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四下科学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七篇(实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6-06 14:44:39 页码:9
2023年四下科学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七篇(实用)
2023-06-06 14:44:39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下科学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篇一

《导体与绝缘体》是全国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课,本单元利用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本课分为两部分:一、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二、教室里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教材以检测一块橡皮作为研究的开始,目的在于引出后面的探究活动——检测20余种材料的导电性。通过实验发现规律,总结出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

在前几节课的基础上,学生已经获得了一些关于电、以及电是如何工作的知识,并且在生活中,学生已经获得了相关经验,把不同的物体连接到电路中时,情况是不一样的。本课希望学生将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要求,另外,在讨论“如何检测橡皮的导电性”活动中,将帮助学生形成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有一定意义的。

1、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

1、讨论制定科学规范的检测橡皮导电性的研究计划。

2、检测身边材料的导电性,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规范的实验操作习惯。

2、培养归纳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认识到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学会检测物体导电性的方法,建立导体和绝缘体概念的正确认识。

讨论制定检测橡皮导电性的研究计划

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装有发光二极管的电路检测器,记录单,盘子,木片,塑料片,陶瓷,石头,纸板,橡皮,丝绸,海绵,回形针,旧版1角、5角、1元硬币,玻璃,干毛巾,湿毛巾,磁铁,导线等待测材料。

老师:简单电路,学生材料一套,卡纸板贴。

一、课前诊学

出示一个简单电路

1、如果电路中的导线坏了,你书包里有哪些物体可以代替导线,使小灯泡亮起来吗?

2、还有哪些物体是不能代替导线的,你的理由是什么?

预设:因为……是导体,……是绝缘体。

3、你认为什么叫导体?什么叫绝缘体?

板书:导体绝缘体

二、课中导学

【制定计划】

1、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测正确与否,应该怎么做?

以一块橡皮为例,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如何检测,再与组员讨论,全组达成共识后举手示意。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个人汇报,小组补充,教师注意重点引导以下问题并及时追问为什么:

(1)在检测前要先让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确保小灯泡能发光

(2)检测后要交换检测方向,重复检测

(3)检测后整理材料,及时记录

4、出示微视频教学:如何检测材料的导电性

【探究实验】任务一:检测一块橡皮的导电性

任务二:检测书包里物品的导电性

任务三:检测老师提供材料的导电性

任务四:检测教室里其他材料的导电性

ppt出示:

记录单第小组物体名称预测检测1检测2检测结果容易导电部分导电不容易导电橡皮钢笔回形针……其他发现

【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结果,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光,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光,在实验过程中还有哪些发现。

2、ppt出示汇报格式汇报格式:

我们发现……能使小灯泡发光,……不能使小灯泡发光。

我同意……的说法,另外我们还有补充……

我不同意……的说法,因为我观察到……预设:

(1)木片、塑料片、石头等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光。

(2)钢尺、回形针、硬币等金属材质的物体能使小灯泡发光。

(3)学生原来可能认为磁铁能导电,实验后发现磁铁不能导电。

(4)某些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导电,如干毛巾不能导电,而湿毛巾可以导电,而且湿度越大,小灯泡越亮。

(5)有些物体构成复杂,如铅笔、卷笔刀等,其中一部分能导电,一部分不能导电。小结:我们把像铜丝等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三、课后拓学

1、人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2、出示一个插头,提问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引导学生明白,导体可以把电流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绝缘体可以阻止电流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在使用电器时我们要注意用电安全。设计意图用生活情境导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书包里及身边能导电的材料,能够使本节课的材料更加丰富,后面的研讨活动更加饱满。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可以促进组内的有效研讨。

这部分的设计是指向学习目标的,讨论制定科学规范的检测橡皮导电性的研究计划是本课的难点,重点解决学生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能让后续的探究活动顺利展开。

微视频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掌握检测方法,减少文字的阅读,让课堂更高效。

探究实验有四个任务,任务设置有一定的梯度,材料逐渐丰富和复杂,每一个任务完成后,学生头脑中对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都会有新的认识。

提示里重点提到测完一种材料再预测下一种,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规律,减少预测出错的次数。

修改了书本上的记录单,让学生记录起来更方便,学生碰到结构复杂的材料,不知该如何归类,所以特地增加了部分导电一栏。学生做完实验后将材料名称板贴在黑板上,呈现实验结果能帮助学生分析现象,总结规律。

本课没有限制实验材料,学生自己找来的材料五花八门,丰富的材料能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和饱满度,也让探究实验有一定的.层次性,学生更容易总结实验规律,另外,老师提供了一些有争议的材料,如磁铁,湿毛巾等,可以纠正学生前概念中的错误观点,让学生在研讨过程中更有话说。

升级到情感态度层面,认识到安全用电的重要性。作业设计课后用电路检测器再去检测更多的材料的导电性

导体与绝缘体

容易导电部分导电不容易导电

钢尺回形针铅笔 卷笔刀木片 塑料片 陶瓷

旧版1角 5角石头 纸板 橡皮 丝绸 海绵 玻璃

1元硬币 钢笔干毛巾 磁铁……

湿毛巾……

本课的设计分为诊学、导学、拓学三部分。

一、课前诊学:利用生活情境导入,能了解学生前概念中关于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二、课中导学:本课设置了有一定层次的四个任务,任务难度逐渐升级,学生在不断的预测、检测、再预测过程中,修正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这样的设计是基于学习目标同时又指向学习目标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纯地告诉学生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不如学生自己实验总结出来印象更深刻。在实验前,很多学生认为导体是能导电的,绝缘体是不能导电的,然而实验中碰到干毛巾和湿毛巾这样的材料,那么毛巾到底是导体和绝缘体呢?学生产生了疑惑,同时也得到了新的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并不是绝对的,有了这样的体验后,老师在进行概念总结时提出容易导电的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是绝缘体,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三、课后拓学:人是导体吗?学生知道人会触电,应该是导体,但是用手接入简单电路中,小灯泡又是不亮的,此时学生又产生了新的疑惑,但是在了解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后,学生自己也能够解释。另外,设计中还涉及到了安全用电的内容,情感态度上能达成老师想要的目标。在作业设计上,有了课堂的学习范例,学生在课后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更多的探索活动,也是指向并为目标服务的。

本课的开放性的实验材料能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现了课堂主体的转变,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四下科学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篇二

1、科学知识: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构建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经历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的过程,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实验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形成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合理分工,科学进行实验。

教师:电路检测器导线橡皮插头

学生: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粉笔、纸片、铁片、铜片、铝片、螺丝钉、塑料片、回形针、木片、陶瓷、塑料尺、布条、毛线、钢锯条、铅笔芯、易拉罐、硬币、钥匙、小刀、海绵等多种物体。

一、激趣导入

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学习了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情况,学会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出现的故障。现在,请同学们组装一个电路检测器,比比哪组的同学组装的又快又正确。

1、学生组装电路检测器,教师巡视指导。

2、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样流动的.?(电流从电池的正极经过导线流出,通过小灯泡,回到电池的负极。)

3、讨论:如果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4、教师演示:那我们现在把这根导线接起来,小灯泡是不是会重新亮起来?

①检测器的两个铜丝头接在一起;②外面的塑料皮接在一起;③铜丝头和塑料皮接在一起。

5、问:通过刚才这个小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只有把里面的铜丝连起来,灯泡才会亮。)

6、小结:在我们身边,有些物体容易导电,有些物体不容易导电。

7、学生自由阅读课本12页下面的内容。

8、交流汇报:

(1)同学们知道今天我们要研究什么内容吗?(板书:导体与绝缘体)

(2)什么叫导体和绝缘体?(板书:容易让电流通过不容易让电流通过)

二、新知探究

(一)学习检测一块橡皮的方法

1、(出示橡皮)问:那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怎样才能知道它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用电路检测检测)

2、预习课本11页“检测橡皮是否导电”的过程。

3、(抽生演示)现在请一个同学上来用你学到的方法进行检测。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他的检测过程,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4、问:橡皮能不能让电流通过,它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二)分组实验: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导电

1、问:同学们都学会了正确的检测方法。现在检测各小组的多种材料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2、学生分组实

(1)师:下面我们来检测多个物体。看哪组的实验速度快,完成的质量高。

(2)实验要求:

a、先预测每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b、要学会分工与合作,共同配合。

c、要按照刚才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严格检测。

(设计意图:先对多个物体是否导电进行预测,不让预测流于形式。四年级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但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分工孩子还难以处理。因此,继续强调学会分工与合作。)

3、教师巡视指导。

4、完成实验记录表,整理分析检测结果,全班交流汇报。

(1)抽生说说实验结论。(记录表)

(2)说说这多种物体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三)教室里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

1、小组合作:说说教室里的电器设备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应该怎样正确使用它们?

(保护绝缘材料,不要用湿布擦拭,用湿手触摸电器和开关)

2、全班交流汇报。对生进行安全教育。

3、问:插头、插座、导线等为什么要在外面包一层绝缘体呢?(防止发生触电事故)

4、小结:生活中,人们利用导体把电流送到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地方。

三、目标检测

(一)填空题

1、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为()。

2、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为()。

(二)判断题

1、橡皮是导体。()

2、铅笔芯是导体。()

3、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的两端,这时小灯泡发亮,说明被检测的物体是导体。()

4、钳子把手的地方使用了绝缘体是为了安全。()

5、在生活中只有导体有用,绝缘体没有用。()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以致用。)

五、板书设计:

导体与绝缘体

容易让电流通过导体

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绝缘体

四下科学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篇三

学习检测一块橡皮的过程,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科学规范”的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2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地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通过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教学重点

能用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

学生:每组一套材料,包括电路检测器,科学实验记录表及实验盒:橡皮、泡沫、螺丝刀、海绵、回形针、铝箔纸、玻璃杯、钥匙、一角硬币、五角硬币、橡皮筋、不锈钢调羹、木条、螺帽、信封、陶瓷片、棉布、铅笔芯等待检测物体。

师:简单电路、万用表、半导体、水、学生材料一套。

1、出示简单电路接通电源让灯泡发亮,提问:灯泡为什么会亮?并追问;电由电池流到灯泡靠的是什么?引出导线。

2、指名说说导线的组成后,提问:电是通过铜丝还是塑料流通的?塑料皮能使电流通过吗?引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并板书:可以通过电流的物质――导体,不能通过电流的物质――绝缘体。从而引出课题。

1、出示橡皮,提问:你认为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怎么证明?让学生分组讨论方法。

2、学生汇报后: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检测方法,这节课我们要学会一种更加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请大家一起来看看录像里是怎么做的。媒体播放目录检测橡皮过程的录像。

3、强化检测步骤: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检测过程要做到科学规范还蛮复杂的噢!为了便于大家记忆,老师这里把检测过程提炼成了几个关键词,不知同学们能不能把它和录像中的检测过程对照起来?幻灯片出示:1号盘取出→预测(记录)→检测→复测(记录)→放人2号盘

[意图:从复习导线的组成引出导体、绝缘体概念,并用录像的形式让学生掌握科学规范的检测过程,目的有二:一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的动手探究活动;二是让学生直接学习比较科学规范的检测过程,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力发展更加有利。另外,用流水线式的关键词提炼复杂的探究过程,能较好地落实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操作过程]

1、提问:学习了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你能用它来检测一些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吗?这节课的任务就是要求同学们能用刚才的方法来检测区分2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有信心吗?

2、幻灯片出示实验要求:老师知道同学们肯定能检测清楚,而且还知道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肯定能做到以下要求:1)小组成员能合理分工;2)按检测步骤规范操作;3)控制好声音,不影响别人。

3、提醒学生补足材料:由于时间匆忙,老师没能准备齐25种物体,还差7种,怎么办?提醒学生可以从自己身边、身体、教室里、老师身上寻找补充材料进行检测,尽量补足。

[意图:没有提供全部25种材料的用意有二:一是留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研究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材料;二是促使一些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如手指、头发等作为检测材料(因学生带到实验室的材料基本只有铅笔盒和科学书),以引入下面对人体的探讨]

4、提议:这次材料很多,同学们在检测过程中可以每检测五种材料换一个同学检测,每人都来检测几种。

[意图:一项活动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尽可能让每个组员都有动手机会]

5、幻灯片出示实验记录报告单,提醒学生实验中别忘了记录科学实验报告单。

简单讲解:用“√”表示灯泡会亮,用“×”表示灯泡不会亮,填人相应物体下面栏目。别忘了把研究中的特别发现也记录下来。

[意图:改变实验报告单设计的用意是减少学生填写栏目,节省时间;同时增加“特别发现”栏帮助学生记录诸如“金属做的物体都是导体”“铝箔纸一面能导电,另一面不能导电”等发现]

6、材料员领取材料,学生分组实验。师巡视撸导,帮助学生解决检测中的不规范现象,尽可能满足学生想要检测的诸如水、湿布等补充材料要求。

7、汇报交流:《导体与绝缘体科学研究报告会》现在开始。在报告会的过程中,要求下面的同学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思考别人问题。每个小组汇报完以后,我们都留一点时间,给在座的听众提问。

8、请汇报员上台展示实验报告单并汇报研究结果、发现的问题等,然后让其他学生质疑提问。

1)针对学生研究中出现的铅笔芯能否导电争议现象,师生共同演示;让检测头在铅笔芯上滑动显示灯泡亮和不亮现象,明确铅笔芯主要成分为石墨,是一种非金属导体。

针对学生研究中出现的铝箔纸或螺丝刀等材料有些会亮,有些不会亮现象,指明有些材料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组成,要分清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

针对部分组出现的检测出错情况,帮助查找原因:如没有接触好、检测头互相接触了等。

2)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从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情况看,导体基本上都是哪些物体?那么其他非金属物体是否都是绝缘体呢?

根据学生检测中出现的人体等不能使灯泡发亮情况,引出用万用表进行检测:灯泡不亮的不一定都是绝缘体。以后生活中,千万不能光用这种简单工具就判断―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人体到底是导体还是绝缘体,需要借助一种更加先进的检测器――万用表。介绍万用表并检查其正常与否后检测人体、不纯净的水是导体。

[意图:对于人体、水等材料,用简单电路检测器检测是测不出的,而学生的生活知识告诉他们这是导体,因此设计使用电工常用工具万用表帮助学生的思维认识进行一次飞跃,也使学生的认识更具科学性]

1让学生找一找教室电器设备中哪些地方使用了绝缘材料。提问:这些绝缘材料有什么用处,里面的导体有什么用处?

小结:我们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用电的地方,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希望有电的地方。

2幻灯片出示一些安全用电图片让学生辨析认识,小结教室中要注意的安全用电事项:

a不要用湿手、湿抹布触碰开关、插座等带电物体。

b不能用教室里的交流电做实验。

c不要用铅笔芯、铁钉等导体去插插座等带电物体。

以还有一样材料忘记让大家检测了为由,邀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帮助演示检测半导体。师暗中调整半导体方向,让其一次导电,一次不导电。然后布置课外研究: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时间关系,今天就发给每位同学一个,请同学们课后去研究一下这个物体到底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意图:半导体材料的引入,目的是要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火花,通过课后研究,自己查找资料,认识到还有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半导体,使其认识更为科学、理性]

四下科学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篇四

1、能够对物体的导电性能进行预测,并说出依据;

2、能设计验证性的实验方案并学会研究记录;

3、能够在电路中对物体的导电性能进行检验;

4、能根据实验的结果进行科学性的总结。

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2、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1、认识到交流与合作在研究中的价值;

2、体会到学习可以为生活服务,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3、愿意投入到问题的研究之中;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

让学生认识有的物体容易导电,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并能联系实际辨认电器、电料、工具等。

铁片、木片,铅笔芯、橡皮、钥匙、塑料尺、回形针、纸张、胶带、组装电路的材料及相关工具。

二课时

1 、复习导入:

接通一个简单的电路(一节电池、一颗灯泡),提问:灯泡为什么会亮?

师:你认为要使灯泡亮起来必须有什么样的条件?

师拉开导线,提问:如果要在他们之间加一段东西,使灯泡仍然能亮起来,你会加入什么?

2 、初步了解一些能够导电的物体

师:加入一些别的小物品连接导线两端,灯泡会亮吗?

师:让我们列出的身边的小物品,(自由罗列) 预测一下,把哪些小物品放入电路中,能够让电路通畅?

分组试验验证,要求学生:

①记录预测结果; ②两人一组合作验证; ③填写完成纪录; ④汇报试验的结果。

3 、体验“导电”

师小结:我们把像铁钉、钢皮尺之类的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像橡皮、木头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作绝缘体。

师:要测量物体是否导电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

展示“验电球”,并说明其用处和使用方法。

用手连接验电球的两端,灯亮了,这说明了什么?

你们能导电吗?我们来做一个游戏验证一下。(全班活动,手拉手)

看课本 34 页的'例子:感应开关和电笔。

4 、各种各样的水的导电性能

师:各种各样的水能够导电吗?你想到了哪些水?

怎样设计水是否能导电的实验?分组讨论。

学生汇报总结研究水的导电性的实验步骤。

四人为一组,分组验证两种水的导电性能。

5 、了解安全用电:

师:电力给我们带来了能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如果我们不能够合理的使用,就会被电击伤。 看书本,说一说,这些行为错在哪里?

电线杆上不晾衣衫;高压电线下不放风筝 ; 不用湿手触摸电灯泡;不将大量的用电器插在一个接线板上;注意触电的标志。

6 、了解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

师:通过刚才一系列的活动,我们知道了各种物体的导电性能,在科学上,我们把它们做了一个分类,让我们看书了解一下: 33 页。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些物体材料,其导电性能在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叫做“半导体”。半导体技术已经深入千家万户,比如我们听的收音机里面的核心元件就是半导体。

师:你能说出哪些和电打交道的工具?

展示:电笔、黑胶布、插头、插座、开关、闸刀等 ,辨认名称。

师:它们是由哪些材料构成的?分析一下这些材料的导电性能? 想一想,一种工具,为什么要用两种材料去制造呢?

分析电线杆上的导体和绝缘体。

6 、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对导体和绝缘体有了一定的了解,并知道了它们在生活中的用处,这些知识可以保护我们不受电的危害。切记:一定要安全用电!

四下科学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篇五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

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为每组学生准备: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20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5、讲授: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板书:导体、绝缘体)

1、提问: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

2、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光,并做好记录。

3、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4、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

5、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6、得出结论:橡皮是绝缘体。

1、在材料盘中为学生提供20种供检测的材料,一张“我们的检测记录”表。

2、在检测前,要求学生对每一种物体是否可以使小灯泡发亮做出预测,然后进行尝试实验,并做好检测记录。(活动中,要关注每组学生活动的参与性、兴趣的持久性,鼓励他们学会合作。)

3、待所有的检测都完成后,各组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

4、表达与交流: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

5、在观察的基础上对20种物体进行分类,并从分类中发现一定的规律,由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做出自己的描述。(说明:对插头、卷笔刀等复杂物体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识别,知道许多物体构成复杂,有的部分能使小灯泡发光,有的部分不能使小灯泡发光。我们常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做的。

2、描述绝缘材料的用处,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提醒学生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体部分,注意安全用电。

3、概括: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5、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 导电性

绝缘体

安全用电

教学后记:

四下科学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篇六

1、 能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

2、 能认识我们身边的导体和绝缘体。

3、 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1、 本课时的重点为能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并总结出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 难点为判断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材料是否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课件、电路检测器、20种以上的材料、检测记录单。

(一)复习引入

1、 教师出示未连接好的电路检测器,问学生这是什么?

2、 学生汇报。

3、 让一名学生连接好电路检测器,使小灯泡发光。

4、 教师介绍电路检测器,并把电线的`两端包着塑料的地方连接起来,问学生小灯泡为什么不亮?学生回答。

5、 教师出示一根铁棒,把它接到电路检测器中,看小灯泡是否会亮,这个实验让一名学生来做。但这个实验在另一个有问题的电路检测器中来做,小灯泡肯定不会亮,这时让学生推测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再连接到完好的电路检测器中。学生推测。

6、 教师小结:研究中预先测试检测工具是否有问题,是实验前非常重要的一个工作。

(二)新课呈现

1、 教师出示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2、 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20种材料来检测它们是否导电,但检测之前我们首先来制定一个“我们的研究计划”,(教师提醒同学们今天的研究计划不用手写,小组讨论后口述一下,研究计划就是我们怎样来检测,以及具体的人员分工。)

3、 学生小组讨论研究计划,并汇报。

4、 教师提醒检测的方法:预测——检测——再检测——判断,并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再次检测,指名学生回答。

5、 小组开始检测20种材料否导电,并做好检测记录单。

6、 如果学生做的比较快,鼓励他们检测身边的材料是否导电。

7、 检测完后,学生汇报检测结果,其他小组有质疑的随时提

问。其他小组汇报时说他们和汇报了的小组不一样的地方。

8、 教师提问:有的小组检测了手指,小灯泡不亮,有问题吗?

学生讨论回答。

9、 教师讲解人体和大地以及湿抹布都是导体,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10、 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11、 让学生说一说我们教室或身边哪些材料是导体,哪些材料是绝缘体。

(三)课堂练习

选择题

1、下列物体是导体的是()

a、橡皮b、铁片c、纸片 d、木棒

2、下列物体是绝缘体的是()

a、铜丝b、铁片c、钥匙 d、塑料

3、钳子的外面包了一层厚塑料是为了( )

a、看起来漂亮 b、可以经久耐用

c、绝缘和防止触电

判断题

1、电路中开关制作的材料都是导电材料。()

2、使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物体的导电性,只要检测一次 ( )

3、铁是一种常见的导体。( )

4、电器都是用电的器具,不需要用绝缘的材料。()

5、人体和大地都是导体。( )

四下科学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篇七

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2、树立安全用电的意识。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

2、请一个学生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

学生观察:说说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你能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吗?

生:将电线重新接上就可以了。

生:我用回形针将电线连接起来。

生:我用钥匙圈将电线连接起来。

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

1、探究:简单电路演示中,灯泡亮与不亮的原因分析是什么?

学生交流答案。

2、预测:同学们带来的物品中,哪些能连接电线使小灯泡亮起来呢?

3、学生操作:实际检测。

小组长拿出老师课前为同学们准备的检测器材。

(1)将所带物品有序地放到桌子的左边。

(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亮。

(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实验物品的两端,看看灯泡是否发光。

(4)重复检测一次。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减少失误。

(5)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记录在记录表上。

(6)检测其他物体。

4、讨论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

5、交流探索结论:像铁钉、硬币这样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像木头、塑料、橡皮泥这样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

1、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你能举几个例子分析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吗?打开我们带来的导体或绝缘体,分析推测各种材料的作用。

2、探索导体和绝缘体不同的`用途。

在电器中,凡是需要电流通过的部分,都要用导体,导体外部或导体间需要隔离的部分一定要用绝缘体,以防漏电。因此,在各种电工工具中,凡是直接与人体接触的部分必须用绝缘材料做成,这样人在操作时才能安全。

1、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请以少先队的名义写一份倡议书,教育大家都来安全用电,好吗?

2、师:安全用电,同学们不但要自己记在心里,而且回到家以后,还要向其他人宣传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电的知识。

四下科学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篇八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并能结合实际辨认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用简单电路检验某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和归纳概括能力(归纳概括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

3、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电池、小电珠、导线及各种可以用来检验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材料。(既有导体,又有绝缘体)

2、钳子、螺丝刀、灯头、插头、插座等实物。

3、钥匙、橡皮、塑料尺、铅笔、纸等。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1、指导学生建立导体、绝缘体概念。

2、认识导体和绝缘体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向学生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连接简单电路的方法,在连接电路时,为什么总要先把导线两端的橡胶皮或塑料皮剥掉或把油漆刮掉后才连接呢?

2、学生回答

3、学生观察:看课本第22页上图,提问:

(1)这些导线是用哪些材料制成的?(铜、铝等)

(2))这些导线中的表层和内芯在电路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1)讲解: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电流容易从铜、铝等金属物体中通过,这种现象叫导电,这些物体叫导体。电流不容易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板书课题)

(2)判断下列物体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将实验结果分别填写在第23页的表格中。

(4)讲述:绝缘体是指不容易导电的物体,而不是“不能导电”的物体。因为有些绝缘体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导电,如干木材是绝缘体,而湿木头就是导体;空气在通常情况下是绝缘体,而在高压下则可以导电,变成导体了。

(1)(出示实物或图)提问:你们认识这些物体吗?

(2)讨论:这些电器的各部分哪些是用导体材料做成的?哪些是用绝缘材料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3)学生讨论后回答。

①插座中的铜片是导体,胶木外壳是绝缘体。胶木外壳是为了防止其他物体与插座中铜片接触而发生漏电事故。

②灯座外面的胶木是绝缘体,其余部分是导体。绝缘体可防止其他物体与通电部分导体接触而发生事故。

③拉线开关,开关芯的铜片是导体,外面的胶木和塑料拉线均是绝缘体,可防止开关中通电部分导体与其他物体接触而发生事故。

④导线内芯的.金属丝是导体,导线表面的橡胶皮是绝缘体。橡胶皮的作用是防止两根导线中金属丝接触,防止其他物体与导线中金属丝接触,金属丝容易导电。

(4)师生小结:导体和绝缘体具有不同的用途。在电器中,凡是需要电流通过的部分,都要用导体,导体外部或导体间需要隔离的部分一定要用绝缘体,以防漏电。一般来说,各种金属都能导电,塑料、橡胶是常见的绝缘体,而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也是导体。因此,在各种电工工具中,凡是直接与人体接触的部分必须用绝缘材料做成,这样人在操作时才能安全。

(1)讲述: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生产和生活中使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必须注意安全用电。因为人是导体,如不注意,当有强大电流流过身体时,就会把人电伤或电死。

(2)讨论:课本第拟页的图中,这些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4)教师小结:发生触电事故通常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电器质量不好,漏电;二是缺少安全用电的知识;三是麻痹大意,违反安全用电的规定。

介绍安全用电知识:这儿有一首安全用电的歌谣,请同学们跟老师朗读,记住里面的一些要求。这首安全用电歌,同学们不但要自己记在心里,而且回到家以后,还要向其他人宣传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电的知识。

学生对于导体与绝缘体有了一定的认识,特别知道了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也是导体。

四下科学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篇九

1、使学生认识物体导电性能是不相同的,建立导体绝缘体概念。

2、使学生能鉴别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并向学生进行用电安全的教育。

3、在复习电流形成原因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5、本课重点是鉴别导体和绝缘体,难点是鉴别的方法及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微观解释。

6、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克服绝对、静止看问题的习惯。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导体和绝缘体、导体和绝缘体的鉴别、安全用电、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微观解释。其中鉴别导体和绝缘体是本节的重点,鉴别的方法及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微观解释是本节的难点。

整节课的教学应以实验为依托,展示研究问题的情景,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生动的感性认识,消除学生对“电”的神秘感和恐惧感。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要从演示实验引出,可以参考课本图4—9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自己推知有的物体容易导电,有的物体不容易导电,进而将各种物质的导电能力和绝缘能力进行排序,建立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对于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微观解释,要抓住“导体中有自由移动的电荷,绝缘体中的电荷不能自由移动”这一主要原因,可结合课本图4—13讲解,如果能自制课件来动态描述物理情景,效果会更好。

对于导体和绝缘体的划分不是绝对的`教学,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内容。一定要做好课本图4—12的演示实验,它揭示了自然界中量变到质变的矛盾转化规律,物质内部自由电荷的数量,除了跟物质的本身性质有关,还与外部因素有关。正常情况下的绝缘体,当温度升高到相当的程度,由于可自由移动的电荷数量的增加,会转化为导体。

1、导入新课:

①电工在安装设备时,导线不够长,要接一段导线,教师可以请一个学生当场演示接导线,他肯定要把导线外边的皮剥掉,但可能不太会操作,教师应教学帮助。

②问:为什么要把皮剥掉?

③注意:要让学生知道导线皮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如橡胶、塑料、棉线。

2、演示实验

①出示并讲解教师制作好的导体绝缘体检验板,说明各电器名称

②用裸露出金属丝的导线接通,电珠会亮,如果是电扇就转,是电铃就响。

③取下裸露的电线,换成用导线外皮连接,电珠不亮、电扇不转、电针不响。

④交待电线外皮是什么材料的。

⑤结论:橡胶、塑料不导电。

3、确立导体和绝缘体概念

①给两类材料起个合适的名字,学生可能起出很多名字,应当给予鼓励。

②向学生说明"导体"、"绝缘体"是现正在用的科学名词,

③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为例,说明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

④向学生说明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也是导体。

4、安全用电教育

①讲解课本图4—11所表示的各种物质导电和绝缘能力的排列顺序,引出人体可以导电,较大电流通过人体是十分危险的。

②用电器的地方非常多(家庭、工厂、街道、公共场所),可让学生说一说有哪些地方用什么样的电器。

③结合日常生活,总结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如:不能带电修理电器;不能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不能在电线上搭凉衣物。不能用湿布擦电灯泡,要取下电灯泡再擦,水分干了以后,再安装上。

④强调导体和绝缘体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5、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①结合课本图4—13以金属为例建立导体的微观模型。

②指出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叫自由电子。

③强调金属中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把本节课设计成研究性学习的课程:

1、引入新课后,各组(或个人)准备实验装置

①各组实验装置可能不大相同,但有两点要注意,一是要灵敏,各接触点要牢固;一是装置中要留出两个导线头,以便于实验操作。

②各组装配好,由教师验收。验收时只要看电路是否接好,不必实验,因实验后会降低下面实验的新鲜感。

2、分组实验

①各组开始实验,实验的结果是把所有小物件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导电的,一类是不导电的。

②各级向全班报告实验结果,其他人可以提出不同意见,最好用实验来验证。

3、确立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①给两类材料起个合适的名字,学生可能起出很多名字,应当给予鼓励。

②最后告诉学生:"导体"、"绝缘体"是现正在用的科学名词。

③教师拿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判别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④向学生说明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也是导体。

4、认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和器材

①问:这些工具和器材,由哪两部分材料组成?进行简短的讨论,要求学生要使用刚学过的两个科学名词。

②问:为什么电器要由导体、绝缘体两种材料组成?简短讨论并小结。

用金属导线将手电筒上的小电珠、一节干电池连接起来,小电珠正常发光。现将金属导线剪断,把两个断头插入一个盛有水的容器中,两个断头在水中不接触,小电珠不发光。再向水中倒如少量食盐,随着食盐的溶化,小电珠又亮了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四下科学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篇十

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五课《导体和绝缘体》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五课《导体与绝缘体》。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是教会学生区分导体,还要掌握一定的安全用电方法。由于四年级学生年龄还小,对电的知识还很陌生和缺乏,对于电路的知识组织的材料等都没有很好的科学认识,但他们同时喜欢做小实验,爱探究,喜欢在做中学,做中认识。

小学科学特级教师章鼎儿老师说过:“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活动时间。” 本课教学,我将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把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探究,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及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为重点,强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和实验来学习科学。并通过主动探究,发展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力、思维能力及多方面的科学素养。因此,我将积极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因素融为一体。同时,我充分利用各小组的相互合作,使学生之间有更多更好的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让教学更容易突破难点,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①利用多媒体进行引导学生教学。四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具体形象。因此,在教学时,我设计并运用课件动画图。让学生置身于本课所描述的情景之中,缩短了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让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深刻,也更容易接受。

②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以日常经验出发,通过让学生猜想,实验,让学生有自己真实的,可行性研究。这个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收集事实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过程,着重训练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找出结论。

①猜想质疑探究。教学时遵循重视学生个体参与,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潜能。

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展示交流,主动探索,构建新知,体验收获。

教学重点:检测区分15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引发知识冲突,提出新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经历对多种物体进行预测、检测与记录等活动过程,会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

情感目标: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意识。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学习学会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常见导体与绝缘体的判断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电路检测器、科学记录表、待检测物体一包。

教师:电路检测器、多媒体课件。

四下科学导体与绝缘体教学设计篇十一

1.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

2.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6v电池组,小灯泡(6.3v),硬币、铅笔芯、橡皮、塑料尺(各1件),开关1个,废电灯泡芯1个,酒精灯1盏,导线6根(其中两根带金属夹、两根焊于废电灯泡灯头上)。

提问:连接电路的导线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用其他材料可以代替金属线吗?

演示课本图4-9实验,(电路先固定在示教板上)通过实验让学生回答:

1.哪些可以代替金属线?

2.哪些不可以代替金属线?

金属、石墨可以导电,叫导体;橡胶、塑料不能导电,叫绝缘体。

板书:四、导体和绝缘体

(一)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与应用

导体和绝缘体是根据导电作用来区分的。

介绍几种绝缘体应用实例,结合实验以及课本图4-10加以说明。

提问:为什么导体能导电、绝缘体不导电?

让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后回答,教师纠正不妥之处。训练学生的口头概括、表达能力。

小结并板书:

导体能导电是由于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绝缘体不导电是由于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二)导体与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线

介绍各种物体的导电和绝缘能力的排列顺序(课本图4-11)。

演示课本图4-12实验。

演示后让学生讨论:常温下玻璃不导电灯泡不发光。将玻璃烧成红炽状态后,玻璃导电,灯泡发光。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得出结论:

1.玻璃烧成红炽状态后能导电是由于产生了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2.在一定条件下绝缘体可以转化成导体。(结合进行辩证唯物论思想教育)

导体和绝缘体沿有绝对的界线,当条件改变时,原来不导电的物体也可能会导电。

四、布置作业

1.第四节练习。

2.“想想议议”内容,写观察记录。

备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第四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