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实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2 06:36:36 页码:8
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实用11篇)
2023-11-22 06:36:36    小编:zdfb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琐碎的小事,而总结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绪的重要方法。在写总结时,我们应该围绕主题展开,突出重点和亮点。以下是权威机构发布的心理健康管理指南,对提高生活幸福度很有帮助。

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篇一

1、不妨给自己定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自己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可以把所有的功课分成若干个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时间,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还不会产生疲劳感。如果可能的话,逐步缩短所用的时间,不久你就会发现,以前一小时都完不成的作业,四十分钟就可以完成了。

2、不要在学习的同时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谁都明白,可还是有许多同学在边学习边听音乐。或许你会说听音乐是放松神经的好办法,那么你尽可以专心的学习一小时后全身放松地听一刻钟音乐,这样比带着耳机做功课的效果好多了。

3、不要整个晚上都复习同一门功课。这样做非但容易疲劳,而且效果也很差。每晚安排复习两三门功课,情况要好多了。

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篇二

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是道家的集大成者。在中国古代文学上有其不同一般的贡献,他善长于用寓言故事来阐释他的思想与表述其对自然界道的理解。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书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万余言,大抵率寓言也。”刘熙载《艺概・文概》中也说:“庄子寓真于诞,寓实于玄,于此见寓言之妙。”庄子认为通过寓言可以曲折见意,把作者不容于世、不容于时的思想掩盖不在庄语之中,让人容易接受自己的观点,达到“十言而九见信”的目的。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著书十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庄子・寓言》篇自谓:“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可见《庄子》一书用寓言故事写文阐道是其主要特色,下面就其寓言故事的艺术性来谈谈个人的见解。

一、《庄子》寓言故事阐释事理说理性强。

庄子一书十万言,大抵率寓言,这些寓言都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形象描述,其意图都是为了表达庄子的无为而治、顺乎天理的思想。《庄子》一书的寓言故事处处不离这一主旨,并且达到故事与哲理的自然和谐地统一。如“庄周梦蝶”,原是一个简单的做梦故事,庄子却由此及彼将现实与虚幻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想他人所想,首先提出了“物化”的概念。他认为:不论客观万物还是人的内心世界都受“道”的主宰,因而事物的彼此认识上的是非,都是相对的,一切都是“道”的“物化”现象。如庄子梦为蝴蝶,蝴蝶梦为庄周,只不过是一种幻觉,故应放弃一切对立和争论,做到无知无觉,恢复到虚无的“道”那里去。寓言故事本身以梦境的不可捉摸性形象地表明自己抽象的相对主义观点,作为其无为的政治论与混事的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础,真是再恰当巧妙不过了。

庄子寓言故事说理性有时有虚构的成份,但不仅不影响其说理性,有时反而增强其说理的逻辑性与严密性。如《秋水》篇就记载了这则寓言故事: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之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前往看望惠子,说:“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鸢雏,子知之乎?夫鸢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鸢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这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辛辣深刻,庄子以“腐鼠”喻梁之相位,这倒是明摆的比喻;鸢雏志在高洁,“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也可能是真的,但其仰视鸱得腐鼠而发之言显然是虚构的。庄子不是直截了当地说明,而是借用空虚虚构的动物故事婉转、含蓄地表白自己的观点,讽刺了惠子之贪恋禄位以及“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之下劣;思想观点是故事的比喻义,被“寄寓”在故事之中。这就是庄子的寓言故事的说理性。庄子的寓言故事的说理性非常有效地提高了论辩的战斗力量与论说的真实性。

二、《庄子》寓言故事具有形象性的.艺术特色。

庄子的哲学思想是比较高深玄妙的,这些抽象的说理如果仅仅用抽象的论述来讲述是令人费用难懂的。可是,庄子为了让更多的人领悟其哲学思想,却用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来说理,把自己深奥玄妙的哲学思想寄寓在生动活泼的故事之中,让艺术形象来说理。庄子的寓言故事可谓形象逼真,让读了的人深深牢记,铭刻于心。

《秋水篇》里有一个“濠梁之上”的寓言故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这则寓言故事表现庄子相对主义哲学思想,他以寓言故事的形式,提出了人的认识能力问题,以及认识主体观察事物的角度问题,庄子却通过想象,在简短的故事中说明了一个玄奥的哲理,在生动的故事和艺术形象之中,表达出了庄子自己深奥的哲学思想。庄子的寓言故事形象性生动,将深奥的哲理化为简洁的情节之中。

庄子寓言故事形象生动,但作者往往用笔不多,简短的几句就能把达到生动传神的艺术深度。如《大宗师》里的“大治铸金”的寓言故事::“今夫大冶铸金,金踊跃曰‘我且必为镆邪,’大冶必以为不祥之金,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人耳人耳,’夫造化者必以为不祥之人。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庄子强调“自然”的重要性,任其自然,任其自化,是人工巧夺天工的基础,无论是铸“金”为剑的“金”,还是范“形”为人的形,若其自以为“必为镆邪”,“人耳人耳”,异于众物,离于自然,则造化亦必以为“不祥之金”,“不祥之人”。惟有“安时”、“处顺”,才能达到巧夺天工的目标。而要达到这种境界也只有“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才能恶乎往而不可哉。这个寓言故事生动形象,只用简短的几句话用把一个自命不凡的人物性格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在简短的寓言故事中说明一个玄奥的哲理,在生动的故事和艺术形象之中,表达出自己的哲学思想,依靠的就是寓言故事的形象性。

三、《庄子》寓言故事洋溢着浓烈的情感性。

在庄子的人生观中,他的主张很明确,清心寡欲,与尘世无争,但透过这形象而典型的寓言故事,我们却可以看到他对人世间万物的深沉的情感。在《徐无鬼》篇中,庄子用“匠石运斤”的寓言故事,来表达与抒发了人世间知音难遇的感慨。庄子寓言故事中那洋溢的情感首先表现在对所自由往的理想的人和事物的极其高度地赞美。如《逍遥游》中,寓言故事极多,通篇洋溢着对自己理想的人和事极尽赞歌。如文章开篇对大鹏鸟的描写“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字里行间包含着对大鹏的喜爱与赞扬之情。

庄子还善于在对比之中,鞭挞丑恶的人和事。《外物》篇里对监河侯形象的描写也是极为生动活泼的。庄子家里青黄不接之时,来向监河侯借粮暂渡困难。可是监河侯却说,等我收了地方税,再借给你。于是庄子向他讲了一个著名的寓言故事:昨天我也从这个地方过,路上忽然听到有人叫我的名字。我四下看一看,发现在路上大车轧出来的四辙里,有一条小鲫鱼,在那儿跳呢。我就问鲫鱼,在那里干什么呢?小鲫鱼说:“我是东海的水官,现在你要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救了我的命。”我说:“好啊,我这就要去吴越那个地方,引来西江的水救你。”这小鲫鱼说:“你要这么说,不如早一点去卖鱼干的铺子里找我吧!”庄子对这种见死不救,大言欺人的吝啬鬼通过寓言故事进行了尖锐而辛辣地嘲讽,揭露了那些见死不救,反而用貌似慷慨大方的大话掩饰自己一毛不拨的卑劣的所谓“贵族、高尚”的人。

庄子寓言的抒情性非常鲜明,闻一多先生在《古典新义・庄子》一文中对庄子进行高度的赞美“是一个抒情的天才”。

《庄子》一书寓言故事的艺术特色不只这三方面,其表现手法的浪漫性、题材选取广泛性、语言简洁性等各个方面都有其艺术特色。但我们通过研究《庄子》寓言故事的说理性、形象性和情感性等三个方面的艺术特色,就可以进入老庄哲学的思想体系里面去,俯拾一片庄子思想的鳞片,望到老庄哲学浩瀚无垠思想哲理的精粹所在。庄子的寓言故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前所未有的境界,让我们在轻松愉悦中领悟人生的哲理。

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篇三

陆游是一个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作家。他的作品有诗,有词,有散文。诗的成就尤为显著,仅现存的就有九千三百多首,所以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内容也很丰富,差不多触及到南宋前期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爱国诗歌。这些诗歌,洋溢着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在陆游的时代,祖国的大好山河被分裂,北方广大人民遭受到民族压迫,而南宋小朝廷却屈膝事敌,不思恢复,这种奇耻大辱,是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所不能忍受的。雪耻御侮,收复失地,是爱国志士的抱负,是人民的迫切愿望。陆游呼吸着时代的气息,以其慷慨悲壮的诗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陆游的“素志”,不是仅仅做一个诗人。所以他说:“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将鸣?”(《长歌行》)又说:“愿闻下诏遣材官,耻作腐儒长碌碌!”(《融州寄松纹剑》)他不满足于纸上谈兵,“以口击贼”,而是要据鞍杀敌,所谓“手枭逆贼清旧京”、“直斩单于衅宝刀”。因此,作为陆游爱国诗篇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早年他在《夜读兵书》诗里就说:“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去蜀之后,他也没有消沉,《前有樽酒行》说:“丈夫可为酒色死?战场横尸胜床第!”《书悲》诗也说:“常恐埋山丘,不得委锋镝!”始终是以为国立功,战死沙场为光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认为“从军乐事世间无”(《独酌有怀南郑》)。直到八十二岁,诗人还唱出了“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的豪语。在《书志》一诗里,他甚至表示,如在生不能灭敌,死后肝心也要化为金铁,铸成利剑,来内除佞臣,外清妖孽:“肝心独不化,凝结变金铁。铸为上方剑,衅以佞臣血。……三尺粲星辰,万里静妖孽。”在《书愤》中还说到死后也要做“鬼雄”: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九歌·国殇》说:“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陆游所继承的正是我国人民这种高度的爱国精神的传统。由于南宋统治者一意对敌屈膝求和,尽管诗人抱着万死不辞的报国决心,然而摆在他面前的道路却是“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他知道,要恢复中原,就必须抗战;要抗战,就必须排斥和议,因此陆游爱国诗篇的另一特点,就是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他这样揭示:“和戎自古非长策”(《估客有来自蔡州者感怅弥日》),并具体地指出投降派的主张给国家人民所造成的种种危害:“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战马死槽枥,公卿守和约”(《醉歌》),“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陇头水》)。他警告那些“封疆恃虏和”的边将们说:“棘门灞上勿儿戏,犬羊岂惮渝齐盟!”(《登登子城》)在《关山月》里,诗人对和议的恶果以及投降派的“文恬武嬉”更作了集中而全面的揭露: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在《追感往事》里,他又进一步揭穿了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卖国的本来面目:“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并大胆地指出他们的罪状:“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夜读范至能揽辔录……》)。所有这些尖锐的谴责,在南宋初期一般爱国诗歌中是很少见的。

南宋一代,当权的始终是投降派,陆游的报国理想,还是遭到了冷酷现实的扼杀。这也就使得他那些激荡着昂扬斗志的诗篇,往往又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愤懑,带有苍凉沉郁的色彩。象下面这首《书愤》是有代表性的:

诸葛亮的《出师表》强调“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并自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陆游备极推崇。

但是,另一方面,冷酷的现实也使陆游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托他的报国理想。“壮心自笑何时豁,梦绕梁州古战场”(《秋思》),正概括地说明了这类记梦诗的成因和内容。在这类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有时象一员猛将,跃马大呼,夺关斩将:“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楼上醉书》),有时又不失书生本色,草檄招安,作歌告捷:“更呼斗酒作长歌,要遣天山健儿唱”(《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安诸城》),有时他又象一位军师,随从皇帝亲征,不仅恢复了“两河百郡宋山川”,而且“尽复汉唐故地”(见《剑南诗稿》)卷十二的诗题)。所以他说:“谁知蓬窗梦,中有铁马声”(《书悲》)。陆游的爱国热情还往往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联想表现出来。他观一幅画马,却想到:“呜呼安得毛骨若此三千匹,衔枚夜度桑乾责”(《龙眠画马》)!他作一幅草书时,也仿佛是在对敌作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参看《草书歌》)。他听到一声新雁,也会勾起无限感慨:“夜闻雁声起太息,来时应过桑乾责”(《冬夜闻雁》)。以至于“自恨不如云际雁,来时犹得过中原”(《枕上偶成》)。特别是当大雷雨、大风雪时,更容易激起他那金戈铁马“气吞残虏”的雄心和遐想。这是因为,正如他自己所表白的那样:“夜听簌簌窗纸鸣,恰似铁马相磨声”(《弋阳道中遇大雪》)。人们都畏惧、躲避大风,陆游却在一个“街中横吹人马僵”的大风天爬上城头,希望自己能象大风那样勇猛,扫清中原:“我欲登城望大荒,勇欲为国平河湟”(《大风登城》)!基于同一心理,那历来认为可悲的秋风,在陆游听来也成为一种鼓舞斗志的力量。《秋风曲》说:“百斤长刀两石弓,饱将两耳听秋风”!当他晚年闲居山阴时,一个风雨交加的深夜,卧病在床的老诗人还想到为国戍边,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所有这些梦思幻想,都应看作陆游爱国精神的一种深刻表现,也是他的爱国诗篇的一大特征。

由于接近人民的生活实践,陆游还相当充分地反映广大人民纯洁的爱国主义品质,并加以歌颂。在《识愧》诗中,他指出“忠言乃在里闾间”,并深表惭愧:“私忧骄虏心常折,念报明时涕每潸(自注:二句实书其语)。寸禄不沾能及此,细听只益厚吾颜。”在《追忆征西幕中旧事》诗里更写到中原遗民冒险通报敌情的爱国行为:“关辅遗民意可伤,蜡封三寸绢书黄;亦知虏法如秦酷,列圣恩深不忍忘。”《昔日》诗说“至今悲义士,书帛报番情”,也是指的这件事,陆游认为这是恢复中原的有力保证,所以他在《晓叹》里满怀信心地写道:“王师入秦驻一月,传檄足定河南北。”然而,统治集团却绝无恢复之意,这就不能不使诗人感到极大的悲愤: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篇四

陆游的诗数量很多,而风格也永远差不多。属对精工,句调流利,语意明白痛快,这是他的特点也算是特长,主要表现在七律和七绝上。

举七律两首为例。

《赴成都泛舟自三泉至益昌谋以明年下三峡》。

诗酒清狂二十年,又摩病眼看西川。

心如老骥常千里,身似春蚕已再眠。

暮雪乌奴停醉帽,秋风白帝放归船。

飘零先是关天命,错被人呼作地仙。

《新夏感事》。

百花过尽绿阴成,漠漠炉香睡晚晴。

病起兼旬疏把酒,山深四月始闻莺。

近传下诏通言路,已卜余年见太平。

圣主不忘初政美,小儒唯有涕纵横。

前诗豪宕,后诗深碗。前诗更是他的本色。他时时刻刻不忘忠爱,这点像杜甫。后诗的境界却更加高超了。

他的言情之作则有:

沈园二首。

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这是为追悼已改嫁之前妻而作,直白并且自然动人,这点就有点像白居易了。

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篇五

重庆市荣昌县教师进修学校申群友。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依据汉语文学习的特点,在秉承“大语文观”理念组织学生开展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科学的态度和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研读、感悟、涵咏“大语文”、调查现实社会,主动地发现问题、生成问题,掌握其中规律,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技能去解决语文学习乃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获取语文知识,培养语文技能,增加体验感悟,增强语用能力,锻炼审美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培养科学态度,增强研究意识,磨练探究能力,进行富于个性、富于创造性地表达交流的学习方式。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够很好地锻炼并提升学生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和发现创新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对于丰富人生体验,对于养成努力求知、独立思考、善于质疑、乐于探究的习惯,对于增强科学精神、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信息素养、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评性,对于促进学生终身发展、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在各地的实际教学中,这一部分内容却往往被轻视甚至忽视。究其原因,既有认识上的不足,也有因实践操作方面探索不够而不知如何实施的困惑。因此,探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形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每-为学生的智力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生活积累,不同语文积淀,不同的学习需求,不同的自我发展方向……因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方式都可能不一样,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程红兵曾指出:“语文研究性学习既有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课文学习过程的研究式学习,也就是说它既有‘求真’式探究、‘寻疑’式探究,也有重在语感的培养和积淀的‘品味’式探究。”根据这一观点,我们认为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模式有课题研究式、渗透研究式、语文积淀式三种。另外,依据是否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分为虚拟语境式和现实语境式。下面简要介绍一下课题研究式、渗透研究式、语文积淀式和虚拟语境式。

一、课题研究式。

课题研究式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就是《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上介绍的那种大家都十分熟悉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这种模式一般包括这样一些学习活动步骤:

(一)选择研究课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语言、文学、语文学习、中外文化现象、当代社会、现实生活、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生成问题,并将其设计为便于研究操作的课题。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其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特点,那就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范围也非常宽泛:小的方面,可以研究一个短语甚至词语,可以研究一个段落,可以研究一个句群;大的方面,可以研究一篇文章,可以研究一本文学文化名著,可以研究一个作家,可以研究一种文学流派、文学现象、文学思潮,可以研究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语言现象;还可以进行同类和异类的比较研究,可以进行跨领域研究……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课标实验版必修部分的“梳理探究”安排了这样一些主题:第一模块,“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第二模块,“成语:中华的.微缩景观”;第三模块,“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第四模块,“逻辑和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第五模块,“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

(二)设计研究方案。研究课题确定之后,就要指导学生做好方案的设计和论证工作,使其在设计和论证过程中对整个探究活动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了解。研究方案中要明确研究的专题(或称项目)的承担者、研究的时间限制、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等内容。

(三)开展研究活动。一般采用个人自主研究与小组合作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常是采用先自主研究再小组合作研究。合作小组通常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进行,即小组成员之间在素质、能力、性格等方面有差异而互补。合作研究小组要根据总体要求分解研究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协作。课题研究的鲜明特点乃是它的开放性,因此整个研究过程,包括研究的目标、内容、形式、时空和环境等也都要体现这一特性。因为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要求和方法各不相同,活动开展过程中,有的要求集体查阅资料,如包括到图书馆查阅纸质资料,上网查询有关资料等;有的要求走访专家学者,开展社会调查;也有的要求通过实地观察甚至社会实践……这些研究活动,都应要求学生依据研究方案,根据课题小组分工,独自完成,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分运用自己的创造想象,去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进行发散性思维活动,不断提出创新观点;要求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注意积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有关资料,并随时写下学习中的感悟、感受、体验等。

(四)呈现研究成果。在学生进行自主研究与合作研究过程之中以及研究之后,要引导甚至督促学生及时将研究所得运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呈现出来。需要注意的是,在表达研究结果和成果的时候,能够用语文手段要尽量运用语文手段,以突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性。

(五)共享研究成果。对于比较大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一般先在各个研究小组交流,再进行全班性交流。交流的方式应该多样,如可以采取召开读书报告会、作品讨论会、辩论会、校园网论坛、主题演讲、口头报告等等。要注意在交流共享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要尊重其他组员和其他小组的探究成果,要珍视他人合理的个性化理解,学会欣赏、理解与宽容,学会客观分析与辨证思考,在心灵交流与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六)物化研究成果。在课题研究进行到一定阶段之后,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将该课题方案、研究报告、调查报告、优秀作文、优质论文、研究笔记、书评、影评等,进行收集整理,汇编成册,或做成手抄报、办黑板报,制成网页上网发布。

(七)评价研究成果。这一步骤可以与共享研究成果合并进行。在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时,要注重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价,其中包括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精神、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及成果表达等,学生可以提出看法或组织辩论,而不是简单地用等第或分数来评价;教师一般应以“平等对话的首席”身份参与评价,只有当学生的价值观等出现偏差乃至错误的时候,教师才对其进行引导、纠偏。必要时,我们也可以组织“专家组”对成果进行鉴定。

(八)深化课题研究。若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或生成了一些新问题甚至新的课题,可以继续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树立这样一种观念:要带着问题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再带着更多新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更高层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在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这几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

二、渗透研究式。

其实,大量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是在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活动之中进行的,这就是渗透研究式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之中,只要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乐于探索研究、善于独立思考,学生就可以经常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例如:在阅读优秀作品的时候,通过与其他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注重品味语言的精妙,注意探寻艺术的魅力,重视领悟作品的内涵,经常联系实际探讨人生的价值以及时代的精神;对优秀作品进行多层次阅读,能够常读常新,每次都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对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能够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进行审视,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等。在表达与交流时,能够进行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与交流等。注意在生活之中和跨学科的学习当中创造性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三、语文积淀式。

语文积淀式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操作模式是学生为使自己培养语感、积累语文,增加人文素养而进行的“品味”式探究活动。学生会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受到高雅的语言艺术、高超的文学艺术、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被“品味”对象中所蕴涵的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学生的精神生活不断充实、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到涵养、自我人格日益完善、人生境界逐渐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就会逐渐增强,文化底蕴就会日益丰厚。

语文积淀式的研究性学习的存在是由于汉语文学习有着必须注重语感培养和语文积淀的特点。这种积淀有时看来对学生也许没有什么明显的良好影响,但对学生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以及有个性的发展却是十分有利的。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重视诵读、注重积累。在学生青年这一学习的黄金时代,要扩大阅读量,背诵经典,强化积累。这样的诵读和积累,不仅是一种知识积累,而且是一种具有浓郁的主体能动色彩的经验积累和感悟积淀。一般说来,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能否在其整个生命历程中得到可持续地发展,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累的厚实程度。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量变的时候,就会在其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将使其受益终身。

四、虚拟语境式。

网络环境与语文学习结合所形成的“虚拟语境式”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了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人文性、研发性、开放性、感悟性、情感性、实践性、协作性等特点,还具有信息的宽广性、信息的交互性与及时性等特点,通过网络,把语文学习与实践拓展到“虚拟语境”之中,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将“信息高速公路”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平台,可通过网络进行跨国家、跨地区,跨民族、跨人群,跨领域的“语言交互、思想交互、情感交互、信息交互、文化交互”等语文实践活动。互联网拥有世界上最重要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它将全球的网上图书馆、网上报刊杂志、网上书店、网上藏书屋、网上数据库、信息资料中心、实验中心、计算中心及远程教学机构、专家系统等链接成巨大的多媒体信息库。要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络,把世界各地的各种“超文本”语文资源与现行语文教材或紧密结合,或遥相呼应,最大限度地突破教材的极限,拓展语文学习内容和时空。这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在线语文研究性学习”,将与现实社会传统意义的语文学习不断“链接”和“交互”,共同构成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大环境,共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2.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3.靳玉乐:《探究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7月第1版。

4.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6月第1版。

5.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0月第2版。

6.肖川:《教育的视界》,岳鹿书社,1月第1版。

7.刘克兰主编:《现代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0月第2版。

8.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

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篇六

【引言】陆游是个受时代陶熔而又同时努力陶熔时代的人物,虽然最后理想破灭,但是他精神不朽,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创作数量最繁富的诗人,他的诗不仅数量很多,而且艺术成就也很高,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从艺术特色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陆游诗呈现出不同他人的五种特征:一是以最广泛的题材、最为多样的风格体现出一种丰富的集大成性;二是诗体繁多,样样精到;三是以爱国诗篇为代表的高度抒情的艺术风格;四是兼容诸名家之风,而成一家之格的独特艺术;五是诗歌语言方面的明白平易,自然流畅。

诗歌题材丰富又多样。

陆游写诗,很多内容都取材于他自己的生活体验。陆游从小受良好家风的陶冶,置身于动荡的时代洪流内,生活在人民群众中,因而诗思泉涌,佳作不断。纵观洋洋万首的陆诗,它涉及了南宋王朝社会人生的各个层面,既有慷慨雄浑、铁马金戈的军旅诗章,也有闲静古朴的农事诗篇;既写了登山临水、览物赏花、题画作书的闲适情怀,也写了人生忧患、报国无门悲哀;既有梦境诗歌,又有现实人生之诗,可谓丰富而生动。故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才这样归纳说:“今合计全集及遗稿,实共一万余首。每一首必有一意,就一首中,如近体每首二联,又一句必有一意,凡一草一木,一画一鸟,无不裁剪入诗。是一万首即一万大意,又有四万小意。自非才思灵敏,功力精勤,何以得此?信古来诗人未有之奇也。”评说得可算是恰如其分。

诗体繁多,样样精到。

陆游的诗,诸体皆备。无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无论是律诗,还是绝句,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大体说来,其七言古体写得热情奔放,七言绝句雄快斩截、轻灵含蕴,五言诗则写得才气豪迈、深沉郁勃。而在各体之中他尤其擅长七言,尤其是七律中的对仗艺术,一直被后人称道。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这不仅是江南农村的一幅工笔画,而且又是蕴含着深刻生活哲理的名言隽语。在中国古典诗歌律诗的“对仗”中,这一联诗几乎可以考头牌,至今还有巨大的生命力。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

这是一联生活气息极浓、意境极佳、情调高雅的好诗,是诗歌中的“极品”,读之令人消倦脱俗,历代诗家评价极高。

独具魅力的抒情艺术。

陆游诗歌的基本主题是恢复中原,统一祖国,他把爱国的思想贯注于诗歌中,同时结合自己的心境,从而形成了诗歌独具魅力的抒情艺术特色。

陆游在表达自身的希望与抱负时,豪气冲天,不可遏制。《万里桥江上习射》:“天上枪端可落,草间狐兔不须惊。丈夫未死谁能料,一他年下百城。”传递出的是必胜的信心与豪迈的诗情。《出塞曲》:“三军甲马不知数,但见动地银山来。长戈逐虎祁连北,马前曳来血丹臆。”展现的是强大的军事实力和跌宕飞腾的激情。《战城南》:“马前咿争乞降,满地纵横投剑戟。将军驻坡拥黄旗,遣骑传令勿自疑。诏书许汝以不死,股栗何为汗如洗?”描绘的是敌人战败投降的丑态和王师的威武气势。钱钟书称道:“爱国的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诚非过言。

不止于此,在与友人的交往唱和中,也传递出这份豪情。王炎在四川招募了一大批和陆游一样意在恢复的爱国志士,陆游与这些朋友纵酒高歌,同仇敌忾,相处十分愉快。《和高子长参议道中二绝》:“梁州四月晚莺啼,共忆扁舟罨画溪。莫做世间儿女态,明年万里驻安西。”短短四句,明白如话,足可见出诗人心中对胜利的憧憬和满腔豪情。

融诸家之风,成一家之格。

陆游善于学习和接受《诗经》以来的诗歌遗产。他最敬仰爱国诗人屈原,学习他忧国爱民的精神。他的诗有深沉的忧患意识,也是从屈原那里学来的。所以,他的好友杨万里说他的诗“尽拾灵均怨句新”。

陆游自小爱陶渊明的诗,《读陶诗》:“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陆游诗中比重最大的田园诗、闲适诗,正是学习陶诗的结果。

陆游好道求仙、任侠好施,生活及性格上与李白有相近之处,他的诗风有豪宕飘逸的一面,亦酷似李白,如“手把白玉船,身游水晶宫。方我吸酒时,江山入胸中”(《醉歌》)。“天为碧罗幕,月作白玉钩。织女织庆云,裁成五色裘。批裘对酒难为客,长揖北辰相献酬。”(《江楼吹笛饮酒大醉中作》)如将其置诸李白集中,定难分辨。所以陆游在当时就有“小李白”的誉称。

陆游非常推崇杜甫,陆游的现实主义精神是很接近杜甫的,陆游和杜甫一样,积极入世,忧国忧民,胸怀天下,不以诗人自居,故引以为同调。他的'诗相当全面的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前人也有称他为一代“诗史”。严酷的现实环境毕竟给诗人心灵压上了无法摆脱的重负,梦中的幻境终究是要消逝的,“破驿梦回灯欲死,打窗风雨正三更”;“酒醒客散独凄然,枕上屡挥忧国泪”等诗句,就表现出诗人的真实心态。所以陆游的诗风又有近于杜甫的沉郁悲凉的一面。

盛唐诗人中李、杜而外,陆游也很推崇岑参。他自称少时即绝好岑嘉州诗,认为是李、杜以后最杰出的诗人。《剑南诗稿》卷四有《夜读岑嘉州诗集》,称赏岑参的边塞诗“信豪伟”、“多杰句”。陆游和岑参一样,都为自己的民族歌唱,他描写从军生活的“铁马秋风”之诗正与岑参雄奇豪壮的边塞诗风相似。

陆游也继承了白居易的平易诗风。《自咏》诗说:“闭门谁共处,枕藉乐天诗。”可见他是十分喜好白诗的。刘熙载《艺概》说:“谁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白香山、陆放翁擅场在此。”陆游是白居易最优秀的继承者。

中年后他又努力学习效法梅尧臣,称梅为“突过元和作,巍然独主盟”(《书宛陵集后》)。梅尧臣关心现实,其诗因事而发,内容充实,风格平淡古质,去除浮靡之习,正是陆游学习的楷模。

陆游开始学诗时,曾受业于“江西诗派”的曾几,因而被称为“江西诗派”的嫡系传人。他终生服膺曾几,以传茶山衣钵自期,确也学到了曾几的爱国思想和作诗“活法”,且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陆游一生的诗歌创作中,他不仅始终保持了“江西诗派”那种对诗歌精细考究的习惯,而且不时也会写出一些瘦硬生气、雕琢藻饰的诗句来。

由此可以看出,陆游学诗是遍观百家的,他对前代诗人的诗歌创作都有过全面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正因为他师法广泛,再加上创作繁富,所以才最终形成了其诗丰富多样、兼容诸家的艺术特色,才“备有诗经之风致,屈原之浪漫,陶潜之淳朴,王维之静穆,岑参之恣肆,李白之壮浪,杜甫之沉郁,梅尧臣之古淡,苏轼之飘逸,以至曾几之规矩、吕本中之流转。”

语言精简浅易,独具匠心。

陆游诗歌在语言上的特色,为历来所公认的是简炼生动,明白平易,自然流畅。

说陆游诗语言简炼生动,是因为“言简意深一语胜人千百,此真炼也”,“工夫精到”,“他人数言不能了者,只用一二语了之”(赵翼《瓯北诗话》)。如《夜读兵书》中说:“老病虽惫甚,壮气复有余,长缨果可请,上马不踌躇!”短短四句,仅仅20个字,就把他老当益壮、愿立即投笔从戎、上马杀敌的心情表现得一览无余。

说陆游诗语言明白平易,是因为他达到了“清空一气,明白如话”(赵翼《瓯北诗话》)的境界。如“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看似语言平谈无奇,信手拈来,让人脱口而出,但实际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于平易处见工夫。

说陆游诗语言自然流畅,是因为他反对刻意雕琢,反对追求奇险。他虽以对仗工整著称,但他的对仗常常能做到工整而不落纤巧,新奇而不至雕琢,显得十分自然流畅。如“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剑门道中遇微雨》)悲愤的情绪从清丽流转的字句中传出,情致沉婉,颇有唐人绝句意境之妙。

总之,陆游的诗歌现实感强,情感真挚。既有高度的概括性,又有强烈的抒情意味;既有写实手法,又有浪漫色彩。语言平易精练,风格雄健悲壮。达到了很高了艺术境界,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篇七

1.读题目。题目是诗歌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时我们可以从题目中得到写作的时间、地点以及相关内容。而这些有时又是理解诗歌内容、思想感情必不可少的提示。

2.关注作者。

(1)关注作者,可以从他的风格特点上获得提示,对鉴赏诗歌的语言和理解思想感情有一定的帮助。

如王维,以创作山水田园诗为主,语言清新自然,诗中有画,内容上主要写山水隐逸生活,特别是清静优美的景物,渗透着佛家思想,艺术成就更高。

(2)诗人的生平、思想和性格等等,无不深深打上当时社会风气的烙印;具体了解写作某一首诗时的.生活状况、思想情绪和创作意图等对把握情感有重要的帮助。

如:李白、杜甫、李清照等诗人词人的生平、人生经历,有利于帮助我们了解时代背景以及诗人的思想内容。

3.看注释。

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注释可以揭示背景,理解诗歌,了解典故内容等等,这些都有助于把握情感。

4.抓关键句。

从五七言律诗的一般规律来看,艺术中心在中间两联,思想中心在首尾两联。(注重绝句的三四句,律诗的首尾联。)。

5.把握形象。

注意意象的特征和寓意,注意形象的外在特征、内质品性,以及环境特点等,有助于情感的把握,特别是写景抒情诗和咏物诗。另外柳、月、长亭、水、白云等常见意象的含义暗示了情感的流露。

6.抓诗眼。

诗眼是诗中最精炼传神能巧妙表达主旨的词语。即能直接表达情感。

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篇八

陆游的词虽然不是很多,具影响力的也只不过十多首,但无论是从创作理念上,还是风格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南宋时代杰出的爱国诗人。84岁还“无诗三日却堪忧”,陆游一生文学成就突出,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刘克庄在《后村诗话续集》又云:“放翁长短句,其激昂感慨者,稼轩不能过;飘逸高妙者,与陈简斋、朱希真相颉颃;流丽绵密者,欲出晏叔原、贺方回之上。”文中将陆词与其他三大家作比较,并指出陆词风格之多样性且多有溢美之词,为后世陆词的接受者奠定了理论基础。金、元二代及明代前、中期陆词似乎不受重视,论词文字鲜有提及。但从明末始至清一代,论词文字始又及陆,且多将陆词与辛词对比,如:明末毛晋《放翁词跋》论放翁词风格云:“杨用修云:‘纤丽处似淮海,雄快处似东坡。’余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指出辛陆二家风格上的共同点:超爽。至清代词学中兴,更多的将辛陆并比的论述陆续出现,如:曹贞吉、汪森、王渔洋等多将辛、陆并提将陆词列入辛稼轩体。现今的几部文学史也承袭前人之论,多将陆辛视为同一词派的标志性人物。

对于陆游词的前人的评价各不相同,在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独特的理解,但不管把陆游与谁比较又把其词归为哪一派他都有自身词的特色和多样的艺术风格:。

一、清丽缠绵,情致深婉。

陆游青年时代,经历了一场爱情悲剧,在他心灵深处留下了不可愈合的创伤,使他抱恨终生。《钗头凤》的“本事”是凄婉动人的,也被编成戏剧写成歌词,广泛流传在明间。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泡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与表妹唐婉相爱陆游初娶表妹唐婉,伉俪相得,琴瑟和谐。然而,唐婉不如陆母意,以致陆母听信馋言,强迫夫妻离异,后陆游另娶,唐婉亦改嫁他人。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心怀郁闷,踬踬独游至城南的沈园,恰遇唐婉与其后夫也来沈园春游,唐婉遣人送来酒肴致意,陆游满怀感伤,挥毫在沈园的墙壁上题下了这首意,陆游满怀感伤,挥毫在沈园的墙壁上题下了这首仅用六十个字的篇幅,就写尽夫妻恩爱,家母相逼劳燕分飞和沈园邂逅,而且是全放在沈园相会时唐婉遣人送酒的片刻去写,落笔便写高潮,然后忽而往事,忽而眼前,忽而景物,忽而人事,把一份无与诉说的内心悲苦表达得淋漓尽致。通篇委婉哀怨,缠绵悱侧,如泣如诉,如歌如怨,又迂回跌宕,顿挫舒卷;语言的跳跃性更使词的意境如断山云雾,迷离恍惚,极富摇曳之美;上下片末句迭字的使用仿如悲竹哀丝,凄婉销魂。所以,后人就把这首词归为清丽缠绵,情致深婉词的“典学”。

再如《临江仙离果州作》:。

鸠雨催成新绿,燕泥收尽残红。春光还与美人同,论心空眷眷,分袂却匆匆。只道真情易写,那知怨句难工。水流云散各西东,半廊花园月,一帽柳桥风。

此是伤春惜别之词,二月已是春光烂漫时节,然而他乡过客,来去匆匆,景色虽好,总是一时烟霞。作此词,既伤春,亦离别,却出之以明快流畅的笔墨,把愁和怨都漂洗得很轻淡,只给人留下了悠然的余韵。整词语言情景清丽缠绵,情致深远。春之归去,人之离别,都是不容改变的事实,“水流云散各西东”,确实无可奈何之事。沉思轻叹,感到世事如云烟之际,能够切实把握住的,只是眼前这“半廊花院月,一帽柳桥风”而已。以“廊”量月,以“帽”论风,命意遣词都颇新颖别致。这最后两句是把作者心中那一丝淡淡的哀愁寄附在实际景象之上,而留给人们的,依旧是悠然的余韵。当然在陆游的词中还有很多都有清丽缠绵,情致深婉的特点,如《鹧鸪天》、《蝶恋花》、《水咙呤》等。

二、慷慨雄浑,激情悲愤。

陆游生活的时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片国土,被迫南迁,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少年路偶不得不跟随家人逃难饱受流离失所的痛苦。陆游从小就受到父亲。强烈的爱国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养成了忧国忧民渴望国家重建的品格。

陆游是爱国诗人,多抒发爱国思想。这类作品最富时代精神,是陆游留给我们的最可贵的文学遗产,可惜它的数量不多。这类作品表达了作者对驱逐异族收复失地的热切希望,而且抒发了他愿为前驱投身这番大事业的壮志雄心。可是理想与现实总有距离、有矛盾的,陆游的报复不得施展,志愿不能实现,于是,便产生了深沉而幽广的感慨与悲愤。所以,这作品或激越豪迈,或悲壮苍凉,从不同的角度唱出了爱国主义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这首《诉衷情》,追怀当年的匹马从戎,感叹时下的`退隐沧州。自从岳飞高唱“靖国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以来,大约六十多年过去了,到了陆游笔下,任然是“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主题没变,基调没变,只是比当年那冲冠之怒、切齿之恨来,更增添几许慨叹、几许无奈而已。陆游这三个短句,极其凝练概括,涵盖非常丰富―正因为涵盖着人所共知的、反复表述的现实生活内容,它才是真切的,质实的,否则,就会流于空泛了。宋南渡以来的国家大事,“胡未灭”三字可以道尽;作者多年的呼号奔走,“鬓先秋”三字足见其徒劳;而其英雄之泪,也只得徒唤咄咄空自挥洒。“此生谁料,新再天山,身老沧州”的结束语更加深沉,报国无门溢于言表。陆游着眼于大处,落笔于实处,漫长的生活经历、深沉的幽愤积郁、不变的爱国情结、难解的人生矛盾,都被写进了匹马梁州、关河残梦、敝裘衰鬓、天山积雪、沧州钓船等等。陆游习惯于在揭示现实的种种不合理现象的时候,总是把他的社会理想、强烈的爱憎和明确的褒贬体现在作品之中。当他目睹国家被侵略、民族在遭殃、权臣在误国的现实时,不禁满怀激愤,渴望上马杀敌,报仇雪耻,然而这样的愿望不可能实现,他又只好假托夜晚的梦境去实现。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夜游宫寄梦寄师伯浑》)“自许封侯在万里”是对理想的描述,对自己才华的负担,用表时光已去,自己渐渐年老的“鬓虽残”与“自许封侯在万里”的“心未死”对比,“残”字给人美人迟暮,壮士老矣的想象。“有谁知”表明自己在抗金主张上的孤立,流露出才华得不到施展的苦闷,悲凉的基调寓于其中。“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磨灭游人无数,遗恨暗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水调歌头多景楼》)宏放谈笑,是外在的,于盼酬应之间显示了人物的风度神采;“洗尽古今愁”则是内在,抒写了内心的忧郁与痛苦。“不见”二字,引领最后五句,一气贯通,直至终篇。呼应上文中的孙刘,又写到了另一位功业显赫的历史人物羊祜。词中除了对羊祜的颂扬之外,还包含着更为重要的内容,那就是要以他为榜样,表现了一种热切的的激励和深重的期许之情,而这些,并非只对方使一人而言,恰恰也正是陆游自己的人生追求。词句用反诘的口吻,把叙事、抒情、赞美、感叹统统熔铸在一起,气势贯注,豪情激昂,他的艺术感染力是非常强烈的。

三、寓意深刻,苍凉旷远。

陆游的词不是一味剪红刻绿,相反会经常抒发深沉的人生感受,或者寄寓高洁的情怀。不论时间空间的不同笔者都愿意以描写实物来表达思想情感,含蓄而委婉,陆游也是如此,那寓意深刻苍凉旷远就要数《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此词呤咏梅花,也抒写胸怀;是赞颂梅花,也是赞人、自赞。驿站之外,断桥之旁,萧瑟荒凉。一株荒郊野生的梅,独自盛开在这里。白日里尚且寂寞孤独,无人陪伴,而黄昏来临之际,风雨来临之时,则更显得怆然凄凉。这首词所以能够出尘拔俗,超越了众人而能自辟新境,在于它寄寓了深切的身世之感。陆游一生力主抗金,志在收复,却屡遭群小的嫉妒诽谤和排斥打击,处地孤危,境遇凄凉,其情形正如那开在驿外断桥边的那株梅花。梅花往往是山村隐士或文人墨客抒发的闲适情怀的对象。如:林逋的《山园小梅》,其警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可谓道尽花之神韵了,但他所寄寓的却是世外高人的闲逸情怀。不著人间烟火,原远离尘世的喧嚣。而在陆游的笔下,梅花却涵蕴了一个失意士的秉性坚贞、矢志不渝。所以,前人评价其“末句想见劲节”,“沉沦不遇着,读之一叹”。

陆游是咏梅的高手,在他的《剑南诗稿》中,保存着为数极多的咏写梅花的诗作。陆游笔下的梅花和一般的文人所写的不一样,尤显自己的特色。我们没有从这首咏梅的词中看到一个“梅”字,但我们始终能从这不带一个“梅”字的咏梅词,看到了作者和梅一样高洁的人格。陆游把“扫胡尘”、“靖国难”作为自己生平志事,然而他在政治斗争中却屡次受到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而他却生平志事所在,终始不渝。乾道二年(1166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官职,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个年头,然后,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陆游在这首词里就是用梅花来象征自己的孤傲品格和经得起挫折的斗争精神。词的上阕以梅花独放于冷雨的寒冬昏夜,寂寞于驿外断桥边,隐喻诗人的不幸的遭遇和不得志的心情。诗人虽饱经忧患,可敬的是始终保持爱国情操,不屑与排挤他的官僚们争权夺利。词的下阕以“春”、“群芳”隐喻当时黑暗的社会和苟且偷生的朝廷官员。表现了诗人不同流合污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在黑暗的环境里坚持斗争,即便是粉身碎骨也此志不移的战斗精神。陆游在这首词里用完美的艺术手法,将主客观进行了和谐的统一和完美的结合,将咏物诗词审美意象推到了最高的境界看似写梅,实质是写人;不提一个“梅”字,分明在字里行间都突出着梅花的特性。

“一春常是雨和风,风雨晴时春已空,谁惜泥沙万点红!恨难穷,恰似衰翁一世中”。(《豆黄叶》)一个“惜”字,点出了这首小词的主旨;结尾处,又把自己的身世命运和春归花落联系在一起,春归花落寓意命运的多磨练在现实社会中穿梭不得不其摧残,待到风停雨止的那一天春天也就悄然离去了,为此深感悲凉。也许在陆游眼中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残酷的,他也追求在作品中有更多现实的反应,他不满现实而把他寄托在对某些事务的描写上,也许真正的思想是不能仅仅现于表面的。

我们也从陆游词的艺术特色看,我们可以说陆游是一位集大成的诗人、词人,他继承了许多大师的传统,有着受前辈影响的痕迹。但仍然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这就是“在平夷晓畅之中呈现出一股恢宏厉之气。好像一条大河,河面水波不兴,而底蕴却是汹涌激荡。”

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篇九

公元12的一天,有一位老人病卧在床榻上。他已经三天不能说话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不久将离开人世。回想起一生壮志未酬,心中无限感慨。

他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的宋代。年轻时就眼睁睁地看着金兵蹂躏中原,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祖国的统一,他一心要挥戈跃马血洒疆场,但都被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拒绝了。一腔爱国之心付之东流。几十年过去了,山河依然破碎,而自己却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想到这里,他心潮澎,挣扎着坐起来,示意家人打开窗口。透过窗口翘首北望,不一会儿滴下了英雄泪。他指指书案,家里人明白他又要写诗了。儿子端过笔砚。他哆哆嗦嗦地写下了一生中最后的一首诗: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情怀悲壮、真挚感人的诗是他的临终遗嘱,也是他的绝笔诗。这位老人临终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他是谁呢?他就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他生于公元1125年,死于公元1210年。他的一生写过很多爱国诗篇。如: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首诗是陆游退居山阴老家后,在一个大风雨的夜晚写的。这时的作者虽然已是六十七岁的老翁,但还时刻关心着祖国边疆的安全。这首诗的大意是:一个人静静地躺在家里,并不感到孤单和悲伤,还在想着为国家去戍守轮台。在夜静更深的时候,听着屋外风雨的声音,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梦境:自己跨着披甲的战马,威武地巡逻在北方边境上。

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在文学上的伟大成就首先决定于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和当代的一些诗人如辛弃疾等,共同把我国文学史上的爱国主义传统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他还是一位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作家。他的作品有诗、词、散文,诗的成就为显著,仅存的就有九千三百多首。所以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他的诗雄浑豪放,感情饱满,对后世诗歌很有影响。

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篇十

一、批判黑暗现实尖锐激烈。

他在诗中无情地批判权奸的专横和宦官的跋扈,愤怒斥责群小得志、贤才沉沦的黑暗政治,他甚至把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指斥玄宗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古风》其四十六)的.腐朽生活。其批判的激烈程度,在盛唐诗坛十分少见。

二、蔑视豪门权贵,傲岸不屈。

一方面,他粪土权贵,对王侯充满傲气;另一方面,他自己始终坚持高洁的品质,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三、关怀祖国之心始终不渝。

李白早年即有为国为民的宏大抱负,后来虽历经挫折,但报国理想从未泯灭。安史乱中,他请缨从军,直至晚年,他还是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之心。

四、追求个人自由,狂放不羁。

一方面,他追求摆脱世俗羁绊的凌云之志;另一方面,他蔑视权贵,渴求自由,在苦闷中追求解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这种追求的体现。

五、赞美祖国山川,热情洋溢。

李白笔下的祖国山川,既有瑰奇美丽的壮采,又充满豪迈奔放的气势,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感情,体现他奔放不羁的性格。以上五个方面内容,集中体现出李白深切关怀祖国、激烈批判黑暗、热情追求自由的强烈浪漫主义精神。此外,我们也应了解李白复杂思想对其创作的影响。他有时抱有宏大理想,积极求仕,有时却消极退隐,积极思想往往与消极因素复杂交织,如《将进酒》,既表现出诗人傲岸不屈的性格和鄙弃世俗的精神,又在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诗句中,明显流露出人生易老,应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他有时蔑视权贵,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有时又留恋宫廷,对统治者抱有幻想。

陆游诗歌的思想内容篇十一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劳逸结合。学习效率的提高最需要的是清醒敏捷的头脑,所以适当的休息,不仅仅是有好处的,更是必要的,是提高各项学习效率的基础。

那么上课时的听课效率如何提高呢?

课前要有一定的预习,这是必要的,不过预习比较粗略,无非是走马观花地看一下课本,这样课本上讲的内容、重点大致在心里有个谱了,听起课来就比较有针对性。预习时,不必搞得太细,如果过细一是浪费时间,二是上课时未免会有些松懈,有时反而忽略了最有用的东西。

上课期间还有一个时间分配的问题,老师讲有些很熟悉的东西时,可以适当地放松一下。

另外,记笔记有时也会妨碍课堂听课效率,有时一节课就忙着抄笔记了,这样做,有时会忽略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但这并不等于说可以不抄笔记,不抄笔记是不行的,人人都会遗忘,有了笔记,复习时才有基础,有时老师讲得很多,在黑板上记得也很多,但并不需要全记,要记一些书上没有的定理定律,典型例题与典型解法,这些才是真正有价值去记的东西。否则见啥记啥,势必影响课上听课的效率,得不偿失。除了十分重要的内容以外,课堂上不必记很详细的笔记。如果课堂上忙于记笔记,听课的效率一定不高,况且你也不能保证课后一定会去看笔记。课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应当是把老师的讲课消化吸收,适当做一些简要的笔记。

学习效率是决定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如何提高自己学习效率呢?

一、要自信。很多的科学研究都证明,人的潜力是很大的,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有效地开发这种潜力,这其中,人的自信力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无论何时何地,你做任何事情,有了这种自信力,你就有了一种必胜的信念,而且能使你很快就摆脱失败的阴影。相反,一个人如果失掉了自信,那他就会一事无成,而且很容易陷入永远的自卑之中。

二、学会用心。要自信。选“好题”,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自己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可以把功课分成若干个部分,分门别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