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碱金属的教学设计(通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3:25:49 页码:14
2023年碱金属的教学设计(通用9篇)
2023-11-24 13:25:49    小编:zdfb

写总结是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和巧妙运用,也是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一种检验。在写总结之前,可以先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和要点,然后再进行具体的表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健康生活习惯,希望对大家的身体健康有所帮助。

碱金属的教学设计篇一

教材分析:

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涉及金属晶体的内容标准包括:

(1)知道金属键的涵义;。

(2)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4)知道金属晶体与其它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关于金属键的涵义,教材上的说法有些模糊,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教学中应点明金属键是脱落下来的自由电子跟形成的金属正离子的相互作用,而所谓的“电子气”,不过是一种比较形象的说法,指的是脱落下来的电子好像气体一样遍布整块晶体。

在这四点中,第二点要求的程度是“解释”,显然比其余三点高,因此,第二点应该作为本节的教学重点之一,而教材除对延展性有较为详细的解释外,其它物理性质的解释都是一笔带过,所以教学过程中应作详细讲解。

第三点的要求虽然较低,但在前面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学习中,《课程标准》里要求学生学会运用模型来研究结构问题,因此本节教学中可以利用讲解该部分知识的机会继续培养学生运用模型研究结构问题的能力,所以也作为教学重点之一。教师的演示模型可将不同颜色的弹珠用胶水黏合制得,而学生实验所需的小球则可使用自行车中所用的那种轴承滚珠,也可提前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第四点的教学则可以在讲解完金属键的本质后,与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相关知识进行比较、区分。也可以在讲新课之前先进行复习。另外一种处理方法则是等讲完离子晶体后再全面对四种晶体进行对比。以下教学设计将采用第一种方法,并将在本章复习中对四种晶体进行更全面的比较。

此外,教材中出现了“配位数”这个名词,这涉及到第二章第二节中有关配位化合物的知识,但配位数的涵义在《课程标准》中并无要求,而且在配位化合物这部分的知识中也没有出现该名词,因此不宜作深入探讨,可简单解释为:配位数是指任意一个原子周围与之相接触的原子的数目。资料卡片中有两个内容,一个是“金属晶体的四种堆积模型对比”,另一个是“混合晶体”,前者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后者理解起来较难,可视各所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以下教学设计将不涉及“混合晶体”的引导阅读。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知道金属键的涵义;。

(2)能用电子气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如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3)能运用模型研究晶体的结构;。

(4)知道金属晶体与分子晶体、原子晶体在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上的区别。

【教学重点】。

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晶体的原子堆积模型。

【教学难点】。

电子气理论,镁型和铜型堆积模型。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实验探究。

文档为doc格式。

碱金属的教学设计篇二

课件展示黄金项链、银戒指、学生用的小刀、镁条等金属物品。学生观察其表面颜色。

师:是谁给纯净的金属穿上了“外衣”呢?

生:是空气!

师:确切地讲,是空气中的氧气。

【实验探究1】。

步骤:1.分别把镁条、铝片、铜片用砂纸打磨后放在空气中,过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现象。

2.用坩埚钳夹住镁条、铝片、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现象:1.镁条、铝片表面变暗,铜无变化。

2.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铝片表面失去光泽;铜片表面变黑。

结论:金属可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学生活动]请三位同学上黑板书写:

2mg+o22mgo。

4al+3o22al2o3。

2cu+o22cuo。

师: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3fe+2o2fe3o4。

师: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生: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讨论]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相同吗?

生: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讲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性质除了可用于鉴别物质(如黄铜与黄金的鉴别)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用途。如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就是由于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铝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产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应用,除了因为改进了铝的冶炼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铝的密度较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铝的抗腐蚀性能好。

生: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以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若用钢刷、砂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师:我们平常所说的“电化铝”实际上就是用特殊方法使铝表面形成加厚的氧化铝保护层的铝制品。

[板书]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资料:绿豆、苹果和梨子等水果的细胞里含有一种物质叫鞣酸,鞣酸能与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鞣酸铁。

【实验探究2】探究金属能否与酸反应。

(将学生分成a、b两大组)。

实验步骤:

a组:在四支试管里分别放入适量的打磨过的镁条、锌粒、铁片和铜片。各加入约5ml的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用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并记录现象。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比较反应现象。

[实验记录]。

a组:课件展示。

b组:课件展示。

[结论]1.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2.不是所有金属都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镁、铁、锌等金属能与稀硫酸和稀盐酸反应,而铜等金属却不能与稀硫酸和稀盐酸反应。

3.产生的气体能燃烧,经检验是氢气。

4.金属种类不同,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镁、锌、铁与盐酸或硫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镁反应最剧烈,锌次之,最后是铁。

5.与酸反应时,能生成氢气的金属活动性强,否则就较弱。反应的剧烈程度也可以反应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三、置换反应。

[提问]请大家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如单质和化合物的角度,分析上述四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点,与我们学习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是否相同。

生:这些反应的特点: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其特点不同于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板书]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特点:a+bc===ac+b。

课后小结。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化学性质的两个方面:一是与氧气反应,二是与酸反应,同时还学习了置换反应。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要学习如何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归纳问题,找出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逐步认识不同金属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

碱金属的教学设计篇三

1、使学生知道金属具有光泽、能传热、导电,有延展性等共同性质,建立初步的“金属”概念。

2、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等思维能力。

:使学生知道金属具有的共同性质,建立初步的“金属”概念。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师准备:铜丝、铁钉、铝丝、铜勺、铝勺、木棒、筷子、砂纸、粉笔、烧杯、热水、电池、小电珠、导线、铁锤、铁砧等供分组实验用。

生准备:金属小物品3—5件。

通过让学生在观察、猜测、实验之后,学生能够自己归纳出对金属的认识(金属的共性)建立初步的金属概念,并了解人们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属物品的金属性质的利用。

一、新课导入。

1、今天同学们带来了哪些金属材料制成的物品呢?(学生展示金属物品,师板书其名称)我们所带物品有限,平时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用金属制成的物品呢?(学生加以补充师并板书)在桌子上放的这些物品中,哪些是用金属材料做成的?(物品分类)。

2、这些金属,它们可能有哪些性质呢?(学生进行猜测,师板书)。

3、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

二、探究新知。

1、观察、实验,研究金属性质。

1)、认识铜、铁、铝等金属具有金属光泽。

请同学们用眼观察一下这些物体或用砂纸打光它们,观察到什么?

师生交流后,师小结:铜、铁、铝等金属都有光泽,而木棒、筷子等非金属物品却没有光泽。

2)、认识铜等金属都容易传热。

师小结:金属物品慢慢变热,而非金属物品未变热。说明金属都可以传热。

3)、认识铜等金属都可以导电。

把不同物品分别接入简单电路中,看小电珠是否能发光。

小结:铁钉、铝勺等接入电路中能使小电珠发光,而木棒等不能使小电珠发光,这说明金属都可以导电。

4)、认识铜等金属都有延展性。

把不同物品分别放在铁砧上用铁锤捶打,看它们各有什么变化。

师小结:铁钉等金属都被捶扁了,变宽变长了,而木棒、粉笔被捶破了。说明金属都能被捶扁变长。

2、归纳金属共性,给出“金属”概念。

1)、引导学生分步归纳:铜、铁、铝等都有光泽;都可以传热;都可以导电;都能被捶扁、捶长。

2)、引导学生全面归纳:这些金属材料都具有金属光泽,都具有传热、导电、延展的性质。

3)、金属:人们把具有铜、铁、铝的共同特点的物体归为一类,叫做金属。

3、指导学生了解人们对金属各种性质的利用。

人们利用了金属的哪些性质?你能结合日常生活列举一些实例?

三、巩固应用。

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金属的哪些性质?

四、课后延伸。

课后请你收集一些你认为是金属的东西,检验一下是否具有金属的性质。

板书:

金铜都有金属光泽。

铁都可以传热。

属铝都可以导电。

都可以延展。

碱金属的教学设计篇四

第三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主要讨论硅、氯、硫和氮等典型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安排在“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是常见无机物及其性质等知识的继续。这些内容既是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化学的基础,也是在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化学常识。因为硅是地壳的基本骨干元素,硅及其化合物在材料科学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含硅元素的材料制品大都以二氧化硅为原料,硅酸盐工业在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介绍硅及其化合物,体现了硅元素存在的普遍性和广泛性,也突出了它在社会发展历程中、在科学现代化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硅及其化合物性质也比较简单,学生的学习负担比较轻,有利于学习积极性的保护和培养。学生也可以进一步尝试联系生活实际及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物质的化学性质;从微观结构去深化对性质和用途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为以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我提出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了解硅单质及二氧化硅的主要性质,认识硅及二氧化硅的广泛用途,探索非金属的性质和非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来认识物质的共性和个性,培养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归纳比较的能力。通过“结构——性质——用途”的学习模式,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并体验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及实验解决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课本及课件中大量的精美图片、实物、相应的化学实验现象感受到化学科学的魅力及化学对人类生产、生活的贡献,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社会观,关心环境,资源再生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因为在一节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清楚非金属的所有的性质,所以要有所侧重,其中二氧化硅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同时也由点到面,学会把非金属之间性质进行比较,并了解非金属的性质和非金属原子的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所在。我通过模型、课件、教科书中的彩图和插图展示二氧化硅的结构特点来实现难点的突破,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法: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应当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采用情境激学即创设学生熟悉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熟悉的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了解硅酸的化学性质;充分应用课件、插图等,并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最优化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如碳和硅的性质比较,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比较;同时教学中注意始终让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并用,把耳听、眼看、脑想、手写等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本节课中学生要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因此需要多种感官同时开通;在实验中教师在实验之始,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重视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

国多媒体产业的发源地。”作为本节课的开篇语,多数学生听说过美国的硅谷,但是对这样一个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什么被叫做“硅谷”可能并不十分清楚,所以一下子就勾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接着教师继续向学生介绍“人们之所以用硅来作为高科技的代名词,是因为它在电子工业及材料科学中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的芯片、电子身份证、传导电话的光缆、玻璃、陶瓷、水泥等,你能想象得出它们都是以硅或硅的化合物为材料制成的吗?”学生的浓厚兴趣已经被激发起来了,至此进入今天的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就来讨论第四章的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接着带领学生看书本p62图4-1,同时阅读课本第一段内容,了解硅在地壳中的含量及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从而初步了解为什么硅在无机非金属材料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

2、复习旧知,由此及彼。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元素的性质是由它的微观结构来决定的,请学生画出硅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知道硅原子的最外层是四个电子,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可以很容易得出结论:在化学反应中硅原子既不容易失去电子,也不容易得到电子,所以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主要形成四价的化合物。这时教师请学生再观察元素周期表,找出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同时学生也很快能够发现碳和硅相邻。通过比较碳和硅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会发现碳原子和硅原子的最外层均有四个电子,由此知道两者的性质应该有相似之处。接着教师提示: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虽然相同,但是二者的电子层数并不相同,所以二者的性质也有不同之处。并向学生介绍:碳是构成有机物的主要元素,而硅是构成岩石和许多矿物的基本元素,硅还可以可用来制造集成电路、晶体管、硅整流器等半导体器件以及太阳能电池、光电池等。接着提出问题“硅的这些用途是利用了硅的什么性质?”通过“结构——性质——用途”的化学学习模式提示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可看出硅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和非金属的分界线旁边,所以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

接着再请学生思考:碳和硅这两种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是什么?根据已有知识学生可以很快回忆出碳元素的存在形式有两种:既有游离态(如金刚石、石墨等),也有化合态(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等)。这时可以带领学生看书p62的最后一段,知道硅元素在自然界主要以氧化物和硅酸盐的形式存在。接着提问:碳和硅在自然界中存在形式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这时带领学生看“资料卡片”,使学生明白:碳和硅都是亲氧元素,但是硅的亲氧能力更强,所以在自然界中它总是与氧相互化合的。

带状或层状的称为玛瑙。接着学生可通过观察水晶、玛瑙等外观知道二氧化硅的部分物理性质,如sio2质硬、不溶于水等,此时可再通过课本插图和课件进一步了解二氧化硅的其他重要用途如制作玻璃、石英钟表、石英坩埚、光导纤维等。

接着再请学生思考:二氧化硅的化学稳定性如何?你的根据是什么?联系二氧化硅的存在和应用学生可以很快推测出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教师在肯定学生推测的基础上,继续追问“二氧化硅的这些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依据已有的“结构——性质——用途”的化学学习模式学生会知道这同样是由二氧化硅的结构来决定的。此时教师可通过展示二氧化硅的结构模型并结合书本p63的“科学视野”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二氧化硅的网状结构,并告诉学生二氧化硅的网状结构决定了它具有优良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加上二氧化硅在自然界的广泛存在,从古到今都被人类广泛的应用着,这也是为什么将硅元素称作“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的原因。对于二氧化硅的结构,从教学要求上仅对学生作一般介绍,不作拓展。

对于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的教学可联系学生熟悉的二氧化碳作对比来介绍。通过对比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可启发学生根据sio2和co2都是酸性氧化物这一特点,回忆酸性氧化物的典型性质如co2可与水反应、与酸反应、与碱反应以及与碱性氧化物反应等,据此学生自然会认为二氧化硅也具有类似的化学性质。此时可提出问题“二氧化硅与二氧化碳的性质有没有不同的地方?”依据由“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学生马上会想到既然碳和硅的原子结构不完全相同,那么二氧化硅与二氧化碳的结构会不会也有不同之处呢?这时教师可再向学生展示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模型,从而使学生明白二氧化硅的性质与二氧化碳不完全相同。那么究竟不同在哪里呢?这时学生已经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此时可让学生阅读课本p64的相关内容,并引导学生从硅的亲氧性大,得出常温下sio2的化学性质稳定;在加热的条件下,sio2才能与碱性氧化物如氧化钙起反应生成硅酸钙,等等。同时根据实验室盛装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用橡皮塞而不是玻璃塞引导学生思考,得出sio2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结论。并向学生介绍虽然它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但也有唯一能与sio2反应的酸是hf。据此学生可水到渠成地完成二氧化硅与二氧化碳性质对比的表格,并对二氧化硅与二氧化碳的性质有了一个较全面的理解。通过这样一步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反思评价—表达交流”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某些物质既有相似的性质,又有各自的特性,并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物质及其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我也向学生指出:化学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人类与化学科学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也越来越严峻。二氧化硅为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它给环境以及人类的健康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在隧道开凿,石英粉加工等工作环境下易形成含有二氧化硅的粉尘,人长期吸入含有二氧化硅的粉尘,就会患硅肺病(旧称矽肺)。所以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化学的功与过,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在介绍硅酸时,可请学生思考:二氧化硅不能直接和水化合生成硅酸,那么怎样来制备硅酸呢?此时教师可告诉学生硅酸的酸性弱于碳酸,联系强酸制弱酸的原理,学生可能会想到通过盐酸等熟悉的强酸和硅酸盐反应来制取硅酸。这时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4-1],即在饱和硅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并仔细观察变化过程及现象。通过实验不仅可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硅酸的制取方法,还可使学生观察到硅酸还是一种不溶于水的弱酸,这也是硅酸的特性。接着教师再通过一个补充实验:将co2通入na2sio3溶液中,引导学生观察白色胶状沉淀的生成,不仅更好地了解硅酸不溶于水,还加深了对h2sio3的酸性弱于碳酸的认识。

3、课堂小结。在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之后,请学生思考小结学习这些知识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如充分利用资源(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实物如水晶、玛瑙等),巧用对比联系(碳和硅、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的结构、性质比较),注重学习方法的生成(“结构——性质——用途”的化学学习模式的建立)等,通过多种活动,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非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物质及其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积累感性材料,为学生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4、个人的认识和思考。本节课让学生体验到不少化学问题是从实际生活中来的,教师通过课本的充分利用、实物展示、学生实验以及课件演示的补充内容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化学与社会、生活、健康、环境的联系,而且能更全面地体现化学课程的科学教育功能。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种课堂体验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在本堂课结束时,可请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硅及其化合物在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在下一节课进行交流。让学生运用互联网手段查阅资料获取信息,去经历、体验、感悟,不仅开阔知识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学问的热情,并能充分享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这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优良品质、勇于探究新事物不无裨益。

碱金属的教学设计篇五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两个考点:1、比较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2、以金属为主线的工业流程图。这两个考点运用的知识都是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及课后的思考,反思如下:

一、行之有效的方法。

1、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归。

纳、总结等过程,既掌握和巩固了考点的知识,又提升了学习的能力。

2、通过先练习考题再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学生从点到面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整合知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3、通过自己思考、归纳总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更加透彻。反馈在学生作业[课后提升]中,大部分学生的做题思路清晰,答案准确率高。

4、课堂上请学生讲解思路、归纳和总结知识的次数比较多。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由于长期的积累,所以大部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都较好。

5、在思考、讨论、归纳、总结等环节活动汇报成果时,没有采用学习小组长汇报成果,而是采用点名汇报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面更广,避免有学生没有有效参与到自主学习的各个环节中。这对教学中的全体性很有必要。

二、不足之处。

1、进行堂上练习,这对及时反馈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运用非常有必要,而本节课的堂上练习较少,大部分在[课后提升]中完成。这是本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和课堂设计中应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2、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化学的教学中应结合生活实际,把知识运用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课在以金属为主线的工业流程图的学习中有进行有关生活、生产中问题解决的教育教学。但本课总体与生活的联系较少,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中有待改进的地方。

交流真挚;虽然不足之处很多,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但学生和老师都得到了成长,收获了过程,也收获了结果!

碱金属的教学设计篇六

本课题的知识内容学生较为熟悉,但教师用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感知熟悉学习的对象,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出课题,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用科学家的身份来研究金属矿物的种类、铁为什么生锈、在什么条件下易生锈、如何防止铁生锈等,从而感受到“身边处处有化学”。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的能力,展示学生课前调查和收集样品的信息,能较好地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更可贵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自主实验、自主探究、自主评价,无疑使自信心更强,学习兴趣更浓。注意事项:考察金属的锈蚀必须把所有的条件完全考虑成熟,如:铜的锈蚀探究,必须考虑,铜与氧气、铜与二氧化碳、铜与水、铜与水及二氧化碳、铜与氧气及二氧化碳、铜与水及氧气、铜与水及氧气及二氧化碳,所以,探究必须清楚目的、条件。

碱金属的教学设计篇七

教材分析:

《金属晶体》选择人教版选修3第三单元课题三,本单元主要介绍四种晶体的结构及其性质。课题一《晶体与非晶体》中学习的晶体的辨别、晶体与晶胞的关系以及晶胞中原子数的计算,为下几个课题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课题二《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初步形成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中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讲解,有利于学生探究金属晶体的教学思路,本节学习也为下个课题《离子晶体》的学习起到一定的铺垫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三下已经学了金属的通性(物性),了解了合金的一些特点。高中必修1、必修2都有关于金属的学习,对金属原子结构以及金属的化学性质也相当熟悉,加之日常生活中经常与金属接触,对金属应是相当了解,此外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微粒观,这都有利于本课题的'学习。但这阶段的学生的抽象化思维能力相对较弱,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电子气”理论,能用电子气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通过电子气理论的学习,了解合金性能有别与纯金属的本质原因。了解原子化热,知道影响金属键强弱的因素。通过动手操作以及图片展示、教师讲解,了解金属晶体的四种堆积模型。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电子气理论的学习,学会从化学独特的视角“微观”去探究物质结构。通过对微粒特点的复习,加强“微粒观”通过金属晶体四种堆积模型的学习以及空间利用率的讲解,提升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与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电子气理论解释合金与纯金属性质的差异,感知化学学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小组合作搭建金属晶体模型,体会合作乐趣,感知众人力量的强大。

教学重点:

电子气理论、金属原子堆积模型。

教学难点:

微粒观、抽象思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环节。

1.1聆听。

1.2思考。

2.1金属光泽、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2.2金属结构。

由复习上课内容自然引出本节内容。

课堂展开。

1.我们已经知道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我们也可以猜想出这些原子应该通过某种力相聚集,使金属晶体能量达到最低,那么这种力可以是由共价键提供的吗?(提示:从金属的原子结构角度思考、共价键特性)。

2.现在我们知道金属中原子间作用力不是共价键提供的但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也确定这些原子间必定存在某种力使其聚集,我们不妨把其称为“金属键”,那么形成金属键的作用粒子是哪些呢?同学们不妨从金属的原子结构角度思考。

4.因为电子与原子相比,电子很小并且电子是运动的,我们可以认为某些原子脱落下来的电子因运动遍布整个金属晶体,为所以原子所共用,从而把所有的金属原子维系在一起,我们把这个理论叫“电子气”理论。(描述金属键本质的简单理论)。

5.通过刚刚我们对电子性质的一些探讨,你能猜想出金属键是否像共价键一样有饱和性与方向性?说出理由。

(1)导电性?

(2)导热性?

(3)延展性?

(4)金属光泽?

7.通过电子气理论的学习,我们已经可以解释金属的一些物性,同样,由这一理论我们也可以大致解释合金与纯金属性质的差异,请同学们自行阅读资料卡片。

8.我们知道金属的许多性质与金属键强弱有关,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金属键强弱呢?观察对比表格,总结影响金属键的因素。

10.讲解密置层与非密置层,配位数。

11.金属晶体的平面结构我们已经知道了,只要把平面加以堆积,便是空间构型,小组合作动手试试看,哪个小组的方案最多。

12.同学们想出的方法挺全,我们先从最简单的堆积来分析这种堆积的特点。(模型名称、配位数、空间利用率、代表物、晶胞图像)。

13.简单介绍混合晶体(石墨)。

1.1不可以,金属最外层电子数少,无法形成共用电子对。有的金属熔点低,不符合共价键特性。

2.1电子。

3.1电子无方向。

3.2电子比原子小的多。

3.3电子是运动的。

4.1聆听。

5.1思考。

5.2无饱和性、方向性。电子无方向且不同金属脱落电子数不同,电子无饱和性。

6.1思考。

6.2讨论。

6.3回答。

7.1阅读。

8.1思考。

9.1思考。

9.2原子半径、电子数、原子化热。

9.3动手操作。

10.1聆听。

11.1动手操作。

11.2小组合作。

12.1聆听。

13.1思考。

1.复习共价键特性、金属的原子结构引出金属键。

2.引导学生从“微粒观”理解电子气理论。

4.引导学生从微粒本身具有能量,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等“微粒观”进行思考。

6.资料卡片“合金性质与结构”

表格。

8.(简单讲解原子化热)。

图片。

10.动手操作与图片结合,给予学生触觉与视觉感受,调动学习积极性。

11.结合图片进行讲解。

小结。

总结四种基本堆积模型。

思考。

表格填写。

碱金属的教学设计篇八

本课教材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铜、铁、铝的用途。教材首先提出,铜、铁、铝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许多用品都是用它们制成的。紧接着呈现了铝制品、铁制品、铜制品三组插图。生活中铜、铁、铝制品是很常见的,学生应该也很熟悉的,除了教材上所列举的这些之外,学生一定还能说出很多来。

第二部分,探究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分别选取铜丝、铁丝、铝丝各一段,研究它们有哪些特点。教材上呈现了四幅插图分别是连接到电路中、把一端置于热水中、用砂布打磨和用小锤敲砸,分别研究的是铜、铁、铝的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四个方面的特点。实验还要求学生记录实验的过程和发现的现象,教材上出示了一个表格,列举了材料名称栏(铜、铁、铝),做法栏只是为学生做了个示范,填写了“连接到电路上”一栏,剩下的三栏要求学生补充完整,现象栏空缺,要求学生边实验边作好记录,这种类型的表格可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填写。实验完后,分析实验记录,找出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录下来。这就需要学生对所做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归纳出铜、铁、铝三种物体的共同特点。

第三部分,概括金属的共同特点。教材首先提出问题,在生产生活中,还可以见到哪些和铜、铁、铝有相同特点的材料?它们有什么作用?紧接着呈现了锌制品、铅制品、锡制品三组插图,除了教材所列举的这些之外,学生能说出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教师都要予以肯定。接下来,教材呈现了一段文字,铜、铁、铝以及和它们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都是金属材料。人们利用金属的特点,可以制作各种工具、物品,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水平。在这一部分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先找到与铜、铁、铝有相同特点(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的材料,再告诉学生铜、铁、铝以及与它们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都是金属材料,由此推想出金属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

第四部分,利用金属的特点设计作品。就是要求学生根据金属的特点(四个特点当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设计制作一件作品,把自己的设想写或画出来。

教材上也为学生留出了写或画的方框。可以由学生在课堂上设计作品,在课外完成作品。

五年级的学生大多喜欢实验,但孩子们只是凭自己的兴趣边玩边做,导致于观察不仔细,实验无序操作,科学探究的习惯尚未养成,也常常使学习任务难已按教学计划完成,需教师有效引导。

1、知道金属具有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等共同特点。

认识金属的各种特点。评价任务。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铜、铁、铝等的特点,进而归纳出金属的特点。

教师准备:

分组材料:铜丝、铁丝、铝丝、砂纸、导线、电池、小灯座、电池夹、小灯泡、烧杯、热水、小锤子等。

演示材料:金属制品的实物及图片或者视频资料。

学生准备:课前了解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铜、铁、铝。

一、了解铜、铁、铝的用途。

2.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认知回答。

二、探究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

1.下面我们分别选取铜丝、铁丝、铝丝各一段,研究它们有哪些特点。2.引导学生根据课本上的四幅插图分别连接到电路中、把一端置于热水中、用砂布打磨和用小锤敲砸,认识它们的特点。

3.引导同学们记录实验的过程和发现的现象,然后填写课本上的表格,要求学生边实验边作好记录,教师指导学生填写。

4.实验完后,分析实验记录,找出铜、铁、铝有哪些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录下来。

5.小结:铜、铁、铝等金属有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四个方面的特点。

三、概括金属的共同特点。

1.在生产生活中,还可以见到哪些和铜、铁、铝有相同特点的材料?它们有什么作用?

2.除了课本上所列举的这些之外,请同学们说说还有哪些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

3.学生找到与铜、铁、铝有相同特点(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的材料。

4.小结:铜、铁、铝以及与它们具有相同特点的材料都是金属材料,由此推想出金属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

四、利用金属的特点设计作品。

根据金属的特点(四个特点当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设计制作一件作品,把自己的设想写或画出来。

1.整体把握本课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金属的共同特点,首先从学生熟悉的铜、铁、铝入手,了解铜、铁、铝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验的方法来研究铜、铁、铝各有什么特点,再通过比较,找到铜、铁、铝的共同特点,然后找一找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材料具有与铜、铁、铝相同的特点,最后归纳为它们都是金属,所以金属的特点就是容易导电、容易传热、有金属光泽、容易延展。从教材编写来看,是逐步展开了不完全归纳法,从铜、铁、铝的个体特点研究开始,然后找铜、铁、铝三个个体的共同特点,再找与铜、铁、铝有共同特点的物体(这样的物体越多越好),最后因这些物体都是金属,所以铜、铁、铝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也是金属的共同特点。

2.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电路的材料应提前检测好,避免课堂上又去为检测电路而耽搁时间;

四、实验记录需要教师指导,像教材上所呈现的那样的表格,学生可能还是第一次接触到,所以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填写,教师可以制一个相同的大表格,在学生做完一个实验后在黑板上示范填写一个,讲解记录方法,其他的由学生自己记录。

碱金属的教学设计篇九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何护》是初中化学人教版下册第八单元第三课题的内容。本节内容的重点有两个:一个是铁的冶炼,一个是金属资源的保护;共分两个课时来完成。本节内容难度不大,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触不多,所以需要学生去想象和理解。现在对这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

本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如下:

1、采取多媒体进行图片辅助教学。在第一课时要介绍金属资源的概貌和几种常见的矿物,由于学生对此了解不多,只有在地理教学中有一些简单的介绍,但由于时间太长了,很多学生都忘记了。所以我采取多媒体把几种常见的矿物图片展示出来,学生看后印象较深。这是讲解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同时,在介绍了一些常见的矿物外,还介绍了几种罕见的矿物:如七彩针铁矿、金红石、闪锌矿、毛赤铜矿、孔雀石等。这些学生看后学习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了。

2、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实验教学。在铁的冶炼教学中,由于课堂教学不可能有机会演示古代人冶炼生铁的过程,也没有条件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所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讲解。效果非常好。特别是介绍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操作步骤和实验现象,非常方便和直观。在课件中,采用动画效果进行实验过程,效果很明显,学生印象非常深。这为以后完成类似的练习题,效果非常好。这是对讲解课堂最有效的辅助。

3、通过类比的方法进行铁生锈的教学。为了探究铁腐蚀的条件,除了的前一个星期准备实验外,在讲解防止铁腐蚀的原理和方法时,先让学生回忆燃烧的条件,通过燃烧的条件来推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这样学生不但很容易得出防止铁生锈的原理和方法,而且对于这一知识理解更深。

4、通过当堂练习掌握本节课内容。本节课第二课时学习了含有杂质的物质的计算,其内容不难,但需要学生去理解。所以通过完成课后习题进行巩固。这样大部分学生能够进行含有杂质的物质的计算。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也有许多做得不好的地方:

1、课堂教学内容太多,教学节奏有点紧张。本节内容知识较多,为了把每个知识点讲解清楚,所以需要太多的时间,因此留给学生的时间不多,特别是思考的时间不多。这样没能完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没有进行实验演示,学生不能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由于本节内容中“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和“炼铁高炉及炉内化学变化过程示意图”要求太高,课堂教学中不能进行演示,所以只能引导学生去想象。

3、铁生锈的条件探究没有动员学生去准备。由于铁生锈是一个缓慢氧化,所以需要较长的时间(一般一个星期),因此在备课当中没有安排学生提前一个星期进行实验准备。只有老师自己先提前准备。其实如果让学生也参与实验准备,其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虽然铁生锈的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并没有学生真正去动手做过或观察过。因为完成这个实验并不难,学生有能力也有条件去完成任务。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发动学生主动参与到化学实验当中来,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更深,收获更多。

当教完这节课后,反思了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收获也有失误。这需要自己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多从发展的观点去备课,多从自身找原因去思考教学方法是否完好。只有多多反思才能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才能让更多的学生积极投入到主动学习中。也只有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提升。

文档为doc格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