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中国近代各阶级的救亡图存运动论文(实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5:23:45 页码:7
2023年中国近代各阶级的救亡图存运动论文(实用10篇)
2023-11-24 15:23:45    小编:zdfb

学会平衡工作和生活,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的美好。要注重总结的逻辑性和条理性;看看以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总结范文,或许能够给大家一些灵感和思路。

中国近代各阶级的救亡图存运动论文篇一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凭借《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民族矛盾的加剧促进了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广大农民饥寒交迫,纷纷揭竿而起,在道光三十年末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大规模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制度纲领。

(1)《天朝田亩制度》。

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内容: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意义: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只是空想,无法实施。

(2)《资政新篇》。

内容: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评价: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但未涉及农民土地问题,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未能真正推行。

结果。

由于指挥失误,内部腐败严重以及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导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失败。

中国近代各阶级的救亡图存运动论文篇二

首先从历史潮流上洋务运动与工业革命就是完全不同的。工业革命是英国国内的力量起步之后十分的快速,而后来的时候为了清除国家还剩余残留的封建力量从而开展的活动,可以说英国在这方面做法是卓越的。而洋务运动与工业革命就不同了。洋务运动并没有意识到政权会是失败的原因,其实这也是由当时的社会条件和思想举鼎的。并且这一切的创新都是在封建统治的束缚之中进行的,所以说洋务运动既然逆反的是历史潮流那么就注定一定会失败。

另外洋务运动与工业革命从国家发面出发也是完全不同的。工业革命开始的时候英国已经有了新兴的稳定的政权,而且英国国内并没有封建残留力量,国家之外也没有别的国家干扰。但是洋务运动与工业革命又不相同。中国的洋务派根本就没有想过政权这一点,而且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和国力都是比较落后的,而且国内还有着态度恶劣的反对派,这样一来外敌强大而又根基不稳,洋务运动早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中国近代各阶级的救亡图存运动论文篇三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内外交困。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

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政府封建统治。

代表人物:中央:奕䜣。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指导思想: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5.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6.内容(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1)军事工业代表: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津机器局(崇厚)。

(2)民用工业代表:上海轮船招商局(李鸿章)、湖北织布局(张之洞)、汉阳铁厂(张之洞,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

(3)海军:筹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中央成立海军衙门。

(4)新式教育:同文馆建立,举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出国。

7.结果。

甲午中日战争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其根本原因在于未从根本上变革落后的封建制度。

中国近代各阶级的救亡图存运动论文篇四

洋务运动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产生的一场自救运动,所以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一定跟西方列强的侵略有关。但是仅有外国的侵略,如果自身并没有意识那么洋务运动也不会产生,所以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另一部分是国内原因。

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中的国际原因首先是西方列强的进一步侵略,甚至已经演变成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使得清朝统治者中的那一部分觉醒者意识到了只有通过自强才能够挽救自身的危机。其次是还有社会上的一些先进分子对西方思想等的传播,使得清朝统治者看到了希望,比如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思想。

而洋务运动兴起的内部原因首先是国内的农民起义愈演愈烈,其中最著名的是太平天国运动,他们严重的威胁到了清王朝的统治,这使得清政府有了强烈的危机感。另外就是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后,满清贵族内部的危机感,他们不再沉迷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而是开始睁眼看世界,因此引发了一场从统治者上层开始的自救运动,也就是洋务运动。当然还有上层统治者的支持,比如总理衙门的成立,得到了慈禧等清朝实际掌权人的支持,并且有足够的影响力来引导普通大众。

所以说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包括国内外两个方面,其中列强瓜分中国的行为是洋务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原因,而国内的战争则是洋务运动兴起的催化剂。

中国近代各阶级的救亡图存运动论文篇五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的组织下发动了“公车上书”。后在康有为、梁启超的领导下,发动了维新运动。

内容。

严复,译亚当·斯密《原富》,孟德斯鸠《法意》,赫胥黎《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天演论》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思想基础。

结果。

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经过百日,被囚至中南海瀛台,以失败告终。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中国近代各阶级的救亡图存运动论文篇六

摘要:19世纪六十年代,清政府举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洋务运动,但最终归于失败。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自强求富运动,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注定了它的最终失败,但它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对封建传统观念是一个强大的冲击,同时又促使了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

关键词:洋务运动;民族工业;近代化;现代化。

前言。

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政权定鼎于南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金陵,建立了与大清分庭抗礼的政权;又过了三年,英法联军在美国、沙俄的帮助下,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赶跑了咸丰帝,留下了暴行。清朝的统治内外交困,岌岌可危,为了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抵御外敌侵略,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这就是洋务运动。

一、对封建传统观念的冲击。

1、洋务运动从根本上动摇了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重农轻商”的观念。

重农抑商政策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这是造成近代中国落伍于西方的重要原因。幸而日后由于时势的发展,洋务派領导人物体会到列强经济侵略的严重性,掀起了以富国富民为主的重商运动,为清朝自强带来新的活力,使中国的近现代化工商业萌生并渐渐成长。

2、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

洋务派固然是在维护封建制度的框架内学习西方,这一原则后来被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是,从完全排斥“西学”到决定“西学为用”,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近代的中国,在社会发展水平上和西方国家出现巨大的反差。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西方主要国家相继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从农业文明步入工业文明,新发明、新技术不断出现,生产力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社会面貌日新月异。而中国,却正处在封建社会江河日下的阶段,政治腐朽,经济、军事落后。落后招致受欺,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使中国蒙受了空前的民族屈辱。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社会发展水平曾长期居于世界前列的中国,竟然远远地落在了世界潮流的后面,这是十分可悲的事实。然而,更为可悲的是,清朝统治集团中的大部分人在连续遭到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情况下仍然不能正确地认识这个事实。愚昧无知和虚骄自大是清朝君臣的两大特点,无知强化自大,自大加重无知。他们一方面对手持先进火器的侵略者束手无策,屈辱求和;另一方面却仍然沉迷在“天朝上国”的梦幻里,自我欣赏,夜郎自大,拒不承认落后。

洋务运动把西方近代文明成果呈现在对其茫然无知的中国人面前,使人们开始耳闻目睹和亲身体会这些成果的优越之处,从而逐步澄清了对“西学”的种种误解,由一味抵拒,渐至批判地吸取。盲目自大的心态日见改变,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客观地面对现实,承认两方科技的进步,不再反对把“西学“引入中国。

二、洋务运动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开端。

洋务运动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机器生产,实现了中国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相当自足的社会体系,生产主要靠人力。中国自古有较多的科技发明,并长期在世界占领先地位,但自14世纪后科学技术一直处于僵滞、停顿的状态,以致没有出现像西方那样的科学革命。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目的,创办了一系列军事工业。70年代,洋务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洋务派在继续兴办军事工业的同时,又着手兴办民用工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是当时最重要的几个官督商办民用企业。

这些民用企业的性质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这些企业采取了机器大生产,引进了大量的机器设备与技术,生产出了自己的工业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洋务派举办的民用企业,从一开始就与外国在华企业进行了激烈的斗争,但由于它们经营不善,管理落后,不足以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扩张。但无论如何,这些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的出现,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近代化的开端。

三、洋务运动客观上促使了中国新阶级的诞生和发展。

1、洋务运动促使中国诞生了最早的民族资产阶级。

投资洋务企业的多数“商股”,后来成为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基本成分是官僚、买办、商人及地主。依经济力量的强弱,这个阶级有上层和中下层之分。一般说来,由官僚、买办、地主转化而来的,其企业的资金、规模和发展,优于出自普通商人和手工工场主的资本家,前者属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后者则属于中下层。民族资产阶级各阶层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之间,都是既相联系又相矛盾的,只在程度上各有不同,由此决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具有两面性的特征。一方面,它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所以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另一方面,它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又缺乏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尽管有革命和妥协的两面性,民族资产阶级毕竟是当时新的社会生产方式的体现者,它所进行的维新与革命运动,都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2、洋务运动也促进了中国近代无产阶级队伍的发展与壮大。

中国无产阶级是晚清社会最早出现的一个新阶级,先于中国资产阶级数十年。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五口通商地区,使当地的自然经济日遭破坏。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为求生计,或入外资在华企业做工,或充口岸码头工人及外国轮船海员,第一批产业工人即由此诞生。

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者,是近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它自诞生之时,就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三重剥削与压迫。因此,中国工人阶级从一开始就不断以罢工形式进行斗争,或反抗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与欺压,或针对本国业主及封建势力的压榨与凌虐,显示出强烈的革命性。虽然在洋务运动中及五四运动前没有登上政治舞台,但它却是一个最有希望、最有前途的革命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

四、洋务运动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洋务运动失败原因除了满清政府的腐败之外,还在于洋务运动的主持者和支持者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单纯地看成一个技术行为或生产行为,而忽略了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要求与之紧密相连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使由这些相关因素构成的社会结构失去协调性,使某一单一因素的发展失去了各社会因素的配合。

首先,政治上,洋务运动时期,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的不独立就注定它是不可能成功的。它启示我们:中国要走上独立富强的现代化道路,这是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的前提保证。

第二,经济上,在当时的中国,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侵略和控制不允许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中国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的包围下是很难发展的。所以,我国的经济发展就必须建立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同时要积极进行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提高国民素质,大力引进外资,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使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第三,文化教育上,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旨在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它虽然代表着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方向,但这种只追求短期效益的教育是不可能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的。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需要具有科学创新精神的人才,教育要从孩子抓起。实践证明“科教兴国”战略才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胜利的正确、伟大的决策。

结论。

清政府从19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虽然由于种种原因遭到了失败,但洋务运动的开展又从客观上促使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中国人思想上的“闭关自守”也逐步被打破,尤其是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反面教材,从失败中汲取深刻的教训,以利于我国更好的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对洋务运动,我们应该进行一分为二的评价,既要看到它的消极影响,又要看到它的积极作用。

中国近代各阶级的救亡图存运动论文篇七

1861年辛酉政变以后,与原有保守势力有冲突的慈禧登上了统治的中心,为了能够坐稳统治地位,她对洋务派采取了扶植的政策,洋务派登上清朝的政治舞台后,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短短几年中,中国就已经具备了铸铁、炼钢以及机器生产各种军工产品的能力,产品包括大炮、枪械、弹药、水雷、和蒸气轮船等新式武器,装备了一些军队他们还开办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广州鱼雷学堂、威海水师学堂、南洋水师学堂、旅顺鱼雷学堂、江南陆军学堂、上海操炮学堂等一批军事学校,为国防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

北洋海军的建立,是洋务运动军事方面的最高成果之一。尽管最后北洋海军失败了,但是它毕竟曾经是中国可以威慑海洋的先进军事力量,在世界海军史上都占踞了一席之地,并且在培养北洋海军的过程中,还带动了一系列的近代事业发展。

随着军事工业的创办,洋务派认识到,强大的国防基础在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要求能源、钢铁等工业与之配套。同时,为了维护民族利益,也必须发展民族经济,与洋人“商战”、“争利”。于是,他们提出了求富的口号,民用工业和新式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起来了。

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建立了轮船招商局。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招商局开办仅三年时间,就为清政府回收了一千三百多万两银子,还将业务发展到外国,打破了外国航运公司的垄断局面。

以后,中国近代矿业、电报业、邮政、铁路等行业相继出现。轻工业也在洋务运动期间得到大力发展。1880年,左宗棠创办兰州织呢局,成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鼻祖。中国近代纺织业、自来水厂、发电厂、机器缫丝、轧花、造纸、印刷、制药、玻璃制造等等,都是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建立起来的。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的民用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奠定了中国近代化工业的基础。

中国近代各阶级的救亡图存运动论文篇八

摘要: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阶段。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近代工业化的启动与第一波的推进,对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科学教育及思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促进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系列深刻变动。

abstract:westernizationmovementwasthefirstphaseofmodernizationinchina,resultinginthebeginningofmoderntimesinchinaandthefirstwaveofindustrialization.itplayedanimportantroleinthepromotionofchina'smodernmilitary-industrial,civilianindustry,scienceeducationandthedevelopmentofideologyandculture。thathadcausedaseriesofprofoundchangesinmodernchinesesociety.

关键词: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

中国近代化是伴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展开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洋务运动是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启蒙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些论者以洋务运动最后失败为由否定它在历史上的进步意义,这样的评价并不全面。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1)。

一、洋务运动为中国经济逐渐走向近代化创造了条件。

第一,洋务运动在中国的封建大地上栽植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幼苗。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清政府正处于危机之中,内有太平天国起义,外有西方列强的侵扰。为了挽救其统治,清政府内部分化出一批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的有识之士,即洋务派。他们普遍认识到中国必须谋求富强之道,且需从“练兵”、“制器”开始。如实?说:“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2)曾国藩早在咸丰十年就提出“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可期永远之利”的主张。因此他极力赞同购买并制造先进枪炮,认为“购买外洋枪炮,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3)。经办洋务最多、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李鸿章在列强侵略面前也悟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4)为此曾国藩设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先后设上海洋炮局、江南制造总局与金陵制造局。洋务运动由此进入以发展军用工业为主要内容的“求强”阶段。

随着军用工业的发展和洋务派认识的深化,他们懂得了“必先富而后强”即经济力量是军事力量的基础,如李鸿章说:“欲自强,必先裕饷,欲饷源,莫如振兴商务”。(5)于是洋务派在继续举办军事工业的同时大力兴办民用工业,由此洋务运动进入“求强”与“求富”并重时期。洋务运动期间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矿企业,先后共有29个单位,其中以开平煤矿、漠河金矿、汉阳铁厂、上海织布局、湖北官布局等规模较大。同时还兴办了大批现代交通运输企业,包括近5万吨位的轮船招商局,津沽铁路、关东铁路、台湾铁路共计477公里。还有通行全国的主要行省的电报及邮政事业。新式工矿企业的设置,改变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手工操作的生产方式,开始有了以机器生产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近代轻工业、重工业,为近代资本主义企业的产生起了示范作用。近代工业的出现,也带动了国内市场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社会格局开始了较为深刻的变化,产业工人队伍逐渐形成,据估计,到1894年,中国近代产业工人总数已有近十万人。

第二,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鸦片战争后,外国的入侵首先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企业的兴办以及商品性产品的生产,进一步破坏了自然经济,促使商品经济发展,使传统的剥削方式开始改变。洋务派在创办民用企业时,主张“官合民之力以收利权”,采取了招引私人投资的办法,倡导商民附股洋务企业。我国早期创办的、规模较大的近代民族工矿企业,大都通过洋务派向清朝政府申请“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洋务派确曾给予过一定的支持或扶助,如为这些企业向清政府请准贷款、垫款,解决企业资金不足的困难。轮船招商局于1872至1877年间向清政府借款达1928万两,电报局于1889年向清政府借款达62万两。洋务运动的兴起,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三,洋务运动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化的进程。洋务派已认识到外国的经济侵略对中国的危害,并提出发展本国的工矿交通电讯业以“分洋商之利”。(6)如李鸿章曾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7)又说:在“中国内江外海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之时,中国“宜购造轮船,运粮揽货,以济公家之用,略分洋商之利。”于是,他创办轮船招商局,希望“渐收利权”(8)。洋务派通过兴办近代民用企业,确也收到了一些实际的效果。以轮船招商局与上海机器织布局为例,轮船招商局创办20年间,共得纯利润600万两,是实际资本的12倍。仅在创立的头三年,“洋商少装客货,三年共约银493、3万余两。因与该局争衡,减落运价,三年共约银813.6万余两。是合计三年中国之银少归洋者,约1300余万两”。(9)上海机器织布局成立后获得十年专利权,这固然不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但它明确规定“无论华人、洋人均不得于限内另自纺织”,其用意在于使洋人在中国设棉织厂的“后患庶几可免”(10)。这表明洋务运动使中国市场不再是外国商品的一统天下,为中国经济逐渐近代化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二、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洋务运动还兴办了近代文化教育事业,传播了科技知识,培养了人才。洋务派认为:“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11)因此,洋务派一开始就把引进西方科技作为主要手段。但随着科技和机器的输入,对掌握这些技术的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为了培养科技人才和应用人才,“授以机器工程之理论与实验,以期中国不必需用外国机器及外国工程师”(12)洋务派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天津水师学堂、广东陆军学堂、天津军医学堂等学校,这些学校以学西学为主,对学生进行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教育,直接为军事企业和工矿企业输送人才。新学堂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学习了外语、自然科学知识及专业理论和技能,成为具有近代化知识结构的应用型人才。洋务派注意留学教育,认为要培养足够的、合格的新式人才,必须派人到外国学习“远适肄业,集思广益”,“使西人擅长之计,中国皆能因习。然后渐图自强”(13)1872年清政府派出第一批幼童赴美留学。到1875年共派出四批120人,从1877年起,又派出108人赴英法等国留学。从此以后,清政府中央以及一些地方督府不断向海外派遣留学生。这些留学生接受了近代科技知识,亲身感受到资本主义文明,文化知识结构和思想意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回国后,倡导西学,成为新式知识分子。在他们当中涌现出许多科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成为中国近代化事业的栋梁。洋务运动给古老的中国带来了许多近代化新因素,它使中国有了西方的技术设备和生产方式,有了轮船、铁路等新式交通工具,有了邮政、电报等新式通讯手段,有了新式学堂和翻译、刊印西方书报的机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文明,推动了中国社会思想的进步,推动了近代文化特别是科技文化的发展。

三、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洋务论者已把师夷之长,夺夷所恃与变法主张结合起来,这在封建主义的“祖宗之法”上开了一刀,在学习西方,通向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洋务派中出现了要求政治改革,主张君主立宪的人。如郭嵩焘在1875年时提出“令沿海商人广开机器局”的倡议,提出西方各国富强的根本,在于“朝廷政教”。(14)可见,从仿造坚船利炮、师法工商技艺到要求政治改革,表明一部分洋务派对西方长技的认识已在不断深化。在此思想的启示下,19世纪80―90年代,中国出现了早期维新派,开始从洋务派中分化出来。如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提倡设议院,从更深层的政治制度方面从事改革。

因此说洋务运动不仅只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同时还启迪了人们去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政治制度,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由于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当时国内外的环境决定了其只能畸形发展,洋务运动不可能独立完成中国近代化的任务。

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颇多争议的史学课题。本文的论述意在强调,洋务运动是以近代工业化为主体的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阶段,应是不争的事实。这样说并没有否认这第一步跨得并不好,也没有否认洋务派的决策思路与内部分歧对这一历史进程的负面影响,更没有否认它的不彻底性和滞缓落后性。

注释:

(1)《列宁全集》,第2卷第150页。

(2)《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5第10页。

(3)曾国藩《覆陈购买外洋船炮折》见之于翦伯赞、郑天挺主编的《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第343页。

(4)《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5第10页。

(5)《李文中公全书・奏稿》卷39第32--33页。

(6)(7)(8)《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翦伯赞、郑天挺主编)近代部分上册第358--359、348、358―359页。

(9)《洋务运动》第六册第10页。

(10)郑观应《禀北洋通商李傅相为织布局请给独造权限并免子口税事》《后编》卷七。

(11)《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变法》第三册第224页。

(12)容闳《西学东渐记》。

(13)《拟选陪颖子弟出洋艺疏》《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30。

(14)洋务运动,第1册:142页。

中国近代各阶级的救亡图存运动论文篇九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太平天国的打击,清朝的一部分官僚开始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为了解除内忧外患,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这样一部分人被称为洋务派。在此之前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学习西方国家的优点以增强国力,例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国际背景。

中国近代各阶级的救亡图存运动论文篇十

首先第一点洋务运动不管有没有成功都是中国人民的一次思想解放,因为在这次运动中很多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之处,开始希望用这种改革的方式使中国人民的思想得到解放,让他们获得自由。所以在思想的层面上来讲,洋务运动是一场标准的思想解放运动。

其次,从政治上来说,洋务运动的性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资本主义的性质,因为这一场运动原本就是由民族资本主义的代表人发起的,他们希望从这一场运动中让当时的中国人民不再受到封建统治的压迫,这一次运动之后的中国虽然并没有使广大的人民群众从封建的牢笼中完全解放出来,但是却在思想上和政治上让人们有了全新的认识。

从第三个方面来讲,洋务运动除了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改革作用之外还在军事上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洋务运动的性质中也可以说洋务运动是一场军事改革运动,因为它使当时的中国军队从刀剑时代中解放出来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