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论文(模板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2:46:58 页码:8
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论文(模板14篇)
2023-11-23 12:46:58    小编:李耀Y

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所做的事情进行分析和归纳,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写总结时,要注重反思和总结的价值,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下文是一些通用的总结写作示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论文篇一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增加文化消费总量,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新一轮的大发展大繁荣,必然与科技发展进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新兴业态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不断地推动科技创新,让科技创新成果快速转化并应用于文化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将成为增加文化消费的新引擎。

一、科技创新丰富文化产品的内容形式,促进文化消费数字化。

一个社会的主体文化的形成、发展、创新都有自身规律,其每一个环节往往需要成百上千年的历史激荡。但是在主体文化下,文化却可以有不同的内容题材,也可以有不同的呈现形式。人类文明的生产、传播、消费已经进入到了数字化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数字化产品已经成为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由于其传播、消费对资源的耗费低,随着传输技术和消费终端的完善,数字化产品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都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同时,越来越多的文化信息还不能不用数字化产品作为载体。比如,数字化的虚拟圆明园”项目,由于使用的是计算机重构技术,其就只能采用数字产品的形式存在。

科技创新给文化所带来的主要影响在于呈现形式上。由电脑广泛使用所带来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软件技术、舞台技术等等,使得文化呈现形式曰新月异。科技的发展,让文化信息从原来最普通原始的文字或画像呈现形式,一跃扩展到了图像、视频、声音等形式。文化形式的多样化,必然带来视觉、声觉,甚至是感觉上的改观。而相应地,呈现这些文化形式的设备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很多的设备与文化产品必须配套才能使用。比如,3d电视必须收看3d频道才有效果,立体音响必须收听高品质的音乐才有效果。所以,科技创新不仅创新了数字设备,而且还带来了文化产品消费市场的繁荣。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表现效果的需求也日益提高。90年代流行的黑白电视机、手提录音机早已被淘汰。现在人们追求的是,文化产品具有高清晰、立体声、3d效果等数字化的、缤纷多彩的呈现形式。根据有关部门发布的信息显示,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总体收入规模达到1051.79亿元,比增长了31.97%。这就是科技带来的数字化表现效果,刺激了人们消费热情的结果。舞台技术所引起的呈现形式变化,最集中地体现了人们追求数字化表现效果的消费心理。如果从最早的宫廷表演算起,几千年来的舞台形式几乎从没改变过。但是,至新世纪以来,现代化的舞台无不配备旋转灯、烟幕机、大屏幕等先进设备,而后台的控制系统更是融入了高科技的元素。由于数字化技术应用于舞台中,透过大屏幕所展现出来的虚拟与现实、视觉与听觉让人们得到了全新的体验。

科技创新也可能给文化同时带来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用一定的形式来表现。只有内容而没有形式的文化,迟早会被历史所遗忘;而没有文化内容的形式,纯属哗众取宠。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往往是同时出现,同时变化的。科技创新在改变文化呈现形式的同时,也给文化带来了更新颖的内容。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通过影像合成、计算机图形等数字技术,就能够制作出虚拟化的特效场景来。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技术,电影业才可以制作很多的特技效果。最近几年出现的玄幻小说,正是在这种技术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而这种题材内容的小说流行起来之后,又推动了电脑特技技术在影视制作中的创新。玄幻小说的出现,正是数字技术在文化呈现形式上的创新,带动了文化题材内容的'创新。不仅仅是电影行业,网络的兴起也带来了网络文学的发展。网络文学依靠互联网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完全摆脱了过去传统文学作品一贯使用的文字表现形式,而是综合了声音、图像,甚至是视频等表现手段。

数字化与网络化互相借力,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的影响是复杂和全方位的。它迅速地、悄悄地改变着我们原来的感知方式、情感方式、表达方式和审美方式。文化产品只有迎合了人们感知、情感、表达和审美的变化,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才能激起人们的消费热情。

二、科技创新提升文化产品的传播模式,促进文化消费日常化。

文化是一种主动性消费,但并非刚性需求。只有依靠增加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才能激发人们的消费热情。中国文化产业新一轮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与科技相结合,数字化文化产品将成为主流。所以,为数字化产品提供全新的传播模式,将成为增加文化消费的关键环节。

(一)科技创新加快网络传输速度。

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程度越高、技术手段综合性越强,其所占的体积往往也越大。比如,一部采用高清晰制作技术制成的数字电影,可以达到好几千兆的体积;而-份高分辨率的psd设计文件也有上百兆。数字化的文化产品,必须通过网络传播到消费终端。如果网络传输的速度不够快,那么观看电影、在线设计、在线游戏、软件下载等文化消费肯定无人问津。因为,在低网速的情况下,一些必须实时连接的消费将会出现卡机或假死的现象。人们不仅不会在消费中获取乐趣,而且还会产生厌烦心理。文化消费并非刚性需求,如果消费的时间成本、用电成本、电信成本远远大于消费带来的收获,人们往往会寻找另外的替代品。

我国网速太慢已经成为制约文化消费市场的主要原因。根賦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月底,中国互联网平均连接速度为100.9kb/s,也就是0.81mbps,还不及世界平均网速的一半。然而,我国的网民数量却居世界第一,每个网民所占用的带宽十分有限。提升网络速度已经成了势在必行的事情。网络速度的提高,是一个接入技术创新的问题。纵观互联网的成长历史,每一次网络传输速度的提高,无不与传输控制技术、传输介质、传输控制标准息息相关。从上半年开始,上海、北京、广东等地陆续传来了免费升级带宽的消息。主要方法就是将传输介质从原来的铜绞线换成了容量更大的光纤。传输介质的变化,必然会引起接入技术的升级。另外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增加,主干网的容量也在急剧增长。突破网络吞吐量的瓶颈,掌握核心技术,不断提高网络传输速度,就成为了网络技术的创新方向。当然,网络速度的提高不仅仅是接入的问题,而且是一系列的硬件、软件和技术问题。相信,随着我国240gbit/s光纤传输技术的实现,互联网将带来文化消费市场的春天。

(二)科技创新融合信息传播渠道。

由于过去信号传输技术相对独立,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各自采用不同的传输介质和传输方式。

三网融合”指的就是,将这三种信息网融合为一个可以互通信息的整体。其关键的技术问题就是,要解决不同传输介质下的接入问题。

“三网融合”将会降低文化消费的成本。传统的文化产业中,将会产生出一些新的文化业态。而这些新的文化传媒公司将相继成立,电视用户、网络用户、手机用户也会更直接地与有线、无线服务平台互动。视频点播、在线支付、互动游戏、网络教育等全新文化消费将成为主流。一个最直接的例子就是,随着基子三网融合”iptv技术的应用,电视将变成一个互动平台。今后,电视用户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也能够对电视节目进行自主消费。传统的电视台也可以提供更多的文化节目服务。比如,上海iptv现在已经能够提供视频点播、时移、回看、轮播等多种互动功能,在内容上也集聚电影大片、热门电视剧、游戏娱乐、时尚生活、财经体育、人文地理等海量精彩视频节目。在实现三网融合”之后,电话线、电视线以及网线将能具备同样的功能,只需要一条线路就可以把所有的服务囊括其中。电视用户可以使用互联网资源,手机用户可以观看电视。网络信息服务成本、获取成本都将会降低,从而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三网融合”还将会带来文化消费群体扩容的机遇。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字、数字、语言、图片、影视等信息的保存和交换都将通过互联网来完成。数字技术的全面采用将使电话、数据和图像等信息,以数字方式通过信息网络进行传输、交换和分配。有线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为用户通过一个网络获取多种服务提供了可能。在未来的网络传送平台上,三网的业务边界日渐模糊。而原来三网的消费人群将被内容样式丰富多彩、便捷的文化产品所吸引,进而引发新一轮的文化消费高潮。

三、科技创新提供文化产品的消费终端,促进文化消费分众化。

由于地域、兴趣、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不同的人对文化消费的需求是不一样的。青年人更注重娱乐性的文化消费,老年人更喜欢传统性的文化消费。面对不同人的不同需求,如何实现分众化的服务,就是一个大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必须借助科技创新带来的消费终端,以提高文化产品的分众化服务能力。

(一)科技创新提供便捷式的数字消费终端。

科技的发展,让电子元件越来越轻巧便携。80年代,一部使用干电池的电子管录音机是时髦的东西。现在的mp3、mp4无论是在首质,还是在能耗上都要先进很多。科技所带来的高新数字化消费终端,由于其整合度高,娱乐性强,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消费热情,尤其满足青年人对电子产品要求时尚化的消费心理。

数字化的文化产品必须有合适的传播渠道,很难说消费终端功能的提高与网络通信传播能力的提升无关。现代化的消费终端往往需要通过通信网络获取数字文化产品。信息传播技术与消费终端往往是同时得到升级,电信服务与电子产品间的界限早已被打破。数字式的消费终端加上大量数字化的文化产品,让人们可以自主地进行选择和消费。

通过手机登陆拇指图书馆”,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阅读电子书,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但是据报道,20中国移动单月手机阅读访问用户数已逾5000万户,中国移动单月收入屡超1亿元,出版机构和作者至少切走4000万元[3]。不仅仅是智能手机,psp、cmmb、itv等等数字终端也成为了文化消费的生力军。其所消费的也不仅仅是电子图书,而是包括电视、电影、音乐、图像等等在内的所有数字化产品。正是因为提供的文化消费种类增加了,文化消费的分众服务能力得到了提升。正是因为先进的消费终端带来了分众化的服务,才带来了数字文化产品的流行,也带来了如此广大的潜在消费市场。

(二)科技创新提供交互式的网络消费终端。

依托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交互技术的发展为现代人的文化消费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选择。点播节目、远程学习、休闲小游戏等等越来越多地被开发出来,并快速地应用到文化产品之中。很多产品甚至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通过互动式的消费终端,用户在其中也可以通过虚拟的方式,建立起一个娱乐休闲的互动场景,所以,很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比如,前两年在互联网上十分流行的农场游戏,很多人为升级、购买道具等支付了费用。据报道,20某农场游戏每月的道具收入就高达5000万[4]。这些收益,是游戏软件带来的结果,自然属于文化消费的范畴。从用户和收入的角度来说,这款软件无疑是成功的。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游戏中的用户不仅能够与服务器进行交互,还能够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

交互式的消费终端不仅仅应用在娱乐休闲游戏中,也能够应用于工作和学习之中。比如,远程教学、电视点播等就是通过用户的自主选择来进行消费的。集成了多个电视频道的播放软件,可以满足不同职业、兴趣用户的需要。但是,这种服务的背后,必须利用科学技术。从将电视节目进行数字化处理,再经由网络快速传播,最后再到消费终端进行接受处理。在这个交互过程中,需要涉及请求、应答、连接、收费等等网络技术,也需要涉及大容量、高速度的硬件设备。没有科技的创新再创新,肯定是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的。

有很多科技创新已经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东西。但是,在十年前,这些丰富、快速、便捷的数字产品却是难以想象的。十年来,由于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文化消费量激增,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所以,只有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主动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才能发掘出更多的文化消费人群,才能在既有消费人群中增加消费总量。

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论文篇二

当今世界,农业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农业对科技的需求也空前巨大。我国要在人均零点零六七公顷的耕地上解决十三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武装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解决我国农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将农业的发展从保证食物安全的单一目标转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提高其效益的多重目标,在保证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同时,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都需要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持。

江泽民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要进行一次农业科技革命”,为我国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科技创新将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进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一定能够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十多年来,我国在依靠科技振兴农业、振兴农村经济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全国大部分的县(市)已开展“星火计划”,共实施了十万多个科技示范项目,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十五”计划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扶持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在此期间,我国农业科技工作将围绕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重点组织实施作物良种物质行动、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十大科技行动”;从农业的基础研究、农业高新技术、农业资源环境、农业基础生物学与生物高技术,到农业新材料、农业信息技术到区域农业综合开发,组织科技队伍着重解决上百项重大关键技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基地,国家级农业重点实验室、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科技园区和区域性农业研究开发中心;并培育一批农业科技企业,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建立队伍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培育农业技术市场,建立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示范基地。

以科技创新推进农业发展,一方面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技术装备、改好范文版权所有造传统农业,并造就出一代能运用科学技术经营和管理农业的新农民;另一方面,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科技创新体系。通过创新机构、创新基地、创新机制、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的建设,建立起新型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一支宏大的、高效精干的、富于创新精神的农业科技队伍,使之更好地担负起科技支撑的重任,把农业发展不断推向新高度。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以科技创新支持农业的发展,更需要做大量、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实际工作中,既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原则,又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加强领导,善于引导,通过典型示范和科学普及的方式,引导农民自愿地学科技、用科技。防止一哄而起、一窝蜂、一刀切,强迫农民用“科技”;杜绝一些人好大喜功,假科技之名,搞“面子工程”;更要防止某些人借科技以营私,败坏科技的名声。这样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的农业一定能够完成这个伟大的历史性的转变。

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论文篇三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大量事实一再表明,农业仍然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近年来,我国农业灾害多发重发,,南方“水深”,北方“火热”;极端高温和强降水事件发生之频繁、强度之强和范围之广历史罕见,阶段性干旱严重、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高温日数多、强度强,秋冬季中东部地区雾霾天气频繁;全球气候不同寻常,“极寒天气”成为全球焦点,近期南方雨水成患,等等,农业生产形势极为严峻。正是基于农业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带来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一号文件强调要始终保持清醒认识,绝不能因为连续多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减弱,绝不能因为农村发展持续向好而工作松懈。农业是一个靠天吃饭的产业,这些年我国自然灾害、异常气象频繁,但粮食生产还是实现了“八连增”。其中,科技抗灾为实现抗灾夺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是农业的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的保驾护航为我国粮食稳定增产提供了保障,为我国粮食产量实现“灾中求稳,稳中保增”作出了重要贡献。

2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强劲动力。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科技对粮食保稳增产作用的第一位就是种子。据统计,我国粮食作物的良种覆盖率已经达到95%,良种对我国粮食作物增产的贡献率达到35%以上。实践证明,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20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用了一半篇幅涉及农业科技,强调要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创新重点、完善创新机制、改善创新条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加大国家各类科技计划向农业领域倾斜支持力度,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这表明,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3农业科技创新需要科技人员的实践和创造,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应用。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要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长期以来,我国业已建立起来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事实上为我国粮食稳定增产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撑起粮食安全的大厦,促进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既需要科技人员的智力支持,也离不开广大农民群众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好技术只有送到农民手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两者合一所建立起来的科技服务强力后盾,有助于加快粮食科技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步伐,推进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农机研究及技术推广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农业稳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强。在年中央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中强调要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农业战线的方面军,农业科技人员肩负着重要的职责,在落实中央一号文件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

4.1发挥现代农业装备的物质支撑作用,解放农村劳动生产力。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方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为农民摆脱千百年来繁重生产劳作、为国家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机技术推广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农机技术推广应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遵循农业科技规律,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不断拓展农机作业领域,提高农机服务水平。着力解决水稻机插和玉米、油菜、甘蔗、棉花机收等突出难题,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养殖等机械装备,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这就为农机研究和技术推广指明了发展方向。

4.2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实效,把科技传到农民家。

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完善农业科研评价机制,坚持分类评价,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改变重论文轻发明、重数量轻质量、重成果轻应用的状况。改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服务。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成为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全面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质量安全控制、市场流通的信息服务水平。作为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部门,应抓住机遇,立足岗位,以提升全省农机科技水平为己任,不仅重视科技创新,力求多出成果,更关注科技成果转化,使之尽快服务“三农”。开展科技服务,将科技的种子传播到农民田里,使农民从书中得到更多的科技信息,获得更大的致富力量。

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论文篇四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湖南农业科技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省共取得农业科技成果2700多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40多项。以杂交水稻和超级杂交水稻、杂交棉与转基因棉、双低油菜、高产油茶、杂交辣椒、湘云鲫(鲤)等为代表的动植物良种培育与应用,支撑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和品质改良。以耕作制度、轻简栽培、健康种养等为代表的实用技术集成开发与推广,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提高了土地产出率,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有效缓解了农业科技绝对供给不足的矛盾。目前,湖南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51.3%,比全国高1.3个百分点,推动了湖南现代农业的发展,夯实了湖南农业大省的地位。

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全省农业战线立足省情,从农业生产组织、农业生产主体实际出发,围绕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在体制机制、服务形式等方面不断地创新。目前全省创建有7个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1个国家级、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6个智能化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区,正在建设隆平高科技园、隆平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油茶研发中心,以及牛羊草食性牲畜示范地,油茶低产林改造示范基地等。这些园区、中心、基地的创建,有效地促进了全省农业科技创新要素的集聚,初步形成了全省性农业研发基地和创新源头,推进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积极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在职能分离的基础上,强化公益性推广机构建设,促进了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服务能力的提升。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县乡两级种植、畜牧、水产、农机等农技推广机构19100多个,拥有从业人员51200多人,目前正在进行乡级综合服务站建设的改革。不断增强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与推广活力,目前全省130多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中有国家科技创新龙头企业2家,一批有实力的涉农企业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科技兴农富民强省行动、科技入户工程、科技特派员、科技“户”联网和农科短信等工作的开展,摸索了农业科技向农村快速传播的有效形式和途径,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1.农业科技体制和机制改革滞后,农科教相分离仍较突出。

目前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仍旧保留着大量传统因素,农业科研机构重复设置,部门条块分割,政出多门,运行效率不高。如湖南现有省级农业科研所分别隶属于省农科院、省农业厅等多部门管理,各市(州)农科所则隶属于市(州)农业局管理。据统计,省内科研方向、任务基本相同或完全相同的农科所就超过了70家,这显然不利于农业科研资源的有效利用。农业科研院所下属的科技企业并没有严格按照企业制度来管理,个人行为严重,事企不分,经营不规范。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上,还是由宏观管理部门直接下达农业科技项目,与推广部门基本上没有直接联系,更谈不上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许多科研人员的科研行为表面上有明显的应用导向,但实质上不过是以获取科研经费和获奖为其研究目的而己。对于农业教育系统而言,由于现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没有什么关系,也就很少有人主动关心农民的技术教育问题,更不会积极投身于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各种农业教育的推广活动中。

2.农业科技队伍不稳定,精英人才短缺老化。

是乡镇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其中不乏确有突出研究推广能力的中青年骨干,流失的科技人员约占总科技人员的20%。目前虽然拥有像袁隆平、刘筠、官春云等一批具有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杰出科学家,但农业科技顶尖人才队伍老化,特别是缺少能够挑大梁、担重任的中青年领军人才。2009年,省里选定20个科技领军人才,农业方面仅有4人。

3.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不适应,科研机构难以发挥科研主体作用。

农业科技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其投入主体理当是政府。近些年来,表面上看公共财政投入到农业科技的经费总额是呈增长趋势,但真正投入到科研单位用于科技创新的经费并没有增加。目前全国科研经费的人均投入为8.3万元,农业仅2.3万元,而湖南农业科研机构人均经费更少,仅1万元左右。国家农技科技推广经费占全国农业总产值不足0.2%,是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而湖南则更低,与其在全国的农业科技创新地位明显不相称。科技投入结构也很不合理,造成农业科技创新上、中、下游脱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据统计,湖南科研、中试(熟化)、批量生产的投入比例为1:0.3:100,我国的这个比例为1:0.7:100,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为1:10:100。出于经济压力考虑,大多数科技人员特别是转制所科技人员在申报课题时便倾向于追求“短、平、快”项目,并且把大量精力用于成果开发创收上,对基础应用研究和周期长、难以出成果的项目热情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储备总量的增长。

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扩散能力弱,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尚未真正建立。

评价农业科技创新的价值,最终取决于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应用程度和实际效果。由于传统体制的制约以及重学术轻应用、重研究轻推广的科研评价导向影响,以致一些课题研究成果由于毫无理论和实际价值而只好束之高阁;许多成果虽有理论和实际价值,但因无人需要而被长期搁置。而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已普遍处于“缺钱养兵,无钱打仗”甚至“一无所有”的状况,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多元化的技术服务需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至今,依然还没有构建起以公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协同互补的多元化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进一步树立新的农业科技观。

所谓新的农业科技观,是指领导决策部门、研发推广机构和生产经营主体,都要牢固树立科技是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农业科研和技术应用转化队伍,重视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完善科技创新和应用转化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特别是在农业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转化上,要从观念上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实现从单一技术观向综合技术观的转变。特别是要加强生产过程中各项技术的综合运用和产前、产中、产后技术的组装配套,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二是实现单向输入观向双向互动观的转变。目前,农民正从单位的被动的技术接受者向主动的参与者的角色转变,这就要求农业技术推广要实现由技术人员单向输入向技术人员与农民互动的转变,以更好地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三是实现一元供给向多元供给观的转变。即实现技术供给主体由一元向多元的转变。四是实现从单程创新观向全程创新观的转变。现代农业系统的复杂性、产业的差异性、主体的多样性,正促使农业技术由单程创新向全程创新转变。要逐步从保证农产品供给向保障农产品质量转变,从重农业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向重农业科技传播与科技应用转变。

2.加快科研体制改革,建立科研院所管理新格局。

只有从体制和制度上解决问题,才能激活农业科技创新的潜能。为此,一是要对农业科研机构的属性进行明确,明确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继续推动一部分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二是要改变省、地(市)两级农业科研机构多头管理、重复设置的状况,打破不同系统、不同地区的壁垒,构建农业科研机构管理新格局。例如在省级层次,可以以省农科院为主体,将现有的省级农业科研所并入省农科院,整合各行业、各市(州)的农业科技资源,逐步形成以省农科院和湖南农业大学为主体的农业科技研发体系。三是要打破行政界限,结合主导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经营特色,在地市一级按照自然区划重组和形成一批符合地域资源特色和产业开发特色的农业研发中心,由此构成区域性农业科技成果扩散中心,并把产品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四是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农业院、所的教授专家要与基层站所的推广人员保持密切联系,尽力让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民的实际收益,最终建立起体制顺畅、机制完善、队伍精干、服务高效并与其他新型农村科技服务系统功能互补的新型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

3.建立稳定的农业科技投入政策和多元化投入体系。

由于农业科技的公共产品属性以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公益性,各级政府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投入不适应状况,认真研究增加和完善对农业科技投入的新途径、新方式和新机制[2]。一是要出台专门的政策、法规,确保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合理比例和增长机制。涉农重大工程项目要在规定的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科技经费。二是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增加农业科技投入,逐步建立政府、企业、农民、个人、单位自筹和社会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体系。三是加大政策信贷力度。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适当放宽“门槛”,增加信贷投入。此外,科技管理部门还可与银行共同兴办专门为科技创新服务的农业科技银行,政府也可筹资建立各级各类专项农业科技发展基金。

4.实行人才激励政策,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

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必须把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关键举措来抓。一是政府要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农业大学专门人才的作用,努力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社会环境,不断改善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改革和完善现行分配、奖励制度,千方百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要加大院士基金、中青年专家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及社科基金支持力度,建立顶尖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重点联系机制,对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实行梯队建设,尽快培养出湖南优秀农业科技领域的农业科学家带头人。三是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设立高科技人才引进专项基金,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创新人才,培养一支农业学科带头人团队和一批高素质农业科技专家。四是要加强对公益性推广系统农技人员的再教育,以使他们成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农技推广专门人才。

5.大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全面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农业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由于目前农民科技素质整体偏低,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他们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和对新技术成果的吸纳能力,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必须把培训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部分来对待。特别要充分利用高等农业院校培养高级农业推广专家以及基层技术推广人才,为广大农民进行新型实用技术培训。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必须改变以往以书本为依托的”空对空"的培训做法,尽可能采取以产业、基地、项目为依托的示范、推广、培训、服务一体化培训模式,建立和完善能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长短培训需求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论文篇五

摘要:文章就科技创新成果对农业经济的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分析思考,从浅析推动存在的反面影响,再深入剖析其积极作用,最终目的是塑造低成本高收益的农业科技发展目标。

我国的农业劳动人民和相关的推广机构根本没有做到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以及在市场效益状态下传播机制的充分了解。缺少这方面的把握,无法做到农业经济成果的内容沟通和传播。再之近期的科技改革和经济形势的转化都让不少机构猝不及防,没有准确的应对措施预防,表面发展较好的农业科技传播也是出现了障碍。社会制度不断完善,就业趋势也出现了分化,农业经济推广机构的管理者对着年龄的增长,文化管理水平并没有所提高,现如今已无法满足新社会对经济知识和管理发展水平的需求[1]。其次是推广途径方面,农业经济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不健全,线上资源不充足,无法满足那些因为距离远而选择网路的用户的信息需求。再加上之前的上网成本,也是网络建设无法扩大的抑制因素之一。而且关于农业经济的理论信息较少,技术管理水平也不高,各方面的技术落后促使农业经济在信息网络这一领域无法得以施展。如果这样的现象一直持续下去,农业经济的科技创新成果无法实现经济效益保障。

2提高劳动者收入,加快人才培养。

如今推动农业经济建设的核心对策是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中的应用,在创新科技的作用下,提高劳动者收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农业经济领域管理水准总体不高,而科技创新的加入可以让农业经济制度加以创新,农业科技的研究项目层次不断提高,不断推出相关的方案,让对农业科技有贡献力量的推广人员,管理人员都能享受一定的工资福利待遇包括分红、提成等福利。有了科技创新的成果推进,大力倡导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以公平公正的项目招标,鼓励劳动者相互竞争、相互提高、积极进取,在农业经济的推广中实现自我价值,为自己获得更多提升自我的机会。创新科技的推出让很多农业经济推广的新生力量崛起,填补了农业科技推广的空白区域。各个地方政府都需要能够意识到以农民为核心的基层组织推广的重要作用,要大力倡导并且栽培有潜力的人员。中介服务是具有技术发展能力,提供推广服务,提供创新产品的组织结构,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将技术创新能力扩大化,并且将各个领域巧妙链接在一起发展扩大,推动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和推广,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3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注重信息科技在社会经济中起到的先进作用,实现性能和实践的巧妙结合,运用多种类型信息传播方式,让农业科技信息能够多渠道,多方位的实现推广。如今农业科技信息的网络建设十分完善,如果可以打通国际的脉络,政府和百姓之间的沟通渠道,采取征税,融资的方式为农业经济信息的网路建设资金链提供保障,实现农业科技信息的线上推广。网络的推广潜力巨大,随着科技创新的成果让农业科技信息在网络在线推广,并且结合正确的管理制度和信息对称统一,避免在线推广的同时出现信息错乱,重叠等不良现象,让广大网友对其失去信任和耐心,这样只会抑制农业科技信息的推广效率。

4大力推动中介机构,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型。

种植行业的转换体现在将原先的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转换的环节新增了饲料作物这样一个中间因素,耕地的资源也开始向具有增值效应的现代化产品转型。这样的成果转型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帮助很大。为了响应各地区的农业创新活动和项目的研究,农业科技需要借助中介这一“领路人”打造一批具有高专业技术、推广潜力的人才团队,实现跨领域、跨规模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在初步建设好机构管理体系的同时,要注意其是否和农业科技的创新成果相冲突。如今中介服务体系尚未成熟健全,无法实现其根本的经济效益。在建设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大大小小问题,包括科技成果的推广不符合小规模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中介机构的管理水平不是很高等问题。中介机构的大范围设立让科技成果实现转型,结果是很可观的。

5总结。

结合市场的运行机制,提高信息传播效率是推动农业科技的核心手段,科技成果的转型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方向。必须要抓住信息存在于这个时代的价值,培养人才和组织团队是大力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关键。

参考文献。

[1]赵鹏.关于提高天津市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效的策略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5,(1).

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论文篇六

该文简要分析了中药工业若干瓶颈问题以及重大技术需求,概述了中药制药工程领域技术现状,进而提出中药制药工程科技创新战略方向,构建了新一代中药制药核心技术框架,提议创新发展以制药工艺“精密化、数字化及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三代中药制药技术,最后对中药制药工程科技创新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中药工业技术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历史原因及受限于原研时期的科技水平,大部分中成药品种的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弱,难以做大做强。选择有潜力的中成药进行二次开发,有针对性地实施制药技术升级改造,使产品更适合医疗市场需求,这无疑是“低投入、高产出”快速发展中药产业的战略抉择。

近年来,中成药(特别是中药注射剂)质量问题受到各界高度重视,色谱指纹图谱、多成分含量测定等中药质量分析方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中药质量标准提升工作进展显著,促进了中药产业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中药制药工艺水准低,生产操作粗放,缺乏制药过程质量在线监控方法,制药装备智能化程度较差,过程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制药技术革新意识不强,企业技术创新驱动力不足,导致中药制药技术整体水平落后于时代要求,制约了中药产品标准进一步提高,成为阻碍中药工业大规模发展的瓶颈。若想完成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任务,全面提高国家药品标准并在国际上主导中药标准的制定,就必须实施中药制药工程领域的前瞻科技发展战略,研发中药制药工艺品质优化技术,制订中药制药工艺技术标准,构建提高药品标准的新机制。我们只有在中药制药工程技术方面占据世界领先地位,我国倡导和制定的中药标准才有可能成为全球规则,增强在世界天然药物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因此,自主创新发展中药制药工程技术,推进中药工业技术转型升级,建立符合中药生产特点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通过技术进步大幅度提升中药标准,确保中药产品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也将推动中药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1中药工业若干瓶颈问题与重大技术需求。

1.1中成药二次开发的难点在中成药二次开发中,制药技术再研发工作比较薄弱,人们往往重视中药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或者专注于研究药品质量检测指标及其分析测试方法。由于中药物质的复杂性及基础研究不足等原因,再加上制药工艺品质低等技术因素,导致不同厂家的同一产品或同一厂家不同批次产品的化学组成存在较大差异,批次间质量一致性不高,直接影响药品质量稳定性和临床疗效,并易造成安全隐患,从而削弱了市场竞争力,这是阻碍中成药做大做强的一道壁垒,也是中成药二次开发的难点和中药国际化的瓶颈。

1.2中成药产品质量控制在实施国家药品标准提高行动计划过程中,中药标准提升工作是重中之重。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提高中成药生产的原料及成品质量放行标准,通过修订药品质量检测指标,将重要成分含量上下限控制及有毒有害物检测纳入质量检测范围,这就对中药制药技术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因为药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并不是检验出来的。质量检测指标只是药品生产的最后一道关卡,而不是制造优质药品的工程技术。换句话说,中成药产品质量控制水平不仅依赖于质量检测指标体系的完善,更主要取决于制药工艺品质的优劣,要提高药品标准就必须提升制药工艺水准。因此,大幅度提高中成药标准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发展中药制药过程质量控制技术,建立中药制药过程质量保障系统。

1.3中药制药工艺品质问题高质量产品离不开精密的工艺细节,制药工艺各关键环节质控点的精准控制是确保药品质量的基石。目前,我国中药工业所采用的制药工艺相当粗放,工艺参数设置及其控制限缺乏工艺学优化研究依据,工艺品质控制主要依赖于经验,大部分企业制药工艺参数尚未实现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控制,导致中药制药工艺品质不高。因此,中药制药工艺水平是制约中成药质量的瓶颈,必须尽快破解各制药单元工艺参数与药品质量关系辨析、制药工艺关键质量控制点辨识等中药制药工艺技术难题。

1.4中药制药过程质量控制中成药工业化生产流程包括药材前处理,药效物质提取、浓缩、干燥、制剂等许多制药单元工艺,各单元操作工艺的组合形成了中药制药工艺链,即中药制药过程。制药过程质量控制一直是中药质量控制研究领域的技术瓶颈。目前,我国中成药制药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整体水平仍十分落后,缺乏实用的制药过程质量在线检测方法,更谈不上对制药过程质量实施有效监控;中间体质量检测指标不完善,过程数据尚未实现高效管理;由于缺少制药过程质量信息,药品质量无法得到有效及时的`监控和追踪。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有人将过程分析技术(pat)与过程分析化学混为一谈,甚至将近红外光谱视作pat,还有人将制药工艺参数(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在线检测混淆为过程质量指标(物理、化学及生物检验指标等)的在线检测,这种技术概念上的混乱易导致中药制药过程分析技术研发应用偏离正确轨道,不仅影响过程质量控制技术发挥实效,而且误导了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方向。因此,推动中药制药过程质量控制技术创新发展是中药制药领域的当务之急。

1.5中药生产质量风险控制目前我国中药工业缺少生产质量事故预警预报方法,制药过程数据管理方式落后,尚未建立中成药生产质量风险控制机制。如何建立质量风险评估和预警系统,监测评估各单元工艺质量,对全程质量监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防御生产事故的发生是中药制药工程技术领域的重点任务。

1.6中药制药过程节能减耗后碳时代是世界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低碳经济的要求正在催生新技术,促使中成药生产必须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原材料损耗、减少废品率、提高设备利用率等。因此,制药过程节能减耗已成为中药产业的重大技术需求。

2新一代中药制药核心技术简述。

20世纪70年代我国中药工业出现了以“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为主的技术变革,发展形成了具有现代工业意义的第一代中药制药技术,第二代中药制药技术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技术升级是以实现中药制药设备“管道化、自动化和半自动化”为主。面对方兴未艾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特别是全球发达国家正迈入“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我们建议大力促进中药制药技术的新一轮升级换代,创新发展以制药工艺“精密化、数字化及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三代中药制药技术,推动现代中药工业跨越式发展。

本团队在中药制药工程研究领域已探索了。通过深入工业现场向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学习丰富的实践经验知识,对源自中药工业实践的技术问题进行系统探索,构建了新一代中药制药核心技术框架,其核心技术包括中药制药过程分析技术、制药工艺品质优化技术、制药过程质量监测技术、制药过程质量控制技术、制药过程数据分析与信息管理技术、制药过程智能控制技术等。

2.1中药制药过程分析技术pat的基本思路是透彻了解制药过程并实施有效监控,即设计一个用于分析并控制药品生产过程的完整系统,体现了质量源于设计(qbd)理念。笔者认为,中药制药pat应通过集成方式对中药制药过程进行化学、物理、生物、数学及风险分析,辨识所有会引起药品质量变动的关键始发因素,及时检测原料和各单元工艺环节物料以及过程质量指标,实现中成药质量控制目标。其主要技术方法包括中成药生产全过程建模分析,单元工艺与质量关系建模(揭示影响工艺品质的各节点),设计质量风险最小的过程质量控制体系(择取关键质量控制点),研究过程分析化学和生物检测方法,建立中药制药过程质量监测系统等。

2.2中药制药工艺品质优化技术对中药制药过程各单元工艺进行深入剖析,辨析工艺参数与质量控制指标相关性,建立制药工艺品质量控制制指标,优化工艺参数,将严谨和精湛贯穿于每一道制药工序和工艺品质量检测验的始终,精准控制整个生产工艺流程和每个工艺环节,实现中药制药工艺品质提升。

2.3中药制药过程质量控制技术运用测管控一体化技术理念,在线监测制药过程各类质量检测指标(包括化学与生物检测等),对过程质量实施有效监控和追踪;构建制药过程质量事故溯源系统,形成数据信息证据链,追溯到药品生产整个工艺流程和每一个环节,进而建立过程质量保障体系及质量风险控制机制;以量化模型替代药工经验,精准控制中药制药过程,建立过程质量风险预警系统,避免发生药品生产质量问题,提升制药过程质量控制水平。

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论文篇七

现阶段,制药工程产业已然变成了实现现代化、科学化发展的主要瓶颈,而应势而起的中药制药工程科技因此成为了重要的新兴产业。其主要是采取了现代化科技致使中药在研制、生产的过程中,确保了规格化与质量化标,进一步直接带动了我国中药产业整体的发展。本文对我国当前的中药制药工程科技的创新手段展开研究,旨在给现代化中药制药工程科技创设出更加科学的技术平台,使之迈向数字化发展道路。

引言。

如今,中药制药工业已经逐步成为我国整个医药产业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并且市场上的许多中药种类并不具备较高的科技水平,因此也不能形成能够和其他以此衍生出了全新的制药门类。然而,由于众多历史因素及始终较低的科技水平制约,我国产业进行抗衡的市场竞争力,无法达到生产经营。对此,就更加需要中药企业的领导对对相关科技创新策略实施具体分析与研究,把展开的一些技术创新在工业技术生产中实施高效转化,进而制造出适合广大消费群众所需要的有效药品。

1.1中药制药阶段的技术分析。

这种技术的产生应用,主要是来自原质量源于设计的重要理念。其纲领性的原则是利用对所以制药流程环节实施全方位的科学化的监督控制,极其明晰地详尽地清楚这一分析技术的原理与原则,制订出一系列用于给中药药品生产制造实施研究试验检测的系统。部分有关的学者与专家艰辛,中药制药研究技术必须要通过集成技术,进而对中药制药的全部流程进行化学、物理性质的分析和风险研究,对所有可能可以引发药品质量问题的一些因素实施精确甄别,对中药药品研制生产的原料以及各个艺材料展开不定时的纪实试验检测,让药品质量满足严格的标准,实行中药质量控制的目标。分析技术思路的重点是中成药制造全部流程中的建模分析,研究每一个工艺及其质量联系的相互连接点,设计质量让风险缩减到最小的环节质量控制系统,制定中药制造流程中的质量监测系统[1]。

1.2品质优化技术。

对中药制造中的每一个涉及到的工艺流程实施深度解析,判断甄别每一个工艺所需要的参数标准,以及质量控制指标相关联的技术,涉及中药产品质量的控制标准,对中药制造过程中的每一项工艺参数实施不断健全和改进,让所有环节和中药产品质量检测的流程都实施严格与系统的关联,精确地控制好整个中药制造工艺的方法和每一个生产是流程,确保中药制药工艺质量的提升。

当下,对于我国很多的中药制造企业而言,集成科技作为一种先进、科技的工业生产创新客气,尤为适用在中药制造的生产工艺中来,能够对生物体的有效成分提炼、浓缩、以及萃取这一类相对十分繁杂技术进行完美操控。把重要药品生产制造中提取、分离、浓缩、以及纯化等一系列相互结合的工序和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集成实施操作,最终不仅可以让中药从原料到产品所有制造流程实施密切监控,还能够确保中药生产制造出的是高标准、高质量药产品[2]。

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论文篇八

福建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七五”期间的21。94%增长到“十五”期间的50。19%,“十一五”期间增长至59。92%—69。94%之间(福建省科技发展报告,),以此说明福建省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有很大提升。但是,福建省科技进步始终没有成为农业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农业发展还处于依赖物质资料的大量消耗阶段,农业科技进步与农业发展需求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十二五”时期是福建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而农业科技创新则必然成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农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动力。为此,对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科技创新的关键技术等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为进一步提升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现代农业和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林毅夫(2008)提出技术变迁是农业增长所依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表明,技术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福建省农业科技进步面临着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与农业科技创新需求较大的矛盾,无法为现代农业发展指明方向和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现状。为全面推进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必须不断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努力突破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着力解决农民增收缓慢、农药残留浓度高、优势特色农业整体效益不高、农业标准化建设滞后、农业面源污染较重、农业生产低碳化转型不力等现实问题。同时,切实提升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迫切需要,是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不仅包含硬技术创新和软技术创新,同时还包括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多次应用。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受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创新资金和创新团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虽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平台不断趋向完善,企业主体作用日益凸显,但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仍然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障碍。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农业科技投入带有开放系统的许多明显特征,农业科技投入的内涵和外延差异性较大,导致统计口径具有较大区别。本文采用福建省科技年鉴统计的统计数据,福建省r&d经费内部支出总计为1708982万元,按行业来分,其中农林牧渔业为5357万元,占总数的比例仅为0。3%;在农林牧渔业中基础研究支出为45万元,应用研究支出为807万元,试验发展支出为4505万元。数据表明,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仅总量较低,且存在资金投入结构的问题,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或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比例失调等问题。由此,福建省在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局限,仍需加强和完善,同时在全省范围内也尚未能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民(民:指农民及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相结合的农业技术创新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和农业技术供需问题凸显。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供需存在较大矛盾,一方面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和结构存在问题。主要是由于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其中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能够显着增产、增收的突破性成果少,一般性成果占主要部分。而品种类成果比技术类成果多、生产类成果比加工类成果多、粮食作物类成果比经济作物类成果多、农作物成果比畜牧业成果多以及农民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等则是结构问题的主要表现。另一方面,农业技术提供的质量和结构也存在问题。由此导致农民(企业)无法获得生产中迫切需要的技术与服务,存在着产前愁信息、愁资金、愁种苗;产中愁技术、愁服务;产后愁加工、愁运输、愁销路等问题。农业科技成果中试示范仍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要制约因素是中试示范环节的不足。在当前的科研推广体系中,科研与推广由两个系统来完成,而成果的中试熟化却没有专门的部门来承担。尽管农业科研部门通过艰苦努力取得了大量成果,但相当部分成果由于缺乏中试熟化的条件,在生产应用中效果不显着,加之农作物品种与栽培技术不配套,且处于不同类型生态区,新品种产量潜力发挥的配套栽培技术存在较大差异,大部分农作物新品种在大面积生产上仅能发挥其产量潜力的60%~70%。

(一)坚持改革,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

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新型农业科技体制机制。

1、加强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的紧密联系。在实践中,基于充分调研的前提下,合理统筹和配置区域、产业间的技术难题和创新资源,以确保农业科研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目的,建立合理、规范的农业科研项目审批和立项制度,使科研与生产能够顺利对接,从而形成科学、高效的农业科技管理机制。

2、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建设力度。农业科技研发机构是农业科技研发的重要载体,农业领域基础性研究以及相关共性技术的研发都离不开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在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大量投入。为保障农业领域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实施,弥补农业科技研发机构在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研究方面资金不足等现象,在政府的财政支持的同时,以委托企业承担科研任务等形式和方式来拓宽投入渠道。

3、充分发挥各级农科教协调领导小组的作用。按照农业科技管理统一规划、地方和部门共同实施的原则,完善由科技、教育、农业、计划、财政、金融、林业、水利、环保、气象等政府主导、市场多元的农业科技协商机制,切实加强农科教、产学研结合。

(二)完善条件,建设区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是一个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复杂、连续动态过程,且成果具有公共产品特性。因此,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呈现创新参与主体多元化的特征,多元化主体诸如政府、高校、农业科研机构、推广机构、中介组织、农户以及涉农企业等众多创新主体各自承担着特有的创新功能,并相互产生合力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进程和成效。1、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信息资源作为基础,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有利于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以及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建议以省农科院、农林大学、省林科院等省级科研机构为依托,构建具备农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中介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坚持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产业导向”为平台的工作导向及原则,重点突破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2、建设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农业科技人才是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推手。实践中,福建省可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同时通过农业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结合重大科技项目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造就一批精干的、在科学前沿勇攀高峰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以任务带动人才培养。努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型人才,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普通中专、农民中专、中央农广校和高等农职校资源以及县、乡科技人员,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技术培训和教育,培养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推广服务型人才和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技术人才;以企业为主体,依托高校、院所资源优势,尤其是高等农林院校,培养和打造一批精研发、懂市场、懂生产的企业科研人才。

(三)加大投入,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体系。

王安国等()认为,农业科技投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每年用于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的总支出。吴文元等()认为,应该对农业科研投入机制进行创新,以鼓励和引导企业对农业科研进行投资。在目前农业科技创新产出高效的前提下,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明确以政府引导全社会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方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农企农户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机制,以保障可持续的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1、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福建省各级科技、农业等涉农部门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整合福建省现有的各项建设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重点向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倾斜,加强衔接,形成合力。2、探索完善符合农业科技特点和规律的支持机制。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加大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力争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同时,更要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中试熟化的投入,建议对农业综合开发、防护林建设、“菜篮子”工程等重大农业建设项目经费,提取5%~8%用于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科技难题和相应的技术进步与开发工作,使科技创新、转化和推广都得到有效支持。3、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贷款扶持。协调好各类性质的银行机构的职能,改革完善农村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信用合作金融的业务种类,合理分工。同时,通过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鼓励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提高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贷款幅度。4、建立及完善创新型农业科技企业的'扶持机制。企业是农村科技创新主体与成果应用重要载体,政府可以适当的增加由企业承担科研项目的形式来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如委托农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鼓励农业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申报农业科技创新项目等;同时在落实税收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优惠等政策的同时对涉农企业给予较大幅度的优惠额度。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不仅能促进政府引导农业企业对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意义是使科研成果更符合企业实际和市场需求,从而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在全省范围加快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建立企业研究中心或内部科研机构,增加企业在科技创新的投入,并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和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

(四)开展合作,加速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进程。

从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运行现状看,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在产学研合作以及省际、国际之间的合作程度均呈现比较滞缓的趋势,既无法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全面共享,也还难以达到与世界接轨的水平。

1、强化闽台农业科技合作的深度与广度。福建与台湾地理、气候、土壤等相近,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栽培技术相同,开展农业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合作的基础上,加强闽台农业信息、科技、教育、农产品贸易和农产品运销体系建设的合作,建立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主的农业合作示范区和出口生产加工基地,加速福建省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不断拓展合作的内涵。福建省应积极争取中央有关部门对福建省闽台农业合作项目的资金支持,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投资环境,为闽台农业合作项目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2、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与支持农业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通过成果转让、委托开发、联合开发等方式,开展技术项目合作,通过提供研发所需部分资金、联合攻关等方式,提前介入高校、科研单位的应用研究,取得知识产权和成果优先转化权,促进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目标的实现;鼓励与支持产学研共建技术研发机构,组建多种形式的技术研发中心,包括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和博士后流动站等多种形式的合作研究机构,以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的深度与广度。

3、设立福建省农业技术引进与合作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农业育种新材料、新品种、先进技术和设备等的引进、创新;鼓励企业、社会力量投资农业技术引进工作,用于引进技术的费用可全额计入生产成本;鼓励省内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科技创新合作、实验与应用开发合作、推广产业化合作。

领域的社会科学研究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领域还存在农业技术供需脱节,农业企业创新投入低,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产学研合作程度低等问题;同时,学术界对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约束背景下,农业企业或农户低碳生产技术、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等应用程度的研究结论不够广泛,无法为政府推广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提供有效决策参考。因此,为了准确把握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领域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了解农业企业或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和低碳技术的应用意愿,需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管理领域的软科学研究,加强对农业企业或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和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机理等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政府把握政策制定的侧重点和落脚点,提出有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政策,提升福建省的农业科技能力,也有利于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约束背景对农业生产提出的新挑战。

(六)明确目标,突破重点领域及攻克关键技术。

1、重点领域。围绕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将重点领域集中在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的范畴中,推进农业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一是粮食作物高产优质育种领域;二是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生产领域;三是设施农业工程建设领域;四是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五是节水农业发展领域;六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领域;七是农业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

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论文篇九

杭州市余杭高新农业示范中心自10月开园以来,经过近三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成为浙江省农业人才创业园、浙江省农业科技园区。2月份被授予杭州市首家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余杭区现代农业园区的领头雁,余杭都市农业的示范窗口,这一切成绩的取得正是中心与高等院校、高等科研院所开展形式多样广泛的合作、积极引进高科技农业项目、高科技农业人才、积极培育一批走产学研路子的科技型农业企业等强化科技依托的一系列举措所产生的良好结果。

1发展背景与现状。

余杭区区委、区政府于5月提出建立杭州市余杭高新农业示范中心,206月批准正式挂牌成立。当时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余杭农业如何适应国际竞争,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建立农业开发区为此探索路子。二是余杭撤市建区以后,如何实现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为此探索路子。三是“创业在杭州”,余杭如何面向农业高科技人才搭建一个创业平台,引入、孵化、示范、推广农业高新技术项目及其产品,加速余杭农业的科技进步,提高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从而推进余杭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建设。目前,杭州市余杭高新农业示范中心首期3.2km2面积已基本开发完毕,基础设施建设已达到“六通一平”水平;重点开发了名优小水果种子种苗开发、特种蔬菜引种示范推广、彩色苗木的引进、无土草坪研发、果蔬农产品深加工等项一系列高新农业产业;建立了较强的科技依托体系,中心先后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并从相关单位聘请了一批知名专家为园区科技顾问,入区的农业科技企业自身都拥有一支基础好、专业结构合理的科研人才队伍,并且在其岗位发挥了积极作用。

2主要所做工作。

2.1科学论证,正确定位。

根据农业发展趋势、专家意见和余杭的实际,园区定位为集科技型、生态化、观赏型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园区。园区发展方向定为农业科技研发推广中心、都市型效益农业的示范基地,农产品深加工的重要载体、外向型农业的展示窗口、休闲观光农业的胜地。

2.2创新运作理念,规范合理运作。

中心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市场化运作的模式,运作机制的创新有效地促进了资金、人才、土地等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农业高科技的引进、创新始终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做到产品按市场定位、效益优先。

2.3注重基础建设,提供硬件保证。

203月中心全面启动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累积投入各类建设资金8500多万元,目前中心已完成了十大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六通一平”。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入区企业或项目的快速启动、产品快速占领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4加强科技联姻,实现强强联合。

中心需要科技项目和科技人才,而高等院校需要科研成果的辐射基地,通过产学研结合等多种形式的合作,能够达到双方共赢目的。自开园至今,中心先后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等单位进行合作。同时区政府在资金上向入园企业倾斜,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产学研合作项目开发,并且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例如,中心与浙江大学签订了农业科技合作协议书,租地33.3hm2亩创建了“浙江大学农业专家创业园”,组建了以5位教授出资的“杭州格林森园艺科技有限公司”,有效地辐射推广了大量园艺科研成果,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5组建农企孵化器,增强企业凝聚力。

建立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能有效地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培养创新农业人才。通过利用孵化器平台可以有效地向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服务条件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风险资本对在孵企业股权投资;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在孵企业的金融力度;加强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在孵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加快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人才建设;支持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在孵企业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

2.6培训推广一起抓,促进成果辐射、推广。

中心经过三年的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应用科技培训和高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一是建立了科技培训服务区;二是聘请了一批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能够深入浅出地进行培训当前农业生产所需的实用技术,培育了一大批熟练掌握实用农业技术的农民技术员,从而真正使农业技术推广到企业各个生产基地和广大农村;三是培训内容力求实用,农民最实惠的,中心安排的培训内容都是农民听时就能用的和生产紧密相联系的。

杭州市余杭高新农业示范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投资环境、高效率的运作模式,杭州市余杭高新农业示范逐渐被社会各界看好。经过三年的发展已初具雏形,但离其发展目标:全国有影响、有江南特色、全省一流的'现代化园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离区委区政府下达给园区的初期任务:到余杭高新农业示范中心要实现观光收入100万元、农业产值1亿元、农产品加工值10亿元,离这个初期目标也有一定的距离。在今后的发展中,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加努力:。

3.1加强“双招双引”工作。

把高科技农业企业的引进作为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着眼于“高、新、外、大”的农业高科技项目;多渠道、全方位、宽视野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和招才引智活动,把高等农业科研机构、高级农业科技人才、高新农业科技项目引入园区,形成一个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局面。

3.2进一步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单位合作。

在巩固现有合作成果的同时还应引进如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等一流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通过与它们的全方位合作,建立一个较为全面、权威的外部智力支持体系。

3.3做强做大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强化孵化功能。

加强企业交流合作,加快其成果转化。园区将加大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硬件建设,建设一定规模的科技综合楼,解决种养殖高科技农业企业实验场地不足的问题;建设一定规模的专家楼,使整个园区的孵化、产业、生活服务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

3.4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和高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中心将根据现代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需要,成立专门班子负责设计详细的运转规划,建立由政府、企业以及其它风险基金组成的培训基金组织,协调企业与科研院所、企业与农民的关系、保证农业科技培训体系和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按照产学研、企业与农户相结合的基础上正常运转,达到农业产业化、技术高新化、质量标准化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加大园区生态化建设力度,做到现代农业生产与科普、观光旅游相结合。目前,园区已形成了蔬菜瓜果、花卉绿化、果树种苗、农产品深加工的生产格局,已初步具备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的条件。在今后的几年里,园区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将加大园区生态化建设,成立专门的旅游接待服务中心,逐步完善导游介绍、生态停车场的建设、图片展示、餐饮茶点、会场服务、农产品旅游销售等服务项目建设。

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论文篇十

工业互联网对现有生产过程的改造一方面体现在覆盖工业生产生命周期的信息采集与分析,另一方面体现在利用互联网实现工业生产的资源配置、协同合作和延伸服务。这些愿景需要工厂网络与互联网实现充分的融合。工厂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使工业互联网呈现以3类企业主体,7类互联主体,9种互联类型为特点的互联体系。

3类企业主体包括工业制造企业、工业服务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工业制造企业提供基本的产品设计、生产、维护能力;工业服务企业利用对智能产品的数据采集、建模、分析形成创新的用户服务模式与业态;互联网企业利用其平台资源优势实现工业生产全生命周期的资源优化配置。在工业互联网体系中,这3类企业的角色是不断渗透、不断转换的。

7类互联主体包括在制品、智能机器、工厂控制系统、工厂信息系统、智能产品、协作企业和用户。在目前的工业生产模式中,机器、控制系统、信息系统等主体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互联能力,工业互联网将互联主体进一步扩展至在制产品、智能产品、用户等工业生产生命周期各环节、各层面的主体之中,这也需要新型传感设备、物联网等使能技术的支撑。

9种互联类型包括了7类互联主体之间复杂多样的互联关系,目前已梳理出的互联类型可能还不能完全体现工业互联网中互联关系的复杂性。这些互联关系体现出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网络互联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ot系统或it系统互联的范畴,成为连接生产能力、设计能力、商业能力以及用户服务的复杂网络系统,其支撑技术也涵盖了已有的工业控制网络、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

3.2工厂内部网络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

面向工业互联网的需求,工厂内部网络正逐步与互联网技术实现融合,呈现“三化(ip化、扁平化、无线化)+灵活组网”的发展趋势。ip化是指ot网络的ip化,以实现从机器设备到it系统的端到端ip互联,进而实现整个制造系统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数据交互与协同。ip网络是目前互联网和企业信息系统普遍采用的网络技术,通过“ip到底”实现工业生产全过程信息采集是合理的技术选择。目前以profinet、ethernet/ip等为代表的工业以太网协议已经支持为现场设备分配ip地址,并实现ip流量与控制信息的共线传送。

扁平化是减少工厂内数据传送的层级,实现工业数据在生产现场和it系统间的快速流通,并支持实时或准实时的数据分析与决策反馈,从而实现智能化生产。扁平化有两层含义:一是ot层面的扁平化,将传统上现场级、车间级、控制级等复杂分层的ot网络统一为扁平化的二层网络;二是it、ot的融合化,通过业务网关类设备实现it层和ot层的数据融合互通。

无线化是利用各种无线技术支持工厂内更加广泛的信息采集与传送,消除工厂内的“信息死角”。目前传统的2g/3g/lte、wifi及zigbee等无线技术已经逐步在工业互联中获得一定规模的应用;同时针对于工业场景的工业无线技术也开始出现,如wia‐pa、wirelesshart及isa100.11a等。但工业无线的应用总体还处于初期阶段,实际应用部署较少,且主要在流程工业领域。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工业无线技术将逐步成为有线网络的重要补充,但还需要解决电磁信道干扰、低功耗、可靠性等关键问题。5g技术在场景设计中已经考虑到低功耗、大连接、高可靠的物联网应用场景,未来可能在工业无线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灵活组网是面向柔性生产的需要,通过网络资源的动态调整,实现生产过程的灵活组织及生产设备的“即插即用”。目前的工业生产(主要指离散工业)基本上都是“刚性生产”模式,其互联网络也是“刚性网络”,制造环节中机器、设备、辅助工具等需要按照预先的设定进行互联。未来工业生产大规模定制化的特点需要资源组织更加灵活,更加智能,以软件定义网络(sdn)为基础的新型网络技术可实现网络资源的动态调整,打破工厂内部网络刚性组织的局限,适应智能机器自组织和生产线敏捷部署的要求。

3.3工业生产与互联网业务模式的融合。

目前工业生产生命周期与互联网的结合主要是商业销售环节的结合,并催生出“淘工厂”等新业态。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服务模式的发展,原来局限在工厂内的工业生产过程逐步走向外部网络,体现为工厂内系统、网络与工厂外网络(互联网)逐步实现融合,以实现更为灵活的生产组织、更加优化的产业分工、更加便捷的产业链协作,或形成以往无法实现的新的服务业态。

工业生产与互联网业务模式的融合体现为四大类:it系统与互联网的融合、ot系统与互联网的融合、企业专网与互联网的融合、产品服务与互联网的融合。it系统与互联网融合从网络层面来看是工厂内部it网络向外网的延伸。企业将其it系统(如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等)托管在互联网的云服务平台中,或利用软件即服务(saas)服务商提供的企业it软件服务。目前美国的autodesk、法国的达索,以及中国的数码大方等企业已经开始面向中小企业提供这类云服务。

ot系统与互联网融合从网络层面看是ot系统网络向外网的延伸。在一些人力较难达到,且又需要实现生产过程调整和维护的场景下,需要通过可靠的互联网连接,实现远程的ot系统控制。目前沈阳机床厂的“i5”平台可以初步实现对不同地理位置机床的远程监控,就是这类服务的雏形,但不同的ot业务流对网络要求不同。目前互联网的质量对于时延、抖动、可靠性有极高要求的实时控制和同步实时控制还很难承载。企业专网与互联网融合是将在公众网络中为企业生成独立的网络平面,并可对带宽、服务质量等进行定制。这类业务场景不仅需要为企业提供独立的链路资源(vpn),还需要提供独立的网络资源控制能力,开放的网络可编程能力,以及定制化的网络资源(如带宽、服务质量等)。目前的互联网尚不支持此类业务场景,需要网络虚拟化及软件定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部署。产品服务与互联网融合将通过智能工业产品的信息采集和联网能力为工业企业提供新的产品服务模式。目前ibm、微软、ge等公司纷纷推出各自的工业互联网数据分析平台,工业企业基于这些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产品监测、预测性维护等延伸服务,从而延长了工业生产的价值链。这类业务的基础是对海量产品的数据采集与监测,需要通过无线等技术实现工业产品的泛在接入。

3.4工厂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技术需求。

基于我们目前的研究,工厂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仍将基于目前以ip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技术体系。另外由于工业互联网需要连接大量的无处不在的企业、用户、智能产品(如汽车、工程机械)等,需要依托公众网络,因此从网络建设部署的角度看,工业互联网应和公众网络融合在一起,部分环节有可能采用专网或虚拟专网。

虽然工业互联网引发的工厂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尚在发展初期,但一些关键技术需求或方向已经显现,包括以下6个方面:(1)支持控制信息与数据信息共线传送的高可靠工业以太网技术;(2)面向工业生产的无线解决方案;(3)支持生产现场控制网络灵活组网的sdn技术;(4)包括nb‐iot、5g在内的面向海量产品泛在接入的无线网络技术;(5)生产现场数据向云端集成的信息传送技术;(6)支持骨干网络多租户隔离的网络虚拟化和软件定义网络技术。

4加快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建议。

(1)利用科研专项等方式加快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控制网络技术研发及标准化,并以产业联盟的形式集中工业企业、it企业、互联网企业以及研究机构的力量,尽快实现规模应用,形成产业生态。

(2)利用中国ict、互联网产业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加强ict新技术与工业领域融合技术的研究,在一些新兴技术领域形成我们自己的突破点,占据国际技术研究的前沿。

(3)鼓励中国企业、科研机构等积极参与国际工业互联网相关产业、标准组织活动,紧跟国际工业互联网技术进展的步伐,并争取对其发展方向产生影响。(4)建立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平台,围绕工业互联网整体技术架构、网络技术、标识解析、工业大数据、工业云平台、安全防护等领域的技术、标准、产品验证,构建工业互联网技术和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开展产业转化与推广,引领和支撑中国工业互联网技术与产业的发展。

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论文篇十一

工业是为全社会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产业。近来我国工业行业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但是工业以过度消耗资源和沉重的环境负荷为代价的粗放式快速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触目惊心。我国工业发展已经到了刻不容缓向“绿色发展”的重要转型期。

“我国工业发展依然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模式,工业仍然是消耗能源资源和产生排放的主要领域。”近日在北京召开的“工业科技绿色发展工程科技战略及对策”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上,工信部副部长毛伟明这样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

从国家层面看,最近。中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强调在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基础上,协同推进绿色发展,把绿色发展转化成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而在部委层面,作为工信部和工程院合作的重大咨询项目,“工业绿色发展工程科技战略及对策”针对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等六大行业及所涉及行业的通用机械和某些高耗能的工业装备的绿色发展问题开展咨询研究。为工业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绿色发展成为国家竞争力重要标志。

如今,为了有效应对气侯变化、能源枯竭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各国都在积极推进工业的绿色发展,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各自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也因此不同,各国的发展阶段不同,发展的重点也不同。比如,美国的绿色新政目的是经济复苏,欧盟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韩国试图在绿色战略上引领潮流。

从各国推进绿色发展的经验中得到的启示是,随着世界经济转型,增长要素发生变化,绿色发展成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而对于我国工业绿色发展而言,既面对发达国家已解决的常规性环境问题,同时也面临新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气候变化等交叉的复杂命题。

目前,我国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等6大行业的产量除石化产品外正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与此同时,6大行业对全球资源的需求量大、对外依存度高,资源供求矛盾加剧。

随着科技进步和环境保护进一步强化,虽然工业行业单位产品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有明显降低,但是由于我国工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工业的总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仍然过大并呈现进一步升高态势,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工业污染进一步治理的难度增大,成本压力加大。以工业废水的cod治理为例,相比农业或城市污水中的cod,工业废水中的cod具有成分复杂、浓度波动大、难降解的特点,不仅处理工业设计和日常运行管理复杂,而且处理后的废水中往往依然存在较多有毒物质,进一步治理的难度加大,成本上升。

以上事实说明:依靠工程科技创新实现工业绿色发展是很重要的,它促使工业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不断降低。但是如果工业结构不合理,重化工产品总量增加过快,规模过大,能源消费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难以抑制,将一定程度上抵消工程科技带来的节能减排效果。工业绿色发展必须要调整工业结构和控制重化工业(流程制造业)的产出总量。

近年频发的雾霾天气,引起全民的关注和担忧,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对人民健康的危害已到了相当尖锐的程度。“工业绿色发展工程科技战略及对策”项目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积累的压缩性复合型环境问题使得我国工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科技支撑:目前适合我国特点的工业绿色发展的工程科技尚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同时资金支持强度不足。比如,工业领域清洁生产工作有待进一步展开,绿色技术开发的创新驱动力弱,源头削减、清洁生产等方面科技开发投入明显低于产品、装备的开发投人。

二是环保执法:新的环保法和各行业的环保标准更严,大中小企业间环保绩效差异大,企业间存在不公平竞争的状况期待改观。比如,一些大企业的环保投入大、环保绩效好,而一些中小企业缺乏环保意识和环保投入不足,大中小企业间环保绩效差异显著。从执法层面看,由于资金和资源的'缺乏,我国环境监管和执法无法全面覆盖,普遍存在“抓大放小”现象,对国有企业、大企业监管多,检查严,而部分存在环境违法的私有(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却脱离监管。

三是运行效率:经多年努力,工业装备水平有了长足的进展,如钢铁、有色、建材、造纸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行列,但是总体平均水平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尚存大批落后企业,环保设备水平有待提高。

四是出口控制:重化工业大量出口初级产品和过剩产能的出口导向大大加重了国内资源、能源和环境的负担,得不偿失。近年来,我国每年重化工产品的出口量中隐含能源、隐含的温室气体排放约占国内消耗量的20%以上,我国承担了大量的转移排放(温室气体);同时也加重了对国内的环境负荷。

五是体制障碍:现有考核机制、制度体系、激励机制等不适应绿色化转型的发展。具体体现在: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有效的监察、执法;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晋升机制与生态文明绩效关联不够明显;技术创新、转让和应用也还存在体制障碍等。

钢铁、建材等行业将迎发展平台期。

根据“工业绿色发展工程科技战略及对策”研究结果:钢铁、建材、造纸三大行业产量峰值和能耗峰值将出现在左右,而有色、石化、化工三大行业相应的峰值大约出现在2025年-2030年;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峰值将比能源消费总量的峰值提前出现,但由于工业规模过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依然巨大。

项目同时指出,未来工业绿色发展工程科技的主要发展趋势为: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削减、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的全过程管控;从常规污染物控制扩展到同时对非常规的有毒、有害污染物严格控制;流程工业行业应拓展功能,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战场;与信息化深入融合,将对工业行业绿色转型的产业模式发生重要影响。

“工业绿色发展工程科技战略及对策”项目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钢铁、建材、造纸等行业将在不远的将来进入发展的平台期,出现能源消费总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拐点。而这恰恰是实施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升级的难得历史机遇。

“我们不能再以简单的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张去实现发展,而是要在大力实施技术创新,推动生产能力更新和绿色化上动脑筋、下力气。”毛伟明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

毛伟明表示,近年来,工信部紧紧围绕国家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工程科技进步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扎实推进工业绿色转型升级。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工业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的基础工作仍然较为薄弱,尚还缺乏系统性的工程科技支撑体系。绿色科技支撑能力还有待加强,在污染物源头削减、重金属污染防治、有毒有害原料替代、清洁能源生产和高效存储等领域还缺少技术先进、经济可行的实用技术,也缺乏适应性强,能够统筹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的集成化、系统化绿色解决方案,今后要更加突出工程科技对工业绿色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论文篇十二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我国农业已经处于更加依靠科技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持续发展的新阶段。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首次明确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定位,全面部署了农业科技创新任务,系统出台了许多针对性强、含金量高、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政策措施,必将对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把握创新方向,引领农业科技健康发展。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引擎。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理清为谁创新、创新什么的方向性问题。毋庸置疑,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必须认识到,农业科技发展存在创新方向不够明确,尤其是与产业需求、农民需要相互脱节的问题。为此,“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必须坚持“一条原则”、“提高三率”、“24字要求”。

“一条原则”是坚持“着眼长远发展、面向产业需求”的基本原则。这条原则既顺应当今世界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也符合我国农业生产发展需求。“提高三率”是坚持“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主要目标。下大力气重点研究基于提高土地生产率的集约、持续、高产技术,基于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节地、节水、节肥、节能技术,基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省工、精准的机械化和信息化技术。“24字要求”是坚持“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技术路径。这是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路线,对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加快学科交叉和技术集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突出创新重点,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农业科技创新涉及农林水气等多行业、多学科、多领域,产业类型复杂,技术需求多样,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重点,集中突破。

按照遵循农业科技发展规律、满足产业实际需求的原则,“一号文件”提出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四大重点任务”。一是大力加强农业基础研究,突破一批重大理论和方法。我国农业基础研究薄弱,依然处于跟踪模仿阶段,难以满足持续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长远需要,必须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取得一批原创性理论成果。二是加快推进前沿技术研究,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我国农业前沿技术研究在杂交水稻、抗虫棉等领域处于国际前列,但整体上与农业高新技术领先国家的差距依然很大,必须把加快推进农业前沿技术研究纳入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推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升级,增强农业竞争能力。三是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四是着力抓好种业创新。

完善政策措施,为农业科技提供有力保障。政策保障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一号文件”围绕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创新投入、创新条件、创新人才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很强、易于实施操作的政策措施。

为此,必须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要打破界限,有效整合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完善农业科研立项机制和农业科研评价机制,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努力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营造更加自主自由、更加宽松活跃的创新环境;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发挥其技术创新、示范带动的积极作用;要加强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部门开放实验室和试验基地等公共性创新平台建设,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要向农业领域倾斜,继续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和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论文篇十三

摘要:《2015-中国动漫产业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动漫产业作为日本的第三大产业,年营业额达230万亿日元,庞大的日本动漫产业是动漫博物馆存在的客观要求。现代漫画图书馆是日本首家漫画图书馆,在1978年建成,之后米泽嘉博纪念图书馆、杉並动画博物馆、京都国际漫画博物馆等动漫博物馆逐渐建成。

关键词:日本;动漫博物馆;动漫产业。

秋天我到日本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考察调研之旅,期间考察了杉並动画博物馆、京都国际漫画博物馆、吉卜力博物馆、福冈美术馆以及与动漫有关的展会。文章就日本动漫博物馆对动漫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进行探讨。日本动漫产业的欣荣发展与动漫博物馆的存在休戚相关,动漫产业为动漫博物馆提供了受众和动漫资源基础,动漫博物馆通过对动漫作品展出、人才培养、专业实践和学术交流等方式对动漫产业链各环节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一、多样化的日本动漫博物馆。

(一)以动漫为主题的博物馆。

日本是非常重视动漫行业的国家,日本国内许多城市会把动漫产业的发展归纳到城市发展的规划当中。这些城市往往与动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而日本动漫博物馆地点的设置正好印证了这一点。日本动漫博物馆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以特定动漫作品或动漫画家为主题的博物馆;这类博物馆建于与特定动漫画家有着密切关系的城市,一般是他的出生地或定居地。因此,这类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营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展馆的设计和主题都围绕特定动漫作品或动漫画家而进行。这类展馆主要有建于东京都三鹰市的三鹰之森吉卜力博物馆(又名三鹰市立动画美术馆)、建于手冢治虫出生地宝塚市的手塚纪念馆、建于漫画家樱桃子出生地静冈县清水市的樱桃小丸子博物馆、建于青山刚昌出生地鸟取县北荣町的青山刚昌博物馆(又名柯南博物馆)、建于水木茂出生地鸟取县境港市的'水木茂纪念馆(又名鬼太郎博物馆)、建于藤子.f.不二雄定居地川崎市的藤子.f.不二雄博物馆(又名哆啦a梦博物馆)等。第二种是以动漫为主题却不限于特定动漫作品或特定动漫画家的博物馆,如广岛市立漫画图书馆、杉並动画博物馆和京都国际漫画博物馆等。日本东京都杉並区是动画制作公司云集的区域,被称为“日本动画之城”。杉並区把动漫产业作为当地城市发展的重要项目,重视动漫企业引进与发展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动漫技术和资料的保护。因此,在建立了杉並动画博物馆,它是日本第一个综合性动画博物馆。杉並动画博物馆有发布动漫作品、展出动漫资料、选拨动漫专栏作家、举办动漫作家脱口秀、举办动漫作品研究会、收集馆藏作品、向想画动漫作品的人提供场地、软件与器材等功能。另外,杉並动画博物馆与其他动漫公司合作策划动漫活动、通过创办网站与发行博物馆活动时刻表等方式让人们了解博物馆和推广动漫文化产业等。它是一个让各年龄层人士能够系统地学习、体验、理解日本动漫产业的综合性动漫博物馆。杉並动画博物馆内大部分的展区都会有英文和中文的资料简介,到咨询台填写申请表格后,就能免费借到耳机、点读笔和介绍博物馆各个展区的资料。博物馆分为10个区,这里有可体验动漫原理的展区与体验配音等直接体验动漫制作过程的互动性展区,另外,这里还收藏有动漫作品资料、创作人员数据库等的资源库,放映代表性动漫作品的放映室等设备。1.“日本动漫的历史”展区“日本动漫的历史”展区主要以年表的图表形式展示1950年至日本的动漫历史。还通过录像播映的方式对日本早期珍贵的动画影片进行展示,包括19创作的现存最早的日本动画《钝刀》、1958年日本第一部彩色长篇动画电影《白蛇传》、1963年日本首部30分钟的动画电视系类片《铁臂阿童木》等。动画《铁臂阿童木》首创的“限制性动画”和“戏剧性故事情节”等表现手法成为了日本动画的特征,并一直沿用至今。2.“动漫创作”展区“动漫创作”展区对行信三美术监督、后藤隆幸作画监督、富野由悠季动画监督的工作场所进行一比一的仿真场景展示,并在仿真场景的前面摆放显示器,通过录像的方式解说创作手绘动画的整个过程和对《人狼》动画制作过程进行展示。另外,展区设置了动画片《人狼》的赛璐璐原画胶片展示;展区还设置了配音体验室,观众可以为动画《铁臂阿童木》进行影片配音。3.“未来的日本动漫”展区此展区主要是报道不断进步的数字动漫现状,以及来自创作现场的最新数字技术展示。展区对传统二维手绘动画制作技术、数字二维动画技术、3d动画技术、动画捕捉仪等动画制作技术进行展示。通过视频介绍《海贼王》用触摸显示屏进行手绘动画绘制的方法等。4.“数字工作室”展区“数字工作室”展区提供计算机和拷贝台等动画制作设备,人们可使用计算机体验动画上色、软件编辑等动漫数字制作工序,创作出自己的动画作品。5.“主题展”展区博物馆每年举办3-4次主题展,展出代表性的作品、动漫人物、介绍创作人员等。209月至11月举办的是森下裕美动画作品展,展区展出了森下裕美的动画分镜头手稿、动画主创签名、森下裕美先生的直笔原画展示和动画周边展示等。6.“动漫放映室”展区“动漫放映室”展区在博物馆的四楼,展区的面积不大,有一个150英寸的屏幕定时放映动画供人们免费观看。7.“动漫图书馆”展区展区提供丰富的动漫资料供人们免费查阅,包括动画影片、漫画、学术书籍和动漫创作人员的录像采访等。此外,博物馆还有“动漫的原理”展区、研究会的房间、动漫周边商店等三个展区。

(二)综合性展馆。

除了以动漫为主题的博物馆之外,日本国内有部分综合性展馆会不定期以不同的动漫主题策划相关的动漫活动。如新潟县立万代岛美术馆在7月举办了“近藤喜文展”,毎年3月底左右在东京国际展览馆举办世界动画界最大的动漫活动展览“东京国际动画博览会”。博览会由报告会、动漫电影节、歌手表演、动漫新作发表会、动漫产品展销会等几个部分组成。2016年10月在熊本市现代美术馆举办“吉卜力的立体建筑物展”和2016年10月福冈美术馆主办的“the世界名作剧场展”就是这一类的活动。这类综合性展馆主要有大阪市立美术馆、国立新美术馆、东京都现代美术馆等。

二、动漫产业对动漫博物馆的建设提供资源保证。

(一)日本拥有强大的动漫资源。

日本电视台每周新播放的动画片有40~50集,年播出时间达到89万分钟,动漫流通领域产值达3739亿日元,其中包括电视动漫节目播放收入1898亿日元、动漫电影票房收入377亿日元、影像制品1464亿日元。1992年至日本动漫市场规模逐年增加,20动漫市场规模数值已达到1992年的2倍多,足见日本动漫产业在此阶段发展十分迅速。当今,日本每周约有70部左右的电视动画片在播放,并且动画被出口到世界各地,成为日本的道标文化之一。

(二)强大的受众基础。

据日本经济产业省调查,87%的日本人喜爱动漫,84%的人拥有动漫相关产品。据广岛市立漫画图书馆数据库统计显示借阅者遍布各个年龄段,图书馆主要以40岁左右的借阅者为主,10岁左右和30岁左右的借阅者为次;而京都国际漫画博物馆对到馆者进行统计显示,儿童约占二成,中学生占一成,成年人约占七成。2016年11月25日京都国际漫画博物馆迎来开馆10周年,也创造了开馆累计流通人数260万人次的记录。可见,日本动漫的受众人群遍布各年龄层,动漫博物馆受到了民众的欢迎,动漫已成为日本的全民性文化。

动漫博物馆作为保存动漫资料的社会设施,以动漫资源为基础,除了努力搭建动漫文化展示与阅读平台、动漫知识学习和交流平台以外,对动漫产业的各环节起到推动的作用。

(一)动漫产业属于知识、劳动密集型产业,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专业型人才的支撑。

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日本培育动漫人才的主要途径,动漫博物馆对动漫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对社会教育支援。

动漫博物馆为动漫爱好者免费提供动漫教学的服务,如举办动漫历史文化讲座、动漫编创讲座、动漫创作技法讲座、开设动漫教室等。如杉並动漫博物馆会常常开设不同主题的讲座,如2016年10月举办了“成为动画人!”系列讲座,分为“中学生图解讲座”和“成人实践讲座”;相对于杉並动漫博物馆,京都国际漫画博物馆的场地更加大,可以举办的讲座更加丰富,漫画工作室设计在博物馆的一楼,周六日和法定节假日免费开放,人们可以近距离接触漫画家,观察并学习如何绘制漫画。展馆另设动漫趣味学习角,根据人们水平提供不同程度的培训课程。另外,还会邀请大师进行动漫讲座,如2016年11月13日在京都国际漫画博物馆举办“养老孟司和宫崎骏的爱好对谈”座谈会。

(一)对学校教育协助与支持。

动漫博物馆努力配合和支援学校的动漫教育工作。例如在2016年的2月,京都国际漫画博物馆提供场地,展出了京都精华大学毕业生的动漫作品,给予新新动漫人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二)指引动漫创作方向。

对受众定位的准确掌握是动漫产业成功的关键。动漫博物馆有大量动漫爱好者资源,其来馆者的数据、馆藏资料借阅的数据和周边销售数据反映出受众的喜好类型,对动漫类型与题材的选择、生产商的销售策略有决策性的作用。

(三)协助动漫学术研究。

动漫学术研究对动漫创作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如京都国际漫画博物馆设有专门的研究室,有专业的研究人员对展馆的动漫资料进行学术调研,并发布研究成果。

五、结语。

动漫产业为动漫博物馆提供了受众和动漫资源基础,动漫博物馆通过对动漫作品展出、人才培养、专业实践和学术交流等方式为动漫产业链各环节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而且,日本动漫博物馆还起到指引动漫创作方向和协助动漫学术研究的作用。因此,日本动漫博物馆与动漫产业的互动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论文篇十四

pat思路一言蔽之,就是制定了一个能够用于研究且控制药品生产流程的一个完整体系,充分解释了质量源于设计这一理念。如要实现工业转化,pay应当采取的.集成办法对当前我国中药制药全部环节实施化学、物理上的风险研究,进一步认识到各种可能会引发的药品质量变动因素,第一时间试验检测各工艺步骤的材料以及质量指标,完成中成药质量控制目的。这种技术手段重点涵盖了中成药生产全过程建模研究,单元工艺和质量关系建模,其目的旨在为了进一步说明可能会左右工艺品质的每一个节点,制定质量风险最小的过程质量控制系统,分析过程分析化学和生物检测手段,创设中药制药过程质量监测体系。

2.2品质优化思路。

对中药制药阶段中的每一个单元工艺实施深化分解剖析,正确掌握工艺参数和质量控制标准之间的有关性,创设制药工艺品质量控制标准,对部分工艺参数进一步优化,把严谨、先进、科学、可操作性的技术落实到每一道制药环节和工艺品质量检测中,精确掌握整个生产工艺流程与每个工艺步骤,最终达到中药制药工艺品质能够全面显著提升。

2.3组建现代化的中药制药设备。

在传统的中药制药设备背景下完成向高科技、现代化的生产制造设备转化,研制出具有信息化、电子化、智能化的先进设备。只有把现代化的多媒体及数字技术深入应用至中药企业的设备控制操作中,才能够从硬件上强化设备的运作实效率,直观地提升药品产品的生产质量,也一改我国医药界普遍认为的中药工业设备技术低下的看法[3]。

另外,将基础性药学、工程药学以及制药工程学相互复合,一齐展开探讨,以“合作共赢”的标准进行探索,把不同学科特性的力量来一齐推动协同创新,才能够更加优质地实现对科技创新中各个环节的整合,把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工业产品,满足中药企业的生产效率。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来临,从工业的角度直接激发了我国中药制药工程科技的开发与发展。把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相互复合建立出完整的生产体系,能够最大化让我国中药企业的制造技术完成质的飞跃,进而使我国中药技术整体迈向现代化发展,为中药产业的发展打下牢固基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