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小学四年级《琥珀》的教案设计意图(汇总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20:35:25 页码:7
2023年小学四年级《琥珀》的教案设计意图(汇总8篇)
2023-11-23 20:35:25    小编:zdfb

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率。在编写教案时,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和问题,并设法解决。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编写教案时的注意事项,请大家一起来看看。

小学四年级《琥珀》的教案设计意图篇一

1、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培养学生造型表现力及构图能力。

3、培养学生动力操作能力。

引导学生想象、构思、创作。

取材新颖、独特,构图完美,造型生动。

1课时。

1、导入:同学们是否到游乐场玩过?你们都玩了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

师导出课题:梦幻之国。

2、激发想象:同学们你们大胆发挥想象自己设计出有趣、新颖的游乐设施,我们比一比谁相象出的设施最棒。

3、欣赏:引导学生欣赏优秀作品。

先让学生自己欣赏作品,再请个别学生说出对作品的理解,最后老师从作品的构思、构图、色彩、技法上进行补充和讲解。

4、归纳作画步骤:

a、思取材b、构图c、确定表现技法d、完成作品。

用绘画等形式表现儿童游乐园的场面。

巡回指导,协助创作上的困难。

展示作品,并点评。

师总结本堂课学生学习及掌握知识的情况,鼓励学生不断努力提高。

小学四年级《琥珀》的教案设计意图篇二

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节奏美。

用绘画的方式来表现美术中的节奏。

重:懂得生活中处处都有节奏美。

难:如何表现节奏美。

一、演唱导入,激发兴趣。

1、听音乐,画节奏。

同学们,金老师来放两段音乐,一起来听一听。边听可以边打拍子。

两段音乐,有何不同之处?(强烈、优美)。

对,他们的节奏不同。

如果用线条来表现这两段节奏,你认为可以怎么样画?谁来试试?

原来音乐里的节奏的强弱也可以用简单的线条来表现!

今天就让我们来画出美术里的节奏。

出示课题——美术的节奏。

二、欣赏图片,生活处处有节奏。

出示图片:

1.重复的节奏美。

你看到了什么?(方向、排列)。

这些瓦片形状一样,方向一样,给你什么感觉?(干净、整齐)——这就是美术里的重复之美。

板书:重复。

2.强弱的节奏美:

看看这幅画,你发现了什么?

深和浅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这就是美术中的强弱之美。

板书:强弱。

3.大小的节奏美。

金老师还带来了一群有趣的家伙。

这些娃娃是怎样排列的?(从大到小)。

现在呢?(从小到大)。

又怎么样了?(大小大小)。

这种大小的排列也能产生节奏的美感。

板书:大小。

4.你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中哪里也藏着节奏美呢?

(如:下雨天的雨伞、夏天带的遮阳帽、窗外教学楼青白相间的墙砖,教室里一块块的井然有序排列的墙板。)。

作品欣赏,感悟新知。

1.金老师这儿也藏着节奏美。(请小助手)。

你能从伞上找到重复、强弱、大小吗?

(一朵一朵的花依次间隔有序排列——重复之美)。

(大的图案下面用小花纹进行装饰,大小大小大小——大小跟强弱的节奏美)。

2.想知道金老师是怎样设计的吗?(拿出展示纸)。

(1)首先我设计了一个单独的图样,

(2)然后将它向两边延续。

(3)形成了一个连续的纹样,称它为——二方连续图案。

板书:二方连续图案。

板书:四方连续图案(贴在画板上)。

这两种排列图案的方法都给我们展现节奏的美感。

四、教师示范,学生创作。

接下来看看金老师怎么画出一个漂亮的盘子。

首先:用方格形成重复。

然后:在方格中画上大小不同的点。

再用重复画上花瓣。

边上涂色形成强弱。

这样一个美观又实用的向日葵盘子就完成了~。

问:我们也来设计一个自己的纸盘,可以画些什么呢?小组讨论一下(30m)。

——师巡视指导——。

六、走秀展示,学生互评。

七、教师总结,内容拓展。

“生活中的节奏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其实在我们的生活里除了有秩序的节奏外,还有许许多多没有秩序的节奏美~让我们用发现美的眼睛找到它们吧。

小学四年级《琥珀》的教案设计意图篇三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

2、学会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想象人们得到火种后欣喜若狂的情景,并把字写下来。

4、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了解普罗米修斯不畏、为民造福的斗争精神。

二、教学重点:

第二、三自然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质疑:读了课文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

2、诊断与矫治。

(1)认读词语,矫正字音:

驱赶迈进折磨烈焰不远万里悬崖绝壁。

触犯惩罚盗取壮举小心翼翼大发雷霆。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矫正读错的地方。

(三)优化新授,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无火(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读后讨论:没有火人们怎样生活,引导体会“没有……只好”中包含的无可奈何。

(2)理解省略号的用法,用“没有……只好”继续练说省略掉的内容。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学课文每2部分—盗火(第2-4自然段)。

(3)你从普罗米修斯盗火中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神?

学生想象练说。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一边读一边想象,把盗火的危险,得火的欣喜读出来。

3、学习课文第3部分—受罚(第5、6自然段)。

(3)读完交流讨论,说说你觉得宙斯又是一个怎样的神。

(4)教师小结,引导学生把宙斯的形象与普罗米修斯的形象作比较。

(5)指导感情朗读。

4、学习课文第4部分—获救(第7、8自然段)。

(2)读后讨论:

1)出示:普罗米修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不后悔,也不屈服,甘愿为人类而受苦。感情朗读,感悟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壮举,感受其不畏、坚强不屈的精神。

2)板书“不远万里”,理解词义,体悟赫刺克勒斯受感动之深,救人决心之大。

3)齐读第8自然段,读出喜悦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练习复述,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激发复述兴趣。

师:如果有人问你,火从哪儿来,你会怎样告诉他呢?

2、教给复述方法:一边看板书,一边脑中想象,一边复述。

3、学生同桌互相复述,互相评价矫治。

4、指名复述,师生评价矫治。

五、共同小结。

学习生字。

小学四年级《琥珀》的教案设计意图篇四

教学这首诗我以诵读为主线,通过不同层次地读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体会情感。第一个层次的读是自由练读,把全诗读通顺,读出节奏;第二是让孩子们借助注释读懂古诗大意。第三个层次就是读出诗的意境,读出作者的感情。前两个层次的读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通过几遍自读可以达到。要读出诗的意境和情感,可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了。所以,我先抓住“一片月”和“捣衣声”让孩子们想象思妇们的生活情景,为什么夜已深,家家户户还传来洗衣声呢?让孩子们感受到丈夫远征,妻儿老小生活之艰难。再从“吹不尽”和“玉关情”中启发想象和思考:秋风吹不尽的是什么?通过想象让孩子们走进思妇与“良人”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去感受身心分离之苦,广大百姓生活之苦。边体会边朗读,在孩子们产生了情感共鸣后,读最后一句,引导认识“战争之残酷,和平之可贵。

这节课在启发学生想象人物内心活动时因为迂回反复浪费了一些时间,有些孩子想象单一,受局限,前面一个同学的想象时常牵制住了后面同学的想象,在引导的时候应该强调孩子们去想象不同身份,不同情境下思妇内心的活动,如白发苍苍的老母亲会想些什么?再如在没有战争的日子里,一家人是怎么生活的?通过这种对比想象把学生体会到的情感在逐步推进和升华。

小学四年级《琥珀》的教案设计意图篇五

月色如银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静,但捣衣声中却蕴含着千家万户的痛苦;秋风不息,也寄托着对边关思念的深情。读来让人怦然心动。结句是闺妇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声。

笼统而言,诗人的手法是先景语后情语,而情景始终交融。“长安一片月”是写景,同时又是紧扣题面,写出了“秋月扬明辉”的季节特点。而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传统的表现方法,加之秋来是赶制征衣的季节,所以写月也有起兴的意义。此外,月明如昼,正好捣衣,而那“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的月光,也容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又是一种难耐的挑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辞天然而得咏叹味。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便是对思妇的第三重挑拨。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用“总是”二字,情思益见深长。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织成浑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却好像真的在,“玉关情”也很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于是有了末二句直表思妇的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后世的某些人偏爱“含蓄”,如田同之就曾说:“余窃谓删去末二句作绝句,更觉浑含无尽。”(《西圃诗说》)其实未必是这样。“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大子夜歌》),慷慨天然,是民歌本色,原本不必故意使用那种吞吞吐吐的用语。而从内容上看,正如沈德潜指出的“本闺情语而忽冀罢征”(《说诗晬语》),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冀求能过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有“画外音”。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插曲:“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十分有意味的诗境,读者须知,这种犹如女声合唱的“插曲”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也在画中,它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秋歌》从正面写到思情,而有不尽之情。

《子夜吴歌·秋歌》作者简介。

小学四年级《琥珀》的教案设计意图篇六

(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略)。

(二)学习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时间)(略)。

(三)学习第二段(通过读议、设疑、赏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见实录)。

(四)学习第三段(找出琥珀被发现的条件,再次体会作者推理的严密)(略)。

(五)回到第四段(略)。

(六)引导总结板书,强调训练重点(略)。

教学实录:

师: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现在我们重点来学习第二段,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试把这一段分为两层,并总结层意。

(学生活动)。

生:这段的第1小节为一层,其余是第二层。第一层介绍了环境,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第1小节说明不了什么,不应该分开。我认为应该分到“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这层写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生:我分错了,刚才没仔细读课文,忙着举手。

师:我也同意第二种分法。

板书:松脂球化石。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第一层,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学生活动)。

生: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板书:夏天。

生:夏季也有阴天、雨天,我认为还得补充有阳光,而且强烈。

师:为什么?

生: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师:有道理。补上。

板书:阳光强烈。

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

(学生活动)。

生:有三处:1?太阳暖暖地照着;2?太阳照得火热;3?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生: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

生:我认为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

师:有道理。

板书:松树林。

还有呢?

生: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师:找得准。(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

那么,请大家想想,假如不是这么巧呢?

生:如果不是这么巧,就不会形成这块琥珀。比方说,蜘蛛猛扑过去,把苍蝇吞了,大摇大摆地走了,松脂才滴下来,就不会有这颗奇异的琥珀了。

生:要是蜘蛛刚把苍蝇吃了,还没来得及逃,松脂就滴下来,虽然包住的也是两只小虫,可人们只能看到蜘蛛了。

生:假如蜘蛛正要扑过去,可掉下来的松脂已经把苍蝇包住了,那蜘蛛决不会自投罗网了。

生:有。我看“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师:我看可有可无。一大滴已经把它们包住了呀!

生: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

生: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形不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师:讲得好。板书:松脂继续滴。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生:“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

生:暖暖的天儿,香香的味儿,这么好一个环境,难怪它出来到处飞。

生:苍蝇歇的时候,用了几个动词:伸、掉、拂拭,一看就知道它丧失警惕了。

生:“飞累了”这句很重要,只有累了,睡得才香,哪还会防备有蜘蛛要吃它。

生:“身上粘满了灰尘”是作者根据琥珀里“两只小虫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来的。

生: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生: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

生:“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美得想歇,一个馋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呀!

生:“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生:“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想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家伙太可怜了。

……。

生:《黄河象》。

师: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生:大象陷进淤泥里被河水淹没了,它的尸体腐烂了,还有棗。

师:(板书:被淹被埋)你坐下,再想想,谁来补充?

生:时间必须很长,地壳发生过变化。

板书:岁月漫长地壳变化。

师:对。四个条件。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这一层,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活动)。

生:松脂球变成化石也需要四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这又是两个条件。

师:(板书:松树林松脂球)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

生:老师,这一层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

师:请你读有关的句子。

生:“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颗老松树上。”

师:谁来回答他的问题?

生: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师:对。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二段,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生:两层。

师:第一层讲棗。

生:松脂球的形成。

师:第二层讲----。

生:化石的形成。

师:这两层,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生:第一层详,第二层略。

师:想想看,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生:因为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所以作者把它作为重点来详细描写。而古生物是怎样变成化石的,一般人都有这个常识,没必要写那么详细。

师:非常好。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如何得当地安排详略,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真是收获不小呀!

小学四年级《琥珀》的教案设计意图篇七

原文: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译文。

明晨驿使就要出发,思妇们连夜为远征的丈夫赶制棉衣。

纤纤素手连抽针都冷得不行,更不说用那冰冷的剪刀来裁衣服了。

妾将裁制好的衣物寄向远方,几时才能到达边关临洮?

注释。

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

驿:驿馆。

鉴赏。

《子夜吴歌》诗题又作《子夜四时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时。这里所选是第四首。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此体原为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诗人的独造,而用以写思念征夫的情绪更具有时代之新意。

《子夜吴歌·冬歌》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现思念征夫的感情。时间是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性和戏剧性。一个“赶”字,不曾明写,但从“明朝驿使发”的消息,读者从诗中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诗人有所取舍,只写抽针把剪的感觉,突出一个“冷”字。素手抽针已觉很冷,还要握那冰冷的剪刀。“冷”既切合“冬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加强情节的生动性。天气的严寒,使手指也不灵巧了,而时不我待,偏偏驿使就要出发,人物焦急情态宛如画出。“明朝驿使发”,分明有些埋怨的意思了。然而,她从自己的冷想到“临洮”(在今甘肃临潭县西南,此泛指边地)那边的`更冷。因此又巴不得驿使早发、快发。这种矛盾心理亦从无字处表出。读者似乎又看见她一边呵着手一边赶裁、赶絮、赶缝。“一夜絮征袍”,言简而意足,然而随即又情急起来,她想:路是这样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却是恐怕驿使行迟,盼望驿车加紧了。“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这迫不及待的一问包含极度的深情与牵挂。《子夜吴歌》中的第三首《秋歌》是正面归结到怀思良人之意,而《冬歌》却纯从侧面落笔,通过形象刻画与心理描写结合,塑造出一个活生生的思妇形象,成功表达了诗歌主题。结构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势突兀,结句意远,情节生动感人。

如果说《秋歌》是以间接方式塑造了长安女子的群像,《冬歌》则通过个体形象以表现出一类人——思妇形象。其语言的明转天然,形象的鲜明集中,音调的清越明亮,情感的委婉深厚,得力于民歌,真是“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以句摘,句不可以字求”(《诗薮·内编》卷二)的佳作。

小学四年级《琥珀》的教案设计意图篇八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并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二)学生学法。

读、思、画、议、批注、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三)疑点。

这块琥珀对于研究昆虫有何价值呢?

(三)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并媒体(琥珀的图片、动画显示形成过程)和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感情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思考:琥珀是什么?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何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1)自己拿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虚心向班上任何一位同学请教,答对者给小组加分,激励同学自学、上进的意识,增强小组荣誉感。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第3个思考题,小组议答,全班交流。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本文所讲的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三)(电脑出示琥珀图片)学生对照图片,练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听课文录音,动画显示琥珀形成发现的过程,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学生复述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六)作业 。

1.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关于琥珀的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生回答)。

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点击课件,出示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2)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过程中师相机引导板书。

(4)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5)出示课件。松脂球——琥珀。直观感受琥珀的形成。

2.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

(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2)角色朗读此部分。

(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

(讨论后学生归纳: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3.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

(l)默读思考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讨论后回答。

4.济览全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想一想本课与《黄河象》一文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练读。

2.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六)布置作业 。

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