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一剪梅读后感300字(实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4:44:09 页码:7
2023年一剪梅读后感300字(实用13篇)
2023-11-12 14:44:09    小编:zdfb

读后感概述写读后感时要注重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可以进行提纲或大纲的规划,使文章条理清晰。以下是一些优秀读后感的范文,通过精彩的逻辑和深刻的思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一剪梅读后感300字篇一

这首《一剪梅》是易安词中的精品。在这首词中,女词人以纤细灵巧的笔触,抒写了缠绵隽永的相思之情,千百年以来,备受人们的推崇。下面,我们一起来简析一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词的开篇,即交代了词人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日,解下罗裳,换上便装,要独自划着小船出游。"红藕",即红色的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既巧妙地点明了秋天的时节,又渲染出清凉的氛围,使人想见:"红藕香残",一年又过,而词人仍然形单影只,倍尝"人去席冷"之苦。在此,词人不饰雕琢,只借助物象的选择和组合,就巧妙地将眼前景、心中情融为一体,显示出高卓的艺术敏感和表现能力。此时,陷入离情别绪煎熬中的词人,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要借游览以遣怀。词中,"独"字回应着"轻",字,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离思别恨中那细腻缠绵的心灵,宛似涓涓细流,含蓄而又悠长,淡极却属隽永,平实之语,却感人尤深。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直承上句,但巧妙地将对象作了置换——词人不仅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正在思念着自己。这里,"谁"实际上是暗指赵明诚;"锦书",即锦字回文书,这里指情书。词人舍去自己却言及对方,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那样的怨言。所以,这里词人借写事来抒情,不言情而情已自见,增强了词作的艺术感染力。一个"西"字。月已西斜,足见她伫立楼头之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可谓一字传神。

由于相信丈夫也会思念着自己,所以,词的下片也就顺此思路自然展开:"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花自飘零水自流"句,点明了词人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我们都知道,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他们归来堂上赛诗、饭桌小酌时测字,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之苦,这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执著、钟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种独特的构思,不仅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也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词的末两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承上文,极言相思之深、之切。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词人内心的绵绵凄苦。"才下""却上"把那种相思之苦,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质感,形象。

一剪梅读后感300字篇二

李清照风韵脱俗的东方女性美。具有张扬的个性、心系国家的忧虑之情。无不能感染着当代思想和感情跳跃浮动的我们。

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出生在“家家泉水,户户垂扬”的齐鲁文化发源地名城济南,文化气氛相当浓厚。父亲———李格非是思想开明的名士。母亲————王拱辰的孙女,善于作文,有很高的文学素养。

她具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她运用浅淡自然的语言创造出清新自然、音韵流转、声调和谐的千古名篇,正是“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坦率的胸怀,不羁的思想性格使她敢于直言不讳,无所顾忌地写出一些封建社会妇女不敢启齿的率真词章。作为女性,爱情追求是李清照艺术创作的直接动力。她在词中通过爱情这一主题执著地描绘一种独立的人格。

我国古代诗史上杰出的诗人很多,而女诗人却屈指可数。她之所以成为以为成就突出的女词人,无视封建传统礼教便是其中重要原因。作为一名杰出的女词人,她没有把自己完全封闭在闺房之内,而是走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美,玩赏风景,饮酒惜花,逞露才华,写诗作词。像男子一样抒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例如:《如梦令》以优美的韵调,写她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显示青睿的活力,揭示她热爱生活、珍惜青春的内心世界,表现出爽朗的性格。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念奴娇》一词中,应运而生的日常口语就很多:“种种恼人天气”、“不许愁人不起”她正是善以典故,代字传情达意,高雅而含蓄。而且她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能以俗为雅,铺成极其工巧细腻的画面。委婉深细而又意境高远。读来明白如话,看似寻常其实颇具功力。还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来捕捉心中的感受。倾入笔端,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文学史上散发着不朽光彩。

在《一剪梅》中写她的相思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果不是对爱情大胆热烈的追求,怎会写出如此“颇尽离别之意”的词来呢?在她的`词中,有的是对丈夫真挚、专一的爱情,绝无封建文人那种矫揉造作的情调。

让我感受到一代女词人因国破、家亡而带来的生活变迁、层层烦恼。透过字里行间,看到的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弱女子追求幸福、追求爱情的过程,从中也见证了历史车轮的印辙。李清照的一生打上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尽管其家世显赫、身份特殊,但也避免不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

一剪梅读后感300字篇三

当我读过《一剪梅》这首词颇有感触。因为我们在中学已经了解到了她诗词的一小部分。所以这次一定要更多的了解她那爱国精神和独创一格的诗词以及她的其它情况。

李清照风韵脱俗的东方女性美。具有张扬的个性、心系国家的忧虑之情。无不能感染着当代思想和感情跳跃浮动的我们。

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出生在“家家泉水,户户垂扬”的齐鲁文化发源地名城济南,文化气氛相当浓厚。父亲---李格非是思想开明的名士。母亲----王拱辰的孙女,善于作文,有很高的文学素养。

她具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她运用浅淡自然的语言创造出清新自然、音韵流转、声调和谐的千古名篇,正是“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坦率的胸怀,不羁的思想性格使她敢于直言不讳,无所顾忌地写出一些封建社会妇女不敢启齿的率真词章。作为女性,爱情追求是李清照艺术创作的直接动力。她在词中通过爱情这一主题执著地描绘一种独立的人格。

我国古代诗史上杰出的诗人很多,而女诗人却屈指可数。她之所以成为以为成就突出的女词人,无视封建传统礼教便是其中重要原因。作为一名杰出的女词人,她没有把自己完全封闭在闺房之内,而是走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美,玩赏风景,饮酒惜花,逞露才华,写诗作词。像男子一样抒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例如:《如梦令》以优美的韵调,写她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显示青睿的活力,揭示她热爱生活、珍惜青春的内心世界,表现出爽朗的性格。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念奴娇》一词中,应运而生的日常口语就很多:“种种恼人天气”、“不许愁人不起”她正是善以典故,代字传情达意,高雅而含蓄。而且她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能以俗为雅,铺成极其工巧细腻的画面。委婉深细而又意境高远。读来明白如话,看似寻常其实颇具功力。还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来捕捉心中的感受。倾入笔端,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文学史上散发着不朽光彩。

在《一剪梅》中写她的相思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果不是对爱情大胆热烈的追求,怎会写出如此“颇尽离别之意”的词来呢?在她的词中,有的是对丈夫真挚、专一的爱情,绝无封建文人那种矫揉造作的情调。

让我感受到一代女词人因国破、家亡而带来的生活变迁、层层烦恼。透过字里行间,看到的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弱女子追求幸福、追求爱情的过程,从中也见证了历史车轮的印辙。李清照的一生打上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尽管其家世显赫、身份特殊,但也避免不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

李清照在中国词坛有着重要的地位。她的诗词感情真挚细腻。而且关注国家的安危,从这一方面来看。她和一些男性作家站在了同一基点上。她不愧是中国古代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

一剪梅读后感300字篇四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间烟火气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这和李煜《乌夜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成为千古绝唱。

总之,《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她的心情,显示着她的形象特征。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一剪梅读后感300字篇五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殊《诉衷情》),“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以及“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玉楼明月长相忆”(温庭筠《菩萨蛮》),“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冯延巳《三台令》),其所抒写的情景,极其相似。如果联系这首词的起句,还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题作《写情》的七绝:“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词与诗都写了竹席,写了月光,写了西楼,同样表达了刻骨的相思,对照之下,更觉非常相似。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时有写两地相思的句子,如罗邺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韩偓的《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这两句词可能即自这些诗句化出,而一经熔铸、裁剪为两个句式整齐、词意鲜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而明人俞彦《长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两句,又是善于盗用李清照的词句。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认为范句虽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平实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

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特别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一剪梅读后感300字篇六

当我翻开〈李清照〉这本书的第一页颇有感触。因为我们在中学已经了解到了她诗词的一小部分。所以这次一定要更多的了解她那爱国精神和独创一格的诗词以及她的其它情况。

李清照风韵脱俗的东方女性美。具有张扬的个性、心系国家的忧虑之情。无不能感染着当代思想和感情跳跃浮动的我们。

流浪茫茫尘世中,多了一分喧闹,少了一分宁静,淡泊了心中那抹绚丽,黯然了。灰蒙蒙的天,再也描绘不出任何色彩,春时已过,梦里多愁。心绪,总在眉头轻蹙,缠绕着百年不醒的梦。前世今生,难以言恨,难以言伤。滴落一世的泪,断痕不断伤,留不住的永恒,放不下的忧伤。永远到底有多远,现实,真的很善变。

花飞花落,残梦易破,望不穿秋水,隔不断思念,生生死死,不过红尘一瞬。尘土相依,风起云扬,终躲不开尘归尘,土归土,三世情缘,也逃不离背叛。风吹云散,洒落一地的雨,是一世清泪,无声的滴落,随梦远逝。飘到寻也寻不到的方向。

寒风乍起,凉透了心中仅存的那丝温暖,昨日忧,今日愁。滑落了唇边湿湿的冰泪,记忆开始了残酷的折磨。躲在窗内看月光,仰望白色寒光,似一道利剑把心刺穿。月亮失去了一半,也失去了往日的温和,变得无情了。

一场云梦一场空,一丝花落红尘中,终是梦,终成空,没有永远的永远,只有从前的从前,弹指红颜,易逝易远,轻抚一曲心弦音,淡远往日清影旧梦情。谁也终不是谁的永远,谁也终不是谁的`依恋,花自飘零,飘远轻轻愁,零落淡淡忧。水自流,流走往日情,流走昨日伤。

生生死死,缘聚缘散,只不过红尘梦一场,来世一碗孟婆汤,奈河桥上莫回头,今生无怨,来世无忧......

一剪梅读后感300字篇七

这首词我们太熟悉了,因为它已经被现代人谱成流行歌曲,到处传唱。你看李清照写的,她说,老公啊,外面的荷花已经调谢了,有了秋天的凉意,可是屋里夏天铺的竹席我都还没有换。一直想你,连换玉簟这事都忘记了。秋天,寂寥啊,我的心何尝不是秋天呢?我“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想你,从春到秋,无法排解。干脆换上轻便的休闲装,独自一人,划船散心去、解闷去。可是,我哪有心游览啊。只是不停地抬头看天,看云,有没有你的信寄来啊?天上一字飞行的大雁啊,是否带回你的书信?我们快要团聚了,因为我看到月亮都圆了,月光洒满西楼。

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不能生孩子,是头一条。但是,赵明诚不但没有休,还视为知音,相亲相爱。

还有,他们爱好、志趣相投。赵明诚家后来倒霉、被罢官,连累到赵明诚也没有官可做了,李清照毫无怨言地陪丈夫到山东青州隐居,这一隐就是十年!而这十年,他们切磋学问、共同读书,反而在事业上获得大丰收,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共同撰写了考古巨著《金石录》。这十年,也是李清照一生最安逸、最幸福的十年。她自号易安居士,就是为了效法陶渊明。他们的书房取名叫“归来堂”。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有这么一个句子:“审容膝之易安”。“容膝”两个字,是夸张的说法,就是说房子是“蜗居”,空间小得只能勉强把膝盖挤进去,即使住在这样的陋室里,也一样能心安,能随遇而安。

可是,这位易安居士,后来在北宋灭亡、丈夫病故后,一路逃亡,漂泊,也没法“易安”了。

【知识扩展】。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翻译。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简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一剪梅读后感300字篇八

红藕香残玉簟(dia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出生在“家家泉水,户户垂扬”的齐鲁文化发源地名城济南,文化气氛相当浓厚。父亲---李格非是思想开明的名士。母亲----王拱辰的孙女,善于作文,有很高的文学素养。

她具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她运用浅淡自然的语言创造出清新自然、音韵流转、声调和谐的千古名篇,正是“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坦率的胸怀,不羁的思想性格使她敢于直言不讳,无所顾忌地写出一些封建社会妇女不敢启齿的率真词章。作为女性,爱情追求是李清照艺术创作的直接动力。她在词中通过爱情这一主题执著地描绘一种独立的人格。

我国古代诗史上杰出的诗人很多,而女诗人却屈指可数。她之所以成为以为成就突出的女词人,无视封建传统礼教便是其中重要原因。作为一名杰出的女词人,她没有把自己完全封闭在闺房之内,而是走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美,玩赏风景,饮酒惜花,逞露才华,写诗作词。像男子一样抒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例如:《如梦令》以优美的韵调,写她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显示青睿的活力,揭示她热爱生活、珍惜青春的内心世界,表现出爽朗的性格。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念奴娇》一词中,应运而生的日常口语就很多:“种种恼人天气”、“不许愁人不起”她正是善以典故,代字传情达意,高雅而含蓄。而且她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能以俗为雅,铺成极其工巧细腻的画面。委婉深细而又意境高远。读来明白如话,看似寻常其实颇具功力。还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来捕捉心中的感受。倾入笔端,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文学史上散发着不朽光彩。

在《一剪梅》中写她的相思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果不是对爱情大胆热烈的追求,怎会写出如此“颇尽离别之意”的词来呢?在她的词中,有的是对丈夫真挚、专一的爱情,绝无封建文人那种矫揉造作的情调。

让我感受到一代女词人因国破、家亡而带来的生活变迁、层层烦恼。透过字里行间,看到的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弱女子追求幸福、追求爱情的过程,从中也见证了历史车轮的印辙。李清照的一生打上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尽管其家世显赫、身份特殊,但也避免不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

李清照在中国词坛有着重要的地位。她的诗词感情真挚细腻。而且关注国家的安危,从这一方面来看。她和一些男性作家站在了同一基点上。她不愧是中国古代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

一剪梅读后感300字篇九

李清照的一剪梅写得情景交融,忧伤但唯美。学习过程中,学生领悟到什么?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一剪梅李清照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流浪茫茫尘世中,多了一分喧闹,少了一分宁静,淡泊了心中那抹绚丽,黯然了。灰蒙蒙的天,再也描绘不出任何色彩,春时已过,梦里多愁。心绪,总在眉头轻蹙,缠绕着百年不醒的梦。前世今生,难以言恨,难以言伤。滴落一世的泪,断痕不断伤,留不住的永恒,放不下的忧伤。永远到底有多远,现实,真的很善变。

花飞花落,残梦易破,望不穿秋水,隔不断思念,生生死死,不过红尘一瞬。尘土相依,风起云扬,终躲不开尘归尘,土归土,三世情缘,也逃不离背叛。风吹云散,洒落一地的雨,是一世清泪,无声的滴落,随梦远逝。飘到寻也寻不到的方向。

寒风乍起,凉透了心中仅存的那丝温暖,昨日忧,今日愁。滑落了唇边湿湿的冰泪,记忆开始了残酷的折磨。躲在窗内看月光,仰望白色寒光,似一道利剑把心刺穿。月亮失去了一半,也失去了往日的温和,变得无情了。

一场云梦一场空,一丝花落红尘中,终是梦,终成空,没有永远的永远,只有从前的从前,弹指红颜,易逝易远,轻抚一曲心弦音,淡远往日清影旧梦情。谁也终不是谁的永远,谁也终不是谁的依恋,花自飘零,飘远轻轻愁,零落淡淡忧。水自流,流走往日情,流走昨日伤。

生生死死,缘聚缘散,只不过红尘梦一场,来世一碗孟婆汤,奈河桥上莫回头,今生无怨,来世无忧......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

宋词。

选》)。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

诗词。

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何况《琅嬛记》本是伪书,所引《外传》更不知为何书,是不足为据的。当然,更重要的是应就词句本身来寻绎它的内容、推断它的写作背景。从上阕开头三句看,决不像柳永《雨霖铃》词所写的“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那样一个分别时的场面,而是写词人已与赵明诚分离,在孤独中感物伤秋、泛舟遣怀的情状。次句中的“罗裳”,固明指妇女服装;第三句中的“独上”,也只能是词人自述。至于以下各句,更非“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而是实写别后的眼前景、心中事。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殊《诉衷情》),“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以及“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玉楼明月长相忆”(温庭筠《菩萨蛮》),“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冯延巳《三台令》),其所抒写的情景,极其相似。如果联系这首词的起句,还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题作《写情》的七绝:“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词与诗都写了竹席,写了月光,写了西楼,同样表达了刻骨的相思,对照之下,更觉非常相似。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时有写两地相思的句子,如罗邺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韩偓的《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这两句词可能即自这些诗句化出,而一经熔铸、裁剪为两个句式整齐、词意鲜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而明人俞彦《长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两句,又是善于盗用李清照的词句。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认为范句虽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平实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特别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李清照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dian)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读后感300字篇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描写的一首抒发离情别绪的词,上半阕主要是写词人在一天之内所做的事情。所触之情,所生之情,都寄予了对丈夫的思念和信赖的真挚感情。下半阙主要是丈夫离去之后所抒发的相思和别愁。

李清照这样婉约的女子,应是出现在戴望舒笔下哀怨又彷徨的雨巷。微凉的空气,斜扫的细雨给小巷抹上了一丝梦痕。蝉翼般轻盈的罗裳被风吹得微微摇晃。她就这样安静地走过雨巷,结着对远方丈夫的思念,对甜美往事的留恋……于是,她低吟道,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这样细腻的女子,应该是出现在雾气朦胧的西子湖畔。凋谢了的落花随着忧伤的流水流向了远方。昔日的娇颜已不复,祭奠的只有泛黄的记忆。她独倚木制的长廊,凝望着远方,哀愁的,孤寂的。远处传来凄凉的萧声,丝丝缕缕,沁入骨髓。一切越发萧瑟……于是,她低吟道,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这样多愁的女子,也应该是出现在长亭送别的枫林中。片片枫叶,殷殷如血。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她蹲下身拾起一片被瑟瑟秋风吹落的叶子。火红的,似她心中无法抹去的相思与无奈。是的,她无奈。无奈,只好黄花伴西风独酌;无奈,只好独抱浓愁夜无眠;无奈,只好花容憔悴更凋零……于是,她低吟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念完这首词后,闭上眼,我也陷入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中。我已经远离父母,独自生活了了,也整整7年没有和父母一同过春节了,每当除夕之夜,鞭炮响起的时候,我都会站在窗前,遥望远方,想像远在家乡的父母是否和我一样也正思念着他们的女儿。此时,我所能做的唯有给爸爸、妈妈打上一个电话,用声音传递我的想念。我怕丈夫、孩子看到我流下的眼泪,给他们原本快乐的节日抹上一丝伤感,便躲到角落里以最快的速度说完祝福的话,就匆匆挂上电话,我不希望母亲听到我哽咽的声音,更不希望勾起家人更多的泪水。我多么羡慕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呀!有父母的疼爱、关心;我多么羡慕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父母呀!有子女的体贴、撒娇。而我,只能做一个旁观者,去欣赏别人那份浓浓的亲情。

此时,我的眼前出现了小时候和父母一同过年的情景。因为家在农村,一年里也很难吃上一次肉,买上一件新衣服,所以就特别盼望春节快快到来。只有过年的时候,家里才会买上几斤肉,改善一下伙食,手巧的妈妈才会给我们姐妹俩每人缝制一身漂亮的新衣服,把我们打扮的漂漂亮亮的。所以,一进腊月,我就开始掰着手指头数:离过年还有20天、10天……当看到妈妈开始忙着蒸馒头时,我知道,年来了!一到这时候,让我们望眼欲穿的是:怎么还不炖肉啊?因为,每每那时,妈妈便会用筷子夹起一块最小的炖好的肉,来喂我们这两只小谗猫。我通常会偷看妈妈把炖好的肉藏在哪,然后偷偷地再去吃一块儿、两块儿……那种香香的味道好象现在还能咀嚼的到。另一件让我高兴的事情是:大年三十,我会收到爸爸、妈妈给的压岁钱,虽然只有少少的5元,但是我一样会把它视为珍宝,不舍得花一分。如今,我已经长大并远离父母,再也没有机会偷尝妈妈炖得肉、得到父母的压岁钱了,但我会将这份亲情永远地藏在心中,待到我头发花白时,再把它讲给我的孩子听。

一剪梅读后感300字篇十一

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李清照写给新婚未久即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急切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词的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红藕”,即粉红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表面上写出荷花残,竹席凉这些寻常事情,实质上暗含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人去席冷”之意境。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赞美此句“有吞梅嚼雪,不失人间烟火气象”。“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写其白天泛舟水上之事:词人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轻解”与“独上”,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轻”,写手脚动作的轻捷灵敏,表现出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少妇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上。“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点明了下阕“愁”字的症结。“独上兰舟”,正是她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昔日也许双双泛舟,而今独自击楫,恩爱情深、朝夕相伴的的丈夫久盼不归,怎不教她愁情满怀。“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突然自现的外在表现。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月满西楼”写月夜思妇凭栏望眺。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盼望音讯的她仰头叹望,竟产生了雁足回书的遐想。难怪她不顾夜露浸凉,呆呆伫立凝视,直到月满西楼而不知觉。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言眼前的落花流水可不管你的心情如何,自是飘零东流。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当然,它所喻的人世的一切诸如离别,均给人以无可奈何之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有情人的心灵感应,相互爱慕,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二人心心相印、情笃爱深,相思却又不能相见的无奈思绪流诸笔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充满字里行间,感人至深。这和李煜《乌夜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境,成为千古绝唱。

一剪梅读后感300字篇十二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描写的一首抒发离情别绪的词,上半阕主要是写词人在一天之内所做的事情。所触之情,所生之情,都寄予了对丈夫的思念和信赖的真挚感情。下半阙主要是丈夫离去之后所抒发的相思和别愁。

李清照这样婉约的女子,应是出现在戴望舒笔下哀怨又彷徨的雨巷。微凉的空气,斜扫的细雨给小巷抹上了一丝梦痕。蝉翼般轻盈的罗裳被风吹得微微摇晃。她就这样安静地走过雨巷,结着对远方丈夫的思念,对甜美往事的留恋……于是,她低吟道,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这样细腻的女子,应该是出现在雾气朦胧的西子湖畔。凋谢了的落花随着忧伤的流水流向了远方。昔日的娇颜已不复,祭奠的只有泛黄的记忆。她独倚木制的长廊,凝望着远方,哀愁的,孤寂的。远处传来凄凉的萧声,丝丝缕缕,沁入骨髓。一切越发萧瑟。于是,她低吟道,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这样多愁的女子,也应该是出现在长亭送别的枫林中。片片枫叶,殷殷如血。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她蹲下身拾起一片被瑟瑟秋风吹落的叶子。火红的,似她心中无法抹去的相思与无奈。是的,她无奈。无奈,只好黄花伴西风独酌;无奈,只好独抱浓愁夜无眠;无奈,只好花容憔悴更凋零。于是,她低吟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念完这首词后,闭上眼,我也陷入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中。我已经远离父母,独自生活了17年了,也整整7年没有和父母一同过春节了,每当除夕之夜,鞭炮响起的时候,我都会站在窗前,遥望远方,想像远在家乡的父母是否和我一样也正思念着他们的女儿。此时,我所能做的唯有给爸爸、妈妈打上一个电话,用声音传递我的想念。我怕丈夫、孩子看到我流下的眼泪,给他们原本快乐的节日抹上一丝伤感,便躲到角落里以最快的速度说完祝福的话,就匆匆挂上电话,我不希望母亲听到我哽咽的声音,更不希望勾起家人更多的泪水。我多么羡慕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呀!有父母的疼爱、关心;我多么羡慕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父母呀!有子女的体贴、撒娇。而我,只能做一个旁观者,去欣赏别人那份浓浓的亲情。

一剪梅读后感300字篇十三

李清照风韵脱俗的`东方女性美。具有张扬的个性、心系国家的忧虑之情。无不能感染着当代思想和感情跳跃浮动的我们。

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出生在“家家泉水,户户垂扬”的齐鲁文化发源地名城济南,文化气氛相当浓厚。父亲---李格非是思想开明的名士。母亲----王拱辰的孙女,善于作文,有很高的文学素养。

她具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李清照运用浅淡自然的语言创造出清新自然、音韵流转、声调和谐的千古名篇,正是“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坦率的胸怀,不羁的思想性格使李清照敢于直言不讳,无所顾忌地写出一些封建社会妇女不敢启齿的率真词章。作为女性,爱情追求是李清照艺术创作的直接动力。李清照在词中通过爱情这一主题执著地描绘一种独立的人格。

我国古代诗史上杰出的诗人很多,而女诗人却屈指可数。李清照之所以成为以为成就突出的女词人,无视封建传统礼教便是其中重要原因。作为一名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没有把自己完全封闭在闺房之内,而是走向大缉丹光柑叱纺癸尸含建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美,玩赏风景,饮酒惜花,逞露才华,写诗作词。像男子一样抒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例如:《如梦令》以优美的韵调,写她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显示青睿的活力,揭示她热爱生活、珍惜青春的内心世界,表现出爽朗的性格。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念奴娇》一词中,应运而生的日常口语就很多:“种种恼人天气”、“不许愁人不起”她正是善以典故,代字传情达意,高雅而含蓄。而且李清照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能以俗为雅,铺成极其工巧细腻的画面。委婉深细而又意境高远。读来明白如话,看似寻常其实颇具功力。还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来捕捉心中的感受。倾入笔端,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文学史上散发着不朽光彩。

在《一剪梅》中写李清照的相思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果不是对爱情大胆热烈的追求,怎会写出如此“颇尽离别之意”的词来呢?在李清照的词中,有的是对丈夫真挚、专一的爱情,绝无封建文人那种矫揉造作的情调。

让我感受到一代女词人因国破、家亡而带来的生活变迁、层层烦恼。透过字里行间,看到的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弱女子追求幸福、追求爱情的过程,从中也见证了历史车轮的印辙。李清照的一生打上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尽管其家世显赫、身份特殊,但也避免不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

文档为doc格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