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我是猫读后感50字(优秀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09:39:49 页码:10
2023年我是猫读后感50字(优秀11篇)
2023-11-11 09:39:49    小编:zdfb

读后感是我们在读完一本书后,对所阅读内容的心得和感想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写作形式。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情节和主题,并对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进行反思,进一步提高阅读水平和思考能力。写读后感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书中的对话和事件对自己的影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经典读后感篇目,欢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我是猫读后感50字篇一

《我是猫》讲了一只可怜的小猫,好不容易逃出了恶人的魔掌,被一位好心人收留,但却得不到其他人的喜爱,受尽了折磨,最终还是死了,不过它死后反而得到了安息。

这部作品是以一位穷老师家的猫的视眼来观察人类的心理,这是一只聪明、有见识、有正义感的猫,还具有文人气质的猫,但它到致死也不会捕捉老鼠。

文章有一句话这样写到,“我边痛苦着边想,遭到如此煎熬,无非是想要从缸里出去。我虽然迫切希望爬出去,但我又明白腿不盈三寸的自己是爬不出去的。既然无法将爪子搭上缸沿,管你怎么乱挠啊,焦急啊,花上一百年粉身碎骨啊,也不可能逃出去。明明知道逃不出去,这未免太勉强。勉强硬干,因此才痛苦。无聊,自寻烦恼,真糊涂!”读到这里,我被震撼了。这只猫死得真悲惨,它不是伟大地死去,而死在这小得不能再小的'缸里,可能全世界都没几个人知道,真可怜,猫对这个世界彻底失望了,寻找另一个世界的安宁。

我读完《我是猫》这本著作后,懂得了小动物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无法用我们听得懂的语言来表达,它们也有生活的权力,人类没有权利去使唤它们,更没有资格剥夺它们的生命。我还懂得了不要任意伤害一只小动物,而且不要动不动就骂它们,也不要有气就对它们撒,小动物也有尊严,更不要出了什么事都责怪它们,我们都知道动物的行为都跟主人学,主人这么做它就认为是对的,所以不让它们犯错误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树立一个好榜样。让我们一起来爱护、保护它们吧,不要让它们像这只猫一样死后才能安息。

我是猫读后感50字篇二

前几天,我读了《我在天堂遇见猫》这本书。我整理出两个道理:

1、保护动物,不要伤害它们,是每一个人类该遵守的自然规则;

2、帮助和温暖别人,再冷酷的人都会被你的善良打动。

光光是这两个道理就能使人受益无穷,当然我也带着好奇去网上搜索了柯简简搜过的“熊猫陵陵”和“熊妈妈杀死小熊,自杀”。结果,百度上真的跳出了“中国赠于日本熊猫陵陵因心力衰竭和肾脏发生故障而突然死亡,日本希望胡锦涛访日时再次出借大熊猫给日本”和“亲眼所见,熊妈妈杀了孩子并自杀”。

我认为,熊妈妈娜娜杀死小熊贝儿后自杀的新闻可以使人类深刻体验到一些人的凶残和暴戾,可是我又认为应该先让逼娜娜杀死贝儿并撞墙自杀的人领悟到他们这样做到底还有没有人性。以至于娜娜去了动物天堂还是对人类有很大的反感和厌恶感。

除了娜娜的事,犀鸟雷蒂嘎嘎的牺牲精神我也觉得不错。因为一开始的时候,雷蒂嘎嘎很开心又能见到她的孩子们了,但是当柯简简顺着自己的心意告诉雷蒂嘎嘎:她如果送柯简简回人类世界,雷蒂嘎嘎自己就有可能灰飞烟灭。于是雷蒂嘎嘎又后悔了。但是当雷蒂嘎嘎听见了柯简简和单单的对话时,又同意带简简回家。可是这时的柯简简已经开始变得透明,娜娜因为贝儿终于肯叫她妈妈,所以不计前嫌抱着柯简简和贝儿去小溪边。最后柯简简回到了人类世界,但是雷蒂嘎嘎并没有灰飞烟灭而是浴火重生,变成了凤凰。

我是猫读后感50字篇三

从创作手法来讲,《我是猫》是一篇拟人化作品,是通过教师苦沙弥家一只猫来叙述整个作品,这给作品带来了趣味感、幽默感,使整个作品生灵活现,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洞察力和深厚的文学写作功底。试想如果是作为一普通人来平铺直叙,会让人感受干巴巴的枯燥无味,别说孩子,成年人也可能读不完这本书。

从情感的深化来看,《我是猫》总能做到情景交融,例如在教师画画受挫,车夫家的大黑变成瘸猫以后有这样一段描述:枫叶曾为松林装点过二三抹霞红,如今已经谢了,宛如一场亘古的梦。在小溪旁的红白二色山茶花落英缤纷,花瓣也已飘零殆尽。两丈多的.檐廊虽然朝南,但冬日的阳光转眼西斜。寒风渐起的日子多了起来。这是作者发出的对世态炎凉的凄凉呻吟,借助于发生的故事和自然的风景得以发泄。

在发表观点时借助一趣事而不是总是直叙,是作品的又一看点。如猫被年糕粘住嘴巴那段描写,风趣从容地展示了所谓的四条真理:难得的机缘,会使所有的动物敢于干出他们并非情愿的事来,是在说人遇到诱惑时总是情不自禁;所有的动物,都能本能地预测到吉凶祸福,是说人会本能地意识到危机;临危之际,平时做不到的事,这时也能做到,这是说危险可以激发人的本能,发挥超过平时不能发挥的能量;一切安乐,无不来至困苦,是指人不经历苦难,不会感到什么是幸福。作者所表达的诸如这些观点,具备一定的哲理性,是本作品灵魂闪光的地方。

但在作品的结尾,表露出作者对生活的迷茫和绝望。作品的核心部分是迷亭、独仙、寒月、东风和主人之间的大争论,表露了当时文人的各种心态,对外来文化的排斥和迷爱,以古老文化崇拜和抛弃,对现实的无奈和不解,对人的刻薄与冷漠,对自我价值的渴望和不可及,使作者的思想处于疯狂状态,可谓是寻寻觅觅找不到活着的证据,于是认为太平世界只有在死之后——最后以猫被淹死来收尾,给作品的喜剧色彩画上了悲剧的句号。

而且《我是猫》这个作品的主题思想是悲观厌世的,而不是演奏快乐向上的生命乐章,在与小花短短的爱情和教师夫妻关系的描述中,也没有尽甜美之意,这是对生活的漠视;在谈到修身养性之时,也没有找到真正修身养性的方法,最后认为世人皆疯子;在迷茫痛苦时,没有努力追求幸福却找到酒精来麻醉自我,这些都是作品中不健康的思想观念,是应该予以批判的。

这是作者所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二十世纪初的日本是西方文化和古老文化碰撞的年代,整个意识形态领域陷入混乱局面,人的思想和行为无所适从,更找不到解决诸多矛盾的途径和方法,这是《我是猫》描绘的社会背景。

其实我国至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意识领域也是一样的混乱。封建主义的顽固、共产主义的遥远不可及、资本主义的实用拜金,使人们的思想失去准则而迷惘不知所措,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交织造成了诸多的社会弊病,引起学术界,文学界及各个社会领域的争论不休。事实上,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那些是本民族的思想精华,那些是外来文化的思想糟泊,如何吸取精华,踢除糟泊才是我们面临民族文化碰撞所应做到的,消极、逃避、迷茫都是绝不可取的。

所以我喜欢《我是猫》的文笔和表达手法,而不喜欢他的文章灵魂。

希望我孩子写一篇《我是狗》,比《我是猫》更加完美。

我是猫读后感50字篇四

最近,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差生”档案》读完后,我深有感触。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差生”受到同学们的冷落,自卑起来,新来的一位老师就给了那“差生”一封信,叫“差生档案”,打开一看,上面都是写的近代的那些伟人们小时候人们都说他们绝不是成才的料儿,可后来却成了世界著名的任务,里面有贝多芬、爱迪生、爱因斯坦、牛顿……“差生”充满了自信、大步踏着回家去了。

“差生“,可未必差啊!虽然可能那些茶生在学习不行,可是在别的方面别有一套。

我们班的一个同学,他的学习成绩可是倒数第一,但每次举行运动会时,我们班还要靠他来争分呢,他可是主力!可是,因为他学习太落后的原因,我们根本瞧不起他,时常捉弄他,每次与他擦肩而过时,我们都用一种傲慢而目中无人的眼神看他。学了这篇课文后,突然之间,我变成了一个罪人!再回忆起我用那傲慢的眼看他时,哦,天啊!我在不经意间伤害了一位将来可能是一位天才的心!

我,是一位学习还算不错的学生,并没有过错学生的经历。但是,请多多得换位思考吧!想想那些差生的心,是怎样被伤害的!

请大家注意身边的“差生”吧,他们并非差生,只不过在某一方面不擅长罢了。他们也有一颗值得我们呵护的心,让我们呵护着可美好的心灵吧!

我是猫读后感50字篇五

寒假里,我读了这本《我是猫》。它是一本批判性的小说,是用一只猫的态度和口吻讲述身边的人之间发生的事情。

作者当时生活在二十世纪初的日本中小资产阶级,所以整本书都在用“猫”诙谐幽默的语气揭露那时资产主义社会的不良风气。我当然不生活在二十世纪初的日本,更不会理解那时作者真正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不过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倒是有一点自己的想法。

其实不管处在哪个时期、哪个国家,人们的做事方法和思想都差不多,现代社会也有很多像书中人物一样迂腐、软弱、势力、唯利是图的人,包括我自己。人性是有弱点的,人类本来就自私,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都干得出来,这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本书的作者也曾经说过“比嘲笑他们我更嘲笑我自己”,我想他在批判文中人物的同时也在深深地批判着自己。

既然人类本来就是这样,我想我们应该努力去改变,去克制自己,而不是去避免,去欺骗自己。我们不可能成为小说、漫画中那样完美的人,那种人也是不存在的。但我们至少不要像文中的人物一样被金钱和势力蒙蔽了双眼。

我也知道长大以后有很多事都是出于无奈,可能必须要自私,会与我希望的偏差一些,但我希望我能够守住底线,长大以后也能够活得真正的快乐。也许我以后真的会变得和书中的人物一样,但至少我现在还是很快乐的。

大家一定要去看看这本书,真的很好看!

我是猫读后感50字篇六

我是猫读后感,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中篇小说,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中篇小说,欢迎阅读!

本文的主人公是猫。

是以猫的视角来看人类世界的。

刚生出来的时候因为长得太丑,被人唾弃,捡得一命,后被被人称为“苦沙弥”的初级英文老师收养,自此开始了观察人类、品评人类的生活。

直到某日因为好奇,落入了酒缸中,被淹死了。

《我是猫》中的这只猫,虽然还没有名字,平时也没少受主人家女仆的气,却能够在人猫两个世界中来去自如。

而主人和他的一帮朋友——梅亭、水岛寒月等的对话则尽收耳中。

而其中,又属梅亭最能折腾人。

苦沙弥老是被他折腾得够呛。

例如他刚出场时,带着一副金边眼镜,认认真真地要苦沙弥画画——他自称是位美学家。

苦沙弥对画画可是个外行,正要向梅亭讨教,梅亭便一本正经的说:“是啊,不可能一开始就画得好嘛……从前意大利画家安德里亚曾说过:‘余作画者,莫过于描绘大自然。

天有星辰,地有露华;飞者为禽……’怎么样?假如你也想画出像样的画来,画点写生画如何?”

于是,苦沙弥作恍然大悟状,对安德里亚佩服得五体投地。

但是事实上,安德里亚压根就没说出这话,是他的朋友瞎编的。

苦沙弥和他的朋友就这样,在小猫的眼中如此不堪,实在是可笑。

相比于这只无名的小猫,它的主人真该感到汗颜。

相比于许多人,这猫很富于哲理,善于词辩。

对人类的弱点有精细的研究,就连抨击社会,也很有见地。

它说:“说不定整个社会便是疯人的群体。

疯人们聚在一起,互相残杀,互相争吵,互相叫骂,互相角逐。”……并由此最终得出了“被幽禁在疯人院里的才是正常人。”的结论。

虽然有些滑稽,但却也抨击了当时社会的风气。

在《我是猫》中,苦沙弥和他的朋友应该属于穷酸潦倒的知识分子之列。

正如本文译者所说,“他们面对新的'思潮,既顺应,有嘲笑;既贬斥,又无奈,惶惶焉不知所措,只好靠插科打诨、玩世不恭来消磨难捱时光。

他们时刻在嘲笑和捉弄别人,却又时刻遭受命运与时代的捉弄与嘲笑。”《我是猫》中作者所描写的景象,应该是当时人们精神世界空虚的真实写照,这也无怪一只小猫会将人类世界看得不过而而了。

总而言之,这只无名小猫虽然神通广大,却又时而自作聪明,虽然看多了人类世界,却又因为一时好奇,最终还了性命。

也许正是因为好奇,才使得它对人有了这么多的了解,也就有了这本《我是猫》。

我是猫是一部以猫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

以猫的眼睛看世界,这在当时,在创作手法上有一定的突破。

猫公很富于哲理,精干辞辩,对人类的弱点讽喻得十分透骨。

这部小说语言幽默,风趣,用讽刺的与前去描写猫所遇见的景物。

例如: 咱家是猫。

名字嘛??还没有。

?语言十分诙谐幽默。

其实作者在写猫,就是在写一种社会现象。

猫所处的时代恰是明治维新以后。

当时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的思潮相冲突,猫眼中疯疯癫癫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社会状况。

我喜欢猫的那种闲适和自然。

即使是在他死的时候。

他喝了酒之后,晕晕乎乎的掉到了水桶里,他挣扎,费劲了全身的力气也无济于事。

于是他选择了放弃。

虽然现在看来似乎有那么点惋惜,但实际上这也是明智之举。

放弃挣扎的念头,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死亡。

其实这对于现实生活也何尝不是这样呢?有时候我们应该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周边的事物。

多一些自然,少一分拘束;多一分快乐,少一分忧愁。

其实有时候我们面对的对手并不可怕,只是我们把他神化了。

生活中的挑战有很多,挑战的人也有很多,但真正成功的却又少之又少。

在困难面前我们缺少的并不是技巧,也不是知识,而是勇气。

其实勇气不是培养的,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力量。

我们之所以会失败,只是我们被自己束缚罢了。

我们诞生在这个世界上,就注定会有着消亡的命运,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事实。

但是在这个现实面前,我们所以该做的并不是应该等待死亡,而是应该尽自己所能,发挥生命的最大价值。

一个真正的勇者,应该用乐观去面对现实,应该用无畏去面对挑战。

时光如梭,光阴似箭,我们真正能带走什么呢?回忆?那太渺茫。

我们能留下的,只是一分寄托,一分期待。

一个人活着,总应该为他人做一些什么。

即使我们给不了所有人。

但是我们可以用乐观,用勇气去感化别人,即使只是一股小小的暖流,对无助的人,对忧愁的人也是莫大的帮助,应为,你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多一点关心,多一点理解,对于他人,是生命的复苏。

篇一:我是猫读后感

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中篇小说《我是猫》是一部适合青少年读的书。

主人公是一只平凡的猫,它的主人是一位穷教师,讲的是这只猫从生到死的故事。

二十世纪的时候,这只猫出生了,现代文明在猫们的口中嘲弄和不屑。

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道德价值的背离使得猫儿不解,这只猫终于受不了了,它找到了安身之处也就是它主人家,它在主人家闹过很多事,如;吃着年糕跳舞,自己捉老鼠反而背老鼠捉弄,上房顶结果摔了下来``````但它有一个信念就是:我是猫。

不要以为它很愚蠢,它可是一只善于思考,有见识,富于正义感有具有文人气质的猫。

小猫一直希望世界得到太平,人总是抢它们的食物,它很生气,主人对它很好但它还是为这一点生气。

小猫也有问题,1 为什么人要分成“穷人”和“富人”?2为什么事物总是会遇到危险?每天它无忧无虑不是跑到这里就是跑到那里,终于有一天它掉进了河里,到了它梦寐以求的太平世界。

我读懂了小猫那单纯,可爱,善良,对和平充满期待的心,知道了“万事皆有可能”这句话,无论多么不可能的事,只要你想它,做了,不可能的事就会变成可能的事,未来不可能的事就是想象给我们的,这只猫就是最好的典范。

我是猫读后感50字篇七

寒假里,我读了这本《我是猫》。它是一本批判性的小说,是用一只猫的态度和口吻讲述身边的人之间发生的事情。

作者当时生活在二十世纪初的日本中小资产阶级,所以整本书都在用“猫”诙谐幽默的语气揭露那时资产主义社会的不良风气。我当然不生活在二十世纪初的日本,更不会理解那时作者真正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不过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倒是有一点自己的想法。

其实不管处在哪个时期、哪个国家,人们的做事方法和思想都差不多,现代社会也有很多像书中人物一样迂腐、软弱、势力、唯利是图的人,包括我自己。人性是有弱点的,人类本来就自私,为了自己的利益什么都干得出来,这也是不可避免的。这本书的作者也曾经说过“比嘲笑他们我更嘲笑我自己”,我想他在批判文中人物的同时也在深深地批判着自己。

既然人类本来就是这样,我想我们应该努力去改变,去克制自己,而不是去避免,去欺骗自己。我们不可能成为小说、漫画中那样完美的人,那种人也是不存在的。但我们至少不要像文中的人物一样被金钱和势力蒙蔽了双眼。

我也知道长大以后有很多事都是出于无奈,可能必须要自私,会与我希望的`偏差一些,但我希望我能够守住底线,长大以后也能够活得真正的快乐。也许我以后真的会变得和书中的人物一样,但至少我现在还是很快乐的。

大家一定要去看看这本书,真的很好看!

文档为doc格式。

我是猫读后感50字篇八

夏目漱石的作品《我是猫》,是我在武汉一家旧书店买到的,曹曼的译本。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波折,书的封皮已经满是黄色的油渍和黑色的指印。

最近网友们都在讨论人类的本质是什么,我觉得是柠檬。因为我在刚开始读这本书时,看到译者是一位年轻的北大毕业生,心里总有些不舒服,总觉得87年的译者也就大我五岁,她能把这本书的精髓译出来吗?为了证明我并不是在“酸”,我甚至还特意在书中寻找一些措辞上的瑕疵。后来仔细想了想,这样的我就是“人类的本质是柠檬”的最好佐证啊。

瞧我这酸溜溜的庸俗样子,真让人无地自容。

我写读后感总是爱说些无聊的闲话,就此打住,说正事吧。

作者从一只没有名字的猫的角度来写苦沙弥老师周围发生的事。书中有逗趣的猫男猫女,也有庸俗的人类男女;有猫为了生存偷吃年糕,也有人为了解脱希求顿悟。作者通过猫口对人类的某些劣迹进行批判,同时也通过猫偷听到人类讲的.话来表达作者对于社会、人性、平等、自由、爱情、死亡等的思考。

作者说人类都是庸俗的:“大家都穿衣服,人类就变成了服装动物。服装动物做久了,突然偶遇一只裸体动物,自然不肯承认对方跟自己一样是人类,只能说人家是兽类。”“如果全体怪物一致同意做怪物,那么怪物这个名字自然也消失了。”“这些庸俗之眼,生来只看表象,从不关心内在。”在这个世界上,仿佛随大流才是正确,一旦你有点离经叛道的想法,就会被群起攻击。这点我有切身体会。我周围人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在什么年龄就要做什么事”,他们苦口婆心地规劝我该结婚生子了,该成家为人妇了。他们总是让我很厌烦。到底是谁规定的要在这个年龄要做那件事?当然我不会,说不敢更合适,不敢直接将这个疑惑对着这些人把我的不认同表达出来,只能暗自以高人之姿睥睨众人。

就让愿意做服装动物的人去做吧,我就要做一只裸体动物,不肯承认我是人类也无妨。

作者说:“人类不喜欢平等。”“就算大家都脱掉衣服,以为光溜溜的都平等了,真正的豪杰还是会脱颖而出,艳压群芳。”当然,作者并不是鼓吹不平等和奴役,他只是在陈述事实。这里的平等是更广义的平等。我不想臆度作者的想法,只想谈谈读完作者的文字后我的理解。人天生就有胜负欲和表现欲,就像雄孔雀开屏吸引雌孔雀,人类也要通过标新立异或者其他手段方式来标榜自己与众不同的强大,从而使欲望得到满足,这份满足或许是与孔雀一样吸引到心仪的配偶,或许是坐拥黄金万两,也或许是自己内心深处奢求的认同感。于是整个社会中的人都因自己的企图心,如虎狼般为自己开疆拓土,想让自己高人一等,忙不迭地站在不平等社会的优势一侧,从而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不平等是必然,也是自然,是整个社会的秩序,而通过各种手段使不平等不过度发展,以免场面失控,从而达到比较和谐持续的不平等,这是优势一方需要做的事。

关于生死这个永恒的话题,作者也有一番精彩论述。“说到生,谁都没有经过思考就被生下来了;说到死,谁都觉得痛苦。”“人难免一死,那么怎么死的开心呢?自杀俱乐部就是伴随着这个问题的产生而出现的。”“死痛苦,死不了更痛苦。”“以死为苦,并不是因为死很痛苦,而是苦恼怎么死才好。”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陷入心理疾病,痛苦地活着,有很多人都在奢求死亡。死很容易,如何死得不伤害亲人爱人很难,所以不得不艰难地活着。很奇妙,古人都是在思考如何生存,而我们却在想如何死亡。作者在书中想象,未来的世界里,死亡不再是一件令人谈虎色变的事,它变得稀松平常,没有人会为一个人有想死的念头而苦口婆心地劝解,选择死亡就仿佛早餐选择喝牛奶还是豆浆一般。那将是多么美好的意志及行动自由啊。

说到自由,作者这样说:“个性的发展意味着个体的自由。”“人类越追求个性的自由,彼此之间就越不自在。”想要自由,就要发展个性,而发展个性,必定会挤压别人的生存空间,于是每个人都越来越膨胀,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越来越窄。看,这像不像爆炸的过程。所以追求自由还是适可而止才行,否则最终得到的只有灭亡。

再谈谈婚姻及家庭中的自由与束缚:“虽说迄今为止同居的便是夫妻,但是从今往后,即便同居,都没有做夫妻的资格。”“真正的同居,需要两个人的个性非常适合。”“死后还要合葬,真是野蛮之至。”作者认为绝大多数的人在婚姻关系中都不自在,都痛苦。所有痛苦都是来源于强求,而强求无意义。放眼现今的整个社会,不光婚姻家庭,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都存在痛苦,很多人都在各种关系中强迫自己去适应、去习惯。仿佛陷入了一个无法逃离的邪恶循环:无法合理死亡,所以必须生存,于是必须适应不自在的社会关系,从而又渴望死亡解脱,但又无法合理死亡。多绝望。

《我是猫》中的这只猫最终死了,掉进水缸淹死的。它说:“我死了。死了才得到这份太平。”

我是猫读后感50字篇九

文:酱油生菜汐酱酱;曾经有段中二的时间特别喜欢夏目漱石,现在想来也不记得当初没什么喜欢了。只记得对《吾輩は猫である》(我是猫)这个名字一见钟情。

什么是一见钟情?就是那个东西突然闯入你的视线,瞬间占据了你整个思维,除了那个以外,你看不见也听不见。心脏骤停,用零点几秒让思绪走过千山万水之后,心脏开始剧烈的跳动。

而且一见钟情从来不需要理由,就是电光火石之间就产生了,那种感觉会让人成瘾,挥之不去更忘不掉。

我对《我是猫》这个名字就是这样,说不出他好在哪,就是心动了。但是现实似乎与我开了个玩笑,我对《我是猫》动心,几经波折看了夏目漱石很多作品,唯独没看成《我是猫》。我甚至在网上找了日文版的,奈何还是没开始。

前段时间看完一套长篇小说,我终于开始看《我是猫》了,逼着自己每天抽出半个小时去看书,好不容易终于快看完了。也终于下了决心在看完之前说说自己的想法。

全文起始的那句我很早就记下了——(我是猫,还没有名字)。读来特别有味道,有着属于那个年代的韵味,尽管他其实充满了讽刺意味。

书快看完了,但故事却没记住多少,人物的名字也没分得很清楚,只记住了经常出入那个家的人物性格,还有那个想把女儿嫁给博士的“鼻子”。其实出场的人物并不多,要想一个个记住并不难,只是我的全部注意力都在那只猫身上,对人名有所忽略了。

那是一只比人想得透彻却也比人蠢很多的猫。不管怎么说他就只是猫,还是一只不会抓老鼠的猫。

对于这只没有名字的猫,我记得最清楚的无非两件事,一件是牙齿上粘了年糕,在厨房“起舞”;一件便是他不会抓老鼠。无论他平时的论调有多么的“深刻”,这两件事充分体现了他不过是一只智商欠缺的猫。我甚至可以脑补出他滑稽的动作。

然而在平时,特别是面对他那个苦大仇深的主人时又显得特别精明。他知道落云馆的学生纯粹是为了气主人在行动,知道主人生气就是着了他们的道。他去“鼻子”家探过,知道铃木是他们的说客,想着提醒主人,想着把控全局,奈何他只是一只不会说人话的猫。

其实书里有很多我不甚理解的论点,读起来也比较费劲。一方面是文化的不同,在理解方面本来就会有偏差,比如他们写的新体诗、俳句,我知道有这种文化,却不甚理解,再加上语言本身的差异,读来其实少了很多感觉。另一方面是整个故事的基调是在讽刺,讽刺那个时代那些自称“吾輩”的人,但是我不知道那段历史,不知道让作者愤世嫉俗的东西是什么,所以无法理解。

之所以还没看完就忍不住说些什么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看一遍我是不可能完全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的。无论是文化还是个人阅历,都还没有达到去理解这个故事的层次。

这大概就是普通读书人与大家之间的区别。你知道他写得好,却说不出他哪里写得好,也读不懂他想诉说的东西。

我是猫读后感50字篇十

很久以前,看完太宰治《人间失格》,觉得那么现实忸怩的他,怎么会说“月色真美(我爱你)”,原来,是夏目漱石说的,于是我来了。

《我是猫》这本书我不是连着看的,而是暂停了两个月,看了一些别的书,再回来看,老实说,觉得太文绉绉,而且很平淡无奇,所以不能吸引我一直看下去,像当初看的《傅雷家书》一样,没有高潮,较乏味。

综英老师很喜欢猫,她说文人墨客都爱猫,因为猫比较安静,在他们进行写作时会默默陪伴,鲁迅也爱猫。

这本书的叙述者猫是具有人的思维能力和感情色彩的,全篇通过转述,用戏谑的方式,写了沙弥和他文人朋友之间的故事,显得更客观且幽默。

里面有很多句子都很有道理,“人类从利己主义推出的“公平”原理,也许比猫的观念进步,但是,若论人的智慧,却比猫还不如”…关于公平,其实只是弱势力要求公平,但处在高位的人有了自己的利益后,谁又会想到公平呢?罢了罢了,今天看完《穿着条纹睡衣的男孩》电影,太压抑了,现在脑袋有点昏昏沉沉,我要冷静一下。

我是猫读后感50字篇十一

过了第一个两周(之前打算两周读一本书),读完了《我是猫》这本书,读之前对作者和背景都不了解,只是知道它有名,就一门心思地读下去。读完之后,有强烈的成就感。全书轻松幽默,时不时会探讨人生、生活和未来。作者以猫的角度来描写生活,全书前后连贯性不强,每一章都可以当做独立的小说来读。读完之后,看了作者以及译者的话才算是更深地了解了一下书。夏目漱石,原名夏目金之助,被称为“国民大作家”,拥有极高成就。而本书呢,据说是“借猫之眼,批判了明治社会迂腐的知识分子和黑暗的社会现实”。虽说是批判,但我在阅读过程中未曾感到愤怒与指责,反而觉得闲适,大概是因为书中并没有大起大落的令人揪心的情节,也没有那么多的伏笔和坑,全书以猫之口来描述生活,就像给读者开了一个上帝视角,去窥探猫和苦沙弥的生活,没有刀光火影,没有勾心斗角,只有平淡而又富有趣味的生活。不会让读者感到紧张和着急,慢慢地读,优雅地看,这是极好的。

之前读过《四世同堂》,没有读完,但总感觉压抑,感觉描写的环境太苦了,有太多值得感伤的地方,能引发读者情感,这是好的,但我觉得也有稍许不足,就是把读者带入其中,让读者也品尝人物痛苦。也因此我比较喜欢看汪曾祺的书,汪老的文章总是那么不急不躁,慢慢读,细细品,总是把事物写得那么美,那么优雅。当然也有对道德败坏之事的抨击,但只是稍作评论,不加干扰,最终的看法还是在读者内心。不觉让我想起辩论,双方辩手总是想证明本方观点正确,而感染观众,加速观众的品读,辩论结束,会让观众有酣畅淋漓的快感,但觉得缺少了让观众思考的地方,感觉有些功利。

扯远了,暂不纠结了,回到本书。正如译者所说,主人公不是人民,也不是贵族,而是小资产阶级,没有那么多的愤怒,只是对生活中不好的地方揭露开来,发发牢骚便罢了。读者以上帝视角来看自不必揪心,并且能看到当时社会上的一些问题,这就是好的地方。

但本书写于明治时期,距今超过了100年,我对当时的日本实在是不了解,而且对西方的一些大家也不了解,所以在读书时有许多不懂的地方,导致对本书理解不深,希望以后再读的时候有更深的理解。

书中描写了苦沙弥的生活,而苦沙弥的原型便是夏目漱石先生。书中对苦沙弥老师日常行为的描写实在是有趣,而苦沙弥的朋友经常来找苦沙弥交谈、玩耍和探讨,十分像夏目漱石先生举办的文学沙龙。苦沙弥的朋友中我认为最有趣的便是迷亭,觉得他是最潇洒自在的人,不过他常以捉弄人为乐,他没有老婆,假如他娶妻的话,书中的情节可能会更有趣。迷亭虽然在书中的形象不靠谱,但总觉得他是有大智慧的人,不拘于日常小事,总能给自己找乐子,胡扯之中又能讲出大道理。虽说独仙看上去佛系,但真要比较起来,感觉还是迷亭更像得道的仙人。

书中有趣的地方实在是太多太多,就在这略微表达一下看法,不再细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