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优秀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4:40:53 页码:9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优秀20篇)
2023-11-13 14:40:53    小编:zdfb

教案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编写教案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情况,设计合理的教学步骤。以下是一些受到专家认可和推荐的高质量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查阅。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一

教学重点:体会平面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有多种方式,但都需要两个数据。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不同的方式缺点物体的位置。

教学关键:用数据表示点的位置。

学    法:观察,分析,探究,概括。

教学准备:自制的电影票,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

师:导弹的定点轰炸和飞船的准确着陆。其实都与什么有关呢?

生:都与确定位置有关。

板书课题:确定位置。

二  探究新知。

互动一。

师 我们接着来研究上述问题:学生独立完成。

师:在电影院内如何找到电影票上所指的位置?

生:根据电影票上的号码找座位。

师: 在电影票上“6排3号”与“3排6号”中的“3”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生:前一个“3”表示的是第六排的第3号。而后一个“3”表示的是第3排。

师:如果将“6排3号”简记着(6,3),那么“3排6号“如何表示?

生:(学生板演)记着(3,6)。

师:怎样才能帮拿着“4排”的学生找到他的位置呢?他为什么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生:他的电影票只有排数,没有号数。只要在后面加一个几号,就行了。

师: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要有两个数才能确定一个座位。

板书: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至少需要两个数据。

互动二:

生:在地理课中我们找一个地方用的方法是按照“经度和纬度”找的。

师:很好。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唐山在1976年发生了大地震的事情吗?

生:听说过。

板书:经度,纬度。

师:同学们想一想,确定位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按照方位来找。

师:很好。现在我们来看一次军事演习图。

挂图出示例一。小黑板出示问题。先独立思考,再讨论。然后小组汇报。

学生讨论的很激烈。并且很快找出了答案。进一步明确了确定位置需要两个数据。

板书:方位角,距离。

师:同学们刚刚表现都不错。为了奖励你们,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生:好。

游戏:方格有25个汉字,“c3”表示“天”。请按下列要求组成一句话。 。

5可明个万女4中我的一学3爱英天帅活2球里是生大1小孩打习哥abcde。

(1)  a5  a3  c4  e5  b1  c2  b4 。

(2)  b4  c2  d4  c5  a1  d3  e1。

(此活动为后面的区域定位法作准备。让学生明确区域定位的方法)。

板书:区域定位法也需要两个数据。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明确确定物体位置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但是基本需要两个数据。

板书:确定位置的方法有多种,但是基本需要两个数据。

互动三:p124面的“议一议”

由于有了上面的铺垫,学生很快就找出了各自的位置。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

2、介绍自己的位置(横为排,竖为列)。

五.作业。

1、p125页习题5。1的1,2,3题。

2、通过学习本节,再去感知生活中确定物体的位置还有其他方法吗?

六.板书设计。

确定位置。

确定位置至少要两个独立的数据。

确定位置的方法很多:纬度,经度。

方位角,距离。

区域定位。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于内容比较简单,在教学的时候注意了小组活动的组织,不使小组活动流于形式。在应该探讨的地方适当安排了时间,整节课下来平时基础很差的同学都掌握的很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2、能运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在制作方向板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学重点:

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七个方向,经历知识的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资助探索确定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学过哪些方向?

学生回答。

师:上节课我们学过的两个辨认方向的方法你们还记得吗?找两名同学到前面来用这两种方法辨别一下方向。

(指名活动)。

二、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方向与位置的其他知识,辨认方向。

(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中的情境图,分别看一看体育馆在学校的__面,商场在学校的__面,医院在学校的__面,邮局在学校的__面。

(指名回答)。

师:图书馆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呢?

学生:北面。

师:刚才说了体育馆在学校的北面,那描述的时候该怎么区分一下呢?其实只用东南西北来描述方向是不够的,还有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也可以用来描述方向。

(板书: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课件出示方向板。

找出八个方向点,将北方向给出,让学生写出剩下的七个方向。

课件再次给出第一幅情境图,让学生分别说出剩余的四个建筑物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通过例题讲解确定观测点,让学生知道方向具有相对性,确定方向时,首先要找准以谁为观测点,再根据观测点判断方向。

师:现在以自己为观测点,找一找自己的东西南北都是谁,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三、巩固提高。

练一练第一题指名回答。

第二题,第三题学生做,指名汇报。

四、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五、课后作业。

下课后自己制作一个方向板到操场上看一看,记录校园各个方向有什么,下课找同学汇报。

一、复习引入课题:

1、上学期我们一起认识了四个描述方向的方位词语,谁来说说是哪几个词?

学生说一说。

2、在生活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辨认这些方向的呢?

学生做一做。

3、在地图上我们又是怎样确定位置的呢?

教师课件展示四个方向,学生看一看。

4、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辨认方向”。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引语:同学们真棒!为了奖励你们,老师准备带大家到笑笑的学校去参观。

教师课件展示学校及周围建筑物图。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从画面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一下,然后与同桌交流一下,最后老师要请同学们向全班汇报。

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信息。教师将汇报到的建筑物贴片贴在黑板上。

4、怎样描述更清楚一些呢?

教师将另外的四个方向统一为: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5、请同学们用描述方向的八个词来说一说笑笑学校四周的建筑物。

教师课件展示题,让学生说一说。

三、制作方向板:

1、教师展示方向板,学生观看。

2、教师指导方向板的制作方法:拿出一张正方形纸,先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最后把纸摊开后再对角对折。在出现的八条折痕上标出八个方向。

3、同学交流谁的方向板做得好,谁的需要改进。

四、利用方向板:

1、在教室里辨认八个方向。

2、坐在座位上,说一说你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向分别是哪位同学。

五、实践综合应用:

1、教师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学生观察。

2、请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北京、吉林、上海、四川和自己的家乡。

3、完成书上第23页的第1题。

4、学生看书第23页第2题,说一说图中建筑物的方向。

5、教师课件展示图片,学生做游戏:说一说小乌龟的周围的数字各在小乌龟的什么方向。

6、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说一说校园内各方向分别有些什么。

六、全课小结:

2、说说你在今天的课堂上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认为自己哪些地方表现最棒?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再努力。

七、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学习的知识和自己每天放学回家所走的路线,设计出自己的回家路线图。

教学反思:

1、我以“参观笑笑的学校”为引子,以解决“笑笑学校的四周有哪些建筑”为导线,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能力。

2、教学设计时我积极关注学生的认知背景和生活经验,在教学中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引起学生高度的兴趣和注意力。

3、为了对生活中的数学进行提升、建模,抽象出数学的规律、方法,我在体验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制作方向板的练习。

4、在“说说你的周围什么方向上有哪些同学”的过程中,我请相邻的的同学说方向,从而让学生感知方向的相对性,知道以不同的事物为中心,同一事物会处在不同的方向上。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教材通过购物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对“买4根棒棒糖需要多少元?展开讨论。由于是求4个0.2是多少?,这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学生列出算式是没有问题的。再让学生探索0.2×4等于多少,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教材中呈现的方法都是利用了乘法的意义,分别运用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几何模型得出了结果。教师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的合理的都予以肯定,不要局限于某种方法。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由于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对整数乘法的意义基本上掌握了,而小数乘法的意义只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原有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对学习小数乘法的意义具备的。对于0.2×4等于多少的计算方法,利用整数乘法的意义写成0.2+0.2+0.2+0.2的连加算式,小数加法学生已经学过,计算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也可以元、角、分来计算,即0.2元=2角、再写成2×4=8角=0.8元。这也没有多大问题。利用几何模型来计算,由于学生已经学过了小数的意义,让学生涂出4个0.2,然后再看一看涂了多少。也比较好理解。由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对学习本节课内容比较多,再加上教材中情境图,学生学习兴趣一定会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问题。

教师出示课件教材中商店购物的情境图,学生进行观察,然后提问:”从图.......看到了什么?”学生以小组或全班进行交流图上的信息。接着教师再提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多让学生提一些,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的提问,对于有助于本课的问题教师要板书。

二、建立数学模型。

1、列出算式。

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咱们一个一个来解决。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怎样列式。

先让学生独立列式。学生列出算式,

2、讨论计算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计算方法。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反馈。

3、试一试。

同学们的想法很好,已知每千克苹果的单价,求1.5千克多少元也要用乘法计算。那么怎样计算?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然后交流计算方法。在让学生独立解决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在全班交流。

三、解释应用。

1、在前面的情境中学生独立解决“练一练”第一题。

3、“练一练”第三题。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策略的选择。

1、学习方式: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

2、资源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小黑板等。

3、评价方式:激励性语言、自评、对照学习目标评价、教师评价等。

教学反思。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的结果,书上的方法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有一位学生提出了第四种方法,他的方法是:老师我先把小数中的数当成整数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等到一个整数积,由于算式两个因数中有一个因数有一位小数,所以积也应该有一位小数。我感到算法多样化,对学生的思维非常有益。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四

略。。。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有:分数的认识(一)、小数、三步运算和应用、统计表和条形图。

(一)数和运算的教学。

1、分数的认识;2、小数;3、混合运算;。

(二)统计图表的教学。

(三)数学思维专项训练的教学。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学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和分数乘整数的乘法。

2、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小数乘整数、小数除以整数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四则计算和简单的口算。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的近似值。掌握乘法运算定律,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3、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会计算三步计算式题,会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和比较简单的三步计算应用题。

4、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利用作图纸绘制简单的统计图。初步了解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对统计图表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

四、教学措施。

(一)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五、教学进度。

略。。。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五

“分数的初步认识”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第一小节。“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去年以前的老教材这部分内容是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112——113页,从去年秋天的教材才安排在四年级第七册75-76页,这也是因为认识到分数的理解较抽象的缘故而做的新调整。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教材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学例1——例5借助实物演示(如可能我也准备课件)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的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的基础。教学大纲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老师们常容易忽视这部分内容,认为它太简单,简单是我们对它肤浅的理解,实际上它较难理解。例如有一次在学了这部分内容有一个考试题是这样的,15的三分之二是多少,许多老师认为这是分数乘法,要到六年级才学,实际上这题没有超标,也是考验我们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是不是真正的理解了。如果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做出这题是非常容易的。所以我们要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能停留在一个表面现象上,而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分数。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确定本节课教学目的如下:

(1)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充分发挥直观教具的优势,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教学中要使学生在认识几分之一时,形成感知的概念,充分发挥表象在认识分数概念中的桥梁作用。

教学难点:分数的实质是反映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因此分母、分子的含义是分数教学中最本质,最重要的部分。

二、说说这节课的教法:。

分层递进,由扶到放。是我设计这节课主导思想,让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根据直观性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围绕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练习内容自制教具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通过实物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认识几分之一。积极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完成5个例题的教学。本节课的五个例题运用不同的方式处理,达到的教学效果。

三、说说对学法的指导。

认识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共有5道例题。根据学生指导的自主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教师在讲解例1时,首先引导学生观看演示,从日常生活实例入手,初步认识二分之一,接着扶着学生认识三分之一,再独立认识四分之一,五分之一,十分之一。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实现其学生的“学”,体现在教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学习中多次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营造出互动教学的气氛。

四、说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设计三个环节进行。

(一)引入:。

运用教具,以旧引新。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口头回答把4个饼和2个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几个?把4个饼、两个饼“平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饼分成两份,观察1个饼切成2份后,重叠比较大小一样。这每一份生活中叫“半个”,“半个”饼是多少能用整数表示吗?由此引入新课。

(二)授课。

(1)运用演示,初步认识概念。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几分之一的表象认识比较抽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讲解例1时,再次演示平均分一个饼。学生初步认识“平均分”,理解图中几份数和一份数的含义。这时教师指出这半个饼是一个饼的二分之一,引导学生在不同形状低上对折一次,表示出它的二分之一的操作练习。接着演示,把它平均分割成三份比较大小后还原,认识三分之一。学生通过对概念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很快明白了几分之一的含义。接着再教学分数的读、写法。

(2)实际操作,促进内化。

又请学生观察教师的另一种折法,并提问:所表示的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吗?

这时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为什么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学生按老师设计的目的说出:因为把这张纸都“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如果分成四分的大小不相等呢?它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这样就突出了分数概念中相当重要的前提“平均分”的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3)创设情景,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教学例四、例五时,学生观察,自学五分之一,十分之一的念义,随机提出问题,问题的设计分层递进,随例题发展,突出重点。

(二)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练习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为了使课内练习起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我在组织练习活动时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练习的形式要有变化,使学生在练习中保持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提高,让学生做题时都要动脑想一想。三是面向全体学生,练习要有“弹性”,保证全班每个同学都有较多的参与机会。

(2)又设计了一道小猴分瓜的小故事,这是一道趣味思考题。三个同样大的西瓜,逐个平均分成2份、3份、4份,让学生比较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大小,设问谁吃的多?为什么?这道题的练习目的,促进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融合贯通,激发学生兴趣,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具有一定的作用。为建立分数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概念埋下了伏笔,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了全课小结。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六

本课是在学生联系生活、收集数据、讨论读法、巩固与应用下完成的。引导学生不是为了读数而读数,而是通过会读较大的数来了解大数在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

本节课完成较好的部分有以下几部分。

1、创设了让学生收集大数这样一个活动。主要让学生知道了大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2、在读数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并关注合作的过程。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读数,在独立思考的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对于学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困难及时进行反馈。

3、在巩固与应用过程中,学生都能认真地练习,但出现的问题不少。如:在读书时,读万级的数漏写“万”字。

不足之处在于,我有时会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同时没有很好地把课堂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解决掉。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七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小数点搬家》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自主探究、归纳总结——小组合作、拓展规律——巩固深化、拓展应用——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以下三个阶段:观察讨论阶段、归纳总结阶段、实践应用阶段。

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可能会有以下答案:

(1)从元、角、分间进率分析:

4.00元表示4元0.40元表示4角0..04元表示4分。

4元是4角的10倍,4角是4分的10倍,4元是4分的100倍;。

反之4分是4角的十分之一,4角是4元的十分之一,4分是4元的百分之一。

结合前面的发现,我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小数点位置怎样移动?小数的大小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有了前面观察讨论阶段做铺垫,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4.00元到0.40元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一位,小数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4.00元到0.04元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两位,小数就会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此时学生对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就会缩小这一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也只局限于价格上,而这时教师的引导就应该发挥作用,把学生的发现上升到一个普遍性的规律: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板书);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

2.850.02850.285。

(2)帮小数点搬家:53.8÷1053.8÷10053.8÷1000。

在这一环节,我接着小数点搬家这一话题提出一系列的启发性问题。

问题一:自从小数点搬了两次家后,“喜羊羊快餐店”的客人可多了,喜羊羊着实高兴了一阵。可是月底一算帐却亏本了,为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说:小数点向左移动,钱越来越少了,价格便宜,当然不挣钱了。

问题二:可做买卖也不能亏本啊,怎样才能扭亏为盈呢?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了一定的购物经验,会马上想到,小数点向右移,使快餐价格上升。

学生很容易会总结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在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后,我乘胜追机,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0.4934.9349.3。

(2)你能找到小数的家吗?

0.9990。

0.09×100.09×1000.09×1000。

0.04元0.40元4.00元。

缩小到原来左移右移扩大到原来。

十分之一一位一位10倍。

百分之一两位两位100倍。

千分之一三位三位1000倍。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八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网络学习,使学生认识各种时间单位,探索个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协同合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运用网络的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进行数学研究的持久兴趣。

4、通过网络的在线交流和协作研究,使学生初步适应网络中的情感交流,积极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个时间单位的关系,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平、闰年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调查,收集资料。

二、导入,汇报交流。

1、说说你对时间有哪些认识。

2、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世纪、年、月、日、季度、周等。

3、说说你对哪些知识还有疑问?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三、自主探究。

1、你想知道的更多吗?你想学的更开心吗?就让我们驾驶太空飞船到时间的宇宙中去探索和遨游吧!(进入网上学习)。

2、教师预测需要集体层面讨论的知识。

(1)每月的天数。

问:通过你的观察,你知道一年中的12个月,每月各是多少天吗?

(2)认识大、小月。

每月的天数一样多吗?有几种情况?哪几个月是31天?(板书:一、三、五、七、八、十、十二)哪几个月是30天?(板书)其中还少了哪一个月份?那二月是多少天?(28天)有和他不一样的吗?(板书:二月28天29天)(苏亚星全屏广播一起观看二月份的天数)。

说明:二月,有的年份是28天,有的年份是29天。二月是28天的那一年是平年,二月是29天的那一年是闰年。(板书:平年闰年)。

板书小结: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每个月都有31天,我们把这些月份叫做大月;四、六、九、十一月,每个月都有30天,我们把这些月份叫做小月。二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

(3)记忆大月、小月。

问:你是怎样集注这些月份的天数的,能向同学们介绍你的方法吗?

学生介绍方法。

问:你是从哪里知道这个方法的?

这位同学观察的真仔细,大家都要做学习的“有心人”,不放过每一次学习的机会。

教师介绍拳头法、歌诀法等。

游戏:老师说月份,学生举手判断:左手大月,右手小月。

过渡:刚才我们提到二月是28天的是什么年?二月是29天的是什么年?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张表格。

(2)平年、闰年判断的方法。

大屏幕观察1989―的二月份的天数。

这些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你是怎么判断的?

质疑:奥运会在我国举行,你知道这一年是什么年吗?

组织学生讨论:观察―的平年、闰年出现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猜想:平年、闰年的年份数可能与几有关系呢?

学生假设――验证假设。

练习:判断下列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

1978年。

引导学生质疑:1900年的年份数除以4,也没有余数,为什么不是闰年?

打开资料库学生阅读,学生阅读:公历年份数是整百数时,要除以400。

四、归纳小结,交流心得。

问:今天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问:你还有什么问题?你有什么办法弄明白吗?

五、开阔视野。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综合实践或再线测试等版块。

教学要求:。

1.在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这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渗透对应思想,并结合有关题目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难点: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用具:媒体课件,12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欲,导入新课。

1.煤体出示口算题目20道,学生口算,统计两组的口算成绩。

2.小黑板出示两组口算成绩。

第一组。

姓名白雨晴孙源耿润田徐凯文。

做对题数20121420。

第二组。

姓名张文洁公维金王玉平许文卓王乙健。

做对题数2010182020。

小组讨论比较:哪一组的口算成绩好一些?

3、老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小结引入:。

因为两组人数不一样多,不能比两个小组的总题数,用每组平均每人做对的题数比,比较合理。那么,怎样求每组平均每人做对的题数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求平均数”。

二、实际操作,学习新知。

(一)分组操作感知。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分小棒的游戏:。

1.小组长把准备的12根小棒按要求摆在桌面上:第一排摆2根,第二排摆3根,第三排摆7根。

2.小组观察:每排摆的小棒根数一样多吗?

3.讨论操作:请你们商量一下,怎样移动小棒,使每排的根数一样多?

(二)汇报交流求平钧数的几种方法。

1.说明:现在每排都有4根小棒,这个4就是原来2、3、7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2.设疑:老师很想知道,这个平均数4,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

选几个小组汇报演示分小棒的方法,师板书相应的式子。

(1)移多补少。

从第三排小棒中拿出2根放在第一排,再拿出1根放在第二排,也就是“移多补少”,使每排小棒的根数一样多。

(2)汇总均分。

先把3排小棒合?起来,求出总根数,然后再平均分成三份,平均每排摆4根。

(2+3+7)÷3=4。

分析各部分名称:2+3+7表示什么?

3表示什么?4呢?

(3)假设调整。

假设每排都有2根,也就是以最少的第一排的2根为准,先从多的第二排中取出1根,从第三排中取出5根。然后把取出的6根小棒再平均分成3份,每排又可以分2根,再与原来的2根合在一起是4根。

3-2=17-2=5。

(1+5)÷3+2=4。

分析各部分的意义。

三、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看课本主题图、统计图。

2.分析讨论:怎样回答老师的问题,求出平均没个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3、学生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

(14+12+11+15)÷4=52÷4=13(个)。

启发引导:还有别的方法吗?

(1+4+3)÷4+11=13(个)。

师生共同分析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义,写出答案。

三、练习巩固,灵活运用。

(一)基本练习,尝试运用。

1.说明:请同学们用学习的几种方法求几组数的平均数。

2.逐一出示练习题,学生练习解答,师生共同订正。

(1)6、10、5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

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老师发现同学们求几个数的平均数时,都是先求出几种数量的和,再看看把总数量平均分成多少份,最后用总数量除以总份数求出平均每份的数量,也就是平均数。当然,我们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也要学会根据题目中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二)应用练习,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解决课前问题:哪一组的口算成绩好一些?

媒体出示答案验证小组讨论结果。

(三)对比练习,加深理解。

选择正确的算式。

(1)(180t200+220)÷3。

(2)(180+200+220)÷4。

如果要选第一个算式,问题应该怎么提?,。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在理解了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学习了怎样“求平均数”。通过学习,同学们不仅理解和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而且还能够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择算法。另外,还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平均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不能用学到的新方法算一算你们组这次单元考试的平均分?比一比哪一组成绩最好!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0的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位顺序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在昨天的数学课上我们了解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后,我国的人口数量,同时学习了较大数的读法,下面这些数请你来读一读。

56900 40080500 14590320。

2.提问:你读得又快又准,能说说读数的方法吗?(学生回答)。

3.请你说出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级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整理数位顺序表)。

4.写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七 七十七百零八一千五百三十二。

5.根据学生回答,明确万以内数的写法。

二、探究新知。

我们已学过万以内数的写法,今天我们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写法)。

1.整万数的写法。

出示:四十四万、一千三百八十二万、六百七十八万。

2.学生小组尝试写出这些数,然后交流写法。

3.根据学生发言,说明:整万的数,要写在万级上,只要在万级上写44、1382、678,然后在个级上写四个0就可以了。

4.练习:五万、六千万、八十万、九千六百七十二万。

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写法。

出示:十万三千二百四十五。

提问:这个数有几个级?应该先写哪级上的数,再写哪级上的数?

学生尝试写数。(画出分级线,让学生检查写的数是否正确。)。

老师说数,学生练习写数。

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五、四百六十三万七千八百九十二、

十七万九千三百、二十五亿六千四百七十二万。

中间及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提问:三十二万零六百这个数有几级?万级上怎样写?个级上一个也没有怎么办?

教师在数位表上写出这个数,再让学生读一读进行检查。

由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试着填写二千零五十万七千,再说一说是怎样写的。

学生回答:先在万级上写出二千零五十,再在个级上写出七千,合起来就是二千零五十万七千。

学生自主探究下面的数的写法。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三十二万零六百、二千零五十万七千。

三、课堂总结。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十

指导:1265830000先读亿级,十二亿,再读万级,六千五百八十三万,合在一起读作: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学生尝试读出:1295330000和6780000、13820000。提问:以上这些数中的0都在什么位置?读数时读0了吗?质疑:1807199这个数读不读这个0呢?同桌之间交流。这个数读作:一百八十万七千一百九十九。所以零不读。提问:0在什么位置时不读出来呢?小组交流。小结:当0在级的末尾时不读出来。4.研究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指导:40076先读万级,四万,再读个级,零七十六,合在一起读作:四万零七十六。强调:百位上的零必须读出来。学生尝试读出:11034、10030040(三)课堂作业设计1.教材第7页第1题。2.教材第6页第1题中的第(1)题。(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数位,数位顺序表,读亿以内的数)老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并知道从右起每四位一级,分作个级、万级、亿级。还学会了含有三级数的读法。

(分课时二、写多位数)。

一、教学内容。

人口普查,教材第5~7页。

二、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重点难点。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0的亿以内数的写法。

四、教具准备。

计数器,整数数位顺序表,数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在昨天的数学课上我们了解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后,我国的人口数量,同时学习了较大数的读法,下面就这些数请你来读一读。

提问:你读得又准又快,能说说读数的方法吗?

学生回答。

提问:请你说出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级的。

根据学生回答,整理成表。

(二)探究新知。

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写法,今天我们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写法。

1.整万数的写法。

学生发言,根据学生发言情况,教师小结: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要写在万级上,只要在万级上写44、1382、678,然后在个级上写四个0就可以了。

在刚才总结出的数位顺序表上写出上面三个数。

让学生读一读这三个数,检查一下写得是否正确。

引导学生总结,整万的数怎样写?

小结:按照万以内的数的写法来写,只要在后面添写四个零。

练习:指名让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在纸上写数。

五万、六千万、八十万、三千二百万、九千六百七十二万。

2.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写法。

谈话:我们已经会写整万数了,老师在说一个数,看谁会写。

板书:十万三千二百四十五。

提问:这个数有几个级?应该先写哪级上的数,再写哪级上的数?

学生尝试写数。

指名板演:103245。

学生板演后,教师可以画出分级线,让学生检查写的数是否正确。

老师说数,学生练习写数。

3.中间及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提问:三十二万零六百这个数有几级?万级上怎样写?个级上的一个也没有怎么办?在数位上表示这个数,再让学生读一遍进行检查。

由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试着填写出这个数,再让学生读一遍进行检查。

由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度着填写二千零五十万七千,再说一说是怎么样写的。

学生探究下面三个数的写法: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三十二万零六百、二千零五十万七千。

(三)课堂作业设计。

1、教材第6页第2题。

2、教材第7页第2题。

3、口答。

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万,它是几位数?

一个数的最高位是十万,它是几位数?

一个数的位数是9位,它的最高位是什么位?

(四)课堂小结。

提问:含有两级的数怎么样写?先写什么,再写什么?

写数时,遇到哪一位上的一个单位也没有,怎么办?

写数与读数有什么区别?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老师强调:读数和写数都要从高位起。但有关零的问题,读法和写法不一样。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只读一个零。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十一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深圳市小学数学赛课活动,欣赏了许多精心设计、令人耳目一新的数学课。特别是一等奖获得者韩红顺的,教师用精彩的设计吸引学生,用珍贵的童心感染学生,将教师的愉悦情绪和热情鼓励毫不吝啬地传给学生,给所有评委和听课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撷取几个片段作以评析:

片段一:

生:能。

师:那就请同学们拿起黑色彩笔在答题卡(一)上写一写,开始!

生:(将收好的答题卡交给老师)。

师:谢谢你!现在我打乱顺序,看我能不能找到这四位同学?

师:(从老师右边第一组数起)你叫肖毅吗?

生:不是。

师:对不起!我找错了。

师:你叫肖毅吗?(生:对)来,握握手,好朋友,第五组第3个。”

师:你叫王俊璇吗?(生:是)你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

师:你叫全正和吗?第一组第一个,看得出来,你是一个机灵的男孩。

师:最后一个,你叫王书豪吗?

师:为什么刚才老师在找的时候,他们都是写第几组第几个或第几行,有时我找错了呢?。

生:他们不清楚是哪一组。

师:是不是没有规定哪是第一组呀?

生:是。

师:你们观察真仔细,原来都是因为没有规定哪是第一组惹的祸。

师:现在我们这样规定:这一竖排为第一组,那这是第几组……(第一组到第八组,让学生自己说下去)。

师:如果刚才你写得第几组与现在规定的第几组不一样,请改过来?我把这几位同学写得贴在黑板上,如果写错了请到上面来改。

(有的学生在改写)。

生1:我是第一排第三个。

生2:我是第三组第六个,写一个3、6。

生:从这边数起第3组第6个。

师:你刚才是这样写的吗?

生:不是。

生1:我们可以分大组,我在第四大组右上角。

生2:如果靠后面的话,可以倒数,假如最后一个可以说倒数第一个。

生3:我是第一行第8个。

师:同学们!在这些不同的确定位置的方法中,你欣赏哪一种?

生:我欣赏3、6这一种。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3、6既简便又好写。

师:说到点子上去了,的确简便又好写,这样我们就可以用两个数来确定位置,像这样的两个数,在数学里我们叫做“数对”,(板书:数对)。

评析: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一些有关确定物体位置的知识,课前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这个片段的设计充分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学生头脑中原始的、粗浅的、局部的、零碎的经验进行调整、提升,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感悟等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讨论中,自主发现并获取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知识,掌握表示位置的方法。

在此环节,教师很好地处理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收放自如的处理与灵活机智的课堂应变以及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片段二:

师:请你用黑色彩笔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答题卡(二)上,这几位同学请到黑板上来写。

生:(学生在写自己的位置)。

师:写完了吗?首先看看上面这几位同学写得对不对?肖毅(5,3)、王俊璇(2,2)、全正和(1,1)。

生:对!

生:都是有规律的,(8,1)、(8,2)、(8,3)往后数的。

师:那个数字有规律?

生:第二个数字1、2、3、4往后数。

师: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同学,还有吗?

生:每个数前面都有一个8。

师:你看得很准,为什么第一个数字都是8?

生:因为他们都在第八组。

生:它们每个都有一个1,因为他们都是第一排。

师:哪个数字都是1?

生:第二个。

师:你发现得很准,原来“数对”中的第2个数字表示第几个或第几排。(板书:第几个)。

评析:此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对教材深刻地理解和举重若轻地把握。让学生练习写数对的时候,教师让学生分别在黑板和卡片上写。这样做,首先,很好地处理了点和面的关系,讲评板演,即能很快反馈全班学生整体的情况。其次,教师让第一行和第八列的学生分别起立,举起卡片让其余学生观察,又很快让学生发现了用数对这一方法表示位置的特点和规律,达到了短时高效,实现了课堂时间利用的最大化。

片段三。

1、走“象棋”

师:会下象棋的同学,请举手。

生:(大约一半同学举手)。

师:哦!还有不少同学呢,请看,如果“马”向前走一步,可以出现在哪些位置上?(如下图)。

生1:可能出现在(3,1)或(3,3)或(4,2)。

生2:倒退出现在(1,1)。

(课件演示“马”下一步出现的位置(1,3)、(3,3)、(4,2))。

师:“象”向前走一步,可以出现在哪些位置上?

生:可能出现(5,3),还可能出现在(9,3)。

师:你将来一定会成为一名象棋大师。

(课件演示“象”下一步出现的位置(5,3)、(9,3))。

2、举例,回归生活。

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两个数来确定位置呢?

生1:我家住的是第10栋第2单元,用(10,2)来表示。

生2:如果你家住的位置有很多楼,如住在25栋15层2号就可以用25,15,2来表示。

师:你能用三个数来确定位置,这样更清楚,非常好!

生3:10月28日用10、28来表示。

生4:写日记时有很多小字,如一排有6个字,如“有”字在第6排为(6,6)。

生5:围棋子在第一组第二排就说(1,2)。

生6:(指下面听课老师)例如这位老师在第一行第13个(数数,稍作停顿)用(1,13)来表示。

师:能活学活用呀!

生:8行12号,就是8和12。

师:(出示一张火车票)这上面哪两个数是确定位置的呢?

生:2车23号,就是2和23。

评析:溪水汇入大海,才不会干涸。教材中的知识点只有回归到厚实的数学文化大背景中,才会被深刻地理解和阐释。在学生很好地掌握有关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后,及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生活中用两个数确定位置的应用。这样设计,不仅拓展了学生知识视野,也能让学生深切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总之,这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设计“大气“,简约而不简单。纵观本课,无论课件制作还是教学设计,无不从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每个环节的设计看起来非常简单,但都是却别具匠心,朴实无华却内涵深厚。比如,在学生对数对方法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马上引导学生来观察如何在方格纸上找自己的位置,从而很好地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得到提升。这样设计,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断迎接挑战,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充分显示了教师高超的设计水平和深厚的数学素养。

2、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学生的座位是本节课重要的学习资源,本节课力求把这一教学资源用足。通过让学生写自己位置、教师猜学生位置、说位置游戏等一系列活动,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在认识和描述生活中的位置的基础上,学会用数对表示位置这一新的表示位置的方法。同时,教师不仅仅满足于这些,还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发现身边更多的学习资源。

3、创设思考数学的情境,体现问题化设计理念。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的过程,数学知识的获得,只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之后,才能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系统之中。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很好地体现了问题化理念,创设思考数学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积极地探究“数对”这一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4、整节课的设计,教师真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能探索的不替代,能发现的不暗示,设计了更加开放的课堂,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和尝试的机会。同时,教师能够在课堂上随机应变地处理学生所提的问题,将静态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动态的过程,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设计成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因此,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教学过程:

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谈谈注意什么问题?(强调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2、三角形的稳定性。

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

3.4.53.3.32.2.63.3.5。

为什么?

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活动二:解决问题。

1、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三边相等。

2)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

3)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活动三:提高题。

1、能画出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交流——汇报。

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交流讨论——汇报。

总复习——三角形的练习卷。

复习目标:1、通过讲评练习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更清楚。

2、熟练画出三角形的高和底。

3、三角形按角分和按边分的分类,以及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来求三角形的各角,特殊三角形的求角度。

复习过程:

1、复习概念:

概念: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4、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2、练习讲评:

(一)在钉子板上画指定的三角形。

注意:画的时候为了准确,需要画在钉子之间。

(二)填空:

1、一个三角形有()条边、()个角和()个顶点。

2、三角形按角的大小来分,可分为()、()(|三类。

3、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可分为()、()。

注意:基础概念题,主要是给学生对知识做个梳理。

4、5、6、题主要是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来计算角度,除了方法外,还要强调细心计算。

(三)判断:

1、2、3、4、5都为概念的延伸题,要求学生要记忆。

6、7、8为多项选择,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公式、概念灵活做题。

(四)画高:

注:重点也是难点,放慢速度,让学生用幻灯展示作业,大家来评一评做对了没有。

学生说一说画高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1、用三角板画垂线,用虚线。

2、要标上垂直符号。

(五)计算。

1、在三角形中角1=136度;角2=29度;角3=?

2、妈妈买了个等腰三角形的风铃。它的一个底角是25度,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3、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35度,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

注意:强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十三

生:“我在第二行右数第一个。”

……。

师:“刚才你们说的很好,谁来说说,你的好朋友是谁,他在什么位置。”

生:“我的好朋友是刘颖,她在第三行左数第四个。”

生:“我的好朋友是孙丽君,她在第四行右数第二个。”

……。

上面的教学案例,体现了以下教学理念:

三、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课堂教学不能受书本限制,教师找到它在生活中的原型后,应让它在生活中得到丰富与延伸。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十四

1.口算乘法。

2.笔算乘法。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类推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三、编排特点。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计算。

本单元选取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为素材,引导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为后面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提供丰富的资源。

2.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教材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整数乘法的算理,达到自主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用它解决简单问题的目的。

3.加强估算,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时候往往只需要估算就行了,不一定都要精确计算。所以教材专门安排了一个例题来学习估算,让学生理解估算的合理性,也就是理解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大一些,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小一些,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观点。

四、具体编排。

1.主题图。

提供了六种不同交通工具的行驶速度,为后面的例题提供素材。在这儿第一次出现“千米/时”的表示法。

2.口算乘法。

例1: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100以内)――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

(1)16×3可以用口算法,也可以想竖式。

(2)以16×3为基础来学习它的变形160×3,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对比16和160的关系,总结几百几十乘1位数的口算方法。

2.笔算乘法。

(1)例1。

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教材这里给出了估算、笔算、计算器计算三种算法,其中笔算的算理让学生自己自主探索,教材在这里只呈现了竖式结果。

(2)例2。

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整十数。计算时,要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算法,能口算的就用口算,不能口算在笔算。

(3)例3。

首先用直观描述的方法教学“速度”的概念。这里注意突出速度的内涵是单位时间内走过的路程,如每分钟、每小时等。接下来教学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让学生来体会这种符号表示的简明、快捷的特点,并学会速度单位的写法。例3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索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再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4)例4。

教材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并尝试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里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同时渗透函数思想。

(5)例5。

教学两位数乘三位数的估算。估算也是解决问题常用的方法,但是估算没有固定的法则,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适当的策略。教材在解决买票要准备多少钱的问题时,提供了两种估算方法。教学时,引导学生思考哪一种估算好一些,也就是说要选取怎样的估算策略,这是解决问题最重要的一点。让学生结合实际来理解,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估大,什么情况下要估小,才能符合要求。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五、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旧知,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2.允许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不同计算方式。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十五

1、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最重要的一个符号是什么?(板书:小数点)。

2、板书课题:小数点搬家。

3、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二、自主探究。

1、自学课本内容。

2、分析探讨,找出规律。

3、小数点向哪边搬家的?

4、请同学们在组内讨论:

(1)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

(2)小数点移动后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3)小组汇报。

5、谁来说说小数点向右搬家的变化?为什么后面写着省略号?你能再填一句吗?

6、现在我们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扩大),小数点左移,原来的数就会缩小(板书:(左移缩小)。

三、巩固应用。

1、说说小数点搬家会怎样?

2、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能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吗?(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四、全课总结。

2、下面的数与0.285比较,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十六

style="color:#125b86">

教。

学目标:

1.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亿以上的数。

2.在探究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类比迁移能力。

3.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有0的数的读写。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复习旧知。

1.读出下面的画横线的数。

师:怎么读亿以内的数?

2.写出下面画横线的数。

师:怎么写亿以内数的数?

(二)导入新课。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但我们的生活中不是只有亿以内的数,还有亿以上的数(课件出示),这么大的数该怎么读怎么写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二、探究新知。

(一)亿以上数的读法。

1.课件出示例图。

2.师:试着读一读这些数。(七十亿、一百亿四千万二千万、四千零三亿零五百万)。

3.小结。

(1)师:再读这些数,边读边想,你是怎么读出每一级上的数的。(万级和亿级上的数都按照个级的读法读,末尾加一个“万”字或“亿”字)。

(2)读出下面的数。

(3)师:这三个数中每个数都有很多的0,哪些0读了哪些0没读?

(4)师:综合大家所说,想一想亿以上的数怎么读?

4.练习:做一做。

师:在数位顺序表中的数你会读,没有数位顺序表,怎么办?(分级)。

师:读出这些数。

(二)亿以上数的写法。

1.课件出示。

三亿三十亿九千万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

2.师:试着写出这些数。(300000000、3090000000、700300200000)。

3.师:说说是怎么写的。

三亿,先找亿字,三亿在亿级上写3,其他位上都是0。

三十亿九千万,先找亿字和万字,三十亿在亿级上写30,九千万在万级上写9000,个级上全是0。

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先找亿字和万字,七千零三亿在亿级上写7003,二十万在万级上写20,其他位上都是0。

4.师:怎样写亿以上的数?

5.练习:做一做第1、2题。

(三)读写法比较。

1.师:比较读数和写数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从高级起,按级读数、写数。

不同: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位上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2.师:无论读数还是写数都离不开数级,读数时要先分级按级读,写数时要抓重点字来按级写。写数与读数相反,读数时,每级末尾的0不读和其他位上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可在写数时,要把这些隐藏起来的0全部还原回去。有时题目里没有看到“零”字,写数时却写了一串,比如三亿,有时,明明只看到一个“零”字,写数时却写了几个,如七千零三亿零二十万。所以,读数时要注意0读还是不读,读几个的问题,写数时要注意在哪儿写0,写几个0。

三、知识运用。

1.教材第22页第4、5、6题。

2.读数游戏。

(1)你写出一个数我们读。

(2)根据学生写的,要求他们适当调整0的位置,使0不读出来,或读出一个、两个……。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十七

说课内容:

《国土面积》这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一单元第6——7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人口普查》是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的第三节课,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二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以及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是学习万以上的大数。《人口普查》是在认识计数单位“十万”、数位顺序表及更大的数的基础上学习大数的读写。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对多位数进行估计,发展估计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2.情感与态度:经历自主探索大叔的读、写方法的过程,提升归纳与概括的思维的能力。

3.解决问题:密切大数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由于四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结合具体情境,借助数位顺序表,掌握大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的读写大数,同时培养认真读写书的良好习惯。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倡导“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起航,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以供学生讨论。

(1)你能读出这些数吗?

(2)你能写出香港和澳门的人口数吗?

(设计意图:以20xx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现实背景,谈话导入,进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激发学习。)。

二、组织自主学习。

1、提出学习任务“怎样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

2、根据数位顺序表,结合万以内数的读法探索。

3、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给学生准备独立尝试的学习单,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独立探索,根据数位顺序表,读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数并在小组交流分享,感受读法。)。

三、小组合作,完成中卡。(明确目标:每组根据要求探索“亿以上的数”的读法。)。

1、出示单元组活动要求。

2、根据先前归纳的内容,进一步感受大数的读法。

3、教师补讲,评价学生的活动情况。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老师进行个别辅导,然后把各自成果在小组内说一说,让小组长安排小组成员轮流发言,在发言过程中,小组成员可做补充,多帮助学困生,教师巡视,辅导学习困难的小组,最后在全班交流,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课件演示)。

四、巩固应用,正确的读写大数。

1、引导学生把数分级,然后一级一级的仔细读;

2、先独立完成,一起交流方法。

提示:汇报时,我请有代表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五、学生畅谈收获,开展评价活动。

这个环节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在学生交流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本节课上还存在的问题,今后去弥补。

板书设计:

大数的读、写。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

1265830000。

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十八

课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单名数和复名数,在明确各种计量单位和单位间进率的基础上,会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写.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的方法,熟练的进行单名数与复名数改写.

教学难点。

熟练的进行时间单位单名数与复.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填空:1米=厘米1公顷=平方米。

1时=分1吨=千克。

2.导入:【演示动画“名数的产生”】他们俩到底谁高?同学们想不想给他们做个裁判呢?好,老师一起帮助你们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名数、单名数、复名数.

(1)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位小朋友所说的1米30厘米,125厘米,32千克,30.4千克这些数有哪些特点?(即有数又有单位名称)。

教师指出:在计量长度、面积、重量、时间时,得到的数都带有单位名称,如1米30厘米,125厘米,32千克,30.4千克……等.通常把量得的数和单位名称合起来叫做名数.

(2)观察同学们说出的这些名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测量的结果,有数有单位;不同点:有的名数只带有一个单位名称,有的名数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位名称.)。

教师明确指出:带有一个单位名称的名数,叫做单名数;。

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名称的叫做复名数.

(3)让学生分别举出单名数和复名数的例子.

2.教学例1.

(1)出示例13米=厘米。

教师提问: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米=100厘米)。

3米是多少厘米?5米是多少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说明:由米到厘米,是从高级单位到低级单位,要用高级单位前面的数乘以进率.

学生讨论:比较转化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单位名称变了,数的大小变了,实际的多少没变.)。

让学生举出几个由高级单位转化为低级单位的例子.

(2)教师出示2吨50千克=千克。

教师设问:这几道题目与上面的题目相比有什么不同?(是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怎样将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

学生汇报:你是怎样想的?

使学生明确:首先把2吨变换成千克数,因为1吨等于1000千克,所以2吨=1000×2=2000千克,再加50千克,就等于2050千克.

(3)4千米180米=米7米6厘米=厘米。

补充:5平方米2平方分米=平方分米。

5时30分=分3日12时=时。

(4)引导学生总结:由高级单位名称改定成低级单位名称时,要用高级单位的数乘以进率,再加上低级单位的数.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十九

教学目标。

(一)复习目标。

4.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并能根据给定的数据整理制作统计图,分析结果。

5.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6.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经历回顾本学期的学习情况,以及整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进一步培养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二)复习的具体措施。

1.大数的认识。

知识点:

(1)数位顺序表,数级、数位和计数单位的关系、多位数的读法、写法。

(2)数的组成。

(3)比较大小4、数的改写;数的省略;数的改写与省略的异同。5、数的产生(自然数、十进制计数法)。6、计算工具的认识与使用。

易错点:

(1)写数时中间连续的0容易遗漏。

(2)数位和计数单位间的区别。

2.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知识点:

(1)知道什么是直线,什么是射线,什么是线段;进一步理解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联系;知道什么是角,什么是平行和垂直,什么是距离,知道点到直线的距离最短;知道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理解四边形的集合图。

(2)会用量角器量角、画角;会用三角板画角,拼角,能区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掌握各种特殊角之间的关系。

(3)会画垂线、平行线、长方形、正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会画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易错点:

(1)用三角板拼角求度数易错。

(2)垂线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欠灵活。

(3)梯形的高画法。

3.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除法。

知识点:

(1)口算乘法:一位数乘两位数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

(2)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注意因数末尾有0的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掌握估算的方法,具体问题中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4)能利用三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5)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6)口算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的数。

(7)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

(8)理解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其进行简便计算。

易错点:

(1)利用因数和积的关系进行计算。

(2)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竖式简算时,横式余数忘补0。

4.统计、数学广角。

知识点:

(1)再一次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

(2)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让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能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出的方案。

易错点:

(1)条形图上不标数据。

(2)不认真看图例答题时把内容填反了。

5.解决问题。

知识点:

(1)熟练解决归一应用题、归总应用题、连乘应用题、连除应用题、乘除混合应用题。

(2)解决综合性问题。

易错点:

(1)不答题,或答题不完整。

(2)数量关系错,导致解决问题的方法错。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篇二十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明确“折扣”的具体含义,能熟练地进行“折扣”数和百分数的互化,进一步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法。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感受数学的魅力,能够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折扣》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意义以及百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折扣”是在商品经济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个概念,由于几折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因此,折扣也是百分数的实际应用。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折扣的含义,知道折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够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难点是“折扣”的有关计算。

对象分析:

《折扣》这个内容是现实生活商品买卖中经常遇见的“数学现象”,无论是聋人还是健听者对它并不陌生。虽然这样,但据了解、调查,我们的聋生对它只知其形而不解其意,虽然学生在此之前学过百分数应用题,但对聋生来说,其实际应用和现实意义却比不上折扣问题的应用。为此,本节课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百分数的应用)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的百分数应用的另一种既普遍又实在的生活形态——折扣。

教学策略: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有一句至理名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把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之上,这是教学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折扣》其实是百分数的实际应用,我就是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提供丰富而带有折扣的生活图片创设情境,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从不同的场合去认识折扣,将实际生活融入教材,把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有效的教学活动中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的活动都是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设计,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是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教学媒体:

主要是利用ppt课件向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的折扣现象,创设情景,从而让学生从不同的场合去认识折扣,将实际生活融入到教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与用的相对统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ppt出示生活中打折的图片。

教师:我们经常在商场看到把商品按“几折”出售。如上图中的“5.8折”、“五折”、“3.8”折,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打折销售,也就是我们今节课要学习的“折扣”。

二、分层探究,掌握新知。

(一)折扣的具体含义。

1、思考。

(1)商品为什么要打折出售?(工厂和商场,为了促销或处理积压商品等多种原因,有时将商品价格降低进行销售,这就是平常说的“打折”销售。)。

(2)“几折”表示什么意思?

几折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3)商品打“八折”出售是什么意思?

(八折=80℅,表示现价按原价的80℅出售。)。

(4)原价、折扣与现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原价×折扣数=现价)。

2、把折扣数和百分数进行互化。

三八折=()%五折=()%70%=()折68%=()折。

二、“折扣”应用题的教学。

1、准备题。

商店出售一种录音机,原价330元。现在打九折出售,现价多少元?

(1)学生读题。

(2)师问:打九折出售是什么意思?(学生口答。)。

(3)把哪个量看做单位“1”?怎么计算?(原价×折扣数=现价)。

(4)学生列式计算,然后师生板书订正。

330×90℅。

=330×0.9。

=297(元)。

答:现价297元。

2、教学“例7”。

商店出售一种录音机,原价330元。现在打九折出售,比原价便宜多少元?(学生读题)。

(1)例7与准备题有何异同?(已知条件相同,所求问题不同。)。

(2)“要求便宜多少元?”怎样解答?(原价-现价=比原价便宜的钱数)。

(3)原价和现价题目中都给出了吗?没有给出的话怎样求?

(4)学生根据数量关系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33(元)。

答:比原价便宜33元。

思考:商店出售一种录音机,打九折出售是297元,原价多少元?

(比较这题和准备题的异同,并让学生说说它的数量关系。)。

小结:分析折扣应用题和分析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一样,要先确定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然后确定算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