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模板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22:04:59 页码:7
2023年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模板17篇)
2023-11-25 22:04:59    小编:zd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找到提升的方向。总结应该突出重点,提炼核心内容,避免冗长和啰唆。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一些总结的写作思路和方法,希望能激发大家的创造力。

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篇一

本节课我是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的,整节课形式多样,学生参与度很高,整个过程都很活跃,动手能力很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很强,效果也很好。

首先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太阳东升西落这个自然现象来引入,学生感受到他们要研究的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产生极大的兴趣和足够的信心,由此展开的一系列探究活动,如地球的自转方向的探究和昼夜现象及昼夜更替现象的探究,学生都很有激情,而且方法都很好,而且每个同学都得到了锻炼,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这里也成了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较高也较抽象,但通过模拟实验的形式把它形象化、可视化、易懂化使学生可操作化,效果较好。但是在做模拟实验时,手电筒的使用效果还不是最好,有些同学放的太近,因而从手电筒发出的发散性的光没有足够的说明太阳光的照射情况。而且还要向学生强调或者说明一下这里的问题,否则学生会产生错误的认识,对以后的知识会产生不好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直以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按照探究活动的步骤进行探究活动,使学生能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但是由此带来了一定的弊端,就是学生的动手时间多了,思考时间久少了,对于有些知识就很难再深入思考,也就很难发现新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培养就显的有些不够,为了克服这个问题,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尽力把探究的时间压缩的紧凑一些,空出一些学生思考的空间,使得知识可以无限的延伸下去。

对于晨昏圈的介绍,在最初的设计当中我已经预料到了,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还不够了解,所以打算采用介绍的方式,一节课上下来,事实也的确如此,而且感觉比我预想的还要难于理解,而且这块内容用的时间不是很多,所以在做课后练习的时候,就显得有些生疏,有些不易解决,当然最后一题也是为了提高难度,采用了在北极上空的俯视图,这样就更增加了难度,对于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还是很有挑战性的,这也达到了我出题的目的,对于其他一些同学,在课后对这里的内容还要进一步的补充,以使他们对这部分知识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攻破难关,并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丰富学生的答题技巧,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所受益。

总之,本节课有成功之处,但是也还存在很多不足,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根据这些已有的经验,仔细的研究,扬长避短,找出更好的处理办法,争取让学生把这节课进行的更好,知识也掌握的更好一些。

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篇二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自然教材第十二册的内容,由于这课的内容较难,我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探究地球的自转以及自转带来的昼夜现象。上完这课后,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美中不足的遗憾,现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整堂课以学生的探究为中心。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我的教学设计以《课程标准》为准绳,以学生探究为中心。

课一开始我就提问:“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白天过了到了晚上,晚上过了又到了白天,为什么白天和黑夜会交替出现,从不间断?”现在的学生课外知识较丰富,很多学生说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我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反问一句:“咦!我怎么感觉不到地球在动呢?”刚开始,学生也懵了一下,是啊,确实感觉不到地球在动。不过没过一会儿,就有学生打破了沉静,“那是因为我们在地球上,如果在宇宙中一定看到地球在动。”紧接着,孩子们就举了坐船,坐飞机的经验,认识到只有通过观察地球以外的景物才能发现地球的运动。那么,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就是有力地见证。地球是运动的在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谈话中得到了求证。我强烈地感到:学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关键看我们老师怎么去开发它、利用它。

“昼夜现象是不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呢?能否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证实?”趁热打铁,我又向学生抛出一个研究课题。不负我所望,一个简单易行的实验方案出台。孩子们带着兴奋地心情开始做模拟实验。实验完毕,他们争先恐后地向大家汇报实验结果: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他们通过自行探究,亲历了探究过程,获得了知识,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使新课改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教师的引导恰当。

现在我们提倡放手让学生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学生的探究必须是有序的,方法是科学的,而不是盲目的。而要做到这点,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例如在学生提出“地球是在自转”时,老师的一个反问“咦!我怎么感觉不到地球在动呢?”就把学生引到探究地球的运动这一课题上来。再如,当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地球的运动,老师适时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周围的景物,进一步证实地球是在不停地自转。整节课老师充当的是组织者。

3、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这节课我认为有几处课件的使用很有必要,在学生初步认识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现象后,为了让学生巩固认识,我让学生假设地球不自转会怎样,学生答后展示相关课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地球不自转就不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再如在拓展环节,播放傅科摆实验录像,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地球是在不停地自转,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4、科学探究的课外延伸。

科学课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要变要学生探究为学生自主探究。这就离不开教师平时的引导。如果在每次课堂探究后留一个课外探究作业,并认真落实好,学生在体验到探究乐趣后就会自主探究。在这节课后,我提供一个放大镜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地球的自转。学生对此很有兴趣,下课后还有不少同学来和我交流想法。

二、不足之处。

是否可同时研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呢?这样可让学生自选研究,他们有了自已的课题,也会有很高的兴趣,同时也会使他们想办法去设计实验验证自己想法。这样做可能更能开发学生潜力,更有效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总之,经验是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我也将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提升自我。

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篇三

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本课时我们对“分析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的理解:1昼夜交替现象;2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3地方时与区时,二者的区别及相关时间计算;4日期和国际日期变更线。

【学情分析】。

我们的高一新生,由于初中各校地理课程的开设情况差异较大,学生总体地理基础知识较差,接受这部分内容时形势不容乐观。这体现在:学生对于如昼夜交替为什么产生,各地的地方时为什么不同,光照图中晨昏线的认识,日期与国际日期变更线等等还有很多疑问,特别是对各种光照图的判读还有困难。但他们对这些现象有很大兴趣,而且和现实有着紧密地联系,因此这节课充分根据学生基础,教学内容的特征,我将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学生体验创设教学情境,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兴趣,完成教学任务。

【教材分析】。

媒体展示)读图思考和活动等相关内容,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重点和难点知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时区、地方时等概念。

2.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就,并掌握晨昏线的判读、画法。

3.理解地方时、区时的计算的相关原则,并会用示意图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

4.理解日期界限的划分及两侧日期特征。

5.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移偏移规律并会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态演示过程探索地球上昼夜现象、昼夜交替的原因。

3.分别观察运动和静止的地球仪上,红墨水的运动轨迹,探索地球自转时水平运动轨迹,探索地球自转时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地球自转运动意义的学习,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科学世界观。

2.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具备正确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晨昏线的画法及应用。

2.时区、地方时的计算。

3.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1.晨昏线判读及画法。

2.时差的计算。

【教学媒体教具】。

1.教师准备雨伞两把、少量红墨水、手电筒、一瓶胶水、地球仪;

2.教师下载的课件;

3.多媒体教具、板图。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活动演示、讲授相结合。

【课时】:1学时。

【复习提问】(学生回答)。

1、简述地球自转运动的特征?

2、简述地球公转运动的特征?

【情景导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知道这是有昼夜变化导致地球上的生物活动有“生物钟”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昼和夜的交替呢?伦敦奥运会刚刚落幕,同学们回忆一下,当时我们看某些赛事现场直播时,有时会在晚上或夜间,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些都是由于地球自转与时差造成的。这节课我们先就来学习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

【动态演示】(情境创设)。

1、静止的地球。

2、不停自转者着的地球(标有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

3、地球公转中的四个位置(二分日,二至日)的光照图。

【探究】。

1、昼夜交替与昼夜現象的区别。

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

3、假设地球不自传,昼夜交替的周期又会怎样?

【学生汇报后教师归纳】。

昼夜现象只是一个静止的概念,昼夜交替是一个动态过程。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且不停的自传着。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晨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地球上就有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假设地球不自传,昼夜交替现象仍然存在,昼夜交替周期就是公转的周期,长短为1年。

板书:一、昼夜交替。

1.相关名称: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

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

3.晨昏线的判读及画法。

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平分地球的大圆。其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为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为昏线。也可这样记忆“顺自转方向,前为昼后为夜,则该线为晨线;前为夜后为昼,则该线为昏线。”

(1)如何判断晨线与昏线。

图:。

读左图回答:晨线是------------。

(2)如何绘制晨昏线。

那么依据光照条件如何准确画出晨昏线?我们说,晨昏线所在平面垂直太阳光线。在侧视图中的画法:过地心做太阳光线的垂线,在球面上留下的线段,即为晨昏线,然后背对阳光一侧图上阴影。在极地俯视图中的画法:过极点做太阳光线的垂线,交赤道与两点,然后依据条件分析极点附近的昼夜状况,画出一条弧线或直线,然后背对阳光一侧图上阴影。

学生分组完成下图中晨昏线。

图2。

(情境创设)。

通过实验描述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什么情况下发生偏移?偏移的规律?(学生动手教师指导完成实验)。

1.在准备的胶水中加入少量墨水,并搅拌均匀。

2.将少量搅拌好的混合物倒一静止的雨伞顶部,使其在表面自然流动,观察混合物流动的轨迹。

3将少量搅拌好的混合物倒一旋转的雨伞顶部(逆时针),使其在表面自然流动,观察混合物流动的轨迹。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18阅读“地转偏向力”系统掌握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规律。

板书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向。

偏向规律为:南左北右,赤道无。

应用:

1,伦敦奥运会上,假如你是一射击运动员,为打中靶心,你会瞄准哪里?说明理由。

2.在长江口,我们拟建一码头,请问其选址是在河口左岸还是右岸,为什么?

板书三、地方时、区时。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方时的概念,产生的原因,时区的划分、区时的确定。

学生阅读课本p18阅读“地方时”,掌握地方时区时计算的相关原则。

板书地方时计算的相关原则:同一经线,地方时相同;

东边比西边时刻早,数值东边大西边小;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老师用图示法示范地方时计算的过程。

图:

(先画出一水平向右的直线箭头,直线代表任意一纬线,其上能标出所有经线与其交点的经度,箭头代表向东。在线上标注出已知地的时间和经度位置,未知地的经度位置。由已知地向未知地方向画箭头,其方向若与坐标系上箭头一致,则在已知地的时间上加时差;否则就在在已知地的时间上加时差。具体时差大小,在图中算出两地的经度距离差,除以15°,即得到具体时差。最终完成计算。)。

(情境创设)。

当年麦哲伦率领他的船队,自西班牙启程向西航行(他的目的地却是东方)。三年后,当幸存者的船只回到始发港时,发现航行日志上记载的日期,比岸上的日期“少”掉1日。这在当时曾引起一场轩然大波。造成这一混乱的原因是,船舶在向西行进中,视午的物理时刻逐日推迟,即每天都在推迟中午的到来。按这种被延长了的昼夜来计算日子,在绕行地球一周后,便要减少1日。反之,若船舶向东航行,视午的物理时刻逐日提早,昼夜缩短,环球一周后,日期便会“多”出1日。如果没有适当的措施,每绕行地球一周,日期便差1日。这就造成日期的混乱。

板书四、日期与国际日期变更线

为此,国际上规定大致以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处于国家领土管理的考虑,有几处折线。向东越过该日界线,日期减一日;向西越过该日界线,日期加一日。应用:

【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地方时、晨昏线的相关内容,大家课后整理好笔记,认真做好复习工作。

【板书设计】。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交替。

1.相关名称: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

2.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

3.晨昏线的判读及画法。

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向。

偏向规律为:南左北右,赤道无。

三、地方时、区时。

地方时计算的相关原则:

(1)同一经线,地方时相同;

(2)东边比西边时刻早,数值东边大西边小;

(3)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四、日期与国际日期变更线

向东越过该日界线,日期减一日;

向西越过该日界线,日期加一日。

【教学反思】。

高一新生的地理基础教材、参差不齐的现状,而本节课我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去体验、感受地球自转给生活、生产带来的影响,目标基本实现,知识点基本到位,学生学习兴趣高,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始终是和谐的。教学思路较为清晰,有较流畅的教学内容流程与教学组织流程。几个演示活动及教学情境的设置,使课堂有了活力,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往届学生明显要好些。但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课堂的应用部分的加入,特别是演示性的活动特别费时,教学时间有些紧张,致使出现拖堂。有些地方由于时间问题,没能留给学生多一点的时间去思考,去计算,如地方时部分计算,有点老师自说自话的嫌疑。比如在讲地转偏向力的时候,可以通过介绍“左右手定则”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应用它。

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篇四

1、能够观察得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等基本特征。

2、能够通过地球仪演示得出昼夜交替、晨昏线、地方时等地理知识。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验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认识地球自转,养成地理思维。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的公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地球自转的地理特征。

【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设悬导入法。引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设置疑问】诗中曾写道“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里写错了呢?其实我们每天坐在这里读书学习其实并非“不动”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我们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环节二:新课教学。

【展示活动用具】地球仪。

【问题】。

(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

(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

【教师活动】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

(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教师活动】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学生活动】实验,自主思考,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行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地轴进行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展示活动道具】手电筒及地球仪。

【实验活动】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手持手电筒,打开手电筒照射小地球的一面,关闭后再次打开,另一个同学旋转地球仪中的小地球。

【问题】小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当有光源照射在地球上时,小地球仪被照射的一面变亮而另一面则为暗。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也有光源照射,就是太阳光。同时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正是因为它不能被阳光穿透因此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黑夜。而区分白昼和黑夜的那一个圆圈所在的界限则是晨昏线。

【问题】。

(1)地球是不断旋转的,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2)地球的自转会对白昼和黑夜有什么影响?

(4)两个极点(北极点、南极点)是否产生“运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回答。

【教生共同总结】。

(1)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且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因此太阳东升西落。

(3)地球上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黑夜不同,因此出现了不同地区时间差异。

(4)两个极点进行旋转运动。

(5)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我们每天坐在这里学习的同时也“日行万里”。

环节三:巩固提高。

完成课后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了解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以及“日心说”和“地心说”。

环节四:小结作业。

(1)让同学们回家之后自己动手进行本次课上的实验,重温知识。

(2)总结地球自转的特征及其引发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篇五

这堂课,我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现象上去感受地球自转。因此我的多媒体课件上用了很多视频和图片,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本堂课的知识点。

在这个单元教学以前,学生已经经历了摆的研究,在他们的实验中,摆在摆动过程中,十有八九方向是会发生变化的`,课堂上甚至出现过垂直摆动到最后变成平行铁架摆动。具体原因有许多,主要还是材料问题以及学生在操作上不够仔细,另外受空气阻力影响也是很大的。教师演示摆这个实验,虽然会比学生好一点,但也是不能非常直观的显示出摆的这样一个特点,摆在摆动过程中方向仍然会有一些偏转,因此这个看似简单的结论实际通过实验得出,具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和实验器材(旋转圆盘)的缺乏,很难做到书上的效果。既然我们的材料效果不明显,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的摆不能非常明显的证明书本上的结论,学生们非常的聪明,他们也会从材料和操作上(他们自己已经体验过)考虑我们的装置需要改进。

从目标的达成来看,知识点到位,学生基本上能在课堂上掌握本堂课的内容。从教学流程来看,本堂课由浅入深,逐一讲解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以及简单的讲解了一下自转的地理意义,思路清晰,重难点把握较适当。从师生互动来讲,本堂课通过讲授法、演示法、谈论法、练习法,借助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参与课堂创造了较好的条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纵观本堂课,师生关系融洽,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流程顺畅。

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篇六

高一新生的地理基础教材、参差不齐的现状,而本节课我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去体验、感受地球自转给生活、生产带来的影响,目标基本实现,知识点基本到位,学生学习兴趣高,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始终是和谐的。教学思路较为清晰,有较流畅的教学内容流程与教学组织流程。几个演示活动及教学情境的设置,使课堂有了活力,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往届学生明显要好些。但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情境的创设和课堂的应用部分的加入,特别是演示性的活动特别费时,教学时间有些紧张,致使出现拖堂。有些地方由于时间问题,没能留给学生多一点的时间去思考,去计算,如地方时部分计算,有点老师自说自话的'嫌疑。比如在讲地转偏向力的时候,可以通过介绍“左右手定则”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应用它。

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篇七

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这里的“地球运动”指的是地球运动是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包括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及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作用下的地理意义,即昼夜更替、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地球形状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季节更替等几个基本方面。

“分析”体现了新课标对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要求,隐含识图、读图、用图和建立空间观念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

(一)教材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从本节开始将眼光由宇宙转移到地球,首先研究地球的运动。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特点与意义,就能懂得身边很多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为理解大气运动,水循环等其他地理要素知识奠定基础。教材把地球自转与公转放在一起,图文结合,概括性的介绍了两种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特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本节课中所涉及的很多现象都非常熟悉。

学习了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基础知识后,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零散的知识储备。

本节内容相对抽象、逻辑性强,且要求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而学生已具备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迁移的`水平有限。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和学生情况,确立如下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特点。

过程与方法:在绘图、说图活动中,发展自身读图、析图、图文转换以及用地理语言科学描述的能力;在观察、演示、操作活动中,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借助生活案例,养成发现生活、学以致用的思维习惯以及合作探究、科学严谨的学习精神。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速度。

根据目标要求,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选择如下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驱动探究式教学法、互动生成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地球仪、三球仪演示、多媒体演示。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图表学习法、直观体验学习、发现探究学习。

(一)设疑激趣,情境导入。

【导入】生活与地理:前不久,有一个天文奇观——“天狗食月”。“天狗食月”是怎么回事?(“天狗”为虚,“天理”——天体运动,是实。)。

设计意图:利用最近的天文现象,设置疑问,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有趣情景,自然导入。

(二)认知驱动,自主建构。

【说一说】描述地球运动。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促进已有知识的再现和重组,进而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生发出新的知识,促进知识自主建构,促进认知迁移。

(三)活动体验,思维提升。

【教具演示】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后认识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特点。

明确:方向(1)自西向东(2)逆时针——北极看(3)顺时针——南极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在直观感受中学习。

【练习】下列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确的是()。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知识迁移。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调动积极性,培养兴趣,加深印象,在体验中获得知识。

设计意图:从欣赏熟悉的诗词,设置疑问,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以致用、加深印象。

【多媒体展示】恒星日与太阳日动画和讲解图片。问:我们通常说的一日24小时就是地球自转周期吗?地球自转360°用了多长时间?称为什么周期?一个太阳日地球转了多少度?又称为什么周期?请比较恒星日和太阳日。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观察,理解自转周期。

【小结】地球自转(方向、周期、速度)。

【过渡】地球公转又是怎么一回事?

【活动】表演地球公转:一人站在中间充当太阳,另一人手持地球仪问绕其转动。其他同学观察。

【多媒体展示】公转视频动画。问:刚才表演与视频中有什么不同?表演有问题吗?(地轴空间指向、公转方向、速度等)。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调动积极性,培养兴趣,加深印象,在体验中获得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读图析图说图,培养从地理图示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病利用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问题具有启发性,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考,促进知识的建构生成。

【阅读】了解地球的公转周期。问:什么是恒星年?什么是回归年?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获得新知。问题启发,设置悬念,为下节课做准备。

(四)新知应用,合作探究。

【多媒体展示】探究:我国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一个实验:让一个铅球从35米高的楼顶竖直下落,测量发现,相对于垂直落点,铅球实际落点偏移了11.5毫米。你认为,铅球落点是向什么方向偏移了?(图示)。

1.楼顶线速度比地面()。

2.由于惯性,铅球下落保持原来的线速度,落点应在垂直落点的“前面”,即()。

3.此实验,在广州做比在北京做,铅球偏移距离更()若在南半球做实验,铅球落点向()偏。

总结竖直下落物体落点偏移规律:竖直下落物体会向()偏移,偏移距离从()向()增加。

设计意图:有利于培养内在动机;有利于发展多元智能;有利于激发创造潜力;有利于记忆的保持。

(五)图文转换,深化总结。

【多媒体展示】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比较表。请填表总结。

设计意图:图表总结,不住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加深记忆。

(六)布置作业,开放创新。

【多媒体展示】练习题:

1、有关甲地(150°e,40°s),乙地(150°w,30°n)。

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两地随地球自转角速度不相等b.两地的自转线速度相等。

c.甲地的自转线速度大于乙地d.甲地的自转线度度小于乙地。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每年一月初,日地距离最大b、每年一月初,公转速度最慢。

c、每年七月初,日地距离最小d、每年七月初,公转速度最慢。

a、一个太阳日b、24小时c、23时56分4秒d、23时48分46秒。

4、地球公转360度,所需时间是()。

a、一个回归年b、356日c、366日d、365天6时9分10秒。

作业:

3.自制地球仪、公转演示模型。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加深记忆。实践操作,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动手能力。

(一)时间分配。

1.设疑激趣,情境导入:1分钟。

2.认知驱动,自主建构:2分钟。

3.活动体验,思维提升:22分钟。

4.新知应用,合作探究:12分钟。

5.图文转换,深化总结:2分钟。

6.布置作业,开放创新:1分钟。

(二)设计特色。

自主建构、互动生成、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

强调“生活化地理课堂”“和谐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注学生学习实践能力、发现创新能力和地理思维方式的培养。

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篇八

这节课是关于《地球的运动——自转》这一内容的,鉴于高一新生的地理基础较差,所以我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从现象上去感受地球自转。因此我的多媒体课件上用了很多视频和图片,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本堂课的知识点。

从目标的达成来看,知识点到位,学生基本上能在课堂上掌握本堂课的内容。从教学流程来看,本堂课由浅入深,逐一讲解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以及简单的讲解了一下自转的地理意义,思路清晰,重难点把握较适当。从师生互动来讲,本堂课通过讲授法、演示法、谈论法、练习法,借助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参与课堂创造了较好的条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纵观本堂课,师生关系融洽,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流程顺畅。但是通过其他老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反思,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以及弥补不足的方法。

第一,知识的生成不够明确。在讲解自转周期和线速度的时候涉及到了物理和数学方面的知识,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将地理、物理、数学三块知识融合在一起,知识之间出现了割裂现象。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应该注重知识的生成,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还要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第二,部分学生的学习被动性仍然很强。虽然设计了几个活动,但是还是没有把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据此我觉得我应该在今后的课堂上多多走动,特别是后面部分的学生,应该多督促他们把心思集中在课堂的学习以及互动上。

第三,缺乏自信,不够从容坦然。在本次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有点过度依赖于课件,不是说对知识点的不熟悉而是内心不自信,怕自己出错,从而也难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因此,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应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多花时间准备一下,不断培养自己的自信,把自己自信从容的一面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每节课都能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收获知识。

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篇九

这节课的内容意义重大。一方面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地球自转这种现象已经了解了(包括对哥白尼学说和其他天体运动知识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其实是肤浅的,也是跳跃式的。学生们并没有经过自己的探究,只是一个直观的结果。倘若教师此时便以为学生对于地球自转已经了解的很清楚了,那就大错特错了。教材编排到这里,地球自转还没有直接证据出现,因此我们并不能枉下结论,而是按照人类探索天体运行的规律历史出发,一步步让孩子经历这个探究历史,层层揭开地球自转之迷。另一方面,这部分内容是人类历史上首次通过实验演示给出了地球自转的直接证据,是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重要转折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实际教学中,要想达到教学目的却非易事。在这个单元教学以前,我先上完了时间单元,学生已经经历了摆的研究,在他们的实验中,摆在摆动过程中,十有八九方向是会发生变化的,课堂上甚至出现过垂直摆动到最后变成平行铁架摆动。具体原因有许多,主要还是材料问题以及学生在操作上不够仔细,另外受空气阻力影响也是很大的。既然如此,教材上说实验已经证明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在我们的学生先前概念中是不存在的,而且我估计和我们情况类似的'可能还不少,所以这部分材料的问题如何解决可能需要有一个具体说明,并能在工具箱中配置。教师演示摆这个实验,虽然会比学生好一点,但也是不能非常直观的显示出摆的这样一个特点,摆在摆动过程中方向仍然会有一些偏转,因此这个看似简单的结论实际通过实验得出,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这点上,我自己做的也是挺失败的,学生几乎都是有先入为主的感觉,个人觉得这个结论在研究摆的过程中就可以稍微加以总结,让学生有一个前提认识。旋转下面圆盘,观察摆角度的变化,我做了近20实验,都毫无例外发生了一些编转,最后我也只能在基本不变的字眼上下工夫,近乎强迫学生接受这个概念。教参上提到:确保实验效果良好,摆锤应稍重一些,摆线应稍长一些,要特别注意提醒学生要平稳而缓慢地转动底盘。我觉得可以举例说明什么样的摆锤、摆线多长才比较合适,并且最好在中小学能够比较方便找到这样的材料。

既然我们的材料效果不明显,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的摆不能非常明显的证明书本上的结论,学生们非常的聪明,他们也会从材料和操作上(他们自己已经体验过)考虑我们的装置需要改进。介绍傅科摆时,读到摆锤重量、摆线长度,学生们才真正意识到,要让实验成功,我们还需要不断改进实验装备和材料。傅科摆的原理在学生理解摆摆动时方向具有不变的特征基础上,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我比较全面的向学生介绍了傅科当时研究的经历,利用沙子演示摆偏转的轨迹,得到摆摆动时方向发生了明显偏转的结论。另外,我还简单用受力分析示意图介绍了傅科装置的特点和其摆动时受到的几个力,只要学生在五上小车运动单元基础打的好,对于受力分析也是能够理解的。

最后,通过让学生了解更多可以证明地球自转的证据:比如说在宇宙或者卫星上观察地球的图片等,此时让学生回顾我们的猜想和假设,学生们可以轻松的去掉不正确的假设,而只保留两个假设。此时,我仍旧没有与学生昼夜交替现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让学生心中仍旧充满着疑问有利用他们致始致终保持这种状态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此时要求学生搜集信息,掌握更多关于地球自转的信息,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准备。

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篇十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这一内容的,鉴于高一学生的地理基础薄弱,空间思维能力较差,复习起来有些困难,所以我采用由浅入深的复习方法,而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现象上去感受地球自转带来的一些对地球的影响,就是让学生了解个开头,基于这点目标我认为是实现了,知识点基本到位,学生学习气氛较浓,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始终是和谐的。教学思路较为清晰,有流畅的教学内容流程与教学组织流程。但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只记住了简单的规律,但结合图形时灵活运用能力较差。例如:很多学生在总结相关的时间信息时,都会这些写: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点。但是哪条经线平分了昼半球呢,很多学生就答不出来了。这反应了学生灵活运用能力还是比较差,还没有学会从图形中去找相关信息,只是停留在一种简单的机械记忆上,所以一旦当光照图是局部的或是简单的变形,学生就无从下手,所以一定要强调,此经线在图中是哪一条。

2、学生不会从图形中去总结规律。例如:北半球的夏半年,北半球各地均是昼长夜短,但是具体是如何变化的呢?学生不会进行分段总结。从春分日到夏至日是北半球各地昼逐渐增长的过程,从夏至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各地昼逐渐变短的过程,但均是昼长大于夜长。

3、学生对昼夜长短的变化还是理解不透。我认为昼夜长短变化的教学应该分三步进行:第一,为什么会有昼夜?第二,昼夜长短为什么会变化?第三,昼夜长短是怎么样变化的?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地球的形状、性质去认识昼夜的形成;昼夜长短的变化过程要让学生从晨昏线与经线交点的位置变化去理解,因为此交点将其所在的纬线圈分成了昼弧和夜弧,而交点位置是随着晨昏线的摆动而发生变化的,交点位置的变化使得各纬线圈的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发生了变化,即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4、学生对图形中更深层次的信息挖掘不够。比如说,晨昏圈、赤道、经线圈均是球面上的大圆,而我们通常认为地球就是一个正球体,所以三者长度应该相等。

总之,我觉得读图练画结合得还不够,所以今后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意知识点的落实,做到读练画结合,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篇十一

今天在三个班级上的都是第四章的第1节地球的自转。

我首先来进行我上个礼拜五布置的默写内容,看看他们是不是学习了,结果告诉我,他们没有学习,甚至说根本就没有看书。

开始正式上课,因为在这节课的内容不是很多,首先讲解了关于地球的自转方向,以及地球自转所产生的一些现象,在这里同学们理解起来还可以的,就是在讲解p108活动时稍微有些困难,因为他们把上个学期学的关于地球的知识全部忘记了,不过我讲解了一下同学们就知道了,题目就很快的`解决了。

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篇十二

这节内容总的来说不怎么好讲,做为一个菜鸟级别的年轻教师,也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能确保学生一定能够听明白,只能是讲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了,对于这堂课,个人觉得上得还行,经过彭老师的点评,针对课堂的不足,想到了一些提升的方法。

太阳日和恒星日的比较:我没有很好的讲清,首先就是恒星日的参照物恒星,为什么在同一幅图上,恒星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是它却是同一颗恒星,经过课后思考,我认为采用数学上的平面角来解决这个问题,当角度足够小的,距离足够远的时候,遥远的恒星的.位置就能看成是与地球平行的了,基于数学知识,学生应当能够容易理解一点了;第二,太阳日相对恒星日多转的角度如何求,利用数学上的“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的原理,证明多转的角度就是地球公转一天转过的角度,然后再算出这个角度即可,另外由于担心学生的知识有限,没有找到好的和学生互动的课堂活动,这个问题经过反思,仍无结论,其次在讲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时候,有些推导的数学方法,超出了高一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今后,在课堂上讲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尽量用简单的方法,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在地球各处的角速度、线速度的不一样;最后板书仍需加强。

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篇十三

本节课内容较多,难度也较大,试图通过直观地球仪演示观察和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解决难点,设计思路新颖独特,操作起来容易出现课堂混乱的问题及时间不够的问题,需要提前考虑对策!

1、地球仪端来端去。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不能端来端去,这样就会让学生失去方位感。所以在以后有关地球方面的教学是不要将地球仪移动。并且太阳光的方向要一致。我上课时用手托着纸板,结果一方面手不能腾出来,另一方面手又动来动去。实际上有关需要一个参照系的教学都要固定一个物体做参照物。

2、对于难理解的地方一定要让学生讲透。对于太阳的方位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就要花较多的教学时间来讲透,特别是要让学生讲,教师要认真听,要听出学生到底是哪里不明白。比如说a点时太阳的方位在东方,为什么是在东方?让学生说一说。因为地球仪上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太阳在观察者的右边,所以是东方。这与实际情况是一致的。学生最难理解的是b点为什么太阳在正南方。实际上学生说的是上方,其实正午时太阳确实是在上方,但不是正上方,只有当太阳直射时才在正上方。在我们这里太阳正午是向正南方向斜。关健是这个正南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很不理解。这里需要思考的时间比较长,可别着急,一定要等到学生弄懂为止。因为我们是在北半球,当太阳直射点在我们的南面时,所以在南面,而且是正午时,所以就在正南。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要在黑板上画图。太阳光是平行光,画一个地球的平面图就可以了。

3、打电话的环节比较有趣。假如有个学生现在在美国,在现在给他打个电话的情景。为什么时间不一样?这个情景本来设计比较好,可以引出地球的昼夜现象。但由于自己的英语水平已不如学生了,所以自己对起话来显得十分吃力。所以这些有关情节对话的内容还是要在课前交代学生去练习一下比较好。不事先练习也不好,学生在不明白教师意图的情况下可能配合不好,如果教师讲了意图学生就不感兴趣了,起不到原先教学设计的效果了。

4、让学生动手上来粘一粘,放一放。这很好。这些简单的活动学生很喜欢做,并且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活动中看出学生掌握的情况。本节课开始时让学生上来转地球仪的方向。有时候学生会说地球的自转是自西向东转,但叫他上来真的转一转可能就不会了,说明他并没有真正地懂,有许多时候学生只是没理解的机械记忆。还有叫学生上来粘橡皮泥,在早晨、中午、黄昏的位置。最后上来用纸带将晨线和昏线表示出来。这些应该做得比较好。

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篇十四

1、了解了解地球自转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两个周期、速度。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以“地球自转运动”为主要教学线索,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探究地球自转的特征,为下节课学习地球自转地理意义打下基础。由于“地球的运动”内容基础性和空间思维要求极强,在高中地理内容中,既是一个难点,又是一个关键点,还是一个考点,因此要花足够的时间与学生共同探究。

【导入】。

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从今天的“锄禾日当午”到明天的“日。

当午”需要多长时间?

【学习新课】。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展示)。

1、了解了解地球自转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两个周期、速度。

2、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师)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进行点评。

(生)对自己在导学案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问。

(师)引导学生共同探究,逐一解答。

(师)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

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速度。线速度是指做。

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角。

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

的角度。

(生)读图,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如何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

度?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分布有何特点?除极点外,地球自转的。

角速度是多少?

(3)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分布有何特点?疑惑二、地球自转的周期。

(师)地球自转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地球自转的周期。由于选。

取参照物的不同地球自转有恒星日和太阳日两个周期。

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

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活动】利用地球仪演示恒星日和太阳日。

(师)一个恒星日地球自转了多少度?一个太阳日地球自转了多。

少度?恒星日和太阳日谁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高效探究】。

(10分钟高效讨论探究)。

要求:各组明确自己的任务,对于本组答案进一步整理、完善。

【展示】。

展示要求:限时5分钟,口头展示,脱稿展示,分层次,要点化,注重小结。

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篇十五

我上课的内容是第十二册自然教材的第12课《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课题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但是这节课主要研究的是地球的自转,公转是选学内容,我把它作为教学延伸。

昼夜交替现象虽然是一个很普遍的自然现象,但是一个昼夜大约24小时,时间较长,学生可能不是很在意,也很难总结出昼夜变化的规律,所以我就在课的开始部分播放了一个昼夜交替出现的小课件,学生通过观察课件,很快就能发现昼夜变化的规律,直接把学生带入到今天的研究主题中来。

当学生认识到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运动形成的之后,在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一些熟悉的现象来认识这个问题。在这部分,我主要选择三种交通工具进行分析(火车、船、飞机),之所以选择这三种交通工具,是因为这三种交通工具分别在陆地、海面和空中行驶,想通过这样一个空间上的变化让学生认识到不论在那里,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都是存在的。关于飞机的飞行,学生都没有做过,没有亲身的经历,我也没找到这段视频资料,所以就让学生想象了一下,为后面学生想象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作了一个铺垫。

分析完火车、船、飞机的行驶后,再分析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这地方可能有些难,所以我就带着学生做了一个比喻:把地球比作船,我们是船上的乘客,太阳等天体比作船外的景物,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些。能认识到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在通过分析船外的景物与船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认识到地球的运动方向:自西向东。接下来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地球自西向东转动,这是李老师的建议,我觉得这个活动还是挺有意义的。学生通过自己转发现只有自西向东转动时太阳才会从我们的东边升起,如果自东向西转动的话,太阳就从西边出来了,与实际不相符,肯定是错误的。

在学生有了正确地分析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做昼夜交替的模拟试验,这个试验就是一个验证性试验,不知道这个实验指导得到不到位,一会儿还请各位老师就这节课多提一些宝贵意见。

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篇十六

设悬导入法。引用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设置疑问】“坐地日行八万里”,可是我们明明每天见到的事物、所在的地点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诗里写错了呢?其实我们每天坐在这里读书学习其实并非“不动”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共同来探究下我们究竟是怎么“运动”的。

环节二:新课教学。

【展示活动用具】地球仪。

【问题】。

(1)请同学们观察老师手中的地球仪分别由哪几部分组成?

(2)该地球仪是否是固定不动的?

【教师活动】拨动地球仪中的地球使其转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

(1)分别由底座、半弧形的外圈、一根固定轴及一个小地球组成;。

(2)其中的小地球是可以转动的。

【师生共同总结】其实生活中,我们的地球也并非固定不动的,它就像我们的地球仪一样是会转动的。

【教师活动】可是它究竟是怎样进行转动的呢?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旋转这个地球仪,观看两位同学是否出现错误。

【学生活动】实验,自主思考,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地球仪上的地球是围绕固定轴进行旋转的,我们所生活的地球同样也有一根地轴,地球也无时无刻不在绕着地轴进行旋转运动,旋转时分为两个方向,而正确方向则是自西向东不断旋转。

【展示活动道具】手电筒及地球仪。

【实验活动】请两个同学上台,一个同学手持手电筒,打开手电筒照射小地球的一面,关闭后再次打开,另一个同学旋转地球仪中的小地球。

【问题】小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回答。当有光源照射在地球上时,小地球仪被照射的一面变亮而另一面则为暗。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也有光源照射,就是太阳光。同时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正是因为它不能被阳光穿透因此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为黑夜。而区分白昼和黑夜的那一个圆圈所在的界限则是晨昏线。

【问题】。

(1)地球是不断旋转的,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4)两个极点(北极点、南极点)是否产生“运动”?

【学生活动】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且由于地球自西向东旋转因此太阳东升西落。

(3)地球上不同经线所经历的白天黑夜不同,因此出现了不同地区时间差异。

(4)两个极点进行旋转运动。

(5)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我们每天坐在这里学习的同时也“日行万里”。

环节三:巩固提高。

完成课后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了解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以及“日心说”和“地心说”。

环节四:小结作业。

(1)让同学们回家之后自己动手进行本次课上的实验,重温知识。

文档为doc格式。

地球的自转教学目标篇十七

这节课是关于《地球的运动——自转》这一内容的,鉴于高一新生的地理基础较差,所以我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从现象上去感受地球自转。因此我的多媒体课件上用了很多视频和图片,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本堂课的知识点。

从目标的达成来看,知识点到位,学生基本上能在课堂上掌握本堂课的内容。从教学流程来看,本堂课由浅入深,逐一讲解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角速度、线速度以及简单的讲解了一下自转的地理意义,思路清晰,重难点把握较适当。从师生互动来讲,本堂课通过讲授法、演示法、谈论法、练习法,借助地球仪、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参与课堂创造了较好的条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纵观本堂课,师生关系融洽,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流程顺畅。但是通过其他老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反思,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以及弥补不足的方法。

第一,知识的生成不够明确。在讲解自转周期和线速度的时候涉及到了物理和数学方面的知识,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将地理、物理、数学三块知识融合在一起,知识之间出现了割裂现象。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当中我应该注重知识的生成,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还要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第二,部分学生的学习被动性仍然很强。虽然设计了几个活动,但是还是没有把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据此我觉得我应该在今后的课堂上多多走动,特别是后面部分的学生,应该多督促他们把心思集中在课堂的学习以及互动上。

第三,缺乏自信,不够从容坦然。在本次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我有点过度依赖于课件,不是说对知识点的不熟悉而是内心不自信,怕自己出错,从而也难以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因此,我觉得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应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多花时间准备一下,不断培养自己的自信,把自己自信从容的一面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每节课都能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收获知识。

文档为doc格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