一座建于明清两代的古城堡建筑群,总面积36580平方米,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裁官、康熙皇帝35年讲经老师陈廷敬的故居。皇城相府是国家4a级旅游区,也是电视剧《康熙王朝》外景拍摄地。

陈廷敬,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20岁中进士,一生28次升迁,直至成为一代名相,被当代史学界誉为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皇城陈氏家族人才辈出,科甲鼎盛,明清两代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为清代中国北方文化大家族。

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这个曾经辉煌的大家族吧。

文档为doc格式。

介绍皇城相府的作文篇五

穿过中道庄城门后看到的是这大小两座石牌坊。它是陈氏家族用来旌表族人取得功名和荣誉的功德牌坊。这座大牌坊,始建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四柱三楼,枋额雕龙镌凤,基座瑞兽环拥,气势恢宏,蔚为壮观。牌楼上方“冢宰”二字是宰相的别称,意为百官之首;“总宪”二字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牌坊最下面一格,“戊戌科赐进士正一品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吏户刑工四部尚书都察院掌院士左都御史陈廷敬”,就是相府主人。他在朝为官53年,先后担任过吏、户、刑、工四部尚书,并入阁拜相,声名显赫。封建社会推崇“父以子贵,妇随夫荣”的伦理道德,因陈廷敬是朝廷中的一品大员,官高位显,他的父辈以上是要加官晋爵的。所以,以上三行是分别封赠给陈廷敬的父亲、祖父、曾祖父的官职。左右分别有“一门衍泽”、“五世承恩”8个大字,意思是说陈氏一门五代都受到了皇帝的恩赐。下边则是陈廷敬兄弟子侄们所取得的功名和官职。牌楼的护柱石由狮子滚绣球的图案组成。小牌坊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两柱一楼,结构简单,上面记载着从明嘉靖到清顺治年间陈廷敬已经中举,由于受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小牌坊的规模和装饰均不及前者,但在康熙年间的大牌坊未建成之前,仍不失为陈氏家庭的荣耀和标志。

[冢宰第]。

冢宰第门楼高大,威严壮观,在大门上方有“冢宰第”三个大字。在陈廷敬拜相入阁后又在外面的两柱间加上了“大学士第”匾额一块。门前有两墩旗杆石。进入大门,就可以看到当时的过道大厅,至今余韵犹存。它为四柱三门、三间七架的结构。中间的门叫仪门,一般是不开的,左右两边分别是接序行走的过道。

“冢宰第”的建筑装饰既仿古、仿旧(东方的),又仿真、写实(西方的),开清代颖细繁密的先河。这些装饰题材,以寓意、比喻的手法寄托着主人的理想和希望,表现了不同层次人们的审美观点。该院落的主建筑,正面为迎客大厅,康熙曾经两次在这儿做客。康熙三十九年(17),为表彰陈廷敬的丰功伟绩,康熙皇帝为陈廷敬题写了“点翰堂”之匾额,这幅匾额被挂在大厅上方以示荣耀。

[斗筑居]。

介绍皇城相府的作文篇六

皇城相府是康熙朝经筵讲官、文渊阁大学士、历任吏、户、刑、工四部尚书加三级,康熙的老师,《康熙字典》总阅官,清代名相陈廷敬的府邸。皇城相府是集官宦府第、文人故居与地方民居为一体的民清建筑群,是中国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国际电力公司所在地的北留镇皇城村。

皇城相府是一座具有古代文化的历史古城,一座最能代表晋城旅游特色的古城。皇城相府曾在2006年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乡村游典型”、“中国最佳旅游景区”、“2006年中国十大魅力乡村”等殊荣的古城——皇城。

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总面积3.6万平方米,其建筑依山就势,鳞次栉比,是一座别具特色的城堡式建筑群。皇城相府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的老师陈延敬的故居。建筑群分内城、外城两部份,有院落16座,房屋640间,总面积36580平方米。

《康熙字典》陈列室里陈放的《康熙字典》,是陈廷敬为总裁官的最重要的著作,此书共分为十二章四十二卷,收入汉字47035个,对我国文字学上产生极大的影响,成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必不可少的大型工具书,受到了海内外读者的赞誉。《中华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就是根据《康熙字典》改编的。康熙行宫是当年康熙下榻的行宫。

皇城相府之所以名震海内,除了建有相府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与康熙下榻密切相关。这里原为陈廷敬的居所,康熙到来后,正房成了康熙的'行宫。正房里面挂着康熙皇帝中年时的一幅画像,驾临后赏赐于陈廷敬的,可想康熙皇帝与陈廷敬的关系是多么亲密无间。房间的西边放着康熙皇帝用过的炕床、书桌等物品。陈氏宗祠分为前后两院,前院为祠堂,在正房供奉着陈家祖上七位有名望的祖先;南厢房陈列着陈氏的家谱描述了陈家明清时期家族的延续历史。

御书楼金碧辉煌,河山楼雄奇险峻,中道庄巍峨壮观,斗筑居府院连绵,藏兵洞奇妙无穷,南书院曲径通幽,西花园风景别致,紫芸阡御碑林立。纵观相府景区,历史人文底蕴厚重,造型独特,气象万千。

内城始建于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有大型院落八座,为明代建筑风格。尤其是七层百尺河山楼及附属建筑107间藏兵洞,是明代建筑中的珍品,也显示出古老古堡风格。

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建有前堂后寝、左右内府、书院、花园、闺楼、管家院、望河亭等,布局讲究、雕刻精美。康熙御赐的“午亭山村”匾额及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至今保存完好。

整个皇城相府的建筑特征是: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古朴庄严、浑厚坚固。在河山楼内还有井、碾、磨,并有暗道直通城外,聚甲藏弩、护城保庄、抵御外侵。

皇城相府的礼制建筑,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丰厚而值得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外城城门外有高达8米的御书楼,康熙帝御赐的“午亭山村”石刻匾额及对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至今保存完好。外城内有大小石牌坊两座,铭刻着“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之功德。同时,保存完整的康熙帝在陈廷敬病重期间和病故后亲赐的御碑,表达了康熙对陈庭敬的敬重,是对陈廷敬生荣死贵的最好记录。这里,御碑之多、御书之富、保留之完整,为国内少见。

此外皇城相府还是央视大型历史连续剧《康熙王朝》、《契丹英后》等片的重要外景地。

皇城相府集团生态农业园区预计总投资1.35亿元,是山西省休闲旅游知名景区和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基地,是集园林养生、娱乐休闲、生态农业及生态抚育为一体的大型园区。生态农业园区的组建弥补皇城相府在休闲、度假方面的不足,将使皇城相府从历史、民俗、度假方面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旅游产品。

皇城相府生态农业园区一期工程从2008年开始对外开放,目前参加旅行社组团暂不收门票!

皇城相府的发展让皇城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5.02亿元,相当于1984年64万元的784倍,21年翻了9番多。去年,全村共创利税2.02亿元,其中,实现纯利1.2亿元,人均16万元;向国家交纳各种税金8200万元,人均11万元。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经济质量或是对国家的贡献,均居全省村级前茅。村民们全都住的是功能齐全的花园式别墅住宅,面积最大的370平方米,最小的200多平方米;60%的家庭有小汽车和电脑。

如今的皇城人正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不断的追求着、创新着……。

文档为doc格式。

介绍皇城相府的作文篇七

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在温暖的春风的映衬下来到帝都相府。

坐公交去高平,然后去阳城,一路坐公交睡了一觉就醒了。我们被挤在人山人海中,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向我们冲来。沿途铺满石头的小路狭长,店里的货物琳琅满目,如:佛珠、水链、玉镯、菩萨、观音。

沿着小路走,我来到一个古老的庭院,房间相连,庭院相通。每个院子都有一扇门,通过一扇又一扇的门终于找到了中心。那里的门是用乌龙茶做的。门中间挂着一幅画;中间是檀香做的方桌,高背椅子五六把。房子东边有一张旧木床,木床旁边的梳妆台上有四个茶杯和一个小茶壶,都是玉石做的。我会拿着一个砚台,几把毛笔和几张纸去西天,后面还有几本书和一个垫子。我觉得应该是古人写的`。

当我们走出院子的时候,我拍了一张照片,看到了高平人织的袋子。我买了一个,送了个令牌!真的让我流连忘返。

介绍皇城相府的作文篇八

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来到了人们十分向往的地方——皇城相府,它是清朝时期康熙皇帝玄烨的老师——陈延敬的故里,是国家aaaaa级文化遗产,不仅这样,皇城相府还被康熙称为“午亭山村”,这是一座极其罕见的官宦巨宅,还是一个出现过九位进士和六位翰林的风水宝地。

我们还有我的伙伴们,来到了这个高大雄伟的城门前观看“皇上圣驾”,刚开始,“皇上”的护卫在左右站立,还有一些仪仗队,他们都穿着古代的装束,五颜六色,十分壮观,让我感受到皇家的庄严和威武,仿佛回到古代,忽然,侍卫高声大喊一声:“皇上驾到。”众人一齐跪倒施礼,高呼:“吾皇万岁!”把我从古代拉回现实生活中。

随后我们攻进了这座城池,又爬上城墙,那高大的城墙,足足有两三丈高。两边高高挂着灯笼,更增添了几许生机,上面还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高大的古建筑上挂满了灯笼,城墙上铺着整齐的方砖,马或者四五个人都可以通过。走下城去,是一座蚌池,为什么它叫蚌池呢?是因为它的形状像蚌壳一样,我们还看了很多有名的建筑,我的眼睛都应接不暇了。

快乐的一天很快就过去了。这次旅游真是难忘而甜美的记忆啊!

谢谢大家!

介绍皇城相府的作文篇九

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早上好!

欢迎大家到皇城相府参观游览。我是大家本次旅行的导游,我叫_,大家叫我小_行。这一路上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情尽管和我说,我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您解决。我们今天将要参观的皇城相府景区位于晋城市阳城、沁水、泽州三县之交的北留镇皇城村。皇城相府,原名“中道庄”,后因康熙皇帝两次下榻于此,故名“皇城”,之所以被称为相府,顾名思义是一位宰相的府邸。皇城相府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皇帝延聘长达35年的讲经老师、《康熙字典》的总阅官、辅佐康熙皇帝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代名相陈廷敬的府第。阳城封建史上进入中央集权核心层为相的殿阁大学士总共有两位,一位是咱们今天将要参观的皇城相府的主人陈廷敬,另一位是陈廷敬的晚辈、清雍正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田从典,雍正皇帝评价其为官“品行端正、老成廉洁、奉国公忠”,死后曾下诏“入贤良祠”,受祀于山西的“三立祠”。也许是陈廷敬给康熙皇帝当了35年的讲经老师,又把他生前死后的殊荣显贵不遗余力地用皇城相府这一极富立体感的形式定格下来传诸后世,所以在阳城民间,“老前辈”陈廷敬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要比田从典大许多。

陈廷敬除了是一位深受一代明君康熙皇帝赏识和重用的辅弼重臣之外,还领导编修了《康熙字典》、《佩文韵府》、《明史》、《三朝圣训》、《鉴古辑览》和《大清一统志》等大型语言工具书和史志巨著,故他又堪称清代著名的语言文学家和编辑家学家。陈廷敬的个人作品有《午亭文编》50卷《尊闻堂集》和《午亭笔话》等著作。其诗文作品品味极高,人称“燕许手笔”,“海内无异词”,是当时居于权威地位的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诗人。另外,他还通音律,精书法,对易经、理学也有很深的造诣和独到的研究。像他这样集诸家于一身、居高位而多才的人中之瑞,在我国古代宰辅大臣中当属凤毛麟角。康熙曾这样评价他的老师:“房姚比雅韵,李杜并诗豪”,虽有溢美之嫌,但却是发自内心的由衷赞美。皇城相府整个建筑分内、外两层,始建于500多年前的明宣德年间。(内城是明代遗构,外城为清代所建)面积10万多平方米,有院落16座,房屋60多间,城墙总长780多米。相府的主人陈廷敬,5岁入私塾,9岁能赋诗,19岁中举人,20岁中进士,一生荣获28次升迁,在朝为官53年,历任礼部侍郎和吏户刑工四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都察院左都御史、文渊阁大学士,被当代史学界誉为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和诗人,享年75岁。陈氏家族历代以诗书、耕读传家,明清两代曾出现41位贡生、19位举人、33位家族诗人,其中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被誉为中国清代北方第一文化巨族。

好了,皇城相府景区到了,各位请拿好自己的随身物品随小_车,咱们到景区内去参观游览。

好了,表演结束了,各位请随小_府内参观游览。咱们先到门楼上参观游览。各位,我们眼前的这座楼叫“御书楼”,因楼内珍藏有康熙皇帝御笔而得名。它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是陈廷敬的三儿子陈壮履纪念去世的父亲而修建的。“午亭山村”的匾额和“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楹联是康熙皇帝晚年为陈廷敬所题。“午亭”是陈廷敬的晚号,用他的晚号为其故居命名,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作为辅弼良臣的最高褒奖。楹联的深刻寓意是说陈廷敬青壮年的时候,事业有成,就像浓荫蓊郁的乔木一样,是国家的栋梁之材;晚年带病坚持工作(带病编修《康熙字典》),品节昭明,好像临霜的菊花,散发出更加浓郁的芳香。这幅楹联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一生功绩的充分肯定和至高评价。当时康熙皇帝已年近花甲,这些也是他的封笔题字。请看,在“午亭山村”匾额上方还有一块玉玺大印,上面刻有“康熙御书之宝”。(御书楼,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上面覆盖着与故宫相同的明黄色琉璃瓦,端庄富丽,金碧辉煌,体现了皇帝御赐无与伦比的尊贵,是皇城相府规格最高的建筑:第一高,位置最“抢眼”;第二高,名字最专用;第三高,颜色最特别:明黄色是皇室专用颜色,所以相府内除了御书楼,其余建筑都只能用普通的灰瓦覆顶。当然,陈壮履修建御书楼之举,就是为了将先祖的功业和名誉传诸后世。

好了,各位请随我继续向前参观。我们眼前的这道城门叫中道庄,是皇城相府的外城,同时也是相府的正门,是以条石筑基,青砖砌墙,一门三匾:竖匾、中匾和下匾。各位请看,竖匾是“相府”二字,表明了主人的身份;中匾是“天恩世德”四个大字,是陈廷敬拜相入阁、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之后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直接嵌入庄门之上,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皇天在上,天赐恩德,世代不绝,造福子孙;第二层意思是说历代天子给予陈家祖上、后代的恩赐,陈氏家族将世世代代以德相报。大家再看下匾,刻有“中道庄”三个大字,意思是说,相府的主人历来恪守儒家的中庸之道,“中”者,不高不下,不偏不倚;“道”者,道德文章,规则规律,同时也是陈廷敬对自己家族的一个整体的评价和标榜。

好了,各位,我们继续向前参观。大家可以看到,在我们正前方有大小两座石牌坊。牌坊在古代是用来宣扬礼教,标榜功德,纪念先贤或者起装饰性作用的建筑物。同样,这两座石牌坊也是陈氏家族用来标榜功德的功德牌坊。我们先看这一座大石牌坊,建于1699年,是四柱三门石质仿木结构,枋额雕龙镌凤,基座瑞兽环拥,牌坊通体以砂石雕造,气势恢宏。大家请看牌楼的正上方,镌刻有“冢宰总宪”四个大字。“冢宰”是宰相的别称,为百官之首;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和人事部。“总宪”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都察院是清廷中央最高一级监察机关,肩负监督考察各级官吏的重任,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纪律监察机关,而左都御史就是这个单位的“一把手”。在“冢宰总宪”下方有四格文字,从下至上分别镌刻着陈廷敬及其父亲、祖父、曾祖父的官职和功名,其中最为显赫的就是最下方一格陈廷敬所任官职的具体名称。咱们先看这一格,‘戊戌科赐进士正一品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吏户刑工四部尚书都察院掌院士左都御史陈廷敬一品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吏户刑工四部尚书都察院掌院士左都御史陈廷敬”,清朝的中央设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而陈廷敬曾在吏、户、刑、工四部担任过尚书,最后拜相入阁,声名显赫。封建社会推崇“父以子贵,妇随夫荣”的伦理道德。清制规定,一品官赐给官员本身及以上三辈同样的官职,赐予官员本身的叫“授”,赐予他们的父母及祖先,生者叫“封”,已经过世的称“赠”。因此,以上三格分别是陈廷敬父亲陈昌期、祖父陈经济、曾祖父陈三乐被多次封赠的官职。不过这些封赠的官职只是一种荣誉称号,并没有实权,目的只是为了光宗耀祖。大家再看,两边的偏门上分别刻有“一门衍泽”和“五世承恩”八个大字,指的是陈氏一门五代都受到了皇帝的恩泽,并且感谢皇帝的恩赐。下面的小字部分则详细记载着陈廷敬同门八兄弟及其3个儿子所授的官职,计有:左:己亥科赐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陈元壬子拔贡国子监学正候补行人司司副陈廷继候选知县改补府同知陈廷愫征仕郎广东廉州府钦州州判候补知县陈廷扆奉直大夫刑部湖广清吏司郎中改兵部武库清吏司郎中加一级陈廷统右:湖广岳州府临湘县知县陈廷弼甲子科举人拣选知县陈廷翰江南淮安府邳睢灵壁河务同知加一级陈谦吉甲戌科会魁赐二甲第十二名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陈豫朋丁丑科会魁赐二甲第八名进士翰林院庶吉士陈壮履请看,右边最下两格分别是他的二儿子陈豫鹏和三儿子陈壮履所取得的进士功名和所授官职。陈廷敬是陈氏家族的第9代,陈廷敬有三个儿子和十七个侄子,总共20人。其中陈廷敬的三个儿子,长子陈谦吉考场不利,次子陈豫朋,他19岁时参加乡试,高中经魁。23岁参加会试,又高中会魁,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这是陈氏家族的第五位进士、第三位翰林。陈廷敬的七个兄弟,共有十七个儿子,十七个侄子中有两人中进士。陈廷敬的六弟陈廷统之子陈观颙,他是陈氏家族的第七位进士,终年45岁。陈廷敬的七弟陈廷弼之子陈随贞,陈随贞考中翰林时三十五岁,他是陈氏家族的第八位进士,第五位翰林。陈随贞考中翰林,但他无意做官,所以,他到翰林院不久,就请假回乡,不再赴任,过起了隐居的生活。陈氏家族的第十一世,也就是陈廷敬弟兄八人的孙子辈,共38人,其中以陈豫朋的长子也就是陈廷敬的孙子陈师俭最为突出。他是陈氏家族的第九位进士、第六位翰林,也就是说是陈氏家族的最后一位进士,也是最后一位翰林。他虽考中翰林,但未到翰林院任职,因为当时西南地区正在改土归流。(少数民族地区,原来皆由土司管辖,雍正五年实行官府统一管理,以加强中央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叫做改土归流。“土”就是少数民族的土司,“流”就是国家派遣的流动的官员。)改土归流需要一大批人员充实地方官员,所以陈师俭就被派去做广西泗城府的同知。陈师俭做了泗城府同知后,第二年就病故了,终年30岁。陈氏家族从明嘉靖年间至清雍正年间,共出了陈天佑、陈昌言、陈廷敬、陈元、陈豫朋、陈壮履、陈观颙、陈随贞、陈师俭九位进士,其中陈廷敬、陈元与陈豫朋、陈壮履、陈随贞以及陈师俭三代共六位翰林。在陈廷敬、陈元、陈豫朋、陈壮履、陈随贞、陈师俭这六位翰林中,陈元、陈师俭英年早逝,陈随贞辞官归隐,这三个人在历史舞台上都没有大的成就,有较大成就的只有陈廷敬、陈豫朋、陈壮履父子三人。牌坊上除了这些详细的文字记载外,美轮美奂的雕刻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大家请看牌楼的护柱石,由香炉座、抱鼓石和狮子滚绣球三部分组成。“鼓”有鼓舞士气、催人奋进之意;狮子的“狮”与老师的“师”谐音,是陈廷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民间有俗语:“摸摸狮子头,万事不发愁;摸摸狮子背,荣华又富贵;摸摸狮子尾,长命又百岁。”各位可以过来摸摸狮子,沾沾福气!

好了,各位,我们再去看一下前面的小牌坊,两柱一门,它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也就是陈廷敬乡试中举之年。其正面刻有“陕西汉中府西乡县尉陈秀”至“儒林郎浙江道监察御史陈昌言”等6人的名字和官职;背面刻有“嘉靖甲辰科进士陈天佑”至“顺治丁酉科举人陈敬”等6人的科举功名。其中,陈天佑是陈氏家族中的第一个进士,他的爷爷陈秀则是陈家历史上第一个外出做官的。而陈昌言则是在陈廷敬之前家族中最大的官,先为明朝御史,后入清廷,担任提督江南学政,不仅文章做的好,字也写得不错,皇城内城现存的很多碑文都出自他的手笔。“顺治丁酉科举人陈敬”,指的是陈廷敬,陈敬是他之前的名字,之所以改名字,还有一段真实的故事:顺治十五年(1658年),陈廷敬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在殿试列榜时,还有一个顺天府通州的陈敬也榜上有名,顺治皇帝下令给泽州的陈敬加“廷”字以便于区分,就这样便称名陈廷敬了。

好了各位,看完石牌坊,请各位随我到相府的主体建筑大学士第,(也就是宰相府)去参观一下。宰相府和大石牌坊是同年修建,请看门额上“冢宰第”这三个字,我们前面简绍过,“冢宰”是宰相的别称,“第”是封建社会贵族官僚的宅院,“冢宰第”指的就是相府院,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最初门楼上只挂有“冢宰第”这三个大字,4年以后,陈廷敬官拜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于是又在门楼前增挂了“大学士第”的匾额。(清朝初年,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大家请看,相府院门楼高大,威严壮观,俗话说的好:“官有多高,门有多大。”所以通过门楼足以看出院落主人当时高官显位的不凡气度。

好了各位,大家请随我到院里参观,大家请看我们正对面这座雕工精美的照壁,正中雕刻的是“麒麟吐玉”,寓意陈氏子孙后代繁荣昌盛吉祥如意。两边的民间八宝和四艺吉祥图案,显示出主人的风雅、高贵和门第的尊荣显赫。(民间八宝:八种民间传说中的祥瑞之物。八宝指和合、玉鱼、鼓板、磐、龙门、灵芝、松、鹤。四艺:琴、棋、书、画。)入大门向东过庭院,便来到了相府的二门,即所谓的仪门。这仪门面阔三间,中间之门是正门,是主人和贵宾的通道,平时关闭,只有在皇帝驾临或朝中一定级别的官员造访时,才开启通行,寻常文武百官和普通人只能从两侧的偏门,按照左文右武的顺序出入。好在历史发展到了现代,所有的游客朋友进出相府都是贵宾和“上帝”,我们都可以享受从正门出入的礼仪。(仪门的两侧还设有八字砖雕影壁,分别为鹿、鹤、桐、松、花、鸟图形,寓意六合同春、禄在眼前、福寿双全、松鹤延年。

看完影壁我们再看二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大门和二门的位置不在同一中轴线上,这是因为陈廷敬修建府第时是按照前堂后寝、东书院、西花园的格局修建,当地老百姓称为“皇城小故宫”。皇宫建筑的布局特点是中轴对称,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小简单。这种明显的反差,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所以为了避嫌,他把大门移到中轴线西侧,巧妙地避开了等级森严的封建礼制。入仪门,原是相府的迎客大厅,自从康熙皇帝御赐“点翰堂”匾额后,改名为“点翰堂”。各位请看,大厅上方悬挂着3块匾额,中间的一块是“点翰堂”三个大字,是300多年前的康熙三十九年御赐的龙匾。点翰堂是翰林院掌院大学士点定文章的地方。这是康熙皇帝对陈廷敬多次作为会试主考官,为国家大量选拔栋梁之才的褒奖。大家再看“点翰堂”两边的御匾,这两块“博文约礼”与“龙飞凤舞”御匾,均是康熙御赐。“博文约礼”是康熙皇帝赞美陈廷敬文学才华博大精深,以礼自重,品格高尚。而“龙飞凤舞”则是称誉陈廷敬的人品及其书法气韵奔放、舒展洒脱,并含有龙为君、凤为臣、凤随龙舞、君臣和睦、纲常有序的寓意,反映了陈廷敬与康熙皇帝浓浓的师生情谊与君臣关系。旁边的仪仗是康熙皇帝赐给他的半副銮驾,由此可见康熙皇帝对陈廷敬的信任和器重。屏风左右两边,陈列的是陈廷敬任各部首脑的官阶牌,表明陈廷敬一生忠于朝廷,勤于政务,多次被皇帝委以重任。

好了,“点翰堂”先给大家简绍到这里,大家请随我继续向前参观,现在我们来到了相府的中院。相府东房是陈廷敬的起居室,陈廷敬在长达53年的京官生涯中,只回家3次,均在此居住。西房是陈廷敬的书房,桌上放有文房四宝,墙上挂着用红木做的梅、兰、竹、菊墙屏4块,象征着主人严谨自谦、做人为官的品德。室内南侧所放琴、棋,显示出了陈廷敬除了有高超的文学素养之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下面大家请随我到相府的后院去参观一下,相府后院的正房中间,挂着康熙皇帝中年时的一幅画像,这幅画像以及两边的诗作,都是康熙皇帝赐给陈廷敬的。(过去,皇帝能够赐赠其诗、画,这对朝官来讲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大家再看这边,这边是东厢房,陈列的是陈廷敬的诗作和书法展。西厢房摆放的是陈廷敬在朝为官期间所写的奏折。(陈廷敬不但文学才华冠盖群英,而且还精通满族文字,对满、汉文化的融洽功不可没。)。

好了,各位,大家请随我继续向前参观,由相府内院西侧门可通往小姐院,这里是陈廷敬3个女儿居住和活动的地方。北房是小姐绣楼,是陈家小姐的起居室,东西厢房是女仆和贴身丫鬟的住处。南房为过厅,与风景优美的西花园相通。西花园是小姐们吟诗作画、鼓瑟抚琴的地方。各位再看北房小姐绣楼屋顶的建筑式样,这种屋顶叫做“卷棚顶”,前后屋坡的相交处呈弧形曲面,没有屋脊和脊兽,好像一张巨大的弓俯卧在屋顶上。我国传统建筑中屋顶的形式很多,总共有7种,分别是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和盝顶。其中以重檐庑殿顶和重檐歇山顶的等级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顶和单檐歇山顶。卷棚顶是等级较低的一种形式,但是它线条柔和,造型优美,常被用在皇家园林建筑中,在传统民居建筑中是很少见的。小姐院完全采用卷棚顶的屋顶形式,有两层寓意,一方面寓意着陈家子女必须温柔贤淑、恪守妇道;另一方面显示出陈家崇尚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意识。虽然陈氏家族受封建礼教约束很严,但毕竟是名门望族,对千金小姐们还是有所娇宠,在严格执行礼教规矩的同时,也给她们安排了花园和望河亭来消愁解闷。现在我们来到的西花园面积不大,但假山、鱼池、花圃、回廊等设施一应齐全。花园的中心是一个形似珠蚌的鱼池,内有两股泉水喷出,形成许多水泡,极似珍珠,故称“珠潭蚌池”。人们常说蚌能生珠,这里暗喻着小姐是陈家的掌上明珠。蚌池东是迂回曲折的回廊,蚌池南是用水刷石堆砌成的假山,据说是模仿泰山形状堆砌,故有“微型泰山”之称。假山脚下有绿竹数丛,山腰有腊梅一株。山上这个小亭叫“望月亭”,是陈氏家人赏月的地方。后来又在外城靠近西花园的这一段城墙上,增修了一座望河亭,并修置了石阶与花园假山相通,从而扩大了小姐们的观景范围。现在请各位随我一起登上城墙参观。这座望河亭上的楹联:“城中景,城外景,景中有景;亭上人,亭下人,人上有人。”据说这是陈家小姐的即景之作。

介绍皇城相府的作文篇十

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我代表河北旅行社欢迎您的到来,能够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与大家相遇,是我莫大的荣幸,我姓杨,您叫我小杨就好了。那么,坐在我身边的,就是本次旅途中最为劳苦功高的一位,我们的司机康师傅。您别看他脸上长着青春痘,他可是有着十年驾龄的老司机了,本次旅途有它保驾护航,您能够把心放到肚子里了。在这次旅途中,我会竭诚为大家服务,如果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请必须要找我,俗话说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外出旅游靠导游,期望我们能一齐拥有一段完美的旅行,为大家留下一段珍贵的回忆。

【简介1分钟】。

皇城相府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城东15公里的北留镇皇城村,是一座建于明清两代的古城堡建筑群,总面积36580平方米,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裁官、康熙皇帝35年讲经教师陈廷敬的故居。皇城相府是国家4a级旅游区,也是电视剧《康熙王朝》外景拍摄地。

陈廷敬,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20岁中进士,一生28次升迁,直至成为一代名相,被当代史学界誉为清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理学家。

皇城陈氏家族人才辈出,科甲鼎盛,明清两代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为清代中国北方文化大家族。

【御书楼2分钟】。

这座古老雄伟的建筑叫御书楼,因藏有康熙御笔而得名,建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

康熙四十九年(1710),72岁高龄的陈廷敬曾多次请求告老还乡,均被康熙帝婉言谢绝。当年十一月,再次因耳疾力请辞官,最终获得恩准。但康熙帝命他原官解任,但仍留京用事,总裁《康熙字典》的编修,并说:“卿是耆旧,可称完人。”陈廷敬辞官后,康熙帝对他更加关怀有加,经常到他寓所探望。

次年二月,康熙帝再次到他书房巡视,看到陈廷敬不顾体弱多病,废寝忘食,一丝不苟地审编字典时,备受感动,当即御笔亲书“午亭山村”和“春归乔木深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这幅匾联赐予陈廷敬,对他的一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并动情地说:“朕特书此匾联赐卿,自此不与人写字矣。”

“午亭”为陈廷敬的晚号。陈廷敬去世后,他的三儿子陈壮履将御书恭摹勒石,建楼珍藏,以示纪念。

【功德牌坊3分钟】。

穿过中道庄城门后看到的是这大小两座石牌坊。它是陈氏家族用来旌表族人取得功名和荣誉的功德牌坊。

这座大牌坊,始建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四柱三楼,枋额雕龙镌凤,基座瑞兽环拥,气势恢宏,蔚为壮观。

牌楼上方“冢宰”二字是宰相的别称,意为百官之首;“总宪”二字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

牌坊最下头一格,“戊戌科赐进士正一品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吏户刑工四部尚书都察院掌院士左都御史陈廷敬”,就是相府主人。他在朝为官53年,先后担任过吏、户、刑、工四部尚书,并入阁拜相,声名显赫。封建社会推崇“父以子贵,妇随夫荣”的伦理道德,因陈廷敬是朝廷中的一品大员,官高位显,他的父辈以上是要加官晋爵的。所以,以上三行是分别封赠给陈廷敬的父亲、祖父、曾祖父的官职。左右分别有“一门衍泽”、“五世承恩”八个大字,意思是说陈氏一门五代都受到了皇帝的恩赐。下边则是陈廷敬兄弟子侄们所取得的功名和官职。牌楼的护柱石由狮子滚绣球的图案组成。

小牌坊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两柱一楼,结构简单,上头记载着从明嘉靖到清顺治年间陈廷敬已经中举,由于受封建等级制度的限制,小牌坊的规模和装饰均不及前者,但在康熙年间的大牌坊未建成之前,仍不失为陈氏家庭的荣耀和标志。

【陈氏宗祠3分钟】。

陈氏宗祠是祭祀陈氏祖先的祠堂,里面供奉着陈氏先祖的牌位,厢房内挂有陈氏先祖遗像图和陈氏族谱图。祠堂正门两侧悬挂着“德积一门九进士,恩荣三世六翰林”的楹联,记载着陈氏在明清两代共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

皇城陈氏,原籍河南省彰德府临漳县(彰德府即此刻的安阳市,临彰县即此刻河北省邯郸市临彰县)。明永乐年间,由于家乡遭受自然灾害,师祖陈靠被迫带领全家老少迁居晋城市泽州县天户里半坡村,明宣德四年(1429)年迁居于此。

皇城相府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宏伟的建筑,还在于它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陈氏家族不仅仅留下众多的诗文、遗著和传说,并且有作为清朝极盛时期最高统治者康熙皇帝的很多御书、御诗、牌匾、挽诗、一个朝臣宰辅的故地,能遗存这样多的皇帝御笔,历史上是很少见的。皇城相府对于研究明清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哲学、建筑等均有重要价值。这也正是它独具魅力的地方。

【欢送词1分钟】。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我们本次的皇城相府之旅立刻就要结束了,杨导也要和大家说再见了,感激一路上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心中纵有万般不舍,分别却是必然的,但我相信这次的分离是为了下次更好的相聚。也许我不是您遇到的最好的导游,但大家是我遇到的最好的游客,期望您多提宝贵意见,也请您千万不要忘了,在河北有一个导游小杨,随时等待着您的到来,最终预祝大家归途愉快,一路平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