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怎样进行识谱教学设计(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3 21:50:54 页码:14
怎样进行识谱教学设计(5篇)
2023-03-23 21:50:54    小编:李耀Y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怎样进行识谱教学设计篇一

内容摘要:识谱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鉴赏音乐、歌唱、乐器演奏和创作活动等都需要乐谱加以记录和表达。我们要进行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不是简单机械地训练,而是应该运用各种手段让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让这种训练隐藏于各种活动之中,蕴含在各种情境教学当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地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

关键词:识谱 兴趣 音乐游戏 乐器演奏

音乐课程改革并未丢弃对学生的识谱要求,这就要求音乐课中要进行识谱教学,并且应将识谱教学与音乐审美体验相结合。新课标中的 “音乐审美体验”、“淡化音乐知识技能”,并不是舍弃音乐课堂上的识谱教学,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吴斌先生提出: “我们的学生要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自觉地学习音乐知识”;“在充满乐趣、积极参与的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自然而然地掌握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在优美动听、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识谱”。

一、说音乐故事,从故事中认识音符

听故事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事情。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是音乐课程标准的十大基本理念之一。引导学生学习音乐首先兴趣是主导。在湘教版第三册中有七个音符、唱名及音阶等音乐知识的学习,这是我们学生在音乐课第一次接触音符,但是要在一课中就要学生都记住七个音符肯定是由困难的,首先让学生知道了解。我利用教材内容上的介绍音乐故事美国电影《音乐之声》开始。我在教授这一课时,首先给同学们听赏电影插曲《do re mi》,在动听的歌声之后给同学们简单介绍了这个故事,同学们对这个电影感兴趣了,我放了其中一段故事中介绍七个小孩,家庭教师给他们分别取名为七个音符。同学们一下子从这个故事中认识了七个音符,并且有了印象。

二、利用柯尔文手势,进一步学习音符。

接下来该熟悉这七个音符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利用视觉手段,用手势在空间表示位置和运用方向,使这些抽象的音符有自己的形象特点,并且听辨音的高低,从而唱准每一个音。老师边讲边带学生做,之后老师用《do re mi》的音乐,让学生边做手势来表示听到的音,教学碟中的音乐速度很快,老师可以弹奏音乐让学生做其中的几个音符,比如歌曲中出现1(do),3(mi),5(sol)的地方,就让学生专门听辨这三个音符,只在听到这三个音的地方做出手势。

三、利用教材中游戏活动,在互动中巩固音符学习

音乐游戏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当学生认识了音名之后,设计一些音乐游戏,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进一步熟悉音名唱名、巩固音高。如二年级上册“找朋友”的游戏:请14个小朋友,头上戴着写有七个音符和对应唱名的头饰,让学生在一段《我的朋友就是你》的音乐中,随乐走动,音乐声停,学生的脚步也停止,要求找到相对应的哪个音符和唱名是一对好朋友,并一起手拉手。游戏还可以多种玩法,可以老师和学生找朋友、一对二的找朋友,还可以分小组找朋友。这时,老师再请学生一起来唱唱。再如在二年级上册游戏“小鸟小鸟飞回家”:在前面课的音符认识中学生们对音阶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个游戏主要是让孩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如:我说、唱、弹一个音,然后让小朋友找到写有相应音符的小鸟,并把这只小鸟贴在写有相应音符的小屋上。也可以每组的学生都当小鸟,小鸟手持音符卡片带小鸟头饰,教室里可设置音乐树、小鸟窝,创设相应的音乐情境,让学生们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参与游戏。老师充当“鸟妈妈”唱第一句,召唤小鸟,小鸟听到鸟妈妈的召唤唱着歌曲,排好队准备回家,各组可以轮流进行。

在三年级上册有以《闪烁的小星》做“唱唱跳跳”的游戏,歌曲围绕音符中的1(do)到6(la)六个音符,唱到哪个音符,学生们就按节奏跳跳这个音符,还有“跳格子”游戏:在音乐教室的地板上画上九个格子,格子中间贴一个音符,它们分别有6(la,)、1(do)、2(re)、3(mi)、4(fa)、5(sol),还有音乐符号休止符(0)的认识。游戏开始前分组让小朋友在格子上跳一跳,唱一唱(跳到哪个格子就唱出这个音,老师在琴上弹出这个音,帮助学生唱准它)。游戏分两人一组或几人一组进行,一个小朋友分别唱出几个音名,另一个或几个小朋友就跳到格子中;还可以边跳边做柯达伊手势模唱。还可以老师弹琴,让学生听出单音,迅速地跳到格子中。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使学生的视唱能力和听音能力不断提高,而且他们兴致高。

三年级下册还有一个游戏活动“唱唱跳跳拍拍”有了音高的加入,还有低音5,请学生带上音符头饰,以歌曲《小乌鸦爱妈妈》为例,唱到哪个学生头饰上的音,谁就按节奏跳一跳,这样不仅有音符的巩固学习,还有节奏的练习。

三、结合乐器教学、在吹奏中学习音符

乐器进课堂是识谱教学的最佳实践活动,学习器乐演奏的过程,同时也是识谱的过程。是学生不仅能正确地奏出乐谱中的各种音符,还能通过反复的听音训练,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地增强识谱能力。湘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在三年级上册中就开始了竖笛的认识,之后借用《乃哟乃》中简单的1(do),3(mi),5(sol)三个音符,请学生吹奏1(do)、5(sol),学生们不仅不会觉得音符的进一步巩固学习的乏味,反而是在吹奏练习中慢慢熟悉了1(do)、5(sol)两个音符。在三年级下册中继续了竖笛吹奏,在歌曲《牧童谣》中去熟悉6(la,)、2(re)、3(mi),学生往往认为识谱是较难的,但自从学会吹竖笛后,我发现学生的识谱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借助歌曲的旋律创编,巩固音符学习 在歌曲的学习中,教材中有很多较简单的歌曲,有些是用来做为音乐游戏或是进行歌表演的歌曲,这一类歌曲音符不多,歌曲节奏不复杂,这些歌曲学生们往往听了几遍就能自己唱了,这时我把这些歌拿出来让学生们唱唱谱,他们是很乐意的。比如三年级上册中《乃哟乃》,整首歌曲围绕1(do),3(mi),5(sol)三个音符进行编曲,请同学们想想这三个音可以进行一些怎样的组合唱,歌曲虽简单但并不枯燥,唱起来也朗朗上口。还可以结合竖笛吹奏创编的伴奏谱,不仅巩固了吹奏练习,也使整个学习活动在***谱、吹竖笛中来感受歌曲中土家儿童的愉悦和欢乐。

识谱教学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并不是单一的,识谱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感受、理解、表现以及创造音乐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我们在识谱教学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选择形象生动、简便可行、适合小学生特点的音乐游戏和一些综合性的活动有效地调动学生识谱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求最佳教学效果,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音乐活动中,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学习音乐。

怎样进行识谱教学设计篇二

标题:(中小学音乐识谱教学研究(小学版))作业

一.简述识谱教学策略有哪些?

二.结合教学实例,说说如何在歌唱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

答题内容:

答: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识谱唱谱教学不容忽视。《新课程标准》指出: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有一定程度的识谱能力。教会孩子们识谱,能使他们的音乐兴趣更好的得以持续与发展,为他们进一步感受和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与手段才能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有效的识谱学习呢?

一、多重感官,感受音高节奏

1、听音乐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所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依赖于听觉。由于这种特征,就决定了在音乐教育中,发展听觉是最重要的事情。学生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能力感受能力(节奏感、音高感、旋律感等)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因此学谱的基础也应该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

2、看音乐

非语意性是音乐的另一个特点,因此音乐的音高、节奏等要素具有抽象性,无法用语言去描述,更拿不了尺子去给它量高低长短,它在实践中又稍纵即逝,因此学生对音的高低节奏的概念相对模糊。小学阶段的孩子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所以一个具体的形象更能另他们接受。图谱中蕴含着旋律的高低、走向、声音的长短、强弱,大大帮助学生对旋律有更明确的感受。把音乐线条画出来是新教材中常见的一种手段,它把音乐变得“有迹可寻”,将音乐用这样明确的线条表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同时感受了乐曲。

3、比划音乐

柯达伊手势利用视觉手段,用手势在空间表示的位置和运动方向,帮助儿童感觉和辨别音的高低,是抽象的音高概念具有了一定的形象特征。教学中,教师还可用手势的“暗示”(细微的升高或降低的调整)来帮助儿童唱准音高。枯燥单一的练习音高,学生很快就会反感。根据孩子好动的年龄特征,利用柯达伊手势,帮助学生进行音阶练习和音高训练,培养音准能力,是提高识谱教学效果的好方法。新教材在三年级时就逐步的引进柯达伊手势。平时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一边唱音阶一边比划手势,有时再穿插“一个人比划一个人唱”的游戏,或者在比划手势的速度上进行加快等等方法,尽量不让学生感到练习乏味。孩子天生都是好动的,所以依照这一阶段孩子的年龄特征,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汇总动动手指,应该能够事半功倍!

二、形式多样,培养识谱兴趣

1、通过游戏激发识谱兴趣

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自制力弱的特点,我就从趣味、新颖的游戏入手,使其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让他们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于是我设计了很多的游戏,帮助低段学生认识音符,识别音符的唱名和时值,将学生领进门。

2、运用多媒体辅助识谱教学

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以其独特的魅力,高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新教材配套的教学光盘中自带了有关音高节奏的游戏,这些游戏在课堂中享有很高的人气,学生百玩不厌。而且光盘里激励性的评价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激情。

3、乐器进课堂提高识谱兴趣

学习乐器对增强识谱能力有极大的帮助,而且能丰富课堂内容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选择器乐品种是,我们要注意面向全体的原则,首先要考虑演奏技巧不是很高、便于集体合奏教学的、有固定音高或音准比较容易把握的乐器,如打击乐器、口风琴、竖笛、口琴等。低年级以打击乐器(如木鱼、沙球、三角铁、响板等)为主,帮助学生解决节奏方面的问题,即使再简单的器乐演奏也是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学生对谱子有更深的认识,学生更能注意谱子的各个音乐要素。其次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自制打击乐器来演奏,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激发学习的兴趣。这样,让学生在演奏中潜移默化地建立准确的节奏概念,加深学生对曲谱的认识,从而培养他们的识谱能力。

4、利用创编旋律来提高识谱能力

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音乐学习的各个环节,这其中也包括识谱教学。不要把识谱定位在旧观念中死死板板地唱着书上的谱子,我们也可以唱学生自己创编的谱子。创编后一定要有反馈,有展示作品的创作才是真正有实效的创作,同学们通过反馈自己创编的旋律,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识谱唱谱能力。而因为是自己创编的旋律,学生就完全沉浸在乐趣与自己的成就感之中学习简谱,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循序渐进,巩固识谱成果

将音乐简而言之:就是七个音反复捣鼓来捣鼓去,可是要孩子们唱会这七个音真有这么难吗?其实识谱教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要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地螺旋式上行,有的放矢地进行识谱教学,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实现目标。俗话说“贪多嚼不烂,欲速则不达”,孩子视唱更是如此,一次不能引入太多音,七个基本音级要一个一个地引进。在新教材中我深深的体会了这一点:它不像老教材到了高年级之后,在每一课的练练环节中突然冒出一些长长的乐句要求学生进行视唱,学生马上被难倒了。而是不显山不露水地将识谱学习隐藏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不经意间、慢慢地学生就学会了,这样孩子学起来负担不会太重,而且效果也较好。

1、先节奏后音准

2、先唱词后唱谱

3、先唱拼音,再唱“数字”

4、先乐句,后乐曲 正所谓“殊途同归”,我们可以寻找更多的方法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手段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打破陈规,用全新的思维方式,在识谱教学真正有量、有质、有实效!

答:识谱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实际的音乐课堂中,教师应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从而使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得以持续与发展,为他们进一步感受和学习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此,就要强化听的感觉,利用创编旋律来提高识谱能力,把识谱教学融入音乐实践活动中。在低年级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对识谱这种意识还没有形成,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对学生的识谱能力进行培养,从连贯的唱音节开始,逐渐的让学生认识音符,不管音符怎么出现他们都可以很快的认识这个音符是什么,其次在进行识谱的训练,从简单的到复杂的这样循序渐进的开展。低年级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积累少,虽然对于音高有一定的概念,但枯燥的识谱效果不好。可以结合简单易学的歌曲进行识谱教学,先学会演唱,再进行唱名的教唱,有利于激发学生识谱视唱的兴趣和积极性!

怎样进行识谱教学设计篇三

浅谈识谱教学

小学音乐课要针对小学生求知欲强、可塑性强、理解力差、坚持性差的特点,依据大纲要求,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地制定教学计划,确定音乐教学进度中识谱的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识谱教学。

一、培养学生识谱兴趣

1.采用多种形式的游戏法,帮助学生认识音符,识别音符的唱名和时值。

如,游戏l《音乐树》:将乐谱写在各种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水果卡片上,把这些“水果”挂在“树”上,游戏开始后,让学生取下后唱出卡片上的音符。

游戏ⅱ《给小动物找家》根据不同动物的叫声特点来确定相应的音符和节奏。

如,小猫

3、小狗ii小鸡77

7、小鸭66 66,公鸡5 5.等,游戏时,要求学生把─────这些音符送到小动物的家中,再唱出动物背面的音符,唱对了就算找到了家,请他进家门。

2.在认识唱名、音位、音高的基础上,进行听辨单音的练习。

如,游戏《小鸟飞》:请几位学生分别做小鸟,手拿或头戴小鸟的图片、头饰,边飞边听音乐。当飞到黑板前时,听到老师弹什么音,就把“小鸟”放到线谱相应的位置上,排完后把黑板上的音符唱一遍。也可配上节奏唱。

此外,还可利用《卡片组音游戏》、《唱名填空法》等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的音符。

二、采用多变手段进行识谱教学

1.先学歌曲,再识谱。学生通过听老师范唱或录音机演唱,把所学的歌听熟,并能整首跟唱后,再让学生视唱曲谱。这样学生在会唱歌的基础上,对歌曲的旋律有了一定的印象,再视谱进行视唱,有利于学生识记音符在线谱上的音高位置。

2.先学节奏,整首识谱。识谱教学很重要的一点,是加强节奏、节拍的训练。如果学生能正确地掌握歌曲的节奏,又能准确地把握节拍的强弱规律,然后再进行整首识谱就容易多了。如歌曲《剪羊毛》的附点音符比较多,是本课的难点,我们先训练附点节奏的读法、打法,再将整首歌词按节奏朗诵。用听唱法学习全曲旋律的曲谱,这样学生学得较快,也不易错。

3.先攻难点,再识谱。在整首歌曲中,有些乐句旋律较难一些,学生不易掌握和学习,如果把这些部分加以重点讲解和练习,突破难点后再进行全曲视唱歌谱,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分句、分段逐一识谱。以乐句为单位进行视唱练习,或先学一个乐段后,找出乐句与乐句,乐段与乐段之间的相同点,通过比较再进行识谱学习。

三、视听结合,训练音准,提高识谱能力

识谱教学的重点不在于理论,而在于视唱实践,我们可以利用趣味识谱,帮助学生进行视唱练习。如在旋律视唱方面可进行顺唱(从头至尾)、逆唱(从尾至头)的练习;变换小节视唱练习:即由学生将卡片任意放进空的小节内,接成曲调视唱,卡片变动位置接成新曲调再视唱;3、5、6、7由学生按指定的拍子,组成曲调进行视唱。

四、结合器乐教学,强化识谱 乐器引进课堂是识谱教学的最佳实践活动,学习器乐演奏的过程,同时也是识谱的过程,通过电子琴的弹奏和竖笛等乐器的吹奏,使学生不仅能正确地奏出乐谱中各种音符,还能通过反复的听音训练,使学生在多听中潜移默化地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地增强识谱能力。

另外,利用柯达伊手势,帮助学生进行音阶练习和音高训练,培养音准能力,是提高识谱教学效果的好方法。总之,我们在识谱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团材施教。

多应用形象化、直观化、生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运用讲、认、唱、听、记等教学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识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争取最佳的识谱教学效果。

怎样进行识谱教学设计篇四

浅谈识谱教学

【摘 要】识谱教学是音乐教育中双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它教学内容互相联系、密不可分,但不可否认的是识谱教学也是长期困挠众多音乐教师的一个难题。其主要原因就是识谱教学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一种机械技能训练的感觉,枯燥而乏味。从实际教学中看来,许多学生感到最头疼的是学识谱;唱歌谱最没意思,对学习识谱兴趣淡漠。那么,如何把这一重要的基础教学从负面扭转过来呢?本人在多年的识谱教学中,领悟了一点微薄的知识。【关键词】 识谱 听赏 素质教育

一、培养学生识谱兴趣

1、音乐与数学相结合。数学中是用阿拉伯数字1、2、3、4来 进行数学的运算。而音乐的简谱也是用阿拉伯数字1、2、3、4来表达音调。虽然都是用1234来书写,但数学的数字可以是无穷大的,没有局限性。而音乐只用1234567 七个字,并分别把它唱成do、re、mi、fa、sol、la、xi,通过这七个音的不同组合,可以构成声乐的长短,音调的高低。因为小学阶段一周才两节音乐课,有时候这节课记住了,下节课又忘记了,与数字相结合的话,就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展开联想,加强巩固。

2、采用多种形式的游戏法,帮助学生认识音符,识别音符的唱名和时值。如,游戏《音乐树》:将乐谱写在各种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水果卡片上,把这些“水果”挂在“树”上,游戏开始后,让学生取下后唱出卡片上的音符。又如游戏《给小动物找家》根据不同动物的叫声特点来确定相应的音符和节奏。如,小猫

3、小鸡77

7、小鸭66 66,公鸡5 5.等,游戏时,要求学生把这些音符送到小动物的家中,再唱出动物背面的音符,唱对了就算找到了家,请他进家门。

3、在认识唱名、音位、音高的基础上,进行听辨单音的练习。如,游戏《小鸟飞》:请几位学生分别做小鸟,手拿或头戴小鸟的图片、头饰,边飞边听音乐。当飞到黑板前时,听到老师弹什么音,就把“小鸟”放到线谱相应的位置上,排完后把黑板上的音符唱一遍。也可配上节奏唱。此外,还可利用《卡片组音游戏》、《唱名填空法》等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的音符。

二、采用多变手段进行识谱教学

1、先学歌曲,再识谱。

学生通过听老师范唱或录音机演唱,把所学的歌听熟,并能整首跟唱后,再让学生视唱曲谱。这样学生在会唱歌的基础上,对歌曲的旋律有了一定的印象,再视谱进行视唱,有利于学生识记音符在线谱上的音高位置。

2、先学节奏,整首识谱。识谱教学很重要的一点,是加强节奏、节拍的训练。如果学生能正确地掌握歌曲的节奏,又能准确地把握节拍的强弱规律,然后再进行整首识谱就容易多了。如歌曲《剪羊毛》的附点音符比较多,是本课的难点,我们先训练附点节奏的读法、打法,师可以让学生先拍小鸭走路的节奏xx xx,然后说,小鸭子走路一不小心扭了一下脚,于是它就会xx xx的曲谱,这样学生学得较快,也不易错。

3、攻难点,再识谱。

在整首歌曲中,有些乐句旋律较难一些,学生不易掌握和学习,如果把这些部分加以重点讲解和练习,突破难点后再进行全曲视唱歌谱,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句、分段逐一识谱。

以乐句为单位进行视唱练习,或先学一个乐段后,找出乐句与乐句,乐段与乐段之间的相同点,通过比较再进行识谱学习。

三、视听结合,训练音准,提高识谱能力

识谱教学的重点不在于理论,而在于视唱实践,唱是“听”“辨”的目的,也是音乐教学效果的再现。在听、辨的基础上进行视唱我们可以利用趣味识谱,帮助学生进行视唱练习。如在旋律视唱方面可进行顺唱(从头至尾)、逆唱(从尾至头)的练习;变换小节视唱练习:即由学生将卡片任意放进空的小节内,接成曲调视唱,卡片变动位置接成新曲调再视唱;3、5、6、7由学生按指定的拍子,组成曲调进行视唱。

总之,我们在识谱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团材施教。多应用形象化、直观化、生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充分运用讲、认、唱、听、记等教学手段,有效地调动学生识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争取最佳的识谱教学效果。

怎样进行识谱教学设计篇五

怎样进行识谱教学

怎样进行识谱教学

戏曲传播方式是口传心授、一代一代相传的。如今记谱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出现了文字普、工尺谱、减字谱等等,但是他们流传时间并不是太长。例如,唐代音乐只有曲名,是没有谱子来记录它们的。这些乐曲只记录弹法,因此导致很多音乐流失掉,并且旋律的高低、具体弹法也是很难分辨的。对于从事音乐工作的人来说,基本的识谱和乐理知识还是需要懂得的。但是,在我们日常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很多音乐教师在识谱教学的认识上还存在着种种误区:

1.识谱不等于识字。1997年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来中国进行考察,对中国音乐老师进行了三点批评。第一,音乐老师对音乐教育的关注点单一,只关注识谱问题,没有关注音乐,这是中国音乐教育目前遇见的最常见的问题;第二,教学内容单一,一堂课所讲授的歌曲太少(或听或唱);第三,教学方法单一,老师讲学生听。这是发生在课改之前的事情,课改之后有了很大转变,教学内容增加了、关注点不再单

一、学习方式也有所转变(合作、探究)。但还是有一部分老师把其他教育理论照搬到音乐教学当中,特别是语文,对识谱的“识”字,认为识谱是和识字相等同的,这是音乐教学不允许出现的错误。一般人认为,识字是可以理解文章的感情,可以通过文字阅读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文章中明确的概念和内容,而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就是不适用的。例如:贝多芬的交响曲总谱是不能“阅读”的,如果不听音乐的话,很难在总谱上找到有用的信息。对于大众来说,一般不具备阅读总谱的能力,阅读总谱是需要具备良好的读谱基础、转调乐器、和声、内心听觉等能力。这些能力是大音乐家才具备的,一般人很难做到。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没有声音音乐就不存在了。识字是确定性的,我们可以通过文字看到作者的思想,而音乐具有非语义性,只看乐谱是不能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因此,音乐老师不能把识谱当成识字来看待,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需要我们加以区分。

2.识谱不是学习音乐的金钥匙。不要认为教会学生识谱的本领,就是教会学生学习音乐的方法,并成为他们以后终身学习音乐的重要内容,认为学会识谱就会懂得音乐创作、音乐欣赏。音乐教育的难点是识谱问题,但人类获得音乐的途径并不是通过识谱进行的。对于大多数公民来说,他们终身的学习是不依赖于识谱教学的。每个人都会唱歌曲、欣赏音乐,在听的过程中记录大量的音乐旋律,但这些音乐旋律并不是通过识谱来记忆的,而是通过听、模仿、弥漫、欣赏、强化、体验等方式进行音乐旋律的记忆。识谱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困难,我们可以通过简谱的方式进行教学,简谱会很容易让人接受,而五线谱是非常复杂的读谱方式,即使在西方国家这也是一门很难掌握读的读谱方法。因此,识谱对学习音乐来说只是一种手段,而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才是音乐教育的重点。音乐要素俗称音乐语言,音乐语言是表达音乐情感的语言,是与所谓的“识字”相对应的,乐谱记录的是音高、节奏,谱子只是记录音乐的一种符号,像一些韵律、风格是记录不出来的,这些需要演奏者通过弹奏表达出来。

3.音乐的语言就是音乐要素。音乐真正的核心能力就是对音乐要素的感知、表达能力。音乐的表达是通过和声、音色、节奏、旋律、力度、速度进行的,这才是音乐教学的关键。音乐的情感并不是通过读谱就能体会到的,任何人都不可能通过读谱产生这种感觉。课程改革之后,把音乐要素提到这么高的位置上是有一定原因的。之前,音乐审美与识谱教学是相脱节的,但课改之后做到了两者同一进行教学。

一、《课程标准》中对识谱的要求

在音乐感知中进行识谱,在音乐实践中应用乐谱,识谱的过程是在实践中进行的,老师们也可以在听觉感知上进行教学。在音乐实践中运用乐谱,不能单单进行识谱的练习和技巧的训练,而完全脱离音乐。单学识谱技能是非常困难的,而在学习器乐、声乐中进行识谱教学,是相对容易的,学生会在无意识中学会识谱。1-2年级的学生对待识谱采用唱名模唱法;3-6年级的学生跟着钢琴进行视唱;7-9的学生可以较为顺畅的进行识读乐谱。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学校、地区进行不同的教学,但课标是全国都应该达到的标准,是最低的基础。

二、关于识谱教学的几个观点

记得1931年美国穆塞尔在《音乐教育心理学》中说到:“识谱是在音乐教学中顺带进行的,而不是把它当做目的的本身。”他的观点奠定了美国对识谱教学的基本看法。大多数儿童是在唱、奏等愉快的实践活动中进行识谱学习的,而不是通过单纯的训练获得的。开威尔马赛是在调查实验报告中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单纯的训练识谱是徒劳的。乐谱只是记录音乐的工具,乐谱本身并不是音乐。因为乐谱是非音乐的体验,乐谱是给演奏者提供的,也是给专业音乐家提供的,作为文献的一种手段、方法。建议老师在上音乐欣赏课时适当的阅读总谱,会对音乐课堂的教学有一定的好处。

音乐教师不要在识谱教学上面浪费大量的时间,识谱的观念也和社会认同有关联,不要用识谱能力评价学生的音乐能力。并不是说不识谱就不能成为音乐家,有很好的音乐修养就可以。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不能在一年级就进行唱名的教学,这样是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的,这也是超出大纲要求的。

三、识谱教学的基本方法

技能分为两个方面:歌唱和记谱。识谱教学的作用还是大于歌唱技能的,乐器演奏过程中能够做到顺畅的演奏就必须具备良好的音乐基础。但对待识谱教学要坚持有序的、可发展的、系统的教学观念,识谱依然是我们教学中比较重要的教学环节,以下是关于识谱的一些方法。

识谱与识字有本质的区别,识谱的学习和从学说话到识字的过程相近。就以学习方面来说,学习音乐和学习英语有些相似,英语也主要在于听上,训练学生敏锐的听力、表达能力;而与美术的学习方式是相反的,美术训练学生的视觉。在从学说话到识字的过程方面,一定先学会说话才学会认字的,说的过程也是模仿的过程。

学习识谱的过程基本是唱名模唱-唱名背唱-认识唱名-按节奏唱唱名-识读乐谱。首先从唱名模唱开始,就是所谓的唱谱子,接着把模唱的旋律通过多次练习熟记心中,然后认识唱名,最初的认识唱名是从sol、mi、la开始的,因为他们是最容易掌握和唱准的音区,接下来按照节奏进行读谱,在五年级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

在识读乐谱需要注意两点:欣赏领先、节奏领先。识谱的难点是节奏,节奏的复杂性带来识谱的复杂性。所以,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要重视对他们节奏感的培养。先固定后移动,do在线上也在间上从读谱教学的基本要求、标准到具体的教学方法都我们进行了一个引领和指导。要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读谱,在音乐情景中进行识谱。我们观看了很多国内外的先进教学方法,他们都是从节奏开始入手,然后再进行识谱的教学。对于读谱学习应该从模仿开始,音乐的学习要从感性到理性,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