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中考政治选择题及答案(精选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1:33:24 页码:9
最新中考政治选择题及答案(精选8篇)
2023-11-13 11:33:24    小编:zdfb

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经验和教训的归纳和总结,能够起到反思和提高的作用。如何有效地学习一门新技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健康养生知识,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保持健康的方法和建议。

中考政治选择题及答案篇一

马原占5分,包括哲学3分,第1、2、11题;政治经济学2分,第3、4题;毛中特占4分,第5、6、7、8题;史纲占2分,第9、10题;思修占3分,第12、13、14题;时政2分,第15、16题。综合整个单选的.试题来看,难度不大,所涉及到的考点在我们平时的练习中经常见到。其中在复习资料中第3题、8题、9题、11题、14题都曾考察过!

马原占8分,包括哲学4分,第17、18题;政治经济学2分,第19题;科学社会主义2分,第20题;毛中特占10分,第21、22、23、24、25题;史纲占8分,第26、27、28、29题;思修占4分,第30、31题;时政占4分,第32、33题。其中在都复习资料中第17、21、24、26、29、32、33题都曾考察过!

客观题是政治考研的重中之重,因为它是涂卡答题,所以它比较客观、切实可据,对了就是对了,错了就是错了,不存在人为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着力把握重点,全面提升自身的分析理解能力,只要客观题分数得到保证,那么考研政治的总体成绩才会更出色。

中考政治选择题及答案篇二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重要历史经验,即能否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理论创新,这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

a.历史依据b.理论源泉c.时代条件d.现实依据。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2.经过80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表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

a.科学判断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b.科学分析党的现状的基础上形成的。

c.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d.科学判断党的自身变化后提出来的。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

a.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认识。

b.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的认识。

c.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4.十一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什么是共产主义,怎样建设共产主义。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系统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依据和科学内涵是在:

a.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党建工作时的重要讲话。

b.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c.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

d.2002年11月18日江泽民同志的十六大报告。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江泽民指出:"我们党要不断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必须紧跟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提出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其出发点和着眼点就在这里。"其中"这里"的具体涵义是:

a.政治格局在多极化化中曲折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b.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c.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d.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历史方位"包括国情、党情和世情。其中"党情"的具体体现为:

a.党员的数量、结构和素质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b.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之外出现了新的经济组织。

c.党已经从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变为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d.我国各个社会阶层在就业、分配等方面出现了多样性。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选项。

3.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其依据是:

a.它揭示了党的理论和党的领导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根本途径。

b.它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

c.它提供了党执政兴国成败的标准。

d.它丰富和深化了党的建设总目标的内涵。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4.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时代课题,但却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一脉相承"在:

a.都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都是为全人类的利益服务的。

b.都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c.都具有相同的社会理想。

d.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5.在新世纪"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这是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中考政治选择题及答案篇三

政治中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考试形式由原来的闭卷考试向开卷考试过渡,而且起来越显开放性和人性化。而近年来各地中考试卷中体现开放性和人性化的探究和实践题,则成了政治试卷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该类题型的主要特点是联系实际、取材广泛,形式多样、设问灵活,解答不惟一、强调创新。它是一种典型的开放性试题,其类型归纳起来主要有:文体写作类,问题解决类和活动准备类。

一、文体写作类。

这一类型的问题,主要考察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拟出一个活动,要求学生写些宣传材料或活动结束后写总结。文体写作的主要形式有:发言提纲、调查报告、板报设计(内容)、倡议书、调查报告、宣传标语、政治小论文等。其中较为常见的有:板报设计(内容)、发言提纲和倡议书等。

例:在一节思想政治课上,教师要求同学们以学习载人航天精神为主题,设计出一期黑板报。假如你做为班级的宣传委员,请你设计出:

1)黑板报的'主题报名。

2)板报的主要栏目名称(不少于2个),并选取主要栏目之一,写出其具体内容。

二、问题解决类。

这类题型主要是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考查。主要设问方式有:提出合理化建议,简述建议缘由,设想(或例举)实践活动。其中以提出合理化建议为主。

例:我们泉港区是一个正在建设中的感化港口城市,在不久的将来有大批的感化工业进驻我区,目前福建练化一体化项目(投资总额为268、21亿人民币)。

经国务院审批后,正式启动。泉港将真正成为练化行业的“世界级航母”。同时,也有更多的企业进驻我区,必将进一步失去我区经济的发展,但众多的感化工作必给环境带来严重的威胁。请用你所学的知识,向区政府进言,应如何才能实现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活动准备类。

这是对活动前期的考查,主要考查考生对活动过程的理解、运用及组织开展实践活动的能力。其设问的主要方式:确定活动形式,策划活动方案,规划活动步骤和具体内容。在考试中经常考到的活动形式主要有:主题班会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知识竞赛活动、专题讲座活动、社会宣传活动、演讲会、辩论会、座谈会等。其中以主题班会课的形式较为常见。这种类型的题目,主要的准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确定活动主题,明确活动目的。2)设计活动步骤、方式、方法。3)活动后的总结。其中活动步骤、方式、方法的设计根据活动形式而定,要求做到方向正确、目的明确、讲究实效、条理清楚。

例:目前,文化市场秩序总体是好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非法电子游戏经营活动反弹,“网吧”等营业场所违规经营,一些中学生沉迷游戏厅、“网吧”而荒废了学业,身心受到伤害。

市直某中学初三年一班决定召开一次主题班会:

1)请你为班会拟一个主题。

2)围绕主题,具体的活动准备和活动步骤是什么?

3)请围绕这一主题写一份活动提纲。

解法归纳:

解答实践与探究题的关键是关注实践、厚积薄发。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的过程中突破书本和课堂局限性,做到多看多思,关注国内外大事、本地区的大事,又要留意身边小事,还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学习应注重知识的积累,在广泛的猎取知识信息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并进行归纳和整理,在实践中加深对所学书本知识的理解,增强运用和创新能力,提高思想认识和觉悟。没有对实践的关注以及对知识的积累,实践活动题的解答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考政治选择题及答案篇四

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

a.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b.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c.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d.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2.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b.思维和存在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3.中国古代哲学家杨泉提出:“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水土之气,升而为天”。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4.“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它由体温推动,由食料支持。没有食料,心灵便渐渐瘫痪下去,突然疯狂地挣扎一下,终于躺下,死去。”这里所表达的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5.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

a.剩余价值论b.阶级斗争理论c.辩证法d.科学的实践观。

6.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7.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意识的产生:

c.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d.不仅反映自然界而且反映社会。

8.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

a.实践b.运动c.静止d.时间和空间。

9.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10.物质只有在它的运动中才能被人所认识,但为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提供前提条件的是:

a.时间b.空间c.绝对运动d.相对静止。

11.发展揭示了新陈代谢这一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发展的本质是:

a.变化b.增加c.创新d.运动。

12.“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

13.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14.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

15.认为在总量没有增减的条件下,事物结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是:

a.形而上学观点b.诡辩论的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d.辩证法的观点。

16.唯物辩证法认为假象是:

17.“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结论是:

a.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c.相对主义观点d.机械论观点。

18.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在强调:

19.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

c.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0.生活中人们常常使用“眼见为实”,对“眼见为实”的哲学评价正确的是:

a.它肯定感性认识的正确性b.它是人们长期积累的正确的间接经验。

2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22.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

a.选择论b.反映论c.建构论d.创造论。

23.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24.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从哲学上讲,这段话包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是:

a.非理性因素是人的重要认识能力b.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

25.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上的辩证法。对真理相对性的正确理解:

c.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很多种的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26.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是有条件的,谬误是无条件的。

27.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唯心主义在哲学的各个领域都曾受到过致命的批判和打击,唯独在历史观方面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唯物史观的创立最终将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中驱逐出去,其根本的原因是唯物史观承认:

28.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念,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关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

29.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指出:“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这一观点的积极意义在于说明:

a.国家的社会法律制度、民族精神都根源于地理环境的本性。

b.人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因素决定着社会法律制度的形成。

c.地理环境影响并作用于人类社会,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d.地理环境既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也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30.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人们总是依据生产工具以及分工状况来建立一定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b.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必然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变化上。

d.资本主义社会比封建社会优越,其优越性表现在生产工具的进步上。

31.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

32.认为“上层建筑只要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就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这一观点是:

a.违背了历史的辩证法的错误观点b.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c.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d.曲解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错误观点。

33.认为“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事件可以重复出现”,这一观点:

34.“在历史转折时期,只要充分认识历史的必由之路和自己的历史责任,做出正确的选择,就可以在历史进程中大有作为。”这一观点:

35.认为“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一观点是:

a.承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作用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正确观点。

b.否认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贡献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的错误观点。

c.承认所有的个人都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历史合力论的正确观点。

d.否认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贡献的错误观点。

中考政治选择题及答案篇五

9.戊戌维新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是因为变法政令(a)。

a.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诉求。

b.采纳了维新派开办国会的主张。

c.触动了封建制度的根本。

d.具有彻底性和不妥协性。

解析:2018年是戊戌变法120周年。本考点为史纲大纲解析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的第三个知识点: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其中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中第二点: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政治上,维新派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开议院、兴民权,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所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诉求。c、d为基本史实错误。

10.中共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完全取胜的斗争是(c)。

a.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b.香港海员罢工。

c.安源路矿工人罢工。

d.开滦五矿工人罢工。

解析:2018年是刘少奇诞辰120周年。此题考查史纲第四章开天辟地大事变中第三个知识点“中国革命新局面”中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中的工人运动。但是题干的问法超纲,大纲中并没有这一知识点。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发生在1922年9月,在共产党人刘少奇、李立三的领导下,一万七千多工人英勇斗争,迫使路矿当局承认工人的大部分条件,罢工取得了胜利,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a选项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发生在1923年,b选项香港海员罢工由海员工会领导,d开滦五矿工人罢工发生在1922年10月,非中共领导。

11.中共中央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有(b)。

a.不赞成张学良杨虎城的主张。

b.为了团结国民党共同抗日。

c.工作重心已向城市转移。

d.接受共产国际的指示。

解析:此题考查史纲第六章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中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中共从民族大义出发,为了解决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以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2.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d)。

a.结束国共内战。

b.商讨联合抗日。

c.寻求外国援助。

d.争取和平民主。

解析:此题考查史纲第七章为新中国奋斗的第二个知识点“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广大人民热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1945年8月,蒋介石连发三电,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毛泽东协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谈判。这一行动充分证明,共产党是真诚谋求和平的,是真正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的。

27.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是因为(abcd)。

a.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b.井冈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c.易于部队筹粮筹款。

d.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

解析:2018年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90周年。此题为毛中特和史纲的结合考点,定位在毛泽东思想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工农武装割据的原因,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即ad。加上井冈山自身的地理因素,地处湘赣边境,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井冈山周围各县是自给自足农业经济,便于部队筹粮筹款。cd,其中d选项超纲。

28.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abc)。

a.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東。

c.中共的地位根本性改变根本性变化。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解析:此题考查史纲第八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一个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之后。

29.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当时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cd)。

a.农民温饱上已经完全解决。

b.农村土地改革尚未完成。

c.人民公社体制亟待改革。

d.乡村企业管理体制亟待改革。

解析:此题考查史纲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接续发展中“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亟待改善,二是还有一亿多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所以a项表述错误。b项农村土地改革在1953年完成.d为超纲知识点,当时已经出现了乡村企业,但管理体制很不完善。

中考政治选择题及答案篇六

1.顺推法:顺推法是从高考生物题目给定的已知条件出发,运用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顺藤摸瓜”似地进行推理,最后得到问题答案的一种解题方法。顺推法是最常见、运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2.转换法:如果高考生物的一个问题用常规方法难以思考或计算比较繁琐,则可变换方式进行思考,从而把原问题转化成另一种新问题进行解答,以达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目的。

3.列举法:有些高考生物题目提出的问题比较复杂,或者涉及的数量关系较为隐蔽,此时我们可以根据题目的要求,将可能解决该问题的成串的知识点一一列举出来,也可把问题的答案全部列举出来,还可将问题分解成不重复、不遗漏的各种情况列举出来,通过解决各个小问题,最终使整个问题得到解决。

4.分解组合法:有些综合性的高考生物问题涉及的知识点众多,需要对问题进行分解,即将问题变成若干个小问题,求解出小问题的答案,经过恰当的组合得到问题的最终答案。

5.图解法:将高考生物文字材料转换成图解呈现出来,有利于问题的直观化、形象化,同时还可减少阅读量,降低理解难度。图解法在描述复杂的生物学现象或生理过程等方面有着广泛运用。

6.验证法:验证法是将高考生物题目所提供的选项代入题干的条件中.将得到的结果与题干所述的条件进行对照,从而得出正确答案的一种方法。

7.就熟避生法:就熟避生法是指在选项中既有熟悉的知识又有陌生的信息时,可以从对熟悉的知识判断入手,从而达到破题的一种方法。

8.反证法:反证法是指先假设结论正确或成立,然后顺着该结论逆推,如果得到需要满足的条件与题设条件相矛盾,由此可说明原假设不成立。

9.综合分析法:对于一些不易直接判断出高考生物正确答案的选择题,常要进行细致的分析、严谨的推理、正确的判断才可能得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称为综合分析法。

中考政治选择题及答案篇七

1.新时期的解放思想,关键就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思想解放,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什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怎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正确答案c。

2."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这种不清醒的突出表现是:

a.不重视发展生产力。

b.不重视改革开放。

c.忽视了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d.忽视了中国的国情。

正确答案a。

3.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之所以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之所以说邓小平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最根本的原因是:

a.邓小平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b.邓小平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c.邓小平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d.邓小平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正确答案c。

4.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世纪和新的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得出了一个科学结论,即:

a.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b.解放生产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d.在社会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正确答案a。

5.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这段话强调的是:

a.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

c.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

正确答案a。

多选。

1.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理论问题的意义在于它:

a.有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b.有利于解决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问和困惑。

c.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d.标志着我们已经完成了对社会主义的彻底地认识。

正确答案abc。

2.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邓小平深入思考社会主义本质的起点。在社会主义优越性方面的混乱和错误的观念主要有:

a.误把单纯的"精神崇高"理解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b.误把"一大二公"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c.误把"平均主义"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d.误把"普遍贫穷"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正确答案abcd。

3.邓小平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认识和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下列选项对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的本质包含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

b.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离不开社会主义制度。

c.社会主义的本质比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更为深刻更为根本。

d.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提出是以社会主义本质为基础的。

正确答案abc。

4.90年代以来,通过各方面的改革,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前列;但同时,其中国企改革就使2600万职工下岗,党中央实行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确保了下岗职工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再就业。这段资料表明:

a.解放、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

b.解放生产力只是社会形态变革的任务,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方向和要求。

d.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正确答案acd。

5.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出的理论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突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

c.突出了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d.突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正确答案abc。

中考政治选择题及答案篇八

19、良好性格的表现有:

a、待人处世有一个正确的态度b、坚强的意志

c、积极的情绪d、健全的理智

20、属于良好性格的选项有:

a、篮球比赛为本班队员呐喊助威b、一道数学难题坚持独立思考

c、不因小事而勃然大怒,也不因琐事而忧虑不安

d、对老师、家长的.批评不满而逃学

21、对青少年来说,性格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家庭的教育和影响b、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c、生理基础及差别d、自身的实践

22、人们择友的标准是不完全一致的,这主要是因为

a、理想志向不同b、物质利益不同

c、性格习惯、兴趣爱好不同d、生活经历不同

23、下列说法正确的选项有

a、友情也称为友谊,是人们在交往中产生的一种亲密情谊。

b、平等互助是发展真挚友情的基本条件。

c、男女同学之间由于性别、性格的差异,不可能建立真挚友谊。

d、是真挚朋友就应讲“哥们儿义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