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一年级(通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16:54:49 页码:8
2023年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一年级(通用8篇)
2023-11-11 16:54:49    小编:zdfb

日常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各种琐事,我们需要通过总结来梳理并提升生活效率。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总结出问题的根源并加以改进。总结范文的效果和质量,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修改。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一年级篇一

在上个学期,学生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本节课要在实际活动中让学生感知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毫米和分米,进入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角色中去。

教学中我和学生收集了校讯通卡、一分硬币、生活中10厘米的物体以及一粒米的长、宽来认识1毫米。这些物体的长度、厚度、高度都与分米和毫米有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在真实情境中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策略,发展空间感。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多“表现”,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同时用手势表示长度单位,是建立相关概念的重要活动,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经历“比划——在尺上验证——修正比划——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

也存在一些问题:课堂上我在带领学生数“1厘米里有几毫米”时,我只让学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数,有的学生对1毫米的认识出现了错误,把直尺上的1根小竖线看成是1毫米,数到了1厘米有11个小格。第二题数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时有些学生出现了错误。如果当时我在黑板上画一根放大地直尺,指名上黑板数一数,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后,理解就深刻了。从我个人来讲,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有待提高。教学思路要清晰、有层次,不可以被外在因素所干扰。

文档为doc格式。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一年级篇二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活动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3、发展估算意思,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验1毫米、1分米的长度,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课件、铅笔卡片、尺子、40个1分硬币、40张ic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第一关,填出适当的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那1米有多长啊?1厘米呢?

(大家的记忆可真好)。

出示:老师的身高是158什么?也可以怎么说?为什么?

(板书:1米=100厘米。)。

用字母怎么表示?

(板书:1m=100cm)。

(同学们可真聪明!这么快就通过第一关,继续加油吧!)。

二、探究新知。

1、毫米的学习。

第二关:量出数学书封面上较短的边的长度。

出示温馨提示: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书面较短边的一端,根据另一端与尺子重合的位置,读出数值。只有细心才能顺利过关。

18厘米多出4格。这可怎么办呀,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单位来帮忙?真棒,看来咱们班的同学知道的真不少,(板书:毫米)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一个新朋友,是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用字母mm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尺子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你们能用食指和拇指把它比划出来吗,一起试试看。(走一圈)哇,1毫米真的好短哦,比1厘米短多了,接着在尺子上比划出2毫米、5毫米、10毫米。细心的小朋友已经有发现了,那毫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和学生一起数)。

现在能说说数学书封面上较短边的长度吗?

大家不但善于观察,还能积极思考,看看奥特曼又想考大家什么了: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是厚度大约是1毫米。

我们班的同学都是生活的有心人。恭喜你们顺利通过第二关。加油!

2、分米的学习。

第三关:估一估、量一量铅笔有多长。

请大家拿出课前分发的纸条,先估一估铅笔有多长,再测量一下,看谁估得最准确接近。

这支笔是10厘米,10厘米还可以用另外一个长度单位表示,你们知道吗?非常正确,(板书分米)分米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第二个朋友,它是一个比毫米和厘米都要大,比米又要小的单位,用字母dm来表示。

你们能用手指把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来吗?(举给老师看),打手势跟尺子上的1分米比一比,谁的手势最接近1分米。那你们现在用你的小手找找身边1分米的朋友。

都很棒,只要你留心观察,你们就会发现身边其实藏着许多1分米的朋友。

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一支米尺,仔细观察它的刻度,有100厘米,也就是有1米,现在我们一起来找找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板书:1米=10分米,用字母表示:1m=10dm。

恭喜你们顺利通过了第三关。

3、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课题补充完整)今后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米、分米、厘米作单位。如果测量时要求特别精确的话,还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三、巩固新知。

第四关:填出适当的长度单位。

同学们可真棒,又顺利通过了第四关。

第五关:比比谁的眼睛亮。(请用你们的大眼睛,迅速找出日记中弄错了的长度单位。)。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指导看书,把今天学的知识标上你喜欢的符号。

五、布置作业。

课外实践活动:请同学们任选五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并记录下来。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1m=100cm;1cm=10mm;1dm=10cm;1m=10dm。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一年级篇三

1.在实践活动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4.发展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学习第二册时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这节课是有关长度的第二阶段的学习,通过教学使学生再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教材通过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使其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动手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在操作学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此外,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估测活动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位于市中心,学校的教学条件较好,班级配备有电脑、电视及投影等电教设施,便于日常教学工作的使用。此外,学生对数学有着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

〖教学设计。

(一)认识分米。

1.设置情境,质疑导入。

(1)请同学们猜测老师的年龄、体重及身高。(表示身高时用到了“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

(2)动手操作:用“米”或“厘米”作单位量自己课桌的宽。(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量得很麻烦。)。

2.独立探索,发现新知。

(1)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像: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2)小组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分米可以用字母dm表示,1分米可以写成1dm。

(3)在尺子上找到1分米(不一定从0刻度开始)。你的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同桌互量从手腕到指尖有多长;量一量,估一估,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用手势分别表示出1分米、2分米的长度。

(4)讨论米、厘米、分米之间的关系。(板书:1分米=10厘米,1dm=10cm,1m=100cm,1m=10dm。)。

(二)认识毫米。

1.设置情境,质疑导入。

(1)猜一猜老师手中的铅笔有多长,你有什么好办法?

(2)学生动手操作,测量铅笔的长度。(课件演示测量结果的放大图――6厘米3毫米。)。

(3)看到这个测量的结果,你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引导学生质疑: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什么。)。

2.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1)教师或学生讲解:格尺上的1小格表示1毫米。

让学生拿出手中的尺子找到1毫米。(使学生了解:尺子上任意1小格都是1毫米。)用一个字概括出1毫米的特点。(小、细、短……)。

(2)在学具袋中找到长度、宽度或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如:1分硬币的厚度,ic卡的厚度,3张扑克牌的厚度,1分硬币上表示年份的小数字“1992”中“1”下面的“”长,扑克牌中“k”一竖的宽度,胶带的厚度……)。

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怎样验证手势是否准确?(用拇指与食指轻轻捏住厚度是1毫米的物体,再用另一只手将其取走,拇指与食指之间的空隙大约是1毫米。)。

(3)生活中你在哪儿听说过“毫米”这个词?(课件演示:11月份上旬全国降水量分布图、蜂鸟图、35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图、世界上最薄的`手机图、眼睑及脚底皮肤的厚度图、手指甲及脚趾甲生长速度图等。)。

(4)知道1厘米=10毫米。

(课件演示)淘气和笑笑为了“1厘米长,还是10毫米长”这个问题而争吵。数学博士认为:1厘米与10毫米同样长。

为什么数学博士要这样说呢?听了他的话,你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1厘米=10毫米;进行长度比较时,不仅要看数字,还要看长度单位。)。

自己在尺子上数出10毫米。

(三)复习巩固,应用提高。

1.手指游戏。

(1)教师边说边演示:“手指兄弟亲又亲,大哥挂帅高高站,二哥是首我是尾,我是小弟表毫米,米到毫米记得牢,手指叉开表进率,相等空间代表10,大哥二哥有秘密,等待我们去揭密。”(用“快板”的形式说出来。)。

(2)学生互相动手表演。

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大哥二哥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明天我们就一起来揭密。”

2.看图说出回形针和课本的长度。

3.自己测量树叶标本的长度和宽度。

4.剪出长度为30mm,2cm,5mm,1dm的彩带。

5.先估测各种实物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再进行实际测量。

6.淘气的日记。

(1)9月11日星期四天气:小雨。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厘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

改正用错的长度单位。淘气有没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月14日星期二天气:晴。

学生讨论,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忘记加上窗框的宽度。)。

(3)年10月29日星期三天气:晴。

今天,老师给我们出了几道题,可是,我怎么想也做不出来。我想,老师大概出错题了吧?请大家帮我看一看。(思考题,不作全班要求。)。

1()-9()=1()。

1()-59()=1()。

1()-99()=1()。

1()-999()=1()。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想了解哪些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

1.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教学中,我将两个简单的问题“测量桌子的宽度”与“测量铅笔的长度”让学生观察讨论,由此激起学生探寻除米和厘米以外其他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供生活中的一些实物:1分硬币、ic卡、胶带、铅笔、橡皮和一些扑克牌等,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

3.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

课堂上,一名学生在测量实物时发现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多一点、2毫米不到。于是,我对学生说:“那对于不是整毫米数的物体,如果我们想得到更精确的结果,怎么办呢?”学生感觉应该有一个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我又告诉他们:“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出了新问题,教师也让学生在允许范围内加以讨论,这些看似对教学不利的“突发事件”,实际上把它利用起来,让学生再一次产生探寻课本以外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无止境,也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课外创造了机会。

4.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学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反思这一过程,我认为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学时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5.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我在使用多媒体演示格尺上的1分米、1毫米时,没有向学生强调说明屏幕上的1分米或1毫米是放大了的1分米或1毫米,容易使学生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产生误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尽量做到合理准确。

〖案例点评。

刘老师设计的“铅笔有多长”一课,对“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导入部分“以疑引学”,新授部分“以探引学”,练习部分“以趣引学”,努力引导学生完成对分米和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探索、认知和应用过程。

1.展示知识,关注过程。

本节课的新授部分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探索的机会。由于在教授本节课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教师没有枯燥地讲授1毫米有多长,而是把抽象的数学概念“毫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找1毫米的实际长度,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

2.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在本设计中,教师创设多种富有实效性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情境,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资源。设计的导入部分,教师安排“动手操作情境”――量一量课桌的长度,由此激起学生探寻米、厘米以外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新授部分设计“故事情境”――淘气与笑笑的争执,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以上这些教学设计,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感受数学,让他们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

3.立足教材,活用教材。

《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数学资源,来引导学生投身数学实践,培养数学能力,促进主动发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以教材为本,活用教材,积极开发教材以外的资源。

本课的教学设计,教师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进行了恰当的加工。例如,在教学分米的认识时,教师活用教材,将教材中的量铅笔变为量课桌,避免了形式上的重复。再如,教材中练一练的第2题是画线段,而教师将其改为剪彩带,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4.营造氛围,体验情感。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还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真是其乐无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一年级篇四

1、在测量活动中,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表象。

2、在观察、猜想、验证等实践活动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进率。

3、在实际的测量活动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长度。

4、逐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正确理解毫米、厘米、分米、米的关系。

课件、直尺、硬币、磁卡等。

师:(出示市场上新上市一种儿童饮料)你能先估计饮料盒的高度,再测量出它的高吗?

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生可能出现8厘米、8厘米半、8厘米5小格、8、5厘米、8厘米5毫米等)。

师:同学们测量时8厘米多的部分不够1厘米,我们用厘米无法精确表示测量的物体长度时,我们需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1、认识毫米,建立1毫米的表象。

师:你都知道毫米哪些知识?1毫米在直尺上怎样表示?(直尺上最小的格的长度是1毫米。)把你找的1毫米指给同桌看一看。

生1:通过测量我发现1分硬币的厚度约是1毫米。

生2:通过测量我发现1张磁卡厚度约是1毫米。

生3:通过测量我发现字的宽度约是1毫米。

生4:通过测量我发现1张光盘厚度约是1毫米。

师: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记住1毫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捏一捏1张光盘或1分硬币或1张磁卡厚度、比手势等方法建立1毫米空间观念)。

2、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毫米。

生:毫米做单位测量结果更加精确。

3、探究毫米、厘米之间关系。

师: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验证这个猜测?

学生自己数1厘米中间的小格。

(课件放大直尺图)再次验证。

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声:1厘米=10毫米1cm=10mm。

1、引入分米,学习分米、厘米之间关系。

师:猜一猜这个饮料盒的吸管大约有多长?为什么?

学具袋中拿出吸管。每个同学先估计长度?再实际测量?

生:10厘米就是1分米。1分米就是10厘米。

2、建立1分米表象,实际估测。

师:请你在直尺上找1分米,自己想办法记住1分米有多长。

生1:1厘米到10厘米之间的.长度是10厘米。

生2:20厘米到30厘米之间的长度是10厘米。

生3:15厘米到25厘米之间的长度是10厘米。……。

师:你能估计桌子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吗?

为什么用分米做测量单位?

生:毫米、厘米作单位小、米做单位太大,分米做单位比较合适。

3、研究分米、米之间关系。

师:我们认识了分米,请用手势比1分米,手势比1米,猜几个1分米是1米那么长呢?

生:10分米是1米。

师:利用这把米尺来数一数验证,你还可以怎么验证?

生:可以计算,1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所以1米=10分米。

师:米和分米有什么关系?

生:1米=10分米1m=10dm。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米和毫米,加上原来的米和厘米这些都是测量长度的单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大约有多长。请用手势从大到小排排队?你能发现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吗?(十进制)。

淘气的日记(课件)。

20小学生关于年4月6日星期五晴。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拿起1厘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树被风刮断了,连忙找来了一根长1厘米的绳子把小树绑好。我跑步赶到学校,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

请2个同学之间讨论评议修正。

1、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呢?(千米、尺、寸、英尺、纳米等)你可以去上网查找、咨询家长等方式去了解相关的知识。你可以将自己找到的相关知识展示在教室里,大家可以相互来学习。

2、第二项任务,就是大家课后自由选择物体,选定测量的工具,先估测,在实际测量,选择合适的单位,记录下测量结果。老师推荐一个表格给你们。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一年级篇五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提高估测能力。

3、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表象,会用毫米做单位实际测量。教学准备:自制课件、钉子(1个)、大米(1粒)、黄瓜(1条)、1米长的绳子、米、分米、厘米、毫米4个头饰。

学生准备直尺、米尺、卷尺、纸条(3分米长)、橡皮、铅笔。

同学们春天来了,小动物们都来参加体检,它们高兴地看到自己长高了。课件出示:小狮子自豪的说:“我长高了!”小猴子也不甘示弱的说:“我也长高了!”学生看电脑课件,小狮子高1()25(),小猴子高98()。

学生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请学生用手比划出1米、1厘米的长度。可是小猪身高1()、小鸡身高10()该怎么填呢?小猪的身高是1米、小鸡的身高是10厘米,他们的身高还可以用一个相同的长度单位来表示。(板书课题:分米)。

1、拿出自己尺子,在尺子上找出10厘米,用手比一比10厘米有多长。介绍10厘米。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看一看1分米有多长。

2、说一说1分米等于几厘米。画出一条长是1分米的线段。

组织学生说出长大约是一分米的物体,并拿出尺子量一量。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表象。

3、(1)猜一猜:拿出3分米的纸条,估一体纸条的长度。组织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

(2)再拿出1米的绳子,让学生估测大概有多长。组织学生验证猜想,并在尺子上数一数,1米有多少分米。让学生直观感受到1米=10分米。

4、出示电脑课件:小猪高1米,小鸡高10厘米。你能不能把它们的身高用同样的长度单位表示出来。学生把小猪的身高转换成10分米,小鸡的身高转换成1分米。

【评析:通过学生用手比划,看直尺、数、画、量物体的长度,加深对分米的认识。】。

1、引入毫米。

(1)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厚多少?让学生量书的厚度,部分学生表现出困难(不满1厘米),也有学生已对毫米的有了初步的认知。

(2)那为了量出这本书厚度,你们头脑里是否会有一个新的愿望?(要有一个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

其实你们的愿望就藏在尺子里。

【评析: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这里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学生意见不一,量一量时又发现不够1米、1分米、1厘米,由此激起。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2、组织交流。

(1)观察尺子,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组织学生交流)。

直尺上1厘注中间还有很多的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2)请你画出1毫米的线段。说说你对1毫米的感受用手势来比划一下。

(3)请你任意选择尺子上的相邻两个数字即1厘米中间数数有几毫米,为了方便数的时候可以用铅笔尖指着数。

学生交流从同学生们刚才的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或得出一个什么规律?出示:1厘米=10毫米。

3、体验毫米的作用。

你知道量哪些东西的长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呢?组织学生讨论。

4、说一说,排一排。

(1)请4名学生戴上分米、毫米、米、厘米的头饰进行角色扮演,介绍自己。如:我是分米,我在学过的长度单位中,我排老二,我比厘米大,比米小,1分米有这么长(用手势表示)。

(2)介绍完之后,请4个长度单位按顺序排一排。请下面的小朋友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评析:角色扮演是小朋友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角色扮演介绍4个长度单位,使抽象的知识生动化,加深学生对4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和它们的大小关系。

5、利用资源,课外延伸。

量一量1元硬币的厚是多少毫米。

介绍:其实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确实还有,比如微米、纳米,同学们可以课后去查阅工具书,也可以向别人请教或上网寻找更多的知识。

【评析: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指出新的问题,激发他们探寻课本以外的新知的欲望,让他们知道知识无止境。为学生走出课本,走向自生探索创造了机会。

1、看一看。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看出来的,加深巩固对1厘米=10毫米的理解。

2、量一量。

学生在活动时,教师注意观察学生是否选用了合适的长度单位。

3、填一填。

先帮助学生回忆每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短,放手让学生填哪个单位比较合适。再拿出实物交流整合。

4、比一比。

先猜一猜,再比一比,量一量,交流评议。

围绕今天的学习内容,你能提出那些问题考考你的同学?还有什么疑惑想提出来?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一年级篇六

教学目标: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以及积极参与测量的愿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难点:

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

突破重难点措施:

1、充分利用信息窗呈现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问题。

2、在实际测量中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3、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4、重视对学习活动的评价。

教学方法:

1、小组自主互助学习形式。

2、动手操作。

3、加强练习。

教学课时:1课时。

学具准备:

尺子。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今天的课前三分钟,老师想找一位同学起来简单地介绍一下西游记这部名著里出现的主要人物角色,哪位同学想起来说一下。好,xxx。

生: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等。

师:xxx介绍得非常完整,那你们最喜欢里面的哪一个角色呢?

生:孙悟空。

生:(重点要提到金箍棒,估计肯定会说)。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一年级篇七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

2、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形成初步的知识体系。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4、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并练习用毫米、分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课前准备:

课件、一分硬币、学生用直尺、10厘米长的吸管、米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西游记》片段:孙悟空转着金箍棒,边转边说:我是齐天大圣孙悟空,我的金箍棒可缩短至1厘米,也快伸长至1米,甚至几百米。

问题导入:

从孙悟空的这段话中,你能找到哪些长度单位?

你知道1米等于多少厘米吗?

除了米和厘米,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

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毫米:

1、你知道1毫米有多长吗?你能从你的尺子上找出1毫米吗?

2、你能再找出2毫米吗?5毫米呢?在尺子上5毫米是怎样表示的?(引导学生找出在尺子上是半个大格的长度就是5毫米)。

3、你能接着找出10毫米吗?让多个学生指给同学看一看自己找到的10毫米。从这些同学找到的10毫米的长度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找出:尺子上的一个大格就是10毫米);即1厘米=10毫米。

4、拓展练习:

2厘米=()毫米4厘米=()毫米。

60毫米=()厘米80毫米=()厘米。

5、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感知1毫米的长度。

6、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吗?引导学生多找几个,再次感知1毫米的长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7、用毫米做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1)、测量一下数学书的厚度。(2)、测量练习本的厚度。

8、小结:通过刚才的测量,我们知道毫米是一个非常小的长度单位,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假如我们用毫米做单位来测量课桌的长,你觉得合适吗?因此,我们有必要来学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认识分米:

1、测量吸管的长度,感知1分米。

(1)、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给你的那根吸管,用尺子测量一下它有多长。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2)、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吸管的两端,感知一下1分米有多长。

(3)、从手腕的横纹起用尺子测量一下我们的小手看看1分米大约到手指的什么位置。

(4)、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2、拓展练习:

1分米=()厘米3分米=()厘米。

50厘米=()分米70厘米=()分米。

3、用分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1)、估一估,我们的课桌面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分米,再用尺子来测量验证一下自己估计的准确与否。

(2)、用分米做单位测量课桌的高度。

4、寻找米尺中的1分米,体会米和分米的关系。

(1)、你能从1米长的尺子中找出多少个1分米?

1米=()分米=()厘米。

5、给长度单位排队:

(1)、你能根据它们的长短给这些长度单位排排队吗?

(2)、用手势表示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三、拓展练习:

1、填一填:

1米=()分米=()厘米1厘米=()毫米。

60毫米=()厘米5分米=()厘米。

2米=()分米80厘米=()分米。

2、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铅笔长14()水壶高2()。

长颈鹿身高5()玻璃厚4()。

青蛙一次能跳6()兔子的.尾巴长7()。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设计一年级篇八

一、在复习回顾中自然引入新课。

师:请小朋友回顾一下,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两个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米、厘米”之后,教师组织学生用手势比划1米、1厘米的长度。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指出:毫米是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毫米。毫米,用字母表示是mm。

板书课题:毫米(mm)。

二、在学生已有基础上建构学习的平台。

(一)认识毫米。

1.指认。

师:关于毫米,你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说1毫米是直尺上的1小格。教师则让学生都拿出各自的直尺,在直尺上看一看、找一找“1小格”,长1毫米。

学生可能说“1厘米=10毫米”。教师则让学生拿出各自的直尺,找一找、指一指直尺上从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1毫米是从哪里到哪里。学生用“手”指“不清楚”时,教师指导:用铅笔的笔尖指。

组织学生用铅笔笔尖指着直尺,从刻度线0开始,一毫米一毫米地数,“发现”或“验证”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如果先前学生的发言未说及“1厘米=10毫米”,则为“发现”;如果先前学生的发言说及“1厘米=10毫米”,则为“验证”)。先数0~1厘米之间有10个1毫米,再数1~2厘米之间有10个1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追问:刚才在直尺上指1毫米的时候为什么手指指不清,要用铅笔笔尖才行呢?(因。

为1毫米很短)。

2.比划。

师:1毫米究竟有多短,你能用手比划给大家看一看吗?

学生比划。教师指导:课前发给每位小朋友一张电话卡,拿出来看一看,这张卡的厚度是--1毫米。用手捏一捏这张卡,你有什么感觉?(很薄)用手捏住,然后捏卡的两个手指保持不动,把电话卡抽出来--这时,我们两指间的这道缝大约就是1毫米。

学生完成操作后,接着,不借助电话卡,用手势表示1毫米的长度。

组织操作:翻开数学书,数出1张纸,观察:这张纸的厚度有1毫米吗?(没有)2张呢?(没有)3张呢?(没有)继续“添纸”,并用两只手指捏一捏,看看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交流:你觉得几张纸的厚度是1毫米?

教师指出:像我们数学书这样的纸,把它捏紧,10张纸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

3.例举。

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

学生举例。教师参与交流,出示实物光盘、1分硬币,并指出:光盘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4.测量。

师:今天开始上数学课时,谈到量数学书的厚度用“毫米”做单位。数学书的厚度是几毫米呢?请小朋友动手量一量。

5.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哪些活动认识了毫米这个新朋友?--在直尺上指认(板书:指),用手比划(板书:比),在生活中找、举例(板书:找)。

(二)认识分米。

1.引入。

师:我们通过指、比、找,认识了“毫米”。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几个长度单位呢?(米、毫米、厘米)如果让它们在楼梯上排排队,“毫米”站在最下面,第二层应该站谁呢?(厘米)你是怎么想的?(1厘米=10毫米)。

先出示如下楼梯图,再结合学生的回答,在楼梯图上板书:毫米、厘米。

师:“米”应该站在哪个台阶上呢?

学生回答第3层应站“分米”之后,教师先在楼梯图上板书“米”、“分米”,再指出:大家的想法和数学家想的一样,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的长度就是1分米,也就是说1米里有几个1分米呢?(板书:1米=10分米)“分米”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又一个长度单位,用字母“dm”来表示。

完成课题板书:分米(dm)。

2.认识。

师:你怎么知道“1米=10分米”的?分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刚才我们在认识毫米的时候,是先在直尺上指出了1毫米的长度,现在你能在直尺上指出1分米的长度吗?找到的同学就利用手中的直尺画出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学生操作,交流:怎样画1分米长的线段?

同桌交换,测量检查所画的线段是否是1分米。指导学生用手比划1分米长的线段--先是用两只手指在各自画的1分米长的线段上比划,然后将两只手指离开纸面,观察两只手指之间的距离。两只手指并拢,再张开至1分米,并放置于直尺上检验两手指张开距离是否是1分米。

学生拿出课前发的纸条,凭对1分米的印象,折出1分米长。拿出直尺,检验所折的纸条长度,并进行调整。

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出示一次性饮水杯、磁带:饮水杯的高度大约是1分米,磁带的长度是1分米。

3.练习。

辨一辨,填一填。

三、在总结提升中建立前后联系。

1.交流。

学生发言时,教师让学生再次用手势逐个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教师指着“楼梯图”指出:毫米、厘米、分米、米,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挑战。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1()=9()。

设计意图:在教材中,先是认识分米,再认识毫米,而本课教学,先认识毫米,再认识分米。教者基于以下的思考:从生活应用的角度看,当度量比较小的物体长度,或度量结果要求比较精确时,用毫米做单位。而在生活中用分米作单位表述物体的长度,相对较少。分米的产生,更多的是构建一个有规律的长度单位的结构,即:将“米”一分为十,得到“分米”;将“分米”一分为十,得到“厘米”;将“厘米”一分为十,得到“毫米”。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先教学“毫米”,再让学生由“十进制”的知识基础生成“分米”的教学,也就更符合知识形成的规律。认识分米,教师设计了指、画、量、比、折、找等丰富的活动,促进学生建立“1分米”长度的表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