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实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08:58:37 页码:9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实用12篇)
2023-11-26 08:58:37    小编:zdfb

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一种基本方法,我们需要从科学角度来分析问题。在写总结时,我们可以先回顾过去的经历和成果。接下来是一些写作总结的范例,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篇一

1、听写生字词并认读。

同桌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的写法。

2、上节课,我们研读了课文,孔子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

3、引入: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二、感悟老子的为人。

1、用上节课的方法,边读边划出能表现老子品行的句子。

2、全班交流:

(1)“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感悟品行:爱护晚辈。

(2)“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感悟品行:诲人不倦。

3、自由练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迎候”和“等候”这两个词语可以调换嘛?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拜访”和“拜见”呢?

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师引读,演读感悟,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演读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真情面对人物形象。】。

三、读书汇报。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利用教材中的资料袋或引用名言谈孔子和老子)。

四、拓展活动。

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了儒家、道家学说。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更多地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们准备开展“灿烂的文化”这一活动,用这把金钥匙去开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1.自由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选择伙伴组成学习合作小组。

2.明确责任:各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作组长,具体负责本小组的活动。

3.商定方案:各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商定准备哪些内容、怎样开展活动,组内具体分工等事宜。形成方案与其他小组交流。

五、课外实践。

开展“灿烂的文化”这一综合实践活动。

板书:

孔子老子。

谦虚好学毫无保留。

永不满足悉心传授。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篇二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兼、仆”等7个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的道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ppt课件与flash动画演示)。

2、学生搜集有关孔子的名言,并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媒体激趣,“走近孔子”

1、谈话:同学们,还记得今年的奥运会开幕式吗?(投影出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们知道这句话出自什么地方吗?(《论语》)。

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播放flash动画)。

2、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自由说说。)。

3、思考: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纳闷风餐露宿毫无保留传授佩服。

3、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

三、研读感悟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你用“”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一写你的感受。

3、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座听。

4、全班交流: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投影出示相关语句)。

(1)“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曲阜到洛阳相距很远,孔子走了几个月,才走到了洛阳。

(2)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从这句话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3)“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4)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5)现在你知道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四、拓展延伸。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篇三

《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 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

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远近闻名、相距、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1、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2、通过品读和积累语句,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不畏艰辛及彬彬有礼的品质和老子谦逊有礼、诲人不倦的品质。

1、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渊博、风尘仆仆”等词语。

2、孔子和老子品行的感悟。

1、课前搜集有关孔子的生平、名言等资料。

2、预习课文,对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理解。

1、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第五单元的课文为我们开了这座宝库的一扇门。我们可以认识古代大思想家,了解古代神话故事,欣赏古代建筑和绘画。

今天,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去认识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孔子。

2、 揭题,读题:孔子拜师。

课前,我们收集了一些有关孔子的资料,现在来开个小小交流会,让我们大家都来认识这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2、 检查、交流:

(1)出示词语,认读: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渊博、曲阜、洛阳、老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迎候、孔丘、仲尼、老聃(结合了解“名”、“字”。)

(2)交流通过查字典理解的词语。

(3)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抽生分自然段读课文,初步理清课文思路:决意拜师——前往拜师——认真求 学——受人敬重。

(一)出示句子:“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1、读句子,你认为孔子和老子的学问怎样?

2、他们的品行又怎样?

(二)教师引导品读第二自然段,感悟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1、默读第二自然段:你从课文哪里感受到了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边读边注)

2、全班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以下两点:(1)“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感悟人物品行:不畏艰辛、求知若渴

教学过程:a、品读词语:你从“终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b、理解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c、想象:孔子在路上的情景和他的心理活动。d、感情朗读:读出孔子的不畏艰辛前往拜师的精神。

(2)孔子与老子见面时的对话。 感悟人物品行:谦逊有礼

教学过程:a、品读人物的言行: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孔子与老子的谦逊有礼? b、辨析近义词:“迎候、等候”,在这两句句子里,这两个词可以调换吗?为什么不能调换? c、演读:同桌合作——展示评议d、联系生活实际,交流:“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3、 小结

(三) 自学1、3自然段,体会孔子的虚心求学和老子的诲人不倦。

(四) 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1、 谈谈我心中的孔子和老子。

2、 拓展学习孔子的名言。

1、 分组制订学习计划,交流。

2、 分组活动,积累资料。

3、 学习成果展示、交流。

“尘”: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里面不是“卯”或“印”。 “等”:横画有长短变化,横画间距匀称。 “授”:右边是“受”,不是“爱”。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成语的意思,并任选两个成语造句。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提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过程和方法:在品读中感悟课文蕴含的深刻道理,在读书的过程中积累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做人要做像水一样具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的真君子。

教学重点:

读中想象泗水河畔美丽的春景,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浓浓的师生情。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简介孔子,导入课题。

1、板书:孔子。(同学们了解孔子吗?可以起来说一说,其他同学补充。)。

2、师板课题,围绕课文,质疑导入。(读了课题,我们想到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注意文中的生字新词,读准字音,把文章读熟读顺。

(2)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2、检查自读效果,相机正音,指导读好长句、重点段。

3、默读全文,了解作者写作思路,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三、品读春景,初识水性。

1、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泗水春景。(播放音乐《江南春色》,学生自读想象。)。

2、指名说说自己感受的春色。(多位同学尽情交流。)。

引导谈感受:泗水的春景美在哪?(从两个层次引导学生:一是景色美:二是语言美。)。

3、小结板书:春意浓。

4、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初步感悟水与春景的关系,体会大自然的和谐美。

5、过渡:浪漫迷人的泗水春景让人赏心悦目,孔子充满智慧和灵性的语言更给我们启迪。

6、出示:

孔子凝望着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1)指名读。

(2)师述:这段话的含义的确很深刻,读了这段话,你有疑问吗?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师相机小结:

水滋润万物,哺育众生,像君子一样无私仁厚。

水和顺温柔,真似君子温文尔雅恬淡的性情。

水穿山岩、凿石壁,胸怀志向,多像君子般百折不挠得坚贞情操。

水能荡涤污垢,还万物本真洁净的姿彩,多像教人求真求善求美的君子风范。

7、多媒体播放水的视频,请同学们看着水,谈谈你是否也从这水中感悟的什么?教学其中的省略号。

8、司空见惯的水中竟蕴含深刻的人生大智慧,读了真令人受益匪浅呀。谁会读这一段话?

9、指导感情朗读,理解水的性格,并试着背诵。

四、体验对话,感悟师生情。

1、分角色朗读10--17自然段,谈感受。(联系插图感受孔子与其弟子的浓浓师生情谊。)。

2、引导学生体验师生之间的和谐情谊。师问:“如果你是孔子的一个弟子,此时你会向你的老师说什么?”

3、孔子让学生在游玩中谈志向,你对这位大教育家有何评价?

4、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延伸,积淀情感。

1、交流孔子的名言与故事,加深对人物的认识与理解。

2、作业:搜集孔子与其弟子的资料,在主题班会上交流。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篇五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等12个词语。

2、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老子、孔子的品行。

3、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4、学会借助课文资料袋来学习语文。

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1、学生交流心目中的孔子。

2、读课后资料袋,进一步感受孔子形象。

3、教师小结:一个人能称为“家”不简单,孔子却同时誉为两个“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是“伟大的”,那就更了不起了。孔子为什么会有如此成就呢,学了这天这篇课文可能会有所启发。

《一》、读题。提示:“子”在那里读第三声,古代特指有学问的人。

《二》、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想文中讲了几个人物,写了怎样一件事?

2、指名朗读,及时正音。

3、问题反馈:

课文写了哪些人物:孔子和老子。屏幕显示“孔子、孔丘、仲尼;老子、老聃”。简要解释古人的“名”与“字”。同时简介老子的成就。

课文围绕两人写了怎样一件事?(学生回答,要求语言连贯,简单扼要。)。

《一》体悟词句,蓄势蕴情。

(远近闻名总觉得还不够三十岁……)。

2、学生畅谈体会:(虚心、好学、对知识永不满足等)。

3、指导学生紧扣这些重点词来进行朗读,(最好加点竞赛朗读)。

《二》自读自悟,感受人物精神。

刚才我们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来体会,来朗读,效果十分明显。此刻就根据这个经验来自学2、3自然段。

1、学生读、圈、思。

2、检查自读效果,完成屏幕填空: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最后到了洛阳。从此,孔子每一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3、指名读,齐读。

4、给“宿”组词,(住宿、宿舍、留宿、宿营……),组词中明白“宿”的意思(住);“露宿”就是?(住在野外)。“风餐露宿”整个词的意思呢?(在野外吃,在野外住,很辛苦)。

5、联系上下文猜猜“日夜兼程”的意思。并给“兼”扩词(风雨兼程、文武兼备、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形神兼备等)。

6、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来体会这两句话,畅谈感受,让学生充分感受孔子的谦虚好学。

7、同学们,此刻我相信你们的心里肯定被孔子的精神所感动,我们就带着这种情绪来读好这句话。

8、男女生竞赛朗读第一自然段和填空部分。孔子本来就已知识渊博的',此刻跟老子学习后肯定?(更渊博了,知识更丰富了……)这就是课文所说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用四个字来概括?(学无止境)。

《三》、对话朗读,丰满人物形象。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对孔子的虚心好学已有了很深的印象。二、三自然段中除了屏幕上的部分,还有很大部分是对话。自己读读对话,你还体会到了什么?(说话很有礼貌、谦恭有礼、文质彬彬等)。

1、要求把这些对话读好,边读边揣摩两人当时的神情、情绪。

2、师生对读。读中理解破折号的作用。

3、男女生分主角朗读。

《四》、笔谈收获,达成内化。

读到那里,你是否对老子和孔子油然而生敬意呢,一齐读好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了课文,你有何收获或你想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谦虚好学-毫无保留。

永不满足-悉心传授。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文档为doc格式。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篇六

有一位教者在教学苏教版教材第十二册《孔子游春》第一课时,她让学生在充沛自读的基础上,开始了她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的一次朗读活动。

师: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

学生读完之后,教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文字中描绘的春景图。

教师出示春景图并引出文章第二自然段文字,指导齐读体会。

师:下面,我想请平时读书机会比较少的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至九自然段。

教师出示有关“水”的图片引读文章第八自然段。

教师出示文章的'插图,指导学生观察。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文章的第十自然段,好吗?

师生齐读。

师:谁想来展示一下自身的朗读水平?自身觉得能读好课文第十一到十七自然段的同学请站起来读!

学生陆陆续续地站了起来,齐声朗读。

这个看似很平常的朗读教学环节中,又处处体现着一种不平常——教师意图将文章的四个局部分成学生的四次朗读来完成,同时,她也时时刻刻都在关注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朗读积极性的激发,而且还具有一种层次性。

“谁来读一读课文的……”,相信这句话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经常运用的一种激发学生朗读的方式,一般来说都是一些好的学生举手迎读;“我想请平时读书机会比较少的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的……”,这句话说明了教师关注学生朗读的主体不是个别学生,而是一个整体,关注每一个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谁想来展示一下自身的朗读水平……”,为了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到了一个高潮,学生只要觉得自身能读好,想读好,便陆陆续续地站了起来,虽说仍有一些学生未站起来读,但我也看到了那些站在座位上而“跃跃欲试”的情景。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如何能让学生“读书百遍”呢?我相信:课堂上教师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是最关键的。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喜读爱读,读出了味道,读出了希望,课后他才会去反复去读,品味着读;反之,假如学生在课堂上都不愿意读,很难想象他课后是否真地会去朗读,假如真的读了,相信他也是在完成老师的朗读任务而已。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一旦被激发,相信他们会终生受用!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篇七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和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意思。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是谁说的?你们了解他吗?介绍孔子。

1.自由读课文。

2.想想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1.读课文。

2.思考、交流:人们崇敬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评价。

1.指名小组汇报。

2.相机指点,随课文理解词语。

3.指名读书。

4.归纳解词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

1.读。

2.交流意思。

3.说说你在课外收集的孔子名言。

4.阅读资料袋,交流收集的知识。

1.本课引起兴趣,布置活动内容。

2.准备怎样开展活动,讨论计划。

1.抽读词卡。

2.扩词训练。

3.指点书写。

4.学生练习。

课后反思:这篇课文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从中了解孔子作为一代名师为什么受人尊崇,让学生运用多种读法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含义,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课堂上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做了很好的引领,学生自由组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开展探究学习。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篇八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他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据说他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名气很大。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这本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4、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5、读词语,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

1、自由读课文,你们刚才的哪些问题可以解决了?

2、出示第一小节。

(1)自由读这段话,说说孔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孔子的好学就在这里,谦虚就在这里。读。

3、其实,拜师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出示。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况吗?

(3)出示。

在当时没有汽车,没有火车,更没有飞机。孔子却走过了(),翻过了(),跨过了()。白天(),夜里还要(),真是日夜兼程,一刻也不停息啊!

渴了时,他();

饿了时,他();

累得走不动时,(),哪怕是风餐露宿,也不改。

拜师的决心。

(4)朗读。

(1)交流出示。

(2)从他的言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老聃”是谁啊?这里为什么称他“老聃”?出示。

中国古人的姓名比现代人要复杂一些,大体有姓、名、字、号四项。自称通常用名,不能用字,以表示自己谦虚有礼;对别人则不能直呼其名,而以字相称,表示尊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4)“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说几句关于学习方面的格言。

1、这节课我们跟着孔子一起拜了一回师。从这件事中我们知道了孔子是个增样的人?

2、你知道后人都用什么方式纪念他的?

1、搜集有关孔子的资料及名言,下节课开记者招待会。

2、下节课我们还要研究老子是怎样对待学生的?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篇九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7个生字,学会书写11个生字。

2、能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谦逊、好学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治学精神。

过程与方法: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义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讲一讲或演一演《孔子学琴》的故事,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

能抓住孔子的做法与语言,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孔子,学习孔子谦逊好学,做事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品质。

查找孔子的作品,了解一下孔子是怎样的人。

一、谈话导入:

2、出示课后“我的资料夹”中《史记》原文,请课前预习的有能力的学生读一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下面我们家来看看现代文是怎样写孔子学琴的,首先我们要把文章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

2、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可以抽读绳子卡片,引导学生利用已经熟知的识字方法记住生字。

3、利用各种形式理解词语。

如:“琴、瑟、笙、磬”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如带有时代行为习惯的词语“盘坐”“席地而坐”等,可以具体的形体实际操作帮助理解。

三、读中感悟,深入品味。

1、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孔子是怎样学琴的?勾画出有关的重点词句。

2、引导学生说说那几段讲的是孔子学琴的经过?(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语言文字来品位与理解)。

3、第二自然段重点理解“必恭必敬”“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已经学会了曲谱,正在揣摩弹奏的技巧,所以师襄劝他学习一首新曲子时,孔子表示自己还要练习练习。体会孔子做事很塌实。

4、第三自然段重点理解"手指运用自如,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顺畅自然,悦耳动听"这句话,这是他学琴的第二阶段,说明他掌握了弹琴的技巧,但他不满足,还要领会曲子的思想内容。

6、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讲一讲、演一演"孔子学琴"的故事。

7、从孔子学琴的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四、拓展延伸:

结合孔子学琴这件事,以及课下查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谈一谈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五、记忆字型,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词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知道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进行独立的写字训练。

与第一课内容联系起来,承上启下,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先读古文,增加传统文化的韵味。

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教给学生自主识字方法,提高自主识字能力。

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孔子治学的严谨——一丝不苟,做事的认真——精益求精。

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扩大阅读面,提高学生阅读的兴趣。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篇十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如果用课后孔子的名言来说,孔子怎么学?

二、研读老子。

那作为孔子要拜访的老师xx老子,他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谁来说说。

老子也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孔子。

毫无保留是什么意思呢?

老子怎么教?真是无私呀,不怕孔子超过他。老子还会怎么教?

三、总结。

再来读读这句话,看来要想赢得人们的敬重,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有崇高的品行。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不断努力,有一天,也能成为受人敬重的人。

《孔子拜师》是人教版第五册的17课,本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求学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着力于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人物品行。比如:我用查字典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了“渊博”的意思。而在第二段中的“上千里”我则是利用了课件,先让学生看看地图上曲阜和洛阳的距离仿佛很近,但实际上孔子要走50万米,然后在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50万米换算成学校操场的2500圈,这样就体会了孔子去拜师的路途是多么的遥远。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这两个重点词语,先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其字面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孔子在拜师的遥远路途中都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怎样克服的?这样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学生就准确了理解了这两个词的意思。这样的多种方法的.利用,帮助学生更准确的理解了词语的含义,体会了人物的品行。同时,我在授课中还注意了拓展教学内容,使教学范围更为宽泛。在讲授“学习是没有尽头的”我先帮助学习把这句话概括为“学无止境”四个字,然后再让学生联系课文来说说含义,再向生活拓展,说说身边还有哪些人也是这样学无止境的?在讲孔子求学时,我把课后的孔子关于学习的名言引入到教学中,利用名言说说,孔子还是怎样向老子学习的,这样,不仅处理了课后拓展的内容,而且更丰富了文本内容,加深了理解。

但这节课的设计上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课堂上朗读的比较少,尤其是孔子和老子见面的对话,更是没有处理,应该把角色朗读和理解相结合,互相促进,这也是这节的硬伤之处。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远近闻名、风尘仆仆、纳闷、长进、敬重、品行”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知课文大致内容。

3.学会借助课外资料学习语文。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读与说。

教学准备:

查阅孔子与老子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题解读。

1、上新课前,

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知道孔子的老师是谁了吧?

(老子)对,是老子。(板书)。

3、借助资料带了解孔子。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现在大家对孔子和老子有了初步的了解,请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学习生字与词语的情况。

3、检查读课文情况,教师适当作指导。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解释“远近闻名”和“渊博”,造句练习。

2、孔子年纪轻轻就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老师,可他为什么还要拜师呢?找出原因,全文找。(知识不够渊博,学习没有止境)板书:渊博、学无止境(用自己的话概括)。

3、再读,这是孔子拜师的开始。

4、学习并讲解孔子的语录。

(课文后面选做题。)。

老子。

渊博。

学无止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学习孔子虚心好学、尊敬师长,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

2、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3、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区别“拜访、拜见”、

“迎候、等候”

两组词语。

教学重点:

2、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孔子和老子的对话,通过朗读感悟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和上下文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方法:

复习、分角色演与读。

教学准备:

板书拜师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使用板书回顾(课前写)。

原因:知识不够渊博、学无止境。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孔子和老子,知道了孔子想拜师的原因,他认为人活到老应该学到老,学无止境。这节课来看看孔子拜师的过程和结果怎么样。

二、研读课文,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的学习)。

1、请一个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孔子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了,课文是怎么写的,用直线划出来。

到洛阳。好不好?和课文里的有什么不同?(相距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为什么这样写?相距上千里——说明路途十分遥远。

风餐露宿——一般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艰苦,孔子一路上十分艰辛。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终于——路途如此遥远,但凭着毅力和信念,最后还是到了洛阳,所以用终于这个词。

(板书:过程:相距上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

4、说话练习:烈日炎炎的白天,孔子在赶路;月明星稀的夜。

晚,孔子还在赶路。这是一幅怎么样的画面啊?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千里迢迢、万水千山;风尘仆仆、跋山涉水、

翻山越岭;不分昼夜,孔子??;不管风雨,孔子??)。

识如饥似渴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老师把这个词语送给他:求知若渴。

(板书)。

6、如果你是老子,看到孔子如此执着的信念,收不收这个学生呀?好,下面老子出场了,谁来读读描写老子的句子。

“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7、大家来演一演孔子和老子吧。

(请两组,其余的读旁白)。

8、觉得他们说话怎么样?(很有礼貌)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上前行礼、拜见、请、迎候、再次行礼、多谢)教师适当解释讲解词语和句子。

9、老师总结,我们是从这些言行举止中看出他们的品质,把这两个词语送给他们。

(板书:彬彬有礼、谦虚有礼)。

10、好,我们再来读一读,要把这种礼貌表现出来。

(角色分组,教师读旁白)。

11、在这里面老师发现了两组近义词,同学们发现了吗?

(拜访——拜见、迎候——等候)板书。

拜访——是敬词,访问的意思。

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迎候——有等待的意思,是到某个地方等候。

等候——也有等待的意思,但不表示迎接。

12、学生体会:

老子说:“我就在这儿迎候。”对老子有什么了解?

(爱护晚辈、谦虚有礼)否则不能充分体现。

孔子说:“多谢老师等候。”是晚辈向长辈致谢,不宜换成“迎候”。

13、齐读第。

2自然段,再次感受他们的美德。

三、研读课文,继续品味。

(学习第三、四段)。

2、强调“每天不离左右、随时请教、毫无保留、传授”。说明孔子和老子是什么样的人?(一个好学生,一个是好老师)。

(板书:勤学上进、诲人不倦)。

3所以人们佩服他们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你们觉得呢?(也很佩服,很敬重,敬佩)。

4、把这两个自然段齐声朗读一遍。

拜访-拜见。

原因:知识不够渊博。

学无止境。

《孔子拜师》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篇十二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风尘仆仆、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等词语。

2、运用查字典、联系生活和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学无止境,为人要谦逊大度、真诚无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纠正字音。

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二、精读品悟。

出示: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1、自由读读句子,谈谈体会到一个怎样的孔子?

2、能说说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板书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3、出示地图:指出曲阜和洛阳的位置。

4、理解词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

想象:曲阜和洛阳上千里的路途中,孔子渴了喝______,饿了吃______,累了就______,天黑了,住在______,用书上的词语概括,就是——风餐露宿;孔子白天忙着赶路,为了早一点走到洛阳,有时候晚上还要______,用一个词来描述,就是——日夜兼程:孔子到了洛阳,他的脸上______,衣服上______,鞋子______,孔子这副样子,用下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风尘仆仆。

引读词语:此去上千里,孔子也许从春暖花开的季节一直走到了炎炎夏日,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此去上千里,孔子也许从硕果累累的秋天一直走到了寒风凛冽的严冬,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

5、带着体会齐读句子: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6、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抓住关键词语,展开想象,读懂了孔子怎样拜师。

三、品读体验。

教师过渡:是啊,风尘仆仆的孔子不顾旅途的劳累,不顾几个月来。

的艰辛,片刻没有休息,就拜见了老师。师徒见面后的这番对话又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动呢,请大家同桌之间自由的分角色读读这段对话。

同桌分角色练习朗读。

指名读。

教师指导:读好对话,我们不仅要注意人物说了什么,还要注意他们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指导:

(1)孔子几次向老师行礼?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带着你的体会再来。

读孔子的话。

(2)“纳闷”是什么意思?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3)老子还为什么事纳闷呢?指名读“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原因是——孔子说:“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联系上下文,读懂孔子拜师的根本原因是——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3、再次练读对话。

学生带着理解自己练习。

师生合作读对话。

学生再练习。

指生分角色读对话。

1、指名读:“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2、交流,指导。

四、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孔子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不仅拜老子这样的圣人为师,还曾经拜一个名叫项橐的七岁小孩为师。读读《孔子拜七岁项橐为师》这个故事,你会对“孔子拜师”有新的认识。

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基本上能通过把握一段话中重点句,重点词语来指导学生学习体会。例如第一段抓住“远近闻名、不够渊博”,第二段抓住“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终于”指导学生体会,孔子的谦虚好学、为求学不怕吃苦的精神。我先在学生理解词语中各自意思的基础上,再请学生展开想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联系课文中的.孔子说说当时孔子路途中是怎样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学生说出来的不是简单的词语解释,呈现的是一种生活场景。这不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更好体会情感,还使学生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在体会之后,再次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体会。这样,既符合三年级重视词句训练的要求,又通过词句的学习,进一步进行朗读的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

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节课上还存在着很多不足: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对“学习是无止境”的理解,其实学生点到“人活到老就要学到老”而我却“纠缠不清”反复问学生,以至于学生不会联系,实际说没有举出实例,本以为经过这样的引导,对学生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可是起到了反作用,下来自己在想,有时候老师说的多了真的还不如不说,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自己去领悟!

其次,课堂整体把握不够。课堂中虽然我以一条线来贯穿全文,但是在谈论孔子的品行时,没有整体把握。我逐句出示,逐句读、理解、再读,缺少与文本语言环境的相结合。再次,关于从句子中理解人的品行,先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找,然后我再出示,而我把孔子和老子的对话直接打到了大屏幕上,没有把学习思考的机会留给学生,剥夺了他们主动学习的机会!还有就是在感悟读的过程中比较啰嗦,学生已经读的很好了,而我还是让学生反复读浪费掉了一大部分时间,让最后在学生练习写没有了充分的时间!

课堂中还需要我去斟酌地地方很多。花更多时间去琢磨、思考、实践,让我的课堂逐步走向成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