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来自寓言的故事的成语(汇总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2:54:17 页码:8
来自寓言的故事的成语(汇总20篇)
2023-11-11 12:54:17    小编:zdfb

总结是对过去种种经历的汇总,也是为了更好地迎接未来挑战的准备。在写总结之前,我们首先要对所要总结的内容进行梳理。下面是一些瑜伽的基础动作演示,供大家学习和练习。

来自寓言的故事的成语篇一

一只蚌正张开两壳晒太阳,鹬鸟飞过来,伸出长长的嘴巴来啄食它的肉。蚌一下子合住双壳,把鹬鸟的嘴紧紧地夹住了。

鹬鸟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把你干死!”

蚌对鹬鸟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把你饿死!”

它两个各不相让,谁也不肯放谁。这时,一个打鱼的老人走过来,一下子把它们都捉走了。

寓意:争狠斗气,往往造成两败俱伤,谁也没有好结果。

原文: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既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望洋兴叹。

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辩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

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概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我就是这样的人啦!”

寓意: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

来自寓言的故事的成语篇二

在春秋时代的鲁国,有个人非常喜欢钓鱼,他在自己的钓具和饵料上花了不小的功夫:他用馥郁芬芳的名贵香料肉桂制成鱼饵,用黄金打造出极其精致的鱼钩,并且在鱼钩四周镶嵌上白银丝线和青绿色的美玉,而钓鱼绳则要用极其珍贵的翡翠鸟的羽毛来装饰一番。

每当钓鱼的时候,他总是早早地来到小河边,找好一个位置,摆好架势,正襟危坐。如果单从他手持钓竿的姿势和选择的钓鱼位置来看,毫无疑问都是极其标准规范的,甚至还能显示出钓者的某种优雅和闲适来。然而他即使这样坐上一天,直至傍晚收竿时,别人往往都能满载而归,而他钓得的鱼却没有几条,有时甚至空手而返。

鲁国人钓鱼的故事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如果只将注意力单纯放在外在的形式上,而忽视了其实际的效用,过分追求搭花架子装点门面,这是很难有所收获的。

更多。

来自寓言的故事的成语篇三

从前精通射箭的更赢和魏王谈论箭术,刚好一只大雁由东向西飞过,更赢拉弓便射,可惜虚发一箭,谁知大雁应声落地。魏王不解,更赢说:“这只受伤的大雁离了群,飞得低,听到弓弦响,吓得不知道怎么办,一用力伤口破裂而掉地。”

古代音乐家公明仪每次弹琴时,他的琴声引来很多鸟儿与蝴蝶。当看到水牛在吃草,就对水牛弹奏几曲,结果水牛无动于衷地走开,公明仪大叹:“对牛弹琴,一窍不通。”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春秋时期,楚国叶地诸侯子弟沈诸梁自称叶公,他特别喜欢龙,他的屋梁、柱子、门窗及所有家具甚至连衣服上都雕刻或绣制龙的.图案。天上的真龙得知后,专程去探望叶公,从窗户上探进头去。叶公一见真龙,吓得魂不附体,连忙逃跑。

说春秋时候,越国有个名叫西施的姑娘,她非常美丽、漂亮,一举一动也很动人。他有心口疼的疾病,犯病时总是用手按住胸口,紧皱眉头。因为人们喜欢她,所以她这副病态,在人们眼里也妩媚可爱,楚楚动人。西施的邻村有个丑姑娘叫东施,总是想方设法打扮自己。有一次在路上碰到西施,见西施手捂胸口,紧皱眉头,显得特别美丽。她想难怪人们说她漂亮,原来是做出这种样子。如果我也做这个姿势,肯定就变漂亮了。于是她模仿西施的病态。结果人们见了原来就丑的她,现在变成这种疯疯癫癫的样子,象见了鬼一样,赶紧把门关上。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读后: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来自寓言的故事的成语篇四

阅读成语。

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

学习。

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成语的寓言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下面是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成语来自寓言故事,希望对你有用!

作用。后来,武则天掌握了政权,他协助女皇处理朝政,以不畏权势闻名中外,深受人们的钦敬。

狄仁杰虽然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但他的从政道路布满了荆棘。他青年时代参加明经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结果被委任为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参军。这时就有无赖的官吏对他进行诬告,于是皇上派大臣阎立本对狄仁杰的问题进行处理。

阎立本召来狄仁杰,见他相貌不凡,气质高雅,心中先有了几分喜爱。狄仁杰回答讯问时,从容不迫,安详镇定,这使得阎立本惊奇起来。而狄仁杰忧国忧民的情怀在他的言辞中得到充分表现,又感动了这位钦差。

讯问刚结束,阎立本将狄仁杰的大手紧紧握住说:“过去。

孔子。

曾讲:‘查看一个人的过失,可以判断这个人的贤愚。’今天我的眼前就站着一位贤人!照我的看法,仁杰兄实在是一颗大海里的珍珠,只是没有进入采珠人的视线罢了!”

战国末期,各诸侯国连年征战,都想多占土地,增加实力。秦国将韩、魏两国军队打得大败,杀死二十四万人。被杀士兵的家属非常难过,痛不欲生。从此以后,秦军经常带领军队,攻打韩、魏,到处烧杀掠夺。

后来,秦国攻打魏都大梁没有。

成功。

就把气撒到楚国身上。秦将白起率领大军攻入楚国将楚顷襄王赶跑楚地百姓受尽了战争之苦。一年之后白起大军再次进攻魏都大梁又没有攻下。在这种情况下秦昭王提出与韩、魏两国修好三国起兵共同讨伐楚国。

楚王听到这种情况,非常着急,就派使臣黄歇到秦国求和。

黄歇到了秦国后,就写了篇文章,向秦昭王说明:“现在秦国的心腹之患是韩、魏两国,而不是楚国。因为这两国的百姓被您所杀者数也数不过来,活着的也都无以为生,流离失所。韩、魏两国同秦国仇深似海,一定会找机会进行报复。您如果联合韩、魏攻打我们楚国,等于给他们提供发展机会,让他们强大起来。加上大王的军队肯定要借韩、魏两国之道,一旦他们的军队对秦军发动袭击,秦军的失败会很快到来。所以不如我们两国联合起来,共同攻打韩、魏。这样一来,秦国才能长治久安。”

秦昭王觉得黄歇的话很对,便把白起召回,暂时停止对楚用兵,并与楚国结成了联盟。

东汉时期,大臣张纲敢于仗义执言,以刚直不阿闻名天下。他不但与宦官的不良行为进行斗争,还不畏强权,对外戚梁冀的罪恶予以揭发。梁冀领教了张纲的厉害,对他恨之入骨,决定对他进行残酷报复,只是苦于没有机会。

当时,平民张婴指挥了一支起义军,有数万之众,在广陵地区(今江苏省、安徽省交界一带)与官府对抗,杀戮地方官吏。东汉政府曾经多次派兵镇压,欲扑灭起义火焰,可是由于起义群众作战勇敢,所以起义火焰越烧越旺。

梁冀见张婴之势如此猛烈,就指使亲信推荐张纲担任广陵太守,想借张婴的刀除掉张纲,也好解决自己的心腹之患。

张纲到了任所,通过调查研究,才知道张婴等人是由于广陵官员压榨农民太甚,被逼而反,实在情有可原。于是,他冒着生命危险,只率领很少的人去张婴兵营,在以武力威胁的同时,力陈自己绝不会对起义军横加杀戮,只希望他们归顺朝廷。

在张纲软硬兼施的压力下,张婴坦诚相告:“我们只是荒野愚人之后,没有途径让朝廷了解我们的苦难,又实在不能忍受贪官污吏的压榨,这才聚众造反,我们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活命而已。看看我们的处境,真与游动在锅里的鱼儿一样,活不了多长。

时间。

我们愿意归顺朝廷,从此安分守己”

后来,张婴果不食言,真的带领部分军队向官府投降。

来自寓言的故事的成语篇五

山西省沁县中学刘建东。

《战国策》是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最初有《国策》、《国事》、《短》、《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西汉武帝时,刘向进行了整理,按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次序,编订为33篇,取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主要记述战国时代谋臣策士游说各国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主要艺术特色是叙事生动形象,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说理论辨精辟犀利,善用比喻、夸张、寓言。饶有风趣,耐人寻味。很多后来成了我们熟悉的名句和常用的成语。名句如: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楚策》。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秦策》。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赵策》。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燕策》。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齐策》。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已者容《赵策》。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燕策》。

成语有60多条,现汇编如下,以供同学们参考。

一、《战国策西周策》。

百步穿杨(百发百中):能射中百步以外目标的杨树叶。形容射击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后世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绝不落空。

二、《战国策秦策》。

比比皆是(秦策一):到处都是,形容为数很多。

侧目而谈(秦策一):斜着眼睛看人,指心存畏惧,不敢正视。也指愤怒或不满地看。

抵掌而淡(秦策一):抵掌:鼓掌、击掌,形容无拘无束地畅谈,气氛欢洽。

前倨后恭(秦策一):倨:傲慢,怠慢。光前傲慢而后来恭敬,前后态度不一样。常指人势利。

曾参杀人(秦策二):曾参:孔子的学生,向来以孝贤出名。比喻流言传播得广,也会让人相信。

两虎相斗(秦策二):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之间的争斗。

远交近攻(秦策三):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是战国时秦国用以吞并六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一种外交策略。后也指一种为人处世的手段。

积少成多(秦策四):积累少量的东西,能成为巨大的数量。

未路之难(秦策五):未路:最后一段路,走最后一段路很困难。比喻保持晚节不容易。也比喻做事情越接近成功,工作越艰巨。

悬梁刺股(《汉书》(秦策一):因怕困倦影响学习,而把头发束起来吊在屋梁上,用锥子刺大腿。形容勤奋苦读。

三、《战国策齐策》。

安步当车(齐策一):用慢步行走当作坐车。

吠非其主(齐策一):狗专向不是它主人的人叫,比喻人各为其主,为主人做事。

毂击肩摩(齐策一):车碰着车,肩摩着肩形容行人车马来往拥挤。

挥汗成雨(齐策一):原形容人多拥挤。后也形容因天热或劳动等出汗多。

接袂成帷(齐策一):袂:衣袖;帷:帷幕,衣襟可以连接成帷幕。形容城市繁华,人口从多。

门庭若市(齐策一):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集市一样。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极多。

以一当十(齐策一):一个人可以抵挡十个人。比喻军队以寡敌众,勇敢善战。

战无不胜(齐策二):打仗没有不取得胜利的。形容力量强大百战百胜。或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画蛇添足(齐策二):比喻多此一举,弄巧成拙。

比肩而立(齐策三):肩靠着肩站立,比喻距离很近。

不自量力(齐策三):不能正确估量自己的`力量。

布衣之交(齐策三):平民之间交往的友谊,亦指显贵者与平民的交往。

随踵而至(齐策三):一个跟着一个。形容来得人很多,连绵不断。

直言不讳(齐策四):有话直说,无所忌讳。

狡兔三窟(齐策四):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比喻藏身的地方多,便于逃避灾祸。

归真反璞(齐策四):指除去外饰,恢复其本来面目。

高枕而卧(齐策四):指垫高枕头安然睡觉,比喻无所顾虑。

扶老携幼(齐策四):搀着老人,领着小孩。多形容某些欢迎、投奔、逃亡等吻合,人们成群结队而行的情况。

寝不安席(齐策五):睡觉时不能安于枕席,指有心事而睡不着觉。

折冲尊俎(齐策五):冲:古时用以冲去敌城的战车;折冲:挫败敌人;尊俎:酒器和放肉的祭器,借指宴席。原指在宴席上运用策略制胜对方。后也泛指外交谈判。

四、《战国策楚策》。

心旌摇曳(楚策一):旌:古代的一种旗帜,心神像旗帜一样摇摆不定。形容情思起伏,不能自持。

被坚执锐(楚策一):身穿锐甲,手拿兵器,形容全副武装投入战斗。

狐假虎威(楚策一):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它野兽。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或吓唬人。

桂薪珠米(楚策三):薪贵如桂,米贵如珠,形容物价昂贵。

食玉炊桂(楚策三):指吃的东西像玉器一样贵重,燃烧的同桂木一样珍贵。形容物价昂贵,生活艰苦。

见兔顾犬(楚策四):看到野兔,就回头唤狗去追捕。比喻事态紧急,但及时想办法还来得及。

峻阪盐车(楚策四):阪:指山坡。形容老人年迈,难负责任。

亡羊补牢(楚策四):丢失了羊,就补修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差错,及时设法补救,以免继续受损失。

与世无事(楚策四):跟世人没有争执。形容不慕名利,超然达观的处世态度。

五、《战国策赵策》。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赵策一):师:榜样、借鉴。记住以往的经验教训,可以为以后的事作借鉴。

胡服骑射(赵策二):原指学胡人的服饰装束,练习骑马射箭。后比喻政治文化改革措施。

不可同曰而语(赵策二):不能同时谈论。形容事物之间差异很大,两者不能相提并论。

不遗余力(赵策三):不留下一点剩余的力量。

弹弓之地(赵策三):弹弓所用的泥丸、石丸或铁丸。比喻地方很小。

天崩地坼(赵策三):坼:开裂。天坍塌,地开裂。比喻重大事变。也形容倒塌或爆炸声音的强烈。

交浅言深(赵策四):交浅:交往不深,关系不很密切。指对交往不多的人谈心里话。

六、《战国策魏策》。

高枕无忧(魏策一):比喻认为太平无事,无忧无虑。或者放松警惕,麻痹大意。

积羽沉舟(魏策一):羽毛虽然很轻盈,但积聚多了也能使船沉没。比喻积聚小祸患社会铸成大祸。

四分五裂(魏策一):分裂成很多块。形容分散、破碎、不完整。

冠盖相望(魏策四):头载礼帽的官吏坐在有逢子的车上,车子络绎不绝,相互隔得很近,谁都看得清清楚楚。形容使者和官吏来往不断。

南辕北辙(魏策四):辕:车前驾牲畜的横木,引申指车;辙:车轮滚过的痕迹,引申为道路。意思是本想往南,而车却向北行。比喻行动跟目的相反。

白虹贯日(魏策四):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古人认为人间有不平凡的事,就会引起这种天像的变化。

七、《战国策韩策》。

鸡口牛后(韩策一):宁可做鸡的嘴巴,也不作牛的屁股。比喻宁可在小范围内做主,也不愿在大范围内受支配。

井中求火(韩策三):比喻方法或方向不对头,达不到目的。

八、《战国策燕策》。

转祸为福(燕策一):把灾害变为幸福。比喻把坏事变成好事。

同甘共苦(燕策一):甘:甜,指欢乐。一同享受幸福,一起担当苦难。形容同欢乐,共患难。

千金市骨(燕策一):市:买。比喻求贤若渴。

尺寸之功(燕策一):指微小的功劳。

长驱直入(燕策二):指军队以不可阻挡之势顺利前进。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燕策二):持:争持、对抗。比喻双方相争,两败俱伤,却使第三者得利。

无可奈何(燕策三):指不得已,没有办法。

图穷七见(燕策三):穷:极点;见:显露。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终于露出了真相。

痛入骨髓(燕策三):指痛到骨髓里。形容极度伤心或痛恨。

肝肠寸断(燕策三):形容极其悲痛、难受。

作者邮箱:

来自寓言的故事的成语篇六

从前,有个叫公孙仪的人,非常善于弹琴。从他的琴声中能听得出泉水涓涓,也能听得出大海的怒涛,能听得出秋虫唧唧的低鸣,也能听得出小鸟婉转的歌唱。曲调欢乐的时候,会让人禁不住眉开眼笑,曲调悲哀的时候,能使人心酸不已,跟着琴声呜咽。凡是听过他弹琴的人,没有不被他的琴声打动的.。

一次,公孙仪弹琴的时候,看到有几头牛在不远处吃草,不由得突发奇想:“我的琴声,听了的人都说好,牛会不会也觉得好呢?且让我来试一试。”

这样想着,公孙仪就坐到牛旁边,使出浑身的解数,弹了一首名叫《清角》的拿手曲子。这琴声果然美妙极了,任何人听了都会发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感慨。可是那些牛还是静静地低着头吃它们的草,丝毫没有反应,就好像它们从来不曾听到过什么一样。

公孙仪想了想,又重新弹起琴来。这一次曲调变了,音不成音、调不成调,听上去实在糟糕,很像是一群蚊虹扇动翅膀发出的“嗡嗡”声,中间似乎还间杂有一头小牛“哞(mou)哞”的叫声。

这回牛总算有了反应了,纷纷竖起耳朵、甩着尾巴,迈着细密的小步子走来走去地倾听着琴声。

牛终于听懂了公孙仪的琴声,那是因为这声音接近于它所熟悉的东西。所以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根据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对症下药地研究解决方法。

来自寓言的故事的成语篇七

周武王灭掉商朝后,建立了西周王朝。可是,没过几年,周武王就死了,他的儿子成王即位,年纪只有十三岁。因为成王年纪小,就由叔叔周公辅佐处理朝政。

周公的能力很强,担任辅政的艰巨任务后,总是忠于职守,兢兢业业,不管处于什么情况,只要公事来了,就立刻办公,从不敢稍有懈怠。

他曾经率领军队,平息了东方夷人的叛乱。他还制定礼法、刑律,分封诸侯,修建并设立东都成周。

由于周公治国过于辛苦,结果在东都建成之后就逝世了。临死之前,他把众大臣叫到身边,要他们好好辅佐成王,治理万民,提出要把自己葬在成周,以表示虽死不忘王命。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对周公为国家呕心沥血的精神非常敬佩。孟子说:“周公兼学三代开国君主的品德来治理周朝,发现有不适合当时情况的,就抬起头来想,白天想不好晚上接着想,等想出了好办法,就坐着等待天亮,马上去施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来自寓言的故事的成语篇八

小村子,有一户人家,早上男主人出去干活,家里只有一只猫和一只狗。

每天早上,不诚实的猫一看见男主人外出干活,就在家门前呼呼大睡!这时,老鼠一看见猫在睡觉,就一群一群,悄悄地去家里找东西,弄得家里乱七八糟,家具至少被咬出了五个缺口,那是调皮的老鼠没事干,所以乱咬的。

忠实的看门狗看见了,每天都烦得要命。这一天,狗跑去猫那,用脚推了推猫,猫打着鼾说:“什么事啊!忠实的明星?”狗说:“懒猫!别睡了,你看家里,老鼠成千上万,都在吃食物,咬家具,弄得乱七八糟,多不卫生啊!”猫说:“你别管。”狗又用脚推了推猫,猫生气了,说:“别管闲事了,看你的门去,别吵我了,再吵我,我对你不客气!”哎,无可奈何的狗又看了看家,愁眉苦脸地走到门前趴下。

这时,不知好歹的老鼠笑狗,好象说狗是无能鬼,连猫都怕。

狗立刻满怒冲天,满脸通红,跑进了家里。三下五除二就把几只老鼠咬死了,其他老鼠看见了,害怕得要命,四处逃散。狗又乘胜追击,不一会儿,老鼠就被狗全部消灭掉了。

狗欢呼着,但又因太累,睡着了。

主人回来了,他看见精神十足的猫把老鼠尸体堆在一起,高兴极了,他再回头看狗,却踢了狗一脚,狗嗷嗷地叫着。

咦!这么香,原来主人拿了条鱼给猫,还用手摸了摸猫的头,夸赞猫有用。

这时,狗才明白,原来狗拿耗子,是多管闲事。

狗的职责是看守门户,猫是专捉老鼠的,所以狗替猫捉老鼠,就是多管闲事。

示例:你这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此语不太文明,慎用)。

来自寓言的故事的成语篇九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名叫哀骀(tai)它(tuo)的人,他的容貌虽然很丑陋,可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都非常喜欢和他交往,相处亲近随和,舍不得离去。有一些女人甚至说:“与其做别人的妻子,还不如做他的.小妾。”

他一无权位二无财产,也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和显赫的功绩,可是外表粗陋、其貌不扬的这位丑人却受到几乎所有人的喜爱和赞美,这使得鲁国的鲁哀公惊异不已,于是就派人把他从卫国请回鲁国加以考察。相处不到一个月,鲁哀公觉得他在平淡中确有不少过人之处,不到一年,就很信任他了。不久,宰相的位置空缺,鲁哀公便让他上任管理国事,可他却淡淡然无心做官,虽在再三要求下参议了国事,但不久他还是谢辞了高位厚禄,回到他在卫国的陋室中去了。

对此,鲁哀公求教于孔子:“他究竟是怎样一种人呢?”孔子借喻道:“我曾经在楚国看见一群小猪在刚死的母猪身上吃奶,一会儿都惊恐地逃开了,因为小猪发现母猪已不像活着时那样亲切。可见小猪爱母猪不是爱它的形体,而是爱主宰它形体的精神,爱它内在的品性。哀骀它这个人虽然外表不美,但他的品德和才情等内在之美必定已超越一般人很多,所以您和许多人才喜欢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内在的美才可靠长久,值得追求和尊崇。虽然外在的容貌、身材、风采和权位、财产等也很吸引人,可内在的品德、学识、才能和真诚、自信等给人的感受则更有魅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来自寓言的故事的成语篇十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呢?寓言故事成语是指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这些成语皆有关寓言故事或源于寓言故事。

曾参杀人比喻流言可畏。

坐井观天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指鹿为马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自作聪明自以为聪明而乱作主张。指过高地估计自己,主观地办事。

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庄周梦蝶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掩耳盗铃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一发千钧发:头发;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三十斤。危险得好象千钧重量吊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一挥而就挥:挥笔;就: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一诺千金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一夔已足夔:古贤臣名,为舜时的典乐官。夔一人已足制乐。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有一个就足够了。

夜郎自大夜郎:汉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

以卵击石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己的力量,自取灭亡。

以强凌弱仗着自己强大就欺侮弱者。

庸人自扰自扰:自找麻烦。指本来没事,自己找麻烦。

一日千里原形容马跑得很快。后比喻进展极快。

一败涂地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一国三公公:古代诸侯国君的通称。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权不统一,使人不知道听谁的话好。

一钱不值一个铜钱都不值。比喻毫无价值。

一木难支大楼将要倒塌,不是一根木头能够支撑得住的。比喻一个人的力量单薄,维持不住全局。

叶公好龙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一鼓作气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羽毛未丰丰:丰满。指小鸟没长成,身上的毛还很稀疏。比喻年纪轻,经历少,不成熟或力量还不够强大。

以邻为壑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己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

鱼目混珠混:搀杂,冒充。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与虎谋皮跟老虎商量要它的皮。比喻跟恶人商量要他放弃自己的利益,绝对办不到。

有备无患患:祸患,灾难。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予取予求予:我。原指从我这里取,从我这里求(财物)。后指任意索取。

楚国有个人到大街上去卖长矛和盾牌。为了招徕顾客,他举起盾牌夸耀说:“我的盾牌非常坚固,无论什么武器都剌不穿它!”

他放下盾牌,又举起长矛吹嘘说:“我的长矛锋利无比,无论什么东西一剌就穿!”

这时,有个人问他说:“如果用你的长矛来剌你的盾牌,那结果是一个什么样呢?”

那个楚国人一句话也答上来。

更多。

来自寓言的故事的成语篇十一

3、画蛇添足。

4、东施效颦。

5、塞翁失马。

6、画饼充饥。

7、痴人说梦。

8、刻舟求剑。

9、拔苗助长。

10、惊弓之鸟。

11、无价之宝。

12、鹬蚌相争。

13、掩耳盗铃。

14、疑邻盗斧。

15、黔驴技穷。

16、南辕北辙。

17、杯弓蛇影。

18、量体裁衣。

19、买椟还珠。

20、叶公好龙。

21、庸人自扰。

22、杞人忧天。

23、嗟来之食。

24、亡羊补牢。

25、自相矛盾。

26、患得患失。

27、人面兽心。

28、狐假虎威。

29、螳螂捕蝉。

30、囫囵吞枣。

31、井底之蛙。

32、不可救药。

33、守株待兔。

34、庖丁解牛。

35、起死回生。

36、滥竽充数。

来自寓言的故事的成语篇十二

狐假虎威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汗流浃背浃:湿透。汗流得满背都是。形容非常恐惧或非常害怕。现也形容出汗很多,背上的衣服都湿透了。

邯郸学步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合浦珠还合浦:汉代郡名,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北。比喻东西失而复得或人去而复回。

后生可畏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华而不实华:开花。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黄梁一梦黄米饭尚未蒸熟,一场好梦已经做醒。原比喻人生虚幻。后比喻不能实现的梦想。

后来居上后来的超过先前的。有以称赞后起之秀超过前辈。

火树银花火树:火红的树,指树上挂满灯彩;银花:银白色的花,指灯光雪亮。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各自为政指各按自己的主张办事,不互相配合。比喻不考虑全局,各搞一套。

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

感恩图报感激别人的恩情而想办法回报。

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

高枕无忧垫高枕头睡觉,无忧无虑。比喻思想麻痹,丧失警惕。

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管鲍之交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过河拆桥自己过了河,便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帮助过自己的人一脚踢开。

风声鹤唳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负隅顽抗负:凭借,依仗;隅:山的角落。凭借险要地势,顽固抵抗。

发奸擿伏发、擿:揭发;奸:奸臣,坏人;伏:指隐瞒坏事。揭发隐秘的坏人坏事。

发蒙振落蒙:遮盖,指物品上的罩物;振:摇动。把蒙在物体上的东西揭掉,把将要落的树叶摘下来。比喻事情很容易做到。

罚不当罪当:相当,抵挡。处罚和罪行不相当。

防微杜渐微:微小;杜:堵住;渐:指事物的开端。比喻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

分道扬镳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分庭抗礼庭:庭院;抗礼:平等行礼。原指宾主相见,分站在庭的两边,相对行礼。现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来自寓言的故事的成语篇十三

成语故事退避三舍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奸臣的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多年。

历经千幸万苦,重耳投奔了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来自寓言的故事的成语篇十四

说是唐玄宗天宝时代,宰相李林甫主持朝政,他是靠玩弄权术起家的文盲宰相,以前是和文学大诗人张九龄同朝为相,以张九龄为首、李林甫为辅的政权格局,后来他以莫须有的罪名把张九龄扳倒后,同时还把一位执政大臣严廷之贬到地方当刺史去了,扫除了异己,李林甫顺顺当当地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品大员。

虽说唐玄宗当时比较昏聩荒淫,但是在掌握大局方面还是有自己的见解的,忽然有一天,唐玄宗想起严廷之的好处来,在朝堂之上不禁赞叹道:“严廷之的文学才华还是一流的呀,不知道他现在干的怎么样?我很想知道他的一些情况。”宰相李林甫看到皇上怀念起他原来的'死对头严廷之了,感觉有些不妙。退朝以后,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连忙把严廷之的弟弟召到自己的府上来,装作非常关心严廷之的样子说道:“今天皇上想起你哥哥在朝为官的好处来了,得想办法让你哥哥来京城一趟,但是什么办法最好呢?”严廷之的弟弟听到当朝宰相如此挂念自己的哥哥,亲自帮忙操办哥哥面见皇帝的事,看来原来他们之间的怨恨情仇都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烟消云散了,那种感激之情无法形容。由于一时兴奋,他也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借口来京城,因为地方官不经允许擅自来京城是要治罪的。李林甫看到严廷之的弟弟抓耳挠腮,面露难色的样子,和颜悦色地说:“我倒是有一个主意,不知道是否可行,就让你哥哥上书给皇上,说自己得了偏瘫的病,在地方久治不愈,希望皇上答应在京城医治疾病,这样一来就可以见到皇上了。

严廷之的弟弟一听,这可是个好主意,马上点头应允。并以最快速度通知了远在地方的哥哥,哥哥得到信息之后,不敢怠慢,遵照李林甫的嘱咐写了一封信函给皇上,这封信函很快就传到李林甫手里,他拿着这封信函找到了唐玄宗,心平气和地对皇上说:“您上次提到有关严廷之的事,现在他来信了,说是患了瘫痪,可能是年纪大了,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您看是不是给他在京城找一个闲职干干,一来可以治病,二来可以养老算了,岂不是两全其美的事。”皇上一听他已经瘫痪了,不能走路了,还有什么用途?就按照李宰相的安排,让他到洛阳干个闲差事算了。于是一纸诏书把严廷之安排到洛阳任职去了,一直到老死也没有见到唐玄宗的面。后来严廷之才知道这是宰相李林甫精心策划的陷阱让他往里面跳,后悔晚矣!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口蜜腹剑的来历。看来历史上的政治斗争是多么的险恶和复杂啊!

来自寓言的故事的成语篇十五

1、曾参杀人——比喻流言可畏。

2、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3、夜郎自大——夜郎:汉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

4、一日千里——原形容马跑得很快。后比喻进展极快。

5、一木难支——大楼将要倒塌,不是一根木头能够支撑得住的。比喻一个人的力量单薄,维持不住全局。

6、一挥而就——挥:挥笔;就: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7、以邻为壑——拿邻国当做大水坑,把本国的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只图自我一方的利益,把困难或祸害转嫁给别人。

8、有备无患——患:祸患,灾难。事先有准备,就能够避免祸患。

9、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我的盾牌。比喻自我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10、庄周梦蝶——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11、自作聪明——自以为聪明而乱作主张。指过高地估计自我,主观地办事。

12、以卵击石——拿蛋去碰石头。比喻不估计自我的力量,自取灭亡。

13、与虎谋皮——跟老虎商量要它的皮。比喻跟恶人商量要他放下自我的利益,绝对办不到。

14、一鼓作气——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勇气。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15、一败涂地——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16、一诺千金——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17、羽毛未丰——丰:丰满。指小鸟没长成,身上的毛还很稀疏。比喻年纪轻,经历少,不成熟或力量还不够强大。

18、以强凌弱——仗着自我强大就欺侮弱者。

19、一国三公——公:古代诸侯国君的通称。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权不统一,使人不知道听谁的话好。

20、一发千钧——发:头发;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三十斤。危险得好象千钧重量吊在一根头发上。比喻状况万分危急。

21、鱼目混珠——混:搀杂,冒充。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

22、坐井观天——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

23、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24、一夔夔夔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大全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大全。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有一个就足够了。

25、指鹿为马——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26、掩耳盗铃——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我的耳朵。比喻自我欺骗自我,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27、庸人自扰——自扰:自找麻烦。指本来没事,自我找麻烦。

28、予取予求——予:我。原指从我那里取,从我那里求财物。后指任意索取。

来自寓言的故事的成语篇十六

越西地方有个男子,独自一个人过活。他用芦苇和茅草盖起了小屋住在里面,又开垦了一小块荒地,用自己的双手种了些庄稼,打下粮食来养活自己。时间久了以后,豆子、稻谷、盐和奶酪等东西都可以自给自足了,不用依赖任何人。他每天下地耕作,闲的时候就出去走走,过得倒也逍遥自在。

可是有一件事却让他发愁,那就是老鼠成灾。也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一帮老鼠,日子不长便成倍成倍地增长。白天,它们成群结队地在屋里跑来跑去,在房梁间上窜下跳地吱吱乱叫,打坏了不少东西。到了夜里,老鼠闹腾得更欢了,它们钻进食橱、跳上桌子、跑进箱子里,见东西就咬,咬破了好些衣服和器具,偷吃了东西不算,还把吃不完的拖回洞里去慢慢享用。这“咔嚓咔嚓”地一闹常常就是一整夜,吵得这个男子觉也睡不好,白天下地都没有精神。他想了好多办法来治鼠,用药啦,下夹子啦,都试遍了,可就是没有一个特别有效的法子。这位男子对老鼠越来越烦,火气越来越大,苦恼极了。

有一天,这个男子喝醉了酒,困得要命。他踉踉跄跄地回家来,打算好好睡上一觉。可是他的头刚刚挨上枕头,就听见老鼠“吱吱”的叫声。他实在困了,不想和老鼠计较,就用被子包上头,翻个身继续睡。可老鼠却不肯轻易罢休,竟钻进被子里张嘴啃起来。这男子用力拍了几下被子,指望把老鼠赶跑再睡。果然安静了一会儿,可他忽然闻到一股叫人恶心的腥臊味,一摸枕边,竟然是一堆鼠尿!被老鼠这么变着法子一折腾,他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一股怒气直冲头顶。借着酒劲,他翻身下床,取了火把四处烧老鼠,房子原本是茅草盖的,一点就着,火势迅速蔓延开来。老鼠被烧得四处奔跑。火越烧越大,老鼠终于全给烧死了,可屋子也同时被烧毁了。

第二天,这男子酒醒后,才发现什么都没有了。他茫茫然无家可归,后悔也来不及了。

焚庐灭鼠的故事提醒人们,遇事一定要冷静分析,想个周全的法子去解决。若凭一时的冲动蛮干,只会得不偿失。

来自寓言的故事的成语篇十七

这天,阴间的阎王爷办完公事后觉得烦闷不安,便破例带领手下的判官鬼卒等随从到野外荒郊去游览和考察。

来到一个粪坑旁,看见里面有些蛆虫在蠕动,阎王就命令判官作记录,发了一条指示:“以后在适当的时候,让这些蛆转生为人吧。”判官如实将阎王的话记在了记事本上。

他们继续漫游,在一片坟区中,又看见在一处腐烂的棺材里,有一些蛆在人的尸体上爬动。阎王以坚定的语气又发了一条指示:“这些蛆应当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不得超生。”

判官记录后不解地问阎王:“同样是蛆虫,您的判决为什么如此不同呢?”

阎王正色地讲解道:“粪蛆虽下贱,但尚有人弃我取、废物利用的精神,此辈属庸碌之士,所以应当使它们转生为人。而尸蛆这东西,专门去吃人的脂膏血肉,冷酷残忍,属性恶贪婪之辈,怎能使它们转世为人呢?倘若一不小心还让它们做了官,那么阳间的百姓,岂不是要受它们的加倍毒害吗?”

判官听后恍然大悟地叹息道:“怪不得前不久,阳间的百姓受尽了苦难而怨气冲天,原来是一不小心让一群‘尸蛆’逃到阳间去了,以后我们得加倍小心才是。”

这个故事巧妙他说明:人世间的贪官污吏是如同“尸蛆”般的东西,吸人血、食人肉。“尸蛆”能从阎王手下逃出来,一方面是“阎王”的过失,另一方面也证明“尸蛆”的生存和发展能力非同一般,所以应当群策群力不断努力,将“尸蛆”从阳间清除掉,押回阴间,力争将它们永远打入十八层地狱。

来自寓言的故事的成语篇十八

从前贵州一带没有毛驴,有一个好事者从北方运来一头毛驴放到山脚下吃草,山上的老虎发现了这个怪物,开始只有远远的望着,然后慢慢地靠近毛驴,被毛驴大叫吓了一跳,最后发现毛驴只能用蹄踢,再也没有别的本事就跳上去饱餐一顿。

黔:今贵州省一带;技:技能;穷:尽。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

买椟还珠的故事。

传说楚国有个珠宝商到郑国去卖珍珠,为了吸引顾客,他做一个很漂亮的用名贵木料做成的盒子,匣子还镶嵌着宝石和翡翠,看起来十分华贵。一个郑国的买主抱着珍珠匣子便以高价买下,打开匣子取出珍珠还给楚国商人。

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画饼充饥的故事。

曹操的孙子曹睿当上皇帝后急于找一个“中书郎”,让大臣卢毓推荐一个真有本事的人,并告诫他推荐人才不能只看名声,名声就像画在地上的一张饼,饥饿时不能吃。卢毓经过仔细挑选为曹睿选中中书郎。

画饼充饥: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不可救药的故事。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转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鹬蚌相争的故事。

赵国将要讨伐燕国,苏代(战国时策士,纵横家苏秦的弟弟)替燕国游说赵惠文王,讲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恰好看到蚌出来晒太阳。鹬趁机啄蚌的肉,蚌把两扇介壳一闭就夹住了鹬的喙。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蚌也针锋相对地说:‘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夹住不放),就有死鹬。’两者谁也不肯罢休,这时过来一个渔父把两者一起拎走了。”燕赵相对抗,都搞得很疲劳,我恐怕强大的秦国正在扮演渔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虑。惠文王赞同苏代的意见,停止对燕国用兵。

守株待兔的故事。

相传在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过刚刚吃饱穿暖;一遇灾荒,可就要忍饥挨饿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懒,胆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懒又怕,总想碰到送上门来的意外之财。

奇迹终于发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围有人在打猎。吆喝之声四处起伏,受惊的小野兽没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头撞死在他田边的树根上。

当天,他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从此,他便不再种地。一天到晚,守着那神奇的树根,等着奇迹的出现。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妄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画蛇添足的故事。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楚国一位舍人得到了主人送的一壶酒,觉得几个人一起喝嫌少,一个人独喝又嫌多,于是让几个人在地上画蛇,先画成的就喝酒。有个人蛇先画好了,拿起酒壶准备喝,看看其他人还没画好,又左手拿壶,右手给蛇画脚,还没等他画好脚,另一人的蛇画好了,夺过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添上脚呢?”说完把酒喝了。那个画蛇脚的人,终于没有喝上酒。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其《感春》诗中写道:“画蛇著足无处用,两鬓雪白趋埃尘。”

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有时也作“画蛇著足”。

自相矛盾的故事。

战国时期,大思想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人面兽心的故事。

杨朱特地请老子到家里请教问题,老子给他将各种各样的为人,圣人都是看心智的而不是看外表,凡人则看中人的外表。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都是蛇身人面,牛头虎鼻,没有人的外表。而夏桀、殷纣、鲁桓、楚穆这些人面兽心的家伙危害人间。

人面兽心:面貌虽然是人,但心肠象野兽一样凶狠。形容为人凶残卑鄙。

无价之宝的故事。

战国时期,魏国一农民锄草时发现一块玉石,拿回家请邻居鉴定。邻居知道是宝石就骗他不是吉祥之物,让他放回原处,自己则偷偷拿回家里,担心获祸或获罪,就进献给魏王。经鉴定为无价之宝,魏王一高兴就赏他很多金银珠宝。

无价之宝:无法估价的宝物。指极珍贵的东西。

曲高和寡的故事。

战国时期,楚襄王问文学家宋玉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宋玉有意见,怎么没有附和的人?宋玉回答道:有一个唱歌的人在郢都街上唱《下里》《巴人》,很多人跟唱,唱《阳春》《白雪》,附和的人就少了,可见“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曲高和寡: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囫囵吞枣的故事。

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庖丁解牛的故事。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讲一个故事:有个厨师替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术十分娴熟,刀子在牛骨缝里灵活地移动,没有一点障碍,而且很有节奏。梁惠王看呆了,一个劲夸他技术高超。厨师说他解牛已经19年了,对牛的结构完全了解。

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起死回生的故事。

起死回生: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也比喻把已经没有希望的事物挽救过来。

患得患失的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经常与学生讨论为人的问题,他说:可鄙的庸俗低级的家伙不能与之同事,当他没得到权势或好处时,他生怕得不到就想方设法得到。而当他得到时,却又怕丢失掉。像这样的人都是利欲熏心,处处为个人打算,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

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唐朝蒲州刺史陆象先对手下十分宽容,对于犯错的官员他都是批评教育,因此很多人都认为他在怂恿官吏犯错误。一次一个官吏犯了错误,陆象先在批评他,秘书说要体罚,陆象先反对。秘书退下去说:“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而烦耳。”

自扰:自找麻烦。指本来没事,自己找麻烦。

嗟来之食的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发生严重的饥荒,很多人被活活地饿死,贵族钱敖想发点善心,他在大路上摆上食物,准备施舍给饥饿的人群,当有难民经过时,他傲慢地喝道:“喂,来吃吧!”谁知那饿汉表示宁愿饿死也不吃这嗟来之食。

嗟来之食: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痴人说梦的故事。

从前一个外国和尚到一座中国庙里烧香,庙里的小和尚问他何姓及来自何国,外国和尚不懂他的话,跟着说何姓何国人。小和尚向住持报告外面来了何国一个姓何的和尚。众和尚纷纷出来看热闹,搞得大家啼笑皆非。

痴:傻。原指对痴人说梦话而痴人信以为真。比喻凭借荒唐的想象胡言乱语。

塞翁失马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养了许多马,一天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到这事,都来安慰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还会带来福气。”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过了没几天,丢马不仅自动回家,还带回一匹骏马。

邻居听说马自己回来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预见,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老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到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膘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井底之蛙的故事。

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青蛙就对海龟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里,睡在砖洞边一回。或者只留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或者在软绵绵的泥浆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适。看看那些虾,谁也此不上我。而且,我是这个井里的主人,在这井里极自由自在,你为什么不常到井里来游赏呢!”那海龟听了青蛙的话,倒真想进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整个伸进去,右脚就已经绊住了。它连忙后退了两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诉青蛙说:“你看过海吗?海的广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只千来丈。古时候,十年有九年大水,海里的水,并不涨了多少;后来,八年里有七年大早,海里的水,也不见得浅了多少。可见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乐呢!”井蛙听了海龟的一番话,吃惊地呆在那里,再没有话可说了。

刻舟求剑的故事。

战国时期,一个楚国人坐船渡长江,船行至江山时他不小心将身上佩带的宝剑掉到水中,但没能及时抓住,于是就在掉剑的地方船舷作了一个记号,船靠岸后就在刚做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摸他的宝剑,结果一无所获。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滥竽充数的故事。

战国时期,齐国的国王非常喜欢听吹竽合奏,好吃懒做的南郭先生想办法混进了乐队,他不懂装懂、摇头晃脑,装出一幅行家的样子。不久老国王死后,新国王喜欢听吹竽独奏,南郭先生这下心虚了,害怕会露馅就连夜逃出了皇宫。

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战国时期,魏安王决定攻打赵国都城邯郸,大臣们都反对他,季梁给他讲一个故事:太行山的一个人驾车准备到楚国去,但他却坚持往北走,这样越走越远。争霸不是靠打仗,而是靠赢得民心,靠打仗就像南辕北辙一样。魏安王决定不打仗了。

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惊弓之鸟的故事。

从前精通射箭的更赢和魏王谈论箭术,刚好一只大雁由东向西飞过,更赢拉弓便射,可惜虚发一箭,谁知大雁应声落地。魏王不解,更赢说:“这只受伤的大雁离了群,飞得低,听到弓弦响,吓得不知道怎么办,一用力伤口破裂而掉地。”

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对牛弹琴的故事。

古代音乐家公明仪每次弹琴时,他的琴声引来很多鸟儿与蝴蝶。当看到水牛在吃草,就对水牛弹奏几曲,结果水牛无动于衷地走开,公明仪大叹:“对牛弹琴,一窍不通。”

对牛弹琴: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掩耳盗铃的故事。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叶公好龙的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叶地诸侯子弟沈诸梁自称叶公,他特别喜欢龙,他的屋梁、柱子、门窗及所有家具甚至连衣服上都雕刻或绣制龙的图案。天上的真龙得知后,专程去探望叶公,从窗户上探进头去。叶公一见真龙,吓得魂不附体,连忙逃跑。

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东施效颦的故事。

说春秋时候,越国有个名叫西施的姑娘,她非常美丽、漂亮,一举一动也很动人。他有心口疼的疾病,犯病时总是用手按住胸口,紧皱眉头。因为人们喜欢她,所以她这副病态,在人们眼里也妩媚可爱,楚楚动人。西施的邻村有个丑姑娘叫东施,总是想方设法打扮自己。有一次在路上碰到西施,见西施手捂胸口,紧皱眉头,显得异常美丽。她想难怪人们说她漂亮,原来是做出这种样子。如果我也做这个姿势,肯定就变漂亮了。于是她模仿西施的病态。结果人们见了原来就丑的她,现在变成这种疯疯癫癫的样子,象见了鬼一样,赶紧把门关上。

杞人忧天的故事。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

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

‘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

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读后: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拔苗助长的故事。

疑邻盗斧的故事。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量体裁衣的故事。

南朝齐国官员张融深受齐太祖萧道成的器重和宠爱,说他是“不可无一,不可有二。”一次派人给张融送一件旧衣服,说是自己以前穿的,现叫裁缝根据他的身材改做好了,一定会合身的。张融收到后非常感激齐太祖的知遇之恩。

量体裁衣: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办事。

杯弓蛇影的故事。

晋朝河南人乐广十分好客,见一朋友好久不来家里,十分奇怪,就去拜会他,朋友说上次在你家喝酒杯中有蛇,喝后回来后就生病。乐广不解,回到家便查原因,原来是挂在墙上的角弓影子倒射在酒杯所至,朋友闻知后就病愈。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螳螂捕蝉的故事。

春秋时期,吴王寿梦要攻打楚国,并禁止大臣提反对意见,有一个大臣的儿子听说后,带上弹弓到王宫花园去打鸟。吴王问他干什么,他说在看螳螂捕树上的蝉,而黄雀在后面等着吃螳螂。吴王觉得自己的处境同螳螂差不多,就只好取消计划。

蝉:知了。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

亡羊补牢的故事。

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来自寓言的故事的成语篇十九

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庄周讲一个故事:有个厨师替梁惠王宰牛,他的宰牛技术十分娴熟,刀子在牛骨缝里灵活地移动,没有一点障碍,而且很有节奏。梁惠王看呆了,一个劲夸他技术高超。厨师说他解牛已经19年了,对牛的结构完全了解。

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起死回生: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也比喻把已经没有希望的事物挽救过来。

春秋时期,孔子经常与学生讨论为人的问题,他说:可鄙的庸俗低级的家伙不能与之同事,当他没得到权势或好处时,他生怕得不到就想方设法得到。而当他得到时,却又怕丢失掉。像这样的人都是利欲熏心,处处为个人打算,什么坏事都能干得出来。

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唐朝蒲州刺史陆象先对手下十分宽容,对于犯错的官员他都是批评教育,因此很多人都认为他在怂恿官吏犯错误。一次一个官吏犯了错误,陆象先在批评他,秘书说要体罚,陆象先反对。秘书退下去说:“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而烦耳。”

自扰:自找麻烦。指本来没事,自己找麻烦。

嗟来之食: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从前一个外国和尚到一座中国庙里烧香,庙里的小和尚问他何姓及来自何国,外国和尚不懂他的话,跟着说何姓何国人。小和尚向住持报告外面来了何国一个姓何的和尚。众和尚纷纷出来看热闹,搞得大家啼笑皆非。

痴:傻。原指对痴人说梦话而痴人信以为真。比喻凭借荒唐的想象胡言乱语。

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他养了许多马,一天马群中忽然有一匹走失了。邻居们听到这事,都来安慰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塞翁见有人劝慰,笑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还会带来福气。”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好笑。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可是过了没几天,丢马不仅自动回家,还带回一匹骏马。

邻居听说马自己回来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预见,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老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到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兴,有意不说出来。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膘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邻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青蛙就对海龟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里,睡在砖洞边一回。或者只留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或者在软绵绵的泥浆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适。看看那些虾,谁也此不上我。而且,我是这个井里的主人,在这井里极自由自在,你为什么不常到井里来游赏呢!”那海龟听了青蛙的话,倒真想进去看看。但它的左脚还没有整个伸进去,右脚就已经绊住了。它连忙后退了两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诉青蛙说:“你看过海吗?海的广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只千来丈。古时候,十年有九年大水,海里的水,并不涨了多少;后来,八年里有七年大早,海里的水,也不见得浅了多少。可见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乐呢!”井蛙听了海龟的一番话,吃惊地呆在那里,再没有话可说了。

战国时期,一个楚国人坐船渡长江,船行至江山时他不小心将身上佩带的宝剑掉到水中,但没能及时抓住,于是就在掉剑的地方船舷作了一个记号,船靠岸后就在刚做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摸他的宝剑,结果一无所获。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战国时期,齐国的国王非常喜欢听吹竽合奏,好吃懒做的南郭先生想办法混进了乐队,他不懂装懂、摇头晃脑,装出一幅行家的样子。不久老国王死后,新国王喜欢听吹竽独奏,南郭先生这下心虚了,害怕会露馅就连夜逃出了皇宫。

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战国时期,魏安王决定攻打赵国都城邯郸,大臣们都反对他,季梁给他讲一个故事:太行山的一个人驾车准备到楚国去,但他却坚持往北走,这样越走越远。争霸不是靠打仗,而是靠赢得民心,靠打仗就像南辕北辙一样。魏安王决定不打仗了。

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来自寓言的故事的成语篇二十

从前贵州一带没有毛驴,有一个好事者从北方运来一头毛驴放到山脚下吃草,山上的老虎发现了这个怪物,开始只有远远的望着,然后慢慢地靠近毛驴,被毛驴大叫吓了一跳,最后发现毛驴只能用蹄踢,再也没有别的本事就跳上去饱餐一顿。

传说楚国有个珠宝商到郑国去卖珍珠,为了吸引顾客,他做一个很漂亮的用名贵木料做成的盒子,匣子还镶嵌着宝石和翡翠,看起来十分华贵。一个郑国的买主抱着珍珠匣子便以高价买下,打开匣子取出珍珠还给楚国商人。

曹操的孙子曹睿当上皇帝后急于找一个“中书郎”,让大臣卢毓推荐一个真有本事的人,并告诫他推荐人才不能只看名声,名声就像画在地上的一张饼,饥饿时不能吃。卢毓经过仔细挑选为曹睿选中中书郎。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转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