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影像科年度质量控制工作计划(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3 21:55:28 页码:10
影像科年度质量控制工作计划(五篇)
2023-03-23 21:55:28    小编:李耀Y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篇,展开新的旅程,该为自己下阶段的学习制定一个计划了。怎样写计划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计划应该怎么制定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计划书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影像科年度质量控制工作计划篇一

影像科质量管理制度

1、影像科以医疗质量管理为核心,质量管理贯穿全科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

2、科室内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和保证体系,科主任作为医疗质量第一责任人,领导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医疗质量管理小组行驶指导、检查、考核、评价和监督职能,科主任全面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工作。

3、影像科质量管理组织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和医疗工作的实际,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方案。

4、质量管理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质量管理科学指标、规划、措施、效率评价及信息反馈等。

5、加强全体员工质量管理知识教育,全科人员要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人人参加质量管理活动。

6、质量管理工作应有文字记录,并由质量管理组织或专人形成报告,定期向医院。

7、对质量工作平日要进行质量监督控制,时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评比,促进各项质量不断提高。

8、每月在科室开展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会议一次,全科工作人员在科主任的带领下,对上个月的技术质量管理情况及诊断报告审核情况进行汇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吸取经验,进一步改进。

9、不定期对科室人员进行质量安全管理教育,并考核记录存档。

影像科年度质量控制工作计划篇二

影像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

为加强放射科影像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保证放射科诊断质量和医疗安全,落实“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参照湖南省卫生厅下发的《放射影像质量保证方案》,特制定本院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方案。

一、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组织和人员职责分工

1、各级医院放射科应建立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放射科技师、影像设备维修人员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般由5—7人组成。

2、放射科常规x射线统一管理,放射科主任负责影像质量保证方案的全面实施,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核查。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成员中,影像设备维修人员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影像设备正常运行,保证影像设备运行稳定,参数准确,发生设备故障及时检修。技师负责x射线检查和扫描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影像诊断医师负责诊断操作的质量控制和影像诊断质量报告的控制。

3、各种设备日常保养责任落实到人

二、放射科工作人员准入要求:

1、从事x射线医师和技师人员应经上岗培训,取得执业医师证和放射工作人员证方可上岗。

2、从事放射诊断应有执业医师资格。技术人员应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已取得技师资格。

3、从事放射诊断和技术人员应经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合格,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三、影像质量评价制度

1、科内放射技术质控每周一次。核查x射线摄片体位是否符合标准:胶片尺寸统一,影像放大比例统一,不同时期检查,图像放大比例前后一致。评价影像质量,分析不合格片和差级片原因,提出改进办法。

2、在日常诊断读片的同时,从诊断角度,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发现图像质量不能满足影像诊断,技师与技术人员沟通,提出改进建议。

3、根据诊断报告书写要求,每月一次抽查诊断报告质量。

4、技师或医师日常工作中发现质量问题应逐级报告,上级技师或医师要求技师及时处理。如质量问题较多,或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由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研究解决。

5、定期进行放射诊断与临床手术、病理或出院诊断随访对比,一般每年不少于6次,统计影像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分析误诊漏诊原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正确性。

四、影像质量评价标准

(一)x射线影像质量标准

1、一般要求

(1)检查器官和结构在检查范围内可观察到。主要结构、解剖结构、解剖细节清晰辨认,影像能满足影像诊断要求。

(2)照片中的诠释齐全、无误、左右标志、检查号、检查日期、检查医院、被检查者姓名、性别、年龄、图像放大比例或比例尺等信息完整。正确放置铅号码,以分辨前后位或前位。(3)所用胶片统一,胶片尺寸合理,分隔规范,照射野大小控制适当。成人胸片不小于11x14英寸,成人四肢不小于10x12英寸。(4)图像放大比例一致:正位片、侧位片或斜位片放大比例不小于65%。

(5)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6)对辐射敏感的组织和器官应尽可能的屏蔽。(7)对不同检查部位的影像质量标准参照湖南省《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第五章第一节,x片影像标准。

2、优质片标准

(1)密度合适,(照片中诊断密度范围控制在0.25—2.0之间)。

(2)层次分明(不同部位要求不同)。

(3)摄影体位正确,被检查组织影像全部在照片上显示,重点组织界限清楚,脊柱应含相邻椎体,四肢应包括临近关节,肋骨应包括第1或第12肋骨,组织影像应符合正常的解剖投影,无失真。(4)无技术操作缺陷,无体外阴影,无污片、划片、粘片、水迹、指纹、漏光、静电等阴影。

3、良级片标准

优级片中有1项不足,但对影像诊断影响不大。

4、差级片标准

优级片中有2项以上不足,尚能用于诊断。

5、废片标准 不能用于诊断。

五、诊断报告书写格式和质量评价标准

(一)诊断报告书写格式参照湖南省《放射管理与技术规范》第七章第一节,诊断报告书写常规。

(二)诊断报告质量评价标准

1、良好的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格式符合《放射管理与技术规范》第七章,诊断报告书写规范。要求项目齐全,影像描写如实反映影像学改变,影像描述与诊断意见一致,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术语准确,字迹清析。

2、不符合影像诊断报告要求的:①影像描述与诊断意见矛盾;②书写过于简单;③用语不规范;④病灶主要象征未描述或描述错误;⑤字迹不清。

六、影像检查过程的质量控制

(一)放射科登记人员

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检查目的和要求,核实收费,正确登记检查编号,登记或将所有资料输入电脑。发放诊断报告时再次核对。

(二)检查技术人员

首先顺序开机,检查设备是否完好;仔细核对申请单,检查目的和要求,目的和要求不清时主动与临床开单医师联系。核对被检部位准确无误后进行检查。完成检查后观察影像质量是否良好,是否符合临床申请要求和影像诊断要求。

(三)诊断医师:

核对申请单,检查目的和要求,核对申请单、影像资料和报告单资料是否统一,观察影像质量是否符合诊断要求,诊断报告书写完成后应再次检查。

4、相关资料的记录、保存

(一)放射科设备使用日志、设备维修情况、每周一次的科内放射技术质控、每月一次的诊断报告质量抽查、日常诊断读片、放射诊断与手术、病理或出院诊断随访讨论应有专门记录本记录或有电子文档记录。

(二)摄片操作者要签名。

(三)电子文档、数字影像资料做好双备份。

(四)申请单、报告单、电子文档、影像资料等保存15年。

5、医疗安全的保证

(一)控制诊断质量,避免漏诊、误诊,提高准确率。

(二)对于重危病人,在技术检查和诊断性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对病人生命体征,必要时临床医师陪同检查。对于脊柱外伤病人,摄片检查过程中,要注意正确搬动体位,避免脊髓损伤。颅底骨折禁止摄颏顶位。

(三)加强应急能力:x射线造影室配备急救药品和急救用品,放射科医务人员具有对造影剂过敏反应的处理能力。

(四)放射科信息安全的保证,已实施数字化、信息化的放射科资料的查阅、修改、打印、拷贝等应设置权限;内部网络的开放应予控制;坐好资料备份。

6、影像检查设备的质量控制

(一)日常维护:普通x线检查设备,每日开机后先检查机器是否正常,有无提示错误等,如有必须先排除。对于x射线机使用前必先预热球管后才能工作

(二)设备定期维护(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设备机械性能维护,各机械限位装置有效性检查,各种运动运转检查,操作完整性检查。设备电气性能维护,各种应急开关有效性检查,曝光参数(kv、ma、mas)检查。状态检测:每年一次,由具备相关资质的机构进行检测

7、放射科质量控制小组负责对放射科的质量控制。

成员名单: 组长:吴坤群

成员:石耀文 石进柳

周多智 潘天虎

麻秀丽 吴文将 影像科

二o一三年五月二十日

影像科年度质量控制工作计划篇三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

为加强放射科影像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保证放射科诊断质量和医疗安全,落实“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参照江西省医院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方案,制定本市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方案。

一、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组织和人员职责分工

(一)各级医院放射科应建立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应包括高年

资影像诊断医师、放射科技师、影像设备维修人员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般由2—5人组成。

(二)放射科常规x线统一管理,放射科主任负责影像质量保证方案的全面

实施,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核查。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成员中,影像设备维修人员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影像设备正常运行,保证影像设备运行稳定,参数准确,发生设备故障及时检修。技师负责x线检查扫描过程的质量控制。影像诊断医师负责诊断操作的质量控制和影像诊断质量报告的控制。

(三)各种设备日常保养责任落实到人。

二、放射科工作人员准入要求

(一)从事x医师和技师人员应经上岗培训,取得x医师和放射科工作人员

证。

(二)从事放射科诊断应有执业医师资格。技术人员应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已取得技师资格。

(三)从事放射诊断和技术人员应经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合格,取得放射工作

人员证。

三、影像质量评价制度

(一)室内放射技术质控每周一次。核查x线摄片体位是否符合标准:胶片

尺寸统一,影像放大比例统一,不同时期检查,图像放大比例前后一致。评价影像质量,分析不合格片和差级片原因,提出改进办法。

(二)在日常诊断读片的同时,从诊断角度,对影像质量进行评价,发现图

像质量不能满足影像诊断,技师与技术人员沟通,提出改进建议。

(三)根据诊断报告书写要求,每月一次抽查诊断报告质量。

(四)技师或医师日常工作中发现质量问题应逐级报告,上级技师或医师要

技师处理。如质量问题较多,或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由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研究解决。

(五)定期进行放射诊断与手术、病理或出院诊断随访对比,一般每年不少

于6次,统计影像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分析误诊漏诊原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正确性。

四、影像质量评价标准

(一)x影像质量标准

1.一般要求

(1)被检查器官和结构在检查范围内可观察到。主要结构、解剖结构、解剖

细节清晰辨认,影像能满足影像诊断要求。

(2)照片中的诠释齐全、无误、左右标志、检查号、检查日期、检查医院、被检查者姓名、性别、年龄、图像放大比例或比例尺等信息完整。正确放置铅号码,以分辨前后位或前位。

(3)用片统一,用片寸合理,分隔规范,照射野大小控制适当。成人胸片不

小于11x14英寸,成人四肢不小于10x12英寸。

(4)图像放大比例一致:正位片、侧位片或斜位片放大比例不小于65%。

(5)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

(6)对辐射敏感的组织和器官应尽可能的屏蔽。

(7)对不同检查部位的影像质量标准参照浙江省《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

第五章第一节,x片影像标准。

2.优质片标准

(1)密度合适,(照片中诊断密度范围控制在0.25—2.0之间);

(2)层次分明(不同部位要求不同);

(3)摄影体位正确:被检组织影像全部在照片上显示;重点组织界限清楚;

脊柱应含相邻椎体;四肢应包括临近关节;肋骨应包括第1或第12肋骨;组织影像应符合正常的解剖投影,无失真。

(4)无技术操作缺陷:无体外阴影,无污片、划片、粘片、水迹、指纹、漏

光、静电等阴影

3.良级片准

优级片中有1项不足,但对影像诊断影响不大。

4.差级片标准

优级片中有2项以上不足,尚能用于诊断。

5.废片标准

不能用于诊断

五、诊断报告书写格式和质量评价标准

(一)诊断报告书写格式参照浙江省《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第七章

第一节,诊断报告书写常规。

(二)诊断报告质量评价标准

1.良好的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格式符合《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第七章,诊断报告书写规范。要求项目齐全,影像描写如实反映影像学改变,影像描述与诊断意见一致,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术语准确,字迹清析。

2.不符合影像诊断报告要求的:①影像描述与诊断意见矛盾;②书写过于简单;③用语不规范;④病灶主要象征未描述错误;⑤字迹不清。

五、影像检查过程的质量控制

(一)放射科登记人员

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检查目的和要求,核实收费,正确登记检查编号,登记或将所有资料输入电脑。发放诊断报告时再次核对。

(二)检查技术人员

首先顺序开机,检查设备是否完好;仔细核对申请单,检查目的和要求,目的和要求不清时主动与临床开单医师联系。核对被检部位准确无误后进行检查。完成检查后观察影像质量是否良好,是否符合临床申请要求和影像诊断要求。

(三)诊断医师:

核对申请单,检查目的和要求,核对申请单、影像资料和报告单资料是否统一,观察影像质量是否符合诊断要求,诊断报告书写完成后应再次检查。

六、相关资料的记录、保存

(一)放射科设备使用日志、设备维修情况、每周一次的室内放射技术

质控、每月一次的诊断报告质量抽查、日常诊断读片、放射诊断与手术、病理或出院诊断随访讨论应有专门记录本记录或有电子文档记录。

(二)摄片操作者要签名。

(三)电子文档、数字影像资料做好双备份。

(四)申请单、报告单、电子文档、影像资料等保存15年。

七、医疗安全的保证

(一)控制诊断质量,避免漏诊、误诊,提高准确率。

(二)对于重危病人,在技术检查和诊断性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对

病人生命体征,必要时临床医师陪同检查。对于脊柱外伤病人,摄片检查过程中,要注意正确搬动体位,避免脊髓损伤。颅底骨折禁止摄颏顶位。

(三)加强应急能力:x线造影室配备急救药品和急救用品,放射科

医务人员具有对造影剂过敏反应的处理能力。

(四)放射科信息安全的保证,已实施数字化、信息化的放射科资料的查阅、修改、打印、拷贝等应设置权限;内部网络的开放应予控制;坐好资料备份。

八、影像检查设备的质量控制

(一)日常维护:普通x线检查设备,每日开机后先检查机器是否

正常,有无提示错误等,如有必须先排除。对于x线机使用前必先预热球管后才能工作

(二)设备定期维护(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设备机械性能维护,各机械限位装置有效性检查,各种运动运转检查,操作完整性检查。设备电气性能维护,各种应急开关有效性检查,曝光参数(kv、ma、mas)检查。状态检测:每年一次,由具备相关资质的机构进行检测

九、放射科质量控制小组负责对放射科的质量控制。

成员名单:

组长:

成员:

影像科年度质量控制工作计划篇四

放射科影像质量控制方案

为加强放射科影像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保证放射科诊断质量和医疗安全,落实“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参照浙江省医院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方案,制定本市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方案。

一、放射科影像质量保证组织和人员职责分工

(一)各级医院放射科应建立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小 组成员应包括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放射科技师、影像设备维修人员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般由5—7人组成。

(二)放射科常规x线统一管理,放射科主任负责影像质 量保证方案的全面实施,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核查。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成员中,影像设备维修人员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影像设备正常运行,保证影像设备运行稳定,参数准确,发生设备故障及时检修。技师负责x线检查扫描过程的质量控制。影像诊断医师负责诊断操作的质量控制和影像诊断质量报告的控制。

(三)各种设备日常保养责任落实到人。

二、放射科工作人员准入要求

(一)从事x医师和技师人员应经上岗培训,取得x医师 和放射科工作人员证。

(二)从事放射科诊断应有执业医师资格。技术人员应有 中专及以上学历,或已取得技师资格。

(三)从事放射诊断和技术人员应经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合 格,取得放射工作人员证。

三、影像质量评价制度

(一)室内放射技术质控每周一次。核查x线摄片体位是 否符合标准:胶片尺寸统一,影像放大比例统一,不同时期检查,图像放大比例前后一致。评价影像质量,分析不合格片和差级片原因,提出改进办法。

(二)在日常诊断读片的同时,从诊断角度,对影像质量 进行评价,发现图像质量不能满足影像诊断,技师与技术人员沟通,提出改进建议。

(三)根据诊断报告书写要求,每月一次抽查诊断报告质 量。

(四)技师或医师日常工作中发现质量问题应逐级报告,上级技师或医师要技师处理。如质量问题较多,或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由影像质量保证工作小组研究解决。

(五)定期进行放射诊断与手术、病理或出院诊断随访对 比,一般每年不少于6次,统计影像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符合率,分析误诊漏诊原因,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诊断正确性。

四、影像质量评价标准

(一)x影像质量标准 1. 一般要求

(1)被检查器官和结构在检查范围内可观察到。主要结构、解剖结构、解剖细节清晰辨认,影像能满足影像诊断要求。(2)照片中的诠释齐全、无误、左右标志、检查号、检查 日期、检查医院、被检查者姓名、性别、年龄、图像放大比例或比例尺等信息完整。正确放置铅号码,以分辨前后位或前位。(3)用片统一,用片寸合理,分隔规范,照射野大小控制 适当。成人胸片不小于11x14英寸,成人四肢不小于10x12英寸。(4)图像放大比例一致:正位片、侧位片或斜位片放大比 例不小于65%。

(5)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6)对辐射敏感的组织和器官应尽可能的屏蔽。(7)对不同检查部位的影像质量标准参照浙江省《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第五章第一节,x片影像标准。

2. 优质片标准

(1)密度合适,(照片中诊断密度范围控制在0.25—2.0之间);

(2)层次分明(不同部位要求不同);

(3)摄影体位正确:被检组织影像全部在照片上显示;重 点组织界限清楚;脊柱应含相邻椎体;四肢应包括临近关节;肋骨应包括第1或第12肋骨;组织影像应符合正常的解剖投影,无失真。

(4)无技术操作缺陷:无体外阴影,无污片、划片、粘片、水迹、指纹、漏光、静电等阴影 3. 良级片准

优级片中有1项不足,但对影像诊断影响不大。4. 差级片标准

优级片中有2项以上不足,尚能用于诊断。5. 废片标准 不能用于诊断

五、诊断报告书写格式和质量评价标准

(一)诊断报告书写格式参照浙江省《放射科管理与技术 规范》第七章第一节,诊断报告书写常规。

(二)诊断报告质量评价标准

1. 良好的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格式符合《放射科管理与 技术规范》第七章,诊断报告书写规范。要求项目齐全,影像描写如实反映影像学改变,影像描述与诊断意见一致,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术语准确,字迹清析。

2. 不符合影像诊断报告要求的:①影像描述与诊断意见 矛盾;②书写过于简单;③用语不规范;④病灶主要象征未描述错误;⑤字迹不清。

五、影像检查过程的质量控制

(一)放射科登记人员

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检查目的和要求,核实收费,正确登记检查编号,登记或将所有资料输入电脑。发放诊断报告时再次核对。

(二)检查技术人员

首先顺序开机,检查设备是否完好;仔细核对申请单,检查目的和要求,目的和要求不清时主动与临床开单医师联系。核对被检部位准确无误后进行检查。完成检查后观察影像质量是否良好,是否符合临床申请要求和影像诊断要求。

(三)诊断医师:

核对申请单,检查目的和要求,核对申请单、影像资料和报告单资料是否统一,观察影像质量是否符合诊断要求,诊断报告书写完成后应再次检查。

六、相关资料的记录、保存

(一)放射科设备使用日志、设备维修情况、每周一次 的室内放射技术质控、每月一次的诊断报告质量抽查、日常诊断读片、放射诊断与手术、病理或出院诊断随访讨论应有专门记录本记录或有电子文档记录。

(二)摄片操作者要签名。

(三)电子文档、数字影像资料做好双备份。

(四)申请单、报告单、电子文档、影像资料等保存15年。

七、医疗安全的保证

(一)控制诊断质量,避免漏诊、误诊,提高准确率。

(二)对于重危病人,在技术检查和诊断性操作过程

中,注意观察对病人生命体征,必要时临床医师陪同检查。对于脊柱外伤病人,摄片检查过程中,要注意正确搬动体位,避免脊髓损伤。颅底骨折禁止摄颏顶位。

(三)加强应急能力:x线造影室配备急救药品和急救

用品,放射科医务人员具有对造影剂过敏反应的处理能力。

(四)放射科信息安全的保证,已实施数字化、信息化 的放射科资料的查阅、修改、打印、拷贝等应设置权限;内部网络的开放应予控制;坐好资料备份。

八、影像检查设备的质量控制

(一)日常维护:普通x线检查设备,每日开机后

先检查机器是否正常,有无提示错误等,如有必须先排除。对于x线机使用前必先预热球管后才能工作

(二)设备定期维护(每三个月进行一次):设备机

械性能维护,各机械限位装置有效性检查,各种运动运转检查,操作完整性检查。设备电气性能维护,各种应急开关有效性检查,曝光参数(kv、ma、mas)检查。状态检测:每年一次,由具备相关资质的机构进行检测

九、放射科质量控制小组负责对放射科的质量控制。

成员名单:

组长:哈丽华

成员:曹印福、陈建垒

影像科年度质量控制工作计划篇五

一.选择题

1.根据ct工作原理,x线穿过人体后首先接收到的部分是:()

a.计算机b.阵列处理机c.探测器d.磁盘e.照相机

2.螺旋ct扫描与传统ct扫描相比最重要的优势是:()

a.扫描速度快b.二维或三维成像效果好c.重建速度快d.容积扫描 e.单层或多层连续扫描

3.根据ct值的定义公式,空气的ct值为:()

a.-700hub.-800huc.-900hud.-1000hue.-1100hu

值的定义是以的衰减系数为标准来计算各种组织的ct值:()

a.空气b.骨c.水d.脑组织e.以上都不是

5.减轻或消除ct图像部分容积效应,可采用:()

a.提高扫描矩阵b.缩小扫描层厚c.骨算法重建d.提高扫描x线条件 e.加大扫描层距

6.头颅ct所示与肿瘤无关的是:()

a.中线结构移位b.脑水肿c.颅骨吸收或破坏d.脑积水e.脑沟增宽

7.脑脓肿壁形成早期,ct表现为:()

a.水肿最明显b.结节样增强c.不均匀环形增强d.均匀环形增强 e.无水肿

8.新鲜出血的ct值为:()

a.20-40hub.30-50huc.40-60hud.50-70hue.60-80hu

9.下列选项中,脑膜瘤的典型ct表现是:()

a.钙化、囊变坏死b.骨质破坏c.明显瘤周水肿d.占位效应明显 e.多为等密度,明显均匀增强

10.胶质瘤的ct表现为:()

a.可为不规则低密度b.可呈囊样低密度c.可强化d.可不强化 e.以上都是

11.头颅ct上高密度病灶可以是:()

a.室管膜瘤b.出血c.钙化d.脑膜瘤e.以上都是

12.头颅ct上低密度病灶常见于以下病变,错误的是:()

a.组织坏死b.脑水肿c.急性出血d.软化灶e.脂肪瘤

13.脑转移瘤的常见ct表现不包括:()

a.多发b.瘤周水肿显著c.出血、坏死d.不同形式的强化并存 e.钙化

脊髓造影示脊髓增粗,蛛网膜下隙变窄,定位诊断为:()

a.髓内b.髓外硬膜外c.髓外硬膜内d.髓外硬膜内外 e.髓内和硬膜内

15.增强ct扫描,下列病变不增强的是:()

a.垂体腺瘤b.动脉瘤c.脑膜瘤d.蛛网膜囊肿e.髓质细胞瘤

16.胸部增强ct有利于以下病变的诊断::()

a.纵隔淋巴结肿大b.肺炎c.胸水性质的判断d.栗粒型肺结核e.肺挫伤

17.胸部增强ct不用于以下病变的诊断:()

a.发现肺门淋巴结b.纵隔淋巴结肿大c.肺内结节性病变的区别

d.肺血管性病变e.胸水性质的判断

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标准为其短径大于:()

a.1mmb.0.5mmc.8mmd.10mme.15mm

肺门淋巴结肿大的标准为其短径大于:()

a.1mmb.5mmc.8mmd.10mme.15mm

20.腹部外伤,尤其是疑有实质性脏器损伤时,影像学检查应首选:()

.同位素

平扫时,正常肝实质平均ct值为:()

a.0-30hub.30-40huc.50-70hud.75-100hue.100-130hu

平扫,肝脏密度一致性减低,ct值低于脾脏。应首先考虑为:()

a.弥漫性肝癌b.肝脓肿c.血色病d.脂肪肝e.肝淋巴瘤

扫描成像基本步骤中不包括:()

a.x线产生b.采集数据c.重建图像d.显示图像e.图像后处理

24.螺旋ct,螺距为1,床速为10mm/s,层厚为:()

a.2.5mmb.5mmc.10mmd.15mme.20mm

值为0时,其建立依据是:().a.空气b.致密骨c.脂肪d.水e.软组织

26.下列人体组织器官ct值低于0的是:()

a.肝脏b.脑白质c.肺d.甲状腺e.肌肉

27.ct机空间分辨率的测量,常用的方法是:()

a.目测b.仿真人体体模c.分辨率体模d.分辨率测试线对板 e.星模卡

28.在内耳ct扫描时,常选用:()

a.软组织算法b.傅立叶图像重建算法c.高分辨率算法d.标准算法 e.低通滤过加算法

29.ct扫描层厚的确定是通过改变x线束的:()

a.准直宽度b.硬度c.强度d.剂量e.强弱

成像设备即将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a.全身螺旋ctb.多排螺旋ctc.双排螺旋ctd.平板探测器ct e.大孔径ct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