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大义灭亲成语故事100字(大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7:29:47 页码:9
2023年大义灭亲成语故事100字(大全8篇)
2023-11-10 07:29:47    小编:zdfb

教育总结是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和改进的重要方法,能够提高教育质量。结合个人经验和感悟,可以让总结更富有个性和深度。接下来是一些专家给出的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

大义灭亲成语故事100字篇一

成语释义:形容大公无私、不徇私情,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亲属不包庇不从容。

故事开始。

春秋时期,卫王有一个贪玩的弟弟,叫州吁。

州吁和大臣石碏的儿子石厚都是纨绔子弟(旧时指官僚、地主等有钱有势人家成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子弟。)。

州吁想做卫国的皇帝,暗地里和石厚两人设计把卫王杀害了,还控制了朝廷。

大臣和百姓知道后对他们都很不满,联名要求废除州吁。

州吁和石厚没有办法,打算向石碏求助。

石碏是一个正直的官员,他假装答应帮忙,并让他们到陈国找陈王。

州吁两人信以为真,连夜跑去陈国。

谁知他们一到陈国就被陈王派来的士兵扣押了。

原来石碏早就和陈王商量好要抓住他们。

这时,陈王叫人给石碏带口信,说石厚是他的儿子不知道怎么处理。

石碏当场回信说:“虽然石厚是我的儿子,但是他欺君犯上,大逆不道,你就按法令处置吧”

后来大家听说了这件事都称赞石碏大义灭亲。

大义灭亲成语故事100字篇二

春秋时期,卫庄公去世后,由大公子继承王位。这位新的卫王性情懦弱,而他的弟弟州吁却骄傲自大,野心勃勃,总想夺取兄长的王位。

有一天,卫王出访,州吁偷偷在途中刺死了兄长,却向大臣和百姓说:“卫王害急病死了,由我继承王位。”

州吁当上卫王后,便要攻打邻国,大臣和百姓都反对。州吁忙与他的亲信石厚商量。石厚说:“我的父亲石碏德高望重。如果大王请他出山,大臣和百姓们就不敢乱动了。”

石碏对儿子石厚助纣为虐、欺凌百姓的行为十分不满。见儿子奉州吁之命来请,就坚决推辞了。石厚无奈,再三请教安抚民心之策。石碏对石厚说:“诸侯国的王登位要得到周天子的允许。如果州吁得到周天子的公开承认,百姓就会服从。这样吧,周天子最信任陈王,你和州吁去拜望陈王,请他说说情吧。”

其实石碏早已写好一封信,差人暗地送给陈王,信里说:“卫国不幸,出了两个大逆不道的贼子。但我年纪大了,没有力量惩治他们。请为我主持正义,帮我除掉这两个恶人吧!”

州吁和石厚到了陈国。陈王就派人拿出石碏的信件大声宣读一遍。这时候州吁和石厚才知道上了石碏的当,只好低头认罪了。石碏为了国家利益,不徇私情,惩罚州吁和石厚,这种大义灭亲的故事,流传千古。

这就是大义灭亲的由来,你都了解了吗?

大义灭亲成语故事100字篇三

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包含着博大精深的智慧和哲理。成语故事是成语来源的形象化表达,通过讲述一个寓言故事,用以传达出成语的含义和智慧。而“大义灭亲”正是其中一种寓言故事,通过父子之间的道德困境,表达了大公无私、坚守正义的行为准则。本文将以“大义灭亲”为例,探讨大义灭亲的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意义,以及对人们行为准则的启示。

第二段:讲述“大义灭亲”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晋朝时期,在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对孤儿兄弟。哥哥李贺才情出众,聪明能干,但脾气狠辣;弟弟李树却心地善良,却智力有所不足。有一天,李贺与李树的生父亲突然出现,并指责李贺封锁了每年灾荒救济物资,以此牟利。面对这一指责,李贺心生愧疚与悔过,他清楚自己在世间祸害了无数无辜的人。在此时,李树选择了保护哥哥,将真相告诉父亲。而李贺却选择了为了救济更多灾民,将父亲的真实面目展现给众人。最终,李贺被刺杀,成为了一个道德典范,李树也因此获得了大家的尊敬和爱戴。

第三段:大义灭亲的故事背后的意义。

这个故事中,“大义灭亲”所传递的正义与道德观是显而易见的。李贺的坏行为牵连了无辜的人们,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他选择了付出代价。他以自己的生命换取了更多无辜者的幸福。这既是对李贺恶行的惩罚,也是对李贺实际救赎的体现。而李树选择了坚守真理,将大义凌驾于亲情之上。这是对家庭观念的一种颠覆,尽管这种选择痛苦,但因为大义的背后,李树赢得了人们的敬佩和称赞。这个故事提醒人们,面对道德的选择时,应当以大义为先,坚决站在正义的一方。

第四段:大义灭亲对行为准则的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道德困境和伦理抉择。有时,我们的选择也会牵动到亲情、友情,以及个人利益。然而,大义灭亲的故事告诉我们,道德的力量是伟大而坚强的。当我们面临道德的抉择时,我们应该以公正和正义为导向,追求大义,即使这意味着我们会失去亲情。人性因为道德而崇高,只有在理性与良知的指引下,才能成为真正健全的人。

第五段:总结。

“大义灭亲”这个故事中反映了大义的价值和伦理的重要性。成语故事作为一种文化传统,通过各种智慧的表达方式,使人们有机会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要世代传承,牢记大义灭亲的教诲,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并在道德困境中以这个故事为指引,坚持做正确的选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大义灭亲”的内涵,使其成为我们的人生准则,塑造我们为人处世的行为和品格。

大义灭亲成语故事100字篇四

出处:《左传隐公四年》: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为了维护正义,对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使受到应得的惩罚。

文言文原文: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 使请,必可得也。厚从州吁如陈。石蜡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 ,老夫耄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 陈人执之,而请涖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涖杀州吁于濮、石 腊使其宰懦羊肩涖杀石厚于陈。

君子曰:石腊,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译文

鲁隐公四年的春天,卫国的州吁杀了卫桓公,自己当上了国君。

州吁无法安定卫国的民心,于是石厚便向石碏请教安定君位的方法。石碏说能朝见周天子,君位就能安定了。石厚问:怎么才能朝见周天子呢?石能答道陈桓公现在正受周天子宠 信,陈国和卫国的关系又和睦,如果去朝见陈桓公,求他向周天 子请命,就一定能办到。石厚跟随州吁去到陈国。石碏派人告诉 陈国说:卫国地方狭小,我年纪老迈,没有什么作为了。来的那两个人正是杀害我们国君的凶手,敢请趁机设法处置他们。陈国人将州吁和石厚抓住,并到卫国请人来处置。这年九月,卫国派遣右宰丑前去,在濮地杀了州吁。石碏又派自己的家臣懦羊肩前去,在陈国杀了石厚。

君子说:石碏真是一位纯粹正直的巨子。他痛恨州吁,把石厚也一起杀了。大义灭亲,大概就是说的`这种事情吧!

想一想

1.石厚和石碏是什么关系?

2.大义灭亲讲的是谁的事?

大义灭亲成语故事100字篇五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杀死哥哥卫桓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去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臣石厚商量办法。

石厚就去问的父亲——卫国的大臣石碏(que),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碏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碏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碏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碏的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应该从宽。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碏杀了儿子是“大义灭亲”。

大器晚成。

释义:形容成名较晚。

袁绍身边的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到了23岁才开始读《论语》、《韩诗》,求师学习。

由于他刻苦努力,学问也逐渐多起来。当时袁绍的士兵非常残暴,掘开坟墓将尸骨暴露出来。崔琰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封他为骑都尉。后来,崔琰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

在他作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而崔琰反对,他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才能大的人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器,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果然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还在魏文帝手下任过司空。

得过且过。

五台山上有一种鸟,叫寒号鸟,它生有肉翅但不能飞翔。每当夏季来临时,寒号鸟就浑身长满色彩斑斓的羽毛,它便得意地唱:“凤凰不如我!凤凰不如我!”。它每天都唱着,却不知道搭窝。等到深冬来临的时候,它虽然很冷,但还是不搭窝,漂亮的羽毛也全部脱落了。当寒风袭来的时候,这光秃秃的肉鸟无可柰何地哀鸣:“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读后:目光短浅的人,面对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对将来的一切都没有计划,他们只看现在,能偷懒就偷懒,能过去就不努力。他们一旦遇到挫折就会垂头丧气,消极悲观。

为了将来的美好,对成功和失败进行正确地分析,作个计划,现在就努力工作,成功一定是属于勤奋者。

大义灭亲成语故事100字篇六

成语故事大义灭亲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更是寓意深刻的智慧传递。大义灭亲所蕴含的道德准则和处世之道使得人们在实践中不断体会着儿女情长与情谊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实际生活中,大义灭亲这一成语更是反映出了人际关系中的情感纠葛和抉择的艰难。通过对大义灭亲这一成语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认为人们在处理亲情和大义之间的选择时,应当尽量遵循正确的原则和价值观,以达到双赢的结果。

首先,大义灭亲所凸显的是亲情与大义之间的冲突。亲情作为人类最原始的情感之一,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然而,当大义面前,亲情往往变得微不足道。成语故事中的经典例子就是《义士赵公明母》中,正直的义士赵公明面对正直治理的机会,选择了执行法律的大义,不惜让自己的母亲因此受到治罪。这种情况下,大义灭亲的原则无疑凸显了亲情与大义之间的对立与冲突。

其次,大义灭亲所蕴含的是处理人际关系中的智慧和技巧。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中的必然现象,无论是家庭关系还是工作关系,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在处理这些关系时,我们需要灵活运用大义灭亲的原则,就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样。只有在亲情与大义之间寻找平衡点,才能够使人际关系持续发展,形成利益的最大化。

再次,大义灭亲所呈现的是道德价值观的重要性。伦理道德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大家庭,它们是人类的准则和行为规范。成语故事中所传达的大义灭亲的原则便是在其中的一种理念。只有遵循道德的价值观,才能够使人们正确对待亲情和大义之间的纠结,形成正确的判断力和审视力。

最后,大义灭亲所显示出的应是公平正义的精神。成立程设立,而为大象残一的代价。在《断案大屠杀》中,这个成语的离奇而令人难以接受的结局使人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大义灭亲背后隐藏的伤害和矛盾。只有在满足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提下,才能够更好地平衡亲情与大义之间的关系,达到和谐共赢的状态。

总之,成语故事大义灭亲无疑是我国古代智慧与道德的结晶,它揭示了人们在处理亲情和大义之间的矛盾和困境。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认识到正确的处理亲情与大义之间的关系需要以道德为基准,结合智慧和技巧来处理人际关系,务必遵循道德价值观在追求公义和正义的前提下,使人际关系达到和谐的共赢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处理亲情与大义之间的关系,走向成熟与和谐。

大义灭亲成语故事100字篇七

《左传隐公四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为了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对犯罪的亲人不徇私情,使其受到应得的惩罚。

春秋时,卫国的州吁弑兄篡国,无故兴师伐郑,闹得众叛亲离,人心不附。为了改变这种孤立困境,他与石厚商议对策,石厚说:“我父石碏(que鹊)做上卿时,人人服他,现告老在家,若能请他出来辅政,您的君位就稳了。”

州吁取出白璧一双,命石厚去聘请石碏。石错推托有病,坚决不肯入朝。州吁无奈,又命石厚去向石碏求教稳定君位的妙计,石碏说:“诸侯接位,应得周天子许可,只要他点头,众人就不能不服。”

石厚点点头说:“好主意!可就怕周天子不允,若有人从旁说情就好了。”石碏感到除恶的机会到了,就巧妙地说:“陈桓公与周天子很亲密,跟我们也有交情,你先去陈国,请他在周王面前周旋,然后再去朝见,还怕此事不成?”

石厚把父亲的主意告诉州吁,州吁听了拍手叫好。君臣俩带了厚礼,亲自来到陈国。陈桓公命大夫子铖接待他们。

子铖早已收到好友石碏的密信,要求他为民除害。他向陈桓公请示后,立即把州吁和石厚带到事先安排好的太庙。门首—蠢一块白,上鸯奢:“木忠木孝,羌德羌义者,不准入庙!”州吁和石厚大吃一惊,问子铖立这牌子是什么意思。子铖说:“这是敝国先祖遗训,没有别的意思。”他们这才放心进庙。到了庙堂,州吁刚要鞠躬行礼,站在陈桓公上首的子減大喝一声。捉拿試君乱国之贼!

话音刚落,两边武士立即上前捕捉。州吁先被逮住,石厚想拔佩剑,一时不能出鞘,只得用手格斗。左右伏兵一齐拥上,将石厚绑缚。

州吁和石厚这才知道中了石碏之计。陈桓公想把他雙轉神正法,子铖说:“且慢,石厚是石碏的亲儿子,我们坤不太好,还是通知卫国自己处置吧。”陈桓公吩咐把他俩分两处关押起来,一面派使者通知石碏。

使者来到卫国,石碏召集众大夫商议,大家一致if元老石碏作主。石碏果断地说:“他俩犯的都是死罪,应亨上派人去陈国执行!有位大臣说:“乱臣斧心,我愿去执法处斩州吁,不过从犯石厚还请从宽处理。

石碏大怒:“岂有此理!州吁的罪过全是我那个逆子造成的,你替他求情,岂不是疑我有舐犊之私?我纵有爱子之心,也不能顾私情而忘大义!不要多说,谁去执法?”

问了几声,没人响应。石碏气喘吁吁地说:“没人去执法?我老骨头自己去!”说罢拿起拐杖要走,几个家臣拦住他,表示愿意代劳。

家臣来到陈国,先斩了州吁。石厚央求说:“我虽该死,但求你们让我向父亲求个情。”家臣说:“我们是奉你父亲之命来执法的。”说罢,手起刀落,将石厚斩了。当时人们赞扬说:“石碏,纯臣也,……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大义灭亲成语故事100字篇八

春秋前期,朝歌(今淇县城)为卫国都。

石碏,春秋时卫国大夫。卫庄公有三个子,大姬完次姬晋三州吁。州吁最受庄公宠爱,养成残忍暴戾的性格,无恶不作,成为朝歌大害。

当时,老臣石碏,为人耿直,体恤百姓疾苦。他几次劝庄公管教约束州吁,但庄公不听,州吁作恶日甚,且享受过程。

碏子石厚,常与州吁并车出猎,为非作歹。石碏大怒,用鞭子抽打他五十下,锁入房内。石厚越窗逃出,住州吁府内。不回家,仍天天跟着州吁胡作非为,祸害百姓。

庄公死后,姬完继位,称卫桓公,石碏见他生性懦弱无为,告老还乡,不参朝政。此时,州吁更加横行霸道。

公元前719年,州吁听计石厚,害桓公夺位。州吁石厚为制服国人,立威邻国,就贿赂鲁陈蔡宋待国,大征青壮年去打郑国,弄得劳民伤财。当时,朝歌有民谣云:“一雄毙,一雄尖,歌舞变刀兵,何时见太平?”

州吁见百姓不拥戴自己,甚忧。石厚又让州吁去请其父石碏出来共掌国政。州吁派大臣带白壁一双白粟五百钟去请。石碏拒收礼品,推说病重回绝,石厚亲自回家请。

石碏早想除掉祸根,为国为民除害。他趁石厚请他参政,假意献计说,新主即位,能见周王,得到周王赐封,国人才肯服贴。陈国国君忠顺周王,周王很赏识他,你应该和新主一同去陈国,请陈桓公朝周王说情,周王便会见之。

石厚十分高兴,便备厚礼赴陈,求陈向周王通融。

见此,石碏割破手指,写下血书,派人事先送到陈国。血书写道:“我们卫国民不聊生,固是州吁所为,但我逆子石厚助纣为虐,罪恶深重。二逆不诛,百姓难活。我年老体衰,力不从心。现二贼已驱车前往贵国,实老夫之谋。望贵国将二贼处死,此乃卫国之大幸!”

陈国大夫子针,与石碏有深交,见血书,奏陈桓公,桓公命将州吁石厚抓住,正要斩首,群臣奏:“石厚为石碏亲子,应慎重行事,请卫国自己来问罪”。

石碏知二贼被捉,急派人去邢国接姬晋(州吁之兄)就位(即卫宣公),又请大臣议事。众臣皆曰:“州吁首恶应杀,石厚从犯可免。”石碏正色道:“州吁罪,皆我不肖子酿成,从轻发落他,难道使我徇私情,抛大义吗?”从默然,石碏家臣羊肩说:“国老不必怒,我即赴陈办理此事”。

羊肩到陈杀石厚,石厚说:“我是该杀。请将我囚回卫国,见父后再死。”羊肩说:“我奉你父命诛逆子,想见你父,我把你的头带回去见吧!”遂诛之。

石碏为国大义灭亲之事,史学家左丘明记之,卫民传颂至今。石碏的这种做法得到后人的赞许,后来人们称这种行为是“大义灭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