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我与语言文字的故事(汇总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9:36:12 页码:13
最新我与语言文字的故事(汇总11篇)
2023-11-24 19:36:12    小编:zdfb

公司经营情况总结表明,我们需要进一步改进营销策略。导言部分是总结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出主题并吸引读者的注意。以下是相关方面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参考。

我与语言文字的故事篇一

中国是屹立于东方,有着上下五千年灿若星河文明的国家。自黄帝时就有了仓颉的甲骨文,预兆着历史的命脉。自此,中国人有了表达思想的方式,不再野蛮,而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有了文字语言,人类便有了灵魂。语言文字是国家的精髓,有了它,历史才会熠熠生辉。

轻叩语言的大门,从幼时的咿呀学语到现在一张口便是“大江东去”的初中生那是一条漫漫长路。每一个脚印都是我成长的足迹。记得上一年级的时候,老师让背那首王昌龄的《咏鹅》“鹅鹅鹅,曲脖向天歌。。”还没背完,便引来一阵哄堂大笑,老师也不满的皱了皱眉头说:“古诗岂能是你随变想改就改的,那中国还不乱了套了?”我的脸瞬间红成一片,发誓一定要规范语言!一颗小小的种子便在那时在我的心里种了下来。然而当六年级时,面临了升学考试和毕业的双重压力之时,每天面对成堆的卷子,怎么办?看来只能在作业上简功夫了。结果第二天早上我便被语文老师“请”到了办公室。“xxx,你怎莫搞得,错别字一大堆,这个曦字又写错了……”中国的汉字是一笔一画连成的,没有英文的飘逸潇洒,没有俄文的深思紧密,一个笔画错了,就会闹笑话的.。

汉字的博大精深,汉语的豪迈深情。中国话,像一条紧紧缠绕的中国结一样,把五十六个民族的臣民牢牢的结合在一起,规范了它们,就相当于规范了整个民族的威严。用普通话,写文明字,做文明人。有了这些,我相信中华民族的未来是一片光明的!

陕西西安西安市莲湖区庆安集团有限公司子初二:李佳心。

我与语言文字的故事篇二

余不才,好古来圣贤文章久已,偶漫步网间,阅今人之作数,大感语文规范之不复。时冬雨初霁,于书阁中有所思,遂命篇曰《文记》。适友人澍亹在侧,属赋诗以记之。

语者,言论也,出露于声,发于人口也。文者,章句也,笔下生文,发于人手也。此二子者,息息相关矣,出口成章,提笔成文,文言相应,谓之,语文也。

文字之博大精深,非一言以载道。自仓颉造文字以传万民,已历千载,至于商之甲骨,周之金鼎,秦之篆隶,汉之楷草,皆笔法精巧,各有所长。篆之华美,草之灵动,楷之方正,至如金绳鸟篆之文,玉牒虫章之字,可见一斑。

语言之源远流长,千字万言莫能指其一端,书其一处。上古之始,时初祖结绳以记事,文字未立而言语先行。其声虽相异,却其情相似,是使民往来交流也。

文以立,言以成,语文应运而生,居天下之正位,履四方之至尊,而来千年矣。孔子尚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经史子集,书赋铭表,流传于世者,不计其数也。百家争鸣,众人各语一家之言,万子登科,仕人阅尽九文之髓。国无语文无以至今日,语文无国无以得弘扬,相辅相成,丝丝入扣。

然方今之世,网络盛行,余尝漫步其间,良久立,叹曰:“今日之国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自许“火星文”者。不过拆分结合耳耳。众人以为奇也,相走而告知,相语而捧之,相仿而习之,竟名噪一时,实为怪哉。

观其行文,奇言怪语,列作其次,细究其实,不知何也,听其言语,前后不相交,左右亦相离,词语奇异,音其同而意相异,不知所谓,莫名其妙。吾等尚文之士观之,无不心痛叹息深思也。

奇而不瑰,晦而不深,怪言撰语,徒博众君一笑矣。全无尊言重文之意也!洋洋国文百载千载,何其深也,千词万诗,何其精也,岂可为此怪涩而取也!。时至今日,网络文字大行其道,网络词言犹在耳际,奈何正统之语文,犹荒草幽径,少人问津。

余尝终日而思,语文之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时至今日,欲求复古以为万人非议。然世异则世异,世异则备变。故吾欲求语文之革新,立方圆规矩,文字语言规范而行,皆有成法可依,使乱秩序者,无路以行之,自绝其从来也。

语言文字以历万世,所革新者众,小子不才,姑妄言之,欲求语文之规范,兴其大道,是使今世佳作名篇,传之而万人传诵。今世金石书法,承之而历久弥新。

呜呼,辰歆不才,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作此文记,抛砖引玉,请洒潘江,各抒己见云尔。

赋诗曰:

碎琼乱玉缀成篇,

玉牒妙语倾古贤。

莫道艰涩少人懂,

千载古风独予恋。

成章秩序今不复,

出口言语古有别。

可叹国中谁天下?

愐规而行传千年。

我与语言文字的故事篇三

可能是一串字儿,也可能是一句话儿,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这就是故事。祖辈的,子孙的,自己的,别人的,虚构的,实在的,这就组成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读过这些故事,我们或欢笑,或流泪,又或感叹。

这个故事也许是自己经历过的,例如一场重大的考试,在这之前,你可能很紧张,很轻松,又或者是充满自信,或是情绪不好。之后,这件事情就成为了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人生中的一个小故事。在这故事中,你也许会体验到生活的乐趣。

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夸父追日、造物主……故事也许是从来没有、虚构的事,但却给我们以深刻的印象。

故事同时又是已故的事,让我们看到了荆轲刺秦王的悲壮事迹,看到了刘备三顾茅庐的高尚情怀,看到了苻坚淝水之战战败的错误……这些已故的事,蕴含丰富的哲理。

故事承载着民族的精神,被我们的祖先代代相传,故事不仅仅是故事,还是精神的代表,还是心灵的启示,我们还是一个稚嫩的孩子时,就已经接受了故事。尽管历经了千百年,依然在传承着,依然在完成民族精神的接力棒!

我与语言文字的故事篇四

文字是有”文”和”字”两部分组成的。文字,文字,是由字组成的文吧。

有时感觉文字是部电影,写字的人就是这场电影里的导演。文字所描述的人物就是一个个主角,配角,路人甲或是路人乙。导演让他哭,他不敢笑,导演要他死,他不感苟活着。好的戏剧需要一个优秀的导演。导演要具备各方面的才能,要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要有真切善良的美好心灵。最主要的是得热爱生活,生活是一切戏剧的基点。不热爱生活的导演拍不出好的电影,不热爱生活的作者,同样亦写不出美丽朴实的文字。

文字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啊。这既是普通的道理,也是所谓的真理。

文字有时还会让人感觉得到十分讽刺。不知道“讽刺”用在这里是否合适,我曾用它形容过生活。文字的讽刺处在于其多变性。有些作家可以将文字装扮的华丽唯美,有些作家则让它们变得清新亮丽,更有些作家干脆让文字走朴素路线,一身素气,倒显得大方利落。无论什么样子的文字,都是作家们辛勤过后的结晶,我们应该珍惜应该尊重。

做文其实就是做人,两者无太大区别的。只有心地纯洁,品格大气的人,才会做出精彩绝伦的文章。

文字还会像是一盘家常菜,酸甜苦辣咸。样样具全,应有尽有。阅读各类文字,仿佛能够尝尽人生百味。每个作家都有不同的经历,因而做出的菜味道迥异。作为品菜的顾客,要带着不同的感觉去品尝不同的菜。从而才可以品出菜中的真正美味。

文字有时就是生活的缩影,我们在文字中往往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

文字文字。生活生活。我们要从生活中提炼素材去构造文字,然后在文字中找到属于生活的内容。

我与语言文字的故事篇五

小时候,爸爸对我说:他是大海,我就是海边的浪花。

后来呀,爸爸对我说:他是森林,我就是森林中的一棵小树。

少年时,爸爸对我说:他是太阳,我就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

我的故事也是爸爸的故事,爸爸是我的故事的创作者,我就是爸爸创作的故事中的主角。

小时候,我最喜欢《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因为我就像那个公主,有着无数人的呵护,而爸爸无疑是最关爱我的人。爸爸在我童年的每一个时光里,扬起他大海里的波浪,拍打着我的海岸,让我在无忧无虑中享受童年的幸福。每一个见过我的人都夸我,说我的脸总是笑出两个酒窝,特别可爱,可他们不知道,这样开心的笑,是爸爸给我的。爸爸会伏在地上给我当马骑,爸爸会教我折纸飞机,爸爸会从空空的手心变出一颗颗甜甜的糖果……在童年的故事里,我总是一个快乐的小公主。

后来呀,在爸爸的故事里,我真的一天天长大起来,有了自己的梦想与追求。爸爸说,他是太阳,我就是太阳系里的一颗行星。我生活在爸爸的视野里,我有我自己的运行轨迹,我又总是没有离开爸爸的照耀。我在自由地旋转,我在享受着独自飞翔的快感。爸爸说,我不久就会成为一个真实的自我。可是,我担心有一天,爸爸会在故事中消失,让我再也享受不到被爸爸照耀的温暖。

我是天空,爸爸就是自由翱翔的雄鹰;

我是高山,爸爸就是临风而啸的青松。

我与语言文字的故事篇六

中国是屹立于东方,有着上下五千年灿若星河文明的国家。自黄帝时就有了仓颉的甲骨文,预兆着历史的命脉。自此,中国人有了表达思想的方式,不再野蛮,而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有了文字语言,人类便有了灵魂。语言文字是国家的精髓,有了它,历史才会熠熠生辉。

轻叩语言的大门,从幼时的咿呀学语到现在一张口便是“大江东去”的初中生那是一条漫漫长路。每一个脚印都是我成长的足迹。记得上一年级的时候,老师让背那首王昌龄的《咏鹅》“鹅鹅鹅,曲脖向天歌。。”还没背完,便引来一阵哄堂大笑,老师也不满的皱了皱眉头说:“古诗岂能是你随变想改就改的,那中国还不乱了套了?”我的脸瞬间红成一片,发誓一定要规范语言!一颗小小的种子便在那时在我的心里种了下来。然而当六年级时,面临了升学考试和毕业的双重压力之时,每天面对成堆的卷子,怎么办?看来只能在作业上简功夫了。结果第二天早上我便被语文老师“请”到了办公室。“xxx,你怎莫搞得,错别字一大堆,这个曦字又写错了……”中国的汉字是一笔一画连成的,没有英文的飘逸潇洒,没有俄文的深思紧密,一个笔画错了,就会闹笑话的。

汉字的博大精深,汉语的豪迈深情。中国话,像一条紧紧缠绕的中国结一样,把五十六个民族的臣民牢牢的结合在一起,规范了它们,就相当于规范了整个民族的威严。用普通话,写文明字,做文明人。有了这些,我相信中华民族的未来是一片光明的!

我与语言文字的故事篇七

从我出生的那一天开始,我每一天都在和“语言”亲密接触。在我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哇哇啊啊”地说着自己才懂的语言。直到1岁的时候,牙牙学语的我第一次说的话是“爸爸、妈妈”,那时的我被妈妈轻轻地抱着,而我正在吮吸着手指。妈妈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说:“爸爸、妈妈”,尽管我脱口而出是“麻麻,巴巴”,但是妈妈不放弃,耐心地继续教我读。渐渐地,我会读啦,而且读得越来越流利。妈妈激动得流出了眼泪,那时我感受到了母爱。

而正式和文字接触,大概是在我三四岁的时候,那时我独自坐在书桌前练习写字。虽然那时握笔都非常吃力,但是我还是很努力认真地写。识字较早的我,也会有傻傻分不清时候,“拨”和“拔”这两个字的运用成了我的疑难问题,总是会写成“拨萝卜”“拔电话”,经过多番努力仍然经常出错,我便拿着问题去问爸爸,爸爸用字形的方法耐心地教导我:“‘拨’和‘拔’都是动词,‘拨’是用手指或者棍棒搅动,‘拔’就是把东西连根拽起,所以‘拨’有那一竖,‘拔’就把那一竖拽走了。”中国的文字太博大精深了,看来我得多多练习才行。

现在我已经五年级了,学习了五年的语言和文字,深深感受到了它们的魅力,但仍有更多的语言和文字等待着我去探索。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多多记住它们,好好发挥它们。做一个爱写中国文字、多说普通话的好孩子。

我与语言文字的故事篇八

在人生的征程上,为何采奔波的我也聆听着各种故事,故事教会我等待,故事启迪我学习贵在专一,故事指导我做人要谦虚,故事告诫我用乐观的心去看问题。

曾读过《拔苗助长》的故事,农夫没有学会等待,迫不及待希望自己的稻苗长高,最好超过邻居家的,而辛苦的去拔稻苗。结果,稻苗虽然看起来长高了,但却因过度被损害而枯萎死去,这就在交给我们等待,学会等待,不要像项羽那样投江而死,不相信“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当我们面对前边的功名利禄时,我们要学会等待,不要急于跳上奔向那里的快车,我们应等待着自己理智、良心的协商。

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他教向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相奕秋是听”另一个人呢!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缘来射它。结果,专心致志的人学的效果很好,而不专一的人却还是不会,这不在乎他们的智商,而是他们的专一程度不同。劝学中有这么几句话“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这些就很好的说明了以上事例。从故事中我得启迪学习贵在专一,另有专心致志,把心投入到所做的事情中,才能把事办好。

《两小儿辨日》的故事指导我做人要谦虚。孔子是学富五车、才高人斗的儒学大师,可面对两小儿提的问题,他“知之为知识,不知为不知”没有因自己的地位而敷衍,去胡乱遍一通,而是以实事求是态度去回答,人也应这样,成如朗月照花,风景犹然,不管取得再大的成功,也不应骄傲,而是要学会谦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面对灾难和不幸,塞翁总是以乐观的态度看待,没有悲伤之意,人生当中,我们经历的坎坷或许比塞翁要多得多。我们就更应懂得乐观,怀着“日破云涛万里红”的乐观信念面对人生,从而快乐生活每一天。

故事,伴我成长,它不仅仅教给我等待、专一、谦虚、乐观,还给了许多于我大有益处的东西。

故事,是我的良师益友,在人生旅途上伴随我走向远方!

我与语言文字的故事篇九

我与语文,自然而然。自然如种子,而然,如树木。垂髫年幼时,听大人说话,一板一眼,方言中的四声调抑扬顿挫,精确,生动,余味缭绕。从听开始,熏染出言语的能力——那是语文的胚芽,是汉语言的胎记。带着这种胎记,父亲农闲时手持竹梢,大声教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天念两句,念不准确,或背诵不来,竹稍就高高举向头顶,又轻轻地落下,在屁股上横曳几下,以示惩戒。从《三字经》开始,接着《幼学琼林》、《声律启蒙》,接着学对对联,学临帖。当时只道不耐烦,慢慢地,学会的字比父亲多了,兴趣也上来了,觉得威严的他不过如此。就手舞足蹈,就四处翻寻。一番搜罗,老式滕箱装冬衣的夹层里,几本线装书面目陈旧地呈现在眼前。字如蝇虫,墨迹古雅。一目十行之下,当然半懂不懂。目的不是念书,不是识字。眼睛着意处,在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之类的插图,在乎李逵手持双斧当街挥舞的侠义形象。当外乡人敲着牛皮鼓端坐村中一片空地,一夜接一夜地讲述那些扣人心弦的民间故事,比如《荆轲刺秦》、《三英战吕布》,我年少的头颅种下全新的认知。以致七岁走进小学校那扇略显寒碜的大门时,“语文“这个词,像一页羽翼,在我看来,那么轻盈和抒情。

所谓启蒙,莫过于此吧。从听到读,从读到辨认,到思,语文的芽粒,悄然萌发。

还有与“语文”相濡以沫的乡村自然呢。从一朵花、一株植物、一只昆虫、一种瓜果,到河流、丘陵、农事、季节,等等。语文,在自然镜像下,广袤,丰富,深幽。峰峦一座座,逶迤而来。花朵们兀自摇曳,长溪汩汩漫流,草木的清气随风四散,沁人心肺。而风声隐隐,自远古伊始,千百年不歇。歌的行板,梦的萦绕,大自然的情怀,心灵的独白,时光无远弗届的滋养与洗礼。你策马而行,笃笃的马蹄踏过林荫,月光之下,剪影出凝美的画面。从甲骨卜辞、《周易》筮词到先秦散文,从上古歌谣、《诗经》、《离骚》到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从明清小说到“五四”文学,从古文言文到今天的国语,一条绵延几千年的语言之河,蕴涵着一个民族独特的心灵史和精神密码。语文的天地,山岳般的篇章,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民间文学。花朵草木是字,是词,是句子。而长溪,是其间流淌不息的汉语言,是语文之脉,语文之魂。

起初的学校语文教育是蒙羞的。那年月,半天读书,半天劳动,有限的课堂时间用来写大字报、背诵语录。字早已认识,汉语拼音、组词造句、作文,都没有兴趣,脑子里只想连环画中的故事。少得可怜的连环画,翻来翻去,翻到面目全非,被老师收缴后,痛哭流涕,回家却不敢声张。刻板、苍白的课程设置,催生出逆反的“坏孩子”行状。课,老师出题《一件难忘的事》、《记一件好人好事》之类,多么轻薄而虚假的练习。我时常标新立异,篡改老师意念,甚至缺课、缺作业,让语文老师头痛不已。他们奇怪的是,每次考试,我的语文分数总是名列班上前三名。后来,历任语文老师就不管我了。我获得了语文课少有的自由——可以随时看课外书,小说、散文、诗歌之类。四年级时,来自陕西的刘老师把班上的黑板报交给我打理,从栏目编排、组稿和漫画,都由我瞎折腾,她只在旁边看,边看边笑,说:这个仿佛,那个勉强,这里改一下,这个这个,哎呀,你有点笨。哦,这个地方还蛮灵气的。她絮絮叨叨,笑着“骂”着,大约,这就是潜移默化的语文教养吧。现在,我依然怀念刘老师。初中毕业前,我已经把能够到手的.课外书囫囵吞枣地读完了。记忆中,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三部曲》、《茶花女》、《鲁迅小说选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这都是经典作品呀。

书是大哥从乡村读书人手里借来的,作为一位狂热的文学爱好者(准确地说,是小说爱好者),大哥成为阅读的引路人和同谋者。每次,当他悄悄塞过来一本书,限定多少时间看完时,我的双手是颤抖的,心跳加快,仿佛绮丽的梦境藏在纸页中间。在家中,练习书法几成家规,从描红开始,从柳体到颜体,从行楷到草书(认真时写行楷,偷懒时乱写谓之“草书”)。不仅临帖,更多是写唐诗、宋词,边写墨字边背诵,久而张口就出。方言本是唐音,一发声,几与唐诗合辙,好玩而有趣。是的,有趣。大哥和三姐还会采茶戏。冬夜无事,他们从乡文艺表演队归来,意犹未尽,便在堂屋里再来上一段,那唱词,那情态,潜移默化着语文的“文学”因子,我虽寡言,内心热烈。为看到更多的书,我徒步三十里去县城,站在新华书店柜台前,流连半日。没钱买书,看看也好。来回六十里,即便空手而回,也有所安慰。读书年代,我的语文一直好,让人得意。

真正认识“语文”,是高一那年。语文老师是乡村私塾教育与文革前师范教育双重出身的温先生,对古文有着异乎寻常的嗜好和热情。他把《古文观止》当做课外的唯一阅读教材,早早晚晚,坚守教室督促我们死记硬背。《公羊传》、《过秦论》、《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陈情表》、《桃花源记》、《放鹤亭记》、《卖柑者言》……这种在当时觉得“有点磨人”的古文学习法,为古文底子打下牢固的基础,有效提升了传统语文的辨识力,打开了语文的纵深视野。除了学古文,先生还要求记日记,说,“有话无话,都得写几个字。”日记交给先生,他寥寥几字点评,或曰:句子干净些。或曰:有文气。或曰:吾爱此文细节也。看先生批阅,一大享受,因此中意记日记,心里有了隐隐的写作梦,高一升高二时,竟偷偷学作诗。高二,面临高考(高中两年制),班主任李先生本来教政治,偏偏他是北师大俄语系毕业的,毕业后又在教育部教材编写组、景山学校、北京169中等单位和学校搞语文教材编写与语文教育二十余年,因家庭困境返乡教书。命运把这位可以流利地用俄语背诵奥斯特洛夫斯基小说情节的恩师送到我们面前。早读课,他自作主张跑到教室来,捧着语文课本,带领我们朗诵《天山景物记》,义务帮语文老师补课,“越界”之行止,也不怕语文老师闲话。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让我们这些听惯课堂乡土味的学生欢喜又惊讶。作为班主任,他掏钱为我们订阅各种报刊,把好文章摘录出来,在班会课上推介;让我们自己有选择性地订阅文学类报刊。时隔多年,我暗自把这一年称为“文学之年”。在那个贫瘠闭塞的乡村中学,李先生给我们启开了前所未有的世界,辽阔、悠远而深长的世界。高考时,我的语文分数名列全县第一(满分差2分),现在称作“单科状元”吧。那时候没有新闻报道,没有状元之类的说法。我自己总结了一下,大抵是:兴趣、积累、博采、融汇。

我的语文学习与实践一直没有结束。书信、日记、读书。读读,写写。工作后,我做了几年语文老师,给学生出阅读题时,喜欢用自己的诗歌习作做材料,喜欢丢开课本带着学生四处闲逛。有时去唐朝,拜访李白杜甫们,有时去西班牙,听听堂吉诃德的故事,有时哪里都不去,自己和自己玩,在纸上。也是日记、周记之类。

写到这里,我要结束了。三言两语,难说语文。我与语文,学无止境,受用终身。归纳一下,有三点:

第一,老师要好。不是父母,就是先生。语文路上的启蒙人、燃灯者,语文修为与做人境界要高。

第二,课本要好。叶圣陶、丰子恺等教育家编写的民国课本比今天的教材好。好在,有知识,更有做人处事的基本常识。

第三,听说读写。多听多说多读多写,综合融汇。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由浅入深;日常生活,处处是语文。

……这篇文字,前半部分语言华丽,象征我的青少年时代。后半部分,语言朴素、平实起来,象征我的中年自语。学语文,亦然。

我与语言文字的故事篇十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语言文字体现一个人的修养。语言文字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纽带,是人与人之间交通的桥梁,是人与人之间共同的结晶。作为小学生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我们要说好普通话,写好标准的中国文字。

简简单单的笔画构成了千千万万神奇的汉字,赋予了神奇的语言的与众不同的魅力。“一字值千金”这句话说的真没错,就如我以前读过的文章中说把“乌鲁木齐”写成“鸟鲁木齐”,就这一点之差,使18万元的物品成了一堆废品,18万元就这样付之东流了。古人有“一字值千金”之说,现在看了这个“一字值千金”之后,才觉得在写文字时一定要认真,否则不但会闹笑话,有时还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有些同学认为这一撇一捺的根本就不算什么,错别字一大堆。现在,我就深刻体会到“一字值千金”的重要性。我们如果小时候就这样不规范的写字;不重视错别字的重要性;不认真的读书,那么以后会犯严重的错误。所以请大家都不要小瞧我们中国文字的规范标准。

“太姥山”是我福鼎的一座名山。但是,“太姥山”的“姥”可考倒了游客们。记得我曾经去太姥山,想一览名山的风采。路上,我听着游客们络绎不绝地称赞太姥山。其中,一个年轻小伙子的话语让我哭笑不得:“这太姥(lao)山真奇特。”过路人听了笑得前俯后仰,年轻人疑惑不解。原来这太姥山的“姥”读mu,而不是读lao。是多音字。这位年轻人为他的不标准语言羞愧地低下了头。标准的读音多么的重要啊!

文字是我们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密不可分为什么还要把文字读错,写错?绝不可以让错误误导人们,不要被错误蒙蔽双眼,可不要将错误发扬下去。语言文字它们可不是一个个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小精灵!所以,我们要写好文字,说好标准的普通话!

我与语言文字的故事篇十一

在我的书柜中,一本淡黄封面的书籍已经默默地躺在那里很久了。自从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后,我慢慢地了解了国学,爱上了国学,那本书――《论语》也就顺理成章地跳入我的眼眶,走进了我的生活。

翻开书页,第一页导读里写着“修身立命,治国安邦的经典”。以前,我对这本书的内容一点儿也不感兴趣,以致冷落了它多年。那天,不知道为为什么,我竟然一页一页地认真阅读、体会、思考。也许我长大了,不再懵懂无知,一种和以前不一样的感觉涌上心头。

时间定格在那一刻,我和最要好的她闹矛盾,双方互不相让,争吵起来。一气之下,我摔了她的文具盒,各种各样的笔掉了一地,我的心似乎也跌落至谷底,我发誓永远不再理她。我把她送我的笔还给了她,她把我送她的毽子还给了我。从此,我们像仇人一样,即使见了面也从不正眼看对方一眼。可不知道为什么,过去的欢声笑语总无法忘记。我总记起我们在灯下一起看书、写字,课间一起踢毽子、跳皮筋的情景……我斜着眼偷偷地看她,她正在睫毛下悄悄地看我。我俩慌忙把脸转开。啊!那一刻时间对我来说竟是那么长,我如坐针毡,我多想和她和好。此时,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回荡:“吾日三省吾身。”是啊,古人尚知“三省”,而我也应该反省、检讨自己啊。于是,我仔细想想我们闹矛盾的原因,却只不过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难道仅仅为了这点小事就要葬送我们的友情?想到这里,我鼓足勇气要打破僵局。刚起身,就碰到了迎面而来的她,我和她异口同声地说:“对不起,是我错了。”霎时,阴沉沉的的乌云散开,露出灿烂的阳光,我俩会心地笑了。

又是阳光明媚的一天,我从书包里拿出《论语》,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一起感悟智慧的结晶,一种从未有过的充实与轻松涌遍全身。

相信,不远的将来,我能够读到更多的国学经典之作,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提升自我的境界。学习经典,其乐无穷啊!

文档为doc格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