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实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0:54:57 页码:14
2023年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实用19篇)
2023-11-11 20:54:57    小编:zdfb

总结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对比分析是总结文章中对不同观点或事物进行对比和分析的重要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总结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路。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篇一

1、认识数级、数位、计数单位,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数级 亿级 万级 个级

数位 千亿位 百亿位 十亿位 亿

位 千万位 百万位 十万位 万

位 千

位 百

位 十

位 个

计数单位 千亿 百亿 十亿 亿 千万 百万 十万 万 千 百 十 个

2、十进制计数法。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3、数数。能一万一万地数,十万十万地数,一百万一百万地数

亿以内数的读法、写法知识点:

1、 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

含有个级、万级和亿级的数,必须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即从高位读起)亿级或万级的数都按个级读数的方法,在后面要加上亿或万。在级末尾的零不读,在级中间的零必须读。中间不管连续有几个零,只读一个零。

2、 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

从高位写起,按照数位的顺序写,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 比较数大小的方法。

多位数比较大小,如果位数不同,那么位数多的这个数就大,位数少的这个数就小。如果位数相同,从左起第一位开始比起,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开始比第二位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篇二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a+b)+c=a+(b+c)。

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65+93+35=93+(165+35)依据是什么?

3、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a-b-c=a-(b+c)。

乘法运算定律:

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

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a×b)×c=a×(b×c)。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25×78×8的简算。

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c=a×c+b×c(a-b)×c=a×c-b×c。

运算顺序。

(1)小数、分数、整数。

小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运算顺序相同;分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运算顺序相同。

(2)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运算;两级运算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3)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4)第一级运算。

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

(5)第二级运算。

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三角形(第1条到第13条要背诵)。

1、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到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边叫做三角形的底。三角形只有3条高。

3、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4、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5、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6、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7、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8、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每个三角形都至多有1个直角;每个三角形都至多有1个钝角。

9、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10、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11、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1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13、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14、用2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5、用2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大三角形。

16、用2个相同的等腰的直角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大的等腰的直角的三角形。

学好数学的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最简单的学习方式就是“悟“,就是用心思考,学过的一个数学概念,除了要明白这个概念说的是什么意思之外,还要去做题加深练习。很多人在出现问题后不去反思,就是不去思考自己为什么错?是什么样导致了这个错误的发生,下次我要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问题发生,怎么进行。

抓住课堂。理科学习重在平日功夫,不适于突击复习。平日学习最重要的是课堂45分钟,听讲要聚精会神,思维紧跟老师。高质量完成作业。写作业时,有时同一类型的题重复练习,这时就要有意识的考查速度和准确率,并且在每做完一次时能够对此类题目有更深层的思考。

对不会做的错题:弄懂每一个步骤,并思考为什么;针对算错了的错题,如果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你就要:改变计算方式和习惯,比如学会检查和算两次提高准确度。重点是要去思考!你思考的深度越深,你学习得就更加透彻,你就会用少量的题达到很高的效果。但这样的思考不是凭空的,而是建立在错题上的思考。从错误中去学习,弥补你的不足,你下次犯错就会越来越少。

如何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自己的分析、解决能力,掌握一般的解题规律。

对于一些易错题,可备有错题集,写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解题过程两者一起比较找出自己的错误所在,以便及时更正。

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让自己的精力高度集中,使大脑兴奋,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实践证明:越到关键时候,你所表现的解题习惯与平时练习无异。如果平时解题时随便、粗心、大意等,往往在大考中充分暴露,故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篇三

平角:等于180°的角叫做平角。

优角:大于180°小于360°叫优角。

劣角:大于0°小于180°叫做劣角,锐角、直角、钝角都是劣角。

周角:等于360°的角叫做周角。

负角: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叫做负角。

正角:逆时针旋转的角为正角。

0角:等于零度的角。

余角和补角:两角之和为90°则两角互为余角,两角之和为180°则两角互为补角。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后所得的只有一个公共顶点且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构成两对对顶角。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相等。

还有许多种角的关系,如内错角,同位角,同旁内角(三线八角中,主要用来判断平行)。

平行线的性质。

(1)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平行线的判定(同一平面内)。

(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如果两条直线同时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5)如果两条直线同时垂直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垂线性质。

(1)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3)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篇四

周长=4.边长。

边长=面积开方(现在出现的平方数一般小,可用乘法口诀表算出)。

边长=周长/4。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km=1000m。

1m=10dm=100cm。

1dm=10cm。

1cm=10mm。

1平方公里=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1000000平方毫米。

两数之和一定的时候,相差最小或者相等的时候,积。

也就是说,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长方形长和宽相差越小,面积越大)两数积一定时,相差的时候,和。

也就是说,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长方形长和宽相差越大,周长越大)。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篇五

1、认识数级、数位、计数单位,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数级……亿级万级个级

数位……千亿位百亿位十亿位亿

位千万位百万位十万位万

位千

位百

位十

位个

计数单位……千亿百亿十亿亿千万百万十万万千百十个

2、十进制计数法。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3、数数。能一万一万地数,十万十万地数,一百万一百万地数……

亿以内数的读法、写法知识点:

1、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

含有个级、万级和亿级的数,必须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即从高位读起)亿级或万级的数都按个级读数的方法,在后面要加上亿或万。在级末尾的零不读,在级中间的零必须读。中间不管连续有几个零,只读一个零。

2、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

从高位写起,按照数位的顺序写,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比较数大小的`方法。

多位数比较大小,如果位数不同,那么位数多的这个数就大,位数少的这个数就小。如果位数相同,从左起第一位开始比起,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开始比第二位……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通过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篇六

1、统计图中1格表示不同单位量,要结合具体的情况来判断1个表示几个单位。数据大,每1格所表示的单位就多,数据小,每1格所表示的单位就小。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明确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直观、方便、便于察看。

4、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确定水平方向,标出项目;确定垂直方向代表的数量(一格代表的数量);根据数据的大小画出长度不同的直条;写出标题。

5、初步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够从中获得信息,并能回答相应的问题。

折线统计图

1、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预测。

2、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在方格纸中,根据所给出的数据把点标出来,再用线将点连接起来,要顺次连接。

3、能够看出折线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并回答相关的问题。

补充

1、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条形统计图用直条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用折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2、初步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中获得相应的信息,回答提出的问题

1、循环节简介

无限小数的小数点后,从某一位起向右进行到某一位止的一节数字循环出现,首尾衔接,称这种小数为循环小数,这一节数字称为循环节。

13÷99=0.1313…,这个商就是一个循环小数,它的循环节是13,方法二,可以用看余数的方法,来确定循环小数的循环节,例如,11÷9=1.……2,我们通过竖式计算可看出,数2重复出现,商就重复出现,那么循环节就是从,第一次出现余数2,所得的商2,所以我们可以用,看余数的方法,来确定循环节。

2、循环节的判断

方法一:按照循环小数的意义来确定。即根据“一个无限小数,如果它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都是由一个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这一意义来确定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方法二:可以用看余数的方法来确定循环小数的循环节。例如:11÷9=1.……2。我们通过竖式计算可看出:余数“2”重复出现,商就重复出现,那么循环节就是从第一次出现余数“2”所得的商“2 ”。

(一)面积和面积单位:

1、要弄清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2、要认真审题,弄清题目要求后再做。

(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正方形:(a)周长=边长×4--使用长度单位

(b)面积=边长×边长--使用面积单位

2、长方形:(a)周长=(长+宽)×2--使用长度单位

(b)面积=长×宽--使用面积单位

(三)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2、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进率是100;

4、质量单位:克(g)、千克(kg,也叫公斤)、吨(t)。1000克=1千克,1000千克=1吨。

5、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河流等比较长的物体时,一般用千米(km)作单位,又叫公里。

(四)各图形的特点:长方形的特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的特点: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篇七

1、直线外一点到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这点到这条直线的垂足之间的长度叫距离。

2、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3、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4、一个平行四边形在拉动过程中,面积变化,高变化,周长不变。平行四边形具有易变性。

5、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

当梯形的两条腰相等时,这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叫长方形。

四个角都是直角,并且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叫正方形。

5、画高:

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当梯形的两条腰相等时,这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特别注意:画高时,请注意;虚线、垂直标记、和名称。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篇八

1.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

3.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4.三角形有3条高,3个底。

5.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易变形。

6.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7.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8.快速判断任意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看两条较短的线段之和是否大于第三条线段。

9.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

10.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11.有一个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2.有一个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13.三角形按角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13.三角形按边分:普通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14.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按边)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按角)

15.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按边)

有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按角)

注:课本83页三角形集合图。

16.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17.等边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18.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两个底角相等。

19.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三个角也相等,都是60度。

20.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21.等腰三角形中,两腰相交于一点形成的夹角是顶角;两腰与底相交形成的两个夹角是底角。(p84图)

2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23.多边形的内角和=180度(多边形的边数-2)

24. 任意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

25.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四边形。

26.最少用2个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最少用3个等边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等腰梯形。

最少用2个等边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菱形。

27.无论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没有重叠、没有空隙地铺在平面上,就是密铺。

28.把任何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来,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角。

29.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30.有三个角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

31.有两个锐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因为也有可能是直角三角形。

32.等腰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因为等腰三角形中可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锐角三角形、等腰钝角三角形。

33.一个大三角形和一个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不相等的。()

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34.一个钝角三角形里最多有两个钝角。()

因为任意一个三角形里至少有两个锐角,如果有两个钝角或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内和就大于了180度,根本拼不成三角形。

35.两个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因为必须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36.用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因为必须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才能拼成一个长方形。

37.由三条线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因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38.三角形的底越长,这条底边上的高就越短。()

39.一个三角形的每一条边的长度确定后,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就再不发生变化。()

40一个三角形只有一条高。() 因为每个三角形都有3条高。

4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的和是90度。()

42.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一定是正三角形。()

43.0.15时=15分()因为每相邻两个时间单位的进率不是100。

44.0.3与0.30的大小相同,但表示的意义不同,计数单位也不同。()

45.四个完全一样的正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篇九

1、线段有两个端点,可测量;射线有一个端点,不可测量;直线没有端点,不可测量。

2、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作这两点间的距离。

3、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可以组成角。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角的两条边是射线。

4、量角时要注意量角器的中心与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5、直角等于90度,平角等于180度,周角等于360度,锐角小于90度,钝角大于90度小于180度。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1个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6、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交点叫作垂足。

7、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这条垂直线段的长度叫作点到直线的距离。

8、在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篇十

一、填空。

1、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和()。

2、两条直线相交成()度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3、平行四边形具有()。

4、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互相()。相对的两条边互相()。

5、以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为底,能作出()条高,这些高的长度都()。

6、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7、()和()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8、等腰梯形()一组对边平行。

9、平行四边形()轴对称图形。

10、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都是()度。

二、选择。

1、从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可以引()垂线。

a、一条b、两条c、无数条。

2、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一个()。

a、平行四边形b、梯形c、长方形。

3、下面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长方形b、圆形c、平行四边形d、等腰梯形。

4、长方形中有()组对边平行。

a、1b、2c、4。

三、判断。

1、两个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2、有四个角是直角的图形一定是长方形。()。

3、过一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4、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一定是梯形。()。

5、只要不相交就一定是平行线。()。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篇十一

平行: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垂直: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垂直线段最短,它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垂足所在的边叫做平行四边形的底。

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商的变化规律:

1.除数不变,被除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商也乘或除以几。

2.被除数不变,除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商反而除以或乘几。

3.被除数和除数都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余数的变化规律:

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都去掉相同个数的0,商不变。但余数发生变化,去掉几个0,余数末尾应添上几个0。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篇十二

(1)4.35+8.6+15.65+1.4(2)19.32-5.56-3.44(3)37.6-(7.6+3.25)。

(1)原式=4.35+15.65+(8.6+1.4)=30。

(2)原式=19.32-(5.56+3.44)=10.32。

(3)原式=37.6-7.6-3.25=26.75。

(4)原式=5.49-3.49+2.68=4.68。

(5)原式=6.27+1.73+3.83=11.83。

(6)原式=8.4-8.4+3.5+3.5=7。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3篇《四年级数学简便计算知识点归纳》,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篇十三

1、掌握工作效率的概念。

2、理解并掌握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与工作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3、能灵活运用“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与工作量”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1、学会结合树状算图理解正推、逆推的思想方法。

2、能将“正推和逆推”的思维方法用树状图表示。

3、能列综合算式表达正推和逆推的过程,正确计算输出的数。

4、能够结合生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能列综合算式表达正推和逆推的推算过程,解决实际问题,并能用逆推和正推的思想进行检验。

1、知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用递等式正确地计算三步式题。

3、能结合树状图将分步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

4、掌握三步计算文字题的思考步骤和正确解三步计算的文字题。

1、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

2、能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3、能根据数据特征和运算符号,合理选择算法。

1、能结合树状算图理解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思路。

2、能用“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步骤。

3、能列综合算式解答含有三个量的两步计算应用题。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篇十四

1、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2、10个一千万是一亿,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3、一(个)、十、百、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都是计数单位。

4、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右边起,每四个数位是一级。

5、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6、读数时,只是在每一级的末尾加上“万”或“亿”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它数位有一个0或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篇十五

(1)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十万:10个一万;

一百万:10个十万;

一千万:10个一百万;

一亿:10个一千万;

数级是为便于人们记读阿拉伯数的一种识读方法,在位值制(数位顺序)的基础上,以三位或四位分级的原则,把数读,写出来。通常在阿拉伯数的书写上,以小数点或者空格作为各个数级的标识,从右向左把数分开。

(1)四位分级法

(2)三位分级法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篇十六

1、数的认识。

(1)数数,读数,写数。

(2)比大小(“”或“”〉,排序。

(3)数的组成。

(4)基数,序数。

2、0的认识——-表示没有,表示起点。

3、计算:

加法计算——-意义的理解,认识加号。

减法计算——-意义的理解,认识减号。

会相关的计算(5以内):加法、减法、0的计算。

【练习题】。

1+3=1+1=()3-3=()2+3=()。

4-4=()3-3=()3-1=()2-2=()。

1+1=()3+1=()2+3=()1+4=()。

1+2=()3-2=()4-3=()2-2=()。

1+1=()2-1=()3-1=()4+1=()。

2-2=()4-2=()3-3=()2+3=()。

4-3=()2+2=()3-2=()2+2=()。

4-4=()3-1=()2+2=()3-2=()。

4-4=()2+3=()3+1=()3+1=()。

1-1=()4-3=()4-1=()4+1=()。

3+1=()1+2=()4-2=()2-2=()。

3-1=()3+1=()4+1=()1+1=()。

2+2=()1-1=()3+1=()2+1=()。

4+1=()4-4=()2+1=()3+2=()。

【加减法(一)】。

把两个数合并在一起用加法。加数+加数=和。

如:3+13=16中,3和13是加数,和是16。

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是多少用减法。被减数-减数=差。

如:19-6=13中,19是被减数,6是减数,差是13。

(一)熟记表内加法和减法的得数。

(二)知道以下规律。

1、加法。

(1)两个数相加,保持得数不变:如果相加的这两个数有一个增大了,则另一个数就要减小,且一个数增大了多少,另一个数就要减少多少。

(2)两个数相加,其中的一个数不变,如果另一个数变化则得数也会发生变化,且加数变化了多少,结果就变化多少。

(3)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得数不变。

2、减法。

(1)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保持减数不变:如果被减数增大,结果也增大且被减数增大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则结果也减小,且被减数减小多少,结果也减小多少。

(2)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被减数不变:如果减数增大,结果就减小,且减数增大了多少,结果就减小多少;如果减数减小,则结果增大,且减数减小了多少,结果就增大多少。

(3)一个数减另一个数,保持的数不变:被减数增大多少,减数就要增大多少;被减数减小多少,减数也要减小多少。

加减法(二)】。

(一)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凑十法”

“凑小数,拆大数”,将小数凑成10,然后再计算。

如:3+9(3+7=10,9可以分成7和2,10+2=12)。

“凑大数,拆小数”,将大数凑成10,然后再计算。

如:8+7(8+2=10,7可以分成2和5,10+5=15)。

注意:孩子喜欢和熟悉的方法才是方法而且只掌握一种就可以了。

(二)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11+6(个位相加,1+6=7)11+6=17。

15-3(个位上够减,5-3=2)15-3=12。

3、加强进位和不进位、及不退位的训练。

4、看图列式解题时候,要利用图中已知条件正确列式。常用的关系有:

(1)部分数+部分数=总数:这时?在大括号下面的中间。

(2)总数-部分数=另一个部分数:这时?在大括号的上面一边。

(3)大数-小数=相差数:谁比谁多几,或谁比谁少几。

(4)原有-借出=剩下:用了多少,求还剩多少时用。

一年级数学学习方法一、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提倡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当前课改中教师们努力追求的。一年级上册教材设计了富有童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例如6~7页的小猪帮小兔盖房、第14~15页的野生动物园、第18页的排队购票、第29页的小猴吃桃……这些都是儿童喜欢、熟悉的,可亲可近。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实际把静态的文本资源加工成动态的数学学习资源。例如教学“比多少”,应充分利用主题图给学生讲述“小猪帮小兔盖房”的童话故事。让学生走进情境,认真观察、比较,感悟“多”“少”“同样多”。再如教学“0的认识”,教师可根据第29页的主题图编制多媒体动画课件:小猴玩耍、小猴回家、小猴吃桃,用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观察小猴吃桃的情境:盘子里有2个桃,小猴吃了一个,又吃了一个,盘子里一个也没有了……体验“从有到无”的变化,感知0的含义。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可以把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一年级数学学习方法二、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按这样的理念,本册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例如,例题、“做一做”等的插图,大都展现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旨在提示教师要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鼓励每个学生去探索数学,主动地与同伴交流,达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教材还为学生精心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如第33页“做一做”安排了两个开放性活动,让学生通过自由自在的“滚一滚”“推一推”“搭一搭”“猜一猜”等实际活动,感受、体验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教学中,要本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操作、思考、交流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

(一)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数学知识。

例如教学“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时,课前为学生准备各种形状的物品,让学生凭借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经验,观察、交流物品的形状是怎样的,并把形状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进而探讨“这几样物品有哪些地方相同”,了解物体形状的特征……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对现实情境的感受进行探索,将感性经验进一步抽象化,发展空间观念。

(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取数学知识。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形象和动作,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例如教学“9加几”时,在学生交流不同算法的基础上,请学生用“放进1盒凑成10”的操作活动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想法,使学生直观了解凑10的过程。接着,组织“摆一摆,算一算”“圈一圈,算一算”等活动,边实际操作边进行计算,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外显的动作驱动内在思维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理解新的计算方法。

(三)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获取数学知识。

本册教材设计了大量合作和交流的内容,如让学生合作完成比长短、比高矮的活动,共同探讨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特征,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交流自己分类的标准和分的结果等。在教学中,要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和交流,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鼓励每一个学生去探索数学,并主动地与同伴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例如数学“9加几”时,由“学校运动会”的具体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后,把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任务”交给各组来完成。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会产生“点数”“接着数”“凑10”等多种计算方法。接着,请各组向全班学生介绍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使学生了解别人和自己找到的不同的方法,由此领悟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方法。同时,在交流中,学生欣赏自己的发现、欣赏本组的成果、欣赏全班发现的多种方法,不断体会成功的快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兴趣,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篇十七

(一)“大数的认识”:

1.知识技能目标: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2)多位数的读写法的方法是什么?

(3)改写和省略的方法是什么?

(4)如何比较数的大小?

3.对应练习。

(1)读出下面各数。

62315797005008239804000001000400070。

4003000023674001000061540000030708000000。

(2)写出下面各数。

四千零二万一百零三二千零四十万四千零三十。

一十亿零五百六十八一百二十亿四千零八万五千零四十。

(3)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数:224100000000212000000000。

(4)求近似数。

265805602527641880808(省略万后面的'尾数)。

34564631071233547811220805658(省略亿后面的尾数)。

(5)用1、5、7、9和4个0按要求写出八位数。

最大的数(),最小的数是(),一个0都不读的数,只读出一个0的数(),要读出2个0的数()。

(二)“乘除法”复习。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乘除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活应用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正确熟练地计算。

2.复习知识点:

(1)复习口算。

230×4=3×380=150×4=108×3=。

350×2=70×5=2700÷30=1800÷60=。

360÷90=2400÷60=8000÷40=4200÷60=。

(2)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的积。

16×392=6272160×392=16×3920=。

792÷24=33396÷12=1584÷48=。

想一想,你是根据什么得出结果的?(积的变化规律和商的变换规律)。

(3)笔算。

145×37=540×18=508×60=509×57=。

948÷19=676÷64=516÷43=338÷13=。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篇十八

人口普查(亿以内数的读法、写法)。

知识点:。

1、亿以内数的读数方法。

含有个级、万级和亿级的数,必须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即从高位读起)亿级或万级的数都按个级读数的方法,在后面要加上亿或万。在级末尾的零不读,在级中间的零必须读。中间不管有几个零,只读一个零。

2、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

从高位写起,按照数位的顺序写,中间或末尾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比较数大小的方法。

多位数比较大小,如果位数不同,那么位数多的这个数就大,位数少的这个数就小。如果位数相同,从左起第一位开始比起,哪个数字大,哪个数就大。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就开始比第二位……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数学学习方法技巧。

1、通过动口、动手,丰富表象。

我在教“正方形面积”一课时,先让学生把身边的正方形找出来,然后让学生对面积大小进行比较,再自己动手画画一角是怎样的动手画画正方形,并想想它们的面积大小为什么不一样,如何求正方形的面积。在总结完正方形面积的求法后,又让学生进行比赛,看谁计算得快,最后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计算正方形物品的面积。

2、调动学生积极性,各抒己见,注重应用。

数学学科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外,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学生学习数学以后,对于知识和应用,大多有各种想法。我们不能认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是语文课的专利。此时,让学生多一点发表自己的想法和高见,会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不容忽视的帮助;同时我们还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知的热情;也消除学生学习紧张的情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牢牢掌握知识。

3、举一反三,培养创造能力。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直接参与,在活动中产生思想,充分给学生动手操作,以动脑思想的机会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除了以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即举一反三能力,从而扩展学生思维,增长学生知识。如教“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让学生通过把两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拼成长方形的方法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同时,给学生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提示他们类似的求面积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体会不同图形,相同的求面积方法。同时还可以适当设计一些表演,如让两个同学扮演两个形状一样的梯形或平行四边形,表演相遇后经过各种尝试组成一个长方形的经过。小小的活动却能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整个表演过程,学生必然情绪高涨,学习积极性也必然得以提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篇十九

1、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估算:先用被除数的前两位除以除数,如果够除商就是两位数,如果不够,就看被除数的前三位,商是一位数。

2、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来试商。四舍之后,除数小了,初商可能偏大,要调小;五入之后,除数大了,初商可能偏小,要调大;每次余下的数都要比除数小。

3、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4、验算:没有余数的除法,用商除数,看看是否等于被除数;有余数的除法,用商除数+余数,看看是否等于被除数。

5、用除法解决周期现象中的问题比较方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