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晏子使楚读后感100字(汇总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5:46:18 页码:7
晏子使楚读后感100字(汇总15篇)
2023-11-12 15:46:18    小编:zdfb

阅读一本好书之后,我总是有一种种种感悟和思考。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用自己的生活经历或社会问题进行延伸和补充,以加深读者对书籍内容的理解。以下是我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大家可以参考这些范文,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写一篇独具观点的读后感。

晏子使楚读后感100字篇一

晏子的机智过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教师思考。

雄辩生动的对话,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智慧,完善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心智的全面发展。

重点。

].了解楚王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又是如何对待的。

2.明确课文的写作顺序。

设计特色   。

读中悟理,演中悟理。

信息资料。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晏子的生平介绍等。

[教学要求]。

1.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2.理清课文的条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

i课时。

2.以“选择读段”法来汇报晏子进楚国时“楚王怎样侮辱”、

“晏子怎样反驳”以及“结果如何”的,同时板书。

启发学生:用更简洁的浯言来概括,分小组进行练习。如: “进楚国——进狗洞——进狗国——大开城门。”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3.引导学生在三次板书的基础上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减缓学生概括全文的难度,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4.引导学生质疑,并通过小组研究,解决问题。

如:生提问:晏子是如何令楚于感到理屈的?

(1)生读书,研讨问题。交流看法:

(2)、汇报交流:以己之矛攻己之盾;

(4)读出这种感觉,   ;

5.师从不同角度提问:楚王为什么侮辱晏子?你认为楚王是千。

什么样的人:指导朗读。

(教师意想不到的发问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他们思维发展的广度与深度。)。

概括楚王是什么人可集思广益.从不同角度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6.读最后一句话,体会其中的含义,练习用多种方式表达,如:反问句等。

(抓住训练点进行表达方式的培养,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三、介绍晏子生平,完善学生对晏子整体人格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晏子说一句敬佩的话。

(教师充分利用课本之外的相关课程资源引发学生对晏子的敬慕之情,表达的愿望也油然而生。)。

四、课堂练习。

1.说出描写人物智慧的3个词语,如有胆有识……。

2.小练笔:回忆生活中的小事,练习用对话描写的方式突出人物的机智。

五、实践活动。

1.排演课本剧,加深对本课人物的理解。

开故事会,讲一讲春秋战国时期自己喜欢的故事。

板书。

楚王侮辱 晏子反驳           结果。

进楚国   进狗洞   进狗国       大开城门。

见楚王   下等人   下等国      赔着笑。

酒席上   齐人是贼   国风不正   赔不是。

晏子使楚读后感100字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读懂课文,并能体会“侮辱”和“尊重”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晏子是怎样智斗楚王的,为什么晏子的话会驳得楚王无言以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课题中的“使”作什么解释?并且说出课题的意思.

二、读课文,自学字词。

要求读准生字字音,理解字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课文写了晏子的几个故事?从哪里到哪里是写这几个故事的,给课文分段。

2.读课文中的三个小故事,用晏子说的话概括每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阅读理解第一个故事。

1.默读思考: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2.晏子说“楚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理解晏子的推理方法:访问狗国得钻狗洞,楚国开的是狗洞,所以________。

3.楚王听到传话,为什么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楚王当时是怎样想的?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小故事。

(二)阅读理解第2、3两个故事。

结合填空理解晏子话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两个小故事。

(三)总结课文,巩固练习。

2、课本剧表演比赛,体会“侮辱”和“尊重”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晏子使楚读后感100字篇三

现象: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一课中,晏子与楚王斗智,其推理过程中的逻辑思维。

过程: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第二段,思考:

晏子与楚王三次斗智,楚王用哪些方法来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对待的,结果怎样?用一句话来回答。

学生回答,教师列板书:

第一次让晏子钻洞访问狗国才钻狗洞只好开门迎接。

第二次笑齐国没人才上等人访上等国,下等人访下等国只好陪笑。

第三次笑齐人没出息水土不同,齐人到楚国便成盗贼只好赔不是。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晏子的思考过程。

第一次。

开狗洞的是“狗国”,开城门的才是国家,

现在楚国开的是狗洞,

可见楚国是狗国,楚王是狗王。

生:(哈哈大笑)。

师:晏子与楚王第二次斗智,请大家照刚才的方法来推理。

学生讨论后得出:

第二次。

上等人访问上等国,下等人访问下等国,

我最不中用,派来访问楚国,

可见楚国是下等国家。

师:好,第三次,谁来分析一下晏子的思考过程?

生:

第三次。

淮南的柑桔又大又甜,到淮北就又小又苦,

(水土不同)。

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盗贼,

(水土不同) 。

可见楚国是贼国。

师:对,晏子依靠严密的逻辑思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驳倒 。

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他不愧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

杰出的外交家。

再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当今世界,苏联解体,西欧动。

荡不安,中东战事频繁,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国家,就需要有一个长时间的相对稳定与和平的国际环境。

为了努力搞好国际关系,争取世界各国的支持和帮助,需。

要有怎样的人才?

生:(短时间沉默后)要有像晏子那样杰出的外交家。

师:对,要有许许多多处惊不变,能言善辨的外交家,像历史 。

上的晏子、诸葛亮,新中国的周总理、陈毅、乔冠华、钱。

琪琛……还要有具有这方面才能的外交事务的接班人。

自评:

阅读教学与发展思维相结合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小学儿童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发展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促进这种发展。这段教学,教师主要通过晏子与楚王三次斗智的推理过程的分析,训练学生善于用正确的思维模式进行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备注:本篇语文教学案例曾获1992年武进市三等奖)。

晏子使楚读后感100字篇四

1、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会说出楚王侮辱晏子时的话中之“话”和晏子反驳楚王时的话外之“话”。

2、理解第二、第三次晏子反驳楚王话中的逻辑推理。

3、进一步认识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辩的口才。

1、楚王怎样侮辱晏子,晏子如何反驳,理清文章叙述顺序。

2、理解晏子反驳的话。

一、引入

板书:

不敢不尊重。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己读第三自然段,看看楚王如何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找到相关的句子,把关键的词句勾下来。楚王的用波浪线,晏子的用直线。

板书:

楚王晏子

3、晏子是如何反驳的?先读句再勾词。晏子的这番话是话里有话,你读一读,体会晏子的话中之意。(板书话中之意)说一说,建议用上“如果……就……”。

楚王听了之后,一想:如果让晏子钻洞,我楚国不就成了狗国了吗?所以怎样?(学生用朗读回答。)

板书:

体会晏子的聪明

5、分角色朗读,有关楚王的句子请1、2大组读,晏子的句子3、4大组读。

(分角色读。)

6、第一次交锋可真是精彩,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就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小组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晏子说临淄人多的话可是非常精彩,后来演变成了三个成语,你知道吗?当形容某处人多时就可以用上这些词。

注意引导学生从动作神态上体会晏子的聪明。晏子的笑是假装表示歉意的笑,而楚王的笑是掩饰尴尬无可奈何的笑,因为他说了不生气。表演时要注意加上表情与动作。

晏子使楚

侮辱 楚王 晏子

不敢不尊重 晏子 话中之意

钻狗洞 狗国 分角色朗读,评价

没有人

晏子使楚读后感100字篇五

本文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七组课文“尊严”中的第二篇。文章记叙了春秋时期晏子在出使楚国,凭借自己的机智和辩才维护个人和国家的尊严,不辱使命的故事。

1、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2、抓住文中的“春秋末期”“大国”“敝国”等词语激发学生课。

外阅读的兴趣。将课外阅读与课内朗读有机结合。

3、初步了解楚王的三次侮辱和晏子的三次反击。

一、析题,问题导入。

1、析题从这个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如若知,就顺势鼓励孩子会读书,并启发你还想知道什么?如若不知,就顺势鼓励孩子看到题目提问。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板书在副板书位置。

2、学生带着问题初读课文两遍(勾画生字词、读通、读顺)。

3、读完课文后回顾黑板上的问题。(不一定要求回答,但是老师通过学生举手的方式了解掌握学生初步学习的情况)。

二、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1、抽生读文,老师进行适时纠正,有难度的地方全班齐读。

2、全班齐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抽生说主要内容,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文章的框架:楚王、晏子、结果;钻狗洞、是狗国、开城门、没人才、下等国、陪着笑、盗贼多、盗贼国、赔不是。(在这个环节中强调“大国”为后面的学文做铺垫)。

4、师:楚王与晏子的几次交锋分别在哪些自然段中表现出来?顺势教学生写作文要注意划分自然段。

三、品读课文,体会晏子的辩才,在维护国家尊严和自己尊严时所做的努力。

1、用不同的记号找出楚王做法的语句和晏子反驳的语句,和同桌一起读一读。

2、逐一分析楚王对晏子的做法和晏子的一次次反击。

3、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楚王的不尊重人最后自取其辱,晏子不卑不亢的态度为自己和自己的国家赢得尊严。

4、重点抓以下问题:1、楚王攻击别人身体的缺陷。2、晏子的面对“钻狗洞”时“把问题抛给楚王”。

5、在和这个环节中分角色朗读是重点。1、楚王“冷笑”“打发”。2、晏子的形容人多时的三个成语“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比肩接踵”。3、通过“敝国”说到自谦,说到中国文化的深邃,从而进一步激发孩子对共读的《上下五千年》的兴趣。4、“故意笑了笑”、“只好陪着笑”。

6、楚王的“笑嘻嘻”,大臣的“得意洋洋”,晏子的“面不改色”。晏子的话与课后的古文对比起来读。

7、楚王“赔不是”。一个国家的君王在大庭广众之下给晏子赔不是,从中你感受到什么?(不尊重别人的人最终也没有为自己赢得尊严)。

8、晏子是个什么样的人?(能言善辩、从容镇定、机智、热爱祖国、有礼有节、不卑不亢。。。。。。)。

四、总结课文:尊重与被尊重。

1、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总结:在自己的尊严受到侮辱的时候,要尽力维护自己的尊严;同时也要尊重别人,维护别人的尊严,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先说说整体感受吧!这堂课尽管上了50分钟,但是还是没有像预期的那样把两课时的内容在一课时中容纳进去,呈现一篇课文的整个教学过程。这体现我在教学设计的预想上眼高手低,不尊重客观实际。所以课上完以后有些不伦不类,在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之间模糊不清。当感觉到时间不够的情况下,也没有勇敢地终止自己的教学过程,所以整个教学过程就是第一课时内容多了一点,第二课时内容又不落实。在以后的教学中,尤其上公开课的时候,我要特别关注这个问题,加强对教学环节的把控能力,在设计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在后来与汪玉梅老师的短暂交流中我也有很大的收获,她认为我应该把预习的过程放心地交给学生,汪老师跟我一个年级,她的做法我也尝试着去做过,但是由于本班的生源差异,在实施的过程中我没有坚持下去,今天汪老师又给我说“开始时要给学生时间去预习,然后他就会自己找时间去预习”。汪老师的话让我茅塞顿开。

孩子是在学习上比较困难的,在养成动脑筋的习惯方面还差了一些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在辅导差生方面多下功夫。第二个目标是利用文本中的“春秋末期”、“齐国楚国”、“敝国”等词语来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上下五千年》这本书的兴趣。但是由于课时安排的漏洞,在“敝国”这个话题上的挖掘没有在课堂上呈现出来,对其他的几个词语的挖掘还算达到目的。第三个教学目标是初步了解楚王对晏子的三次侮辱,以及晏子对楚王的反击。在这个环节中有些画蛇添足,导致我的课堂拖堂,假如我在把楚王的三次侮辱找完,并让学生入情朗读后就让本堂课结束就不会拖堂,而到了这个时候我有点刹不住车的感觉,由此感觉自己课堂驾驭的能力还要努力提高。总之,上完一堂公开课,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是大有裨益的,它让我的课堂暴露在同行面前,以便得到大家的帮助,促使自己认真反思,努力完善。

晏子使楚读后感100字篇六

目标:

1.认识本文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把故事的内容演一演。

3.了解课文的内容及叙述顺序,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过程:

一、激趣导入  。

1.今天,老师请大家观看一个短篇,边看边思考:你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这部短篇讲的是的故事。课题:16 。

3.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难生字词的读音。

(2)根据课文预习的提示,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

(3)将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以上问题。

(l)学生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音,班上交流。

(2)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3)提出不懂的词和句,师生一起讨论交流。

三、深入学习课文,突破重难点。

2.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3.全班交流。

(指定一个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适时点拨引导,对应出示三次斗智的重点句子,并相机。)。

4.小结:楚王仗势欺人,想显显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5.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指导朗读课文。

四、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学生快速测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班上交流。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谈谈本文的写作顺序,小组间可以补充)。

根据学生的发言作相应的点拨并小结同时:

五、再次观看的故事。

六、布置作业 。

1.摘抄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设计。

点评:

晏子使楚读后感100字篇七

1. 知识与能力: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认识 “侮辱、规矩、笑嘻嘻、大臣、柑橘”等词语。

3.过程与方法: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晏子说的话,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采用“学生质疑,讨论释疑”的方法。

投影仪,学生预习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第 一 课 时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理解晏子反驳的话。

采用“学生质疑,讨论释疑”的方法。

投影仪,学生预习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宴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2.介绍宴子。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等。

3.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堂交流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尝试给课文分段

(1)那些段落是写三件事的?

(2)分段

三、再读课文,走近宴子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

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宴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2)最高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3.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让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怒发冲冲地 心平气和地 冷静地)。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晏子使楚读后感100字篇八

1.学认10个会认字,练习写好8个会写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晏子是怎样机智地驳倒楚王,维护齐国的尊严的,体会晏子的话语中所表现出的聪明和机智。

3.任选文中的一个小故事,分小组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处理材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晏子的话语中所表现出的聪明和机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卡、课文朗读磁带。

学生提前做好预习。

教学时数。

3课时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引入课题。

1.老师讲述“周总理机智应对美国记者维护祖国尊严”的故事。

一次,周总理接受一位美国记者的采访。记者见桌上放着一支派克牌钢笔,便不怀好意地说:“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周总理笑了笑说:“提起这支钢笔,那可说来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是一位朝鲜朋友抗美的战利品。我无功不受禄,就想拒绝,哪知朋友说,留下作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生产的这支笔。”

2.引导学生谈感受。

3.引入课题,板题、读题、解题。

二、检查预习。

(一)小老师检查预习生字的情况。

1.认读生字、生词。

末 访侮辱 囚。

楚 赔罪 吩咐 晏子。

2.在课文中找到生字并画下来。

3.指名朗读带生字的句子。

(二)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声音响亮,并做到“四不”。

(三)评议,相机正音。

如:瞅了瞅 严肃 临淄。

淮南柑橘 枳。

(四)同桌相互检测读文情况,相互正音。

三、感知文意。

1.听课文朗读录音,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交流。

3.用上生字卡中的部分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练习写字。

1.师指导写“矮”字。

2.学生练写。

五、作业。

1.练习写好其他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阅读类似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说一说: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朗读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晏子是一个聪明、机智、爱国的人?边读边画记重点的句段,还可以在旁边写批注。

2.交流汇报,相机指导朗读体会。

老师引导学生紧扣3~5自然段中的晏子和楚王的对话,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

如:“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国。”

(1)想一想,填一填: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若要我从这儿进去,()。

(2)交流批注。

(3)读一读这一段对话。

又如:第4自然段。

(1)将句子未说完的意思表达完。

“……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说明:这个国家( )。

(2)想象楚王当时的感受。对比楚王先后的神态动作。

(3)用成语概括下列句子。

大伙儿把袖子一举,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碰着脚。

(4)交流批注。

(5)分角色朗读对话。

……。

3.分角色朗读全文。

三、拓展延伸。

1.阅读故事《为了他人的尊严》。

2.交流与尊严有关的格言。

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不会尊重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他。(席勒,德国)。

四、作业。

1.将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父母听。

2.摘抄好词好句。

第三课时。

一、听写:

矮小 访问 末期。

关押 犯罪 赔礼。

二、表演课本剧。

1.再次感受人物性格。

2.任选课文中的一段故事,分小组进行表演。

3.选一两个小组在全班表演。

4.评议。

5.师生合作表演。

三、完成课堂练习。

晏子使楚读后感100字篇九

教学过程  。

一、简介背景,揭题 。

2.读题: 。

二、扣题默读课文 。

围绕"晏子"、"使"、"楚"这三个词语,解决三个问题。 。

2.让学生默读课文,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来回答。 。

3.反馈估计:针对学生可能选择的问题及回答,教师相机诱导。 。

三、扣"使"再读课文 。

深入: 。

3.反馈:你选的是第几个小故事,这个小故事中晏子面临怎样的侮辱? 。

第一个小故事: 。

生:楚王让晏子钻狗洞。 。

生:楚王开洞让晏子钻进去。(课件演示) 。

第二个故事: 。

生:楚王说晏子不中用。 。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

生:楚王说齐国没有人。 。

第三个小故事: 。

生:楚王说齐国人是强盗。 。

师:你是从哪句话中体会到的?请用一个词语概括晏子面临的侮辱。 。

四、抓重点句读议第三节 。

深入: 。

1.请同学们默读第3节,划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

2.反馈:(课件)这是晏子的反驳,也是这一节中的重点句。 。

3.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 。

4.反馈:让选择第一句最厉害的学生说说理由。(课件) 。

生:这是一个狗洞,不是城门?--承认要钻的洞是狗洞。(板书) 。

生: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由狗洞推想到狗国(板书) 。

生: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还击,向楚王质问(板书) 。

5.明确推理过程。 。

a.推理性填空: 。

只有访问狗国才钻狗洞,现在楚国要晏子钻狗洞,那么 。

b.完成作业 : 。

c.如果晏子不采用这种说话的方法,而采用最直接的回答方式,该怎么说? 。

比较: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我不钻!" 。

(1)自由朗读这两句话。 。

(2)想想这两种反驳的方式哪一种好?为什么? 。

(3)小组讨论。 。

怒发冲冲地心平气和地冷静地 。

7.反馈诱导 。

(1)选"怒气冲冲"。 。

(2)选"心平气和"。 。

(3)选"冷静"。 。

谈一谈你为什么选择"冷静"?而不选择其它两个呢? 。

我们来看晏子究竟是怎样说的--(课件演示) 。

9.接待的人把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听了只好--(引读) 。

教师指导朗读:把"只好迎接"两个词读重音,再试着读(板书只好迎接) 。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哪一个词语集中体现了楚王毫无办法。 。

五、小结延伸 。

1.看来晏子这番话的确说绝了,把威风八面的楚王反驳得无话可说。 。

刚才我们就是用: 。

(1)找出重点句。 。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含义。 。

(3)通过比较,朗读体会晏子反驳的巧妙。 。

2.最后让学生一起大声朗读1至3节,再次认识一下充满智慧和勇气的晏子!  。

晏子使楚读后感100字篇十

1、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1、课文中运用了推理形式,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对已有知识的运用能力。

3、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晏子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的崇高品质。

二、学法引导。

本课是一篇阅读课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小组讨论学习”教学法,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综合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基本功,通过读、思、议、演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并通过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如何对待的。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

理解晏子反驳的话。

(三)疑点。

晏子的话为什么那么有力并能反驳得对方无话可说?

(四)解决办法。

1、主要通过阅读、思考、自学、讨论、表演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临危不惧和爱国精神。

2、表演是指把课文内容通过表演的形式再现出来,它形象直观,形式自由,实用性强,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活动方式。课堂表演可以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促进知识的巩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想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课前自学字词,朗读课文。

2、结合课前预习,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归纳总结。

3、学生角色表演。

五、教具准备:小黑板。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一)揭题并解题。

上节课,老师布置了预习任务,谁能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晏子,姓宴名婴,字平仲,“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使”和“楚”是什么意思?谁再用通俗的话讲讲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2、根据课文预习的提示,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

3、交流以上问题。

课文讲了三件事(进城门——见楚王——赴宴席),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三)深入探究课文,突破重难点。

默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3、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结果怎样?

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全班交流。(指定一个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并相机板书。)。

小结:楚王仗势欺人,想显显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4、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四)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学生快速测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指名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谈谈本文的写作顺序。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相应的点拨。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几方面。

(六)布置作业。

1、摘抄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完成配套练习。

晏子使楚读后感100字篇十一

1、教学晏子三次击退楚王侮辱,维护尊严的事例。

2、学会推理,学懂晏子反驳楚王的语言。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昨天我们已初步学习了《晏子使楚》一文,知道了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国,那么楚国是如何接待晏子的?晏子有辱自己的使命吗?出使的结果又是如何?这些都是这节课我们所要关注的。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把文章速读一遍,用“-----”划出晏子出使结果的那句话。

2、交流,引导:

(1)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找到了,出示,齐读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板书:尊重。

二、抓中心句,理解脉络: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在这之前是怎样的?出示投影:

在这之前,楚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后板书:侮辱。

(3)指名男女同学分读这两句话,“学贵有疑”读了以后,我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变侮辱为尊重?(板书:打?)谁能简单来说一说:

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

1、在这之前,楚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来晏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自由说------指名说。

1、同学们可真认真,把长长的一篇课文就读短了。但要想真正理解课文,咱们还得好好研究。今天,咱们就抓住“侮辱”一词展开研究,去看看,在这之前,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2、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用“”划出三次楚王侮辱晏子的句子,并讲讲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三、学生交流:

1、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边开了个5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里钻进去。

这句话有点复杂,再读一遍,相信第二遍会更好!你能用自己的话讲得更简单一点吗?

(楚王要晏子钻狗洞,想以此侮辱晏子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

板书:钻狗洞——。

2、楚王对他瞅了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人了吗?”

指导朗读这句话,特别指出:瞅、冷笑。

读重音,真聪明,一下子就学会了,跟着他的样子,一齐读这句话,这句话楚王是轻视晏子没才干,想以此侮辱齐国没人才的目的。

板书:没人才——。

第三次机会让给平时班上不太回答的同学来说。

3、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楚王借此讥笑齐国人没出息,齐国社会风气不好。

板书:没出息——。

是啊楚王对晏子的侮辱真可谓是居心(叵测),处心(积虑),用心(不良),同学们积累的词汇还真多!

面对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晏子又是如何反击的呢?

板书:反击。

四、学习晏子反击:

1、咱们先去看看,晏子第一次回击楚王的语句,(学生交流)。找是找到了,但我感觉读得太平淡了,谁能体会晏子当时的心情和当时的场面,给他加一个修饰词语,来读一读。投影出示:

晏子看了看,__________地说:“这是个狗洞……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好的,同学们都答得很出色,反复地读了以后,同学们思考一下,然后完成练习:

访问正常的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狗洞,楚国让我钻狗洞。

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是狗国。

2、晏子给予有力的回击以后,结果如何?读,贴。

楚王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

3、楚王这城门打得是无可奈何啊,要不然就承认国家是狗国了,自己是狗王了。

4、小结,学法:

1、上等人访问上等国,等人访问下等国。

2、我是最下等人,访问楚国。

3、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淮南自然条件好,产柑桔。淮北自然条件差,产枳桔。

2、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在楚国当强盗。

3、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上台完成练习,由于台上舞台较小,下面的同学暂且做在《作业本》82页上面。

五、点评:这些都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努力取得的成果,是他们的专利,老师相信下面的同学也一样做得很好。下面我们读一读三处表示结果的话。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只好),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此时的楚王。

这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自作自受。

……。

1、晏子才智过人,有善辨的口才。

2、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在晏子的心目中,不会让自己的祖国受到侮辱,他爱国,所以促使他一次又一次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3、正义在晏子一方,邪不压正。他才会理直气壮。

七、聪明人的题目:

有一次,爱国将领吉鸿昌在街上走,一美国人走过来傲慢地说:“我去过一岛,岛上就缺中国人和猪这两样东西。”吉鸿昌听了,不紧不慢地说:“。”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晏子使楚》一文,懂得了晏子以智慧击退楚王侮辱。同学们,只有今天学好知识,才能像晏子一样,不辱使命,维护尊严。

楚王——————晏子。

(侮辱)—————(反击)————结果。

钻狗洞是狗国只好打开城门。

没人才下等国只好赔不是。

没出息强盗国只好陪着看。

晏子使楚读后感100字篇十二

1.认识本文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把故事的内容演一演。

3.了解课文的内容及叙述顺序,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一、激趣导入  。

1.今天,老师请大家观看一个短篇,边看边思考:你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这部短篇讲的是的故事。板书课题:16 。

3.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难生字词的读音。

(2)根据课文预习的提示,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

(3)将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以上问题。

(l)学生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音,班上交流。

(2)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3)提出不懂的词和句,师生一起讨论交流。

三、深入课文,突破重难点。

2.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3.全班交流。

(指定一个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对应出示三次斗智的重点句子,并相机板书。)。

4.小结:楚王仗势欺人,想显显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5.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指导朗读课文。

四、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学生快速测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班上交流。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谈谈本文的写作顺序,小组间可以补充)。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相应的点拨并小结同时板书:

五、再次观看的故事。

六、布置作业 。

1.摘抄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

教案点评:

晏子使楚读后感100字篇十三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晏子说的话的含义,体会晏子的语言中蕴含的智慧。

2、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理解重点词语。

3、了解晏子出使楚国,有力地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

二、教学重点重点:精读晏子的话,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体会晏子的智慧和口才。

三、教学准备:小黑板。

(一)导入: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一个人,板书晏子。谁知道这个人?(原名晏婴,春秋时期齐国的国相,著名的外交家。)请同学说几个带“子”的人物。(孟子、孔子、孙子等)为什么这些人物可以称——子?其他的随便什么人都行吗?(不行,子是古代对有贡献的男子的尊称,所以不是谁的姓后面都可以加个“子”。)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晏子使楚》,齐读,理解题目。

(二)初学课文:

1、自己轻声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读通课文带小黑板上生字的句子。

(3)读课文一、二自然段,你知道些什么?(楚王想趁机侮辱晏子)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楚王几次侮辱晏子?晏子是这么好欺负的吗?所以结果都是——晏子胜利了。让我们来学习第三自然段,看看楚王怎样侮辱晏子。

(三)细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同学读,认真听,令你最气愤的是什么?最佩服的是什么?最开心的是什么?

2、学生交流,板书:

气愤:让晏子钻狗洞。

佩服:晏子的话。

开心:楚王只好吩咐打开城门。

3、指导读晏子说的话,(出示句子)晏子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楚国是狗国)假设晏子看到狗洞掉头回去了,会是什么后果?晏子直接说楚国是狗国,又是什么后果?从这里,你佩服晏子的什么?(智慧和口才)。

4、接待的人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是怎样传达的?(训练说话)楚王如果硬要晏子钻狗洞,会是什么后果?所以他只好吩咐打开城门,迎接晏子。

5、指导朗读,看板书小结学习方法。

(四)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1、分组进行自学。

2、汇报交流:

气愤:说齐国没有人,没把晏子放在眼里。

佩服:晏子说的话。

开心:楚王只好赔着笑。

3、请学生读晏子说的话。

出示:晏子严肃地回答:“……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你读懂些什么?谁能用成语说说晏子的话?(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摩肩接踵)。

出示: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所以派到这儿来了。”你知道晏子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吗?(国是下等国家)你佩服晏子的什么?(没有直接说楚国是下等国家,也套住楚王的话)。

4、指导分角色朗读,研究几次笑:

冷笑:楚王第一次失败,所以一见面就向晏子进攻,嘲笑晏子。

赔着笑:无可奈何地笑,也是失败的笑。

晏子故意的笑:胸有成竹地笑,自信地笑,胜利地笑。

(五)教师总结,布置作业: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晏子使楚读后感100字篇十四

1、了解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反驳楚王,维护齐国尊严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是怎样有条理地表达内容的。

3、有感情朗读课文。

理解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针锋相对的。

:1课时。

一、谈话引入。

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这期间,各国争战。其中齐楚两国国力强大,激烈争夺霸业。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

2、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3、预习中画出了哪些不懂的地方?

三、学习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来理解,段意是什么?

(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每次晏子是怎么说的?他为什么这样说?

(3)后来楚王为什么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2、讨论。

3、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

四、了解记叙方法。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想侮辱他,晏子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2、课文是怎样有条理地记叙这一内容的?

(课文按晏子访问楚国的顺序,讲楚王三次侮辱晏子。)。

五、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预习“读写例话”。

晏子使楚读后感100字篇十五

教学内容: 。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二)能力训练点。

1、课文中运用了推理形式,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对已有知识的运用能力。

3、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晏子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的崇高品质。

二、学法引导。

本课是一篇阅读课文,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小组讨论学习”教学法,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综合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基本功,通过读、思、议、演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并通过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如何对待的。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

理解晏子反驳的话。

(三)疑点。

晏子的话为什么那么有力并能反驳得对方无话可说?

(四)解决办法。

1、主要通过阅读、思考、自学、讨论、表演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临危不惧和爱国精神。

2、表演是指把课文内容通过表演的形式再现出来,它形象直观,形式自由,实用性强,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活动方式。课堂表演可以突破课文的重点、难点,促进知识的巩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大胆地想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课前自学字词,朗读课文。

2、结合课前预习,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归纳总结。

3、学生角色表演。

五、教具准备:小黑板。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一)揭题并解题。

板书课题:。

上节课,老师布置了预习任务,谁能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晏子,姓宴名婴,字平仲,“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使”和“楚”是什么意思?谁再用通俗的话讲讲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2、根据课文预习的提示,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

3、交流以上问题。

课文讲了三件事(进城门——见楚王——赴宴席),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三)深入探究课文,突破重难点。

默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3、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结果怎样?

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全班交流。(指定一个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并相机板书。)。

小结:楚王仗势欺人,想显显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4、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四)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学生快速测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指名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谈谈本文的写作顺序。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相应的点拨。

(五)表演的故事。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几方面。

(六)布置作业 。

1、摘抄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完成配套练习。

诚请各位教师提出宝贵意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