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成都考察报告(汇总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4 03:21:22 页码:7
最新成都考察报告(汇总11篇)
2023-11-14 03:21:22    小编:zdfb

通过报告的撰写,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分析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那么,如何撰写一份令人印象深刻的报告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报告的目的和受众。根据读者的背景和需求,我们可以选择不同风格和层次的语言来编写报告。其次,建立一个合适的框架,如引言、背景介绍、方法论、结果和结论等,以确保报告的逻辑严谨和易于阅读。此外,我们还应该选择合适的图表、图像或示意图来辅助阐述内容,并确保文档的格式整洁、字体清晰。希望以下范文对你写作报告时有所帮助,祝你报告写作顺利。

成都考察报告篇一

2005年9月29日至10月3日,在许兴丹校长、黄曼丽副校长的带领下,我校一行6人前往全国外国语名校——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学习考察,在学习考察期间,受到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的热情接待,肖明华校长、李俊副校长为我们作了专题介绍,教务处主任龚智发、副主任宋建才等全程陪同,通过实地考察、对口交流、实堂听课、师生座谈、资料查阅等活动,我们对成都实外的办学体制、外部环境、办学思想、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教育科研、课程改革、德育工作、后勤保障、教育成果等方面作了全面的了解,我们一行体会至深、受益非浅,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发展策略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现将有关情况和收获报告如下:

一、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的基本情况。

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创办于1963年,原为成都市48中,1993年更名为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2002年改制为国有民办的股份外语特色学校;位于成都市一环路北一段134号,占地近60亩。该校现有64个教学班,328位教职工,在校初高中生3000多人。

学校的办学思想是:“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努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提出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努力把该校办成“高质量、有特色、能示范、国际化的全国著名外语特色学校”;学校教学的主要特色是“以外语为特长,体现人文精神;以母语为基础,增强主体信心;以数学为重点,突出理科思维”;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业成绩优秀,综合素质全面,既具外语特长,又具理科思维的创新型、国际型的优秀中学生”;学校积极倡导“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才为志”的良好风气。

成都实外师资队伍力量雄厚,通过培养和引进的方式实施“名师工程”,几年来,引进和吸收了86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大学生,仅数学一科就有3名省级重点中学的副校长前来担任普通教师,现有特级教师5人,高级教师40多人,省市优秀教师14人。学校已经建立起一支由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组成的、结构合理、素质较高、敬业奉献、能力较强、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学校全面实行全员分级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实现了管理工作规范化,建立起奖惩激励机制。在用人机制上,明确了“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对教师进行三个层面的考核:第一量标,教师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教书育人的服务者,教师必须得到学生的拥护,由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评价不好撤换下来;第二量标,由教研组进行随堂听课,检查教学常规,从业务角度进行过程管理,确保质量;第三量标,用学生毕业的综合成绩来衡量老师的教学工作业绩。学校还十分注重对教师的业务培训,学习先进的课堂教学观,发展自身素质,严谨教风,力争实现好的课堂学习效果。正是有了这样优秀的教师队伍,实验外国语学校才年年捷报频传,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人民日报》2003年5月19日还以“新机制铸就优秀教师队伍”为题全面报道了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华西都市报》2003年7月2日以“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五年三个省‘状元’”为题报道了学校连续取得高考优异成绩的“秘密”。

学校教育教学成果显著,高考始终保持100%的本科上线率,90%以上的重点率,六年内四届高考文科“状元”(1999年的余静阑以649分,2000年刘洋洋以635分、2003年刘梦羽以659分、2004年江伟丽分别取得四川省文科第一名)。初中中考也连年名列成都市前茅。

学校重视教育科研工作,构建“三主体三层次”教科研体系,即全体教师教改实验层面的实践操作、教研组教改专题研究层面的问题解决操作、教科研中心科研骨干的指导管理和课题总结操作,实现了三主体多向互动,三层次协调共进的良性运作,促进教科研工作向深层次发展,取得了较佳的效果。其国家级课题《外国语学校外语教学改革与办学特色研究》即将结题,成果之一—初高中《实验英语辅助教材》已编写完成并出版,深受欢迎;其省级课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也取得阶段性成果。教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为学校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学校致力于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先后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日本宫崎产业经营大学、德国兰德胡尔曼中学、美国艾克塞西亚学校等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并定期派教师、学生进行交流互访。

二、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一)政府高度重视,为外国语学校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成都市人民政府对外国语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积极支持和鼓励,他们认为:建设和培植优质的外国语学校是提高市民素质、城市品位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重要保证。因此,他们从政策、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扶持国语学校,为外国语学校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条件,如出台《外国语学校引进优秀教师的意见》、《民办学校教师管理规定》等,鼓励外国语学校从全国各地引进优秀教师,将民办学校确定为事业单位,让民办学校的教师享受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的社会保障地位。

(二)教育主管部门给予外国语学校特殊的待遇。

由于外国语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与普通中学存在差异性,教育主管部门必须从招生、考试、业务管理上给予特殊的待遇,以确保外国语学校的生源素质,促进外国语学校健康发展,成都市教育局采取了以下做法:

1、允许外国语学校单独组织考试、提前招生,选拔适合学习外语的学生。在初中招生时,准许外国语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测试和语言学习模拟测试,比其它学校提前招生;在中考时单独命题,提高英语学科的考试容量和难度,作为提前批,单独进行划线录取。

2、实行保送制度,允许本校优秀学生直升高中。为使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连续、系统的培养,使外国语学校的特色得以持续巩固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允许外国语学校保送一定比例的学生,直接进入高中部学习。

3、组织开展对外合作交流活动,与国外大学、中学建立姐妹学校,组织师生进行交流互访。

(三)董事会确保校长能够充分的行使职权,真正落实校长的办学思想。

1、在选拔优秀校长、达成学校发展规划后,充分信任校长,赋予校长自主管理权,让校长自主组阁、自主选聘教职工、自主实施品牌建设策略,董事会对校长工作每年进行一次考核。

2、实行弹性经费承包管理制度。董事会以某一学的经费支出为基础,核算生均费用、师均工资,然后按(新学年学生数*生均经费+教职工数*师均工资)*年递增百分比的公式预算经费包干额,由校长包干使用,学校按月开支计划向董事会申拔经费,董事会每年对学校的支付进行一次结算和审计。

(四)学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建立开放创新的办学模式、实施发展潜能的教育策略。

1、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实现教师和学生最大和最好的发展可能。

2、突出外语特色,增开外语早晚课,加强学生外语实践锻炼;进行教材改革,使用多种教材,以适应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的需要;进行教学改革,采用小班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引导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实际语言训练。

3、通过培养和引进的方式实施“名师工程”,引进和吸收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大学生。运用学校的品牌、领导班子的人格魅力、优厚的待遇引进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短、平、快”地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敬业奉献、能力较强、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外语学科教师着重吸收优秀的大学本科毕业生,并进行校本培养,使之成为高素质、强能力、有特色、能示范的适应外国语学校需要的外语教师。

三、促进外国语学校发展的几点建议。

1、市政府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关于“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的规定,出台相应的规章,确定民办学校的事业单位性质,让民办学校教师享有与公办教师同等的社会保障地位,打破公、民办学校教师流动的壁垒,促进教师合理、有序流动,形成公、民办学校平等竞争格局。

2、市教育局要充分考虑外国语学校的特殊性,确立将泉州外国语中学办成全省乃至全国名校的策略,在招生、招师、业务指导和管理上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

a、允许我校单独组织测试、面向全市提前招收适合外语学习的小学毕业生。

b、中考时对外国语学校实行单独命题,提高英语学科的考试容量和难度,作为提前批,根据志愿,单独进行划线录取。

c、允许外国语学校保送一定比例的初中毕业生,直接进入本校高中部学习。

3、董事会和学校要修订学校的发展规划,创新办学和发展机制,改革工资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引进和吸收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大学生,尽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扩张校园规模,实行全员寄宿制管理,全面实施外语小班化教学。

成都考察报告篇二

2017年1月29日至2月3日,市城乡规划局局长蒋百军带领局机关、测绘处、规划设计院相关人员,赴重庆、成都,就地理信息系统、夜景照明化、“三化”规划编制进行了考察,同时与相关部门对接了我市招商引资项目。

考察组第一站到达重庆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庆测绘院,院党委书记、院长王冬滨对我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陪同我们一同参观了信息中心,应用中心,研发中心,国土测绘中心等部门,详细介绍了重庆测绘院在地理国情监测、数字城市建设、“天地图”位置服务应用等国内领先的科技创新课题,参观后,考察组与重庆测绘院的各位领导进行了座谈,双方就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地理国情监测、数字化城市建设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双方均表示未来将在地理国情信息应用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座谈中蒋百军局长还介绍了我市九大类招商项目及优惠政策,并就个别项目进行了对接。在重庆,考察组还考察了重庆的城市建设,与重庆市规划局有关领导进行了座谈,在有关人员的陪同下考察了重庆城市规划馆、重庆市夜景亮化工程、重庆市公园绿地等景观节点。通过考察我们了解到重庆市近年也在进行大规模的老城改造,而且资金投入力度较大,据规划部门介绍仅绿化一项,累计投资就达几十亿元。通过实地考察学习,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老城改造的信心和决心,结合我市实际,认真学习重庆市好的做法和经验,加快我市老城改造的步伐。

在重庆考察组还参观了重庆市应急救援地理信息服务队,听取重庆市应急救援方面的汇报。

考察组第二站到达成都,考察组首先参观成都规划馆,观看了“九天开出一成都”3d立体影院,全域成都沙盘模型、区市县规划;然后考察了金沙遗址,金沙遗址是21世纪中国一项重大考古发现,出土了大量古代象牙、金器、铜器、玉器,令人惊叹。尤其是太阳神鸟金饰图案,极具动感效果,被公布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金沙遗址占地约5平方公里,金沙遗址博物馆是一座现代化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建设投入达四亿元,占地3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已成为代表成都悠久历史的标识性景观。最后考察组到四川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四川省测绘应急指挥中心,听取了测绘保障服务情况的汇报,观看了《防汛救灾测绘应急综合实战演练记录片》。在成都考察组还在有关人员的陪同下考察了城市综合体美嘉森·奥特莱斯,成都市夜景照明工程。

考察组第三站到达都江堰,首先参观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伟大奇迹,也是中华文化的杰作,它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统一。在都江堰,考察组还参观考察了上海对口援建项目----壹街区规划建设情况,壹街区是都江堰灾后重建的一个系统恢复与提升城市功能的`建设项目群。占地约1.5平方公里,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10万平方米,集居信、上学、就医、购物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副中心。上海同济大学都江堰分院肖达院长陪同参观,考察组人员一边参观、一边听情况、一边拍照,一边感知、一边交流、一边思考。深受启发,认为壹街区在保留旧区的文化特点和地貌特征,将原有造纸厂改建成了都江堰市图书馆,原有的树木也都保留完好。建筑立面与屋面合为一体,简洁大气,体现了川西风貌和上海风情。其规划设计理念、街道空间设计等许多手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随后考察组到映秀镇考察映秀灾后重建规划建设情况,《汶川县映秀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也是由同济规划院完成的,凭借“温情小镇”的规划设计概念从全国众多方案中胜出。规划把“尊重自然”放在显要位置,严格遵守绿色生态原则,围绕旅游产业,体现映秀的青山秀水、民族风情、地震纪念等内容,将映秀小镇建成了人为景观和自然景观相协调的画里映秀。考察组参观了映秀镇风格各异的街道,都江堰市抗震救灾·恢复重建陈列馆和映秀中学,看到了规划变成现实,考察组人员无不感到做为规划人,责任的重大,只有全力以赴,才能不辱使命。

在一个秋风送爽的季节,9月9日至11日,江苏区域一行十二人对重庆成都两地的相关楼盘进行了考察 。金科.太阳海岸、保利.江上明珠、28阙、雨山前、龙湖.长桥郡、麓山国际社区、复地.壅湖湾 共七个楼盘。七个楼盘有别墅、也有花园洋房、有山地景观、也有高尔夫景观别墅。就景观而言,重庆和成都的七个楼盘无一不是精心设计匠心独运,施工精良,注重细节。尤其值得关注的以下内容 :入口设计、建筑与绿化的虚实关系、巧于因借;种植手法上的层次与搭配,色彩与材料、庭院细节处理等方面。

下面以图片的形式逐一做剖析

1、请检查您是否登陆,地产币或当天下载次数是否足够

2、请关闭“迅雷”、“qq旋风”等辅助下载工具,利用电脑系统自带工具进行下载

4、请检查当前页面是否刷新完毕,可查看当前网页左下脚提示

5、点击网页窗口中的“工具”-“internet选项”-“删除cookies”

1、解压提示为文件已损坏,可尝试重新下载,再次提示错误后,可在以下对话框中填写资料名称及网址。

2、如资料名称中带有“.part x”(x为数字)字样,请将下载后的资料名称更改为“x”,并与其他部分放于同一文件夹内进行解压。

1、请使用与当前文件类型相匹配的官方软件。

2、请尝试升级您的软件版本。

成都考察报告篇三

2015年4月9日,县教育局组织中小学校长40余人,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挂职学习二十一天,三周内分别进行集中培训、武汉名校考察、挂职锻炼,我和其他三位校长挂职的学校是武汉市南湖中学。这次学习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教育,我的思想再次得到了提升。走在清洁优美的武汉南湖中学校园里,观看着一条条遍布在各个角落的激励语和提示语,沐浴在一排排已故大师铜像的期盼眼神里,聆听着向校长能让所有人都震撼的评课,感触到的南湖师生积极向上,勇夺第一的精神风貌。这一幕幕的呈现都在一次次强烈的冲击着我的心灵深处,让我得到了很多值得铭记的感受和深刻的体会。

一、学校文化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无论参观考察的几所学校,还是挂职的南湖中学,学校文化成为体系,以前也到外地名校学习过,它们的校园文化总觉得不够系统,只能称上是校园文化,楼上墙上安装几条标语,墙壁上画几幅画或名人肖像,国内或世界著名大学介绍等。办学思想、办学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学校制度和课程文化关联性不强,甚至根本就联系不到一块。通过南湖中学挂职,我对学校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学校文化应包括物质文化(能看得见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这几种文化相铺相承,办学理念要贯穿始终;学校文化应是学校全体师生形成一种规范准则、信念和价值观。

南湖中学是武昌区一所公办学校,学校现有4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000多人,教职158人,是武昌区公办初中高中示范学校,办学模式:自省教育;办学理念:让自省成为一种人生态度,依据孔子的“每日三省吾身”;办学愿景:纳圣贤职愤华,升自身之质地,把学校办成——学生强身健心增智,构建放飞梦想的乐园,教师尚美立德省思,享受职业生命的家园。

校训:对内以省,对外以恩,对人以和,对事以真。校风:爱心入微,慧心善省,恒心求成。

教风:以学生为根本,用反思求成长,向细节要质量。学风:立志好学,反思善学,互助乐学。

依据一训、三风、一理念,文化建设上,文化径用自省名人雕像,分别是爱因斯坦、孔子、陶行知、鲁迅、贝多芬,这几位名人都与自省教育有关。

文化壁(楼层文化):以校训为主线,及对内自省、对外以恩、对人以和、对事以真的四个关键词:自省、感恩、和悦、求真来理顺文化层次,一楼自省,价值:悦约——自省——奋进,借物言志的植物为竹,竹代表虚心,有节,虚心接受批评的建议,才能反省不足,不断进步。二楼感恩,价值链:报恩——施恩——感恩,代表植物为兰,兰心惹质,善付人意,体谅他人,这就具备感恩基础。三楼和悦,价值链:尊重——沟通——合作,有了尊重“和”才有基础,有了沟通“和”才有空间,有了人与人的合作,“和”才有发展。代表植物为菊,菊花传递一种淡泊、闲适的态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且菊花清热解毒的功能,消除是人消躁,创造出和悦的境界。四楼求真,价值链:实干——求是——创新,首先要脚踏实地,实践出真知,然后操求事物背后真理把握规律,开拓创新,追求卓越。其代表植物为梅,寒梅傲雪,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喻示求真之路坎坷艰辛,每个楼层文化光用托物言志,然后进行琐事,再要求师生怎样做。

班级文化,从班级名片、学生作品展栏、图书角、卫生角、绿色植物五个面进行布置,每个班级都有班级名片、个性班名、班级目标,班级口号、班训、班主任寄语、自省名言、文明班级评比小红旗七个模块来制作,充分体现班级文化的独特性。

用自省德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修订南湖中学十省歌,印发学生《自省成长护照》供学生使用。通过自省周记、自省班会、自省体验活动、自省讲坛等活动促使学生形成感恩的价值观和悦的人生观,求真的世界观。

通过接职学习,我对学校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这些“文化”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学校文化应是以学校为地理环境圈,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沉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一种整合和结晶,把此转化为学校的办学思格,是全校师生价值观的体现,凸显学校特色。

二、大力开发“自省文化”为特色的校本课程,社团活动开展得有生有色。

南湖中学现已开设30多门校本课程,利用周二,周三下午第三节开设社团活动,所有学生全部参与。已开设的课程有太极、茶艺、古琴,声乐,绘画,书法,机器人制作寻社团小组,各项活动不同层次的在国家、省、市获奖,并且通过社团活动学生兴趣得到培养,能力得到提升,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学生思维得到提升,使学生能够愉快地投入到文化课的学习中。教育的功能是服务,它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学生能在一所学校愉快地完成学业并升入高级学校,看重的是学校的课程,而不是看重某一位名师,就如同餐厅的功能是服务,服务对象是顾客,顾客看重的是餐厅的茶肴,而不会去过问厨师是准一样。南湖中学近几年来无一名学生流失,巩固率为100%,反思我们学校,学生大量流失,没能完成初中学业,这与我们的课程设置有很大关系,学生文化课学不进去,又没有发挥自己特长的课程,自然而然的就流失到了社会上。我们学校条件无法同武汉相比,政府也没有很大的支持力度,但在有限的条件内开发一些地方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多种社会所需的有用人才。

三、德育工作扎实开展。

南湖中学德育管理理念是:用人文关怀动打动人——激发人的积极性,让人想做事,使人能做事,成就南湖名师;用制度规章理顺事——将繁杂的事头绪化,让事有人做,使事能高效,打造德育品牌;在这个理念下,始终把人放在核心位置,去考虑事,想老师所需的,思学生所要的,省自己所做的。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抓阵地:(人在阵地在,阵地在人在),抓实阵地(有计划、有布置),实抓阵地(有反馈、有总结)。

抓活动:(君子美德系列班会、社团活动),活动不求多,成系列,成品牌。

抓培训:(班主任例会、班主任总结会、经验交流会等),不仅仅是工作布置会,更也是培训会。用培训来引领班主任的成长、成熟、成名。

抓常规:(常规是班主任的分内事),用常规促班级建设的形成。

2、抓好德育常规。

创新需要创新的:社团活动、“空净物语”书吧管理。3学生德育。

用自省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通过“君子重修身、君子讲仁孝、君子善处世、君子求至理、君子忧社稷”主题教育收到良好效果。

四、推进课堂改革,打造高效课堂。

南湖中学学校推行小组互助式学习“一主三重四步”的模式,即以解决问题为主线;注重思维启发,注重同伴互助,注重情感体验;课堂分为四个步骤:互助解疑、展示研究、归纳应用、反馈拓展等,要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

课堂教学要自觉化。教师教学要严格按照“一主三重四步”来实施,每天及时评分、及时记载、及时确认、及时公示,形成课堂学习的一种习惯。

教学研究要制度化。语、数、英、理、化等学科两周开展一次教学研究活动,政、史等学科每月开展一次教学研究活动,重点研究小组评分、小组互助、小组展示、小组质疑、教师调控等问题。小组评比要常态化。每周学科要进行学科优秀小组的评选,班级要进行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的评选,年级组每月要进行大型表彰活动,学校及时把各班评选出来的优秀小组和优秀个人利用展板的形式在全校进行展示表彰。

五、高素质的校长,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

一个好校长就等于一所好学校,一个好教师比一所教学楼更重要,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有什么样的教师,就要什么样的学生,武汉市校长均具行竞聘上岗,教师竞争上岗,(学历大多是研究生),激活绩效工资,他们都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很高的理论素养和很强的业务能力,在他们中间很多是专家型校长,专业化教师,所以对如何发展一所学校,如何管理好一个班级,如何搞好学科教学都有独特见解,通过挂职学习,我对校长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校长应该是学校的精神领袖,应该是一面旗帜。首先应是办学思想的引领者。办学思想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根据学校实际和历史文化,确定正确的办学理念,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规划好学校的发展愿景,带领全校师生健康发展。

校长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包括校长的性格、气质、思想、品德、学识、才能、情感等,校长高尚的人格魅力会产生强大的感召力量,能凝聚教职工向着共同的目标迈进;校长人格魅力具有巨大的鼓舞力量,能激发教师努力奋斗,更会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使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认为首先校长要品德树人,“做是做事先做人,树人先树德”。作为校长要靠自身崇高品德赢得教职工的尊敬,以干净干事形象树立真正威望;其次才能服人,校长要有总揽全局、果断决策、知人善人、组织协调、开拓创升、善于沟通能力;校长还应该是教学的行家,能够为了广大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和知识讲座,做好教职工的老师。在此,校长要有宽容之心,谅人之短的胸怀,能听得不同的意见,不同声音,认真甄别,对学校进行民主管理;校长要情感容融人,在日常管理中建立好情感平台,将心比心对老师多一些情感投入,多一些理解尊重,经常与教师谈心,同教师们架设起一座相互理解的桥梁。总之,校长要用自己人格魅力的指合剂,使全校师生产生凝聚力,用人格魅力的助推剂,使教师们产生智慧和活力,用校长魅力的润滑剂产生神奇的力量,是学校智慧发展。

六、管理构想。

1、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打造符合正村二中实际的学校文化努力构建学校新型的校园文化品味,让校园真正成为充满亲情的家园,生动活泼的乐园,探索求知的学园,墙壁开口花草说话的花园。

2、开发正村二中校本课程,开发切合实际的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切实把推进课堂改革,打造高效课堂放在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减负增效,真正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教师感受教育的幸福。

4、精细学校管理,各项工作有布置,有落实,有检查,有反馈,不留管理死角。用《学校周报》细化学校管理,每周一期《学校周报》,由各处室共同制作,各版块分层次实行实名点评,力求使每位教师的付出都得到更全面、更广泛的认可,通过日常工作激发教师的工作成就感与幸福感。

这二十多天的挂职,我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感到不虚而行,收益匪浅。通过学习,观念新了,视野阔了,心里亮了,思路明了,我将按照自己对教育的理解,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来办学,坚持大开放、大发展的教育战略,实施实践创新。只要我们永不停歇,慎密思考,分步实施,我们的学校会越来越美,我们的教育会越来越有文化的气息。我坚信: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到达。

正村二中郭连海。

成都考察报告篇四

为学习借鉴先进发达地区在发展餐饮服务业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把我县餐饮业做大做强,为建设高原湖泊生态县、现代宜居高原湖泊生态城和国际高原湖泊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作出积极贡献。经领导同意,2017年3月26日至31日,由县工商联、县餐饮商会部分成员单位组成的考察团一行20余人,赴成都、重庆两地进行了为期6天的考察学习。现将考察学习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基本情况

餐饮业是三产业的一个传统服务性行业,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改善民生的着力点,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器,同时,餐饮还是旅游业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餐饮业的支撑。当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高端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发挥旅游业对经济和就业的带动作用,是“十二五”期间的一项工作重点。对此,我县餐饮业如何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挖掘潜力,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如何发挥优势,强化管理,打造精品,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带着这些问题,考察团一行踏上了此次成都、重庆之行。

店”等以及“周君记”、“全聚德”、“知青火锅”、“ 沙嗲王”等重庆著名餐饮企业。考察中还积极与部分企业负责人进行了交流,通过实地看、听介绍,认真了解和学习当地发展餐饮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实地考察,考察团成员看到了与先进发达地区的巨大差距,深切感受到了当地创新突破的思维、开放进取的精神以及在餐饮业发展上的大手笔、大气魄、大作为。当地餐饮企业独具匠心的经营理念、规范细致的管理模式给考察团成员留下了深刻映像,达到了学习经验,开阔眼界,拓宽思路,更新观念,促进工作的考察目的。

二、成都、重庆餐饮业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成都、重庆是我国西部发达城市,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两地餐饮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行业总体规模日益扩大,集团化、品牌化、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品牌餐饮企业在全国的竞争优势和龙头地位已初步形成。2017年,成都餐饮业全年零售额达362亿元,占四川省餐饮业零售总额近三分之一,在中国饭店协会排出的中国餐饮十大影响力城市中位居第六;重庆餐饮业全年零售额达447亿元,预计到2012年将实现500亿元,从业人员达到75万人。总结成都、重庆两地餐饮业发展经验和做法,我们认为有如下几点:

担,成都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意见,共制定了支持餐饮业发展的16条政策,对餐饮企业发展进行贴息或补贴,鼓励餐饮企业做大做强。重庆市政府发布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餐饮业发展推进美食之都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经过10年的精心打造,把重庆基本建成全国乃至世界极具魅力和较大影响力的“中国美食之都”,使餐饮业继续成为重庆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重庆市已确定150家餐饮企业和10条美食街作为全市重点扶持单位,以此帮助企业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提升重庆餐饮业的品牌效应。为扶持餐饮企业发展,重庆市还在税收、用地及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如对餐饮企业建立原辅料生产、加工基地和推行连锁经营的企业,三年内免征或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并给予财政发展资金的支持;凡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餐饮企业,在三年内给予定额免税;对餐饮企业水、电、气用价上给予降价优惠,实行餐饮业与工业企业的水、电、气同价等等。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当地餐饮业快速蓬勃发展营造了良好政策环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成都餐饮空间考察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成都考察报告篇五

4月25日至30日,由区长董胜利带队,率区级有关部门和杨村乡以及孟杨路两侧农业园区负责同志等一行17人,专程赴汉中市汉台区和成都市锦江区、双流县考察观光休闲农业以及新农村建设工作。考察团分别参观考察了汉中民俗村、牡丹园、汉台区宗营镇花卉苗木基地,以及锦江区“五朵金花”、双流县白果村、昆山新村建设发展情况,并与各县区有关负责同志进行了广泛深入地座谈和交流。

一、考察概况及总体印象

(一)休闲观光农业一经出现,便显现出强大生机活力与迅猛发展势头。汉台区和锦江区的休闲观光农业经过近三、四年的快速发展,就由早期萌芽阶段进入了初级经营(规模扩张)阶段,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两地的观光休闲农业早期均以连片种植的苗木花卉景观为依托,辅之休闲旅游设施,由于风险小、投资少、易成功,在市场导向和政府扶持的作用下,吸引了大量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汉台区的观光休闲景点在整体上形成以城区为圆心、呈扇形分布的城郊型布局特点,共开发休闲观光农业项目27个(其中投入运营17个,在建10个),总面积8.4万亩,完成投资8700多万元,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其中宗营花卉基地采取松散结合、集中开发的模式,由28户业主投资形成的整体基地,现有面积是1998年初建时的6倍多。今后5年内,拟再增加投资3.3亿元。锦江区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思维模式,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推出了观光休闲农业项目--“五朵金花”。随着环境打造和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大量社会资金纷纷涌入参与项目运作,共吸引社会投入资金1.67亿元。目前,后续资金正以强劲势头,涌流般地注入到“五朵金花”之中,为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提供了不竭动力。

得500元以上薪金收入,汉台区休闲观光农业吸纳农民就业超过800人,务工年总收入达400多万元。三是农户利用观光休闲农业的集聚功能,把握商机,增加了经营收入。2017年,锦江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321元。其次深化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汉台区占地500亩以上的观光休闲农业项目11个,双流县土地规模经营达30万亩,观光休闲农业改变了传统的单家独户、大田种植的农业生产经营,并步入了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延长了产业链,加速了农业与林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的相互融合,促使农业产业化的纵深发展。再次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了农民就地变市民。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快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就地能够享受城市化的文明成果,成为令人羡慕的“新市民”。

(三)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为市民打造了开放式休闲公园。步入汉台区宗营苗木花卉基地的各个观光休闲农业园,处处曲径通幽,景随步移,茂林修竹下掩映着亭台楼阁、鱼池水榭,纵横阡陌上连片种植着汉中特色农作物,可以充分享受集观赏各色花卉、品位民俗文化、看奇石展览为一体的庭院式度假服务,每年吸引游客30万人次。走进三圣花乡,仿佛置身于色彩斑斓的花海:红的激情奔放、黄的绚丽夺目、紫的静谧高贵、白的典雅素净。五彩缤纷的乡间小道旁,川西民居风格的农家小院在绿树红花中不时撞入眼帘。“五朵金花”以其优美的田园风光,和谐的生态环境,每年吸引数百万人前来休闲度假,成为城市边缘的一座开放式公园。

(四)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立足实际、富于创新、成绩斐然。先后参观的三个新农村试点村,都是通过对农房实施景观整治打造农村新景点,形成新农村建设的看点和亮点。汉台区胡家扁村和双流县白果村,都是按照不大拆大建的原则,由“农户出资,政府补贴”,对农房实施“穿靴戴帽”就地改造,使民居式样、建筑风格协调统一,一幢幢赏心悦目、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民居,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在产业发展方面,白果村充分利用双流县开发蜀风牧山文化旅游走廊的契机,开发集观赏、休闲、教育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园”,并借助该村的优美环境,开发农村休闲旅游。被评为“全国十佳小康村”的昆山村,先后引进国内知名龙头企业26家,累计投资4800多万元,成片种植无公害蔬菜、食用菌、日本黑大豆等2900多亩,收到了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

《赴汉中成都学习考察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成都考察报告篇六

为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转方式、调结构以及加快推进“十年一流”旅游产业发展目标的决策部署,市旅游局围绕加快发展乡村旅游,培育旅游业新的增长点这一主题,于5月27日至6月1日,由邱兆水副局长带队,组织诸城、寿光、安丘、临朐、坊子、滨海等重点县市区旅游局及重点乡镇、重点旅游企业主要负责人,赴四川成都就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了专题学习考察。在川期间,考察组和成都市旅游局进行了座谈交流,实地考察了成都市双流县、郫县、锦江区等乡村旅游景区和都江堰沙湾村乡村旅游合作社。大家被成都市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深深吸引,更被成都市乡村旅游成功的发展模式所震撼,一致认为,成都市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做法,对潍坊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借鉴作用。现将有关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特点

1

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有两个阶段,一是自然发展阶段。发展之初完全依靠市场导向,乡村旅游处于无序发展业态,产品雷同,同质化严重,同时潜在生态环境隐患,经营服务无标准,无规范。二是规范发展阶段。从2003年开始,成都市抓住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契机,提出了“城乡互动、发展旅游、服务市民、致富农民”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参与、产业支持、农户主体”的发展格局,使成都乡村旅游从一家一户分散自主经营,逐步转变为规模整体开发、标准管理、连锁经营的规范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发展速度快,发展速度快,综合效益好。综合效益好。成都作为全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旅游特色村22个,星级乡村酒店11家,全市农家乐总数达到2738家(其中星级农家乐485家),从业人员44740人,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成都旅游业的一大亮点。2017年成都市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457.8万人次,旅游收入21.7亿元,纳税额1.11亿元。成都市发展乡村旅游有5年的时间,基本形成了以农家乐、乡村酒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旅游特色村、旅游古镇为主要产品的乡村旅游产业态势,有效地调整了旅游产业结构,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以及农民人均年收入逐年大幅增加。

(二)政府主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部门联动。成都市乡村旅游之所以发 2

展有规模、上档次、知名度高,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积极推动。成都市各级党委、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识非常到位,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就是抓新农村建设,就是抓农村经济,就是抓劳动就业,就是抓农民增收。因而,各级党委、政府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极高,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把旅游产业发展作为政府的重点工作进行统一部署,统筹安排,规划出重点乡镇和重点村,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业,在人、财、物上予以重点倾斜。成都市政府专门成立乡村旅游工作领导机构,加强对乡村旅游业的协调指导,要求规划、建设、国土、园林、林业、农业、卫生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目标,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建设旅游型村镇,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科学规划,科学规划,错位发展。错位发展。成都市在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时,统筹乡村旅游发展,构建了以城郊和周边区(市)县为重点,平原-丘陵-山地梯次发展布局和一村一品、一户一园、一园一景错位发展的格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五朵金花、农科新村、锦绣东山、长秋山区、花揪片区五个集中发展区,建设了龙门山旅游产业功能区、龙泉山旅游产业功能区,并且在未来三年实施“十千百”工程,即打造10个乡村旅游特色镇,10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1000个星级农家乐和星级乡村酒店。

(四)出台办法,规范引导。出台办法,规范引导。为推动乡村旅游规范发展, 3

提升乡村旅游品质,成都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成都市旅游促进条例》、《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管理标准(试行)》、《成都市农家乐旅游服务暂行规定》、《农家乐开业基本条件》、《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乡村酒店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等地方法规和标准。同时,为加强行业监管,成都市以乡村旅游协会或合作社方式开展连锁经营,不断提升了乡村旅游整体发展水平和旅游接待点的服务质量。

(五)节庆营销,节庆营销,打造品牌。打造品牌。成都市利用地方特色文化优势,指导各区(市)县策划、举办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节庆活动,如都江堰市的清明放水节、双流县黄龙溪的火龙节、龙泉驿区的桃花节、彭州市的牡丹花会、新津县的梨花会、万安粗粮饮食文化节、双流原生态蔬菜旅游文化节等。以文兴旅、以节助旅,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搭建了节庆营销平台,不断提高了成都乡村旅游品牌的.知名度。

《关于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成都考察报告篇七

关于成渝统筹城乡发展和城市旅游的考察报告 11月16日-20日,赴成都、重庆就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考察学习。期间,先后实地考察了重庆市渝北区洛碛镇、两江新区北碚区块水土组团、重庆农谷、和谐天香、台湾农民创业园、成都市双流县规划展览馆、三星镇南新社区、籍田镇地平村、锦江区三圣街道“五朵金花”以及重庆“山城”夜景、成都双流县黄龙溪古镇、青羊区“宽窄巷子”和锦江区“锦里”的城市旅游。通过实地考察,交流,学习成渝,思考淳安,提高了认识,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进一步明晰了统筹城乡发展和城市旅游的思路和重点。

一、 城乡统筹发展方面

(一)成都、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做法

成都、重庆是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主要做法概括起来就是“六个一体化”、“三个集中”和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

则,综合考虑形态、业态、文态、生态等要素,在完善县域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重点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统筹编制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形成了城乡一体、配套衔接的规划体系和执行监督体系,实现了城乡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管全域覆盖。双流县在西部率先实现了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室镇村全覆盖和光纤电视“十元通”,推行城乡公交“一元通”,24小时内帮助解决工作,从2017年开始免除农村高中学生学杂费,从今年起全面免除高中学生学费,群众幸福指数高。

2、推进“三个集中”。统筹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三个集中”,以统筹“三个集中”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促进了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了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基于对人多地少、资源紧缺、生态脆弱等基本国情的深刻认识,成都双流为顺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和新农村建设的新任务,积极创新发展模式,2017年全县工业集中度达66.7%、比2002年提高46.7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58%、比2002年提高21.6个百分点,双流全县农用地规模经营面积25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45%,农业产业化带动面提高到91%。重庆北碚区以土地流转、农民集聚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基础,以特色产业为基础,打破行政区划,规划总面积25000亩,全力打造“一线八点”项目,成为重庆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示范点三大示范区域之一。

3、推进农村“四大基础工程”。即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四大基础工程”。统筹城乡发展,重点难点在农村,动力活力在基层。成都双流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改革,成功实现集体建设用地挂牌出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和转让、农村房屋产权抵押融资和转让。建成一批集村落民居、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建设等生产生活要素于一体的新农村综合体的同时,新增耕地1.65万亩,节约建设用地指标2358亩。建立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确保每年每村专项资金不低于35万元。探索构建以村级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村民会议为最高决策监督机构,村民议事会为日常决策监督机构,村委会为执行机构,其他经济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充满生机活力的“村两委+议事会”新型基层治理机制,群众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地平村在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同时,积极推进新农村综合体示范建设。由农户推荐选举产生代建业主委员会,采取公开竞标方式确定有资质的单位作为代理业主,按891元/平米统一实施工程代建。整治项目涉及农户556户,1876人。整理集体建设用地629亩,净增集体建设用地477亩。重庆北碚探索出四种统筹城乡发展模式,即以“大地渔村”为代表的农民自主型、以“重庆农谷”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以“乡村嘉年华”为代表的业主主导型以及以“专家创业园”为代表的专家助推型。将农民由分散耕作低收入的传统农业逐步发展为从事自主经营的新型农民和产业化工人。

《关于成都重庆统筹城乡发展情况的考察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成都考察报告篇八

(2011年10月25日)。

为了学习借鉴四川省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做法及经验,加快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步伐,2011年10月13日至15日,市委书记马勇带领益阳市党政代表团一行,前往四川省成都市考察调研,并与当地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做法。

成都辖9区4市6县,1.21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149.1万人。2003年以来,特别是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成都市立足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实际,从破确“三农”难题入手,探索实施城乡统筹总体战略,形成了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城乡群众共创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其基本做法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统筹推进“三个集中”,促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联动发展。一是大力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按照“一区一主业”的定位和工业集群发展规律,优化工业布局,将全市116个开发区整合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和9个重点镇工业点,着力打造产业集群,有力地推动了集中集约集群发展。2010年全市工业集中度达到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640亿元。二是鼓励引导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成都市不断完善户籍、住房、社保、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鼓励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在城镇定居,切实解决征地农民安置问题,着力提高农民集中居住质量,推动农民变市民。大力加强城市、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了由1个特大中心城市、14个中等城市、30个小城市、156个小城镇和数千个农村新型社区构成的城乡体系。同步实施标准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建设,将政府便民服务和社会管理硬件配套和软件建设延伸到每个村社。截止2010年底,全市累计建成农村新型社区1334个,106万农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三是积极推进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坚持以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制定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登记管理办法,健全了市、县、乡三级土地承包流转服务中心和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平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采取“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公司”、“土地银行”、“业主租赁经营”、“大园区+小业主”等多种流转模式,推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集中。2010年全市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236.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6.5%,土地规模经营50亩以上的农业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等业主总数达到9354个。

(二)统筹推进“六个一体化”,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一是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成都市规划经历了“三个跃升”阶段,从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从各自为阵到全域成都,从区域中心到全球定位的转变。按照城乡一盘棋的理念,确定“四性”(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规划原则和“九化”(布局组团化、产业高端化、城镇集约化、功能复合化、空间人性化、环境田园化、风貌多样化、交通网络化、配套标准化)规划导则,推进城乡规划体制并轨。通盘考虑城镇体系、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城乡一体、配套衔接的规划体系和执行监督体系,实现了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管的城乡全覆盖。二是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成都市围绕“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融合”,大力推进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一二产业互动;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不断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和营销体系建设,实现一三产业互促;大力推动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充分发挥主导产业和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一二三产业互联。三是推进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成都市大胆改革创新,稳妥推进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农村市场化改革,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在城乡自由流动、优化配置。推动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组建市县两级现代农业发展、小城镇建设和农业物流投资公司,成立5家村镇银行和12家小额贷款公司,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渠道多元、机制健全”的投融资体系;制定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办法,引入农业担保和保险机制,增强了农业、农户抗风险能力和银行参与意愿,逐步破解了“钱从哪里来”的难题。四是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推进道路、电力、广电、通讯、信息等市政公用设施向乡村覆盖,城乡水电气供应以及污水、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重点推进了“两枢纽”(交通、通信)、“五网”(高速公路网、中心城与外围组团多通道路网、旅游公路网、县道公路网、乡村公路网)建设,率先在西部实现了县县通高速路、村村通水泥路,农村客运通村率达98%。五是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管理体制,市、县、乡、村均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保障体系和服务网络。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属高校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完全并轨,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民养老保险并轨,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68万人,其中农民参加养老保险165万人。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建设,全面统筹建设了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信息、娱乐、生活等公建配套。六是推进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大力推进行政机构改革,打破城乡分治的行政管理格局,调整和归并30多个职能部门,实行“大部制”,推进政府部门管理职能向农村延伸和覆盖;率先实施乡镇、行政村区划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撤并30%的乡镇和47%的村;出台对乡镇和街道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办法,将乡镇和街道的履职重点转向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大力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建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和服务代办点。全面实行户籍一元化管理,促进农村向新型社区管理方式转变。建立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初步建立了城乡一体的行政、财政和社会管理体制。

(三)实施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第一,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以“还权赋能”(即权益归位,农民自主,享有与城里人一样的产权权利,让农村现有资源“生金出银”)为核心,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为目标的农村市场化改革。一是开展确实权颁铁证工作。对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房屋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进行确权登记颁证。目前,已对212万户农户、569万宗农村产权进行确权、登记和颁证。并且,在对农户承包集体土地确权颁证的基础上,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年限从30年改为“长久不变”的试点。二是创新耕地保护机制。市、县两级政府对基本农田每年每亩补贴400元、一般耕地每年每亩补贴300元,为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民提供养老保险补贴,调动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三是构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制度,成立了全国首家农村产权交易所,建立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推动农村产权规范有序流转。农交所成立以来,流转农村产权27527宗,金额22.63亿元。第二,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一是深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全市推行基层党支部书记公推直选、开放“三会”、社会评价制度,探索建立群众满意为价值取向、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结合、促进干部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二是推行村民议事会制度,健全农村基层新型治理结构。三是健全干部绩效科学评价体系。干部考核主要依据群众评议,引入第三方调查,对干部业绩进行外部评价。第三,扎实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一是推进公共服务到村。将村级公共事务划分为7大类59项,明确了政府对村级公共服务的基本供给责任。二是推进公共财政下乡。将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保证逐年增长,每年为每个村(涉农社区)安排不低于25万元专项资金,实现村级公共服务“有钱办事”。三是保障农民自主。明确办理村事务的方法由村民“民主议事”,民主议决村级公共事务项目和专项资金使用。四是健全五大机制。着力构建分类供给、经费保障、设施统筹建设、民主管理、人才和队伍建设五大机制,促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制度化、常态化。第四,大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治理。一是坚持综合施治。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统一,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二是坚持农民主体。对项目整治方案、小区房屋户型设计、补偿标准等问题,让农民提前知情和全程参与,实行“阳光操作”,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三是坚持市场运作。探索农民用地整理与集体建设用地整理相结合的土地整理方式,建设用地整理节约指标在市场交易,拓宽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四是坚持集成推进。整合部门力量、资金渠道和配套政策,发挥综合叠加效益。截止2010年底,全市共实施完成土地综合整治项目374个,新增耕地35万亩,改善55万户农民群众生活条件。

二、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实践的几点启示。

成都市近八年的统筹城乡发展实践,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经验,受到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同,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政府推动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城乡统筹是一项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战略,涉及面广、影响深远,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成都市成立了统筹城乡发展领导小组,组建了市统筹城乡工作委员会及统筹城乡发展办公室,各区(市)县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机构,在全市建立健全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化城乡统筹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的意见》等文件,明确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组织编制了《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同时,组织相关部门编制了国土、劳动保障、金融、行政管理体制、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事业统筹发展等8个专项方案。在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有序推进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

2.改革创新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动力。从根本上说,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工农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只有通过深化体制改革,着力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在新型城乡关系的框架下构建合理配置全社会资源的体制和机制,才能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成都市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在建立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农村产权制度、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投融资体制、户籍管理制度、基层治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制定了40多个相互衔接配套的政策、制度文件,并允许和鼓励区县(市)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统筹城乡发展政策体系和充分激发社会投资活力的体制机制,为推进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3.因地制宜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方法。城乡统筹是一项长期战略,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扎实推进。成都根据中心城区、近郊及远郊各区(市)县的特点和发展的差异性,着力解决各个区域的重点难题问题,不搞简单化,不搞齐步走,不做夹生饭,根据条件稳步推进,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中心城区着重解决涉农区域人口和产业的非农化城市化问题,推进农民向市民转变;近郊区县及远郊区的县城和重点镇主要着力于更大范围推进“三个集中”,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产业布局;远郊各区(市)县的广大农村地区侧重实施“四大工程”,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新型城郊农村,因地制宜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4.坚持以人为本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统筹城乡实践中,成都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价值观和历史观的统一。首先是大力推进农业支柱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2010年成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05元,城乡收入差距由2002年的2.66:1缩小到2010年的2.54:1;其次是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为城郊农村居民办理社保和医保,做好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就业工作,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实行社区化管理,提供与城区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再次是推行“让民做主”为实质的“还权赋能”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新型基层治理,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正是由于让利于民、还权于民,解决好城乡居民的实际问题,让群众在改革和发展中增加收入、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从而使城乡一体化赢得了城乡群众的肯定和支持,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持续不竭的内生动力。

三、对益阳市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近年来,我们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把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到战略层面,积极探索具有益阳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新路子,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总体上讲,我们还是一个欠发达的地区,农业发展基础薄弱、工业与城市的带动作用不太明显,制约农业农村加快发展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当前全市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借鉴成都市的实践经验,结合益阳工作实际,为加快推进全市城乡统筹发展,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事关长远、事关根本、事关全局,必须依靠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来保障。建议成立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城乡统筹领导小组,组建专门工作班子,负责统筹城乡发展的决策、指导、组织、协调和督导,协调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各项工作。规划、国土、财政、农办、发改、交通、水利等职能部门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结合各自职能,对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认真组织实施。要建立健全工作评价考核体系,实行目标管理,进行量化考核,确保城乡统筹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2、要突出工作重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项实践性、创新性和改革性都很强的系统工作,必须立足长远发展、突出工作重点。一是继续抓好土地信托流转。要把土地信托流转作为益阳城乡统筹发展的牛鼻子工程来抓。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农村土地信托流转办法,大力推进信托流转体制下的农村金融创新和社会管理制度创新。要大胆尝试以承包地换社保、宅基地有偿退出及流转、农村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等土地流转方式。通过土地信托流转促进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实现以地融资、以地兴业、以地增收、以地富民。二是创新政府平台。在加大政府投入“三农”力度的同时,着力改进政府投入方式,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组建农业政策性投资公司,搭建农业投融资平台,发挥财政支农资金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大规模投入现代农业。三是切实推进中心镇、中心村建设。

3、要抓好典型示范。城乡一体化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历史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不能一哄而上。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根据分类指导、分区实施、分步推进的实施原则,坚持循序渐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根本方法,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在局部地区先行实验、在重要环节取得突破,通过典型示范、带动整体推进。要广泛宣传一批示范作用强、影响范围广、推广价值高的典型和亮点,既让农民群众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又给其他地方提供操作性的指导,全面推动全市城乡一体化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成都考察报告篇九

本文目录。

关于江镇、赣州、南通、成都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

白云区xx届小学校长培训班一行60人教育考察团,于200x年x月x日至x月x日赴四川成都学习该地教育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素质教育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这次学习考察组织严密,内容丰富,我们跟随考察团边看边议,深感受益匪浅,体会良多。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考察概述。

1、此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成都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实施情况,学习其先进经验。

2、此次考察的学校有: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分校、成都市棕北中学、成都市桐梓林小学、成都市锦官新城小学。

3、此次考察的形式主要是:参观校园,听取校领导在教学管理方面的经验、做法,并与他们就学校管理方面的困惑进行面对面交流。

4、对成都四所学校教育的总体印象:无论是聆听几所学校校长的讲话还是深入参观他们学校,都能感觉到他们“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人本发展理念,有明确的“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办学目标。不管办学条件如何,都努力在学校现有的条件基础上追求独树一帜的办学特色。坚持从小事做起,精细化管理,重视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考察后的反思及收获。

1、有思想,校长要有先进的办学思想体系和对教育执着的追求。

在校长的报告中,几位校长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办学思想,他们的教育目标,就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培养品德、极具爱心、有良好习惯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在校长的报告中和各种管理方法中,无不渗透着这个培养目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这个目标开展的。因此我觉得作为校长,就应该站在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高度来管理学校,确立学校的办学思想。我想他们的教育思想站在了教育的前沿上,紧紧抓住了“以人为本”的核心,并且展现出他们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2、带队伍,校长要建立、引领一支敬业奉献,富有特色的教师队伍。

在培养教师队伍上,几所学校着重提到了师德建设,两所也是民办学校,但他们招聘教师第一看重是老师抱着什么目的来学校,如果只是为挣钱,他们会拒之门外,他们看重的是教师对事业的激情,是为了实现教育的理想。正如一位校长讲的,教育是事业,收获的是快乐;教师象一把火,不仅要点燃自己,还要复燃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光、发热,自己去燃烧;没有坏孩子,只有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和这么多优秀的学生在一起,我也会成为优秀的;一位优秀教师常能给他的学生以终身的影响。这些思想反映出他们对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认识到位和工作到位。在这方面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而言,必须具备高水平的综合素质。具备高素质的管理才能是管理好学校的必要条件。高素质的管理者应是专家型、学者型的领导,不仅能机智灵活的处理学校的日常事务,更重要的要表现在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精通、指导和疏通上,并竭力用自身的知识魅力、人格魅力吸引人、感召人、引领人,真正以行家里手带领学校向前发展。让教师们感到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快乐的。正如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分校校长段红所说:“用教育改变生活,让工作成为快乐。快乐是一种心态,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一种力量,让我们的教师在工作中体会从事教育带来的成就感,我们的教育就是快乐的。”

3、重科研,校长要积极参与、投入到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中。

从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分校快乐教育特色、成都市棕北中学劳动服务德育特色教育、成都市桐梓林小学科学教育特色、成都市锦官新城小学精致教育特色。更使我感到教育科学研究在创建特色学校中的重要性。积极开展教育科研,认真研究和探索教育自身的规律,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是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只有加强教育科研,才能正确分析学校的实际办学基础,才能挖掘潜力、扬长避短、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创办特色学校的动力。

一所学校,应有自己的科研课题、科研规划,并有一系列实施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创办特色学校思路策略的整体性。创建特色学校是学校必须长期坚持的任务,学校特色就是学校通过长期有意识的不暇努力而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浓郁的文化氛围,它是特色学校精神和特色学校意志的集中体现;创建特色学校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没有现成的操作模式,不可能数日而成,需要艰苦探索,需要校长,教师几年、十几年甚至更多时间的共同努力。

成都市锦官新城小学校长李俊霞大胆的改革值得我们学习,为了开设有益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把上午每节课减少到35分钟,下午则只有30分钟。这样上午4节课中间还有30分钟的大课间的体育活动,下午上3节课校本课程顺利开展。

4、抓德育,校长要注重德育工作实效性。

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我们德育工作的一大难点就是德育的功力和实效性,这也是我们苦苦思索的难点和德育出路,随着社会的进步,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信息量的增加,空洞的说教,在学生面前显得乏力,很多教师抱怨,打他不行,说他不听,没办法。如何使德育工作产生巨大的教育力,切实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品质,规范的行为习惯,成为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课题。从棕北中学的“劳动服务班”德育工作给了我们很大启示,很值得我们研究,从劳动服务的9大作用:劳动——改变态度、习得技能、激发创新、学会管理、融入集体、懂得尊重、学会感恩、强化意识、展示风采。他们的做法是把社会、学校、家长、教师的愿望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使德育教育成为学生的一种需求,这样就极大显现出了德育工作的教育力。

正是源于“学生由于卫生健康意识差,养成了一种不良习惯,从而乱丢乱扔习以为常。学校开设劳技课、健康课,为什麽学生的劳动意识、卫生意识还如此差呢?通过考察成都市棕北中学劳动服务德育特色教育,使我认识到我们在工作中把劳动教育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分割开了,劳动教育在社会公众的心目中,无非是做做清洁卫生,甚至于将劳动作为一种教育的惩罚手段,扭曲了劳动“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的价值。

棕北中学劳动服务班德育特色教育,到形成校本特色课程,是把劳动教育和学校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有机地融合起来,无论从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还是从劳动教育的效果,都映射出基础教育工作者对自我教育理想、教育情操的坚守与不懈追求,其实践经验与模式,值得为之推广。棕北劳动服务课程不再是简单的劳动扫除,从劳动技能、劳动方法的培养,到劳动观念、劳动态度的确立,再到学生自主管理、服务意识、礼仪教育等教育内容的融入,它全方位传承了办学者的教育理想与办学理念,从具体教育现象入手践行素质教育的思想。

总之,这次学习考察,感悟很多,感受很深,真是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也充分认识到自己水平的不足,对教育认识的肤浅,今后要加强学习,丰富自己,尽量成为一个懂教育的行家。百闻不如一见。这次四川之行,时间虽然短暂,但收获却不少。回来以后,我校组织行管人员对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分校、成都市棕北中学、成都市桐梓林小学、成都市锦官新城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的学习和讨论,针对民办学校特点,大家决心以“创建卫生健康学校,共建文明和谐校园”为德育工作重点,创设校本精品课程、精英队伍、精细作风,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优化教风,严格教学的流程管理,为我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开创一个新局面。

返回目录。

一、考察地概况。

民的环境意识。二要重视环境建设。珠海香洲区坚持。

返回目录。

关于江镇、赣州、南通、成都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考察报告。

赣州、南通、成都等地在新农村建设方面率先探索,积极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其中赣州、成都被国家建设部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最近,我们赴三市进行了专题考察学习。

一、三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情况。

(一)赣州市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赣州自去年9月开始部署启动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是“五新一好”,即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和创建好班子,涵盖了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各个方面。

(二)南通市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南通在今年年初提出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以建设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启动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富民强村、村镇规划、人居环境、文明程度和组织建设等五个方面。

(三)成都市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成都去年底提出城乡一体,加快新农村建设,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村庄规划、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素质提高、组织建设等六个方面。

二、三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做法。

(一)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赣州市把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在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伊始,就把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放在首位。主要利用标语、传单、广播、电视、板报、宣传车、宣传画、宣讲团等形式深入宣传,层层发动,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基本内容、奋斗目标和政策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开辟专栏,及时报道工作进展情况。各级宣传部门采取歌谣、韵文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引导和动员广大群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通过政府引导,把农民主体作用具体化,落实到行动中,让群众去做群众的工作、群众去办群众的事情。积极组建村民理事会,理事会的理事长和理事完全由村民民主投票选举产生,他们在村中一般都是德高望重的宗族老人或农村致富能手,享有较高的威信。在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中,广泛推行申报制,实行动态管理,并充分发挥农村理事会和农村“五老”作用,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大小事务,都经过村民理事会自主讨论决定,多数地方都是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看得见的茅草房屋改造开始。在新村管理方面,重点强化村民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建立巡察制度,加强督促检查。

(二)积极整合涉农资金,多渠道加大建设投入。赣州市一方面加大投入,捆绑使用各种涉农资金,鼓励各乡镇充分利用省、市挂点单位和社会各界力量,多方筹集资金。他们还积极争取国债项目新建农村基础设施,市、县财政按项目管理标准对建制镇给予足额配套资金补助。截至目前,赣州新农村建设累计投入4.9亿元,其中市捆绑专项资金1.2亿元,市财政安排600万元,县(市、区)财政投入5700万元,吸引农民和社会投入3.1亿元。另一方面,积极改进原来资金使用办法,把补助每个乡镇的1万元资金,全部改用实物补助,以县(市、区)为单位采取公开招标给每个乡镇补助水泥,招标后把中标单位报市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由各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直接与水泥厂结算。南通市为全面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两年内每个示范村每年补贴100万元,具体按照各示范村建设工程实际完成质量和数量进行补贴。市级示范村建设资金安排大致为:村镇1/3,县(市)1/3,市1/3。加大规费减免力度,凡涉及新农村建设工程收费的,原则上能免则免,能减则减,对土地管理费、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予以全免。鼓励基层综合运用村镇土地资本、地域空间和其它经济要素,建立多类型、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成都双流县明确规定从起,县财政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新农村建设,今后5年,每年还将按1000万元的速度递增。

(三)因地制宜,科学做好规划。赣州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凡是已经有建设规划的村镇,国土部门严格按照建设规划要求审批农民宅基地;未作出规划的村镇,应按要求完成规划编制,在规划编制尚未完成前,暂缓宅基地和建房审批。引导鼓励建新拆旧,纠正一户多宅现象。凡到规划区内建新房的农户,必须拆除老宅基地上的旧房,老宅基地由集体统一收回或流转;凡不愿拆除旧房的一律不准在新宅基地建房。各地村镇建设严格实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在户型设计方面,他们设计一批农民需要、造价低、具有赣南客家风格的住宅图纸和宣传挂图,汇编成《新农村建设农民住宅推介图集》,免费提供给乡镇,并对凡“空心村”改造和农民建新房采用率达到70%以上的,给予适当的奖励。南通市已经全面完成村镇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正在着手编制居民点建设规划(目前已完成13个示范村的村庄规划论证和审批工作),共确定2473个居民点,平均每个村1.3个居民点。村庄规划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三集中”,启东市汇龙镇东郊村科学划分农村居民集中区、农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商业区,集中居住区新规划住户689户,以多层公寓为主,占地也由原来的400.5亩减少到233亩。

(四)积极推进试点引导,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南通市把新农村建设分成四个步骤:第一步,调查摸底。时间为1—3月,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机构,组织有关部门深入调研,研究制定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和试点标准。由乡镇对照有关标准申报,经市领导小组审批,确定试点名单。第二步,启动试点。时间为4—8月。修订完善村庄布局总体规划,重点抓好示范村规划编制。第三步,推进实施。时间从9月开始,跨度为3—5年。总结试点经验,全面实施新农村建设。第四步,考核验收。按照序时进度,建成一批验收一批,同时建立起建管并重长效机制。赣州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增加乡村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从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改水、改路、改厕等惠民工程中去;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和急功近利的思想,从最简单、最容易办到、最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的事情做起,着力在建立机制、制定规划、致富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和建设班子上下工夫,及时总结推广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促进新农村建设工作有效、稳步推进。

(五)各部门齐抓共管,加大政府推动力度。赣州市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正副组长,市委常委、农工部长担任办公室主任。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同时,还制定科学的目标考核体系,并列入年度目标责任考评,具体由组织部门负责,农业部门参与。在宏观上加强督察调度,每季度进行一次,通报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每年召开一次流动现场会,总结经验,推广典型,鞭策后进,并对新农村建设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协调解决。组织、农业部门还不定期进行督导,对工作不到位、进度慢、成效不明显的,责令限期整改,并给予通报批评。南通海门市开展市直部门与示范村结对共建活动,结对部门下派精干力量驻村工作,目前全市共下派了17名干部,直接参与新农村建设。成都双流县为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制定《全国新农村试点白果村村庄整治行动方案》,并在试点设立新农村领导小组办公室、宣传组、经济发展组、规划拆迁建设组、基础设施建设组、文化休闲旅游开发组和维护稳定组,全面负责试点建设具体事务。

(六)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整理。成都市积极创新土地政策,把新农村建设与整村搬迁结合起来,加大对“空心村”和散居村庄改造力度,把“空心村”和散居村庄的农民通过整体搬迁,按照人均占地120平方米的标准迁到中心村(中心村农民耕地半径一般在1-2公里以内),然后再把“空心村”和散居村庄建设用地复垦整理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同时,他们还大幅提高农村旧宅基地的复垦整理的补偿标准,一般每亩2.5—2.9万元,对补偿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主要用于支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旧宅基地复垦成本和搬迁农民房屋建设补贴等。,双流县永安镇共复垦整理农村建设用地1000多亩,为新农村建设筹集资金近3000万元,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南通市港闸区龙潭镇充分利用近郊优势,坚持“三集中”原则,在征得农民同意的基础上,把全镇近3万人全部集中到2个集中居住点,对耕作不便的农民按照耕地远近实行不等的一次性补贴(最高限额5000元)。把离城区较远的原农村宅基地复垦成高标准农田,再把这些指标拿到城市来用,近城区的原农村宅基地加以平整,随时满足城市扩张需要。

三、三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成效。

(一)农村面貌变化较大。截至目前,赣州市共启动2628个村庄整治试点,已经完成了264个圩镇总体规划和2986个村庄建设规划,“空心房”改造面积达308.93万平方米;拆除废弃牛栏、猪圈、茅厕1.2万处,完成了6718个村庄改水,改厕6万座,完成通村公路1500多公里。南通市启动13个小康示范村,累计完成道路建设107.16公里,桥梁19座;河道治理130条,完成土方量112.5万立方米,配套设施88座;村庄河道绿化50.1公里,道路绿化50.23公里;修建垃圾箱474个,配备保洁人员123名,改厕4275座。

(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青山、碧水、整齐而有特色的村居、通村达户的水泥路、柏油路让人耳目一新。“旧貌换新颜墙白院宽空气清新、环境大变样整洁卫生身体健康”,这是我们在赣州考察时看到一户农家新房的门联。大余县新城镇埠背村,是赣南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典型,他们在村后的一处荒坡上规划了50亩新村,可容纳建房户102户,一期建设20亩,已安置40户建房,并完成420米的主干道路和300米的水沟硬化。成都市双流县永安镇白果村,白墙、青瓦、池塘,万亩良田深处,特色的川西民居错落有致。

(三)农村资源集约利用。成都市把那些破旧不堪、杂乱无章的村庄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人口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通过人口积聚,一方面促使部分农民从第一产业脱离出来,进入农村二三产业,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初显端倪,推动农村人力资源的集约利用,降低农业生产人力成本。另一方面通过把原有的农村宅基地复垦成良田,增加单位人口的耕地面积,推进农村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启示。

启示一,要突出规划先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要先行。村镇规划要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高度,按照“特色鲜明、内涵全面、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要求,实行城乡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适度超前。高度重视城市化进程、发展布局、农村自然和文化发展脉络需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同时,按高中低档为农民免费设计各种符合本地风俗习惯、地方特色的户型,使新住宅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避免一代人建几次房子的现象,从根本上解决村庄建设杂乱无章问题,彻底改变“有新房,没有新村”的状况。

启示二,要尊重农民意愿。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农民的意愿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正确走向和持续发展,各级要紧紧围绕尊重农民意愿这个前提,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政府出钱提供农村村镇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事业等公共产品,农民自主申报建设房屋”的模式建设新农村,这既能顺应形势的需要,又能顺乎民心,合乎民意,可以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广泛征求并听取农民的意见建议,严禁借建设新农村之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增加农民负担。

启示四,要发展产业支撑。发展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力支撑。只有产业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得以持续地进行下去,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按照各地资源禀赋,根据产业基础、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大力发展农村块状经济,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壮大区域主导产业。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启示五,要多渠道投入。作为欠发达地区,开展新农村建设,资金是最大难题,化解资金难题,政府加大投入必不可少。各地要紧密结合当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快建立公共财政,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整合支农资金,优化资金投向,重点对农村村镇规划、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加大投入。加快机制创新,积极探索综合运用村镇土地资本、地域空间和其它经济要素,建立多类型、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

启示六,要加强组织领导。抓好新农村建设关键在领导。搞好新农村建设必须领导重视,成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建立一支完整的工作机构和队伍,配备专业人员,形成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机制和指挥体系,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推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运用行政、经济手段,督导新农村建设活动落到实处。只有领导到位,才能思想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新农村建设才能“一张蓝图绘到底”,新农村建设活动才能实现由量变到质变。

成都考察报告篇十

为借鉴新农村建设先进地区的成熟经验,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探索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途径,按市委通知要求,20**年5 月16日-20日,由黄庆辉区长带队,我区组织相关部门、部分乡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负责人赴成都xx区“三圣花乡”考察学习。在xx市xx区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的科学发展总体战略,以发展乡村旅游为载体,积极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发展集体经济,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打造了花香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五朵金花”,走出了一条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观光农业发展之路。其发展模式被收入中央党校教材,列为“城乡一体化”的成功样板,是全国两个城乡统筹试验区之一,这对我区坚持科学发展,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城乡统筹具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五朵金花”位于xx市xx区三圣街道办事处(原为三圣乡),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公认的“农家乐发源地”。主要包括花乡农居—红砂村、幸福梅林—幸福村、江家菜地—江家堰村、东篱菊园—驸马村、荷塘月色—万福村这五个村。 2003年,xx区面对三圣乡“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土地不多人人种,丰产不丰收”的农村状况,因地制宜,围绕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思路,以提升农业产业和带动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创造性地打造了“五朵金花”。经过5年的努力,这里变为一座充满田园风光的开放式公园,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购物、美食、消费为一体,呈现出一派“产业兴、经济旺、环境美、农民富”的特有魅力,走出了一条农村土地不征用、不拆迁,农民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权,农民变市民、农村变新貌的发展道路。

——区位优。“五朵金花”位于成都东南市郊,是城市的通风口、规划上的城市绿地,距市区仅7公里,快速通道车程仅需10分钟左右。xx市总人口1003万,其中市区人口310万,每天流动人口近150万,其居民历来就有休闲生活习惯,对回归田园的雅趣生活方式始终热情高涨,这让三圣乡拥有了发展观光农业的庞大旅游客源市场。

——规模大。“五朵金花”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其中花乡农居面积3532亩,幸福梅林面积2155亩,花香农居面积5000余亩,东篱菊园面积3000余亩,荷塘月色面积1074亩。2008年,三圣乡从事多种开发经营的农民达3000多户,总计1.15万人,农家乐经营户达320多家,年均接待游客1220万人次左右,旅游收入达3亿元;拥有年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和1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1家,超5000万元的企业3家,花卉销售收入达5.6亿元。

——特色多。xx区从2003年初开始,深度挖掘农业文化内涵,以文化润色农业、以文化营造环境,以文化提升经营,充分利用花卉产业优势,大力发展花卉观光休闲产业,变单一的鲜花生产为吸引市民赏花休闲的旅游活动,创造性地打造出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这“五朵金花”招牌,形成了春游花乡农居、夏观荷塘月色、秋赏东篱菊园、冬看幸福梅林、江家菜地四季皆宜的四季休闲旅游景观。

——统筹好。该区成立了11家公司化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各村土地权属和流转经营的主体,由其负责经营管理集体资产和土地流转经营的收益。此外,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各出资10万元注册成立农锦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土地整理开发的实施主体,统一负责辖区内的土地整理、流转经营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农民每年享有“四金”,主要包括土地承包权流转每年1800元以上的租金,农民住房每年3-10万元的租金;到龙头企业务工月600以上的薪金;引导农户以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乡村酒店、农家乐,以“保底+分红”的模式分享的股金;达到社会保障条件后,每月364元的养老金和报销住院费保障金。几年来,xx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增幅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在实现城乡统筹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政策活。在耕地征用和流转方面。对征地农转非的群众安置按“人头”一次性补偿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1.8-2万元;对企业搬迁涉及的搬迁损失、搬迁运费及水、电设施迁改费用等,按该企业建筑物补偿总额的10-15%给予补偿。该区对大部分的耕地、山林地以长期租赁的形式进行流转,大部分租期为20年,在租赁的当年一次性付给青苗补偿费每亩8000元,第二年至第五年每年付给租金每亩1800元,租金每五年递增10%。在拆迁安置方面。该区按“人头”进行安置,农户按每人35平方米的标准以宅基地房屋置换新型社区住房,房前屋后的附着物按3万元/人均的标准进行补偿,住房面积少于人均安置面积的无需补差价,住房面积多于人均安置面积的,按300元/平方米给予补偿。其安置住房超出人均35平方米的部分,按商品房价购买;以继承、增予方式(家庭成员死亡、户主不在)取得房屋产权的,实行终结安置,按600元/平方米予以一次性补偿;搬迁安置过渡费支付两年,第一年400元/人月,第二年600元/人月;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搬迁的给予每户搬迁费1000元,并予以奖励2000—3000元。同时,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还为每个村民配套建设了10.5平方米的商业用房,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出租,收益按股分配。在景区旧房改造方面。该区按照景区的统一规划布局进行集中改造,政府对房屋改建和室内室外的改造、装修,以每平方米200元的基数予以相应的补助,第一期由政府补助80%,第二期出60%,第三期出 20%,至群众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后,政府便退出了对旧房改造的补助。此外,该区对经营农家乐的农户所购置的桌椅、床铺、遮阳伞等经营用具实行50%直补,同时政府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给予贴息支持。

——见效快。5年来,“三圣花乡”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0.6%,下降为 2008年的0.16%,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2008年,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208元,是2003年的2.3倍,全乡地价由每亩50万元升到220多万元,景区每年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近1000万元。仅5年的时间,“五朵金花”的成功运作实现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就地享有城市文明成果,减少了对城市扩张的压力,消除了新的“城中村”形成,实现了农民就地市民化,有效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

“五朵金花”是xx区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晶,通过以旅游润色农业,以景观改造农村,以经营保障农民,以市场托举发展,坚定不移地发展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旅游,用自己的智慧、力量和汗水,浇灌出了“五朵金花”,探索出了一条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子,总结归纳“五朵金花”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突出市场导向,发挥优势。根据xx市居住注重休闲的生活习惯和旺盛的休闲消费需求,“五朵金花”紧扣市场,推动城市文明与农村文化相互渗透、融合,提升休闲层次,将成都“休闲”文化发挥至极致,打造出国内外富有盛名的“农字号”休闲娱乐品牌。因此,按照市场导向,细分市场,发挥区位优势,确定城乡结合的发展方向,进而策划项目,是取得成功的第一步。

2、突出高起点规划,强力推进。在规划“五朵金花”建设规模时,xx市和xx区政府在广泛深入论证,确定高起点、细致的规划方案后,坚持抓规划蓝图不动摇、抓国家级名牌的标准不降低,从规划编制、建设方案确定和实施,始终体现了政府的强势推动。该区原有的6个行政村合并为5个景区,通过打造“一村一品一业”特色产业,加强村庄改造,进一步突出了巴蜀文化民居风格,形成了如今5a级风景区风貌的“五朵金花”,建成了郊区这一道靓丽风景线。

3、突出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在“五朵金花”建设前期,政府完善了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筑巢引凤。xx市各级政府先后投入1.8亿元用于修建道路、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和补助农户改造房屋。仅xx区政府和下属街道办就先后投资9745万元用于水、电、路、气和污水排放等公共设施建设,降低了企业和农户后期经营成本,创造了农村休闲娱乐产业有利可图的市场空间。在市场基本培育成熟、企业主动进入后,进行市场化运作,政府投资溢价退出,既让出了市场空间,又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4、突出农民主体,促进和谐。按照藏富于民的思路,政府把农民摆在创业和受益的主体位置,从规划设计、建设发展到经营管理等重要环节,各级政府都坚持让农民受益,尊重农民意愿,利用农民传统产业优势,提升农民产业规模,在发展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得到农民认可和支持。“五朵金花”的打造涉及3000多户,1万多农民,在5年的建设发展中,没有因拆迁、占地等问题出现一例农民“告状”、“上访”,非法修建、违法经营等现象。

5、突出人文特色,汇集人气。在“五朵金花”的打造和提升中,xx区始终坚持文化先行,注入文化因子,延伸文化产业链条,用独有的川西文化特色,提升“五朵金花”的文化底蕴与内涵。该区通过文化塑造产业,汇聚人气,使旅游成为文化创建载体,初现创意村、画家村、雕塑村、摄影村、民俗村雏形,实现了人气旺,旅游热、产业兴,给游客提供更丰富的休闲观光新景致。

“五朵金花”模式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探索出了城郊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近期,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战略举措。我区应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吸收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乘势而上,加快闽台农业合作步伐,加快推进海西东肖生态园建设,努力打造在海西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休闲观光生态园。

1、政府主导,政策先行。海西东肖生态园运作前期,在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综合管理、整体形象宣传推介等方面都需要政府的扶持与引导。当前,要充分发展政府主导和政策引导的作用,加大力度投入,尽快完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景区周边环境、道路交通、绿化建设等。要进一步简化用地审批手续,在旅游用地、用电、用水、税收、服务等方面给予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在项目启动阶段给予一定的补助,税收减免等政策,推动项目顺利推进。同时,要力争将海西东肖生态园列入全市城乡统筹发展实验区,努力争取相关先行先试政策,为生态园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保障。

2、创新理念,规划先行。“五朵金花”发展理念的最根本核心就是创新务实。当前,要在思路理念、规划布局、多元投入、政策保障等方面开拓创新,探索出台新的思路和举措,着力挖掘提升水平和档次。借鉴其“景观打造生态化、配套设施现代化、农房改造景观化、基础设施城市化、土地经营规模化”的经验,认真做好海西东肖生态园发展的总体规划布局和配套的专项规划。要引进专业公司对景区内的景点布局建设、农房改造进行整体策划包装,打造具有独特风格和文化品位的休闲农家乐景区。要突出地方特色和产业特色,把休闲、观光农业与城市游览观光景点、与名人名居名艺名产民俗文化相结合,巧妙设计,注重特色,注重品位,实现永续发展。东肖镇有名山奇迈山脉,山峦起伏,植被保护完好,又有东肖水库,有龙岩旧八景之一“奇迈岚光”一说,要做足做活东肖“山”与“水”的文章,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山的优势与水的优势,打造海西一流的休闲生态农家乐。

3、瞄准市场,定位先行。xx区东圣人打造 “五朵金花”,关键在于瞄准和追踪市场需求,突出成都人好休闲这一特色,走出了一条既有利于农民就业增收致富,又有利于市民观光休闲旅游的新路子。我区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当前,要进一步丰富游、购、娱、吃、住、行等功能,着力将海西东肖生态园打造成集生态观光农业、体验农事、乡村生态旅游、商务会议、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产品促销为一体的生态休闲胜地。在打造海西东肖生态园试点的同时,不仅要瞄准市区内现有的人口资源和消费能力,更要将生态园作为承接“厦漳泉”和闽粤赣周边城市的休闲度假中心以及我区城乡统筹发展试验区来谋划运作,着力打造在海西甚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城乡统筹发展试验区。

4、强化支撑,项目先行。在全国上下加大旅游产业投入的大环境下,我们应从单纯靠政府的单一投资规模向多元化格局转变,积极推行“政府引导协调、专家指导管理、市场运作资本、企业开发经营、农家入股参股、旅游部门监督”的休闲旅游项目开发模式,持续开展旅游产业招商引资活动,把生态园招商引资工作作为一个大项目进行推介,着力引进有一家或多家实力的旅游产业龙头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集约运作。

5、打造品牌,文化先行。借鉴“五朵金花”的成功经验,我们发展生态旅游业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向“高端、多元”发展,既是都市的,又是田园的,既是生态的,又具有现代气息。当前,要按照“一村一品一业”特色开发的要求,在保持原生态和田园风光的基础上,将单一的生态观光农业、农家乐游改造提升为乡村生态旅游,把原本相对独立的景点,整合提升为精品旅游线路,实现各个景点不重复、不雷同,有变化,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要树立大文化理念,把东肖休闲文化定位为闽西文化,而不仅仅是单一的河洛文化,把辖区内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河洛文化溶合起来,并充分展示,使区域特色与景区打造有机结合,达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休闲旅游在整体上的和谐统一。要通过申报国家级生态旅游景区和宣传推介活动,将文化和景观特色全面推广,着力打造形成以海西东肖生态园主体、以乡村生态旅游景点为依托、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景区,创出我区乡村生态旅游和闽台合作品牌。

成都考察报告篇十一

9月24-28日,市农业局副局长沈洪学带领点军区、猇亭区农林水局负责人及局办公室相关人员一行5人对四川成都市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发展模式进行了考察学习。先后听取了成都市农委的经验介绍,到成都市锦江区新农村建设“五朵金花”实地考察,认真学习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的相关资料,深刻感受到了发展城郊观光休闲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广阔前景和巨大效益。通过学习考察,解放了思想,找到了差距,坚定了信心,启发很大,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经验。

成都市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务院规划确定的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全市辖9区4市6县,1.24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125万,具有“大城市带大郊区”的特点。2003以来,成都市把统筹城乡发展摆到统揽全局的战略位置,在发展理念、思路目标、工作措施上大胆改革创新,举全市之力强力推进;坚持重点突破,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抓规划引领,抓示范带动,大力促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突出改革创新,以市场化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全面激发城乡发展活力;全面开展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打造高效政府,努力提高服务城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2007年6月,成都市获批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今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复了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总体方案》。通过统筹城乡发展近六年的实践,成都市迎来了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得到实惠较多的重要历史时期。2008年与2003年相比,成都市的gdp翻了一番多;地方财政收入增长了6倍。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4590元,同比增长12.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成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经验有:(一)。

运用市场机制,推进“三个集中”,谋求规模化发展,是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功实践。科学的实践路径是指引成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构成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路径。

一是推进工业集中发展,促进资源集约利用和保护环境。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成都市调整了全市工业布局规划,将原规模小、布局散的116个工业开发区,归并为21个主导产业突出的工业集中发展区,通过规划调控和政策引导,着力发展电子、机械(含汽车)、医药、食品、石化、航空航天等产业集群,推进了工业集中集约发展,2008年,工业集中度达68.2%。如双流县为鼓励乡镇向集中区招商引荐项目,实行对招商引荐镇的“全分”政策,即把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税收、地区生产总值全部计入该镇,对各镇引入工业集中发展区工业项目实行奖励。同时,还引进成都蛟龙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兴建蛟龙工业港,农民以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股,按工业地产经营方式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目前,蛟龙工业港双流园区共引进企业440家,户均占地不足10亩。

居民转变。在城郊区,以建设大型社区为突破口,实现农民就地城市化。锦江区引导7.4万农民向3个集中居住区集中,走出了一条“不征地、不失业、不失利”就地城市化的新路子。目前,成都市6个近郊区建设了20多个大型集中居住区,65%以上的农民实现了集中居住。在远郊区,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原则,因地制宜建设各具特色的农民新区,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和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如都江堰市探索了社会资本联建、统规统建、统规自建、城乡联建等集中居住区建设模式,80%以上的农民实现了集中居住。成都市龙泉驿区探索的“龙华实践”模式是农民向城镇集中的一个成功缩影。2004年,龙泉驿区大面镇龙华村开始探索城乡一体化试点,该村利用土地整理政策将农民的宅基地转换到成龙路旁,修建农村新型社区“西博苑”,从此龙华村正式变成龙华社区。2006年初,8个居民小组、700余户龙华人入住花园小区西博苑。每人按35平方米的标准分配住房,并有10平方米的虚拟铺面——所谓虚拟,是指村民将配置的10平方米铺面交由合作社经营,获得分红收入。合作社引进投资商,经营安置后节余的宅基地。在“龙华实践”基础上,龙泉驿区将目标拓展到偏远山区大兰村的农民变“市民”的探索。大兰村位于龙泉驿区山区万兴乡,共有485户村民,1654人。由于山高路陡,出行、饮水、就业、就医、购物、上学等都十分困难。2007年,龙泉驿区将首批50户233人移民下山,入住西博苑,拉开了生态移民的序幕。如今,龙华社区的居民人人脸上都洋溢幸福快乐的笑容。78岁的李代模就是其中的一位,置换土地后,全家分到了4套花园小区的房子,他和妻子单独住在一套70多平方米的房子时里。去年,他带着爱人到泰国去旅游了一次。2008年,成都市新建城乡新型社区602个,总面积2503万平方米,入住38.5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63.5%。

三是稳步推进土地适度集中规模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坚持以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稳步推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集中,建设规模化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到2008年,实施规模经营235.6万亩,培育规模以上龙头企业615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911个,带动农户面达65%。

如锦江区引导三圣乡红砂村、幸福村、江家堰村、驸马村、万福村等5个村大力发展花卉观光农业,采取“土地有偿流转、业主规模经营”,“土地量化入股、企村合作经营”等模式,创造性地打造出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花香农居等“五朵金花”,成为成都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大品牌。2008年,“五朵金花”接待游客1220.6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016.48万元,同比增长15.46%,区域内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0208元,农民工资经营性收入占比超过70%。

(二)转变政府职能是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动力。城乡一体化发展最重要的特征是改变传统体制下以城市为核心的管理理念,构建“城乡统筹、系统推进”的管理指导思想,将农村发展纳入城市发展的管理框架之中。为了尽快改变农村发展落后对城市整体发展的制约,大量的政策向农村倾斜,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政府主导在成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中主要表现为对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建立城乡融通的管理体制和为农村地区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一是推进城镇体系建设,增强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成都市规划建立了由1个特大城市、14个中等城市、30个重点镇、60个新市和2000个农村新型社区构成的城镇体系。加快县城和区域中心镇建设,优先发展一批重点镇,增强了城镇产业集聚功能和带动周边地区农村发展的能力。

二是推进城乡重大交通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区域竞争力。实施了市域高速公路网、多通道路网、县道公路网、加密乡村公路网等“五网”建设,启动了连接一、二、三圈层的“三轨九路”重大交通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城市公交向农村延伸,率先在西部实现了县县通高速路、村村通水泥路和城乡客运一体化。

三是推进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成都市先后投资19.73亿元实施了农村410所中心学校、223个乡镇公立卫生院、2396个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以及农村文化站(室)、广播电视、信息网络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了城乡公共服务硬件设施均衡配置。

四是推进农村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全面推进水、电、路、电视、电话、网络等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实行了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成都市和锦江区两级财政共投资1.2亿元,对三圣乡5个村的乡村道路进行了硬化刷黑,对房屋进行了统一改造,完善了通讯、引水、供电、供气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将城市文明成果向乡村延伸,改善了涉农社区人居环境,进一步加快了涉农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三)科学制定城乡规划是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依据。科学的统筹规划是奠定科学发展和依法行政的基础。成都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下大力抓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努力提高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建立健全了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成都市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城乡一盘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原则,突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县城、区域中心镇为重点,建立了科学分工、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规划,以及与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农村空间布局规划,精心编制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形成了城乡统筹、相互衔接、全面覆盖的城乡规划体系,体现了“三个集中”的原则,为构建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加强规划的约束力。成都市在规划一经制定后就纳入法制管理,各项工作严格按规划推进;改革和调整不利于规划管理的种种体制障碍,形成有利于规划管理的机制和办法;加强规划监察,坚决纠正和查处各类违法建设的行为,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彻底改变了过去城乡粗放型发展和建了拆、拆了建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城乡统筹、全方位推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支持系统,是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具体手段。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必须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

1、深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管理体制。成都市大力简化和规范行政审批,全面推行了并联审批和集中服务,较好地解决了政府管理缺位、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着眼于促进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先后进行了规划、农业、水务、交通、林业和园林等涉及30个部门的管理体制改革,初步形成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率先在全省实施了乡镇、行政村区划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并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社区管理办法,初步形成城乡一体、高效运转的管理体制。

2、大力推进公共服务改革,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大力推进城乡户籍、就业制度改革。成都市先后三次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和调整,逐步建立起城乡一元化户籍制度。狠抓就业制度改革,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培训、就业优惠政策、就业援助、就业工作责任制等体系,促进了城乡充分就业,被国家列为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城市。二是大力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在完善城镇居民社会保险制度的同时,建立了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制度、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制度、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少儿住院互助金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实现了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被劳动部列为社会保险经办能力建设试点城市。三是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在加大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学校、医院用人和分配制度改革,推动城乡教师、医务人员合理流动,促进了城乡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分别在成都市召开现场会推广经验。

3、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着眼于建立健全归属清晰、产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一是开展农村集体土地和房屋确权工作,落实农民对土地和房屋的财产权。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明确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制定登记确权管理办法,对农村集体土地发放所有权证和使用权证;对农村房屋发放房屋所有权证。全面启动了确权改革试点工作,截至2008年末,全市共有222个乡镇、1703个村(社会)启动了农村产权确权工作,涉及农户122.4万户,已完成确权颁证37.2万户。二是创新耕地保护机制,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粮食生产能力不下降。制定了《成都市耕地保护基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由市、县两级财政设立耕地保护基金(补贴标准为基本农田每年每亩400元、一般耕地每年每亩300元),为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民提供养老保险补贴,调动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三是探索农村产权流转,促进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变。制定了《成都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暂行办法》、《成都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措施,促进农用地承包经营权、未利用地承包权流转。探索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制度,实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作价入股等形式的市场流转。探索农村房屋产权流转。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所,各区(市)县根据自身实际,在制定相应流转办法的基础上,积极搭建产权流转有形市场。截至2008年末,产权实现流转21120宗,流转金额150987.6万元。

4、深化农业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农村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切实加大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出台了《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城乡统筹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的意见(试行)》,明确规定:农村土地整理和“拆院并院”节约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经批准后等量挂钩到规划建设用地区有偿使用,所获收益必须全部用于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出台了《关于深化城乡统筹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意见(试行)》,规定“以2008年为基数,各级政府每年新增的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政府性投资主要用于农村公共事业和公共设施建设,直至城乡公共服务基本达到均等化”,进一步强化财政对“三农”的刚性投入。2003年至2008年全市财政对“三农”的投入逐步增长,各级财政累计投入“三农”的资金达到402.3亿元,年均递增63.6%,高于同期财政支出增速32个百分点。二是改革对财政“三农”投入的方式。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组建了市级现代农业物流业投资公司,建立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融平台。三是健全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农业的机制。发布《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指南》,调动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和农村的积极性。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662家。

600多元,这是以往打工一个月的收入。初试成功后,曾华美在政府的引导和大力扶持下,不断加大投入,改造提升农家乐档次。2008年,她经营的曾家大院,除了楼房,其他固定资产总额近30万,每年纯收入10万元。

6、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党领导下充满活力的群众自治机制。在全市推行了以基层党组织书记公推直远、开放“三会”(党委常委全或全委全、人大常委全、政府常务会)、社会评价干部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形成了以群众满意为价值取向、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结合,促进干部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强和改善村“两委”建设,完善农村基层治理结构,构建在党的领导下,以政府管理为基础、村民自治为核心、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多元乡村治理机制,逐步改“代民作主”为“农民自主”。

二、几点启示。

成都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成功实践,充分展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美好前景,让我们看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更重要的是坚定了推进宜昌市主城区和郊区统筹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明确了努力方向。

(一)明确功能定位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金钥匙”,是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有效途径。2003年,成都市做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决策,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围绕此战略,成都市把主城区和区(市)县所在地作为工业经济区域予以重点支持发展,与此同时,特别强调在中心城市和区(市)县政府所在地及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搞好第三产业,注重业态转换和结构的升级。按照此要求,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9区4市6县根据各自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针对中心城市大市场的有效需求,明确了本区域的产业功能定位。近郊区突出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发展二、三产业,在远郊区(不具备城市化和工业化条件的其他农村地区)则积极发挥城市支持农村的作用,大力实施“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扶贫开发”三大工程,走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沃野千里的都江堰灌区优化种、养业布局,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贡献,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以农业的产业化来具体落实和有效夯实城乡一体化进程。相比之下,宜昌做得还不够,各区在推进城郊一体化发展中区域功能不明确。对此,宜昌市城郊各区要深入调研和认真思考,近快明确各自的区域功能定位,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基础和龙头。成都市坚持城乡统筹规划,即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政策措施一体化。把“三个集中”原则贯穿在规划思路中,将城乡统筹的思想在规划中加以体现;把提高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优化城乡互动的产业形态,构建城乡融合的发展空间,在规划管理中加以落实。规划充分体现了城市文明成果向郊区和农村地区的辐射和延伸,形成了“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机制。例如,锦江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做法就很好地体现了规划的科学性,从而使规划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打造了国家4a级风景区“五朵”金花。借鉴成都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成功探索和经验,宜昌四个城郊区一要坚持规划先行。有了规划可以避免政府工作的盲目性,也可以通过规划引进智力资源,提升政府和地方的工作水平。二要坚持科学合理规划。在“小区域、多元化”的总体原则指导下,规划的合理性体现于是否发挥了各个区域的比较优势,是否有利于各个区域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合理配置资源。同时,要注意把握规划和“计划”的本质差别,“规划”是对各个地方如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指导,它不应超越政府和市场分工的边界。三要坚持落实好规划。规划就是城市的“宪法”,要坚决执行,稳定推进,确保见成效。

(三)树立统筹城乡新的工作理念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成都市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实现了工作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他们使用最多的词汇,就是要实现“城乡满覆盖”、“全域成都”。从“城市劳动局”到“城乡劳动局”,从“城市规划”到“城乡规划”,从这些称谓上的细微变化,折射出了成都市新的工作理念和方式。以统筹城乡的新理念指导每项工作的每个环节,已成为成都市广大干部的共识和努力。通过近六年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成都市已形成了城、郊同发展共繁荣的生动局面。我们在成都考察时,看到成都市主城区和近郊区一个样,没有差别。反观宜昌相差甚远,城乡发展很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城、郊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宜昌主城区的道路越来越靓,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越来越齐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越来越健全,而郊区的广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猇亭区农村电网改造由于容量受限,部分地区农村家电下乡买回的电冰箱、洗衣机等电器不能正常工作使用,抗旱及排水灌溉也受到影响。农村道路交通不畅,部分地方和基地的农产品运输仍需要牛车、拖拉机转运,增加了农产品生产成本,与现代农业建设不相适应,也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据统计,宜昌市辖区共有99个行政村,只有79个村通自来水。二是城市支持农村与农村服务城市缺乏双向互动的意识。近年来,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方针指引下,宜昌逐步加大了城市支持农村力度,着力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农村面貌逐渐得到改观。但广大农村服务城市发展的意识淡薄。如宜昌城郊的农家乐价格比较高,超出了一般的市民消费承受能力,拒市民千里之外,而在成都锦江区三圣乡“农家乐”消费一次,包括吃和玩,每人只花销三十元左右,一桌宴席平时要258元,周末358元,很实惠的乡村假日休闲,非常符合当地大众消费需求。再比如宜昌城郊菜农对出售的蔬菜希望长得越漂亮越好、生猪长得越快越好,对自食的蔬菜病虫再多也很少打药,自食的生猪长得再慢也不喂饲料。城市支持农村的理念与农村服务城市的意识反差很大、不协调。借鉴成都经验,宜昌要加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理念的宣传教育,要缩小城乡差距,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城市要大力扶持城郊农村发展,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郊农村要大力服务城市,让市民有一个好的休闲度假娱乐消费环境,能吃上“放心菜”、“放心肉”等安全农产品。

(四)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成都市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大各项改革力度,在农村投(融)资政策、农村产权制度和土地流转政策等方面勇于实践创新。在农业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成立了组建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小城镇投资公司、现代农业物流业投资公司,聚集各种资金扩大对农业投入,仅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一家就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和授信149.3亿元。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成都各级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农民房屋、耕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发证,提高了农村资产资本化程度,推进了农村土地流转。成都锦江区先后出台耕保护管理、集体建设用权确权登记管理与流转管理等九个配套办法,按照“农民——村级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农锦公司——项目业主”的流程,打破农村土地的村组界限,推进土地流转,改过去分散经营为适度规模经营。因此,我市各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把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放在战略和全局的位置,学习成都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大胆尝试,勇于实践,加大创新探索和工作推进力度,努力实现新突破。

(五)强化产业支撑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突出产业支撑,坚持“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原则,促进城乡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夯实了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比如,成都市锦江区红砂村的花乡农居、幸福梅林,成都郫县的农科新村,成都邛崃的花楸村等,都是立足自己的特色资源禀赋,针对中心城市大市场的有效需求,转换业态,输出长项,成功地把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使农业产业化立足多元化特点,适度低层次起步,汇集多数农户参与,取得良好效果。而宜昌城郊产业配套发展比较滞后,城郊蔬菜、花卉、都市观光农业、农家乐餐饮业、乡村休闲旅游度假业等产业虽有发展,但其规模、建设档次都不高,有待提高。要鼓励农户自主开发“农家乐”、“休闲农庄”“垂钓园”等旅游产品,深入挖掘“农家乐”内涵,提升层次,丰富内容,促进农民增收。要注重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业产业,推进特色产品品牌化、产品生产标准化、农民组织化,建设特色产品批发市场,促进产品销售。

考察组成员:沈洪学。

李建军。

刘远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