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临沂市城市规划论文(通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21:19:35 页码:10
最新临沂市城市规划论文(通用14篇)
2023-11-25 21:19:35    小编:李耀Y

有时候,我们需要挣脱思维的固有模式,去探索一些不太为人注意的事物。如何管理好时间,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请看下面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思路。

临沂市城市规划论文篇一

摘要。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2研究理论基础。

1.2.1土地区位理论。

1.2.3可持续发展理论。

1.2.4主成分分析法。

1.2.5熵值法。

1.2.6gis空间分析方法。

1.3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进展。

1.4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2.3城市规划区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城市规划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分析。

3.1评价体系指标的选取。

3.2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及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3综合评价指标的`计算。

3.4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评价分述城市规划区土地集约利用。

第四章城市规划区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及时空变异分析。

4.1城市规划区土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4.1.1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及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1.2综合评价指标的计算。

4.2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城市规划区土地集约利用时空变异特征。

4.2.1时间特征分析。

4.2.2空间特征分析。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5.1结论。

5.2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临沂市城市规划论文篇二

科学、合理地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对于生态城市规划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土地利用布局、生态功能区划。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城市环境条件、城市土地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要以实际情况为根据,提出相应的改进、优化建议。

3.2建立低碳生态规划指标。

进行生态城市规划中,要能够从各项指标上对生态城市建设进行规定,其中生态低碳指标是整个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通过生态低碳指标能够反应出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科学环保程度。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要能够从根本上进行生态环境的建设,对生态环境建设要能够通过指标制定来完成,而生态指标的制定通常包括更多的方面,比如城市的基本功能、生态环境、城市绿色交通规划、以及城市新能源的有效利用等情况,对其进行生态规划能够更好促进生态城市建设。

3.3重视整体和局部间的关系。

在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城市的区域性设计,尤其是要有效地强调生态变化频繁的区域,在一个特别的位置上进行城市规划考量设计,从大的城市背景出发,认真设计细部的生态规划。强调能源以及资源的再利用。城市生态规划主要强调的是物质循环以及能量循环,这2种循环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不断地合成新物质,同时新物质又被分解成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使之具有新的使用价值。周而复始地循环利用是我国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设计初衷。

3.4调整人力资源。

在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中,要能够不断提高对城市建设管理和工作人员的管理力度,在进行人员分配上,不断更新管理模式,保证整个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只有合理分配生态城市建设者的'职能和责任,优化人员管理责任,才能够保证整个自然资源的的使用率达到最佳效果,有助于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发展。

3.5明确城市交通设计及要求。

完善合理的交通网,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减少城市生态压力,所以对城市交通网的建设,应尽可能完善、便捷。能源清洁,秩序井然。健康安全,美化环境的效果。提倡人们低碳生活,文明出行。加大新能源公共汽车的投放力度。建设完备的地下轨道交通。多途径多方法地实现城市交通的科学发展。

3.6综合防治环境污染的规划。

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综合防治环境污染的规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做到从实际情况出发,在整体上做好控制污染物排放,并要建立完善的预防环境污染的监管机制,实时监测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以功能区目标的不同为根据,开展环境治理工作,并逐步实现生态城市规划的要求。

4结论。

综上所述,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生态城市建设也是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应当用生态视角来探索城市在未来的发展模式,并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不断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褚忠兴.浅谈城市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05:173.

[5]赵悦.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23:120.

文档为doc格式。

临沂市城市规划论文篇三

科学、合理地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对于生态城市规划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土地利用布局、生态功能区划。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城市环境条件、城市土地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要以实际情况为根据,提出相应的改进、优化建议。

3.2建立低碳生态规划指标。

进行生态城市规划中,要能够从各项指标上对生态城市建设进行规定,其中生态低碳指标是整个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通过生态低碳指标能够反应出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科学环保程度。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要能够从根本上进行生态环境的建设,对生态环境建设要能够通过指标制定来完成,而生态指标的制定通常包括更多的方面,比如城市的基本功能、生态环境、城市绿色交通规划、以及城市新能源的有效利用等情况,对其进行生态规划能够更好促进生态城市建设。

3.3重视整体和局部间的关系。

在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城市的区域性设计,尤其是要有效地强调生态变化频繁的区域,在一个特别的位置上进行城市规划考量设计,从大的城市背景出发,认真设计细部的生态规划。强调能源以及资源的再利用。城市生态规划主要强调的是物质循环以及能量循环,这2种循环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不断地合成新物质,同时新物质又被分解成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使之具有新的使用价值。周而复始地循环利用是我国城市生态规划设计的设计初衷。

3.4调整人力资源。

在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中,要能够不断提高对城市建设管理和工作人员的管理力度,在进行人员分配上,不断更新管理模式,保证整个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只有合理分配生态城市建设者的'职能和责任,优化人员管理责任,才能够保证整个自然资源的的使用率达到最佳效果,有助于我国生态城市规划的发展。

3.5明确城市交通设计及要求。

完善合理的交通网,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减少城市生态压力,所以对城市交通网的建设,应尽可能完善、便捷。能源清洁,秩序井然。健康安全,美化环境的效果。提倡人们低碳生活,文明出行。加大新能源公共汽车的投放力度。建设完备的地下轨道交通。多途径多方法地实现城市交通的科学发展。

3.6综合防治环境污染的规划。

在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综合防治环境污染的规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做到从实际情况出发,在整体上做好控制污染物排放,并要建立完善的预防环境污染的监管机制,实时监测城市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以功能区目标的不同为根据,开展环境治理工作,并逐步实现生态城市规划的要求。

4结论。

综上所述,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生态城市建设也是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应当用生态视角来探索城市在未来的发展模式,并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不断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褚忠兴.浅谈城市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j].黑龙江科技信息,,05:173.

[5]赵悦.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23:120.

临沂市城市规划论文篇四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同时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实施生态城市规划是大势所趋也是行之必然。必须要在城市规划中加入生态城市的设计,才能对自然环境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本文通过对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城市规划入手分析研究,根据当前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现状提出相关对策,希望对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推进整个社会前进做出积极贡献。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非常不利的,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前进的步伐。所以在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加入生态城市规划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从城市规划阶段就着手进行环境保护,促进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对于未来城市建设中环境问题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建设中缺乏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大肆扩建城市建筑,不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造成很多困扰。究其原因,这些问题的产生在于人们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环境保护。这些环境问题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导致城市环境遭到很大的污染,生态环境也遭到很严重的破坏。由于前期城市建设规划中,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导致后期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破坏,这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导致了很多问题的产生。

临沂市城市规划论文篇五

(征求意见稿)。

临沂市国土资源局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日。

目录。

一、“十一五”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回顾...............1。

(一)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概况..................1。

(二)土地和矿产开发利用取得的成绩..............3。

二、“十二五”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9。

三、“十二五”主要资源供需评价分析..................13。

(二)主要矿产资源.............................15。

四、“十二五”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保护..................17。

(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空间布局...........17。

(二)科学开发矿产资源,保障安全供应...........20。

(征求意见稿)。

一、“十一五”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改变的关键时期。五年来,全市土地资源供求矛盾和压力空前紧张,矿产资源消费量逐年攀升,在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两难”挑战中,国土资源工作基本实现从单纯的资源管理向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的综合管理的转变,初步构建了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

(一)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概况。

“十一五”期间,我市的国土资源初步达到了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的目标。耕地以及基本农田保护得到了全面落实;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顺利编制完成,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了建设用地和基本农田布局,为经济社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开展了第二次土地调查,摸清了全市各类土地现状,建立了土地调查数据库,实现了调查成果信息化管理;初步实现土地利用信息互联共享,获取和管理国土资源信息能力明显提高;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1钩试点,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顺利完成全市13个省级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率先启动兰山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国土执法力度不断加强,市辖区违法用地案件总数、面积和占用耕地面积分别比“十一五”之初下降了79.4%、92.2%和91.4%,无证勘查开采矿产案件发生率下降55.26%;全市国土资源系统的机构改革基本完成。

“十一五”期间,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共投入各类资金5.3亿元,开发、复垦、整理土地面积48.7万亩,整治规模48.7万亩,新增耕地8.06万亩,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土地市场逐步完善,经营性用地全部走招拍挂的路子;土地资产经营步入良性循环,政府收益不断有新突破,“十一五”期间土地出让收入448.61亿元,实现政府收益187.59亿元;总计报批建设用地16.75万亩,保证了全市各类发展用地需求。地籍管理方面,国有、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分别为32821宗和44892宗,抵押登记5571宗、金额392亿元。

到“十一五”末,全市已探明矿种84种(含亚种)。开采37种,其中探明储量的有35种,累计探明各种矿产资源总量约787.34亿吨。新增矿产资源储量30亿吨,其中铁5.03亿吨、钛铁5.67亿吨、白云岩3亿吨,估计矿产资源收益6.1亿元。2008年被命名为全国第二个“中国地热城”。在全省率先建成覆盖全境的c级gps和三等水准控制网。

(二)土地和矿产开发利用取得的成绩。

1、坚持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十一五”期间正确处理了经济发展和保护耕地的关系,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了耕地面积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开展了基本农田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了市、县、乡三级耕地数据库。强化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政策措施,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在全市主要交通沿线、成片基本农田保护区周围等区域设立了各类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4298个。耕地保护质量监测点187个,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实现了对耕地质量变化的动态监测。“十一五”期间我市的基本农田保持在744683公顷,市国土资源局被表彰为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先进单位。耕地总量连年实现动态平衡,实有耕地面积超过省政府给下达的耕地保有量,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证粮食安全奠定了基础。

2、实施用途管制,强化对建设用地的宏观调控。“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大,为防止盲目圈地、占地,促进土地的合理、高效利用,一方面,我们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龙头,以实施用途管制为手段,科学编制了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和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从规划用途、用地规模、用地定额、投资强度等方面不断加强对建设用地的审批管理,使供地规模和供地结构日趋合理;另一方面,建立并不断完善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系统,开展了临沂市城区基准地价更新、城市地价动态监测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定了市辖三区征地区片综合地价与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及时对土地供应市场进行报告和分析,保障各项建设对用地的需求。

3、实施“三大工程”,全力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用地保障。“十一五”期间,面对土地管理政策越来越严、用地形势异常严峻的实际,为缓解建设用地压力,我们立足盘活存量土地,走内涵挖潜、集约用地的路子,一是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2006年,我市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全国第一批增减挂钩试点市,目前全市实施挂钩项目区达到119个,总规模面积36569.8亩,涉及14个县区684个村庄,规模全省第一。二是积极实施旧村整合改造和合村并点工程,在搞好全市旧村存量土地调查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旧村改造和村庄合并,对旧村改造和村庄合并腾出的土地,重新确定用地性质,安排新上项目。至2009年底,全市完成村居改造499个,建成居民还建楼374栋,处理利用闲置宅基地70479宗。乡镇和村居数目由原来的252个和9580个减少到181个和7251个。三是全力实施存量土地盘活、闲置土地处置工程。按照“退二进三”政策,鼓励污染大、效益差的工业企业搬迁改造,腾出的土地用于发展第三产业,优化城区土地利用结构。开展了土地出让合同专项和房地产用地专项整治行动,清理闲置土地36宗,房地产用地715宗,面积28800亩,调查房地产开发企业288家。“三大工程”的实施,为在新形势下保障建设用地供给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4、土地市场建设逐步走向制度化。“十一五”期间,我们坚持资源和资产管理并重,以实现政府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和服务企业为中心,以建立公开、公平、公正、有序的土地市场为目标,不断规范、完善国有土地储备机制,全面推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积极探索土地储备信息化管理水平,建成了临沂市土地市场网上交易系统。土地出让程序更加严谨、规范,土地市场化配置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土地资产收益不断取得新突破。2006年,全市政府土地收益仅为26.1亿元,2007年为29.8亿元,2008年达到29.03亿元,2009年政府收益猛增至39.92亿元,2010年实现政府收益56.83亿元,首次突破50亿元关口。

5、矿产开发监管模式不断完善。建立了矿业权数字化管理系统。开展了矿产资源卫星遥感监控,研发了矿产开发远程监控系统。全市共实地核查采矿权509个,引入控制点980个,埋设露天界桩2251个,形成了全市矿产资源与矿业权分布图和控制点网图。深入推进资源整合,大中型矿山所占比例由2005年的5.86%提高到2009年的20.98%;预计2010年底,全市矿山数量保留570个。着力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含量,积极鼓励矿山企业发展矿产品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促进矿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严格采矿权设置总量调控和审查审批,严格采矿登记审查审批,严格实行窗口办文制度、现场联合踏勘制度、会审制度、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制度、有效期届满标注和提前通知制度等,有效提高了采矿权审查审批质量和时效。

6、矿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竞争机制初步建立。“十一五”期间,实施采矿权集体审查、审批、审核集体会审制度和采矿权登记审查现场查看制度,开展了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建成全市采矿权网上招拍挂交易系统,努力推进矿产资源资产经营水平,矿产资源市场化的配置不断提高。到2010年底,全市保有矿山数量548个,较2005年压减51.72%,大中型矿山所占比例由2005年的5.86%提高到24.7%,矿产资源集约化、规模化开发水平大大提高,实现矿产资源出让价款1.23亿元。

7、地质勘查市场投资活跃,矿产勘查成效显著。投入各级财政资金近1亿元,设立探矿权52处,市场勘查项目265处。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22处,新增查明矿石资源储量30亿吨,其中新增铁、白云岩等资源储量9.3亿吨,苍山兰陵特大型铁矿远景资源量16亿吨,矿石资源储量增长创历年来新高。开展了矿权灭失地及成矿远景区调查工作;围绕“金属镁”产业进行了全市白云岩矿调查,启动了沂蒙山地区航空物探工作,完成了除蒙山及其周围的禁飞区外的全市一比五万航空磁法及放射性测量。成功申报中国地热城称号。将归来庄金矿和杨庄铁矿命名为“国家级绿色矿山”。开展了全市探矿权整合工作,在2008年探矿权项目的基础上压减百分之二十。完成了全市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和压覆矿产资源情况调查工作。

(三)存在问题。

纵观我市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经历了一个由逐步开拓探索再逐步规范的过程,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和矛盾。

1、土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的任务艰巨。“十一五”期间,全市耕地保有量持续减少,根据二次调查数据,到2010年初,全市耕地总量844127.66公顷,基本农田面积745733公顷。耕地保有量比“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数减少了13925.34公顷(858053公顷),基本农田减少了1050公顷。少数基层干部群众对保护耕地、依法管地和依法用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用地需求持续刚性增长,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压力非常大。

2、城镇规模不断扩大,规划调整频繁。这几年,全市经济发展较快,城镇化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城镇规模迅速扩大,造成城市规划调整频繁,出现了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在空间布局上的矛盾,需要通过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仅2008年,全市共计召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论证会六次,涉及调整土地总面积641公顷,其中耕地面7积379公顷。

3、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低。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大、布局散,超标严重。多数村庄存在低效、闲置利用宅基地等问题,“满天星”、“空心村”、“摊大饼”现象突出。部分村庄沿公路扩展,见缝插针,既影响交通和群众生活,又不利于集约用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整体档次不高。工业园区利用低效,产出强度不高。城镇建设用地中仍有不少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土地。这些闲置地、空闲地分布零碎,布局分散,很难规模利用。

4、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基础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工作基础性地质工作缺乏创新,技术手段单一。矿产开发集约化程度偏低,布局不够合理。资源利用率较低,仍存在浪费资源的现象。部分矿山企业,包括个别大型矿山采选水平、回采率虽相对较好,但综合利用率仍较低。矿山地质环境形势严峻,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力度需进一步加强。矿业秩序维护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矿政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技术力量薄弱,难以适应矿产开发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

二、“十二五”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经济转型的攻坚时期。这一时期,国土资源保障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大。如何处理好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高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将是国土资源“十二五”规划的基本出发点和着力点。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定本次规划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大临沂、新临沂”建设,以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为核心,坚持统筹保障与保护、服务与监管、改革与维权,着力实施“双保”工程、“双基”工程和节约优先策略,着力加强工作布局、管理创新和制度设计,切实增强国土资源保障能力和保护水平,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目标是:

1、实施用途管制,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障粮食安全。确保到“十二五”期末,全市耕地面积不低于842500公顷,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744683公顷。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建设用地计划管理,从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十二五”期间,农用地转用于建设用地不超过11026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不超过10250公顷。设立耕地保护专项基金,探索经济手段实现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新机制。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指标,层层落实耕地保护的领导目标责任制和考核体系。

2、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保障经济发展用地需求。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和有效供给能力。“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不超过13800公顷。实施建设用地差别化管理,优先保障国家水利、能源、交通等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积极搞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整治挖潜,盘活存量土地,逐步改变城乡建设用地低效利用状况。引导农村居民点向中心村和城镇集中,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推行村庄整理。

3、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复垦,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十二五”期间,全市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补充耕地13800公顷。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统筹规划、聚合资金、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促进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十二五”期间,重点是加大旧村改造及各类工矿废弃地的复垦力度,推进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加大对基本农田整理力度,改善耕作条件,提高耕地质量。

4、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持重要矿产资源不断增长与经济发展需求的基本平衡。广泛吸收外来资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营性勘查活动。加大重点矿种、重点矿区、整装勘查区的勘查力度,特别是加强沂沭断裂带多金属找矿研究。开展优势矿种金刚石新一轮找矿工作,力争在金矿、金刚石找矿方面有所新的突破。推广矿山开采远程监控系统,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储量利用调查成果,建立开采矿山资源储量动态管理系统,实现资源储量定量动态管理。

5、加强矿产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矿产资源管理体制,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发挥矿产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效保护矿产资源和治理矿山地质环境,促进矿业可持续发展。以提高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总目标,实现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矿产勘查分制运行、良性互动,并与区域性经济发展能力基本相适应。保护性开发优势矿产资源,按开发利用总量调控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指标及矿业权设置目标,建立和完善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政策措施,使我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达到健康发展。到“十一五”末,全市地勘投入不低于4亿元,新增储量不低于20亿吨,矿产资源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6、进一步加强矿山环境的综合整治。努力提高矿山综合利用的能力,矿产资源集约化规模化开发水平进一步提升,总回收率提高5%,采矿回采率达到87%,选矿回收率达到90%;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60%以上,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程度达到100%,矿山环境恢复达到90%以上,矿山地质灾害治理达到90%以上。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群测群防体系,落实地质灾害防止责任,加大防灾知识宣传普及力度,提高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规划期基本消除乱采滥挖、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重采轻护等破坏性开采现象,建立优势矿产资源有序、集约开采利用的新格局。

7、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基本建立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与监测技术应用体系。建成市、县(区)、乡(镇)、三级国土资源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内容涵盖土地、矿产、地质环境等领域的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建立以临沂市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政务管理与社会服务信息一体的临沂市国土资源门户网站。

三、“十二五”主要资源供需评价分析。

(一)建设用地。

“十二五”期间,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时期。经预测,到2015年,全市户籍人口1070万人,城镇人口达到60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5%以上,全市将新增建设用地16940公顷,其中占用耕地10250公顷。

1、城镇用地规模预测。据预测,到2015年,我市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50万人(2010年156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220平方公里(2010年154平方公里),新增建设用地66平方公里,“十二五”期间,平均每年增加13.2平方公里。城市用地扩大规模占用耕地按70%计算,“十二五”期间中心城市发展需占用耕地4620公顷。

县城用地预测。根据市域城镇体系发展规划,到2015年,9个县城建成区人口按170万人、人均用地按124平方米推算,到2015年,城市用地规模达到210.8平方公里,新增用地45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增加9平方公里。占用耕地按60%推算,需占用耕地2680公顷。

建制镇用地预测。根据预测,到“十二五”期末,建制镇人口将达到180万。按人均130平方米推算,到2015年,建制镇用地规模将达到234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增长5平方公里,“十一五”期间新增用地2500公顷。由于城镇用地扩大规模,13主要为村镇建设用地转换而来,占用耕地按40%年折算,需占用耕地1000公顷。

综上预测,“十二五”期间,城镇建设用地共需增加耕地8300公顷。

2、交通用地预测。根据我市的交通用地发展规划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市计划实施枣临铁路、东平铁路、朐沂铁路及胶新铁路电气化改造等工程,并建设长深高速、枣临岚高速、新枣高速等高速公路建设。同时还有临沂北铁路物流园、沂水铁路物流园等工程。预计“十二五”期间,各项交通建设共需占地1600公顷,占用耕地按70%推算,需占耕地1120公顷。

3、水利建设用地预测。“十二五”期间,农田水利用地以沂沭河改造工程、沂河水处理场二期等工程为主,预计需增加用地300公顷,其中占用耕地230公顷。

4、独立工矿用地预测。根据我市经济发展趋势及今后的用地政策,工业项目一般要上工业园区,除特殊必须独立选址的外。据预测,“十二五”期间,独立工矿用地需新增用地240公顷,其中占用耕地200公顷。

5、旅游用地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市的旅游业将有很大发展。一部分旅游景点将扩建,一部分与之配套的服务设施也将增加,据预测,“十二五”期间,将新增用地1200公顷,其中占用耕地400公顷。

“十二五”期间,国家对土地的供应将越来越严格,据分析,这段时期,国家对我市的土地供应计划大约在1-1.5万亩/年,除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工程外,我市大部分用地指标只能通过城乡建设用地用地增减挂钩、土地综合整治、工矿废弃地复垦整理等置换而来。目前,全市农村居民点人均近200平方米,人均用地面积大大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在农村,空心村现象大量存在,村内空闲地大量闲置。随着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的引导,通过增减挂钩加大旧村改造的投入将腾退出大量建设用地。据测算,全市到2015年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可置换指标25000公顷。因此,从我市土地保障程度看,尽管目前存在诸多困难,但是只要政策到位,资金到位,还是能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的。

(二)主要矿产资源。

1、能源矿产。

煤是我市的主要能源矿产,全市煤田总面积380多平方公里,矿产地33处,近年大面积开采,资源消耗较快。2008年底,全市煤炭保有储量仅有5352万吨,居全省第十位,属缺煤地区。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总消耗煤可达8000万吨,每年需从外地调进煤炭800万吨左右。我市地热资源品质优良,水温在29℃-80℃之间,2009年底,我市已开发利用的地热资源量为1049.37万立方米,探明资源总量1.27×10焦耳。“十二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加大中国地热城建设,充15分利用地热这一清洁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建筑业。

2、金属矿产。

(1)我市是鲁南地区最大黄金产地,黄金产量居全省第四位,按“十二五”期末黄金产量3478千克推算,总体来看我市黄金储量能满足“十二五”期间矿山生产需求量。

(2)铁是我市另一主要金属矿产,2008年底,全市铁矿石保有量7.88亿吨,居山东省第二位。目前,主要以出售矿石原料为主,基本满足需求,其它金属矿产储量严重不足。

3、非金属矿产。

(1)石膏。我市石膏资源储量丰富,现有探明基础储量19973.2万吨,保有资源储量18784.35万吨,设计生产能力391万吨,产量333万吨。预计2010年我市石膏总需求量为80万吨左右,以此为基数,按3%年均递增率计算,2015年石膏需求量120万吨左右,相当于当年产量的36%左右。我市石膏资源丰富、产量大,完全能满足需求。

(2)水泥用灰岩。水泥工业是我市建材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而水泥生产的最主要原料就是水泥用灰岩,已探明储量1亿吨以上。2015年水泥产量规划为1100万吨以内,按每吨水泥消耗2吨灰岩计算,预计水泥用灰岩需求量分别为2200万吨。我市水泥灰岩储量丰富、前景好、开采方便、能满足水泥工业“十二五”期间的生产需求。

(3)石英砂岩。我市虽然有丰富的石英砂岩资源,已探明储量为14016.6万吨,保有储量1.3亿吨,预计2010年底产量1000万吨以上,足以满足我市生产需求和市场消费需要。

(4)金刚石。查明矿产资源储量1018.4万克拉,在建矿山设计年采矿石120万吨,年生产金刚石20-25万克拉。预测“十二五”期间年开采矿石800万吨,年产金刚石165万克拉,能够满足需求。

(5)河砂资源在我市比较丰富,但须对总量进行控制。硫、磷、钾盐等原料的矿产十分缺乏,完全依赖外部资源的供应。

4、水汽矿产。

地下水资源总量22.52亿吨,居山东首位,可采资源量15.55亿吨,居全省第三位。已鉴定的天然矿泉水共21处,至2009年底开发利用的只有8处。目前矿泉水供应集中在桶装水市场,作为生活饮用水进入家庭,矿泉水销路及开发前景较好。

四、“十二五”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保护。

(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空间布局。

“十二五”期间,要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科学调控建设用地,更加注重土地生态环境建设。按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改革建设的要求,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关系,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

1、以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为中心,增强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十二五”期间,我市的基本农田面积不少于744683公倾,耕地不低于842500公顷。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新机制。第一,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探索建立耕地保护利益奖惩和补偿制度,设立耕地保护基金和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提高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要建立土地供需双向调节机制。强化需求侧管理,减少低效利用资源的需求,禁止浪费资源和不合理利用资源的需求。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在农用地转用审批中,严格审查补充耕地方案和资金落实情况,严格执行耕地“占一补一”规定。第三,要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土地综合整治,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保障补充耕地任务实现。“十二五”期间,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补充耕地13800公顷。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要强化质量管理,健全评价、考核、监督机制。要在加强基本农田质量建设,补充耕地质量考核的基础上,实现有效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新农村建设加强,生态环境有效改善。

2、实施节约优先战略,保障经济发展用地需求。“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深入推进时期,各类建设用地大量增加。坚持节约优先战略,实现节约集约用地,是保障发展用地需求的根本途径。要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实行供需双向调节和差别化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控制增量,盘活存量,鼓励利用存量土地。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禁止供地目录》和《限制供地目录》,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地定额标准,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土地的投入、产出率。对不符合供地政策,达不到供地定额标准的一律不供地。搞好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积极引导建设项目不占或少占耕地。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严格执行《临沂市国有建设用地批后监管暂行办法》,设立建设用地现场公示牌,执行开工、竣工申报制度和建成项目核验制度。探索用经济手段处理闲置地、低效地。

3、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切实贯彻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对城镇布局、产业布局、功能分区、基础配置进行科学安排,合理确定城镇用地规模,合理控制城镇基础设施,社会各项事业和行政办公用地规模,严控大型商业设施和高档商品房用地。要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改变分散布局工业区的模式,对园区建设,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投入、高效益产出,鼓励跨乡、镇、区集中建立工业区,引导工业项目向工业集中区集中。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合理调整城镇建设用地的规模和空间布局,重点开展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鼓励迁村并点,建造多层公寓式农民住宅,积极引导农村居民住宅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注意维护好农民土地权利,调整土地收益分配关系。

4、推进土地市场化配置,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内在机制。要在“十一五”期间土地市场化配置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管理方式,更加注重市场调节、制度设计和宏观管理。切实增强资源的综合效益观念,促进资源利用向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转变。要全面发挥资源的利用效率、资产收益和资本增值功能,实现由审批、发证、收费的传统管理模式向资源实物形态、要素形态与价值形态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转变。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扩大资源的有偿使用范围。推进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建设,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推广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的网上交易制度,打造公开、透明、高效的土地交易市场,强化对协议出让土地的监管,推进工业用地招标、挂牌和拍卖方式供应,鼓励工业用地实行租凭制度。

(二)科学开发矿产资源,保障安全供应。

坚持开源和节流并举,保护与开发并重,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控制矿产资源开发总量,调整和优化矿业结构,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水平。

1、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一是加快矿业权有形交易市场建设。二是不断完善地质勘查等专项规划,加大重点矿种、重点矿区、整装勘查区的勘查力度。三是建立科技管矿新机制,利20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完善矿业权网上交易系统;进一步推广矿山开采远程监控系统,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储量利用调查成果,建立开采矿山资源储量动态管理系统,实现资源储量定量动态管理。四是推动全市绿色矿山建设,制定全市绿色矿山建设意见,发挥山东黄金归来庄金矿及山东兴盛杨庄铁矿两个国家级绿色矿山品牌的引领作用,开展全市绿色矿山建设。

2、强化资源开发调控,推进节约集约利用。一是精心规划布局,优化矿业结构。以矿山企业制度创新为动力,重新构筑矿业发展的微观基础,发展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矿山企业,建立规范的法人企业结构,用规范的股份制取代不规范的合伙制。二是深入推进资源整合,转变发展模式。依靠技术先进、资金雄厚、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有选择地引进战略投资者进入,打造产业集群,收缩资源开发战线,推进规模化、集约化开发。三是拉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培植形成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和企业群体,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转化率和附加值,形成最合理的资源配置和产业链结构。

3、推进矿权市场建设,深化矿权制度改革。继续坚持政府高度垄断矿权一级市场,积极规范采矿权出让机制,全面推行网上出让;加强矿产储备,完善储备机制;规范采矿权二级市场,积极搭建矿权二级市场交易平台,探索建立矿权转让预登记制度,及时发布拟转让矿业权、交易结果、矿产品供求等信息,搞活二级流转市场,防止暗箱操作造成非法转让行为的发生。

4、完善监管长效机制,维护矿业秩序稳定。着眼于矿业秩序的长治久安,规范和强化县、乡镇政府在矿业秩序维护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一是加大基层动态巡查监管力度,及时掌控矿产开发秩序动向。建立采矿权人依法办矿诚信体系,对矿山企业实行星级管理。二是推广应用矿业秩序科技监管手段,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卫星遥感、矿产开发远程监控等科技手段,提高矿业秩序监控的密度和广度,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行为。三是有重点的开展对非法采矿打击行动,严防反弹回潮。

五、“十二五”重大工程安排。

“十二五”期间,要着力组织实施好以下重大工程:

1、基本农田整理工程。实施六大工程区片:沂河谷地基本农田整理工程、祊河谷地基本农田整理工程、北部山区台地基本农田综合整理工程、沭东丘陵坡地基本农田整理工程、郯南平原基本农田整理工程、苍北山区坡地基本农田整理工程。每个工程区片内每年安排2~3个整理项目。

2、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工程。实施六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区项目:兰山区李官镇整镇集中推进型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苍山县兰陵镇中心社区聚集型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河东区汤头办事处城镇中心社区聚集型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莒南县大22店镇重点旅游区环境改善型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临港经济开发区坪上镇城镇中心社区聚集型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费县汪沟镇和兰山区半程镇重点交通沿线环境改善型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六个示范区建设总体目标是:从2010年到2012年,整治总规模30.9万亩,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23.64万亩,新增耕地2.47万亩,提高粮食产能0.36亿斤。

3、后备土地开发工程。根据土地利用适宜性,在保护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后备资源。重点安排沂水北部、沂南西部、蒙阴西北部、平邑西部、费县北部、苍山西北部、莒南东部、郯城东南部、临沭东北部九个开发工程片区。

4、沿河生态敏感区保护治理工程。维护我市河流水系生态环境,投资实施沿河生态敏感区保护工程。在沂、沭河等主要河流沿线大力植树造林,建设生态林网;加强河道治理,提高防洪标准;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提高自净能力,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完善水质监测系统。

5、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信息化工程。围绕强化资源监管,提供优质服务目标,加强审批管理系统建设,实现行政审批网络化运行。针对土地、矿产、测绘等业务管理主体,优化业务流程,建设涵盖市、县、乡三级政务管理内容的综合政务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公文流转、人事、党建、财务等综合事务管理信息系统。

6、矿山土地生态恢复治理工程。重点治理项目有:京沪高速公路蒙阴段破损山体治理;平邑石膏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苍山石膏和铁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蒙阴-沂水灰岩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平邑灰岩区、花岗岩采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费县灰岩区综合治理;马陵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7、重点矿种、重点矿区、整装勘查区的勘查工程。加强沂沭断裂带多金属找矿研究,开展优势矿种金刚石新一轮找矿工作,力争在金矿、金刚石找矿方面有所新的突破,继续开展矿山深部及外围找矿,重点是苍峄铁矿区、兰陵铁矿区、归来庄金矿区、铜井金矿区。加大沂沭断裂带、蒙山断裂、孙祖断裂、甘霖断裂地区的地热勘查工作。

8、三大矿山资源开发。主要是苍山兰陵铁矿开发,沂水钛铁矿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和沂水白云岩矿开发。这些新发现矿山资源顺利开发利用,将大大缓解我市矿产资源供给不足的压力。

六、保障措施。

1、转变思想,加快建立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当前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仍有不少计划经济时期的影子,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仍然亟待转变。要加快建立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思想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2、严格实施规划,促进国土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24当前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6-2015)已通过验收,这为全市国土资源科学、合理、高效地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必须进一步树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规划的权威性,并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强化规划的实施管理。以规划为龙头,切实提高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

3、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严格执行国土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法律法规,依法查处违法乱批乱占耕地、乱采滥挖矿产资源的行为,加强土地监管,严格执法程序,积极探索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新机制,推行动态巡查制和执法责任追究制,保持高压态势,全面保障“十二五”期间耕地和矿产资源保护目标。

4、加强制度建设,保障重大工程顺利实施。针对“十二五”期间重大工程,制定实施管理办法,严格实施项目公告制度、招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和目标责任制度等,规范管理行为。设立重大工程实施管理机构,或由工程所在地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和具体负责每项规划重大工程的实施。

5、培养管理科技人才,提高队伍素质。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优化国土资源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努力提高国土资源人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造就一支能适应现代国土资源管理形势的专业队伍。注重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各类复合型人才,努力打造一批有创新能力的骨干。

临沂市城市规划论文篇六

(1)做好生态城市设计工作。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的时候,对生态城市进行设计工作,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在对城市的规划设计中,要全面考虑城市特有文化、城市特色、城市风格魅力以及吸引力。全面对城市的景观布局、产业结构设计、城市住户设计和各种功能区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并进行多方论证,以验证其可行性和科学性。首先就是要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中的建筑、道路、广场等进行人文景观和各种自然景观组成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充分的研究,并制定建设方案,在城市基础结构的框架下,通过平面规划、高层规划、低层规划等做好景观设计工作,满足现代城市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需求。其次在城市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基础上,对城市生态建设结合现代气息,与城市生活融于一体,让人们生活在城市中,仿佛生活在森林里。同时,在对城市规划的时候,要以生态化的绿色产业园为标准,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建设生态环境体系,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同时,要努力发展现代化的物流、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链,对原有的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实现产业链的升级转型,提高生态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比重,促进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

(2)对原有城市生态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城市生态系统在规划的时候,可以依托原有的城市生态环境进行规划设计。原有的生态系统与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相比较,具有更加贴近城市自然环境的优势,是人工所无法做到的。所以在对城市进行生态规划时,对原有的生态景观、自然景观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实施升级改造。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方法和手段,比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绿色能源对原有生态景区进行设计,体现人文气息和城市气息,又不失现代都市气息,成为人们居住的天堂,和闲暇饭后休憩和旅游的好场所,实现生态城市的建设。

(3)对城市湿地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保护。城市湿地系统是城市的生态功能的肾,承担者对城市环境调节的重要作用。湿地是对水、土和湿生植物的生态保护系统,对于城市环境和人们居住的自然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对调节局部小气候,减缓因天气原因造成的旱涝自然灾害具有实际价值。所以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要逐步对城市湿地系统进行恢复,使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扛干扰能力,能够应对一定的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这对建设生态城市,绿色可持续发展城市具有非常实际的意义。

(4)发展生态交通,倡导绿色出行。在城市规划中,规划建设绿色能源,比如为公共自行车的建设进行规划设计,倡导无污染出行,取缔现在以小汽车出行为主的方式,这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公共交通是实现城市生态交通的重要举措,也是解决目前城市污染的重要通道和手段,为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起到重要作用。在城市规划发展中,要树立公共交通方式优先发展的意识,在规则和制度上加以约束,使人们养成绿色出行的习惯,为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做出自己的一份努力。只有人人参与,这个城市才可能会更加生态环保。所以在对城市进行生态系统规划的时候,要把绿色出行方式规划在内,只有让人们感觉到方便,人们才会选择。在规划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以人为本的原则,切实为人们的出行提供自由和方便。

4结论。

总而言之,在城市规划中建设生态城市,走生态文明发展的道路,符合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也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和基础,更是当前大环境下的必然选择。所以在生态城市设计中进行生态城市规划,更加需要我们把握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原则,以城市服务功能、安全功能、经济发展功能为建设基础,以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绿色能源可持续发展城市为目的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只有这样规划建设出来的生态城市才能够具备多方面的功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建设绿色可持续发展城市,为祖国和人民造福。

参考文献。

临沂市城市规划论文篇七

摘要:

城市规划是通过规划方案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控制,对城市空间布局、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和生产环境,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手段。而房地产开发是把多种原材料组合在一起,为人们提供各种用途建筑物的活动,是一个把土地开发,或转变成房屋的过程。

关键词: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内在联系。

城市规划是通过规划方案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控制,对城市空间布局、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活和生产环境,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手段。而房地产开发是把多种原材料组合在一起,为人们提供各种用途建筑物的活动,是一个把土地开发,或转变成房屋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两者是城市建设的不同阶段,其共同目的是为城市服务、创造良好的生活和生产环境,以满足人们需要。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房地产开发的“龙头”,它指导和制约着城市房地产开发,而城市规划所绘制的城市发展蓝图要依靠房地产开发来实现,并针对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而作出调整和补充,两者关系密不可分。

房地产业是一种城市形态的产业。房地产业的兴起、发展都离不开城市地域,它是在人群聚居的城市地区中,随着工业化、城市代的发展而发展,并形成的独立产业。而房地产业在社会经济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也主要是在城市形态中体现也来的。可见,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但我国的房地产业在实际运作中,由于起步晚、基础差,因此与城市的发展存在着不协调之处。首先是长期的滞后,随后出现了短期的过热,即使在经过调整后的今天,仍存在一些不协调的问题。其中,城市规划与房地产业的不协调性问题是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该如何采取措施,才能促使形成房地产业这一地域性很强的产业的发展与城市规划发展的良性互动,使房地产业这一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更好地在城市发展中发挥作用。文章试图就这一问题,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二、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特点。

城市规划是一种政府干预行为,规划方案多由政府部门组织编制,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政策性,考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房地产开发多是企业或个人的经济行为,以谋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这决定了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不同特点。

1、城市规划的整体最优和房地产开发的个体最优。

城市规划考虑整个城市甚至更大区域范围内用地的合理组织,以求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具有全局性的特点。它寻求城市发展的整体最优模式,对某一特定地段,某一特定行业的发展往往不是最优,甚至可能是极为不利。房地产开发是个体经济行为。开发商从自身利益出发,总是选择区位条件最好的地段,采用收益最大的开发方式,要求更高的容积率。如果缺乏规划管理,其开发活动很可能造成交通拥塞、环境污染、缺少公共设施等问题。

2、城市规划的长远利益和房地产开发的短期行为。

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的年限一般为,即城市规划最终形式表达为20年以后的城市物质形态,城市长期发展利益为其重要依据。而对城市土地投资者和开发商最为重要的是如何使投入资金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最大利润,短期行为目标成为衡量项目可行性的重要依据。城市开发建设要协调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使城市规划的宏伟蓝图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房地产开发的短期活动来实现,城市得到稳步、协调的发展。如果过份强调长远利益,会失去经济发展的机会;过分强调短期效益,则可能加重未来城市的负担和损害城市公众利益。

3、城市规划的相对稳定性和房地产开发的突发性。

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工作需较长时间,完成后具有法律效应,实施若干年后,才加以修订,它的内容和表达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在具备竞争机制的市场体制下,房地产开发要抓住时机和注重开发后的收益,往往会出现出乎规划管理人员预想的突发行为。城市房地产开发的突发性对现有城市规划冲击很大。对城市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开发项目甚至导致政府决策与规划目标相悖,使整个规划构思被打破,城市发展格局完全打乱,原有规划失去意义。

三、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的关系。

1、城市规划对房地产开发起到必要的管制作用。

我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使用和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服从规划管理。”具体来说,就是城市建设用地的性质、位置、面积、建设工程的外观、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等都必须接受规划管理。由于房地产开发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受市场经济规律影响,若没有规划干预容易产生过度开发,随意开发和忽视公众利益等问题,通过规划手段对其进行管制是十分必要的。

建立在详细调查和科学论证基础上的城市规划,为开发商提供了大量信息和开发依据,房地产开发的地段选择,开发方案选取,价格评估等都能从城市规划中获得指导。合理的`城市规划也能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促进房地产开发的发展和形成一批开发“热点”。

3、城市规划设计也是房地产成片开发的必经阶段和必要手段。

房地产成片开发必须经过总体的规划设计才能进行工程建设,合理的规划设计能够节省投资、降低成本,在较高层次规划许可的范围内,获得数量更多、用途更广的物业,从而使开发者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益,也有利于多快好省地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

总之,地产开发必须接受城市规划的统一管理,同时也能从城市规划中得到指导和促进。且规划设计也是房地产开发谋求合理经济效益的必要手段。这些都要求房地产开发经营者增强城市规划意识,了解物业开发所在城市的规划情况,掌握一定的规划知识和技术,做到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更有效地从事开发工作。

四、我国房地产开发与城市规划不协调发展的表现。

目前,我国一些城市仍存在着房地产开发背离城市规划的现象。

1、过度开发。

在追求收益的经营目标驱动下,往往会造成一些地段内的进度的开发见的是居住片区的开发或改建过程中,开发部门为提高出房率,对住宅间距一压再压,尽可能增大建筑密度,简单的行列式密集排列,往往导致居住区面貌单调,日照不足,居住环境质量下降等。

2、开发的随意性。

在城市开发活动中,不同用途的土地进行开发时其收益水平也不同,导致开发部门的开发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的随意性。

3、对公共开发的冷落。

公共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前提,为社会的利益服务。但以市政设施、绿化、道路等公用设施为主体的公共开发,由于没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因而没有开发部门主动进行投资。

我国房地产开发与城市协调发展采取的措施城市规划对房地产业发展调控的作用最直接,最具体,也最有影响,是房地产业发展的基本依据。而房地产开发又是城市规划的落脚点和得以实施的执行者。因此,只有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规划的城市规划才能有效控制房地产发展。同时,由于房地产开发具有短期行为和突发性等特点,也给现有城市规划体制带来很大冲击,要求城市规划在新形势下作必要的调整。

1、市规划应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的管理。

首先,必须增强规划的超前意识。城市规超前不仅能使房地产开发部门有一定的时间和思想、物质准备按照规划进行开发建设,而且能影响房地产开发的投资方向、策略,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其次,必须增强全民法制意识。各城市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城市规划法》为依据,制定《城市规划法》实施细则、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范等地方法规,使城市规划的法律效力对房地产开发的全过程起到重要的宏观制约作用。

第三,必须增强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意识。许多城市的实践证明,新形势下规划管理权必须高度集中,不宜下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还应加强对开发区的规划管理。

2、规划要充分考虑开发者的利益,增强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

在市场经济中,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始终不具有开发的决定权,而只具有否决权,因此城市规划要加强对房地产经济的研究,做到以规划为“龙头”,带动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以使规划设想付诸实施。另外,我国现有的城市规划体制仍以终极式理想规划方式占主导地位,难以面对现实中的冲突。今后应增强城市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针对城市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中出现的新的情况和问题,要对规划不断作出调整和补充,逐步实现“滚动规划”。

3、与房地产开发管理相适应的新的规划方法。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我国近年来在西方国家区划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适应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和房地产开发管理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规划层次,在上海、温州、广州等城市已有成功经验。它一般规定8—9项控制指标(用地界线、建筑性质、容积率、建筑高度、出入口等)来控制划定地块的用地性质、开发强度和建筑形态。为了吸引投资,让投资者在选址方面有更大的自由度,同时又符合规划要求,控制性详规的各项控制指标应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甚至可以使用奖励容积率等手段。

五、结论。

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可以理解为城市建设的不同阶段,计划与实施的关系,两者共同为建设城市服务,从这一点看,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低一个层次来看,开发投资者和规划管理者追求的目标又是不一致的,导致城市规划和房地产开发之间产生冲突。房地产开发要服从城市规划,同时将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反馈给城市规划部门;城市规划要加强对房地产开发的管理,适应房地产开发的发展,使规划易于实施。总之,城市规划与房地产开发要相互了解,协调互动,以实现城市开发建设的良性循环。

临沂市城市规划论文篇八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程度越来越强,城市功能不断升级,使人们生活变得更加便利,生活环境变得更加优质。但在城市高速建设的过程当中,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形成了更高的要求,空气质量变低、水体污染严重、生产废弃物增多等问题的出现都对我国环保工作者的工作提出了考验,同时也为城市规划部门的工作划定了新的标准。目前,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存在着很多亟待我们解决的环境问题,下面作者将对一些主要的环境问题进行阐述。

1.1水体污染问题突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使得自然环境所要承受的压力不断增大,城市人口逐渐增多,经济生产模式不断向多样化发展,这就使得工业生产生成的污水量大大增加,人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废水也逐渐增多。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的排放使得城市水体质量下降,自然水体受到污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河流中已有70%的河流水体受到污染,全国有一半的地下水也受到污染,达到居民饮用水标准的河段仅占全国河流总数的20%左右,居民饮用水质量难以保证。特别是辽河、海河、太湖、滇池等水系的污染尤为严重,对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1.2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随着城市工业化程度加深,工业生产产生的废气排放到空气当中,燃烧不完全的工业废气排出,不仅造成了能源的浪费,还对空气质量产生了严重破坏。空气中的悬浮颗粒、有毒气体及粉尘增多,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同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国居民的汽车保有量大大增加,汽车数量的快速增加也是导致我国空气质量迅速恶化的原因之一,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和氧化氮等物质都会导致严重大气污染、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人类活动带来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气体的排放在给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的同时,也造成了雾霾天气、酸雨天气和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

1.3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垃圾围城现象严重。

科技进步使人们生活中使用的设备不断升级,也造成了固体垃圾的大量产生,再加上城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料,固体垃圾是数量不断增加,堆积成山的固体垃圾使得城市陷于固体垃圾的围困之中,对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1.4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种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以及城市娱乐产业的发达,导致了严重的噪声污染的形成。据统计,目前我国噪声扰民的现象己经十分严重,全国三分之二的城市都存在严重的噪声污染,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达到5105~65.8db(h)。一些噪声污染严重的城市如,洛阳、大同、开封以及海口等,甚至达到了76.3db(h)。

2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环境问题不是单纯的自然问题,也与城市的经济发展、人口和资源密切相关,所以,要想做好城市环境保护,就要从城市总体规划入手,加强对城市环境保护的规划,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谈对环境保护规划问题的认识。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党在认真分析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和环境问题后,指出的一个科学发展战略,在未来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只有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才能实现科学的城市总体规划。

2.2合理布局与环境功能区划。

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独特性,所以在对不同区域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过程中,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结合城市布局和总体规划进行策略调整。同时,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功能来制定的,不同的区域功能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同。规划要避免将对环境影响大的活动布置在对高功能区有影响的地方,而应将之布置在环境容量大,对高功能区无影响或影响少的地方。环境功能区划是城市布局在环境方面的表述,体现了城市布局在环境方面的要求。环境功能区划,从环境特征或环境容量与经济、社会活动相和谐出发,规划城市环境功能区,协调环境与经济、人的关系。按照高功能区高标准保护、低功能区低标准保护的原则,环境功能区划为确定不同功能的环境目标、制定详细环境规划和实施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是指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城市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如城市供气系统、集中供热、集中城市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截留管网,垃圾收集、运输及无害化处理设施绿化等等。

2.4环境保护与优化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期,经济发展必然对环境有一定的压力,不同产业结构的环境压力有很大的差异。第二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能源、化工、原材料等重污染行业的发展,对环境的潜在压力大,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清洁生产对环境的潜在压力要小得多,产业结构决定了环境保护难易的程度。

2.5污染物总量控制。

污染物总量控制要将污染物总量―――环境质量―――项目――投资四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具体来讲,是以空气和水环境的质量为目标,控制各类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将治理措施落实到具体的项目上,具体的项目还要进行技术经济核算,列出经费需求和规划的筹资渠道,进行可行性分析。

总而言之,城市规划是进行城市建设的重要步骤,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决定着人类生态系统结构,为人们拥有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提出保障。因此,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相关管理部门一定要加强对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视,改进我国在环境保护规划中存在的不足,促进资源能源的节约,从而改善我国的环境质量状况,降低城市建设成本,近而推进我国可持续发展建设能力,提高城市建设水平。

作者:王微单位:绥化市规划设计勘察测绘院。

参考文献。

[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规范》开题会召开[j].城市规划通讯,(24).

[2]祖力克尔江阿布都热西提.有关环境保护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城市地理,(12).

临沂市城市规划论文篇九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城市拥有很多魅力吸引着外来人员,大量的农民工和各种择业者涌入城市,给城市的有效运转造成很大的负担,远远超过了城市科学负载的能力。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导致城市发展中很多矛盾突出出来,以交通拥堵为例,就能形象表明人口涌入造成的城市病。基于这种情况,当地政府想要确保城市的生态良好发展,就需要采取合理手段,适当地控制外来人口的涌入,以保证实现城市的承载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

2.2与时俱进地建立生态建设保障体系。

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要能够将城市的生态环境综合考虑进去,只有将城市的环境资源和城市的发展规划联系在一起,通过建立一定的低碳环保体系来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传统的城市发展规划中人们更多的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所以在进行环境保护过程中,要能够将城市居民的意识进行改变,通过采取建设生态保障体系来进行生态环境建设,同时能够将生态城市的发展规划落到实处,才有可能促使生态环境和生态结构健康发展。

2.3遵守城市成长性原则。

城市的成长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所以在做城市规划时,要具有前瞻性,根据城市的不断发展而进行适时的变化调整,确保城市的发展方向是科学合理的。同时也为未来城市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将城市的成长性这一原则应运于城市规划中,就是尽可能地将一个城市中的文化、建筑、经济、环境等作为一个生命体征对待,我们人类要尽最大的能力来维护生命体成长,不断帮助它发展壮大。

临沂市城市规划论文篇十

摘要: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为城市的规划发展提供各类信息资料,服务城市规划和科技发展,只有不断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才能满足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需要,才能提高城市发展水平,并使城市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利用,更好地服务于城市规划和创新发展。本文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论述入手,深入分析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提出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城市规划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作为我国城市规划、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广大城市发展提供信息资料的重要任务,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的工作内容和服务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客观上也需要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断创新。

一、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对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而言,人力资源是指掌握城市建筑规划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服务城市发展能力的综合素质或具备较强的科技创新背景知识的工作人员,通常称作研究员。他们是城市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具备较强的能动性、稀缺性、个体独立性和可控制性,这就需要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管理者有针对性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以使各建筑规划研究员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实现城市自身创新发展的目标。

1、创新人力资源管理适应城市时代发展的需求。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城市中的所有企事业单位对信息的需求日益提高,为满足服务对象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将城市的信息保障功能发挥到位,客观上要求各研究员必须以用为中心,全面掌握城市发展中所有单位的个性化需求,主动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这样才能使城市应有的价值得到发挥,才能提高城市的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从这一角度不难看出,创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十分必要。

2、创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是确保人才稳定的有效手段。新形势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已从传统的管理手段过渡到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现代管理手段,所有的工作人员作为城市规划工作的主体,是知识和智力的载体,对于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不断创新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使广大城市员主动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并积极参与到城市的各项管理工作中。这也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留住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有效手段,从而确保人员的.稳定性。

3、创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是提升工作水平的现实需要。新形势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的服务模式和服务功能定位在提供专业知识和信息资源的加工上,作为专业人才,只有得到充分的激励,并使成就需求、求知需求和尊重需求得到满足,才能使他们立足于城市的职能发挥和未来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知识和专业技能,积极参与各种教育培训,多种渠道提升自己,这样才能使城市的未来功能得要有效发挥,并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创造条件。

二、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为适应新形势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发展的现实需要,管理层开始认识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所以在内部引入了相应的考核机制和奖惩机制,促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目前很多建筑设计研究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缺乏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由于目前很多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引进和配置规划,导致人员引进存在着随意性,人员配置的不科学性。此外,目前,很多单位工作人员的专业集中在文科,学历集中在专科或本科,性别集中在女性,这就暴露出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研究人员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和性别结构的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一类研究单位职能的发挥和未来的持续发展。

2、缺乏科学合理的岗位配置机制。目前,很多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缺乏对岗位设置的研究,未充分考虑具体岗位的业务需求与能力需求是否匹配,更未考虑到城市未来发展的长远需求。

3、缺乏完善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作为事业单位,应推行绩效工资,通过有效的考核,来发挥绩效工资的杠杆调节作用,但是,由于长时间保持着“大锅饭”的分配方式,使得绩效工资的推行一度停留在表面。具体体现在缺乏科学的考核办法,无法对每位研究人员进行量化考核,奖励性绩效工资自然也未能按劳分配、按贡献分配。所以,很多研究人员抱着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想法,缺乏工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工作大打折扣。

三、创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分析。

1、科学规划人才引进和岗位配置。要着眼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的未来发展,科学地对人才需求和岗位配置情况进行规划,要注重人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的合理,注重知识性人才、创新性人才的引进。并根据岗位特点和人才综合素质情况合理进行岗位配置,确保人才素质满足岗位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的长远需要。

2、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考核和激励机制。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应该是重绩效、轻资历,促使员工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潜能运用到为组织增效的实际活动中去。这就要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单位在进行评估考核体系设计时,把考勤情况,岗位工作情况、目标完成情况以及德能勤绩廉的现实表现全部纳入考核评估项目之中,在此基础上,设定公平合理的考核评价办法,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励性绩效工作分配,这样才能通过杠杆调节作用调动研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人力资源优势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这是确保城市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更好地服务教学科研,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唐代盛,李敏,边慧敏.中国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困境与制度策略[j].中国行政管理,(01).

[2]张琼英.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02).

[3]唐贵瑶,魏立群,贾建锋.人力资源管理强度研究述评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3(04)。

[4]陶宇.人力资源管理团队绩效评价与对策——基于人力资源审核模型[j].企业经济.2013(03)。

临沂市城市规划论文篇十一

城市这一人工环境综合体,由地表自然、社会经济要素以及环境综合作用而形成;自然、社会经济环境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功能和运动方向的有机整体,称其为城市系统。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危害后代人和其它城市发展的前提下,以满足当代人的福利需求为目的,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通过规划、监测和调控等手段引导城市生态复合系统向更加和谐、平稳、均衡和互补状态的定向动态过程,体现了城市系统的一种状态或目标。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城市发挥地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作用也日益显著。

笔者试以公平、持续、协调、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来指导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实践,以桐乡市为例,通过三大目标规划有效解决桐乡市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生产与生活之间的矛盾、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寻求三大规划目标的统一和三大矛盾的解决,最终体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又有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向高级阶段推进。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治理问题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要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优化经济结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主体,影响着城市生态系统的结和功能。为改善城市生态结构,促进物质良性循环和能量流动,必须改进城市的产业结构。

从解决桐乡市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角度出发,规划发展一批设施农业、示范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创汇农业,把“三高”农业和有机农业结合起来,规划多种生态农业模式,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农林立体结构生态经济系统,形成良好的水陆交换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农、鱼、禽水生生态经济系统,湿地综合利用开发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多功能污水自净生态经济系统;以庭院为主的院落生态经济系统;多功能的农、副、工联合生态经济系统。在企业层面上要根据生态效率,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产品包装“绿色化”等措施,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在区域层面上,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问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从解决生产与生活之间的矛盾出发,重点规划档次高、辐射面广的专业市场,巩固和发展现有的家具、钢铁、木工机械等专业市场,培育和壮大花卉、汽车、装饰材料、家用电器、塑料、布匹、水产等新兴的专业市场,结合桐乡市规划开发建设高档商贸中心。规划和建设信息网络,形成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信息产业基地,加快以科技服务、社区服务为重点的服务业发展,形成覆盖范围广、服务水平高,渗透到各行业、千家万户的综合服务体系:合理规划房地产业,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配套建设、综合开发”的战略,严格控制房地产用地外延扩展,消化闲置商品房,切实提高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水平,改善市民人居环境;积极规划好旅游产业,要在特色旅游上下功夫,创立一批区域性特色“旅游品牌”,发展规模旅游,使之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城市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三个亚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通过人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将城市中的资源、环境与自然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形成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与矛盾。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就是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及其它相关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从城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城市资源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调控城市社会、经济与自然亚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生态关系,合理规划城市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使之达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进而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由此促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伴随着工业发展而加剧。在桐乡城市规划过程中,首先要使工业布局规划结合城镇规划,防止境外污染型工业向本市转移;要淘汰落后的工业技术,大力推广节约型资源、能源、原材料,减少污染性的工业技术和方法;其次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制定和完善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再次要发展生态型工业体系,建立好重点工业园区。要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机制,把保护耕地与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大力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和“三高农业”。从景观生态角度统筹安排城乡园林绿地的系统规划,在保护优美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创造良性的城镇生态环境系统,建设具有水乡和基础景观特色的园林式现代化城市。

(三)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社会的可持续性。除了有效的经济增长外,可持续发展城市谋求的是在不同的利益团体中公平地分配社会资源,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追求社会的共同繁荣和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桐乡的发展现状来看,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关键领域。人的因素至关重要,桐乡人具有强烈的发展经济意识。而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它是以人口为主体的立体结构,并与城市经济、城市环境等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包括人口、文化、教育、卫生与健康、艺术、体育、价值观念和社会网络等。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最终是人的全面发展,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做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规划。

首先,由于桐乡市的发展目标定位于中等城市,因此必须增加人口集聚,人口数量是确保桐乡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特别重视外来人口的管理,在规划中合理安排外来人口及流动人口的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其次,从人文生态角度出发,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完善社区物业管理、社区供给与保障、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等多功能社区中心的结构规划。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智力基础,大力发展先进的职业教育,开展素质教育,提高大学适龄人口接受教育的比例,引进人才,搞好科技开发、转化与应用。科学、教育、文化事业是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的诞生地、推广者和传承者,只有科学、教育得到发展,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目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三、结语。

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不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原因在于人类单纯追求某些经济目标,同时又缺乏生态经济意识。因此在总结以往城市发展的理论基础之上,提出城市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人的全面发展,城市是发展的载体,而人是城市发展的主体,以人为本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才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和目标。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应以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和提高城市生态承载力和社会承受能力为最高宗旨,以提高社会、经济和环境最佳效益为最终目标。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实际上就是协调三方面的利益发展经济,公平地分配发展的成果,同时确保这一过程不损害城市生态系统,最终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体现大多数人的价值,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

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三者都不可能独立存在,三者的矛盾并不仅仅是对抗,其本质是相互依存和互补的。生产与生活的矛盾是经济利益与供给劳动者生存所需发生的冲突,经济发展与环境容量的矛盾是经济利益与保障自然资源环境产出的冲突,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则是同时面对的两难问题。

临沂市城市规划论文篇十二

姓名:班级:学号:专业:

学院:

指导老师:

日期:2013年4月20日

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选择。

摘要:城镇化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又是经济加速发展的推动力;在加速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种种误区,并因此带来诸多后遗症,必须来取相应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关键词:小城镇化;小城镇化道路选择。

发展小城镇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应当统筹规划,综合清理。由于在当前小城镇化建设中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在小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上,陷人了种种误区应当予以澄清,并采取相应对策。

一、误区之一:建设小城镇就是农田变作坊,瓦房变楼房由此产生了小城镇建设出现的以下几种现象:

(一)乱占耕地,盲目建厂。

有些乡村不考虑当地的资源和人口素质等状况,把耕地都建成了厂房;而厂房又建得像小作坊,建成后又无法良好运作。更有甚者,大搞运动,强迫农民出工出劳,“创造”城镇,结果是毁了农业又造不起工业。

(二)不顾实际,拔苗助长。

(二)布局混乱,规划滞后。

城镇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用今天的眼光来建设小城镇,还不等小城镇建设起来就已经落后。当前有不少地方的小城镇建设仍然缺少规划,甚至没有规划随处可见“三无”城镇,即规划无特色、建筑无风格、环保无举措。小城镇建设成了“大杂烩”,生活区、生产区、休闲区全都在一块商业区、娱乐区都往一个中心挤,垃圾无人清理,这对长远发展十分不利。

二、误区之二小城镇建设就是把人口集中,让农民进镇。

由于这种片面思想使某些乡政府不用间接手段调节农民进镇数量和速度,而是直接命令式的搬迁和盲目地鼓动、误导结果又导致了下列现象的出现。

(一)盲目进城,大批失业。

小城镇建设需要大批农民进城,有些地方在城建时大力建市场,使农民进城后各就其位。但是也有一些地方人为造城,硬性指派迁人城镇追求“聚集效应”。既没有考虑农民进镇后的就业问题,又不在改善经营环境、培育市场主体、举办实业上下功夫,而仅仅在造声势上做文章。造成进城农民生计无着落,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潜在因素或出现农民退镇返村。

(二)浪费土地,耗费资金。

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农民工”,一旦被划成市民,就在自家地上建起了住宅,占地少则七八分,多则一亩,大大浪费了可居住面积,而住宅一旦建成,便是积重难返,阻碍了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盲目进镇的农民自发兴办的非农产业,由于资金分散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从而使资金的使用成本增高,增值率降低。所以兴办小城镇应是在政策推动下,乡镇企业集中到一定程度,农村自觉有序地流人城镇,而不应当是利用行政手段“建镇”。

(三)保险滞后,缺乏保障。

农民离开土地进人小城镇面临务工经商的压力。一方面,劳动力转移制度不健全,现行政策,户籍制度,土地经营制度等改革不配套,使本来就脆弱的农民承担了完全的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对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和生活服务体系,如住房制度、医疗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都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造成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断档”。农民的后顾之忧不能较好地解除,是小城镇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误区之三:效率的“绝对”优先。

一切以经济建设先行,其它的以后再慢慢考虑,于是忽略得最多、政府最无暇顾及的是—环境。如果在发展小城镇的一片呼声中,引进严重污染的项目,虽然工厂暂时“冒了烟”,机器“转了圈”,一旦造成污染影响了生态平衡,达到人们无法接受程度,再反过来治理污染那就要花很大的代价,将远远超过污染项目本身所产生的效益。

四、走出误区的若千思路。

由“村落”改变为标志人类文明的“城市”是一种巨大的进步,是自然与人类,落后与文明,“自在”与“他在”的激烈碰撞,须正确处理好各种碰撞和冲突。先哲先贤有“天时,地利,人和”之说,小城镇建设也应“天时”之要求,择“地利”而为之,更为重要的是,人作为小城镇建设的主体,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探索实现城镇化的正确道路,避免再现城市发展以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悲剧。

(一)应该明确村镇发展的方向不能是绝对城市化。

因为相对城市而言,村镇均是地域范围较小的居民点,它不可能具备多元化的现代功能。更主要的是它负有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经营任务。小城镇的根本目的在于在乡村和城市间建起技术,信息、资金流通的渠道和桥梁,为农业的现代化提供动力。

小城镇能否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1)能否同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2)能否吸引城乡生产要素的适当集中;(3)能否带动周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这就决定了小城镇建设必须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从宏观上讲,小城镇的布局必须科学合理,应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诸如人口、资源、交通、通讯、经济结构特点以及市场发展前景等建设小城镇,不能根据现在的行政区划,乡乡建镇,一哄而上,遍地开花,不切实际地贪多求快,否则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效益的下降。同时,应当修订设镇标准,增加对建镇的外部环境、服务设施等指标的考核。根据以前设镇中出现的基础设施滞后和盲目攀比等问题,需要增加硬环境指标,以便依法对设镇质量和数量进行调控。同时制定产业政策鼓励轻工业、服务业、旅游业的发展,限制重工业和带污染项具的开发。

(二)改革投融资体制,实行主体多元化。

以前的小城镇主要依靠政府的投人,但由于财政压力大,各级政府用于小城镇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因而难以支撑大范围的小城镇发展,在今后的小城镇建设中,各级政府给予资金支持仍是必要的。但政府资金的投放重点应当集中到诸如供水、供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以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得到集中利用。除政府支持之外,解决小城建设资金问题的根本之道是要逐步建立小城镇建设的多元投资体制,吸收各种投资主体参与小城镇的综合开发。其中包括各类开发公司、工商企业和城市广大居民尤其要注意吸引农民参与进来。

(三)小城镇的发展要同体制改革结合起来。

小城镇的建设从一开始就应注意使经济和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按新体制运作,避免出现“新城镇,旧体制”的现象。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改革土地制度杜绝土地无偿使用。一方面要从保护耕地出发,制定农村非农用地规划,以利于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土地的集约使用。另一方面还要探索农民进城身份转变后原有耕地使用权的流转制度,以利于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生产效率。(2)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应大力推进小城镇的户籍改革,对于有稳定收人、稳定就业和稳定居住场所的迁移人口应允许登记本地常住人口,并逐步实现城乡户口的一体化管理,取消就业的歧视性政策限制,为农民进入城镇创造条件。(3)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目前全面实行社会保障的条件尚不成熟,现实的最佳选择是对进人城镇而无城镇户口的农民的耕地承包权进行一定时限的保留,以此作为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为进入城镇的农民解决后顾之优。

(四)小城镇的发展要同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进程相协调小城镇的发展离不开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而农村二、三产业的主要推动力量来自乡镇企业。因此应把乡镇企业和发展小城镇结合起来,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分散在村里的企业逐步搬迁到城市来,吸引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到镇上来办企业。

(五)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要与自然环境,资源环境友好相处,使之步人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轨道,最根本的就是要确立“人是自然之子”的现代生态观念,承认自然界本身具有发展权。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自然成本。进一步说,在行为准则方向上应当要求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都要注意代际平等和代内平等,体现整体长期发展。代际平等指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代内平等是指任何地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的发展为代价。小城镇作为开发的热点,在保持一个比较高的发展速度的同时,还应当考虑小城镇的发展后劲和发展的均衡性问题。具体地来说,要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的经济体系,包括:农业生产以节地节水为中心;工业生产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生活服务以适度消费为中心。

环境保护方面要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治理,改造现有生产技术,走“洁净生产”和“绿色技术”的道路,谋求资源开发,加工,消费与还原的良性循环;大力值树造林,推广生态农业;保护水资源,控制大气污染和防止噪声污染,引进治理污染工程和净化技术。

总之,小城镇发展方向的主导因素是人,当人的发展目标与自然发展目标相协调时,人才能最终享受到文明的生活环境,才能健康地生活下去。所以,在城镇建设中必须树立起一种生态理念,即:系统内耗的最小化系统扩张的理性化,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化。

参考文献。

临沂市城市规划论文篇十三

【论文摘要】国际奥委会第122届全会在温哥华决定,将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承办权授予中国的南京市。本文将在以下多角度分析举办青奥会对南京城市发展的影响。

目录。

一.南京的天然优势二.青奥会举办对南京的影响2.1本章总述。

2.4南京青奥精神成为推动南京城市体育文化发展的精神动力2.5本章结论。

三.后青奥时代的不利因素与对策3.1不利因素3.2应对策略。

3.2.1建立社会化的投融资机制四.本文结论五.参考文献一.南京的天然优势。

南京不仅是六朝古都,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气息和优美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完备的体育场馆,所以,符合国际奥委会所倡导的节俭办会的原则。首先,南京的经济发展迅速。南京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是中国重要的软件名城,也是长江三角洲仅次于上海的区域性大商埠。其次,基础设施完善。南京城市功能齐全,路网发达,交通便捷,由机场、高速铁路、巴士站线、地铁和港口构成的立体交通网连通世界,覆盖全城。其三,现成的场馆条件可满足青奥会比赛需要。南京用于举办青奥会比赛的场馆共有15个,可分为“奥体中心区”、“人文风景区”和“大学城场馆区”3个场馆区,分别以体育竞赛、人文风景和情感交流为特色,均不需为青奥会专门新建,体现青奥会节俭办赛的要求。其四,办赛经验丰富。2005年,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在南京举办,2006年和2008年,南京还承办了斯坦科维奇杯和钻石杯等高水平篮球赛事。最后就是,南京雄厚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城市环境也是南京申办的一大优势。南京不仅是六朝古都,不仅悠久的历史文化气息和优美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完备的体育场馆,所以,符合国际奥委会所倡导的节俭办会的原则。

二.青奥会举办对南京的影响。

2.1本章总述。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青奥会影响固然比不上奥运会,但绝对在全运会之上,有奥运会这块金字招牌,就算是青年级别,一样会带来大量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在旅游、金融、商贸、通讯、文化和体育产业等各方面带来发展机遇。

2.2青奥会举办对南京经济文化的影响。

2.2.1奥运会提升城市文明。

根据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设想,青奥会的主题不仅仅是比赛,它看重的是运动员之间的交流以及和全世界青年朋友的互动,并以此让奥林匹克的核心价值——卓越、尊重和友谊能更广泛地被青年群体接受。南京申办青奥会的诉求正契合着国际奥委会的这一理念。“南京有近800万市民,其中有230万人是青少年。”南京市社科院的周庆刚博士说,“他们是南京未来的主人,让他们接受奥林匹克精神和价值的洗礼,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这些无疑会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水平。”

行动早已开始。11月,南京市百万青少年支持申办青奥会活动在南京奥体中心举行。

2.2.2南京因青奥更美丽。

在南京提供给国际奥委会的青奥申办文本中可以看到,南京交通网络及基础设施到2014年完全能够满足青奥会的办赛要求,不需专门新建其他交通设施。

南京在城市环境保护方面也会因青奥会有“跨越式发展”。“2003年至2008年,南京环境保护直接投入达到累计近70亿美元,年均增幅达到20%左右。”市环保局有关人士接受采访时说,“可以预计的是,若申青奥成功,南京在继续完善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加快推动节能减排和促进工业生态化升级转型等方面都会有‘跨越式发展’。”

2.2.3举办青奥会对南京城市建设的影响。

今年南京将投资近16亿,继续整治老城范围内的全部主干道、重要次干道。今年还将进行一批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速建设以轨道交通、常规公交为骨干的城市客运交通体系,提高市民的出行舒适度。今年,禄口机场将新开一系列国际航班,其中列入2009年计划但未能开通的南京到悉尼航班有望在年内起飞。此外,2009年国航、东航通过北京、上海浦东两个机场经停的方式,开通了南京到北美的航线。青奥会将会对南京的城市环境保护带来“跨越式发展”。据悉,南京各区相应成立了区环境综合提升行动指挥部。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包洪新表示,青奥会对南京环境改善,无疑是一次极好的机遇。迎接青奥会的这五年期间,正好也是南京新一轮水环境专项整治期。而水环境治理的重点是雨污分流,五年间,南京将投入近200亿资金用于整治城市河流,而今年将基本完成“一湖一河”,即玄武湖片区和金川河流域雨污分流改造工程。

蒙特利尔陷阱20亿美元的债务1.25亿美元预算,而实际开支达到24亿美元,蒙特利尔的纳税人花了20多年的时间才把债务还清。

主要失败原因:充当项目经理的市长缺乏专业知识;利用率低且不切实际的建筑设计;奥运会项目不是经过招标形式,因此不能控制造价;未提前确定运动会组织和设施建设的成本界限就动工。

2.3.2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

本次奥运会,相比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有较多的亮点。比如:要求作为东道主电视转播机构,为世界各国派来的电视转播机构提供设施,包括技术设备、电视广播间、摄影场地以及可以在其中工作的广播中心,以转移责任,分担风险;对那些愿意出25,000美元赞助奥运会的人,组委会保证他们在奥运会期间能每天获得两个最佳看台坐位。这使最终的门票收入达到1.4亿美元;凡捐钱3000美元的个人或企业可以派一名火炬接力者跑1000米,此项活动总收益为1095万美元。

2.4南京青奥精神成为推动南京城市体育文化发展的精神动力。

“以‘爱国奉献’、‘团结协作’、‘拼搏自强’、‘振兴中华’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青奥会的举办期间,中外青少年直接的互相交流,在世界青年人中进行东西方文化的互动与交流,可以更好地将中国传统体育精神传达给外国朋友,开幕式、闭幕式大型文艺活动表演活动、火炬点燃传递活动、志愿者活动,以及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都可以让中外青少年通过各种渠道,感受到中华文明的魅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新的魅力,促进中华体育精神在新世纪、新时期的弘扬。

2.5本章结论。

青奥会将使南京的交通、环境发生质的变化。但我们认为,在交通、环境等城市基础建设上,更要有长期的发展考虑,尤其是环境保护方面,应避免在青奥结束后,环境污染的“卷土重来”。

作为这场盛会的主角,南京将大大方方地站立在国际大舞台,在聚光灯下,所有观众的目光都将注视着它,去观赏它的城市面貌,体验它给人们带来的惊喜。南京在国内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南京和世界各国也将有机会进行更充分的交往合作,这座城市也会因此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后青奥时代的不利因素与对策。

3.1不利因素。

一般而言,在后青奥会期,即青奥举办后的2~3年间,是后青奥会筹办过程中就必须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总需求无可避免地急剧下降,比赛场馆、运动员村、新闻中心等面临如何后续利用,后青奥会拉动的体育、旅游、文化等产业又面临如何运营等难题。比如,青奥会的申办成功使南京地铁建设很可能会推迟,10号线加快建设,也许有可能在2014青奥会前开工,如果在明年年底前开工,可能在2014年完工的线路有:1号线北延、6号线机场段、经过大胜关和南站的12号线,江北的11号线、龙潭的15号线、还有到铜井的8号线。其它线路几本上不可能因沾到青奥会的光而提前开工3号线的预计开通日期是2015年上半年,地铁2号线比计划至少推迟了13个月开通,3号线还不好说,施工的困难都是未知的,过江线路建设并不容易,让它在2014年提前1年完工也是无望的。4号线的可行性研究还没有开编,一系列的编制、提交、申报、批复招标步骤即使是在1年半之内完成,明年年下半年全面开工,地下线3年内完工是不可能的。所以4号线完全不可能在2014年通车。其它线路,例如5号线,就更不可能了。还没有提上议程。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青奥会会不会阻碍地铁线路的施工。当年因为全运会,2号线推迟了2年多才开工。

从总体上来看,这一时间可能会出现青奥带来的“低谷效应”。我们必须意识到,举办青奥会决不是进了赢利的保险箱。对于主办城市来说,最棘手和最难以“可持续发展”的是赛后奥运场馆资金投入的回收。青奥后的重点是要解决好投资巨大的体育场馆的后续利用问题,否则耗资巨大的体育场馆仅养护费用就会成为举办城市的沉重负担。

3.2应对策略。

3.2.1建立社会化的投融资机制。

作为投资巨大的体育场馆建设,如果全部由国家、地方政府投资,会超出政府所能承受的限度,而且风险更大,也缺少活力。我们可以在建设上利用市场经济的杠杆,建立社会化的投融资机制。在青奥运场馆建设中,可以将主要新建的大型项目由企业联合体进行公开竞标,然后投资、运营。这种机制对控制投资规模和赛后利用都有好处。

四.本文结论。

南京申办青奥会是南京旅游业发展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不仅将给南京市旅游业带来巨大的商机,也对南京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在吸取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南京自身的优势,探索、选择、构建适应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坚持走社会化、一体化、国际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不断进行经营创新,建立政策、金融、人文环境等多方位的支持系统。

本文充分认识了举办青奥会对南京城市发展的影响,理顺南京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对于促进南京稳定持续发展,推动南京市经济持续增长都具有较大意义。五.参考文献:。

临沂市城市规划论文篇十四

理,小城镇规划建设,新农村规划建设。

3、规划管理:规划地方立法研究,规划实施,规划评估,城市治理,城市规划职业资格制。

度,近期建设规划,城市“大事件”

5、公共参与:公共利益,物权与城市规划,规划公开,规划监督,城市拆迁,包容性发展。

7、住房建设规划: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与房地产业发展,保障性住房规划与建设,社区。

管理。

8、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安全:城市能源规划,城市水资源规划,城市防灾规划。

9、城市交通:城际交通与城市交通枢纽,机动化与城市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公共交。

通规划。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