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苏轼不为人知的诗词(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6:11:01 页码:8
苏轼不为人知的诗词(实用8篇)
2023-11-24 06:11:01    小编:zdfb

人们常常会试图去理解和解读自己的情感体验,以便更好地应对和处理各种情感需求。如何有效沟通,是提高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的关键。以下是我们精心挑选的一些优秀总结范文,以供参考。

苏轼不为人知的诗词篇一

1、《朝云诗》:

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

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板旧姻缘;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

2、《西江月·梅花》、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1、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2、被贬海南:绍圣四年(1097年),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在宋代100多年里,海南从没有人进士及第。但苏轼北归不久,这里的姜唐佐就举乡贡。为此苏轼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一直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在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苏轼不为人知的诗词篇二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

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

歌舞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逄逄。

苏轼不为人知的诗词篇三

苏东波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他的文章诗词,或一时的即兴之作,或是触目所见有感而发,都是自然的流露,顺乎天性。他不忮不求,随时随地呤诗作赋纯然表达心中所感,那么道健朴茂,字字自心肺间流出。其在文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在从前专限于描写闺怨相思的词上,开扩其领域,可以谈道谈禅,谈人生哲理。《题西林壁》就是其哲理诗的代表作之一。

元丰七年,苏轼由黄州贬到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了苏轼的诗兴,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览庐山后带有总结性质压轴绝句。《题西林壁》写于庐山南麓西林寺,在禅院之中,探哲理的幽微,颇耐人寻味。这首诗语言质朴无华,平易近人,但是细细思量却有弦外之音。诗的总体特点是借景说理,辩证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整体上打量绵延起伏的庐山,因而目光所及丘壑纵横、峰峦起伏,但是,诗人客观指出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苏轼没有描写具体景观,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体印象。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个局部。由此追溯起来,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爱因斯坦相对论需要一个参照物,认识事物同样,辨明事理,同样需要参照。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它启迪我们认识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学者钱钟书说,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又是大不幸。看了这个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瞧不起宋诗的明代人说宋诗学唐诗而不象唐诗,这话没错。就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象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维肖而不维妙,象唐诗而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宋诗以意取胜,靠的就是在诗歌中发议论来实现。在诗歌中议论与写景,叙事,抒情是一样的,都是十分重要的表现手法。我们强调宋诗议论,不是说唐诗不议论,主要是宋诗的议论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到了无所不议的地步。有点甚至通篇议论。宋代诗人总喜欢在诗中用议论来表达人生哲理,这与宋代理学发达大有关系,不少理学家就经常写诗。钱钟书因此指出了双重情况:“借讲学的籍口来吟诗或借吟诗的机会来讲道学。”这道学就是理学,理学家提倡“文以载道”对宋诗风格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里也用苏轼的诗来作说明。唐人写庐山的诗,最著名的就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抒情兼议论,说的仅仅是瀑布的高。而苏轼的《题西林壁》就富于“理趣”了。诗的开头两句是总写庐山“远近高底”的千姿百态。一般来说,接下来是展开具体的描写,然而苏轼笔锋一转,就从横看侧看庐山的形状多变来进行议论了。诗人以游山观景来比喻为人处世,由看山而提出了一个富于哲理性的命题:看问题必须超越个人狭隘的空间,摆脱一己之偏见。

以看山来设比喻再议论开去,这是对诗的比兴手法的创造性应用,是一种质的升华。从苏轼这一手法的应用,我们可以看出宋人“以文为诗”和“哲理”、“理趣”的妙用。所以说宋诗在唐诗的基础上“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是不应该因其“议论”而轻易否定的。而明人反对宋人议论,却使自己在另一条叉道上走得更远。

苏轼不为人知的诗词篇四

罗带双垂画不成。殢人娇态最轻盈。酥胸斜抱天边月,玉手轻弹水面冰。无限事,许多情。四弦丝竹苦丁宁。饶君拨尽相思调,待听梧桐叶落声。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

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凭高眺远,见长空,

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

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

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

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

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

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不为人知的诗词篇五

3、蓝桥何处觅云英。——苏轼《南歌子·寓意》。

4、枝上柳绵吹又少。——苏轼《蝶恋花·春景》。

5、绿槐高柳咽新蝉。——苏轼《阮郎归·初夏》。

6、又恐被、秋风惊绿。——苏轼《贺新郎·夏景》。

7、黄鸡白酒渔樵社。——苏轼《阳羡歌·山秀芙蓉》。

8、卷起杨花似雪花。——苏轼《减字木兰花·立春》。

9、真游洞穴沧波下。——苏轼《阳羡歌·山秀芙蓉》。

10、水殿风来暗香满。——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

11、解佩投簪,求田问舍。——苏轼《阳羡歌·山秀芙蓉》。

12、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苏轼《念奴娇·中秋》。

13、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苏轼《卜算子·感旧》。

14、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15、山秀芙蓉,溪明罨画。——苏轼《阳羡歌·山秀芙蓉》。

16、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苏轼《南乡子·送述古》。

17、使君元是此中人。——苏轼《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18、苦被多情相折挫。——苏轼《蝶恋花·雨霰疏疏经泼火》。

19、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20、雪晴江上麦千车。——苏轼《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21、杖藜徐步转斜阳。——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2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23、众中闻謦欬,未语知乡里。——苏轼《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

24、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25、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婉香。——苏轼《减字木兰花·春月》。

26、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苏轼《和董传留别》。

27、撞钟浮玉山,迎我三千指。——苏轼《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

28、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苏轼《少年游·润州作》。

29、唤起谪仙泉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苏轼《有美堂暴雨》。

30、门外东风雪洒裾。——苏轼《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31、涪江与中泠,共此一味水。——苏轼《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

32、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33、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3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35、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

36、犹自带、岷峨云浪,锦江春色。——苏轼《满江红·江汉西来》。

37、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38、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

39、金鞭争道宝钗落,何人先入明光宫。——苏轼《虢国夫人夜游图》。

40、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苏轼《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41、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42、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苏轼《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43、我醉拍手狂歌,举怀邀月,对影成三客。——苏轼《念奴娇·中秋》。

44、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苏轼《满江红·江汉西来》。

45、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苏轼《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46、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47、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

48、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49、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50、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51、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

52、中秋作本名小秦王,入腔即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苏轼《阳关曲》。

53、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54、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55、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苏轼《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

56、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苏轼《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

57、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58、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苏轼《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59、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苏轼《洞仙歌·咏柳》。

苏轼不为人知的诗词篇六

僮仆饥寒少筋力。君不见床头黄金尽,壮士无颜色。

龙蟠泥中未有云,不能生彼升天翼。

莲叶团团杏花拆,长江鲤鱼鳍鬣赤。念君少年弃亲戚,

千里万里独为客。谁言远别心不易,天星坠地能为石。

几时断得城南陌,勿使居人有行役。

行人结束出门去,马蹄几时踏门路。忆昔君初纳彩时,

不言身属辽阳戍。早知今日当别离,成君家计良为谁。

男儿生身自有役,那得误我少年时。不如逐君征战死,

谁能独老空闺里。

筑城去,千人万人齐抱杵。重重土坚试行锥,

军吏执鞭催作迟。来时一年深碛里,着尽短衣渴无水。

力尽不得抛杵声,杵声未定人皆死。家家养男当门户,

今日作君城下土。

秋天如水夜未央,天汉东西月色光。愁人不寐畏枕席,

暗虫唧唧绕我傍。荒城为村无更声,起看北斗天未明。

白露满田风袅袅,千声万声鹖鸟鸣。

春江无云潮水平,蒲心出水凫雏鸣。长干夫婿爱远行,

自染春衣缝已成。妾身生长金陵侧,去年随夫住江北。

春来未到父母家,舟小风多渡不得。欲辞舅姑先问人,

私向江头祭水神。

庭前春鸟啄林声,红夹罗襦缝未成。

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

天欲雨,有东风,南溪白鼍鸣窟中。六月人家井无水,

夜闻白鼍人尽起。

美人来去春江暖,江头无人湘水满。浣沙石上水禽栖,

江南路长春日短。兰舟桂楫常渡江,无因重寄双琼珰。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万里无人收白骨,

家家城下招魂葬。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织素缝衣独苦辛,远因回使寄征人。官家亦自寄衣去,

贵从妾手著君身。高堂姑老无侍子,不得自到边城里。

殷勤为看初著时,征夫身上宜不宜。

戏马台南山簇簇,山边饮酒歌别曲。行人醉后起登车,

席上回尊劝僮仆。青天漫漫覆长路,远游无家安得住。

愿君到处自题名,他日知君从此去。

筑城处,千人万人齐把杵。重重土坚试行锥,

军吏执鞭催作迟。来时一年深碛里,尽著短衣渴无水。

力尽不得抛杵声,杵声未尽人皆死。家家养男当门户,

今日作君城下土。

长安大道沙为堤,早风无尘雨无泥。宫中玉漏下三刻,

朱衣导骑丞相来。路傍高楼息歌吹,千车不行行者避。

街官闾吏相传呼,当前十里惟空衢。白麻诏下移相印,

新堤未成旧堤尽。

汉皇欲作飞仙子,年年采药东海里。蓬莱无路海无边,

方士舟中相枕死。招摇在天回白日,甘泉玉树无仙实。

九皇真人终不下,空向离宫祠太乙。丹田有气凝素华,

君能保之升绛霞。

古钗堕井无颜色,百尺泥中今复得。凤凰宛转有古仪,

欲为首饰不称时。女伴传看不知主,罗袖拂拭生光辉。

兰膏已尽股半折,雕文刻样无年月。虽离井底入匣中,

不用还与坠时同。

游人别,一东复一西。出门相背两不返,惟信车轮与马蹄。

道路悠悠不知处,山高海阔谁辛苦。远游不定难寄书,

日日空寻别时语。浮云上天雨堕地,暂时会合终离异。

我今与子非一身,安得死生不相弃。

上客不用顾金羁,主人有酒君莫违。请君看取园中花,

地上渐多枝上稀。山头树影不见石,溪水无风应更碧。

人人齐醉起舞时,谁觉翻衣与倒帻。明朝花尽人已去,

此地独来空绕树。

黄头鲜卑入洛阳,胡儿执戟升明堂。晋家天子作降虏,

公卿奔走如牛羊。紫陌旌幡暗相触,家家鸡犬惊上屋。

妇人出门随乱兵,夫死眼前不敢哭。九州诸侯自顾土,

无人领兵来护主。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吴宫四面秋江水,江清露白芙蓉死。吴王醉后欲更衣,

座上美人娇不起。宫中千门复万户,君恩反覆谁能数。

君心与妾既不同,徒向君前作歌舞。茱萸满宫红实垂,

秋风袅袅生繁枝。姑苏台上夕燕罢,他人侍寝还独归。

白日在天光在地,君今那得长相弃。

洛阳北门北邙道,丧车辚辚入秋草。车前齐唱薤露歌,

高坟新起白峨峨。朝朝暮暮人送葬,洛阳城中人更多。

千金立碑高百尺,终作谁家柱下石。山头松柏半无主,

地下白骨多于土。寒食家家送纸钱,乌鸢作窠衔上树。

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

陇头路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汉兵处处格斗死,

一朝尽没陇西地。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

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谁能更使李轻车,

收取凉州入汉家。

湘云初起江沉沉,君王遥在云梦林。江南雨多旌旗暗,

台下朝朝春水深。章华殿前朝万国,君心独自无终极。

楚兵满地能逐禽,谁用一身骋筋力。西江若翻云梦中,

麋鹿死尽应还宫。

洛阳宫阙当中州,城上峨峨十二楼。翠华西去几时返,

枭巢乳鸟藏蛰燕。御门空锁五十年,税彼农夫修玉殿。

六街朝暮鼓冬冬,禁兵持戟守空宫。百官月月拜章表,

驿使相续长安道。上阳宫树黄复绿,野豺入苑食麋鹿。

陌上老翁双泪垂,共说武皇巡幸时。

吴门向西流水长,水长柳暗烟茫茫。行人送客各惆怅,

话离叙别倾清觞。吟丝竹,鸣笙簧,酒酣性逸歌猖狂。

行人告我挂帆去,此去何时返故乡。殷勤振衣两相嘱,

世事近来还浅促。愿君看取吴门山,带雪经春依旧绿。

行人行处求知亲,送君去去徒酸辛。

苏轼不为人知的诗词篇七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娟娟到湖上,潋潋摇空碧。

夜凉人未寝,山静闻响屐。

骚人故多感,悲秋更憀慄。

君胡不相就,朱墨纷黝赤。

我行得所嗜,十日忘家宅。

但恨无友生,诗病莫诃诘。

君来试吟咏,定作鹤头侧。

改罢心愈疑,满纸蛟蛇黑。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従事到青州。

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

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飞絮送行舟,水东流。

清颍东流,愁目断、孤帆明灭。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雨听萧瑟。恨此生、长向别离中,添华发。

一尊酒,黄河侧。无限事,从头说。相看恍如昨,许多年月。

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不为人知的诗词篇八

苏轼是中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而且对茶道、茶艺等都有较深的研究,至今也流传的许多烩炙人口的咏茶佳作。

苏轼创作的散文《叶嘉传》,以拟人手法,形象地称颂了茶的历史、功效、品质和制作等各方面的特色。铁观音的功效苏轼一生,因任职或遭贬谪,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处,凡有名茶佳泉,他都留下诗词。如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时作有《浣溪沙》一词:”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形象地再现了他思茶解渴的神情。

“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是描写杭州的”白云茶”。

“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是称颂湖州的”顾渚紫笋”。

苏轼还在《仇池笔记》中介绍了一种以茶护齿的妙法:。

“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

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

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便若缘此坚密。

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也。此大有理。”

而对福建的壑源茶,则更是推崇备至。他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一诗中这样写道:。

仙山灵草温行云,洗遍香肌粉末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后来,人们将苏轼的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与”从来佳茗似佳人”辑成一联,陈列到茶馆之中,成为一副名联。苏东坡烹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认为好茶还须好水配,”活水还须活火烹”。他还在《试院煎茶》诗中,对烹茶用水的温度作了形象的描述。他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以沸水的气泡形态和声音来判断水的沸腾程度。

苏轼对烹茶用具也很讲究,他认为”铜腥铁涩不宜泉”,而最好用石烧水。据说,苏轼在宜兴时,还亲自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

苏轼对茶的功效,铁观音的功效也深有研究。在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时,一天,因病告假,游湖上净慈、南屏诸寺,晚上又到孤山谒惠勤禅师,一日之中,饮浓茶数碗,不觉病已痊愈。便在禅师粉壁上题了七绝一首:。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相逢一醉是前缘。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人间有味是清欢。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此心安处是吾乡。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警我顽。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