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历史人物赵云的故事200字(精选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9:11:42 页码:12
历史人物赵云的故事200字(精选9篇)
2023-11-12 09:11:42    小编:zdfb

拓宽自己的眼界,增加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总结中的重点信息应该如何突出,以便于读者理解?这里有一些写作范文和经典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历史人物赵云的故事200字篇一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侯纷争,各据一地。

当时的一位代表人物刘备虎居荆州,养精蓄锐,后来听了军师庞统的话挥师西川。

一年以后就把西川攻下了,心里非常高兴。

这天,刘备上殿,将手下所有文官武将全部升官封赏,君臣一片欢喜。可是觉得这些赏赐还不足以表达众将的功劳,于是就说:“孤欲把城中有名的大宅分赏给尔众将,尔等以为如何?”

众谋士、武将都觉得这个赏赐很合理,齐声答到:“谢主公赏赐!”

刘备看到众人都同意,就准备拟令,这时候突然有一位武将出殿对刘备说道:“末将以为不可,还请主公收回诚命!”

刘备定眼一看,原来是虎威将军赵云,便问:“子龙有什么见解,不妨说出来。”

赵云便说:“益州人民屡遭战火,主公刚得到西川,民心还没有稳定,今当把民宅归还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民心方服,不可夺掉他们的财产以为私赏,还请主公明察!”

刘备听到赵云的话以后,非常高兴,说:“子龙不但一身是胆,而且还能够体谅百姓的困难。孤错了,好,现在就把民宅归还给百姓。”

人生哲理:当权者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不可以因为为老百姓做了点事情,就要拿老百姓的东西作为赏赐。为百姓做贡献,那是当权者应该做的。

历史人物赵云的故事200字篇二

一直以来,民间总把赵云称为常胜将军,虽说不被治学者所认同,但老百姓的这种质朴情感却不无道理,毕竟小说的影响力要远大于正史。

赵云为什么会常胜根据《三国演义》的叙述来看,赵云单独带兵的机会极少,仅有的几次败仗,也无法算到他的头上,如夷陵之败,他未参加,街亭之败,诸葛亮是统帅,马谡才是原罪者。而但凡赵云参加的战斗,哪怕战局处于劣势,他亦能临危不乱,独自断后,收拾残局,斩将杀敌,表现不俗,难怪常胜将军之名深入人心。

要分析赵云的常胜之道,愚以为得从“截江夺阿斗”这个桥段着眼,以管窥豹,结合前人述评,或能找出一二干货。

见机快,处置迅速

小说第61回,由于刘备入川的消息被东吴君臣侦知,顾雍进言乘机收复荆襄,遭遇吴国太的强烈反对而作罢。张昭于是退而求其次,设计了一个骗局,派周善为使,以国太病重为由,骗孙夫人携阿斗回吴,作为换回荆州的人质。赵云“截江夺阿斗”的桥段正是在此背景下发生的。

按说孙夫人回娘家,不算啥大事,但是阿斗的去留问题,就值得计较了。旧体制是家天下,刘备为主公,他不在,那么阿斗就是小主公,诸葛亮以下都得听他的,因为阿斗幼小,所以一切事务均由诸葛亮做主。比如孙夫人的第一反应也是“须使人知会军师,方可以行”。偏偏诸葛亮此时在外巡察,不在军中。

事情万分紧急,赵云来不及找张飞商量,只能独自决策了。若是换了一般将领,肯定是先请示汇报,找不到领导的话,起码也得找几位同事商量商量再说,但如此一来,恐怕黄花菜都凉了。刘备曾赞扬赵云“一身都是胆儿”。但常胜之道,凭胆气是没用的,张飞胆儿小吗?守下邳还不是一样败于吕布。可见临危决断才是致胜的根本。作为负责一方的领导,决断力是必须的素质。

面对突发事件,能否迅速的做出分析、判断及处理,能否有勇气去承担决断后的结果,是成败的关键。这方面,赵云绝对是个榜样。无论是长坂坡的七进七出,还是街亭之败后的“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无不体现出他超强的决断力和敢于担当的`勇气。

巧周旋,有理有节

四五骑对五百人,实力如此悬殊,胜败难料,但赵云还是追去了,因为他有另一个素质,那就是善于周旋,讲道理,重分寸。

小说这样写道:赵云入舱中,见夫人抱阿斗于怀中,喝赵云曰:“何故无礼!”云插剑声喏曰:“主母欲何往?何故不令军师知会?”夫人曰:“我母亲病在危笃,无暇报知。”云曰:“主母探病,何故带小主人去?”夫人曰:“阿斗是吾子,留在荆州,无人看觑。”云曰:“主母差矣。主人一生,只有这点骨血,小将在当阳长坂坡百万军中救出,今日夫人却欲抱将去,是何道理?”夫人怒曰:“量汝只是帐下一武夫,安敢管我家事!”云曰:“夫人要去便去,只留下小主人。”夫人喝曰:“汝半路辄入船中,必有反意!”云曰:“若不留下小主人,纵然万死,亦不敢放夫人去。”

这是一位“掌内事”的官员与领导家属的言辞交锋,读来煞是有趣。面对孙夫人蛮不讲理的呵斥,赵云不卑不亢,并不正面回答,而是通过巧妙的一步步的反问,将孙夫人带入无理的尴尬境地,如不让诸葛亮知道,是违制,带刘备唯一骨血走,是夺情,等等,理由相当充分。当孙夫人诬其谋反时,他也充耳不闻,不反驳,不争辩,只求达到目的,堪谓有理有节。

周旋,是决胜的过程,善于周旋,则是权谋的制高点了。

所谓“气势勿倚尽,留些厚道;锋芒勿露尽,留些深敛”。显然,赵云所考虑的是,倘若孙夫人将来回到刘备身边,毕竟还要相处的,那么,此时的周旋就显得尤为必要,既不完全得罪,又不能让自己失职,取中正是留余地。

兵家吴起曾说:“不和与战,不可以决胜。”这个“和”字,是指上下和顺、知己知彼、诸事准备充分之意,亦可引申出巧妙周旋的意思。

领导干部遇事不思考,不积极疏解民怨,没有耐心与民众化解矛盾,那么,想志在必克,恐怕是徒劳的。冲冠一怒,雄心期决胜,而忽略周旋的过程,不失败才怪,又怎能做常胜将军?!

不放弃,坚持到底

“欲要傍岸,又无帮手;欲要行凶,又恐碍于道理,进退不得。夫人喝侍婢夺阿斗,赵云一手抱定阿斗,一手仗剑,人不敢近。周善在后梢挟住舵,只顾放船下水。风顺水急,望中流而去。赵云孤掌难鸣,只护得阿斗,安能移舟傍岸。”实际上出现这种局面,他事前并非没有料到,而是没有时间准备而已。

在水上不比岸上,杀人行凶不行,船又不能靠岸,可可不是万事皆休?但赵云没有放弃。我们说,坚持是一种态度,一种毅力,更是一种胸襟。中途放弃,才是真正的万事皆休。

想想之前的七进七出救阿斗,想想夷陵之战前他对刘备的苦苦劝谏,想想与曹操争夺汉中期间的沔阳斗智,赵云的这种永不放弃的可贵精神,是可以写就一本书的。没有了这种精神,哪来的常胜将军赵子龙?也正是因为赵云的坚持,事态终于出现了转机,救星来了。

正在危急,忽见下流头港内一字儿使出十余只船来,船上磨旗擂鼓。赵云自思:“今番中了东吴之计!”只见当头船上一员大将,手执长矛,高声大叫:“嫂嫂留下侄儿去!”原来张飞巡哨,听得这个消息,急来油江夹口,正撞着吴船,急忙截住。当下张飞提剑跳上吴船。周善见张飞上船,提刀来迎,被张飞手起一剑砍倒,提头掷于孙夫人前。夫人大惊曰:“叔叔何故无礼?”张飞曰:“嫂嫂不以俺哥哥为重,私自归家,这便无礼!”夫人曰:“吾母病重,甚是危急,若等你哥哥回报,须误了我事。若你不放我回去,我情愿投江而死!”

张飞可没有赵云那样懂得权衡,该杀人杀人,该无礼无礼,莽张飞可不是白叫的。从张飞的及时出现,也颇能说明赵云的临济决断、巧妙周旋与不懈的坚持,都是有依据的,那就是张飞绝不会不知晓,知晓后绝不会不管不顾,有这个强援做后盾,“截江夺阿斗”的成功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就决断力而言,张飞确乎不如赵云。小说随后写道:张飞与赵云商议:“若逼死夫人,非为臣下之道。只护着阿斗过船去罢。”乃谓夫人曰:“俺哥哥大汉皇叔,也不辱没嫂嫂。今日相别,若思哥哥恩义,早早回来。”说罢,抱了阿斗,自与赵云回船,放孙夫人五只船去了。

你看,他作为“三叔”,遇到这种家务事,还需跟赵云商量,足见在张飞日常的意识里,赵云的见地是高于他的。

对于赵云的常胜之道,姜维的评说可谓中肯,他说赵云“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怎么理解呢?“执事有班”是指严守法度,不逾越职司范围,看似死板教条,其实不然。领导人的所作所为,若失去了法律与制度的底线,那么,任何决断、处置或坚持,都是无效的,非法的,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而“柔贤慈惠”就是执行力的范畴了,示人以仁义道德、气度胸怀也好,示人以忍辱负重、顾念大局也罢,只要人民群众满意,就当得起一个“顺”字。

唐代贺朝《从军行》有一句“骑射先鸣推任侠,龙韬决胜伫时英”,他将“龙韬”作为决胜的先决条件,乃真知灼见也。试问,刘备若不是以仁义这个“龙韬”混世,焉能成一代帝业?同样的道理,赵云若不是具有上述三种素质,焉能成常胜将军之美名?朱黼在《三国六朝五代纪年总辨》里论赵云:“可谓深切著明,知天下大体矣。”诚哉斯言。

历史人物赵云的故事200字篇三

生于乱世,本就是一种幸福和一份痛苦,纷乱的世事为你搭建了绚丽的舞台,但同时也让你失去了那份祥和,淡定。

是的,三国,中国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一段,多少英雄豪杰在三国乱世中展现了自己的身影。在无数的文臣武将中,唯有你,令我钦服。

忘不了,磐河桥畔你独战文丑的英气。

忘不了,长坂坡上你单骑救主的胆气。

忘不了,汉水营前你一骑当千的霸气。

忘不了,祁山阵前你力斩五将的豪气。

怎能忘记成都宫殿上你力谏安民,拒接田宅的爱民之言?

怎能忘记伐魏点将台你年逾廉颇,勇取先锋的虎将之威?

“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

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

每次读起这首诗,我的眼前总浮现你在长坂坡上那件被鲜血染红的战袍和你在汉水营前那柄“若舞梨花”的银枪。赵云将军,你的身影是那样鲜活,历经千年风雨,你的光芒丝毫没有黯淡。

你在我的视线中第一次登场,是在北平太守公孙瓒被文丑追击时挺身而出,站退了号称“河北四庭柱”的文丑。但在我看来,你不过是一时侥幸罢了。直到公孙瓒自焚易京楼,我以为你会昙花一现,在《三国》里就此绝笔。

可是,很快你又现身卧牛山,投入刘备帐下。随着刘备的东奔西走而来回奔波,历经无数风雨。刘备在刘表的要求下接管了新野,而曹操的大举南侵,刘表病逝,刘琮投降又使刘备放弃新野,携民渡江,而你也随之来到了你的舞台—长坂坡。

当八十三万曹兵屠杀着百姓,而刘禅下落不明,刘备生死未卜之时,你没有抛下他们,单骑冲入敌阵,斩将夺旗,在曹军深处寻得幼主。你将幼主抱在怀中,披上铠甲,枪起处,曹军兵将纷纷倒下。银枪飞舞,血花飞溅,纵横敌军,所向披靡。令曹操惊叹:“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你斩杀曹营名将五十二员,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此战让你名扬天下。

后来,孙刘联军于赤壁大败曹操,刘备平定南荆四郡,你受命攻取桂阳。桂阳太守赵范余以其嫂嫁于你,而你断然拒绝,识破赵范包藏祸心,占领桂阳。当刘备问起,你慷慨言之:“大丈夫何患无妻!”令众人倾服。

刘备入川后,与曹操争夺汉中,而你又一次立下不朽功勋。当曹军大将徐晃,张颌困住黄忠时,长坂坡之战,再次上演。只见“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张颌、徐晃心惊胆战,不敢迎敌。你单骑救了黄忠,而曹兵为之胆寒。收兵回营,你大开营门,单骑立于营前,喝曰:“休闭寨门!汝岂不知吾昔在当阳长坂时,单枪匹马,觑曹兵八十三万如草芥!今有军有将,又何惧哉!”蜀兵因你士气倍增,斗志昂扬,占汉水以寡胜众。刘备欣然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自此,虎威将军赵云之名天下皆闻。

关羽失荆州,陆逊火烧连营,此后刘备白帝托孤,遂有孔明平定南夷,当首出祁山之时,你虽已年逾廉颇,仍自告奋勇,挂印先锋,与邓芝出兵祁山。众人皆以为你难有所为时,那精湛的武艺令人哑然。你力斩素有“万夫不当之勇”的韩德父子五人,虎威将军赵云之名再次让曹军不战而溃。

但,风折苍松子已逝,雪满常山龙不归。历史终将老去,而你的英魂将永远屹立在那个乱世,闪耀在历史的天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皆述,三国赵云无双。

赵云还在,三国未老!

历史人物赵云的故事200字篇四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是三国时期刘备属下一位著名将领,以在当阳长坂坡救阿斗的忠勇行为而扬名,刘备称他“一身都是胆”。历任翊军将军、中护军、征南将军等职,封永昌亭侯。

他九岁的时候,有一个拜师学艺的故事。

赵云自幼丧父,家中贫寒,无以生计,全靠母亲纺纱织布维持生活。父亲去世前,赵云也读过书,学过字,但他最喜欢的还是舞枪弄棒。每当艺人来到村中表演,他便去看,看会几招,回家就练。每每听说哪个村中有会武术的,他便登门求教,然后自己苦练。久而久之,到他十岁左右的时候,虽然不懂系统的武术套路,但也掌握了不少武功招数。

有一天,他正在门口练习,忽有一位童颜鹤发的老道路过这里,被他那刻苦练武的精神所感动,便停下观看,看到好处,也不由得拍手叫起好来。

这一叫好,赵云便停了下来,他认为老人是个内行,便上前施礼问道:“道长,您会武功吗?如会,就请您教我两招吧!”

老道长见赵云对学武功如饥似渴,便笑着对他道:“孩子,很抱歉,我不会武功。不过,我却认识一位武林高手,你若经他指点,保准能学到天下第一流的武功!”

赵云一听大喜,急问道:“请问道长,这位高人现在何处?我一定前往拜师求教。”

老人说:“离这里很远,你这么小的年龄,怎么能去得了?”

赵云说:“不怕,再远也不怕。我一个月走不到,就走两个月,两个月走不到,就走三个月,直至一年,甚至两年,一直走到为止。”

老人见他决心如此之大,就对他说:“那好,我告诉你,此人就是太行山玄武洞的玄真道长,你就去拜他为师吧!”

赵云听后,立即回到家中告诉了母亲。母亲因他年龄尚小,开始不同意他去。后见他主意已定,再三央求,也就不再阻拦,给他做了些干粮,还让他带上盘缠,便送他上路了。

一路上,赵云风餐露宿,饥了啃干粮,渴了喝泉水,困了睡在破庙里、小路边。鞋子磨破了,脚上起了很多血泡,走路一拐一拐的,他不叫苦,不喊累。不久,干粮吃光了,盘缠花完了,他便沿途乞讨,继续前行。就这样,经过千辛万苦,赵云一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来到了太行山玄武洞。

可是,当他来到玄武洞后,只见洞门大开,却不见人影,急得他高声喊道:“玄真道长,您在哪里?赵云求您收做徒弟来了!”但是,回答他的,只有山间回响。赵云此时又饿又累,加之连日奔波,又见没人应声,便在洞门口蹲了下来,准备休息一会儿再说。不料,他这一蹲,竟蹲在山洞门口睡着了。

赵云也不知睡了多长时间,当他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洞中的一个床上了。他忽然发现,在他身旁坐着一位道长,正是在自家门口遇到的那位老人,不由得惊喜万分,赶紧下床跪倒在地说:“道长,就请您收我为徒吧!”

玄真道长说:“孩子,你经过千难万险,来到这里,我一定会教你武功的。不过,你先休息几天再说吧!”

赵云着急地说:“师傅,我不累,您现在就教我吧!”

道长见赵云学武心切,不忍再拒绝,便答应了他。

从此,赵云在玄真道长的精心教导下,勤学苦练,从不懈怠。两年后,他终于练就了一身武艺,后来投靠刘备,成了三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战将。

历史人物赵云的故事200字篇五

说到《三国演义》这本书,大家首先想到的代表人物就该是诸葛亮,刘备,曹操这等人了。前者多是与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等褒义词一同出现,后二者则常被吐槽刘备较虚伪,曹操较奸诈,常是有褒必有贬,相比之下,赵云此人简直是太不显眼了。

高风亮节,有勇有谋,忠心耿耿,这是后人对他的评价。较之诸葛亮,他少了一分神,多了一分实。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微风凛凛其出场虽未有记忆中的那些白衣锦袍、白马银枪,也不是姿容秀美、丰神朗逸,却也仪表不凡。

那么,赵云的高风亮节体现在何处呢?长坂坡下,曹操以重金拉拢,许以高官厚禄,其丝毫未曾动摇;巴蜀初定,刘备为稳定军心欲分封诸将田宅高官,其以霍去病匈奴未灭,无用家为谏言,劝刘备将土地分发给百姓;面对同乡兄弟以寡嫂拉拢,他未垂涎其美色,而是将礼节放在首位一口回绝,刘备听了不免夸子龙乃真丈夫也此皆可看出其光明磊落,不慕名利。

赵云的有勇有谋无时无刻不在书中体现,尤其是他的勇。见夫人已死,恐曹军盗尸,便将土墙推倒,掩盖枯井。掩讫,解开了勒甲绦,放下掩心镜,将阿斗保护在怀,绰枪上马,此乃其为救主上忠心之勇,难怪刘备无由抚慰忠臣义,故把亲儿掷马前。

云救出黄忠,且战且走;所到之处,无人敢阻,此乃其对同袍之情深,念义之勇。连曹操也不禁叹曰:昔日当阳长坂英雄尚在!

否则后人又怎会夸赵云:鬼哭与神号,天惊并地惨。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

赵云的有谋书中虽未明言,可却能从一些细枝末节中发觉。刘备称帝,封其为翊将军,这与其他虎将官职相当,性质却不同。此官职实为管理内务,相当于管理帝王的后宫。这与他武将的身份相差甚远,简直就是风马牛不相及,人们大多认为这是他不受重视的证明,实则相反,刘备恰似一个伯乐,看中了赵云这匹千里马,他明白赵云的才智,并且绝对信任他,才将后方交给了赵云来管理。

赵云的忠心耿耿,在曹操的拉拢,二救阿斗,尽力辅佐刘备等情节中都可发觉。而他能显示才能,名垂青史的根本原因,是刘备的知遇之恩。因此,他为国鞠躬尽瘁,战死沙场。

赵云此人,就是重情重义,且光明磊落存在。三国中很多人对他有着高评价,就连与他敌对的曹操也评价其真虎将也,吾生当致之,刘备评价其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姜维也在其死后评价云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天下,尊奉法度!功效可书,当杨之役,义贯金石。忠以卫上,君念其赏;礼以厚下,臣忘其死。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历史人物赵云的故事200字篇六

赵云是一个美轮美奂的、美不胜收的人物。他武艺超群又足智多谋;风格高雅又关系和谐;气节纯粹又品德高尚。几乎被罗贯中塑造成了一个高、大、全式的完美人物。

有道是胜败乃兵家常事,但赵云则是战无不胜,战功卓越。唯一的败绩是出谷时因为寡不敌众,而那又是诸葛亮的战略安排,暗度陈仓地让赵云去当靶子。赵云深得领导信任,把急、难、重的任务给他。赵云义气千秋;赵云对自己要求严格。

问题在哪?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的意思是:水太清,鱼则无法生存;人太聪明,朋友会越来越少。

赵云一生人际关系很好,没有一个对立面。但在一定程度上说,他一生也没有一个可以促膝唠叨心里话的知己,所以跟这样的人讲心里话、交知己,谁心里都没有底。

历史人物赵云的故事200字篇七

起初投于袁绍,但因无法赞同袁绍的所作所为而离开了。后受人推举,跟随公孙瓒。机缘巧合与刘备相识,最后加入刘备阵营。

赵云曾经单枪匹马救出了刘备之子刘禅,称之为单骑救主。在一次与曹军的战役中,赵云和刘备失散,在混战之中,又丢失了刘备之子。赵云在长坂坡上一边打斗一边寻找,终于找到了糜夫人和刘禅。赵云下马,请糜夫人和刘禅上马,自己护其二人杀出重围。糜夫人不答应,在推脱之时,敌军即将包围过来,紧要关头,糜夫人放下儿子,只身跳入了的一旁枯井。赵云抱起刘禅,护在怀中,前后杀了有五十余名曹军,最终突出重围。

赵云也曾被赞誉为“一身是胆”。在一次魏蜀国争夺汉中时,曹操率领四十万大军对战刘备,诸葛亮派遣了黄忠和赵云一同去应战。由于曹军早有准备,黄忠腹背受敌被围困,赵云率兵将其救出。而后因赵云寡不敌众,不得不退回营中。众人皆劝说赵云应当闭门防守为主,而赵云却反其道而行之,打开了营门,收起军旗,埋伏了部分士兵,独自站在营门外。待曹军赶到之后,天已经快黑,看到蜀军门口只有赵云一人,营内也无其他动静,怕有埋伏,便决定退兵。不料赵云率兵追了上去,因为天黑难辨,曹军无法确定有多少敌军,吓得狼狈不堪,最终曹军溃不成军,赵云反败为胜。

赵子龙一生英勇善战,像此战例众多,战功无数,被赞为儒军。

诸葛亮为什么不重用赵云

赵云,字子龙,常山人。早期追随公孙瓒,后投于刘备,长达近三十年。赵云与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一同被称为五虎上将。

在三国众多战役之中,诸葛亮用赵云的次数多于关羽和张飞。诸葛亮看中赵云的超群武艺,带他去了拜风台;因为赵云为人谨慎,诸葛亮选了他陪同刘备去东吴;因为赵云有较强的原则性,诸葛亮也是让赵云从孙夫人处夺回刘禅。

因为赵云听从安排,不计得失,又有超群的武艺,所以诸葛亮爱用赵云。但是毕竟众人都是奉刘备为主,效忠于刘备。虽然刘备诸事都会听取诸葛亮的建议,在刘备面前,诸葛亮却也未提携赵云,赵云也从不在官位上抱怨。而当庞统埋怨官位之时,诸葛亮立马反映给刘备,将其升官。可惜了赵云在众多战役中总是圆满完成任务,一生忠诚,却没有机会大展宏图独当一面。

蜀国人才极其匮乏,当时只有关羽和赵云两名将才可选用,尽管关羽目空一切的性子,因为关羽在刘备心中的地位,为了在蜀国稳固地位,诸葛亮还是将荆州托于关羽,后因关羽对孙权的羞辱,惹来杀身之祸。荆州之失也是诸葛亮在用人上的错误。

在之后的街亭之失中,黄权投降于曹操,也是不得已之举,刘备都体恤了他的难处,而诸葛亮却在极度匮乏人才的刘备集团下,为了体现军纪严明,杀了刘封和马谡。

诸葛亮虽然极具洞察力和外交能力,但是为人谨慎,不信任和重用人才,用人方面实在局限。

赵云性格

赵云的性格,第一是非常忠厚守信、重感情、讲义气,就是这一种性格,使他结交了许多英俊豪杰的人。二是胆识过人,有勇有谋,这种性格使赵云骁勇善战,成了统帅三军的将领。三是虚怀若谷,宽厚大度,这一性格体现了赵云性情温和,很善良和慈悲,处事非常稳重,考虑周全,善解人意,从赵云这种种性格来看,在三国蜀汉时期觉得是一个英雄人物,也算的上是一位民族英雄。

在三国蜀汉时期,赵云曾经单枪匹马的闯入乱军中,解救刘备,这体现到了,赵云十分的讲义气,英勇无惧,十分的勇敢。怪不得刘备会评价赵云,浑身都是胆。可是赵云在跟随刘备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刘备的重用,刘备最重视的就是关羽和张飞了,在刘备封为汉中王的时候,他并没有给赵云封多大的官爵,而是封他为左偏将军。可是赵云却没有说什么,依旧跟随着刘备。这可以看出,赵云的性格很宽宏大量,也很善解人意,在多次单枪匹马解救刘备的时候,却没有得到重视,换做别人可能早就背叛了。赵云60多岁的时候依旧征战沙场,可见赵云是多么的忠厚。

因此我们对赵云的好感一直不断的增加,我们喜欢的就是赵云他的性格。不仅是赵云,我们也一样,一个人的性格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好坏和前途。所以性格能决定我们的一生,哪怕是碌碌无为,但是做到自己问心无愧就可以了。

历史人物赵云的故事200字篇八

赵云是三国时的一位将军,是刘备最相信的人,被派去镇守江州。

赵云来江州后,有一天到临江门附近游耍。走到江边,就听到有人在喊救命,原来有人跳水啦。赵云看到大家光是喊,喊的又都是些女人家,喊天吼地的,光是喊没有哪个敢下水,周围一个男人都没得。他一看到啊,就把外面的衣裳一脱,跳下水去。他还会两手,一下去就把那个人拉起来啦。

被救的那个人叫黑子,赵云把他拉起来后,弄在临江门这边,把他倒放起,把水倒干。有的人问死了没有,有的人又问得不得活。赵云哪,亲自把他一阵整,这个人就活转来了。赵云就问在场的人:“这个人为啥子要跳水?”

侧边看热闹的人就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跳水的这个人哪,是他想不通呗!”

“赵云将军把他老子打死了,他去告官哪,处处都是官官相卫,案子告不准,他想不通才跳水的格!”

恁个一说啊,弄得赵云莫名其妙的。心想:我住重庆以来,没有出手打过哪一个呀?未必然是我手下的那些士兵干的?他当场就跟那些人说:“我就是赵云,这个案子我来承担,由我来查办!”

当场的人听赵云恁个一说,那还有啥话可说嘛,就看他这个案子啷个查法,看他究竟啷个办。

等黑子苏醒转来,心头清亮啦,一问呀,他老汉硬是被赵云那个马夫赵彪打死的。啷个打死的喃?原来这个赵彪是个不务正业的人,赵云把他带到江州来的,他就依仗赵云的势力,专干欺压百姓的坏事。他来江州以后,吃喝嫖赌样样都沾手。他认为赵云与他同姓,都是自家人,想啷个做就啷个做。

那天他把那马一拴起就没照闲,晚上就去闹院房了。睡了一晚上,第二天大天白亮起来一看,马跑不在了。他就出去找,找到临江门的河边,就看到一个人在打他的马。这打他马的人是哪一个喃?是黑子的老汉,生豆芽卖,卖点小菜呀那些。那马是饿慌了的,头天晚上就没给它上料,没得东西给它吃。它打脱了缰,跑起出来了。

临江门那些豆芽,是在河沙坝上生的。黑子他们老汉儿,扯起来装在那里一阵洗,洗干净了好弄起来卖,他洗啊装啊,就见那马跑起来吃他的豆芽,他就拿起秤杆杆去吆:“瘟牲,给我吃了恁个多!”正要追呀,就遭赵彪看到了:“嘿!你这家伙,还胆子大,敢打我们赵将军的马。”谁都说打生畜不欺主,赵彪不依,他拿起秤砣,照到老头就是几下,把他甩进印豆芽那个池子头,一身打个浇湿。老头就冷啊冷啊,眼看快死了,这才把他弄到草药摊子去医。那个时候还没得医院,草药医生给他简单的拿点药,给他擦一下,收拾一下。老头又冷、又饿又有伤,当晚就死了。老头要死的时候,喊他那个儿,一定要到衙门去告。告哪一个喃?告赵云。早几天他们就听说赵云带了人马到了江州,也听说有个马夫万恶得很,老头子要黑子给他申冤。

老头子死后,那个黑子硬是去告状了。黑子到县衙门、府衙门都告了一遍呀,没得哪一个理他。赵云刚来江州,也还不知道这个事情,那些地方官哪个敢过问这个事嘛?黑子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一气之下就投了江。

赵云把赵彪弄来查问这个事情。一开先赵彪还不大肯说,赵云就把那些看到这个事的老百姓弄来对证。一查呀,确实是赵彪打死的。本来赵彪在赵云手头,是个很有功劳的人,要是碰上不正直的官啊,就不会把赵彪啷个的,也不会查办。赵云却把赵彪处了死刑,这件事后,江州的老百姓都说赵云正直。

历史人物赵云的故事200字篇九

赵云,三国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龙。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曹操取荆州,刘备败于当阳长阪,他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备子刘禅。刘备得益州,任为翊军将军,从攻汉中。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从诸葛亮攻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以众寡不敌,退回汉中,次年卒。他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刘备誉为“一身都是胆”。

在人们的印象中,赵云是一条顶天立地的好汉。俗话说:一吕二赵三关四马。一般认为,除了吕布,就数赵云的武艺最厉害了。不但如此,赵云对刘备忠心耿耿,可就是这么一个忠勇俱备的将领,为什么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呢?终赵云一生,没有独自带兵打仗的经历,其主要作用是保卫刘备及其家属的安全。按现在的说法,就是警卫队,不是野战军。

以前有人做过多种分析,什么与刘备的个人感情不如关张了、曾跟随公孙瓒了、背后没有地方利益集团的支持了、出身不显赫了等等,种种理由不一而足,也让人似信非信。最近闲着没事又看了《三国演义》,特别关注了一下赵云,从书中的字里行间突然发现:原来赵云是吃了不识大体、性格懦弱的亏。

再说赵云寻到了甘夫人,一见面就泣曰:主母失散,云之罪也。在那刀光剑影的环境里,赵云还有心思哭,也算性情中人了。

随后赵云又找到了糜夫人,欲将战马送与糜夫人骑,而自己牵马护送。在当时的情况下,这可能冲出重围吗?亏得女丈夫糜夫人投井自杀,这才断了赵云的愚蠢念头。糜夫人,真丈夫也!赵云,真不识大体也!

然后刘备收揽人心故意摔孩子,赵云又感动得哭了。估计在当时,刘备嘴里不说,心中已认定赵云此人婆婆妈妈,不可重用也。

综上所述,赵云是一个心理脆弱、临机无断、感情丰富的人。这种人是好人,可以成为好朋友;但让他独当一面,似乎难为他了。赵云外刚内柔,最适合做的是打手而非主将,这也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