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百年孤独》读后感600字(优秀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08:35:04 页码:11
最新《百年孤独》读后感600字(优秀15篇)
2023-11-10 08:35:04    小编:zdfb

读后感是对一本书的心灵碰撞,是作者和读者之间心灵的汇聚和对话。在撰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进行分析,提炼出对作品的独到见解。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一些范文,了解不同风格和观点的读后感,为自己的写作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思路。

《百年孤独》读后感600字篇一

夜阑的寂静,让时间感觉凝固,翻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最后一章,我如释重负地叹了一口气。心中涌起一种奇怪的感觉,就像一个孤独的行者历经辛苦,终于走完了那段漫长而又煎熬的旅程,却陡然间迷失了方向,让人感到茫然而陌生,弥漫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百年孤独》是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一部作品能。初读《百年孤独》时,只觉得它晦涩婉转、深不可测,读起来不知所云,往往是昏昏欲睡、两眼无神、托梦周公。但是它却有一种魅力,即使晦涩难懂却还是深陷其中,让人读了一遍又一遍,欲罢不能。在读了四五遍之后,感觉脑海灵光一闪,书中呆板的人物突然活现在眼前,那遥远的家乡“马贡多”仿佛浮现在眼前,一个历经百年的家族由刚开始到繁盛时期再到衰落,一切都是那么地生动,让我融入故事的情节之中。

《百年孤独》讲述了一个历经百年孤独的家族最终走向消亡的故事。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每一个人都无法逃脱被孤独所折磨的命运,但集合成就是一部完整的家族与民族的孤独史。

这本书将一个原始的部落,完全暴露在时代进步的潮流里。科技、政治、战争、商业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这个可怜的小镇马贡多。从开始的吉普赛人带来的微不足道的雕虫小技,使他们知道了磁铁、冰块以及外面的世界。随后政治的介入、镇长的出现让这个和平的小镇开始慢慢地质变,紧接着两党派的纷争波及了整个马贡多,到处都是战乱、流血和纷争。而代表着垄断资本主义的香蕉公司也借机趁虚而入,使这个小镇得到了暂时的虚伪的繁华,但又迅速在泡沫经济中衰败。作为马贡多的开创家族——布恩迪亚家族,一次一次地遭受着这些外来的冲击,在这些冲击下变得繁盛,最终却走向灭亡。

书中以复杂的人物和离奇的情节鹤立于拉美文学史之林,其中的现实魔幻主义及“将来时的过去式”的描写方法让人耳目一新。曾有人评价《百年孤独》充满了极致的夸张、现实与虚幻结合、超越时空和地域、时间与空间的互换等种种怪异的写作手法,让人无从追寻,更不可预知。许多中国作家深受其影响,例如莫言、阿来、贾平凸等作家的作品中品出马尔克斯的创作手法,他是许多人的文学先父。

马尔克斯采用的环环相套、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来展现了一个家族的历史。其中的情节或时间,特别是人物的名字,七代人几乎名字都是相同的,马尔克斯将他们全部拖入一个循环的时空中,让布恩迪亚家族经历循环的命运,让读者感受布恩迪亚家族的荣辱兴衰。最后故事中借用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的预言——“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结束了这个家族的命运。

《百年孤独》是一部繁杂和令人唏嘘的百年家族史,同时也是一部百年变迁的地方兴衰史。马尔克斯以这个家族的命运来反映整个拉丁美洲的命运,用小说的主题:“人的孤独、封闭造成的落后和愚昧,最终会使整个民族走向消亡的道路。”以此来希望拉丁美洲整个民族的团结。

读完《百年孤独》后,深刻地体会到了一个民族是不能够停滞不前,愚昧自闭,必须以创新的脚步、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学习能力来顺应时代的潮流,跟上时代的脚步。

《百年孤独》读后感600字篇二

最早接触魔幻现实主义还是在影视剧中,当时还未曾读过《百年孤独》,虽然早有耳闻,如今读完只有震撼。马尔克斯用他史诗一般的叙事架构和细腻唯美的文笔为我们展开了一个荒诞而又真实的世界。跟随马尔克斯的脚步,我们见证了马孔多和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孤独之旅。

孤独并非布恩迪亚家族特有的标签,它也是人类共同的命运,即是人生的常态。我们每个人孤独地来到这个世界,然后又孤独地离开,带不走任何一切,唯有孤独一同入殓,永世相随。

如果说陪伴才是幸福的源泉,那布恩迪亚家族就是一个悲伤的共同体。即使他们血浓于水,可纵观他们的一生,之间几乎没有太多深刻的交流,反倒是梅尔这个亦真亦假的魔幻角色承载了一些短暂的幸福时光。

孤独是一段漫长的旅程,长到你最后都感觉不到时间在流逝,因为时间变的不再重要。孤独也是一场短暂的旅行,短到当你开始享受它的时候,时间已所剩无几,因为生命的长度有限。我们能够做的就是通过铭记他人来充实自我,让每个孤独的个体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假如你也感到孤独,那么请不要悲伤,你的孤独并不孤独,最重要的是享受当下的生活。

多年以后,当人类只剩下文字来寄托回忆的时候,《百年孤独》一定是其中之一。

《百年孤独》读后感600字篇三

刚看完时觉得跟以前看过的《活着》有点相似之处,写着家族的衰落。

这本书的人名重复率很高,假如不去记下的话,可能很容易忘记往前面去翻找。在这七代人重复的名字中,都带有着相似独特的性格。所以在书中乌尔苏拉说后代都重复做着同样的事情。

而吉卜赛人梅尔基亚德斯的预言布恩迪亚家族最后会消失,“家族的第一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关于研究羊皮卷这一线索持续了七代人,看到最后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书中多次提到的冰块与家族第一人的梦境所联系,百年的马孔多从繁荣走向衰弱,也印证了羊皮卷的预言,马孔多是一座“镜子之城”,在世界上消失。我想了想,镜子在外人看来反射的是外面的世界,而不能看到镜子里面的世界。所以“镜子之城”永远无法被世人所知,以至于被遗忘。

书的开头写了吉卜赛人将外界的新发明带进不发达的马孔多,这更像是在反映历史上的几次工业革命,用新事物改变旧事物,随后导致社会的变迁。在这百年里,我们也看到战争,殖民,种植园,宗教的影子,还有布恩迪亚家族的各种奇闻异事。这些事件让人有想读下去的冲动。

另外,“孤独”在每个角色的晚年生活逐渐表现了出来,他们更多的是“自愿孤独”,让人有点想不明白。可能是旁人无法进入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600字篇四

偶然得知,我手上的这本书,是中国第一次获得正式授权出版的。以前多少名人,包括深受马尔克斯影响的莫言,翻阅过的《百年孤独》,都是盗版。突然觉得它分外珍贵。

说的是孤独,看见别人写的读后感都是围绕着这两个字而写。不不不,你们都搞错了,不是文艺青年自己喝着咖啡所发出孤独的感叹,不是非主流们黑白人生的孤独,更不是每天宅在房间里没朋友的那种孤独。

这种孤独,是一个根深蒂固,天生性格的人,非一般外物所能改变。是一种追求理想过后,发现这种追求根本没有意义,多年来的精神支柱突然消亡所带来的那种孤独与彷徨,正如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被迫发动三十二场战争,打破与死亡之间的所有协定,并像猪一样在荣誉的猪圈里打滚,最后耽搁了将近四十年才发现纯真的可贵”。也正如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人,追求科学而最终精神失常,被捆在树上至死。

最奇怪的莫过于整个马孔多都陷入了失眠症的泥潭里,一直不睡觉,但却一直遗忘东西,不得不在每样东西上贴上标签,杯子、碗、凳子之类的。这是一个民族的孤独,他们盲目的追求,只知道不停地往前走,却不知道自己在追逐什么,而身后的事物——历史,却被他们渐渐遗忘。而生活在这里的何塞家族,一共经历了六代,但每一代却只是第一代的轮回,改不了那种流淌在血液里的盲目,向往虚无的东西。

但马孔多的女人们却是坚强独立。她们务实勤奋,乌尔苏拉照顾全家,开糖果店赚钱不断修建家;阿玛兰坦热衷于刺绣;蕾梅黛丝则心地善良。而她们都带有传奇色彩:乌尔苏拉活到一百四十岁,阿玛兰坦和死神对话,而蕾梅黛丝则飘上天去了。

马尔克斯的这番回答,正是对马孔多的孤独的解释。

《百年孤独》读后感600字篇五

《百年孤独》是加勒比海岸马孔多小镇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百年兴衰史,更是拉丁美洲内战跌起的血泪史,亦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孤独史。

都说著作晦涩难懂,但就百年孤独来说,可能让人读不下去的是那些不断重复命的名字。

但就让我印象深刻的乌尔苏拉来说,她是百年家族中,孤独的见证者,她从开始到最后去世的时候,都以一个置身于繁杂纷扰中,但一回头往往以一盏明灯出现的形象出现。但没人去理解,甚至到最后被当作孩子们的玩具。她是整个布恩迪亚家族的见证者,也是家族的支柱。但往往这样的人设最后的结局都逃不过悲惨的结局。不过还好,就像漫漫黑夜里,她是一个能让人心安的角色。乌尔苏拉用一颗博爱而善良的心灵理解着纷扰的世界,终究在纷扰中孤独离去。

书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

马克尔斯说:“等到人类坐一等车厢而文学只能挤货运车厢的那一天,”这个世界也就完蛋了。这是文学的孤独。

虽说读完一遍,没有都刻入脑中,但很多情节也令人印象深刻。人生来孤独,我们从不指望被人理解,独来独去,独生独死,才是真正的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读后感600字篇六

唯有孤独永恒。

前一段时间终于看完了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阳光软软地由窗户洒进来,在书页上投下斑斑光影,马孔多和布恩迪亚家族在一场早已预言的飓风中消失。

幸亏是在这样的一个天气,如若是在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想必还会有些后悸。

记不得是第几次拿起这本书来读,印象最深的还是开篇那句被奉为经典的表述,“多年以后,当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父亲带他看冰块的那个午后。”

说实话,《百年孤独》的阅读经历绝不算轻松,一方面,简单粗暴的开篇,没有序言、没有标题、没有目录,无数个冗长而相似的名字,让人望而却步。

另一方面,小说的所探讨的主题——孤独,总不那么讨喜。马尔克斯又借着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将每一个人的孤独放大到极致。

孤独是马尔克斯笔下永恒的主题,也是刻在布恩迪亚家族血脉里的'特性。任由马孔多由一个世界角落的小村落经受现代文明的洗礼,这份孤独都像一片乌云一样环绕在马孔多的上空。

每个人带着孤独出生,又带着孤独离开。我们的一生都在和孤独搏斗。

这本书与其说叫《百年孤独》,不如说是《抵抗孤独的一百种方法》。

布恩迪亚族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抵抗孤独,或许是研究羊皮卷、或许是寻欢做爱……我们又何尝不是每天给自己安排很多事情,让自己醉倒在工作的忙碌中,偶尔闲下来也用社交软件来填满时间。

然而,没有一个生命能够脱离孤独而存在,因为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无论是老何赛·阿尔卡蒂奥、奥雷里亚诺上校、阿玛兰坦还是乌尔苏拉……逃不开孤独的宿命,抵抗一生,仍然孤独。

如同书中结尾加泰罗尼亚智者对小奥雷里亚诺说,“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没有归路,春天总是一去不返,最疯狂执着的爱情也终究是过往云烟。唯有孤独永恒。”

既然孤独是生命的必然,逃避不开,不如学会享受孤独。

徐志摩说,“愿在浮世中寻一灵魂知己,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可见“不得”才是惯常的运命。既然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那么我们就要学会与自己独处。

学会孤独,能让我们更清楚地触碰到自己。

这世上几乎所有伟大的成就,都在孤独中生长。小奥雷里亚诺也是在长久的孤独中破译了羊皮卷,也在那一刻走向自己的宿命。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孤独,也在这一场飓风中终结。

当你面对这样的一本小说,第一次读到它的时候其实没有必要纠结谁是奥雷里亚诺、谁是阿尔卡蒂奥、谁是蕾梅黛丝、谁是阿玛兰坦……因为这个家族的历史是轮回的,每个人都有相同的孤独的运命,只管读下去,循着孤独。

你终会发现,历史在轮回,但每个人都守着属于自己的孤独。

我们都一样,孤独又坚强。

《百年孤独》读后感600字篇七

觉得内心孤独的人,大多是心理的力量不足。分明人都是赤条条而来,又怎会觉得和其他人不够亲密,本来就不可能完全的亲密。很多时候没有了期待也就没了畏惧。

每一次感到自己认知受限后,我就在想我如何才能抵制“命运”带给我的无奈的宿命。就像书中所写的“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被蚂蚁吃掉。”然后我总结了一下书里“悲催”家族的悲催起因:

1、他们出生在那样的家族中。

2、成长环境不由他们掌控。

3、他们有了自己的意识、理解、判断和抉择后又迫于现实。

于是,这个家族就在马尔克斯的安排下悲催了七代然后绝种。

也许世界因为留下他们的痕迹而变得生动,但对于他们来说一定是带着不甘离去的,因为马尔克斯说,他们都是孤独的。

那么如何抵抗不甘,也许只有两条路,培养意识和做出选择。就像你只有意识到晚上睡前不刷牙会影响牙齿健康,才会去选择刷还是不刷。

《百年孤独》读后感600字篇八

最近终于下定决心,抽出时间来沉下心思读完了号称“最难读完的世界名著”之一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阅罢全篇,我合上书,长长的舒了一口气,胸中一时间涌起一鼓浓浓的哀怨,心突然被一种无以名状的的失落与孤独塞得满满的。读完整部长篇浩笔的《百年孤独》之后,我仿佛亲自走进了马贡多小镇跟随着布恩地亚家族一起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陈世变迁。透过书页一步步目睹了整个马贡多小镇从荒蛮未开至逐渐发展,最终又归于毁灭的辛衰变迁,亲历了庞大的布恩地亚家族一代又一代人复杂纠缠又重复且悲剧的一百多年的变幻历程,掩卷深思,我内心最深的感受是:其实人生来都注定是孤独的,谁也无法摆脱。因为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藏在灵魂之中的孤独,是每个人都无法逃脱的内心的孤弱感,这种孤弱也正是布恩地亚家族所有成员悲剧命运的源头。

面对百年孤独,面对布恩迪亚上校及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物,我一开始和许多人一样也有点迷失,但是当我不去纠结那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不再去刻意读通那段我毫不熟悉的美洲历史时。我似乎又有点明白了,在年轻的季节我们似乎感受不到孤独,我们甘愿吃苦受累,只愿通过自己富有激情、积极主动的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并在社会中做出最大的贡献。我们现在勤于学习与钻研,敢于挑战未知领域,乐于在自身及周围世界寻求突破。

那么,当我读了《百年孤独》之后呢?一个家族的第一个人被绑在树上,最后一个人被蚂蚁吃了。

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布恩地亚这个家族呢?漫长的几代人之中,有手艺灵巧的、有知识广博的、有天生聪慧的、有勇敢坚强的、有吃苦耐劳的、有光彩照人的……他们有天才的头脑、坚毅的眼光、不轻易言败的性格,无论是旅途劳顿的南征北战、还是通宵达旦的欢娱。他们都可以用他们特有的魅力吸引体态美丽、性格丰满的异性。人们似乎无法看出这个家族有什么弱点,但他们最终也不过才存在了短短百余年,然后飓风袭来,他们的生命、他们的痕迹和关于他们的记忆,很快就那么无影无踪。但却看不出有什么值得惋惜后悔的地方。

在这本书上,我似乎理解了陶潜的那句“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不需要刻意钻研,只需要观其大略就能领会作者的意思,他所传达的是全人类共有的情感。用他妙笔生花的文字,再经过范晔先生的翻译,如同流水缓缓趟过,读者一触摸,就能感到一种穿透人心的冰凉。这种冰凉是中性的,冰凉之下,一种不同寻常的孤独感萦绕人心,不是普通的孤独,更恰当一点说是透彻、是顿悟。但其中的故事又很强烈,我们可以通过奥雷里亚诺上校的悲壮一生、通过美人儿雷梅黛丝的嫣然一笑、通过能预见一切的羊皮卷,通过阿玛兰妲长久无人居住的房子的秋海棠蒙落灰尘、通过家族里每一个人所迸发出的原始欲望……一一窥探,不需理解,只需感受。感受其中那种动人心魄的力量。这是一种极致的浪漫,没有爱情,没有旅行,是关乎生命、时间的浪漫。感谢马尔克斯,奉献了如此伟大的作品,让我接受了孤独,让我一个人能静静思考,自己是谁。

《百年孤独》读后感600字篇九

在拉美文学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许多不一样的流派:智利诗人聂鲁达对人性的思考,委内瑞拉文学家卡斯帕斯对自然和谐美德赞叹,都曾深深地感染过人们。而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则以其对现实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诉说,开创了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文学流派,而作者也因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在刚刚开始阅读《百年孤独》时,我们会发现作品中有两处奇怪的地方,其一是书中诉说的故事大都荒诞不经;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复出现和相同怪事的重复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终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联系到作者的创作年代和生活环境,我们不难发现这象征了什么。

拉丁美洲,这片广袤的土地,蕴含着无穷的神秘,创造过辉煌的古代礼貌,但拉美的近代史却充满了耻辱与压迫,血腥和杯具。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这片神秘的土地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幻。在作者进行创作的七十年代,几乎整个拉美都处在军人独裁政权的统治下。作者凭借其深刻的政治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拉丁美洲百余年的历史,并不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而只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怪圈。这也就是为什么书中的那些人那些事情总是在不断重复的原因。

作者在《百年孤独》中用梦幻般的语言叙述了创业的艰辛,礼貌的出现,繁衍与生存,感情与背叛,光荣与梦想,资本主义的产生,内战的爆发,垄断资本主义的进入,民主与共和之争等足以影响拉美的大事,却让他们集中发生在一个小小的名叫马贡多的乡村中。把布恩迪亚家的每个成员都深深的牵扯了进去。在故事的结尾时。家族的最终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阅读了记载这个百年世家的命运的羊皮卷后说:“那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以往看到过,也早已明白!”作者正是借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我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

老布恩迪亚,即家族的创始人,和他的妻子乌苏拉,带领他们的亲眷和朋友历尽艰辛来到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那个时候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尚未命名,而这片新天地的主人,也从未想过要确立统治者来管理那里,他们过的是一种类似于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经历了创业的艰辛也体验到了收获的欢乐,他们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礼貌并为他取了名字:马贡多。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布恩迪亚渐渐的丧失了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气。不只是由于自我预感到了什么还是只是单纯的无意义行为,老布恩迪亚开始在自我的实验室里做起了金属金鱼,可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重做。这象征着他所开创的马贡多,乃至整个拉美的近代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中。

阿卡迪奥和奥雷良诺是家族的第二代,可是这两个人却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阿卡迪奥幼年时即与马戏团出海,十余年不归;而奥雷良诺则走上了军人的道路,并掀起了几乎影响全国的内战。而内战的起因则是由于政府将强行管理马贡多这个“世外桃源”。这象征着在礼貌的初创后,即开始了对压迫的反抗。奥雷良诺,即书中的布恩迪亚上校,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人,他带领部下经过无数次战斗,最终使政府坐在了谈判桌的对面。可是他所争取的和平很快即葬送在下一代手中。当他发现这一切时已经锤垂老矣。他打算再次战斗来捍卫人们的自由却发现自我已经力不从心。最终他也陷入了循环烧制金鱼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的承传着。美一代的成员都经历了历史长河中波涛汹涌的时刻,又渐渐的老去,第三代的阿卡迪奥曾见证了垄断资本的兴起和剥削的凶残。而之后的奥雷良诺则见证了自给自足的农业在这片处女地上最终而短暂的繁荣。原始的繁荣很快就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侵入和自给自足的消亡。当家族的男子死去时,这个百年世家很快陷入了衰败,直到家族的最终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在羊皮书卷中发现这一切只可是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是永远也走不出的循环,才恍然大悟。而这个百年世家也最终在这个世界中完全消失并再也不会出现。

家族中的另一个贯穿始终的人即是乌苏拉,她从未看过羊皮书卷,却远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觉。早在羊皮书破译之前,她就以往在内心中对自我说“这些事情在他们发生之前我就以往见过,也早就明白”。这个智慧的人象征了什么?是普通的人有着永恒的智慧,抑或是历史循环的真谛?仅有作者明白。

《百年孤独》是一部趣味的作品,她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是令人费解。担当你读完他,掩卷长思,你却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重复。对拉美的孤独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这也是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胜的原因吧!

《百年孤独》读后感600字篇十

从马孔多建立之初,到最后被从这世上抹去,仿佛一场梦。

马孔多像一本浓缩的历史,经历对世界的无知,有着人性善良;历经工业革命的冲击,变得逐步发展繁荣,人的感情关系却在发生变化;而后香蕉公司的入驻进入全盛时期,外来人性的贪婪与政府的强压统治,马孔多变得繁荣而又荒诞不经,这世道不再像布恩迪亚建立马孔多时期那般美好,充斥了丑恶的资本压迫与政客的虚伪残忍,直至最后三千多人无辜死于枪下,投入海中,并篡改历史,从此,马孔多衰落,随着布恩迪亚家族的最后命脉死亡,马孔多也从这世上抹去。

而布恩迪亚家族,何不折射与代表了马孔多的起始,发展,灭亡?

布恩迪亚家族是疯狂的,极端的,孤独的,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

而乌尔苏拉,她坚毅,勤勉,拥有一切优良品格,是她支撑起这个家族,见证了家族的发展与变迁,她努力维系家族,竭力避免由性乱导致的灾难,却终于在既继承她又是性欲占上风的阿玛兰妲上得到了非循环的实现。

《百年孤独》读后感600字篇十一

我常常自矜自我喜欢读书,爱好书籍,却又常常在读书时极为偏好,兴起试读名著,却又为那其中的晦涩难懂而撤退。事实上,于我而言,《百年孤独》正是如此。

读过一遍,心头复杂感情简直无法形容,最多的想法是:天哪,这写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什么奥雷里亚诺,乌尔苏拉,阿尔卡蒂奥,本就对各种又长又拗口的外文名敬而远之的我,更是读起来费力的将人物与身份对上。最要命的是,父亲跟儿子常常会起同样的名字,让我毫无头绪,一遍读下来,脑子里好像有浆糊,真是一点感想也没有了。

不客气的说,我实在是想着自我还有阅读笔记,才硬着头皮读了第二遍。这一遍,我依旧不懂,却感受到了内心有了什么,咕嘟咕嘟的冒着泡泡。

它看起来那样荒诞,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会有持续了四年多的雨,一个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会因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但这一切都发生在了这个家族的身边。更令人奇怪的是,书中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而家族中各种奇怪的事情,在阿卡迪奥直到家族的最终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的身上反复的发生着。

读书之前教师介绍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正是由此影响。此时我也是切身的体会了。

《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马贡多礼貌的创始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与妻子乌苏拉以非凡的胆识和开放的精神,开创了马贡多的繁荣。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说:“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因为马贡多隐没在宽广的沼泽地中,与世隔绝。他决心要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贡多与外界的伟大发明连接起来。可是,他却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他的拉丁语,在家人心中只是疯言乱语,几十年后他才在那棵树上死去。

之后的几代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几乎如出一辙的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独、苦闷、猜忌,导致了马贡多狭隘、落后、保守直至没落。

就像奥雷里亚诺,不断的战争,他甚至已经忘记了当初的目的,而是在杀戮,血腥中度过。他的结局停留在小金鱼中。

孤独是感受,孤独又无法感受。

当奥雷良诺参透了墨尔基阿德斯的羊皮卷的奥秘,一阵飓风将马贡多抹去,从世人的记忆中根除,“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书中如是说。

《百年孤独》读后感600字篇十二

每样事情都有两面性,有阳光的一面,同样也有阴暗脆弱的一面,一个人如果没有孤独、寂寞这些东西,那么就相当于植物没有土壤,缺少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说孤独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它有时更是一种动力,让我们用于体验人生,勇于面对一个人时挫败的感觉。

初次看这本书时,立即就被书里面各种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名弄得思绪混乱,唯一清晰的是整个布恩蒂亚家族的性格,就如这本书的题目一样,“孤独”好像成为了整本书与所有人物的一种基调。整个布恩蒂亚家族,都是不会表达情感的人,他们有的沉默寡言,可以整日不与人说话,有的只执着于一个目标疯狂地表达,并不考虑到彼此的感受,疯狂致死。家族的第一人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虽然他们孤僻,但却有着坚毅的眼光,不经意言败的态度,可以用他们独特的魅力来吸引体态美丽、性格丰满的女性。

为了对抗这种孤独的画面,家族的第一个女性——乌苏娜作了许多努力,但孩子们却不可避免地走向孤独深渊,最后她仍无法战胜这种孤独,遗憾终死。可以说,这一种孤独应该是一种共性,可以从表面折射出这个社会的深层次;这一种孤独深入了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们。

说到孤独,其实不仅仅是这本书,孤独在生活中应该是无处不在的,不管外表多么开朗的人都会有孤独的时候,只是每个人处理孤独的方式不同。孤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想抵抗,但却不能让它完全消失。生活在现代都市里,在每天的灯红酒绿、喧嚣浮华之后,人们总会在某一时刻感受到一种难以抗拒的孤独。无论是《百年孤独》里面那些极端或疯狂的方式,或是转换成现实生活中,游戏也好,电视也好,钱也好:各种各样的方式,虽然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但我们渐渐也从这每天重复的形式中找不到那种感觉,或者说是找不到真实的自己。

如果说有一样东西,能让我们认清自己,孤独时就像是我们与自己的对话,能够听清自己的心,能够在繁华之中有那么一刻的清静,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声音,这样我们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境。孤独使得一个人完善,更加有深度与厚度。享受孤独,享受与自己对话的每一秒钟,为自己留一方空间。

孤独不可避免,不如把它看成一个朋友,一个能够让我们时刻认清自己的朋友,足够用一生去珍惜,珍惜能与它共处的每一寸时光。

《百年孤独》读后感600字篇十三

百年孤独实在是一部包容万象、精彩缤纷的史诗级小说,百年孤独1000字的读后感。一部悠长的家族恩怨史,隐隐约约中映衬着拉美社会近一个世纪的的波谲云涌。于刀光剑影、战火纷飞和儿女情长的期期艾艾与冤冤孽孽中,更是折射出一幅地道的拉美文化及社会人伦道德的画卷。真可谓是一本奇书。而正本“奇书”正是围绕着布恩迪亚家族与马孔多一百年的兴衰荣辱而展开的。

正如全书结尾处写的那样:这个注定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作为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代表作,书中充斥着大量作者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后的痕迹(尤其是那场一连下了四年的雨和一挂就十年的艳阳,还有那两百多节运送尸体的火车。浪漫主义的气息随处可见。),伴以各种或鲜明乖张,或沉郁顿挫,又或是幽默诙谐的文字,于潜移默化中就牢牢吸引了读者的眼球——一旦开卷,就让人欲罢不能,恨不得一口气就将整本书读完,丝毫不顾忌那些枯燥晦涩的人名。

随着情节的推移流动,作者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和表现手法,尤其是寓情于景——作者通过时不时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不知不觉中调动了读者的所有感官,使读者拥有身临其境之感,为乌尔苏拉的勤劳勇敢而心生敬意;为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沉浮的人生与战争宿命而唏嘘不已;为丽贝卡的食土情怀与孤独终老而深深震撼;为费尔南达的保守虚伪而啼笑皆非;为梅梅激情却无果的爱情而久久留恋……马孔多前的小溪从原先的清澈见底到香蕉公司时的“色彩缤纷”再到奥雷里亚诺·巴比伦眼中的浑浊萧瑟,马孔多一百年来的风雨潇潇,即是无情的轮回,也是自得其理的发展。

在阅读时,我也曾深深沉浸于那些精彩绝伦的神话典故中。到底是魔幻现实主义,吉普赛人的飞毯、日夜缠绕布恩迪亚的鬼魂、蕾梅黛丝的升天、与死神对话的阿玛兰妲和那场如史前洪水般的大雨……为整部作品平添了引人入胜的神秘感。只可惜自己对拉美和西班牙的相关文化典故不甚了解,加之初读此书,未能完全领略其中的奥义,甚是可惜。

其实,正如很多评论家所言,马尔克斯似乎使用了一个巨大的哈哈镜和一个不断变换焦距的照相机,虚虚实实,拍出了一张张或夸张怪诞,或深情动人,或发人省醒的人间百态图。

《百年孤独》读后感600字篇十四

小说是魔幻现实主义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内容似真似假,让人难以琢磨,这种类型作品给你一种忽远忽近的感觉,但是其主题——“拉丁美洲百年变迁的缩影”贯穿始终,意义深刻。马孔多这个地区从兴盛到败落同样映衬着拉丁美洲的百年变迁。最终布恩迪亚家族走向灭亡,合情合理,正如小说在最后说到——“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暗含了马尔克斯的美好愿景,作者认为马孔多不会再有,或许也是在宣告拉丁美洲被殖民地日子也不会再出现。

小说整体情节不算跌宕起伏,它更像一个经历百年孤独的老人把他的故事对你娓娓道来,你可以在他的故事中体会到一个时代的悲哀。

小说人物各有特色,这个家族的人纵使性格迥异,但感觉都有一种孤独的特质。但他们孤独的表现形式却大相径庭,家族每个人会用不同的方式去应对这种特质,最为典型的便是奥雷里亚诺第二通过大摆宴席来摆脱孤独的困扰,但随着马孔多的动乱,灾害的侵蚀,家族的没落,他的抗争也宣告了失败。这部小说中并没有一个特别吸引我的人物,即使是拥有传奇一生的奥雷里亚诺上校在这个家族中也显得那么普通,与其谈论说我喜欢哪个人物,倒不如说我更着迷于这个家族。

小说通过对马孔多百年变迁的描述暗含了拉丁美洲百年人民生活的繁华与苦难。但时间在拉丁美洲却像是“停滞”的,像是在一个封闭的时间圈里循环的。作品中相似的活动、相似的命运,都诉说着时间的封闭性和停滞性。这正是拉丁美洲百年孤独、停滞的社会历史的艺术反映。同时,孤僻、封闭、好奇、贫穷与抗争显然也是小说一直围绕的点,也是拉丁美洲那个时代人们的特点。一群封闭的土著人被迫打开大门,接受新的事物,原有生活与外来文化形成反差,使得当地人变得迷茫,固有文化的缺失使得这些人变得不知所措,同时殖民者的掠夺和破坏也强行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这些使得拉丁美洲民众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孤独的境地。

小说的最后一句我觉得是作者的心愿,作者认为马孔多不会再有,或许也是在宣告拉丁美洲被殖民地日子也不会再出现。

百年孤独承载的不是一个有着与生俱来孤独特质的家族的兴衰,而是这个家族经过了各种努力却依然败倒的无奈与彷徨带来的孤独与无助。

《百年孤独》读后感600字篇十五

《百年孤独》陆陆续续地用了一个多月时间终于看完了,这是一部意识流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作者马尔克斯用这样一种独特的写法,描写了南美一个叫布恩蒂亚的家族和马贡多地区的衰亡史。

看完这部小说,我闭上眼睛好好想了想这部小说到底想表达什么内容?可是一无所获。也许这就是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吧,它就是想表达一种心境,一种情绪。

我是20xx年8月13日周六午后在实达一区公寓我租住的小房间里,最终读完这部小说的。在读最后几章的那几个小时中我尤其感觉到一种孤独感和一种生命的无奈感。我情不自禁的想到自己的处境,想到自己一个人在福州打拼的生活,想到了生活的艰辛,想到了家乡,想到了父母,想到了女朋友,想到了自己的老年及死亡,想到了生活的意义等等。

马尔克斯对于生活也许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笔下的人物,不管是性格开朗还是封闭,是坚毅向上还是堕落腐化,不管他们的生活是积极向上还是纸醉金迷都给人一种深深的孤独无奈感,他们都不可避免坦然淡定的走向死亡。他笔下的世界虽然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却还是愚昧落后没有任何进步相反还逐渐走向没落。

那他要表达什么呢?或许可以把这部作品当做一部心理学的小说来看,每个人内心深处其实是无比孤独的,即使他有很多的朋友,有很多的活动来塞满自己的生活,也许在他内心的某个角度还是充满着孤独。

他或许还想表达的是对人的能动性的否定,布恩蒂亚的家族不乏精力旺盛想把家族打点好的人物,可是到最后家族还是不可避免的衰落,被一阵飓风吹散。

这里貌似是宣扬了一种悲观的无为主义论?和主流的社会价值观不符,但它还是有它存在的意义的。

那作者又告诉了我们什么解决的办法了么?

仔细想想还是有的?

墨尔基阿德斯的羊皮卷很早就预言了这个家族的命运,最后奥雷良诺参透了羊皮卷的奥秘,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很淡定的看着羊皮卷,很淡定地等待着最终命运的到来。

也许这就是作者要告诉读者的解决办法吧,既然已经知道自己的最终命运,那就勇敢的生活吧!那就是知者无畏,勇敢生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