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渔歌子》教学反思(精选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4 02:30:01 页码:8
2023年《渔歌子》教学反思(精选17篇)
2023-11-14 02:30:01    小编:zdfb

在生活中时不时总结一下,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在撰写总结时,可以采用时间顺序、因果关系、问题解决等方式进行组织和表达。以下是一些总结的范文,欢迎大家一起分享和讨论。

《渔歌子》教学反思篇一

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 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渔歌子》这首词,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词中前两句写意白描,未多着色却明丽鲜艳,三四句中的箬笠“青”和蓑衣“绿”,与前文的远山近水或呼应或点缀,至最后一句的“斜风细雨”将前面所有的色彩一一冲淡,形成了人亦为景的独特画矶和审美情趣,物与物的和谐升华为人与物的和谐。为了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我集中于“诵读”和“感受”,即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地朗读活动来感受“诗情画意”。围绕“扎扎实实学语文”的语文课堂理念,我选点为“赏读课”课型,引领学生“入文,入韵,入景,入情”, 去感受词中的意趣,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力求将一首古诗的学习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将课堂结构设计“六个板块”: 第一个教学板块“读题识词”。《渔歌子》是鄂教版语文教材“诗词诵读”部分中首次出现的词,因此,首先要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如“词即长短句”,“词有词牌名”等等。

第二个教学板块“感知词韵”。落实最基础的知识——“字词句”。在着重落实常用生字词的读写积累这一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完成“读谁字音,读通句子,读出韵味”的朗读目标。

第三个教学板块“寻找词人的影子”。 词的后两句,作者抓住垂钓之人的背影,所带,所穿,寥寥六个字就勾勒出人物的形象,让学生寻找“词人”的影子,自然而然地引出词的后两句,初探词人的“不须归”的原因:看到了美景。从而引出词的前两句。

第四个教学板块“想象画面,深入感悟”。在读了词的前两句后,让学生闭眼想象画面: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从而感受美丽的春景,紧扣“白鹭”这一意象,体会词人是通过白鹭这种有灵性,志存高远,但又向往逍遥自在的生活的鸟来传达这也是谁向往的生活。

1

第五个教学板块“悟词中情,深探不须归”。 联系时代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并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比欣赏,强调“狂风浪起且须还”“ 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受诗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闲自在。

第六个教学板块“拓展,个性演绎”。这一教学板块是对上一板块的拓展和升华。读词人的其他四首《渔歌子》,来强化学生对诗人“寄情山水,远离世俗,淡泊宁静”的情感和人生追求的更加丰富的深刻的理解。在“作业超市”中,我设计了三个题,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一来完成:(1)喜欢写作的同学,可以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小散文;(2)喜欢书画的同学,可以画一幅《渔歌图》,并在图上题上这首词;(3)喜欢音乐的同学可以配上合适动听的旋律把这首词唱一唱。原以为吟唱这首词是学生难以完成的,出乎意料的是,好几个同学声情并茂地唱了出来,直到下课铃响起,学生仍跃跃欲试,意犹未尽。

执教完本首词,我的脑海里便开始反思其中的遗憾与愧疚: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还精通音律,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夸他的词是 “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而我忽略了这一点。在第四版块中,如果先让学生说说从《渔歌子》里看到了哪些景物呢?作者用上了哪些丰富的色彩?然后再来想象画面,把自己仿佛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说出来,就会顺理成章地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词人悠闲自在的心情。

2

《渔歌子》所传达的作者的志趣就如词中所描绘的画面一样简单,快乐,自由,让人一读就爱不释口,心情愉悦。因此整堂课我都是在与孩子们徜徉在诗词的诵读中去感受词的`魅力,孩子们也读得比较有兴味,这便是我的欣慰所在。具体表现如下:

1、引导学生阶梯式诵读:字正腔圆地读,朗朗上口地读,历历在目地读,每一层次的读都有目标,通过不同的手段:发现押韵、播放音乐、想象画面色彩、声音,孩子们便有了学习的动力,也便学的跃跃然!

2、通过划分节奏,欣赏画面,想想画面,倾听范读,表达体验等教学方法,积极调动了孩子们的视觉,听觉,幻觉等感官去感受词的节奏美,画面美,意境美,力图带给孩子们身心的享受。

协调的。对孩子的评价也重在激励,由心而发。让孩子们能时刻感受到老师的尊重与欣赏!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

1、诵读诗词,有很多个体的体验包含其中,在多次的齐读过程中其实就抹杀了个体体验,从而固化了这首词的基调。

2、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太多了点;肢体语言也多了些,语速快了些,不利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3、最后的拓展部分,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写一写“张志和跟柳宗元”的对话,更能真切地走进作者,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

“陌上花开缓缓行”,我愿在古诗词教学这条道上走向深远,让孩子们因此能享受经典,爱上诗词!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传情、以诗言志”,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而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所以,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弱化了单一的解释诗句的意思,而是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词画交融,进入意境,体会情感。我把诗词中的景物都呈现在黑板上,这副画成为学生脱离课本进行半扶半放式的背诵关键词,使学生迈出积累语言的第一步。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把词意说得很美,生动有诗意,我想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已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然后再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此外,我注重学生对课内外诗词的积累,在教学中适时穿插相关诗句,丰富画面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以致用。

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十分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不仅“学会,还会学”!

在执教完本首词,我的脑海里便开始反思其中的遗憾与愧疚,收益颇多:

1、时间应该可以控制得更好一些。朗读指导的环节里可以再花多一些的时间,让学生读得更到位。吟唱古词,一来是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来是想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但这部分花的时间比预计多。

2、课堂上学生的发言积极性高涨,但我倾听时却不够细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也是一门艺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当出现学生的回答有些偏离主题时,应该要仔细捕捉有关信息,作适时引导。

3、其实整堂课下来觉得自己还是不够淡定,内心不够平静,没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得刚刚好。

总之,经过这一次的赛课,收获很大。我将不断学习,以求更上一层楼!

今天上了一节语文课,总的感觉还是有点蜻蜓点水,一飘而过。

这节课上了两个环节:一个是朗读方面的;一个是绘景方面的。

朗读方面,首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这个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容易。但我上课的时候注重的一点就是让学生说“你觉得这首词中有哪些生字的字音是比较难读准的?"这个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候,让学生自己发现难点,比教师包揽讲解要好得多。就比如说薛法根老师在教学课文生字的时候,就常以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在书中找出生字填写,更重要的是,他告诉学生还有最后一组生字没出示,让学生在课文中去找自己认为难读准的生字,然后告诉其他同学。这样,就很好的解决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

其次,就是打节拍,把诗词的节奏感读出来。我提示,诗和词都有一定的韵律美,只要我们和这节奏,就能把这种韵律没打出来。我先示范一遍,然后全班一起打节奏:西塞(大)山前( 大) 白鹭( 大)飞( 大);接着用你拍一我拍一的形式再读节奏。打完之后,我让学生试着创作其他的节奏,就比如说:西塞(大.大)山前(大.大)白鹭(大大)飞(大)。不过,学生的创作基本上很少,一个原因应该是我给他们的时间相对少了些,另外有可能就是他们以前没有过多的接触这种形式的诗词学习。

再次,就是讲究停顿,诗词的朗读是要讲究停顿的。我又是让学生自己来说应该怎样停顿朗读,然后让其他同学评价,说自己的看法。先抽几个学生说、读,然后让其他学生评价。男女分读。

最后,就是带着感情来读这首词。我先示范,然后问他们感觉如何?你觉得这首词可以读出一种怎样的味道和感觉来?抽说、读,(自由读)齐读。

错了,当然也不排除是学生紧张的原因。不过,这也就提醒我,不能只看表面的“全相”,而应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去。

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描述画面,然后师生一起用简笔画的形式把这首词的画面描述出来。现简述一下经陈老师提议后的环节。首先,问学生这首词描绘了哪些景物,先让他们借助注释默读理解这首词,在词中找出这些。接着便在学生边说时教师的ppt把这些景物用不同的颜色标出,再让他们具体的描绘这些景物。接着让其描述整首词的画面,教师再画简笔画演示。最后,闭眼想象,你就是那个渔翁,此时此刻,你。。。。。此时此景,我们情不自禁的诵起了。。。。(师生深情诵读)

这首词的设计还有一个环节是品悟诗人,拓展积累。但是因为时间不够省了。这个环节首先是从景中跳出来问学生,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渔翁?从此中的哪里可以看到?交流完了再问,张志和钓鱼从不用鱼钩,塔吊的是什么?(悠闲地心情。。。)接着就是问他们这首词能背诵出来了吗?背完之后,再让他们积累:这首词有些句子经常被人借用,你觉得是那几句?说。把他摘抄到练习本上。

有兴趣者课后:用今天学习这首词的方法自由学习其它三首《渔歌子》。

评价简忆:

1、用ppt把一些要求出示,如朗读的要求等等。

2、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原案评价:

1、听视频歌曲后,问:你看到了什么?这个环节可不要,因为后面已花了大量的时间来描绘景物。

2、一定要记得回顾、介绍词及词牌。

3、说朗读要求的时候,最好用ppt出示。

4、先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找出其描写的景物。接着单个的具体的描述、形容,再全词描述,画简笔画。

5、后面简笔画教学教师包揽的情况。

6、直接让学生找景物,做两张ppt,当学生讲到时就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

7、有时教师示范,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渔歌子》教学反思篇二

一、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但还不够成熟。

二、“吟咏”,体验了词的韵律美,但还不够深入。

在课堂上,我播放了配乐,还播放了《渔歌子》改编的歌曲。学生听了很新鲜,觉得很有意思,也能像模像样地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吟咏这首词。但在教学中,我只注重了吟咏的形式,但整堂课时间的把控不足,在吟诵方面的时间不够。

三、“拓展”,感受了词情,但还不全面。

课堂上,我出示了作者张志和的生平介绍,让学生从中看出张志和一心远离官场,真心隐逸山林的高洁情怀。还通过出示张志和哥哥的《渔歌子》与张志和的《渔歌子》的对比,体会到词人“不须归”的坚定决心。但对于拓展的诗歌学生读的不够,没有加注释,对于学生来说很难理解。

总之,上这样的汇报课,我真的感受到了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感受到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高真的有一定帮助。当然本节课也不足之处,自己的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今后我将注重积累,以使自己能将评价语言运用得恰到好处。

《渔歌子》教学反思篇三

《渔歌子》是唐朝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对学生强调学习诗词不但要思考,理解词句的表面意思,而且要展开想象,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境,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体会写作意图,从而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教学主要分三个环节:

一、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的意思。

二、想象诗词描绘的画面。

三、品析“渔翁”形象,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这首词浅显易懂,学生的理解没有遇到什么障碍。

在想象画面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抓住诗中写景的.词语进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如诗如画的春景图。美丽的西塞山、展翅飞翔的白鹭、艳丽的桃花、清澈的流水、肥美的鳜鱼、微风拂面、春雨如丝……清新宜人的画卷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学生的脸上洋溢着陶醉的表情——他们显然已经享受到文字带来的美感。接着,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在画面中的“人”。学生抓住“斜风细雨不须归”体会到他的悠闲自在,联系“白鹭飞”理解他渔夫生活的无忧无虑。我还补充了作者的背景资料:时局动荡、官场黑暗、退隐江湖、寄情山水,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作者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思想。学生的朗读与背诵明显更有感情了。

《渔歌子》教学反思篇四

1、同桌交流理解的字、词。

2、不理解的查资料或问老师。

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诗词的主要意思。

4、品味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并将自己的感受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

随后,让孩子们按照方法同桌自学《渔歌子》。

……。

几分钟后,

师:好!同学们,我们交流一下。

……。

师:同学们,这首词中,作者为我们描写了许多的景物,谁来说说,都有哪些景物?

生1:西塞山、白露、桃花、流水、鳜鱼、风、雨。

生蠢蠢欲动。

师:还有?(还有)。

生2:还有一个钓鱼的老翁。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2:青箬笠、绿蓑衣,还有文章的插图。

师:你真会学习,观察得很仔细,课文的插图是很重要的,它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去感受。

师:同学们,让我们闭上双眼,静静地聆听着优美的古乐,心中默默地背一背这首词,想一想,你的脑海中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物?(播放古曲渲染气氛。)。

静静地等待着,不一会,一位同学举手了。又不一会,两三个同学举手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手渐渐多了起来。

生1: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西塞山。

师:“连绵起伏”这个词用得很好。就这样,还有谁来交流?

生2:我仿佛看到了姹紫嫣红的桃花开放了,河里的鱼儿在欢快的游动着……。

生3: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西塞山前有几行白鹭在自由自在的漫舞……。

生4:我仿佛看到了老翁的鱼篓里装着自己亲手钓到的鱼儿,心中充满喜悦……。

生5:我仿佛看到了连绵的西塞山前点点白鹭在漫天飞舞,和煦的风吹在人脸上很舒服,老翁看到这样的美景,有些陶醉了。

……。

孩子们的发言越发让我激动。

师:同学们,如此美丽的画面,诗一般的美妙,将你看到的画面用笔写下来好吗?

点头。

不一会工夫,便有同学举手。

从他们声情并茂地交流中,我感觉很知足。

学生对于古诗词很熟悉,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课堂上,让孩子们相互交流,自己弄懂古诗词的大意对于六年级的同学来说已没有任何问题。

这时如果将剩下的时间用来让孩子们感受、体悟、想象诗词所描绘的优美境界,让同学们在感受充盈之时一泄于笔尖,那将是多么畅快的事。

《渔歌子》教学反思篇五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在把握古诗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悟到诗文的意境,并且让学生运用多种表达的方式和诗文互动,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诗文。

把学生带入古诗词境界,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是该课的一个重点。上课伊始老师就以想象引入情境,让学生边想象边组织语言,激发学生浓厚的的学习兴趣,既发展了语言,又为后面理解诗意作好铺垫。在理解诗意后又让学生在朗读、背诵中想象,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渔歌子》的作者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这首词不仅有鲜明的山光水色,还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通过让学生想象画面,简笔画再现画面,配乐再现情景,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共鸣。拓展活动中又通过展示情景交融的动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从而达到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的目的。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教学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的手段。在欣赏诗词情境动画时,在朗读、背诵、想象的时候,均选用了优美的古筝曲以激发学生无边的遐想。

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年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教师在课中通过范读、自读、小组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情,悟诗境。

《渔歌子》教学反思篇六

今天教学语文园地七中的《渔歌子》一词。这是一首唐代张志和写的寄情山水,抒发热爱自然的作品。全词格调清新,色彩鲜明,读来画面感十足,无比享受。

我通过四读来完成本词的教学。

一读:读通词句。第一遍朗读,我首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要求读准词句。然后请学生起来朗读,注意读准塞、鳜等易错的字词。

二读:读出韵味。在读通词句的基础上,在安排学生进行更高的要求。这时,我让孩子读每一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问问孩子发现了什么?思博同学发现这些字的最后一个韵母都是i。于是我告诉孩子,这就叫押韵。为什么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呢,就是因为诗歌讲究韵律美。于是,我带着孩子妹妹地朗读这首词,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慢慢感受到词的韵味。

三读:读出节奏。诗歌不仅有韵律,而且还讲究节奏。每句诗歌的停顿可能都有所不同。于是,我把这首词的节奏停顿用竖线标出来,让孩子们再读。不停的停顿,相同的韵味,孩子们再一起朗读,整个教室里有了美美的韵味。

四读:读出意境。总所周知,不管是唐诗,还是宋词都有让人陶醉不已。于是,我让孩子再读诗歌,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有的孩子说自己读出了词中桃花粉红,流水潺潺,白鹭展翅,青山隐隐……于是,我趁机告诉孩子,这就是诗歌的意境美。

再这四读的过程中,我让孩子再次背诵这首词,大家轻而易举就完成了整首词的背诵。

其实诗词教学不是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而是让孩子感受到诗词的美,让孩子因为觉得其美不可言才会喜欢上诗词,才会利用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扩展到课外,坚持学习。

《渔歌子》教学反思篇七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言志,以诗传情”,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却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因此,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进入意境,体会情感。并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

教学中,我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时先引导学生找出词中所描绘的景物,再引导学生想象色彩:如果你们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们会用上那些色彩呢?为什么?并让学生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词中的画面。然后进一步引导“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你能把看到的西塞山的美丽景色描绘出来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恍然大悟:原来想象不仅要用脑,而且要将视觉、听觉、嗅觉等融为一体,发挥各个感官的作用。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徜徉于想象的海洋中,学生“未品诗先入画”,在画中感受作者描述的意境,并逐渐走入意境,这也为朗读打下了良好基础。教师不必刻意讲解,学生就能在自由想象的空间中品味词中精华,可谓“一切尽在不言中”。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学生对于词中每一句画面的描述都刻画得淋漓尽致,但作为老师,我没能引导学生将这首词的完整印象作一次整理。在学生分句描述后,如果此时让学生闭上眼睛,重温浏览过的美景,将“身临其境”后的所看所想用语言描述出来,相信学生会更容易把握全词的精华。

“读”的活动始终贯穿于此次教学中,初读全词时,我向大家提出要求:将这首词至少读3遍,第一遍要读准字音,把词读流利。第二遍,要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第三遍,要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在此基础上,以情感为主线,引导学生领略诗情画意,读出韵律美和画面美。为了使学生感受到词人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我抓住“不须归”引导学生品味钓中情,为何不归?相机出示张志和的生平,学生通过分析感悟不须归的原因,为强化这一感悟,我将《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于本词进行对读,体会词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诗词解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词的艺术形象。也把读与品,读与悟融为一体。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想象画面,在对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可惜的是,学生朗读时,我没能根据词中的意境来提示,让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反复朗读句子,并在句中分出了轻重缓急,把握词的节奏。

由于本人在教学机智不能随机应变地处理一些课堂上没有预设到的问题,所以课堂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望各位同事不吝赐教,多提宝贵意见,让我能在反思中不断前进。

《渔歌子》教学反思篇八

我的《渔歌子》教学:

第一,力图体现诗词教学的厚度。《渔歌子》这首词只有短短的27个字,备课时,应该把它先读厚。一个词人张志和,一首《渔歌子》,就这样流传了千年,我开始查阅一些资料,张志和这个人形象逐渐立体饱满起来:他是诗人,他是词人,他是画家,他是书法家,他是哲学家……我根据《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寄情这两个特点,从厚厚的一沓资料中筛选出了张志和“心志平和”这个名字的来历,以及颜真卿对他的评价,丰厚学生对张志和的了解。

第二,丰盈画面, 在音乐伴奏下,通过教师范读,继于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下想象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你好像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具体描述心中的美景,让他们心中的画面有色彩,有声音,有动感。

第三,品味“钓中情”,张志和笔下的渔翁为何不归,应该不难理解,但是需要真正的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并想在孩子们心头留下一种情怀,是需要好好设计的,于是我引用颜真卿的话,切中要害,又饶有趣味,学生在会心一笑中就真正感受到了渔翁的悠闲,豁达。

第四,研究“钓”之蕴,从古至今描写垂钓的诗词很多,该选哪些让孩子去品味,我仔细琢磨,最后选种了〈江雪〉和〈题秋江独钓图〉,展现在孩子面前的是〈江雪〉中孤独的垂钓,〈渔歌子〉中悠闲的垂钓和〈题秋江独钓图〉中豪放的垂钓。三篇诗词,三种情感,三个境界,期望着能留给孩子们对诗歌执着地追求的热情。

《渔歌子》教学反思《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读者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言志,以诗传情”,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却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因此,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进入意境,体会情感。并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

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勾勒出西塞山的美景,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丰富的画面是学好《渔歌子》的关键。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时先抛出一个概括性的问题“你能把看到的西塞山的美丽景色描绘出来吗?”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将问题细化:“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仅要用眼睛去看,还要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脑筋去想象。”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恍然大悟:原来想象不仅要用脑,而且要将视觉、听觉、嗅觉等融为一体,发挥各个感官的作用。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徜徉于想象的海洋中,有的说:“桃花如仙子落入凡间,在枝头悄然开放”有的说:“鳜鱼欢快地在水中游来游去,似乎要跃出湖面,多么肥嫩鲜美的鱼啊!”学生“未品诗先入画”,在画中感受作者描述的意境,并逐渐走入意境,这也为朗读打下了良好基础。教师不必刻意讲解,学生就能在自由想象的空间中品味词中精华,可谓“一切尽在不言中”。令人遗憾的是,虽然学生对于词中每一句画面的描述都刻画得淋漓尽致,但作为老师,我没能引导学生将这首词的完整印象作一次整理。在学生分句描述后,如果此时让学生闭上眼睛,重温浏览过的美景,将 “身临其境”后的所看所想用语言描述出来,相信学生会更容易把握全词的精华。

“读”的活动始终贯穿于此次教学中,初读全词时,我向大家提出要求:将这首词至少读3遍,第一遍要读准字音,把词读流利;。第二遍,要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第三遍,要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在此基础上,以情为主线,引导学生领略诗情画意,读出韵律美和画面美。当学生遇到朗读中的瓶颈时,我总会根据词中的意境来提示,如:“白鹭如此的悠闲,咱们把语速就得放慢些,声音读轻点。”“多么清澈的流水,请你不要惊扰它,读流水时再轻些。请你带着全班同学静看流水,齐读这一句。”“欢快的鳜鱼自由自在游动于水中,似乎要跃出水面啊,请读出鳜鱼的欢快。”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反复朗读句子,并在句中分出了轻重缓急,把握了词的节奏。为了使学生感受到词人旷达乐观的.襟怀和对世俗的鄙视,我抓住“不须归”引导学生品味钓中情,归向何处?为何不归?相机出示张志和的生平,学生通过分析感悟不须归的原因,为强化这一感悟,我将《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于本词进行对读,体会词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诗词解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人的感情,感受诗词的艺术形象。也把读与品,读与悟融为一体。学生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想象画面,在对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

《渔歌子》教学反思篇九

教完这篇课文,觉得以下几点是比较成功的。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其实就是兴趣。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1、音乐激趣。于是,《渔歌子》开课时,我就播放动听的《渔歌子》歌曲,让学生猜歌名,学生兴趣很浓,一下子就精神抖擞。联系背景领悟诗人悠闲自在之后我又放吟诵《渔歌子》的曲子,并带着他们一起悠闲地吟诵,他们无比欢快。

2、故事激趣。在学生学习古诗文时,适时地引入某段背景故事或诗人轶事,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张志和曾被皇帝赐官、赐名,后来因一些事情被降官。他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辞官,整天漫游在山水之间。他钓鱼又不设饵,他哥哥写词劝他回家等等。这些资料老师当作一个有趣的故事来介绍,令孩子们学得津津有味。

3、绘画激趣。其实好的一首诗就是一幅绝佳的画,而《渔歌子》这首词更为明显。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我根据诗词内容在黑板上绘其景,引导学生轻松说其美,悟其意。

在这堂古诗词教学中,我还采用“配诗乐”、诵读比赛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俗话说:“笨妈妈教出聪明孩子”。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聪明的“笨妈妈”什么事情都让孩子做主,充分发挥孩子的自主性,所以孩子就越来越能干。同理,课堂上,聪明的老师应该是把充分的学习时间,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越来越强,语文素养自然就会提高。

1、把诵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于是,课堂上,充分让学生诵读,有范读,让学生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比赛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在教学《渔歌子》一课时,我让诵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首先的初读,读准字音;带着节奏读,读出音乐美;然后读出韵脚“飞”、“肥”、“归”,读得有滋有味。诗词初步读懂了,接着在学生细细品味词的美丽画面时,学生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朗读,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最后在联系作者张志和被贬后,干脆辞官整日泛舟垂钓的背景资料,感悟他的悠闲自得时,孩子们还是把所有的一切都寄情于自己的声声诵读中。不仅读得量大,面广,层次分明,而且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通过品读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与感觉。此时,词中美丽如画的景、悠闲自在的人、兴奋舒畅的心都洋溢在那童声之中。

2、把想和说的时间还给学生。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往往在字数有限的诗句中容纳丰富的内容,或表现极富特征的生活场景,或表达真挚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中需要运用恰当的方法,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体味其中美好的情趣或深刻的思想感情。对诗人当时的动作、神情、内心、语言及所处的自然环境等细节展开了大胆的想象,并将想象内容大胆表述,内化成自己的感悟。

《渔歌子》通过短短27个字,描绘了一片色彩明丽、画面清新的诗情画意。在背景音乐里,我用那柔美的声音,声情并茂地将学生引进这宁静而美好的人间四月天。“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志和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然后,老师继续引导孩子们想象得更具体些,“这些景物有着怎样的颜色?怎样的姿态?在斜风细雨中,周围的景物又有着一番怎样的变化?”同学们在音乐和语言的感召下,展开想象,纷纷述说心中所想到的如仙境般的美景,通过形象再现,走进了这意境优美的春日中,走进了富有情趣的词人心中。

为了让学生说得更具体些,更生动些,我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上了远处苍翠的西塞山,飞翔的白鹭鸟,近处飘飘悠悠的粉红桃花,慢慢流淌着的轻轻江水,淡黄色的肥美鳜鱼,更近处,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悠闲地钓着鱼。一幅美景就这样呈现于眼前,这样变抽象为具体,学生看着、想着、说着,学得是那么主动,学得是那么积极。

3、把问的时间还给学生。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敢问是创见的蓓蕾,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李政道在和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师生谈话时,特别强调要从小培养敢于提问的精神。

我深知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问。于是,在自学《渔歌子》诗意环节,我要学生拿出笔,静静地默读这首词,参照注释、插图,读懂了什么,在读懂的地方画个“!”还有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画个“?”。刚开始时,大家都不敢提问,没人举手。我不慌不忙,面带微笑,积极鼓励、暗示:“学问,学问,就是要善于提问。你心中有任何疑惑都可以提,哪怕是一个字、一个词都好。”在我反复的激励之下,孩子们开始蠢蠢欲动了,由“什么是箬笠、蓑衣”的简单提问渐渐到“渔翁为什么不回家?为什么要写桃花流水?”等有深度的问题了。学生有了自己的思维,敢于提出问题,一方面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为学生创新和探索提供开放性的空间。在把问的时间还给学生时同时也把探究的时间还给了学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在课堂上,我不断渗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

1、借助书中注释。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可以借助书中注释来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2、借助书中插图。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每首古诗都配以彩色的图画。如果能正确观察图画,了解图画的意境,那么对于这首诗的大意就能达到基本理解了。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琅琅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

4、边读边想象。古诗词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具有想象丰富的特点。把诗中的语言想象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自己置身于其中,在想象中朗读,升华情感。这样,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5、了解古诗的时代背景。在基本了解了古诗大意之后,要想更深一层领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还需要了解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通过了解张志和的背景资料,同学们知道了他不是为了钓鱼,而是为了欣赏这里的美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

不过,反思教学,也有不足的地方。首先,老师对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的情况预设不够,所以出现问题不能很灵活的处理。如开课初,学生不知道词的特点,“塞”的几个读音也不清楚,纠结的时间比较长,导致课堂还有一个环节没时间了。再者,在让学生自学时,老师有开放性的题目,“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老师放任学生,但是没有很好的梳理、提炼。如果在此处很好的铺垫的话,接下来引导学生想象的环节应该会更精彩。

课堂是遗憾的艺术,但是我应该在遗憾中反思、前进!

《渔歌子》教学反思篇十

在确定教学内容后,我没有像以往那样抱着教参,加上感觉去确定教学目标,而是先认真读了《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是这样阐述与教材内容相关目标的: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课标年段目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其中,“激发想象力,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这些目标都是不可测的。必须转换成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于是,我把“大体把握这首词的意思”转换为“能用自己的话表述整首词的大体意思。”把“体会诗人的情感”转换为“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根据这些要求,我初步定下这样几条教学目标:

1、诵读《渔歌子》,读出词的节奏、韵味,能有感情背诵。

2、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境,对这首词所表达的情感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3、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渔歌子》教学反思篇十一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所谓“以诗传情、以诗言志”,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而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所以,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弱化了单一的解释诗句的意思,而是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词画交融,进入意境,体会情感。我把诗词中的景物都呈现在黑板上,这副画成为学生脱离课本进行半扶半放式的背诵关键词,使学生迈出积累语言的第一步。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把词意说得很美,生动有诗意,我想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已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然后再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此外,我注重学生对课内外诗词的积累,在教学中适时穿插相关诗句,丰富画面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以致用。

其次,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十分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不仅“学会,还会学”!

在执教完本首词,我的脑海里便开始反思其中的遗憾与愧疚,收益颇多:

1、时间应该可以控制得更好一些。朗读指导的环节里可以再花多一些的时间,让学生读得更到位。吟唱古词,一来是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来是想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但这部分花的时间比预计多。

2、课堂上学生的发言积极性高涨,但我倾听时却不够细心。倾听学生的发言也是一门艺术,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当出现学生的回答有些偏离主题时,应该要仔细捕捉有关信息,作适时引导。

3、其实整堂课下来觉得自己还是不够淡定,内心不够平静,没把自己的情绪控制得刚刚好。

总之,经过这一次的赛课,收获很大。我将不断学习,以求更上一层楼!

《渔歌子》教学反思篇十二

在《渔歌子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了解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特别强调让学生比较同是描写江南春景的两首词的异同。

但是从课堂效果来看,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结果——比较异同,忽视了过程的'体验——朗读感悟词中描绘的美景,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

让学生初读正音,自学了解词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番之后,就让学生比较和前一首词的异同,从学生发言情况来看,学生只能勉为其难地从表面说说想法。因为学生还没有很好地去体验、感受《渔歌子》这首词所描绘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老师没有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如何能够感受两首词的不同呢?课堂上如果让学生再多读读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那么再和《忆江南》进行比较时,学生的感受会大不相同。不过,让学生直接去比较异同,对五年级刚接触词的学生来说,太理性化,难度也大了。不如换个问法:白居易和张志和笔下的江南各有特色,你更喜欢哪一幅呢?这样从学生的情感出发,触及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也可以培养学生对词的初步鉴赏能力。

其实,这首词和柳宗元的《江雪》对比起来学习,更便于学生把握这首词的主旨。一个是寒江垂钓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一个是春雨垂钓图: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同是垂钓图,意境相去甚远。学生通过比较,更能体会《渔歌子》那种悠然自得的乐趣。这样对教材内容进行开发重组,丰富了课程内容,开阔了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渔歌子》教学反思篇十三

《渔歌子》是一首传唱千年的古词,作者运用“写意山水画”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静结合,色彩艳丽的画卷。在这幅意境优美的山水画的背后,传达的是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教学中,感觉有以下几点处亮点:

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品读,想象画面,词画交融,进入意境,体会情感。我把诗词中的景物都呈现在黑板上,这副画成为学生脱离课本进行半扶半放式的背诵关键词,使学生迈出积累语言的第一步。

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把词意说得很美,生动有诗意,我想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已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了。然后再联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品读出“不须归”所蕴涵的情感。此外,我注重学生对课内外诗词的积累,在教学中适时穿插相关诗句,丰富画面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以致用。

在设计教学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使学生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同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十分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不仅“学会,还会学”!

《渔歌子》教学反思篇十四

我的《渔歌子》教学:第一,力图体现诗词教学的厚度。《渔歌子》这首词只有短短的27个字,备课时,应该把它先读厚。一个词人张志和,一首《渔歌子》,就这样流传了千年,我开始查阅一些资料,张志和这个人形象逐渐立体饱满起来:他是诗人,他是词人,他是画家,他是书法家,他是哲学家……我根据《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寄情这两个特点,从厚厚的一沓资料中筛选出了张志和“心志平和”这个名字的来历,以及颜真卿对他的评价,丰厚学生对张志和的了解。

第二,丰盈画面,在音乐伴奏下,通过教师范读,继于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下想象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你好像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具体描述心中的美景,让他们心中的画面有色彩,有声音,有动感。

第三,品味“钓中情”,张志和笔下的渔翁为何不归,应该不难理解,但是需要真正的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并想在孩子们心头留下一种情怀,是需要好好设计的,于是我引用颜真卿的话,切中要害,又饶有趣味,学生在会心一笑中就真正感受到了渔翁的悠闲,豁达。

第四,研究“钓”之蕴,从古至今描写垂钓的诗词很多,该选哪些让孩子去品味,我仔细琢磨,最后选种了〈江雪〉和〈题秋江独钓图〉,展现在孩子面前的`是〈江雪〉中孤独的垂钓,〈渔歌子〉中悠闲的垂钓和〈题秋江独钓图〉中豪放的垂钓。三篇诗词,三种情感,三个境界,期望着能留给孩子们对诗歌执着地追求的热情。

《渔歌子》教学反思篇十五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课文《渔歌子》,整个教学十分顺畅,无论是学生的诗句理解,还是对诗句的背诵,都让我感觉学生的学习气氛很浓厚。在我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品味这首词的时候,外面下起了蒙蒙细雨。突然间我发现了外面的雨很符合《渔歌子》的诗歌意境:斜风细雨!于是乎我马上组织学生静静地走到窗前观察外面的小雨,学生看着看着就兴奋起来,很多同学都说:“老师我发现了现在的情景可以用到古诗里的词句!”我及时的提问说是什么呢?他们纷纷答到:“斜风细雨!”看来只要学生认真观察,他们的领悟力是很高的。所以当我们再一起背诵这首词的时候,孩子们的感情释放得非常到位!

《渔歌子》教学反思篇十六

走进词的意境,体会词人心情——《渔歌子》教学反思诗词讲究的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渔歌子》这首词,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词中前两句写意白描,未多着色却明丽鲜艳,三四句中的箬笠“青”和蓑衣“绿”,与前文的远山近水或呼应或点缀,至最后一句的“斜风细雨”将前面所有的色彩一一冲淡,形成了人亦为景的独特画矶和审美情趣,物与物的和谐升华为人与物的和谐。为了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我集中于“诵读”和“感受”,即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地朗读活动来感受“诗情画意”。围绕“扎扎实实学语文”的语文课堂理念,我选点为“赏读课”课型,引领学生“入文,入韵,入景,入情”,去感受词中的意趣,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力求将一首古诗的学习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将课堂结构设计“六个板块”:第一个教学板块“读题识词”。《渔歌子》是鄂教版语文教材“诗词诵读”部分中首次出现的'词,因此,首先要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如“词即长短句”,“词有词牌名”等等。第二个教学板块“感知词韵”。落实最基础的知识——“字词句”。

在着重落实常用生字词的读写积累这一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完成“读谁字音,读通句子,读出韵味”的朗读目标。第三个教学板块“寻找词人的影子”。词的后两句,作者抓住垂钓之人的背影,所带,所穿,寥寥六个字就勾勒出人物的形象,让学生寻找“词人”的影子,自然而然地引出词的后两句,初探词人的“不须归”的原因:看到了美景。从而引出词的前两句。第四个教学板块“想象画面,深入感悟”。在读了词的前两句后,让学生闭眼想象画面: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从而感受美丽的春景,紧扣“白鹭”这一意象,体会词人是通过白鹭这种有灵性,志存高远,但又向往逍遥自在的生活的鸟来传达这也是谁向往的生活。第五个教学板块“悟词中情,深探不须归”。联系时代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并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与张志和的《渔歌子》对比欣赏,强调“狂风浪起且须还”“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受诗人陶醉于山水的悠闲自在。第六个教学板块“拓展,个性演绎”。这一教学板块是对上一板块的拓展和升华。读词人的其他四首《渔歌子》,来强化学生对诗人“寄情山水,远离世俗,淡泊宁静”的情感和人生追求的更加丰富的深刻的理解。

在“作业超市”中,我设计了三个题,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一来完成:

(1)喜欢写作的同学,可以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小散文;

(2)喜欢书画的同学,可以画一幅《渔歌图》,并在图上题上这首词;

(3)喜欢音乐的同学可以配上合适动听的旋律把这首词唱一唱。原以为吟唱这首词是学生难以完成的,出乎意料的是,好几个同学声情并茂地唱了出来,直到下课铃响起,学生仍跃跃欲试,意犹未尽。执教完本首词,我的脑海里便开始反思其中的遗憾与愧疚: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还精通音律,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夸他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而我忽略了这一点。在第四版块中,如果先让学生说说从《渔歌子》里看到了哪些景物呢?作者用上了哪些丰富的色彩?然后再来想象画面,把自己仿佛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说出来,就会顺理成章地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词人悠闲自在的心情。

《渔歌子》教学反思篇十七

张志和,是画家、是诗人、是词人、还是哲学家,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渔歌子》就是这位“烟波钓徒”的作品,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翁,而是江南水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大概是因为喜欢古典诗词的原故吧,好像教学诗词的课前准备工作要比学习白话文时做得充分一些。课堂中,通过“问题引领、学法指导、激励评价”开展教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