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9:45:29 页码:7
2023年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目标(通用12篇)
2023-11-13 09:45:29    小编:zdfb

总结是一种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的方式,可以提升我们的理解和记忆能力。在写总结时,可以结合实际案例或具体事例来进行阐述。大家可以通过阅读这些总结范文,了解总结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篇一

1、继续学习边默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了解“草船借箭”的故事梗概,以及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知道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4、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

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从而体会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才智超群的人。

一、复习引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一起读课题。

2、昨天,我们初读课文了,还记得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出示投影1:

课文先写了________接着写了_________重点写了_________最后写了________。

浏览课文回忆。看来初读课文读得不错,我还想考考你们

3、初读课文以后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你们说得挺好的,不过课文只用了一个词就概括了你们说的内容。哪个词?找找——(板书:神机妙算)

4、还记得我们上节课的思考作业吗?

1、大多数同学认为神机妙算最有研究价值,那提出了问题到哪里找答案啊?

2、投影——下面就请大家找出文章中能充分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读书体会,读懂的地方用!作标记,不懂的地方用?作标记。

3、汇报交流你们的读书收获吧

(1)围绕神机妙算先说说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

(2)围绕神机妙算谈谈读书的收获吧!

(3)大雾漫天——这是场什么样的雾?这么大的雾怎么读出来呀?

诸葛亮早就算定三天之后必有这场大雾漫天,你说神不神?妙不妙?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出示投影2: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看到诸葛亮如此神机妙算,周瑜是自叹不如啊!

(4)再和前面的内容联系起来,更能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再读书思考。

诸葛亮几次说话,会是()说?能想象出来吗?真好,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找三人分角色读。

去掉提示语,2人组练读,小组展示。

早有安排,早有谋划,所以才胸有成竹地立下军令状。这就是超人的智慧,惊人的才干,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

(5)前后联系的方法继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再读7、8自然段。

曹操,笑他什么?——笑曹操的多疑和猜忌。

还在笑谁?——周瑜,笑他什么?笑周郎嫉妒贤能,气量狭小。

再读:

诸葛亮早就算定曹操不敢派兵;早就算定曹兵会放箭如雨;这就是神机妙算。

难怪周瑜会长叹一声——发现自己的智慧才能远远不如诸葛亮,

(6)继续研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顺风顺水——图示说明

看图示,你能发现什么?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水流方向向东,风向向东——了解风向和水流方向,因此船受箭归来才会顺风顺水。这就是神机妙算。

2、随着研究的才步步深入,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诸葛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足智多谋,智慧过人,他的本事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地上长出来的?那是怎么来的?想知道吗?真想知道吗?——〈诸葛亮全传〉、三国演义46回。

草船借箭

大雾漫天

神机妙算放箭如雨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精通天文、知人心、巧安排。

2、潜心阅读借箭经过部分,以“神机妙算”一词为突破口,从重点语句入手,引导学生探究联系上下文读书方法,读懂课文,从而感受人物形象。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从名著中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从历史人物身上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重点:感受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巧安排”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概括“神机妙算”

1、导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三国演义》这部作品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诸葛亮是众多三国人物中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今天,我们就借《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中的《草船借箭》故事的继续研读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

2、请一个同学简要地讲讲《草船借箭》故事。

3、提问: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诸葛亮?

哪个词高度进行例如概括?(板书:神机妙算)。

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二、自读感悟——体会“神机妙算”

(一)潜心默读课文借箭经过的语段,体会从哪些语句中读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圈画相关语句,批注自己的感受。

(二)引导交流。

1、理解“神机妙算”之“通天文”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可以看出他通晓天气。

(2)“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第一天、第二天他在等什么?其实他早在三天前就已经预测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候必有大雾。

(3)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早在立军令状的时候他就已经算好,“只要三天”的回答也是暗藏玄机,真是神机妙算。

(4)用一个词概括神机妙算体现在哪方面?——通天文。

(5)学法总结:把三句话联系起来,抓住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我们深刻感受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理解“神机妙算”之“巧安排”

(1)“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默读语句,分析思考从具体做法中如何体现神机妙算。

(2)“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前后不同做法的用意。

(3)继续用一个词来概括神机妙算体现在哪方面?——巧安排。

3、理解“神机妙算”之“知人心”

(1)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引导对比:鲁肃已经惊慌失措,诸葛亮怎么还笑得出来?

结合课前《三国》的阅读说说对曹操的了解——生性多疑、用兵谨慎。

感情朗读,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的笑。

(2)这次他算准了吗?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箭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3)两句话联系起来,理解诸葛了解曹操,料事如神。

(4)诸葛亮了解的仅仅是曹操吗?草船借箭之所以成功,还因为他了解谁?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交流:他了解周瑜,从一开始他就知道周瑜的意图;他了解鲁肃,所以请鲁肃帮忙去“借箭”。

(5)继续用一个词来概括神机妙算体现在哪方面?——知人心。

(三)总结:因为诸葛亮通天文、知人心、巧安排,所以借箭成功。而周瑜究竟哪比不上诸葛亮则不言自明了:计谋不如,心胸不如。诸葛亮的顾全大局,这一点周瑜更比不上。

(四)拓展延伸——丰富“神机妙算”

1、你还知道诸葛亮的哪些神机妙算的故事?

2、《三国演义》真的是值得我们认真去读的好书啊,课下让我们再次走进名著,认真去感受、品味更多的人物形象吧。

板书设计。

通天文。

机曹操。

草船借箭知人心周瑜。

妙鲁肃。

巧安排。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篇三

1、指名读课文。

2、请学生摆一摆田忌和齐威王第一次比赛的对阵形势图。

3、这样的出场顺序,结果怎么样?用一句话说说田忌为什么会输?

4、失败了,心情一定会不好,谁能上来用形体动作表示田忌此时的心情?书上是用了什么词表现?(扫兴、垂头丧气是什么意思?)。

5、朗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田忌初赛失败后,孙膑给他出了什么主意?

(调换出场顺序)。

2、第二次比赛双方是怎么对阵的,我请一名同学上前面来摆出来。

3、师演示课件。学生记分。

4、齐威王有没有想到是这个结果,课文中哪个词能说明他此时的心情(目瞪口呆)请一学生用面部表情把这个词的意思表示出来。

三、学习第四段。

1、田忌第一次比赛输了,第二次比赛赢了,谁能用一个词概括出来?是什么原因取胜?

2、齐读第四段。

四、学习第三段。

1、过渡:两次比赛结果的不同,是因为比赛时马的出场顺序不同。那么为什么孙膑会独具慧眼,想出高招的呢?这是我们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又该读哪一段来领悟呢?(第二段)。

2、学生默读。

3、田忌与齐威王进行第一次赛马的时候,孙膑发现了解比赛双方的马存在什么问题。

4、谁能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5、看多谋体课件回顾一下第一次比赛的场景。

6、孙膑是怎样发现这个问题的?让学生体会到孙膑善于观察。

五、小结。

六、从田忌赛马这件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板书:

第一场(图示)第二场(图示)。

齐威王上中下上中下。

转败为胜。

善于观察。

肯于动脑。

田忌上中下下上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篇四

1、了解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

2、体会诸葛亮的神计妙算。

【教学重点】从草船借箭这件事中体会诸葛亮的神计妙算。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草船借箭》,首先,我们先来复习本课的生字词。

(水寨、饮酒、都督、惩罚、神计妙算。)。

二、新授。

2、看来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爱的人物,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的品读原文,找出你喜爱这个人物的原因和依据,读到人物对话的时候,要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当时他们的想法和情感,试着揣摩他们当时的心里活动。

(学生自读课文。)。

(学生交流汇报。)。

5、你们答对了,神计妙算就是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本课就是形容诸葛亮的计谋非常的高超。

6、结合你们刚才读课文,围绕神计妙算这个词语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呢?

7、下面就请同学们围绕你们刚刚提出的问题用心的再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小组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讨论,一会儿选一处你认为体会最深的地方讲给大家听听。

(学生自读课文。)。

(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

11、诸葛亮一算了天、二算了地、三算了人,可以说各个方面他都考虑周到,而且每一方面都一一的、巧妙的做出安排,这就是神计妙算。

(师板书神计妙算。)。

12、面对诸葛亮的神计妙算,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到:他说什么呢?

13、当时周瑜说这句话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呢?

15、对,这也是《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因为只有通过语言的描述,才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多媒体课件播放空城计的故事。)。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篇五

通过这一堂课的尝试,让我深深感受到一些极具价值而又富有创意的语文实践活动,只要我们善于引导,以恰当的方式挖掘学生的潜能,就会使学生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情感、灵性、智慧去巩固课文内容,促进对课文内容的深层次理解、内化、掌握,这也是师生教学互动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就会使语文课堂绽放出勃勃生机。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篇六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指名读.2自然段,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住处:舒适温暖安全。

3.引导学生体会:

(1)开头用“真好”反映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巢”指什么?舒适而温暖的巢是谁安排的?反映了“我”对珍珠鸟什么样的感情?

(3)“我”喜欢珍珠鸟还有哪些表现?

(4)齐读第2自然段。

4.指导朗读(用喜欢、亲切的语气读)。

5.师小结: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我”给珍珠鸟安排了一个舒适、温暖和安全的住处。

三、学习第3——6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圈出有关词句。

(1)出示句子;

三个月后,那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

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背后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a学生自由读,体会并找出描写鸟特点的词语。

b学生交流,师板书:雏儿外形:红嘴红脚毛灰蓝色蓬松球儿。

(2)齐读第3自然段。

(3)师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按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写了雏儿的外形特点。

2.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2)生交流(板书:活动)。

(3)同桌讨论,课文是怎样描写珍珠鸟雏儿的活动的?圈出有关词语。

(4)根据学生交流,板书:飞落站撞。

挨近蹦到喝瞧。

啄笔尖啄手指。

(5)“渐渐地它胆子大了”“它完全放心了”这是用什么手法写雏儿的?这说明了什么?

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学习5.6自然段。

(1)师引读,第5自然段,用一句话来写雏儿的活动情况。

(2)板书:飞到扭动挤开钻。

(3)指名读第6自然段。

a出示图,观察图上“我”“雏儿”在干什么?展开想象。

b指名看图说说(板书:落到趴睡咂嘴)。

c这一自然段里哪些句子写到了“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

d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

4.师小结:第3—6自然段讲了珍珠鸟雏儿的外形特点。

活动范围以及与“我”的亲密相处,想想该用什么语气读?

5.指导朗读。

6.齐读第3—6自然段。

四、作业。

1试背4.5.6自然段。

2.想想珍珠鸟是怎样信赖“我”的。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篇七

教学理念。

《草船借箭》是一篇故事性极强的古典名著课文,其文体特征主要体现在故事情节的引人人胜和语言的简洁传神。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人物周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先让学生从整体人手,感知故事情节。接着引领学生步步为营地体会周瑜的心理变化,并始终保持故事情节发展的悬念感,造成一种“一探究竟”的阅读期待。然后,以一个“笑”字串联前后,深入体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最后,引入原文中诸葛亮的一句话,细细品味“神机妙算”的内涵。

教学目标。

1.抓住周瑜的心理变化,了解故事情节。品味人物语言,能准确读出说话人的不同语气,深刻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紧扣“妒忌”导入,整体感知情节。

1.师:“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之所以会发生,全因为一个词语:妒忌。

2.激发疑问:这个故事由周瑜的妒忌开始,又由周瑜的什么而结束呢?在开始和结束之间,周瑜的心理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迅速浏览全文,找出反映周瑜心理变化的词语。

3.学生浏览全文,找出反映周瑜心理变化的词语。

相机板书:妒忌――高兴――疑惑――长叹。

二、围绕“高兴”,了解故事起因。

1.师:周瑜为何会这么高兴?请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

2.师生情境对话,体会周瑜心理。

出示:“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正襟危坐,口蜜腹剑。)。

“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迫不及待。说是商议其实是不容商量。)。

“十天造得好吗?”

(意思是最多十天)。

“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暗暗高兴)。

“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假意生气,实则心里乐开了花。)。

3.师:联系第3自然段,具体完整地练说周瑜高兴的'原因。

三、围绕疑惑,体会“自信”

1.师:就这样,周瑜沾沾自喜地打发鲁肃去打听消息,故事继续向前发展。(指名分角色读第4、5自然段)。

2.指导读好鲁肃的语言: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体会鲁肃的“想不通”和“责怪”的语气)。

3.指导读好周瑜的语言: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体会周瑜疑惑中的“自信”)。

四、围绕长叹,体会“笑”意。

2.默读课文第6――9自然段后,组织交流。

(周瑜的如意算盘落空了。诸葛亮用鲁肃私自准备的二十条草船,借着大雾和黑夜,向曹操借到了十多万支箭。)。

4.引导学生比较诸葛亮与鲁肃的不同表现,着重体会“笑”的含义。

(1)联系上文,指导朗读人物语言,体会忠厚老实的鲁肃善意的笑。

(2)联系上文,指导朗读人物语言,体会心胸狭窄的周瑜自信的笑,体会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从容镇定。

(3)联系下文,指导朗读人物语言,体会生性多疑的曹操嘲讽的笑,体会曹操的气急败坏。

(4)引导发现诸葛亮的唯一一次“笑”,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简洁传神。

5.师(总结):运筹于帷幄,决胜于千里。原来这所有的一切都在诸葛亮的掌握之中,难怪周瑜最后会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相机在长叹后板书:神机妙算)。

五、整体回顾,体会“神机妙算”

2.师:你觉得诸葛亮的成功还体现在哪方面?(引导总结:知人心。)。

3.总结板书:通天文、识地利、知人心。

4.师:带着理解我们一起再来分角色读课文。

5.师:(总结全文):《三国演义》有诗云: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草船借箭》今天我们就学到这儿。但周瑜与诸葛亮的斗法还没有结束。周瑜在《三国演义》中临死前说:既生瑜,何生亮。因此,大家都说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老师期待着同学们能打开这部经典名著,得出不一样的答案。

(作者单位:江苏姜堰市桥头中心小学)。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篇八

教学过程:

(课前诵读词:三国演义(卷首词)罗贯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事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整体感知。

1、读课题,谁来说说是谁向谁借箭?(板书:诸葛亮)。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起因是什么?(板书:忌妒、造箭)借箭的结果怎样?(板书:交箭、叹服)。

3、请同学们翻开书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板书:神机妙算)你从哪句话知道的?生读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4、针对“神机妙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或你想知道些什么?)(预测: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教师择要板书问题。)。

[过渡: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借箭的经过?(6——9自然段)]。

二、重点学习借箭经过。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6——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展示屏出示自学要求:。

自由读课文6——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词句划出来,用心体会。

2、自学——然后(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

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可以过渡: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会有这场大雾的。引导学生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继续汇报: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情况二)生: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与“曹操听到……”相照应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引导读重点句)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还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自信的笑。)。

小结:你们看一个“笑”字,可以体会出诸葛亮善识人心。板书:识人心。

师:看完录像后,你们能模仿他们的神态读他们的话吗?请同学们自己试试。

师:(试读后)让我们分角色读他们的话,(老师读旁白,请一个学生读鲁肃的话、男生读曹操的话、女生读诸葛亮的话)。

(师: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算准了曹操不敢出兵、只会放箭如雨,这说明了诸葛亮不仅知天、而且识人。)再读周瑜的话:“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5、4人小组合作:一人读句子、一人画图、另两人用文具盒或者钢笔当船,演示船头船尾的掉转方向。

6、请一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讲解。哪是曹军的水寨?哪是东吴?怎样掉转船头?为什么要这样做?(启发学生说出:多受箭、保持平衡、回来顺风顺水)从这儿你可以看出诸葛亮算好了什么?(算好了借箭的地理位置)(板书:晓地理)。

读句“曹操知道上了当……”体会神机妙算。

小结: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当鲁肃告诉了周瑜诸葛亮借箭的经过时,(引读):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总结延伸。

1、小结板书:刚才通过对借箭经过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懂天文、识人心、晓地理三个方面;联系全文,你还能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他的神机妙算?(生:算到了周瑜是故意陷害的;知道了鲁肃是忠厚老实的。知道了周瑜会怀疑、所以才把鲁肃叫上做见证的……诸葛亮真的是神机妙算。)让我们再读周瑜的话:“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读周瑜的话,试着从不同角度把句中的“神机妙算”换一个词来说。出示字条: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我真比不上他!”(解疑;擦去课前质疑时的问号。)。

2、师描述小结:诸葛亮神机妙算,他懂天文、借了长江的雾;晓地理、借了长江的风和水;识人心、借了鲁肃的兵和船,从而借到了曹操的箭。(完成板书:)。

3、再读课题:想一想,诸葛亮借了曹操的箭,那么有借就有还,他还要找机会还箭。师:你知道他什么时候去还吗?(《赤壁之战》去还箭)。

你们课外可以继续去阅读《三国演义》,课后召开一次“我眼中的三国人物”读书交流会。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篇九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小结: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细读第3~5自然段:

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

(生默读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

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

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

(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观看诸葛亮是怎样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经过。)。

师:借箭成功了吗?读出书上有关语句。

师: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是怎样表现的?

小结: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篇十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人物入手,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借箭”的经过。

指导学生读课文,理解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简要复述借箭的经过。

指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有条理地复述借箭的经过。

(一)引入课题。

1.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2.指导学生说出本文叙述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板书:诸葛亮神机妙算。

(二)分组学习第一段。

1.组内朗读第一段。

提问: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小组汇报]。

2.演示对话文字,分角色朗读,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从文字入手,了解课文第二段。

1.自读第二段。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演示语句。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这些材料。”

提问: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果然”是什么意思?可以看出什么?

(四)紧扣“神机妙算”指导学生复述“借箭”经过。

1.默读课文。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再读“借箭”经过体会“神机妙算”。

3.观看演示。学生试着复述“借箭经过”。

4.指名边看演示边复述“借箭”经过。

(五)指导朗读故事结局。

1.推荐读结局部分。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齐读周瑜“自叹不如”的语句。

(六)小结:

诸葛亮能预测第三天的大雾,注意水流和风向的特点,了解鲁肃的为人,这说明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所以诸葛亮神机妙算。

(七)开放性问题引起学生读书兴趣。

提问:你们还知道《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其它故事吗?

(八)作业:

搜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篇十一

《草船借箭》是人教社新编的第12册第四组教材的首篇重点讲读课文。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启迪智慧的好课文。

二、教学目标。

本组教材读写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教学时,应当把这一练重点有机地融进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知道草船借箭这件事有它的前因后果,文中每个细节也有它的前因后果。让学生在理清课文叙述顺序和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分清事情前因后果的方法,并能在学习本组教材的后两篇课文中加以运用,进一步提高阅读的能力,并领会其在作文上的作用。基于此,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杰出的才干和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领会其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作用。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会用“委托”、“轻易”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习从重点词入手读懂课文、探究课文的读书方法。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围绕上述的第1、2、4进行。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要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富有思考价值的重点项目,和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教学方法为:

1、采用启发式教学。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导读法”教学。导之以读、导之以思、导之以说、导之以写、导之以疑。

3、采用实物演示法教学。实物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四、学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下面三种方法学习课文:

1、以课题的“借”字为线索:为什么借箭?怎样借箭?借箭的结果怎样?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2、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抓重点词语“神机妙算”设疑导读,以词绕文,串珠引线,深究事情的前因后果。

五、教学程序。

1、复习引入。

复习旧课的目的在于温故知新,为新课作垫铺,使教学前后衔接。

(1)请一位同学说说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分别用四个字概括。

(2)诸葛亮为什么敢于向周瑜立下军令状,保证三天之内筹得千万支箭?请从课文中找出一个中心词概括说明,并用上“因为……所以……”(板书:种机妙算)。

(3)“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个词语提出什么问题?

2、导之以读。

通过插问导读课文,使学生知道诸葛亮怎样神机妙算?分别体现在课文什么地方?为进一步深究因果、回答问题奠定基础,达到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目的。

生(先读):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等诸葛亮调度。

师(插问):那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在算?

生(接读):第一天……去了就知道。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一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朝北岸开去。

师(插问):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经*近曹军的水寨。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二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一边大声呐喊。

师(插问):诸葛亮又“算”到了什么?

生(接读):鲁肃吃惊地说……天亮了就回去。

师(插问):诸葛亮“算”准了没有?

生(接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箭好像下雨一。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三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两边的草把子插满了箭。

师(插问);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第四种妙法是什么?

生(接读):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要追也来不。

3、导之以思。

这一环节的教学。抓“神机妙算”一词,出示两道思考题,深究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究竟“算”到了什么。思考题(一)采用“扶”的方法,指导读书方法。思考题(二)采用“半扶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其教学目的是运用读书方法,实现学法迁移运用。

划出有关句子,用四个字概括。曹操说的话体现了他是个怎样的人?先指导学生看插图,听鲁肃和诸葛亮的谈话录音,再让学生摘录句子中的“不敢出兵”,从曹操说的话可以知道他是一个用兵谨慎、多疑的人。诸葛亮敢断定曹操不敢出兵,是因他深知人心。

4、导之以练。

“练”就是课堂练习,出示练习题,放手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学法、独立思考的能力。练习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利用四种妙法,划去有关句子,分别用八个字概括。

先检查、讨论概括为:绳索连接、朝北开去;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掉转船头、逼近水寨,齐声高喊、驶回南岸。再让学生反复朗读有关句子,加深对四种妙法的理解。

5、导之以说。

思考题:诸葛亮使用草船借箭的四种妙法,妙在什么地方?说明了什么?这道思考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使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悟出各法的奥妙:“绳索连接”使雾中的船不会离散,“一字摆开”是为了扩大受箭的面积,“掉转船头”既能船两面受箭,使船保持平衡,又为迅速撤兵做好准备,“驶回南岸”是说明诸葛亮晓得地理。这一环节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口头的表达能力。最后,利用板书总结课文,明确因果,再布置作业预习第一、二段,以果寻因,落实本组课文的训练项目。

文档为doc格式。

草船借箭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篇十二

教学目的:

1.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人物入手,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借箭”的经过。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课文,理解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简要复述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并能有条理地复述借箭的经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2.指导学生说出本文叙述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板书:诸葛亮神机妙算。

(二)分组学习第一段。

1.组内朗读第一段。

提问: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小组汇报]。

2.演示对话文字,分角色朗读,突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从文字入手,了解课文第二段。

1.自读第二段。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演示语句。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这些材料。”

提问: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果然”是什么意思?可以看出什么?

(四)紧扣“神机妙算”指导学生复述“借箭”经过。

1.默读课文。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再读“借箭”经过体会“神机妙算”。

3.观看演示。学生试着复述“借箭经过”。

4.指名边看演示边复述“借箭”经过。

(五)指导朗读故事结局。

1.推荐读结局部分。

思考:你是怎么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

[学生回答]。

2.齐读周瑜“自叹不如”的语句。

(六)小结:

诸葛亮能预测第三天的大雾,注意水流和风向的特点,了解鲁肃的为人,这说明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所以诸葛亮神机妙算。

(七)开放性问题引起学生读书兴趣。

提问:你们还知道《三国演义》中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其它故事吗?

(八)作业:

搜集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