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外婆桥教案(优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19:52:06 页码:13
外婆桥教案(优质10篇)
2023-11-13 19:52:06    小编:zdfb

教案的编写应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编写教案可以参考一些优秀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案例,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思路。下面是一些优秀教案的分享,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路。

外婆桥教案篇一

《外婆的澎湖湾》由台湾著名的民谣创始人叶佳修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校园民谣。是一首曲调优美的抒情歌曲。歌曲为4拍.宫调式二段体结构。歌曲的第一部分从低音区缓缓进入,曲调平稳,节奏跳跃富有动感,即刻使人联想到,漫步在童年时熟悉的沙滩上,留下一步一个脚印的生动情景。歌曲的第二部分,节奏顿时拉宽,旋律舒展,情绪亲切热情。进一步表现了对童年生活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演唱,感受歌曲对美丽的澎湖湾可爱故乡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勾起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

2、能用抒情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3、创编歌曲、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外婆的澎湖湾》,体验歌曲中主人公对美丽的外婆的澎湖湾可爱家园的赞美之情和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想。

教学难点:选择打击乐器编创节奏为歌曲伴奏,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用具:电子琴、电子白板、打击器(铃鼓、沙锤、三角铁、手摇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环节。

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首先来听一首歌,

(出示歌曲课件,歌曲《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相信同学们都听过这首歌曲,听完后告诉老师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小时候外婆喂我吃饭。

生:我想到了小时候外婆带我玩耍。

生:我生病了,爷爷奶奶整晚都没有休息,一直照顾我。

生:我现在上学和放学,都是他们接送。

……。

出示课件:老人和孩子的图片。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歌,《外婆的澎湖湾》,他的演唱者是台湾著名的流行歌曲演唱者潘安邦,潘安邦从小就和外婆生活在一起,生活在台湾的澎湖湾,那儿也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出示课件)后来,台湾校园民谣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叶佳修听说了这个故事,了解到潘安邦对自己外婆和可爱的家园有着深厚的感情,于是就为他写下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出示课件,介绍叶佳修叶佳修是台湾校园民谣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

我们爱唱的(乡间的小路)(赤足走在田埂上)(外婆的澎湖湾)等等歌曲都是由叶佳修编创的。

师:好,下面我们就来听听这首《外婆的澎湖湾》,听听它是如何描述潘安邦美好的童年生活的以及对家乡的怀念。

三、学习歌曲。

1、初听歌曲。

思考:1)边欣赏边看书,回答几拍子?什么调?

2)通过第一边欣赏,你知道了潘安邦小时候什么样的生活?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用多媒体出示答案)。

2、听老师范唱歌曲。

师:通过刚才老师的演唱,你感觉歌曲分为了几个乐段?

对,两个乐段。

学唱第一乐段。(播放课件)。

师:1)歌曲很好听,但要唱好有一点难度,因为在第一乐段中十六分音符运用得比较多,尤其是“后十六”的出现。

2)让学生理解切分音节奏作用于歌曲。

这首歌曲用到了很多切分音,切分音作用于歌曲中会给歌曲带来不一样的感觉,更加的感人、更加的突出思乡之情,使演唱更加完美。

随音乐试唱第一乐段。强调:歌曲的第一部分是主人翁的“怀想”带有叙事性,所以在演唱时,把发生的事情交待清楚即可,唱得轻快,声音稍弱一些,用以气带声的方法演唱。

指导演唱第二乐段。(出示课件)。

1)聆听第二乐段。

介绍:第二乐段旋律变得舒展而富于变化,好像是在抒发怀念家乡的情感,演唱时情绪可以激动一些。

2)歌词“阳光”“沙滩”处各休止了一拍,我们可以用什么形式来表示呢?(拍手、回声)。

3、学生随琴跟唱。(小声跟唱,注意口型)。

四、拓展、表现歌曲(分组合作,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探究表演形式):

生:把曲中“澎湖湾”改编成“洋浦湾”

为了表达我们对外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下面我们开一个小型音乐会,当然,也为了使这首歌曲的情感更加丰富,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型伴奏乐器。

(老师指导:铃鼓可以在第一乐段使用,三角铁、摇铃在第二乐段使用,沙锤、)。

2、把全班同学分成两大组,一组在休止符处拍手,一组回声演唱,老师指挥。

3、配音乐,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4、所有演员到位,音乐会开始。

五、小结。

生:要关心老人。

生:经常回到家乡,看望父母和亲人。

生:……。

出示课件。

师:这首歌在台湾和大陆得到传唱,表达了海峡两岸人民对祖国这个大家庭的热爱,期待台湾也早日回到祖国这个大家庭的身旁。渗透德育教育台湾和祖国大陆紧紧相连,台湾游子无论身在何处,他们的根在祖国,在家乡,最终一定会回到祖**亲的怀抱。

六、下课。

播放音乐《踏浪》,学生走出教室。

外婆桥教案篇二

1、学习外婆在苦难中追求真、善、美的品质及她朴实而高尚的情操。

2、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对外婆的深厚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我们每天生活在繁忙中,往往会忽视了许多生活的细节。倘若我们仔细观察,用心聆听,就会发现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值得我们去回味、去感悟。今天,我们就一同走入李汉荣的散文天地,感受一下他的内心世界。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说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虔诚、临摹、淙淙。

(2)解释下列词语。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灵感:在文学、艺术、科学、技艺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

2、全班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读罢全文后,觉得作者最难忘的是什么?外婆的针线活。

2、同学把书合上,看投影。投影上的三句话就是描写外婆的针线活的句子,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把句子填完整。

(1)鞋垫上绣着一汪泉水,泉边生着一丛水仙,泉水里游着两条鱼儿。

(2)枕套上绣着月宫,桂花树下,蹲着一只兔子,它在月宫里,在云端,望着人间,望着我,到夜晚,它就守着我的梦境。

(3)泉,淙淙地涌出来。鱼,轻轻地游过来。水仙,欲开未开着,含着永远地期待。

大家认为填上去的词语有什么作用,评价一下。

这些词语很美,非常形象生动。写出了外婆手艺的高超,绣的作品的十分逼真。3、看来,外婆的针线活不仅让作者难忘,也赢得了同学们的赞美。

4、作者把外婆的针线活称为什么?在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词语。

“艺术品”(第七节)朗读这句话。

5、大家认为怎样的作品算得上艺术品?怎样的人能创作出艺术品?

非常美的,一般人难以完成的,高于生活的作品算得上艺术品。艺术家能创作出艺术品。

6、大家都认为艺术家才能创作出艺术品,而文中外婆的身份是什么?普通的劳动者。

艺术家能否就和普通劳动者划上等号?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分析下去。

7、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学习课文1--13节,圈划后归纳一下,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外婆俨然是一个艺术家?(五分钟)。

小组讨论,交流、分析。

艺术家:

1、审美--实用价值、艺术价值。

2、准则--做衣如做人(板书)。

3、态度--细致、庄重、朴素、虔诚。

4、灵感--来自内心、来自生活。

小结:正因为外婆有着她独特的.审美、准则、态度和灵感,才为“我们”创作出一件又一件的艺术品。

(2)叫妻子临摹仿做。

(3)自己动手,亲自仿做。

“或许是孤寂和悲苦,在孤寂和悲苦中,沉淀出一种仁慈、安详和宁静。”

其实,这是外婆的一种生活态度。面对人生的磨难,外婆总能以她那与世无争、恬静、平和的心态去面对。

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三节。

四、布置回家作业:

1、这篇散文的语言优美且蕴含哲理,请大家回家细细品味,并找出一两句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2、课后阅读《替母亲穿针》,说说两篇文章的异同之处。

本文是李汉荣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外婆手纹的怀念,从而感受外婆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在备课时我的思路是这样的:通过分析外婆针线活手艺好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外婆俨然是一位艺术家,她所做的针线活就是一件件艺术品,最后走入这位普通老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一下作为普通人所特有的人生态度。在课堂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基本上能完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

我觉得课中的一处闪光之处就是在投影中列出三句描写外婆针线活手艺高超的句子,要求同学把关键的词语填写完整。这样一来能直接引入课文,省去很多繁琐的提问,二来也能让学生通过所填写的词语,直接感受到外婆所绣作品的逼真、惟妙惟肖。课堂中的难点就是如何从外婆的作品中感受到外婆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学生往往只会从书本中找答案而不能联系外婆所生活的年代和外婆的内心世界,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点拨。

在教学完毕并检查了学生的两项回家作业后,觉得所布置的作业可操作性还不够高,学生的完成情况也差别较大,这是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环节。因为作业是教学的延伸,只有真正让学生有东西好写了,有东西好说了,他才会对这篇课文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外婆桥教案篇三

活动目标:

1、指导幼儿运用捏出、贴压、衔接、插入的技能,使用简单的辅助材料,塑造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形象,进一步对老人的的敬爱之情。

2、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3、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设置背景图“我和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人范例。

2、准备橡皮泥、垫板、小豆、牙签等。

活动过程:

1、从昨天的话题谈话引题。

2、将范例摆放在桌面上,让幼儿仔细观察后说出制作方法。

3、教师演示老人的制作方法,重点强调分泥和老人头部的塑造法。

分泥:将泥对半分,其中一团塑头部,另一团再对半分塑头身和四肢。

4、幼儿塑造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幼儿塑造出老人后,教师要求幼儿再塑造出一个我自己,最后,将我和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摆放在背景图上,幼儿相互欣赏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主要是通过欣赏泥工作品,让小班幼儿初步了解泥工艺术,并练习泥工的基本技能:团和捏,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及创造力。在活动开始时,先让幼儿掌握了怎样去和泥,由于小班孩子初次接触泥工活动,我又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们积极参与,以引起他们的强烈兴趣,并在团团捏捏的过程中体验到玩泥的快乐。虽然孩子们的作品还较粗糙,但很可爱,有的还较有创意,虽然他们玩的手指黑黑的,但都很开心,而我陪着孩子们玩泥巴,也像回到了儿时快乐的感觉。

外婆桥教案篇四

教材分析:

《外婆的澎湖湾》由台湾著名的民谣创始人叶佳修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校园民谣。是一首曲调优美的抒情歌曲。歌曲为4拍宫调式二段体结构。歌曲的第一部分从低音区缓缓进入,曲调平稳,节奏跳跃富有动感,即刻使人联想到,漫步在童年时熟悉的沙滩上,留下一步一个脚印的生动情景。歌曲的第二部分,节奏顿时拉宽,旋律舒展,情绪亲切热情。进一步表现了对童年生活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能用抒情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2、为歌曲选择打击乐器编创节奏型伴奏。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外婆的澎湖湾》,体验歌曲中主人公对美丽的外婆澎湖湾可爱家园的赞美之情和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想。

教学用具:电子琴、电子白板、打击器(碰铃、沙锤)。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环节。

1、导入。

师:同学们美丽的澎湖湾给作者留下儿时美好的的回忆,

2、生自主学习。

白板显示:1、以你已有得的学习经验,你从这首歌里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可以从拍号、强弱、速度、节奏、旋律、音乐标记等来分析)。

2、作者叶佳修简介。

叶佳修是台湾校园民谣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

我们八十年代爱唱的(乡间的小路)(赤足走在田埂上)(外婆的澎湖湾)等等歌唱伴奏是叶佳修弹吉他演唱的。

三、学习歌曲。

1、初听范唱。

1)、要用怎样的情绪演唱歌曲?

2)、听完之后眼前出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我们会产生哪些联想呢?

2、复听歌曲。教师范唱。(4遍)(每个问题一次次抛出)。

1)歌曲的意向要表达怎样的情感?(教师范唱)。

2)划分乐段,有相同或相似的乐句吗?

3)每段的力度、情绪有什么变化?(小声跟唱,注意口型)。

4)有什么特殊的节奏?用笔标出来。

3、视唱歌谱。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视唱歌谱。

4、小声跟琴唱。

5、师生一起视唱曲谱。让学生理解切分音节奏作用于歌曲,使演唱更加完美。

师:切分音作用于歌曲中会给歌曲带来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声音如何表现?(短音弹唱,用顿音的唱法更能表现轻松亲切的情绪)第二部分出现的切分音呢?(动感、思乡之情)。

6、生跟琴视唱。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北京天使合唱团表演的合唱曲《外婆的澎湖湾》。

8、填词。(学生分小组唱)。

(根据开始抛出的问题讨论、辨别、表现)。

9、师示范,生听辨。

四、表现歌曲(分组合作,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探究表演形式):

师:歌曲的高潮在哪一段?我们可以用小乐器来丰富b段的情感。选一选哪些小乐器合适?(对比乐器音色及效果,定出伴奏节奏)。

1、配伴奏。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

想一想、编一编、试一试、辩一辩、改一改,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创编节奏型。

(要注意不能破坏歌曲的美感,而要进一步完善它的美感。)。

2、生小组讨论。

3、分组用演唱的方式汇报讨论的方案。其余小组评价。

4、、小结。

师:把你大脑中的晚风轻拂澎湖湾的情景画成图片,拿起打击乐用最美的声音表现这首台湾校园民谣《外婆的澎湖湾》。

四、拓展。

说起下面我们来聆听两首校园民谣的歌曲,一首是先前提到的叶佳修的《乡间的小路》另一首是罗大佑的《童年》再次感受其清新流畅、旋律动听、易于哼唱的特点。

欣赏:叶佳修的《乡间的小路》和罗大佑的《童年》。

小结、校园民谣有什么风格特点?

速度中速,歌词都以叙述回忆为主。

思考:今天的音乐课你参与了多少?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你是怎么学的?

请写在你的卡纸上。

外婆桥教案篇五

指导学生认识12个生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从美入手,以读解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掌握生字词。

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义。

教法:质疑、引导、点拨。

学法:读议结合,合作探究。

多媒体课件。

一、欣赏小屋,育情导学。

1、同学们,这儿有几幅画,想让同学欣赏一下,并说说是什么景色。

2、讨论:你喜欢小屋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二、听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播放配乐朗读的课文录音。

3、你们最喜欢哪几个自然段?

三、品读课文,感受神奇。

1、品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读,能不能带着喜欢的感情多读几遍?

(2)指名多人次地朗读第2自然段。

(3)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情趣体会感悟。

(4)指名交流,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5)来到春天的小院落里,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品读第3自然段。

(1)引导学生朗读,夏天来了,作者首先看到了什么?

(2)指名朗读后,回答课后问题。

(3)联系生活,丰富想象:你能联系家乡秋天的一处景物,像书上所说的那样有趣吗?

四、学写生字和词语,教师当堂点评。

第二课时。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从美入手,以读解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意思。

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义。

教法与学法。

教法:质疑、引导、点拨。

学法:读议结合,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法激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外婆桥教案篇六

1.学习台湾校园歌曲《外婆的澎湖湾》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对台湾校园歌曲有初步的了解并感受其轻松亲切的特点。

2.解决歌曲中的节奏难点,利用课堂乐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体验自己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在欣赏感知体验音乐中积极思维,联想,从而激发学生不断认识音乐喜欢音乐。

难点:通过每个环节的学习激发孩子对美丽家园的赞美核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想。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乡间小路》进入教室。

设计意图:让学生听音乐做律动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台湾校园歌曲的清晰与自然。

二、谈话导入。

设计意图:勾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感激,学生学会歌曲后自然就会唱的.投入有激情。

生:齐声回答。

师:今天老师就要教同学们一首跟外婆有关的歌曲,名字叫《外婆的澎湖湾》这也是一首台湾校园歌曲,是叶佳修先生创作的。

2.师简介歌手叶佳修创作《外婆的澎湖湾》背景。3.放图片(师点击屏幕出示背景图,播放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4.学生倾听谈自己感受,激发学生学唱歌曲情绪。

三、学习歌曲。

播放课件范唱。

师:请同学们再次听歌曲范唱看动画视频在理解歌词欣赏台湾风光的同时拍一拍。

1.回答这首歌是几拍子?听完后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4拍子。

2.节奏练习。

(1)xxxxxxxxxxxx晚风轻抚澎湖湾白浪逐沙滩。

3555616511165—。

(2)xxxxxxxxxxxxxxx--。

没有椰林缀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333343212222232—。

(3)xxxxxxxxxxxxxx—。

坐在门前的矮墙上一遍遍怀想33333432161165—。

(4)xxxxxxxxxxxxxxxxx—。

又是黄昏的沙滩上有着脚印两对半33333432155552171—。

3.整体演唱第一部分。

师:同学们唱的太棒了,自己给自己掌声鼓励一下。

4.完全放手把课堂交个学生自学第二部分。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和同桌一起利用课堂乐器来自学第二部分。生:唱谱子,唱歌词,吹竖笛,互相合作。

师:巡回指导扑捉个别学生唱的不准的地方进行指导。

5.展示自学效果。

(1)轻声随琴视唱歌谱第二部分老师要有鼓励性的评价。

(2)叫平常视唱好的同学来范唱第二部分歌谱。

(3)全班一起完整的演唱歌词。

(4)师生合作以接唱的形式来进行表演唱。

四、拓展延伸。

(2)欣赏梦之旅的三重唱。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歌星演唱的不同形式的《外婆的澎湖湾》激发学生的创编能力,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演唱形式。从而使这节课进入高潮。

(3)全班同学站起来和老师一起唱的唱跳的跳吹的吹跟着伴奏在优美的音乐中结束这节课。

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叶佳修创作的《外婆的澎湖湾》,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希望同学们把这首歌送给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接下来带着对台湾美好的祝愿听着音乐唱着这首歌走出教室。

外婆桥教案篇七

1、知识目标:通过对歌曲《外婆的澎湖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理解歌曲情绪,并能用明亮活泼轻松的歌声来演唱。

2、技能目标:能演唱这首歌曲,做打击乐伴奏,能会打带有切分节奏的音。

3、情感目标:培养对生活的热爱,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对亲情的感悟。

1、能流畅、完整地有感情演唱歌曲。

2、曲中带有切分节奏的音。

3、准确地为歌曲伴奏,配合默契。

歌曲中切分音的演唱。

教法:运用创设情景、模唱、教唱、示范、对比、表演等方法执教。

学法:采用听唱、模唱、合作、识谱和综合表现相结合的方法。

钢琴、多媒体、打击乐器等。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

二、情景导入。(4分钟)。

1、导语。

师:今天导游姐姐将带领我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地方?(澎湖湾)。

师:看来同学们都已经迫不及待想让导游姐姐带着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地方了,可是导游姐姐让我们接受一次小小的挑战才能更开心的带领我们去彭湖湾,你们有没有信心接受这次挑战呢?(生:有)。

2、课件显示音乐大转盘。

(1)、听音乐猜一猜什么歌曲?(童年)。

(2)、由什么器乐演奏?(吉他)。

用音乐大转盘,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很快就进入了音乐情境。

二、学习歌曲。(18分钟)。

1、配乐欣赏澎湖湾风景图片。

师:这一首童年是一首校园歌曲,表达了对童年的回忆,同学们真棒,挑战成功,那么让我们跟着导游姐姐一起去看看这个美丽的地方吧!

师:这个地方美不美?那么你们知道澎湖湾在哪里吗?在台湾和大陆的中间有许多小岛,叫做澎湖群岛,美丽的澎湖湾就在那里,它与福建厦门相对,不仅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那里的美景让人置身于世外桃源。导游姐姐带来的有一首歌也是说澎湖湾,同时跟《童年》一样是校园歌曲。演唱这首歌曲的词作者潘安邦在唱完这首歌曲之后,一曲成名,澎湖弯也跟着闻名起来,而且更有趣的是,住在台湾的潘安邦的外婆也如同澎湖的景点一样,成了游客们拍摄的对象,慈祥的外婆从来不会拒绝游客们的要求,因为她知道,是孙子的歌把他们带到了澎湖。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4、初听歌曲:学生再听谈一谈感受。

师:同学们现在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力,导游姐姐带着我们一起到澎湖湾的沙滩上,吹吹海风,听听海浪,让我们一起去听老船长讲故事吧!(播放《外婆的澎湖湾》)师:同学们听完了这首歌曲,老师来提几个小问题,看看谁听的最仔细第一个问题,这首歌描绘了一个孩子童年的故事,请同学说说这首歌曲的情绪和速度是怎样?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播放童声版《外婆的澎湖湾》视频)。

5、简介作者叶佳修。(课件出示)。

师:这是来自台湾的校园歌曲,校园歌曲是流行于学校,学生非常喜欢唱的歌,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这首歌的词曲作者叶佳修吧。叶佳修是台湾的作曲家、,这首歌根据歌手潘安邦小时候的故事写的歌,潘安邦小时候跟外婆生活在美丽的澎湖边,他对自己可爱的家园有着深厚的感情,长大后成为歌手就用歌声表达了对故乡的赞美,对家园的赞美之情。他代表作有《外婆的澎湖湾》、《乡间的小路》、《思念总在分手后》、《爸爸的草鞋》等。

6、教师范唱歌曲。

师:看了这么多动人的澎湖美景,听了这首好听的歌曲是不是也激起了你们对澎湖的向往?等到台湾回归祖国了,我们就可以轻松的到澎湖湾去游玩了。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校园歌曲“点歌台”,一起去欣赏、体会台湾校园歌曲亲切、朴实、明朗等特点。下面呢由老师先来为大家范唱,大家可以试着跟着老师哼唱旋律。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并在听的过程中跟着哼唱以及了解歌曲的演唱方式表现方式,为下一步演唱好歌曲做好铺垫,而了解作者则勾起了同学们对家庭中隔代之间的温馨之情。

7、跟琴唱旋律,

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唱一唱旋律,在唱旋律的过程中你认为比较难的地方说一说,我们一起来解决。(教师用电子琴弹旋律)。

8、突破难点。

外婆桥教案篇八

1。体会外婆在苦难的生活中追求真善美的朴实而高尚的优秀品质;2。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优美的语句,体验外婆丰富的内心世界;3。在阅读中体验作者对外婆的深厚感情。

1、从文章中感悟外婆生活的艰难与乐观豁达心态;2、培养学生面对生活中的磨砺,学会超越苦难,超越自我。教学突破:文章以优美深情的语言回忆了外婆精巧的针线活手艺,外婆看似是在用一针一线缝补衣裳,描绘花鸟虫鱼,实际上是在用一份恬淡、安详、仁慈、宁静的生活态度裁剪人生。可以着手外婆做针线活的神态、表情、动作及其语言,引导学生体会外婆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外婆一生的艰辛,及其在艰辛生活面前对人生的朴素而崇高的理解追求。文章中有许多颇富哲理的句子,应引导学生细细品评。

:问:文中的外婆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从文中找出根据说一说。例如:1、“外婆的针线活做得好,周围的人们都说:她的手艺好。”——外婆的女工出众。2、“外婆做的衣服不仅合身,而且好看。“——外婆做的衣服不但有实用价值,还有审美价值。3、“外婆说,人在找一件适的衣服,衣服也在找那个合适它的人。”——外婆对衣服有自己的审美观,朴素而富有哲理。4、“一匹布要变成一件好衣裳,如同一个人要变成一个好人,都要下点功夫。”——外婆不仅在剪裁衣服,而是用心剪裁人生。5、第5、6——在外婆的眼中,一切都是有生命的;一个对世界万物充满感情的人,对待生活也一定是积极乐观的。外婆是一个内心世界丰富的人。6、第4、8节:——外婆在“打着补丁”的艰难岁月里,依然坚持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坚持着内心的那份信念和坚韧。7、第10节:——外婆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感悟,使她获得了艺术灵感。外婆是一个拥有崇高精神境界的人。8、第11、12节:——外婆富有艺术感觉和艺术想象力,对生活和世界充满了感情。9、第16节:——外婆一生充满了艰辛,但悲苦人生却并没有消磨掉外婆对真善美的追求,外婆在苦难中沉淀出了安详和宁静,这是经过苦难的磨砺而升华出的.大度和超越、旷达与宽怀。总结:外婆不但手艺高超,而且有着一颗丰富充满感情的心;外婆在艰难的生活中却保持着安详、仁慈、乐观、豁达的心态,追求着真善美。

这是一篇美文,其中有许多语言富有哲理,感情真挚,可以在朗读中细细品味。例如:第5节:对“布”的描写,充满了深情,同时也流露出外婆做衣服时的心理活动及心态。第6节:“高高的天空”和“小小的衣服”更展示出外婆的庄严虔诚。第10、11节的描写:使外婆的形象更像一个艺术家,从而由外而内地揭示了外婆的内心世界。

外婆桥教案篇九

一、品读文章重点词句,挖掘关键词句的深意。

二、引领学生走进外婆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境界,进而产生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和感悟,学会在困境中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拼搏进取。

说明:

这是一篇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回忆性散文。文章看似写外婆手艺好,实则表现了外婆对待自然,对待人,对待生活的仁爱、宽容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对外婆的无限怀念以及想要延续、传承这种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的真挚感情。文中有许多自然清新而细腻的细节和语句,需要学生沉下心来品读,抓住关键词来品味,联系语句前后来思索才能够深知其意蕴。所以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语段并品读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是关键,而我校的课题是提升学生的提问能力的研究,因此在设计时重在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一、导入新课。

师:谁能谈谈自己收到过的印象最深刻的礼物?为什么它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谈对礼物情有独钟的原因以及自己的感悟。

教学时间:3分钟。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学好本文奠定情感基调。

二、整体感知。

1、师:自读全文,你觉得本文的关键词是什么?

学生默读,归纳,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理解。

2、整理本文的写作提纲。

明确:一、(1—6)回忆外婆缝补新衣时的心理和习惯。

审美:实用价值、艺术价值。

准则:做衣如做人。

态度:细致、庄重、朴素、虔诚。

二、(7—8)“我”穿新衣的时节和穿旧衣的心情。

三、(9—13)外婆的灵感和作品。

四、(14—20)“我”临摹外婆的作品。

教学时间:10分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文章在整体上进行把握,有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三、质疑问难。

1、师:分小组活动:

1)、小组准备朗诵。(形式不限)。

2)、每组至少提出一个有质量的问题,并联系上下文整理出大家认可的较为合理的回答。(可关注词、句的含义)。

3)、时间8分钟。

注意:启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注意对重点词句的品读并挖掘其深意。

教师预设的主要问题:(学生如果不能提出预设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预设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以“外婆的手纹”为题?而不是“手”或“手艺”?

2)理解第11、12、14段对外婆绣品的描写,体会作者的用意。

3)现实中的作者是怎么对待他的私人文物的?结合具体段落和词句分析:保存、复制。

2、沉浸文本,品读重点段落和词句并挖掘其深意,教师注意引导对于外婆人格魅力的挖掘。

3、疑难问题讨论交流。

教学时间:25分钟。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学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问题。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对文章的分析理解。因为课堂旨在提高学生的提问水平,所以,开展质疑问难时,着重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句,进而理解“手纹”的内涵。从而体会外婆的人格之伟大。

四、小结。

手艺体现的“三美”不该失传,刺绣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更不该失传;外婆对自然、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的精神也不该失传。

五、作业。

细微之处见真情,请以长辈的某个细节为题,写一个片段,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深刻感悟。(100—200字)。

外婆桥教案篇十

这是个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的回忆。大学快毕业时,家住在北投山上,没有课的早上,我常常会带着两只小狗满山乱跑。有太阳的日子,大屯山腰上的美丽简直无法形容,最让我快乐的是在行走中猛然回过头,然后再仔细辨认,山坡下面,哪一幢是我的家,走着走着,我的新拖鞋就不像样了。不过,我没时间管它,直到有一天,傍晚,放学回家,隔着矮矮的石墙,看见我的`拖鞋被整整齐齐地摆在花园里的水泥小路上。带着刚和同学分手后的那一点嚣张,我就在矮墙外大声地叫起来:

“何方人士,敢动本人的拖鞋?”花园那边没有动静。再往客厅的方向看过去,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

“今天下午,我用你们浇花的水管给你把拖鞋洗了,刚放在太阳地里晒晒就干了。多方便!多大的姑娘啦!穿这么脏的鞋给人笑话。”

就是因为舍不得这一点余温,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所有能够让我纪念她老人家的东西:比如出国前夕给我的戒指,给我买料子赶做的小棉袄,都在泪眼盈盈中好好地收起来了。这双拖鞋,也就一直留在身边,舍不得丢。每次接触到它灰旧的表面时,便仿佛也接触到曾洗过它的外婆的温暖而多皱的手,便会想起在夕阳下的园中小径,和外婆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