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食品添加剂调研报告收获 食品添加剂调研报告心得感悟(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3 21:43:53 页码:12
食品添加剂调研报告收获 食品添加剂调研报告心得感悟(五篇)
2023-03-23 21:43:53    小编:李耀Y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感悟,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优质的心得感悟该怎么样去写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感悟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食品添加剂调研报告收获 食品添加剂调研报告心得感悟篇一

“五专”:(专人采购、专人保管、专人领用、专人登记、专柜保存)

一专人采购

食品添加剂必须由专人从有资质的专店进行采购,采购时查验、索取并留存相关许可证和产品检验合格证明等文件,建立采购票据和采购查验记录。

二专人保管

食品添加剂要由专人保管存放于专用橱柜中,标示“食品添加剂”字样,妥善保存。

三专人领用

食品添加剂要固定专人领取并使用,使用品种和用量要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

四专人登记

餐饮服务单位要建立食品添加剂专用台账,固定专人登记采购、出库及使用情况、安全检查情况等。台帐记录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五专柜保存

食品添加剂要有专柜保存,有专门使用工具,使用工具要标示“食品添加剂”字样,用后及时放回食品添加剂固定存放柜中。

九女集镇中心幼儿园

2013年9月1日

食品添加剂调研报告收获 食品添加剂调研报告心得感悟篇二

食品添加剂市场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缤纷的食品让人眼花缭乱,满足了人们各种不同的需求。但这些食品安全吗,健康吗?对此我对食品中的食品添加剂进行了调查。现用两类食品举例加以说明。

如下十六种食品的配料表,并对其中的食品添加剂进行简单介绍:

品名:康师傅绿茶(调味茶饮品)

配料表:

水、白砂糖<4%、绿茶茶叶、蜂蜜0.3g/l、绿茶浓缩液、食品添加剂(食用香精、d-异抗坏血酸钠、六偏磷酸钠、柠檬酸钠、维生素c)

食用香精: 由各种食用香料和许可使用的附加物调合而成,用于使食品增香的食品添加剂。附加物包括载体、溶剂、添加剂。载体有蔗糖、糊精、阿拉伯树胶等。食用香精的调香创作主要是模仿天然瓜果、食品的香和味,注重于香气和味觉的仿真性。

d-异抗坏血酸浓缩:是一种新型生物型食品抗氧,防腐保鲜助色剂。能防止腌制品中致癌物质——亚硝胺的形成,根除食品饮料的变色、异味和混浊等不良现象。广泛用于肉类、鱼类、蔬菜、水果、酒类、饮料及罐头食品的防腐保鲜助色。主要以大米为主要原料,采用微生物发酵生产获得产品。

维生素c:维生素c(vitamin c,ascorbic acid)又叫l-抗坏血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食物中的维生素c被人体小肠上段吸收。一旦吸收,就分布到体内所有的水溶性结构中,正常成人体内的维生素c代谢活性池中约有1500mg维生素c,最高储存峰值为

3000mg维生素c。正常情况下,维生素c绝大部分在体内经代谢分解成草酸或与硫酸结合生成抗坏血酸-2-硫酸由尿排出;另一部分可直接由尿排出体外。

柠檬酸:柠檬酸是一种重要的有机酸,又名枸橼酸,无色晶体,常含一分子结晶水,无臭,有很强的酸味,易溶于水。其钙盐在冷水中比热水中易溶解,此性质常用来鉴定和分离柠檬酸。结晶时控制适宜的温度可获得无水柠檬酸。在工业,食品业,化妆业等具有极多的用途。

产品名称:全脂果料酸牛奶

配 料 表:鲜牛奶≥80%、白砂糖、草莓果泥、浓缩乳清蛋白、食品添加剂(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果胶、明胶)、碳酸钙、edta铁、乳酸锌、维生素a、维生素d、食用香精、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乳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 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功能为增稠剂。未限定最高用量,可按需添加 果胶在牛奶、果汁中起稳定,增稠作用,可延长制品的保存期,具有天然水果风味。

名称:太湖美林特级柳橙汁

配料表:柳橙、砂糖、果糖、柠檬酸、苹果酸、果胶、山梨酸钾

山梨酸(钾)能有效地抑制霉菌,酵母菌和好氧性细菌的活性,还能防止肉毒杆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但对厌氧性芽孢菌与嗜酸乳杆菌等有益微生物几乎无效,其抑止发育的作用比杀菌作用更强,从而达到有效地延长食品的保存时间,并保持原有食品的风味。其防腐效果是同类产品苯甲酸钠的5-10倍。

可以看出在这些饮品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有抗氧化剂、酸味剂、增稠剂、酸味剂、防腐剂、香料,此外,饮品中还常加甜味剂、色素等。商品名称:盼盼法式小面包

配 料 表:

小麦粉、白砂糖、鸡蛋、全脂乳粉、起酥油、人造奶油、果葡萄浆、山梨糖醇液、酵母、食用盐、柠檬酸、乳化剂、水分保持剂、丙酸钙、脱氢乙酸钠、食用香精 丙酸钙是酸型食品防腐剂,是白色轻质鳞片结晶体或白色粉末,无臭或略带丙酸气味,在热和光的环境下稳定。在酸性条件下,产生游离丙酸,对黑曲霉、好气性产芽孢菌及某些特定细菌具有强抑制作用,可广泛应用于粮食、面包、蛋糕、月饼、月饼馅、醋、酱油、豆制品及麻辣食品中,延长产品货架期。

品 名】:魔法士方便面

【配料表】:面饼配料:优质小麦粉、精炼植物油、淀粉、喷涂调味料、食用盐、碳酸钾、红曲红、胭脂树橙、抗氧化剂。

喷涂调味料配料:白砂糖、牛肉味调味粉(牛肉粉、味精、食用盐、香辛料)、食用盐、辣椒粉、水解植物蛋白、增味剂、香辛料。

味精是调味料的一种,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味精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食品的鲜味,在中国菜里用的最多,也可用于汤和调味汁。香辛料是利用植物的种子、花蕾、叶茎、根块等,或其提取物,具有刺激性香味,赋予食物以风味,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和吸收的作用。香辛料含有挥发油(精油)、辣味成分及有机酸、纤维、淀粉粒、树脂、粘液物质、胶质等成分,其大部分香气来自蒸馏后的精油。

增味剂是指为补充、增强、改进食品中的原有口味或滋味的物质。有的称为鲜味剂或品味剂。中国目前允许使用的增味剂有谷氨酸钠、-鸟苷酸二钠和5’-肌苷酸二钠5’-呈味核甘酸二钠、琥珀酸二钠和l-丙氨酸。

品名:康师傅3加2夹心饼葱香奶油味

配料表:小麦粉、精炼植物油(部分氢化棕榈油、椰子油)、葡萄糖粉、白砂糖、全脂乳粉、玉米淀粉、麦芽糊精、食用盐、酵母、食品添加剂(膨松剂、大豆磷脂、食用香料、酶制剂等)、香葱片。

膨松剂指食品加工中添加于生产焙烤食品的主要原料小麦粉中,并在加工过程中受热分解,产生气体,使面胚起发,形成致密多孔组织,从而使制品具有膨松、柔软或酥脆的一类物质。

大豆磷脂是一种营养添加剂混合磷脂,它是由磷脂酰胆碱(卵磷脂,简称pc,高等级为ppc)、磷脂酰乙醇胺(脑磷脂,简称

pe)、磷脂酰肌醇(肌醇磷脂,简称pi)、磷脂酰丝胺酸(丝胺酸磷脂,简称ps)等成分组成,其中最典型的是前三种。磷脂是人体

细胞(细胞膜、核膜、质体膜)的基本成分,并对神经、生殖、激素等功有重要关系,具有很高营养价值和医用价值。酶制剂是指从生物中提取的具有酶特性的一类物质,主要作用是催化食品加工过程中各种化学反应,改进食品加工方法。中国已批准的有木瓜蛋白酶、α—淀粉酶制剂、精制果胶酶、β—葡萄糖酶等6种。酶制剂来源于生物,一般地说较为安全,可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

以上糕点类食品中的食品添加剂有酸度调节剂、乳化剂、防腐剂、增味剂、增稠剂、酶制剂、膨松剂、营养强化剂等。

食品添加剂广泛用于食品生产和加工,随着我国现代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其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也出现了一系列由于不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引发的事件,已经严重危及到我国食品安全。当前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中存在的超剂量、超范围、重复使用、隐瞒使用等各种不规范使用甚至违法使用的问题。

食品添加剂调研报告收获 食品添加剂调研报告心得感悟篇三

食品添加剂调研报告

组员:

时间:

地点:

2010年10月27日

食品安全问题绐终是广大消费者所关心的根本问题,人工合成食品添加剂的使用直接影响食品的安全性,也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为此,我们小组对一些食品的添加剂进行了调查。

我们小组共选择了饮料、饼干、果糖、巧克力、薯片(条)等五大类20个样本进行了调研。其中,饮料类包括:卡夫果珍、优乐美、康师傅乌龙茗茶、康师傅冰红茶、统一绿茶、口可口乐、美年达、鲜的每日c、脉动等。果糖类包括:阿尔卑斯蜜桃牛奶硬糖、阿尔卑斯意式咖啡味牛奶硬糖等。饼干类包括:奥利奥威化饼干、康师傅3+2饼干、米老头青稞饼干等。薯片(条)类包括:可比克、上好佳、亲亲虾条、田园薯条等。巧克力包括:金帝巧克力、德芙巧克力等。

一 本次调查结果

柠檬酸、柠檬酸钠、、维生素c、食用香精等被广泛使用饮料中,辣椒油树酯被广泛用于薯片(条)中,大豆磷脂被广泛用于巧克力中,二氧化钛被广泛用于硬糖中,食用香料被广泛用于饼干中。

二 建议

1..建议家长给孩子购买零食时应谨慎选择,现市场上销售的儿童食品中,大部分含有食品添加剂,有些食品中食品添加剂儿童经常食用对健康非常不利.2.消费者购买食品时应选择品牌信誉度较高的产品,并尽量到正规超市,商场购买,以保证所选食品的安全性,保证自身健康.3.消费者购买时要仔细查看其标签中的内容,尤其是配料表,不要相信其宣传的疗效功能,因为食品不是药品,这种宣传本身就是违法宣传.三 食品添加剂介绍

食品添加剂是指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

1.主要分类

1)抗氧化剂

2)漂白剂

3)着色剂

4)护色剂

5)酶制剂

6)增味剂

7)防腐剂

8)甜味剂

2.一些食品添加剂的利害

a)甜蜜素(甜味剂)

甜蜜素是目前我国使用最多的甜味剂,成分是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经英、法、德等国以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卫生当局指定可使用之新合成甜味料。调配于清凉饮料,加味水及果汁汽水最适宜。罐头、酱菜、饼干、蜜饯凉果等均有使用。

副作用:对肝脏及神经系统有影响,对代谢排毒能力较弱的老人、孕妇、小孩的危害则更为明显,目前我国常出现食品甜蜜素使用过量的情况,出口食口也曾因甜蜜素超标被退回。

b)二氧化硅(矽)(抗结剂)

能解决产品因吸潮受压形成的结块,同时具有吸附作用,是一种优良的流动促进剂。用于蛋粉、奶粉、可可粉、糖粉、植物性粉末、速溶咖啡、粉状汤料。

c)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增白剂)

过氧化苯甲酰中含有微量砷和铅,欧盟等发达国家1997年已禁止将过氧化苯甲酰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过氧化苯甲酰主要是通过氧化作用,使面粉中的色素氧化分解达到增白的目的,本身还原为苯甲酸残留在面粉中。

副作用:过氧化苯甲酰除了增白作用外,不能改善小麦粉的质量。

d)阿斯巴甜(甜味剂)

又称甜味素、天苯糖等。这种低热量甜味剂比普通糖甜约200倍,1克的阿斯巴甜约有4千卡的热量。

副作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卫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规定,阿斯巴甜每日允许的摄取量为每公斤体重40毫克,且孕妇及哺乳的母亲最好不要食用。不过,国内食品包装上一般都不标注添加量,阿斯巴甜不适合苯丙酮酸尿患者使用,美国使用商家要求在标签上标明“苯丙酮尿患者不宜使用”的警示。有医生建议,怀孕的妇女最好不要食用阿斯巴甜。

e)安赛蜜(甜味剂)

它是一种常见人工合成的新型甜味剂,是中老年人、肥胖病人、糖尿病患者理想的甜味剂,具有对热和酸稳定性好等特点,是目前世界上第四代合成甜味剂。甜度是蔗糖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主要在焙烤食品和酸性饮料中使用。

副作用:摄入过量会对代谢排毒能力差的老人和儿童构成危害,国家质检总局规定在葡萄酒生产中禁止使用这种甜味剂。

f)柠檬酸钠(酸味剂)

制备柠檬酸钠的原料基本来源于粮食,因而安全可靠,对人类健康不会产生危害。g)柠檬酸(酸味剂)。

柠檬酸普遍用于各种饮料、糖果、点心、乳制品等食品的制造。

副作用:过量摄取,儿童可能表现出神经系统不稳定、易兴奋;大人则为肌肉痉挛等。基于柠檬酸对钙的代谢可产生的影响,经常食用罐头、饮料、果酱、酸味糖果的人们,要注意补钙。胃酸过多、龋齿和糖尿病患者不宜经常食用柠檬酸。柠檬酸不能加在纯奶里,否则会引起纯奶凝固。

h)木糖醇(甜味剂)

木糖醇是一种具有营养价值的甜味物质,也是人体糖类代谢的正常中间体。健康的人,即使不吃任何含有木糖醇的食物,100毫克血液中也含有 0.03-0.06毫克的木糖醇。在自然界中,木糖醇广泛存在于各种水果、蔬菜中,但含量很低。商品木糖醇是用玉米心、甘蔗渣等农业作物中,经过深加工而制得的。热量低是它的一大特点食品添加剂论文:每克2.4卡路里,比其他的碳水化合物少40%。木糖醇从60年代开始应用于食品中,成为糖尿病人欢迎的一种甜味剂。木糖醇是防龋齿的最好

甜味剂。

副作用:木糖醇不会被胃里的酶分解,直接进入肠道,吃多了对胃肠有一定刺激。由于木糖醇在肠道内吸收率不到20%,易在肠壁积累,造成腹泻。三 调查样品中所含的食品添加剂

1)康师傅乌龙名茶:食用香精、d-异抗坏血酸钠、柠檬酸钠、六偏磷酸钠、维生素c

2)统一冰红茶:同上

3)康师傅冰红茶:柠檬酸、柠檬酸钠、食用香精、维生素c、焦色糖

4)鲜的每日c:柠檬酸、柠檬酸钠、食用香精、果胶、维生素c、乳化硅油、胡萝卜素

5)脉动:柠檬酸、柠檬酸钠、维生素c、冰醋酸、蔗糖素、抗氧化剂

6)可口可乐:二氧化碳、焦糖素、磷酸、咖啡因

7)美年达:二氧化碳、柠檬酸、柠檬酸钠、苯甲酸钠、食用香精、日落黄、胭脂红

8)优乐美:二氧化钛、食用香精

9)卡夫果珍:食用香精、羧甲基纤维素钠、磷酸三钙、二氧化钛、柠檬黄、落日黄

10)金帝香浓牛奶巧克力:食用香料、大豆磷脂

11)德芙巧克力:同上

12)阿尔卑斯蜜桃牛奶硬糖:乳酸、乳酸钠、磷脂、二氧化钛、胭脂虫红、辣椒红

13)阿尔卑斯意式咖啡味牛奶硬糖:磷脂、焦糖素、二氧化钛

14)奥利奥威化饼干:焦糖素、大豆磷脂、碳酸氢钠、食用香精

15)康师傅3+2饼干:膨松剂、乳化剂、食用香料、焦亚硫酸钠、酶制剂、胡萝卜素

16)米老头青稞饼干:同上

17)上好佳芝士条:柠檬黄、二氧化硅、辣椒油树酯

18)亲亲虾条:同上

19)可比克:同上

20)田园薯片:抗结剂、抗氧化剂、辣椒油树酯

食品添加剂调研报告收获 食品添加剂调研报告心得感悟篇四

常用食品添加剂:

(1)防腐剂(2)抗氧化剂(3)发色剂(4)漂白剂(5)酸味剂(6)凝固剂(7)疏松剂(8)增稠剂

(9)消泡剂(10)甜味剂(11)着色剂(12)乳化剂(13)品质改良剂(14)抗结剂(15)增味剂(16)酶制剂(17)被膜剂(18)发泡剂(19)保鲜剂(20)香料(21)营养强化剂(22)其他添加剂。防腐剂——常用的有苯甲酸钠、山梨酸钾、二氧化硫、乳酸等。用于果酱、蜜饯等的食品加工中。

抗氧化剂——与防腐剂类似,可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常用的有维c、异维c等。着色剂——常用的合成色素有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靛蓝等。它可改变食品的外观,使其增强食欲。

增稠剂和稳定剂——可以改善或稳定冷饮食品的物理性状,使食品外观润滑细腻。他们使冰淇淋等冷冻食品长期保持柔软、疏松的组织结构。

营养强化剂——可增强和补充食品的某些营养成分如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无机盐等)。各种婴幼儿配方奶粉就含有各种营养强化剂。

膨松剂——部分糖果和巧克力中添加膨松剂,可促使糖体产生二氧化碳,从而起到膨松的作用。常用的膨松剂有碳酸氢钠、碳酸氢铵、复合膨松剂等。

甜味剂——常用的人工合成的甜味剂有糖精钠、甜蜜素等。目的是增加甜味感。

酸味剂——部分饮料、糖果等常采用酸味剂来调节和改善香味效果。常用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等。

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是面粉增白剂的主要成分我国食品在面粉中允许添加最大剂量为0.06g/kg。增白剂超标,会破坏面粉的营养,水解后产生的苯甲酸会对肝脏造成损害,过氧化苯甲酰在欧盟等发达国家已被禁止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

香料——香料有合成的,也有天然的,香型很多。消费者常吃的各种口味巧克力,生产过程中广泛使用各种香料,使其具有各种独特的风味。

食品添加剂调研报告收获 食品添加剂调研报告心得感悟篇五

读书报告

——食品添加剂行业

摘要:通过对食品添加剂材料的大量阅读,我懂得了食品添加剂的定义,种类及其作用以及食品添加剂行业的发展,也了解到食品添加剂在现代生活中引发的争议,并对此分析造成其争议的原因,大家重视食品安全是好事,但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事物,既要看到食品添加剂的弊端也要看到其有利的一面,我们既不要一概排斥食品添加剂,也要反对滥用食品添加剂。事实上三聚氰胺、苏丹红,不是食品添加剂,而是非法填充物,这些事件使消费者误解了食品添加剂,由于食品添加剂毕竟不是食物的天然成分,在食品添加剂中的确有少数毒性较大,这就需要人们对其是否许可使用和如何使用等做进一步的利弊权衡,且由于毒理学及分析技术的深入发展,原先认为无毒的添加剂有可能变为有毒的。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不可避免,所以在这个消费决定生产的时代,消费者的选择决定了生产者的行为。要想避免摄入大量食品添加剂,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购买新鲜天然的食品原料,花费一些时间,按照传统的方式,亲自动手制作健康的家庭食品。正文:在国际,由于各自的理解不同,各国对食品添加剂的理解也不同,2006年我国修订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6》将食品添加剂定义为: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具备增强食品感官形状,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营养强化剂、食品用香料、胶基糖果中基础剂物质、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也包括在内。

目前按来源划分食品添加剂可分为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按功能和用途划分已有的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酶制剂、增味剂、胶母糖挤出剂、稳定和凝固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食品工业用加工助剂。按食品添加剂的安全评价不同又可划分为a类、b类、c类。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的重要作用包括:

1.食品添加剂可保持和提高食品的本身营养价值。如食品添加剂中的营养强化剂,能够补充原始食物中营养成分的缺损,为身体提供更多的营养。而由于赖氨酸在谷物中含量比较低,因此就有了赖氨酸面包的出现;

2.其可作为某些特殊膳食用食品的必要配料或成分。例如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糖,我们就可以用低热量无营养的甜味剂木糖醇来代替;

3.食品添加剂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改进其感官特性。如在含油脂较多的食品中加入抗氧化剂,可以使这类食品在长时间的贮存过程中抵抗空气中氧的作用,防止其变色变味,产生油脂酸败,即“油味”、“油哈喇子味”。又如在饼干、面包和糕点中加入膨松剂可使这些食品变得酥脆柔软,从而达到改善其感官特性的目的;

4.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或者贮藏。如在食品中加入防腐剂山梨醇,能够有效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防止食品腐败变质,延长保质期,而其本身属于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参与人体正常代谢,最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几 乎无害。如果不用食品添加剂,我们在市场上就无法买到品种繁多、好吃便宜、耐贮藏的食品。

随着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的花样翻新越来越快,生产工艺也日渐繁琐,以满足人们对风味、色泽和口感的要求。同时,食品生产企业的加工工艺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合理改善,产量、保质期大为增加和延长。这一切,都离不开被誉为“现代食品工业灵魂”的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的定义虽提出不久,但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远古时期就有在食品中使用天然色素的记载,如《神农本草》、《本草图经》中即有用栀子染色的记载,早在东汉时期,就使用盐卤作凝固剂制作豆腐。在北魏时期的《食经》、《齐民要术》中亦有记载。从南宋开始,一矾二碱三盐的油条配方就有了记载,是老百姓早餐桌上物美价廉的食品。《论语》中也留下了古人对食物保鲜的最早观点,“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殪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如果那时有防腐剂,孔夫子就不用担忧食品腐败了。

世界范围内,公元前1500年,埃及用食用色素为糖果着色,公元前4世纪,人们开始为葡萄酒人工着色。最早使用的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是1856年英国人w.s 从煤焦油中制取的染料色素苯胺紫。

添加剂这一名词是随着工业革命应运而生的,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人们对食品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极大地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有关食品添加剂的知识和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食品添加剂也随之得到发展,至今为止,食品添加剂形成产业的时间已有百年之久。在中国,食品工业起步较晚,二十世纪60、70年代才稍有发展,80年代以后才迅速发展,进入20世纪后,发酵工艺生产的和天然原料提取的食品添加剂也迅速发展起来。1996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跃升为经济发展第一位,并持续以11%的速度增长,从而带动了中国食品发展。从食品的总量来看,1998年为137.4万吨,2003年达到287.97万吨,五年翻了一番。2004年食品添加剂产量突破了300万吨,比2003年增长14%,销售额达到345亿元,比2003年增长15%。从2000年到2004年,仅仅四年时间,添加剂的总产量增长了83.3%,销售额增加了67.5%,某些品种,如食品着色剂,具有非常惊人的增长速度。

由于中国食品供应的工业化进程大约在20年前开始,20年时间还不足以让中国建立完全可靠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和管理食品添加剂也相应较晚,西方工业化国家普遍用了一百多年。因此,走规模化经营之路是我国食品添加剂企业的发展方向。一般来说,工业化程度越高,对食品加工的要求就越高,加到食品里的非食用物质也越多。这其中有合法无害的添加剂,也有非法有毒的添加物。随着食品工业化日益加深,中国人也一天比一天更多地把生化技术制造出来的东西吃了下去。

关于食品添加剂的负面报道也越来越多:

2001年3月至9月,广东中洋饲料有限公司因购买“瘦肉精”生产猪用混合饲料,导致河源600多名市民中毒,成为震惊一时的大案。该公司原经理林清源被判有期徒刑4年。

2004年,阜阳发生劣质奶粉事件,12名婴儿因食用这种没有营养价值的“空心奶粉”而死亡,229名婴儿因此营养不良。劣质奶粉是用淀粉、蔗糖替代乳粉,奶香精调香调味而成。

2005年2月,英国食品标准局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一份通告:亨氏、联合利华等30家企业的产品中可能含有具有致癌性的工业染色剂苏丹红一号。随后,一场声势浩大的查禁“苏丹红一号”的行动席卷全球。最后,广州市增城区田洋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辣椒红一号的食品添加剂被认定为这次全球性食品安全事件的源头。

这些事件发生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理想的食品添加剂应该是有益无害的,但一概要求如此或绝对安全也不现实,而且毒理学及分析技术在不断提高,即使食品也并非绝对安全,实际上,国家许可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经过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整体安全性还是较好的,在正常用量下一般不会引起不良反应。为何如今有关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1.食品中加入非法添加剂,即把严禁在食品中使用的化工原料当食品添加剂使用。2.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即超出了强制性国家标准(gb2760-2007)所规定的某种食品中可以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范围。

如果问我们能否完全不用食品添加剂?答案显然是不能!如果真的不加入食品添加剂,只怕大部分食品都会难看、难吃、难以保存,或者价格高昂,消费者是无法接受的。其实,我们可以和食品添加剂“和平共处”。

我觉得我们看事物要一分为二,在加工食品中使用食品添加剂是难以避免的,在多数情况下是必要的。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该不该使用添加剂的问题,而是添加剂的使用量是否恰当,添加剂名单是否能即时更新。既不要一概排斥食品添加剂,也要反对滥用食品添加剂,在严格遵照国家有关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其安全性得到保障的条件下,最大限度消除其可能给人类带来的不利影响,尽量发挥其有益作用,同时要尽量使用更安全的添加剂。如果消费者想要不摄入更多食品添加剂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购买新鲜天然的食品原料,花费一些时间,按照传统的方式,亲自动手制作健康的家庭食品。

参考文献《食品添加剂》

刘钟栋主编

东南大学出社

《食品添加剂》

周家华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食品添加剂应用技术》

阮春梅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食品添加剂新产品与新技术》陈正行狄济乐编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