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初中文言文读练精华原文 初中文言文培训(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25 21:52:06 页码:9
2023年初中文言文读练精华原文 初中文言文培训(五篇)
2023-03-25 21:52:06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初中文言文读练精华原文 初中文言文培训篇一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但在课堂上,教师常常包办一切,教师的阅读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学生缺少自己感知课文的实践活动,情感不能与作者直接交流。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对文言文产生厌倦情绪,更谈不上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我国传统教学是重视诵读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等说的都是诵读的功效。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诵读的重要性

1、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潜心学习,定会有较好的收获。文言文采用朗读法教学也正是符合学生这种心理。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同时通过学生涵泳朗读,逐渐品味文中独特情味,激发美感从而引发对文本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项脊轩志》这篇文言散文,当读到“余泣,妪亦泣”的时候,同学们深深地为那种洋溢着的亲情所感动,整堂课都紧紧跟随作者体味“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复杂感情。

2、有利于培养想象力 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教师有表情的朗读,必然使学生对作品“临其境,闻其声,睹其貌,见其行”,醉心痴情,进入角色,进而针对作品的有关描写,充分调动记忆仓库中的表象积累与生活经验储备,广阔地展开相似、相近联想,创造出活灵活现新的形象。现代接受美学也告诉我们,读者不仅是艺术作品的被动、消极的欣赏者,而且也应该成为作品艺术形象的主动参与者及积极的再创造者。师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必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文言文作品中的人物情态进行想象和再创造。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和提高。教师讲授《促织》中成名捕蟋蟀一节,用轻声朗读“侧听徐行”,“如寻草芥”,“冥搜未已”,用急促声朗读“逐而得之”,学生就会随着老师轻重缓急、高低长短地朗读,结合自己捕捉蝈蝈儿的情景产生联想,再现出成名捕虫难,失虫心焦,复得而喜的人物形象。

3、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语感

文言文朗读教学是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的有效的途径。用高低、强弱、长短、缓急的语调,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使学生如临其境,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比如用昂扬急促的语调朗读《鸿门宴》中樊哙闯帐对项王说的一番话,读出樊哙的愤怒,使学生感受樊哙的忠诚与耿直,坚毅与勇敢。

同时,学生朗读过程也是广泛汲取语言营养的过程。诵读的积累达到一定的“量”的时候,学生的语感自然有了一个“质”的变化。反复朗读,含英咀华之后,说千道万难以讲清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语感难题便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潜移默化的效果随之逐渐显露出来,学生不但可以在写作时模仿,还可以在说话时运用,出口成章。

二、诵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诵读准备

一般应在课前预习中完成。在特殊情况下,也要尽量少占用课堂时间,以不超过10分钟为宜。课前预习在诵读教学中十分重要,因为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要用于诵读练习(含教师领读、学生试读和背诵的检查),准备得不充分就会影响进度和教学效果。课前诵读准备主要是完成常规性的准备工作,包括试读课文,看注释及有关提示,划难疑点和关键语句等。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和记诵的需要布置思考性的作业题。课堂的诵读准备工作包括介绍作者和背景,划分结构层次等,但要视需要而定,不要搞成固定不变的程式。以王勃的《滕王阁序》为例。这篇文言文一是背景复杂,二是词藻华丽,三是篇幅较长,四是注释成堆,五是用典繁多。高一学生初学这样一篇看似难懂的文章,又加上要求背诵,可能会产生恐惧的心理。所以我认为讲课前必须说明一些问题:第一,介绍写作背景,讲明:不管此文是王勃何时所作,肯定能够反映出王勃的非凡才气,是一篇难得的佳作。我们学它,大有裨益。第二,学语文就要积累词语、名句。此文借骈俪之体,采集名言于一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高朋满座,渔舟唱晚,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如果学生在平时的作文中能用王勃的十之一二,那么,文章必将增色不少。第三,写文章贵在动情,王勃身处盛宴,胸系不遇,心在流血,情到深处,方文思泉涌,使人感慨万千。

2、诵读方式

诵读有教师的范读、引读、导读,学生的轻读、默读、齐读、分角色读等方式。高一第一学期,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都可以坚持范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语气。然后让学生对照注释并参照工具书初读课文,等到师生一起疏通完字句后(这种疏通不是老师串讲,而是学生初读基础上的“解惑”),再让他们反复朗读,体会语气,直到读得准确、流畅。最后再进行朗读比赛。高一第二学期,可以减少范读,让学生来朗读,读后让其他同学从字词的读音、句读和感情的表达上进行评点。长期这样做,学生既提高了诵读水平,又提高了独立学习、提前学习的积极性。因为不提前读,课堂上就读不好;不提前对照注释并利用工具书对译课文做初步理解,有些句子的句读(特别是句中停顿)也读不准。而通过课前自学,学生对照注释已口译了一遍,不懂的地方已画出,并把课文反复诵读,就为老师节省授课时间和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打下了基础。对学生的诵读还应有严格的规定:对照注释自译时可以默读,其他时候的读应尽量做到出声朗读,即古人强调的“吟诵”,早读时尤应如此。

3、诵读技巧 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要根据句子结构,正确处理词语连续,音节划分。把两个单音节词错误连续成一个现代双音节词来读,以致读破句造成岐义。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地方圆千里”,“地方”不是一个词,“地”是一个单音词,“方圆”是一个双音词。读的时候要在“地”之后断开。

朗读时还要要求学生分析句子的类型,正确读出句子语气。文言文中语气复杂而多变,不仅要读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而且要读得强弱缓急分明,这就要求学生正确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因为句型的区别和语气的表达很大程度上是靠虚词来判断的。例如,《师说》中“其皆出于此乎?”“其”表的是推测语气,配合句末语气词“乎”传达的疑问语气,全句朗读时语调要逐渐升高上扬。

4、课后巩固

这主要依靠学生的自觉,要提倡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进行自查(含默写),也可以让语文课代表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互查,然后向教师汇报互查的结果。每学完一个单元都要将学过的课文统查一遍。统查的方式要灵活。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切不可因为它是旧式私塾的教法就简单否定它,许多语言大师所以具有深厚的文化、语言功底,莫不因诵读而得益匪浅。我们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在诵读中加深理解,在反复吟咏中获得感悟。

初中文言文读练精华原文 初中文言文培训篇二

初 中 文 言 文 教 学 中 的 几 点 体 会

.新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文言文是中国语言的根基所在,从个人方面讲,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明理、明善、修身养性,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哲,医,佛,道等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形式!作为中国人,应该对中华民族性的东西有所了解。“不知有秦汉,无论魏晋”!对整个社会来讲,也是一种无价之宝,具有及强的研究价值。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也是我们个人素质的一个整体体现。

文言文那么重要,我们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责任把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不止把文言文上好,关键是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下去。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有一些体会,现在和大家分享:

文言文教学首先要注重“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一篇文言文如果学生没有读熟,那么我建议老师们不要忙着去讲解内容。

其次是“译”:就是翻译课文。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环。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

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翻译的一些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再次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在翻译完课文后,其实脑子对整篇课文任然是一篇凌乱,这是就需要我们老师帮助其整理,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以上是我粗浅的体会,请各位同仁多多指教。

初中文言文读练精华原文 初中文言文培训篇三

文言文训练【5】

颜回好学

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注释】①蚤:同“早”。②鲁哀公:鲁国国君。

【启发与借鉴】不迁怒,不贰过。在三千弟子中,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不仅因为他好学不倦,始终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还因为他有“有迁怒,不贰过”的修养。“不迁怒”意为不把自己的怒气发到别人头上;“不贰过”是指不重复犯错误。人难免要犯错误,但决不能重复犯错误。比如说谎骗了父母或老师,但经指出后就要坚决改正,决不能再犯。如果再犯,就是“贰过”,就是明知故犯。再如玩电脑游戏玩过了头,结果耽误了功课,学习成绩下降。这种情况发生后一定要吸取教训,以后绝不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玩游戏上。要做到“不贰过”,首先要总结教训,其次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没有这两点,错误会一犯再犯。【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恸②对③亡

2、翻译:①门人益亲 ②弟子孰为好学?

张孝基仁爱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注释】①许昌: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②如礼:按规定礼节。③就:本义为“接近”,此指“得到”。④驯谨:顺从而谨慎。【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不肖②且③恻然④稍 ⑤怪⑥颇⑦徐

2、翻译:①其子丐于途 ②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3、成语“就地取材”中“就”,解释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陈实与“梁上君子”

陈实,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儿孙曰:“孰也?”实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实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者。【注释】①归:承认

【文言知识】盗与贼。现代汉语中,盗指强盗,贼指小偷,而文言中恰恰与此相反:盗多指小偷,贼多指强盗。上文“盗夜入其室”、“盗大惊”中的两个“盗”,均指小偷;“无复盗者”中的“盗”指偷窃。【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栖②阴③夫④斯 ⑤孰⑥徐⑦谕⑧省⑨一

2、翻译:①时岁饥民馁 ②正色训之

3、理解:“梁上君子”现已成成语。它是指

初中文言文读练精华原文 初中文言文培训篇四

初中课外文言文训练

(一)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曹咎书抵栋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令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吴中人子弟皆已惮籍矣。(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给文中加点字释义。

a.戮()b.俱()c.惮()d.族()

2.《陈涉世家》中,“

”句抒发了干古志士之胸臆,此文中“

”句表达了项羽的抱负理想,被人称颂,“史公极力描写。” 3. 下列句中带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其季父项梁(小叔父)

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被)b.学万人敌(抵挡)

项氏世世为楚将(做)c.去学剑(前往)

又不肯竟学(竟然))d.梁以此奇籍(认为奇异)

与籍避仇于吴中(躲避)4.对本段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a.叙述项羽的远大抱负及成长过程。b.叙述季父项梁的生平事迹。c.叙述项籍与叔父的相识相知。d.叙述项羽叔侄起义前的生活经历。

(二)害群之马

黄帝将见①大(taì)隗(wěi)②乎具茨③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④焉,曰:“若⑤知具茨之山乎?”曰:“然⑥。”“若知大隗之所存⑦乎?”曰:“然。”黄帝曰:“异哉⑧小童!非徒⑨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⑩。”小童辞⑾。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⑿?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qǐ)首⒀,称天师而退。(选自《庄子•徐无鬼》)【注释】 ①见:拜访。

②大隗:传说中的神名。

③具茨:山名,在荥阳密县(今河南省密县)。④涂:同 “途”。即路。⑤若:你。

⑥然:是的。表应答。⑦所存:所在的地方。

⑧异哉:了不起啊。异:不寻常。⑨非徒:不但,不只。⑩为天下:治理天下。⑾辞:谢绝。

⑿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这与牧马还有什么两样吗?奚,何。以,因。异,不同。乎,于,相当于“与”、“跟”。⒀稽首:叩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2)问涂焉()(3)亦去其害马者而已()(4)黄帝再拜稽首()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 3.用简炼的语言概述这个故事的内容。

4.牧童认为如何治理天下? 5.源于这个故事的成语是“害群之马”,这个成语的比喻义是

6.在现实生活中哪些人是害群之马?请举1~2个例子。我们应怎样对待这些害群之马?(三)诸葛亮受遗诏(章武三年春①,先主于永安②病笃(dù)③。召④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⑤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人事⑥。若嗣(sì)子⑦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⑧。”亮涕泣曰:“臣敢竭⑨股肱(gōng)⑩之力,效○11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12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13之如父!”(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

①章武:刘备的年号。三年:公元223年。②永安:即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北。③病笃:病重。④召:召见。⑤谓:对„„说。

⑥大事:此指灭魏灭吴,统一中国。⑦嗣子:此指刘禅。嗣,继承。

⑧君可自取:您可以取而代之,即自己做皇帝。⑨竭:用尽。

⑩股:大腿。肱:自肩至肘的部分。股肱:用以比喻辅佐之臣。○11效:献出。○12敕:告诫,嘱咐。○13事:侍奉。1.翻译下列句子。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2.请用一个历来为人们称赞诸葛亮的成语,来评价诸葛亮这个人物的高风亮节。

3、我们学过的《出师表》文中最能表达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思想感情的一句是

4、《出师表》一文中有“深追先帝遗诏”句,请写出刘备给后主遗诏中的一句名言

5.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四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六出: 东和: 收二川: 七擒: 北拒: 排八阵:

(四)昔有医人,自媒①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②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鸣③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注】:

①媒:介绍,夸耀。

②屣(xǐ):鞋子。这里用作动词,践踏。③鸣:申诉,控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3×1)

(1)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延:(2)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信:(3)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索:

2、翻译下列句子。(4)

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3、读完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五)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

① 干:岸边。② 圮(pí):倒塌。

③ 阅:经历。

④ 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 柿(fèi):木片。⑥ 颠:颠倒、荒唐。⑦ 河兵:治河的士兵。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二石兽于水中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翻译。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六)善呼者

公孙龙在赵之时,谓弟子曰:“人而无能者,龙不能与游。”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臣能呼。”公孙龙顾谓弟子曰:“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对曰:“无有。”公孙龙曰:“与之弟子籍!”后数日,往说燕王。至于河上,而航在一汜。使善呼者呼之,一呼而航者来。(《淮南子•道应训》)

注释:

① 公孙龙:战国时赵人,姓公孙,名龙,字子秉,名家代表人物。②汜:河岸。

1、下面是从古汉语词典中查出的“游”字的4个义项,请为“龙不能与游”的“游”字选择一个正确的义项。()

a、游玩,游览 b、游历,游学 c、交往,交际 d、游走,游动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客衣褐带索而见曰(衣服)b、公孙龙顾谓弟子曰(回头)c、门下故有能呼者乎(原本,原先)d、往说燕王(游说,劝说)

3、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与之弟子籍。

a、和他的弟子一起登记。b、给他弟子的身份。c、和他弟子籍贯相同。d、给他弟子的书籍。

4、请对“公孙龙”(或“善呼者”)的所作所为,作一简评。

(七)废弈向学 [明]何良俊

魏甄琛(人名)举秀才入都,颇以弈棋废日,至通夜不止,令苍头(仆役,仆人)执烛,或时睡顿,则杖之。奴曰:“郎君辞父母仕宦(做官),若读书,执烛即(那就)不敢辞,今乃(副词。却,竟然)围棋日夜不息,岂是向京(来京)之意乎?琛怅然惭感,遂诣赤彪(人名)许(处所,地方),假(借)书研习,闻见(听到看到的,这里指学问。)日优(好,长进)。

1.下面句中“日”作状语的一项是()a.颇以弈棋废日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闻见日优

d.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a.或时睡顿,则杖之

b.其一犬坐于前

c.一鼓作气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3.翻译句子。

颇以弈棋废日

4.从废弈向学这件事可以看出魏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八)婆媳棋局

[唐]李 肇

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客舍;旅馆)。既灭烛,闻主人媪(老妇人)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认输)。”积薪暗记。明日覆(重摆,重演)其势,意思(用意、思路,这里指下子的方法。攻守的路子)皆所不及也。

1.解释加点词。

① 自谓天下无敌

② 既灭烛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a.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曰

b.气可以养而致

c.奉命于危难之间

d.先帝不以臣卑鄙

3.下面句中“数”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两项是()a.层层指数

b.石篑数为余言 c.则凡数州之土壤

d.各言数十 4.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腰白玉之环

a.良夜难遣,可棋一局乎 b.自谓天下无敌 c.明日覆其势 d.佳木秀而繁阴

5.这则故事给你什么启发?用10字以内概括回答。

初中文言文读练精华原文 初中文言文培训篇五

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诵读能力训练初探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来龙初级中学

223851 管超 ***

诵读,即熟读和背诵。包括朗读、朗诵、背诵等多种方式。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诵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熟读和背诵是前人学习文言文之有效的好方法。“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它可以帮助学生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文章的情感,领悟文章的奥妙,积累词汇,逐步掌握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从而提高他们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由此可见,加强文言文教学中学生诵读能力的训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人拟就文言文教学当中课前、课内、课后诵读训练的一些实际做法,做一浅述。

一、课前诵读能力训练。

教学文言文之前,教师结合预习提示,把诵读训练的具体要求明确告诉学生。这样,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就能有的放矢,克服漫无目的的读读而已的不良习惯。严把诵读的预习关,这是培养学生诵读能力的起始,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步。这一阶段主要以学生自读为主。借助工具书,消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然后,由慢到快,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在朗读的过程中,课文中那些美的语言,能与学生的词汇储备沟通起来,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同时通过朗读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提高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二、课内诵读能力训练。

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依赖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堂教学来实现。因此,课堂内的诵读能力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的过程中,要把学生诵读能力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来对待。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教师范读、学生个别朗读、集体朗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并适时插入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语调,还要研究朗读的速度等。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体味,便可潜移默化,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意义和作法,使作品的思想感情显露出来,从而受到艺术力量的教育和感染。

三、课后诵读能力训练。

诵读,并不局限于课前、课内,更要加强课后诵读的训练,强化诵读的效果。这一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完成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即要求学生背诵。背诵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传统方法。背诵是由读得顺口到读得烂熟,由闭目记诵到如流背出的过程。古今学者十分强调背诵,清朝桐城派刘大槐竭力提倡:(读古人书)“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之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可见,背诵是学习文言文很有效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加强背诵的指导,选择文笔优美的文章、段落,让学生在充分理解内容、结构形式、语言特色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同时,结合实际,可开展个人、小组背诵比赛,让学生快学而乐学,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文言文教学的课前、课内、课外诵读训练,三者并不是孤立的,而要把它们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朗读、朗诵、背诵等多种诵读方式灵活交替采用,并贯穿于文言文教学的始末。加之教师精心设计教法学法,统筹组织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这不失为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一条可行之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