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及反思(优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05:33:54 页码:8
2023年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及反思(优质16篇)
2023-11-23 05:33:54    小编:zdfb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凝结了古人智慧和情感。高效的团队合作可以创造出卓越的成果。8.这些总结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总结的技巧和方法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名篇,也是各种教材必选的诗歌名篇。中学语文教师对这篇课文的研讨文章可谓汗牛充栋,本文将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学情与文本体式两个角度,进行教学设计,淡化诗歌的表现手法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注重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在理解与鉴赏本诗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

1、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对照注释,理解诗歌,但是理解流于表面,即只能够回答诗歌抒发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即使是思想感情,很多学生流于概念化的理解,即厌恶官场、渴望回归田园等已有的阅读经验以及教材上的阅读提示。

4、对诗歌题目的停顿,存在着疑问。

5、部分同学提出,不知道学习这首诗歌的意义在哪里,特别是在现在这样一个功利化的时代。

6、个别同学在背诵方面存在困难。

1.赏析陶渊明在本诗中构建的"两个世界",提高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

2.分析平常景物"诗意化"的鉴赏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1课时。

(一)第一步:导入。

(二)第二步:解题。

首先来看题目,题目是"归园田居".我们都大致理解这四个字的意思,但是都无法从语法角度进行清楚的解释。一般的读法是"归园/田居",似乎"归园"是一个意思,"田居"是另一层意思。其实不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先生经过考证,认为:"园田居"乃渊明之一处居舍(另有"下泽田舍"等),其少时所居,地近南山,即庐山。他二十五岁前后离开此处,至五十五岁方重归"园田居",大约三十年也。按照袁行霈教授的观点,题目正确的读法应该是"归/园田居",应该是一个动宾短语。文本中还有一处旁证就是诗句"守拙归园田",后面一句是"方宅十余亩",上句的"园田居"和下句的"方宅"构成了衔接。本首诗正是围绕"归"和"园田居"展开的。

(三)第三步:理解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

教师朗读,学生自读,最好能够熟读成诵,并且对照注释,对诗歌进行白话还原。时间大约为5分钟。

初次把握诗歌大致内容之后,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陶渊明在这首诗中构建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尘俗世界",一个是"田园世界",再读诗歌,填写下面的表格中空缺的部分:

诗中与之相关的词语。

特点。

尘俗世界。

田园世界。

第一列的问题并不难,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尘网、樊笼/丘山、旧林、故渊、自然。不过可能有的学生会忽视诗歌最后一句话"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于是要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整体观照,不可囿于一隅。至于第二列的问题,即两个世界的特点分别是什么?这就要考查学生的理解与概括能力了。为了突出"田园世界"的特点,有必要先把握"尘俗世界"的特点。

学生答案预设一:肮脏。理由:作者说"误落尘网中","尘网"中的"尘"不就是灰尘吗?灰尘当然是脏的,这也表明作者在暗示官场的肮脏。

学生答案预设二:黑暗。理由:"尘网"其实只是比喻的说法,并非真的有尘土,在此指代的是官场,陶渊明因为不堪接受上司的"侮辱",愤而辞官,这也看出官场的黑暗。

学生答案预设三:拘束。不论是"网",还是"樊笼",都有约束人的自由的'意思。人在官场,一切都要按照官场规则办事,上级派邮督来督察。为人骄横的邮督一到彭泽县就差人把陶渊明叫来见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否则将影响他的前程。这些都是身不由己的,为此,陶渊明才辞官回家。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分析"网"和"樊笼"的意象,引申出"不自由"的含义,并且能够结合陶渊明的辞官经历进行理解,分析得很透彻。

学生答案预设四:繁忙。虽然文中没有直接点出这一点,但是作者说"虚室有余闲",既然在田园里有悠闲的感觉,那么与之对应的官场肯定就是公务繁忙,作者忙于公事,得不到片刻清闲,因此向往回归田园。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从对立面的意思入手进行分析,很机智,很准确!

在把握了"尘俗世界"的特点之后,那么"田园世界"的特点也就"呼之欲出"了。

学生答案预设一:自由、悠闲。在官场如同"尘网",如同"樊笼",没有人身自由,那么身在田园,便可享受自由而悠闲的生活了。

教师点评:依然从对立面的意思入手进行分析,不错。

学生答案预设二:美感。"尘俗世界"充满了社会主流价值的功利性,例如入世、立功、做官、经世致用等,那么"田园世界"的特征就应该是无功利、诗意、出世、隐居、审美等。

教师点评:这位同学能够深入表层世界的价值观层面,去把握"田园世界"的精神价值,可见,他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一层了。

(四)第四步:进一步赏析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

学生再次朗读诗歌,特别是从"方宅十余亩"到"虚室有余闲"这十句诗,要反复朗读。读完之后,教师提出问题:陶渊明的"田园世界"真的很美吗?或者说,你认为这段描写的景物美不美?请阐述你的理由。

学生答案预设二:鸡和狗固然都是农村常见的动物,但是榆柳和桃李,还有炊烟,其实本身还是具有美的特征的,这一点可以通过想象获得,例如榆柳和桃李的颜色、烟的形态特征,还可以联系其他诗歌中类似的意象。

学生答案预设三:就算这些事物不美,但是在一个独特的场合,即对刚刚脱离了官场的苦海的诗人来说,他离开三十年后,又回到了昔日长大的地方,那种亲切感、幸福感是溢于言表的,因此在诗人独特的审美、诗意的目光的观照下,一切都是那么悠闲,一切都是顺应自然,自然即美。

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文体特征"的角度去赏析诗歌,这就是一种依据文本体式的阅读策略。也就是说,我们要回答的不仅仅是"景物本身美不美",或者说是"作者的心境使得景物描写很美",而且我们还要站在读者的角度,站在文本的"言说形式"的角度去思考:是什么文体特点让作者笔下的景物描写显得很美?或者说,景物本身美不美,这是次要问题,主要问题是:作者对景物描绘得美不美?这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可能一时还找不到思路。不过教师提示了诗歌的"文体特征",学生的答案也会朝着这个方向思考。

学生答案预设一:这十句诗都讲究押韵,例如田、间、檐、前、烟、颠、闲,虽然不如后代的律诗那么有法度,但读起来确实朗朗上口,从而使日常事务带上诗歌的独特的韵味特征,这一点可以反复朗诵。

学生答案预设二:诗歌讲究对偶。对偶,则是一种语言构造技巧,"无"与"有"的对照,"形"与"声"的对照等,"远"与"近"的对照、"聚"与"散"的对照等等,这不仅是一种修辞技巧,一种描写技巧,而是一种诗歌的独特的文体特征。

学生答案预设三:作者很讲究炼字,叠词"暧暧"和"依依"、动词"荫"和"罗"的使用等等。"暧暧",写出了远方村落的稀疏朦胧的特点,"依依"写出了炊烟袅袅上升的状态。"荫"和"罗",似乎并非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带有了人的特征,"荫",好像是人物的活动,"罗",似乎是人物在罗列某种东西。

学生答案预设四:作者在诗歌句法方面也很有考究。试比较"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和"狗在巷中叫,鸡在树上鸣",显然,后者带有强烈的口语化的特征,前者则是很讲究句法的使用,即状语后置。

教师点评:上述同学抓住了诗歌的押韵、对仗、炼字、句法等角度,对这几句的景物描写进行了文体方面的观照,这其实就是鉴赏的要义所在。所谓鉴赏,不仅能够说出诗歌之美,而且还要讲出道理来,讲讲诗歌因何而美。

(五)第五步:进一步理解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的意义。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首先是"隐居"的文化母题对后世诗人的影响。后世诗人,无不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反复徘徊,既"身在江海之上",又"心居乎魏阙之下",这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也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流传千古的名篇。

其次是如何正确对待"立功"与"自由"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这个点上,切不可对"功业价值"进行过度批判,而应该辩证看待二者的得失,在立功、自由、人生价值、精神享受等价值观念中做出理性的选择。

这部分,不必过度展开,价值观引导即可。

(六)第六步:结束语。

《归园田居》我们就学完了,掩卷沉思,确乎回味无穷。其实,对于诗歌,理解和鉴赏是两大能力,前者着重于内容,后者着重于文体。希望我们在阅读诗歌时,多在内容理解方面下功夫,多在诗歌的文体特征方面花心思。谢谢大家!

一、依据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很多时候,教师总是站在自己的位置去设计教学,有时候就会出现"学生会的老师拼命讲,学生不会的老师也不讲"的情况。了解学情,落到实处并不容易,我采取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将学生的已有经验与新的困惑进行分类整理,据此设计教学流程。例如学生的问题在于如何认识陶渊明的"田园世界"以及分析中间十个景物描写的句子,据此,我设计了两个主要的教学流程。

二、依体式,定终点;缘学情,明起点;中间搭2—3个台阶。这是王荣生教授提出的备课策略。"终点",就是教学目标,这一点要根据文本的体式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定为"理解诗歌"与"鉴赏诗歌",前者是把握诗歌的内容,后者是把握诗歌的文体特征。"起点",就是学情。根据体式与学情,我搭了两个主要"支架":一是用填表格的方式,理解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二是用文体角度,赏析中间十个景物描写的句子,进一步赏析陶渊明构建的"田园世界".除此以外,还有一首一尾两个"辅助支架":一是对题目的解读与理解,二是对"田园世界"的意义的理解。

三、"教师引导、学生主导"的"双导教学模式".这节课,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多达10分钟,加上回答问题的时间,至少占了一节课的30分钟,教师仅仅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不仅有探讨的热情,而且对文本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训练。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陶渊明田园诗歌的特点;

2.品味《归园田居》中的景物描写,体会田园生活之美。

教学重难点:

品味《归园田居》情趣和田园生活之美,通过品味田园之美去读懂诗人对于黑暗官场和混浊社会的厌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ppt展示qq农场游戏画面、农家乐画面)。

问:大家玩过这款游戏没有?

偷菜游戏是近年来风靡全国的一款网络游戏。游戏营造的童话式的田园风光,虚拟的种菜、除草、摘取、收获等田园劳作,满足了人们对于理想中田园生活的向往。除此之外,有的城市居民在郊外土地种菜,还有的热衷于农家乐旅游等,这些都说明了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喜爱,虽然很多人身在都市,心在田园,但是我现在还没有听说过有谁完全抛下城市生活,彻彻底底地投身农村生活的。但是早在东晋时代,有一位诗人,却抛却官场,实实在在地投身农村生活。这位诗人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回归田园生活之后写的一首诗《归园田居》。

(ppt展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示范朗读带,学生齐读。

2、范读并正音,请个别同学朗读,教师引导学生读时注意情感的把握。

3、文章大意疏解。

三、讨论鉴赏。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归”,明确告诉我们作者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他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后如何?请同学们根据这三点,齐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怎样分层次。

1、为何而归?

原因有二:

(1)本性爱田园。(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1: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和“池鱼”,是陶渊明的自比,一再说明自己误入官场,渴望自由,迫切回归农村过着自在的生活。这两句是名句,请同学们划起来。所以诗人决定要“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要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安守本分地回家耕种田园。

2、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小结:第一层归园之因:写作者的个性思想,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这些都是农村生活常见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新祥和的美好画面。在这画面上,有近有远,有静有动,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这幅场景让我想起《桃花源记》里面的句子,大家说是哪几句?提示学生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这几句诗有视觉描写(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也有听觉描写(狗吠、鸡鸣),有感觉描写(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描写空间顺序是从近景到远景(近景有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景有村庄、炊烟),描写手法有以声衬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板书)。

思考:“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虚室”指空房间,怎么理解呢?

明确:归隐田园之后,少了一些人际关系,断绝了与官场上的人员的来来往往,房间显得更加空静。“余闲”少了客套应酬之事,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无尘杂、有余闲”中的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清闲,自在。《陋室铭》中有一句话非常相似:“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其实这都是在远离官场、远离世俗后得到了一种清闲、平静的生活。这一句是“归园之乐”的点睛之笔。

思考2:从陶诗中景物描写看,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明确:诗人通过对农村平常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情景交融,也可以说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

关于陶诗中情景交融的手法,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得很精彩:

请同学再次朗读,争取背诵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

3、归后如何?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樊笼”和“自然”分别指什么?

樊笼,比喻昏庸浑浊的官场,人受到了束缚;自然,指田园,又指自然本性。

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使诗人有一种愉悦感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像是长久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返回到大自然了。

课堂小结:

思考:有人称陶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大家说是为什么?

明确:“百世田园之主”是说陶开创了田园诗派,“隐逸之宗”是说他向往并归隐田园。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园田居》,诗人既写了自己的田园之乐,也抒发了自己的归隐之感。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并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归隐之后愉悦的心情。大家再自由朗读,重点体会文章写景的诗句,争取在课堂上背诵这首诗。

四、延伸拓展。

公元5世纪,中国诗人陶渊明离开官场,归隐田园,开创了田园诗一派;公元19世纪,美国有一位作家亨利·梭罗,也来到一个大湖边,开始了隐居生活,并将自己的隐居生活经历写成了一本风靡世界的书,有没有同学读过或者听说过?老师选取了其中两个写景的段落,大家跟我们这首诗对照着读一读,看看它们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大家读完可以分小组讨论。

根据同学讨论的结果,引出白描与细描两种不同的描写方法。

白描:描写景物的时候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不加任何词语修饰,不矫揉造作,一切自然而就,体现事物本色美的描写。陶诗就属于白描。

细描:抓住事物主要特征进行细致深入的刻画,文字优美细腻,多用修辞。(注意与细节描写相区分,细节描写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描写)《瓦尔登湖》就使用了细描,作者很注重湖水颜色变化的描写,而颜色的变化是非常细致的,作者用了细描的手法,精雕细刻,深刻细腻,多方烘托和渲染,使用了大量的比喻等修辞,文字丰富,句子优美,将色彩的变化真实自然地表现我们的面前。

陶诗使用白描,简笔勾勒出景物轮廓,留给读者想象空间;梭罗细致展现,湖水的颜色变化跃然纸上,两者各有千秋,都值得我们学习。

五、作业:

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要求使用白描或者细描的手法,字数不少于300字。

文档为doc格式。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烟台的海》是一篇写景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独特景观和烟台人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激发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为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而努力的美好感情。本文的语言很美,写法上也着鲜明的特色:(一)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文章写“景”也写“人”,“景”与“人”交相晖映。“总——分——总”的结构,又突出了文章的重点。(二)语言凝练,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

我设计的是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主要通过语言文字来感悟烟台的海四季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特点。于是这堂课我设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欣赏烟台四季的海的独特景观。2、了解烟台人多彩的生活。3、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一)品词析句教学烟台冬日的海时我主要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从作者是如何来描写的角度去品重点词,析重点句。并通过朗读来感悟冬日海的壮观。这样的设计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品析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语感。

(二)借图促情学生对于四季海的变化会产生疑问,在学生从文本中找答案的基础上,出示地图以及四季不同海景的图片,帮助学生对课文语言理解得更为透彻。

(三)朗读感悟美文欣赏,一是从作者的语言文字中去赏,另外要从朗读中去赏,所以教学时我设计了多种朗读,以情感朗读来体现语言文字的美妙,从而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在这次的班班通教学赛课活动中,我选择了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的课文《空城计》。这篇文章堪称三国演义中的经典。也是最能体现诸葛亮才能的名篇之作。对于这篇课文,我们有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讲过,同样的教材,同样的知识。怎样才能上得具有新意?怎样才能把我们的白板教学与课堂紧密结合起来?怎样才能让学生能在教学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课堂中真正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这些问题我反复琢磨、研究,最终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以期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通过实际的教学过程,我有如下的反思与体会:

一、 如何将白板教学熟练地运用于教学之中

白板教学是一门新生的教学方式,它让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更强。但如何熟练地运用好这门工具,还需要我不断的去学习与探究。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白板中的拖动功能、遮挡功能、播放功能等形式展开教学。在教学中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互动,但我认为互动的时间还不够。在运用白板时还有些功还不能准确熟练的掌握,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运用并改进才行。

二、 学生的课堂活动还要加强

在本节课,学生的课堂活动除了对字词的检查之外,其余就是学生对问题的探讨。整个过程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生的参与性比较强。但在问题的设计上,我认为并不十分完美。梯度感不是很明显。在教学中,如能加上学生的主动表演可能效果会更好,但这需要老师更多的参与与指导。

三、 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及时评价

初中学生,需要是得到他人的真诚评价,特别是老师的评价他们会更在意,这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在课堂上,我及力的去做到这一点,但由于时间的关系,对于个别学生的评价还是不够及时,语言不够丰富。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另外,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们应采用不同的方式去进行引导,让他们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按自己的意思表达想表达的内容。

总之。通过这节白板公开课的教学,使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也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应不断学习,力争把白板教学掌握得更好。让其真正能为老师服务,为我们的学生服务。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作为高一年的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已掌握了一定量的古典诗词,但大部分的学生对诗歌鉴赏仍有恐惧感,对诗词鉴赏的方法掌握不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并让学生懂得从意境入手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掌握一定的古诗鉴赏方法。

1、新课标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在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反复诵读,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据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并通过巧妙的导入语、语文小活动及辩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第三条中又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据此采用讨论法和探究法以完成教学任务。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3、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2、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2、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多媒体、录音机。

1、期中考作文以“学会放弃”为话题,通过这次作文,我们懂得,取与舍贯穿于人的一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弃,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地与官场彻底决裂,选择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的.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2、大家喜欢旅游吗?(学生:喜欢)我们一起去新马太(云霄)旅游好吗?(学生:好)新马太不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而是我们云霄乡下的新坡、马铺、太史公墓。为何要向大家推荐新坡、马铺、太史公墓,因为现在最流行的旅游是农家游。今天大诗人陶渊明先生要带着我们去农家游,去游玩他生活过的陶家村,大家想知道陶家村有多美吗?(学生:想)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归园田居》。

1、陶渊明:(365—427),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号“五柳先生”。东晋田园诗人,开创了田园诗一体,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由于政治腐败,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41岁时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地走上了归隐的道路。

2、《归园田居》是一组诗,共五首,写于辞官归隐的次年,此诗为第一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叙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轻松喜悦之情,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1)范读正音并提示五言诗朗读节奏(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2)指名学生朗读,并加以评价。

(3)听录音,然后学生自由朗读。

(4)全班分成两组进行朗读比赛。

(5)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提问:诗中哪些诗句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诗眼或关键语句并分析)。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大家好!上完go straight on.一课,我对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进行了反思,现在和大家交流一下:

想起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 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没有成长,也就没有教育。”想想我们的英语课堂是不是很多时候仅限于对课文文本的学习?所谓的自主学习也仅限于对课文中的词、句的预习和巩固。学生们大多是为学而学,而非为用而学。当“所学”不能为“所用”服务时,学生们当然提不起兴趣。所以,本课中我尽量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在生活中也能运用所学的英语进行交流,从而感受学习所带来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比如,在课堂中我设计了“争当优秀小导游”这一活动。我发现当学生们看到凤凰湖、法华寺、海滨公园等自己熟悉的景色时,眼睛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急切的想参与、想表达。我还观察到一位平日十分沉默寡言的小女孩,今天也非常兴奋的在组内说着自己的想法。相信,在生活的土壤里学生们一定会学的更快乐、更有效。

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又特别喜欢表现。可短短的课堂40分钟,怎么能让每个孩子都得到表现和发挥呢?这时候小组互助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往往不能让人满意。有的小组“你争我夺”抢着发表意见,有的小组“安安静静”谁也不肯说话,有的小组把“讨论会”变成了“茶话会”,看似热热闹闹,谈论的却是教学以外的话题。 所以,本节课的每个小组活动,我都设计了“任务引领”,让学生围绕着“任务”进行活动。而且我还设计了“目标达成评价表”对每一次活动都有评价,通过自评、组评、师评,对学生的活动起到了监督和引导的作用。也让学生清清楚楚的看到自己的任务达成情况。

活动前有“引领”,活动后有“检测”整节课的小组活动做到了“忙”而不乱,“闹”而有序。每个小组都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

有人曾经说过:歌曲于灵魂就像水于我们的身体一样重要。孩子们是天然的音乐爱好者,他们的音乐感与节奏感较强,学一首歌往往比学一段话更容易。所以在本课之初,我利用歌谣引入新课。让学生们跟着熟悉的兔子舞的节奏,配合活泼的动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迅速进入英语学习的情境中。看着孩子们欢快的表演动作,听着他们甜美的童音回荡在教室的上空,我不由自主的问了一句“are you happy?”我相信那句声音响亮,又充满激情的“yes”是他们由衷的心声。也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英语学习的环境中。同时也在无意识中记住了本课的重点单词left ,right和straight。

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大约15分钟左右就会分散精力并对学习内容产生厌倦。所以,在学习turn left.和turn right时,让学生们站起来边转边读。让学生边做,边学,边体验,孩子们学得更快了,记得更牢了,体验的也更深刻了。

在对本课重点 turn left. turn right. go straight on.进行机械操练时,我再次设计了一个小chant。熟悉的音乐,郎朗上口的节奏,孩子们像背儿歌一样,轻松的掌握了这些句子。

在本节课中,我力求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快乐”中求知,在“活动”中学习。虽然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

1.交际活动操练不足

2.作业设计层次不足

在作业环节,我的设计是:画出你家到学校的小地图,并和你的朋友进行交流。从第二天的检查情况来看,很多孩子完成的不是很理想。有的孩子画不出来,有的孩子谈论不出来。是不是我应该设计一定的分层作业,让孩子们“跳一跳”都能“够到桃子”。让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教学反思是教师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思考、探索和解决寻找解决方案。反思总是指向教师自我的,教师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的主体。教师反思的过程,是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努力提升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思想付诸于实践后,再不断地进行反思调整。只有通过反思,才会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加完善,更加合理;只有通过反思,教师可以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进而对教学现象和问题形成独立的有创造性的见解;只有通过反思,才能不断地克服被动性、盲目性,掌控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目的性。

在备课时,光靠经验或一本教材、教参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深入钻研、领会教材,关注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创造性地处理教材,驾驭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把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许多教育者都有这样的感受,科学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效果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学科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既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把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知识渊源于现实生活。这样独特的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通过学习《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弥补了我十七年教学生涯中的许多不足。我知道了在教学中,只要在课堂教学结构,教学过程,教学体系上以全新的思路进行改革,进行创新设计,那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不是一句空话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在基于实践的教学研究中经验的不断积累,新的教学思想也必然在新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逐步确立。从有经验的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一个条件是教师对教学不断地进行研究与反思。设计教案的过程就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反思是教师成长的最好经历。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1. 必须是原创,抄袭将被判定为“不合格”。

2. 内容和格式必须与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要求相符合。

1. 将教学设计与反思模版表格从网页上复制到word中 ,在word中进行填写,注意要删除内容说明(蓝色部分)。再上传到网上,为了方便辅导老师批阅大家的作业,请大家将内容全部粘到页面上,不要以单一附件形式上传。 2. 如教学设计与反思中用到图片,上传到编辑器时不能直接粘贴,必须用插入的方式:

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是在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 学情境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选择多种方 法来解答。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在经过前一个环节之后,对有小括号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计算题方法已经明确。在本环节 主要关注学生能否找到单位“1”以及怎样通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计算的方法。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引导学生运用固有的知识进行迁移,来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具 体的计算方法,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现状为教 学基点,教师顺势引导帮助学生梳理思维过程,明晰所学知识,做好知识的建构。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运用多媒体生成 生:乔木林占 1/2,灌木林 占 3

学生自主探索对 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目 尝试计算 的通过比较加深认识, 培养学生的比较、归纳的能力。

六、教学评价设计1.完成教材第 118 页的“做一做。 学生试着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计算过程,重点看运算顺序及书写美观情况。 2.完成教材第 120 页练习二十三的第 1 — 4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第 2 — 4 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八.教学反思 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反思(不少于 200 字):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在教学情境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思考成果。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选择多 种方法来解答。 连加的知识探索过程比较简单, 学生的思维经过旧知识的迁移, 可以自主探索出结果。 有些问题是有单位“1”的加减混合的运算,学生需要找单位“1”再进行运算。这个环节添加了异分母分 数的连减和带小括号的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和运算,同时引导学生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自我优化。学生在经过前一个环节之后,对有小括号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计 算题方法已经明确。在本环节主要关注学生能否找到单位“1”以及怎样通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计算 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固有的知识进行迁移,来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 会具体的计算方法,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现状 为教学基点,教师顺势引导帮助学生梳理思维过程,明晰所学知识,做好知识的建构。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九

2品味《归园田居》中的景物描写,体会田园生活之美。

品味《归园田居》情趣和田园生活之美,通过品味田园之美去读懂诗人对于黑暗官场和混浊社会的厌恶。

一、图片导入。

(ppt展示qq农场游戏画面、农家乐画面)。

问:大家玩过这款游戏没有?

偷菜游戏是近年来风靡全国的一款网络游戏。游戏营造的童话式的田园风光,虚拟的种菜、除草、摘取、收获等田园劳作,满足了人们对于理想中田园生活的向往。除此之外,有的城市居民在郊外土地种菜,还有的热衷于农家乐旅游等,这些都说明了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喜爱,虽然很多人身在都市,心在田园,但是我现在还没有听说过有谁完全抛下城市生活,彻彻底底地投身农村生活的。但是早在东晋时代,有一位诗人,却抛却官场,实实在在地投身农村生活。这位诗人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回归田园生活之后写的一首诗《归园田居》。

(ppt展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示范朗读带,学生齐读。

2、范读并正音,请个别同学朗读,教师引导学生读时注意情感的把握。

3、文章大意疏解。

三、讨论鉴赏。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归”,明确告诉我们作者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他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后如何?请同学们根据这三点,齐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怎样分层次。

1、为何而归?

原因有二:

(1)本性爱田园。(2)由于官场的黑暗,无自由,无法实现抱负,作者归隐田园为独善其身。

思考1:如何理解“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明确:“羁鸟”和“池鱼”,是陶渊明的自比,一再说明自己误入官场,渴望自由,迫切回归农村过着自在的生活。这两句是名句,请同学们划起来。所以诗人决定要“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要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安守本分地回家耕种田园。

2、归向何处?

明确:园田。

小结:第一层归园之因:写作者的个性思想,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喜爱。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这些都是农村生活常见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幽美、清新祥和的美好画面。在这画面上,有近有远,有静有动,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这幅场景让我想起《桃花源记》里面的句子,大家说是哪几句?提示学生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这几句诗有视觉描写(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也有听觉描写(狗吠、鸡鸣),有感觉描写(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描写空间顺序是从近景到远景(近景有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景有村庄、炊烟),描写手法有以声衬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板书)。

思考:“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虚室”指空房间,怎么理解呢?

明确:归隐田园之后,少了一些人际关系,断绝了与官场上的人员的来来往往,房间显得更加空静。“余闲”少了客套应酬之事,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无尘杂、有余闲”中的一无一有正是诗人求之不得的生活方式,清闲,自在。《陋室铭》中有一句话非常相似:“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其实这都是在远离官场、远离世俗后得到了一种清闲、平静的生活。这一句是“归园之乐”的点睛之笔。

思考2:从陶诗中景物描写看,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明确:诗人通过对农村平常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情景交融,也可以说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

关于陶诗中情景交融的手法,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得很精彩:

请同学再次朗读,争取背诵描写田园生活的句子。

3、归后如何?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思考:“樊笼”和“自然”分别指什么?

樊笼,比喻昏庸浑浊的官场,人受到了束缚;自然,指田园,又指自然本性。

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使诗人有一种愉悦感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像是长久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返回到大自然了。

课堂小结:

思考:有人称陶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大家说是为什么?

明确:“百世田园之主”是说陶开创了田园诗派,“隐逸之宗”是说他向往并归隐田园。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园田居》,诗人既写了自己的田园之乐,也抒发了自己的归隐之感。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田园风光的优美和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并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归隐之后愉悦的心情。大家再自由朗读,重点体会文章写景的诗句,争取在课堂上背诵这首诗。

四、延伸拓展。

公元5世纪,中国诗人陶渊明离开官场,归隐田园,开创了田园诗一派;公元19世纪,美国有一位作家亨利·梭罗,也来到一个大湖边,开始了隐居生活,并将自己的隐居生活经历写成了一本风靡世界的书,有没有同学读过或者听说过?老师选取了其中两个写景的段落,大家跟我们这首诗对照着读一读,看看它们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大家读完可以分小组讨论。

根据同学讨论的结果,引出白描与细描两种不同的描写方法。

白描:描写景物的时候以简洁、质朴的语言,粗线条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不加任何词语修饰,不矫揉造作,一切自然而就,体现事物本色美的描写。陶诗就属于白描。

细描:抓住事物主要特征进行细致深入的刻画,文字优美细腻,多用修辞。(注意与细节描写相区分,细节描写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描写)《瓦尔登湖》就使用了细描,作者很注重湖水颜色变化的描写,而颜色的变化是非常细致的,作者用了细描的手法,精雕细刻,深刻细腻,多方烘托和渲染,使用了大量的比喻等修辞,文字丰富,句子优美,将色彩的变化真实自然地表现我们的面前。

陶诗使用白描,简笔勾勒出景物轮廓,留给读者想象空间;梭罗细致展现,湖水的颜色变化跃然纸上,两者各有千秋,都值得我们学习。

五、作业:

写一段景物描写的'文字,要求使用白描或者细描的手法,字数不少于300字。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

《我的叔叔于勒》。

基本信息。

执教者于小红课时一课时所属教材目录河大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本文主要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的转变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寄与作者美好的愿望,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关爱,多一份温情。

语言对于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学生阅读时注重语言的魅力,尽量让学生“安静的阅读”文本,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知识与能。

了解小说的学习方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人物形象。

了解资本主义社会冷酷的金钱关系,培养爱国情操。

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

学会小说鉴赏技法,用自己语言概括人物形象。

学习用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技巧,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一、本课按照高效课堂改革的基本要求,本着提高课堂效率的原则,把课堂教学分为:

1、新课导入环节。

2、自主学习环节。

3、合作探究环节。

4、巩固提升环节。

5、总结评价环节。

二、教法:。

1、朗读感悟法。

2、合作探究法。

3、点拨法。

三、教法意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思考和探究,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在农村,咱们班很多孩子都不是。

一、新课独生子女,你和兄弟姐妹在金钱和地导入环节(约位上发生过矛盾吗?你们怎么处理3分钟)的?请谈一谈。

1、个人展示关于作者莫泊桑的文学常识。

2、每组选一名代表板书测试生字词。

二、自主学习环节(约。

3、考察朗读情况,学生读——范7)读——学生读。

4、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

5、指导学生学习小说的方法和技巧。

多媒体展示《我的叔叔于勒》课文。然后根据启发性的提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边读边体会)。

谈切身体会和感悟。

激发学生兴趣,联合实际,引入新课。

学习。

按要求测试和读书。

指导学生完成自学内容。

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的理解课文,深刻。

根据多媒体问。

体会资本主义社会冷。

题提示小组内合作。

酷的金钱关系。探究一:从对于勒称呼的变化看。

探究,并表达自己出菲对其态度怎样?的见解。

通过探究和展示,培养学生探究学探究二:题目有于勒,主人公是。

三、合作组内学员交流。

习和表达实践的能于勒吗?

探究环节(约探讨,写出讨论的力。

25分钟)成果,以备展示。

探究三:从人物描写手法分析人。

通过分析线索,物性格特征。

小组长组织本。

体会情感,让学生自。

组成员探讨自己发探究四:分析小说中两处环境描己生发出对本文的见。

现的还没有解决的写的作用。解,并最终体会出作。

课内问题。

者的思想感情,明确探究五:《我的叔叔于勒》表达本文主旨。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提升对课文。

小组交流讨论升华对小说和作理解的层次。

四、巩固。

引发思考的问题,者情感的理解,同时提升环节(约。

1、小说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赤裸交流之后,展示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7分钟)。

裸的金钱关系,你怎么看待?达自己的见解。力。解决重难点。

2、学习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以后,你有哪些感想?

1、学生总结本课学到了哪些知识?分小组回答。

五、课堂小结环节。

2、教师总结评价本课的内容和学习情况,表扬进步,明确不足。

3、教师根据各组得分情况客观评价,发放奖卡,包括小组“表现奖”、“合作奖”和“进步奖”。

完成以下课后作业:

六、布置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1分钟)。

2、续写《我的叔叔于勒》要求情节合理。(2分钟)。

故事情节主人公性格。

开端:盼于勒(1—3段)。

板书发展:赞于勒(4—17段)。

设计高潮:见于勒(18—47段)。

结局:躲于勒(48—49段)。

自私贪婪庸俗冷酷。

心理。

希望。

主题。

有钱。

唯钱是。

渴望失望。

无钱。

沮丧。

从课下作业完成情况来看,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教学生成的问题较少。这篇小说很有新意,通过写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反思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的变化,艺术地揭示了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讲课过程中分析这一主题思想,一方面是靠学生充分地朗读,另一方面要利用好合作探究,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和主动性。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让学生思想在文章中得到升华,深刻体会情感内容,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时间的意义,激发珍惜时间的意识,立志养成和时间赛跑、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体验,理解重点语句的意思。

自制的关于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的小书签。

一、课前谈话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让大家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下面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谁起来大声地给大家读一读你搜集的名言,并且能把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说说吗?(生汇报)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相信你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今天的学习对“珍惜时间”会有更深入的感触。

师:是呀!太阳落山了,有再升起的时候;小鸟飞走了,有再回来的时候;小树枯萎了,有再绿的时候;花儿凋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然而时间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有人面对时间一片茫然,而有人却要和时间赛跑!两种态度,结果会一样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和时间赛跑》。(板书课题:和时间赛跑)

二、领悟文章

1、带着问题,快速的读一遍课文,之后思考填空:出示思考题:

(1)通过外祖母去世这件事,“我”懂得了_________,长大后要告诉自己的孩子_________。

(2)文中的“我”是一个_________的孩子。

(3)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

2、小组讨论之后汇报。

3、结合着学生的汇报问:爸爸看到“我”为失去外祖母哀痛的样子,对“我”说了什么话?边读边画在书上。读出自己的体会感受。

4、指名读爸爸的话。爸爸想让孩子明白什么?

爸爸的话朴实,深奥。“我”有什么反应呢?指名读。

5、重点理解两句关于时间的谚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体会时间的宝贵)

6、爸爸的话比这些谚语还让人震动,还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爸爸的话是什么呢?再读。

“我”不仅明白了,还非常着急、非常悲伤。想一想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二

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诵读是学习诗歌的基础,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读出诗人蕴含在平淡语言中的浓烈情感,并最终熟读成诵。再者,赏析意境是学习田园诗歌的必要环节,希望能通过描绘画面,学生能感受陶诗的意境。另外,知人论世是学习诗文的有效突破口,希望通过背景的引入,学生能更深刻、全面地理解陶渊明的志趣和情怀!这节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田园诗的把握,理清由“归”字折射出的三个问题: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从而深入体会陶渊明的志趣,理解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文。

2、背诵《归园田居(其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师生共同把握诗人心情的转变。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把握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体会田园生活的情趣。

1、探究诗人回归园田的原因。

2、赏析陶渊明营造出的闲适、恬淡、宁静、自然的意境。

1、诗人出仕的时代背景。

2、领悟诗人的志趣、情怀。

一课时。

一、导入。

东晋有位著名的文学家也曾经做过重要的人生选择,他选择的是舍弃官场回归田园,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这个人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名篇《归园田居》(其一),学习他的舍与得。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自读释疑,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2、理清思路:

(1)为何而归?

(2)归向何处?

(3)归去如何?

四、品读诗文,赏析探究。

(一)诵读、思考:为何而归?

——因为热爱田园,厌恶官场。

误落:从一个“误”字中,你能读出什么情感?——沉痛、悔恨。尘网比喻官场,官场是很多人追逐的对象,但诗人却为什么将之比喻成网?体现出一种怎样的感情?——对官场的厌恶。而且诗人被网住了多少年?三十年,尽管有夸大,但可以感觉到诗人极端的厌恶,不自由的情感。你能否读出这种感觉?应该重读哪些词?(再读,齐读)。

羁鸟、池鱼:羁是什么意思?笼中鸟、池中鱼。这实际上也是诗人的一种——自比。鸟和鱼本来应该是自由自在的,但现在却成了“笼中鸟,池中鱼”,所以他们特别渴望自由,所以应该重读?——恋,思。(诵读,齐读)。

诵读是情感的艺术,所以,同学们首先要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作者。

追问:诗人既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又为何要出来做官?

看大屏幕,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当时社会背景。学习诗歌,也要学会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往往是解读诗文的有效突破口!

3、他归园田居的目的是什么呢?

为了获得个性的自由,为了保持人格的独立,为了保持品格的高洁!

陶渊明一共做官十三年。

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这十三年,是理想如镜中花、水中月般可望而不可及的十三年。

这十三年,也是他的自由和个性被束缚,人格被压抑的十三年。

最终,405年的一天,他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潇洒回归田园。

(二)归向何处?

明确:归向园田(齐读)。

问:诗人笔下的田园景色有何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

明确: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白描手法,清新质朴。

概括追问:非常普通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在陶渊明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明确:恬静、幽雅,空阔而简陋,一片宁静、一片和谐、一派迷茫、一派朦胧,这是美似仙境的田园,让诗人弃官归隐,流连忘返。“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四句写近景,从自己的住宅写起你看,住宅周围有十亩土地,八九间草屋,地方虽不广,房屋虽不多,但毕竟是自己的小天地,是自由自在的王国。榆树柳树的阴影遮住了后房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屋子前边,环境是多么幽雅美丽!这里衬托出了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这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远景,远望村庄轮廓模糊,炊烟袅袅,一切是安详的、舒缓的、柔和的“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

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而这一切又与诗人在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

(三)归去如何?(齐读)。

明确:“无尘杂”/有余闲/久/复(注意炼字)——自由、安逸、喜悦。

追问:从中可见作者的人格倾向和精神追求是怎样的?

明确: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品格上的高洁和正直。

最后两句收束全文,诗人似乎在回答人们的疑问,为何对如此平凡的茅屋草木、鸡鸣狗吠津津乐道,如数家珍呢?原来是作者“久在樊笼”的缘故,作者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触处皆春了,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可以说,这两句诗,是对以前误入尘网中的官场生活的形象的总结,也是对已经开始的新生活的欣喜。

五、总结全文。

这就是陶渊明他的归来,他的舍得,在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浩然傲气,鄙弃官场,厌恶功名的高洁情怀,他不仅创作了世界上最美丽的诗文,而且塑造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人格他的独特艺术个性及伟大品格深刻影响着并将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六、再读体味,深切感受。

1、请带着对诗人生平的深切感受来再次美读诗文。(学生个读,教师范读。)。

2、请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

七、结束语。

海子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法国诗人兰波说:生活在别处,选择和舍弃都是为了追寻心中的理想!陶渊明找到了心中的园田,希望我们也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愿在这仅有的一次生命里,能遵从自己心灵的召唤,不白活一回。把这句话送给大家。

八、作业。

1、背诵全诗。

2、以“心灵的召唤”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文档为doc格式。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三

《小屋》是作者童年的家。那里是一个物质生活贫乏,但精神生活异常丰富的地方。瘸腿的大门,方方的窗子,光光的火炕,木呆呆的箱子……都留下了童年美好的回忆;妈妈对儿的声声呼唤,儿依偎在妈妈的身边,听妈妈讲书中好听的故事……怀恋之情让作者无法割舍。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童年生活的无限乐趣和作者对童年生活的难忘之情。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力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品味优美词句,感悟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注重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朗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6自然段。

2.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记忆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3.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

4.认识“秸、笆、沃”3个生字,会写“巢、沃、蹈、勾”等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记忆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6自然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创设情境。

(播放歌曲《童年》)同学们,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宝贵的时期,童年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请说说你童年的快乐时光。

2.谈话导入。

(多媒体出示画面“小屋”图片)在那绿油油的田野深处,有一间装满儿童作家王立春整个童年记忆的小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那间小屋,去感受作者对快乐童年的美好回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用“——”标出易读错和不理解的词语。

2.再读课文,说说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写了童年时在小屋生活的快乐时光,表达了对那段童年生活的难忘之情。)

三、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一)细读探究,体会小屋的简陋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4自然段),画出描写小屋的语句,想一想,小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汇报,概括出小屋的特点就是“简陋”。

3.体会小屋的“简陋”。

请找出关键词语,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屋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在以下几处引导深入体会:

(1)门是“瘸瘸”的。

因为门是由“几根长短不齐的木棒结成的”,立不稳,所以是“瘸瘸”的,用“瘸”来形容这样简陋的门,拟人化的描写,生动有情趣。

(2)窗口是一只方方正正的大“眼睛”。

窗户只有一个,可见小屋的小;把窗口说成“眼睛”,又让人感觉到语言的生动,富有童趣。

(3)地上站立的两个箱子,木呆呆的,绿色的鼻子,总也不会笑。

用拟人的手法写箱子的笨拙。一切简陋陈设,在“我”的眼中,都是富有情感的,都是充满情趣的,都像是“我”童年的伙伴。

(4)北墙上挂着一面拥满半边花的镜子。

此处要向学生说明,镜子用的时间长了,背面的水银会脱落,留下许多斑块,就像花一样,把镜子上的斑块说是“拥满半边花儿”,可以看出在“我”的心里,小屋的一切都是美的。

4.请再一次快速浏览3、4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描写的?(由屋外到屋内的顺序)

教师小结:文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有序的描写,小屋虽然简陋,读后却感觉充满了愉悦,处处流露着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

过渡:这样一间简陋的小屋,为什么会让“我”终身难忘呢?

(二)细读探究,感受小屋带给作者童年的快乐。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哪些快乐?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作者的快乐?把相应的词句画下来。

2.前后桌4人小组交流画下的语句。

3.全班交流,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

预设:

(1)伙伴们在小屋里玩耍的快乐。

从“震天动地地喊”“扭着荒诞不经的舞蹈”“莫名的喜悦”看出“我”和伙伴们玩得自由、尽兴。小伙伴们在一起,不需要什么好的游戏形式,没有像样的玩具,就是放纵心情,就是释放童真,就感到无比的快乐。这种快乐,让“我”终身难忘。

(2)在大自然中找到的快乐。

在第6自然段中运用多个“abb”式词语,写出了令“我”神往的小屋外的世界。语言生动,富有韵律。

第7自然段中连续几个“拼命”,真切地展示出了“我”玩得是多么的尽兴。段尾的反问句,更是生动地写出了我对外面世界的留恋。

(3)深入探究:写难忘小屋,为什么又要写小屋外面的世界给我带来的快乐呢?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明白,这是为下文在小屋中读书,体会书给“我”带来快乐做的铺垫。尽情玩耍的年龄,也是需要学习、读书的年龄。先有了“心野野的撒在外面”,再有下文的妈妈要把“我”的心拢回来。既想着要在外面撒野,心中又放不下小屋,所以作者说“梦里我变成小鸟要飞了,小屋却系在翅膀上,好沉好沉”。

(4)在小屋里听书、读书的快乐。

喜欢听妈妈读书,让“我”了解到书中的故事,书中的世界;自己读书,心被紧紧地栓在了小屋南角的那个装满书的箱子上。所以这时的小屋是满满的。

4.从5—9自然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朗读。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朗读情况,教师适时指导,要读出愉悦、欢快的心情。

过渡:小屋,不仅仅养育了作者,也给了作者难忘的童年时光。当作者要离开这与他朝夕相伴12年,给了他无穷快乐的小屋时,心中又有着怎样的深情呢?到文中亲身感受一下吧。

(三)细读探究,体会作者离开小屋时的感受。

1.学生自由读文,想一想,从哪看出“我”不舍得离开小屋?

2.读文后交流读书收获。

(1)从“车轮卷起一股烟儿,泪扑噜噜掉”看出对小屋的不舍,“我”是流着泪离开小屋的。

(2)从“小屋小了”“小屋远了”看出对小屋的不舍,从“小了”“远了”可以感受到“我”离去时,眼睛一直在望着小屋。

(3)从窗子“愣愣地望着我”和大门“傻傻地踮着脚”看出对小屋的不舍,这样的表情描写,表面是写窗、门,实际是写“我”离去的心情,自己不明白为什么要离开。读了让人感到离别的惆怅。

(4)“我”长大了,可念念不忘小屋,要背着小屋去逛大海,更深切地表达了“我”对小屋,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3.朗读指导。

请同学们选择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四、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请你再一次浏览全文,此时作者笔下的“小屋”又让你有了怎样的感受?

(物质生活贫乏,但精神生活异常丰富)

2.谈一谈在你的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5、6自然段。

2.小练笔:写写你自己的小屋。

第2课时

一、回顾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5、6自然段。

3、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什么感悟?

二、积累内化

1.学习生字、

(1)先独立认读要求会认的字,同桌之间互相考一考,认一认。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扩词练习。

(3)指导书写。

学生汇报生字的写法,教师重点指导“巢”的字头部分是3笔写成,注意收笔,不要写得太宽。

2.练习,比一比,再组词。

蹈()躁()睬()蜗()

滔()噪()踩()锅()

3.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三、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童年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或童年最有意义的事。举办“童年的记忆”交流会,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

四、小结

本文写了我的童年时代在小屋居住的一段生活经历,通过写自己对小屋情感的三个阶段,写出我成长历程和对小屋眷恋感恩之情。

教学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常常会走入误区: 要么把语文课上成了语言文字训练课,上成了纯粹的技术课,这就使学生怕语文,不愿意学习语文。教出来的学生呆板,没有创新意识,不会运用,知识也成了死知识。要么就是为了开掘文本的人文价值,强化人文的感悟,置文章的语言文字于不顾,一味地去“感悟”“体验”,忽略了词句的积累、句式的训练,丢失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教学变得空洞而不够踏实。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

本课在教学设计时,尽量寻找一个结合点,走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首先是改变了过去单一开掘人文价值的做法,在教学中尽量辅以对字、词、句、段的训练与品读,同时在训练中蕴涵对学生情感的教育,让学生学会热爱,学会珍惜,学会感恩。

本文写作方法上始终以儿童视角、儿童语言、儿童心理叙述故事。同时,他赋予小屋以人的情感,把一个简单的搬迁,写得充满了浓郁的感伤和牵挂。

但是在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对小屋的情感时,处理得比较简单,不够细腻,应该逐步分析每一个我对小屋的情感变化,从孩子的视角,体味“怀念”这种情感。

此外,在本课教学导入时,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较为成功。但在后面的教学中没有延续这种做法,教学效果就不够圆满。应该围绕“我”对小屋的情感变化,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就会使对课文的理解,以及训练达到双赢的效果,更加圆满地走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四

上完这堂课后,总体感觉学生对大数的认识,掌握较好,由于大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对大数的认识和学习。本课让学生认识的数是一些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少,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观察上海各个区的人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和认识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理念再进行教学,可能效果比较好,在教学后,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知识迁移,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在前面所学的100以内数的认识、1000以内数的认识、10000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等知识和经验,都可以在这节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认识所有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了解相邻两个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并在教学中加深对十进制关系的理解。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学习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2、注意建立数感,结合生活实际创设现实情境。

数学来源与生活,大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为了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与大数的这种联系,我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了解我国第五次进行人口普查的数据,并且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过的大数,使学生感受大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建立数感。对于数位顺序,数位,数级,计数单位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位数等知识,不把它当成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去独立思考、去和同学合作交流,从而理解这些知识。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计数器),让学生自己制作数位顺序表。

3、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本课的难点是中间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在教学时,我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讨论、实践、交流获得。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出读法,学得扎实,印象也深刻,这一教学效果比教师直接给出要好得多。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设计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对学生的多种评价:在上课过程中,我时不时给学生积极发言、积极参与的同学奖章,给予他们鼓励,就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在不断总结和表述思维的过程,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另外指名学生模仿老师出题让其他同学回答,由出题的同学给回答问题的同学加分,这是生生间的评价。

需要改进之处:

在备课时,应做到备学生,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我更多得关注老师采用何种手段去教,忽视了学生应该采用什么方式在学的问题,导致课堂气氛,学生放得不够。告戒自己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多学习、多探讨、多请教。真正做到用新的课改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做到自如驾驭教材,做好学生求知的引导者、点拨者。放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五

1、通过了解船的发展史,使学生懂得船与人类的关系,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2、引导和启发学生用艺术的形式把自己对船的认识和感想表达出来。

了解船的结构组成,绘制一艘自己喜爱的船,让学生在亲自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创造的乐趣。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对船的理解。

1、多媒体课件(船的发展史图片、实物图片以及有关船的儿童画)、船的模型、工艺品、蓝色台布等。

2、收集、查阅各种船舶的挂历、图片资料;跟船有关的历史故事、航海家的故事、传说或童话故事;玩具船、水彩笔、油画棒、水粉颜料、调色盘、小桶、剪刀、各种废旧物品、针线、固体胶、双面胶等。

3、创设情境,将黑板布置成一幅漂亮的海景图,让孩子们仿佛置身于美丽的海滨;循环播放有关船的精美图片。

(一)猜物导入,激发兴趣。

2、板书:船。

(二)引导回忆,体验经历。

1、小朋友们在生活中,在电视里,在资料上都见到过哪些船?它们有什么用?

2、乘过船吗?坐船有什么感觉?船的外形是怎样的?船上有什么?

3、出示船舶艺术品。(老师还带了一些船的玩具工艺品,想看吗?)。

4、出示一只玩具:瞧,这是一只玩具船,小鸭子的妈妈正在用桨划船呢,它们玩得多开心啊!

5、出示一艘红木帆船:有一个成语“一帆风顺”,所以帆船工艺品还常常作为礼物送给友人,祝愿友人鹏程万里,事业有成。6、出示一艘军舰模型:这是一艘军舰的实物模型,看看怎么样?除了舰身之外,舰身上还有许多现代化的装置,如监控台、雷达扫描仪、炮弹发射塔……这是一艘保卫和平的军舰!

(三)出示图片,感受文化。

2、很早以前,人们看到木头能浮在水面,就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船——独木舟,继而出现了木筏、竹筏、皮筏。后来利用风力发明了帆船,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又发明利用机器动力前进的船(轮船厂,内燃机船)如今,气垫船,水翼船又以其崭新的面貌谱写着船的发展史。

(四)范作导航,赏析激思。

1、前辈们用他们的智慧创造了他们那个时代最先进的船,你们能开动小脑筋,创造出未来属于你们时代的最先进的船吗?那么,在你们的想象中,未来的船是什么样儿的?同桌的同学可以相互讨论一下,现在谁来说说,同学们想出了许多新功能、新造型,想得真奇妙(板书:一、构思奇妙)。

2、出示课件,分析学生范作中的船。(这些是小朋友设计的船,先看看它们的造型怎样?相机板书:二、造型独特。这些同学在作画的时候都是先确定船身的形状和大小,画出船的整体外观造型,表现出大体轮廓,再画出局部结构,如划桨、桅杆、栏杆、船帆,船蓬等部分,注意了局部结构的大小比例与整条的船的比例相协调,他们还注意了船体的造型和设计与船的用途的联系,如:儿童游乐船的外形设计,可以像小动物水果等造型,具有童话色彩,再看看它们的色彩如何?(板书:三、色彩美观)。

(五)小组合作,提示步骤。

2、画好后,可以给你设计的船起个好听的名字。

3、董浩叔叔主持的《奇思妙想》栏目,有一个响亮的口号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一看就知道。——耶!

4、小朋友们都准备了吧,赶快行动吧!

(六)自由表现,老师点拨。

1、播放。

音乐,渲染气氛,同时循环播放有关船的图片资料。

2、教师巡回指导,因材施教,及时表扬有创意的学生。

3、鼓励学生就创作中出现的困难互相帮助,教师参与解决。

(七)展示评议,授奖激励。

1、作品完成后,可以送到前面来展示。好了,同学们的船只开始驶进美丽的洋口港准备参加世界船舶设计大赛了。

2、针对学生的制作情况进行自评与互评引导评价引导:大胆选材、与众不同、有创意(谁觉得自已想得特别新颖,设计得非常有趣?把你的作品介绍给大家看一看——在这些船当中,你最想乘坐哪一艘船?为什么?如果让你进一步改进,你有什么建议?)。

3、评出优秀设计奖若干个。

(八)总结延伸,整理环境。

1、现在老师宣布,今天的世界船舶设计大赛圆满成功!小朋友们设计的船新颖、独特,令人向往,我相信小朋友们长大了一定会成为杰出的设计师,把我们的祖国和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强。

2、下面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荡起双桨一起去游玩!(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flash)。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十六

作为语文教师,写教学反思是我们每天必做的事情了,只有写教学反思,我们才会发现在教学中的优点与不足在哪里,然后总结归纳,提出更好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进步。这是我写的是课文《边城》教学反思日志。

《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中长篇小说,课文节选了有关端午节翠翠巧遇傩送、大佬等人物的场景,语言朴实,韵味无穷。然而在学习过程中我的心头却萦绕了深深的痛。

首先,激趣阅读就没有达到预定效果。自认为是小说所以在设置时给了简介,给了背景介绍,给了作家作品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自读。但课上我发现阅读效果不好。

其次,导学目标不够具体。我们的学生已经是高一的学生了,我认为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已形成,故给了综合鉴赏题(品味语言)。结果在审题上又有学生吃亏。

最后,课上教师导学过程不够灵敏。课上发现问题虽及时停止了继续学习,但未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致此课师生收益都不大,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

虽然在第三课时及时调整了学习方法,但该导学课实施过程的缺失却至今让我耿耿于怀,我怀疑自己所做的努力,我怀疑自己的教学理念。可是学生的读书习惯却让我痛上加痛,他们告诉我:老师即使你说得再好,我们也不可能读这样的文字,它离我们太远了。找到了根我才释怀,我知道我依然缺了一样东西:应该平实地带领他们穿行于语文学习中,而不是凭感性。

今天我们师生都有了新的认识和发展,都能心态平和的阅读和学习了。我注重教学过程的每一步实施,学生注重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咬文嚼字已经成为目前我们学习语言的一个法宝。

现在看到学生的时步,我也心慰了。课文《边城》教学反思日志暂时就是这样了,通过这次的教学反思,我相信对于其它课的教学是有所帮助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